开花和结果教学设计

开花和结果教学设计
开花和结果教学设计

《开花和结果》教学设计

一、教材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开花和结果》是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六年级( 上册) 第三单元第二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

被子植物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就会开花、结果。学生对花的形态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他们未必清楚花的结构。而了解花的结构,是理解传粉、受精、结果的基础,因此,教材首先安排了一个“观察与思考”活动。了解花的各个组成部分,尤其是了解雄蕊、雌蕊的结构,为后面学习传粉、受精、果实和种子的形成等内容打基础。教材在“观察与思考”活动之后,再图文结合总结花的基本结构。

了解花的结构后,教材简要介绍了什么是传粉、传粉方式、传粉媒介等。然后阐述花粉落在柱头上以后如何萌发,以及受精的过程。受完成,小小的果实就开始发育了,教材以图文结合的方式简要介绍了胚珠和种子、子房和果实对应关系。

本节最后,介绍了人工授粉的意义和操作方法。

2.学情分析

本节课面对的是六年级的学生,对身边的事物充满好奇,生物又是初中新开的学科,所以对于生物中的问题学生有很强的探索欲望。开花和结果在日常生活中是较常见的现象,但是学生平时未必认认真真的曾观察过花和果实,更别说深入思考两者内在的联系了。教师应该逐步设问,就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让学生自主地解决问题,掌握知识。

二、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

1.教学目标

(1)概述花的基本结构。

(2)概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2.能力目标:通过阅读教材、读图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

3.情感目标:结合花和果实的象征意义,感悟青春要积累更多的财富。

4.重点:花的基本结构;开花和结果的过程。

难点:受精的过程及受精后子房的结构。

三、教学流程图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情

境导入展示QQ农场图片,引导学

生说出种地、收菜的过程。

说出农场中由种子到开花结果

的过程,在这种情境下,思考“开

花和结果”的现象,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为什么开花之后会结

出果实?”“开花和结果有什么

关系?”“花怎样变成果实?”

有趣的游戏画面,不仅给

予学生美的熏陶,激发其

学习兴趣,还让他们意识

开花和结果是被子植物

一生最绚丽的乐章。

花的结展示预习提纲,指导学生阅

读教材。

1、花的基本结构

1、阅读教材P103-106的大字

部分,试着在书上找到以下问题

的答案。

学生通过阅读自学,概述

花的结构。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

观察分析能力,为后面的

五、板书设计

花传粉、受精果实六、概念图总结

教学过程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上传: 张少云更新时间:2012-5-22 12:00:11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苏州园林以其诗情画意的独创性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垂青,诗文、绘画、影集,各种体裁的版本大量问世。

那么,在叶老的《苏州园林》中,到底体现出中国园林的那些艺术美呢?

1.和谐之美。整体和谐是中国建筑园林的美学理想。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一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那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可见在建筑园林设计方面,宏观调控,整体把握,追求和谐至关重要。

2.自然之美:苏州园林的自然之美亦称“图画美”。有别于“图案美”。其特点就是不对称、不整齐。“苏州园林是艺术不是技术”,追求的是“独创性”。首先,亭台轩榭的布局不要求对称,讲究自然之趣;假山设计使游人“觉得身在山间”,池沼大都引用活水,桥梁安排“绝不雷同”,石岸高低曲直任其自然;花草树木的映衬“着眼在画意”。体现出中国传统的审美追求和审美情调。

3.层次之美:花墙廊子隔而不隔、界而不界。体现出了虚实相生的含蓄之美。“庭院深深深几许”,“正在曲径通幽处”。游览者领略到了移步换景的乐趣,可以获得深长的审美享受。除此之外,苏州园林还体现出细节方面的“角落构图之美”“色彩搭配之美”等多种美趣,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另外,《苏州园林》还体现出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叶老曾说过:“大凡读一篇文章,摸清作者的思路是最要紧的事,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理解才能透彻。”叶老的《苏州园林》写作思路清晰:第1自然段先总写作者对苏州园林的印象;第2—9自然段先总说后分说,从园林建筑的各个方面,说明苏州园林的图画美的特征;第10段告诉人们苏州园林的特点不仅仅是文中所说的这些话,使人感到言已尽而意无穷。在结构上,首括段、首括句的运用,使文章结构显得条理清楚,顺序井然。在语言的运用上,准确生动,耐人寻味。因此,感悟文章的结构美,品味文章的语言美也应该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之一。

学情分析

1.《苏州园林》一文所写的内容,是介绍苏州这个地方的园林景观的,我们班的学生,经调查,没有一个人去过苏州园林。我备课时查找到了有关苏州园林的图片、视频,制作成课件,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而且,还要适当介绍一些有关园林文化方面的知识。这都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的任务是组织学生学习,从学生的真实问题出发。《苏州园林》是八年级学生所学习的第三篇说明文。前两课的学习主要引领学生把握事物的特征、理解说明的顺序、了解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体会说明文很讲究分寸的语言、说明文表达的多样性等。

基于以上两课的学习,《苏州园林》的教学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自己“行走”,自己去习得知识,巩固、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所以在教学设计上,要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文听说读写思的训练。

3.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诸如这些活动:各小组提出疑难词句,师生共同研讨解决;在品读时,原则上采用先读后教,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让学生先感后悟,让同学们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借助图片对苏州园林的“图画美”做出自己的阐释。

设计理念:①将语文课程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起来,学生通过品读《苏州园林》,接触园林建筑知识,开阔眼界,培养对园林文化审美情趣。②引导学生走进社会,走向生活,能对身边的园林文化做出简单的评价,在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③发挥现代教育媒体和网络技术的优势,把与教材有关的内容进行系统化处理,为学生提供拓展性学习素材,激发学生探究园林文化兴趣,使他们主动学习,深入探究。④读写结合,以读带写,以文本阅读为支撑,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方式,以口头表达与写作训练为落脚点,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习目标:①以苏州园林为标本,领略中国的园林文化,学会欣赏园林之美。②熟读课文,揣摩作者思路,体会作者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写法。③使学生在比较阅读中学会利用首括段、首括句有条理地结构文章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图例一 公园设计的败笔 (图略) 图例二 古代宫殿的对称美(图略) 图例三 苏州园林的自然美(图略) 例图四 苏州园林的层次美(图略) 例图五

滨州市园林风光 (图略) 第二课时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