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的组成与特性

血液的组成与特性
血液的组成与特性

血液的组成与特性

一、内环境与稳态

内环境:围绕在细胞周围的体液,即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稳态:细胞外液化学成分和理化特性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二、血量、血液的组成、血细胞的比容

【例题】血清与血浆的主要不同点是前者不含有()

A.钙离子

B.球蛋白

C.白蛋白

D.凝集素

E.纤维蛋白原答案】E

血细胞比容:

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如:红细胞比容——

·男:40~50%

·女:37~48%

·新生儿:55%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

·血液的比重:全血1.050~1.060 血浆1.025~1.030 ·血液的粘滞性:血液4~5 血浆1.6~2.4

·血浆的pH值:7.35~7.45 主要是NaHCO

3/H

2

CO

3

·血浆渗透压:

·血浆渗透压:300mOsm/(Kg·H

2

O)

= 770kPa 或 5790mmHg

血浆渗透压 = 晶体渗透压+ 胶体渗透压

晶体渗透压胶体渗透压

形成无机盐、葡萄糖等晶体物质(主要为

NaCl)

血浆蛋白等胶体物质(主要为

清蛋白)

压力大:300mOsm/(Kg·H

2

O)小:1.3mOsm/(Kg·H

2

O)

意义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保持RBC正常

形态和功能

调节血管内外水平衡,维持血

浆容量

血细胞及其功能

一、红细胞生理

1.数量

男:4.0~5.5× 1012/LHb:120~160g/L 红细胞比容:40%~50%

女:3.5~5.0×1012/LHb:110~150g/L 红细胞比容:37%~48%

2.功能:

① 运输O

2、CO

2

② 缓冲血液pH值

3.造血:

生成原料:铁、蛋白质等→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促成熟因子:VitB

12

、叶酸→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4.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①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②雄性激素

二、白细胞生理

1.白细胞

白细胞数量:(4~10)×109/L

白细胞分类及功能

名称百分比

(%)

主要功能

中性粒细

50~70 吞噬、水解细菌及坏死组织、衰老的红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0~1

释放肝素、组织胺,参与过敏反应,释放嗜酸性粒细

胞趋化因子

嗜酸性粒细胞0.5~5

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在速发型过敏反应中

的作用;参与对蠕虫的过敏反应

淋巴细胞20~40 T细胞→ 细胞免疫B细胞→ 体液免疫

单核细胞3~8 吞噬作用、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诱导与调节

三、血小板生理

数量:100~300×109/L

生理功能:黏附、聚集、释放、收缩、吸附、修复

作用:

①维护血管壁完整性。

②参与生理止血的各个环节。

◇生理止血

正常时小血管损伤出血,经数分钟后出血自然停止的现象。

过程:小血管收缩→血小板血栓→血液凝固

出血时间:正常1~3min。(血小板)

凝血时间:依方法而定。(凝血因子)

◇血小板在生理止血中的作用:

1.释放缩血管物质,使受损小血管收缩。

2.黏着、聚集形成松软的血小板止血栓。

3.在血液凝固中提供磷脂表面,吸附凝血因子,参与并加速血液凝固,完成生理止血。

4.凝血块儿中的血小板收缩,引起血块儿回缩,挤出其中的血清,使凝血块更加坚实。

5.修复受损的血管内皮。

血型

血型——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红细胞凝集反应:若将血型不相容的两个人的血液滴加在玻片上并使之混合,红细胞可凝集成簇,这个现象称为红细胞凝集。

意义:输血反应、血型鉴定。

1.ABO血型系统

根据红细胞上特异抗原的类型分:A、B、AB、O

血型红细胞上抗原(凝集原)血清中抗体(凝集素)

A A 抗B

B B 抗A

AB A和B 无

O 无抗A和B抗

2.输血原则:正常情况下,必须同型血相输,特殊情况:O型→其他型血,但必须缓慢、少量(<400ml)

3.交叉配血试验

【例题】A型血人的红细胞与B型血人血清相遇时,红细胞发生的变化是()

A.聚集

B.粘着

C.叠连

D.凝集

E.凝固【答案】D

【例题】献血者为A型血,经交叉配血试验,主侧不凝集而次侧凝集,受血者的血型为()

A.B型

B.AB型

C.A型

D.O型

E.A型或B型【答案】B

【例题】构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物质是()

A.钙离子

B.无机离子

C.小分子物质

D.胶原蛋白

E.清蛋白【答案】E

血管的结构及生理功能

2013级小动医二班 胡双双 学号: 完成时间:2014年12月 血管的结构与生理功能

摘要:血管是生物运送血液的管道,血管系统由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组成。动脉起自心脏、不断分枝,口径渐渐变细,管壁渐渐变薄,最后分成大量的毛细血管,分布到全身各组织和细胞之章。毛细血管再逐渐汇合成静脉,最后返回心脏。各类血管因管壁结构和所在位置不同,其功能也各有特点。按生理功能可将血管分为弹性储器血管、阻力血管、交换血管、容量血管、和短路血管。 关键词:弹性储器血管阻力血管交换血管容量血管短路血管结构功能特点 正文: 弹性储器血管:主动脉、肺动脉主干及其发出的最大的分支。 结构:大动脉管径大于10mm ,其管壁中有多层弹性膜和大量弹性纤维,大动脉管壁结构1内膜有较厚的内皮下层,内皮下层外为多层弹性膜组成的内弹性膜,由于内弹 膜与中膜的弹性膜延续,故内膜与中膜的分界不清楚。2中膜成人大动脉有40~70层弹性膜,各层弹性膜由弹性纤维相连。3外膜较薄,由结缔组织构成,没有明显的外弹性膜。 功能特点:主动脉与大动脉部分的血管,管壁坚厚,含有丰富的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但平滑肌成分较少。这些弹性成分使得主动脉和大动脉血管在左心室射血时,左心室射血时,主动脉压升高,一方面推动动脉内的血液向前流动,另一方面使主动脉扩张,容积增大。因此,左心室射出的血液在射血期内只有一部分进入外周,另一部分则被贮存在大动脉内。主动脉瓣关闭后,被扩张的大动脉管壁发生弹性回缩,将在射血期多容纳的那部分血液继续向外周方向推动。从而使间断的射血变为连续性流动。此类血管具有的这种功能称为弹性储器作用。故此种大动脉又称为弹性储器血管。 阻力血管:包括小动脉,微动脉,还有小动脉分支血管统称为阻力血管。 结构:小动脉管径~1mm,有完整而发达的平滑肌,小动脉管壁平滑肌,受交感神经和激素的调节,产生收缩或舒张而调节血压。微动脉管径以下的动脉称微动脉。内膜无内弹性膜,中膜由1~2层平滑肌组成外膜较薄。 功能特点:小动脉和微动脉收缩和舒张,血管壁平滑肌收缩,改变血管压,从而导致所阻力改变,可显著地影响器官和组织中的血流量。正常血压的维持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外周血

第五章 血液的组成与功能

第五章血液的组成与功能 一、名词解释 1.等渗溶液:以人体血浆的正常渗透压为标准,与此渗透压相等的溶液。0.9% NaCl称为 生理盐水. 低渗溶液高渗溶液 2.等张溶液:能够使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的形态和大小的溶液.等张溶液是由不能 自由通过细胞膜的溶质所形成的等渗溶液。 3.造血过程(hemopoiesis)及调节:造血过程也就是各类造血细胞发育和成熟的过程。 4.纤维蛋白溶解(fibrinolysis),简称纤溶:纤维蛋白被分解液化的过程。 5.血型(blood group)通常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6.凝集(agglutination) ----将血型不相容的血滴在玻片上混合,其中RBC聚集成簇的现象(抗 原抗体反应)。 7.凝集素(agglutinin)---能与凝集原起反应的特异抗体。主要由γ球蛋白组成,存在于血浆中。 8.循环:指各种体液(如血液、淋巴液)不停地流动和相互交换的过程。 9.循环系统: 进行血液循环的动力和管道系统,由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组成。 10.渗透脆性:临床上以0.45% NaCl到0.3% NaCl溶液为正常人红细胞的脆性 范围 二、大题 1.血液功能概述:①运输功能②缓冲功能③参与体温的维持④免疫防御功能⑤生理止血 2.血浆蛋白的功能:①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②运输作用③免疫作用④参与生理止血和纤维蛋白溶解过程 3.白细胞的生理功能: 中性粒细胞:吞噬 嗜酸性粒细胞:过敏反应 嗜碱性粒细胞:肝素、组织胺和过敏性慢反应物质(肥大细胞) 单核细胞:(巨噬细胞,macrophage) ,吞噬和消化致病物,如病毒、疟原虫和细菌特异免疫应答的诱导和调节,合成和释放多种细胞因子 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细胞免疫B淋巴细胞,体疫免疫 4.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①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 ②参与血液凝固:局部凝血因子浓集,血小板磷脂表面(PF3)、抗肝素因子(PF4)、纤维蛋白原激活因子(PF2) ③促进生理性止血 5.生理性止血过程血管收缩,血小板血栓形成, 血液凝固. 6.纤溶系统组成: 纤维蛋白溶解酶原(plasminogen),简称纤溶酶原,又称血浆素原 纤溶酶(plasmin),又称血浆素 纤溶酶原激活物与纤溶抑制物 两个基本阶段:纤溶酶原的激活,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的降解。 7.血液凝固过程的调节 ①血管内皮的抗凝作用 ②纤维蛋白的吸附、血流的稀释及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③生理性抗凝物质: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肝素,蛋白质C系统,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血液的组成和功能教案

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主备: 集体备课组: 上课时间: 组长签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说出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2.观察图片,区分白细胞、红细胞与血小板; 3.说出血液中几种成分含量的正常值,学会利用正常值和检测值的对比判断病情;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掌握知识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人体血液等知识的学习,了解有关血液的常识。 教学重、难点: 1.说出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2.解读血常规化验的主要数据;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生病到医院看病时,医生经常要求我们通过化验血液来诊断病情。那么, 血液有哪些成份组成呢?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血液的组成与功能。(出示血液化验单激发 学生的兴趣来导入课题)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一)血液的组成与功能 活动一:观看视频,思考下列问题: 1.血液是人体的什么组织,它有什么功能? 2.血液是由什么组成的?血细胞包括哪几种?各成分有什么功能? 3.血浆的成分是什么,它有什么功能?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以上问题,有问题的各小组讨论。 1.血液是结缔组织,是人体内重要的组成物质。它在人体内不停的流动,把氧气和养 料输送到全身各处,把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运走。 2.血液的组成 观察血液的分层现象 。看一看,血液出现了什么现象? 想一想,血液的成分由哪些 物质组成? 师生共同总结归纳血液的组成 : 血浆(淡黄色)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3.血浆的主要成分及功能 成分:通过观察血浆的组成图片总结血浆的成分与功能 水(约占91%~92%) 蛋白质(约占7%) 葡萄糖(约占0.1%) 无机盐(约占0.9%) 废物(少量) 功能: a.运载血细胞; b.运输养料和废物. 4.血细胞的组成及功能 活动二:观察血细胞彩图。 看一看,各类血细胞的形态结构和数量有什么不同? 想 一想,人的血液为什么是红色的? 学生讨论填“血细胞特征比较”表。

血液的组成与特性

血液的组成与特性 一、内环境与稳态 内环境:围绕在细胞周围的体液,即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稳态:细胞外液化学成分和理化特性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二、血量、血液的组成、血细胞的比容 【例题】血清与血浆的主要不同点是前者不含有() A.钙离子 B.球蛋白 C.白蛋白 D.凝集素 E.纤维蛋白原答案】E 血细胞比容:

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如:红细胞比容—— ·男:40~50% ·女:37~48% ·新生儿:55%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 ·血液的比重:全血1.050~1.060 血浆1.025~1.030 ·血液的粘滞性:血液4~5 血浆1.6~2.4 ·血浆的pH值:7.35~7.45 主要是NaHCO 3/H 2 CO 3 ·血浆渗透压: ·血浆渗透压:300mOsm/(Kg·H 2 O) = 770kPa 或 5790mmHg 血浆渗透压 = 晶体渗透压+ 胶体渗透压 晶体渗透压胶体渗透压 形成无机盐、葡萄糖等晶体物质(主要为 NaCl) 血浆蛋白等胶体物质(主要为 清蛋白) 压力大:300mOsm/(Kg·H 2 O)小:1.3mOsm/(Kg·H 2 O) 意义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保持RBC正常 形态和功能 调节血管内外水平衡,维持血 浆容量 血细胞及其功能 一、红细胞生理 1.数量 男:4.0~5.5× 1012/LHb:120~160g/L 红细胞比容:40%~50% 女:3.5~5.0×1012/LHb:110~150g/L 红细胞比容:37%~48% 2.功能:

① 运输O 2、CO 2 ② 缓冲血液pH值 3.造血: 生成原料:铁、蛋白质等→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促成熟因子:VitB 12 、叶酸→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4.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①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②雄性激素 二、白细胞生理 1.白细胞 白细胞数量:(4~10)×109/L 白细胞分类及功能 名称百分比 (%) 主要功能 中性粒细 胞 50~70 吞噬、水解细菌及坏死组织、衰老的红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0~1 释放肝素、组织胺,参与过敏反应,释放嗜酸性粒细 胞趋化因子 嗜酸性粒细胞0.5~5 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在速发型过敏反应中 的作用;参与对蠕虫的过敏反应 淋巴细胞20~40 T细胞→ 细胞免疫B细胞→ 体液免疫 单核细胞3~8 吞噬作用、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诱导与调节 三、血小板生理 数量:100~300×109/L 生理功能:黏附、聚集、释放、收缩、吸附、修复 作用: ①维护血管壁完整性。 ②参与生理止血的各个环节。 ◇生理止血 正常时小血管损伤出血,经数分钟后出血自然停止的现象。 过程:小血管收缩→血小板血栓→血液凝固 出血时间:正常1~3min。(血小板)

血液的基本组成与理化特性

血液的基本组成与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组成 血液由血浆和悬溶于其中的血细胞组成。血浆中含有水分、电解质、小分子有机化合物(营养物质、代谢产物和激素等)、气体及蛋白质。在血细胞中,红细胞数量最多,约占总数的99%,白细胞最少。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为血细胞比容。正常成年男性的血细胞比容为40%-50%,女性为37%-48%。人体内血浆和血细胞量的总和,也就是血液的总量,称为血量。正常成年人,其血量约为体重的7%-8%,即每公斤体重中有70-80ml的血液,其中血浆量为40-50ml;幼儿血液总量约为体重的9%。? 二、血液的理化特性? (一)比重? 正常人全血的比重为1.050-1.060,血浆的比重为1.025-1.030,红细胞的比重约为1.090-1.092。血浆的比重主要决定于血浆蛋白质的含量;红细胞的比重与其所含血红蛋白的量成正比;全血的比重主要与红细胞的数量有关。? (二)粘度? 血液的粘度或粘滞性比水大。在各种体液中,血液的粘度最大。全血粘度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其所含红细胞的数量;血浆粘度主要决定于血浆蛋白质的浓度。如以水的粘度为1,则全血的相对粘度为4-5,血浆为 1.6-2.40。在血流速度很快时,血液粘度不随流速而变化;

但当血液流速小于一定限度时,粘度与流速呈反变关系,这主要是由于血流缓慢时,红细胞可叠连或聚集成团,使血液粘度增大,这可影响血液循环的正常进行。? (三)血液渗透压? 血液中晶体物质(主要是NaCL)所形成的渗透压,称血浆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蛋白质(主要是白蛋白)所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总渗透压是这两者之和,约为313mmol/L。血浆蛋白质分子量大,颗粒少,所产生的胶体渗透压很小,不超过 1. 5mmol/L,约相当于3.33kPa(25mmHg)。 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血浆胶体渗透压两者所起的生理作用是不同的。毛细血管壁很薄,水分和晶体物质可自由透过,血浆和组织间液中的晶体物质浓度几乎相等,两者的晶体渗透压没有差异,因此,血浆晶体渗透压数值虽大,却对水分进出毛细血管不起作用。在正常情况下,血浆蛋白质不能透过毛细血管壁。组织间液中的蛋白质含量少,其胶体渗透压低于血浆,因此,血浆胶体渗透压可吸引水进入血管,在保持血量、调节血管内外水的移动以及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中起重要作用。组织细胞对血浆中晶体物质(各种离子)具有选择通透性,当由于离子移动而导致细胞膜两侧离子浓度不均分布,出现渗透压差时,便引起水由低渗透压侧向高渗透压侧移动。因此,血浆晶体渗透压在调节细胞内外的水交换,维持细?胞正常体积形态中起重要作用。 (四)血浆Ph值? 正常人血浆的Ph值为7.35-7.45。血浆Ph值能保持相对恒定是

血液理化性质教案

开封大学医学部教案 教研室:内科组授课教师:冯雨晴 授课内容:第三章血液 第一节概述第二节血浆 学时安排:2学时(90分钟)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了解血液的组成、理化特性和生理功能;等渗、低渗、高渗溶液; 2.熟悉血液在内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 3.掌握血浆渗透压,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及其生理意义; 教学方法及手段: 以讲授为主,借助多媒体投影,在讲授过程中穿插演示课程中的抽象内容。 教学重点: 1.红细胞比容; 2.血浆渗透压;晶体渗透压、胶体渗透压的形成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 1。血浆渗透压的产生,血浆晶体渗透压与胶体渗透压的生理作用;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5分钟 血液的组成 15分钟 血液的理化性质 15分钟 血浆的化学成分及作用 15分钟 血液渗透压 30分钟 总结及练习 10分钟 教材:《生理学》(彭波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教学内容: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流体组织,是沟通各部分组织液以及和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一.血液的基本组成(3min) 二.血液的理化特性(30min) (一)血液的颜色 (二)血液的比重 (三)血液的粘度 (四)血液的酸碱度 三.血浆的化学成分(5min) 1.水和电解质 2.血浆蛋白 3.非蛋白含氮氧化物 ★(四)血浆渗透压 1.渗透现象与渗透压 ①渗透现象(图示:渗透现象)

②渗透压是溶液所具有的特性,是指溶液具有的吸引和保留水分子的能力。(渗透压的高低取决于溶液中溶质的颗粒数目,与溶质颗粒的种类、大小无关) 2.★血浆渗透压的组成及其作用 ①血浆晶体渗透压:主要是Na+,Cl-形成。 生理作用:维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维持细胞正常的形态与功能。 等渗溶液:凡渗透压与血浆晶体渗透压相等的溶液(0.9 %NACL溶液和5%葡萄糖溶液)。低渗溶液:凡渗透压低于血浆晶体渗透压的溶液(0.65 %NACL溶液)。 高渗溶液:凡渗透压高于血浆晶体渗透压的溶液(50 %葡萄糖溶液)。 ②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是白蛋白形成。 生理作用: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及血容量。 (图示:血浆渗透压的对水平衡的调节) 五总结与练习 1 血细胞比容是血细胞与 A血浆容积之比B血液的容积之比C血细胞容积之比D血管容积之比 2影响细胞内外水分分布的因素 A组织液胶体渗透压B血浆晶体渗透压C组织液晶体渗透压D血浆蛋白 3在0.65 %NACL溶液中,红细胞的形态变化 A无变化B皱缩C膨胀D破裂

血管的结构及生理功能

血管的结构与生理功能 摘要:血管是生物运送血液的管道,血管系统由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组成。动

脉起自心脏、不断分枝,口径渐渐变细,管壁渐渐变薄,最后分成大量的毛细血管,分布到全身各组织和细胞之章。毛细血管再逐渐汇合成静脉,最后返回心脏。各类血管因管壁结构和所在位置不同,其功能也各有特点。按生理功能可将血管分为弹性储器血管、阻力血管、交换血管、容量血管、和短路血管。 关键词:弹性储器血管阻力血管交换血管容量血管短路血管结构功能特点 正文: 弹性储器血管:主动脉、肺动脉主干及其发出的最大的分支。 结构:大动脉管径大于10mm ,其管壁中有多层弹性膜和大量弹性纤维,大动脉管壁结构1内膜有较厚的内皮下层,内皮下层外为多层弹性膜组成的内弹性膜,由于内弹膜与中膜的弹性膜延续,故内膜与中膜的分界不清楚。2中膜成人大动脉有40~70层弹性膜,各层弹性膜由弹性纤维相连。3外膜较薄,由结缔组织构成,没有明显的外弹性膜。 功能特点:主动脉与大动脉部分的血管,管壁坚厚,含有丰富的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但平滑肌成分较少。这些弹性成分使得主动脉和大动脉血管在左心室射血时,左心室射血时,主动脉压升高,一方面推动动脉内的血液向前流动,另一方面使主动脉扩张,容积增大。因此,左心室射出的血液在射血期内只有一部分进入外周,另一部分则被贮存在大动脉内。主动脉瓣关闭后,被扩张的大动脉管壁发生弹性回缩,将在射血期多容纳的那部分血液继续向外周方向推动。从而使间断的射血变为连续性流动。此类血管具有的这种功能称为弹性储器作用。故此种大动脉又称为弹性储器血管。 阻力血管:包括小动脉,微动脉,还有小动脉分支血管统称为阻力血管。 结构:小动脉管径~1mm,有完整而发达的平滑肌,小动脉管壁平滑肌,受交感神经和激素的调节,产生收缩或舒张而调节血压。微动脉管径以下的动脉称微动脉。内膜无内弹性膜,中膜由1~2层平滑肌组成外膜较薄。 功能特点:小动脉和微动脉收缩和舒张,血管壁平滑肌收缩,改变血管压,从而导致所阻力改变,可显著地影响器官和组织中的血流量。正常血压的维持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外周血管小动脉和微动脉对血流产生的阻力,即外周阻力。又因它们位于毛细血管之前,所以又叫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 交换血管:指毛细血管。 结构:毛细血管管径一般6~8微米,血窦较大,直径可达40微米。毛细血管管壁主要由一层内皮细胞和基膜组成。细的毛细血管横切面由一个内皮细胞围成,较粗的毛细血管由2~3个内皮细胞围成。内皮细胞基膜外有少许结缔组织。在内皮细胞与基膜之间散在有一种扁而有突起的细胞,细胞突起紧贴在内皮细胞基底面,称为周细胞。具有收缩功能。它还参与毛细血管直径的双向调控;毛细血管受损时,周细胞还可增殖,分化为内皮细胞和成

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 一、教学目标 1、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组成部分的主要功能。 2、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3、尝试解读血液常规指标,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对血液成分及各部分功能的认识,形成正确的血液观。 二、教学重点: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主要功能。 三、教学难点:在显微镜下区分各种血细胞,理解血液属于组织。 四、教学准备:人血永久涂片,显微镜,血常规化验单。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繁忙的运输行业,需要车、船、飞机等交通工具搭载货物。人体内物质的运输,靠什么工具来搭载呢?由此引出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二)学习新知 1、引导学生说说关于血液的知识,激发学习兴趣。结合发言,教师提问:为什么失血过多会导致死亡?为什么通过化验血液能够检查健康的状况或诊断疾病?引导探究血液的组成。

2、资料分析 (1)学生观察书上血液分层的现象:含有抗凝剂的血液,离心或者静置一段时间后,为什么会出现分层的现象?分成了几层? 阅读血液常规化验单:综合上面的资料,你认为血液可能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常规化验单上所列的血液成分,分别应在什么层位?为什么把血液称做“流动的组织”? (2)学生分组交流,讨论问题,尝试归纳血液的组成。 (3)根据学生发言,归纳血液的组成:血液中含有不同的组成物,它们的质量不一样,所以含有抗凝剂的血液静置一段时间后,就会分为三层。第一层是淡黄色半透明的液体,称为血浆;最下层是深红色的液体,中间是一层很薄的白色物质。红细胞和所含有的血红蛋白在下层深红色的物质里,白细胞和血小板在中间那层。血液中有大量的血细胞,这些细胞与血浆共同构成血液,完成物质运输等功能。血液属于结缔组织。由于血浆里含有大量水分,约90%,就象小河流水一样,随着水的流动,使血液中的各种物质和结构都随水而动,因此血液称做“流动的组织”。 3、认识血浆 (1)学生分析血浆成分示意图,了解血浆的成分,理解血浆的功能。

血液组成及血浆

第二节血液组成及血浆 一、血液的组成 正常血液为红色粘稠液体,其比重在1.050~1.060之间。血液由液体成分血浆和有形成分血细胞两部分组成。有形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血浆中溶解有多种化学物质。按容积计算,血浆占55%,血细胞(主要是红细胞)约占45%。 从正常人体内抽出血液,放入内有抗凝剂的试管中,混匀后,经离心沉降,管内血液分为两层:上层淡黄色透明液体是血浆,下层是血细胞。血细胞层中最上面一薄层为白细胞和血小板,其下呈红色为红细胞。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血细胞比积(或压积)(图5-2)。健康成人的红细胞比积约为40%~50%。如果把从血管内抽出的血液放入不加抗凝剂的试管中,几分钟后就会凝固成血凝块。血凝块收缩,析出淡黄色澄明液体,称为血清。 二、血浆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理功能 血浆含有大量水分和一定量溶质,这些成分乃是血浆理化特性和生理功能的物质基础。测定血浆的化学成分,可反映体内物质代谢状况。 (一)血浆蛋白 血浆蛋白可分为白蛋白(3.8g%~4.8g%)、球蛋白(2.0g%~3.5g%)、和纤维蛋白原(0.2g%~0.4g%)等几种成分。现将其主要功能介绍如下: 1. 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在这几种蛋白质中,白蛋白分子量最小,含量最多,对于维持正常血浆胶体渗透压起主要作用。当肝脏合成白蛋白减少或它经由尿中大量排出体外,使血浆白蛋白含量下降,胶体渗透压也下降,导致全身水肿。 2. 免疫作用球蛋白包括α1、α2、β和γ等几种成分,其中γ(丙种)球蛋白含有多种抗体,能与抗原(如细菌、病毒或异种蛋白)相结合,从而杀灭致病因素。如果这种免疫球蛋白含量不足时,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下降。 补体也是一种血浆中的蛋白质,它可与免疫球蛋白结合,共同作用于病原体或异物,破坏其细胞膜的结构,从而具有溶菌或溶细胞的作用。 3. 运输作用血浆蛋白可与多种物质结合形成复合物,如一些激素,维生素、Ca2+和Fe2+可与球蛋白结合,许多药物和脂肪酸则和白蛋白结合而在血液中运输。 此外,血液中还有许多酶类,如蛋白酶、脂肪酶和转氨酶等,都可通过血浆运输而送到各种组织细胞。

血液的组成及功能(附教学反思)

血液的组成及功能(附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和实验观察,通过实验探究,描述血液成分和各自的主要功能。 2.掌握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永久涂片的实验技能,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3.解读血液常规化验单,了解贫血、化脓和伤口处血液逐渐凝固等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感知血液是体内物质运输的工具。 5.关注造血干细胞及其研究进展,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和关爱他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设计思路〗 实验探究教学是一种生物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探究式教学模式。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相关内容的要求,遵循“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程序,对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进行适当的选择和组织,设计好教案。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省级示范性中学,具有良好的教学条件。学生属九年义务教育按片招生,绝大多数来自城市,学习基础一般,但积极性很高。

〖课堂实录〗 师:我们的身体里有一条条繁忙的运输线,它们将来自消化管的营养物质、来自肺部的氧气,迅速运往你身体的每一个细胞,同时将细胞生活中产生的废物及时运走。这些运输线就是遍布全身的的大大小小的血管,血管里流动着血液。血液对我们的生活和健康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对血液是那么熟悉,因为我们几乎都经历过流血和验血,经常从报纸、电视等渠道获得许多有关血液方面的信息。你们知道哪些有关血液的知识呢? 生:血液是红色的黏稠液体,闻起来有腥味,它含有血糖等物质,血液起运输作用。 师:非常好,同学们对血液有一定的了解。 医生在诊断某些疾病时,常常对病人的血液进行化验。课本P27有一位病人一次血液化验的部分检查结果,大家见过类似的化验单吗? 生:见过。 师:你知道怎样读化验单,怎样判断化验结果是否正常吗? 生:不知道。 师:这就需要了解血液的成分及其正常的指标,了解血液各成分的功能。 (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课本中化验单的内容,提出假设。) 生:血液由液体血浆和有形的血细胞构成。 师:(指导学生分组讨论,提出探究方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