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考点专项训练: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规划

高考地理考点专项训练: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规划
高考地理考点专项训练: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规划

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规划图1为某古镇分布示意,图2为该古镇内街道走向示意,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关于图中河流和古镇说法正确的是()

A.河流在ac段形成曲流主因是地转偏向力

B.河岸d沉积作用最强发生在冬季

C.河岸c决堤的概率高于河岸a、b和d

D.古镇在该区域选址的主因是水运便利

2.古人对该镇巷道走向的设计最有可能是为了()

A.街区的通风散热B.街区的疏风防寒

C.沿等高线布局,节省成本D.和河流走向保持一致,交通便利

3.为了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同时又要保护古镇原有风貌与区域生态环境,当地政府决定在古镇附近另建新城,你认为最适合新城建设的区位是()

A.a B.b C.c D.d

【答案】

1.C

2.A

3.B

【解析】1.ac段形成曲流主要原因是受地形(平原地区)河床易摆动,而多曲流,A 错;河岸d岸为凸岸,泥沙淤积作用明显,夏季为汛期,河流上游带来的泥沙更多,沉积作用更显著,B错;河岸c岸为冲刷岸,受河水侵蚀作用强,容易决堤,C正确;古镇选址河流a岸---凸岸,主要是地势相对较高,水患威胁较小,取水方便,D错。答案选C。

2.从图1的经纬度位置看,该区域位于我国的东南地区,盛行西北—东南风。而图2中,该古镇内街道走向也为西北—东南走向,主要是为了街区的通风散热。答案选A。

3.根据题目要求,要保护古镇的原有风貌,所以不能在a处,A错。要保护区域的生态环境,不能在c、d处,影响湖区的生态环境和景观,C、D错。只有b处是凹岸,水流较深,可以发展港口运输,有利于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又不影响古镇的环境,B对。答案选B。

随着城际高铁、轨道交通的建设,城际高铁站、轨道交通站点附近成为购物、就业和人口的集聚区,逐渐形成具备城市功能的新都市,称为边缘城市。下图示意某边缘城市城际高

铁站附近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布局。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4.该城际高铁站附近首先出现的土地利用类型是()

A.零售业用地B.办公用地

C.生产用地D.居住用地

5.该边缘城市核心区()

A.居住用地面积最大C.昼夜人口流动量大

B.交通通达度高D.建筑物高大稠密

【答案】

4.A

5.B

【解析】4.读图,该城际高铁站附近交通便利,结合图中各用地类型距高铁站的远近分析,首先出现的土地利用类型是零售业用地,A对。商业用地出现后,办公、工业用地等也出现,人们为了工作方便,高铁站附近居住用地也发展起来,B、C、D错。

5.读图,该边缘城市核心区,商业用地面积最大,所以昼夜人口流动量大,B对。居住用地面积较小,A错。核心区交通线路方向单一,交通通达度较差,C错。中心商业区零售来分布在底层,该地零售商业为主,建筑物高度较低,D错。

考点:城际高铁站附近的土地利用类型,人口数量变化特点。

下图是我国某大城市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6.当①线变成②线时,则住宅功能区可拓展到()

A.一环路B.二环路

C.三环路D.环城路

7.近年该市大型综合商场和超级市场逐渐从市中心向二、三环路迁移,主要原因是()

①市中心人口减少

②市中心交通拥堵

③二、三环路人流量更大

④城市交通网的不断完善

A.②③B.①②

C.③④D.②④

【答案】

6.C

7.D

【解析】6.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取决于付出租金的多少。读图,在市中心和一环路之间,商业支付能力最高,为商业区。在一环路和二环路之间,住宅区支付能力高,形成住宅区。在远郊,地租低,对城市的污染影响小,布局工业区。当①线变成②线时,城市地租上涨,住宅区由二环路拓展到三环路,C对。

7.近年该市大型综合商场和超级市场逐渐从市中心向二、三环路迁移,主要原因是城市规模扩大,市中心交通拥堵严重,②对。市中心人口没有减少,①错。二、三环路人流量比市中心小,③错。城市交通网的不断完善,④对。D对。

下图为我国华北某城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8.图中甲、乙、丙处对应的功能区分别是

A.工业区、住宅区、商业区

B.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

C.商业区、住宅区、绿化区

D.住宅区、工业区、仓储批发区

9.图中①②③④四个住宅小区,若楼高和采光条件相同,楼间距最小的是

A.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

8.B

9.D

【解析】8.图中乙在城市中心,交通便利,应是商业区;甲在市区边缘,近环境较好的景区和湖泊,应是住宅区;丙在远离城市且盛行风向(华北位于温带季风区,冬季盛行西北风,夏季盛行东南风)垂直的郊外,交通便利,应是工业区。故选B。

9.读图可知,该城市为我国华北某城市。④在山南为阳坡,采光条件好,尤其冬季光照时间最长,楼间距最小;①②在山的北侧和西北侧,背阴面,冬季采光条件最差,楼间距大;③在山的东侧,采光条件比①②好,上午采光条件好,下午在背光面,采光条件不好。故选D。

家住我国东部某县城的张女士准备在本地购买一套住宅,在反复比较之后选取了其中四组楼

盘,依据下表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0.四个楼盘中,“城市广场”均价最高,其原因最有可能是

A.离市中心最近

B.与高等院校相邻

C.离火车站最近

D.空气质量最好

11.城市中高楼林立,如果布局不当,容易导致“狭管效应”,特别是两楼间的狭窄通道,大风在“狭管效应”下可形成威力巨大的瞬时强风。材料中的四个楼盘,最容易由“狭管效应”造成强风的是

A.金色家园B.湖滨花园

C.城市广场D.东林山庄

12.张女士决定购买“城市广场”4楼的一套户型,可她上大学的女儿倩倩不同意,倩倩

认为,冬至日中午,该楼20米以下的部分,阳光会被相同高度的前楼遮挡。据此推断,该地区的地理纬度大约是(注:tan60°=1.732)

A.26°34' N B.21°34' N C.6°34' N D.36°34' N

【答案】

10.A

11.B

12.D

【解析】10.根据名称分析,“城市广场”应位于城市中心区,根据城市地租理论,城市中心区的地价最高,所以“城市广场”均价最高的原因最有可能是离市中心最近,A对。高等院校、空气质量好不是地价高的主要原因,B、D错。离火车站最近,噪音大,地价较

低,C错。

11.根据材料分析,四个楼盘均位于我国东部,我国是季风气候,夏季盛行东南季风,冬季吹西北季风。当建筑物走向与风向垂直时,即两楼间的街道与风向一致时,容易导致风力积聚,产生“狭管效应”。结合表格中的楼房走向,一般与街道走向垂直,所以最容易由“狭管效应”造成强风的是楼房走向与季风对吹方向垂直的湖滨花园,B对。

12.根据材料分析,楼高70米,20米以下冬至日无光照,有光照的高度为50米。据三角函数计算,50米楼高,两楼的楼间距是86米,即影长约86米,则正午太阳高度约为30°,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23°26'S,根据正午太阳高度公式,计算出本地的纬度是36°34'N,D对。

读“我国某城市市区各主要功能用地2019年面积分布图与2019年~2019年变化幅度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3.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R功能用地是工业用地

B.M功能用地面积明显减少

C.C功能用地增长面积最多

D.M功能用地呈现向外迁移的趋势

14.近年来C功能用地在距离市中心16~18千米处面积明显变化,主要原因是( )

①城市中心区用地趋子紧张②人口向郊区迁移

③城市交通的不断完善④该处人流量更大⑤市中心交通拥堵

A.①②③B.①③⑤C.⑦③④D.②④⑤

【答案】

13.D

14.B

【解析】13.R位于城市的中心位置,可知为商业用地,故A项错误;M功能用地面积明显增加,故B项错误;C功能用地增长面积变化最大,故C项错误;M功能用地为工业用地,距离市中心的距离越来越远,说明呈现向外迁移的趋势,故D项正确。

14.C功能用地为住宅用地,距离市中心16~18千米处面积明显变化;主要原因是城市

中心区用地趋子紧张、城市交通的不断完善、市中心交通拥堵,故①③⑤正确,B项符合题意;人口主要集中在市区,故②错误;市区人口密度大,数量多,人流量更大,故④错误。

下图为我国东部某城市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5.该地早期形成城市的有利条件有

①位于河流交汇处,水源充足,水运便利

②地形平坦

③土壤肥沃,便于农耕

④有高速公路经过,交通便利

A.②③④B.①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

16.图中甲、乙、丙、丁四处最适合建高级住宅区的是

A.甲B.乙

C.丙D.丁

17.图中布局不合理的设施有

A. T业区、批发市场B.批发市场、普通公路

C.高速公路、T业区D.高速公路、普通公路

【答案】

15.D

16.B

17.C

【解析】15.考查城市的区位条件,在城市早期主要在交通便利地处,如河流交汇处;农业基础好的地方;而高速公路则是后期出现的。选D。

16.考查住宅区的分化。高级住宅区一般出现在环境优美的高坡,并且在城市外围,与内城有干线连接。据此图中分析的乙地符合条件。选B.

17.考查交通线的布局,高速公路一般在城外,这样不会照成内城的交通拥堵,影响交通等城市问题。同时内城的地价高,造价不菲,而图中高速公路贯穿城市中间,故选C。

图为某城市规划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8.该城市规划的企业布局,较为合理的是

A.①B.②C.③D.④

19.最有可能成为城市商业中心的是

A.甲B.乙C.丙D.丁

【答案】

18.D

19.B

【解析】18.图中河流流向东南方向,盛行风向为东北风和西南风。水泥厂有严重的大气污染,布局在了东北风的上风向,污染城区大气,A错误;造纸厂水污染严重,不应布局在河流上游,B错误;仓储中心占地面积大,一般不布局在市中心;需要大量运输货物,一般建在交通便利的地区,C错误;石油化工厂既有水污染又有大气污染,布局在河流下游和盛行风垂直的城外,是合理的,故选D。

19.乙位于市中心,沿岸地带,环境优美,地价高,商业付租能力强,适宜在此建商业中心,故选B。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20.四地中租金最高的是

A.甲B.乙C.丙D.丁

21.若在四地选择一处建为绿地,从环境角度考虑,对城区意义最大的是

A.甲B.乙C.丙D.丁

22.甲地建成一大型批发市场,其区位优势最有可能是

A.临近高速公路B.客流量大

C.地价低廉D.环境优美

【答案】

20.D

21.D

22.A

【解析】20.根据城市地租理论,城市中心交通通达度最高,租金最高。读图,四地中丁是位于城市中心,主要街道的十字路口处,租金最高,D对。甲、乙不在主要街道处,交通条件较差,A、B错。丙地只有一条主要道路,租金较高,C错。

21.若在四地选择一处建为绿地,从环境角度考虑,应是要减轻城市的热岛效应。将绿地建在城市的中心的丁地,更利于减轻热岛效应,对城区意义最大,D对。其它地点不是城

市中心,影响较小,A、B、C错。

22.甲地位于城市边缘,在甲地建成一大型批发市场,应是根据交通最优原则,选择建在城市边缘高速公路的出口处。所以甲区位优势最有可能是临近高速公路,A对。客流量、地价、环境不是影响交通最优原则的商业中心,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B、C、D错。

2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澳大利亚政府关于人口发展的白皮书显示,澳大利亚适宜的总人口为6 000万。目前,澳大利亚人口平均每天增加1 048人,而其中60%来自海外移民,据澳大利亚××局估算,其总人口数于2013年4月23日达到2 300万。在人口快速增长的背景下,近几年墨尔本等城市的房地产业发展迅速,并表现出明显的分布特点:一半以上集中分布在外城区。下图为澳大利亚各州人口增长率和悉尼、墨尔本人口比较图。

(1)国际人口大量迁入澳大利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在经济发展的“对决”中,墨尔本人口增长趋势比悉尼的更利于经济的发展,为什么?

(3)分析墨尔本等城市近几年房地产业分布特点的主要成因。

【答案】

(1)澳大利亚适宜人口数量远大于当前人口数量;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医疗和教育条件好;优惠的移民政策,吸引大量海外人口迁入。

(2)墨尔本人口增长更快,说明墨尔本吸引了更多的劳动力和人才迁入,更能缓解劳动力短缺问题和增加人才,有利于降低人口平均年龄,减少养老支出,带动第三产业、房地产等相关产业发展。

(3)外城区相较于城区地价较低,房价较便宜;新移民大多经济实力有限。

【解析】

(1)可从澳大利亚人口合理容量大,以及就业机会多、政策等角度分析。

(2)首先明确墨尔本人口增长趋势是增长快;然后从人口迁移的影响角度分析即可。

(3)首先获取房地产业分布特点,然后分析原因。

24.城市是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影响最深刻的地方,优越的地理环境有利于城市的发展。读我国某城市规划图,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图示信息,比较A、B、C三地地租高低,并说明地租最高地的判断依据。

(2)请在A、B、C、D四地中,选择高级住宅区的最佳建造位置,并简析理由。

(3)下表为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搜集的该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水量的百分比变化情况。试分析该城市水量百分比变化的原因。

【答案】

(1)A>B>C。判断依据:A地位于市中心,交通通达度好,地租最高。

(2)D地。理由:①靠近文化区;②地势较高;③邻近森林公园,处在城市盛行风的上风地带,环境优美;④处在河流上游,水质较好;⑤交通比较便利。

(3)城市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地表被硬化、被建筑物覆盖;地表径流量增大,地表水和雨水下渗减少(使地下径流减少);植被减少,蓄水量减少,导致蒸发量减少。

【解析】

(1)A地位于市中心,交通便捷,地租最高,C位于城市最外围,地租最低。

(2)D处位于盛行风的上风地带,靠近文化区,地势较高,靠近森林公园,环境优美,交通便利,最适宜建设高级住宅区。

(3)该市蒸发量减少、地表径流增大、地下径流减少,说明植被覆盖率降低,地表硬化面积增加。

25.读某地区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看,_______区的土地利用属于公共事业用地,各功能区中_______区占地面积最大。

(2)现拟在○1○2○3○4四地中选一处布局一大型批发市场,最佳选址是______,试简述其理由。

(3)甲处为化学工业园区,从环境角度分析其布局的合理性。

(4)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该城市规划建设新城,现有东北部和西南部两种选址方案,你支持哪一种?请阐述你的理由。

【答案】

(1)文教住宅

(2)○1近铁路和高速公路,交通便利;距市中心较远,地价便宜。

(3)河流下游方向,对城市水源污染小;最小风频上风向,对城市大气污染小。

(4)方案一、东北部有铁路、高速公路提供便利的交通;靠近工业园区,公用设施基础较好,便于工人上下班。

方案二、西南部地势较高,河流的上游,盛行风的上风向,环境较好;利用荒地,占用耕地少。

【解析】试题分析:

(1)公共事业用地指文化建设用地、医疗卫生用地、体育场馆用地等;文教区是公共事业用地。住宅区是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占地面积最大。

(2)大型批发市场宜建在交通便利、地价低的城市外围,图示①近铁路和高速公路,交通便利;市郊地价较低。

(3)由风频图可知该城市盛行西南风,甲在城市最小风频上风方向,对城市大气污染小;在城市河流下游方向,对城市水源污染小,布局合理。

(4)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支持哪一方,只要理由合理都可。

支持东北部建城的理由:东北部本身是工业区,基础设施较好,有铁路、高速公路提供便利的交通。

支持西南部建城的理由:西南部地势较高,河流的上游,水质好。从风频图看,西南是盛行风的上风向,这里污染少,环境较好。西南部是荒地,有可利用的荒地,占用耕地少。

26.城市是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影响最深刻的地方,不同的地理环境对城市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不同。读“某城市示意图”,分析完成下列问题。

(1)从城市功能区看,图中甲功能区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是用地,A处最有可能形成区。

(2)简析B处布局工业区的合理性。。

(3)随着城市的发展,该市准备建设一个卫星城,图中①②③三处最合适的位置是,该卫星城的建设可以缓解主城区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哪些环境问题?

(4)简要评析湖泊、山地对城市环境和交通的影响。。

【答案】

(1)住宅商业

(2)靠近铁路和河流,交通便利;水源充足;位于河流下游

(3)①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交通拥挤、热岛效应等

(4)湖泊、山地可以改善并美化城市环境,但也会影响城市交通网的布局

【解析】(1)城市面积最大的功能区是住宅区;在城市中心接近最大的消费人群,交通便利因此适合布局商业区。

(2)工业交通需求量大,工业需水量大因此应靠近河流,工业污染大因此应该布局在河流的下游。

(3)①面积大交通便利因此卫星城应布局在①,卫星城的作用能为主城区缓解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交通拥挤、热岛效应等问题

(4)湖泊呢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但是湖泊、山地也会使城市的发展空间受影响还影响城市交通网的布局

27.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图示区域内的地形、地势特征。

(2)说出AB河段的河流流向。

(3)某同学在登上当地最高峰朝阳峰时,只看到了图中所示的三个村镇。请说出他不能看到的村镇,并简述原因。

(4)当地拟修建一座水库,其水坝的坝顶海拔为500米,水库坝址有A处和B处两个选择方案。请选择其中一个方案简述其主要的利与弊。

(5)甲、乙、丙、丁四个村镇中,哪一处发生滑坡的可能性最高,请说明原因。

(6)从自然条件的角度,说明甲处成为该区域中心城镇的主要原因。

【答案】

(1)盆地地形,高度变化较大,海拔大致在300-1500米之间;地势是四周高,中间低。

(2)先由北向南,再向东南。

(3)看不到丁村,有山脊(体)阻挡视线。

(4)A方案:库区面积和蓄水量小;淹没土地少;工程量小;人口迁移量小。B方案:库区面积和蓄水量较大;淹没土地多;工程量大;人口迁移量大。(注:选一论述)(5)丁处。原因:丁处附近等高线密集,该处的山体坡度较陡,发生滑坡的可能性大。

(6)地势平坦开阔,有利于城镇的建设和发展;位于河流交汇处,水陆交通便利;水源充足,城镇供水方便。

【解析】(1)由等高线数值可以看出:中部地形区海拔低,周围高,是河谷盆地。

(2)地势中间低四周高,河流从A流向B,即先由北向南,再向东南。

(3)朝阳峰海拔在1300米以上,甲在河谷盆地口地势低,可见;丙在朝阳峰的西南坡,坡度和缓,可见;乙在可谷盆地口外侧,地势低,可见;丁在山脊的东侧,山脊阻挡了视线,不可见。

(4)AB都是口袋形地形,有集水区。选A:缺点是集水区面积小,即库区面积和蓄水量小;优点上淹没土地少;工程量小;区域内村庄规模小,人口迁移规模小。选B:优点是集水区面积大,即库区面积和蓄水量大;缺点是淹没土地多;工程量大;区域内村庄规模大,人口迁移规模大。

(5)甲、乙两村在河谷盆地口处,地势低,地表平坦,两侧坡度较和缓,不易发生滑坡;丙在山的西南坡上,但等高线稀疏,坡度较小,不易发生滑坡;丁虽地处河谷盆地内,但其背后的地表等高线密集,坡度陡,容易发生滑坡。

(6)甲处成为该区域中心城镇的主要原因要从地形、交通、河流等角度分析。读图可知,图中甲处等高线稀疏,且在500米以下,地势平坦开阔。从交通来看,两条河流交汇处,有三个运输方向,水运便利。河流交汇处,为城镇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28.环渤海地区是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阅读京津冀区域发展规划示意图及区域联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京津冀地区城市体系的特点。

(2)京津冀地区规划发展京北新城、京南新城、京东新城,有何意义?

(3)北京正“腾笼换鸟”,构筑“高精尖”产业体系,原有的一些传统产业正逐步移出北京市区。简述曹妃甸区承接北京重化企业产业转移的优势条件。

(4)结合区域联系图,请你谈谈促进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主要措施。

【答案】

(1)城市等级多;中心城市等级高;城市服务功能强,服务范围广。

(2)可以缓解北京、天津等大城市人口、交通压力;分散其部分职能;也可以带动区域城镇化进程,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均衡发展。

(3)土地广阔,地价低廉;交通条件好,有便捷的陆上运输和海上运输;

远离市区,减少对城市居民的污染和影响,也便于污染的综合处理;国家有优惠的政策扶持等

(4)加强区域之间的信息、产品、劳动、技术等联系;推进区域交通、市场等一体化;发挥各自区域优势,加快区域分工;促进区域内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加强区域环境的整治

工作等。

【解析】(1)京津冀地区城市体系的特点要结合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和功能之间的关系以及中心地理论回答。从图中不难看出,该地区城市等级多;中心城市等级高;城市服务功能强,服务范围广的特点。

(2)京津冀地区规划发展京北新城、京南新城、京东新城的意义需要考虑北京等城市城市化过程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入手,同时可以加强区域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促进整体经济发展。

(3)承接北京重化企业产业转移的优势条件主要从土地、交通、污染、政策等方面考虑。曹妃甸土地廉价且面积较大,海港运输条件优越,国家政策支持,减少对城区污染。

(4)由上右图可以看出,三个地区在区域协调发展中都有不同的定位,河北发挥资源优势,北京发挥技术优势,天津发挥制造业优势,使得三地在地区协调发展中都有足够发展空间,这就需要加强信息、技术方面的联系,区域经济、市场一体化,促进区域内部产业结构升级,共同治理环境等方面开展积极有效合作。

第九章_城市公共空间

第九章城市公共空间 一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城市公共空间狭义的概念是指那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使用的室外空间。它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等。城市公共空间的广义概念可以扩大到公共设施用地的空间,例如城市中心区、商业区、城市绿地等。 二城市公共空间的构成要素及规划设计:城市公共空间由建筑物、道路、广场、绿地与地面环境设施要素构成;城市公共空间除有功能要求外,其数量与城市性质、人口规模有密切关系;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的内容多,包括总体布局和具体设计。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在本质上属于城市设计范畴,需要作城市设计,其目的是创造功能良好、城市空间有特色的环境。城市公共空间的重点是城市中心、干道、广场和公共绿地。 一城市中心区的概念Downtown:城市闹市区的俗称,通常指传统的商业中心(Uptown:城市的住宅区和非商业区) CRD:Central Retail District,以商业零售为主 二城市中心区的功能构成:商务职能;信息服务职能;生活服务职能;社会服务职能;专业市场;行政管理职能;居住职能 三城市中心与中心区的历史发展进程:古代城市:城市中心的职能变迁;近代城市:城市中心的快速发展与中心区的形成;现代城市:全球经济条件下中心区的发展 四中心区规划的相关理论:伯吉斯的同心圆模式;霍伊特的扇形模式;哈里斯与乌尔曼的多核心模式;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学说(1、伯吉斯(W.Burgess)的同心圆模式:美国社会学者伯吉斯于1923年提出了同心圆模式。伯吉斯主要是从居住人口的类型和居住区的类型来进行分析的,他认为是向心、专业化、分离、离心、向心性离心等五种力的作用使城市产生了地域分异。其间,城市各地带不断地侵入和转移,就形成了同心圆式的扩散过程。其缺陷:一是没有考虑各区之间的交叉和城市交通的作用;二是未考虑作为城市主要活力的工业活动布局及对城市土地利用的影响2.霍伊特(H.Hoyt)的扇形模式1936年霍伊特对美国城市的房租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城市住宅布局九种倾向的考察,认为城市土地利用呈扇形格局。霍伊特的模式说明了三个问题:一是城市中心是CBD区;二是低级住宅区与批发、轻工业区交叉、混和;三是各等级住宅区是按区分布而非按距中心的距离分布。在其模式中,城市布局的职能区划已见雏形;而且,城市交通、特别是中心CBD的交通线以及对外交通线对城市布局有很大影响。但该模式似乎把城市工业放在很次要的地位,使城市土地利用模式的应用价值大打折扣3.哈里斯与乌尔曼(D.Harris &L.Ulman)多核心模式。奎因在40年代提出,CBD是城市主要中心,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中心,各影响一定的地域范围。哈里斯和乌尔曼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各类城市的地域结构,提出多核心模式。在多核心模式中,城市地价并非从中心到外围呈单纯递减趋势,而是出现几个峰值区:在早期落后的城市阶段,从中心到边缘,地价不断递减,而在多核心时代,除了CBD外,城市还有其他次中心,因此多核心模式更适合现代城市的特征4.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学说。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Walter Christaller)于1933年提出的“中心地学说”是现代城市地理学发展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成果。中心地学说是一种解释区域城镇空间结构的理论模式,该学说认为,城市的基本功能是作为其腹地的服务中心,为其腹地提供中心性的商品和服务。由于这些中心性商品和服务依其特性可以分成若干档次,因而城市可按其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档次划分成若干等级,各城市之间构成一个有规则的层次关系。基于均质平原和经济人的假设,克氏提出了三种代表性的空间结构模式:市场原则下的空间模式——K=3体系(即高级中心地的市场区面积是低一级市场区的面积的3倍)、交通原则下的空间模式——K=4体系(即高级中心地的市场区面积是低一级市场区面积的4倍)、行政原则下的空间模式——K=7体系(即高级中心地的市场区面积是低一级市场区面积的7倍)。 五城市中心区的用地结构形态:单核结构形态:中小城市;部分大城市与特大城市;多核结构形态:国际性大都市;历史古城 六城市中心区的职能发展方式:以商业中心为主的发展方式:哈罗新城市中心;商业职能与商务职能混合的发展方式:香港维多利亚湾;以CBD为主的发展方式:纽约曼哈顿岛;哈罗新城市中心;香港维多利亚湾;纽约曼哈顿岛 七城市商业中心规划:城市商业体系的空间分布;城市商业体系的等级类型;城市商业中心的构成与规模;城市商业中心的空间形态;城市商业中心的道路交通组织;城市商业中心的形体环境设计1城市商业体系的空间分布:城市商业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机制。商业中心的区位的主要制约因素:商业中心区的位移;商业体系空间分布形态的变形(1)城市商业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机制:单一商业中心→城市商业体系;集聚——扩散的生成机制,集聚是为了生存,扩散是为了发展,集聚形成商业中心,扩散导致商业体系的生成与发展。土地市场——政府的调控机制:城市中心土地升级使城市

2020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特训专练:城市空间结构(含解析)

2020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特训专练 城市空间结构 一、选择题 读某区域图,完成1~2题。 1、该地区聚落形态及影响因素分别是( ) A.团状、河流因素 B.团状、地形因素 C.带状、气候因素 D.带状、河流因素 2、最早发展成城市的可能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该地区的居民点沿河流延伸布局,呈带状分布。第2题,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往往决定早期城市的选址,图中①位于干支流的交汇处,有大量的人流、物流在此集聚、中转。 答案:1.D 2.A 我国东部某城市积极推进紧凑型城市建设,即通过控制城市蔓

延,提高土地集约混合利用,以先进的公共交通系统连接各个社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模式。下图示意三种建筑布局类型。据此完成3~5题。 注:容积率是指一个小区的地上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例。建筑密度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建筑物的基底面积总和与用地面积的比例。 3.为发展紧凑型城市,该市应优选( ) A.甲类型B.乙类型 C.丙类型D.以上都是 4.紧凑型城市应该( ) A.不划分功能区B.鼓励无人汽车 C.增加立体绿化D.杜绝城市扩张 5.发展紧凑型城市会( ) A.降低公共空间 B.加强钟摆式交通 C.加剧大气污染 D.保护农业用地

解析:3.A 4.C 5.D 第3题,读图可知,甲类型城市人口密度大,容积率高,建筑密度小,土地利用率高,属于发展紧凑型城市的优先选择。第4题,紧凑型城市人口集中,经济活动密集,应该增加立体绿化,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改善居住环境;紧凑型城市也应该划分功能区,杜绝城市扩张不符合实际;无人汽车与紧凑型城市关系不大。第5题,紧凑型城市土地利用率高,有利于保护农业用地;有利于增加公共空间。紧凑型城市可减少人们出行距离,减轻钟摆式交通现状;大气污染加剧是城市不合理发展的结果,不是紧凑型城市必然会带来的结果。 下图为某特大城市夜间人口密度分布图,下表为甲区昼夜人口密度变化趋势表。读图表回答6~8题。 就业人口密度白天人口密度夜间人口密度1960年100 100 100 1998年137 129 60 6.该市夜间人口分布重心向外迁移是因为( )

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 (2) 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 (2) 城市规划的方法 (4) 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 (5) 简介 (5) 问题 (5) 意识 (7) 研究成果 (7) 城市规划布置的基本要求 (7) 城市规划遵循原则的细化 (8) 城市规划的社会原则 (8) 城市规划的美学原则 (8) 城市规划的安全原则 (8) 城市规划的经济原则 (9) 城市规划的整合原则 (9) 城市规划的任务 (10) 城市规划的作用 (10) 城市规划工作基本属性 (10)

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 在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区,对城市的发展水平和建设要求不同,因此城市规划的研究重点不尽一致,并随时代的发展而转变。 多学科参与城市研究的历史自古就有,近来更趋活跃,从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环境工程学、生态学、行为心理学、历史学、考古学等方面研究城市问题所取得的成果,极大地丰富了城市规划理论。这个趋势将继续下去,今后还会有更多的学科渗入并开拓城市问题的研究领域。 系统工程学、工程控制论等数理方法及电子计算机遥感等新技术手段在墟市规划领域中的应用在逐步推广它们在资料的收集处理,预测评价方面所提供的方法和手段,有助于提高城市规划工作的质量。 对城市与城市规划工作的认识不断深化。基于城市是综合的动态的体系,城市规划研究不仅着眼于平面上土地的利用划分,也不仅局限于三维空间的布局,而是引入了时间、经济、社会多种要求的“融贯的综合研究”。在城市规划工作中,将考虑最大范围内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情况,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自由,并给未来的发展留有充分的余地和多种可能性。 由于城市问题包罗万象,有人提出在有关学科群的基础上建立以研究城市性质、城市模型、城市系统和发展战略为目的的城市学;也有人提出建立以系统地研究乡村、集镇、城市的各种人类聚居地为目的的人类聚居学等。这类新学科的建树,或有助于加深对城市的宏观认识,但它的进展需要建立在完成大量城市问题研究工作的基础上。 城市研究任务艰巨而纷繁,这也说明它丰富的活力。城市永远在发展,城市问题也总是相伴而生,但人类必将更为自觉地运用广泛的知识与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城市环境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科学。城市规划工作从最初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研究起,最终要落实到物质建设上,形成供人们生活和工作的体形环境。 城市规划是建筑和园林建设的前提,并为所需的空间准备条件,城市规划研究的进展也为建筑学和园林学的开拓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天地。规划师与建筑师、园林设计师的工作目标是一致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这三学科的有机结合和协同创造,势必将体形环境的建设推向更高的境界。 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出现、人类居住环境的复杂化,产生了城市规划思想并得到不断发展。特别是在社会变革时期,旧的城市结构不能适应新的社会生活要求的情况下,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往往出现飞跃。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学说散见于《考工记》、《商君书》、《管子》、《墨子》等典辅之中。《考工记》确定了“都”、“王城”和“诸侯城”的三级城邑制度,用地的功能分区和道路系统等;《商君书》论述了某一地域内山陵丘谷、都邑道路和农田土地分配的适当比例,以及建城、备战、人口、粮食,土地等相应条件。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战略思想和整体观念,强调城市与自然结合,强调严格的等级观念。这些城市规划思想和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城市规划的成就,集中体现在作为“四方之极”、“首善之区”的都城建设上。 战国时期,列国都城采用了大小城制度,反映了“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要求。西汉长安城将宫室与里坊结为一体;三国时曹魏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分区的规划方式;南北朝时期的洛阳城加强了全面规划,都为中国古代前期城市建设的高峰——隋唐长安城的建设起了先导作用。

基于arcsde的空间数据库的设计与建立

基于ArcSDE的空间数据库的设计与建立 摘要:随着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传统的以文件形式管理、存储地理空间数据的方式已不能满足现在应用的需求。针对以上问题,本文通过arcsde对空间数据进行管理,使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统一存储在面向对象的关系型数据库(sql server)中,实现统一、高效的管理。 关键词:空间数据库;属性数据;arcsde 围绕空间数据的管理,前后出现了几种不同的空间数据管理模式:纯文件模式、文件结合关系型数据库的管理模式、全关系型数据库管理模式和面向对象的数据库管理模式。前两种方式都是将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分离存储,这样往往会产生诸多问题:1.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连接太弱,综合查询效率不高,容易造成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脱节;2.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不能统一管理,实质上是两套管理系统,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管理的混乱,数据一致性较难维护;3.由于空间数据不能统一在标准数据库里存放,造成空间数据不能在网上共享。而面向对象数据库管理系统技术还不够成熟,并且价格昂贵,目前在gis领域还不够通用。所以在较长时间内,还不能完全脱离现有关系型数据库来建设gis空间数据库。arcsde是esri公司提供的一个基于关系型数据库基础上的地理数据库服务器。同一些数据库厂商推出的在原有数据库模型上进行空间数据模型扩展的产品(如oracle spatial)不同,esri的arcsde 的定位则是空间数据的管理及应用,而非简单的数据库空间化。

1.系统目标 建成一个多级比例尺(100万、25万、5万、1万)矢量、栅格以及航空影像、遥感影像(tm,spot)的c/s结构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库,便于对空间数据有效的管理、分发和应用。 2.总体设计方案 系统总体技术方案设计在充分考虑实际应用环境及应用需求的 基础上,结合考虑国际国内发展的主流趋势和平台产品的功能与性能来完成。 2.1技术路线 空间数据库建设应放弃数据文件式的管理方式,采用大型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sql server)管理空间数据,arcsde作为sql server 2008和arc/info或其他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接口, vb/vc/delphi/java/c#为前端应用开发工具。其中,空间数据通过arcsde存储在sql server 2008数据库。arcsde是基于c/s计算模型和关系数据管理模式的一个连续的空间数据模型,借助这一模型,可将空间数据加入到数据库管理系统(rdbms)中去[1]。arcsde 融于rdmbs后,提供了对空间、非空间数据进行高效率操作的数据接口。由于arcsde采用c/s体系结构,大量用户可同时针对同一数据进行操作。arcsde提供了应用程序接口(api),开发人员可将空间数据检索和分析功能集成到应用工程中去,以完成前端的应用开发,最终提供数据的存储、查询和分发服务。如图1所示: 图1结构图

城市空间分析

城市广场空间研究 1.我国城市广场建设现状及问题 时至今日,国内城市公共空间设计领域研究借鉴西方成果时出现的盲从倾向,使得个性认知的淡化成为国内广场设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其次设计师从第一位的主动创造者沦为了被动模仿者,很多设计千篇一律,缺乏个性;另外缺乏有效的公众参与机制、使得多方矛盾得不到有效协调。 2.空间与人 事实上,广场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交流的场所,应是为人所实用、为人所体验的人性空间,应当有“空间感”和“场所感”。 2.1 人性空间的认识 人与空间存在互动关系,因此在空间的营造上,一定要考虑人的多层面、多方位的不同需要,以达到空间环境与人行为活动的有机统一。这一需要包含两个层次:一是要“宜人所用”,二是要“宜人所感”,“人性空间”的本质是“宜人”的。 2.2 城市广场与人 作为城市中最有活力、最有标志性的公共活动空间,城市广场愈来愈成为人们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方面,广场要满足人们交往、流通、休憩、娱乐等多种不同的行为活动需求,为这些活动提供理想的场所;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广场气氛、文化内涵的营造,给人以亲切、舒适、愉悦的心理感受。以下通过不同角度对广场空间形态进行研究分析。 2.2.1从城市设计角度对广场的设计进行空间形态构成研究广场处于城市空间环境中,在城市规划背景下的城市设计是对城市空间的设计,通过对城市空间的设计,确定了城市空间范围内的广场空间形态的构成。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广场的过程中,认真分析该地区的城市设计成果,研究广场的空间形态,构成要素、手段,空间位置、规模,围合程度,该空间与周边空间的联系,包括功能的、景观的,以及在城市空间中的地位等方面。从这些分析研究结果出发,重新审视原来的城市设计成果中广场设计的思路和方法,汲取其合理的成份到广场设计中来,同时也应发现其中的问题,并且进行修正完善,最终应该是广场设计与城市

人口分布空间数据库设计书

人口分布空间数据库设计书 1)概念设计 概念设计是通过对错综复杂的现实世界的认识与抽象,最终形成空间数据库系统及其应用系统所需的模型。 具体是对需求分析阶段所收集的信息和数据进行分析、整理,确定地理实体、属性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将各用户的局部视图合并成一个总的全局视图,形成独立于计算机的反映用户观点的概念模式。概念模式与具体的DBMS无关,结构稳定,能较好地反映用户的信息需求。 表示概念模型最有力的工具是E-R模型,即实体-联系模型,包括实体、联系和属性三个基本成分。用它来描述现实地理世界,不必考虑信息的存储结构、存取路径及存取效率等与计算机有关的问题,比一般的数据模型更接近于现实地理世界,具有直观、自然、语义较丰富等特点。 本设计书中的E-R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E-R模型 2)逻辑设计 在概念设计的基础上,按照不同的转换规则将概念模型转换为具体DBMS支持

的数据模型的过程,即导出具体DBMS可处理的地理数据库的逻辑结构(或外模式),包括确定数据项、记录及记录间的联系、安全性、完整性和一致性约束等。导出的逻辑结构是否与概念模式一致,能否满足用户要求,还要对其功能和性能进行评价,并予以优化。 2.1要素分类 我们制作、统计的地理信息数据应该提供准确、可靠、经得起专业部门检验的地理信息,这就要求测绘部门和相关专业部门应该有一致的地理要素的定义和分类体系。依据GB/T 13923-2006《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编码》将地理要素分为了地位基础、水系、居民地及设施、交通、管线、境界与政区、地貌、植被 2.2 数据层设计 GIS的数据可以按照空间数据的逻辑关系或专业属性分为各种逻辑数据层或 专业数据层,原理上类似于图片的叠置。在进行空间分析、数据处理、图形显示时,往往只需要若干相应图层的数据。 数据层的设计一般是按照数据的专业内容和类型进行的。数据的专业内容的类型通常是数据分层的主要依据,同时也要考虑数据之间的关系。如需考虑两类物体共享边界(道路与行政边界重合、河流与地块边界的重合)等,这些数据间的关系在数据分层设计时应体现出来。不同类型的数据由于其应用功能相同,在分析和应用时往往会同时用到,因此在设计时应反映出这样的需求,即可将这些数据作为一层。 本设计书中的数据层设计如表2所示: 表2 数据层设计 2.3关系数据表 本设计书中的关系数据表如表3-表6所示:

城市公共空间的组成元素和特征

城市公共空间的组成元素及特征 作者简介:李曦(1975-),男,工程师,重庆钢铁集团设计院,重庆400000 李曦 摘要:通过分析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及构成,探讨了建筑、街道、广场、绿地系统等构成城市公共空间的基本要素,阐述了这些基本要素在城市空间设计中的作用以及体现出来的城市公共空间的特征。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组成元素,特征 1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界定 城市公共空间意指城市内各建筑物之间的所有公众可以任意到达的外部环境空间形式的总合,这种空间关系依照不同的规模和层次联系在一起。从早期都市狭窄的街道、集市的码头到后来的社区花园、广场、公园、步行购物中心,以至今天的城市开放空间系统(Open Space),都属于城市公共空间的范畴。例如:古罗马集会广场;巴黎塞纳河两岸(Seine River);纽约中央公园(Central Park);上海外滩(见图1)。 综上所述,城市公共空间(Urban Public Space)是指由城市中的建筑物、构筑物、树木、室外分隔墙等垂直界面和地面、水面等水平界面围合,由环境小品、使用者、使用元素等组合而成的城市空间。它们是从大自然中分隔出来的,是较小的具有一定限度性的为人们城市生活使用的空间,主要包括城市的街道、广场、公园 与绿地等。 2城市公共空间的组成元素 2.1城市空间的边缘———建筑 建筑设计及其相关空间环境的形成,不但在于成就自身的完整性,而且在于其是否能对所在地段产生积极的环境影响。在建筑设计中应该关注与周边的环境或街景一起,共同形成整体环境特色。如重庆市渝中区的CBD商务圈,解放碑周边的建筑不论是立面、顶部、体量、色彩还是裙房高度都做了相应的协调,所以整体风格看起来很一致,与其公共空间所要体现的

空间数据库设计综合实习报告

空间数据库设计综合实习报告 班级:地理信息系统091、092班 实验人员名单及学号: 日期:2011/10/24 目录 空间数据库设计综合实习报告 (1) 一、设计题目 (2) 二、实验目的 (2) 三、需求分析 (2) 四、功能分析和数据组织 (2) 五、数据库建设流程 (2) 5.1软硬件配置 (2) 5.2数据采集流程 (3) 六、数据库应用案例 (6) 6.1.查询 (6) 6.2 缓冲区分析 (9)

一、设计题目 成都市市区基础地理数据库的构建 二、实验目的 通过设计和建立空间数据库,掌握空间数据库设计和建设流程,学会利用所学GIS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需求分析 1. 利用计算机进行显示城市信息; 2. 借助现有城市专题图能否自己构建一个简单的基础城市地理数据库; 3. 在基础数据基础上,完成自动制图。 四、功能分析和数据组织 1.功能分析:该数据库主要用于存储成都市的基本道路信息、居民点分布信息以 及学校医院等政设服务性机构信息。 2.数据组织:居民点分布数据、道路数据、河流数据、现有公园分布数据、 市内现有基础服务设施分布数据,几类数据应该平行组织,以便 建立他们之间拓扑关系。 五、数据库建设流程 5.1软硬件配置 1.软件:专业软件ArcGIS9.3 系统软件windows 7

2.硬件:酷睿系列微机 5.2 数据采集流程 按照功能设计、数据组织,因此数据采集的流程为: 1)收集进行数字化的基础数据:成都市地图;若干具有精确地理位置的特征点; 本实验数据来源于空间数据库DATA\栅格专题图: 成都.bmp,成都市若干道路交叉口的地理坐标(WGS-84坐标系).txt。 其中,成都.bmp作为数字化底图,从它上面提取所需数据;而成都市若干道路交叉口的地理坐标(WGS-84坐标系)这个文件则是作为地理参照,以此为依据对底图进行几何校正。 2)地理参考:对所得地图进行地理参考; 利用pci对底图进行校正,采用输入已知坐标的方法,为底图加上地理坐标WGS-84。 3)数字化:对地图信息进行分层数字化; 分工合作对底图进行数字化:用画多边形、线、点得方法,针对不同特征的图形,采用不同方法,比如,河流道路呈线状,则采取画线的方式,而学校医院已有标识,则采用画点的方式将其提取出来。 4)坐标统一:对所得图层统一进行投影,采用高斯投影; 所得的几个图层均以经纬度的方式即地理坐标表示,由于这对于常人认识地图的方式有所不变,故要统一为它们加上投影信息Gauss_Kruger。 5)构建Geodatabase,并对图层经销属性域的编辑; A.在ArcCatalog中相应文件夹下建立文件空间数据库CITY,如图5.1;

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

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 巴黎改建(奥斯曼)——新协和村(罗伯特·欧文)——花园城市(艾比尼泽·霍华德)——带形城市(索里亚·伊·马塔)——工业城市(加尼埃) 巴黎改建:奥斯曼在1851年开始的18年中的大师之作。奥斯曼巴黎改造计划的核心,是干道网的规划与建设,当时数量庞大的马车已经彻底瘫痪了巴黎的交通,奥斯曼在密集的旧市区中,征收土地,拆除建筑物,切蛋糕似地开辟出一条条宽敞的大道,这些大道直线贯穿各个街区中心,成为巴黎交通的主要交通干道。奥斯曼在这些大道的两侧种植高大的乔木而成为林荫大道,人行道上的行道树使城市充满绿意,巴黎的林荫大道开世界风气之先,如今林荫大道已成为全世界都市计划的共同语言。奥斯曼的都市计划严格地规范了道路两侧建筑物的高度,形式,并且强调街景水平线的连续性,这些经过仔细规范,同时期新建的楼房统一了巴黎的街景,造就了一个典雅又气派的城市景观。城市地底下的工程才是城市建设有最有远见的最佳指标。巴黎的地下工程除了闻名世界的地铁网络以外,还有令后来无数市民引以为傲的下水道系统。巴黎的下水道简直就像一个地下城市,每条街道地下都有宽敞的下水道,也设有街名,一部分的下水道被规划成为下水道博物馆,在隧道似的空间里,展示出下水道的系统设计与各种设备,这里已经成为巴黎的观光景点之一。奥斯曼在他的城市规划中,开辟了好几个大型公园,利用大型空地开辟出来的公园。以及保留资源地景开辟出来的大型公园,成为巴黎的“城市之肺”。奥斯曼在他的回忆录中特别强调,公园对城市居民的健康非常重要,在公园里市民可以享受到充分的阳光、新鲜的空气与开敞的空间,这个城市公园中的花草树木处处展现出高水准的地景专业与优秀传统。在密集的人造环境中,保留出一片绿地,也成为全世界城市规划者的共同目标。 新协和村:当资本主义制度已经形成,开始暴露其种种矛盾时,有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针对当时已经产生的社会弊病,提出了社会改良的设想。罗伯特·欧文主张建立的“新协和村”,居住人口500~1500人,有公用厨房及幼儿园。住房附近有用机器生产的作坊,村外有耕地及牧场。为了做到自给自足,必需品由本村生产,集中于公公仓库,统一分配。他宣传的这些设想,遭到了当时政府的拒绝。1852年他在美国印第安纳州买下3万英亩土地,带了900名志同道合者去实现“新协和村”。随后还有不少欧文的追随者建立了多个新协和村形式的公社。 花园城市:“花园城市”的思想从萌芽状态起就表现出强烈的政治性、思想性和社会性,也因其历史发展阶段、国家和地区、民族与文化的不同有着不同的时代观念、文化内涵、民族特征以及不同的地域风貌。这一概念最早是在1820年由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1771-1858)提出的。在经历了英、美两国的工业城市的种种弊端,目睹了工业化浪潮对自然的毁坏后,英国著名的规划专家艾比尼泽·霍华德(1830-1928)于1898年提出了“花园城市”的理论,中心思想是使人们能够生活在既有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又有美好的自然环境的新型城市之中。 1898年,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发表了题为区《明天的花园城市》的专著,阐述了"田园城市”的理论,随后也影响了全世界的城市建设,他提出的田园城市,是具有生态理念的社会城市·在实践中常被简单理解为花园城市·就是注重城市园林绿化。我国最早的松江新城主干道设置上百米的绿化带·使建筑掩映在绿化中,成为各地政府学习的榜样。由此各地城市不惜巨资,注重建设公园和道路绿化。使得绿化园林建设成为地方政府政绩工程。花园城市理念和目标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中国新城建设绿化标准和园林美学,但有些人为的形象工程绿地不成体系,徒具形象,却不具备生态优化的价值。 以花园城市为样本建设的最新案例是苏州工业园区。在园区建设十五年来,经过生活检验,暴露出了若干问题:用地强度较低,使得城市空间过于疏远,交通距离略长。由于沿主干道都是绿化带,因为绿化使得街道单调,缺乏人性化。商业集中在邻里中心,导致汽车依赖,

基于CityGML的城市三维空间数据库设计研究

基于CityGML的城市三维空间数据库设计研究 目前,全国正积极开展智慧化和数字化城市建设,若想构建智慧化、数字化的城市就必须建立三维信息化管理数据库,但是三维模型数据通常较难共享,所以必须建立CityGML模型共享标准。为了进一步明确在CityGML基础之上的城市三维空间数据库的应用价值,本文对其设计进行了相关研究,望对该模型和数据库的建立提供新思路,并为日后应用提供帮助。 标签:CityGML城市三维空间数据库;设计研究 国家自从提出测绘地理信息“十二五”发展规划之后,全国各地均积极开始构建完善的数字城市建设,传统的数字城市三维景观模型具有一定的缺陷,很多大数据格式难以兼容和共享,为了有效的完善该模型建设,为此,本文深入分析了CityGML技术的标准,并为空间数据存储建立了相关解决方案,最终实现了CityGML技术在模型中的应用价值。现将研究内容论述如下。 一、CityGML技术和模型概述 1.概念概述 CityGML技术和模型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城市地理标记语言技术和模型,该模型下的数据较为开放,属于GML3的一种应用模式,其交换格式是在虚拟3D 城市模型和XML的存储基础上得以实现的,可以对城市中的三维对象建立相关的信息模型,可以显示多种地理对象之间的空间和数据关系,经由该模型建立的区域模型的语义、拓扑、几何关系明显。使用这种技术和模型不仅可以有效的显示城市模型的外观,还可以建立其系统的语义属性,可以更加直观的表现城市植被、交通设施以及地面情况等。目前,较为先进的版本为CityGML2.0版本。该版本中内含11个扩展模式和1个核心模式。 2.关键技术说明 为了深入应用该模型,必须对其关键技术进行认知和理解,其模型中主要的模型和技术包含两点,一是LOD细节层次模型,二是语义/几何一体化表达模型。在该模型中一共有五个连贯细节层次,只有提高这些细节层次才可以更加高效的收集各种细节。而细节层次联合地域建立的LOD0-地域模型多指2.5维度的数字地形模型,属于一种较为粗糙的层次模型。其中,该模型中的LODl模型缺少屋顶的模型结构;而LOD2模型则为屋顶和纹理的粗模,期间涵盖了植被等物体;LOD3则是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建筑物模型,该模型的分辨率更高,细节层次呈现也较多,其中的交通设施和植被模型显示更为精细;而LOD4模型则是在所有模型基础上增设了细致的3D物体结构,其层次也更加详细。 在CityGML中,语义,几何一体化表达模型是其主要的设计内容。在该模型中可以建立语义机制,语义内容中将窗户、墙壁和建筑物等真实物体采用一定

1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分析城市的土地利用和城市的功能分区两个方面。所谓会“分析”,是指会在城市地图上,说出城市具有什么土地利用方式和功能分区,并归纳出这种分布的特点。 2.会解释某地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特点的形成原因;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的原因。 2. 能以某个具体城市为例,运用地图,分析其空间形态与地形、水系和交通线等因素的关系,理解其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地理学中的文化是指与自然相对应的广义的人类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心理文化和制度文化,培养学生热爱地理文化。 2.通过认识城市热爱自己生活的城市。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 1.以某个具体城市为例,说出该城市的土地利用类型(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 2.能说出地租与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市中心远近的关系,并根据各类土地利用方式在城市不同位置的付租能力说明城市功能分区形成原因。 3. 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投影几幅功能区不同的城市(如:北京、上海等),让同学初步认识到不同城市功能区分布的不同,说说在一座城市中,一般有哪几种功能区?导致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板书)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教师讲解)城市不仅有各种形态,而且城市的各项活动都需要占用一定土地,由于城市土地面积相对有限、不同地块的交通便捷程度和地价等也各不相同,所以城市内部可能因为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请同学们看书后回答,有哪些功能区? (投影展示)各个功能区,加深感性认识 (学生答)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 (教师总结)回答的很好。请看图2.2 ,图中的功能区分别以哪种功能为主下面我们来具体的看一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分区?比如说为什么会形成住宅区?有哪位同学能说说看? 1、住宅区为城市居民提供休养生息的场所,是城市最基本的功能区.城市中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就是住宅用地.一般住宅区占据城市空间的40%—60%。 (阅读图2.2)请同学讲解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的差别 (教师提问)我们把城市功能区分了好几种,刚才讲的住宅区,是不是土地都是被居住地占据呢?是不是就没有其他的功能了呢? (学生回答)不是

数据库设计各阶段word版本

数据库设计各阶段

1.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设计步骤 按规范设计的方法可将数据库设计分为以下六个阶段 (1)需求分析; (2)概念结构设计; (3)逻辑结构设计; (4)数据库物理设计; (5)数据库实施; (6)数据库运行和维护。 2.需求分析 需求收集和分析是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的第一阶段。明确地把它作为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的第一步是十分重要的。这一阶段收集到的基础数据和一组数据流图(Data Flow Diaˉgram———DFD)是下一步设计概念结构的基础。概念结构对整个数据库设计具有深刻影响。而要设计好概念结构,就必须在需求分析阶段用系统的观点来考虑问题、收集和分析数据及其处理。如何分析和表达用户需求呢?在众多的分析方法中,结构化分析(Structured Analysis,简称SA方法)是一个简单实用的方法。SA方法用自顶向下、逐层分解的方式分析系统。用数据流图,数据字典描述系统。然后把一个处理功能的具体内容分解为若干子功能,每个子功能继续分解,直到把系统的工作过程表达清楚为止。在

处理功能逐步分解的同时,它们所用的数据也逐级分解。形成若干层次的数据流图。数据流图表达了数据和处理过程的关系。处理过程的处理逻辑常常用判定表或判定树来描述。数据字典(Data Dictionary,简称DD)则是对系统中数据的详尽描述,是各类数据属性的清单。对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来讲,数据字典是进行详细的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所获得的主要结果。数据字典是各类数据描述的集合,它通常包括以下5个部分: (1)数据项,是数据最小单位。 (2)数据结构,是若干数据项有意义的集合。 (3)数据流,可以是数据项,也可以是数据结构。表示某一处理过程的输入输出。 (4)数据存储,处理过程中存取的数据。常常是手工凭证、手工文档或计算机文件。 (5)处理过程。 3.概念结构设计 如同软件工程中重视需求分析与规范说明的思想一样,数据库设计中同样十分重视数据分析、抽象与概念结构的设计。概念结构的设计,是整个数据库设计的关键之一。概念结构独立于数据库逻辑结构,独立于支持数据库的DBMS,也独立于具体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系统。归纳总结,其主要特点是: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教学设计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设计 襄州一中赵璇【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着重分析城市形态及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变化,对于学生而言,以此为切入点,深入了解所处城市的发展现状,为后面城市化及其问题的分析奠定基础。学生对于城市功能分区以及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具备基本的感性认识,通过举例说明,让学生随着课堂活动的开展,整理所见所闻,深刻认识所处的城市,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是比较有利的。【学情分析】 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已经学习了不少关于城市的知识,日常接触的媒体中或日常生活或旅游等活动过程中,学生也积累了一定的城市感性认识。高中阶段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引导学生在大量的感性知识的基础上,对城市进行理性的思考,进而理解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关系,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城市土地利用的主要方式,理解城市土地利用类型与城市功能区的关系。 2.掌握城市主要功能区的概念、特点,理解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等的区位要求。 3.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模式的特征。 4.理解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因素。 过程与方法: 1.学会通过地图和材料来获取和评价地理信息。 2.通过比较法和图文分析法,了解城市内部不同功能区的形成及其特点、分布。 3.学会通过地图和材料来获取和评价地理信息。 4.掌握能够运用地理原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用变化、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帮助初步树立正确的城市发展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1.城市的三个重要功能区的特征和区位; 2.影响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经济因素 难点: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的主要因素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比较分析法与案例分析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播放《美丽襄阳》宣传片。上课前看到的宣传片是我们美丽的家乡襄阳。被誉为“……”作为历史名城,在两千多年的岁月积淀中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具特色的人文生活。襄阳城和其他城市一样,有着高楼大厦和车水马龙的交通道路。那么今天这节课就和我们生活的地方有关,让我们去到城市看一看。 (板书)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大家在外出时,应该都做过16路公交车,那么在从襄阳东站去往人民广场的路上,我们在16路沿线两侧的都可以看到哪些重要的单位或者小区? (学生举例)

城市规划中模型与数据库设计

模型与数据库设计 数字城市建设是城市重要的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是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直接服务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提高公共管理、突发事件应急、科学决策能力及共享服务水平。并能够推动数字城市向智慧城市转变。 数字城市以各种比例尺地形图为基础,充分运用现代测绘高新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建设多尺度、多分辨率、多种类的城市空间数据体系,构建统一的、权威的城市地理信息公共平台。 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建设是城市空间框架建设的核心。是对城市的多源数据进行有效、合理的整合,为各类与地理位置有关的应用部门提供统一的地理空间信息公共平台。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作为数字城市的重要空间信息模块,通过不同模型结构提供多种分辨率的空间和时间维度上地理信息,服务于多种应用领域。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由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数据管理系统以及软硬件支撑环境等组成。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主要是指通用性较强,功能共享需求最大,能够被测绘相关行业采用作为统一的数据空间定位和空间分析的基础单元。主要包括地理信息数据进行定位的地理坐标系格网;表达自然地理信息的地貌、水系、植被;表达社会地理信息的居民地、交通、管线、境界、特殊地物、地名等要素。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同采用的地图比例尺有关,随着比例尺的增大,基础地理信息的覆盖面更加广泛细致。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管理系统是以实现数据的基本输入、编辑、查询、浏览、分析、统计、输出以及更新维护为目标,对以各种不同的技术手段获取的不同格式、类型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进行采集、编辑处理和存贮,从而对城市多源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进行有效整合,为城市中与测绘需求相关的部门(国土、城市规划、测绘、林业和农业等部门)提供基础地理信息服务,为各类社会经济信息的整合、共享提供专业、通用的地理空间信息公共平台。地形数据库建设是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它专业地理信息系统或数字城市的定位基础。该类数据库将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中表达的各类自然地理和社会地理信息要素,包括定位基础、水系、居民地及设施、交通、管线、境界、地貌、植被与土质、注记等,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分类编码,以一定的规则分层,并对各要素的空间、属性信息及相互间的空间关系等数据进行采集、编辑、处理。 1.城市基础空间数据的组成 城市空间基础数据是各类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框架, 它主要包括了全要素的基础 地形图数据、正射影像数据及地下管线数据三部分。 1. 1 基础地形图数据 基础地形图数据是指矢量化的线划图, 主要包括: 测量控制点、居民地、工矿及附属设施、交通及附属设施、管线及附属设施、水系及附属设施、境界、地质地貌、植被九大类的内容。它既包括以矢量结构描述带有拓扑关系的空间信息又包括以关系结构描述的属性信息。它全面反映了城市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 可作为人口、环境、交通、报警等其他专业信息系统的空间定位基础。 1. 2 正射影像数据 数字正射影像是具有正射投影性质的数字影像。它是经过对像元纠正、影像镶嵌等一系列处理后形成的影像平面图, 带有坐标格网和图廓整饰, 其上可叠加线画要素、文字注记等。较传统的地图而言, 正射影像图具有信息量丰富、直观易读等特点;它生产周期短, 现势性好。主要用于宏观规划、资源普查、环保管理等。 1. 3 地下管线数据 地下管线是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 城市管线资料的准确、完整与否, 直接影响着城市的

GIS空间数据库设计方法讨论

第31卷总第77期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Vol.31,No.1 2010年3月 Journal of N orthw est U niversity for N ationalities(Natural Science)Sep,2010 GIS空间数据库设计方法讨论 薛国梁 (西北民族大学人事处,甘肃兰州730030) [摘 要]通过分析地理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空间数据库的建设内容1综述空间数据块的划分、图层的分层设计方法、专题图层划分和数据集设计、分析空间数据库的结构,讨论了空间数据库系统建设的方法和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1 [关键词]GIS;空间数据库;专题图层;元数据 [中图分类号]TP311.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102(2010)01-0049-04 0 引言 地理信息系统是集计算机科学、空间科学、信息科学、测绘遥感科学、环境科学等学科于一体的新兴边缘科学1GIS从20世纪60年代出现以来,至今只有短短的40多年时间,但已成为已成为多学科集成并应用于各领域的基础平台,成为地学空间信息分析的基本手段和工具1目前,地理信息系统不仅发展成为一门较为成熟的技术科学,而且已成为一门新兴产业,在测绘、地质、水利、环境检测、土地管理、城市规划、国防建设等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 1 空间数据库内容 每个GIS数据集都提供了对世界某一方面的空间表达,包括: 基于矢量的要素(点、线和多边形)的有序集合; 诸如数字高程模型和影像的栅格数据集; 网络; 地形和其他地表; 测量数据集; 其他类型数据,诸如地址、地名和制图信息; 描述性的属性1 除了地理表现形式以外,地理数据集还包括传统的描述地理对象的属性表1许多表和空间对象之间可以通过它们所共有的字段(也常称为“关键字”)相互关联1就像它们在传统数据库应用中一样,这些以表的形式存在的信息集和信息关系在GIS数据模型中扮演着非常关键的角色1 2 空间数据表现形式 211 空间关系:拓扑和网络 空间关系,比如拓扑和网络,也是一个GIS数据库的重要部分1使用拓扑是为了管理要素间的共同边界、定义和维护数据的一致性法则,以及支持拓扑查询和漫游(如确定要素的邻接性和连接性)1 [收稿日期]2009-12-10 [作者简介]薛国梁(1980—),男,陕西韩城市人,党政管理研究实习员,主要从事高教管理工作1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课标要求】 1.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的原因。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模式的特征。 2.理解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因素。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会通过地图和材料来获取和评价地理信息。 2.掌握能够运用地理原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到问题的能力。 2.帮助初步树立正确的城市发展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及影响各功能区布局的因素。 【教学难点】 经济和环境因素在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比较法与案例分析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城市各功能区有了初步的了解。在城市内部,不同功能区的组合形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也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和演变之中的。 一、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一)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阅读教材21、22页“阅读”部分内容,观察比较三种地域结构模式的形态有何不同、有什么共同点 【归纳小结】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1.概念: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与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称为城市地域结构。 模式城市内部结构模式的形成城市的内部结构形态特征示意图 同心圆模式城市各功能区经过不断侵入和迁移;呈同心圆状自 核心向外扩展,一般由5个同心圆组成 城市形态集中紧凑,城市的功能区围绕市 中心呈同心圆状分布 (图a) 扇形模式在小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影响下,城市各功能区出现 沿着交通线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的趋势 城市各功能区呈扇状向外扩展(图b) 多核心模式随着城市不断向外扩展,范围越来越大,原有市中 心区由于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挤等原因,使得远 离中心的郊区也出现了新的核心,城市围绕不同的 点,发展形成多核心模式结构 城市并非依托单一核心发展,而是围绕着 几个核心形成中心商务区、商业区、住宅 区、工业区、相对独立的卫星城等多种功 能区,并由它们共同组成城市地域 (图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