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环境与全球气候变化课程教学大纲

海洋环境与全球气候变化课程教学大纲
海洋环境与全球气候变化课程教学大纲

海洋环境与全球气候变化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74120520

课程中文名称:海洋环境与全球气候变化

课程英文名称:Marine Environment and Global Climate Change

学分:1.5 周学时:1.5-0.0

面向对象:

预修要求:熟悉基本知识、培养思维和表达能力及合作精神、提高中外文自然科学文献的阅读能力,形成对海洋与气候变化领域研究的兴趣。

一、课程介绍

(一)中文简介

全球气候变化(Global Climate Change)是指在全球范围内,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持续较长一段时间的气候变动,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自然、经济、社会变化。本课程重点关注近百年来的全球气候变化和海洋环境,主要讲授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海岸带与海洋在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以及政策三方面的响应。首先是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机制,详细阐述气候变化下海岸带与海洋大气、水文、能量、海岸带典型生态系统的变化,介绍现有的气候预测模型与理论基础;其次是介绍气候变化下海岸带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存在的威胁以及应对措施;最后讨论国际碳排放交易市场、各国际组织、国家出台的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气候变暖)应对政策、我国施碳排放交易政策与立场、以及蓝碳计划的发展与预测。

(二)英文简介

Global Climate Change is a change in the statistical distribution of weather patterns when that change lasts for an extended period of time, and its impacts on nature, economy and communities. Climate change may refer to a change in average weather conditions, or in the time variation of weather around longer-term average conditions. This course focuses on global climate changes in marine and coastal environment within recent 100 years. It mainly introduces the changes of coastal environm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olices responses under the climate changes.

Firstly, the causes and mechanisms of climate change will be explained, as well as the changes of atmosphere, hydrology, energy and coastal ecosystems will be analyzed. Secondly, the threats imposed on coast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economics of greenhouse gas control will be introduced. Finally, international and national climate police responses will be presented and discussed, including the carbon trading and tax system, policies on sea level rises as well as the blue carbon policies.

一、学习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参与课程的学生能够较系统的了解气候变化的基本概念、原理与机制。深入认识全球气候变化下,海岸带与海洋环境在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与政策三方面的变化与响应。通过研究案例的学习,形成科学的逻辑思维与严谨的科学态度,并了解全球气候变化与海洋环境相关研究的最前沿发展。

授课内容及目标: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海洋学院的硕士研究生能系统地了解气候变化的基础理论、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认识气候变化与海洋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对全球气候变化研究领域有系统的了解

二、教学安排

(授课内容详细至二级标题,实验课、讨论课写出题目或主题)

三、参考教材及相关资料

1)IPCC, 2013: Climate Change 2013: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 to the Fif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 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Stocker, T.F., D. Qin, G.-K. Plattner, M. Tignor, S.K. Allen, J. Boschung, A. Nauels, Y. Xia, V. Bex and P.M. Midgley (ed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United Kingdom and New York, NY, USA, 1535 pp.

2)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Organization). (1998). Kyoto protocol to the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Environmental Policy Collection, 7(2), 214–217.

3)The Paris Agreement, UN, 2015

4)Blue Carbon A new concept for reducing 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by conserving coastal ecosystems in the Coral Triangle, WWF, 2012

5) Dow K & Downing TE. (2011). The Atlas of Climate Change. Earthscan.

四、课程教学网站:

气候变化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海洋动物的影响 摘要:本文根据气候变化对海洋的影响,分析海洋动物的生活环境的变化。并针对国内外有关气候变化对鲑鳟鱼类和栖息地及相关生物学影响的研究情况, 先从从栖息地环境方面阐述了气候变化对水生生物的影响,又从温度,二氧化碳浓度,降雨量及酸雨的增加,紫外线辐射增强和鱼病的传播等方面探讨气候变化对鲑鳟鱼类和生物学方面的影响 关键词:气候变化鲑鳟鱼类影响生物多样性海洋生物 全球变化对人类影响最大的是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变化,因此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就这两个领域形成国际公约.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变化存在密切的相互作用,该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焦点问题,并成为国际政治关注的新热点和GEF等国际资助的重点领域。尽管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变化的相互作用极其复杂,但我国学者已经开展了许多研究工作.不过,中国在生物多样性应对气候变化的研究刚刚起步,任务还十分艰巨。海洋生物多样性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海洋动物门类达35个门,远高于陆地的11个动物门类。因此,研究气候变化对海洋生物多样性影响对于保护全球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1.气候变化主要生态因子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气候变化引起的海洋表层温度、CO2浓度和海平面的上升、降雨量变化和海洋水文结构变化以及紫外线辐射增强等是对海洋生物多样性影响最为重要的生态因子 1.1温度升高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IPCC的气候变化报告指出,地球表面平均温度自1861年以来升高了0.6度.目前全球温度处于继续上升时期,预测到2100年,全球温度将比1990年升高1.4~5. .研究表明,如果全球平均温度升高 2.0~ 3.0度,20%~30%的动植物将面临灭绝的高风险;如果温度上升 4.0以上,将导致大量生物死亡和整个地球系统紊乱.中国近百年的气候也发生了明显变化.根据预测,与2000年相比,2020年中国年平均气温将升高1.3~2.1度,2050年将升高2.3~3.3度.其中温度升高的幅度由南向北递增,西北和东北地区温度上升明显.我国近海海洋表层温度也正在不断上升,其中20世纪80年代以后增暖明显,90年代至今最暖.根据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提供的数据,厦门海域1965~1990年期间水温上升了0.20;1960 ~2003年华南近海海洋表层温度年平均线性增长率为0.012~0.019.

《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代码: 二、课程类型:必修课 三、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四、学分:3.5 课时:56 五、考核方式:考试 六、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 七、适用专业:环境工程 八、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环境化学的研究内容、特点和发展动向,掌握环境化学的基本原理,掌握有机、无机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迁移转化的规律及其效应,初步了解环境化学任务(课题)的研究方法。明确环境化学的任务和目的以及环境化学在解决环境问题上的地位和作用,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能力和方法。 九、说明 环境化学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是环境工程的一个重要方面。课程内容包括各环境要素介绍、环境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水环境化学、大气环境化学、土壤环境化学、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转运过程及其生物毒性、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转归与效应等章节。对温室效应、臭氧层被破坏、酸雨、固体废弃物处置、光化学烟雾等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的经典研究结果及最新研究动向进行讨论。 1、使用教材:戴树桂.《环境化学》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参考资料:何遂源.《环境化学》.华东理工出版社,2005 十、基本教学内容 第1章绪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环境化学在环境科学中和解决环境问题方面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环境化学的研究内容,特点和发展动向;了解环境污染物的类别和它们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迁移转化过程。掌握对现代环境问题认识的发展以及对环境化学提出的任务。 【教学重点】 环境化学的形成过程和特点;主要环境污染物的类别。 【教学难点】 主要环境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迁移转化过程。

环境监测实验大纲

《环境监测》实验教学大纲 1、课程属性:必修 2、实验属性:非独立设课 3、学时学分:总学时7 4、总学分4、实验学时20 4、实验应开学期:春季 5、先修课程:《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等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环境监测实验》课是与《环境监测》专业课相配合的一门基础实验课程,有助于学生学习、巩固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控制、土壤污染治理以及工业生态的的典型污染物和毒物控制的基本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是培养学生实验设计、实验测试和评价能力的主要教学环节,也是学生综合运用各相关课程的知识,联系工程实际,了解大气环境监测、水环境监测、土壤环境监测、环境生物监测、工业生态的典型污染物和毒物在环境介质中的行为和效应。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环境化学的理论知识,使学生初步掌握水污染治理技术、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和土壤污染治理技术的基本过程和设计方法,逐步培养学生对现有各种污染治理技术进行有机整合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以及实验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二、实验目的与基本要求 通过本实验课程的学生,可加深学生对环境化学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对环境化监测领域的研究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对污染物的起源、分布、形态、迁移、转化、影响和趋势有一个感性认识;而且能够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环境监测实验能力,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验作风;特别是能够使学生尽可能多的学习和掌握现代化的分析测试仪器,掌握研究环境化学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手段,训练学生的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从而为学生未来从事环境科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和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实验考核方式及办法 考核方法:考查,以进程性考试为主。 评分办法:预习报告20%,实验操作占40%,实验报告40% 四、实验项目一览表 《环境化学》实验项目一览表 序号实验项目名称实验类型实验要求适用专业学时 1 碘量法测定水中溶 验证性必做应用化学 4 解氧 2 水中硫化物的测定验证性必做应用化学 3 3 化学需氧量的测定验证性必做应用化学 3 4 总磷的测定验证性必做应用化学 3 5 水中硫酸盐的测定验证性必做应用化学 3 6 五日生化需氧量的 验证性必做应用化学 4 测定 五、实验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环境监测》(第三版) 奚旦立高教社2004年 2、《环境监测实验》孙成科学出版社2003年 六、实验内容 实验一碘量法测定水中溶解氧

2020年6.5世界环境日宣传活动方案6篇_世界环境保护日

2020年6.5世界环境日宣传活动方案6篇_世 界环境保护日 篇一 一、活动背景: 六月五日为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绿色消费你行动了吗?"为了支世界环境日,响应国家环保政策,参与"绿色经济,你参与了吗?" 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环保意识,使所有在校大学生行动起来,逐渐改变目前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让我们校园、家园变得更加美丽,充满绿色。让祖国的大好山河远离污染,永褒青春,让我们的地球母亲不再流泪,充满生机因此,在第四十个世界环境日临近之期,我们积极进行环保高校行活动,围绕着"世界环境日"在市区繁华地段,居民小区展开一系列相关的活动:通过图片展览,电视媒体宣传,发放传单,支持签名,问卷调查,现场室内环境监测,自行车环市区行,举办讲座等等方式。使广大市民深刻认识到当前环境所面临的危机与希望从而激发个人的环保意识达 到宣传的效果,力争使更多的人关注室内环境污染,珍爱生命,投身环保,真心实意,身体力行,让我们的家园更加美好! 二、主题:疾病或健康,在于你对室内空气污染的关注。 三、具体日程(一)前期活动:

1、杂志义卖及征文宣传:希望获得适量<中国国家地理>捐赠的杂志,在校内义卖,所得款项作为中后期活动经费(由于目前无法向学校申请经费,所以此活动十分重要)。同时中后期可以尝试与其他高校合作义卖,扩大酬款范围,如果经费充足,可以考虑向兄弟社团或个人开放,用于好的环保项目。 征文宣传(环境与生活):张贴海报宣传具体事宜及奖品,鼓励同学踊跃投稿,并寻求学校中文系和文学社的支持。 2、世界无烟日宣传活动:由于已有很多人在倡导"请勿吸烟",为避免重复宣传,我们侧重于"请勿用香烟伤害他人" 作为主题,强调吸烟行为对不吸烟者的伤害。倡导市民尽量避免在公共场所吸烟,以防被动吸烟造成的伤害。 如果条件允许,还可尝试举办小主题"美丽,拒绝香烟"倡导女性不要吸烟(如今女性烟民越来越多),以其他方式排解压力,并劝告男友戒烟,以减少吸烟者的数量3 甲醛的产生来源,重点是家庭装修产生的甲醛对市民的危害最大,广泛宣传,增强市民对甲醛的危害,及室内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认识。 (二)主题活动:"疾病或健康,在于我们对室内空气污染的关注。"通过图片展,发放传单,签名支持,问卷调查等方式让市民们认识到中国虽然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但周围生活环境却有不同程度的污染,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结果给人们留下了永久的疾病和健康隐患。"

《普通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普通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一)课程名称、所属专业、课程性质、学分; 普通化学、材料物理、必修、3学分 (二)课程简介、目标与任务; 课程简介:普通化学课程主要讲授化学原理,包括气体和液体的基本定律, 热化学和化学反应方向,化学平衡(包括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氧化还原反 应等)及其在容量分析中的应用,化学反应速率,原子的电子结构,分子结 构和理论,晶体结构配位化学以及常见元素及化合物的基本性质和有机化学、 高分子化学、仪器分析等基础知识内容。此课程也是高等学校材料、化学、 化工、药学、轻工、纺织、环境、冶金地质等有关专业的第一门化学基础课, 因此它是培养上述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整体知识结构及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 部分,同时也为后继材料、化学及其它课程打下基础。 目标与任务:《普通化学》是一般工科学生大学阶段唯一的化学必修课,因此 本课程介绍学生所应具备的化学最基本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以及与化学 密切相关的社会热点、科技前沿发展、学科渗透交叉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 具有较高的化学素质和知识水平,建立化学的思维方式,增加用化学方法解 决实际问题,尤其是材料领域研究问题的综合能力。 (三)先修课程要求,与先修课与后续相关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内容衔接; 先修课:高中化学;高中物理;高中数学 后续相关课程:材料科学基础;陶瓷材料;功能材料;物理化学;固体化学(四)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大连理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编:《无机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参考书:1、张淑民著:《无机化学》,兰州大学出版社,1995 2、华彤文主编:《普通化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3、浙江大学普通化学教研组编:《普通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二、课程内容与安排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介绍化学的定义; 第二节化学变化的特征; 第三节化学的疆域;

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大纲讲课教案

《环境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Environment Chemistry) 课程编号: 总学时:32H 学分:2 适用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工程类本科生 所属单位(教研室、实验室):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教学方式:讲授、自学 考核方式:考查 一、本课程的目的、性质及任务 环境化学是运用传统的化学原理和方法,结合生物学,生物化学,毒理学,气象学,土壤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的交叉来解释环境问题。环境化学是环境工程专业基础课。 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获得环境化学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培养学生具有分析和处理一般环境污染问题的能力。通过《环境化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环境化学的基本原理,初步掌握环境化学任务(课题)的研究方法,明确环境化学在环境科学中和解决环境问题上的地位和作用;明确环境化学的任务和目的。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1)掌握生态学的基础知识、环境化学的研究内容、特点和发展动向; (2)掌握环境中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的主要物质的化学基础知识,明确环境 中主要化学污染物的来源、迁移、分布、反应、转化、效应和归宿; (3)熟悉掌握温室效应、酸雨的成因、臭氧层破坏的原因及防治方法; (4)重点掌握有机、无机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迁移转化的规律及其效应; (5)了解环境中化学污染物的分析方法。 三、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在环境学导论、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课程授完的基础上开设,为环境监测、环境管理、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处

置等后置课程服务。 四、本课程的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教学内容: 1. 环境和环境问题; 2. 环境污染和化学污染物; 3. 环境化学的定义、内容和研究方法。 教学要求: 1. 掌握有关环境的概念; 2. 了解环境化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发展动向; 3. 掌握环境污染的定义、影响因素、化学污染物。 第二章大气圈和大气污染 教学内容: 1.大气圈的构成; 2.对流层大气的组成和性质; 3.环境空气的质量; 4.大气污染; 5.大气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教学要求: 1.了解大气层的结构,掌握对流层大气的组成; 2.了解气溶胶的概念及其形成、性质、组成、危害及去除; 3.掌握活性氧自由基的性质、生成、消除、与有机物的反应及检测方法; 4.了解空气质量标准与污染指数; 5.掌握大气污染的定义、大气污染源的分类、大气污染物的分类及其危害; 6.掌握大气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7.掌握大气光化学反应。 教学重点: 1.活性氧自由基的性质和在大气中生成和消除及与有机物的反应; 2.大气中主要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 3.光化学反应机理。 教学难点: 1. 各地理区域地面大气的化学; 2. 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二氧化氮在水中溶解平衡。 第三章水圈和水体污染 教学内容: 1.水体特征和水的循环;

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环境监测课程性质:XXX 总学时:64 学分:4 适用专业:环境工程开课单位:XXX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环境微生物学 一、课程性质、目的 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资源与环境、给水与排水工程等相关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中具有综合性、实践性、时代性和创新性的一门重要的理论与方法课程。本课程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和环境管理各领域的基础,是环境保护和环境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对环境保护的各个方面具有重大影响。 按监测对象学习,本课程主要讲述水和废水监测、大气和废气监测、固体废物监测、土壤污染监测、生物污染监测、噪声监测、环境放射性监测等内容。按测定项目学习,包括汞、镉、铬、铅、砷等重金属,氰化物、氟化物、硫化物、含氮化合物,水中溶解氧、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酚类、油类,大气中SO2、NO X、TSP、PM10、CO、O3、烃类等气态污染物,光化学烟雾等二次污染物,颗粒物,多环芳烃类、二噁英类等重要有机污染物,以及酸雨项目监测等。按监测程序学习,本课程主要讲述各类环境监测的方案设计,优化布点、样品的采集、运输及保存,样品的预处理及测定,数据的处理及信息化,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等的内容。 按监测方法学习,主要讲述化学分析、仪器分析以及生物方法;主要为标准方法和正在推广的新的常规监测技术,还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简易监测技术,及迅速发展的连续自动监测技术等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对上述内容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相关法规,监测方法的科学原理和技术关键、各类监测方法的特点及适用范围等一系列理论与技术问题;掌握监测方案设计,优化布点、样品的采集、运输及保存,样品的预处理和分析测定、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数据处理与分析评价的基本技能;了解环境监测新方法、新技术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今后在监测数据收集、整理和评价等方面达到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综合应用多种方法处理环境监测实践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与时俱进、发展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后期课程和将来的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环境保护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主要知识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环境监测的目的及分类。 2.掌握环境监测的一般过程或程序。 3.掌握优先污染物和优先监测的概念。 4.了解制订环境标准的原则及制订环境标准的作用、分类、分级情况。 5.掌握大气、水、土壤等最新的环境质量标准及其应用范围;了解各类污染物的控制或

2020世界环境保护日活动方案三篇

2020世界环境保护日活动方案三篇0000ff;"> 世界环境日活动实施方案篇1 为热烈庆祝第44个“六·五”世界环境日,进一步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环保的生态文明理念,特制定今年“六·五”世界环境日集中宣传活动方案。 一、时间安排 5月13日至6月13日。 二、宣传主题 20xx年“六·五”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xxx”,旨在体现我们党和国家对治理污染紧迫性和艰巨性的清醒认识,彰显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宗旨情怀和强烈的责任担当精神,倡导全社会共同行动,打一场治理污染的攻坚战,努力改善环境质量,保卫我们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 三、宣传内容 (一)深入宣传党的提出的环境保护新思路、新目标、新要求,宣传党委、政府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建设美丽东营的重大决策部署及其重大意义。

极行动,倡导和动员包括政府、企业、公民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努力,一起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三)深入宣传生态环境整治提升年行动,以向污染宣战为主攻方向,大力宣传深化大气污染防治,强化水污染防治,抓好土壤污染治理,加大重金属、化学品和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深化工业污染防治等所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效,弘扬一批治污先进典型,曝光一批环境违法行为。 (四)加强低碳生活知识的宣传,引导社会公众绿色低碳消费,使节水、节电、节能、节材、降低生活污染物排放成为社会公众的自觉行为,把参与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践行低碳生活落实到机关、学校和家庭。 四、宣传形式 (一)新闻媒体宣传。加大新闻媒介宣传力度,在东营广播电视台新闻频道、《美丽东营》、《做客直播间》栏目,《东营日报》、《东营周刊》等平面媒介及东营环保网站,开设“环保东营视窗”、“生态环境整治提升年在行动”等专栏,刊发分管市长或局长纪念“六·五”世界环境日署名文章及环保动态,持续开展声势浩大的宣传活动。(责任单位:宣教中心) (二)举办环保嘉年华活动。举办好5月24日至25日的20xx年环保嘉年华活动,通过互动式环保体验、环保知识普及等方式,让公众感受环保生活的乐趣,不断提高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度,凝聚社会共识,激发公众热情。(责任单位:宣教中心)

(完整版)《环境毒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毒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260378 课程名称:环境毒理学 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时:36 学分:2 适用对象:环境工程、环境科学 考核方式:考查(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 先修课程:环境化学、环境监测、环境生态学 二、课程简介 中文简介:环境毒理学是运用物理学、化学、医学和生命科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各种环境因素,特别是化学污染物对生物有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它是研究和理解环境与健康、与生态平衡、与生物多样性等重要问题的工具和手段。本课程主要介绍环境毒理学基础理论,首先对环境化学污染物的生物吸收、体内分布、代谢转化及排泄进行讲解。继之讲述环境化学污染物的一般毒性、特殊毒性(致癌变、致畸变及致突变作用)的基本理论及其评价方法,然后介绍环境化学物对人群健康危险度和安全的评价理论和技术。最后简单介绍环境主要污染因素的毒性作用。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环境毒理学》是环境工程本科生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目的是了解和掌握环境毒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认识环境问题的实质并懂得寻求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 2.了解环境毒理学的研究任务 3.了解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内容 4.了解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

(二)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 概论;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及内容;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 3.问题与应用 环境毒理学有哪些主要研究方法 (三)课后练习 什么叫环境毒理学? 阐述环境毒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多媒体教学,教师讲授 第二章环境化学物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环境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2.了解化学物的吸收、分布与贮存、排泄等过程 3.了解生物转化的反应类型 4. 了解影响生物转化的因素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生物转运 1.主要内容 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环境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吸收;分布与贮存; 化学物的排泄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 3.问题与应用 环境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第二节生物转化 1.主要内容 生物转化的反应类型;影响生物转化的因素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氧化、还原、水解、结合 3.问题与应用 影响生物转化的因素

《环境监测》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 非师范类专业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 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 一、课程说明 总学时:78 学时分配:讲课60学时,实践教学18学时 适用专业: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 二、课程教学的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监测专业主干课程,是环境监测与 治理技术专业的专业模块课程。要求学生能系统地学习环境监测的基本理论 与方法。本课程系统地讲授水质污染监测、大气污染监测、固体废物监测、 土壤污染监测、生物污染监测、噪声污染监测、放射性污染监测等内容。为 后续的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等课程学习打下 良好的基础。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 1、绪论 4学时 概述,环境监测的目的分类,环境监测特点和监测技术概述,环境标准。 2、水和废水监测 20学时 水质污染与监测,水质监测方案制定,水样的采集和保存,水样的预处理,物理指标检测,金属化合物的测定,非金属无机物的测定,有机污染物的测定,底质监测 3、空气和废气监测 13学时 空气污染基本知识,空气污染监测方案的制定,空气样品的采集方法和 采样仪器,气态和蒸气态污染物的测定,颗粒物的测定,降水监测,标准气 体的配制 4、固体废物监测4学时 固体废物概述,固体废物样品的采集和制备,有害特性的监测方法,生活垃圾和卫生保健机构废弃物的监测 5、土壤质量监测 3学时 土壤基本知识,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加工管理, 土壤样品的预处理,污染物的测定 6、环境污染生物监测 4学时 水环境生物监测,空气污染生物监测,生物污染监测,生态监测 7、噪声监测 5学时 声音和噪声,声音的物理量和主观听觉的关系,噪声测量仪器,噪声标准,噪声监测 8、环境中放射性污染监测 3学时 基础知识;环境中的放射性,放射性辐射防护标准,放射性测量实验室 和检测仪器,放射性监测 9、环境监测质量保证 2学时 质量保证的意义和内容,实验室认可和计量认证/审查认可概述,监测实 验室基础 10、自动监测与简易监测技术 2学时 空气污染连续自动监测系统,水污染连续自动监测系统,遥感监测技术

世界环境日主题活动方案

世界环境日主题活动方案 【世界环境日主题活动方案一】一.活动主题: 低碳减排、绿色生活 二.活动背景: 1972年6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并提出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同年10月,第2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接受了该建议。世界环境日的确立,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态度,表达了我们人类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 世界环境日,是联合国促进全球环境意识、提高政府对环境问题的注意并采取行动的主要媒介之一。 联合国系统和各国政府每年都在6月5日的这一天开展各项活动来宣传与强调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的重要性。 中国从1985年6月5日开始举办纪念世界环境日的活动,以青年人口,环境为主题。自此之后,每年的6月5日全国各地都要举办纪念活动。在2017年的世界环境日中中国主题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旨在动员引导社会各界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自觉践行绿色生活,共同建设美丽中国;世界的主题是:“人人参与创建绿色家园”,旨在动员引导社会各界着力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绿色发

展理念,从身边小事做起,共同履行环保责任,呵护环境质量,共建美丽家园。 众所周知,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环保问题日益严峻,虽然这早已引起了人们的普遍重视,但真正行动起来、参与环保事业的人却寥寥无几。昔日的碧水蓝天,生机盎然对当今世界显得弥足珍贵;而那些已经失去的,想要重现已非易事。我们在感到无限痛惜的同时,必须积极行动起来! 三.活动目的: 向同学们倡导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节能减排、减少污染,养成绿色和谐的新生活方式。少使用一次性餐具,少扔垃圾,保护校园环境,给同学没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6?5世界环境日活动策划方案 四.活动对象: 全院学生 五.活动时间及地点: 5月31日至6月5日在益阳职业技术学院 六.活动内容: 1、各系要利用宣传栏宣传环保法律法规知识、张贴环保宣传图画; 2、用横幅书写环保固定标语,每字不少于0.5O,标语长度不少于5m,各系固定标语不少于2条,形成浓烈的环境保护氛围。 3、开办一次环保法律法规、环保知识专题讲座及环保知识竞赛,让环保宣传进入全院。

气候变化对海洋生态的影响

海洋气象灾害 摘要:全球气候变化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挑战。无论是依靠自然气候的农业活动或者工业迅速发展中的工业革命,还是步入21世纪的信息科技革命。气候都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有必要对气候变化对人类的生活生产的影响进行探索。合理的利用气候,在农业上根据当地的典型气候选择合适的农作物因地制宜,在航海上对变化的气候进行预测减小台风、海啸造成的损失。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季风气候显著、气候的大陆性强,呈现多种的气候类型。对此我想分析气候对海洋生态的影响。海南岛是我国南海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仅次于台湾的全国第2大岛。是我国陆地面积最小、海洋面积最大的省。有着中国最丰富的海洋资源。有人说21世纪的经济已经不再是陆地经济而是步入了海洋经济。海洋是以广阔的海洋为地域空间,以海洋自然资源为利用对象、海洋产业为主体的经济模式。所以基于这个基础的实情,我们很有必须要探索海洋气候灾害的影响。减小海洋气象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 关键词:气候变化; 海洋气象; 气象灾害; 海洋资源; 台风风暴潮 据世界气象组织统计,全球气象灾害占自然灾害的86%。我国地域辽阔,东部处于东亚季风区,西部地处内陆,地形地貌多样,加之青藏高原大地形的作用,影响我国的天气和气候系统,我国成为世界上受气象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几年来,尤其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受到台风、海啸、海蚀等海洋性气候灾害影响日益严重。海洋气象灾害制约着我国东部经济的发展,所以我们有必要对海洋气象灾害进行预测。海洋气象灾害是缘于海洋的自然灾害,是海洋自然环境或者气象要素之间发生异常和激烈的变化所引起的。常见的海洋气象灾害包括于8月12日20时在浙江省温岭县石塘镇登陆的“云娜”台风、2011年登陆于日本本州岛的地震海啸、于7月4日~5日在北部湾海面形成6米~7米的热带风暴“桃芝”台风浪。海南省位于中国的南海区域盛行偏东风,属于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基本特征为:四季不分明,夏无酷热,冬无严寒,气温年较差小,年平均气温高;干季、雨季明显,冬春干旱,夏秋多雨,多热带气旋;光、热、水资源丰富,风、旱、寒等气候灾害频繁。年平均气温较为稳定,年降水量极其丰沛(西部沿海约

生态环境评估和监测教学大纲

生态环境评估与监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生态环境评估与监测 英文名称:Evaluation and monitoring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课程编号: 课程类型: 适用专业: 开课学期:第二学期 学时:32 学分:2.0 二、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生态环境评价是一门多学科交叉,多种理论与方法相综合的系统性的研究工作,它融合了系统科学、生态学、地质学、地理学、环境学等多门学科。各学科的基本原理和理论对生态环境起着主导作用,因此,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生态环境评价以以上学科理论作为支持。 本课程主要讲述生态监测基本概念、微观生态监测、宏观生态监测、生态监测计划的设计、生态评价基础、生态风险评价、农村环境的生态监测等容,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生态环境评估与监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生态环境评估与监测的科学原理、监测技术的关键、各类监测方法的特点及适用围等一系列理论与技术问题;培养今后在监测数据收集、整理和评价等方面达到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综合应用多种方法处理环境监测实践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与时俱进、发展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生态环境建设与管理的概念、意义、及理论基础;使学生对我国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有清醒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熟悉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概要,掌握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的容与指标、主要的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和生态环境现状评价;认识生态环境建设的典型模式,了解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掌握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做好生态环境保护;最后应熟悉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管理的主要环节。

幼儿园XX世界环境日活动方案

幼儿园##世界环境日活动方案 地球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是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 条件,是衡量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的内容和标准。年一度的环境日到来之际,小编为大家整理活动方案,欢迎参考。 篇1:幼儿园世界环境日活动方案 、活动目标: 地球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是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 条件,是衡量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的内容和标准,然而日趋严重 的生态危机的各种灾难,形式向人类敲醒了警钟,同时,为全面落实《环境教育指导纲要》,进一步推进学校环境教育,增强幼儿环保意识,根据幼儿特点,结合幼儿人文素质系列教育的要求,引导幼儿形成对祖国、对生活、对环境的热爱之情,并以此陶冶幼儿的情操,诱发师幼创造的激情和灵感,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珍惜共同的家园一一保护地球是我们每位公民责无旁贷的责任。以“ 6.5 ”世界环境日为契机,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环保 宣传活动,全面提高幼儿和家长以及老师的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幼儿从小养成环保习惯、并以此带动整个家庭环保,再以一个家 庭带动社区居民环保,从而影响整个社会公民共同环保,共同关爱我们的地球家园。 二.活动主题:

世界主题:“通呼吸,共奋斗 、活动形式: 观看课件、主题教学等。 四、活动内容: 幼儿和家长: 了解我们周围的环境状况,知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哪些是 破坏环境的现象。逐渐感受环保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产生环保意识,知道每个人都有责任保护环境和公共设施,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 1.一日活动,渗透环保教育。 在一日生活、各种集体教育活动渗透环保教育,并开展适合幼儿特点的教育专题活动,女口:开展科学活动《地球的“生日”》 2.加强宣传,增强环保意识。 向家长发放《世界无烟日》承诺书,了解家长的环保意识。 3.心灵手巧,进行变废为宝。 ★制作分类回收箱,鼓励幼儿收集生活中的各种废旧材料, 使废旧物品在幼儿园教育中成为有价值的教育资源。 ★家长和孩子在家用废旧材料制作环保小制作带到班级展 示。 4.积极行动,争当环保小卫士

气候变化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影响_陈宝红

第28卷 第3期 台湾海峡V o l .28, N o .32009年8月J O U R N A LO FO C E A N O G R A P H Y I N T A I W A N S T R A I T A u g .,2009 收稿日期:2008-09-17 基金项目: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海三科2007009);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06J 0362);国家 海洋专项资助项目(908-02-01-02) 作者简介:陈宝红(1976~),女,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生. 气候变化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陈宝红1,2,周秋麟2,杨圣云3 (1.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福建厦门361005;2.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福建厦门361005; 3.厦门大学海洋学系,福建厦门361005) 摘要:本文针对国内外有关气候变化对海洋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情况,分别从温度、C O 2浓度变 化、海平面上升、降雨量、海洋水文结构和海流变化以及紫外线辐射增强等方面探讨气候变化对海 洋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并从病原生物传播、浮游生物群落结构、海洋鱼类群落结构变化等方面分析 气候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针对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带来的挑战,提出 了今后的研究重点. 关键词:海洋环境科学;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海洋生物;海洋生态系统;综述 中图分类号:P 7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60(2009)03-0437-08 全球变化对人类影响最大的是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变化,因此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就这两个领域形成国际公约.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变化存在密切的相互作用,该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焦点问题,并成为国际政治关注的新热点 [1-4]和G E F 等国际资助的重点领域.气候变化必定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变化,而生物多样性的变化也会引起生物圈各层次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从而影响全球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反过来加剧气候变化[5].尽管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变化的相互作用极其复杂,但我国学者已经 开展了许多研究工作.不过,“中国在生物多样性应对气候变化的研究刚刚起步,任务还十分艰巨.” [4]海洋生物多样性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海洋动物门类达35个门,远高于陆地的11个动物门类[6].因此,研究气候变化对海洋生物多样性影响对于保护全球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综述气候变化对海洋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进展,讨论我国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为进一步研究海洋生物多样性提供基础,为政府部门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提供科学依据.1 气候变化主要生态因子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气候变化引起的海洋表层温度、C O 2浓度和海平面的上升、 降雨量变化和海洋水文结构变化以及紫外线辐射增强等是对海洋生物多样性影响最为重要的生态因子. 1.1 温度升高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I P C C 的《气候变化报告2001》指出,地球表面平均温度自1861年以来升高了0.6℃.目前全球温度处于继续上升时期,预测到2100年,全球温度将比1990年升高1.4~5.8℃ [7].研究表明,如果全球平均温度升高2.0~3.0℃,20%~30%的动植物将面临灭绝的高风险;如果温度上升4.0℃以上,将导致大量生物死亡和整个地球系统紊乱 [7].中国近百年的气候也发生了明显变化.根据预测,与2000年相比,2020年中国年平均气温将升高1.3~2.1℃,2050年将升高2.3~3.3℃.其中温度升高的幅度由南向北递增,西北和东北地区温度上升明显 [8].我国近海海洋表层温度也正在不断上升[9-11],其中20世纪80年代以后增暖明显,90年 代至今最暖[10].根据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提供的数据,厦门海域1965~1990年期间水温上升了0.20℃;1960~2003年华南近海海洋表层温度年平均线性增长率为0.012~0.019℃/a [11]. 1.1.1 温度上升影响海洋生物物种的分布 影响海洋物种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水温、海流和盐度.与陆地生

2020世界环境日活动方案

2020世界环境日活动方案 世界环境日为每年的6月5日,它的确立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态度,表达了人类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 20xx世界环境日活动方案 为热烈庆祝第XX个六五世界环境日,进一步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环保的生态文明理念,特制定今年六五世界环境日集中宣传活动方案。 一、时间安排 5月13日至6月13日。 二、宣传主题 20xx年六五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xxx,旨在体现我们党和国家对治理污染紧迫性和艰巨性的清醒认识,彰显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宗旨情怀和强烈的责任担当精神,倡导全社会共同行动,打一场治理污染的攻坚战,努力改善环境质量,保卫我们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 三、宣传内容 (一)深入宣传党的提出的环境保护新思路、新目标、新要求,宣传党委、政府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建设美丽东营的重大决策部署及其重大意义。 (二)深入宣传党委、政府铁腕治污的坚定决心和应对雾霾等突出环境问题的积极行动,倡导和动员包括政府、企业、公民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努力,一起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三)深入宣传生态环境整治提升年行动,以向污染宣战为主攻方向,大力宣传深化大气污染防治,强化水污染防治,抓好土壤污染治理,加大重金属、化学品和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深化工业污染防治等所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效,弘扬一批治污先进典型,曝光一批环境违法行为。 (四)加强低碳生活知识的宣传,引导社会公众绿色低碳消费,使节水、节电、节能、节材、降低生活污染物排放成为社会公众的自觉行为,把参与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践行低碳生活落实到机关、学校和家庭。 四、宣传形式 (一)新闻媒体宣传。加大新闻媒介宣传力度,在东营广播电视台新闻频道、《美丽东营》、《做客直播间》栏目,《东营日报》、《东营周刊》等平面媒介及东营环保网站,开设环保东营视窗、生态环境整治提升年在行动等专栏,刊发分管市长或局长纪念六五世界环境日署名文章及环保动态,持续开展声势浩大的宣传活动。(责任单位:宣教中心) (二)举办环保嘉年华活动。举办好5月24日至25日的20xx年环保嘉年华活动,通过互动式环保体验、环保知识普及等方式,让公众感受环保生活的乐趣,不断提高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度,凝聚社会共识,激发公众热情。(责任单位:宣教中心) (三)宣传贯彻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组织干部职工深入学习领会宣传贯彻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并适时测试检测学习成果。在《东营日报》开展《环境保护法》知识

海洋环境与全球气候变化课程教学大纲

海洋环境与全球气候变化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74120520 课程中文名称:海洋环境与全球气候变化 课程英文名称:Marine Environment and Global Climate Change 学分:1.5 周学时:1.5-0.0 面向对象: 预修要求:熟悉基本知识、培养思维和表达能力及合作精神、提高中外文自然科学文献的阅读能力,形成对海洋与气候变化领域研究的兴趣。 一、课程介绍 (一)中文简介 全球气候变化(Global Climate Change)是指在全球范围内,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 持续较长一段时间的气候变动,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自然、经济、社会变化。本课程重点关注近百年来的全球气候变化和海洋环境,主要讲授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海岸带与海洋在自 然环境、社会经济以及政策三方面的响应。首先是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机制,详细阐 述气候变化下海岸带与海洋大气、水文、能量、海岸带典型生态系统的变化,介绍现有的气候预测模型与理论基础;其次是介绍气候变化下海岸带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存在的威胁以及应对措施;最后讨论国际碳排放交易市场、各国际组织、国家出台的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气候变暖)应对政策、我国施碳排放交易政策与立场、以及蓝碳计划的发展与预测。 (二)英文简介 Global Climate Change is a change in the statistical distribution of weather patterns when that change lasts for an extended period of time, and its impacts on nature, economy and communities. Climate change may refer to a change in average weather conditions, or in the time variation of weather around longer-term average conditions. This course focuses on global climate changes in marine and coastal environment within recent 100 years. It mainly introduces the changes of coastal environm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olices responses under the climate changes.

《环境化学》 教学大纲

《环境化学》教学大纲 (学时32)一、课程说明 本课程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专业的专业课,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有毒有害化学物质所导致的环境问题,以及评价、预防、控制和修复化学物质污染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本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讲解,在能力训练方面强化学生辩证思维、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及综合表达能力的培养。本课程教学过程中,侧重培养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秉承“教为不教、学为会学”以及“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育理念。 本课程是国家级精品课、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本课程采用的教材是国家级规划教材《环境化学》(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考虑到课程学时和与其它课程衔接等因素,本课程只学习该教材的第一至第五章,其它内容,或在本专业其它课程中有所涉及,或可由学生自学。 二、课程目标 1.了解国内外环境与发展问题、环境化学的研究对象、环境污染的成因及污染物的分类;掌握地球环境、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等环境介质的性质。 2.了解化学污染物在大气、水和土壤中发生的主要迁移方式以及影响这些迁移行为的因素;理解迁移过程涉及的动力学方程、基本理论及基本概念;掌握描述吸附、分配行为的理化参数及其环境意义。 3.掌握大气及水体中重要无机污染物转化的基本原理;了解某些无机和有机污染物的环境光化学转化行为,掌握光吸收、光物理与光化学过程的概念和基本原理;了解有机污染物的酸碱解离、水解反应、氧化降解、生物降解等转化行为。 4.掌握外源化学物质在生物体内的转运、代谢及它们对生物体的毒性作用机制及生态健康效应,了解化学品的生态风险评价。 5.了解典型化学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危害及其来源解析方法。 三、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序号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学时教学方式对应能力 1 第一章环境介质 及性质 1.自然环境 2.大气圈 3.水圈 1. 讲授地球环境、大气圈、水 圈、土壤圈等圈层的性质 2. 结合案例,讲授环境污染的 成因及污染物的分类 6 课堂讲 授、课堂 讨论、案 例教学、 完成作业 1

环境监测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安全技术管理专业 授课学时:64学时(其中理论讲授学时:48学时;实践环节学时:16学时) 课程学分:4学分 一、课程性质、任务 环境监测技术课程是安全技术管理专业学生须掌握的一项技术,是安全技术管理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课程。当前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关注。直接关系人体健康的环境质量问题受到人们普遍关注,在环保事业不断发展的形势下,环境保护已经成为环保事业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安全管理技术专业,掌握环境监测技术,了解水体、大气、噪声、土壤和固体废弃物以及放射性各种污染物,以及各种污染的监测目的,监测标准,监测方法。通过对环境监测技术系统的学习,熟悉环境监测技术理论知识,同时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参与实践工作打下基础,并且提高学生们的环保意识,同时掌握环境监测技术并基本上能独立从事环境分析与监测工作。 二、课程培养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各种污染物的基本性质 ●掌握环境监测分析的基本知识 ●掌握各种污染物境监测方案的制定 ●掌握各种污染物境监测项目的分析测定原理

●掌握各种污染物境监测项目的分析测定方法 技能目标: ●能够熟悉环境监测重要性 ●独立从事环境检测工作 ●分析和解决实际环境检测问题 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拓展知识面。 ●培养独立从事环境检测工作 三、选用教材与参考资料 教材版本信息: 李弘主编.《环境监测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 教材使用评价: 本教材是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审定委员会审定教材,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针对我院学生基础知识的情况以及专业培养方向,该门课程的知识设置难易程度和知识面很适合安全技术管理专业学生,能使学生掌握基本环境监测技术和对环境监测技术有一定的认识。 选用的参考资料 1、奚旦立.《环境监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聂麦茜.《环境监测与分析实践教程》,化学工业出版社; 3、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编委会.空气和废气监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