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初中音乐九年级上册整册教案

最新人教版初中音乐九年级上册整册教案
最新人教版初中音乐九年级上册整册教案

九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九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第一单元光辉的历程

第一课《游击队歌》1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对革命历史题材的音乐感兴趣,结合《游击队歌》了解相关的音乐文化和历史背景。

2、感受体验《游击队歌》的音乐内容、音乐情趣,能够用轻快有力的声音歌唱,并生动形象地表现歌曲内容。

3、积极参与歌唱、聆听、创编等音乐实践活动。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根据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创作表现歌曲。

教学重点

1、用轻快、有力的声音演唱《游击队歌》,自如地表达歌曲的意境。

2、掌握弱起节奏的正确演唱。

教学方法

感受、体验式欣赏法,启发、引导式教学法,自主、创新式学习法。

教具准备

钢琴、多媒体、黑板,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一、播放歌曲《歌唱祖国》,学生迈着自信豪迈的步伐进入教室。

二、导入新课

1、简介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贺绿汀。

(一)初次欣赏,整体感受

(二)二次欣赏,分析歌曲

音乐要素:

旋律:流畅、轻快——表现:战士的机智、灵活。

xx ∣xx xx x xxx ∣

速度:轻快——表现:热情、积极。

节奏:4

4

音乐特点:弱起小结、节奏密集、富于变化,表现作战深入敌人后方、神出鬼没。

(三)再次欣赏,划分结构

A段(第1~8小节)采用了弱起节奏形式及小军鼓号角式的明亮音调。它巧妙地、恰到好处地塑造了游击战士勇敢顽强、机智灵活、乐观豪迈的英雄形象。

B段(9-16小节)分两大乐句.第一乐句的节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显得沉着、坚定。其旋律线先抑后扬,并在句尾出现离调。这一切与前段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展现了游击战士坚定、勇敢、豪迈、乐观的精神面貌。

第二乐句再现了A段的第二乐句,从而与第一乐段形成统一。在这里,无比清晰地表达了游击战士抗战到底的决心。

歌曲的音域、演唱力度有没有变化,在哪里发生了变化?

55︱11 22 3 234︱……

?

分析:① 4

4

33 3 22 2︱……

②4

4

音域:①由低音区经四度跳进到中音区,旋律线曲折

②中音区旋律线条平稳

力度:①中弱、轻巧地、有弹性地

②中强、饱满、洪亮、声音坚定

师:划分结构,你认为可分为几段?

——两段

学唱

(1)掌握歌曲的节奏

《游击队歌》的节奏活泼、富于变化,曲调轻快、流畅,充满旺盛的活力,具有鲜明的进行曲风格。让我们一起来看歌曲的节奏型并一起打出这些节奏:

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

(2)学唱

第一乐段:1、“La”模唱

2、填词演唱

注意:弱起小结的演唱、声音有弹性、咬字清楚。

第二乐段:第一乐句:唱谱子(注意:“﹟4”唱准音)

比较:3 4 5 ,3﹟4 5,4升高半个音使我们在演唱时能够联想到战士的气势怎样呢?——战士的气势更加的高涨

——乐观、英勇、自信的精神状态。

第二乐句:加歌词演唱

(五)根据三种情景为歌曲设计演唱速度和力度

1 夜间伏击

2 奋勇前进

3 欢庆胜利

小结并布置作业

1、学生小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学生之间可相互补充)。

2、教师小结:通过学习歌曲《游击队歌》,我们进一步理解了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顽强斗争精神。通过参与、讨论和表演,同学们进一步理解了《游击队歌》的深刻内涵。我相信,这节课同学们学会的不仅仅是一首歌曲,而是找到了艺术审美的自信。最后让我们再听一首反映同一时代同样内容的抗日歌曲同样是贺绿汀先生的作品:《嘉陵江上》,大家回去之后再去查找资料有关《嘉陵江上》的内容,下节课再一起交流,好吗?

4、在歌声中结束本堂课。

第二课欣赏《保卫黄河》《走向复兴》1课时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欣赏演唱,学生感受到中华儿女反抗日本侵略者的英雄气概和勇气,珍惜现在的生活认识到自己的责任。

2过程与方法

欣赏中,视唱,对比欣赏,听辨乐器音色等方法,分析音乐要素感受情感。

3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钢琴协奏曲和变奏曲。

(2)学唱主题。

(3)欣赏《走向复兴》感受合唱的魅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1歌曲《游击队歌》2竖笛游戏

二新课

1欣赏《保卫黄河》

(1)导入,学生视唱主题

(2)简介作品背景

“黄河”钢琴协奏曲取材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救亡歌曲《黄河大合唱》,1969年由殷承宗、储望华、刘庄、盛礼洪、石叔诚和许斐星六人改编为协奏曲。它以抗日战争为题材,以黄河为背景,以壮阔的历史为场景,磅礴的气势以及丰富的想象力,生动的表现了中华儿女抗日的英雄气概和斗争的勇气。

(3)聆听引子和主题初听

(4)与同学们讨论什么是钢琴协奏曲?

(5)副听引子和主题,学生跟唱,加深印象。

(6)欣赏第一变奏,听辨与主题的异同。

(7)欣赏第二变奏,听辨与主题的异同

(8)聆听欣赏插部。

(9)与主题相比在哪些方面有变化?你能说说其中包含了哪首歌曲的音调吗?

(10)小结:音乐加入了《东方红》的音调,弦乐和钢琴演奏温暖而充满力量的旋律把歌曲推向高潮。这是插部,插部会采用新的素材,在变奏曲中很常见。比如《东方红》的旋律素材,就揭示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赢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2欣赏《走向复兴》

(1)播放歌曲听辨演唱形式。

(2)师生交流歌曲调式、风格、演唱形式、内容情绪。

3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本课收获,教师小结下课。

第三课欣赏《四渡赤水出奇兵》唱歌《中国军魂》2课时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欣赏演唱,感受革命的乐观主义与英雄主义,培养学生不怕困难的勇气。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比、分析、听辨音色等方法,感受作品的情感意境。

(2)随录音学唱的方法学唱《中国军魂》

3知识与技能

(1)通过分析音乐要素感受作品中不同段落表现的情感和意境。

(2)能辨别几种演唱形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1随伴奏演唱《保卫黄河》主题

2复习竖笛练习曲,竖笛游戏

二新课

欣赏《四渡赤水出奇兵》

1朗诵歌词,学生想一想歌词描绘哪个历史时期的画面?

横断山,

路难行。

天如火来水似银。

亲人送水来解渴,

军民鱼水一家人。

横断山,路难行。

敌重兵,压黔(qián)境。

战士双脚走天下,

四渡赤水出奇兵

2学生思考回答

3教师简介作品背景

选自肖华著晨耕、生茂、唐诃、遇秋等人曲的《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一共10个乐章。《四渡赤出奇兵》是其中的第四乐章。歌词中表现毛泽东主席用兵如神,红军战士过雪山,涉草地的艰难及其所表现出的钢铁意志,强烈表示战士们是用双脚走过雪山,涉过草地的。4分段欣赏,完成表格。演唱形式,节拍速度,音乐情绪,表现场景。

5师生交流完成音乐分析。

歌曲开始由圆号领奏,并加入定音鼓与弦乐,速度慢,音乐沉重。女声领唱缓慢悠长,表现了横断山恶劣的自然环境。

6欣赏一部分二乐段

男女二部合唱,混声四声部合唱,欢快热烈。

7欣赏二部分一乐段。

与一部分旋律素材相同,但速度放慢,节奏拉宽,男生齐唱的浑厚音色,表现了红军战士在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下面临的艰难处境,略带沉重的气氛。

8欣赏二部分二乐段

男中音领唱,快板的敲击与合唱相呼应,表现红军战士乐观自豪的革命精神。学生感受女声领唱、男中音领唱、二部合唱与混声四部合唱带来的不同听觉感受和艺术效果。

三学唱《中国军魂》

1看谱初听歌曲

感受歌曲的速度、力度、风格、情绪

2分析作品了解进行曲的相关知识。

3请学生观察视唱歌谱画出难点部分。

4指导学生练唱歌曲难点。

5注意弱起,练唱变化音、三连音。

6随伴奏演唱至熟练。

7完整演唱。

8介绍作品。游戏复习歌曲。

四小结

学生小结收获,教师总结。

第二单元音乐故事

第一课

学唱歌曲《鳟鱼》欣赏《索尔维格之歌》2课时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唱歌曲《鳟鱼》,能够从歌词、旋律中感悟人世间的单纯、善良与欺诈、邪恶并存的事实,明白正义必须与邪恶进行斗争的道理。

(2)欣赏《索尔维格之歌》,感受歌曲的独特魅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聆听、感受、对比、探究等方法,使学生了解音乐故事,感受歌曲音乐形象。

3.知识与技能

(1)了解舒伯特、格里格的简要生平及其主要代表作品。

(2)能够用自然、流畅的声音演唱歌曲《鳟鱼》。

(3)能够运用音乐要素简单分析《索尔维格之歌》。

教学过程

1.聆听歌曲《鳟鱼》

(1)聆听歌曲《鳟鱼》(完整版)。教师提问:

①这首歌曲分为几个乐段?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②钢琴伴奏塑造了什么形象?

(2)教师总结:

①歌曲由两个乐段组成。歌词描写狡猾的渔夫搅浑了河水,使小鳟鱼迷失了方向而受骗上当的故事。作者用渔夫代表当时的统治者,用小鳟鱼比作群众,表达了对统治者的不满和对自由的向往。

②钢琴伴奏采用了流水般的伴奏音型,塑造了小溪中的鳟鱼悠然自得游动的形象。

2.简介舒伯特

(1)教师或学生简介舒伯特及其代表作品。

(2)教师补充:

19 世纪初叶的奥地利是欧洲封建反动势力的大本营,舒伯特就是在这样黑暗的环境中生活和进行创作的,他笔下的“鳟鱼现象”是他所处时代的真实写照。词作者舒尔巴特因政治上的原因曾被关进监牢,此间他创作了很多诗,以表达他对自由的向往。

3.音程练习

(1)用“搭桥构唱”的方法练习。

(2)用柯尔文手势练习减五度音程。

4.发声练习

lu lu lu lu lu lu lu lu lu lu lu lu lu

(1)教师提出练声要求:积极的歌唱状态,打开口腔,声音圆润。

(2)学生跟随教师的钢琴伴奏做发声练习。

用歌曲的第一乐句旋律当作发声练习,既使学生巩固了对弱起节奏的认识,夯实节奏上的难点,又让学生掌握了这首歌曲的基本节奏型。同时,通过这条发声练习,训练学生声音的弹性和对声音的控制力,强调歌唱习惯的养成,建立良好的发声状态。

5.学唱歌曲

(1)学生随琴跟唱歌谱。

(2)学生视唱歌谱。

(3)学生填词演唱。教师提出要求:注意歌唱时的咬字,音色圆润。

(4)教师伴奏,学生以稍慢的速度演唱歌曲。

(5)教师提问:

①两段歌词在演唱时情绪上有何变化?

②哪些音乐要素造成了前后两段情绪上的对比?

(6)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①第一段情绪活泼欢快,第二段在情绪上略显不安,表达了一种伤感和惆怅的情绪。

②力度和音色的变化造成了前后两段情绪上的对比。

(7)教师启发学生表现歌曲。

①教师提问:前后两段在力度和音色上怎样设计?

②教师补充:两种不同的情绪和力度表现,使人感受到鳟鱼命运的戏剧性。

【设计意图】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音乐要素分析歌曲,这是感受与欣赏音乐作品首先必须具备的能力,它是保证唱歌、创作等活动顺利进行的基础和前提。

(8)学生尝试用不同的力度、音色、情绪演唱歌曲。

(9)学生分组演唱歌曲,并相互评价。

6.欣赏童声合唱《鳟鱼》

教师提问:同样一首歌曲,它们在表现手段上有什么不同?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7.欣赏《索尔维格之歌》

(1)导入

教师提问:哪位同学了解易卜生创作的诗剧《培尔?金特》?能为同学们讲述一下诗剧的故事梗概吗?

用故事的形式导入欣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欣赏《索尔维格之歌》

①聆听歌曲。教师提问:索尔维格怀着怎样的心情在等待培尔?金特的归来?(忧虑的心情)通过聆听,学生初步感受歌曲音乐情绪。

②歌曲介绍:《索尔维格之歌》是格里格应易卜生之邀,为其诗剧《培尔?金特》所作配乐中的一段,表现了对爱情忠贞不渝的美丽姑娘索尔维格,痴心等待培尔?金特归来的形象。(3)欣赏主歌部分。教师提问:

①主歌有几个乐句?表达了怎样的情绪?

②主歌在速度、力度、旋律进行上有什么特点?

(4)欣赏副歌部分。教师提问:

①调式转换后音乐色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②副歌与主歌相比情绪上有什么变化?

(5)复听《索尔维格之歌》,对主歌、副歌音乐要素进行对比、总结。

(6)学生完整欣赏《索尔维格之歌》,感受歌曲音乐形象。

(7)教师总结

歌曲主歌部分以小调的暗淡色彩,表现索尔维格的忧虑心情;副歌部分大调的特性使得情绪变得明朗起来,表现了索尔维格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以及对培尔?金特必将归来的信心和希望。这是一首表现忠贞之情、永恒之爱的歌曲。这个音乐故事带给我们美的享受,索尔维格对感情的执着追求令人感动

第二课欣赏《大海与辛巴达的船》1课时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欣赏《大海与辛巴达的船》,能够对乐曲产生兴趣。

2.过程与方法

在聆听、体验、对比、探究等音乐实践活动过程中,了解音乐故事情节,感受、体验音乐要素对塑造音乐形象所起的重要作用。

3.知识与技能

(1)了解俄罗斯作曲家里姆斯基- 科萨科夫的简要生平及主要作品。

(2)能够运用音乐要素简单分析乐曲。

(3)能够听辨乐曲中“国王的主题”和“王妃的主题”,辨识两个主题的发展及主奏乐器。教学过程

1.导入

(1)教师提问:同学们知道《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吗?哪位同学能以简短的语言讲述它的故事梗概?

(2)教师补充:俄罗斯作曲家里姆斯基- 科萨科夫根据这个神话故事,以音乐的形式创作了著名的交响组曲——《舍赫拉查达》。这部组曲共四个乐章,今天我们欣赏第一乐章——《大海与辛巴达的船》。

2.完整欣赏

(1)教师提问:作曲家是如何用音乐来“讲”故事的?你联想到了什么画面?你能听出哪些乐器?

(2)教师补充:乐曲结构为省略展开部的奏鸣曲式。由序奏(引子)、呈示部、再现部、尾声四部分组成。

3.音乐知识

(1)里姆斯基- 科萨科夫:俄国作曲家、指挥家、音乐教育家,俄罗斯民族乐派“强力集团”的重要成员。代表作品有《舍赫拉查达》《西班牙随想曲》《野蜂飞舞》等。

(2)组曲:几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乐章,在统一的艺术构思下组合成的器乐套曲。组曲有两种:一种是从歌剧、舞剧中选出若干首乐曲组成的组曲,一种是作曲家创作的、独立的标题性组曲。

4.分段欣赏

(1)聆听“国王的主题”,教师提问:

①这段音乐刻画了国王怎样的形象?( 威严、冷酷)

②作曲家运用了哪些音乐要素来塑造国王的形象?(铜管乐器,较低的音区)

③主奏乐器是什么?( 长号、大号)

(2)学生随琴学唱这一主题旋律。

(3)聆听“王妃的主题”,教师提问:

①这段音乐刻画了王妃怎样的形象?( 善良、美丽)

②主奏乐器是什么?( 小提琴)

③作曲家通过哪些音乐要素塑造了国王与王妃的不同形象?(运用节奏、节拍、力度、旋律、音色、音区的对比等不同音乐要素)

④教师补充:以上两个主题在全曲中多次出现,请同学们在聆听过程中仔细听辨。

(4)聆听“波涛汹涌的大海”主题,教师提问:

①“波涛汹涌的大海”主题音乐由哪个主题变化而来?(由“国王的主题”变化而来)

②在配器上有哪些变化?(配器越来越丰满)

③刻画了怎样的大海形象?(波涛汹涌、浩瀚无际,同时充满着未知的危险)

(5)聆听“平静的大海”主题,教师提问:

①这段主题音乐刻画了大海怎样的景象?(阳光明媚、风平浪静)

②这段音乐由哪个主题变化而来?(由“王妃的主题”变化而来)

(6)学生随琴视唱“平静的大海”主题旋律。

5.完整欣赏乐曲

教师完整播放乐曲,学生欣赏并完成下表。

6.拓展

(1)教师提问:

①“国王的主题”与“波涛汹涌的大海”或“王妃的主题”与“平静的大海”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②作曲家是通过哪些音乐要素的变化来塑造音乐形象的?

(2)教师补充:

①国王的残暴像是波涛汹涌的大海,善良、美丽的王妃仿佛是宁静的大海泛起的朵朵浪花。

②作曲家利用国王与王妃的主题来表现大海,通过节奏、和声、配器的变化来塑造音乐形象。7.小结下课

第三课欣赏《小巫师》1课时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欣赏《小巫师》,能够对乐曲产生兴趣。

2.过程与方法

在聆听、体验、对比、探究等音乐实践活动过程中,了解音乐故事情节,感受、体验音乐要素对塑造音乐形象所起的重要作用。

3.知识与技能

(1)了解法国作曲家杜卡的简要生平及主要作品。

(2)能够运用音乐要素简单分析《小巫师》。

(3)能够听辨《小巫师》中“扫帚主题”与“小巫师主题”旋律。

教学过程

1.导入

请欣赏管弦乐曲《小巫师》,这首乐曲是根据歌德的叙事诗《魔法师的弟子》创作的。有同学了解这个故事吗?请给同学们讲一讲。

2.完整聆听乐曲

(1)完整播放乐曲,教师提问:

①作曲家运用了哪些乐器来刻画音乐形象?

②作曲家是如何用音乐来“讲”故事的?

(2)学生说出自己聆听乐曲后的初步感受。

3.作品介绍

《小巫师》又名《魔法师的弟子》,是法国作曲家杜卡最著名的作品,创作于1897 年。作曲家以歌德的叙事诗为题材,创作了这首形象鲜明的管弦乐作品。

4.作曲家简介

杜卡:法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音乐评论家,代表作品除《小巫师》外,还有印象主义歌剧《阿里安娜与蓝胡子》以及芭蕾舞剧《仙女》。

5.分段聆听音乐

(1)聆听“咒语动机”,教师提问:

①这段音乐使你联想到什么?

②音乐突然增强力度,表示什么?(咒语生效,扫帚突然活动起来)

③音乐旋律是怎样发展的?(逐渐下行)

④你听到哪些乐器的音色?(小提琴和单簧管)

(2)聆听“扫帚主题”,教师提问:

①乐曲的速度是怎样的?(速度渐快)

②乐谱中多处出现顿音记号,有什么特点?你联想到怎样的情景?(有力的、跳跃的;生动地描绘了扫帚提桶取水的情景)

③主奏乐器是什么?(大管)

(3)学生随琴学唱“扫帚主题”。

(4)聆听“小巫师主题”,教师提问:

①这段主题音乐刻画了小巫师怎样的神态?(小巫师得意洋洋的神态,更为起劲地诵念咒语)

②主奏乐器是什么?(木管乐器)

(5)聆听结尾部分,教师提问:

①铜管奏出号角性的音调,表示怎样的情景?( 象征魔法师回来了)

②乐曲恢复与序奏一样的慢速度,魔法师在做什么?(魔法师急念咒语后,扫帚立即停止行动,一切归于平静)

③乐曲在怎样的气氛中结束?(在平静的气氛中结束)

6.再次完整聆听乐曲

在聆听前,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

(1)当扫帚主题第二次出现时,音乐有哪些变化?( 音乐越来越热烈)

(2)音乐的变化使你产生哪些联想?( 使人联想到神奇的扫帚不停地挑水,屋子快被

水淹了,小巫师急得团团转)

(3)当扫帚主题第三次出现时,音乐有怎样的变化?你联想到怎样的情景?( 情绪更为激烈,气氛更为紧张;两把扫帚同时行动,轮番取水,流水滚滚而来不可阻挡。小巫师都快急疯了)

7.拓展练习

学生根据乐曲内容创编情节进行表演。

8.小结下课

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音乐教案全册

九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九年级音乐上册 第一单元光辉的历程 第一课《游击队歌》1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对革命历史题材的音乐感兴趣,结合《游击队歌》了解相关的音乐文化和历史背景。 2、感受体验《游击队歌》的音乐内容、音乐情趣,能够用轻快有力的声音歌唱,并生动形象地表现歌曲内容。 3、积极参与歌唱、聆听、创编等音乐实践活动。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根据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创作表现歌曲。 教学重点 1、用轻快、有力的声音演唱《游击队歌》,自如地表达歌曲的意境。 2、掌握弱起节奏的正确演唱。 教学方法 感受、体验式欣赏法,启发、引导式教学法,自主、创新式学习法。 教具准备 钢琴、多媒体、黑板,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一、播放歌曲《歌唱祖国》,学生迈着自信豪迈的步伐进入教室。 二、导入新课 1、简介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贺绿汀。 (一)初次欣赏,整体感受 (二)二次欣赏,分析歌曲 音乐要素: 旋律:流畅、轻快——表现:战士的机智、灵活。

xx ∣xx xx x xxx ∣ 速度:轻快——表现:热情、积极。 节奏:4 4 音乐特点:弱起小结、节奏密集、富于变化,表现作战深入敌人后方、神出鬼没。(三)再次欣赏,划分结构 A段(第1~8小节)采用了弱起节奏形式及小军鼓号角式的明亮音调。它巧妙地、 恰到好处地塑造了游击战士勇敢顽强、机智灵活、乐观豪迈的英雄形象。 B段(9-16小节)分两大乐句.第一乐句的节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显得沉着、坚定。其旋律线先抑后扬,并在句尾出现离调。这一切与前段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展现了游击战士坚定、勇敢、豪迈、乐观的精神面貌。 第二乐句再现了A段的第二乐句,从而与第一乐段形成统一。在这里,无比清晰地表达了游击战士抗战到底的决心。 歌曲的音域、演唱力度有没有变化,在哪里发生了变化? 55︱11 22 3 234︱…… ·· 分析:①4 4 33 3 22 2︱…… ②4 4 音域:①由低音区经四度跳进到中音区,旋律线曲折 ②中音区旋律线条平稳

人教版九年级音乐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音乐上册全册教案2 完整演唱歌曲 请学生情绪饱满、完整准确地演唱歌曲,并尝试背唱。(根据学生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纠正,学生不易改正和掌握之处,应重复正确练习3-4遍才能达到纠错效果。)6堂小结 (1)今天我们试着用京腔京韵的感觉演唱了这首《重整河山待后生》,相信同学们从中也领会到了,歌曲所表现的中国人民面对日本侵略者不屈不挠的精神。说唱艺术饱含了中国劳动人民对艺术的追求和智慧之结晶。大家还记得在本的开始老师介绍我国说唱艺术有多少种?大致分为几大类呢? (2)同学们从音调、旋律走向、节奏、语言等方面,再讨论并总结一下京韵大鼓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3)好的,在下节上,我们要请同学们欣赏另外三种类型的说唱音乐,请大家回去分成3个小组,结合表格内容先做一个自主的欣赏,我们下节一起来欣赏并讨论完成此表格。 第二节 教学目标 感受和领会三首说唱音乐的风格特点,认识不同地区不同类别的说唱音乐的区别。

2通过赏析四种说唱音乐,激发学生对说唱音乐及中国曲艺音乐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说唱音乐的基本形式、基本特征,通过方言、乐器、演唱形式等音乐要素,认识不同类别的说唱艺术。 2让学生清晰地听出每个曲种的最主要特征并加以记忆。 教学难点: 通过方言、乐器、演唱形式等音乐要素辨认各种不同的说唱音乐。 2通过本单元两节的学习,总结归纳我国说唱音乐的特点。 教材分析 单弦牌子曲 单弦产生于北京,又称单弦牌子曲。是清乾隆、嘉庆年间,在北京的满族子弟中流行的“八角鼓”(说唱艺术,唱时用弦子和八角鼓伴奏,八角鼓由说唱者自己摇或弹)里的一种自娱娱人的演唱形式。八角鼓是满族的一种小型打击乐器,鼓面蒙蟒皮,鼓壁为八面,七面有孔,每孔系有两个铜镲片,以手指弹鼓或摇动鼓身使铜片相击而发出声音。演唱时,演员手持八角鼓,故又称之为“唱八角鼓”的。今能见到的最早的单弦曲词,是清嘉庆九年(1804)华广生所编《白

人教版九年级音乐上册全册教案1.doc

人教版九年级音乐上册全册教案1 单元分析单元课题名称月亮颂单元教学内容1. 唱歌:《月之故乡》《弯弯的月亮》。 2. 欣赏:(1)中国作品:《二泉映月》《月儿高》《花好月圆》。(2)外国艺术歌曲作品:《月夜》。单元教学目标1. 欣赏《二泉映月》《月儿高》《花好月圆》《月夜》等中外音乐作品,了解不同体裁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 2. 学唱歌曲《月之故乡》《弯弯的月亮》了解歌曲的音乐特点,用情带声提高演唱能力。 3. 初步了解变奏曲式及艺术歌曲的相关知识,提高音乐表现的综合能力。单元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1. 学唱《月之故乡》,并能有感情地背唱。 2. 对比欣赏二胡演奏的《二泉映月》与弦乐合奏的《二泉映月》,并在音色、风格上进行比较,细心体会乐曲的内涵。3. 通过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对月当歌、抒怀寄情的激情。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力以及艺术鉴赏能力。教学难点:(1)准确演唱切分节奏和临时变化音。(2)对比分析二胡演奏的《二泉映月》与弦乐合奏《二泉映月》不同之处。(3)分析《月夜》中钢琴伴奏的重要作用。单元主要教学方法听唱法、拓展实践法、自主学习法与合作探究法、多媒体直观教学法、比较法。重难点指导 1.《月亮颂》单元围绕着“月亮”的主题展开,让学生理解“月亮”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和其蕴含的文化底蕴。教师可采用演唱、

聆听、配乐诗朗诵、听乐赏画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力以及艺术鉴赏力。 2.《二泉映月》是华彦钧(阿炳)的代表作之一。原曲为二胡独奏曲,后改编成多种形式的器乐曲。欣赏弦乐合奏《二泉映月》,一方面加强学生对民族乐器音色的辨别力,另一方面运用电影录像、阿炳演奏的录音、学生视唱、演奏及弦乐合奏录像,积极引导学生感受乐曲表达的悲愤交集的情感。 3.歌曲《月之故乡》抒发了海外赤子的思乡之情。语言质朴、真挚、感人。在演唱方面要注意气息均匀,线条流畅,音色柔美,还要注意演唱情绪的细微变化,以形成对比。歌唱艺术的核心是情,是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切分节奏和临时变化音#4的演唱。可以借助节奏的对比× × × × ×|× × × × × ×|和固定音高的方法,先唱#4(升4)→ (还原4)→3;再过渡到23 #4 3—|的演唱加以解决。 4.变奏曲式变奏曲式是采用同一主题材料,根据乐曲的发展要求而加以变化重复,形成主题─变奏1─变奏2─变奏3─变奏4……的曲式结构。这种曲式在民族民间音乐和说唱音乐中用得较多。变奏曲式也常用以写成独立的器乐曲或用于奏鸣曲、交响曲等大型乐曲中,其变奏的次数并无限制,少则四、五次,多则数十次。第一节 3456789 单元分析单元课题名称月亮颂单元教学内容1. 唱歌:《月之故乡》《弯弯的月亮》。 2. 欣赏:(1)中国作品:《二泉映月》《月儿高》《花好月圆》。(2)

人教版课标初中音乐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说唱天地

人教版课标初中音乐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说唱天地 必修作业模版内容 1.教学设计学科名称 2.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3.教学内容分析 4.教学目标 5.教学难点分析 6.教学课时 7.教学过程 8.课堂练习 9.作业安排 10.附录(教学资料及资源) 11.自我问答 人教版课标初中音乐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说唱天地 【教材与学生情况分析】 1.教材分析 这个单元与八年级下册《梨园撷英》相类似,通过选择较有代表性的作品、配以清晰的表演剧照、辅以简明的文字解说来展示有代表性的说唱曲种的基本面貌,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上能以较好的方式领略同为民族音乐文化瑰宝的说唱艺术的魅力。

说唱艺术是说、唱、表三位一体的艺术,它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与语言紧密结合,表演者在简单乐器的伴奏下或叙事或代言,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本单元通过引导学生欣赏有代表性的唱段,使他们了解京韵大鼓、单弦、评弹、清音等几种有影响的说唱艺术形式。教科书上以知识板的方式提供了较多的文字解说,让学生通过自己阅读并结合所听音响、所看画面来加以体会。教材上不提倡在教学中过高要求学生,以此来打消部分地区师生的疑虑。我国各地区、各民族有着丰富的民间说唱艺术资源,师生在实施教学活动时,能够广泛发掘、利用 2.学生情况的分析 九年级学生通过两年的音乐学习,有了一定的音乐感受与鉴赏水平。本单元所涉及的说唱音乐,很多同学都比较熟悉,有些还能哼唱一小段,这对完成本单元的内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1.歌曲《重整河山待后生》。 2.京韵大鼓《贺新春》。 教学准备: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相关“说唱音乐”的文字、教师准备钢琴伴奏、音响资料。 教学目标:

人教版九年级音乐上册 第五单元 舞剧音乐 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舞剧音乐教学设计 1、大红枣儿甜又香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了解歌曲的故事背景,体会舞剧音乐的特点。 2、在学唱活动中感受和体验歌曲所表达的军民鱼水之情。 教学重、难点 1、用优美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并注意气息的运用。 2、背唱歌曲。 3、歌曲两个声部的协调、统一。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子琴。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新课教学 1、观看影片《白毛女》片段——老百姓迎接八路军解放杨各庄片断。(以《大红枣儿甜又香》的音乐作为背景) 师:同学们,你们看过歌舞剧《白毛女》吗?今天老师准备了一个片段,请大家欣赏。 问:看了《白毛女》片段,你们看到了什么画面呢?能说说你们的感受吗? 2、介绍《白毛女》故事情节。

《白毛女》以晋察冀边区的民间传说为主要素材,又根据当时革命斗争的现实进行了提炼和加工。主要情节是:恶霸地主黄世仁逼死了善良老实的佃户杨白劳,抢走了他的女儿喜儿并奸污了她,最后又逼得她逃进深山。喜儿怀着强烈的复仇意志顽强地活下来了,因缺少阳光与盐,全身毛发变白,被附近村民称为“白毛仙姑”。八路军解放了这里,领导农民斗倒了黄世仁,又从深山中搭救出喜儿。喜儿获得了彻底的翻身,开始了新生活。全剧通过喜儿的遭遇,深刻地表达了“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思想,真实地反映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村中贫苦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证明了只有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才能砸碎封建枷锁,使喜儿以及与喜儿有着共同命运的千千万万农民得到解放。 3、听赏《大红枣儿甜又香》。 了解歌词。 师:请你们再听听刚才影片中的插曲,歌词都说了些什么? 4、教师范唱。 5、学唱《大红枣儿甜又香》。 随音乐哼唱《大红枣儿甜又香》的旋律。用优美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并注意气息的运用。 6、在学唱活动中感受和体验歌曲所表达的军民鱼水之情。 三、小结 芭蕾舞剧《白毛女》是芭蕾舞和民族舞结合的典范,其舞剧音乐也十分出色,优美动听。同学们可以多多欣赏我国的民族舞剧,从中体会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音乐上册教案全册

人教版九年级音乐上册教案全册

九年级音乐学年第一学期 音 乐 教 案

九年级音乐上册教学计划 一、基本情况分析 1、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了九年级(1)班到(6)班的音乐教学,九年级学生喜欢音乐,音乐素质较好,在歌唱方面较突出,但这个班级从整体上来看学生对流行音乐的兴趣比较偏重,更多的时候都是在唱流行歌曲,对音乐知识和欣赏内容教学的学习表现出明显的态度冷淡。这方面要正确引导。本班的学生在经过前阶段的学习,对初中音乐教学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本学期要继续加强他们对音乐知识的了解,扩大他们的音乐视野。但仍需要努力激发对其学习的兴趣。 2、教材分析 教材编写的思路是:以审美为中心,以(音乐)文化为主线,以(音乐)学科为基点,加强实践与创造,加强综合与渗透,把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贯穿于始终。教材的曲目选择,在考虑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基础上,尤其注重歌曲的可唱性与欣赏曲的可听性,各年级的歌曲还兼顾时代性。朗朗上口,易听易记,让学生爱唱爱听。在乐谱使用上,从我国

的国情出发兼顾世界上使用的各部分主要谱种。教材的最后,还有活动性的测试与评估,鼓励学生自测、自评、互评、他评,形式丰富多彩。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唱歌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2、通过学习,加强法制教育宣传,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大自然,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 3、学生通过学习歌曲,学会用正确的口形,呼吸及连音、断音的演唱方法演唱,掌握一定的音乐技巧,使学生具有认识简单乐谱的能力。 4、通过学习本册教材,认识一些乐器,学习演奏方法。 5、通过欣赏,了解几种常见的演奏形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速度,力度,节奏、节拍、音色、音区的感知能力,培养他们的音乐想象力和联想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情操。 6、通过乐器的训练,让学生学会正确的演奏姿势与方法,提高演奏能力,学习表达不同音情感的乐曲。情意目标:通过音乐教学,突出其学科的特

九年级上册音乐教学计划(人教版)教案

单元分析 单元课题名称 月亮颂 单元教学内容 1. 唱歌:《月之故乡》《弯弯的月亮》。 2. 欣赏: (1)中国作品:《二泉映月》《月儿高》《花好月圆》。 (2)外国艺术歌曲作品:《月夜》。 单元教学目标 1. 欣赏《二泉映月》《月儿高》《花好月圆》《月夜》等中外音乐作品,了解不同体裁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 2. 学唱歌曲《月之故乡》《弯弯的月亮》了解歌曲的音乐特点,用情带声提高演唱能力。 3. 初步了解变奏曲式及艺术歌曲的相关知识,提高音乐表现的综合能力。 单元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学唱《月之故乡》,并能有感情地背唱。 2. 对比欣赏二胡演奏的《二泉映月》与弦乐合奏的《二泉映月》,并在音色、风格上进行比较,细心体会乐曲的内涵。 3. 通过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对月当歌、抒怀寄情的激情。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力以及艺术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 (1)准确演唱切分节奏和临时变化音。 (2)对比分析二胡演奏的《二泉映月》与弦乐合奏《二泉映月》不同之处。 (3)分析《月夜》中钢琴伴奏的重要作用。 单元主要教学方法 听唱法、拓展实践法、自主学习法与合作探究法、多媒体直观教学法、比较法。 重难点指导 1.《月亮颂》单元围绕着“月亮”的主题展开,让学生理解“月亮”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和其蕴含的文化底蕴。教师可采用演唱、聆听、配乐诗朗诵、听乐赏画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力以及艺术鉴赏力。 2.《二泉映月》是华彦钧(阿炳)的代表作之一。原曲为二胡独奏曲,后改编成多种形式的器乐曲。欣赏弦乐合奏《二泉映月》,一方面加强学生对民族乐器音色的辨别力,另

一方面运用电影录像、阿炳演奏的录音、学生视唱、演奏及弦乐合奏录像,积极引导学生感受乐曲表达的悲愤交集的情感。 3.歌曲《月之故乡》抒发了海外赤子的思乡之情。语言质朴、真挚、感人。在演唱方面要注意气息均匀,线条流畅,音色柔美,还要注意演唱情绪的细微变化,以形成对比。歌唱艺术的核心是情,是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切分节奏和临时变化音#4的演唱。可以借助节奏的对比×××××|××××××|和固定音高的方法,先唱#4(升4)→ (还原4)→3;再过渡到23#4 3—|的演唱加以解决。 4.变奏曲式 变奏曲式是采用同一主题材料,根据乐曲的发展要求而加以变化重复,形成主题─变奏1─变奏2─变奏3─变奏4……的曲式结构。这种曲式在民族民间音乐和说唱音乐中用得较多。变奏曲式也常用以写成独立的器乐曲或用于奏鸣曲、交响曲等大型乐曲中,其变奏的次数并无限制,少则四、五次,多则数十次。 第一节 教学目标 1. 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月之故乡》。 2. 了解变奏曲式的相关知识。 3. 围绕着“月亮”的主题展开,让学生理解“月亮”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和其蕴含的文化底蕴。 4. 启发学生用真挚的情感,演唱歌曲《月之故乡》。 教学重、难点 1. 指导学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演唱《月之故乡》,体会歌曲内在的情感,表现歌曲的意境。 2. 辨别弦乐合奏、二胡独奏《二泉映月》的不同,从而进一步理解乐曲的内涵。 3. 临时变化音#4的演唱。 教材分析 1.《月儿高》是著名琵琶传统大套文曲,器乐艺术中描写月亮的极品之作。全曲古朴动人,委婉缠绵,优雅华丽,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一份无比珍贵的音乐遗产。 全曲共分十二段: 海岛冰轮江楼望月海峤踌躇银蟾吐彩 风露满天素娥旖旎皓魄当空琼楼一片 银河横渡玉宇千层蟾光炯炯玉兔西沉 2. 歌曲《月之故乡》 歌曲《月之故乡》由彭邦桢作词,由刘庄、延生作曲,是一首游子怀念故乡的歌曲。语言质朴、真挚、感人,抒发了海外赤子的思乡之情。全曲是起、承、转、合四句体乐段结

湘教版九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湘教版音乐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第 1 单元爱我中华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用热情、欢快、圆润的声音演唱歌曲《爱我中华》。 2、能够体会歌曲所表达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 3、对歌曲进行演唱形式的处理与再创作。 教材分析 歌曲《爱我中华》这首歌曲同学们都比较熟悉,但音域跨度较大,歌曲的准确演唱,歌曲情绪的把握仍然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过程 一、课前的学习氛围、情绪的准备,歌曲的节奏、背景知识的准备(一)精彩导入激发兴趣: 师:2007 年的 10 月 24 日,在我国的航空史有一件大事,大家知道是什么大事吗? 生:“嫦娥一号”升空! 师:2007 年的 10 月 24 日“嫦娥一号”升空,搭载了三十一首优秀的中国歌曲,其中就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爱我中华》。 二、新课学习 (一)聆听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熟悉歌曲的旋律。 1、第一遍欣赏歌曲 问题:用心去聆听歌曲,感受歌曲的旋律,用一个或几个形容词来描述一下你的感受。学生回答“热情”“奔放”“激昂”“欢快”“奋进”等等,老师总结。 2、第二遍欣赏歌曲 欣赏宋祖英维也纳现场演唱版的《爱我中华》。

问题:熟悉歌曲的旋律,仔细听一下歌曲中都出现了哪些演唱形式?歌 曲的演唱 形式有独唱、齐唱、轮唱、对唱合唱、重唱等等。 学生回答:“歌曲中出现了女声领唱,男女声合唱,男女声对唱等形式”,老师总结。 (二)读歌词(轻声高位置,再次让学生进行发声的练习)。 读歌词时可以以师生互动的形式进行:老师读第一部分,引导学生发声 的方法和读歌词的情绪,学生读第二部分,师生共同读第三部分。 问题: 1、关于歌曲中的反复记号。 2、你认为能表达歌曲中心的歌词是哪一句?五十六族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 (三)作品分析。 师:我们欣赏了歌曲的旋律,读了歌曲的歌词,下面我们进一步了解一 下这首歌曲。看大屏幕,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 生:《爱我中华》是一首表现爱国主义精神的歌曲。歌中唱出五十六个 民族团结一致、建设中华的豪情壮志,也唱出了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 种语言汇成的一个共同思想——爱我中华。歌曲为两段体结构。歌曲吸 收了我国西南少数民族的音乐素材创作而成,其中“咳啰咳啰咳啰咳啰”就有鲜明的民族语言特色,并具有舞蹈音乐的性质。 (四)老师范唱(用情绪感染学生,用情感带动学生)。问题:找出你 认为最难唱的一句! (五)学生学唱歌曲。 1、难点解决:跟着钢琴解决学生认为最难唱的部分,可以先用“噜” 再唱歌词的形式来完成。 2、学生跟钢琴一起来演唱歌曲。老师要指导学生用圆润的声音来演唱 歌曲。 3、变换演唱形式演唱歌曲,让学生巩固旋律。三、课堂在音乐中结束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九年级音乐上册 第一单元光辉的历程 第一课《游击队歌》1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对革命历史题材的音乐感兴趣,结合《游击队歌》了解相关的音乐文化和历史背景。 2、感受体验《游击队歌》的音乐内容、音乐情趣,能够用轻快有力的声音歌唱,并生动形象地表现歌曲内容。 3、积极参与歌唱、聆听、创编等音乐实践活动。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根据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创作表现歌曲。 教学重点 1、用轻快、有力的声音演唱《游击队歌》,自如地表达歌曲的意境。 2、掌握弱起节奏的正确演唱。 教学方法 感受、体验式欣赏法,启发、引导式教学法,自主、创新式学习法。 教具准备 钢琴、多媒体、黑板,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一、播放歌曲《歌唱祖国》,学生迈着自信豪迈的步伐进入教室。 二、导入新课 1、简介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贺绿汀。 (一)初次欣赏,整体感受 (二)二次欣赏,分析歌曲 音乐要素: 旋律:流畅、轻快——表现:战士的机智、灵活。 xx ∣xx xx x xxx ∣ 速度:轻快——表现:热情、积极。 节奏: 4 音乐特点:弱起小结、节奏密集、富于变化,表现作战深入敌人后方、神出鬼没。 (三)再次欣赏,划分结构 A段(第1~8小节)采用了弱起节奏形式及小军鼓号角式的明亮音调。它巧妙地、恰到好处地塑造了游击战士勇敢顽强、机智灵活、乐观豪迈的英雄形象。 B段(9-16小节)分两大乐句.第一乐句的节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显得沉着、坚定。其旋律线先抑后扬,并在句尾出现离调。这一切与前段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展现了游击战士坚定、勇敢、豪迈、乐观的精神面貌。 第二乐句再现了A段的第二乐句,从而与第一乐段形成统一。在这里,无比清晰地表达了游击战士抗战到底的决心。

最新人教版音乐九年级上册5第五单元_教案

第五单元舞剧音乐 教学目标 1、通过演唱和欣赏活动,感受和体验舞剧音乐的风格特点,逐步对舞剧这种艺术形式产生兴趣。 2、学会演唱《大红枣儿甜又香》,感受歌曲情绪,并能用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3、聆听舞剧《天鹅湖》选曲《场景》《拿波利舞曲》,感受乐曲音乐形象,记忆主题旋律。 4、欣赏民族舞剧选曲《快乐的女战士》《水草舞》《莫高绘画的舞蹈》,能够辨别这几首乐曲的民族风格,并能够记忆《快乐的女战士》主题旋律。 5、了解舞剧相关知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唱歌《大红枣儿甜又香》 教学目标 1、通过唱歌教学,感受民族舞剧音乐的魅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情感。 2、运用对比欣赏、识读乐谱、模仿节奏、模唱与视听相结合等方式学唱歌曲;通过聆听、感知、表现等方法,用优美的声音表现歌曲。 3、用连贯的气息、优美的声音表现歌曲情绪、情感。了解芭蕾舞剧的相关知识及舞剧音乐的作用。 教学重点 用连贯的气息、优美的声音表现歌曲情绪、情感,感受民族舞剧音乐的魅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钢琴 教学过程 1、导入 (1)教师播放《白毛女》视频片段。教师提问: ①这是什么表演形式? ②你能说出这部舞剧的名称吗? ③你在这段音乐中听出了哪几种乐器的音色? (2)教师总结。引出民族芭蕾舞剧《白毛女》,叫时间要介绍《白毛女》的创作背景。 2、学唱歌曲《大红枣儿甜又香》 (1)教师出示河北民歌《好八路》谱例,并范唱这首歌。 (2)教师简要分析河北民歌《好八路》的特点,让学生试着找出主干音,并模唱旋律。 (3)对比欣赏《大红枣儿甜又香》,通过分析谱例,让学生找出相同的乐句并哼唱。 (4)教师分析两首歌曲的旋律特点,讲授歌曲创作的基本技法——变化重复与扩充。 (5)分句视唱乐谱,并尝试填词演唱。 (6)观看舞剧视频片段,体会喜儿得救后,亲手给八路军送枣的感激之情,

初中音乐教案-人教版九年级音乐上册全册教案2

人教版九年级音乐上册全册教案2 5. 完整演唱歌曲请学生情绪饱满、完整准确地演唱歌曲,并尝试背唱。(根据学生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纠正,学生不易改正和掌握之处,应重复正确练习3-4遍才能达到纠错效果。) 6. 课堂小结(1)今天我们试着用京腔京韵的感觉演唱了这首《重整河山待后生》,相信同学们从中也领会到了,歌曲所表现的中国人民面对日本侵略者不屈不挠的精神。说唱艺术饱含了中国劳动人民对艺术的追求和智慧之结晶。大家还记得在本课的开始老师介绍我国说唱艺术有多少种?大致分为几大类呢?(2)同学们从音调、旋律走向、节奏、语言等方面,再讨论并总结一下京韵大鼓的基本特点是什么?(3)好的,在下节课上,我们要请同学们欣赏另外三种类型的说唱音乐,请大家回去分成3个小组,结合表格内容先做一个自主的欣赏,我们下节课一起来欣赏并讨论完成此表 格。第二 节教学目标1. 感 受和领会三首说唱音乐的风格特点,认识不同地区不同类别的说唱音乐的区别。 2. 通过赏析四种说唱音乐,激发学生对说唱音乐及中国曲艺音乐的兴趣。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1. 认识说唱音乐的基本形式、基本特征,通过方言、乐器、演唱形式等音乐要素,认识不同类别的说唱艺术。 2. 让学生清晰地听出每个曲种的最主要特征并加以记忆。教学难点: 1. 通过方言、乐器、演唱形式等音乐要素辨认各种不同的说唱音乐。 2. 通过本单元两节课的学习,总结归纳我国说唱音乐的特点。教材分析1. 单弦牌子曲单弦产生于北京,又称单弦牌子曲。是清乾隆、嘉庆年间,在北京的满族子弟中流行的

“八角鼓”(说唱艺术,唱时用弦子和八角鼓伴奏,八角鼓由说唱者自己摇或弹)里的一种自娱娱人的演唱形式。八角鼓是满族的一种小型打击乐器,鼓面蒙蟒皮,鼓壁为八面,七面有孔,每孔系有两个铜镲片,以手指弹鼓或摇动鼓身使铜片相击而发出声音。演唱时,演员手持八角鼓,故又称之为“唱八角鼓”的。今能见到的最早的单弦曲词,是清嘉庆九年(1804)华广生所编《白雪遗音》卷三中之《酒鬼》。单弦的演出形 式最初是一人手持八角鼓击节,一人以三弦伴奏演唱,时称“双头人”。清光绪六年(1880)前后,有旗籍子弟司瑞轩(艺名随缘乐)自编曲词,自弹自唱于茶馆,贴出的海报上写着“随缘乐一人单弦八角鼓”。自此单弦作为一个独立曲种传开。《风雨归舟》单弦牌子曲的一个传统小段,运用写景抒 情的手法描写了风雨中渔舟飘摇以及风消云散渔舟归来的情景。唱词典雅生动,押“言前”辙,一韵到底,流利酣畅。唱腔运用“岔曲”曲牌。岔曲的词曲结构为“六、八句”,“六”指的是旋律可分为六个乐句,“八”指的是八句唱词,也就是在六句旋律中排列着八句唱词。《风雨归舟》在唱腔之前有一 个篇幅较长(12小节)的前奏: 尤其是第1、2小节和第11、12小节是岔曲乃至单弦牌子曲经常运用的过门音调,在唱腔的间歇处反复出现,甚至可以看成是曲牌或者曲种的标志性特征之一。唱腔的第一、二句节奏较为徐缓,稍自由,具有吟诵性特点,表现了一种怡然自得的情绪。尤其在“享清闲”“抚琴饮酒”处,更显得飘逸悠闲、自得其乐。唱腔从第三乐句的后半部分进入到对风雨情景的描述,经过第四乐句的过渡,进入第五乐句时,唱词采用钳字、加垛等手法进行了句式扩充,其中多处状声词的运用更增加了

人教版初中音乐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初中音乐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中学时代》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蓓蕾之歌》《飞来的花瓣》等【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欣赏歌曲,体会歌曲真挚的感情和对老师的热爱之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境的语言、媒体激情导入,在反复的对比欣赏以及讨论分析中理解歌曲内涵。 3、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歌曲表达的情绪、意境。并掌握相关的音乐知识。【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歌曲的情绪,掌握相关音乐知识。 2、难点:实践体验力度记号的作用。【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蓓蕾长成为鲜花,从幼苗成长为大树,幼苗成长为大树,离不开园丁的辛勤劳动。老师就像园丁,精心培育着我们,使我们健康成长。让我们倾听一首唱给老师的歌! 二、教学过程 (一)欣赏《蓓蕾之歌》 1、初听歌曲《蓓蕾之歌》 师:这首歌曲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生:(讨论) 师:这首歌曲是深情的、抒情的,是李岚清副总理在1999 年秋第三届全 国教育会议期间举办的艺术歌曲音乐会而创作,赞美了老师无私奉献之情。 2、复听歌曲《蓓蕾之歌》

师:是什么原因让歌曲拥有这种情绪呢?让我们再次聆听歌曲,从速度、节拍、节奏这些音乐要素方面来分析一下。 生:速度:中速;节拍:4/4 拍(强弱次强弱);节奏:稳健,略有动感。师: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略有动感的节奏特点呢?生:歌曲中的切分节奏:X X X 和X X . (二)欣赏歌曲《跨世纪的新一代》 1、课件播放《跨世纪的新一代》 2、分析歌曲:音乐结构:(AB)演唱情绪:(充满活力的)演唱形式:(齐唱) 3、复习学过的相关音乐知识。(三)欣赏歌曲《飞来的花瓣》 1、初听歌曲《飞来的花瓣》教师介绍歌曲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提问:歌曲的演唱形式的什么?把歌曲中的力度记号找出来?2、复听歌曲,体会力度记号对歌曲情感表达所起到的作用。3、老师指挥学生唱一下歌出的片段,体验力度记号的作用。三、拓展探究 师:你还知道哪里赞美老师的歌曲呢? 生:《飞来的花瓣》、《每当走过老师的窗前》、《我爱米兰》、《教师圆舞曲》。

九年级上册音乐教案(湘教版最新)

九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第1单元爱我中华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用热情、欢快、圆润的声音演唱歌曲《爱我中华》。 2、能够体会歌曲所表达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 3、对歌曲进行演唱形式的处理与再创作。 教材分析 歌曲《爱我中华》这首歌曲同学们都比较熟悉,但音域跨度较大,歌曲的准确演唱,歌曲情绪的把握仍然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过程 一、课前的学习氛围、情绪的准备,歌曲的节奏、背景知识的准备 (一)精彩导入 激发兴趣: 师:2007年的10月24日,在我国的航空史有一件大事,大家知道是什么大事 吗? 生:“嫦娥一号”升空! 师:2007年的10月24日“嫦娥一号”升空,搭载了三十一首优秀的中国歌曲,其中就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爱我中华》。 二、新课学习 (一)聆听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熟悉歌曲的旋律。 1、第一遍欣赏歌曲 问题:用心去聆听歌曲,感受歌曲的旋律,用一个或几个形容词来描述一下你的感受。学生回答“热情”“奔放”“激昂”“欢快”“奋进”等等,老师总结。2、第二遍欣赏歌曲 欣赏宋祖英维也纳现场演唱版的《爱我中华》。

问题:熟悉歌曲的旋律,仔细听一下歌曲中都出现了哪些演唱形式?歌曲的演唱形式有独唱、齐唱、轮唱、对唱合唱、重唱等等。 学生回答:“歌曲中出现了女声领唱,男女声合唱,男女声对唱等形式”,老师总结。 (二)读歌词(轻声高位置,再次让学生进行发声的练习)。 读歌词时可以以师生互动的形式进行:老师读第一部分,引导学生发声的方法和读歌词的情绪,学生读第二部分,师生共同读第三部分。 问题: 1、关于歌曲中的反复记号。 2、你认为能表达歌曲中心的歌词是哪一句?五十六族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 (三)作品分析。 师:我们欣赏了歌曲的旋律,读了歌曲的歌词,下面我们进一步了解一下这首歌曲。看大屏幕,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 生:《爱我中华》是一首表现爱国主义精神的歌曲。歌中唱出五十六个民族团结一致、建设中华的豪情壮志,也唱出了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种语言汇成的一个共同思想——爱我中华。歌曲为两段体结构。歌曲吸收了我国西南少数民族的音乐素材创作而成,其中“咳啰咳啰咳啰咳啰”就有鲜明的民族语言特色,并具有舞蹈音乐的性质。 (四)老师范唱(用情绪感染学生,用情感带动学生)。 问题:找出你认为最难唱的一句! (五)学生学唱歌曲。 1、难点解决:跟着钢琴解决学生认为最难唱的部分,可以先用“噜”再唱歌词的形式来完成。 2、学生跟钢琴一起来演唱歌曲。老师要指导学生用圆润的声音来演唱歌曲。 3、变换演唱形式演唱歌曲,让学生巩固旋律。 三、课堂在音乐中结束

九年级音乐上册第6单元欣赏《弯弯的月亮》教案新人教版

《弯弯的月亮》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歌曲,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积极参与,感受音乐的旋律特点。 2、自信地演唱歌曲《弯弯的月亮》,体会流行歌曲的风格特点,了解歌曲结构,正确表达歌曲的情绪和意境。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积极自信地参与演唱。 2、歌曲ABA结构,其中A段的旋律音符较多,节奏复杂,通过骨干音的学唱,体会音乐风格,有效解决音准的问题,在其基础上通过参与、感受、模仿解决节奏的问题。 3、B段“嘟……”的演唱,借助假声引导学生科学用嗓,唱出流行歌曲的风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克莱德曼的钢琴曲《思乡曲》作为背景,结合图片,创设情境,谈话式导入新课。师:现在同学们听到的这首钢琴曲,旋律优美,略带忧伤,作者想表达什么呢?这首曲子名为《乡愁》,也被译作《思乡曲》。古今中外,思乡之情人皆有之,思乡之作举不胜举,很小的时候,大家都会吟诵“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亮仿佛成了思想的代名词,久别家乡的游子,仿佛能从月亮里看到家乡亲人的笑脸,看到自己童年的情景。月儿总是故乡明,无论身在何地,离开故乡的游子都会时刻挂念自己的家乡。今天的音乐课我们就来学唱一首带有思想情绪的歌曲《弯弯的月亮》。 思考题: 已知单线谱线上的音符唱“re”,你能推算出其他音符的唱名么?跟琴视唱声曲谱。 这首短短的曲谱里蕴含着音乐家的思乡之情。老师这里也有一首小曲,一起来听听,请看大屏幕。 【设计意图:传统的谈话式导入,借助音乐、画面、语言,创设情境。】 二、歌曲教学: 1、出示旋律图谱。 2、学生在老师钢琴的引导下,用首调视唱曲谱,简单了解一个降号调的演唱,并用lu体会悠扬的思乡之情。 3、教师设问:请同学们循环重复演唱这两句旋律,你们在唱的时候,还会听到老师不同的

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音乐教案全册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九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九年级音乐上册 第一单元光辉的历程 第一课《游击队歌》1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对革命历史题材的音乐感兴趣,结合《游击队歌》了解相关的音乐文化和历史背景。 2、感受体验《游击队歌》的音乐内容、音乐情趣,能够用轻快有力的声音歌唱,并生动形象地表现歌曲内容。 3、积极参与歌唱、聆听、创编等音乐实践活动。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根据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创作表现歌曲。 教学重点 1、用轻快、有力的声音演唱《游击队歌》,自如地表达歌曲的意境。 2、掌握弱起节奏的正确演唱。 教学方法 感受、体验式欣赏法,启发、引导式教学法,自主、创新式学习法。 教具准备 钢琴、多媒体、黑板,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一、播放歌曲《歌唱祖国》,学生迈着自信豪迈的步伐进入教室。 二、导入新课 1、简介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贺绿汀。 (一)初次欣赏,整体感受 (二)二次欣赏,分析歌曲 音乐要素: 旋律:流畅、轻快——表现:战士的机智、灵活。

xx ∣xx xx x xxx ∣ 速度:轻快——表现:热情、积极。 节奏:4 4 音乐特点:弱起小结、节奏密集、富于变化,表现作战深入敌人后方、神出鬼没。(三)再次欣赏,划分结构 A段(第1~8小节)采用了弱起节奏形式及小军鼓号角式的明亮音调。它巧妙地、 恰到好处地塑造了游击战士勇敢顽强、机智灵活、乐观豪迈的英雄形象。 B段(9-16小节)分两大乐句.第一乐句的节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显得沉着、坚定。其旋律线先抑后扬,并在句尾出现离调。这一切与前段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展现了游击战士坚定、勇敢、豪迈、乐观的精神面貌。 第二乐句再现了A段的第二乐句,从而与第一乐段形成统一。在这里,无比清晰地表达了游击战士抗战到底的决心。 歌曲的音域、演唱力度有没有变化,在哪里发生了变化? 55︱11 22 3 234︱…… ·· 分析:①4 4 33 3 22 2︱…… ②4 4 音域:①由低音区经四度跳进到中音区,旋律线曲折 ②中音区旋律线条平稳

人教版九年级音乐上册教案全册

人教版九年级音乐上册 教案全册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九年级音乐学年第一学期 音 乐 教 案

九年级音乐上册教学计划 一、基本情况分析 1、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了九年级(1)班到(6)班的音乐教学,九年级学生喜欢音乐,音乐素质较好,在歌唱方面较突出,但这个班级从整体上来看学生对流行音乐的兴趣比较偏重,更多的时候都是在唱流行歌曲,对音乐知识和欣赏内容教学的学习表现出明显的态度冷淡。这方面要正确引导。本班的学生在经过前阶段的学习,对初中音乐教学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本学期要继续加强他们对音乐知识的了解,扩大他们的音乐视野。但仍需要努力激发对其学习的兴趣。 2、教材分析 教材编写的思路是:以审美为中心,以(音乐)文化为主线,以(音乐)学科为基点,加强实践与创造,加强综合与渗透,把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贯穿于始终。教材的曲目选择,在考虑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基础上,尤其注重歌曲的可唱性与欣赏曲的可听性,各年级的歌曲还兼顾时代性。朗朗上口,易听易记,让学生爱唱爱听。在乐谱使用上,从我国

的国情出发兼顾世界上使用的各部分主要谱种。教材的最后,还有活动性的测试与评估,鼓励学生自测、自评、互评、他评,形式丰富多彩。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唱歌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2、通过学习,加强法制教育宣传,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大自然,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 3、学生通过学习歌曲,学会用正确的口形,呼吸及连音、断音的演唱方法演唱,掌握一定的音乐技巧,使学生具有认识简单乐谱的能力。 4、通过学习本册教材,认识一些乐器,学习演奏方法。 5、通过欣赏,了解几种常见的演奏形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速度,力度,节奏、节拍、音色、音区的感知能力,培养他们的音乐想象力和联想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情操。 6、通过乐器的训练,让学生学会正确的演奏姿势与方法,提高演奏能力,学习表达不同音情感的乐曲。情意目标:通过音乐教学,突出其学科的特

初中音乐教案-人教版九年级音乐上册全册教案3

人教版九年级音乐上册全册教案3 第一 节 教学目标1. 有感情地演唱《鼓浪屿之波》,掌 握弱起节奏。 2. 通过欣赏《西沙,可爱的家乡》,感受大海的光彩和寓意于大海深情。教学重、难点1. 有感情地演唱《鼓浪屿之波》。 2. 歌曲《鼓浪屿之波》中的弱起节奏。 教材分析1.《鼓浪屿之波》《鼓浪屿之波》,d大调,4/4拍,二段体结构。曲调优美抒情,表达了两岸人民隔海相望,渴望早日回归故乡的思乡情绪。第一段:1─8小节(不包括前奏),共有两个乐句。其中第二句是第一句的变化重复,并为第二段乐曲高潮部进行铺垫。第二段:8─17小节,与第一 段不论是在力度和音区上,都形成鲜明的对比,使旋律上升到“e”,随后乐句中运用的两个“我渴望”非常紧凑,充分表 现了两岸人民渴望早日相聚的迫切心情。 2.《西沙,可爱的 家乡》这首歌曲曲调活泼优美,热情地赞颂了西沙的美丽景色和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歌曲为c大调,节奏较为自由而且稍有变化。歌曲分为两大部分。前7小节为引子,曲调具有呼唤性。第一部分:7─24小节,由两个乐句组成,每个 乐句都是弱拍起。第二部分:24─47小节,是乐曲的高潮部分,乐句连接紧凑,节奏由快到慢,尤其是40―43小节长达 4小节的拖腔,更是将歌曲推向最高潮,更抒发了作者对家乡 的热爱之情。教学过程(一份供任课教师参考的完整教案)一、一、导入欣赏以大海风光为主题的视频(有波澜壮阔的惊涛骇浪、有委婉细腻的潺潺溪流等)画面。教师:同学们,刚才你们看到了什么?大海美吗?美在哪里?生:讨论分析。

师:大海是美的,我们歌唱和赞美大海,大海是深邃的,寄托着我们无限的情思,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首寄托着海峡两岸深情的歌曲《鼓浪屿之波》。二、教唱歌曲师:刚才我们大 家共同欣赏了一首非常优美动听的描写大海主题的歌曲,下面你们能否说出歌曲描写的是我国什么地方吗?生:台湾岛、 鼓浪屿、基隆港等。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下面我们就一起 去看看那里美丽的台湾风光吧!师:优美的画面好像把我们带到了富饶美丽的台湾岛,使我们流连忘返。下面我们就用美妙的歌声来表达对它的赞美与热爱吧!师:先提示歌曲中的节 奏难点──弱起节奏(后八分音符起唱)(出示4/4拍图示)。并要求学生划拍。八分休止符可以让学生用吸气或拍腿表示,同是强调第一拍重音。生:第一遍随钢琴轻声视唱曲谱。(《鼓浪屿之波》歌曲学习)(教师提示:1、弱起节奏。2、视唱曲谱时的正确发声状态:上身挺拔,放松:嘴巴充分打开,吸气积极,总之视唱也要尽量要求学生做到“字正腔圆”。)师:同学们第一遍视唱得比较准确,弱起节奏完成得也很好,只是在乐句的连音处理上需要更好一些。之后教师分别在歌曲的第一、第二乐句唱出加连线与不代连线的两种不同唱法,让学生听后比较说一说在情绪上有什么不同。师:仔细听,哪 一个你认为是加有连线的唱法,哪一种是没有的?

人音版九年级音乐教案

人音版九年级音乐教案 【篇一:最新九年级上册音乐教案人音版】 2014新人音版九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目录 第一单元流行乐 风 ........................................................ . (2) 1.1《让世界充满爱》....................................................... (2) 1.2《隐形的翅膀》....................................................... .. (5) ~ 1.3《我们同属一个世界》 (7) 1.4《夜 莺》 ...................................................... . (10) 1.5《铃儿响叮当》....................................................... . (12)

1.6《茉莉 花》 ...................................................... .. (14) 第二单元魅力歌 剧 ........................................................ (16) 2.1《猎人合唱》....................................................... (16) 2.2《饮酒 歌》 ...................................................... .. (19) 2.3《我是城里的大忙人》 (21) > 2.4欣赏《绣红 旗》 ...................................................... . (23) 2.5欣赏《卡门序 曲》 ...................................................... .. 24 第三单元西南情 韵 ........................................................ (28) 3.1《歌唱美丽的家乡》、《苏木地 伟》 (28)

九年级人教版音乐基础知识

九年级人教版《音乐》上册重点知识汇总 【第一单元】月亮颂 ?歌曲《月之故乡》表达了海峡两岸人民月夜思乡、心系中华的共同情愫。 ?二胡独奏《二泉映月》作者阿炳(华彦钧) ?琵琶古曲《月儿高》描绘了晴朗夜空、明月高挂的情景 ?歌曲《弯弯的月亮》词曲作者:李海鹰 ?德国艺术歌曲《月夜》是舒曼的名曲之一,作词:爱森多夫。艺术歌曲中的钢琴和人声是有机结合、融为一体的。 ?民族管弦乐合奏《花好月圆》以吹、拉、弹、打四个乐器组的多钟配合与组织,表现了圆月之夜百花盛开、人们欢悦的生活情景。 ?描绘月夜的美术作品:南宋--夏圭---《松溪泛月图》 【第二单元】说唱天地 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主题歌:《重整河山待后生》林汝为作词、雷振邦、温中甲、雷蕾作曲。 曲艺音乐:曲艺又称说唱,是说(说白)、唱(唱腔)、表(表演)三位一体的民间艺术形式。曲艺音乐是曲艺艺术的主要表现手段之一。包括 唱腔和器乐两个部分。其主要特征是:音乐与语言的完美结合,说、唱 相间,叙事与代言相结合,伴奏乐器简便。 京韵大鼓《贺新春》唱腔既有浓郁的京韵大鼓特点,又有鲜明的时代气息。 京韵大鼓:是流行于北京及其周边地区的一种艺术形式。主要用鼓来伴奏,由演员边打鼓边演唱,再加上三弦、四胡为伴奏乐器。唱词基本上 是七字句,用韵以北京十三辙为准。唱腔属于板腔体,有慢板、快板、 垛板、平腔、高腔、甩腔等。 《风雨归舟》(单弦牌子曲) 单弦牌子曲:流行于北京及其周边地区的一种艺术形式。伴奏乐器以大三弦为主,演唱者手拿八角鼓击节演唱。唱腔属于曲牌体。 《布谷鸟咕咕叫》是一首四川清音现代题材曲目。 四川清音:是流行于四川省的一种艺术形式。由明、清时调小曲和四川民歌、戏曲音乐发展而成。音乐分大调、曲牌、小调三类。唱腔结构有 曲牌体、板式变化体和单曲体。由女演员左手击板、右手敲竹鼓演唱。 伴奏乐器有琵琶、高胡、二胡、中胡等。主要曲目有《断桥》、《尼姑下 山》、《秋江》、《赶花会》 《蝶恋花.答李淑一》(苏州评弹)毛泽东词、赵开生曲 苏州评弹:又称弹词。流行于江苏、浙江、上海一带的重要曲艺艺术形式。用苏州方言演唱。有说有唱,由演员自弹自唱,有一人、二人和三 人以上的表演形式,伴奏以小三弦、琵琶为主。唱腔优美动听,流派众 多。 【第三单元】西洋乐话 咏叹调是一种声乐体裁,通常指歌剧中抒发情感的独唱部分。 《G弦上的咏叹调》(德)巴赫作曲,创作于1729~1731年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