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注射时发生晕厥常见原因及护理对策论文

肌肉注射时发生晕厥常见原因及护理对策论文
肌肉注射时发生晕厥常见原因及护理对策论文

肌肉注射时发生晕厥的常见原因及护理对策

目的研究分析肌肉注射时发生晕厥的主要原因,并提出护理对策。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月肌肉注射发生晕厥患者24例,与同期未发生晕厥患者45例进行资料回顾性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特点。并总结临床护理对策。结果晕厥组6岁以下患者与60岁以上患者更多,饥饿患者多,注射表现有恐惧情绪者较多,与未晕厥患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肉注射发生晕厥的主要原因包括饥饿、恐惧,幼儿和老年患者多见,护士要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降低患者恐惧情绪,避免患者在饥饿下注射,并对高危患者给予重点关注和护理。

肌肉注射;晕厥;原因

药物注射治疗中,经常使用的一种给药方法是肌肉注射,主要是通过注射器将治疗药液注入患者的肌肉组织中,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肌肉注射之前,要对注射部位进行详细的检查,如果注射部位中存在感染或者硬结,就不能对患者进行肌肉注射治疗。一般来说,肌肉注射可以用于那些不能进行静脉注射,但是却又要求疗效发生比皮下注射快的治疗中。在肌肉注射的操作中,由于药物种类的不同,以及患者承受疼痛的能力不一样,注射后患者会有不同的反应,其中,肌肉注射最严重的反应就是晕厥。晕厥是由于患者的大脑出现短暂性供血不足,导致出现一时性意识丧失状态,发生较为突然。本文通过对肌肉注射导致晕厥的患者进行探讨,分析出现的原因与护理对策。现报道如下。

50项护理基础操作评分标准[1]

护理技术操作考核评分标准目录 第一项一般洗手操作考核评分标准 (1) 第二项无菌技术操作考核评分标准 (2) 第三项生命体征监测技术操作考核评分标准 (3) 第四项口腔护理技术操作考核评分标准 (4) 第五项鼻饲技术操作考核评分标准 (5) 第六项女病人导尿技术操作考核评分标准 (6) 第七项胃肠减压技术操作考核评分标准 (7) 第八项大量不保留灌肠技术操作考核评分标准 (8) 第九项鼻塞(鼻导管)吸氧技术操作考核评分标准 (9) 第十项换药技术操作考核评分标准 (10) 第十一项雾化吸入技术操作考核评分标准 (11) 第十二项血糖监测技术操作考核评分标准 (12) 第十三项口服给药技术操作考核评分标准 (13) 第十四项密闭式输液技术操作评分标准 (14) 第十五项密闭式静脉输血技术操作考核评分标准 (15) 第十六项静脉留置针技术考核评分标准 (16) 第十七项静脉采集血标本技术操作考核评分标准 (17) 第十八项静脉注射技术操作考核评分标准 (18) 第十九项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护理技术操作考核评分标准 19 第二十项动脉血标本的采集技术操作考核评分标准 (20) 第二十一项肌内注射技术操作考核评分标准 (21) 第二十二项皮内注射技术操作考核评分标准 (22) 第二十三项皮下注射技术操作考核评分标准 (23) 第二十四项酒精拭浴降温技术操作考核评分标准 (24) 第二十五项心肺复苏技术操作考核评分标准 (25) 第二十六项经鼻/口腔吸痰法技术操作考核评分标准 (26) 第二十七项气管切开(呼吸机)病人吸痰技术操作考核评分标准 (27) 第二十八项心电监测技术操作考核评分标准 (28) 第二十九项血氧饱和度监测技术操作考核评分标准 (29) 第三十项输液泵/微量输注泵的使用技术考核评分标准 (30) 第三十一项除颤技术操作考核评分标准 (31)

护理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无菌技术操作评分标准 特别备注

无菌技术操作 一、无菌持物钳(镊)使用法 (一)目的 取用或者传递无菌敷料、器械等 1、无菌持物钳(镊)不能夹取未灭菌的物品,也不能夹取油纱布(条 2、取远处物品时,应当连同容器一起移互物品旁进行操作;

3、无菌钳(镊)使用时不能低于腰部; 4、打开包后的干持物筒、持物钳使用的有效期《4小时; 5、不可直接从盖孔中取、放无菌持物镊(钳); 6、避免无菌持物镊(销)在空气中暴露过 二、无菌容器使用法 (一)目的 保持已经灭菌的物品处于无菌状态。 (二)注意事项 1、使用无菌容器时,不可污染容器盖内面、容器边缘及内面; 2、无菌容器寸丁开后,须记录开启的日期、时间,有效使用期为24小时; 3、取、放无菌物品后,立即将无菌容器盖好,避免容器内无菌物品在空气中暴露过久; 4、手持无菌容器时,应托住容器底部,手指不可触及容器边缘及内面。— 三、铺无菌盘法

(一)目的 将无菌巾铺在清洁干燥的治疗盘内,形成无菌区,以供实施治疗时放置无菌物品使用。 (二)注意事项 1、操作前必须规范洗手; 2、操作区域须清洁干燥,无菌巾避免潮湿, 3、手及非无菌物品不可触及无苗面; 符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4、注明铺无菌盘的日期、时间,无菌盘使用的有效期为4小时,已开启过的无菌治疗包 小时内有效; 5、灭菌化学指示物未变色或包布潮湿、破损、 四、戴无菌手套 (一)目的 灭菌时间过期时不可使用。 1、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或者接触无菌物品时须戴无菌手套;

2、进行严格的医疗护理操作时确保无菌效果,保护患者和医务人员免受感染. (二)注意事项 1、戴手套时须注意未戴手套的手不可触及手套的外面,戴手套的手不可触及未戴手套的手或另一手套的里面; 2、戴手套后如发现有破洞,应立即更换; 3、脱手套时,应翻转脱下. 4、注意修剪指甲以防刺破手套,手套的大小要合适。 5、戴手套后双手要始终保持在腰部或操作台面以上视线范围内的水平。 皮内注射技术操作评分标准

基础护理操作评分标准

目录2 1、无菌技术操作考核评分 2、口腔护理技术操作考核评分 3、鼻饲技术操作考核评分 4、氧气吸入技术操作考核评分 5、密闭式输液技术操作考核评分 6、输液泵、微量输注泵的使用操作考核评分 7、密闭式静脉输血技术操作考核评分 8、静脉采血技术操作考核评分 9、心肺复苏基本生命支持术操作考核评分 10、经鼻/口腔吸痰法操作考核评分 11、经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吸痰法操作考核评分 12、除颤技术操作考核评分 13、简易呼吸器及吸氧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无菌技术操作考核理论提问 1、使用无菌持物钳的注意事项? 1)无菌持物钳不能夹取未灭菌的物品,也不能夹取油纱布。 2)取远处物品时,应当连同容器一起搬移到物品旁使用。 3)使用无菌钳时不能低于腰部。 4)打开包后的干镊子罐、持物钳应当4小时更换。 2、无菌操作时应遵循哪些原则? 1)环境要清洁,进行无菌操作前半小时须停止一切清扫工作,避免不必要的人群走动,防止尘埃飞扬。 2)操作者衣帽、口罩穿戴整洁,并修剪指甲、洗手。

3)无菌物品必须存放在无菌容器或无菌包中,置于清洁、干燥处;与非无菌物品分别放置,位置要固定;未经使用的无菌包(容器),一般可保存7-14天,一经打开,只限24h内应用,过期均应重新消毒。 4)取用无菌物品时,必须使用无菌钳(镊)。取出的无菌物品,虽未经使用,也不可放回无菌容器中。未经消毒的手和物品不可触及或跨越无菌区。 5)无菌物品疑有污染,即不能再使用,应予更换或重新灭菌。

口腔护理技术操作考核评分标准 口腔护理技术操作考核理论提问 1、口腔护理注意事项? 1)操作动作轻柔,避免钳端碰到牙齿,损伤粘膜及牙酿,对凝血功能差的患者应当特别注意。 2)昏迷患者禁止漱口并注意棉球干湿度。 3)使用开口器时,应从臼齿处放入。 4)擦洗时须用止血钳夹紧棉球,每次一个,防止棉球遗留在口腔内。 5)如患者有活动的假牙,应先取下再进行操作。 6)护士操作前后应当清点棉球数量。 2、常用漱口溶液浓度及作用? 1)0.9%生理盐水:清洁口腔,预防感染; 2)1%-3%过氧化氢溶液:防腐、防臭,适用于口腔感染有溃烂、坏死组织者; 3)1%-4%碳酸氢钠溶液:属碱性溶液,适用于真菌感染; 4)0.02%洗必泰溶液:清洁口腔,广谱抗菌; 5)0.02%吠喃西林溶液:清洁口腔,广谱抗菌; 6)0.1%醋酸溶液:适用于绿脓杆菌感染;

护理学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大全

护理学专业论文参考选题大全(161个) ★PBL教学法在内科护理学中的应用 ★老年护理中应用角色扮演法之初探 ★护理学基础多媒体教学的探讨与实践 ★皮试进针角度对患者疼痛程度影响的探讨 ★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护理学教学质量 ★锁骨下静脉穿刺的观察与护理 ★问题导向学习在ICU专科护士培养中的应用 ★高职护理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 ★五年制高护学生培养模式探讨 ★对高职护理学生开展护理礼仪的SWOT分析 ★罗依(Roy)的适应模式与应用 ★专业待写论纹请加Q扣一五六六贰零伍 ★循征护理在鼻饲中的应用 ★启发式教学法在护理礼仪教学中的应用 ★围手术期患者心理护理方式之探讨 ★应用Orem护理理论指导脑出血者功能锻炼实践与思考 ★高职护理学生应对方式的调查研究 ★早产儿应用保温箱护理的注意事项 ★对护理学生进行实习前培训的内容与重要性 ★开设助产护理专业PDCA分析 ★开展整体护理前后护士工作满意度的调查 ★整体护理观念在临床带教中的实践 ★基础护理质量控制经验与体会 ★基础护理新技术、新业务的进展 ★护理记录书写中应注意的法律问题 ★中医“四诊”在病情观察中的作用与体会 ★中西医结合开展健康教育的实施与效果评价 ★护理教育管理的内容、特点探讨 ★高等护理临床教学管理的创新 ★护理教学评价的方法、内容、范围的探讨 ★“知情同意”的伦理与法律上争论问题的研究 ★护理心理的研究进展 ★外科临床护理中的经济、伦理、法律问题 ★外科病房陪护人员的管理 ★护理人员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调查 ★糖尿病患者住院费用分析 ★白细胞清除术辅助治疗高白细胞白血病的观察与护理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不同换血速度与胆红素下降速度的关系★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手术患者护理费用分析 ★护理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发展 ★新的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方式调查分析 ★爱护佳外科洗手液和快速无水消毒液手部皮肤消毒效果的观察

护理毕业论文选题

护理毕业论文选题

护理学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注意:论文选题可以结合自己实际工作选题,也可以选择以下学院推荐题目 论文题目: 1 开展整体护理前后护士工作满意度的调查 2 护理人员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调查 3 食盐对卡托普利治疗盐敏感型高血压疗效影响的观察 4 进口Elmd-500型血液回收机在9例术中大出血患者中的应用 5 糖尿病患者住院费用分析 6 白细胞清除术辅助治疗高白细胞白血病的观察与护理 7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不同换血速度与胆红素下降速度的关系 8 糖尿病病人的护理 9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手术患者护理费用分析 10 新的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方式调查分析 11 手术室护士的营养摄入及营养评定 12 爱护佳外科洗手液和快速无水消毒液手部皮肤消毒效果的观察 13 利多卡因封闭疗法与普鲁卡因封闭疗法治疗化学药物渗漏疗效的比较研究 14 沟通技巧对护患关系的影响 15 护理人员心理状况研究 16 手术室空气消毒除菌器现场效果观察 17 胸腔镜辅助普胸手术与常规开胸手术病人术后疗效比较研究 18 甘利欣治疗慢性活动性肝炎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19 硬膜外麻自控镇痛泵对前列腺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20 心理护理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康复的影响 21 颅脑外伤后持续性植物状态下的高压氧治疗 22 卵巢癌患者的心理护理 23 血微量元素与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关系研究 24 输卵管梗阻性不孕与人流相关性分析 25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与小切口囊外摘除术后患者生存质量比较 26 112例中心静脉导管置管病人调查分析 27 临床路径在眼科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 28 改良超滤技术在体重≤10kg室间隔缺损患儿体外循环管理体会 29 宫颈癌术后预防尿潴留的护理体会 30 220例坐式分娩临床观察 31 下咽癌术后护理 32 102例妊娠期糖尿病的护理观察

基础护理操作评分标准

录2 无菌技术操作考核评分 口腔护理技术操作考核评分 鼻饲技术操作考核评分 氧气吸入技术操作考核评分 密闭式输液技术操作考核评分 输液泵、微量输注泵的使用操作考核评分 密闭式静脉输血技术操作考核评分 静脉采血技术操作考核评分 心肺复苏基本生命支持术操作考核评分 经鼻/ 口腔吸痰法操作考核评分 经气管插管 / 气管切开吸痰法操作考核评分 除颤技术操作考核评分 简易呼吸器及吸氧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1、 2、 3、 4、 5、 6、 7、 8、 9、 10 、 11 、 12 、 13、

无菌技术操作考核理论提问 1、使用无菌持物钳的注意事项? 1)无菌持物钳不能夹取未灭菌的物品,也不能夹取油纱布。 2)取远处物品时,应当连同容器一起搬移到物品旁使用。 3)使用无菌钳时不能低于腰部。 4)打开包后的干镊子罐、持物钳应当4小时更换。 2、无菌操作时应遵循哪些原则? 1)环境要清洁,进行无菌操作前半小时须停止一切清扫工作,避免不必要的人群走动,防止尘埃飞扬。 2)操作者衣帽、口罩穿戴整洁,并修剪指甲、洗手。 3)无菌物品必须存放在无菌容器或无菌包中,置于清洁、干燥处;与非无菌物品分别放置,位置要固定;未经使用的无菌包(容器),一般可保存7-14天,一经打开, 只限24h内应用,过期均应重新消毒。 4)取用无菌物品时,必须使用无菌钳(镊)。取出的无菌物品,虽未经使用,也不可放回无菌容器中。未经消毒的手和物品不可触及或跨越无菌区。 5)无菌物品疑有污染,即不能再使用,应予更换或重新灭菌。

口腔护理技术操作考核评分标准 口腔护理技术操作考核理论提问 1、口腔护理注意事项? 1)操作动作轻柔,避免钳端碰到牙齿,损伤粘膜及牙酿,对凝血功能差的患者应当特别注意。2)昏迷患者禁止漱口并注意棉球干湿度。 3)使用开口器时,应从臼齿处放入。 4)擦洗时须用止血钳夹紧棉球,每次一个,防止棉球遗留在口腔内。 5)如患者有活动的假牙,应先取下再进行操作。 6)护士操作前后应当清点棉球数量。 2、常用漱口溶液浓度及作用? 1)0.9%生理盐水:清洁口腔,预防感染; 2)1%-3%过氧化氢溶液:防腐、防臭,适用于口腔感染有溃烂、坏死组织者; 3)1%-4%碳酸氢钠溶液:属碱性溶液,适用于真菌感染; 4)0.02%洗必泰溶液:清洁口腔,广谱抗菌; 5)0.02%吠喃西林溶液:清洁口腔,广谱抗菌; 6)0.1%醋酸溶液:适用于绿脓杆菌感染; 7)2%-3%硼酸溶液:酸性防腐溶液,有抑制细菌作用; 8)0.08甲硝唑溶液:适用于厌氧菌感染。

论文写作过程要注重的六个要点

论文写作过程要注重的六个要点 论文写作过程要注重的六个要点 一、选题 选题是论文写作关键的第一步,直接关系论文的质量。常言说:“题好文一半”。对于临床护理人员来说,选择论文题目要注意以下几点:要结合学习与工作实际,根据自己所熟悉的专业和研究兴趣,适当选择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课题;论文写作选题宜小不宜大,只要在学术的某一领域或某一点上,有自己的一得之见,或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或新的观点和认识,言之有物,读之有益,就可以作为选题;论文写作选题时要查看文献资料,既可了解别人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达到什么程度,也可以

借鉴人家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成果。 需要指出,论文写作选题与论文的标题既有关系又不是一回事。标题是在选题基础上拟定的,是选题的高度概括,但选题及写作不应受标题的限制,有时在写作过程中,选题未变,标题却几经修改变动。 二、设计 设计是在论文写作选题确定之后,进一步提出问题并计划出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案,以便使科研和写作顺利进行。护理论文设计应包括以下几方面:专业设计:是根据选题的需要及现有的技术条件所提出的研究方案;统计学设计:是运用卫生统计学的方法所提出的统计学处理方案,这种设计对含有实验对比样本的护理论文的写作尤为重要;写作设计:是为拟定提纲与执笔写作所考虑的 初步方案。总之,设计是护理科研和论文写作的蓝图,没有“蓝图”就无法工作。

三、实验与观察 从事基础或临床护理科学研究与撰写论文,进行必要的动物实验或临床观察是极重要的一步,既是获得客观结果以引出正确结论的基本过程,也是积累论文资料准备写作的重要途径。实验是根据研究目的,利用各种物质手段,探索客观规律的方法;观察则是为了揭示现象背后的原因及其规律而有意识地对自然现象加以考察。二者的主要作用都在于搜集科学事实,获得科研的感性材料,发展和检验科学理论。二者的区别在于“观察是搜集自然现象所提供的东酉,而实验则是从自然现象中提取它所愿望的东西。”因此,不管进行动物实验还是临床观察,都要详细认真.以各种事实为依据,并在工作中做好各种记录。 有些护理论文写作并不一定要进行动物实验或临床观察,如护理管理论文或护理综述等,但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仍是不可缺少的,只有将实践中得来的素材上升到理论,才有可能获得有价值

晕厥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2014 年更新版)

晕厥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2014 年更新版) 2014-11-19 10:45 来源:中华内科杂志作者:刘文玲胡大一郭继鸿马长生陈红浦介麟张海澄蒋文平李毅刚杨新春白融中国心律学会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 字体大小 - | + 晕厥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 占急诊科患者的0. 9% ~1. 7%,住院患者的1%~3%。导致晕厥的病因很多,机制复杂, 涉及多个学科。因此, 规范晕厥的诊断与治疗十分重要。 自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学分会2006 年发布晕厥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以来, 在晕厥的发病机制、诊断与治疗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 特别是2009 年欧洲心脏病学学会( ESC) 修订了晕厥诊断与治疗指南, 2011 年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发布了晕厥诊断的标准方案。 目前, 针对中国人群晕厥的相关研究较前有所丰富, 包括流行病学、临床特征、诊断方法及有关血管迷走性晕厥、心源性晕厥的预后分析, 但数据仍然有限, 无论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还是治疗手段方面, 均缺乏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以及相关的基础研究。 儿童晕厥的研究略显优势, 在病因、临床特征、诊断治疗方法等方面发表了一系列研究, 使得我们对中国儿童人群的晕厥有了进一步了解。 鉴于上述情况, 本共识主要参照ESC 和加拿大心血管学会有关晕厥的最新指导性文件并结合近年来的进展,由国内本领域的专家集体编写而成, 旨在制定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晕厥诊断与治疗的指导性文件, 帮助临床医生确立晕厥诊断, 制定恰当的治疗方案。 一、分类及病理生理 ( 一) 定义 晕厥是指一过性全脑血液低灌注导致的短暂意识丧失, 特点为发生迅速、一过性、自限性并能够完全恢复。 ( 二) 分类 1.神经介导的反射性晕厥: 反射性晕厥根据涉及的传出路径而分为交感性或迷走性。当直立位血管收缩反应降低导致的低血压为主要机制时, 即为血管抑制型, 当心动过缓或心脏收缩能力减弱是主要机制时为心脏抑制型, 这两种机制均存在时则为混合型。 年轻人的血管迷走性晕厥为典型、单纯性的血管迷走性晕厥。老年人出现的反射性晕厥常伴有心血管或神经系统异常, 表现为直立位或餐后低血压, 这种反射性晕厥是病理的, 主要与药物相关的自主神经系统代偿反射受损和原发性或继发性自主神经功能衰竭相关。

20项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及评分标准

湖北省20项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及评分标准 目录 1、无菌技术(铺无菌盘) 2、皮内注射术 3、肌内注射术 4、静脉留置针技术 5、吸痰 6、氧气吸入技术(氧气筒鼻导管给氧法) 7、口腔护理 8、生命体征测量技术(体温脉搏呼吸测量) 9、生命体征测量技术(无创血压测量) 10、徒手心肺复苏术 11、电除颤技术 12、鼻饲(肠内营养) 13、更换引流袋/瓶技术 14、导尿术 15、灌肠术(大量不保留灌肠术) 16、胃肠减压技术 17、胸腔闭式引流管的护理 18、痰标本采集法 19、轴线翻身法 20、血糖检测技术

无菌技术(铺无菌盘) 【护理目标】 正确使用无菌巾布置无菌盘(区域),形成无菌区,短期内放置无菌物品或进行无菌技术操作,保持区域与无菌物品的无菌状态。 【操作重点步骤】 1.严格遵循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2.操作区宽敞、清亮、明亮。治疗盘清洁、干燥。 3.按无菌操作技术,取出无菌巾铺于治疗盘构成无菌盘。铺好的无菌盘上下层无菌巾的开口边缘应对齐并向上折叠盖严。 4.往无菌盘里摆放无菌物品放置有序,方便取出。摆放时不可触及或跨越无菌区,并保持无菌盘于腰平面至视野之内。 5.铺好的无菌盘在4h内使用。无菌盘使用后即需更换。 6.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物品、敷料按医疗废物处置要求进行分类处置。非一次性使用医疗物品由消毒供应室集中处置。治疗巾由洗衣房集中清洗。 【结果标准】 1.铺盘方法正确,无菌面没有被污染。 2.污染的无菌盘得到及时更换。 3.操作过程符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相关链接】 无菌治疗巾包内治疗巾的折叠方法: 1.纵折法:治疗巾纵折两次,再横折两次,开口边向外。 2.横折法:治疗巾横折后纵折,再重复一次。 【实施要点及评分标准】

儿科指南目录(中文)

1.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2016年版) 2.小儿神经源性膀胱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 3.儿童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5年版) 4.儿童流感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15年版) 5.中国儿科超说明书用药专家共识(2016年) 6.新生儿窒息诊断的专家共识 7.儿童过敏性紫癜循证诊治建议 8.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治专家共识(2015年版) 9.2015国际小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专家共识解读 10.儿童急性中耳炎诊疗——临床实践指南(2015年制定) 11.流行性感冒抗病毒药物治疗与预防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12.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3年版) 13.性早熟诊疗指南(试行) 14.儿童高铅血症和铅中毒预防指南 15.儿童高铅血症和铅中毒分级和处理原则 16.中国儿童普通感冒规范诊治专家共识(2013年) 17.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标准版)2016年 18.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简化版)2016年 19.新诊断儿童癫痫的初始单药治疗专家共识(2015年)

20.免疫异常儿童疫苗接种(上海)专家共识 21.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2014年) 22.中国新生儿复苏指南(2016年北京修订) 23.足月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循证治疗指南(2011-标准版) 24.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疗建议(第三次修订草案) 25.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疗建议(第四次修订) 26.儿童缺铁和缺铁性贫血防治建议 27.儿童血友病诊疗建议 28.儿童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诊疗建议 29.儿童非霍奇金淋巴瘤诊疗建议 30.尿路感染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5版) 31.尿路感染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5版)-复杂性尿路感染医脉通LOGO 32.尿路感染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5版)-尿路感染抗菌药物选择策略及特殊类型尿路感染的治疗建议 33.儿童夜间遗尿症诊治指南 34.2014年中国儿童单症状性夜遗尿疾病管理专家共识 35.儿童脓毒性休克(感染性休克)诊治专家共识(2015版) 36.免疫功能异常患儿的预防接种专家共识(试行稿):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37.儿童晕厥诊断指南(2016年修订版) 38.儿科支气管镜术指南(2009年版)

儿科指南目录(中文)

儿科指南目录(中文)

1.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2016年版) 2.小儿神经源性膀胱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 3.儿童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5年版) 4.儿童流感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15年版) 5.中国儿科超说明书用药专家共识(2016年) 6.新生儿窒息诊断的专家共识 7.儿童过敏性紫癜循证诊治建议 8.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治专家共识(2015年版) 9.2015国际小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专家共识解读 10.儿童急性中耳炎诊疗——临床实践指南(2015年制定) 11.流行性感冒抗病毒药物治疗与预防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12.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3 年版) 13.性早熟诊疗指南( 试行) 14.儿童高铅血症和铅中毒预防指南 15.儿童高铅血症和铅中毒分级和处理原则 16.中国儿童普通感冒规范诊治专家共识(2013年) 17.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标准版)2016 年 18.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简化版)2016 年 19.新诊断儿童癫痫的初始单药治疗专家共识(2015年) 20.免疫异常儿童疫苗接种( 上海) 专家共识 21.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2014年) 22.中国新生儿复苏指南(2016 年北京修订) 23.足月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循证治疗指南(2011-标准版)

24.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疗建议(第三次修订草案) 25.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疗建议(第四次修订) 26.儿童缺铁和缺铁性贫血防治建议 27.儿童血友病诊疗建议 28.儿童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诊疗建议 29.儿童非霍奇金淋巴瘤诊疗建议 30.尿路感染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5 版) 31.尿路感染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5版)-复杂性尿路感染医脉通LOGO 32.尿路感染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5版)-尿路感染抗菌药物选择策略及特殊 类型尿路感染的治疗建议 33.儿童夜间遗尿症诊治指南 34.2014年中国儿童单症状性夜遗尿疾病管理专家共识 35.儿童脓毒性休克(感染性休克)诊治专家共识(2015版) 36.免疫功能异常患儿的预防接种专家共识(试行稿):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37.儿童晕厥诊断指南(2016年修订版) 38.儿科支气管镜术指南(2009年版) 39.儿童常见肾脏疾病诊治循证指南(一)_激素敏感、复发_依赖肾病综合征诊治循证指 南(试行) 40.2010 中国儿童常见肾脏疾病诊治循证指南(二):紫癜性肾炎的诊治循证指南(试 行) 41.2010 中国儿童常见肾脏疾病诊治循证指南(试行)(三):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诊 治指南 42.2010 中国儿童常见肾脏疾病诊治循证指南(试行)(四):原发性IgA肾病诊断治疗 指南 43.2010 中国儿童常见肾脏疾病诊治循证指南(试行)(五):儿童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 肾炎诊疗指南

护理技能操作培训计划

2017年护理技能操作培训计划 为不断提高护理人员业务素质,使护理人员适才适用,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根据我院内实际情况,特制定此培训计划: 一、培训对象: N2级护士 二、培训目的: 1、具有较坚实的护理基础理论及熟练的护理技能,熟悉专科护理常规及护理技术(如:心肺复苏术、静脉输液操作法、心电监护仪、除颤器、人工呼吸机、输液泵等),以进一步提高护理人员基本技能,提高护士对危急重症病人的抢救及护理能力。 2、针对临床常用操作技术,护理部每季度安排一项操作项目进行培训,逐一完成全院培训工作。 三、培训内容:观看碟片观摩操作示范,由有经验的临床高年资护士讲解操作细节,规范护理操作流程,培训后加强练习。包括无菌技术、一般洗手、密闭式静脉输液、密闭式静脉输血、血糖测定、真空负压静脉采血、生命体征监测、肌内注射、皮下注射、皮内注射、心电监测、听诊胎心音监测、徒手心肺复苏、新生儿复苏、简易呼吸器的使用、氧气吸入、婴幼儿氧气吸入、自动洗胃机洗胃、胃肠减压、鼻饲技术共计20项基础护理操作(详情见附件) 四、培训目标: 培训后护理部组织对相应层级人员考核,要求人人过关。

对于考核不合格者,进行二次培训,并参加补考,以达到培训的目的,保证培训的效果,并提高护理人员的临床实际应用能力。 五、实施方案: 20项基础护理操作按每季度培训项逐步完成,根据专科特点及适用性每季度培训分为三个流程: 1、观看操作碟片,观摩操作示范。操作示范护士长轮流担任培训示范教员。遇护理人员上班不能参加时,示范教员安排时间补上。 2、指导操作练习,指导练习期间由护理部主任和示范教员安排时间指导,指导不少于2次,要求培训的人员都要参与练习,护理人员遇上班时,示范教员安排时间补上。 3、实施分批操作考核,考核小组成员包括:护理部主任、各科护士长。 六、考核方法: 1、考核总分由两部分组成:平时考核成绩和操作考核成绩,平时成绩占40%,操作考核成绩占60%。 2、平时成绩: 总分100分,扣完为止。 (1)无无故不参加视频观看者,一次扣10分; (2)观看视频中途无故离场者,一次扣10分; (3)无故不参加练习者,一次扣20分; (4)练习不认真、捣乱者,一次扣20分; (5)公开拒绝参加观看视频或练习者,直接定为不合格。

护理技术操作考核评分标准

目录 一、手卫生 (3) 二、无菌技术 (5) 三、生命体征监测技术 (6) 四、口腔护理技术 (11) 五、鼻饲技术 (12) 六、导尿技术及护理 (13) 七、胃肠减压技术 (15) 八、灌肠技术……………………………………………………………………….. 九、氧气吸入技术…………………………………………………………………... 十、换药技术 十一、雾化吸入疗法 十二、血糖监测 十三、口服给药法 十四、密闭式输液技术 十五、密闭式静脉输血技术 十六、静脉留置针技术 十七、静脉采血技术 十八、静脉注射法 十九、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护理技术 二十、动脉血标本的采集方法 二十一、肌内注射技术

二十二、皮内注射技术 二十三、皮下注射技术 二十四、物理降温法 二十五、心肺复苏基本生命支持法 二十六、经鼻/口腔吸痰法 二十七、经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吸痰法二十八、心电监测技术 二十九、血氧饱和度检测技术 三十、输液泵/微量输注泵的使用技术三十一、除颤技术 三十二、轴线翻身法 三十三、患者搬运法 三十四、患者约束法 三十五、痰标本采集法 三十六、咽拭子标本采集法 三十七、洗胃技术 三十八、“T”冠引流护理 三十九、造口护理技术 四十、膀胱冲洗的护理 四十一、脑室引流的护理 四十二、胸腔闭式引流的护理 四十三、产时会阴消毒技术 四十四、早产儿暖箱的应用

四十五、光照疗法 四十六、新生儿脐部护理技术 四十七、听诊胎心音技术 四十八、患者入/出院护理 四十九、患者跌倒的预防 五十、压疮的预防及护理 护理技术操作考核评分标准

护理技术操作考核评分标准

儿童晕厥诊断指南(修订版全文)

儿童晕厥诊断指南(修订版全文) 晕厥为儿童时期常见急症,占急诊量的1%-2%。国内资料显示20%-30%的5-18岁儿童至少经历过1次晕厥,女生发生率高于男生。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晕厥发病的2个年龄高峰分别为青少年和60岁以后的老年阶段。儿童时期的晕厥在发病机制、病因构成及诊断思路上都与成人不完全一致。反复晕厥发作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及学习、生活质量,部分患儿具有猝死风险,因此晕厥的诊断是儿科学领域的重要课题。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及《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于2009年发布"儿童晕厥诊断指南”【(以下简称“2009版指南”)以来,我国儿童晕厥的诊断流程得以规范,诊疗效率明显提高。近年来,我国儿童晕厥的临床研究水平不断提高,在发病机制、诊断流程及诊断标准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一些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提供了更为准确的数据资料。因此,儿童晕厥诊断指南(2016年修订版)是在“2009版指南”基础上,结合本领域最新进展进行的修订,以期更好地指导儿童晕厥的临床诊断工作。 一、定义 晕厥是由于短暂的全脑低灌注导致的一过性意识丧失(transient loss of conciousness,TLOC)及体位不能维持的症状,具有起病迅速、持续时间短暂、可自行恢复的特点。TLOC包括任何原因导致的短暂意识丧失,具有发作性及可自行恢复的特点,晕厥是TLOC的重要类型。晕厥以脑供

血不足为病理生理学机制,这也是晕厥与其他疾病所致的TLOC最基本的区别。 二、病因分类 儿童晕厥的病因主要包括自主神经介导性晕厥和心源性晕厥,另有少部分患儿目前病因不明。全国多中心大样本研究显示,自主神经介导性晕厥是儿童晕厥中最常见的基础疾病,占70%一80%,心源性晕厥占2%一3%,另外约20%为不明原因晕厥。儿童晕厥基础疾病的分类见表1。 自主神经介导性晕厥是以由自主神经介导的反射调节异常或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作为主要因素所导致的晕厥,多为功能性疾病。其中以血管迷走性晕厥及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为主,约占自主神经介导性晕厥患儿的95%。基于自主神经在儿童时期的发育特点,绝大多数患儿发病年龄在5岁以上。但在婴幼儿阶段的屏气发作可能是自主神经介导性晕厥的特殊类型之一。 心源性晕厥是由心脏的结构或节律异常为主要因素导致的晕厥,其核心是心脏有效射血减少或停止,导致心输出量不足,进而引起脑缺血。心

2018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儿童青少年晕厥诊断与治疗指南解读(完整版)

"2018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儿童青少年晕厥诊断与 治疗指南"解读(完整版) 摘要 "2018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CPCS)儿童青少年晕厥诊断与治疗指南"(以下简称"新指南")在国际期刊发表。新指南结合近期国内外该领域大量临床研究成果,由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儿童晕厥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儿童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及北京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的专家,经反复研讨而制定。该指南有效地规范了儿童青少年晕厥基础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防治策略。通过循证医学的证据评价,对于直立倾斜试验的方法学进行了部分更新,强调了直立倾斜试验前的注意事项,对儿童青少年直立倾斜试验的特点及安全性进行了评价;在防治方面,着重强调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疗效随访中增加了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的预后随访。 "2018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CPCS)儿童青少年晕厥诊断与治疗指南"(以下简称"新指南")在国际期刊发表[1]。该指南由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儿童晕厥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儿童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及北京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的专家,结合近期国内外该领域大量临床研究成果,经反复研讨而制定。该指南有效地规范了儿童青少年晕厥基础疾病的

诊断、鉴别诊断及防治策略。美国儿童晕厥领域的著名专家、纽约医学院Stewart教授[2]在杂志当期发表了亮点评论,对该指南给予了高度评价。新指南在中华医学会颁布的"儿童晕厥诊断指南(2016年修订版)"[3]、"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及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治疗专家共识"[4]基础上,进一步全面制定了儿童青少年晕厥的诊断、鉴别诊断与防治策略,通过循证医学的证据评价,对于直立倾斜试验的方法学进行了部分更新,强调了直立倾斜试验前的注意事项,对儿童青少年直立倾斜试验的特点及安全性进行了评价;在防治方面,着重强调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疗效随访中增加了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的预后随访。 1 证据推荐等级及证据水平 新指南采用的儿童青少年晕厥管理的证据推荐等级及其证据水平见表1、表2[5,6]。 表1 儿童青少年晕厥管理的证据推荐等级 Table 1 Classes of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management of syncope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50项护理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目录 一、手卫生技术(一般洗手法)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二、无菌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三、生命体征监测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四、口腔护理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五、鼻饲护理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六、留置导尿管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七、胃肠减压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八、大量不保留灌肠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九(一)、氧气吸入(氧气筒供氧)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九(二)、氧气吸入(中心供氧)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十、换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十一、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十二、快速血糖监测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十三、口服给药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十四、密闭式周围静脉输液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十五、密闭式周围静脉输血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十六、BDY型密闭式防针刺伤型安全留置针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十八、静脉注射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十九、PICC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二十、动脉采血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二十一、肌内注射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二十二、皮内注射法(青霉素过敏试验)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二十三、皮下注射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二十四、物理降温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二十五、单人心肺复苏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二十六、经鼻或口腔吸痰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二十七、经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患者吸痰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二十八、心电监护仪的使用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二十九、人工呼吸机应用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三十、微量注射泵使用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三十一、非同步心脏电除颤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三十二、轴线翻身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三十三、患者搬运法(协助患者移向床头)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三十四、患者约束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三十五、痰标本采集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三十六、咽拭子培养标本采集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三十七、电动洗胃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三十八、“T”管引流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三十九、造口护理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四十、膀胱冲洗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四十一、脑室管引流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四十二、胸腔闭式引流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四十三、会阴消毒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四十四、新生儿暖箱应用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四十五、光照疗法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四十六、新生儿脐部护理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四十七、听胎心音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四十八 (一)、患者入院护理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四十八 (二)、患者出院护理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四十九、预防患者跌倒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五十、压疮的预防及护理技术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护理操作评分标准

目录 基础护理 一、整理床单位 二、晨晚间护理 三、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测量 四、床上洗头 五、床上擦浴 六、口腔护理 七、氧气吸入 八、鼻饲护理 九、吸痰(经口、鼻) 十、皮内注射 十一、皮下注射 十二、肌肉注射 十三、密闭式静脉输液 十四、静脉输血 十五、体表静脉留置针 十六、大量不保留灌肠 十七、女病人留置导尿术 十八、热湿敷法 十九、协助病人床上翻身及有效咳嗽 二十、压疮预防 二十一、无菌技术 专科护理 一、单人心肺复苏 二、血糖监测 三、经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吸痰 四、胃肠减压 五、会阴护理 六、PICC置管护理 七、自动洗胃机洗胃 八、心电监护 九、暖箱操作 十、更换胸腔闭式引流 十一、“T”管引流 十二、血液净化 十三、气管切开护理

一、整理床单位 目的:1.使患者清洁舒适。 2.保持床单位和病室整洁。 3.观察患者病情。 4.与患者沟通,进行心里护理、健康指导。 注意事项: 1.在患者进餐或进行无菌性治疗时应暂停铺床,如床有损坏修理后再用。 2.操作中要用节力原则,姿势正确,层次分明,动作轻巧迅速。 3.铺床完毕,整理床单元和周围环境,保持病室整洁、美观。

二、晨晚间护理目的:提供安静整洁的室内环境。 1.操作时注意保暖,保护患者隐私; 2.发现皮肤异常时及时处理并上报; 3.实施湿式清扫,预防交叉感染; 4.维护管道安全、通畅; 5.保持患者体位舒适与安全。

三、体温、脉搏、呼吸测量评分标准 目的:及时、准确地观察患者体位、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情况,以便为进一步的治疗和护理提供依据。

注意事项: 1.体温测量: ⑴婴幼儿、意识不清或不合作患者测温时,护士不宜离开。 ⑵婴幼儿、精神异常、昏迷、不合作、口鼻手术或呼吸困难者,禁忌测口温。 ⑶进食、吸烟、面部做冷热敷患者应推迟30分钟后测口温。 ⑷腋下有创伤、手术、炎症、腋下出汗较多、极度消瘦的患者,不宜测腋温。 ⑸腹泻、直肠或肛门手术、心肌梗塞患者不宜测肛温。 ⑹体温与病情不符时,应重测体温,同时寻找有无影响测温的因素。 2.脉搏、呼吸测量: ⑴偏瘫患者选择健侧肢体测量。 ⑵除桡动脉以外,可测颞动脉、肱动脉、颈动脉、股动脉、腘动脉、足背动脉等。 ⑶不可用拇指测量脉搏。 ⑷测量呼吸时最好取仰卧位。

护理技能操作评分标准及操作流程

静脉留置针输液法
一、 技术规范
目的
规范要点
标准
1.正确使用留置 1.遵循査对制度,符合无菌技术、标准 1.患者或家属知晓
针建立静脉通
预防、安全
道。
静脉输液原则。
2.保留静脉通路, 便于给药、抢救
2.根据病情需要合理安排输液顺序,并根
护士告知的事 项,对服务满意。
等。
据治疗原则,按急、缓及药物半衰期等
3.避免反复穿刺,
2.护士操作过程规
减轻患者痛苦; 情况合理分配药物,药物应现用现配,
保护血管。
范、准确。
注意配伍禁忌。 3.告知患者输液目的、输注药物名称,
3.及时发现不良反
以及留置针的作用及注意事项。
应,采取适当措
4.评估患者病情、合作程度、过敏史、用 施。
药史及穿刺部位的皮肤、血管情况。
5.选择弹性好易于固定的血管穿刺,正 确实施静脉
输液并留置。
6.根据病情、年龄、药物性质调节速度。
输液过程中应加强巡视,保持输液通
畅,观察有无输液反应,做好记录。
7.正确实施封管及维护,标注穿刺日期、 时间并签
名。 8.操作过程中爱护体贴患者,使用尊称。

二、操作流程
操作准 备
查对 解释 评估
挂液、排气、 选部 位
静脉留置针输液法护理操作流程
1. 按 规 定 着 装 , 核 对 医 嘱 与 执 行 单、洗手、戴口罩。
2.用物准备齐全、放置合理有序; 检查药液、一次性物品质量及有
1.查对患者、执行单、输液标签。 效期。
2.告知输液目的、使用留置针的优 3.环境:清洁、舒适、注意保暖。
点和注意事项,取得配合。 3.评估患者病情、合作程度以及穿 1.核刺对部检位查的药皮物肤。和血管状况等。 42..询询问问大是小否便开。始→固定输液架 3.准备液体:消毒瓶口→将液体挂
于输液架上→插输液管→排气。 4.根据病情及血管情况选择合适
型号的留置针→检查、打开留置 在针穿刺包点装上→方将6针cm头处斜扎面止插血入带肝→素消
您好!我是您的责 任护士 XX,需要 核对一下信息, 请您告诉我您 的名字好吗好 的,请让我再看 一下您的手腕 带。由于 XX 原 因,遵医嘱给您 输液治疗。为减 轻多次穿刺的 痛苦和对血管 的损伤,建议您 使用静脉留置 针。留置针柔

2016护理技能操作评分标准及操作流程

静脉留置针输液法一、技术规范

二、操作流程 静脉留置针输液法护理操作流程

三、操作考核评分标准 项目标准 分值 质量标准 评分等级 A B C D 准备8分2 4 2 1.着装符合要求,核对医嘱与执行单、洗手、戴口罩。 2.物品准备齐全,放置合理有序。 用物准备:治疗盘内放输液器2个、静脉留置针2 个、无菌透明敷贴2个、胶布、止血带、治疗巾、 弯盘、皮肤消毒液、棉签、已配置好的药液、配制 好的封管液2-5ML、肝素帽2个、医嘱执行单、输 液架。检查药液、一次性物品质量及有效期。 3.环境清洁、舒适、注意保暖。 2 4 2 1 3 1 2 查对解释 评估10分3 3 3 1 1.查对患者、医嘱执行单、药液瓶签(药名、浓度、 剂量、用法和时间)。 2.告知患者输液的目的、使用留置针的优点和注意事 项,取得配合。 3.评估患者病情、合作程度以及穿剌部位的皮肤和血 管状况等。 4.询问患者大小便。 3 3 3 1 2 2 2 1 1 1 操作步骤 59分 2 3 5 5 4 6 2 15 8 6 1.核对检查药物。 2.询问是否开始。固定输液架。 3.准备液体:消毒瓶塞两遍,挂于输液架上,打开输 液器,插入瓶塞至根部,排气一次成功。 4.选择合适型号的留置针,打开包装,将头皮针斜面 插入肝素帽并排气,待肝素帽内空气驱净后,将针 头全部插入,排净留置针内空气。 5.准备透明敷贴置于治疗盘边,协助患者取合适卧 位,垫治疗巾,选择穿刺部位。 6.在穿刺点上方6cm处扎止血带,消毒皮肤,消毒面 积不小于8cm×8cm,再次消毒皮肤,面积略小于第 一次,局部待干。 7.松动针芯,使针头斜面朝上,取下针头保护帽,再 次排气。 8.再次核对。嘱患者握拳。左手绷紧皮肤,右手以拇 指和食指夹紧导管针的护翼,在血管上方以15~ 30°角直刺血管,缓慢进针,仔细观察回血,见回 血后降低角度,继续进针0.2cm 左右。 9.左手持“Y”接口,右手后撤针芯约0.5cm~1cm,左 手将外套管全部送入,撤针芯,松止血带,嘱患者 松拳,打开调速器。 10.用无菌透明敷贴以穿刺点为中心做密闭式固定, 延长管与穿刺血管呈U字型固定(Y接口勿压迫穿 刺的血管),用胶布固定插入肝素帽内的输液器针 2 3 5 5 4 6 2 15 8 6 1 2 3 4 3 4 1 13 6 5 1 1 3 2 2 10 5 4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