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专升本《管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7)讲课讲稿

河南省专升本《管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7)讲课讲稿
河南省专升本《管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7)讲课讲稿

河南省专升本《管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2016(7)

一、单项选择题

1.一个管理者所处的层次越高,面临的问题越复杂,越无先例可循,就越需要具备:A.领导技能 B.组织技能

C.概念技能 D.人事技能

2.在古典管理理论阶段,以生产性企业的科学管理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代表人物是:

A.C harles Babbage B.F ·W ·T aylor

C.Henri Fayol D.C hester Barnard

3.现代“管理科学”学派所研究的主要内容是:

A.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方法 B.管理问题的定量化和数学模型的运用

C.激励模式及其合理运用 D.组织结构和管理原则的合理化

4.企业计划工作的前提条件可分为企业可控制的和企业不可控制的。下列条件中那个(些)是属于企业可以控制的?

A.未来市场价格水平 B.税收和财政政策

C.A 和 B D.产品投放市场的时机

5.管理人员与一般工作人员的区别在于:

A.需要与他人配合完成组织目标

B.需要从事具体的文件签发审阅工作

C.需要对自己的工作成果负责

D.需要协调他人的努力以实现组织目标

6.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行为决定于:

A.需要层次 B.激励程度

C.精神追求 D.主导需要

7.某公司是一家刚起步的公司,新开发的产品面临着如何进入市场的问题。新产品是一种与市场上已有产品有很大不同的全新的营养补品。公司决定先集中力量在邻近的大城市搞“广告轰炸”在这一点上公司上下意见一致,但在广告的侧重点上却发生了争议。你认为广告侧重点应放在以下那种因素上?

A.企业形象及公司名称 B.产品商标

C.产品包装 D.本公司产品与其他产品的区别

8.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

A.提高劳动效率 B.心理革命

C.例外管理 D.计划与执行职能分开

9.比较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马斯洛提出的五种需要中,属于保健因素的是:

A.生理和自尊的需要 B.生理、安全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C.生理、安全和社交的需要 D.安全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10.非管理性事务的增多会使管理幅度:

A.增加 B.不变

C.减小 D.扩大

11.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对象是:

A.优秀人才

B.全体员工

C.中青年人

D.领导人

12.一家产品单一的跨国公司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拥有客户和分支机构,该公司的组织

结构应考虑按什么因素来划分?

A.职能 B.产品

C.地区 D.矩阵结构

13.除了较低层次决策的数量、涉及的范围以及对这些决策的控制等标志外,反映分权程度的标志还有:

A.高层管理者的管理幅度 B.组织中的管理层次

C.低层次决策实施所涉及的费用数额 D.低层次决策的上级认可

14.进行控制时,首先要建立标准。关于建立标准,下列说法中哪一种是不正确的?

A.标准应该越高越好 B.标准应该考虑实施成本

C.标准应考虑实际可能 D.标准应考虑顾客需求

15.社会人假设,对应的管理方式是:

A.放任管理 B.权变管理

C.参与管理 D.胡萝卜+大棒

16.从期望理论中,我们得到的最重要启示是:

A.目标效价高低是激励是否有效的关键 B.存在着负效价,应引起领导者注意

C.期望概率的高低是激励是否有效的关键 D.应把目标效价和期望概率进行优化组合17.在下列职务中,进行非管理性工作最多的是:

A.大学校长 B.公司经理

C.教师 D.系主任

18.“治病不如防病,防病不如讲卫生。”根据这一说法,以下几种控制方式中,哪一种方式最重要?

A.预先控制 B.实施控制

C.反馈控制 D.前馈控制

19.管理需要信息沟通,而信息沟通必须具备的关键件要素是:

A.传递者、接收者、信息渠道 B.发送者、传递者、信息内容

C.发送者、接收者、信息内容 D.发送者、传递者、接收者

20.一个实行有限责任制的企业破产时,出资者应以什么为限对企业债务负责?

A.企业的全部法人财产 B.企业出资者的全部财产

C.出资者投入企业的资本额 D.企业的全部国有资产

21.“向管理要效益”已成为企业的共识,在这里,企业的效益是指:

A.活劳动与物化劳动消耗的比较 B.投入和产出的比较

C.活劳动消耗和劳动占用的比较 D.资源消耗量与有效成果的比较

22.某公司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其由总经理直管的营销人员数也从 3 人增加到 100 人。最近公司发现营销人员似乎有点散漫,对公司的做法有些异议,销售业绩下降。从管理的角度看,你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最大可能在于:

A.营销人员太多,产生了鱼龙混杂的情况

B.总经理投入的管理时间不够,致使营销人员产生了看法

C.总经理的管理幅度太宽,以至于无法对营销队伍实行有效的管理

D.营销队伍的管理层次太多,使得总经理无法与营销人員实現有效的沟通

23.天翼商务中心是一家合资企业,以物业经营为主要业务。目前有写字楼租户300家,公寓租户420家,商场租户106家。公司在总经理下设有物业部、市场部、财务部、人事部、公关部、业务发展部等部门。物业部下设置了写字楼管理部、公寓管理部、商场管理部以及其他配套部门。试问,其整个公司和物业部内部的组织结构设计分别采取了何种部门化或部门划分形式?

A.职能部门化和顾客部门化 B.顾客部门化和职能部门化

C.均为职能部门化 D.均为顾客部门化

24.根据领导生命周期理论,领导风格应该适应其下属的成熟程度而逐渐调整。对于建立多年且员工队伍基本稳定的高科技企业的领导来说,其领导风格调整的方向应该是:

A.从参与型向说服型转变 B.从参与型向命令型转变

C.从说服型向授权型转变 D.从命令型向说服型转变

25.某产品的年产量是5 万件,所耗固定成本为 15 万元,生产单位产品的变动成本为2 元,若要求利润为总成本的 20%,则该产品的售价至少应达到:

A.5 元 B.6 元

C.7 元 D.8 元

26.移动电话在中国市场上正处于其产品生命周期的哪个阶段?

A.导入期

B.成长期

C.成熟期

D.衰退期

27.企业管理者对待非正式组织的态度应该是:

A.设法消除 B.严加管制

C.善加引导 D.积极鼓励

28.人际沟通中会受到各种“噪音干扰”的影响,这里所指的“噪音干扰”可能来自于:A.沟通的全过程 B.信息传递过程

C.信息解码过程 D.信息编码过程

29.在整个企业管理中,倡导尊重每一位员工、重视员工权利的思想、观念和做法属于:A.企业文化 B.政治手段

C.利益导向 D.激励方式

30.在一个企业中,能创造较大数量利润的经营单位是:

A.瘦狗

B.问号

C.金牛

D.明星

二、判断题

31.管理学目前还只是一门不十分精确的学科,这主要是因为管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其发展历史还很短。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管理学也能发展成为一门比较精确的学科。判断:错误。

32.因为人们很难获得最优决策,只能接受满意决策,而满意决策完全取决于决策者的

主观判断,所以结果往往是“走一步,看一步,摸着石头过河。”

判断:错误。

33.与汽车行业相比,潜在进入者对于行业中现有企业所造成的竞争威胁,餐饮业要表

现得更为严重些。

判断:正确。

34.领导即使做好了对下级的激励工作,也不一定会显著提高工作业绩。

判断:正确。

35.经验决策主要根据决策者的经验、智慧、直觉等定性因素来做出。而科学决策主要

根据数据、数学模型、计算机模拟等定量因素来做出。因此,科学决策比经验决策更合理、更实用、更有效。

判断:错误。

36.全球的共同趋势是企业对职工培训越来越重视。这是因为培训不但会给职工带来新

观点、新技能等直接收获,还能提升人的综合素质,增强组织凝聚力。

判断:正确。

37.管理中的领导职能包括领导工作、激励、处理群体关系和沟通等内容。

判断:正确。

38.劳动分工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因而在组织结构设计中分工越细越好。

判断:错误。

39.企业规模越大,其经营的风险性就越小。

判断:错误。

40.控制过程就是管理人员对下属进行评价考核的过程。

判断:错误。

三、填空题

41.提出了理想行政组织理论体系,被人们称为“行政组织理论之父”的是(韦伯)。42.(目标管理)被人们广泛称为“管理中的管理”,它最早是由德鲁克提出的。43.面向未来和面向行动是(计划)的两大显著特征。

44.(选择正确的价值观)是塑造组织文化的首要战略问题。

45.(竞争)是导致团体内部和团体之间发生冲突的最直接因素,组织中的冲突分为对组织有利的建设性冲突和有害的破坏性冲突。

46. 组织变革的内容包括:对人员的变革、对结构的变革以及(任务和技术)。

47.滚动计划法是计划组织实施的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具体使用(近具体,远概略)的办法制定计划。

48.冲突主要有破坏性冲突和建设性冲突两类。冲突的妥善处理中,当必须对重大事件进行迅速处理时,可采用(强制)策略。

49.用来进行有效控制的标准是指反映或衡量系统预期稳定状态的水平或尺度。决定这种标准最主要的依据是(计划)。

50.按领导者在领导工程中进行(制度创新)的方式,可以把领导风格分为魅力型领导者和变革型领导者。

四、简答题

51.用哪些指标可以描述组织结构?

答:

(1)组织结构可以用复杂性、规范性和集权性三个指标来描述

(2)复杂性是指一个组织内部的专业化分工程度、组织层级、管理幅度以及人员之间、部门之间关系所存在的巨大差别性。

规范性是指组织需要制定规章制度以及程序化、标准化的工作,规范性地引导员工的行为。

集权性是指组织在决策时正式权力在管理层级中分布与集中的程度。

52.权变理论认为领导方式由哪三个因素决定?

答:

(1)权变理论认为:领导方式是领导特征、追随者特征和环境的函数;

(2)领导者的特征主要指领导者的个人品质、价值观和工作经历;追随者的特征主要指追随者的个人品质、工作能力和价值观等;环境主要指工作特征、组织特征、社会状况、文化影响、心里因素等;

(3)工作是具有创造性还是简单重复,组织的规章制度是比较严密还是宽松,社会时尚是倾向于追随服从还是推崇个人能力等,都会对领导方式产生强烈的影响。

53.技术创新的对象有哪些?它们对企业的重要性体现在哪里?

答:

(1)企业可供选择的技术创新对象主要涉及产品、工艺以及生产手段等三个领域。

(2) 产品创新使得产品在结构或性能上有所改进、甚至全部创新,不仅可能给消费者带

来一种全新的享受,而且可以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或者减少产品在使用过程中的使用费用,

所以给企业带来的不仅可以是特色的形成,而且可能是成本的优势;

(3)工艺创新既可能为产品质量的形成提供更加可靠的保证,从而加强企业的特色优势,也可能促进生产成本的降低,从而使企业产品在市场上更具价格竞争力;

(4)生产手段的创新则直接带来劳动强度的下降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直接促进产品生产成本的下降和价格竞争力的增强。

54.怎样实现有效控制?

答:

(1)适时控制:及时采取措施纠正企业经营活动的偏差,才能避免偏差的扩大,或防止偏差对企业不利影响的扩散。及时纠偏,要求管理人员及时掌握能够反映偏差

产生及其严重程度的信息;

(2)适度控制:要防止控制过多或控制不足;处理好全面控制与重点控制的关系;使花费一定费用的控制得到足够的控制收益;

(3)客观控制:控制工作应该针对企业的实际状况,是符合企业实际的;

(4)弹性控制:有效的控制系统应该能在遇到突发的、无力抗拒的变化时仍能发挥作用,维持企业的运营,也即应该具有灵活性或弹性。

55.何谓管理?管理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

管理的含义: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和领导等职能对组织内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达成组织既定目标与责任的动态创造性活动。

管理的基本特征:科学性、艺术性、动态性、创造性、经济性。

五、论述题

56.假如某企业要选聘一名高级主管,它应采用内源渠道还是外源渠道?为什么?

答:

管理人员的选聘来源有两方面:一是从组织内部培养、选拔、任用,即内部来源;二是从组织外部招聘,即外部来源。

选聘管理人员是采用内源渠道还是外源渠道,要视具体情况而定。通常,一个组织高级主管的选聘采用外源渠道。

因为内源选任有一定的缺陷,具体表现为:

(1)“近亲繁殖”,形成思维定势,不利于创新。

(2)易形成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任人唯亲,拉帮结派。

(3)备选对象范围狭隘,易受管理人员供给不足的制约。

如果采用外源招聘,可以避免这些不足。因为:

(1)外源招聘,应聘人来源广泛,选择空间大。从外部招聘是面向社会的,任何符合条件的人员,包括现在供职于其他组织的管理人员都可应聘,因而可选范围十分广泛。

(2)外源招聘的管理者不受现有模式的约束,能给组织带来新鲜空气和活力,有利于组织创新和管理革新。此外,由于他们新近加入组织,没有与上级或下属历史上的个人恩怨关系,从而在工作中可以很少顾忌复杂的人情网络。

(3)有利于平息和缓和内部竞争者之间的紧张关系。组织中空缺的管理职位可能有好几个内部竞争者希望得到。每个人都希望有晋升的机会。如果员工发现自己的同事,特别是原来与自己处于同一层次具有同等能力的同事提升而自己未果时,就可能产生不满情绪,懈怠工作,不服管理,甚至拆台。从外部选聘可能使这些竞争者得到某种心理上的平衡,从而有利于缓和他们之间的紧张关系。

57.直线关系与参谋关系的角色是什么?如何恰当处理直线与参谋间的关系,从而有效地发挥参谋人员的作用?

答:

直线关系与参谋关系是两类不同的职权关系。直线关系是指挥和命令关系,是上级指挥下级的关系,授予直线人员的是决策和行动的权力;参谋关系是服务和协作关系,授予参谋人员的是思考、筹划和建议的权力。

协调和整合直线管理人员与参谋人员的核心问题是正确发挥参谋人员及其权力的作用,其主要途径包括:

(1)明确直线人员和参谋人员的职权范围和工作内容。组织应该明确直线人员与参谋人员的职位性质和特点的差异,据此明确划分各自的职权范围和工作内容,以防止两种人员和权力在组织运行和活动中发生角色错位和越权行为。

(2)明确直线人员和参谋人员的职权关系。直线人员与参谋人员之间是决策与参谋、采纳与建议的工作关系,组织应该明确这种关系,并且按照这种关系运行。同时,组织应该明白直线人员与参谋人员之间的行为规范。也就是说,直线人员应该积极鼓励、认真听取和合理选择参谋人员的意见,充分发挥其作用;而参谋人员则应积极出谋划策,按照职权规定行使其权力。

(3)授予参谋人员必要的职权。在确定参谋人员职责和任务的同时,必须给他们以相应的职权,包括对上级和同级管理者的建议权,对下级管理者的信息提供权,对下级参谋人员的指导权。

(4)给参谋人员必要的工作条件。由于参谋人员职权有限,因此,其调查研究、了解情况、发布信息和指导工作,往往受到一定的限制。在这方面,组织应该以制度化地形势规定给参谋人员必要的工作条件,以帮助参谋人员深入具体的参与组织的运行过程,提供高质量的参谋意见。

六、案例分析题

浪涛公司

浪涛公司是一家成立于1990年的生产经营日用清洁用品的公司,由于其新颖的产品,别具一格的销售方式和优质的服务,其产品备受消费者的青睐。在公司总裁董刚的带领下发展迅速。然而,随着公司的发展,公司总裁逐步发现,一向运行良好的组织结构,现在已经不能适应该公司内外环境变化的需要。

公司原先是根据职能来设计组织结构的,财务、营销、生产、人事、采购、研究与开发等构成了公司的各个职能部门。随着公司的壮大发展,产品已从洗发水扩展到护发素、沐浴露、乳液、防晒霜、护手霜、洗手液等诸多日化用品上。产品的多样性对公司的组织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旧的组织结构严重阻碍了公司的发展,职能部门之间矛盾重重,在这种情况下,总裁董刚总是亲自做出主要决策。

因此,在2000年总裁董刚做出决定,即根据产品种类将公司分成8个独立经营的分公司,每一个分公司对各自经营的产品负有全部责任,在营利的前提下,分公司的具体运作自行决定,总公司不再干涉。但是重组后的公司,没过多久,公司内又涌现出许多新的问题。各分公司经理常常不顾总公司的方针、政策,各自为政;而且分公司在采购、人事等职能方面也出现了大量重复。在总裁面前逐步显示出,公司正在瓦解成一些独立部门。在此情况下,总裁意识到自己在分权的道路上走得太远了。

于是,总裁董刚又下令收回分公司经理的一些职权,强调以后总裁拥有下列决策权:超过10万元的资本支出;新产品的研发;发展战略的制定;关键人员的任命等。然而,职权被收回后,分公司经理纷纷抱怨公司的方针摇摆不定,甚至有人提出辞职。总裁意识到了这一举措大大地挫伤了分公司经理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但他感到十分无奈,因为他实在想不出更好的办法。

58. 浪涛公司组织结构调整前的组织结构、重组后的组织机构分别是()

A.直线制矩阵制

B. 职能制动态网络结构

C.矩阵制职能制

D. 职能制事业部制

59. 根据公司的发展,你认为该公司最可能采用的部门化方式是()

A.产品部门化

B. 地区部门化

C.顾客部门化 D .业务部门化

60.你认为本案例最能说明的管理原则是()

A.管理幅度原则

B.指挥链原则

C.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原则

D.权责对等原则

61.公司总裁决定收回分公司经理的一些职权,强调以后总裁拥有下列决策权:超过10万元的资本支出;新产品的研发;发展战略的制定;关键人员的任命等。这些事项的决策最可能属于()

A.程序性决策

B.非程序性决策

C.战术决策

D.业务决策

62.如果你是总裁的助理,请就如何处理好集权与分权的关系向总裁提出你的建议。参考答案:

58—61 DCCB

62.

分析要点:

(1)集权是指决策权主要集中在组织的较高管理层次上;分权是指决策权主要分散在组织的较低管理层次上。

(2)集权和分权对组织来讲都是不可缺少的,但集权与分权是个相对的概念。也就是说,完全集权或完全分权的组织均难以有效地运行。

(3)作为公司总裁的助理,可根据以下因素来决定一个组织是更为集权还是更为分权,并提出相应建议。

当环境稳定;低层次管理者不具有高层管理者那样做出决策的能力或经验;低层次管理者不愿意介入决策;决策的影响大;组织正面临危机或失败的危险;企业规模大;企业战略的有效执行依赖于高层管理者对所发生的事拥有发言权时,可建议采取集权方式。

当环境复杂且不确定;低层管理者拥有做出决策的能力和经验;低层管理者要参加决策;决策的影响相对小;公司文化容许低层管理者对所发生的事有发言权;公司各部在地域上相当分散;企业战略的有效执行依赖于低层管理者的参与以及制定决策的灵活性时,可建议采取分权方式。

07-初中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初中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测试时间:20分钟 一、选择题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场大讨论的实质是() A.学术争鸣 B.社会热点大辩论 C.思想解放运动 D.工作经验总结 2.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有人赞誉它是“东风第一枝”。这是因为这篇文章是针对当时哪一错误倾向而撰写的() A.浮夸风现象 B.“共产”风现象 C.“阶级斗争为纲” D.“两个凡是”的方针 3.邓小平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是在() A.1976年10月 B.1977年4月 C.1978年5月 D.1978年12月 4.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是在()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二大 D.中共十三大 5.下列会议揭开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序幕的是()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二大 C.中共十三大 D.中共十四大 6.邓小平评价某次会议:“虽然过去我们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但是我们仍然有足够的理由说,这是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这次会议是() A.中共八大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中共十五大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7.“这次会议实现了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的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这次会议是()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8.某校八年级(1)班同学在探究性学习中形成了以下结论:这次会议标志着我们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历史性决策,中国的发展从此进入了历史新时期。他们探究的“这次会议”是() A.中共三大 B.遵义会议 C.中共八大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9.无论时光怎样流逝,都不能湮没人们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记忆。那次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中国人民由“站起来”走向“富起来”,下列内容与该会议不相关的是 ()

说课稿6篇〈最新〉

说课稿6篇〈最新〉 说课稿6篇 作为一名教师,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本人收集整理的说课稿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说课稿篇1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本课是五年制高等师范教材南京大学出版社《数学》教材第一册第二章第二节的教学内容,从知识结构看:它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延续和拓展,又是以后研究函数的定义域、值域等问题的重要工具,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从思想层次上看:它涉及到数形结合、分类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在整个教材中有很强的基础性。 2.教材内容剖析。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二次函数的图像探究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教材中首先复习引入了“三个一次”的关系,然后依旧带新,揭示“三个二次”的关系,其次通过变式例题讨论了△=0和△ 二、目的分析知识目标: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理解“三个二次”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从形到数”的转化能力,由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在自主探究与讨论交流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教法分析 教法:“问题串”解决教学法 以“一串问题”为出发点,指导学生“动脑、动手、动眼、动口”,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注重学生的内在发展。 学法:合作学习(1)以问题为依托,分组探究,合作交流学习。(2)以现有认知结构为依托,指导学生用类比方法建构新知,用化归思想解决问题。

四、过程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问题1.用一根长为10m的绳子能围成一个面积大于6m2的矩形吗?“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首先,以生活中的一个实际问题为背景切入,通过建立简单的数学模型,抽象出一个一元二次不等式,引入课题。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现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使用价值。 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问题2.解下列方程和不等式。①2x-4=0 ②2x-4>0 ③2x-40、y0的点。 (4)纵坐标y>0(即:x2-2x-8>0)的点所对应的横坐标x取哪些数呢? (5)二次函数、二次方程、二次不等式的关系是什幺? 教师:展示问题4。此环节,要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1)启发引导学生运用归纳、类比的方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自主探究。(2)及时解决学生的疑点,实现师生合作。(3)先让学生自己思考,最后教师和学生一起归纳步骤。(求根—画图—找解),抓住问题本质,画图可省去y轴。教师抓住时机,展示例题1,巩固方法(△>0的情况),规范步骤,板书做题步骤,起到示范的作用。设计意图:运用“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使每位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地位。 变式提问,启发诱导 方程:ax2+bx+c=0的解情况函数:y=ax2+bx+c的图象 不等式的解集 ax2+bx+c>0ax2+bx+c0 ⊿=0 ⊿0。学生:尝试通过画图求解。此环节要注意:引导学生把不熟悉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的问题解决;对于△=0,△ 五、评价分析 1.重视学生学习的结果评价,更重视过程评价。 2.本节课贯彻了新课程的理念,教学形式开放,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关系。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粗浅认识,如有不妥之处,恳求各位专家、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说课稿篇2

07-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第7 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测试时间:20 分钟 一、选择题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场大讨论的实质是( ) A.学术争鸣 B.社会热点大辩论 C.思想解放运动 D.工作经验总结 2.1978 年5 月11 日,《光明日报》刊登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有人赞誉它是“东风第一枝”。这是因为这篇文章是针对当时哪一错误倾向而撰写的( ) A.浮夸风现象 B.“共产”风现象 C.“阶级斗争为纲” D.“两个凡是”的方针 3.邓小平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是在( ) A.1976 年10 月 B.1977 年4 月 C.1978 年5 月 D.1978 年12 月 4.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是在( )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二大 D.中共十三大 5.下列会议揭开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序幕的是(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二大 C.中共十三大 D.中共十四大 6.邓小平评价某次会议:“虽然过去我们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但是我们仍然有足够的理由说,这是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这次会议是 ( ) A.中共八大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中共十五大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7.“这次会议实现了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的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这次会议是(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8.某校八年级(1)班同学在探究性学习中形成了以下结论:这次会议标志着我们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历史性决策,中国的发展从此进入了历史新时期。他们探究的“这次会议”是( ) A.中共三大 B.遵义会议 C.中共八大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9.无论时光怎样流逝,都不能湮没人们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记忆。那次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中国人民由“站起来”走向“富起来”,下列内容与该会议不相关的是( ) A.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B.实际上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C.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D.决定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10.“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是一个伟大的战略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知识梳理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知识梳理 知识点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背景:“文化大革命”后,“两个凡是”方针的推行引起普遍不满。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召开:1978年12月,在北京召开。 主要内容: 思想上:会议冲破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政治上: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组织上:会议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意义: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这次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方面进行全面拨乱反正。 知识点2拨乱反正 史实: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在全国全面展开。“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的各级党、政、军机关干部得到平反,受到打击、诬陷或迫害的民主人士和知识分子等也恢复了名誉。1980年撤销“文化大革命”中强加给刘少奇的种种罪名,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结束: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召开,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 拓展延伸: 1、比较遵义会议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 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2、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变及其深远意义: 第一次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

比例的认识说课稿

比例的认识说课稿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2—34页,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二、说教材: 1、教学地位: 本教学内容是在比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比例在生活中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绘制地图需要应用比例尺的知识。比例的知识还是进一步学习中学数学、物理、化学等知识的基础。因此,学习比例尤为重要。 2、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B、技能目标:通过自主探究、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能力。 C、情感目标: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难点: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和应用意义,会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4、教学方法: 教学比例的意义时,利用求比值引出比例的意义。引出比例的意义后,加以理解、应用、深化。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时,结合具体的比例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计算,从而发现内项与外项之积的关系,并用其他比例式进行验证,总结比例的基本性质。 三、说学情: 六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比的知识,并且已经拥有观察、分析、发现、总结的能力。因此,学习本知识不会太难。 四、说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1、什么叫做比?怎样求比值? 2、求下面比的比值

5:360:4016:122.4:1.6 (分小组完成,汇报) 3、引入新课 (二)、教学比例的意义 1、引出比例的意义 通过刚才的计算我们发现2.4:1.6和60:40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比值相等说明这两个比也相等,那这两个比可以用什么号连接?(等号)所以我们可以写成一个等式:2.4:1.6=60:40(板书) 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板书,齐读,板题:比例的意义) 2、探究比例的意义 从比例的意义我们知道要组成比例的一个条件是必须有几个比?(两个)其次,这两个比的比值必须怎样?(相等)现在,我们来完成两道口头判断题:1、2:3是比例。2、比例是一个等式。 3、利用新知,学以致用 同学们能用比例的意义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吗(出示练习题) 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能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1)、6:10和9:15(2)、20:5和1:4(3)1/2:1/3和6:4(4)、0.6:0.2和3/4:1/4 (分小组完成,汇报,说说怎样完成) 4、小结:通过刚才的练习说明如果两个比的比值相等它们就能组成比例。那么,判断能否组成比例的方法:a、比值是否相等。(板书)(三)、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1、了解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我们都知道一个比有前项和后项,构成比例的四个数也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2、动手操作,确定性质 (1)、请同学们计算在 2.4:1.6=60:40中两个外项的积和两个内项的积分别是多少? (2)、探究:发现了什么?(两个积相等)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设计

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时间;了解它的背景,理解其重大意义;了解拨乱反正加强了民主与法制建设,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学会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原因与结果、联系与综合等概念,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背景与历史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中国共产党完全有能力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功;认识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教学难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转变以及历史意义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教育遭到了很大破坏,高考中断了十年。第一个站出来纠正这种错误的是 邓小平,“文化大革命”结束还不到一年,他就提出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在他的支持下,1977年10月,中国恢复了“文化大革命”后第一次高考,大学重新开始培养高等人才。而彻底纠正“文化大革 命”的错误,是1978年底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历史上的这一伟大转 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 1.教师提问: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概括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背景。 提示:(1)人们要求对“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2)“两个凡是”的方针引起了人们的不满。(3)理论界展开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使人们认识到, 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教师小结:纠正“文化大革命”错误→人心所向 3.教师讲述:1978年3月1日,是个星期天。第二天,是“文化大革命”后恢复高考的第一届新生入 学的日子。披着三月的春风,全国各地有27万新生步入了大学校园。由于“文化大革命”,他们当中许多 人迈入大学的脚步被阻隔了整整十年。在他们中间,有十几年前就告别学校的老三届,也有刚刚毕业的高 中生;年龄小的只有十六七岁,年龄大的已是人到中年;有的夫妻同进校门,有的师生一起上学。人们说

第7课 《戊戌变法》教案

《戊戌变法》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结合课文,利用文件奏折、宣传图画等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能从中找到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社会原因、政治原因以及经济原因。此外,就康有为、梁启超变法在社会各界的反应进行对比,加深对变法运动失败的理解。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重点难点】 一、重点:“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 二、难点:戊戌变法意义和戊戌变法主张不能实现原因的认识。 【授课类型】新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问题探究法多法结合。 【教具(媒体)】计算机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教师设问引导)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什么形势?引导学生察看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时局图,中国面临瓜分危机,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启发学生该怎么办?假如你是19世纪末一位热爱祖国、关心祖国命运的中国人,你会怎样去拯救我们的民族呢? 学习新课: 一、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引导学生看书分析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机,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面临亡国的严重危机。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他们要求实行变法改革社会现状。 请同学们阅读“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思考:康、梁等维新派为变法做了哪些准备?请学生试着归纳:上书皇帝、创办报刊、创办新学堂、成立学会、著书讲学。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什么是公车上书?有何影响?引导学生回答?冲击了封建社会腐败沉闷的思想文化,引发了一场思想解放潮流,激发起人们关心国家命运的热情,启发了人们探索救国救亡之道的积极性,为随后进行的戊戌变法作了有力的铺垫。 二、百日维新 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阅读“百日维新”,思考:戊戌变法的直接背景是什么?时间是哪年?为什么称为百日维新?主要内容?结果?性质?影响? 关于变法法令内容,试让学生制作一个表格,来归纳内容;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对各项内容逐项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分析。讲述中可对每一项内容设问,如政治方面:广开言路是什么意思?为那些人开了路;裁撤冗官,是那些官,他们会支持吗?经济方面的措施,则有什么作用?文化方面的措施,又会有什么作用?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 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检测作业

2020年春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检测作业 一、选择题 1.这是新中国建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也是共和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点。这一“转折点”出现在() A.1949年B.1956年C.1978年D.1992年 2.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有人赞誉他是“东风第一枝”。这是因为这篇文章是针对当时哪一错误倾向而撰写的?()A.“浮夸风”现象B.“共产风”现象 C.阶级斗争为纲D.“两个凡是”的方针 3.如图是某同学搜集的新中国成立后不同时期的口号或标语,根据所学A处的内容应该() A.走合作化道路 B.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 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D.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4.邓小平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由此反映出的邓小平思想是()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提出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5.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定的指导方针是() A.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B.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 C.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D.建设小康社会 6.20世纪70年代我国思想理论界开展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

唯一标准,这场大讨论首先否定了() A.以阶级斗争为纲B.资产阶级自由化 C.“两个凡是”的方针D.“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7.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最为深远的意义在于() A.解放了人们的思想B.形成了市场经济体制 C.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D.结束了文化大革命 8.马丁?雅克说:“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这开启了一个长达1/4个世纪之久年均两位数经济增长率的年代,中国经济也得以转型。……1978年开启了一个新的纪元,尽管在那时没有人意识到这一点。”其中“1978年开启了一个新的纪元”指的是进入()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B.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时期 C.改革开放新时期D.市场经济时代 9.某网站征集“中华人民共和国足迹”专栏的解说词:以简练的语言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至今每一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产生的影响,以回顾历史,启示后人。其中,“1978年的足迹”的解说词应当是() A.举国欢庆,翻身作主B.黑白颠倒,是非不分 C.拨乱反正,风清气正D.十年动乱,经济停滞 10.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场大讨论() A.重新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为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基本的指导思想 C.确定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 D.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二、判断题 11.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 12.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三、综合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部编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 万以内数的认识 《1000以内数的认识》说课稿

部编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1000以内数的认识》说课稿 学校:XXX市XXX镇XXXX中心小学 班级:XX年级X班 教师:XXX 日期:XXXX年XX月XX日 一、说教材。 这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四册"1000以内数的认识",根据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要求,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数数的方法,会数1000以内的数,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知道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认识计数单位:“百”“千”初步体会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2、过程与方法:在具体情景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计意识;经历观察、猜想、操作及与同伴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过程,使学生初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和解决问题。3、情感与态度:进一步体验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活动中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并能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其中正确数1000以内的数,体会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既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二、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据此,本节课主要采用活动教学法。 1、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往互动中学。 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小组合作数小棒,共同决策,集体解决问题,学生在小组中可以自由学习、充分交往,小组中的每个同学都有操作、发言的机会。 2、将教学内容活动化,让学生在做中学。 首先是猜一猜鸟巢体育馆人数的活动;接下来是小组合作数小棒的活动,给学生一大盒小棒,在猜测的基础上,将"到底有多少根小棒"这一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在数小棒的操作活动中自己去体验、感悟,从而发现数数的方法,体会十进关系。然后是议一议的活动,让学生交流:关于数数,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最后是练一练的活动,包括接一接、数一数、说一说、估一估、填一填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完成了新知的应用与拓展。 3、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低年级儿童的特点,本节课创设了奥运福娃带来的挑战,让他们在挑战中学得轻松愉快又积极主动。 三、说学法。

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知识提纲

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知识提纲 1,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是指什么?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2,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准备了思想基础的事件是什么? 【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3,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展开的历史背景: ①“四人帮”被粉碎后,人们要求平反“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纠正“文化大革 命”的错误; ②1977年2月7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和《解放军报》公开退出“两个凡是” 的方针,它的推行引起普遍不满。 4,“两个凡是”的内容——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的遵循。(这一方针完全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维护个人崇拜,实质上是坚持“文化大革命”中“左”的错误。) 5,大讨论展开是在哪一年?【1978年】 6,大讨论的性质是什么?【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7,大讨论的结果?【它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8,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地点?【1978年12月,北京】 9,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①思想方面: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冲破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②政治方面: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③组织方面:这次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中共历史上工作中心的三次转移:①秋收起义失败后,中共把工作中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 ②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定把工作中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由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10,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会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方面进行全面拨乱反正。】11,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1976年10月以来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中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12,1978年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与1935年的遵义会议有哪些相似之处? 【①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遭受重大挫折的情况下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召开的;遵义会议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长征初期损失惨重的情况下召开的。 ②都纠正了组织上“左”的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13,拨乱反正工作的展开: ①②③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 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同步练习题

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人民日报》社论:“从今以后,只要不发生大规模的外敌入侵,现代化建设就是全党的中心……不能再搞任何离开这个中心的工作,损害现代化建设的‘政治运动’和‘阶级斗争’了。”这反映了党和国家要() A.实施“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B.对城市国有企业进行制度改革 C.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D.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指导思想是() A.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C.“一国两制”的构想D.科学发展观 3.中国人民面貌的历史性变化……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指引下,冲破了长期禁锢人们思想的许多旧观念,摆脱了许多思想上的枷锁和禁锢,振奋起伟大的革新创造精神、开拓进取精神……创造出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由此可见,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重要意义是() A.做出改革开放战略决策,推动中国社会发展 B.解放了思想,振奋了人民精神 C.成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良好开端 D.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 4.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最为深远的意义在于() A.解放了人们的思想B.形成了市场经济体制 C.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D.结束了文化大革命 5.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的事件是() A.“两个凡是”的提出B.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 C.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D.拨乱反正的深入开展 6.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革命征程,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开启这一“征程”的标志是()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B.“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7.辉煌70年,奋进新时代,中华民族启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标志分别是()

历史课堂实录——第7课 戊戌变法

第7课戊戌变法 设计思路 【课标要求】 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等 过程与方法:结合课文,利用新闻报道、文件奏折、宣传画照片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能从中找出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社会原因、政治原因以及经济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能解释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百日维新” 难点:戊戌变法的意义 【教学手段】导学案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堂流程】 导入新课 师:我们常常说,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我们一次次地挨打,有人用《那一次,我们挨打了》、《这一次,我们又挨打了》来形容我们在近代史上被侵略的历史,可以说是生动形象。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中国在近代受到过哪些侵略呢? 生: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 师:同时,中国近代史也是一部先进的中国人奋斗的历史,探索的历史,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近代先进的中国人进行的第一次探索——洋务运动,这节课我们来一起学习中国近代化的第二次探索——戊戌变法。 讲授新课 第一环节:读课本、填学案 (师):依托文本,完成导学案第一部分填空。 (师)(让学生小组自己核对正确答案,由疑难问题举手指出,教师让掌握的同学回答,纠正答案) (师)再用ppt图文并茂地展示戊戌变法的过程:公车上书、强学会、《中外纪闻》、变法内容、结果等等。 第二环节:讲授新知、巩固知识 师:首先,我们看到课题,戊戌变法,那这一次变法为什么被称为戊戌变法呢? 生:戊戌变法发生1898年,这一年是农历的戊戌年,所以称为戊戌变法。 师:对了,因为中国传统社会一般采用天干地支纪年法,变法发生在1898年,而1898年刚好是农历的戊戌年,所以称为戊戌变法。

小学一年级数学 《6和7的认识》说课稿

《6和7的认识》说课稿 一年级数学教案 尊敬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6和7的认识》。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流程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6和7的认识》是义务教育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的内容。是在学生系统学习了《0—5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经验基础。另外,“6和7的认识”既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又是后面学习“6和7的加减法”以及进一步学习“20以内其它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因为,务必让学生学好这部分内容。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好动,注意力不容易长时间集中,虽然对6、7已有初步的认识:会数、会比较大小、会写等,但在区分6、7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上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依据《数学课标》要求以及以上两个分析,通过认真地推敲与把握,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通过观察、操作、演示,使学生熟练地数出6、7两数,会读、会写这两个数,并会用这两个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2、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讲卫生、爱劳动、爱集体、与他人分工合作等方面的思想和情感教育。 3、通过学生观察、操作、表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4、使学生体会学到的数和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学、用数学的乐趣。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的确定和对学情的分析,确定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教学重点:正确数出6、7的物体个数;会写6、7;会比较6、7的大小。 教学难点:区别6、7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我始终让学生处于情境的包围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数一数、摆一摆、比一比、找一找等活动,使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自主合作地探究学习,以突破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四、教法学法 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进行有效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学时我打算采用:情境创设法、点拨指导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地探究学习。 新课标还指出:在重视教法研究的同时,要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因此,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和创造性。 设计学法具体如下:

第7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人民版]

戊戌变法 材料 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刑场上,一位男子大义凛然的向监斩官高喊:“你过来,我有话说!”监斩官不敢理睬,示意刽子手立即行刑。这名男子面对围观群众,大声说道:“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随后就倒在屠刀下。这个人叫谭嗣同,跟他一起就义的还有杨锐、刘光弟、林旭、杨深秀和康广仁。后人称他们为“戊戌六君子” 清政府为什么要杀害谭嗣同?谭嗣同要杀害的是盗贼吗?后人为什么称这些遇害者为“戊戌六君子”? 师:第七课戊戌变法 上一堂课我们学了地主阶级兴起的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技术。但是成功没有?甲午战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洋务运动的失败。知识分子对时局是最敏感的,甲午战后,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搞洋务这么多年,又是买兵器,又是练海军,又是请外国专家,还是不堪一击?惨痛的教训使他们逐渐认识到,原来中国缺的不光是先进的技术,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也要来一个改变,我们的邻国日本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参照,向日本学习就是像西方习学,学习西方进步的政治、经济制度,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提出这一主张的的阶层我们称之为资产阶级维新派。 师:那么我们一起来看资产阶级维新派兴起的这场变法到底是怎么样一步一步进行的,结果怎样? 首先揭开戊戌变法的序幕是:公车上书 请一个同学来回答什么是公车上书? “公车”是举人进京赶考专坐的马车,引申为知识分子。 时间:1895 直接原因:《马关条约》的签订 主要人物:康有为、梁启超 影响:。却轰动了全国。变法维新运动揭开了序幕。 但上书最终没能到达皇帝的手中。公车上书失败。资产阶级维新派是否就此停止努力?没有。 我们来看戊戌变法的发展,康有为、梁启超又进行了那些努力? 创办《万国公报》后改为《中外纪问》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发行 组织了强学会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形成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不断努力使戊戌变法迎来了高潮—“百日维新” 同学们看到小字部分,下面我们根据小字请三个同学演一段历史剧: 舌战群儒 旁白:德国强占胶州湾,内忧外患,康有为再次上书,要求变法于是康有为被请到总理衙门“问话”,出席“问话”的有李鸿章,荣禄,翁同龢等五位大臣. 这次问话后,光绪帝下令康有为筹化变法. 荣禄:(盛气凌人):你老是变法,变法呀,你知不知道,祖宗之法是不能变的,变则背天理,必然祸乱天下. 康有为:﹙反驳﹚:世事万物皆变化,祖宗之法为什么不能变? 祖宗之法治国之本,只有变祖宗之法中陈腐之处,国家 才能富强.

《认识数字7》说课稿

轻松学习快乐生活 —《认识数字7》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全日制培智学校教材第一册第三单元第二课《认识数字7》。 教材: 《认识数字7》第一个层次是体现7的组成,在6的基础上再加一个是7;第二个层次是7的字形;第三个层次是数字7的书写;第四个层次是练习数数,能从1数到7;第五个层次是了解序数的概念。 学情: 1、基本情况:培智一年级共有15名学生,智残等级不同,部分学生还伴有多动、自闭等其他障碍。 2、知识基础:学生认知水平还处于启蒙阶段,形象思维为主,理解力差,很难形成数的概念。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数字0到6的基础上开展教学,学生正处于初步形成数的概念阶段,部分学生能熟练的从1数到6。 3、学习兴趣:智障学生对数字的理解力差,导致学习兴趣不高,但通过图像、声音等感官刺激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智残情况和思维能力把他们分为A、B、C三组。 A组:能熟练从1数到7并正确书写数字“7”,能指认数字“7”,能根据要求选出7件物品,并指认出第七件物品。 B组:能从1数到7,初步学会书写数字“7”,能指认数字“7”,能找出写有数字7的物品。 C组:在教师的指导下,能从1数到7,能指认数字“7”。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创设的情境中,通过数一数、写一写、找一找、演一演帮助学生把具体的实物和抽象的数字联系起来,能数出7件物品。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愿望。 教学重难点:

认识数字“7”、能从1数到7。 教法、学法: 1、教法:图示法、演示法、游戏法、情境教学法 2、学法:动手操作、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数学知识要加强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社会实践能力。本节课整个教学过程以坐汽车去羊村为主线,汽车会到达7个站点,通过创设不同的情境开展教学,并初步了解序数的概念。以故事形式开展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的兴趣。并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将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通过动静结合的ppt图片,将静止的对象活动化、生活化,把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细致化。第一个环节通过出示生活中的常见事物数数,由数字6引入到对数字7的学习。第二个环节用动态图片让学生发现7像镰刀,初步学会“7”的书写。第三个环节采用闯关的形式,使用不同的学具从1数到7,享受到闯关成功的愉悦体验。第四个环节联系生活,找一找在哪里见过数字7,引导学生在学习数字的时候,主动联系生活中的实物。第五个环节带领学生做律动,放松心情舒缓情绪。第六个环节通过模拟生活中的购物场景,鼓励学生大胆参与游戏,反复复习巩固新知识,收获成功,享受愉悦的情感体验。最后,引导学生摆出数字7的形状,不仅体现团队合作,学生也享受到游戏的乐趣。 教学反思: 这堂课教学过程中有成功之处: 1、整节课洋溢着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整堂课以故事形式开展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大部分学生都在轻松的氛围中快乐学习,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2、联系生活,引导学生思考。例如以小狗、蝴蝶等常见事物引入对数字7的学习,让学生发现7像镰刀,找一找数字7等,引导学生在学习数字的时候,主动联系生活中的实物。 3、师生、学生之间的互动能更好学习和巩固新知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更能享受到成功感。 4、采用多种奖励,激发学生学习乐趣。包括口头奖励、动作奖励、实物奖励,学生在律动、游戏过程中也享受到愉悦和成功的情感体验。

第7课:戊戌变法(教案)

第7课:戊戌变法 备课人:王建辉 温故知新: 1.洋务派在中央的代表人物是() A .奕 B.曾国藩 C.左宗棠 D.李鸿章 2.(2007年重庆)洋务运动中,左宗棠创办了() A.江南制造总局 B.安庆内军械所 C.汉阳铁厂 D.福州船政局 3.史料记载:1876年,中国宁波海关税务司李圭首次参加在美国举办的世界博 览会,他发现美国展品“约居十之八”,而中国“竞无一物于此” 疾呼“机器正当讲求”。这一主张属于下列哪个派别() A.顽固派B.洋务派C.维新派D.资产阶级革命派4.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其根本目的是()A.师夷长技以自强 B.维护清朝统治 C.适应近代化潮流 D 5.下列人物中,为洋务运动作出重要贡献的人物有() ①李鸿章②左宗棠③康有为④梁启超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6.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提出的主要口号是() A.自强和求富 B.民主和科学 C.独立和自由 D.民族和民生 学习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2 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 重点:1.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的展开 2.“百日维新”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收集历史证据,探索公车上书所产生的社会影 和能力。 2.指导学生运用对比方法,了解社会各界对变法的不同反应,从而理解变法的失败。 3.可以制作历史大事看年表,列举1895——1989年中国维新变法运动的重大事件。 导入新课: 1895年春天,中日《马关条约》签定的消息传到北京,引起当时一部分有识之士的反对,他们联名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图强,于是,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自主学习,知识梳理: 第一板块:公车上书 学生阅读教材P32——33页的材料,思考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完整版)比例的认识说课稿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2—34页,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二、说教材: 1、教学地位: 本教学内容是在比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比例在生活中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绘制地图需要应用比例尺的知识。比例的知识还是进一步学习中学数学、物理、化学等知识的基础。因此,学习比例尤为重要。 2、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B、技能目标:通过自主探究、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能力。 C、情感目标: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难点: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和应用意义,会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4、教学方法: 教学比例的意义时,利用求比值引出比例的意义。引出比例的意义后,加以理解、应用、深化。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时,结合具体的比例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计算,从而发现内项与外项之积的关系,并用其他比例式进行验证,总结比例的基本性质。 三、说学情: 六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比的知识,并且已经拥有观察、分析、发现、总结的能力。因此,学习本知识不会太难。 四、说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1、什么叫做比?怎样求比值? 2、求下面比的比值 5:3 60:40 16:12 2.4:1.6

(分小组完成,汇报) 3、引入新课 (二)、教学比例的意义 1、引出比例的意义 通过刚才的计算我们发现2.4:1.6和60:40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比值相等说明这两个比也相等,那这两个比可以用什么号连接?(等号)所以我们可以写成一个等式:2.4:1.6=60:40(板书)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板书,齐读,板题:比例的意义) 2、探究比例的意义 从比例的意义我们知道要组成比例的一个条件是必须有几个比?(两个)其次,这两个比的比值必须怎样?(相等)现在,我们来完成两道口头判断题:1、2:3是比例。2、比例是一个等式。 3、利用新知,学以致用 同学们能用比例的意义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吗?(出示练习题) 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能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1)、6:10和9:15 (2)、20:5和1:4 (3)1/2:1/3和6:4 (4)、0.6:0.2和3/4:1/4 (分小组完成,汇报,说说怎样完成) 4、小结:通过刚才的练习说明如果两个比的比值相等它们就能组成比例。那么,判断能否组成比例的方法:a、比值是否相等。(板书) (三)、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1、了解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我们都知道一个比有前项和后项,构成比例的四个数也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2、动手操作,确定性质 (1)、请同学们计算在2.4:1.6=60:40中两个外项的积和两个内项的积分别是多少? (2)、探究:发现了什么?(两个积相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