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一、辨析题(共8题,每题5分)

1,比较苏联模式与中国模式的社会主义。

答: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而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是排斥市场、完全通过指令性计划对企业和生产流通分配等各个方面进行控制和监督的体制。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 而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所有制和分配制度具有单一性—,单一的公有制和单一的按劳分配制度。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 而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具有封闭性与僵化性。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 而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备战性特征明显。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理论基础、发展战略、政治文化体制诸方面, 也不同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

无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是苏联模式社会主义, 都是社会主义, 在这一点上, 两者无疑是相同的。

2,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答:党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确立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的十七大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归结起来说,中国共产党90年来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顺应不断变化了的中国实际的形势中,产生了四大理论成果,这就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现在理论界通常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合称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四大理论成果,是我们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指引党和国家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

3,核心价值观应该怎么立足于中国文化土壤。

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文化的世界性与本土性有机结合的产物,其中所有内容与因素都是传统与现代、世界文化与中国文化双向对流、相互渗透与包含的结晶,它同时又是常变统一的开放体系,是流动、变易着的,而在流动、变易之中又有普遍的常道。习近平总书记最近特别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中国这一地域上,生活于斯的各时代、各地域、各民族的人群,其历史文化与社会生活复杂

多样、丰富多彩。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各族群、各文化与宗教,在这里不断碰撞冲突,交叉整合,多样统一,和而不同,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中国文化逐渐形成了内在自我的独特精神,且具有很强的包容融合、吸取消化并进而同化不同文化的能力。

4,建设怎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答:1)、整合好社会利益。政党具有利益整合的功能。

2)、发展好民主政治。政党政治史与民主政治密切相关的,它要组织民众进行政治参与。

3)、构建好各项制度。制度带有长期性、稳定性和根本性的特点。对人民利益予以制定安排,是现代社会保障人民利益的关键所在。

4)、抓好反腐败斗争。我们党的性质决定了领导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

5)、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原理,又要抛弃不合时宜的党建观念。

6)、既要坚持党的领导,又要有党际之间的监督。

7)、既要反对多党竞争,又要有领导干部的职务更替。

8)、既要反对三权分立,又要吸收权力相互制衡的原理。

5,如何看待富民与强国的关系。

答:实际上,“国强”与“民富”本来就是一体两面、不可分割的。科学发展的理念浸润其中,对“国强”与“民富”的追求交融在一起。扩大内需战略中,突出了“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一方面是出于经济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又是为了扩大就业、增加收入;加快新农村建设中,重点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同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改善农村公共服务;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提出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同时又要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在制度上保障农民工权益…。透过富民与强国的关系,我们看到了“物”,更看到了“人”,看到了物与人的有机统一、“国强”与“民富”的内在一致。

6,综合评价斯大林模式。

答:1)积极方面: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斯大林通过这种建设模式,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斯大林模式”创立是与当时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在苏联迅速赶上和超过西方发达国家的过程中起积极作用。

2)消极方面:但是这种高度集权的模式妨碍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的充分发挥,表明苏联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方面存在着巨大的误区。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苏联出现了党政不分、权力高度集

中、个人崇拜与家长制作风盛行的现象,他们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正常展开: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7,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域的具体表现。

答:1)、如何破解具体时代问题,它体现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鲜明实践性。

2)、如何辩证认识元理论的问题,它决定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性。

3)、如何应对社会思潮挑战的问题,它反映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性。

4)、如何解决外政治社会化的技术问题,它影响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大众信仰性。

5)、如何提高实践核心主体的能力问题,它关乎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持久健康性。

8,如何看待空想社会主义。

答:1)空想社会主义否认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崇拜幸运的偶然性,宣扬天才论和英雄史观。

2)空想社会主义者看不到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无产阶级群众的力量,因而始终没能找到改造现代社会的物质力量。

3)空想社会主义者离开阶级斗争去设计、谈论和实践社会主义,他们的设想便不能不是空话,他们的实践活动也不能不充满幼稚的幻想。

4)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论基础是理性原则,他们的社会主义是从道德情感出发的社会主义。

5)空想社会主义不是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

空想社会主义虽然是空想的、无法实现的东西,但它是早期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是现代无产阶级先驱者思想的理论表现。在空想社会主义的学说中,已经包含着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萌芽,这些萌芽思想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的和直接的思想材料。二、材料题(共2题,每题45分)

1,面对中国的发展,国际社会开始关注和认可中国的制度优势,美国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认为,在经济困难时期,中国的指挥和控制体系实际上比其他市场经济更有效。法国《欧洲时报》认为,包括“制度优势”在内的中国特色已成为中国信心的有力支撑,试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哪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优”在哪里?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哪里?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基于国情

邓小平对这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进行的总结就是“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事实证明,这是一条切合中国实际的强国富民之路,一条希望之路。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来自实践

中国共产党依据毛泽东倡导的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总结长期探索所积累的经验,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深刻地认识到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规律。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不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身没有一种固定的模式,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因为实践和创新均无止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绝不能背离中国的现实国情和人民群众的现实期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优”在哪里?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在利于复兴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振兴中华” ,这是新中国成立60多年、改革开放30多年历史得出的一个基本结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国家的富强、人民富裕幸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在集中力量办大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利用这一优势,3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把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通过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既发挥好了中央的积极性,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又发挥好了地方积极性。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在共同富裕

中国共产党是以建立共产主义这一最进步、最合理、最美好的社会制度为终极目标、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的。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再次崛起,集中力量办大事,在改革开放、富民强国的大道上向着共同富裕的目标阔步前进。

2,中国共产党是不是一劳永逸的?

答:一个政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一个政党的先进性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60年的实践证明,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血脉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党的成败也在人民。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久经考

验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如果党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群众的支撑,从根本上失去先进性,以致最终失去执政资格。

为此,党要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高度重视和维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坚决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在当前要特别强调在注重社会总财富增加的同时,要注意财富的分配问题,关注贫富差距问题。党的群众基础同样不是一劳永逸的,全党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增强忧患意识,从化解执政风险和巩固执政之基的高度,来深刻认识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把密切党群关系作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不可忽视的方面,作为党的建设的核心问题。

三、拓展题(共1题,每题15分)

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准确理解三个问题:第一,她为什么是根本方向;第二,为什么只有她才能发展中国;第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问”中的一问,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答: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雄关漫道真如铁。在十八大精神的指引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依靠人民,强调实践性,落实新要求。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属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因此,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要强调实践性,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在实践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政治发展道路、文化发展道路,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从实践成果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确认识和科学回答了关乎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三大基本问题,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包括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在内的制度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已经发挥并将继续发挥巨大作用。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要牢牢把握“八项基本要求”。事实上,十八大报告已经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出了动员令。报告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为此,我们必须牢牢

把握以下八项基本要求,即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八项基本要求显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依据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与历史任务,深刻把握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对3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总结概括。正因为此,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使之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