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传承家风之美 涵养家国情怀征文

关于传承家风之美涵养家国情怀征文

良好的家风一直是我国的传统美德。这里给大家带来了关于传承家风之美涵养家国情怀征文,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进来看看,相信会对大家有所帮助!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正则社风正,家风清则国风清,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始终是一个有机整体,密不可分。《孟子》有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小家”同“大国”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命相依,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还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任担当,抑或是“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必谋之”的无私奉献,那种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壮怀,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都来自那个叫做“家”的人生开始的地方。

父母长辈的言传身教,最能融入我们的血脉之中,代代相传的家风家训,深刻影响着一个家族的境界与风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领导干部的家风败坏,其妻子儿女大都贪欲丛生、借权生财或借势欺人、违法乱纪,现实中常有“贪腐父子兵”、“受

贿夫妻档”,家风败坏已成为党员干部违法犯罪的重要原因,不仅最终祸及全家,更直接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败坏公职人员的威信与声望;普通家庭的家风不正,子女骄纵不守规矩,玩物丧志不思进取,无论是曾经轰动全国的留学生刺母事件,还是中国游客在卢浮宫泡脚、“熊孩子”在埃及神庙刻字等不文明行为,都反映了家庭教育的缺失,最终为自己的家庭带来祸端,甚至对国人形象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

“传承好家风好家训”是齐家之本,治国只要,是每个中华儿女应尽的职责和义务。作为一名80后税务干部、一个两岁孩子的母亲,深感身上的使命。我常常在思考,作为父母的我们想让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的父母又传承给了我们什么,作为这一切的载体——“家”,终究以什么形式来感染传承他的精神元素?父母的精神高度,是我们人生观、价值观的起点,父母的一言一行,是我们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的模板。在我们这个刚刚起航的三口之家,我和我的爱人,都带着原生家庭的烙印,传承着各自家庭的家风,影响和熏陶着一个新生命的成长与未来,尽管成长环境不同,人生经历各异,但所幸的是,我们的父母都给了我们良好的家教,教会了我们自强与独立、责任与担当。

最亲的人——自强不息的母亲,教育我乐观向上

家风是一个家族瓜瓞不绝的必备要素,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源头。“家之兴替,在于礼义,不在于富贵贫贱”。

我来自一个地道的农民之家,既非“累代簪缨”的高门望族,也无“诗书传家”的骄人身世,受惠于皇天后土的自然滋养和母亲坚强乐观态度的耳濡目染,让我更加懂得脚踏实地与自强自立。

人们常说,想知道这个女孩长大成为什么样子,看她的母亲就好了。我的母亲是个命途多舛之人,15岁丧父,作为当时家中的长女,无奈放弃学业,照顾体弱多病的母亲,拉扯年幼的弟妹,家里的重担都压在了她的身上。我不知道作为一个15岁的女孩,面对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面对不得不做出的自我牺牲,她是如何背负这份沉重的,我只知道从我有记忆以来,对母亲的印象永远是乐观的、坚强的,她没有因为生活的磨难而怨声载道,苦难没有消减她爱的能力,她始终热情而友善的对待周遭的人和事,每逢节假日都要领着我回老家,力所能及接济左亲右邻;她没有因为辍学而放弃学习,看书是母亲最大的爱好,散文、传记、甚至管理学专业书籍,始终在母亲的手边,从我咿呀学语开始,《三字经》、《弟子规》便成了我们母女沟通的另一种载体;她没有将自己始终囿于田地之间,而是靠着自己的勤劳与独立,走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从当学徒学理发,到自己开店当老板;从走街串巷卖杂货到自己开超市;38岁,又从零开始进入保险行业,从最底层的销售员,成为公司的续期部经理。在我的求学阶段,母亲从未盯着我做作业,强迫我去补习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