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树理1

赵树理1
赵树理1

怎样看“赵树理现象”

赵树理,自幼生活在农村。农村生活环境对赵树理有三方面重要影响,并成为他以后创作的生活基础。第一,赵树理出身贫苦,自小在农村长大,饱尝生活辛酸,熟悉农民的思想感情和农村各阶层的生活。第二,赵树理从小喜爱民间曲艺,戏剧和民间乐器,深受民间文艺熏陶,通晓农民的艺术和欣赏习惯。第三,赵树理熟悉农村的百科知识,人情风俗生活习惯。赵树理深受父亲影响,加之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而获得了多方面的农村知识。

青年时代,赵树理在外出求学和流浪期间,受到五四新文艺影响,他渴望把这些新东西介绍到农村去,但发现新文学圈子狭小,写字下棋、会画几笔山水画,刻图章,爱好工艺创造,庄稼活拿得起放得下,说笑话,耍把戏,也是一个多面手,“文坛太高了,群众攀不上去,最好拆下来铺成小摊子。”“打不进农民中去”。于是,他决心走文学的大众化道路,用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进行创作,做一个“文摊文学家”。这成为赵树理最初的,也是终生为之奋斗的创作宗旨。

赵树理早在抗战时期,就以《小二黑结婚》和《李有才报话》,被誉为具有新颖独到的大众风格的人民艺术家。

赵树理是现当代文坛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作家之一。周扬同志有一段话,很能说明这个作家的特点:“他文好人也好,文章有特色,人也有特色。他最熟悉农村,最了解农民心理;他懂世故,但又象农民一样纯朴;他憨直而又机智诙谐;他有独到之见,也有偏激之词;他的才华不外露,而是象藏在深入的珠宝一样不时闪烁出耀眼的光芒。……他公正无私,对人民忠心耿耿。这是最可宝贵的。”

1947年,晋察冀边区文联提出“向赵树理方向迈进”的口号,对我国四十年代的后的文学发生了深刻影响,赵树理在内容上提倡“问题小说论”,艺术上主张“民间文学正统论”,风格上推崇“大众化文学”。

解放后,他先后创作了长篇小说《三里湾》,短篇小说《登记》、《锻炼锻炼》、《套不住的手》、《卖烟叶》等,后集结为《下乡集》。还创作了长篇评书《灵泉洞》(上),另外创作改编过许多曲艺,戏曲作品。赵树理坚持为广大农民而写作,坚持民族化,大众化的创作风格。从而写出了许多为中国农民所喜闻乐见的作品。

纵观赵树理的创作,从解放区时期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小说,都紧紧围绕了中国农民命运的转变思想意识的觉醒和农村的伟大历史变革,从这个意义上讲,赵树理的小说成为中国农村生活的变迁史。但是,正当作家要把自己多年的艺术积累奉献人民的时候,文化大革命把他推向厄运,在林彪,四人帮的残酷迫害下,这位扬名中外的作家于1970年9月含恨而死。粉碎四人帮后,冤案才被平反。工人出版社出版了四卷本《赵树理文集》。

赵树理建国后的创作变化:

从内容上讲:取材重点是社会主义农村新生活,真实地再现了中国农民从半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巨大变化,描写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反映了农村的人民内部矛盾,歌颂了新人新事新风尚,充满了对农村落后现象的批评。

从形式上看:坚持和发扬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从中国民间文学和古典文学中吸取营养,继承了“五四”新文学现实主义传统,不断地追求民族化、大众化的艺术风格。

赵树理的创作思想:他始终以农村生活作为自己的作品题材,以农村读者作为艺术服务的对象。文学艺术的大众化和民族化而辛勤探索。在创作上,赵树理说“我是有多少写多少,我自己未经历过的事情我是不写的。”当然,这种说法,在理论上可以挑剔,作家碍于精力限制,利用间接材料写作是完全可以的。但我们应当从中体会作者的主要思想,他是忠实于生活,他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我国农村各个阶段的发展历史,表现了农民形象的演变史赵树理这样看问题小说:“我的作品,我自己常常叫它问题小说。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就是因为我写的小说,都是我下乡工作时在工作中碰到的问题,感到那个问题不解决,会妨碍我们工作的进展,应该把它提出来。”

但这种问题小说,有时满足从局部出发的“问题小说”,而没有很好地从整个历史时代高度,发掘复杂的社会矛盾,理解我国社会主义体制的不完善之处。所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反映现实的深刻性。人物塑造服从问题,演绎故事不够深化。

3、赵树理的作品特色:

(1)取材地域集中,具有鲜明的山西地方色彩。赵树理生活在山西晋东南一带,他对故乡沁水县有着深厚感情。赵树理作品中的许多人物都直接取材于故乡人物,作者自己说:“《小二黑结婚》中的二诸葛就是我父亲的缩影,兴旺、金旺都是我工作地区的旧渣滓,《李有才板话》中老字辈和小字辈的人物就是我的邻里,而且有好多是朋友。”

赵树理所表现的农村和农民,不仅生活环境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衣着打扮是山西的,人物的举止言谈,心理气质,性格,感情也带着特定区域的鲜明的地方色彩。《登记》中的罗汉钱,现龙灯、说媒、新媳妇拜年等。都表现了浓郁的山西地方情调,具有强烈的泥土气息。这种地方色彩与乡土风味构成了赵树理创作个性,创作格调的重要因素之一。

3)赵树理重视农村社会的传统生活的研究,对它所表现的人情风俗,家庭关系,伦理观念有着深刻认识。小说表现了农村开明进步的新因素与落后。愚昧的封建传统势力的斗争,反映了农村思想变革的长期性和艰难性。2)坚持从生活出发写人物,热情歌颂农民在新时代中的成长。特别是在树英雄人物的塑造上,反对脱离实际地拔高人物。3)赵树理主张写“问题小说”,敢于反映农村的矛盾和斗争。生活中遇到的非解决不可而又不是轻易能解决的问题,往往变成他的小说主题。3)赵树理主张写“问题小说”,敢于反映农村的矛盾和斗争。生活中遇到的非解决不可而又不是轻易能解决的问题,往往变成他的小说主题。2)坚持革命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实事求是,忠实于生活的本来面目,坚持写所见所闻所感。1)坚持为农民群众而创作的文学主张,有意识地写农民,写农村生活,并且按照农民的思想感情、美学趣味和文化水准的要求去创作。

当代文学课件

当代文学严辉老师课堂课件整理 绪言 一、当代文学的概念、性质和特点: 1、概念: 时间: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 地域:大陆地区 2、有关概念的争论: 1950年代末:“中国当代文学”的提出 1980年代中期:“20世纪中国文学” 1990年代末:重写文学史 新世纪以来:争论远远没有停止…… 新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 二、中国当代文学的性质与特点 1)当代文学既是现代文学的承继,又是新的社会主义文学的发生和发展。现代性 2)当代文学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的历史。强烈的现实关照 3)当代文学具有鲜明的政治性。 三、当代文学的历史分期(三分法) 新中国文学: 1949-1966:简称“十七年”。当代文学格局的基本形成 1966-1976:革命十年。文学的浩劫时期 新时期文学: 1976年以来:又称“新时期”。当代文学的复苏、兴盛和文学的多元化时期。 新世纪文学 第一章1950-70年代的文学环境和文学思潮(新中国文学) 第一节“十七年文学”时期 一、1949年7月,第一次文代会召开(中国当代文学的起点) 意义:新中国文艺的总方针和总方向的确立 确立延座讲话精神为新中国的总方针。以文艺为人民大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为新中国文艺的总方向。坚持普及第一。 新中国文艺界的“大会师”。解放区文学成为新中国文学的蓝本。经验与教训。 二、文学环境 1、新中国文学组织和体制的建立 高度组织化:“作协”和“文联” 作家的经济生活:工资+稿酬 文学刊物:《人民文学》(作协)《文艺报》(文联) 2、作家的整体更迭 一些作家的边缘化,甚至消失 新的中心作家的构成:来自解放区的革命作家和原左翼的进步作家;新中国成长起来的年轻作家 3、文学传统继承和外来影响 ①重点翻译介绍苏联的文艺理论和作品。

(完整版)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

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 南冰 具有生命力的文学作品是需要深深植根于生活的土壤中的,《呐喊》、《彷徨》作为鲁迅这位20世纪世界文化巨人所创作的经典之作,正是以独特而敏锐的洞察力观察社会,体验生活,反映生活,展示了病态的旧中国和旧中国社会中知识分子的病态心理。知识分子阶层是推动一个社会向前发展的核心动力,代表着一个社会民族的精神面貌。而旧中国的知识分子是一个怎样的一个群体?在鲁迅的笔下这个群体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也被他的笔剥得体无完肤。鲁迅对知识分子问题产生极大的兴趣,并且倾注十分的热情。在他笔的下,知识分子这个群体被描绘的淋漓尽致。 一、苦闷彷徨、软弱动摇的知识分子形象 在“五四”新文化陈营发生分化,昔日的战士“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的时候,鲁迅密切地注视知识分子的动向,剖析他们的思想特点,为我们写出了《在酒楼上》的吕纬甫、《孤独者》的魏连殳等人物形象。他们是从辛亥革命以前至五四运动前后出现的知识分子,是作者曾经寄予希望,曾经在他们身上探索和寻找革命力量的人物。 吕纬甫年轻时曾和“我”同去城隍庙里拔神像的胡子,和别人议论“改革中国的方法”时竟至于“打起来”,可见他早年的激进。但当“我”在酒楼上与他重逢时,他却一再宣扬自己的“敷敷衍衍,模模胡胡”:奉母亲之命回乡来迁小弟的坟,明明已经找不到骨殖,却将原葬处的土胡乱捡些装进新棺材,煞有介事地迁走;受母亲之托,给原邻居顺姑送两朵剪绒花,可姑娘已死,他就将花随意送人,却打算向母亲说“阿顺见了喜欢的了不得”;他甚至甘愿给富家子弟教《孟子》和《女儿经》……吕纬甫的这种种“随随便便”,表明在他思想中已完全解除了自己民主主义的武装,反抗和摇撼封建社会的念头,已经在他的头脑里消失得无影无踪。对未来的前途觉得浑沌一片,茫无头绪。 当吕纬甫变革社会的志向由于受到各种困境的重重围困,他感受到了理想的幻灭,理想幻灭后的生存何以为继?传统文化体系在知识分子处于这一种思想困惑和精神真空时在知识分子自觉与不自觉间重新抬头,重新收拾为新思想所洗涤所占据的地位,终成为了吕纬甫行为的指南,他完全丧失了探索勇气,也放弃了对于真理追求的精神。然而他对于自己沉溺在这种消沉和灰暗的精神世界中间,

赵树理的文学史意义

赵树理的文学史意义 摘要 赵树理是现代小说家,戏曲家。他的作品始终以农村、农民为出发点,密切关注变化中的农村和农民生活,他是一个真正为农民写作的作家。当今社会也在重塑赵树理的地位,他不仅只是农民的传声筒,更是农民的朋友。本文将从多方面论述赵树理在文学史上的意义,重塑赵树理形象。 关键词 赵树理农民作家共识 赵树理来自山西沁水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他是一位长期致力于小说创作民族化、大众化的作者。在四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以我国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农民生活及农村斗争为题材,表现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其作品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创新实践,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得到了文学界的高度评价,他更是当代社会“九大家”之一。 一、唯一的农民作家 他是一位扎根农村,真正为农村而献出自己一生的作家。他不像有些作家那样,居住在 繁华都市舒适的寓所,身着名牌服饰,出入于灯红酒绿之处,他是唯一一个勤俭节约、爱农村、敬农村、深入农村的作家。 在生活方面,赵树理有了固定的收入,工资待遇都不低,在北京买了房子,接来了家属。按说,他完全有条件过舒适的日子,可他骨子里流着的是农民的血液,让他无法与城市融合。他关注的仍然是农

村的状态和农民的生活。从1949年进京,到1965年举家迁回山西,16年的时间里,他有一多半是在晋东南农村生活的。他跟农民们吃住在一起,一方面是为了体验生活,获取创作素材;另一方面是要同农民一道,寻找过好日子的途径,让农民能尽快从千百年的贫穷落后中摆脱出来。因而,他总是心甘情愿地充当农民的代言人,时时处处维护农民的利益。 “一个知识分子,也许可以做到像赵树理这样关注农民但不会真正地融入农民———丢掉轻视农村和农民文化的意识———而是不同程度上抱着启蒙者的心态企图唤醒和改造农民。”论者刘雄飞的观点揭示了赵树理文学创作在农民群体中获得巨大成功的又一要因。在现当代文坛,再没有一位作家能像赵树理这样,在生活和心灵上如此贴近农村,贴近农民。这源于作家终生坚守的农民情怀,其典型特征是质朴善良的人格与平等意识,其行为表现是终生心系农村、关爱农民,为农民群体的利益诉求而真诚写作、热忱呼吁。应该承认,能够像赵树理这样无论政治环境和个人地位如何变化都能终生保持着质朴善良的农民情怀者在现实中很少,因此这种坚守便显得愈为可贵,尤其是当作家的理想与政治环境要求发生抵触的时候。 二、对五四精神的继承与发展 赵树理是一位拥有最广大农民读者的作家。他的创作继承了“五四”以来新文学的精神,并吸收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发展成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族风格。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孟祥英翻身》、《地板》、《福贵》

读赵树理先生的作品有感++

读赵树理先生的作品有感 摘要:赵树理是现代小说家,戏曲家,被称为“人民艺术家”。他的作品始终以农村、农民为出发点,密切关注变化中的农村和农民生活,他有明确的目的意识,为农民、写农民、给农民听、给农民看,由此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赵树理被称为语言大师,他的语言创造达到了极高的成就,并且开辟了一条独特的道路。一是扬弃了传统小说章回体的程式化框架,成功地借鉴民间文艺里“讲故事”的手法,以故事套故事,巧设环扣,引人入胜,使情节既一气贯通,又起伏多变,结构完整、趣味性强。赵树理在创作中尽量照顾群众的习惯:群众爱听故事,他就增强故事性;爱听连贯的,他就不会因为讲求剪裁而把故事割断了。尽量照顾群众的习惯,能叫大多数人读,这是赵树理进行创作时刻意追求的。本文主要从赵树理的作品入手,分析其作品的主要特色。 关键词:赵树理政治问题小说文学大师《小二黑结婚》《邪不压正》《李有才板话》 美国作家贝尔登认为赵树理“可能是共产党地区中除了毛泽东、朱德之外最出名的人"。抗日战争时期赵树理因为创作《小二黑结婚》而享誉整个解放区,并被树立为“方向作家”,《小二黑结婚》是文艺大众化道路上里程碑式的作品。这篇小说的发表使赵树理成为中国新文学史上真正解决了文艺大众化问题的第一位作家。三十年代左翼进步文艺界撒下的种子在四十年代的解放区终于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此后,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和长篇小说《李家庄的变迁》等的接

连问世,进一步显示出赵树理在文艺大众化方面的巨大成就。赵树理的创作使文艺大众化运动呈现出崭新的风貌,他开辟了一个新的文学时代。而《邪不压正》发表后却又受到严厉批判,最后这个只着眼于农村题材的作家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他的作品只是真实的反应了不同时期农村的面貌以及出现的问题,却忽而誉满天下忽而谤满天下。 一、文学创作与政治的方向 (一)政治方向下的创作 赵树理因创作《小二黑结婚》而一举成名,被树立为“方向作家”号召文化界学习,之后的《李有才板话》《孟祥英翻身》《李家庄的变迁》也是备受推崇的佳作。但在1948年创作的《邪不压正》却受到了批判,而后的《三里湾》虽为赵树理赢回了一些声誉,但是《锻炼锻炼》《套不住的手》《实干家潘永福》却再一次为他的写作生涯带来厄运,直至文革被迫害,赵树理几乎没有优秀的作品问世。 赵树理因《小二黑结婚》成名可以说是一个巧合。在1943年10月《解放日报》刊登了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号召文艺工作者走“工农兵方向”要做到“文艺为大众服务”。《小二黑结婚》发表于1943年5月,描写了农民小二黑和小芹争取婚姻自主的故事,表现了民主政权在农村中的力量,这正好与《讲话》的精神不谋而合。所以,赵树理被党的文艺干部周扬积极宣传,树立为了“方向作家”是《讲话》在小说界的成功实践。 (二)文学创作的褒贬 因为赵树理的小说是搭上了“政治方向”这趟顺风车,所以在一

浅析赵树理不同时期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浅析赵树理不同时期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摘要 中国现代文学大师赵树理的作品独具耐人咀嚼的泥土芳香,塑造了一大批典型的农村人物典型,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社会背景不同,赵树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在建国前后形成了巨大差异,成为文学爱好者和批评家们津津乐道的论题。笔者以其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两个时期的小说人物形象及意义,结合具体作品和具体人物进行对比,分析了赵树理不同时期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意义及塑造方法,以期加深广大文学爱好者,特别是赵树理先生的热爱者对先生的了解,提高阅读和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关键词:人物形象;特定时期;农民;方法

前言 赵树理先生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大师,其小说创作在中国新文学史上更是独树一帜,他开创的以山西作家群为代表的“山药蛋派”,作品独具耐人咀嚼的泥土芳香,塑造了一大批典型的农村人物典型,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赵树理的小说根据其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揭示的社会意义,以及塑造的人物形象及方法,文学史上将其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一、民主革命时期的小说人物形象及意义 在当时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形势下,赵树理先生的小说层次鲜明地塑造出了特定时代里的三类人物。 (一)因循守旧,深受毒害,难以摆脱旧思想的“老一代” 由于两千多年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农民有着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他们本性善良,潜意识里已把旧传统视为理所当然的东西,并试图让下一代沿袭下去。致使很多时候我们不由得“怒其不争”,从而在心灵深处感觉到思想变革的重要性。赵树理先生民主革命时期的作品中我们很容易找到这样一类人物:如《小二黑结婚》中的二诸葛和三仙姑,他们都有极力反对小二黑与小芹的婚姻关系,理由也简单的可爱。一个认为命相不对;另一个则反对自由恋爱。这件事现在看来似乎颇为可笑,但在40年代的中国,却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老一代的一个

整体评说繁漪陈白露人物形象

整体评说繁漪陈白露人物形象 【篇一:现当代文学考试重点资料】 名词解释 1、文学研究会: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也是中国 文学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文学社团之一。1921年1月成立于 北京,发起人有周作人、许地山、沈雁冰、郑振铎等。主要刊物有《文学旬刊》《小说月报》等,创作宗旨是“为人生”,主张文学反 映人生,指导人生,改良人生,也被称为“人生派小说”。体现的是 现实主义的文风。 2、创造社:1921年7月,由留学日本的郭沫若、郁达夫、田汉、 成仿吾、郑伯奇、张资平等在东京成立。先后出版的刊物有《创造 季刊》、《创造日》、《创造月刊》等。创造社从文艺思想到创作 倾向都是以浪漫主义为其特点的。主张为艺术而艺术。 3、“冰心体”小诗:在“五四“新诗坛上一度成为风靡一时的诗歌体裁。当时写小诗的诗人有冰心、宗白华、朱自清等。小诗集《繁星》 《春水》的出版,使冰心成为当时”小诗派“的代表人物。小诗短小 凝练,少则二三行,多则十几行,表现诗人刹那间的感受或独特的 发现,寄寓某种人生哲理或美的情思,给人以启迪和愉悦。 4、中国新感觉派小说:是我国第一个自觉运用现代派方法的小说流派,又称为心理分析派或现代派。盛行于30年代的上海文坛。该流 派人数不多,以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为代表,以《无轨列车》《新文艺》《现代》等杂志为中心。他们的创作以描写都市生活和 市民心态为主,运用弗洛依德精神分析理论和现代心理学说,对现 代都市社会的各色人生进行审视观照。 5、红色鼓动诗:指的是1929年以后,殷夫在党的秘密刊物《巴士 底山》、《列宁青年》和“左联”的《萌芽》、《奔流》等刊物上发 表的大量政治抒情诗。这些诗歌直接歌颂无产阶级革命,抒发无产 阶级的战斗豪情,诅咒黑暗,鼓动革命,调子激昂高亢,旋律急促,体现了鲜明的政治鼓动性。 6、京派:是文学中心由北京南移上海后,和“左联”同时并存,继续 活跃在北方的一个以描写自我个性为主的作家群,创作以小说最为 驰名。主要代表作家有沈从文、废名、凌叔华、萧乾等。京派作家 有共同的文人学者作家的职业特点,始终持矜持的学者风范和艺术 虔诚的文人风度。文学思想上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下学期复习资料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第二十二章赵树理 一、与二、三十年代描写乡土题材的众多新文学作家相比,赵树理在表现农民方面有哪些新的突破?试结合赵树理小说的人物塑造与基本主题来加以说明。 答:1、描写特定历史时期新的生活、新的人物,紧密配合了社会变革有“实效性”。能直接融入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中,这是以往任何一位新文学作家没有做到的。 2、以往描写农民的新文学作品,都是以人道主义观点发现和同情农民,赵树理则更进一步,直接与农民对话,展示农民新的道德精神风貌以及所面对的矛盾。 3、以往作家包括鲁迅,多写农民的痛苦与创伤,赵树理则写农摆脱旧的文化习俗的艰难,但更注重表现精神上的“翻身”,通过农民精神、心理和人与人关系的变化,来显示农民“改造”的艰巨性。 4、文学语言与形式的创造方面,直接实现了民族化与大众化的统一。 二、如何理解赵树理出现的文学意义。 答:赵树理的创作顺应了大众化的文艺方向,这种“方向性”的提倡对整个解放区文学乃至五六十年代文学,都影响巨大。 赵树理创作现象的出现是以解放区特定的历史环境为前提的。在解放区,以农民为主体的普通民众在推翻了封建统治之后获得了初步的经济和政治的翻身之后,随即要求拥有属于他们自己的比较通俗而又有新的时代特点的文化艺术,呼唤贴近他们生活的能与他们气息相通的作家。赵树理

以及大批实践了“赵树理方向”的作家适应了这种历史要求。这其实是新一代作家,这代作家与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有着最亲切、最深刻的血肉般的精神联系。赵树理即是深深根植于农村,从思想气质到生活习惯都彻底农民化了的。 赵树理追求大众化主要是出于一种生活实践的内在要求,是与农民进行精神对话的内在需要,而不是自上而下的赐给,能够忠实的反映农民的思想、情绪、意识、愿望及审美的要求,并真正能为普通农民所接受。这批作家首先是从事革命的实际工作者,然后才是作家。 三、分析赵树理小说语言形式的创新,并重点说明哪些方面对传统小说做了扬弃和改造。 答:赵树理的小说多采用评书体的现代小说形式,以说唱文学为基础。1、赵树理小说扬弃了传统章回体小说的程式化框架,而汲取了讲究情节连贯性、完整性的特点。 2、把小说当通俗故事写,将情节描写和人物塑造融化在故事叙述中,保留口头性文体的特点,而又比一般传统小说明快简约。 3、语言上具有口语化特点,艺术性与通俗性结合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第二十三章小说(三) 一、简述40年代暴露讽刺小说的创作状况 答:暴露讽刺小说的浪潮在40年代由张天翼带头掀起,涌现出了一批优秀作家。 1、1938年张天翼在《文学阵地》上发表讽刺名作《华威先生》,并因而在国统区内掀起抗战文艺要不要暴露的长时间的争论。小说塑造了一个“包

赵树理

赵树理 赵树理简介 赵树理,原名赵树礼,现代著名小说家、人民艺术家,山药蛋派创始人。 1906年9月24日出生在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在农村中长大的他不仅了解农民,也热爱和深通农民的艺术。青年时代曾外出求流浪求学,曾就读于长治的山西第四师范学院,一度接触到新文学,受到极大影响。 1930年底,赵树理一边流浪一边开始写作,在抗战前的几年间发表了《金字》《盘龙峪》等小说。1937年投身抗日工作,在山西从事各种文化事务,编报纸副刊,写出了许多反映农村社会生活、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小说,如《小二黑结婚》(1943)、《李有才板话》(1943)、《李家庄的变迁》(1946)、《福贵》等。全国解放以后,继续深入农村生活,笔耕不辍,驰骋于中国文坛。短篇小说《锻炼锻炼》《登记》、长篇评书《灵泉洞》(上集),以及《实干家潘永福》、长篇小说《三里湾》(1955)等。赵树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是我国

真正熟悉农村、热爱人民的少有的杰出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乡土气息浓厚,真实地再现了我国农村几十年来的巨大变革,有一种新鲜活泼、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大众化风格,形成一个俗称“山药蛋派”的文学流派。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国文联常务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曲艺协会主席,曾任《曲艺》《人民文学》编委、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三届代表。 在文革中赵树理成为“周扬树立的黑标兵”,遭到长期的迫害、批斗,1967年1月8日《光明日报》发表《赵树理是反革命修正主义文艺路线的“标兵”》,被押著游街示众,曾被打断肋骨,又在批斗台上被推下,跌断髋骨,1970年6月23日被“隔离审查”,9月17日继续接受批斗,9月22日病危,1970年9月23日含冤逝世,终年64岁。

浅析赵树理小说中的农民形象

内容摘要 赵树理所写的是解放区封闭的农村,多是一些翻身农民的崭新形象,他们为争取自由而努力奋斗,是觉醒了的一代农民青年,他们身上有较鲜明的反抗精神;他的写作自始至终都以农村农民的思想变化,革命斗争为题材写作的.赵树理还是第一位在文学上成功地塑造了中国翻身农民形象的作家。赵树理的小说数量不多,但就反映四五十年代解放区农村变革所达到的高度而言,在当时是十分杰出的。本文主要分析作者笔下农村青年形象及其个性特征。 虽说赵树理的小说数量不多,但就反映四五十年代解放区农村变革所达到的高度而言,在当时是十分杰出的。从他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出解放区农村题材小说的大致面目。表现农民的斗争,对农村封建落后的旧规矩的改造,热情歌颂农村在新时期焕发的新思想,以及表现翻身后农民的欣喜心情。他的小说在刻画新旧农民形象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关键词:赵树理小说农民形象老农民新人

浅析赵树理小说中的农民形象 一、顽固守旧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旧式农民形象。 赵树理自己说过:“我的作品,我自己常常叫它是‘问题小说’。”“我在作群众工作的过程中,遇到了非要解决不可而又不是轻易能解决的问题,往往就变成了所要写的主题。”如在《小二黑结婚》中重点塑造的两个落后的家长形象,即二诸葛和三仙姑。二诸葛是一个善良却又十分愚昧懦弱的老农民,由于无力改变受欺压的痛苦境况,他迷信命运。他以“命相不对”为由,阻挠儿子二黑与三仙姑的女儿小芹的恋爱。而三仙姑是通过搞“下神”之类的迷信活动,来掩饰自己不正当的男女关系。这就是赵树理在小说中对建国初期的农村问题批评得最多的一点。我认为,赵树理笔下的这三个形象最具代表性。 1.小丑式的假“仙姑”。 三仙姑的“下神”,是她觉得孤单,而又被“于福他爹”赶走了村里那些为她“作伴”的年轻后生之后的事。而她把香案设起来之后,文中说:“青年们到三仙姑那里去,要说去问神,还不如说是去看圣像。三仙姑也暗暗猜透大家的心事,衣服穿得更新鲜,头发梳得更光滑,首饰擦得更明,官粉搽得更匀,不由青年们不跟着他转来转去。” 对比赵树理给了三仙姑以辛辣的嘲讽。她的“下神”,就是为了方便自身搞不正当关系,解决感情和生理上的寂寞。她竟然利用自己的女儿“又团结了一伙孩子们”,“比当年的老相好更多,更俏皮。”后来看出小芹跟二诸葛的儿子小二黑谈恋爱,为自己后半身考虑,就托东家求西家,给小芹找婆家,并找到了一位“当过旅长的退役军官”的有钱人。小芹不听她的话,她就“神上了身”,说小芹跟“吴先生”是前世姻缘,还唱什么“前世姻缘由天定,不顺天意活不成……”其实骨子里还不是要把女儿推出家门,落得一笔丰厚的聘礼!这种畸形的性格是封建农村经济、文化极端落后和买卖婚姻制度的产物,它带有高度的典型性。 2.宿命者二诸葛。 二诸葛是受封建迷信愚弄的典型。他的“抬手动脚都要一论阴阳八卦,看一看黄道黑道。”“不宜栽树”笑话还不能使他悔悟,仍坚持以“命相不对”--而骨子里是因为三仙姑的坏名声来反对二黑和小芹的恋爱。而在兴旺兄弟捆二黑后,二诸葛的表现是:“我知道这几天要出事啦,前天早上我上地里去,才上到岭上,碰到个骑驴媳妇,穿了一身孝,我就知道坏了……”其实,二诸葛的迷信本质上反映了他性格的懦弱。因为无法与恶势力做行之有效的斗争,所以把一切

(完整版)浅析鲁迅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毕业设计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浅论鲁迅小说中人物子形象的塑造 目录 摘要......................................................................................................... ..2 关键词 (2) 引言.......................................................................................................... ..2 一、本文阐述的背景 (2) 二、鲁迅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 造 (3) 三、鲁迅小说中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的社会意 义 (9) 结语……………………………………….......……………..….............

11 参考文献 (12) 浅析鲁迅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 摘要:鲁迅的小说主要塑造了现代中国的两类型人物形象,一类是以孔乙己、陈士成、吕纬甫、魏连殳、子君和涓生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他们或惨受封建教育制度毒害的知识分子(以孔乙己、陈士成为代表);或有进步要求和变革愿望的现代知识分子(以吕纬甫、魏连殳等为代表);亦或是“五四”后追求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知识青年(以子君和涓生等为代表)。通过对鲁迅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分析、研究,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抨击知识分子的弱点和缺点。鲁迅在深刻批评他们的同时,也不掩饰自己对他们遭遇的同情,愤怒地控诉毒害和葬送他们的黑暗制度,替他们大声喊出了“封建礼教吃人!”另一类是以阿Q、闰土、祥林嫂、杨二嫂等为代表的农民形象。一个个鲜活的农民形象让我们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苦难的旧中国农民,他们肉体和灵魂的双重枷锁。可以说他的小说有自己的历史价值,更有

读赵树理的名篇《锻炼锻炼》

50年代民间立场的曲折表达 ——重读赵树理的名篇《锻炼锻炼》 作者:陈思和 赵树理的创作在当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赵树理是“五四”以来新文学传统的异端,他又是属于中国民间传统中比较有政治头脑和政治热情的农村知识分子,他把民间传统作为自己安身立命之地,自愿当个“文摊文学家”①,这一方面取决于他来自山西民间社会的家庭背景和受过民间文化的熏陶②,更重要的是,他在战争的时代里看到了农民将会在未来的政治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民间文化传统也应该风云际会,获得复兴③。所以他始终想绕过新文学传统,将民间文化直接与实际的政治工作结合起来,他把自己的小说解释为“问题小说” ④,所谓“老百姓喜欢看,政治上起作用”,都包含了这种意思。他所说的“起作用”不仅仅是利用通俗方法将国家意志普及远行,也包含了站在民间的立场上,通过小说创作向上传递民间的声音,自觉的民间立场形成了赵树理特有的叙事美学和艺术风格,他说,他写的东西,大部分是想写给农村中识字人读,并通过他介绍给不识字人听的。必须了解赵树理特殊的创作对象和创作观念,才能真正了解他的创作的美学意义。一般来说,文学艺术“为工农兵服务”是50、60年代作家共同遵循的创作方向,但像赵树理那样,把自己的文学对象具体规定为“农村中识字人”(大约不会超过中学毕业的文化程度)和“不识字人”,应该说是很少见的。所以用新文学传统的审美眼光,用一般知识分子理性的眼光,都无法从审美感情上认同和理解赵树理的小说,甚至很难走进赵树理艺术世界之门。赵树理所要表达的,不是概念形态的农民,也不是艺术形态的农民,而是实实在在的山西农村口常生活当中的活人的具体感情、没有一点儿的虚伪。他在抗日民主根据地和解放区创作的重要作品,虽然也表现出特定政治环境下的农村生活,但那是用民间的山泉洗过一遍的生活、显现出民间的本色。 《小二黑结婚》写农民的自由恋爱,却先写三仙姑,一个因为爱情得不到满足而装神弄鬼的女巫,接着是农村流氓窃取村政权为非作歹,压制育年农民的自由恋爱……把一个藏垢纳污的民间社会文化历历在日地展现了出来。同样是写土地改革运动,别的作家都是按土改政策文件铺展惊心动魄的阶级斗争情节,而《李有才板话》、《邪不压正》等却土头土脑地描述了农民在土改中表现出来的各种心态和遭遇的尴尬事件。他总是紧紧盯着这块十地上蠕动着的那些小人小事不放。如果按“阶级斗争”的主流意识形态来衡量,如果用知识分子的启蒙主义的审美标准来衡量,赵树理的小说怎么也谈不上“深刻”和“魅力”,但是,如果我们暂且放弃一下“五四”以来政治与艺术逐渐结合而成的一系列新文学批评标准,如“深刻性”、“典型性”、“史诗”等等,换一副农民的眼光,就不难理解赵树理笔下所展示的魅力。 首先,赵树理作为农民的代言人,他本能地发现,在农村,对农民最大的危害,正是农村“基层干部是混入了党内的坏分子”(周扬语),如金旺那样的地痞流氓,小元那样的旧势力跟屁虫,小旦那样随风转的地头蛇,以及小昌那样“轮

《小二黑结婚》赏析

《小二黑结婚》欣赏 《小二黑结婚》是赵树理小说代表作,也是解放区文学的典范之作。 赵树理(1906——1970),原名赵树礼,山西沁水人。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长篇小说《李家庄的变迁》、《三里湾》等。 《小二黑结婚》作于1943年春,是赵树理的成名之作,也是体现他的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形成主题的创作思想的代表作品。他被称为“地摊文学家”。 小说塑造了三组各具特色的人物。 A.新型农民的典型:小二黑和小芹。 他们是解放区新代农民的典型,他们敢于斗争,主要表现在掌握自己的命运,坚决反对封建包办婚姻,大胆地自由恋爱当二诸葛为儿子收留了一个八。九岁的女孩传童养媳时,小二黑含糊地说;“您愿意养,你就养若,反正我不要”。当三仙姑要将小芹嫁给一个旧军官做续续时,小芹坚决反对,并明确表示说:“我不管,谁收了人家的东西,谁跟人去”。两人并在斗争中,自由恋爱结婚。反对封建迷信。小二黑原先也跟他爹二诸葛学些算卦之类的事,后来在事实面前逐渐清醒,开始厌恶。反对父亲的迷信行为。小芹也对她母亲的弄神行为不予理睬。反对恶势力。当恶势力金旺、兴旺利用被窃取的职权设下圈套。斗争小二黑和小芹时,他们毫不示弱,敢于面对面地以理抗争。并在党和民主政府的支持下,克服了自身的旧思想和旧道德,树立了

新的思想道德,新的思想愿望,最后取得了斗争的胜利。 B.落后农民的典型;二诸葛、三仙姑。 他们由于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既不明白自己受苦的根源,又无力改变自己的生活地位,便养成了落后、守旧、自私、迷信的性格。 二诸葛迷信思想报重。“抬脚动手都要论一论阴阳八卦,看一看黄道黑道”。包办儿子的婚姻,给小二黑找了个七、八岁的童养媳。在恶势力的面前不分是非,软弱屈从,只会哀求“恩典恩典”。三仙姑好吃懒做,用迷信唬弄人,装神弄鬼骗取钱财。包办婚姻,给小芹找了旧军官;心理“变态”,讲究不合时宜的穿戴打扮,对小二黑和小芹表现出一种极不正常的心理和感情。两个落后农民,他们的思想都与新的时代格格不久但他们毕竟是受封建毒害的善良农民,他们的思想也是可以改造的。在作品的结尾,三仙姑改变了打扮,二诸葛也撤去了香案。 C.封建恶势力的代表:金旺、兴旺。 金旺兄弟利用农村新政权的稚嫩和农民的保守思想摄取了基层政权的职位,为非作歹兴风作浪,调戏小芹,非法斗争和捆绑小二黑和小芹,把持乡村政权。但他们最终还逃不出人民政权的惩罚。 思想意义:小二黑和小芹的胜利说明人民政权是人民实现自主婚姻的最可靠的保证。同时它也揭示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小二黑和小芹的斗争,已经不只是他们个人的事情,他们斗争是解放区人民反霸除暴的民主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全社会建立新的婚姻观念,消除封建迷信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作品也表达了作者的一个隐忧,

浅谈赵树理小说的主题特色

浅谈赵树理小说的主题特色 10中师本三班林凤100101309 英国作家佛斯特曾说:“小说必须要有一个中心点:一个单一的主题、情节和表现方式。这个中心点控制着全部人物,引发情节,以及将小说从外至内紧紧的连结起来——将散乱无章的语句连成一张网,并使其有条不紊,犹如一个行星在记忆的天空中循轨运转。”可以认为,主题是统帅一部作品的灵魂,它决定着素材的取舍、布局的安排、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塑造,同时反映着作家对生活的观察、分析和认识。 所以,无论从创作的角度看,还是从评论的角度看,都无法忽略主题。现在我们就来探讨赵树理的小说在主题思想上的特色。 一、开拓性 赵树理的小说选择了新的角度,开辟了新的领域,对中国广大农民的生活方式、心理习惯、精神追求及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诸多问题上的种种表现进行了深入的体察、探索和艺术概括,并且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首先,从反映生活的角度上说。他的作品反映出来的喜怒哀乐,完全是农民感情的自然流露,决无客观描摹之感。以《福贵》为例,小说写了二流子福贵耍钱、偷窃、自轻自贱的劣迹,但不渲染这些,而是站在自己人的立场上,深入挖掘福贵性格中健康美好的一面。他聪明、勤劳、乐观,正月里唱戏打扮起来唱正生“比谁都漂亮”。他对妻子银花关心体贴。为人要强,农活样样精通。这是一篇完全站在农民立场上为二流子“平反”的小说。纵观赵树理的小说,几乎篇篇都在为农民说话,成为农民的忠实代言人。坚定地站在农民布尔什维克的立场,运用马列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分析和反映我国农村不断变革的现实,这正是赵树理小说的主题具有开拓性成就的根源之一。 其次,从反映生活的内容上看。赵树理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开拓新的领域。1943年9月发表的《小二黑结婚》是表现抗日民主根据地翻身农民的新生活的第一篇杰作。同年底出版的《李有才板话》是第一部正面反映根据地改造村政权和减租减息复杂斗争的成功之作。1945年发表的《孟祥英翻身》是解放区文艺首批接触妇女解放主题的力作之一。赵树理一贯致力于大众化的文艺,同农民群众保持着血肉联系,十分熟悉翻身农民的生活道路、思想感情和语言习惯,因而在表现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农民主题上显示了开拓性。 最后,从反映生活的思想深度上说,赵树理力避因袭别人和自己作品的旧套,务求出新。如果不跳出名著的窠臼,把《小二黑结婚》也写成爱情悲剧,恐怕不会有什么震动,他的高明之处就是在于独辟蹊径,勇于突破真人真事的局限,从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出发,把悲剧结尾改成喜剧结尾。这便极大地鼓舞了广大群众争取自由解放的斗志,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列宁曾说:“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正因为如此,赵树理在中国新文学史上才占有重要的位置。 二、现实性 赵树理是一位有强烈历史责任感和政治热情的革命作家,他总是直面人生,针对现实中的旧人旧事旧作风痛下针砭,对新人新事新风尚热情讴歌。因为看到“有些很热心的青年同事,不了解农村的实际情况,为表面上的成绩所迷惑”,便写了《李有才板话》;因为“农村习惯上误以为出租土地也不纯是剥削”,便写了《地板》;因为流氓钻空子和少数农村干部变坏,常使土改发生偏差,为了使土改中的干部和群众“知所趋避”,

读赵树理作品有感

赵树理:农民代言人 能够承载历史文化最多的应该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而不是那些叱咤风云的帝王将相。就如在汉唐盛世、康乾盛世里,其实最广大的劳动人民也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只不过相比较动荡时期人民的苦难生活而言有所好转而已,在一波一波的历史战争,改朝换代的时期,人民如果能够平平安安、吃得饱、穿得暖就感天谢地了。所以不管怎样说,那时候的农民都远不如现在这样,有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等等的保险,能够买上房买上车,不论从物质上还是精神上说,都是天壤之别的区别,不在一个层次。什么是进步,广大人民底层阶级的进步,才能真正反映一个社会的进步。在任何一个生产力不发达的社会,统治阶级的统治者们都是锦衣玉食,甚至越是腐朽落后的政权,统治者们奢华的程度就越深,比如朝鲜的金正恩。 纵观社会的历史,真正能够一字一句地描写农民的生活的任何文章并不多见,正如董大中先生所说:“赵树理是中国现代作家里的一个异数。……他的作品忠实地描写了中国农村翻天覆地的历史变迁,表达了中国农民痛苦的呻吟和深情的呼唤。他也就成为农民的一位最忠实、最勇敢、最可靠的代言人。”关于赵树理先生的其人其事和其文章的评论,董大中先生的序言里讲的十分清楚,我就不敢班门弄斧了,下面是我读《赵树理精选集》的简单认识。 读赵树理的作品,初一接触,就感觉对了,不仅眼前一亮:对,这就是当时的农村真实境况,这就是我要了解的那段神秘的历史,写得太好了,通俗易懂,言简意赅,最能为大众乐于接受。 其实,在读中学的时候,我就知道赵树理是山药蛋派的作家代表,他最为我们熟知的作品是《小二黑结婚》、《田寡妇看瓜》和《李有才板话》等。不过中学课本没有收录他的作品,所以是课外认识他的作品,有点“只闻其人,未闻其声”的感觉。所以,我有这种阅读赵树理文章的夙愿是由来已久的,心中始终积聚着一股阅读的能量,至此方纔释放出来,感觉舒服多了。 随后,小二黑结婚等作品被改编成了电影,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欢,电影中的唱词“清粼粼的水来蓝莹莹的天……”更是脍炙人口,经久传唱,可见赵树理的作品是深受人们的喜爱的。我想,这是他的作品适合了最广大人民的口味的结果,一点都不奇怪。

中学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美的鉴赏

中学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美的鉴赏 无论是教育方针还是新课标都强调了“美”。其实这里所说的“美”即“美育”,是指:“当人们对审美对象进行感受、欣赏、评价和判断等审美活动时,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会受到感染、熏,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从而不仅在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上得到了提高,受到了教育,而且在的气质、精神面貌上,也得到了提高,受到了教育”。美育作为培养全面发展新人不可或缺的一种教育方式,它具有独特的内容和魅力,如果能将它与其它各育有效地结合起来,对于提高中学生素质将发挥出独一无二的功能。 那么,应该引导学生从哪些方面入手来鉴赏作品中的美呢?下面我以中学语文教材中孙犁的《荷花淀》这篇小说为例,从主题、人物、结构、语言四个方面,谈谈如何把握这篇小说的审美特点。 主题之美 主题是文学作品通过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反映生活时表 现出来的基本思想。因为它来源于生活,生活又是美的载体之一,因而文章的主题具有美的外在和内涵。一般可以通过深入地研究事件和人来进行,不同的小说有着不同的特点,

也有着不同的主题之美。 《荷花淀》的主题的美是独具一格的。在这篇小说中,战争似乎总是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的。即使是较为清晰的那一场伏击战,作者也只是以轻松明快的笔调来描写,不着意展示战争中本应有的严酷、壮烈和惊心动魄。作者精细的笔墨更多地用在展现以水生和水生嫂为代表的冀中儿女身上 焕发的人性美、人情美上了。正是这群优秀的冀中儿女身上迷人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压制住了残酷战争,从而向我们昭示了本文美的主题:人性美、人情美是战胜战争最有效的武器。难怪孙犁也说:“我最喜欢我写新的抗日小说,因为它是时代、个人的完美真实的结合……” 人物之美 文学是人学,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的。一部小说有无令人不忍释卷的魅力,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否吸引人至关重要。因此,所塑造的人物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是整部小说具有美的特性的点睛之笔。 孙犁的《荷花淀》是美的典范。说它是美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孙犁在这篇小说中独创了集人美、人情美为一身的以水生嫂主要代表的农村劳动妇女形象。 小说一开篇,便将女主人公置身于一个由皎洁的月光、

浅析赵树理小说中的农民形象 .doc

广西教育学院 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题目浅析赵树理小说中的农民形象系别:文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年级班级:2013级成人本科函授班 学号: 学生姓名:蒋 指导教师:吴职称:副教授

广西教育学院 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课题名称:浅析赵树理小说中的农民形象 系别 __文学院 ______ 专业 __汉语言文学__ ____ 班级 __ 2013级成人本科函授班 学号 ____ __ _ 姓名 __蒋 指导教师(签名)__________ 2014年3月20日 教研室主任(签名)_________ 2014年3月25日 二○一四年三月十五日

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目录 题目 (1) 摘要 (1) 关键词 (1) 英文题目............................................................................................................. 错误!未定义书签。Abstract................................................................................................................ 错误!未定义书签。Key words...........................................................................................................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赵树理作品中农民形象的类型 (3) (一)老一代农民形象 (3) (一)新一代农民形象 (4) (二)利用手中的权利谋取私利的农民形象 (5) 二、赵树理塑造农民形象艺术手段与特色 (6) (一)人物对话通俗化、大众化、民族化 (6) (二)在特定的历史事件中展示农民形象 (6) (三)以大团圆的结局来刻画人物 (7) (四)通过故事来刻画人物,情节具有很强的故事性 (8) 三、赵树理塑造的农民形象的历史意义 (8) 参考文献 (10) 致谢 (11)

现代文学史试卷

中国现代文学史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文学讲习所 2.朦胧诗 3.反思文学 4.革命样板戏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周立波反映故乡农村生活的短片小说,在五十年代的环境中应该说是很有特色的。虽然 他也不免受到时代环境的影响,但他的创作时间,无意中在和之间建构起了自己的艺术空间。 2.小说不仅解释了中国革命“发生”的历史原因,同是揭示了中国革命走什么样的 道路才能成功的“必然规律”。 3.1952年开始创作的《林海雪原》是一部影响最广泛的“革命通俗小说”。 4.“双百方针”提出以后,创作上确实出现了突破教条主义的新面貌,这一时期的作品创 作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反映外部世界或社会生活的,可以称作是的创作; 一是走进人性深处,表达年轻人对爱情的理解,并以此维护个人情感和价值的,可以称作是。 5.自“文革”开始到七十年代初,在文艺领域的废墟上,唯一被允许存在的就是所谓 的。 6.从早期《小说月报》的“鸳鸯蝴蝶派”小说,后来的张恨水小说,台湾日据时期《三六 九小报》、《风月报》上的通俗文学,一直到高阳的历史小说,、和古龙的武侠小说,基本都是沿着创作这条路走下来的。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红旗谱》艺术成就。 2.试论“伤痕小说”的艺术特征。 3.郭小川诗歌的创作特色。 4.简述赵树理现象 四、论述(不少于500字,20分) 大仲马曾说,历史是一个用来挂自己的小说的“钉子”。金庸也是件了质疑方法。他的小说几乎每一部都有自己的历史背景。那么,请你谈谈在历史想象和文学想象之间,金庸是如何充分展示和表现中国社会文化、生活,中国人的性格和历史命运的惊人才华。

浅析鲁迅小说中的旧式文人形象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一、封建科举的毒害,愚昧不悟的旧式文人 (2) (一)《孔乙己》中的孔乙己 (2) (二)《白光》中的陈士诚 (3) 二、维护封建制度假道学的旧式文人 (3) (一)《肥皂》中的四铭 (4) (二)《高老夫子》中的文化流氓高尔础 (4) 三、封建制度下挣扎反抗的旧式文人 (5) (一)《孤独者》中的魏连殳 (5) 注释 (6) 参考文献 (7)

浅析鲁迅小说中的旧式文人形象(提纲) 摘要(略) 关键词(略) 一、封建科举的毒害,愚昧不悟的旧式文人 (一)《孔乙己》中的孔乙己 (二)《白光》中的陈士诚 二、维护封建制度假道学的旧式文人 (一)《肥皂》中的四铭 (二)《高老夫子》中的文化流氓高尔础 三、封建制度下挣扎反抗的旧式文人 (一)《孤独者》中的魏连殳 参考文献

浅析鲁迅小说中的旧式文人形象 德宏师专中文系许双丽 20110131113 摘要:鲁迅作为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家,他的思想是中国20世纪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20世纪是中华民族觉醒的世纪,民族文化的觉醒首先是从“人的觉醒”开始的,即鲁迅所指出的,“最初,文学革命者的要求是人性的解放”。①他比较关注的是三个相互关联的问题:“一,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二,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三,它的病根何在?”②他所写的小说塑造了众多鲜明而活现的人物形象,尤其以小说中的旧式文人形象给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和心灵感触的震动。他一直认为知识分子应该是社会改革和变迁的启蒙者和先锋,所以他对当时社会中知识分子的命运和责任给与了更为热切的注释和思考。他所写的这些旧式文人有备受封建教育摧残的——孔乙己和陈士成,表面道貌岸然,实际却是封建道德的卫道士——四铭和高尔础,挣扎反抗封建礼教的消沉人物形象——吕纬甫和魏连殳,他们最终以失败者的身份沉沦一生。所以说,鲁迅小说中塑造的知识分子形象系列较全面的反映着当时的社会现实关系,真正做到了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人物与环境的统一,“真正的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关键词:鲁迅;旧式文人;封建礼教 鲁迅,是我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他的小说集《呐喊》和《彷徨》中塑造了一系列的独特鲜明的旧式文人形象人物,鲁迅小说通过典型形象的塑造,深刻揭露了封建制度、封建道德观念、封建的等级观念是怎样窒息人的心灵、戕害人的肉体。揭示了中国社会思想的冷酷和虚伪、愚昧和麻木、沉滞和落后。他一反视小说为茶余饭后消遣娱乐的“闲书”的传统认识,更新了小说观念,确立了“利用小说”的“力量”“来改良社会”的创作目的。在他的小说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献血”,在小说的取材上,努力描写上流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③纵观鲁迅小说中的旧式分子形象,按其特征可以分为三类:一、受封建科举的毒害,愚昧不悟的旧式文人;二、维护封建制度假道学的旧式文人;三、封建制度下挣扎反抗的旧式文人。揭示了特殊时期人们思想中的劣根性,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痛苦的生活,愚昧无知和悲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