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抗真菌的研究进展

中草药抗真菌的研究进展
中草药抗真菌的研究进展

中草药抗真菌的研究进展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中草药抗真菌的研究进展摘要近年来,由于许多因素的影响,诸如广谱抗生素、糖皮质类固醇、免疫抑制剂、抗肿瘤药的大量应用,以及艾滋病患者的剧增等,使真菌病的发病率日益增大,其中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增加了40倍。寻找广谱、高效、低毒的抗真菌药物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我国研究者从中药中寻找抗真菌药物,进行了化学及药理研究,至今已发现300余种中药具有抗真菌活性。研究范围从单味中药发展到复方,研究和探索抗真菌中药的有效成分及作用机理等,为发现和研制抗真菌药物提供有利的线索和理论依据。目前中药抗真菌有效成分的提取主要有水煎剂,乙醇、乙醚、稀醋酸等的浸出制剂。另外研究中药对病原菌的体外抑菌活性试验方法很多,一般采用的方法有管碟法、固体培养基法、纸片抑菌法、平皿稀释法以及平板打孔扩散法等,它们通常只用于对中药的抑菌活性作定性研究;定量分析常用二倍稀释法。本文就近年中药抗真菌的研究综述如下。

关键字中草药抗真菌研究

1、不同形式中草药抗真菌作用的研究

1.1单味中草药的抗真菌作用

近百年来,人们已发现300余种中药具有抗真菌活性。王理达等采用显微镜直接计数法和MTT法测定了黄柏等13种生药醇提物的抗真菌作用,发现黄柏、丁香、乌梅等有强烈抑制真菌活性。宫毓静等采用体外半固体药基法对164种中药乙醇提取物进行筛选,发现牡丹皮、土槿皮等22种中药对一种或几种真菌有较强抑制作用。纪丽莲[证明野菊花、艾叶等8种菊科中草药有抗霉菌活性。王昊、付爱

华[5~6]发现茵陈、黄精、白头翁等中药对浅部皮肤癣菌有抑制作用。尹秀芝报道苍术浸出液致真菌细胞壁及细胞内部结构破坏。屠鹏飞测定龙血竭对多种真菌的MIC在18.8~750μg/ml,其作用靶位是真菌的细胞壁。刘小琴等发现紫苏提取液对白色念珠菌等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侯幼红等[10]发现飞龙掌血等药性苦寒的中药表现出类似几丁质酶和刀豆蛋白A的作用,可以抑制白色念珠菌的体外粘附作用.何进测定了大蒜油的抗真菌活性(MIC为6.25~50μg/ml),认为其作用机理为延长真菌生长的迟缓期。付爱华等发现东北刺人参挥发油、藿香精油等有很强的抗真菌活性,对常见皮肤癣菌及烟曲霉等18种深部致病真菌有抑制作用。杜青云报道姜黄挥发油对动物皮肤藓菌感染模型的有效率达87.5%。夏忠弟、方芳等]采用同位素标记和电镜证实山苍籽油乳剂干扰白色念珠菌蛋白质和细胞壁的合成。

1.2中草药复方的抗真菌作用

中草药抗真菌的机理复杂,有些方剂中的单味药并无明显的抗真菌活性,但复方却呈现一定疗效。邱莹等在对中药祛屑洗药抗马拉色菌体外药敏试验研究中发现,中药复方制剂(桑白皮、鱼腥草、川椒、皂角、硼砂、红花及其混合液体)的MIC值最低为312.5ms/L,而其他单味中药制剂的MIC值除鱼腥草外均在

600ms/L以上。纳猛等用藿香、香薷、茵陈、土槿皮和石榴皮5味中药组成复方洗剂,该复方水煎剂稀释到40%(v/v),10%(v/v)和5%(v/v)时能够完全杀灭不同的表皮真菌。隋芝芹等取足癣患者损伤处皮屑培养,加入苦甘洗剂(由苦参、当归各30g,白藓皮、枯矾各20g,甘草40g组成),絮状表皮癣菌菌落明显减少或不出现。郭建辉Ⅲ1发现癣净散(地肤子、土荆皮、白藓皮、苦参、金银花、夏枯草、丁香)对红色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具有较强的

抑制作用。杨国晶旧¨等发现10%和20%复方苦槿霜与达克宁具有相似的抑菌效果(P>

0.05),并对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犬小孢子癣菌、白念珠菌这5种皮肤常见致病真菌都有抑制作用。同时,中草药复方对真菌感染动物模型也呈现出一定的治疗作用。在兔白念珠菌阴道炎模型上,使用香荷药条(由黄连、黄柏、丁香、薄荷等7味药组成)治疗,实验结果表明,香荷药条能有效抑制

白念珠菌的生长,使兔阴道白念珠菌的转阴率与对照组(用达克宁栓治疗)无显着性差异除此之外,在对中草药复方治疗真菌感染的临床观察方面,有研究人员发现,抗真菌I号(冰片、儿茶、茵陈、石菖蒲等组成)、抗Ⅱ号(黄芪、菟丝子、橘红、茯苓、山豆根、百部、炒黄芩等组成)、抗Ⅲ号(太子参、白术、黄芪、茵陈、炒黄连等组成)合剂治疗念珠菌性口腔炎、肺念珠菌病及念珠菌性肠炎疗效较好,其疗效机制在于有抑制真菌生长和提高机体免疫力o231。而董幼祺㈦1等又发现用洁肠合剂(由葛根、荷叶、黄连、金银花、生甘草、扁豆衣、石榴皮等组成)治疗d,JL霉菌性肠炎可取得显着疗效。

1.3中药提取物抗真菌作用

不仅仅是中草药单体,有些中草药的各种提取物也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抗真菌的作用。王锦旧等发现鱼腥草乙醚提取物对串珠镰孢菌、茄病镰孢菌和黄曲霉菌这3种真菌的抗菌活性不同,对茄病镰孢菌的抗菌效果最好。HoffmanBR等通过对10种加纳药用植物的研究发现,3种植物(马齿苋、Ageratumeonyzoides和Newbouldialavis)的正己烷提取物显示了显着的抗烟曲霉活性。4种植物(Phyllanthusniruri,Portulacaquadrifida。Ageratumeonyzoides和

Newbouldialaevis)具有强抗念珠菌活性。万东华等在对5种中药对甲癣常见致病菌的抑菌实验研究中发现,斑蝥乙醇提取物对白念珠菌、须癣毛癣菌、红色毛癣菌有抑制作用,MIC分别为80mg/mL、5mg/mL、lmg/mL。川椒乙醇提取物(100mg/mL)对白念珠菌、须癣毛癣菌、红色毛癣菌有抑制作用,MIC分别为100mg/mL、5ms/mL、1mg/mL。李京晶等选用黄连、黄柏、黄芩、连翘、厚朴、甘草、艾叶、川芎、金银花及五味子10味中草药水提液,分别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啤酒酵母、黄曲霉及绿色木霉这6种菌进行了体外抗菌试验。实验结果表明这10味中草药中黄连、黄柏和黄芩提取液的抗菌活性最强。刘翠青等在体外观察12种中药乙醚提取物对串珠镰孢菌、茄病镰孢菌和黄曲霉菌3种真菌的抗菌作用时发现,地肤子、吴茱萸、木香和香附对串珠镰孢菌作用较强,对茄病镰孢菌和黄曲霉菌也有一定的抗菌活性,花椒、细辛等其他几种中药抗真菌活性较弱。其次,同一种中草药的不同提取物有时可以呈现出不同的抗菌效果。黄一平等通过研究发现楮叶5种提取物的平均抑菌浓度MIC值范围在2.68~6.67(g/lOOmL)之间,并以75%乙醇提取物抗菌作用最强,其次分别为残留水液、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提取部位、醋酸乙酯提取部位和石油醚提取部位。HugoJ.deBoer等将Cocciniaadoensis。Cinerariagrandiflora,Pavoniaurens,Marattiafraxinea,Clutiaabyssinicavar.usambarica和Vangueriainfausta的乙酸乙酯、甲醇、冷水和沸水提取物,对白念珠菌、烟曲霉、假丝酵母和酿酒酵母等菌的抗菌活性试验结果表明,以上植物提取物均可对上述真菌起到抗菌作用。Ali等通过对ZatariamultifloraBoiss这种在伊朗最有药用价值之一的植物的水、乙醇和甲醇浸渍液体外抗念珠菌活性的研究发现。甲醇提取物具有更强的抗念珠菌活

性。Victor等在对从18种唇形科药用植物和芳香植物不同极性的88种提取物的研究中发现,非极性中草药取物对根霉抗真菌效果较好。

1.4中草药活性成分抗真菌作用

(1)萜类近年来对具抗真菌活性的萜类化合物研究较多。萜类物质在中药中含量丰富,可与真菌细胞的不同部位作用呈现不同的生物活性。如江涛等应用试管内药基法证实β2松油烯、姜黄醇等中药有效成分具有优良的抗真菌作用(MIC10~01009μg/ml),经药物处理的真菌细胞膜、细胞器等结构发生改变。张文平等采用同位素掺入技术证明柠檬醛、肉桂醛可抑制曲霉遗传物质和蛋白质的合成。罗曼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结合显微多道分光光度图象分析系统证明柠檬醛引起黄曲霉DNA断裂,并使黄曲霉质膜和线粒体超微结构和功能改变。金慧玲等证明青蒿琥酯对常见藓菌有不同抑制作用。战广琴等发现香茅醛能破坏黑曲霉菌丝体、孢子细胞壁和质膜结构,并改变膜的选择通透性。吴建华等采用流氏细胞术检测到丁香酚对白色念珠菌细胞周期产生影响。笔者所在的课题组应用微量液基稀释法证实柠檬醛和肉桂醛有良好的抗曲霉作用,并使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SCM)、流氏细胞术等技术证实二者对曲霉菌的遗传物质合成和细胞周期产生影响。白玫用3H2TdR掺入法显示茴香醛对白色念珠菌核酸代谢有显着的抑制作用。

(2)生物碱类生物碱是存在于生物体内的含氮碱性化合物,具显着的生物活性,是中药中重要的有效成分。王理达证实澳洲茄胺抗真菌作用的主要靶点是甾醇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24-甾醇甲基转移酶,LSCM下见紫檀芪、白鲜碱和澳洲茄胺致真菌细胞DNA、RNA含量显着改变,认为药物可能直接干扰了真菌细胞遗传物质的合成,影响细胞周期而发挥抑制作用。李大宁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到

小檗碱致白色念珠菌细胞周期异常,并见DNA片段丢失。张岩应用酿酒酵母全基因组DNA芯片分析盐酸小檗碱处理后酵母细胞整个基因表达谱的变化,发现与细胞生长、蛋白质合成及应激反应相关的基因受到诱导,与氧化磷酸化过程相关的基因和好氧基因受抑制,与金属离子平衡,特别是与Fe2+和Ca2+平衡有关的基因表达有较大变化。

(3)脂肪类化合物脂肪类化合物主要是长链碳烷和脂肪酸。有作者从没药的茎皮中分离出3种简单的链烷化合物,抗菌实验表明这3种化合物对曲霉属和青霉属的许多种具有抗菌活性(MIC:5.0×10-3μg/ml)[32]。研究人员还发现从莪术的干燥根茎研究中发现羧酸类广谱抗真菌成分,在小于50μg/ml的浓度下即抑制常见皮肤癣菌和某些深部感染真菌的繁殖生长。

(4)蛋白质类王淑芳等发现50%和80%饱和度硫酸铵环境中析出的苍耳种子粗蛋白对酵母菌的生长、ATPase活性和线粒体呼吸有显着抑制作用。天麻抗真菌蛋白(gastrodiaantifungalprotein,简称GAFP)是从中药天麻中分离到的一种具有广谱抗真菌活性的蛋白质,它对许多植物致病真菌具有较强的体外抑制作用。

2、中草药抗真菌作用机制

目前对于中草药抗真菌活性的研究较多,但确切作用机制还不十分清楚,通常认为中草药抗真菌的作用机理主要在以下水平:①直接抗真菌作用;②发挥与其他抗真菌药物的协同作用;③通过调节免疫功能间接提高机体抗真菌能力。

2.1直接抗真菌作用

作用于真菌本身,阻断菌体生长、繁殖中草药对真菌的直接作用根据作用的靶点不同可以分为对真菌细胞壁、细胞膜的作用;对真菌细胞核酸、蛋白质的作

用;对细胞能量代谢及一些其他作用如干扰真菌对物质的吸收及摄取等几

个环节。

2.1.1破坏真菌细胞壁、细胞膜等正常结构真菌的细胞壁和细胞膜,在维持细胞固有形态、细胞高渗状态、完成胞内外物质交换、营养物质吸收、生物合成等方面起重要作用。杨国晶等通过电镜观察到经10%复方苦槿霜作用后的红色毛癣菌细胞超微结构改变:细胞明显变性,细胞膜皱缩,细胞浆中大部分被电子薄区占据,细胞器消失。提示复方苦槿霜具有较强的抗真菌作用,推测其可能通过抑制胞壁和胞膜成分的合成,引起菌体破裂,内容物渗出而发挥抗真菌作用。飞龙掌血等药性苦寒的中草药在实验中通过影响细胞壁结构,可以抑制白念珠菌的体外黏附作用。王理达等研究证实各种生药提取物及化学成分对不同微生物的抑制效果显着不同,澳洲茄胺是甾醇生物合成途径的阻断剂,麦角甾醇作为真菌细胞膜的构建成分,没有或缺少麦角甾醇,真菌就不能正常生长甚至死亡。因此,通过寻找类似甾醇生物合成阻断剂等影响细胞膜(或细胞壁)形成的各个环节即不同靶点的成分,影响真菌细胞膜的合成,损失膜的通透性,达到抗真菌作用是寻找抗真菌药物的重要手段之一。

2.1.2干扰真菌蛋白合成和能量代谢方芳等采用同位素标记与电镜证实山苍子油乳剂直接参与破坏念珠菌细胞壁与细胞膜,并干扰其蛋白质的合成。罗曼等采用快速显微多道分光光度法与彗星系统等试验发现了山苍子提取物柠檬醛使黄曲霉线粒体氧化还原体系被破坏,琥珀酸脱氢酶等多种酶类呈不可逆下降,线粒体呼吸作用减弱,琥珀酸脱氢酶、苹果酸脱氢酶活性消失,促进细胞死亡。

2.1.3影响核酸代谢,阻断细胞周期白玫等用3H-TdR渗入法实验发现茴香醛对白念珠菌核酸代谢有显着的抑制作用,与浓度成正比。李大宁等应用流式细胞术检

测到小檗碱改变白念珠菌细胞周期,并使DNA片段丢失。张岩等应用酿酒酵母全基因组DNA芯片分析盐酸小檗碱处理后酵母细胞整个基因表达谱的变化,发现与细胞生长、蛋白质合成及应激反应相关的基因受到诱导,与氧化磷酸化过程相关的基因受抑制,与金属离子平衡,特别是与Fe2+和Ca2+平衡有关的基因表达有较大变化。可见,中草药可以通过作用于真菌的细胞壁、细胞膜等结构,影响真菌蛋白、遗传物质合成和能量代谢等靶点而达到抗真菌的作用,当然还有很多作用靶点至今未能发现,这也是今后中草药抗真菌作用机理的研究方向。

2.2发挥与其他抗真菌药物的协同作用

由于中草药和西药对真菌的作用机制不同,有许多研究显示二者表现为协同作用。李晓晴等应用棋盘微量稀释法进行的体外联合抗念珠菌实验也发现玫瑰挥发油与氟康唑联用对耐药白念珠菌不仅有较好的协同相加作用,而且能明显降低白念珠菌的耐药性,从而增强氟康唑的抗念珠菌作用。目前新型的抗真菌药物种类不多,而随着抗真菌药使用的日益广泛和频繁,耐药的不断出现,也成为困扰临床的问题。通过配合使用中草药,以达到提高疗效,减少西药用量,从而降低副作用和耐药性的产生,对于临床真菌病的治疗有着积极的作用,也提出了新的思路。

2.3通过调节免疫功能间接提高机体抗真菌能力

通过调节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抗真菌能力研究发现,一些反复发作的浅部及深部真菌感染,往往是条件致病菌在机体免疫功能紊乱或低下的情况下致病。因此调节免疫功能,也是治疗条件致病菌感染的重要方法和途径。中医学认为正气足是发病的内在因素,正气旺盛,气血充盈,卫外功能固密,则病邪难入,病无以发生,调节免疫功能的方剂多通过补益(补气、补血)而发挥作用。王晓波等

通过检测发现,中药当归补血汤加味能提高小鼠脾脏巨噬细胞吞噬白念珠菌的吞噬率(PP)和吞噬指数(P1),增强小鼠的免疫功能,进而提高深部感染白念珠菌小鼠存活率。综上所述,中草药通过作用于真菌本身、发挥与其他抗真菌药物的协同作用和提高机体免疫力等途径而发挥抗真菌作用,这些研究都为未来植物抗真菌药物的研发奠定了基础。但是,还应看到由于中草药抗真菌的作用机制还不十分明确,中草药与西药的配伍是否合理等问题还需要进行大量的体外和体内实验进行研究。

3、抗真菌中草药的特点

对具有抗真菌活性的中草药进行分析后可以发现,此类中药多为清热类,以清热燥湿类居多,性味多苦、寒,见表1。

表1部分具有抗真菌活性的中草药

中医理论认为真菌性皮肤病多为湿热证。如鹅掌风(手癣)多由外感湿热之毒,蕴积皮肤,病久湿热化燥伤血则气血不能来潮,皮肤失去荣养;脚湿气(足癣)多由脾胃两经湿热下注而成;紫白癜风(汗斑)多由热体被风湿所侵,郁于皮肤腠理而成。真菌病好发于温暖湿润的气候和部位,根据中医的整理观念,如果调整机体的内外环境,避免温湿的环境,则不利于真菌的生长和繁殖,这可能是清热燥湿类中草药多具有抗真菌活性的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方建茹,龙凯,谢小梅.中药抗真菌的研究进展[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5,39(3):60-62.

[2]蔡德海,王奕飞,查斯娜.中草药抗真菌研究十年回顾[J].河北医

学,2006,12(1):94-95.

[3]袁敏,刘忠汉,黄欣,等.抗真菌药物研究的新进展[J].中国真菌学杂

志,2006,1(4):253-256.

[4]江涛,曹煜,赵秀华,等.22种中草药有效成分抗真菌研究及新剂型应用[J].中华皮肤科杂志,1999,32(5):316-318.

[5]谢小梅,许杨.抗真菌中药的作用机理研究进展[J].中国中药杂

志,2004,29(3):200-201.

[6]王理达,胡迎庆,果德安,等.13种生药提取物及化学成分的抗真菌活性筛选[J].中草药,2001,32(3):241-244.

[7]李虹,黄欣,施伟民.中草药抗真菌研究新进展[J].中国真菌学杂志,2009,4(1):62-64.

[8]叶其馨.林吉,桂蜀华,等.防风等11种中药体外抗真菌活性研究[J].海南医学,2005,16(9):161.

[9]宫毓静,安汝国,虞慧,等.164种中药乙醇提取物抗真菌作用研究.中草药2002,33(1):42~47.

[10]邱莹,于腾.20种中药及其复方抗真菌实验研究.济宁医学院学

报,2007,30(3):237~238.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