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篇》读书笔记

《劝学篇》读书笔记
《劝学篇》读书笔记

《劝学篇》读书笔记

在图书馆巧遇张之洞名作《劝学篇》,概知此书為晚清内忧外患之时湖广总督张之洞為保社稷、强国家而所撰之书,却不闻其详。时至今日,通读全文后,喟叹不已!一赞其不愧為一代帅才,文笔之中尽显其才华,子句之间不仅彰显雄才大略,更透露出爱国之心,报国之志。

在晚清内无强兵、外多敌手的境遇里,很多士人像张之洞一样,腹中不止是些谈吐之词,更多的是在不断寻求图强之路,而张之洞不仅是中国千千万万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下的中国知识分子,在当时,他是管辖两广,誥命朝廷的封疆大吏。面对当时在国内风行的保守与洋务两派之说,他既不抱残守缺,也不盲目崇外,而是怀著一腔要救吾国吾民於水火之中的热血,写下这篇包含了他的救国立场的《劝学篇》,其中,他以“中学為体,西学為用”作為基本的指导方针与取舍标准,一方面坚决维护传统伦理道德及社会纲常秩序,另一方面又支持维新派的一些改良活动,如办学报、开学会等,利用自己在湖光两江一带的权力,在湖北等地推行新政等等一系列的活动,而《劝学篇》的问世,又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救国立场既不与康有為等激进派苟同,向慈喜為首的中坚力量表明自己的忠诚,又改革军事、教育,兴办学堂,资费派遣留学生以及训练新军等,这些改革目标都在《劝学篇》中一一做了叙述,思想深刻,条条切中要害,其中内篇

“循序”、“守约”、“去毒”几篇皆為揭示当朝时弊之说。又有外篇“游学”、“设学”、“广译”、“阅报”等几篇中突出展现了张之洞為打破被动局面而做出的决心与设计的一片宏伟蓝图。

张之洞撰写《劝学篇》的目的,序中有言:

“二十四篇之义,扩之以五知:一知耻,耻不如日本,耻不如土耳其…二知惧,惧為印度,惧為越南、缅甸朝鲜…三知变,不变其习,不能变法,不变其法,不能变器。四知要,中学考古非要,致用為要。西学亦有别,西艺非要,西政為要。五知本,在海外不忘国,见异俗不忘亲,多智巧不忘圣”。其中所包含的深刻意义,不用缀说。

全篇分内外两篇和首篇序三部分,内九篇,外十五篇。全面阐述了张之洞“中学為体,西学為用”的文化构想和政治教育军事等图强改革的构想。“窃惟古来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一个对中国历史发展命运有深刻认识的张之洞,发觉王朝兴衰的两个支撑点,一个是政治改革的到位与成效,一个是对交流学习的重视程度,而二者的关系,是有一个强大的政治背景作為国家图强改革的总后臺,又上下齐心,在肯定本民族的发展优势的同时,放眼世界,看到自己与并行的诸多国家民族之间的差距,从而扬长避短,积极吸收外国的一些先进思想与文化,乃至政治改革经验,又根据本国具体国情做一些具体变革。“内篇

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正对国运衰微,国人彷徨的局面,张之洞以内篇作為一面镜子,让国人看清自己是中国人,是由本民族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个民族,是有著自己独特的民族性格和知识系统的国家。又正对保守一派盲目排外,国朝上下学风低迷,沉醉於“天朝上国”的美梦之中的局面,做外篇十五,提出一些打开窗户看世界的建议,让一些在积贫积弱中恐慌而又不知所為的人,指明了方向,让整个衰败的局面有所转机。

“学堂建,特科设,海内志士发奋扼腕,於是图救时者言心新学,虑害道者守旧学,莫衷於一。旧者因噎废食,新者歧多而羊亡。旧者不知通新者不知本。不知通则无应敌制变之术,不知本则又非薄名教之心。夫如是,则旧者愈病新,新者愈厌旧,交相為愈,而恢诡倾危、乱名改作之流,遂杂出其说以荡眾心,学者摇摇,中无所主,邪说暴行,横流天下。敌既至,无与战,敌未至,无与安。吾恐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洲之内矣。”这是一段揭露当时国政岌岌可危,图强改革势在必行,而有新旧两派偏执只说,导致民心皇皇,不知所归。张之洞很清醒的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两种舆论的导向不同,產生的结果也不同,然而新旧两派各有弊端,如果事态发展到偏向具体的哪一方,将来必遭大乱。如此张之洞的《劝学篇》的问世正是一面理性的旗帜插在了华夏之岗,使在这时候彷徨的中国舆论界树立了一个崭新的

参照体系。无论是针砭时弊,还是推陈出新,张之洞《劝学篇》比较全面的总结提出了一个在当时与国情相一致的改革方案,受到了包括慈喜在内和中国知识分子的欢迎,有很多方案的实行,比如派送留洋学生、开设译馆等,都使当时中国的风气焕然一新,张之洞的很多建议,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当时的被动局面。

内篇分同心、教忠、明纲、知类、宗经、正权、循序、守约、去毒九篇。明确了我民族的历史传统,即儒家思想文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期指导,其中的伦理纲常对中国传统道德秩序的建立和维护所起的重要作用都做了深刻的阐述。

内篇第一為同心。其中开篇便呼吁:匹夫虽贱,必有所济,用一个儒者的口气说明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接著又是对儒家文化的历史脉络做了一个扼要的叙述,仿若一部学术简史。在此过程中他一面讲述历代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状况,又从侧面突出了儒家思想对一个朝代的学术乃至政治的深刻影响和积极作用。但此篇中最重要的部分不是阐述了儒家学术的历史作用,而是提出的“同心”的含义:“保国、保教、保种合為一心,是谓同心。保种必先保教,保教必先保国。种何以存?有智则存,智者教之谓也,教何以行?有力则行,力者兵之谓也”。揭示了一国政治与其治国新思想指导和民族兴亡的利害关系,接著又举了土耳其為保存回教而经历数次苦战,耶穌天主教士借助兵力向世界散播基督教

的例子,又观中国汉唐时期宗尚儒术,以教為政,清朝又尊孔崇孟,以儒家思想作為一国的指导思想,说明了一国的指导思想对一个民族不仅是思想引导这麼简单,而更重要的是保存一个民族的特殊性,使一个民族有一个共同的文化和思想认同,能够激发民族团结,上下一心,这样才能是一个国家立於不败之地。但如果反之,一个国家如果被瓜分而亡,一个民族的灵魂又将何去何从?不仅“五经四子,弃之若土且;儒冠儒服,无望於仕进。巧黠者充牧师,充刚巴度,充大写。椎櫓者谨纳身税,供兵匠隶役而已。”一个国家如果灭亡,那麼这个国家本来靠知识技术来寻求出路的知识分子和能工巧匠只能是沦為附庸,而那些本国指导思想却被外侵思想所吞噬,到那个时候我们国家还谈什麼四书五经,还谈什麼三纲五常?一个民族灭亡,那麼因这个民族的伴随所生的一切都将灭亡,留下的只是為他民族所利用的工具而已……“今日时局,惟以激发忠爱,讲求富强,尊朝廷、卫社稷為第一义。”张之洞认為眼下时刻,是要在清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君臣齐心,救国图强才是首要的,“皮之不存,毛将安傅?”所以国泰则民安。

第二篇是对清政府的种种肯定,通过将清朝与以前历朝相比较,清政府的诸多抚民安国之举。国家的收入自古以来是取之於民,所以一国执政者对百姓的体恤首先体现在税收赋役上,自秦以来,税收经过秦丁口之法,汉算緡之法,隋

唐确立租庸调制,宋初有食盐钱,中唐北宋又有青苗赋役之法,明万历一条鞭法,总之清朝以前税收赋役都是有增无减。“至我朝康熙五十二年,奉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之旨;雍正四年,定丁银并入钱粮之制;乾隆二十七年,停编审之法,於是历代苛政,一朝豁除。”可见清政府的税收改革的里程碑意义。又又顺治免除明朝三餉,减免江南一些地方的地丁银和漕粮,甚至普免天下钱粮;在一些灾荒之年,政府不惜散尽库银,救灾民与水生火热之中;国家的一些工程建设,在以前都是百姓无偿服役,到清政府确是有偿发放工资,以前几朝都是重农抑商,对商贾不仅不支持,反而刁难,但清政府却是支持商业活动,官商买卖公平,不欺诈、不威逼;对历朝边疆地区的进贡也是减之又减,不劳民伤财;对皇帝的出游也有很多限制,不像以前几朝皇帝那样奢侈无度;对军队建设有一个很大的进步,对军人的选拔和待遇比以前更加人性化;对朝廷的征发之权又有所收敛,力求有偿又有度;国家的刑法也是进行了一系列取舍,废除那些十分严酷的刑律,奖罚制度更加分明合理,判案也更加慎重;对历朝都不重视的人口跨国贩卖行為也严加查管;对国家发动的战争也始终站在争议的一方,不欺凌邻国,也不允许别国侵犯自家领土;对知识分子也足够重视,重视士人的选拔和任用以及待遇的改善;对皇室外戚的管理也进一步改善;对官员的提拔任职加爵制度也更加合理完善……张之洞将清政府的免

税、薄赋、宽民、救灾、惠工、恤商、减贡、戒侈、恤军、行权、慎刑、覆远、戢兵、重士、修法、劝忠等功绩一一列举,目的只有一个,便是题目所云“教忠”,是使百姓肯定现在的清政府,清政府虽為“异族”,但对国家治理也是兢兢业业,不敢含糊,在国家兴亡受到巨大挑战的时刻,主要问题不是国内不同种族之间的分歧,而是国与国之间的民族矛盾。所以张之洞劝说世人要忠於清政府,齐心迎战外敌。

第三篇是“明纲”,开篇就言“君為臣纲,父為子纲,夫為妻纲”。引经据典的介绍了我民族以前特殊的伦理体制,其中他引了这麼一段:“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礼记.大传》”,然后他又说:“五伦之要,百行之原,相传数千年更无异议,圣人所以為圣人,中国所以為中国,实在於此。故知君臣之纲,则民权之说不可行也;知父子之纲,则父子同罪、免丧废祀之说不可行也;知夫妇之纲,则男女平权之说不可行也。”这是一段精彩的辩驳,首先是对我民族伦理纲常制度的一个历史肯定,中国之所以為中国,就是因為有这些特殊的道德秩序在历史数千年的维护形成的,又把这些和外国的行政学说向比较,中国三纲和外国的民主、民权、民生格格不入。后面又是一段深入实际的调查分析结果,不论两者如何格格不入,但有的却是一致的,比如对近亲结婚的反对,对一些违背伦理的行為的谴责等,至於外国一夫一妻制,自由婚姻等,张

之洞也认為是外国固有的夫妇之伦。对国家的礼仪制度,各国也是大同小异,所以我国的三纲五常存在也是十分合理的。

第四篇“知类”更进一步的為我民族存在的合理性和种族的平等性做了系统阐述。自古就有“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之说,说明种族既有其特殊性,又有其群体性。张之洞简要介绍了世界上的几大人种和地理分布情况,以及他们的生活习俗、民族性格等,又介绍了对种族的不平等待遇情况。可见张之洞学识渊博,对各国风俗和国情有深入了解,又有很高的远见。种族平等观,种族之间的互亲互爱等都在张之洞的身上体现了出来。

第五篇“宗经”篇,是一部中国学术简史,从“衰周之际道术分裂,诸子蜂起,判為九流十家”开始讲起,介绍了诸子要义又从中突出了原典的核心作用以及儒家思想的中心价值。又介绍了学术的继承、规范状况,如果不是精心阅览群书,肯定不会写出如此简而精的学术史,可见张之洞的学术层次之高。

第六篇“正权”篇,具体指出了外国的体制於中国不相符合的方面。揭露了外国民权体制的黑暗面,有很多不完善之处。又面对国内“华商素鲜巨资,华民有无远志”的现实,批驳在我国兴民权的不现实。对在国内开公司、开工厂的呼声,更是不太现实,华商克扣工资、仿假制冒等等陋习,在

华大力开设公司工厂,智慧让整个国内市场秩序更加混乱。对废除官权在民间开设学堂的建议,张之洞担心的不是没有资金地皮,而是担心学堂培养和官员选举不想联系而没有人肯来学堂学习。对练兵抵御外国的想法,张之洞更是无奈,以当时的国力与技术,既没有资金,有没有师资,是“巧妇难為无米之炊”!他看到外国民权平等下的种种弊端,又面对国内改革的阵阵呼声,他的想法是在国内现有的条件下,积极发展地方军事力量,為国家所用,至於外国议院,他肯定了我故的民权是有问题的,但是“民权不可僭,公议不可无”,中国现行的中央行政体制中已经包含的,只不过形式不同而已。一个具有世界眼光的张之洞,以大局為重,以冷静的头脑面对当时国内的种种议论,并向大家分析了目前的形势,提主一个比较可行的举措,具有前瞻性意义。

第七篇“循序”,借上篇所言种种言论,提出在进行改革需要有一个审视自身和寻求出路的一个过程,他认為学习西方知识技术的前提是对本国的知识技术有一个比较深层次的了解,才能够有一个更有效的取舍方法,使变革更加有效,又推崇儒学对改造社会风气等的积极作用,认為当今学者应该先参透本国要旨,才能有本,对西方的知识技术要有一个冷静的认识,不能盲目的借用和盲目的排斥。先需固本,方能求末。

第八篇“守约”,正如张之洞所说:“喜新者甘,好古者

苦,欲存中学,宜治要而约取也”。面临中国学术界的西学狂潮,张之洞认為应该是在审视中国传统学术的前提下,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内对外都是如此,紧接著又拟出一条比较折中而又合适的教育大纲,但总的体系依旧是遵循中学。其中首先列出的便是经学,他认為治经学有七端,曰要旨、图表、会通,解纷、闕疑、流别,这七个方面便是学习经学的几个重要方面;然后是史学,对於史学,他认為又两大重点,一是事实,一是典制,正好抓住史学要害;对於诸子的学习,要懂得取舍;学习理学,需看学案;对词章的学习,应注重实用,不被文人玩弄;政治书要注重实效日期要贴近现实;地理考察之学要有利於现实之所用,放眼世界,不拘泥於国内地理沿革的研究;算学应该把它当作一门工具附著在各自的事业之中;小学但通大旨大例便可,除此之外,每一门学科,他都根据知识层次推荐了很多数目,完备是在惊叹不已,之前看过张之洞的《书目答问》,又被这一篇所折服,实不愧是一代文化巨匠!他注重学问的实用性和时效性,因此在当时很受学界鼓舞。

内篇最后是“去毒”。鸦片的输入,不仅使白银大量外流,军队战斗力大大减弱,更重要的是毒害了中国人是精神意志,使整个中国浑然没有了站起来了勇气,张之洞将之与发洪水猛兽相比较,然“洪水之害不过九载,猛兽之害不出殷都,洋烟之害流毒百年,蔓延二十二省,受其害者数十万

万人,以后浸淫尚未有艾。废人才,弱兵气,耗财力”。张之洞认為危害最深的,是废害文武之才。国家屡屡禁止,但成效甚微,许多知识分子目光狭隘,局限竟到了一灯一榻的地步!唯有兴学,才是戒烟的良药,只有让这些目光短浅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打开窗户,看到自己与其他国家的差距所在,才能激起斗志,发愤图强,不再沉迷於烟雾之中。

读完《劝学篇》内篇,有一个感慨,张之洞作為一个具有封疆大吏和学术权威双重身份的人,在国家发难之际,不仅具有和此时的同身份的人所没有的冷静,最大的原因是他渊博的学识,不仅精通中学,而且通晓西学,对国内各种形势看的清醒,处理也很睿智,在当时很大程度上稳定了局势稳定,使整个混乱局面得到遏制,不愧為一代将帅。

外篇第一“益智”,正面抨击了当时社会上存在的麻木现象,对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盲目的持排斥态度,满足於当今浮华之态,而失去了进取之心,从而使“智者益智,愚者益愚”,张之洞也看到国内一些开明之士已经有进步之举,但未有恒心,不能坚持下去。“林文忠尝译《四洲志》、《万国史略》矣,然任事而不终。曾文正尝遣学生出洋矣,然造端而不寿。李文忠创同文馆,遣驻使,编西学各书矣,然孤立而无助”。整个朝野没有一个核心力量去支持这些开明之士,天下百姓更是墙头之草,在其《愚民辨》中,揭示了中国落后的思想认识不是由帝王所造成的,帝王更多时候是广

开民智,张之洞认為去除国人之愚又二,一是去妄,一是去苟,要把固陋虚骄、侥幸怠惰的陋习两大弊病去除,才能开啟国人智慧之门。

外篇第二“游学”,是建议国家遣送学生出洋考察,扩展视野。“出洋一年胜於读西书五年,入外国学堂一年胜於中国学堂三年”张之洞看到出外实践学习的作用,又遥想赵武灵王微服游秦,汉光武学於长安,昭烈周旋於郑康成。陈元方,明孙承宗未达之先周历边塞,袁崇焕為京官之日潜到辽东,再看今朝日本的伊藤、山县、榎本、陆奥等人都是二十年前出洋的学生,看到日本受到西洋各国的胁逼,而欲发奋赶超,到欧洲各国游历学习,回国后进行改革,最终走上强国之路,小小日本竟能由此决心,我堂堂中国為何不能?接著对於派遣国,张之洞认為西洋不如东洋,而且又三个好处,一路近省费,可多遣;一去华近,易考察;一东文近於中文,易通晓。张之洞借鉴邻国日本凭借这种手段获得巨大成功,对我国的“取经”之路也有很大期望。

外篇第三“设学”,是张之洞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即改建学堂和改革学科内容。“各省、各道、各府各州县皆宜有学,京师、省会為大学堂,道府為中学堂,州县為小学堂,中小学以备升入大学堂之选,府县有人文盛物力充者,府能设大学,县能设中学尤善。小学堂习四书,通中国地理、中国史事之大略,算数、绘图、格致之粗浅者。中学堂各事

较小学堂加深,而益以习五经,习《通鉴》,习政治之学,习外国语言文字。大学堂又加深、加博焉”。这是张之洞一个十分完善和系统化的教育构想,成為了后来的我国教育阶段划分的主要依据之一。对於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遇到的资金问题,张之洞的建议是将明代遗留至今的书院改造一番即可,即可以征用书院的先生做教师,又可以解决书本等一系列问题,又建议将一个地方70%的寺院等宗教场所改成教育机构。对於学堂建制的拟定,张之洞言“其学堂之法约有五要:一曰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等旧学和西政、西艺、西史等新学,以旧学為体,新学為用),一曰政、艺兼学(学校地理、度支赋税、武备律例、劝工通商等西政和算绘矿医、声光化电等西艺),一曰宜教少年,一曰不课时文(对一些新学科目主张在家自学),一曰不令争利(学校不收学堂教育费用),一曰师不苛求(采取教育反哺的方法补充教师紧缺问题)”。种种构想在当时正是迫切需要的,且不说能实行与否

,这些先进的构想说明了在当时我国的眼光斌不是停滞的,而是不断向前看的。

第四篇“学制”,又接上篇更深一步的介绍了他的教学体制。通过对外国学堂的借鉴,根据教育层次划分為小学、中学、大学三个层次,逐渐深入,又逐渐精专。“小学堂之书较浅,事较少,如天文、地质、绘图、算学、格致、方言、

体操之类,具体而微。中学堂书较深,事较多,方言则兼各国,算学则讲代数、对数,於是化学、医术、政治以次而及,餘事仿此。大学堂又加焉”。对於书本的编写,则由“师儒纂之,学部定之,颁於国中,数年之后或应增减订正,则随时修改之”。办学费用则是“皆出地方绅富之捐集,而国家略发官款以补助之”。对教育费用的收取,则是“每人月需纳金若干,以為饮食束脩之费,贫家少纳,富家多纳”。总之,这样近乎完美的设想,又三个好处:“出资来学则不惰,志不在利则无争,官不多费则学广”。

第五篇“广译”,顾名思义,就是广泛的开展对外国文化传播媒介的翻译活动,使国人不仅能够了解国外文化,更能了解世界实事。张之洞看到现阶段外国教师不仅巨资难聘,效果亦是甚微,对国内学子有百害而无一益。具体是由於语言不通和对内容的粗俗学习而导致的诸多问题。所以张之洞主张“广译”,具体说来又三条途径:“一,各省多设译书局。一,出使大臣访其国之要书而选译之。一,上海有力书贾、好事文人,广译西书出售,销流必广,主人得其名,天下得其用矣”.深谋远虑的张之洞看到对外国文化的直接接触对了解外国国情的有效性,不仅能够丰富国人视野,又能為国家开设一片世界性视野,何乐不為?

第六篇“阅报”,开头引用李翰称《通典》的一句话:“不出户,知天下。罕更事,知世变。未从政,达民情”。在张

之洞看来,这句话不仅能够形容《通典》,又能形容当今世界的报纸等传统传媒。外国报馆林立,既有宣国是的官报,又有达民情的民报,对国内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涵盖,张之洞叹之曰:“是以一国之内如一家,五洲之人如面语”。阅报不仅能缩小中国与世界的差异,而且能够及时了解当今世界的风云变幻和各国事态万象。中国也有这样一批具有远大眼光的人,比如林则徐、严复等,但在各地设立的报馆所刊登的内容多是一些“市井猥屑之事於洋报采摭甚略,亦无要语”。所以在当时报纸的重要作用还没有显现出来。国内士人也是闭目塞听,不闻外事。而张之洞看到报纸所承载的重要信息,他说国人看报的目的是“博文次也,知病上也”,他建议国人阅报的最主要目的不是广开知识视野,扩展眼界,而是将报纸看做一面面镜子,从中看到自己的诸多缺劣,并及时改正。“昔齐桓公不自知其有疾而死,秦以不闻其过而亡”,张之洞以前车之鉴,警戒国人如果再这样麻木下去,结果必然会导致亡国。

第七篇“变法”。“变法者,朝廷之事也,何為而与士民言?曰:不然。法之变与不变,操之於国家之权,而实成於士民之心志议论”。张之洞的首句即向读者们做了一个解释,阐明了国与民即皮与毛的关系。看到当时许多官员模仿西方,创办了一些民用或军用的企业,开设同文馆等一些文化產业,但这些都是些皮毛,要真正改变,必须要在政治体制

上做一番变革,才能完全改善时局。接著,他又具体拿出了他的理论依据:“穷则变,变通尽利,变通趣时,损益之道与时道偕行《易》之义也。器非求旧惟新,《尚书》义也。学在四夷,《春秋》传义也。五帝不沿乐,三王不袭礼,《礼》义也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论语》义也。时惜之宜,《中庸》义也。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孟子》义也”,再看看历史上的变革例子,封建变郡县,辟举变科目,府兵变招募,车战变步骑,租庸调变两税,归餘变活闰,篆籀变楷隶,竹帛变雕版,籩豆变陶器,粟布变银钱,赵武灵王变法习骑射,赵边以安;北魏孝文帝变法尚文明,魏国以治。再看看本朝,许多诊治的局部变革都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他说当今排斥变法的又三类人,一类是泥古迂腐之人,一类是苟安与世的官吏,还有一类是苟求之淡士。近几年学习西方的技术但而能取得成效的人也有,但他们的原因张之洞认為又四点:“人顾其私,故止也;一,爱惜经费,故左支右絀而不能精,船政是也,此时之病,非法之病也;朝无定论,故旋做旋輟而无成效,学生出洋,京员游历是也。次浮言之病也,非法之病也。一,又器无人,未学工师而购机,未学舰将而购舰,海军、各制造局是也”。张之洞十分明晰的看到了变法的必要性,所以句句在理,让举国上下都看到变法的功效。

第七篇“变科举”,科举自隋以来一直是中央选拔人才

的主要途径,到了晚清这个危难关头,已是弊端凸显,具体说来,一是所考的内容不切实际应用,这是些修身养心的学说,不為当世所用,所以选拔的官员不能很好的起到作用,再一个就是所学专於古而不通今,未免过时,又是专门精习中学,不闻西学,在当时中国已经被卷入世界潮流,这种陈旧的选举人才的方式十分不合理。虽然在当时又特科的开设,,一些学堂之中也演习洋务,但最终都是不為国家所用,难成气候,真正的人才培养出来后不能為国家效力,而是思谋生路。所以这样的小打小闹只能局部的起到成效,但对於整个国家来说,看不到眼前的形势,按照以前的科举内容和形式来选拔人才,已经完全不能适应时局了。“故救时必自变法始,变法必自变科举始”。如果变科举就不读四书五经了吗?不,所谓变科举是将现有的一些不合时宜的部分加以改造即可。张之洞具体设想将考试选拔改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的内容,以中国史事、本朝政治论五道按照10%的名额录取,录取者参加第二场。第二场的考试内容以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军事、财政等内容為主,按30%的份额录取,录取者参加第三场考试,第三场考试内容又侧重对四书五经的考察,这样选取的人才,即通晓外国知识,又专精於中学,使那时候真正的复合型人才。张之洞的选材思路是“首场先取博学,二场於博学中求通才,三场於通才中求纯正,先博后约,先粗后精,既无迂暗庸陋之才,亦无

偏驳狂妄之弊,三场各有取意,较之偏重首场所得多矣”。对於以前对文艺的考察和对字体的规范,应当坚决舍弃。

第九篇“农工商学”,开篇一语引《韩诗外传》曰:“石田千里,谓之无地;愚民百万,谓之无民”。可见农工商三个行业对於一个国家的兴盛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张之洞劝农学,是将传统的农业与化学向结合,使农作物的养分得到充足的吸收,从而提高农作物產量。所以对农业的学习研究应该作為一个重要的内容添加到学习内容之中,以弥补这一方面的空白,这也是我过传统农业向近现代有机农业转变的最早溯源。中国的对外农业品出口中,茶叶、棉、麻和丝绸所占比重较大,因此对这些作物的培植一定要利用科学的方法,不断更新品种,以提高这些优势农副產品的质量,在世界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对工学,张之洞说:“工者农商之枢纽也,内兴农利,外增商业,皆非工不為功”。面对国内没有掌握先进技术的工匠的局面,张之洞建议派送一批学徒到外国工厂学习,学成之后教授国人先进的生產技术和经验。对於商业,他认為最重要的是要精通工艺,讲求工与商的相辅相成,不仅如此,还要精通商业行规和法律,还要不依赖别人,自己能够运作,除此之外,还要游历各国,看看外国的商品和商业发展运作状况,学习他们的经商之道。“农工商三事互相表里,互相鉤贯,农瘠则病工,工钝则病商,工商聋瞥则病农,三者交病,不可為国也”。

第十篇“兵学”,开篇即言“兵必须学”。从古至今很多军事家都强调对官兵的军事理论培养教育,而不是仅仅注重对身体素质的训练。《汉书》艺文志中就已经将兵家分為了权谋、形势、阴阳、技巧四类,西方的斌兵学里除了阴阳以外都有涉及:枪炮、铁路、雷电、炮臺、豪垒、桥道是属於技巧一类的;地图测算属於形势一类;攻守谋略属於谋略一类。按照欧西方的兵制,步兵分為步队、马队、炮队、工队和輜重队,各个兵种都有其专门的职能和攻略,在战斗中都有不同的进攻方式。“一、未战先绘图。一、马队充侦探。

一、前敌有军医”这是临战之善;“一、餉厚。一、将不发餉,别有官主之。一、兵不自备,官為供备、一、阵亡者恤其家终身”,此為恤兵之善。对官兵的教导有学堂教育、操场训练和野外训练三种,对各种教导内容张之洞也有很详细的记录,不再赘述。除了步兵还有水军,对水军的训练需注重两个方面,一个是驾驶技术,一个是舰船上的管理。按照服役期的长短和不同的需要,又将兵种分為常备兵、豫备兵和后备兵,对将士的要求有二:知忠爱,厉廉耻,在军事韜略和技能上对将士也又很高的要求,所以学习西方的兵役建制对於提高我国军队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有很大的帮助。

第十一篇“矿学”,张之洞说“矿学者,兼地学、化学、工程学三者而有之,其利甚博,而其事甚难”。在当时中国,对地质的勘探研究没有一个完整的机构,也没有专门的知识

体系,但工矿开发的重要性日益重要起来,所以必须及时填补这个知识空缺。当时山东山西的重要矿藏已经被侵占,各种矿业开采也是不见起色。煤炭的开采不注重地质的勘探,盲目的采挖只能是造成更多的恩身和财產损失,因此工矿学的建立迫在眉睫。在当时能源的主要动力就是煤炭產生的火力,各种交通工具和生產机器都依赖煤炭,张之洞建议将国内的煤炭开采尽量与外国合办,这样还可以学到外国的开采知识,何乐不為?

第十二篇“铁路”,被张之洞喻為农、工、商、士、兵无学之门,可见在当时兴起的新型交通运输铁路运输的巨大作用,这种快捷的交通运输工具如果在国内得到发展,必然会省去很多人力物力,张之洞还将学堂喻為心知,将铁路喻為血脉,可见铁路运输对於连通各地的各种物资、信息,暉对各地的交流產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张之洞等人规划的北京之广州的铁路已经在建设中,张之洞想以这条铁路為总线,来拓展全国的铁路干线,构建一张铁路网,所以对铁路的重视,可以摆脱外国对中国铁路的垄断,自己自足,主动掌握交通运输的优势。

第十三篇“会通”,张之洞说:“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是谓通”,意思是说对所学内容要有一个比较透彻的了解,能购举一反三,但全篇的主要意图不在此,而在於对中学和西学的融会贯通,能够在两种学术中找到一定的规律,从而有

经济社会学读书笔记

?经济社会学:用社会学的传统分析解释经济现象.强调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在经济中作用,是在社会学和经济学互动中发展起来的学科.基本假设A效用最大化假设B偏好变化假设.视角:C人际关系把握个人行为视角D强调相对地位敏感性E制度分析视角 ?研究策略:A理性选择社会学.古典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若干核心要素结合起来考虑;B新经济社会学.在社会学分析框架和概念的帮助下分析;C社会经济学.利用社会学等其他社会科学视角解决;D PSA经济学.将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发现直接综合进经济学模型;E交易成本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交易成本基础上对组织形式统一分析,理解制度界定与变迁 ?基本概念:资源稀缺性-基本前提,稀缺程度影响合作冲突\制度安排;行为假定-理论模型基础;制度-核心问题;组织-制度是组织的内在结构;社会均衡-制度和秩序存在必要条件 ?行为假定四个角度:A效用最大化(5假定a各种行为目标统一于效用最大化目标b信息完全性不是必要前提c效用评价有完备性d可传递性e各类决策主体行为统一)B他人状况直接影响个人(个人效用受社会网络内外他人影响);C有限社会化(人们并不是完全在效用最大化原则下做选择,有时会不假思索依据惯例行动,人们在不同程度的遵守社会准则同时,保持效用最大化选择的行动空间);D嵌入性(人的有目的性行动是嵌入在具体的正进行的社会关系系统中) ?制度:一个社会中人们相互作用的规则,是人们在确定相互关系时施加于他们身上的一种约束.作用:A通过提高人们行动的代价或收益,约束行为;B引导行为激励作用.正式制度有意建构的\明文规定的\通过系统组织来保障和实施的.非正式制是通过一代代的教诲模仿\积淀演化的. ?组织:稳定互动\协同行动的群体构成了组织. ?社会均衡:所有人都在其所面对的各种约束条件下,做出了效用最大化选择,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通过单方面的改变他自己的行动来增加效用.(并不意味着实现了社会最优,不一定会形成社会制度和秩序) ?基模·价格:在资源交换过程中,对不同资源的交换比例形成的合约. ?相互影响假定和需求:∵A价格水平具有社会阶层区隔标志的含义B高社会阶层成员会因低层与其购买同样产品而产生负效用,低层不避讳.∴价格下降到一定程度,较高层消费者推出,低层进入.社会分层结构和需求∵C一个社会分层结构是金字塔中上层少于下层D中产以上阶层每个人和低阶层每个人购买数量相同.∴价格下降,下层人士需求会大于上层人士退出的影响. ?网络和需求匹配机制:传统供求模型(市场无摩擦假定\价格传递供求双方所需充分信息假定\社会成员拥有无差别信息获取机会假定)匹配问题无关紧要.∵供求双方的沟通存在障碍;供求双方不仅仅关心价格还关心其他,价格传递的信息是不充分的,获取机会也不同∴匹配机制来解决匹配问题∴人际关系网:信息很大程度上作为其他社会过程的副产品被传递,人际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信息完全是通过与市场行为不相干的社会过程传播的. ?社会互动下的市场需求:需求的连带外部性,个人需求受他人影响(正-负效应)A从众:群体规模\比例\价格\个人因素(社会特性)影响,从众行为并不是必然结果,高阶层可能从众于低层B求异:需求与价格弱化器,求异在基本形态上并不排斥从众,求异行为也可能产生示范效应引发从众,求异行为本身也会演变成从众. ?受他人影响的个人偏好:偏好是个人的心理秩序,与生俱来的心理特征,后天环境内化有关∵假定商品多多益善\偏好可传递,无差异曲线表示是消费者获得相同效用的商品组合∴无差异曲线是考察消费者偏好的工具,他人状况带来的正负效应刻画了消费者和他人的关系 ?创新:是实现经济要素的重新组合.五种情况:A采用新产品或某种产品新特性B采用新生产方法(经验上未鉴定)C开辟新市场D新原料供应源E新产业组织. ?创新与社会互动:绝非单独行为,而是通过复杂的社会过程实现的,消费者的潜在需求\使用者的建议\技术开发者与投资者的互动\研究者之间正式的和非正式的交流都发挥作用.创新过程分布在使用者\制造商\供应商等人中.非正式交流:A创新的主体间并非毫无保留的交流B交流具有互惠性,非正式交流网络中贡献自己的思想,也能同时听取和捕捉他人的思想激发灵感(机会主义者自然会被排挤出局)C提供咨询和劝告能获得社会回报-服从和赞誉D获得赞誉和服从可以看做是自身富有的信号,获得更多创新互惠的机会. ?创新与制度:制度内涵的激励影响创新:产权制度\权利保障\尽快获利的资本市场制度

宏观经济学(曼昆)读书笔记

Macroeconomics (Sixth Edition) N.Gregory Mankiw 第一篇 导言 第一章 宏观经济学的科学 1.宏观经济学是对整体经济-----包括收入的增长、价格的变动和失业率的研究。 三个重要指标:实际国内生产总值、通货膨胀率、失业率。 2.模型 (1)内生变量是一个模型要解释的变量,外生变量是一个模型接受为给定的变量,模型说明外生变量的变动如何影响内生变量。 (2)举例:供求关系模型(比萨饼市场模型) Q d =D(P,Y) Q s =S(P,P m ) Q d =Q s (P :比萨饼的价格;Y :总收入;P m :原材料价格) 这个比萨饼市场模型有两个外生变量和两个内生变量。 例如:总收入增加,需求曲线向右移动,比萨饼的需求增加,均衡价格和均 衡数量都上升;原材料价格上升,供给曲线向左移动,比萨饼的供给减少,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减少。因此,该模型说明了总收入或原材料价格的变动是如何影响比萨饼市场的价格和数量的。 (3)模型的建立:没有一个模型能回答所有的问题。一个模型仅仅是建立在假设基础上,且一个适用于某种目的的假设对其它的目的可能是误导。 对于不同的目的,我们应该建立不同的模型,而且要略去无关细节而集中于 必要的联系上。所有的模型都会许多简化的假设。 比如,如果我们的目的是解释奶酪的价格如何影响比萨饼的平均价格和销售 量,那么多种比萨饼价格也许就是无关紧要的,简单的比萨饼市场模型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但是我们的目的是解释为什么有三个比萨饼店的城镇的比萨饼比萨饼的价格,P 比萨饼的数量,Q 均衡价格 均衡数量

价格比只有一个比萨饼店的城镇低,那么上述模型的作用就很小了。 需求的移动 供给的移动 3.价格:伸缩性与黏性 4.微观经济思考与宏观经济模型 由于总量只是描述许多个别决策的变量的总和,所以宏观经济理论是建立在 微观经济基础之上的。 尽管微观经济决策,是构成所有经济模型的基础,但在许多模型中,家庭和 企业最优化行为是隐性的,而不是显性的。比萨饼市场模型就是一个例子。家庭比萨饼的价格,P 比萨饼的数量,Q P 2 P 1 Q 1 Q 2 比萨饼的价格,P 比萨饼的数量,Q Q 2 Q 1 P 2 P 1

秘密花园读后感(共9篇)

秘密花园读后感(共9篇) 本文是关于秘密花园读后感(共9篇),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上周末,我在家阅读了弗朗西斯·伯内特写的一部小说,名叫《秘密花园》,文章主要讲述了主人公印度小女孩玛丽和英国男孩迪克、哥哥柯林以及园丁本爷爷一起将舅舅封锁的秘密花园从荒凉景象变得生机勃勃的过程。 我最喜欢的人物是主人公玛丽。她本是印度富裕家中的小公主,仆人们谁也不敢不服从她,她的妈妈很美,但却不喜欢丑小鸭般的她,由于她的坏脾气,爸爸和仆人们也不喜欢她。因此在霍乱之后,孤身一人的玛丽并没有哭,可能是因为她那里太小了,还不懂得将来的路该怎样走,后来,经过她的爸爸的部下调查,终于使她在世界上还有一个人依靠,就是在英国的舅舅。玛丽到了舅舅那里以后,结识了可爱勇敢的小男孩迪克、脾气古怪心地善良的园丁本爷爷,还有一个与她在印度时有着一样坏脾气的哥哥柯林。 玛丽从小娇生惯养,一直都是别人顺着她,但她到了舅舅家以后,脾气渐渐变得好起来,并且能够改变柯林的坏脾气。我认为这对玛丽来说是很困难的,尽管如此,她依然态度坚定,决心要改掉柯林的坏脾气,并且有勇气去指责柯林,这样的勇气都来自玛丽对哥哥的爱。 终于,经过玛丽的不懈努力,柯林不仅脾气变好了,而且还主动站起来,和玛丽、迪克、本爷爷一起将爸爸的花园恢复生机,在爸爸面前有勇气地展现自己。 在印度从不劳动的玛丽居然不怕累、不怕脏,一起和迪克他们恢复舅舅的花园。就因为病重的舅妈从花园的蔷薇花架上摔了下来,第二日就去世了。这件事之后,舅舅就认为这是个不祥的花园,所以就把它锁了起来,这也就等于把自己的爱情也锁了起来。玛丽就是为了帮助舅舅,使舅舅不再自我封闭,才整理这座花园,并把它打扮得生机勃勃的。 玛丽的转变的确令人惊讶,但我相信,不论是谁,不论做什么事,只要跟玛丽一样,心中充满爱,那么就一定会出现奇迹。 有关初一读后感的作文:秘密花园读后感700字

九年级读书笔记

篇一:人教版九年级读书笔记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读书笔记很全面 水浒传读书笔记(15篇) 读《水浒传之王教头私走延安府》(一) 好词:紫府琼浆瑶池玉液玉蕊象板鸾箫龙笙凤管 好句: 香焚宝鼎,花插金瓶。仙音院竞奏新声,教坊司频逞妙艺。水晶壶内,尽都是紫府琼浆;琥珀杯中,满泛着瑶池玉液。玳瑁盘堆仙桃异果,玻璃碗供熊掌驼蹄。鳞鳞脍切银丝,细细茶烹玉蕊。红裙舞女,尽随着象板鸾箫;翠袖歌姬,簇捧定龙笙凤管。两行珠翠立阶前,一派笙歌临座上。 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水浒传》第二回:王教头私走延安府。王教头谓王进。由于王进患病在身,在家调养休息,他无妻无子,只有一位老母亲。谁知,刚上任的太尉竟是浪荡子弟——高俅,高俅在一次比武中被王进的父亲用棍棒打倒在地,所以怀恨在心,高俅逼着王进带病进见。无奈,王进只得来见高俅,又被高俅痛斥一顿,早已算出高俅要将他至于死地。王进的老母亲让儿子自己逃走,王进不肯,硬要母亲一起走。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母子乘着夜色逃走了。不久,被高俅的人发现,高俅立马押下文书,行开诸州各府,捉拿逃军王进。 我觉得,在古代,小人当道,王进是个志士,但英雄无用武之地,真令人惋惜。今天,我们中国繁荣昌盛,只要你有才华,就不用愁报国无门。所以,我们必须好好学习,努力争做国家的栋梁之才。 读《水浒传之史大华夜走华阴县》有感(二) 好词:喘息方定洒泪而别崎岖山岭饥食渴饮夜住晓行 好句: 史进道:“我是个清白好汉,如何肯把父母遗体来点污了?你劝我落草,再也休题。”史进住了几日,定要去,朱武等苦留不住。史进带去的庄客都留在山寨;只自收拾了些少碎银两,打拴一个包裹,余者多的尽数寄留在山寨。史进头戴白范阳毡大帽,上撒一撮红缨,帽儿下裹一顶浑青抓角软头巾,项上明黄缕带,身穿一领白 丝两上领战袍,腰系一条揸五指梅红攒线 膊,青白间道行缠绞脚, 衬着踏山透土多耳麻鞋,跨一口铜钹磬口雁翎刀,背上包裹,提了朴刀,辞别朱武等三人。众多小喽罗都送下山来,朱武等洒泪而别,自回山寨去了。

经济与社会读书笔记

《经济与社会》读书笔记 07行管喻娟 第三章统治的类型 韦伯谈到构成统治的可靠基础包括:一就是习俗,即纯粹情绪合乎理性的动机。二就是利害关系,即纯粹价值合乎理性的动机。三就是对合法性的信仰。便以此把统治分成三种类型:合法型、传统型、魅力型。 二、三种类型的特征 韦伯进一步谈到合法型、传统型、魅力型三种统治类型。 1、合法型:指统治的合法性就是建立在制订章程与规则或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的。而作为其中的成员就是仅仅服从法,而不就是统治者。统治者的号令也应就是由以规章制度为取向的。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就是职务的不同,仅仅就是在事务上服从官职。她还谈到这种合法型统治就是建立在官僚体制的结构上的,因此也有很多的弊端,如职务的“升迁”只取决于上司的评价、造成规则制度的形式主义等。 2、传统型:指统治的合法性就是建立在遗传下来的制度与统治权力的神圣的基础上的,并且也被人们相信就就是这样的。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就是主与仆的关系,必须服从统治者而不就是规章制度,而统治者也受到来自传统的一些约束。她们大多就是世袭来得到统治者的权力力。 3、魅力型:指统治的合法性就是建立在顷英雄的崇拜与对领袖的信赖的基础上的,就是英雄或领袖的个人献身精神所经给予的。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可以解释成就是领袖与追随者。她们之间没有薪金,没有规章,她们依据在同一共同体中的承认来获得统治,她们不存在有经济的关系,只受天职与使命的驱使。它不就是理性的更多地可以理解为感性的。而魅力型的平凡化到最后也很容易转换成传统型的统治。 三、合议与权力分立 韦伯就是由古至今来讲述合议与分权的,我认为她大致就是从封建制(社会等级的权力分立——官僚制(权力受到机构的限制)——政党(合议原则让集权主义失去一个人的统治)——直接民主(非统治型与豪绅名士掌政) 机构限制,不同的机构具有不同的权力,因此在权力上会相互制衡。 政党合议,不同的党派之间的竞争其实也就是不同利益者之间的角逐。 非统治型与豪绅名士掌政,这些统治就是以服务为基本的理念,不以利益为基

曼昆宏观经济学期末、考研复习重点

曼昆宏观经济学读书笔记 宏观经济学之所以成为宏观,是因为它的研究对象是一国经济运行,包括通货膨胀、经济增长等,而不仅仅是一个企业、市场或家庭的经济行为。宏观经济学滥觞于凯恩斯,至今已经和微观经济学分庭抗礼,而且宏观经济政策在经济活动中作用十分巨大。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部分开篇讨论宏观经济中各种数据,当然,在宏观经济学中数据始终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在指标监控基础上形成的各种宏观经济政策调控工具是决策者的宠儿。 第23章中,曼昆论述了一国收入的衡量。一般来说,衡量一国国民经济可以从收入和支出两个角度来计算,而在一个经济活动中必然有一个收入对应一个支出,所以两种方法得到的结论是一样的。在这里,无论微观还是宏观,基本上都逃不掉如下这幅图: 接下来,曼昆讨论了国民生产总值的含义。众所周知,国家会统计每季度的GDP ,并在年末获得年度GDP 。国民生产总值是在一定时间内一个国家所生产的所有最终商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深刻理解国民生产总值含义要抓住每一个词汇,这是宏观里非常重要的概念。与GDP 相似的还有如下几个收入概念: GNP GDP NNP GNP NI NNP PI NI =+=-=-=-本国国民民国外所得-外国国民本国所得 折旧 企业间接税+企业贴补 企业留存收益+其他所得 可支配收入=PI-个人所得税 按照四部门经济模型,我们可以有如下GDP 构成:

GDP C I G NX =+++ 这里必须强调投资和我们平时所讲的投资是有区别的,这里投资主要是购买用于生产物品的物品,也就购买生产资料,包括机械、建筑等。 在第二十三章最后一节里,曼昆阐述了三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名义GDP 、真实GDP 和GDP 平减指数。概而言之,名义GDP 是以当年价格乘以生产数量而得到的数字;真实GDP 主要排除了价格的影响,以一个年份的价格作为不变价格,乘以当年生产数量从而得到真实GDP ,主要反映生产数量的变化,可以更好的衡量一国的经济福利;GDP 平减指数是用来衡量价格变动的指标,GDP 100GDP GDP =?名义平减指数真实。需要指出, GDP 平减指数可以用来测量通货膨胀的一个指标,这就要通过以下公式计算GDP 平减指数的变动: 100%GDP GDP GDP GDP -=?第二年平减指数第一年平减指数平减指数第一年平减指数 当然,GDP 并不是完美的,在环境、收入分配等环节上是无法通过GDP 反映的。虽然如今很多经济学家都在呼吁绿色GDP 或者GDP 重新改革,而目前我们国家还有太多需要发展,经济水平还是偏下,在东部也许可以重新衡量GDP 统计,在中西部则还是弊大于利。GDP 衡量体系一旦变化,这些地区将面临更加不利发展的经济环境。这就好比教导三岁小孩要先天下之忧而忧,他又真能做到如此?经济就像人生,经历波澜壮阔、起起伏伏之后才能把握住最美、最好的一幕,让一个还没有发展的经济区域妄谈环境、低碳必会引来因噎废食。 接着在二十四章里,曼昆谈论了消费物价指数(consumer prize index )。这是一个非常有大众缘的指数,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媒体CPI 的确是一个抢眼的词汇。首先,曼昆介绍了消费物价指数含义和计算方法。所谓的消费物价指数,是消费者购买一篮子商品和劳务所支付的总价格。根据各种商品在消费者消费中重要程度高低赋予一定的权重,计算出当年总支出。再确定某一个基期价格,利用下面公式: 消费者物价指数=(当期总物价/基期总物价)×100 然后通过计算相邻年份或月份CPI 的变动率,也就是通货膨胀率就可以衡量一定时期内价格变动的比率。当然,消费者物价指数有其固有的弱点。消费者物价指数反映不了消费偏向导致的消费结构的变化,所以一揽子商品必须适时而变。消费者物价指数无法反映新产品和质量的变动。 如消费者物价指数,GDP 平减指数也是反映通货膨胀一个指数,而且这两个指数可以相互配合来确定当年物价变动状况。而两者又存在一些差别。从对象上看,GDP 平减指数反映的是所有生产的物品和劳务,而CPI 仅仅是消费者购买的物品和劳务,这就导致石油价格上涨时非产油国的CPI 与GDP 平减指数有较大的背离。从统计结构来看,CPI 主要是固定的一篮子商品,而GDP 平减指数主要是根据当年生产情况来确定。 在第二部分,曼昆讨论了美元价格比较和真实、名义利率。因为经济运行中会出现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20年前的人民币肯定不是今天的人民币,这就需用一定换算公式来进行比较:当今的货币数量=T 年前的货币数量×(T 年前的物价水平/当今的物价水平)。而真实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 总体上讲,这一篇介绍了两种最基本的数字,一个是反映生产水平的GDP ,一个是反映物价水平的CPI ,这也是构成宏观经济运行检测非常重要的两个指标。 第九篇中介绍了长期中经济真实情况。在第二十五章里,作者论述了GDP 增长的决定因素。一般来说,一个经济体按照a%的速度增长,那么在(70/a )年份时就可以实现翻番。国与国之间经济上存在的巨大差异,增长率起到很大的作用。生产率是决定增长率非常重要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电子书.doc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电子书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电子书_【精品】新人教版(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材课文目录2019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材目录(2019 年 5 月版)五上第一单元1.白鹭 2.落花生 3.桂花雨4※.珍珠鸟口语交际:制定班级公约习作:我的心爱之物语文园地一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孟浩然

第二单元第三单元第四单元第五单元第六单元第七单元5.搭石 6.将相和 7.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习作:“漫画”老师语文园地二8.猎人海力布 9.牛郎织女(一) 10※.牛郎织女(二)口语交际:讲民间故事习作:缩写故事语文园地三乞巧/(唐)林杰11.古诗三首示儿/(宋)陆游题临安邸/(宋)林升已亥杂诗/(清)龚自珍 12.少年中国说 13.圆明园的毁灭14※.木笛习作:二十年后的家乡语文园地四15.太阳 16.松鼠习作例文:鲸风向袋的制作习作:介绍一种事物17.慈母情深 18.父爱之舟19※.“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口语交际:父母之爱习作:我想对您说语文园地六20.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唐)王维枫桥夜泊/(唐)张继长相思/(清)纳兰性德

第八单元21.四季之美22.鸟的天堂23※.月迹习作:即景语文园地七渔歌子/(唐)张志和24.古人谈读书 25.忆读书26※.我的“长生果” 口语交际: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习作:推荐一本书语文园地八观书有感(昨夜江边春水生)/(宋)朱熹语文学习需要做的事情:阅读、背诵、日记、生活、作文对于学好语文,提供以下几点建议:除了字、词、句、章等基础的识记知识掌握之外,还要做好以下几点:1. 大量阅读。博览群书是培养孩子语文素养基本功之一,甚至可以说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根本。大量的课外阅读是提高孩子语文水平不可替代的手段。美国心理学家克拉森的心理实验研究表明,学生充满兴趣的课外阅读对提高他们写作能力的作用,远远大于机械的写作训练。语文成绩好的孩子几乎都是特别喜欢课外书。 这些孩子往往有很多的积累:语词的积累、素材的积累、情感的积累等。这样的孩子在写作上往往有突出的构思、神奇的用词,在阅读理解方面有杰出的见地,在说话方面有超出他人的见识等。总之,他们由于见多识广而语文根底厚实。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在低年级,推荐给他们一些民间故事,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等来读;在中高年级,推荐一些儿童文学,杂文随笔,报刊杂志,科幻漫画,历史名着,文学名着,名人传记等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的多种书籍来读,并且取消种种人为的限制,允许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不同种类的书籍,从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营养。理解能力是一种语文素养,它不会像识记能力那样易于形成,需要耐心长期积累。坚持阅读是培养理解能力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多读一些文辞优美、气魄宏大的散文,对提高理解能力很有帮助,比如《鲁迅文集》,《读者》杂志对培养这些能力和素养都很有帮助。

《超越自我》读书笔记_初三读书笔记700字

《超越自我》读书笔记_初三读书笔记700 字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暑假里我读了台湾作家刘墉文集中的《超越自己》,这本书是作者的独子考入美国著名的高中史岱文森学校第一年,作者写给那个怯生生年轻人的一系列信件。教导他怎样面对艰险横逆的环境和未来的挑战,教他怎样发挥潜能,超越自己!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思考,在此借鉴作者的人生哲理。 在书中,作者强调:人生最强的对手,不一定是别人,而可能是我们自己,在超越别人之前,先得超越自己! 看了这本书,我仔细地想了下书的内容,很久很久以前,父母创造了他,这样,他就应该创造另一个自己。创造他自己的风格,创造他自己的前途,创造自己的自己。那么,他就拥有了向生活跨出第一步的权利。随后,他也学会发现在这条道路上,有着不可计数的强敌,当他正绞尽脑汁想着如何与这些对手较量时,他似乎忽略了什么人?其实,在这条道路上由始至终都与你竞争的强敌并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

如果想要更好的战胜自己,超越自己,那么你就必须从小学会看重自己。这样你才能成为一个真正冲破人生冰河的人——一个生活中的勇者! “你不能失败”是本书中作者教导他独子的信件之一。作者引用西方哲学家赫伯特的话:“一个人如果二十岁时不美丽,三十岁时不健康,四十岁时不富有,五十岁时不聪明,就永远失去这些了。”也就是说,这个世界是不等人的,它残酷得甚至不能给予失败者一点同情心。 这封信的内容让我本身也有了忧患意识,在我平淡如水的生活中激起思绪的浪花,使我日渐麻木的心振作起来,让我想到这个社会是不断变迁和飞速发展的,如果不能适应这个社会这个大环境,技术上新的要求等等,就是一种失败。就必将被时代前进的步伐所抛弃。好比作者所比方的:“马断了腿,当然还能活!但是身为一匹马,不能跑了,就算活着,又有什么意义?”所以,做为一名教师的我来说,必须把全身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人生的真谛,告诉我们对待人生要有不懈的努力与强烈的责任感。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经济学读书笔记大全

经济学读书笔记大全 经济学读书笔记大全 以才肯走;红灯抢行,十字路口乱作一团,彼此挤得动弹不得;开会时因某人未到,大家等上十几分钟这些现象我们已经司空见惯了。但从茅于轼的眼光看来,这些现象是使中国成为穷国的根本原因。以经济学的基本观点来看,穷是因为许多生产潜力不能发挥,因为人们的劳动没有用在生产上,甚至用在了抵消别人劳动成果的努力上;更因为各种各样的浪费普遍存在,耗掉了社会巨大财富。只有老百姓们自己明白如何把自己弄穷的,才能改正,才有可能变富。谁妨碍了我们变富,答案可能就是我们自己。茅于轼认为,要想把我们的国家变富,就要物尽其用,人尽其才。要让资本和劳动充分地就业,流动到最适合他们的地方去,因此,交换能够创造出额外的财富,任何有碍于自由交换的东西都有碍于财富的增加。阅读了《经济学是什么》,尤其是几堂经济学的辅导课下来,使我对经济的关注充满了从未有过的热情,比如在当前防治非典的特殊时期,我除了关心非典的动态情况外,非典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口罩与GDP究竟有多大关系,这些成了我每天看报、上网的一个重点。我自信,我会更多地用经济学的角度去思考现实问题,用成本、效益等经济学方法去安排和指导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一句话,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三是在学会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的同时,我们还要防止片面的思维方式。经济学家在研究许多问题时,都假设处在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是理性经济人,他们都以追求各自利益的最大化为最终目的。许多定理、论断都是在这样的前提下得出的。然而,现实生活中真的就是那么整齐划

一吗?难道我们做每一件事,就都只仅仅考虑的是经济利益吗?就拿《经济学是什么》一书中所举的小王下海一事来说,小王下海一年赚了5万元,而失去了机关工作总的损失是 5.4万元,即付出的机会成本是 5.4万元,由此经济学家就得出了由于机会成本大于所得利益,故结论是小王下海是得不偿失。这种分析方法固然有其积极意义的一面,但是这仅仅是从经济利益角度来分析,假如说小王在机关里虽然清闲一点,但整日埋没在文山会海、是非堆里,身心极度疲惫,一年下来丝毫没有成就感。相反,虽然下海后付出了高额的机会成本,但小王却学到了许多在原先机关里学不到的东西,短期看在经济上并不上算,但长远而论,却可能会有大的发展前景,如若这样,我觉得小王下海又未尝不可。这里就有一个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比较,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的比较。再比如,书中所举硅谷离婚率低一事。按经济学家的看法,由于离婚诉讼需要花费很多时间,机会成本太高,所以导致离婚率低,那么伦理道德、法律秩序又该摆在何等地位?我们认识任何事物,都应当用联系的观点全面地去把握它。如果学经济学的只强调经济,学历史的只强调过去,而不愿关心与之紧密像联系的政治、文化等等,不知道事物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互动关系,这样的思维方式往往会走向片面的误区。经济学之所以有这么多的学派、观点,我以为正是经济学全面、联系地对待客观事物的又一佐证。 总之,只要我们坚持全面、发展、联系的观点去对待每一事物,我们才能从真正的意义上做到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毕竟经济学教会

曼昆宏观经济学读书笔记

曼昆宏观经济学读书笔记

————————————————————————————————作者:————————————————————————————————日期: ?

昆宏观经济学读书笔记 宏观经济学之所以成为宏观,是因为它的研究对象是一国经济运行,包括通货膨胀、经济增长等,而不仅仅是一个企业、市场或家庭的经济行为。宏观经济学滥觞于凯恩斯,至今已经和微观经济学分庭抗礼,而且宏观经济政策在经济活动中作用十分巨大。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部分开篇讨论宏观经济中各种数据,当然,在宏观经济学中数据始终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在指标监控基础上形成的各种宏观经济政策调控工具是决策者的宠儿。 第二十三章中,曼昆论述了一国收入的衡量。一般来说,衡量一国国民经济可以从收入和支出两个角度来计算,而在一个经济活动中必然有一个收入对应一个支出,所以两种方法得到的结论是一样的。在这里,无论微观还是宏观,基本上都逃不掉如下这幅图: 接下来,曼昆讨论了国民生产总值的含义。众所周知,国家会统计每季度的GD P,并在年末获得年度GDP 。国民生产总值是在一定时间内一个国家所生产的所有最终商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深刻理解国民生产总值含义要抓住每一个词汇,这是宏观里非常重要的概念。与GD P相似的还有如下几个收入概念: 物品 与劳 生产资料 物品和物品和劳动、生产投 工资、支出 投入与产出流向 收入 收入

GNP GDP NNP GNP NI NNP PI NI =+=-=-=-本国国民民国外所得-外国国民本国所得 折旧 企业间接税+企业贴补 企业留存收益+其他所得 可支配收入=PI-个人所得税 按照四部门经济模型,我们可以有如下GDP 构成: GDP C I G NX =+++ 这里必须强调投资和我们平时所讲的投资是有区别的,这里投资主要是购买用于生产物品的物品,也就购买生产资料,包括机械、建筑等。 在第二十三章最后一节里,曼昆阐述了三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名义GDP 、真实GDP 和GDP 平减指数。概而言之,名义G DP是以当年价格乘以生产数量而得到的数字;真实GDP 主要排除了价格的影响,以一个年份的价格作为不变价格,乘以当年生产数量从而得到真实GD P,主要反映生产数量的变化,可以更好的衡量一国的经济福利;G DP 平减指数是用来衡量价格变动的指标,GDP 100GDP GDP =?名义平减指数真实。需要指出, GDP 平减指数可以用来测量通货膨胀的一个指标,这就要通过以下公式计算GD P平减指数的变动: 100%GDP GDP GDP GDP -=?第二年平减指数第一年平减指数平减指数第一年平减指数 当然,GDP 并不是完美的,在环境、收入分配等环节上是无法通过GDP 反映的。虽然如今很多经济学家都在呼吁绿色GDP 或者G DP 重新改革,而目前我们国家还有太多需要发展,经济水平还是偏下,在东部也许可以重新衡量GDP 统计,在中西部则还是弊大于利。GDP 衡量体系一旦变化,这些地区将面临更加不利发展的经济环境。这就好比教导三岁小孩要先天下之忧而忧,他又真能做到如此?经济就像人生,经历波澜壮阔、起起伏伏之后才能把握住最美、最好的一幕,让一个还没有发展的经济区域妄谈环境、低碳必会引来因噎废食。 接着在二十四章里,曼昆谈论了消费物价指数(con sume r prize index )。这是一个非常有大众缘的指数,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媒体CPI 的确是一个抢眼的词汇。首先,曼昆介绍了消费物价指数含义和计算方法。所谓的消费物价指数,是消费者购买一篮子商品和劳务所支付的总价格。根据各种商品在消费者消费中重要程度高低赋予一定的权重,计算出当年总支出。再确定某一个基期价格,利用下面公式: 消费者物价指数=(当期总物价/基期总物价)×100 然后通过计算相邻年份或月份CPI的变动率,也就是通货膨胀率就可以衡量一定时期内价格变动的比率。当然,消费者物价指数有其固有的弱点。消费者物价指数反映不了消费偏向导致的消费结构的变化,所以一揽子商品必须适时而变。消费者物价指数无法反映新产品和质量的变动。 如消费者物价指数,GD P平减指数也是反映通货膨胀一个指数,而且这两个指数可以相互配合来确定当年物价变动状况。而两者又存在一些差别。从对象上看,GDP 平减指数反映的是所有生产的物品和劳务,而CPI 仅仅是消费者购买的物品和劳务,这就导致石油价格上涨时非产油国的CPI 与GDP 平减指数有较大的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工作计划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 学工作计划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都结乡中心小学工作 五年级语文上册 一、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63人。其中男生33人,女生30人。绝大部分学生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爱学习,有上进心,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但是有个别学生基础较差,家长又疏于督促,还需老师加强辅导。个别学生学习自觉性差,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还需要老师好好引导。 二、教材基本结构 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设计了八个专题。依次是:我爱阅读,月是故乡明,学习说明性文章,生活的启示,遨游汉字王国,父母之爱,不忘国耻、振兴中华,走近毛泽东。其中第一单元“我爱阅读”和第五单元“遨游汉字王国”还安排有不同呈现形式的综合性学习内容,使学习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每个单元包括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四大部分,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遨游汉字王国”单元采取了全新的编排方式,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 本册共有28篇,其中精读课文14篇,略读课文14篇;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总共32篇。这些课文从精读、略读到选读,按三个层次编排,体现由扶到放的设计思路。 三、教材的主要特点 (1)专题组元的角度更加灵活多样。 (2)加强整合的编写目的更加明确。 (3)课文既保留传统的优秀篇目,又增加了富有时代感的新课文。 (4)强化导学功能,引导学生思考。 (5)改进“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6)拓展学习资源,加强课内外语文学习的联系。 四、教学目标 (1)认200个字,写150个,会使用字典、词典,有一定独立识字的能力。 (2)能用钢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并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并体会汉字的优美。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默读有一定的速度,并能抓住文章的大意。 (5)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 (6)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7)学习浏览,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8)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5万字。 (9)乐于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学习辩论、演讲的基本方法。 (10)能写简单的记实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修改自己的习作,书写规范、整洁。 (11)学写简单的读书笔记、学写内容梗概。

九年级读书笔记200个字

九年级读书笔记200个字 羊,一种十分普通的动物,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值得学习的地方。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九年级读书笔记200个字,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一小说描写的是一个年近六旬的老渔夫,在一次单独出海打鱼时,钓到了一条超过渔船数倍的大马林鱼,老渔夫与大鱼周旋了好几天,虽然明知很难取胜,但仍不放弃,后来又因为大马林鱼伤口上的鱼腥味,引来了几群鲨鱼抢食,这是多么令人恐惧,可老渔夫都不放弃。 当我读到:“老渔夫想,这里离海岸实在是太近了,也许在更加远的地方有更大的鱼……”时,我十分赞赏这位老渔夫,因为他这时已经打到了一些小鱼,但他没有安于现状,而是向更大的目标前进。我们应该像老人一样,胸怀大志,去追求更美好、更伟大的目标。 当我再读到:“大马林鱼开始快速地围着小渔船游动,将缆绳缠绕到了桅杆上,老人右手高举着钢叉,在它跃出水面的一瞬间,竭尽全力地向它的心脏掷去,一声哀鸣结束了大鱼的生命……”,我更加钦佩老人那坚持不懈、毫不惧怕的精神,虽然对手比自己强大好几倍,但老人却没有退缩,而是迎面而上,正是这种精神,才让老渔夫成为真正的胜利者。

篇二当我看到《山羊不吃天堂草》这本书时,我怀着一颗好奇心一口气读完,山羊为什么不吃天堂草?更多的疑惑终于解开了。 原来以山羊不吃天堂草来揭示羊有它生存的底线,不该吃的,即使饿死也不能吃。由此引发了山羊的主人,也就是本书的主人公明子心路的坎坷以及他优劣并存的所作所为。羊的存在,其实就是明子一类人的化身,而羊的饥饿正是明子在城市中生活的一种现实化的写照,羊面对天堂草的心情正是明子对城市的一种复杂的心情,羊的举动即是明子的一种内心深处的做法,羊最终倒下,则是明子内心坚强支柱的倒塌。 当我看到“明子的师傅三和尚受不住金钱的诱惑,便唆使明子和他师兄黑罐去工地偷木材,明子品德高尚,宁可饿肚子也不做小偷,而黑罐是个老实人,便去了,后来被人抓住,三和尚却装作不知情,不但骂黑罐还狠踢了他一脚。”明子有个性,守住了自己的底线。黑罐是那种容易受人指示,最后得不到好处的软弱的人,三和尚就是那种纵容他人干一些损人利己的事,自己还想假装好人,令人憎恨。但总的来说,他们都还是同一阶层的弱势群体…… 明子是一个外表平凡、内心热血沸腾的少年,他帮助深有残疾的紫薇;把自己的活让给别人,这其中,有一种让人激动的热情,正是有了这种情感,才得以使他加深了自己的思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全册教案(新人教版)

五年级语文第一学期教案 教学计划:陈孟群 一、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48人。其中男生38人,女生15人。绝大部分学生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爱学习,有上进心,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是有个别学生基础较差,家长又疏于督促,还需老师加强辅导。个别学生学习自觉性差,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还需要老师好好引导教育。 二、教学目标 (1)认200个字,写150个,会使用字典、词典,有一定独立识字的能力。 (2)能用钢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并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并体会汉字的优美。(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默读有一定的速度,并能抓住文章的大意。 (5)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6)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7)学习浏览,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8)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5万字。 (9)乐于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学习辩论、演讲的基本方法。 (10)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修改自己的习作,书写规范、整洁。 (11)学写简单的读书笔记、学写内容梗概。 (12)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能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方法。并能策划简单的社会活动,学写活动计划。 三、教学时间安排 周次 时间 内容安排 9.1-9.6 1、窃读记(2)机动(1) 9.7-9.13 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1) 3、走遍天下书为侣(2) 4、*我的长生果(1)机动(1)△1黄果树听瀑(1) 9.14-9.20 口语·习作一(3)回顾·拓展一(2) 测试(1) 9.21-9.27 5、古诗词三首(2) 6、梅花魂(2) 7、*桂花雨(1)8、*小桥流水人家(1) 9.28-10.4 口语·习作二(3)国庆节放假 10.5-10.11 国庆节放假回顾·拓展二(2) 10.12-10.18 测试(1)9、鲸(2)10、*松鼠(1) 机动(1)△2斗笠(1) 10.19-10.25 11、新型玻璃(2)12、*假如没有尘土(1) 口语·习作三(3) 10.26-11.1

初三读书笔记:《课外阅读》读书笔记600字

《课外阅读》读书笔记600字 本文是初中关于初三读书笔记的《课外阅读》读书笔记600字,欢迎阅读。 这个学期,老师叫我们每天读4篇课外阅读,不过多久,我们就把课外阅读,读完了。一共有7篇,每一篇都有我最喜欢的。第1篇,我最喜欢的是《一日的春光》是冰心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该文写于1936年,在写作此文之前大约两个月左右的时间里,冰心或是生病,或是杂事缠身。这样的思绪,不免使作者渴望自然春天的到来,祖国春天的到来。然而苦苦等待春天,春天却迟迟不来,许多次春天刚一露面,就被寒风冷雨驱散;到处寻找春光,却发现春天早已远去。这种情况难免使作者痛苦。然而,春光好似有意,在作者九十日的等待之后,终于等来了春光的烂漫、骄奢、光艳与迷人的景象,使作者饱尝了“一日春光”带来的快乐、活泼、力量和生命。第4篇我最喜欢的是《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的散文代表作,她以一个身残志坚的柔弱女子的视角,告诫身体健全的人们应珍惜生命,珍惜造物主赐予的一切。此外,本书中收录的《我的人生故事》是海伦·凯勒的本自传性作品,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无与伦比的杰作。第5篇,我最最喜欢的是《爱心树》,爱心树》是世界绘本的经典作品之一,出版30年来,一直是绘本世界的著名典范,历久不衰,魅力惊人,销量超过600万册。这是一个由一棵有求必应的苹果树和一个贪求不厌的孩子,共同组成的温馨,又略带哀伤的动人故事。爱心树的英文,顾名思义便是牺牲奉献的意思,但它亦是一本述说友谊的书。树并未因为男孩的予取予求感到难过,即使后来只剩下残干的他,是那么凄凉孤寂,但当男孩回到他身边只求一个安静的歇脚处时,树竟是满欣喜乐将自己奉献给他,这样的喜悦比起男孩小时在树上刻的那些甜蜜文字,更令他感到真切舒心。天才的绘本艺术家希尔弗斯坦以简单俐落的

《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的读书笔记

《华北的小农经济和社会变迁》读书笔记 作者:孔祥智 主要内容:作者利用二十世纪30年代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满铁)在华北平原33个自然村的实地调查资料和清代刑科档案,分析了近数百年来华北农村经济和社会的演变型式。 主要观点:与西欧小农经济的发展模式不同,中国的小农经济在高度商品化和社会分化之后其生产力并未发生质性变化,小农生产仍处于糊口水平。半无产化了的小农倚仗家庭式农作与佣工或家庭手工业的结合,忍受并依赖两者所赋予的低于维持生活所需的收入,才能在内卷和分化的联合压力下毅力不倒。在贫农农场上,内卷和劳力不足同时并存,因此贫农整体的土地生产率与经营式农场并无二致,但二者的劳动生产率却有很大差异。与经营式农场主和富农不同,贫农经济的性质仍是为维持生计而不是为追求利润的经济。村庄半无产化的过程伴随着国家政权渗入其中的趋势,士绅的官僚化成了国家政权渗入村庄的主要工具,在新的压力下村庄内部结构及其与国家的关系都发生了变化。 全书共分为三个部分:包括背景介绍、近代华北农村经济社会变迁、村庄与国家政权关系的 变迁。最后一部分包含全书结论。 I. 背景 A. 探讨的问题 1. 小农的特征 a. 农民学中的三个传统:形式主义:追求利润者;实体主义:维持生计的生产者;马克 思主义:受剥削的耕作者。 b. 本书的主张:区别不同阶层(包括经营式农场与富农、中农、贫农与雇农)的小农,而又综合形式主义、实体主义、马克思主义三种分析方法,把小农的三个方面视为不可分的 统一体。

c. 首次提及“内卷”(involution)的概念。 2. 农村演变的型式 a. 过去的研究:近代农村演变的古典型式是英国模式(小农分化为农业资本家与雇佣劳动者,而农业伴随着资本主义工业化而现代化)。而中国近代农村演变则是在小农经济范围内的进展,所导致的不是资本主义工业经济,而是一个高度分化的小农经济。对中国农村演变型式的研究:(1)形式主义学者强调人口压力,采用博塞拉普模式(强调人口增长是农业集约化发展的主要动力);(2)中国的传统马克思主义学者则强调生产关系,主要分析模式是“资本主义萌芽论”(认为帝国主义入侵之前,资本主义已经在中国萌芽;而帝国主义的入侵,妨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正常发展),将中国历史置于五种生产方式的公式;(3)实体主义学派主要是蔡雅诺夫模式,认为农场家庭经济的情况随家中消费者与劳动者比例的 周期性变化而升降。 b. 本书认为:应兼顾人口因素和生产关系,综合形式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说明中 国农村在帝国主义侵入之前的变化型式。 3. 村庄 a. 过去的研究:(1)形式主义(主要是施坚雅的研究)不太注重村庄,而认为小农的活动范围是基层市场共同体。其基本假定是自然村完全被国家政权和士绅所控制,结合于上层体系之中。(2)实体主义的观点主要由日本学术界持有,他们很重视村庄共同体的研究。形式主义与实体主义之所以观点不同的原因在于所依赖的实证根据不同。西方学者多研究中国较先进地区,而日本学者的资料多来源于战时在华北平原所作的实地调查。 b. 本书试图描述二十世纪自然村与国家政权之间关系的演变情况。 B. 引用的史料和研究的村庄 1. 引用的史料 a. 满铁实地调查资料。共三组。对满铁资料的认识:有一些缺陷,但仍不失为现存同类

经济学名著读后感

经济学名著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经济学名著读后感(一) 在看这篇文章之前,我们已经在课上学习了一些有关“实证”的知识。实证经济学就是探讨是“什么的经济学”。与之相对应的是规范经济学,也就是探讨“应该是什么的经济学”。读完这片文章之后,我对实证经济学有了一些更加具体的理解。粗略地划分,这片文章主要讲了两个方面地内容。 首先,有关实证经济学。从原则上说,实证经济学应该是一门客观地科学。这有些像一些自然科学,譬如化学,要研究的就是物质是由什么化学成分组成的。目的就是将物质的实际组成原原本本的揭示给大家。而实证经济学毕竟是社会科学。社会科学不像自然科学那样现象是独立于研究者的价值观的。在进行社会科学研究时,研究者有时会不经意地将自己的价值判断带入到结论当中,这就造成了“实证”与“规范”的混淆。经济学就是这样。而当结论发表之后,人们在判定这一结论时,也会带著自己的价值尺度,从而造成争议。而我们一般所进行的经济学研究都应该是“实证”的,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能够预测经济状况发生变化的影响的概括体系,而这也是经济学的科学性的要求所在。“实证科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发展出一种‘理论’或‘假说’,它能够对尚未观察到的现象作出合理的、有意义的预测。”(当然经济学的“预测“不只是对于尚未发生的事件,对已

经发生但还未被观察到的现象也可以进行预测)而理论是一种实证性假说体系,它的判断标准就是实际证据。这样就是下一个方面的内容:假说。 第二,有关假说。上面提到,实证性假说体系就是理论。所以要发展出理论,就是要在现实世界重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提取其抽象本质的东西。而对于社会科学,没有一件事情是必然要发生的,也就是我们所研究的东西并不包括世界上所有的经济现象。这样,我们就会有一些已知的经济现象提出一些假说用以推测。而判断这种假说是否合理的标准就是要检验假说的预测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合。但社会科学无像自然科学那样提供那种可以给人强烈的可信任感的受控实验,而只能从偶然的“实验”(也就是现实发生的没有被控制的)中进行检验。可是这并不阻碍这也是种检验,且检验结果更加使人印象深刻。在这里人们容易产生的误解是认为假说中假设(假说中有含义和假设)的正确与否是判断假说是否成立的标准。这是错误的。例如书上关于台球手的例子,虽然台球手并不会进行如此复杂的线路选择,但这并不妨碍他打出我们按照他可以进行线路选择的假设而得出的预测。一种假说的假设的真实与否不能影响假说在现实事例中的应用。就如文章中关于重力加速度的例子。当然,在有些情况下在实际情况与假设有很大出入的情况下,一种假说不能适用。判断假说是否属于这种情况的标准有两个:1,替代理论的精确程度;2,更高精确度所带来的成本(个人认为第二条更适用于社会科学,因为自然科学总是竭尽所能找到最真实的)结论是只要假说合理,无论假设是否符合现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