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灾害分区预警的发展历程

气象灾害分区预警的发展历程
气象灾害分区预警的发展历程

背景资料

气象灾害分区预警的发展历程

一、连续暴雨台风灾害催生气象预警信号

1993年6月16-17日持续大暴雨造成深圳市区许多地方内涝成灾、山体滑坡,福田区、罗湖区、南山区大面积受淹,最深达2米多,位于凤凰山脚下的武警边防总队红岭医院发生山体滑坡,泥土冲进医院的病房和生活区,死伤惨重。本次大暴雨造成直接经济损失7亿元,死亡11人。

1993年9月25~27日9318号台风造成连续三天出现大暴雨和暴雨,过程雨量高达510毫米,市区许多地方受淹深达1-3米,罗湖区一片汪洋,9月26日正在深圳访问的尼泊尔国王在富临大酒店被洪水所困,市政府紧急出动汽艇进行解救。全市受灾人口13万人,死亡14人,直接经济损失7.64亿元。

同年,深圳遭受了7个台风的影响,其中有3个造成了严重影响,给深圳带来了严重的风雨灾害。

洪水淹没街道救援被困灾民梧桐山山体滑坡

水库被迫泄洪来深访问的尼泊尔国王被洪水所困救援被困灾民

连续的风雨灾害,不仅给城市的防洪防风、城市防灾的规划设计敲响了警钟,如何开展灾害来临的预警工作、提高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也摆到了气象工作者的面前。当时在国内,除了在一些沿海港口有悬挂防御海上台风和大风的沿海风球信号外(主要为航运和渔民所使用),在国内城市和内陆地区尚没有发布其它气象灾害预警信号,而毗邻深圳的香港已经有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体系,当年年底市政府即派出三防和气象部门的专家赴香港学习考察,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完成了《深圳经济特区防洪、防风规定》的起草和立法工作,于1994年3月5日经市政府第77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6月4日由当时市长厉有为签发实施,充分体现了深圳的速度和效率。从此,深圳作为率先于全国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城市开始了气象灾害预警发布的历程。

1994年7月22-24日,深圳受到来自海上的热带辐合带系统影响,持续三天分别出现特大暴雨和暴雨,三天总雨量高达474.5毫米,7月22日深圳市气象台首次发布了暴雨预警信号,成为我市气象灾害预警发布的里程碑。这次大暴雨强度和持续时间

虽然与1993年的两次大暴雨相当,但由于提前发布了预警,政府组织防灾措施到位,仅使7.8万人受灾,死亡7人,直接经济损失2亿元,比1993年大暴雨灾害的死伤人数和经济损失明显下降。

二、四部关于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的政府令的沿革

我市自1994年开始发布预警信号至今已经13年,期间经过三次修订,历经四任市长的签发,形成了四部关于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的深圳市人民政府令(第27号、第54号、第103号、第151号)。预警信号种类从最初的台风暴雨2种,发展到2001年的6种(台风、暴雨、寒冷、强雷电、大风、高温),进而到2006年的11种(台风、暴雨、高温、寒冷、大雾、灰霾、大风、冰雹、雷电、干旱、火险),几乎含盖了发生在深圳的所有气象灾害,更加符合深圳天气和气候特点,对各类灾害的防御措施也更加到位,尤其突出的特点是在151号令中提出“市、区、街道各有关部门应制定相应防御预案,组织实施部门联动和社会响

应”,使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成为全社会启动防御灾害的“指挥棒”和“消息树”。

1、《深圳经济特区防洪、防风规定》第27号令(1994年6月厉有为签署),其中预警信号发布只有台风和暴雨,台风信号包含6个,暴雨信号3个,图标参考了香港的信号图标,但略有改动。

2、《深圳经济特区防洪防风规定》第54号令(1996年10月李子彬签署) ,54号令主要对27号令的台风图标和信号名称作了修改,将台风预警图标按影响严重程度逐级编号,信号名称由台风注意信号、强风信号、大风信号、大风增强信号、飓风信号、台风解除信号修改为台风一号风球、二号风球、三号风球、四号风球、五号风球、台风解除信号,使台风预警信号更便于公众理解和记忆。

1

2

3

4

5

3、《深圳市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规定》第103号令(2001年8月于幼军签署),103号令较54号令有了较大的改动,信号种

类增加到6类,增加了寒冷、强雷电、大风、高温等信号,台风信号图标有较大改变。

4、《深圳市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规定》第151号令(2006年5月许宗衡签署),该令既与中国气象局《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试行办法》和《广东省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规定》相衔接,又综合考虑了深圳的天气气候特点和多年预警服务经验,共包含了11种类26个信号,信号种类和灾害发布标准更趋完善。

三、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从深圳走向全国

1994年深圳率先发布了台风暴雨预警信号后,由于其防灾预警效益显著,沿海各省市纷纷效仿,逐渐推广到广东省、上海市、福建省等沿海省市,2000 年11 月1日《广东省台风、暴雨、寒冷预警信号发布规定》(广东省人民政府第62 号令)正式颁布实施,2006 年6 月1 日修订为《广东省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规定》(广东省人民政府令第105 号);福建省从2003年8月1日起实施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制,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由台风、暴雨、高温和寒冷四类主要灾害性天气组成;《上海市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发布试行规定》(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14号)于2004年3月1日起实施;2005年1月1日起中国气象局《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试行办法》(气发〔2004〕206号)正式施行,2007年6月正式颁布了《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中国气象局第16号令)。即深圳开展气象灾害预警工作10年后,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在全国得到了普及。

十多年来,气象灾害预警为深圳的防灾减灾作出了重大贡献,深圳再也没有出现1993年全市大面积内涝的灾害。气象工作者在实践中也总结出“先发快报,后发预警”、“预警组合发布技巧”等经验,使气象灾害预警效益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2003

年9月2日强度达12级以上的台风“杜鹃”正面登陆深圳,给深圳带来了狂风暴雨,当台风“杜鹃”离深圳还有1000公里的时候,气象局就向政府有关部门发出《重大气象信息快报》,离深圳还不到800公里时,向公众发出了预警信号,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四、气象灾害防灾预警应急预案推动防灾的部门联动和社会响应

气象防灾减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涉及气象预报预警本身准确的程度,也与气象信息快速传输、信息覆盖面、灾害防御的有效组织、灾害自救等多方面密切相关。近年来,深圳气象局以气象防灾应急为切入点,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为先导,以编制《深圳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为契机,积极推进气象防灾减灾部门联动和社会响应机制的形成,使气象预警成为城市防灾应急不可代替、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深圳市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规定》(第151号令),在市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编制了《深圳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形成市政府文件“关于印发《深圳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通知(深府办[2006]204号)”,具体规定了预警信号发布后,各有关部门(18个)和市民、学校、社区、建筑工地、机场港口、供电供水燃气等基础设施单位的部门联动与社会响应措施。

《深圳市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规定》与《深圳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紧密结合,能更有效地起到防灾预警的作用:

1、预警信号可分区发布,便于重点防御:预警信号可根据

预测、实况监测结果及灾害影响程度分区域发布,对重点影响区域发布比全市更高级别的预警信号。对于发布高一级预警信号的重点防御区域,市有关部门应按照该区域的预警等级,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实施防御措施。

2、根据气象灾害预警发布级别有关部门直接启动应急预案:市各部门、区政府及相关部门、街道办应根据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制定响应预案,当市气象台发布了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市各部门、区政府及相关部门自动启动相应应急预案。

3、社会响应机制引导全社会共同防灾:根据气象灾害预警发布级别,学校、社区、旅游景点、港口等重点场所需采取响应措施,公众采取相关防御措施,达到全社会共同防灾,最大限度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

五、气象灾害分区预警的必要性

然而,深圳的气象工作者并没有满足于目前气象灾害预警的成绩,在一次次灾害天气预报预警服务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面向需求,寻找差距,不断攀登一个又一个气象科技的高峰。

由于深圳靠山近海,地域范围呈东西狭长形,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使得灾害性天气的东西差异、海陆差异和地域性差异十分显著,气候变化也使得灾害性天气的突发性和分布不均匀的特征更趋明显。根据资料统计,我市年最多雨量与最少雨量的地区平均差异高达1000毫米。对于上述这些时空分布极度不均匀的天气,按照全市统一只发一种预警信号,势必造成一些不该

挂的挂了,出现空报;一些该挂的没挂,或者需要发布更高一级预警信号的地方没挂造成漏报。而这些漏报的地方,往往更容易出现灾害。2006年“珍珠”、“派比安”台风影响的东西差异、陆海差异,近年来发生在龙华、松岗的受灾事实及今年“5.18”、“6.10”暴雨都证明,在注意气象灾害影响的面的同时,如何解决好局部地方和某一点上的气象灾害预警问题已经非常迫切,否则就会因空报带来一些地区过度防御,另一些地区因漏报而防御准备不够,影响防灾减灾的效果。因此,有必要在提高探测、预报和传输手段的基础上,对我市原有的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办法作相应的调整,也即要探讨气象灾害精细化预警的路子。

六、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方法调整的原则

根据目前气象探测手段和预报预警能力,将天气预报预警发布调整为“统一预报,分区预警,重点提示,对点广播”:统一预报:指对预报时效超过6小时以上的预报,仍采取全市统一预报的方式发布;对全市都将受到影响的气象灾害,按预警信号发布标准发布全市的预警信号。

分区预警:当预计全市只有部分区或区域达到预警发布标准时,仅对这些区或区域发布预警信号;或在全市统一发布信号时,对受气象灾害影响危害更大的区或区域,加挂更高一级预警信号。

重点提示:指(1)在对有关防灾部门发布的灾害天气预评估(通常以气象信息快报方式发布)中,对气象灾害易发区、敏

感区进行重点提示;(2)根据实时监测资料和追踪识别系统推断,对将出现异常灾害天气的局部地方(街道)给予重点提示。

对点广播:分区预警信息除了通过现有的传播手段如电视台、电台、12121、网站和手机短信发布外,还与中国移动深圳公司合作,向发布了预警信息区域内的公众实行小区广播。

在具体实施步骤上,近期将以台风、暴雨为重点,当灾害天气影响到某一区域时,分区预警信号发布可以根据影响范围大小和灾害天气影响的程度,对全市不同地区(或地域)发布不同级别的预警信号。分区预警信息通过市、区两级电视台挂信号和走字幕、电台播报、手机短信和手机小区广播、各类气象网站等手段发布。

七、开展气象灾害分区预警的技术准备

精细化的气象灾害分区域预警必须依赖于高密度和精确的大气探测资料、高速的数据采集和处理系统、快速的预警信息传播网络以及气象理论和技术水平的提高,由于大气探测手段、通讯计算条件的局限性,人类对灾害性天气发生发展机制的认识仍十分有限,尤其是对局地性、突发性强的中小尺度天气系统,更难以诊断和预报,因此天气预报预警发布的区域越小,难度也就越大。目前国内外对公众发布预报预警的区域,基本上以县级行政区域(平均地域面积3000多平方公里)以上为单位。深圳陆地面积只有1953平方公里(特区396KM2,宝安区723 KM2,龙岗区834 KM2),分区域预警发布的平均最小单元仅为150平

方公里。可见,气象灾害分区域预警堪称是世界性难题。

近年来,深圳气象部门在市委市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省气象局领导等上级业务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气象工作者经过艰苦努力和不断探索,气象探测设施建设得到较快的发展,并引进开发了国内外一些先进的技术,同时不断完善业务运行机制,为开展分区域预警提供了一些技术支撑:

(一)气象探测时空密度不断增强

1.2006年5月深圳多普勒气象雷达经上级业务主管部门验收投入业务试运行,可提供6分钟1次的降水回波强度、风场速度、风廓线、回波顶高度、垂直液态水含量等三十多种多普勒雷达产品,并与广州、香港、阳江、汕头等省内8部多普勒雷达组成雷达监测网,我局技术人员通过努力,开发了雷达拼图产品,为探测台风和中尺度降雨云团提供了必备的条件。

2.2005年底将分布于全市的45个自动气象站由原来每小时一次探测改造为每分钟一次,站点也逐渐增加到90多个,可每分钟采集分布于全市各地的风、温、雨资料并及时送回预报中心,2006年12月还在离岸200多公里的南海北部海上石油平台上建成了首个海上自动气象站,我局技术攻关组已将广东省其它地区和香港的自动气象站数据统一汇集在GIS平台上。这些地面自动气象站为预报员实时掌握本地天气信息,监视来自东、南、西、北各方向的天气系统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3.近地表面发生的天气现象不仅与地表影响有关,与高空

的天气系统也产生着相互影响,因此大气探测不仅是平面的,更需要立体的、多维的探测。今年在深圳机场和石岩建立了两部风廓线雷达,可以探测垂直方向3公里高度的风场和温度;2005年建立了可以反映大气中水汽含量的GPS/MET测站;今年又购置了三部应急移动观测车(其中一部已改装完毕投入业务运行),为应对突发事件和气象应急保障服务提供了现场加密探测手段。

(二)引进开发了国内外先进的雷暴短时临近追踪技术

有了较为稠密的探测资料,还必须提高资料的加工处理和同化技术,否则也仅能达到“看图说话”的效果。今年我局与北京有关科研所合作引进了美国的雷暴追踪(TITAN)系统,与广东省气象台合作引进其自主开发的雷暴外推(雨燕)系统,近期还准备与武汉有关研究所合作引进其短时临近降水预报系统(MYNOS),这些都是国内外较先进的短时临近预报系统,它们将为预报员了解雷暴移动速度和方向提供较为直观的资料。

(三)自主开发了《基于GIS的气象信息综合显示和分区预警发布系统》

气象灾害预警发布需要预报员对各类探测资料作出综合判断和对多轨道产品的综合应用,分析资料和制作预警产品的过程中,还需要较为简洁明了、操作简便、快捷、集约化的平台,以达到快速、准确、有效的预警发布效果。为实现分区域预警的需要,自去年以来,我局自主开发了《基于GIS的气象信息综合显示和分区域预警发布系统》,系统架构采用C/S体系,通过

ArcSDE连接局中心数据库,通过ArcEngine进行ARCGIS 组件的二次开发,引入地理信息系统,实现气象信息的综合显示、分析和提取,可以浏览、叠加显示雷达、自动站、闪电定位等实况信息以及雷达定量测降雨、城市积涝等估测产品,也可同时显示未来1小时的定量降水估算、雷达回波外推预报产品;实现了以街道办为最小预警发布单元的预警产品的制作能力,并与手机小区广播系统、预警通报平台、传真分发系统和气象网站等传播发布方式自动连接,可以通过短信息、传真、图文产品向公众快速传播。

(四)预警传播手段有了新突破

预警产品制作出来后,最后必须通过快捷的手段送达需要的人群手中,才能真正实现防灾的目的。去年以来我局与市广播电影电视集团合作,实现了我局短信平台与广播电台短信平台对接,气象信息可直接进入电台直播间,实现预警快速播出;与市电视台合作建立及时传播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和走字幕内容;我局还先后升级了公众气象服务网,开发了为政府各防灾有关部门服务的气象信息决策服务网;为社区、基层服务的社区气象服务网,可快速、准确、直观地传递气象预警信息图形和文字产品。今年在原有预报预警传播手段的基础上,与中国移动深圳分公司合作开发了国内首个基站广播,具备了小区域(1平方公里)发布预警信息的能力,这在国内气象预警信息传播中尚属首例。

上述这些新增添的预警传播手段,将极大地提高气象预警信

息的覆盖率和传播的及时率。

(五)建立完善了内部预警联动机制

通过总结近年来气象灾害发生的经验教训,尤其是今年“5.18”、“6.10”的气象灾害,我局不断完善内部预警联动机制,逐步形成了以应对重大灾害性天气为中心,监测、网络、预报、服务、减灾、宣传等各项业务相互配合、高效有序、无缝隙的业务链条,为分区域预警的实施提供了机制保障。包括周报制度、七天滚动预报、天气会商制度、预评估制度、实时监测预警报告制度、灾情调查报告制度、市民有奖报灾制度等。

二〇〇七年七月十一日

气象灾害的种类和级别由谁规定

1、Ⅰ级预警:特别重大(红色) 在某省(区、市)行政区域或者多省行政区域内,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预报预测出现灾害性天气气候过程,其强度达到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制定的极大灾害性天气气候标准的。或者地质灾害气象等级达5级、森林(草原)火险气象等级达5级。 2、Ⅱ级预警:重大(橘黄色) 在某省(区、市)行政区域内,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预报预测出现灾害性天气气候过程,其强度达到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制定的特大灾害性天气气候标准的。或者地质灾害气象等级达4级、森林(草原)火险等级达4级。 3、Ⅲ级预警:较大(黄色) 在某省(区、市)行政区域内,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预报预测出现灾害性天气气候过程,其强度达到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制定的重大灾害性天气气候标准。或地质灾害气象等级达3级、森林(草原)火险气象等级达3级。 4、Ⅳ级预警:一般(蓝色) 在某省(区、市)行政区域内,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预报预测出现灾害性天气气候过程,其强度达到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制定的较

大灾害性天气气候标准,或地质灾害气象等级达2级、森林(草原)火险气象等级达2级。 扩展资料 预警信号由名称、图标、标准和防御指南组成,分为台风、暴雨、暴雪、寒潮、大风、沙尘暴、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大雾、霾、道路结冰等。 预警信号的级别依据气象灾害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一般划分为四级:Ⅳ级(一般)、Ⅲ级(较重)、Ⅱ级(严重)、Ⅰ级(特别严重),依次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同时以中英文标识。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及防御指南。 随着时代发展,气象预警的级别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种类由原来的3种增加到10种,为人们所熟悉的黑色台风预警信号将退出历史舞台。灾害的严重性和紧急程度,新版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总体上分为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四个等级(Ⅳ、Ⅲ、Ⅱ、Ⅰ级),分别代表一般、较重、严重和特别严重,同时以中英文标识,与国家的所有应急处置等级和颜色保持一致。 而原有的台风、暴雨、寒冷3种预警信号的黑色预警信号将成为历史,统一以红色为最高等级,由原来的“白、绿、黄、红、黑”改为现在

气象灾害预警GPRS广播系统方案

气象灾害预警广播系统方案 一、气象灾害预警广播概述 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综合影响,全球气候呈逐年变暖趋势,大范围不规则异常天气不断涌现,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给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重大影响和破坏,也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遭到直接威胁。“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的召开,证实各国政府和国际机构对此都高度重视,应对复杂、多变的气候环境已成为关乎人类、关乎世界的重要课题。 我国幅员辽阔、地势复杂、季风气候明显,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导致的灾害比较频繁,暴雨、洪涝、干旱、冷害、冻害、寒害、暴雪、冰雹、大雾、暴雷、龙卷、大风、热浪、沙尘暴、干热风、连阴雨、热带气旋等气象灾害时有发生。尤其是近年天气经常走极端,气象灾害呈现种类多、范围广、强度大的特征,气象灾害每年造成的损失占整个自然灾害的70%左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GDP的3-6%左右,利用科技手段防灾减灾,已经成为各级政府、水利局、气象单位、广播电视局、防洪抗旱办公室等的重要施政内容。 厦门宇能科技有限公司在国内率先设计、开发并推出基于覆盖全国的无线移动网络的气象灾害预警广播系统。该系统是采用国际先进的INTERNET、蜂窝网络带宽传输、UTP/Gn 接入、嵌入式文语转换、LED显示控制等技术,设计的集“无线文转语应急广播”和“无线LED显示屏发布”于一体的气象灾害预警广播系统。可快速、及时、准确地将各类信息,特别是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给社会公众,扩大气象信息覆盖面,解决气象信息“最后一公里”问题,提高气象灾害预警能力,达到最大限度防灾减灾的目的。 二、气象灾害预警广播设计原则 气象灾害预警广播方案设计遵循“先进科学、稳定可靠、方便扩展、经济适用、安全保密”的原则。并综合考虑施工、维护等重要因素,同时也为今后的发展、扩建、改造等留有余地。本系统设计内容是系统的、完整的、全面的,设计方案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 2.1先进科学性: 充分利用INTERNET、蜂窝网络带宽传输、UTP/Gn接入、嵌入式文语转换、LED显示控制等先进技术设计,采用目前先进的系统软件平台及终端设备,不但能够满足气象、农业、

(整理)各种气象灾害预警含义.

雷雨大风预警信号 雷雨大风预警信号分四级,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一)雷雨大风蓝色预警信号 含义:6小时内可能受雷雨大风影响,平均风力可达到6级以上,或阵风7级以上并伴有雷电;或者已经受雷雨大风影响,平均风力已达到6—7级,或阵风7—8级并伴有雷电,且可能持续。 (二)雷雨大风黄色预警信号 含义:6小时内可能受雷雨大风影响,平均风力可达8级以上,或阵风9级以上并伴有强雷电;或者已经受雷雨大风影响, 平均风力达8—9级,或阵风9-10级并伴有强雷电,且可能持续。 5、高空、水上等户外作业人员停止作业,危险地带人员撤离; 其他同雷雨大风蓝色预警信号。 (三)雷雨大风橙色预警信号 含义:2小时内可能受雷雨大风影响,平均风力可达10级以上,或阵风11级以上,并伴有强雷电;或者已经受雷雨大风影响, 平均风力为10—11级,或阵风11—12级并伴有强雷电,且可能持续。 (四)雷雨大风红色预警信号 图标:(如图) 含义:2小时内可能受雷雨大风影响,平均风力可达12级以上并伴有强雷电;或者已经受雷雨大风影响, 平均风力为12以上并伴有强雷电,且可能持续。

暴雨预警信号 简介 暴雨预警信号分四级,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暴雨预警信号分四级,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表示。暴雨蓝色预警信号:12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已达50毫米以上,可能或已经造成影响且降雨可能持续。暴雨黄色预警信号:6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已达50毫米以上,可能或已经造成影响且降雨可能持续。暴雨橙色预警信号:3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可能或已经造成较大影响且降雨可能持续。暴雨红色预警信号:3小时内降雨量将达10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100毫米以上,可能或已经造成严重影响且降雨可能持续。 等级区别 暴雨蓝色预警信号 标准:12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暴雨黄色预警信号 标准: 6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国办发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发布意见(国办发[2011]33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 及信息发布工作的意见 国办发〔2011〕3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是防灾减灾工作的关键环节,是防御和减轻灾害损失的重要基础。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国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能力大幅提升,但局地性和突发性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不够强、信息快速发布传播机制不完善、预警信息覆盖存在“盲区”等问题在一些地方仍然比较突出。为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极端气象灾害多发频发的严峻形势,切实做好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 (一)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统一发布、分级负责,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以提高预警信息发布时效性和覆盖面为重点,依靠法制、依靠科技、依靠基层,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网络,加快推进信息发布系统建设,积极拓宽预警信息传播渠道,着力健全预警联动工作机制,努力做到监测到位、预报准确、预警及时、应对高效,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二)工作目标。加快构建气象灾害实时监测、短临预警和中短期预报无缝衔接,预警信息发布、传播、接收快捷高效的监测预警体系。力争到2015年,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提前15—30分钟以上发出,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0%以上。到2020年,建成功能齐全、科学高效、覆盖城乡和沿海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系统,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进一步提升,预警信息发布时效性进一步提高,基本消除预警信息发布“盲区”。 二、提高监测预报能力 (三)加强监测网络建设。加快推进气象卫星、新一代天气雷达、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等工程建设,建成气象灾害立体观测网,实现对重点区域气象灾害的全天候、高时空分辨率、高精度连续监测。加强交通和通信干线、重要输电线路沿线、重要输油(气)设施、重要水利工程、重点经济开发区、重点林区和旅游区等的气象监测设施建设,尽快构建国土、气象、水利等部门联合的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平台。加强海上、青藏高原及边远地区等监测站点稀疏区气象灾害监测设施建设,加密台风、风暴潮易发地气象、海洋监测网络布点,实现灾害易发区乡村两级气象灾害监测设施全覆盖。强化粮食主产区、重点林区、生态保护重点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重点区旱情监测,加密布设土壤水分、墒情和地下水监测设施。加强移动应急观测系统、应急通信保障系统建设,提升预报预警和信息发布支撑能力。 (四)强化监测预报工作。进一步加强城市、乡村、江河流域、水库库区等重点区域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着力提高对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的预报精度。在台风、强降雨、暴雪、冰冻、沙尘暴等灾害性天气来临前,要加密观测、滚动会商和准确预报,特别要针对突发暴雨、强对流天气等强化实况监测和实时预警,对灾害发生时间、强度、变化趋势以及影响区域等进行科学研判,提高预报精细化水平。要建立

气象灾害分区预警的发展历程

背景资料 气象灾害分区预警的发展历程 一、连续暴雨台风灾害催生气象预警信号 1993年6月16-17日持续大暴雨造成深圳市区许多地方内涝成灾、山体滑坡,福田区、罗湖区、南山区大面积受淹,最深达2米多,位于凤凰山脚下的武警边防总队红岭医院发生山体滑坡,泥土冲进医院的病房和生活区,死伤惨重。本次大暴雨造成直接经济损失7亿元,死亡11人。 1993年9月25~27日9318号台风造成连续三天出现大暴雨和暴雨,过程雨量高达510毫米,市区许多地方受淹深达1-3米,罗湖区一片汪洋,9月26日正在深圳访问的尼泊尔国王在富临大酒店被洪水所困,市政府紧急出动汽艇进行解救。全市受灾人口13万人,死亡14人,直接经济损失7.64亿元。 同年,深圳遭受了7个台风的影响,其中有3个造成了严重影响,给深圳带来了严重的风雨灾害。 洪水淹没街道救援被困灾民梧桐山山体滑坡

水库被迫泄洪来深访问的尼泊尔国王被洪水所困救援被困灾民 连续的风雨灾害,不仅给城市的防洪防风、城市防灾的规划设计敲响了警钟,如何开展灾害来临的预警工作、提高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也摆到了气象工作者的面前。当时在国内,除了在一些沿海港口有悬挂防御海上台风和大风的沿海风球信号外(主要为航运和渔民所使用),在国内城市和内陆地区尚没有发布其它气象灾害预警信号,而毗邻深圳的香港已经有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体系,当年年底市政府即派出三防和气象部门的专家赴香港学习考察,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完成了《深圳经济特区防洪、防风规定》的起草和立法工作,于1994年3月5日经市政府第77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6月4日由当时市长厉有为签发实施,充分体现了深圳的速度和效率。从此,深圳作为率先于全国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城市开始了气象灾害预警发布的历程。 1994年7月22-24日,深圳受到来自海上的热带辐合带系统影响,持续三天分别出现特大暴雨和暴雨,三天总雨量高达474.5毫米,7月22日深圳市气象台首次发布了暴雨预警信号,成为我市气象灾害预警发布的里程碑。这次大暴雨强度和持续时间

09-3.《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中国气象局令第16号)

中国气象局令第16号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经2007年6月11日中国气象局局务会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局长郑国光 二○○七年六月十二日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 第一条为了规范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保护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发布与传播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必须遵守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以下简称预警信号),是指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向社会公众发布的预警信息。 预警信号由名称、图标、标准和防御指南组成,分为台风、暴雨、暴雪、寒潮、大风、沙尘暴、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大雾、霾、道路结冰等。 第三条预警信号的级别依据气象灾害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一般划分为四级:Ⅳ级(一般)、Ⅲ级(较重)、Ⅱ级(严重)、Ⅰ级(特别严重),依次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同时以中英文标识。 本办法根据不同种类气象灾害的特征、预警能力等,确定不同种类气象灾害的预警信号级别。 第四条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负责全国预警信号发布、解除与传播的管理工作。 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预警信号发布、解除与传播的管理工作。 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配合气象主管机构做好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的有关工作。 第五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预警信号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畅通、有效的预警信息发布与传播渠道,扩大预警信息覆盖面,并组织有关部门建立气象灾害应急机制和系统。 学校、机场、港口、车站、高速公路、旅游景点等人口密集公共场所的管理单位应当设置或者利用电子显示装置及其他设施传播预警信号。 第六条国家依法保护预警信号专用传播设施,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损毁或者擅自移动。 第七条预警信号实行统一发布制度。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按照发布权限、业务流程发布预警信号,并指明气象灾害预警的区域。发布权限和业务流程由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另行制定。 其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向社会发布预警信号。 第八条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应当及时发布预警信号,并根据天气变化情况,及时更新或者解除预警信号,同时通报本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防灾减灾机构。 当同时出现或者预报可能出现多种气象灾害时,可以按照相对应的标准同时发布多种预警信号。 第九条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应当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固定网、移动网、因特网、电子显示装置等手段及时向社会发布预警信号。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发布预警信号时除使用汉语言文字外,还应当使用当地通用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第十条广播、电视等媒体和固定网、移动网、因特网等通信网络应当配合气象主管机构及时传播预警信号,使用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直接提供的实时预警信号,并标明发布预警信号的气象台站的名称和发布时间,不得更改和删减预警信号的内容,不得拒绝传播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不得传播虚假、过时的气象灾害预警信号。 第十一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在接到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提供的预警信号后,应当及时公告,向公众广泛传播,并按照职责采取有效措施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避免或者减轻气象灾害。 第十二条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教育宣传工作,编印预警信号宣传材料,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增强社会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提高公众自救、互救能力。 第十三条违反本办法规定,侵占、损毁或者擅自移动预警信号专用传播设施的,由有关气象主管机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第三十五条的规定追究法律责任。

网格化的电网气象监测预警系统功能设计与实例研究

网格化的电网气象监测预警系统功能设计与实例研究 摘要:随着电力建设的快速发展,对供电质量可靠性指标的要求日益提高供电 可靠性,保证主网安全运行是电网发展的基本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气象灾 害对电力生产的影响越来越明显由于架空输电线路范围广,变电站设备多次暴露 在自然环境中。一旦暴雨、雷电、冰雪等气象灾害来临,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将 面临巨大考验。线路跳闸时有发生,严重影响电力系统供电安全生产。 关键词:网格化;电网气象;监测预警;实例 引言 电网气象监测预警的实质是分析气象信息与电网故障的相关性研究是分析不 同数据或特征之间的关系,通过相关性分析找出不同类型数据之间的相关性或非 相关性,进一步分析不同类型数据之间的关系强度。如完全相关和不完全相关, 最后可以建立不同类型数据之间的关系转换模型。 在本课题的研究中,在对网格气象数据和网格设备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网格气象监测预警系统以电网气象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各种气象要素 对电网设备的影响,如受大风影响的架空线路、受强降雨影响的车站和房间分析,结合以往电网事故造成的气象条件数据,包括什么样的气象条件造成事故的因素、发生的事故种类、事故的影响等信息,决定未来气象条件下是否存在电网故障的 风险,从而达到电网气象监测和预警的目的。 1电网气象监测预警系统构建方案 (1)系统建设目标 1.获取各种形式的气象源数据,如自动气象站、雷达估测降水量、基于网格 的精确预报等,实现对灾害性天气的精确监测和预报。 2.建立基于gis系统的网格气象平台,显示气象数据、地理数据和网格设备数据,直观显示灾害性天气的影响范围,准确定位灾害性天气影响的网格设备。 3.加强气象资料在每年汛期电网日常工作中的应用,通过系统分析汛期可能 受暴雨天气影响的重点防洪设备,使运行维护人员在重点检查、勘察、抢修中更 有针对性,故障排除和补救。 (2)系统建设原则 系统的规划和建设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实用性建设,坚 持实践第一,具有可扩展性和前瞻性;二是采用气象部门和电力部门的标准和规范,紧密衔接基础业务;三是先进性与适用性的统一;四是加强服务建设,保证 应用效果,加强电网指挥决策服务支持能力。 基于地理关系模型:系统基于完整、系统、准确的地理关系模型,以地理信 息数据为底层基础数据,将各类气象探测数据、预报数据、行政区域、电网基础 设施基础数据附加到地理属性上在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基础上,形成完整的地理 信息载体复杂的空间气象信息、属性数据和业务信息通过地图系统以地理的形式 直接显示出来。面向对象和所见即所得的设计和操作方法:系统以面向对象的方 式提供各种操作方法,采用“面向对象的操作方法”和“所见即所得的操作接口”。 充分发挥地理信息系统和可视化技术的特点,以图形和动画的方式面对用户,信 息的表达更加直观高效,摆脱了用户不得不面对的大量枯燥的表格和文本信息, 从中可以进行数据挖掘,实现可视化、直观的显示。 围绕决策服务,不断完善各种气象探测基础设施,不断强化探测时空密度,

XX乡镇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总结

XX乡镇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总结 XX乡镇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总结 XXX镇是暴雨(雪)、洪涝、雷暴、大风、干旱、低温冻害等气象灾害频繁发生的地区,气象灾害对全镇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产生活以及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影响。为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我镇加强气象灾害防范应对工作。 一、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总体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依靠科技、依靠法制、依靠群众,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制定和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加快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增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综合防御、应急处置和救助能力,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水平,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着力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水平 (一)加强气象灾害综合监测网络体系建设。各相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进一步完善我镇综合气象监测工作,针对气象监测与灾害预警工程建设,逐步完善暴雨(雪)、雷暴、台风、大风、冰雹、干旱、洪涝、低温冻害等气象灾害的综合观测,提高应对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的综合能力。

积极配合水利、国土、交通等行业进行的气象资料共享机制建设,并时刻保持和区气象局的联系,做好各种气象灾害信息的上传下达和分析总结工作。 (二)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接收。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广播、电视、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和专业信息网站等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建设,拓展气象灾害信息发布渠道,增加气象灾害信息发布内容和播报频次,及时发布重大气象灾害信息。完善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和预警设施建设,加强对农业、公路、地质灾害点等的气象灾害预警服务,充分利用各种渠道,进一步畅通乡村、学校等预警信息发布渠道。 三、全面做好气象灾害防范工作 (一)大力开展气象灾害普查和隐患排查工作。各村委会、单位要按照国家防灾减灾有关规划和要求,结合本辖区自然灾害特点,认真开展气象灾害隐患排查,特别要加强对地质灾害点的隐患排查,深入查找抗灾减灾工程设施、技术装备、物资储备、组织体系、抢险队伍等方面存在的隐患和薄弱环节,制定整改计划,落实整改责任和措施。 (二)加强防灾基础设施建设。强化防灾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雷电、暴雨、大风等气象灾害防御能力。水利站要及时疏通河道,抓紧水库、堤防等重要险段的除险加固,保证工程设施防灾抗灾作用的有效发挥。

气象灾害分析与预防

气象灾害分析与预防 摘要:近年来气象灾害的频繁发生,对人类造成了极大影响,气象部门也采取了各种措施,向公众及有关部门提供及时、准确的气象信息,特别是今年气象日主题的提出更是反映出防御气象灾害的重要性,使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达到最低点。 关键词:概念、种类、影响、防御 由于大气作用对人类生命财产、国民经济建设及国防建设等所造成的损害,称为气象灾害。我国是农业大国,受气象的敏感度大,因此气象灾害是影响我国最广泛的严重自然灾害。气象灾害是指因光、热、水、气等气候因素异常变化引起的各种自然灾害,经常发生的有暴雨、大风、冰雹、寒潮、连阴雨、高温等原生气象灾害和洪涝、干旱等次生气象灾害。气象灾害对人类的生存安全威胁最大。据统计,1992—2001年的十年间,全球自然灾害导致超过622000人死亡,水文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估计为4460亿美元,约占同期所有自然灾害总损失的65%以上。而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占我国所有自然灾害损失的70%以上,占GDP总量的1~3%。在江西,以2005年为例,所有的自然灾害损失达到125.3亿,气象灾害占到了其中的90%,占江西GDP总量的3~60%。 对今年年初以来的气象状况,翟盘茂说,“从去年冬天以来,全国平均气温接近常年同期,但地区差异明显,西部气温偏高,东部偏低,雨雪天气频繁,长江中下游及西南东部出现持续低温、雨雪天气。对冬小麦、油菜和蔬菜等生长发育造成了较大影响。我国部分地区发生雪灾,其中湖南、江西、湖北等地多次受灾,灾情破重;江南及福建、云南遭受强暴雨雪灾害。华南大部自2004年秋李以来降水持续偏少。广东、海南等地遭受严重秋冬连旱。3月中旬初,南方部分地区再次出现了强雨雪降温天气,对越冬作物恢复生长、春耕工作和交通产生了不利影响。” 我国地处东亚季风区,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既有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又有西北大面积沙漠和干旱、半干旱地带,而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又是洪涝频发区,是世界上主要的“气候脆弱区”之一,自然灾害频发、分布广、损失大,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20世纪的观测事实已表明,气候变化引起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雷暴、冰雹、风暴、高温天气和沙尘暴等)出现频率与强度明显上升,直接危及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 在这里主要从干旱和洪涝两方面来讲: (一)干旱灾害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及防御指南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及防御指南 台风预警信号 (一)台风蓝色预警信号 台风预警信号分四级,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标准: 24小时可能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沿海或者陆地平均风力达6级以上,或者阵风8级以上并可能持续。(二)台风黄色预警信号 标准:24小时可能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沿海或者陆地平均风力达8级以上,或者阵风10级以上并可能持续。(三)台风橙色预警信号 标准:12小时可能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沿海或者陆地平均风力达10级以上,或者阵风12级以上并可能持续。(四)台风红色预警信号 标准:6小时可能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沿海或者陆地平均风力达12级以上,或者阵风达14级以上并可能持续。 二、暴雨预警信号 暴雨预警信号分四级,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表示。(一)暴雨蓝色预警信号 标准:12小时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二)暴雨黄色预警信号 标准: 6小时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三)暴雨橙色预警信号

标准: 3小时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四)暴雨红色预警信号 标准: 3小时降雨量将达10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10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三、暴雪预警信号 暴雪预警信号分四级,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表示。(一)暴雪蓝色预警信号 标准: 12小时降雪量将达4毫米以上,或者已达4毫米以上且降雪持续,可能对交通或者农牧业有影响。 (二)暴雪黄色预警信号 标准: 12小时降雪量将达6毫米以上,或者已达6毫米以上且降雪持续,可能对交通或者农牧业有影响。 (三)暴雪橙色预警信号 标准:6小时降雪量将达1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10毫米以上且降雪持续,可能或者已经对交通或者农牧业有较大影响。 (四)暴雪红色预警信号 标准:6小时降雪量将达15毫米以上,或者已达15毫米以上且降雪持续,可能或者已经对交通或者农牧业有较大影响。 四、寒潮预警信号 寒潮预警信号分四级,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表示。(一)寒潮蓝色预警信号

网络技术在气象灾害预警系统的应用

网络技术在气象灾害预警系统的应用 网络技术因其自身具有实时性、远程监控、精确度高以及安全可靠等优势,不仅能提升气象灾害预警的准确度与时效性,还可在灾害发生时为引导救灾、转移人员提供准确的信息,争取宝贵的防灾减灾时间,被广泛应用到气象灾害监测领域中,得到认可、好评,并在气象灾害监测领域中占据重要地位。文章主要分析了网络技术在气象灾害预警系统的应用,希望能为气象灾害预警提供借鉴。 标签:网络技术;气象灾害;预警系统;应用 网络技术是一种通信网与互联网的延伸与拓展,主要是集传感技术、射频识别技术、气体感应、红外感应器与全球定位技术为一体,对物理世界进行感知识别,并通过网络传输互联的方式采集、计算、处理数据信息,从而实现对物的感知、识别与控制,形成高智能决策。因此在气象灾害预测系统中应用网络技术,对提前预测气象灾害的发生,提高监测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1 网络技术的概述 1.1 无线传感技术 无线传感技术的出现于上世纪70年代,主要由点对点传输、数据处理单元以及连接传感控制器组成。作为远程自动获取信息的先进技术,无线传感技术是通过协议形成一个完整的网络框架,对采集信息处理后,经无线电波传输到各节点中,其监测点的覆盖范围不会受到有限网络的限制,具有覆盖范围广泛的特性,已被广泛应用到环境监测与保护、医疗护理、军事以及商业等领域中,获得认可与支持。 1.2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称为RFID与电子标签,是通过无线射频识别技术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对象信息的一种技术,由3部分组成:标签、芯片与耦合元件。该技术的应用主要是在设备系统运行的过程中,标签进入磁场时,会自动接收解读器输出的射频信号,通过感应电流的方式将采集的能量存储到芯片中,因其具有识别效率高、稳定性以及识别速度快的优势,在图书馆、门禁系统以及食品安全溯源等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1.3 纳米技术 纳米技术,称为毫微技术,是现代科学与现代技术结合的产物,主要以研究结构尺寸在0.1~100nm内材料的性质与应用为主。该技术的应用,能够在网络中进行连接与交互,拓宽网络技术使用领域,对气象灾害的精细化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渠道分析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渠道分析 气象与人民的生产生活具有密切的联系,其关系到我国经济、人们生产生活的发展。目前气象预报的途径越来越丰富,无论是传统的媒体渠道,还是现代新媒体渠道,气象预报的发布和传播及时准确。但是对于气象灾害预警报告来说,其发布和传播必须及时,准确,而这种信号的发布一旦被一些动机不良的人利用很容易引起社会动荡。所以,本文主要就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渠道进行分析,实现全面防灾减灾。 标签: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传播;渠道 1 传统媒体信号发布和传播渠道 1.1 电视、 电视一直以来在传统媒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也是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和传播的重要途径。电视节目覆盖面广,一旦广播电视接收了气象灾害的信息,一方面可以以滚动条的形式呈现在电视屏幕中,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插播的方式,强势引起电视观众的注意,缩短信号传播的时间。但是,电视作为传统的传媒方式,其也有局限性,第一,其受时间段的限制,白天在上班期间,一些上班族的人很难接受到电视信号。第二,在夜晚人们人睡期间人们很难及时了解相关信息。所以,可以说电视在传播气象预报上仍然是一种核心方式,但是在传播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上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由于其具有官方权威性,其可靠性较强,仍然值得推广和应用。 1.2 电子显示屏 现在几乎每个办公单位大厅都配备有电子显示屏,其分布面较广,特别是一些政府部门的办公区以及交通诱导屏具有较好的传播信息的作用。但是如果想要合理的应用这些电子屏幕,就需要提前与这些单位做好沟通,完善信息发布的流程,提高信息发布效率,以便于在发生重要气象灾害时,能及时的利用这些单位的电子屏进行信号发布,为人们争取更多的时间来做好险情预防。 1.3 手机短信 手机短信一直是一种重要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因为现在人们的手机号都实行实名制,在相应的地区,一些规范的部门能通过短信渠道及时的向市民发布重要信息。但是由于出于隐私保护的初衷,在发布这些短信之前可能会需要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决策,在整个决策的过程可能会耽误一些信息发布的时间,但也保证了信息发布的可靠性和科学性。所以手机短信仍然是现代最重要的气象灾害预警的重要发布和传播渠道。 2 新媒体信号发布和传播渠道

基于物联网的气象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设想方案_盛伟

基于物联网的气象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设想方案 盛伟 1 臧欣 1 杨晓峰 1 王铁 1 1.南京中网卫星通信股份有限公司;南京;邮编:210061 摘 要 本文中所阐述的基于物联网的气象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将应用物联网技术将区域站点组成相对独立的网络,迅速上传收集的区域数据;同时将区域数据快速上传到省气象灾害预警中心;在上传到省气象灾害预警中心时,可根据无线GPRS、3G、卫星等系统状况,应用物联网技术在最短的时间、用最有效的方式,自动搜索最佳传输方式。建立移动气象感知台,自动组网,自动收集当地资料,智能接入气象灾害监测网。 根据收集处理的气象监测信息,及时分析加工,应用数值预报等天气预报新技术,及时制作气象灾害及其衍生灾害的预警产品。同时,根据气象灾害及其衍生灾害的种类,及时制作各级政府需要的气象灾害决策服务信息、对策建议和人民群众需要的灾害预警信息、灾害防御措施等服务产品。 关键词:物联网气象自动站;SINK节点;异构传感器网络;移动气象感知车 1. 前言 江苏处于中纬度过渡带、海陆相过渡带和季风气候过渡带相重叠的地区,是典型的气象灾害频发区,气象灾害种类较多,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6%。因此,有效组织应对气象灾害、防御气象灾害及减轻灾害影响已成为省政府工作重点,并上升为建设服务型政府工作的具体体现。作为气象部门的职责,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提高气象灾害预报准确率、提高气象服务水平、建设精细化预报体系已成为政府防灾减灾决策的重要支撑。 近年来江苏气象现代化建设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全省已建成6部国际先进的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3部L波段高空测风雷达,1050个自动气象站等先进探测手段,初步建立了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建成了预报智能化业务平台,对提高我省气象灾害监测、预报服务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受财力、物力、人力等限制,气象灾害监测网建设密度不够,很多重大气象灾害如短时强降水、瞬时大风、冰雹、龙卷甚小尺度天气现象等,是由中、小尺度的天气系统引起,时空尺度非常小,目前10公里分辨率的监测站点无法准确及时的捕捉到。特别是重点区域,局限性更大,危害也更大。此外,气象灾害监测、信息实时传输能力、预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及防御指南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及防御指南 一、台风预警信号 台风预警信号分四级,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 (一)台风蓝色预警信号 图标: 标准: 24小时内可能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沿海或者陆地平均风力达6级以上,或者阵风8级以上并可能持续。 防御指南: 1.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台风准备工作; 2.停止露天集体活动和高空等户外危险作业; 3.相关水域水上作业和过往船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如回港避风或者绕道航行等; 4.加固门窗、围板、棚架、广告牌等易被风吹动的搭建物,切断危险的室外电源。 (二)台风黄色预警信号 图标: 标准:24小时内可能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沿海或者陆地平均风力达8级以上,或者阵风10级以上并可能持续。

防御指南: 1.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台风应急准备工作; 2.停止室内外大型集会和高空等户外危险作业; 3.相关水域水上作业和过往船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加固港口设施,防止船舶走锚、搁浅和碰撞; 4.加固或者拆除易被风吹动的搭建物,人员切勿随意外出,确保老人小孩留在家中最安全的地方,危房人员及时转移。 (三)台风橙色预警信号 图标: 标准:12小时内可能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沿海或者陆地平均风力达10级以上,或者阵风12级以上并可能持续。 防御指南: 1.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台风抢险应急工作; 2.停止室内外大型集会、停课、停业(除特殊行业外); 3.相关水域水上作业和过往船舶应当回港避风,加固港口设施,防止船舶走锚、搁浅和碰撞; 4.加固或者拆除易被风吹动的搭建物,人员应当尽可能待在防风安全的地方,当台风中心经过时风力会减小或者静止一段时间,切记强风将会突然吹袭,应当继续留在安全处避风,危房人员及时转移;

气象灾害预警系统解决方案

气象灾害预警系统解决方案 一、气象灾害预警广播概述 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综合影响,全球气候呈逐年变暖趋势,大范围不规则异常天气不断涌现,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给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重大影响和破坏,也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遭到直接威胁。“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的召开, 证实各国政府和国际机构对此都高度重视,应对复杂、多变的气候环境已成为关乎人类、关乎世界的重要课题。 我国幅员辽阔、地势复杂、季风气候明显,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导致的灾害比较频繁,暴雨、洪涝、干旱、冷害、冻害、寒害、暴雪、冰雹、大雾、暴雷、龙卷、大风、热浪、沙尘暴、干热风、连阴雨、热带气旋等气象灾害时有发生。尤其是近年天气经常走极端,气象灾害呈现种类多、范围广、强度大的特征,气象灾害每年造成的损失占整个自然灾害的70%左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GDP的3-6%左右,利用科技手段防灾减灾,已经成为各级政府、水利局、气象单位、广播电视局、防洪抗旱办公室等的重要施政内容。 气象灾害预警广播系统是采用国际先进的INTERNET、蜂窝网络带宽传输、UTP/Gn接入、嵌入式文本语音转换、LED 显示控制等技术,设计的集“无线文字转语音应急广播”和“无线LED 显示屏发布”于一体的气象灾害预警广播系统。可快速、及时、准确地将各类信息,特别是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给社会公众,扩大气象信息覆盖面,解决气象信息“最后一公里”问题,提高气象灾害预警能力,达到

最大限度防灾减灾的目的。 二、气象灾害预警广播设计原则 气象灾害预警广播方案设计遵循“先进科学、稳定可靠、方便扩展、经济适用、安全保密”的原则。并综合考虑施工、维护等重要因素,同时也为今后的发展、扩建、改造等留有余地。本系统设计内容是系统的、完整的、全面的,设计方案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 2.1先进科学性: 充分利用INTERNET、蜂窝网络带宽传输、UTP/Gn接入、嵌入式文语转换、LED 显示控制等先进技术设计,采用目前先进的系统软件平台及终端设备,不但能够满足气象、农业、科技等信息及时、快速、准确发布需要,而且能够作为国家三农服务政策宣传的舆论媒介,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服务载体和舆论支撑。 2.2稳定可靠性: 由于气象灾害预警广播系统使用环境的特殊性,必须保证系统工作相对稳定可靠。一是中心系统的可靠性,选用稳定可靠的WINDOWSXP和工控机作为气象灾害预警广播平台载体,气象预警广播平台具有权限操作功能,从应用上保证了系统的可靠运行发布;二是国内优质的LED控制卡和显示屏硬件故障率低,嵌入式文语模块支持多种文字、字符等实时转为语音,扩音机等外设电源采用干触点控制,都保证了终端显示和播报的可靠性。三是通信机制可靠,系统传输采用具有大面积稳定覆盖的无线移动通信网络,数据传输高效可靠性不容置疑。

突发气象灾害预警发布系统的解决方案

突发气象灾害预警发布系统的解决方案 近年来,全球变暖现象日趋严重,各种突发性、灾害性、极端性天气频繁的发生,每年台风、暴雨洪涝、寒冷、高温、强对流、雷电等气象灾害,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加快突发气象灾害预警系统建设,提高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和服务能力,已经成为应对气候变化、防灾减灾、降低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的迫切需要。基于以上情况,有必要建设信息化的《突发气象灾害预警发布系统》,充分依托现有气象业务系统和气象预报信息发布系统,在全市主要办公场所内以电子显示屏的方式建设气象预警信息接收终端,形成权威、畅通、有效的预警信息发布渠道,解决气象预警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问题。 我们的多媒体信息发布系统能有效的利用信息中心数据信息,实现一个多元化的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以下6个主要功能: (1)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 (2)公共气象信息实时发布服务; (3)面向多行业信息发布; (4)公共服务信息发布; (5)城市旅游信息发布; (6)视频宣传信息发布; 我们的系统有完美呈现能力,3D、动态飞入等上百种动态特效,实现版面转场及素材动态特效,可看到丰富的画面特效变化,摒弃了“呆板”、“粗糙”的播放画面呈现。在美化特效的同时,更能主动的引起观众的的这无疑是大大提高的此突发平台的应用及运营价值。

而且,本系统平台提供了完备的多用户信息发布能力,即,气象局中心、以及经过中心授权的其他单位,可向指定屏幕发布公共告示信息。这样的独特系统能力,给本系统带来的是: (1)实现了中心管理、多点发布的应用体系,整体提高了平台的运营能力; (2)除了发布气象信息,还可以发布其他服务信息,大大提高了系统投资价值; (3)利用此能力,可以轻易实现目前中山市公共显示屏的平台纳入,而且不影响其他所属显示屏的日常使用。 另外,作为一个公共发布平台,本系统从高信息安全性层面出发,为系统设计了全面了信息安全保证机制,保障系统长期安全运营。 核心功能 (1)气象信息发布——中心气象信息采集,并发送至部署在前端的设备,进行实时天气信息、突发气象预警信息显示; (2)多级信息发布——本系统平台,除了具有完备的气象信息发布能力之外,还可以从中心发布即时文本信息(紧急措施通告,宣传信息,重大事件等),并可授权其他单位用户可通过本系统发布信息在指定屏幕。无疑大大增强了项目投资价值; (3)公共信息发布——如日期、时钟、节气等公共服务信息显示; (4)其他:实现对前端播放画面的监控,实现与第三方系统的连接,如短信系统等。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种类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种类 新版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总体上分为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四个等级(Ⅳ、Ⅲ、Ⅱ、Ⅰ级),分别代表一般、较重、严重和特别严重,同时以中英文标识,与国家的所有应急处置等级和颜色保持一致。 一、台风 台风预警信号分五级,分别以白色、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 台风白色预警信号 含义:48小时内可能受热带气旋影响。 台风蓝色预警信号 含义:24小时内可能受热带气旋影响,平均风力可达6级以上,或阵风7级以上; 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平均风力为6-7级,或阵风7-8级并可能持续。 台风黄色预警信号 含义:24小时内可能受热带气旋影响,平均风力可达8级以上,或阵风9级以上; 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平均风力为8-9级,或阵风9-10级并可能持续。 台风橙色预警信号 含义:12小时内可能受热带气旋影响,平均风力可达10级以上,或阵风11级以上; 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平均风力为10-11级,或阵风11-12级并可能持续。台风红色预警信号 含义:12小时内可能或者已经受台风影响,平均风力可达12级以上,或者已达12 级以上并可能持续。 二、大雾 预警信号分三级,分别以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大雾黄色预警信号 含义:12小时内可能出现能见度小于500米的浓雾,或者已经出现能见度小于500 米、大于等于200米的浓雾且可能持续。 大雾橙色预警信号 含义:6小时内可能出现能见度小于200米的浓雾,或者已经出现能见度小于200 米、大于等于50米的浓雾且可能持续。 大雾红色预警信号 含义:2小时内可能出现能见度低于50米的强浓雾,或者已经出现能见度低于50 米的强浓雾且可能持续。 三、冰雹 冰雹预警信号分二级,分别以橙色、红色表示。 冰雹橙色预警信号 含义:6小时内可能出现冰雹伴随雷电天气,并可能造成雹灾。 冰雹红色预警信号 含义:2小时内出现冰雹伴随雷电天气的可能性极大,并可能造成重雹灾。 四、雷雨大风 雷雨大风预警信号分四级,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雷雨大风蓝色预警信号 含义:6小时内可能受雷雨大风影响,平均风力可达到6级以上,或阵风7级以

4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报告

重庆市巴南区石龙镇初级中学校 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报告 一、基本情况 学校位于重庆市巴南区东南部,占地面积为31640平方米,建筑面积7618平方米,最大建筑物长为44米,宽为20米,高为16米;最高建筑物长为22米,宽为7.5米,高为23米,建筑物主要包括两栋教学楼、两栋教师宿舍楼、两栋学生宿舍楼、一个厕所和一个厨房,学校弱电为两间计算机室、一间中心机房、两间多媒体教室、三间学生实验室和18间教室班班通,学校在校学生640多人,教职工人数为78人(含校园保安和食堂工作人员),学校共有13个教学班。 二、气象灾害危险性分析 学校地处海拨高度较高的山区,易出现暴雪、霜冻、浓雾、道路结冰、大风等天气,给学生的上下学造成严重不便;学校地处两面环山,本镇主要河流流经学校前方,尤其是学校对面山势较为陡峭,学校后边部分山坡曾经发生过整体推移,田径场边的护坡几乎笔直,学校前方河流狭窄,在雷雨季节,容易暴发山洪,极易引起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由于校园以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为主,人群比较集中,易发生雷电事故。 三、防御气象灾害的安全气象设施建设情况 学校已建立或具有的安全气象设备设施情况如下: 1、教学楼和学生宿舍、教师住宅楼等避雷针完好。 2、建立了安全气象预警预报信息接收终端(手机短信、计算机网络等)

四、防御气象灾害保障措施 1、有具体负责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分管领导及专(兼)职安全气象保障工作人员。 2、定期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宣传培训,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和避险自救技能。 3、开展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分析,掌握气象灾害影响或危及的主要部位、重要设施情况。 4、建立了安全气象预警预报信息接收终端(手机短信、计算机网络等) 5、建立了安全气象专兼职人员24小时手机行政值班制度。 6、制定了防御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按照预案要求定期举行演练,分析总结经验和不足。 7、建立了防御气象灾害工作定期检查制度,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8、建立了防御气象灾害工作档案(包括登记接收到的气象灾害预警预报信息及处理措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检查记录等)。 重庆市巴南区石龙镇初级中学校 二O一二年八月二十八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