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自然地理特征(教案)

探究式教学法在高中《区域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以《日本——自然地理特征》为例

授课教师:饶大粉授课班级:高二(18)班

一、教学目标

考标要求:

掌握日本的位置、范围、地形与气候特点;

运用板块构造理论分析日本多地震的原因;

结合气候因子,分析日本季风气候的特点。

知识与技能:

能说出日本的位置、范围;

能说出日本的地形特征;

能说出日本的气候类型分布及其气候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板块分布图能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成因;

通过读日本分层设色地形图分析日本的地形特征;

通过读气温降水柱状图和表格能分析日本的气候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节课具备一定的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分析能力;

通过中日领土争端问题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让学生树立起远大的目标,认真学习。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日本的位置、范围、地形与气候特点;

难点:日本的地形特征,日本的气候特征

三、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互评。

四、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由学生来谈对日本的印象引入,最后将学生引导至“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并播放视频。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日本,这节课我们就要先来了解日本的自然地理特征。

【展示课表要求】学生集体朗读理解

【学案评价】对学案完成较好的小组与个人进行表扬,同时点评学案中问题较多的地方。

转折:学生集体阅读“资本资料卡”了解日本:其为东亚岛国,地狭人稠:面积比较狭小,人口稠密。面积37万多平方千米,人口约1.3亿。人口单一,99%以上为大和民族。那么,对于日本的自然地理特征我们该从哪些方面来了解?(学生讨论完成,教师将学生提到了要素整理在黑板上)

“基础知识大考查”:

核对学生基础知识错误率较高处,给出学生2min时间记忆,时间到后抽查回答,ppt 给予提示。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加分和适当补充。

合作探究1:找出各个自然地理特征间的相互关系,教师板书于

黑板上。

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气候温暖湿润,海洋性强

板块位置多火山、地震等自然灾害,地热资源丰富

海洋性显著的季风气候河流流量大,季节变化显著

地势起伏大及河流流量大水能资源丰富

地形以山地和丘陵为主森林资源丰富

过渡:

①对比中国河流水系与日本河流分布图,思考日本的河流有哪

些特征?有什么价值?日本太平洋沿岸河流径流量为什么

会大于日本海沿岸河流?

②读材料:2005年12月上旬至1月6日,日本石川、福井、富山等日本海沿岸地区

连降大雪,造成严重雪灾。思考:为什么日本海沿岸冬季多降雪?

③北京与东京纬度相差不大,但在气温和降水上却存在差距,为什么呢?

④火山总让人们很恐惧,总觉得火山给人类带来的只有灾难,请问,火山能给人带来好处

吗?

【小组大比拼】

展示由上述图片引入归纳的各个问题,分别对每个组进行分工,最后进行小组展示。

合作探究2:题目如下:

论1:从河流的长度、流域面积、水流速度、流量季节变化分析日本的河流特征?在航运和水能利用方面有哪些价值?(12分)(1、8)

论2:日本太平洋沿岸河流径流量大于日本海沿岸河流,为什么?(8分)(2、7)

论3:分析日本海沿岸冬季多降雪的原因是什么?(10分)(3、6)

论4:东京与北京在气温和降水上有什么不同?日本的气候有何特征?(6分)(9、5)

论5:试谈谈火山的利与弊。(4分)(4)

探究题目解析:

析1:因为日本国土面积狭小,地形多以山地和丘陵为主,且地势起伏较大,因此其日本河流短,流域面积小,水流急;又因其气候类型为季风气候,流量季节变化比较明显。(日本四周环海,其气候具有明显的海洋性特征,因此河流流量较大。)

因河流短小而湍急,故不利于发展河运,但水能资源丰富。

析2:日本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深受季风影响,夏季,夏季风会带来丰富的海洋水汽,形成大量地形雨,从而补给地表径流;而夏季风在日本海沿岸一侧为背风坡,雨水较少。

析3:冬季,冬季风(西北季风)跨越辽阔的日本海,受海洋和暖流的影响,在地形抬升下

形成降雪。(冬季日本海沿岸会发生雪灾)

析4:日本的最热月与最冷月分别出现在8月和2月,而北京市7月和1月。

(1)气温:夏季较北京凉爽,冬季较北京温暖,气温年较差小。

(2)降水:日本全年降水量多于北京

(3)日本的气候海洋性特征显著(其四周环海,受海洋影响大,气温年较差小,且降水丰富。)

析5:日本因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地壳运动较活跃,故多火山地震。

利:地热资源丰富,矿产资源较多(硫磺矿多);火山灰可作为化妆品原料;火山灰肥沃。

弊:火山的发生破坏环境;会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

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思考,对每道题的完成给予打分评价,督促学生形成完好的答题模式,并学生看分答题。

【课堂小结】将本节内容总结为短小的顺口溜,学生进行朗读记忆:

东亚岛国、我国近临;面积狭小、人口稠密;海岸曲折、港湾优良;境内多山、平原狭小;火山之国、地震之邦;季风显著、海洋性强;矿产贫乏、林水鱼丰

【当堂演练】

学生小组讨论快速将练习题完成,并派代表上台给学生讲解。

图示意日本本州岛部分地区樱花初放日期。完成3~5题。

1.导致该岛滨海地区樱花初放日期自南向北变化主要因素是B

A.地形

B.太阳辐射

C.土壤

D.降水

2.导致N地樱花初放日期比M地早的主要因素是( B )

A.地形

B.洋流

C.土壤

D.降水

3.导致P地樱花初放日期比M、N地晚的主要因素是( A )

A.地形

B.洋流

C.太阳辐射

D.降水

4、右图图为日本1月气温、降水分布图,

关于日本气候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①首都东京属于温带季风气候②降水高度集中在夏季

③气候具有海洋性特征④年降水量太平洋沿岸多于日本海沿岸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小组评价】依据各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作业】

韩国国防部8日下午正式公布了扩大本国防空识别区的新方案。新防空识别区将于本月

15日开始生效。扩大后的区域将延伸覆盖韩国本国领土马罗岛和红岛南部的领空,以及位于济州岛南端“离於岛”(即我苏岩礁)水域上空。

请问:什么是防空识别区?划定防空识别区有何作用?

结束语:所谓少年强则国强,我们现在虽不能到边防前线,也不能游行示威,但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需要我们,要靠各位同学,所以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好好学习,为中华之强盛而读书!

五、板书设计

日本——自然地理特征

一、地理位置

经纬位置:东半球,中纬度、亚热带

海陆位置:

板块位置:

二、地形:境内多山、平原狭小,地势起伏大

三、气候:季风显著、海洋性强

四、河流:短小湍急

五、自然资源:

六、自然灾难:

六、教学反思

1、本节内容目的是要让学生理清区域地理分析方法,在分析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思维的

培养,在课前请学生思考分析日本自然地理特征的相关方面,可以说已经启发了学生进行探讨,最后由教师总结成板书,帮助学生梳理基本的分析思维。

2、以钓鱼岛引入,并加入新闻分析,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同时激发学生的爱国

情感,最后鼓励学生好好学习,为中华之强盛而读书。当然,本节课在与时事结合方面还有待提高。

3、在引导学生思考的过程中,启发得当,但语言不够简练,有待进一步锤炼。

4、激励学生大胆地站起来,阐述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表达。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 第三章第一讲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以及整体性》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1讲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以及整体性 一、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1.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 (1)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 (2)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是两大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 期。 2.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 (1)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人类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也 愈来愈大。 (2)产业革命以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造成自然地理环境前所未有 的显著变化。 (3)作为人地关系的主导因素,人类必须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注重协调社会经济建 设与环境生态保护的关系。 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 思维拓展地理环境整体性特点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特点: (1)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相互联系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会产生生产 功能、平衡功能等整体性功能,这是单个地理要素所不具有的。 (2)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发展变化是统一的,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如我国西北地区,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要素共同构成了西北独特的荒漠环境。

(3)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乃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2.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以土壤形成为例 3 (1)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其实就是利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某些要素,从而对自然地理 环境产生影响。 (2)各地区之间的自然资源是相互影响的。 (3)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源的配合,也影响其他环境要素。 考点一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以土壤形成为例 1.读“陆地环境各要素间的物质流和能量流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日本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日本》教学设计 安国市关汉卿学校马丽君 【设计理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行,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正在受到巨大冲击,探究性学习的观念正在不断深入人心。现代教育观认为,知识不仅是一种静止的“状态”,更重要的是一个运动的“过程”。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分析、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甚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学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富有个性的学习,从而达到学会学习,。本着以上观点,我进行了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以适应未来的终生自我教育、自我学习。 【教学分析】 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是七年级下册第七章《我国邻近的国家和地区》一章的第一节《日本》的第一课时,属于世界地理中的国家地理,是学生在学习国家地理中碰到的第一个国家,同学们学完亚洲后已有了学习区域地理的基础,以后还会学习东南亚、印度、俄罗斯等.日本这一节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学习日本,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一般方法,“日本”一节不论在新教材还是老教材中,都是重点讲解的国家,且对后面的国家教学,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日本第一课时部分内容主要为日本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和多火山、地震的成因及预防。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对如何分析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已有了一定得基础,通过板块运动学说的学习也了解了一些地震发生的原因。但学生对

灾害的影响和预防还缺乏足够的认识,这些知识点也就成为本节课学生探究的重点。

对象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初一学生,经过前半学期的观察,感觉学生的基础较好,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逻辑推理的能力,完全有可能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另外,学生通过学习本册书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也积累了一定的读图、识图能力和活动探究能力,让学生独立或在合作中进行读图、识图并分析相关问题,更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以上都为本节课以探究活动为主来进行提供了必要的保证。 教法分析 本节内容涉及到的知识点多,适合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机会也很多,但在有限的时间内,不可能流水账似的全部详细过一遍,必须有所取舍,才能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因此,在教学方法上,我计划采用活动讨论法、情境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分析归纳法、交流合作等方式,促使学生在课堂上掌握好本课涉及的新内容。这样做,一方面通过活动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另一方面通过活动探究使学生的认识经历感性认识再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从而使学生的认识有一个飞跃。 作为刚刚步入初一的学生,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地理学习上可能存在差异性,基础弱特别是读图、识图能力差的学生不一定能适应探究式的教学,设计畅所欲言、答疑解惑很必要,学业优良的学生会不满足于教材现有内容,会提出一些边缘性或更细的问题,教师不能限制其思考,在课堂上或课下进行指导,从而达到“因人施教”的目的。

《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

《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自然地理学 课程名称(英文):Physical Geography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 学分:2.5 学时:54 ,其中理论学时:36 ,实践(实验)学时:18 授课对象:生态学专业 授课语言:中文 开课院系: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 课程网址:无 撰写人:徐启新 审定人:杨凯 一、课程简介(中文) 自然地理学是以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为研究对象,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其空间分异

规律的学科。本门课程是为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生态学专业本科生所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旨在培养学生了解和掌握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知识、野外调查的基本方法,为今后的相关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针对本校生态学专业设置的特点,本门课程讲授的主要内容包括:地球表层自然生态环境的基本组成,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等;各圈层的基本特性、形成、分布、分异的过程和规律;各圈层之间相互作用和关系;自然环境野外调查分析的基本方法等内容。本课程教学方式包括课堂教学和实验两部分。 课程简介(英文) Physical Geography is one of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 for ecological science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n School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Science. Physical Geography is study on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of the Earth's surface. This course mainly include the following: the basic structure and composition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including atmosphere, hydrosphere, lithosphere, pedosphere, etc. ;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formation, distribution, differentiation processes and regularity for every spheres; Interaction 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spheres; the basic method of field investigation for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so on. This course includes classroom teaching and experiments. 二、课程目标

总结日本的地形特点

篇一:日本的地形地貌 本的地形地貌 地理学的角度来看,日本的地形具有以下四个鲜明的特点。 (1)万岛之国 这些岛屿当中,面积在55 平方公里以上的岛屿共有48 个。其中,仅本州岛一个岛屿就占全国总面积的6 0%以上。除了前述本州等四个大岛外,另一个重要的岛屿是冲绳岛,面积为1201.3平方公里。 2)山多坡陡 (3)平原狭小 4)“地灾”频生 其频繁的火山活动相关联,日本更是一个以地震多而着称的国家。据不完全统计,日本全国平均每天有4次地震,6级以上的地震每年也有1次。东京地区每年仅有感地震就有40~50次。1995年1月17日,兵库县南部地区发生了 7.2级地震,造成约6400人死亡,4万余人负伤的巨大损失。发生于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更造成了死亡99331人,伤103773人,失踪43476人的惨剧。 当然,日本的这种火山地震频发的地质特征也并非一无是处,比如,随之产生的大量温泉就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便利。 1)日本的河流的主要特点是: )流程短 本最长的河流是信浓川,全长约367公里。其次是利根川,全长为322公里。全国共有干流流程100公里以上的河流40余条,其中干流流程200公里以上的河流仅有10条。 )流域面积小

官方统计,日本共有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64条,其中流域面积在15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一级河流有44条。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是利根川(16840平方公里),然后依次是石狩川(14330平方公里)、信浓川(11900平方公里)、北上川(10150平方公里),余者皆不足10000平方公里。 c)落差大)水流量因季节不同而有很大差别 本各地四季分明,都有明显的旱季和雨季,季节之间降水量变化显着,因而使河流的水流量的季节性变化很大,有些河流夏秋汛期常常泛滥成灾,而到冬季则往往水枯断流。 2)湖泊 本也有一些面积较大并且经济价值颇高的湖泊,如琵琶湖不仅是滋贺县和大阪、京都两府的主要水源地,而且是全国最大的水产基地,其淡水鱼的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50%以上,淡水珍珠也在全国久负盛名。 本的气候 中国等欧亚大陆国家相比,日本的气候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地区间差异明显 2)季节特征分明 我国一样,日本至今仍使用二十四节气,并在历法上分别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作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开始。在天文学上,则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分别作为春夏秋冬四季的开端。日本春天的特点是阴晴变化频繁,而夏季的特点则是高温多雨。秋季“台风”和“晚霜”频繁光顾。大雪是日本特别是北部日本冬季的独特景观。 3)降水量大 本的年平均降水量约在1800毫米左右,九州东南部、四国南部以及石川、福井等县的年降水量竟达3000毫米以上。而欧洲的年均降水量仅有560毫米左右,北美也仅有640毫米左右。秋田县与北京的纬度相同,但其降水量是北京的 倍。 本的自然灾害

高中地理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1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下图示意科隆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理位置。读下图,完成1—2题。 1.科隆群岛特有动物种属比例较大,形成这一现象的地理条件是该群岛A.地处赤道附近B.远离大陆 C.构造运动强烈D.地形复杂 2.科隆群岛是耐寒的企鹅和喜暖的鬣蜥的共同家园,主要因为该群岛 A.气温日较差大B.处在动物迁徙路线上 C.地处热带但受寒流影响D.气候垂直差异显著 【答案】1.B 2.C 但该岛地处热带,有温暖的环境。而气温日较差大,是全岛的环境;该岛并不处在动物迁徙路线上;动物的分布不是垂直分布。故选C。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 1.地理要素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 构成地理环境的岩石、土壤、大气、水和生物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

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不断地进行能量交换与物质运动,推动地理环境的整体发展变化。 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 环节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 下渗、径流(地表径流、地下径 流) 呼吸作用、光合作用、 分解作用 冷却凝固、风化、侵蚀、搬 运、堆积、固结成岩、变质、 重熔再生 物质循环简图 能量 太阳能(蒸发、水汽输送)、重力 能(降水、径流)太阳能光合化学能分解 热能 地球内部热能、太阳能、重 力能 意义①使水体不断更新,维持全球水 的动态平衡; ②缓解不同纬度间热量收支不平 衡的矛盾; ③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不断 塑造地表形态 ①促进自然界物质和化 学元素的迁移运动,能 量的流动、转化; ②联系自然地理环境中 的有机界和无机界 ①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 ②改变了地表形态,塑造了 各种自然景观; ③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 间的物质交换、能量传输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系统,除了具有每个地理要素的独特功能外,还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的一些新功能,如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如下表: 功能生产功能平衡功能 概念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的合成有机 物的能力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 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雅鲁藏布江大拐弯自然地理要素分析

雅鲁藏布江大拐弯自然地理要素分析 一、结合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对“山水以水为血液,以草为毛发,以烟为神采,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的理解。 郭熙的这句词,从旅游地理学的角度即是某一旅游点地形、水文、植被、气候的组合。现结合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提出我对这句话的理解。 地形地貌: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隶属于印度大陆与亚欧大陆碰撞最前缘的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地区,是冈底斯、雅鲁藏布和喜马拉雅三大地质单元交汇的地区,各大单元为断层接触关系[1]断层线为雅鲁藏布江所在,地垒隆起为山。位于藏东南南迦巴瓦峰下的大渡卡乡是雅鲁藏布江的大拐弯入口……是藏东南冰川泥石流的主要发育地之一,其中的则隆弄冰川在近60年就发生过3次跃动,并两度阻江形成短暂的堰塞湖。[2]在地质运动和冰川活动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秀丽的山峰——南迦巴瓦峰,给游客带来磅礴之感。 水文:雅鲁藏布江河床的平均海拔在3000千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高的大河.它的下游围绕喜马拉雅山东端的最高峰,形成一个奇特的马蹄形大转弯,在青藏高原上切割出一条长504千米的巨大峡谷.峡谷平均深度2268米,最深处达6009米,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江水在帕隆藏布汇入后,骤然急转南流进入连续高山峡谷段,形成一派宏伟气势。在这里,大拐弯峡谷以它的雄伟峻险和奇

特的转折而闻名于世,就像深嵌在巨斧辟开的狭缝里一样,谷底是呼啸奔腾的急流,河床滩礁棋布、乱石嵯峨。河水奔腾,发出巨大的声响,更添蓬勃之感.河流的形、影、声、色在此处得到充分体现。江水在拐弯处斗转所形成的的气势,使整个画面鲜活起来,使驻足观看的游客感觉自身的血液都沸腾起来。是云“山得水而活”。 植被:据徐凤翔(1995)的研究,墨脱在海拔(500)600~(1000)1100m 为山地热带雨林、季雨林,(1000)1100~1800(1900)m为山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松林,2000(2200)~2800(3200)m为以Tsuga dumosa 为主的山地暖温带、温带针阔混交林,2800(3200)~3800(4000)m为山地温带、亚高山寒温带暗针叶林,3800(4000)~4300(4400)m为高山寒带疏林、灌丛。[3]在山的同一坡面上,从高到低形成了九个垂直自然带,不同高度的自然带呈现出不同的自然景观,犹如凌空展开的一幅神奇美丽的画卷。在这里可以见到从寒冷的北极到炎热的赤道分布的动植物,许多珍贵的的林木和花卉生长在人迹罕至的地方,各种野生动物攀援穿梭其间,有“植物类博物馆”和“动物王国”的美誉,显示出一派生机勃勃之感,是云“得草木而华”。 气候:热带季风向北推移受阻于喜马拉雅山脉,一部分季风沿着大峡谷深入谷地,带来大量水分和热量,形成天然的水热通道。导致山地类型的雅鲁藏布峡谷地区温度降水均高于类似地区,有明显的热带季风气候类型特征和相应的植被特征。在这种气候之下,峡谷映衬着雪山冰川和郁郁苍苍的原始林海,云遮雾涌,

《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自然地理学 英文名称:Physical geography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时:128 学 分:8.0 适用对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系统 二、课程简介 《自然地理基础》课程主要介绍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的运动、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地壳及其运动、地质构造与地壳的演化,气候与气候资源,水文及水资源,地貌及地貌灾害与防治;植物及植物资源,动物及动物资源,土壤及土壤资源等地球表层各自然要素的性质和特点,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等内容。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自然地理基础是环境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是研究地球表层(即自然地理环境)的科学,主要阐明地壳、气候、水文、地貌、植物、动物及土壤等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分布规律及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特征和规律,为学生今后开展自然地理学知识的教学和相关研究奠定基础。 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具有自然地理学知识和能力的综合性人才,要求学生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发展变化和分布规律,进一步认识自然地理系统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性,并能在资源、环境以及城乡规划管理研究和应用中熟练地应用自然地理学知识和方法。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绪论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2.了解自然地理学的分科 3.熟悉自然地理学的任务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1.主要内容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地理环境。 3.问题

《综合自然地理学》教案2解析

一、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地理环境 二、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地球表层 1、广义的地球表层 上自大气圈对流层顶部,下至岩石圈沉积层底部(陆地部分在地下5~6km,海洋部分平均在海面以下4km处), 2、狭义的地球表层 指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的交接面,上限离地面不超过100m,相当于对流层近地面摩擦层下部—地面边界层,下限为太阳辐射能可到达的深度。 第二节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学科地位 1、从研究对象看,地理学可以分为:①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自然地理学;②研究经济地理环境的经济地理学;③研究社会文化地理环境的人文地理学。三者的研究对象组合起来便是地理环境,这是地理学研究的整体的对象。 2、从研究层次看,地理学可分为:①研究整个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综合地理学;②分别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地理环境的整体特征的综合自然地理学、综合经济地理学和综合人文地理学;③分别研究上述三种环境中各组成要素的部门地理学,如部门自然地理学、部门经济地理学和部门人文地理学。 3、从研究领域看,地理学可分为:①理论性的理论地理学研究,即基本原理和方法论的阐述;②应用性的应用地理学研究,即应用理论和具体方法的阐述; ③区域性的区域地理学研究,即运用上述两种理论和方法对特定区域进行具体的研究。 上述三方面可依次概括为:三分支、三层次和三重性。综合自然地理学从“三分支”来看,它属于自然地理学范畴;从“三层次”来看,它又属于部门综合的层次;从“三重性”来看,它包括综合理论研究(如整体性规律、时间演替规律、地域分异规律等)、综合应用研究(如农业土地类型、农业自然区划等)和综合区域研究(如中国土地类型、中国自然区划等)。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与结构 二、自然环境的组成 (l)对流圈。大气圈底部对流运动最显著的大气圈层,主要由气态物质组成。这里集中了整个大气质量的3/4 和几乎全部水汽。它的下界是海陆表面,上界随纬度、季节及其他条件不同而不同。根据观测,对流层的平均厚度在低纬度为17—18 公里,在中纬度为10—12 公里,在高纬度为8—9 公里。一般夏季厚而冬季薄。

(完整版)日本区域地理知识总结精华

二、日本(oneP82、twoP104) 1、自然地理特征 (1)位置:我国东面的岛国,东临太平洋, 西隔日本海、朝鲜海峡 北滨鄂霍次克海。 经纬度注意:135°E和140°E35°N和40°N穿过(2)范围:其领土是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 四个大岛和数千个小岛及周围海域组成。 (3)地形:①日本境内多山,国土的3/4以上是山地和丘陵,只在沿海一带才分布着狭小的平原。 (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 关东平原是日本最大的平原,富士山为其最高峰 ②日本太平岩沿岸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 神户、横滨是著名的海港。 ③日本多火山、地震,堪称“世界火山博物馆” 和“地震国”,富士山便是一座活火山。 (4)气候:日本位于温带,有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类型。表现为海洋性的季风气候。 冬季较为温暖,夏季较为凉爽,降水比较丰富。(5)资源:日本多山,森林资源丰富 降水多,山间河流短小湍急,水能资源丰富 位于板块交界处,地热资源丰富 寒暖流交汇,渔业资源丰富(北海道渔场) 矿产资源贫乏,需从国外进口 石油:中东、东南亚 铁矿石:澳大利亚、印度、巴西 煤炭:中国、澳大利亚 棉花:中国、美国 木材:俄罗斯、巴西、东南亚、北美 2、经济特征 (1)工业(加工贸易型经济) 原因:对资源和市场的对外依赖 日本最大的贸易对象是美国、亚洲、西欧 日本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神户、横滨 日本工业发展条件分析 不利:①矿产资源缺乏,②国内市场狭小 有利条件:①日本有丰富的人力资源、 ②较高的科技水平, ③以及岛国多深水良港等有利条件

主要工业部门:家用电器、电子、造船、汽车、机械、 化学、钢铁、纺织、电力 主要工业区有:京滨工业区(工业中心是东京和横滨) 名古屋工业区(名古屋) 阪神工业区(大阪和神户) 濑户内海沿岸、 北九州工业区(北九州) 日本的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及濑户内海沿岸 (2)农业 ①海洋渔业发达:最大渔场为北海道渔场,日本的捕鱼量常 居世界首位。鱼产品是日本人习惯的肉食品。 ②种植业单产高:日本耕地面积少,地块小,多采用小型农业 机械,发展水利。实行集约化生产,科技 含量高,单位面积产量比较高。 水稻是日本主要的粮食作物。 稻米、蔬菜、畜产为日本农业三大部门。 3、主要城市和贸易 ①日本首都东京,位于关东平原的南部,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也是日本海陆空交通的枢纽。 ②筑波为新兴的科学城。 ③京都和奈良为著名古都和文化旅游城市。 ④日本最大的贸易对象是美国,其次是亚洲和西欧。神户和横滨是日本两个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 4、东西方兼容的文化 (1)民族构成单一,大和民族为主 (2)服饰:和服与“洋”服并存 (3)建筑:和屋与“洋”房并存 5、发达的交通

自然地理学教案

《自然地理学》教案 绪论 一、章节教案 1.教学目的和要求:阐明‘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在地理学中的位置及其任务。 2.讲授课时数2 3.重点和难点:重点在于阐明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综合自然地理学与地理学三分支、三层次、三重性的关系。 4.主要内容提示:自然地理环境也称为自然综合体或景观,是一个物质整体,它与外界环境保持着不断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使其内部维持着有序的结构和稳定的功能,是为具有耗散结构的开放系统。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即把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着重研究其整体的各组成要素及各组成部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规律,阐明其结构特点、功能效应、发展动态等基本问题。 5.教学方式:讲授法,讨论法 6.复习题、思考题及作业题: A.自然地理环境是否包括人为环境? B.谈谈你对地球表层尺度的认识, 为什么? 二、每课时单元教案 1.教学时数 2学时 2.教学方式(手段) 讲授法 3.师生活动设计 提问和探讨 4.讲课提纲、板书设计 5.教学内容 一、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 (一)地理学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科学。

地理学的“三分法”——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 地理学的“三层次”——统一、综合、部门 地理学的“三重性”——理论地理学、应用地理学、区域地理学 (二)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其地域分异规律。 (三)自然地理学的分科 综合自然地理学、部门自然地理学 二、自然地理学的任务 三、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四、本书的内容和结构 第一章地球 一、章节教案 主要章节 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第二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第四节地理坐标 第五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六节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 教学重点认识地球的宇宙环境及其形状、大小、圈层结构及表面形态结构特征,掌握地球运动规律及其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地球运动规律及其地理意义。 教学活动

日本的自然地理环境对经济的影响完整版

日本的自然地理环境对 经济的影响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日本的自然地理环境对经济的影响 一、自然地理环境 位置: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北部的岛国,西临日本海,东海,北接鄂霍次克海,隔海分别为和朝鲜,韩国,中国,俄罗斯,菲律宾等国相望。陆地面积约万平方公里,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4个大岛和其他7200多个小岛屿组成,因此被称为“千岛之国”。 气候: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具有海洋性特征,所处位置受到季风及洋流交汇的影响,因此也降雨充沛。 地形:多山,山地成脊状,把国土面积分为成太平洋一侧和日本海一侧。因为日本群岛地处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活动剧烈,国内多火山,所以火山,地震活动频繁,其最大的平原是关东平原。 水文:以季风气候为主,降水集中且降水量多,流量少,冬季则小。 二、自然资源 日本自然资源匮乏,除煤炭,天然气,硫磺等极少量矿产资源外,其他工业生产所需的主要原料、燃料都要进口,但是日本森林和渔业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占日本陆地面积的69%,是世界上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但自给率仅为20%左右,是世界上进口木材最多的国家。北海道和日本海是世界着名的大渔场,渔业资源丰富。 三、自然地理环境对日本工农业的影响 1.对农业的影响:良好的气候条件适宜农作物的生长,但由于日本山地多,平原面积小,不利于发展农业,所以采用了围海造路,建造梯田等方式来扩大耕地面积,频繁地自然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 2.对工业的影响:最突出的特点是临海性,主要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地区和濑户内海地区,尤其是“三湾一海”地区,即东京湾,伊势湾,大阪湾和濑户内海地区。日本是个岛国,国土面积狭小,人口少,山地多,资源极度匮乏,但是海岸线曲折,天然良港众多,日本的工业原料必须从国外进口,为了缩短距离,节约成本,形成了日本的工业多数沿海分布的局面,也使日本的运输方式是海运,其着名港口有神户,横滨,千叶,名古屋,大阪,北九州。 四、地理环境对进出口结构的影响 日本的经济是出口导向型经济,它把自己置身于国际贸易大环境下,积极推行贸易自由化,这导致了日本必须开放国内市场。 日本是农产品进口大国,从原料到食品均有较大需求,主要进口粮食,肉类,乳制品,水果及蔬菜,动植物油,糖,茶叶,松香,茸毛等。除此之外还有原油,天然气,服装,半导体等电子零件,医药品等等。同时日本也是出口大国,机电产品,运输设备和金属及制品是主要的出口产品。所以正是因为日本资源的匮乏,促使日本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据日本内阁府统计,日本的经济活动和就业中心正在开始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推移,到2004年为止,第三产业占日本总GDP的80%。 五、地理环境对日本对外贸易地区结构的影响 日本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海,本国资源和土地匮乏,必须加强对外的贸易联系,积极开展对外的贸易交流,以满足自身的需要。美国,中国,韩国是日本前三大贸易伙伴,出口额分别为亿美元,亿美元,亿美元。日本进口排名靠前的国家是中国,美国和澳大利亚,进口额分别为亿美元,亿美元和亿美元。 六、结语

【精品教案】《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教案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卢成树温州市第二外国语学校 【课程标准】: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考试标准】: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以总分结构进行阐述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构清晰,脉络一致生物进化、灭绝和环境,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两个小标题是并列关系。结合考试标准,教学内容的选择就在生物进化对环境演化的影响,环境反而来对生物也有影响,最后是人类活动这个特殊的自然地理要素(书本用语)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教材的编写是以生物要素为例来对应课标,但不足之处是缺乏整体性,需要再设计,笔者把课标的“某自然地理要素”限定为以蕨类植物为代表的生物要素,从教材出发,又落在教材上。以“五问蕨类植物”的形式展开设计,将主要内容融合在五个问题中。 【教学目标】: ①通过观看微课视频,了解并概括蕨类植物生长环境,说出蕨类植物对地球演化的影响。 ②结合已学,通过获取表格信息,正确填写植物界和动物界的进化序列,识记相应地质年代。 ③通过解读图形信息,说出气温和降水的变化特点对蕨类植物的影响,得到蕨类植物明显衰退的原因,识记两个生物灭绝的时期,理解环境变迁对生物灭绝的影响。 ④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计算家庭碳足迹,自觉践行低碳行动,提高保护全球环境的意识。

【学情分析】:学生喜爱科普,有较丰富的科学知识,已经具备一定的地理技能,比如读图方法,自主学习能力。他们有较强的探究欲望,喜欢没有听过的知识。他们的不足之处是对较多信息难以整理成较完整的体系,渴望增强读图和推理能力。教材中缺少必要知识的铺垫,没有详细介绍环境变迁对生物进化,人类活动对环境变迁的影响需要在这方面给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的机会。 【教学重点】:根据省考试标准,确定生物进化的序列,环境变迁对生物进化,人类活动与环境相互关系为重点。 【教学难点】:根据教材文字和学生能力,确定环境变迁对生物进化灭绝的影响为难点。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用到微课、希沃授课助手、mindmanager思维导图,碳足迹计算器APP等,直观性强,增强知识的动态效果,提高了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导入:介绍蕨类植物,说明桫椤这种蕨类植物被称为“活化石”的原因。 意图:以仿真蕨类植物引入,引发学生兴趣,调动已知,为后续做良好开端。 过渡:为什么同时代的其他蕨类植物灭绝了,它有什么作用呢?我们今天就已蕨类植物为例,通过“五问蕨类植物”的形式,学习本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环节一 通过观看微课视频前半段,回答:“一问以桫椤为代表的蕨类植物生长在何处”。通过观看微课视频后半段,结合课本P66-P67阅读部分,回答:“二问桫椤为代表的蕨类植物如何影响生物进化?” 意图:学生能够将视频有用的文字、图片信息和已学知识,将蕨类的生长环境通

日本—自然地理特征(学案)

世界地理——日本 班级: 组别: 姓名: 一、课标要求 1、掌握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首都; 2、运用地图说明日本的自然地理特征。 二、高考定位 1、从考核内容上看,主要考查主要国家的自然地理特征、资源状况、工农业发展状况等; 2、从考核形式上,多以区域图为背景考查主要国家的地理特征;题型选择、综合题皆有,但以综合题为主;结合热点问题如资源问题、人口问题等考查该地区的自然、人文等方面的地理特征。 三、重难点突破 【自主学习】 (一)自然地理特征 图一 图二 通过读图说明日本的自然地理特征: 1、 地理位置与范围: 经纬位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东京的经纬度为________、_________) 海陆位置:日本东临________,西濒________、________,北临________、_________,南临_________, 与朝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隔海相望。 板块位置:位于____________板块与____________板块之间 领土组成:日本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附近的众多岛屿组成,领海面积31万平方公里,海岸线_________。 2、地形特征:(答题方法:地形类型及分布,地势高低及起伏) ①日本地形以______和______为主,_____面积狭小,中部为______________,四周为_____; ②地势____高____低,起伏_____。日本最高的山是_______,最大的平原是________。 3、地质特征:位于______板块与_______板块的_____边界,地壳运动活跃,多______和______。 4、气候特点: 气候类型:北为_____________,南为 _____________ 气候特点:比同纬度地区降水__________,夏季气温_______,冬季气温_________,气温年较差小。 地理位置:

综合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地理专业)

楚地理科学与旅游管理系(院、部) 地理科学专业综合自然地理学(理论)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022105104 课程中文名称:综合自然地理学 课程英文名称: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使用专业:地理科学 开课学期:第三学期 总学时:50学时(其中,理论学时:46,实验学时:4) 总学分:2.5学分 预修课程:地球概论、地质学基础、部门自然地理学 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地理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系统讲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应用研究和分析方法,主要内容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演化规律、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区划的理论与方法,土地分类与结构、土地评价与土地变化、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和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应用研究。 教材建议:伍光和,蔡运龙编著,综合自然地理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参考书: [1]刘南威、郭有立编著,综合自然地理学(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景贵和主编,综合自然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3] 陈传康,伍光各,李昌文编,综合自然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33。 [4] 赵松乔等编著,现代自然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 [5] 刘南威主编,自然地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6] 黄秉维,郑度,赵名茶等著,现代自然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7] 王建主编,现代自然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8] 蒙吉军编著,综合自然地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二、课程性质、目的及总体教学要求 课程的基本特性:综合自然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专业的主干基础理论课程。它是在各部门自然地理学基础上研究地球表层整体性特征及其结构、功能和演变规律的科学。特别着重研究地球表层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机制、地球表层区域分异规律和地域分异规律。 课程的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较好地认识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地位、特点与任务,熟悉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发展过程与趋势,深入认识和掌握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与技能,从而为全面、科学地从事相关工作和开展相应的研究工作奠定较为坚实的理论与方法基础。“综合自然地理学”又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专业课程,要求理论与实践并重,故该课程除了课堂理论知识讲授外,还要求通过相关的专题讨论和实践教学等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实际工作能力。 课程的总体教学要求:学习本课程应着重掌握地球表层系统、耗散结构、时空尺度、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综合体、地域分异、土地、景观、土地分类、土地分等等基本概念;重点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域分异规律、时间演化规律、自然区划的理论与方法、土地分类和分级理论等基础理论;应掌握的基本技能有:土地类型划分和应用地域分异原理分析各大洲的地域分异规律。 三、章节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绪论综合自然地理学在地理科学中的地位(2学时)本章的内容、地位与作用分析,重点难点、总的教学要求与说明: 本章主要介绍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地位、任务与特点,它是对综合自然地理学的一个总体介绍或概述。本章的重点和难点是:重点在于阐明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综合自然地理学与地理学三分支、三层次、三重性的关系。 教学基本要求: (1)理解并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系统)的概念、范围、组成、特征。 (2)了解本学科在地理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3)了解本学科的形成及发展趋势。 各节内容的教学要求: 第一节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地位和特点(1学时)理解解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分科;理解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学科地位和特点;掌握自然地

日本地理概况

日本地理概况 1、地理位置 日本位于亚欧大陆东端,是一个四面临海的群岛国家,自东北向西南呈弧状延伸。东部和南部为一望无际的太平洋,西临日本海、东中国海,北接鄂霍次克海,隔海分别和朝鲜、韩国、中国、俄罗斯等国相望。此外,在远离本土的西太平洋上还拥有少量小岛的主权。 2、面积和地区划分 包括北方四岛(齿舞群岛、色丹岛、国后岛、择捉岛)、竹岛等有争议的地区在内,日本国土总面积为377,887.25平方公里,约相当于俄罗斯的1/45,中国和美国的1/25,但比德国、英国、意大利等多数欧洲国家大。 日本的国土由北海道、本州、九州、四国4个大岛和6,848个小岛组成,东西宽300公里,南北长3500公里。 日本的国土习惯上自北向南分为北海道、东北、关东、中部、近畿、中国、四国、九州等8个地区。 3、山地 日本境内多山,山地成脊状分布于日本的中央,将日本的国土分割为太平洋一侧和日本海一侧。 日本位于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火山活动频繁,给当地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麻烦。但是在火山分布地区,景色优美,温泉资源丰富,成为著名的观光疗养地。 4、河流和平原 日本的河流大多发源于中部山地,向东西两侧流入太平洋和日本海。由于日本东西狭窄,加之山势陡峭,河流多短而急促。在梅雨和台风季节,水量增大,容易形成洪水。为此,日本修筑了大量的堤防和水库,用于防洪。河水广泛用于生活用水、农业和工业用水、水力发电。 日本的平原主要分布在河流的下游近海一带,多为冲积平原,规模较小,较大的平原有关东平原、石狩平原、越后平原、浓尾平原、十胜平原等。 5、海岸线和海洋 日本海岸线全长33,889公里。由于日本是一个岛国,因此其海岸线十分复杂。西部日本海一侧多悬崖峭壁,港口稀少,东部太平洋一侧多入海口,形成许多天然良港。 在东部太平洋一侧自南向北均被日本暖流(黑潮)环绕、东北部形成千岛寒流(亲潮),西部日本海一侧是对马暖流和里曼寒流。在寒流和暖流交汇处,鱼类资源丰富,成为天然渔场。 近年,导致海水升温的厄尔尼诺现象也对日本产生影响,主要是梅雨持续时间延长,容易形成冷夏和暖冬。

初一地理教案:自然地理环境教案

自然环境教案 教材分析 本节是对亚洲自然环境的教学,《自然环境》一节是教材中介绍的唯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教材的整体结构实先从位置和范围入手,进一步研究地形和河流,接下来是气候的特点以及对农业的影响。通过学习本节,使学生了解分析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要从分析哪些要素入手;对自然要素的分析要注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例如地形对河流分布的影响,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等等。同时教材还注意了学生识图用图能力的培养,以及从各种资料中提取相关地理信息的能力。由此可见,本节的立意《自然环境》在于教会学生描述一个大洲自然环境的方法,更是对区域研究方法的学习。 ●二、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虽已接触了一学期的地理,但对地理知识只是肤浅的整体的了解,如:学生知道七大洲的名称,却不知在一个大洲的内部仍然有着不同的地理环境特点,不同的地理环境特点又是什么呢?为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顺理成章的进行本节学习,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利用多媒体展示美丽壮观的亚洲图片,设置学生感兴趣的文体育活动,采用各种方法,让学生重视对我们所生活大洲的学习,加深学生对亚洲的热爱,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三、三维目标确定及依据 根据地理新课标、教材和学生的学习特点及发展要求,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学习目标设计如下: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亚洲在位置、地形、河流、气候等方面的自然环境特点。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识图分析、小组合作,教师指导,领会新知。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亚洲自然环境的学习以及用歌曲渲染氛围,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及确定依据 根据地理新课标、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 教学重点:掌握亚洲的地理位置及气候特点。 教学难点:分析亚洲地形、河流特点及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五、教学方法: 本节涉及的地名多而枯燥,读图量大,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讲,有一定的难度。为了使整堂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课堂教学手段的运用上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法,利用现代化教

10、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分析

区域自然地理特征的分析 【命题规律】 选取典型的世界或中国的具有代表性的区域,进行系统地地理知识的命题设计,此类命题比重较大,因此准确把握重点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学会区域分析与比较是灵活应考的关键。 【学习目标】 1.能在地图上辨认各种地形,能描述各类地形的特征。 2.能描述气温、降水、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并解释原因。 3.能解释世界上主要国家或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能力初探】 (2008年北京卷)36.(36分)读图9,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图示地区主要地形区的分布状况。(6分) (2)简述黄河乌海至磴口段河流流向及水文特征。(7分) (3)指出河套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特征,并分析原因。(8分) 图 9

【2012年福建卷】图13示意中国东部某区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大力扩大文化、软件和信息服务、商贸流通、金融保险等新兴服务出口。积极支持东部地区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进一步提高能源、土地、海洋等资源的利用效率。 图 13 (1)描述图示区域地形的主要特点。(7分)

(经典例题)图一是世界某区域的年降水量和年平均等温线图,图二是其区域简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离岸风 M 2000 城市 国界 等高线 河流 洋流 (1)读图一,描述回归线地区年降水量的分布特征,并分析原因。(4分) (2)图中回归线地区沿海与内陆、东岸与西岸的年均温差异很大,试分析原因。(4分) (3)分析图二中M城市的气候类型及其成因。(4分)

【特别提醒】解答区域综合特征类试题应注意以下两点: (1)掌握描述的方向和角度,即从哪些方面去分析。如地形特征要从地形类型、地形起伏状况、主要地形区名称及分布等方面分析。 (2)语言的组织:①明确要描述什么,即描述的方向,主要是将地理问题和地理原理相对接,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②描述的全面性,即描述的角度和层次是否完整;③描述的专业性,关键词不能丢而且要准确,尽量使用学科术语而不能口语化。 【课后拓展】 (2008年北京卷)36.(36分)读图9,回答下列问题。 河套平原素有“塞上米粮川”之称,是内蒙古自治区粮、油、糖生产基地。 (4)指出该地发展农业生产的限制性自然因素,并说明进行改造的方式及可能引发的问题。(7分) 【2009年安徽卷】 根据材料和图10,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图10中A 地年平均降水量734.5毫米,其中夏季降水量占全年的61.4%;1月平均气温-12℃,7月平均气温24.6℃。 (1)简述流经A 地河流的水文特征。(8分) 图 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