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正比例教学案例分析与反思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正比例教学案例分析与反思

知识与技能:经历正比例意义的建构过程,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正比例的量,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量的实例,能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发现正比例量的特征,并尝试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提高分析、判断、概括、推理能力,同时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

情感与态度: 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并乐于与人交流。

重点难点:正确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并能准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表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请同学们举出一些生活中两个是相关联的量的例子,你认为它们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可以用图像、表格或关系式来表示它.

二、导入新课

1、下面请同学拿出第一组表格,每个小组的同学试着把每个表格都填完整。并讨论每一个表格中的两个相关联的两个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表格1:骆驼的体温变化表

表格2:正方形周长和边长的变化

表格3: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的变化

表格4:长方形的长6厘米,那么面积和宽的变化表如下:

1、如果把两个互相依赖的量叫做两个相关联的量,我们分别把上面4张表格中两个相关联的量所对应的点做成4张折线统计图.请同学们分别猜猜这4张图分别表示那一个表格相关联的量.……

三、探索新知

1、下面请同学们再来看第二组的两张表格。从这两张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表格1:一辆汽车行驶的速度为90千米/小时,汽车形式的路程和时间如下,把表格填写完整表表格2:一些人买同一种苹果,购买苹果的质量和应付的钱数如下。把下表填写完整。(c a x)

2、填完表请每个小组选出一个表格作对照,讨论下面的问题

(1)、表中有哪两种量?

(2)、谁和谁是相关联的量?关系式可以怎么写?

(3)、谁是定量?

(4)、他们的变化规律是什么?3比较上面的两个例题,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归纳出正比例的意义

师:请同学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再复述一下以上两个表格中两个相关联的量的关系。

2、回头看看第一组表格。找找在这一组表格中,那一个表格的两个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为什么?如果让你用关系式表示的话,可以怎样表示。

四、巩固练习

1、填空

自来水每吨2元,小明家2月份的水费和用水的数量。

()和()是两个相关联的量,

小明家2月份的水费和用水的数量的()相同,

所以()和()成正比例。

2、根据第1题的回答,说说下面的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1) 每袋大米的质量一定,大米的总质量和袋数

(2)、东东和爸爸的年龄

(3)、一本书,已经看的页数和还没看的页数

4、从下面的公式中,把两个量成正比例的公式找出来

C=2(a+b)(a一定)C=4a C=∏d

S=ab(b一定)S=a2 S =ah(h一定)S=1/2ah(a一定) S=∏r2

V=sh (s一定)V=1/3sh

反思

教了多年的苏教版教材,慢慢的我发现,这一套教材对我们每个老师而言都是一个挑战,它需要教师不断转变教学观念,不断探索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教学方式。本课是苏教版第十二册的内容,它与原教材最大的不同是:原教材是在学生掌握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而新教材是在本单元的第二课时就开始教学正比例的意义。第一课时是《变化的量》,这里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这样的两个量都叫做相关联的量。并且设计了三个情境,分别用表格、图像、关系式来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在《正比例的意义》中,课本首先出现了正方形周长和边长、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这两组变量的关系。这两组变量的变化关系都是一个两增加,另一个量也随着增加。但它们的变化规律又有所不同。从而导出正比例关系的意义。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个人认为正比例意义的教学是从:一个两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也随着增加-—这两个量的比值相同——这样的两个变量成正比例。知识的产生是动态生成的。它可以利用表格、图像、关系式来生成概念,也可以利用表格、图像、关系式来判断.因此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在:让学生经历正比例意义的建构过程,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正比例的量,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量的实例,能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发现正比例量的特征,并尝试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提高分析、判断、概括、推理能力,同时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学生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并乐于与人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1、在复习准备的过程中,我让每个学生准备一组相关联的量,能用语言叙述,有能力的同学可以用图像、表格、或关系式来表示,学生通过这一准备,可以深刻感受到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相关联的量.

2、导入新课这一环节,我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出现了四组相关联的量,让学生填表、讨论各组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利用表格、图像给学生提供了有利于探索并理解两个量之间变化规律的情境.为下一环节的正比例意义的教学做很好的铺垫.

3、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倡: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数学,解决问题。在探索新知这一环节,因为有了前面大量的例子做铺垫,我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填写第二组表格,并对照表格,讨论问题,从而自己归纳出正比例的意义。

以上三个教学环节,我紧扣教材,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动态生成正比例的概念。

概念的学习关键在梳理,于是在练习这一环节,我首先是再回到第一组表格中,让学生找出成正比例关系的量,并说一说理由。接着让学生判断一下自己准备的一组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并说说理由。利用已有的学习资源,进一步加强对正比例意义的认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在设计巩固练习的时候由浅入深,要求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提高;最后通过质疑,引导学生自己对知识进行梳理,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反思(二篇)

小学数学《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反思(一) 正反比例关系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数量间的关系。在教学中我积极利用了学生的自我观察,给于了学生一些较为形象具体的表格形式进行对比、分析。从而让学生能轻易地发现两个数量间的变化关系。在观察和对比了以后再进行意义的概括。由浅到深逐步慢慢转化为对文字的叙述的判断。但是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还将涉及到学生对一些数量关系的掌握情况。但是我并没有急于地让学生背数量关系。而是把对意义的理解作为重点,通过几个具体的表格的强化加深学生对意义的理解。这也是新教材与老教材的区别。教材淡化了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而是让学生能够在具体的情境的中慢慢体会。正反比例的教学并不仅仅停留在数量关系上,只是让学生能够根据数量关系作一些简单的判断。学生其实只是停留在机械的模仿和识记上。我们要从一个新的数学角度来加以研究,用一种新的数学思想来加以理解,用一种新的数学语言来加以定义。因此在复习题中我让学生大量的复习了常见的数量关系,并且联系教材复习了教材及练习中涉及到的一些数量关系,渗透了难点。对于一些学生较容易出现错误的题目进行重点的讲解。像圆柱的底面积一定,体积与高成什么比例;圆柱的高一定,体积与底面半径成什么比例,圆的周长一定,直径和圆周率等等这些题目能够帮助学生真

正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 下面以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为例,谈谈如何联系具体的问题情境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当比例尺一定时,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成正比例;可以结合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变化方向相同,那么在同一幅地图上,图上距离越长,表示的实际距离也就越大。当图上距离一定时,实际距离和比例尺成反比例,那么实际距离和比例尺的变化规律正好相反,可以出这样一道题帮助理解,图上距离3厘米在下面哪一幅地图上表示的实际距离最大①1:400 ②1:600000 ③1:600000 因为实际距离和比例尺成反比例,它们的变化方向相反,要使实际距离大,那么比例尺就要小,所以选第三个。当实际距离一定时,图上距离和比例尺成正比例,可以出这样一道题帮助理解,一个半径100米的花坛,画在下面哪一幅地图上,图上距离最大①1:40000 ②1:60000③1:100000 因为图上距离和比例尺成正比例,它们的变化规律一致,比例尺越大,图上距离就越大,所以应该选第一个比例尺。通过这样的练习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三者之间的关系。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_正比例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4单元比例 第1课时正比例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出自杜甫的《春夜喜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是不是成正比例。 2、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3、培养学生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1、【教学重难点】 重点: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及其断方法。 难点:理解两个变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发现思考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一、四顾旧知,复习铺垫 商店里有两种包装的袜子,一种是5双一包的,售价为25元,一种是8双一包的,售价为32元。哪种袜子更便宜? 学生独立完成后师提问:你们是怎样比较的? 生:我先求出每种袜子的单价,再进行比较。 师:你是根据哪个数量关系式进行计算的? 生:因为总价=单价×数量,所以单价=总价÷数量。 师:如果单价不变,商品的总价和数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正比例。(板书:正比例) 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 1.教学例1,学习正比例的意义。 课件出示教材例1的表格。文具店有一种彩带,销售的数量与总价的关系如下表。 (1)结合情境图,观察表中的数据,认识两种相关联的量。师出示自学提示:表中有哪两种量?总价是怎样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学生自学并在组内交

流。 全班交流。 (2)认识相关联的量。 明确:像这样,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这两种量叫做相关联的量。 2.计算表中的数据,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1)计算相应的总价与数量的比值,看看有什么规律。 学生计算后汇报:1 5.3=27=35.10=…=3.5,每一组数据的比值一定。 (2)说一说,每一组数据的比值表示什么?(彩带的单价,也就是彩带的单价是一个固定的数) (3)请学生用公式把彩带的总价、数量、单价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 预设 生:数量 总价=单价(一定)。 (4)明确成正比例的量及正比例关系的意义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如果用字母y 和x 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字母k 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式子表示: =k(一定)(板书) 3.列举并讨论成正比例的量。 (1)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 预设:速度一定,路程与时间成正比例;长方形的宽一定,面积和长成正比例。 (2)小结:成正比例的量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哪个条件是关键? 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值一定,这是关键。 4.认识正比例图象。 (课件出示例1的表格及正比例图象) (1)观察表格和图象,你发现了什么? (2)把数对(10,35)和(12,42)所在的点描出来,再和上面的图象连起来并延长,你还能发现什么? 无论怎样延长,得到的都是直线。 (3)从正比例图象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1:可以由一个量的值直接找到对应的另一个量的值。 生2:可以直观地看到成正比例的量的变情况。

小学数学_正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正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结合丰富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正比例,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掌握正比例的字母表达式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经历操作、观察、对比、归纳的学习过程,学会在生活中体验知识,运用知识,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和分析判断能力。 4、渗透函数思想,初步建立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辩证观念。 教学重点: 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并能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思考发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从而概括出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出示情境感知量的关系 1、引导观察分析感知“相关联的量” 师:同学们,一个人成长过程中身高不断变化。(出示照片)请看,这是张老师的儿子,我把他每个阶段身高的变化都做了统计,下面就是他的年龄和身高的统计表(出示统计表)师:同学们观察表格,你能发现什么? 生:年龄增长,身高也随着增长。。 师:刚才这位同学用到了一个词“随着”你看用得多恰当啊! 师:在数学上,我们把像年龄和身高这样,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的两种量叫作“相关联的量”(板书“相关联的量”) 2.学生举例

师:你还能举出一些相关联的量吗? 生举例,师给予判断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呈现情境,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存在大量的相关联的两种变化的量。) 二、探究新知抽象概括“正比例意义” 1.探究时间和路程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通过介绍“云轨”(课件出示)给学生渗透德育意识 然后出示表1:一辆云轨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统计表 师:你能根据表格中的信息回答下面三个问题吗?(出示3个问题) 找一学生读题,师评价 (1)表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 (2)这两种量是怎样变化的? (3)写出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并求出比值。你能发现什么? 提出要求:先独立思考你,再算一算,并在小组内交流你的想法。 学生讨论、汇报 一生回答(1)后老师追问:你怎么知道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至少找3生回答(2) (师适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变化关系)

《正比例》的教学案例分析

《正比例》的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正比例的意义及字母表达式,会正确判断两个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关系的两个量。2.通过对比、观察、归纳、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3.感受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这一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难点: 判断两个量是不是成正比例的两个量。 教具学具准备: CAI课件、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在今天上课前啊,我们来做一个游戏,愿意吗?嘘,别急,先听张老师说游戏规则,这个游戏叫:石头、剪刀、布(课件出示游戏图)。待会儿两名同学为一组,一边进行游戏,一边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自己赢的次数,听明白了吗?做好准备,游戏时间30秒,预备──开始!(配乐)学生开始游戏,教师下位巡视。 师:好,时间到,谁来说说你赢了几次?我来了解一下,有赢2次的吗?3次的呢?有赢__次的吗? 师:请同学们注意,赢1次我们就记5分(课件) 师:同学们,你们看,从这张表中你知道了什么?(让学生回答) 师:噢,看来游戏当中还有很多的数学知识哦。 (评:正比例意义内容比较抽象,学生难以掌握,教师运用游戏的方法将学生带入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学生及时进入状态,手脑并用,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二、构建表格; 教学例1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张表,看看表中有哪两个量? 引导:赢的次数是1,得分是5,当赢的次数是2时,得分是____; 赢的次数变成6时,得分就成了____。 师:你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吗? (次数扩大多少倍,得分也随着扩大多少倍) 师:我们再反过来观察:赢的次数是8,得分是40; 赢的次数是4,得分是____; 赢的次数是10,得分是____。 师:又发现了什么呢? (次数缩小多少倍,得分也随着缩小多少倍)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第1篇】 用正比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用比例解决问题》这节课教学设计主要抓住比例解答应用题的特征进行的。回顾本节课教学,有以下几点感受颇深: 首先进行复习,一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二是如何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怎样找出等量关系。为新课教学作好铺垫。 新知的教学采用了以旧知引路——学生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注意给学生充分交流的机会与思考的空间。整节课的设计主要体现在“问”与“练”字上,怎样问,练什么,怎么练,我都做了认真的思考,深入研究,特别是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把学生放在首位,考虑学生已经会什么,他们现在最需要什么。学生通过什么途径来解决,是独立思考还是合作交流等等问题。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因此,一节课自始至终让学生参与体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学生根据老师的巧妙设问和富有启发性的引导,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很快就掌握了新课的内容。 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堂课的教学也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对学生基础估计太高,从学生回答问题看,复习时学生对判断哪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掌握不错,但到了比例应用题里,我围绕比例应用题的特征设问:题目中有三种量?哪种量是固定不变的?哪两种量是变化的?变化的规律怎样?它们成什么比例?你能写出

等式吗?一部分学生不会确定哪种量一定,怎样找出等量关系掌握不好,语言表达不是很准确、完整。这点我备课时没作为重点。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如果课堂上学生基本知识没过关,课堂也就失去了色彩。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我有对学生不放心的心态。比如:在教学例6时,学生有了正比例应用题的基础,对于反比例应用题我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但我总是担心怕学生不会做,出一些思考题让学生交流讨论,然后再做题。这样既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又耽误了教学时间。另外,练习题的设计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不算很紧密,以后尽量设计一些能引起学生兴趣,对学生有吸引力的题目,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练习的积极性,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新课的认识。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第2篇】 用比例解决问题是在学生学习正比例、反比例关系的基础上来解决归一、归总应用题。通过解答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也为中学数学、物理、化学学科应用比例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做较好的准备。同时,由于解答时是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来列等式,也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 成功之处: 1.抓住用比例解决问题的关键,体会用比例解决问题的优势。在教学中着重让学生找出题目中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这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在例5中根据8吨水的水费是1 2.8元,可以得出每吨水的单价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这两种量成正比例。也就是说,

人教版六下数学《正比例和反比例练习课》获奖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

正比例和反比例练习课 本案例为省级小学数学优质课一等奖 教学内容分析 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51、52页,练习九第11~16题。 正比例和反比例练习,重点是巩固对两者意义的理解。通过练习,巩固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方法。第11题,通过判断所展示小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并说明理由,进一步巩固反比例的概念。第14题,通过图象,反过来判断斑马的奔跑路程与奔跑时间是否成正比例关系,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和认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感受正比例和反比例是描述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掌握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的思考方法。 2.通过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方法,提高分析、判断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及用正反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回顾 1.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分别是什么? 2.根据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我们怎样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 判断方法是:第一,这两种量是不是相互关联?其中一种量是否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第二,这两种量中每一组对应的数的比值(或积)是否一定。 二、判断练习 1.课本第51页第11题: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并说明理由。 (1)煤的数量一定,使用天数与每天的平均用煤量。 (2)全班的人数一定,按各组人数相等的要求分组,组数与每组的 人数。 (3)圆柱体积一定,圆柱的底面积与高。 (4)在一块菜地上种的黄瓜与西红柿的面积。 (5)书的总册数一定,按各包册数相等的规定包装书,包数与每包 的册数。引导学生规范完整地表述,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理由是什么。 2.课本第51页第12题:让学生同桌之间讨论,独立完成,再讲评。对于用字母表示数的数量关系,要加强指导。 一个手机组装车间要完成一批任务,每天组装手机的数量与需要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案与反思(推荐3 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案与反思【第1篇】 教学内容: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数学第十二册P3031。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初步了解比和比例的区别;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2、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在自主探究、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4、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经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难点:自主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准备: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比的有关知识,说说你对比

已经有了哪些了解?(生答:比的意义、各部分名称、基本性质等。)还记得怎样求比值吗? 2、课件显示:算出下面每组中两个比的比值 ⑴ 3:5 18:30 ⑵ 0.4:0.2 1.8:0.9 ⑶ 5/8:1/4 7.5:3 ⑷ 2:8 9:27 [评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方便快捷,为新课做好准备。] 二、认识比例的意义 (一)认识意义 1、指名口答上题每组中两个比的比值,课件依次显示答案。 师问:口算完了,你们有什么发现吗?(3组比值相等,1组不等) 2、是啊,生活中确实有很多像这样的比值相等的例子,这种现象早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和研究。人们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来,写成一种新的式子,如:3:5=18:30 。 (课件显示:3:5与18:30先同时闪烁,接着两个比下面的`比值隐去,再用等号连接) 最后一组能用等号连接吗?为什么?(课件显示:最后一组数据隐去) 数学中规定,像这样的一些式子就叫做比例。(板书:比例) [评析:通过口算求比值,发现有3组比值相等,1组不等,自然流畅地引出比例。有效的课堂教学,就需要像这样做好已有经验与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教案与反思【第1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解比例的意义. 2.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会解比例.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一)解下列简易方程,并口述过程. 2 =8×9 (二)什么叫做比例?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三)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10和9∶15 20∶5和4∶1 5∶1和6∶2 (四)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下列各比例改写成其他等式.3∶8=15∶40 二、新授教学 (一)揭示解比例的意义.

1.将上述两题中的任意一项用来代替(可任意改换一项),讨论:如果已知任何三项,可不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说明理由. 2.学生交流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把它改写成内项积等于外项积的形式,通过解已学过的方程,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 3.教师明确: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二)教学例2. 例2.解比例 3∶8=15∶ 1.讨论:如何把这个比例式变为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并求出未知数的解. 2.组织学生交流并明确. (1)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例改写为:3 =8×15. (2)改写时,含有未知项的积一般要写在等号的左边,再根据以前学过的解简易方程的方法求解. (3)规范并板书解比例的过程. 解:3=8×15 =40 (三)教学例3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学反思(精选10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学反思篇1 在教学成正比例的量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会了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如: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关系等,而正比例是进一步来研究这些数量关系中的一些特征。在教学例1,自学例2时,我都鼓励学生去观察,去探索。尤其是例1,通过学生观察,找出规律,填写表格。通过观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成正比例的两种量的特点,从而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揭示成正比例的两种量的特点及性质时,让学生根据问题: 1、表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 2、相对应的路程(总价)是怎样随着时间(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 3、相对应的路程(总价)和时间(数量)的比分别是多少?比值是多少?比值表示的意义是什么?来组织、归纳、得出其性质和意义。 在教学例2时,我安排了自学,让学生自主的去获取知识。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想法能跟老师的接近或相同,这样他们会有成就感,从而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处在引导、辅助的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尽情表达对于知识的见解,让他们深深感受到这间教室是属于他们的,这节课是属于他们的。让每个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因此这节课的教学效果比较好。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学反思篇2 刚刚上完正比例的教学内容,有以下几点心得: 1、比例是建立在比的关系的基础上的,所以必须让学生回顾明确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成正比例的量》导学教案附反思

成正比例的量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即它们相对应的数的比值一定,从而概括出正比例关系的概念. 二、预习学案 口答(课件演示:成正比例的量) 1.已知路程和时间,怎样求速度? 2.已知总价和数量,怎样求单价? 3.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怎样求工作效率? 三、导学案

这些都是我们已经学过的常见的数量关系.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这些数量关系中的一些特征. 1.教学例1.(课件演示:成正比例的量) (1)问:大家看到例1中的一排杯子,是什么形状的?杯子的高度是相等的,里面装着一些水,经过测量统计出了一个表格,那位同学说说这个表格的意思? (2)表中有哪几种量是已知量?我们刚才说当水装到2厘米时,体积为50立方厘米;当水装到4厘米时,体积为100立方厘米……这说明水的高度这种量变化了,体积这种量怎么样了?(也变化了) (3)像这样一种量变化另一重量也随着变化,我们就说这两种量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4)大家观察例1中的数据,水的体积是怎样随着高度变化的? (5)我们看这个表格(投影例1表格),从左往右看当水的高度到6厘米的时候体积是多少?这个时候水的高度和体积分别是2厘米高度时的多少倍?高是多少倍?体积呢?我们从右往左看,又发现了什么呢? (6)大家再把表格填写完整,根据我们所学的圆柱的体积公式,完成这个表格。大家观察一下结果有什么特点?

(7)实际上这个底面积又相当于圆柱体积和圆柱高的什么?(比值)那么我们可以看到例1中水的体积和水的高之比的比值,即底面积是一样的,是相等的. (8)哪位同学能把刚才所观察到的小结一下?水的高度和体积是怎样变化的?变化的时候有什么规律? 2.继续学习补充例题 (1)投影出示例题 一列火车1小时行驶90千米,2小时行驶180千米,3小时行驶270千米,4小时行驶360千米,5小时行驶450千米,6小时行驶540千米,7小时行驶630千米,8小时行驶720千米…… 出示下表,并根据上述内容填表. 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第1篇】比的基本性质与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有着密切的联系。但这节课,我没有用这两条性质来转入新知,而是让学生在判断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写出一个比与比值相等的若干个比的基础上,进行观察,分析这些等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的变化规律上,再以小组讨论的学习的形式,归纳概括出比的基本性质,这样学来的知识,经历了观察—分析—发现—集体归纳小结,既学得轻松自如,又记忆深刻。这比直接灌输明显要有实效。 当学生学习了比的基本性质后,再倒回去与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相对照,更明确了他们实质上是一脉相承的。把他们三者联系起来板书,沟通了新旧知识的练习,起到了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作用。对例1的教学,我不是采用讲授法,如果教师边讲解化简过程,边板书,也许学生能听懂,但效果不一定好,在这节课堂中,我采用了尝试解决法,由学生尝试化简,遇到问题小组共同探究、共同商讨、找到化简的办法,最后还进行板演,通过板演学生与学生之间互评,再把自己的解题过程与黑板板演对照、进行自评。有了这样有效的评价过程,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增强了自尊心与自信心,体验了数学学习的价值,逐步建立正确地价值观。 本节课我主要用让学生在发现中学习、在比较中学习、在尝试中学习、在练习中学习、在评价中学习,教学效果较好。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第2篇】

在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时,首先让学生上黑板随便写几组比,教师马上说出能不能组成比例,想知道原因吗,请看课本34页,一下子激发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学生自学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认识内项和外项,完成后进行反馈,并充分应用学生书写的比例来强化内外项的知识。然后再进行激趣:“通过自学发现老师一下就确定能不能组成比例的奥妙了吗?”学生针对黑板上的题叙述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呢,让学生形象地看到两个外项积和两个内项积就是将比例中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积相等,最后得出比例的性质。让学生应用比例的性质验证自己写的比例成立不成立,使学生明白,验证比例式是否成立,除了求比值的方法,也可以用求两个外项积和两个内项积是否相等的方法。课上安排应用比例性质进行填空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比例性质的认识与掌握。 整个教学过程主要由“激趣”、“探究”、“应用”这样三个教学环节组成。在“激趣”这个环节中,从寻找新旧知识的联接点入手,直入重点。采用自学方式展开探究,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新问题,探索新知识。“探究”是本课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中主要引导学生怎样自己的努力去发现比例的“秘密”,归纳出规律性的结论。整个环节力求体现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从中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的能力。教学设计中还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如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比例的基本性质等。在“应用”这个环节中,强调及时应用及时反馈,重视在练习中发挥教师的指导作

六年级数学下册《正比例》教学反思(精选6篇)

六年级数学下册《正比例》教学反思(精选6篇) 六年级数学下册《正比例》教学反思(精选6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六年级数学下册《正比例》教学反思(精选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六年级数学下册《正比例》教学反思1 正比例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和比例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着重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从内容上看,正比例在整个小学阶段是一个较抽象的概念,学生不仅要理解其意义,还要学会判断两种量是否是成正比例的量,同时还要学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正比例关系。 教师要渗透给学生一些函数的思想,为他们以后的初中学习打下基础。在教学图象的同时,我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给学生提供了有利于探索和理解两个量之间变化规律的材料,使学生理解正比例关系图象的特征,并掌握其画法。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倡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数学、解决问题。在“探究新知”这一环节,我放手让学生自主讨论学习:怎样利用图象,不计算,由一个量的值直接找到另一个量的值。以上三个教学环节,我紧扣教材,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使学生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象。 唯有每节课坚持课后反思,寻找教学中出现中出现的问题,并不断改进,我相信我的教学水平会有一个较大的提高! 六年级数学下册《正比例》教学反思2 这节课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联系生活,从生活中引入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的过程”。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引入新课,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

六年级下册数学《正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

六年级下册数学《正比例的意义》教 学反思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正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范文(精选8篇) 六年级下册数学《正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1 我在教学“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这部分内容着重使学生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正、反比例关系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数量关系,学生理解并掌握了这种数量关系,可以应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正、反比例方面的实际问题。 生活是数学知识的源泉,正反比例是来源于生活的。我在本课教学中,首先通过系列训练,将教材知识转换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不仅使学生思路清晰地掌握知识体系,而且能在规律上点拨启发,所以学生主动性高,回答问题时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去思考,既开动了学生脑筋,又培养了学习兴趣。 其次,能充分尊重学生主体,灵活运用知识,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重过程练习,让学生亲自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注重培养探究、创新意识,以达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有机结合,使零散的知识得到有效整合和扩展延伸,形成学生自己固有的知识体系。 课上学生基本能够正确判断,说理也较清楚。但是在课后作业中,发现了不少问题,对一些不是很熟悉的关系如:车轮的直径一定,所行使的路程和车轮的转数成何比例?出粉率一定,面粉重量和小麦的总重量成何比例?学生在判断时较为困难,说理也不是很清楚。可能这是学生先前概念理解不够深的缘故吧!以后在教学这些概念时,应该有前瞻性,引导学生对以前所学的知识进行相关的复习,然后在进行相关形式的练习,我想对学生的后继学习必然有所帮助。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认为只要切合学生实际的,让师生花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学习效益的方法都是成功的,都是有价值的,我以后会大胆尝试,努力创造民主和谐、轻松愉悦、积极上进,共同发展的新课堂吧! 六年级下册数学《正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2 这一教学内容是在教学过比和比例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着重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比例是建立在比的关系的基础上的,所以必须让学生回顾明确什么是比和比值。两个数相除叫做这两个数的比,所得的商叫做比值。比有两种写法,一种是比号写法,另一种是用分数写法。只有比值一样的两个比才能组成比例。从内容上看,“成正比例的量”这一内容,在整个小学阶段是一个较抽象的概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正比例教学案例分析与反思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正比例教学案例分析与反思 知识与技能:经历正比例意义的建构过程,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正比例的量,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量的实例,能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发现正比例量的特征,并尝试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提高分析、判断、概括、推理能力,同时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 情感与态度: 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并乐于与人交流。 重点难点:正确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并能准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表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请同学们举出一些生活中两个是相关联的量的例子,你认为它们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可以用图像、表格或关系式来表示它. 二、导入新课 1、下面请同学拿出第一组表格,每个小组的同学试着把每个表格都填完整。并讨论每一个表格中的两个相关联的两个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表格1:骆驼的体温变化表 表格2:正方形周长和边长的变化 表格3: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的变化 表格4:长方形的长6厘米,那么面积和宽的变化表如下: 1、如果把两个互相依赖的量叫做两个相关联的量,我们分别把上面4张表格中两个相关联的量所对应的点做成4张折线统计图.请同学们分别猜猜这4张图分别表示那一个表格相关联的量.…… 三、探索新知 1、下面请同学们再来看第二组的两张表格。从这两张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表格1:一辆汽车行驶的速度为90千米/小时,汽车形式的路程和时间如下,把表格填写完整表表格2:一些人买同一种苹果,购买苹果的质量和应付的钱数如下。把下表填写完整。(c a x) 2、填完表请每个小组选出一个表格作对照,讨论下面的问题 (1)、表中有哪两种量? (2)、谁和谁是相关联的量?关系式可以怎么写? (3)、谁是定量? (4)、他们的变化规律是什么?3比较上面的两个例题,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归纳出正比例的意义 师:请同学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再复述一下以上两个表格中两个相关联的量的关系。 2、回头看看第一组表格。找找在这一组表格中,那一个表格的两个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为什么?如果让你用关系式表示的话,可以怎样表示。 四、巩固练习 1、填空 自来水每吨2元,小明家2月份的水费和用水的数量。 ()和()是两个相关联的量, 小明家2月份的水费和用水的数量的()相同, 所以()和()成正比例。 2、根据第1题的回答,说说下面的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1) 每袋大米的质量一定,大米的总质量和袋数 (2)、东东和爸爸的年龄 (3)、一本书,已经看的页数和还没看的页数 4、从下面的公式中,把两个量成正比例的公式找出来 C=2(a+b)(a一定)C=4a C=∏d S=ab(b一定)S=a2 S =ah(h一定)S=1/2ah(a一定) S=∏r2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关系说课稿

《正比例关系》说课稿 新庄完小马梅玲 一、教材分析 《正比例关系》这一课时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45页~46页,成正比例的量。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本节教材是在比和比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着重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正比例与反比例是比较重要的两种数量关系,学生理解并掌握了这种数量关系,可以加深对比例的理解,并能应用它们解决一些含正、反比例关系的实际问题。同时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渗透函数思想,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比和比例的有关知识,常见的数量关系(常见的数量关系是学生理解正、反比例意义的重要基础)而新教材没有都将常见的数量关系形成关系式,也增加了这节课的教学难度。让学生有画折线统计图的经验,所以基本能自己动手画出正比例关系的图像。教材分析:对比新旧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新教材在保留原来表格的基础上,去除了表格下方的三个小问题,取而代之的是“总价和数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这一个更开放、更具挑战性的问题。这一问题更能提供让学生有足够研究的空间与思维想象的空间,以及创造性的培养。旧教材中的3个小问题实际上就是正比例概念的三层含义(两个量必须相关联;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相关联的两个量的比值一定)。旧教材这样编排的目的是让学生带着这3个问题观察表格,发现表格中的两个量的变化规律。虽然这样的编排能让学生明确观察方向,少走弯路,及时的发现变化规律,但是这样的数学学习体现不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只是按照教师的指令在行动。而新教材的编排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如何更好的组织、引导学生在没有3个小问题的帮助下也能发现其中的变化规律呢?新教材的这一变化对我们一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深入研读教材,理解教材编写意图,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是有效完成这节课的前提。教材精简了例题,例1通过研究圆柱形杯子的体积、底面积与高这三个数量的依存关系,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教材不再对研究的过程作详细的引导和说明,只是提供观察研究的素材与数据,出示关键性的结论,充分发挥学生的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课时 正比例关系图象【教案与反思】

第2课时正比例关系图象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原创不容易,【关注】,不迷路! 教学内容 教科书P46,完成教科书P49~50“练习九”中第3、5、6题。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正比例关系图象,能用“描点法”画出表示正比例关系的图象,进一步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在认识正比例关系图象的过程中培养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等能力,初步感受函数、数形结合等思想方法。 3.会利用图象解决简单的问题,体会函数思想。 教学重点 经历绘制正比例关系图象的过程,自主探索图象的特征。 教学难点 会利用正比例关系图象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表,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文具店在销售彩带时,总价和销售数量是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量,为了更直观反映这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用图象把它们表示出来。(课件出示图表)

教学笔记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正比例关系图象的知识。(板书课题:正比例关系图象) 【设计意图】简单明了揭示课题,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自主尝试,探究正比例关系图象的特征 1.学生在方格纸上尝试画图。 师:你是怎样画出图象的? 【学情预设】指导学生说出先观察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明确横轴表示销售彩带的数量,纵轴表示总价。描点时,先在横轴上找到表示1m的点,从这个点起作纵轴的平行线,再在纵轴上找到表示3.5元的点,从这点起作横轴的平行线,两线相交的点就表示“1m彩带3.5元”,用数对表示是(1,3.5),然后以此类推。 学生互相检查,看图象画得正确与否,如果有错误要及时改正。 2.观察交流,体会正比例关系图象的特征。 课件出示正比例关系图象。

六年级数学下册《正比例》的教学设计(通用5篇)

六年级数学下册《正比例》的教学设计 六年级数学下册《正比例》的教学设计(通用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六年级数学下册《正比例》的教学设计(通用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六年级数学下册《正比例》的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62——6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使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掌握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设计理念: 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从而发现成正比例量的规律,概括成正比例量的特征。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提供探究的平台,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发现的,就让学生亲自去探究。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一、复习铺垫激情促思

1、说出下列每组数量之间的关系。 (1)速度时间路程 (2)单价数量总价 (3)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2、师:这些是我们已经学过的一些常见数量关系,每组数量之间是有联系的,存在着相依关系。当其中一种量变化时,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有一定的规律的,你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和认识这种变化规律。 学生口答,相互补充 二、初步感知探究规律1、出示例1的表格(略) 说说表中列出了哪两种量。 (1)引导学生观察表中的数据,说一说这两种量的数值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初步感知两种量的变化情况,得出: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板书:相关联的量) (2)引导学生观察表中数据,寻找两种量的变化规律。 根据学生交流的实际情况,及时肯定并确认这一规律,特别是有意识地从后一种角度突出这一规律。 根据发现的规律启发学生思考:这个比值表示什么?上面的规律能否用一个式子表示?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关系式: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3)揭示概括成正比例的量: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当路程和对应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也就是速度一定)时,我们就说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 (板书: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2、教学“试一试” 学生填表后观察表中数据,依次讨论表下的4个问题。 根据学生的讨论发言,作适当的板书 3、抽象表达正比例的意义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教案(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教案(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教案【第1篇】 教材分析: 正比例这个资料是学生在学习了比的好处、比的化简与比的应用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课是有关比例知识的初步认识,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正比例的好处,决定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教材带给了三个情境,其中一个是图像,两个是表格,让学生在具体问题、具体情境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初步感受生活中存在很多成正比例的'量;让学生透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自主发现正比例的变化规律,理解正比例的好处,会决定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乘法时,已经明白一个因数扩大几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积就扩大几倍这个规律,这个规律实际上就是正比例的一个变化规律,所以,学生对这个资料是有个初步的接触。在这个资料的学习中,学生最容易掌握的是根据表格中的具体数据决定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最难掌握的是离开具体数据,根据文字叙述决定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个性是学生对学过的数量关系不熟悉时就更难了。 教学目标: 1、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理解正比例的好处,并初步感受生活中存在很多成正比例的量。 2、能根据正比例的好处,决定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重点: 1、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理解正比例的好处。 2、能根据正比例的好处,决定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难点: 能根据正比例的好处,决定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在情境中感受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一)情境一 1、一种汽车行驶的速度为90千米/小时。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 2、请把下表填写完整。 3、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说说你发现的规律: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相同。 (二)情境二 1、一些人买一种苹果,购买苹果的质量和应付的钱数如下。 2、把表填写完整。 3、从表中发现了什么规律? 应付的钱数与质量的比值(也就是单价)相同。 4、说说以上两个例子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小结:路程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路程与时间的比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说课稿(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说课稿(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说课稿【第1篇】 说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正比例关系的意义,理解,掌握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能依据正比例的意义间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正比例关系。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概括等能力,让学生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量成不成正比例关系的方法,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 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说出下列每组数量之间的关系。 (1)速度时间路程 (2)单价数量总价 (3)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2、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过的一些常见数量关系,每组数量中,数量之间是有联系的,存在着相依关系,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研究和认识这种变化规律。今天,我们先认识正比例关系的意义。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 出示例1。让学生计算,在课本上填表。

让学生观察表里两种量变化的数据,思考。 (1)表里有哪两种数量,这两种数量是怎样变化的? (2)路程和时间相对应数值的比的比值各是多少?这两种量变化有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提问:这里比值50是什么数量?(谁能说出它的数量关系式?)想一想,这个式子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2、教学例2 出示例2和想一想 要求学生按刚才学习例1的方法学习例2,然后把你学习中的发现综合起来告诉大家。 学生观察思考后,指名回答。然后再提问,这两种数量的变化规律是什么?你是怎样发现的? 比值1.6是什么数量,你能用数量关系式表示出来吗? 谁来说说这个式子表示的意思? 3、概括正比例的意义。 像例1、例2里这样的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怎样的关系呢?请同学样看课本第40页最后一节。 4、具体认识 (1)提问:例1里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吗?为什么? 例2里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的量?为什么?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