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

一、学科概述

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劳动关系及其发展规律,包括劳动力的供给、需求、市场、报酬以及与劳动相关的社会经济问题。劳动经济学对于理解现实生活中的劳动力市场现象,解决实际劳动问题,以及制定相关的劳动政策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基本概念

1、劳动力市场:是指由劳动力供求双方构成的,通过劳动力价格的调节,使劳动力供给与需求达到平衡的一种市场形态。

2、劳动力需求:指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条件下,企业根据生产经营状况,对各类劳动力的需求量。

3、劳动力供给:是指一定时期内和一定条件下,劳动者愿意并能够提供的劳动力数量。

4、工资决定理论:探讨工资如何决定的理论,主要研究劳动力价格的决定因素。

5、就业与失业:就业人数是指一定时期内从事有报酬的劳动或自愿

性工作的人数;失业人数是指一定时期内没有工作,但有工作能力并愿意工作的劳动力数量。

三、重要理论及模型

1、供需模型:该模型通过图形方式解释了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以及工资的决定。在模型中,工资上涨将导致劳动力需求增加,而劳动力供给减少。

2、效率工资模型:该模型认为,高工资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积极性,进而提高企业的收益。这个模型对于理解工资决定的机制有着重要的意义。

3、工会模型:该模型解释了工会如何通过集体谈判来决定工资。工会通过代表劳动者与雇主进行谈判,以增加劳动者的工资和福利。

4、就业与失业模型:该模型解释了就业和失业的动态关系,以及宏观经济因素如经济增长、政策变化等对就业和失业的影响。

四、研究方法

1、实证研究:通过对现实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实证研究可以提供对劳动力市场的深入理解。这可能包括对工资差异的研究,就业趋势的

研究,或者劳动力市场政策的影响研究等。

2、规范研究:规范研究的是“应该怎样”的问题,而不是“实际怎样”。在劳动经济学中,规范研究可能于公平工资的标准,或者如何制定有效的劳动力市场政策等。

3、计量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是劳动经济学的重要工具,它使用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来分析经济现象。在劳动经济学中,计量经济学可以用来预测劳动力市场趋势,或者用来评估政策变化的效果。

五、应用与政策建议

1、最低工资政策:最低工资政策是政府干预劳动力市场的一种方式。政府通过制定最低工资标准,保障劳动者基本的收入权益。但是,最低工资也可能导致失业率的上升,因此需要平衡考虑。

2、职业培训与教育:通过职业培训和教育,可以提高劳动者的技能和知识,进而提高其工资和就业机会。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大对职业培训和教育的投入。

3、劳动法规:合理的劳动法规可以保护劳动者的权益,防止剥削和不公平待遇。政府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劳动法规。

4、失业保险:失业保险是一种社会保障制度,旨在为失业者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但失业保险的设计和实施需要考虑到各种因素,如基金的来源、发放标准等。

5、工会的作用:工会作为劳动者的代表,可以保护劳动者的权益,提高其工资和福利。政府应该支持工会的合法活动,并为其提供必要的法律保障。

经济学复习资料

一、导言

经济学是社会科学中一门研究资源分配和利用的学科,旨在理解社会经济现象,解释经济规律,预测经济趋势,以及提出政策建议。以下是一份经济学复习资料,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门学科。

二、经济学基本概念

1、需求:消费者在不同价格水平上愿意并能够购买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2、供给:生产者在不同价格水平上愿意并能够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3、市场均衡:当供给和需求相等时,市场达到均衡状态。

4、边际效用:每增加一单位消费带来的额外满足感。

5、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放弃的下一个最佳选择。

三、经济学原理

1、供需原理:供需关系决定市场价格。供大于求,价格下降;供小于求,价格上升。

2、市场经济原理:市场经济中,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决策相互作用,共同决定市场价格和产量。

3、边际效用递减原理:随着消费量的增加,每增加一单位消费带来的满足感逐渐减少。

4、机会成本原理:理性经济人会在各种选择中权衡利弊,选择总成本最低的方案。

5、通货膨胀原理:当货币供应量超过实际需求时,物价上涨,导致通货膨胀。

四、经济学应用

1、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用于调控经济活动,保持经济稳定。

2、微观经济政策:包括价格政策、收入政策、就业政策等,用于改善市场结果,提高社会福利。

3、国际经济学:研究国际经济关系、国际经济体系、国际贸易等,以及各国经济政策的相互影响。

五、经济学研究方法

1、实证经济学:运用数据和实证方法研究经济现象,提出可验证的假说。

2、规范经济学:运用伦理和价值观对经济现象进行评价和判断。

3、数学工具:包括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等,用于建模和分析经济现象。

4、计算机模拟:运用计算机模型模拟经济系统运行,预测经济趋势和政策效果。

5、案例研究:对特定经济问题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提出对策和建议。

6、经济思想史:研究经济学理论和思想的演变过程,理解经济学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

7、比较经济学:比较不同国家、不同制度和经济体系的运行机制和绩效,总结经验和教训。

8、发展经济学:研究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的规律,提出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9、环境经济学:研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提出保护环境和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10、公共经济学:研究公共部门和公共政策的经济学原理和方法,为政府决策提供理论支持。

11、行为经济学:结合心理学和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人类行为对经济决策的影响和作用。

发展经济学复习资料

村卫生室聘用合同

甲方(聘用单位)

名称:

乙方(受聘人员)

姓名:性别:民族:出生年月:X年月日

专业:学历:职务:号码:X

甲乙双方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本聘用合同,共同遵照履行。本合同自双方签订之日起生效。

一、聘用合同期限:

本合同期限为X年,自X年月日起,至X年月日止。

二、聘用岗位及职责要求

(一)甲方聘用乙方在岗位工作。

(二)由甲方确定乙方的岗位职责要求。

(三)乙方同意在该岗位工作,并按甲方岗位职责要求按时完成甲方规定的工作任务,达到规定的工作质量标准。

(四)在聘期内,甲方可以根据工作需要,与乙方协商后,调整乙方的工作岗位。

三、岗位纪律

(一)严格执行医院规章制度。

(二)甲方有权按照岗位职责,(注:依据卫生室绩效考核方案),做到职权清晰、责任明确、考核严格、奖惩分明。

(三)乙方应当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遵守甲方依法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岗位纪律,服从甲方的领导和管理。

(四)如乙方违反规章制度和岗位纪律,甲方有权进行批评教育,按照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处理。

四、岗位工作条件

(一)甲方保障乙方履行职责所需的物质技术条件,提供必需的工作条件和有效的劳动安全卫生防护措施。

(二)甲方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职工工作时间和工休假日等规定,对乙方实行符合卫生院工作特点的工作日制。

(三)甲方应当根据工作需要为乙方提供职业道德、专业技术、业务知识、安全生产和规章制度等方面的培训。

五、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待遇

(一)甲方依据有关规定、乙方从事的岗位以及乙方的工作表现、工作成果和贡献大小,以货币形式按时足额支付乙方的工资待遇。(二)乙方工资调整,奖金、津贴、补贴以及特殊情况下的工资支付等,均按事业单位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三)乙方享受事业单位管理规定的各项福利待遇。

(四)甲方应按国家和地方的有关规定为乙方缴付医疗保险金、养老保险金以及其他社会保险金,乙方个人应缴纳的部分,可由甲方从乙方的工资中代为扣缴,统一办理有关手续,并告知乙方。

六、聘用合同的变更

(一)甲乙双方协商一致,可以变更本合同的相关内容。

(二)本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已经发生变化的,应当依法变更本合同的相关内容。

(三)本合同确需变更的,由甲乙双方按照规定程序签订《聘用合同变更书》,以书面形式确定合同变更的内容。

(四)甲乙双方连续订立二次固定期限的聘用合同,双方协商一致的,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的聘用合同。

七、聘用合同的解除

(一)经甲乙双方协商一致,本合同可以解除。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甲方可以单方解除本合同:

1、乙方连续旷工超过10个工作日或者1年内累计旷工超过20个工作日的;

2、乙方严重违反工作纪律或者甲方规章制度的;标题:村卫生室聘用合同

一、聘用合同概述

村卫生室聘用合同是村委会与卫生室医生之间就确定医生在村卫生

室提供医疗服务的法律文件。该合同明确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保障了双方的合法权益。通过签署聘用合同,村委会和医生共同努力,为村民提供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

二、合同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1、村委会的权利和义务

村委会作为村卫生室的所有人和发起人,享有以下权利:

(1)负责卫生室的日常管理和监督,确保卫生室正常运转;

(2)根据需要,有权要求医生提供相应的医疗服务;

(3)对于医生的违约行为,有权要求其改正并对其进行相应的处理。同时,村委会也承担以下义务:

(1)为医生提供必要的工作环境和设施;

(2)确保医生的工资和福利待遇按时足额支付;

(3)尊重医生的人格尊严和人身安全,不得侵犯其合法权益。

2、医生的权利和义务

医生作为卫生室的工作人员,享有以下权利:

(1)获得村委会提供的必要的工作环境和设施;

(2)按时足额获得工资和福利待遇;

(3)在工作中受到尊重和保护,不得受到歧视或侵犯其人身安全。同时,医生也承担以下义务:

(1)遵守卫生室的管理规定和工作制度;

(2)尽职尽责地为村民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3)保守秘密,不得泄露村民的个人信息和医疗记录。

三、合同期限与解除方式

1、合同期限:本合同有效期为三年,自双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期满后如双方均无异议,可以续签。

2、解除方式:任何一方在合同期内欲解除合同,需提前一个月书面通知对方。如对方同意解除合同,双方应按照合同规定办理交接手续。如果一方违反合同规定或国家法律法规,另一方有权解除合同。

四、违约责任与争议解决方式

1、违约责任:如果任何一方违反本合同规定,应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具体违约责任如下:

(1)如村委会未按时足额支付医生的工资和福利待遇,应按照规定支付违约金;

(2)如医生未遵守卫生室的管理规定和工作制度,应按照规定承担

相应的违约责任。

2、争议解决方式:如果双方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发生争议,应首先协

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可以向当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解决争议。

国际经济学复习资料

一、国际贸易纯理论

1、绝对优势理论:由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他认为,如果

一个国家在某一商品的生产上所耗费的成本低于其他国家,该国就具备这种商品的绝对优势,从而可以出口;反之则进口。

2、比较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在其《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

书中提出的国际贸易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率的相对差异,以及生产要素(劳动)价格的绝对差异。只要两国之间存在生产率或劳动价格的不一致,就存在相对成本和收益的差异,就存在套利空间,就有国际贸易的可能。

二、国际贸易政策

1、关税:是一种税收,是对进口商品征收的税。关税提高了进口商

品的价格,减少了进口商品的消费数量。

2、非关税壁垒:是指除了关税以外的限制进口的各种措施。常见的非关税壁垒包括配额、许可证、技术标准、绿色壁垒等。

3、出口鼓励政策:为了促进出口,许多国家采取了出口鼓励政策,如出口退税、出口补贴等。

4、贸易自由化:贸易自由化是指通过消除贸易壁垒、降低关税等措施,促进全球贸易的发展。

三、国际金融

1、汇率:是指一国货币与另一国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汇率的变动会影响一国的进出口价格,从而影响一国的贸易和经济发展。

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联合国的金融机构之一,负责协调各国货币政策和提供金融援助。

3、特别提款权: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创造的一种储备资产,可以用来进行国际支付和结算。

四、发展经济学

1、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经济结构的改善、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2、结构主义发展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应该通过实行进口替代工业化政策,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基础设施,以实现经济发展。

3、新自由主义发展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应该实行贸易自由化、私有化和市场化改革,以提高经济效率和创新能力。

管理经济学复习资料

一、基本概念

1、管理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有效地利用有限资源,实现组织目标的经济学科。它主要的是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以及组织在不确定环境中的风险管理。

2、边际分析:管理经济学中,边际分析是一种对成本和收益进行权衡的方法。它强调在决策时应该考虑每增加一个单位的产出所带来的额外收益和额外成本。

3、机会成本: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选择一个决策意味着放弃其他可能的决策。机会成本是放弃的第二个最佳选择所带来的收益。

4、风险:指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在管理经济学中,风险通常用概率或统计数据来表示,并用于评估决策的可靠性。

5、需求弹性:衡量市场对价格变化反应的指标。如果一个商品的需求弹性高,说明价格变化对需求量的影响较大。

6、生产函数:描述在一定技术条件下,生产要素的投入与产出的关系。生产函数可以用来评估生产效率和技术进步的影响。

7、成本函数:描述在一定的产量下,企业总成本与产量之间的关系。成本函数可以用来评估企业的成本结构和管理效率。

8、市场结构:市场结构是指市场的竞争程度和企业的规模分布。根据市场结构的不同,企业采取不同的市场策略和行为。

9、博弈论:研究在相互依赖的决策中,各个参与者如何做出最佳决策的学科。博弈论广泛应用于企业战略、国际关系等领域。

二、重点知识点

1、边际分析的应用:在资源分配、产品定价、扩张策略等方面,企业应考虑边际分析原则,权衡成本与收益,以实现利润最大化。

2、风险评估和管理:了解如何评估和管理风险,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衡量、风险控制和风险转移等。在决策过程中要考虑风险偏好和风险管理策略。

3、市场结构和企业策略:了解不同的市场结构类型和特点,以及企业在不同市场结构下的策略选择。例如,在完全竞争市场中,企业应注重降低成本和提高产品质量;在垄断市场中,企业应注重价格策略和市场份额的扩张。

4、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了解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的概念和方法,包括生产函数、成本函数和技术效率等。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5、需求弹性和价格策略:掌握需求弹性的计算和应用,了解价格策略对销售量和利润的影响。在定价决策时,要考虑需求弹性和成本结构,以制定合理的价格策略。

6、博弈论和战略思维:了解博弈论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掌握战略思维在博弈中的应用。在制定竞争策略时,要考虑对手的反应和可能的行动,以实现最优策略选择。

7、创新和企业家精神:了解创新和企业家精神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包括产品创新、组织创新和市场创新等方面。企业家应具备创新意识和冒险精神,以推动企业的发展和成长。

近代史复习资料

一、背景与意义

近代史,顾名思义,是指距离现代较近的历史时期,通常指15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这四百多年时间。这段历史是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重要阶段,也是中国与世界逐渐接轨的关键时期。通过对近代史的复习,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当前社会的根源和历史背景,增强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同时也能更好地把握现代社会的发展方向。

二、重大事件与转折点

1、新航路的开辟:标志着全球市场的初步形成,为后来的全球化贸易打下基础。对于中国来说,这标志着与外部世界的逐渐增多。

2、工业革命:这次革命使得西方国家生产力得到巨大提升,推动了全球现代化进程。中国在这个时期也开始接触和引进西方的科技和文化。

3、鸦片战争:这场战争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这场战争提醒我们,落后就要挨打。

4、辛亥革命:这场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5、五四运动:这场运动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开端,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和民主科学精神的弘扬。

6、抗日战争:这场战争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和顽强精神,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转折点,战争结束后,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升。

7、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新生,为中国的和平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重要人物及其贡献

1、孙中山: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创立了同盟会,推动了辛亥革命。

2、:中国的重要领导人,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3、: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推动了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开放政策。

四、复习方法与建议

1、理解历史背景:了解历史背景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和演变。

2、把握历史主线:通过主线来串联历史事件,形成清晰的历史脉络。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

1.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实证方法、规范方法 劳动经济学中的规范方法:解决“应该是什么问题”的方法,含有一定的价值判断。 价值尺度:1.效率(经济增长了每个人的收入增加了,就是一种改善。)本质是互惠原则 2.公平 2.劳动市场的政策目标: 促进互惠交易的实现,扫除交易障碍。有关市场失灵的考虑:信息不完全、信息不对称、资本市场不完全、市场缺位广泛存在。 3.什么是劳动需求 一定时期内,在一定的工资率条件下,雇主愿意并且能够雇佣到的劳动力的数量。 4.劳动需求的经济学假设 生产技术假设:不变的假设、可变的假设 组织目标假设:生产性组织目标、非生产性组织目标 市场环境假设:完全竞争性市场、不完全竞争性市场、垄断性市场 劳动力是否同质的假设:劳动经济学假定劳动力是同质的 5.劳动力需求量的变动与劳动力需求的变动 劳动力需求量的变动:在同一条劳动力需求曲线上的移动。 劳动力需求的变动:非工资率因素变化引起的劳动力需求曲线的位移。 6.劳动需求的影响因素 技术对劳动需求的影响 技术系数的概念反映生产一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各种投入之间的配合比例关系,它可以划分为固定技术系数和可变技术系数 时间长短对劳动需求的影响 时间长短对劳动需求的影响是通过其对技术即生产函数的影响体现出来的。它可以划分为短期、长期与超长期。 企业目标对劳动需求的影响 在生产技术既定的条件下,企业的劳动需求还受到企业目标的影响, 社会制度安排对劳动需求的影响 社会制度分为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 正式制度,即一定的经济体制及其相应的就业制度、用人制度、工资制度、福利制度等各项制度安排。 非正式制度,即对人们的意识和行为有潜在规范作用的社会意识形态、伦理道德、习惯等。 7.完全竞争市场的基本假设 边际生产力递减:边际生产力(产量)是指额外每增加一个单位生产要素所能增加的产量当只有一种生产要素可变时,边际生产力递减。 把可变的劳动投入增加到不变的其他生产要素上时,劳动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当其增加超过一定量时,增加的产量开始递减 边际产量(MP)是指每增加一单位要素的投入所增加的产出 平均产量(AP)是指所有要素的平均产出

劳动经济学复习重点资料整理

劳动经济学复习整理 1劳动力市场:这种市场上买方是雇主,卖方则是劳动者,劳动力交易并实现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场所。 2劳动参与率:劳动力参与率的计算一般是以加入劳动力的人数占劳动力年龄人口的百分比进行的。是测量的是一个国家从事经济活动的工作年龄人口的规模。【即经济活动人口】 公式:劳动力年龄人口参与率:劳动力÷劳动力年龄人口 x 100%[16岁以上,有劳动能力,要求参加或参加工作的人] 作用意义:确定一个国家人力资源规模和构成因素以及预测未来劳动力供给,了解不同类别群体行为,可以制定就业政策,制定社会保障制度和财务计划也有意义。 3 就业率:就业者人数÷劳动年龄人口数×100% 失业率:失业者人数÷劳动力人口数×100% 4经济活动人口:

指在16周岁以上,有劳动能力,参加或者要求参加社会经济活动的人,包括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也就是说是劳动力。 5工资率与工资性报酬关系,总报酬与收入关系: 工资率【单位时间工资】×工作时间【数量】=工资性报酬 +员工福利【实物和延期福利】=总薪酬+非劳动收入【利息红利政府转移支付】=收入 6为什么劳动力需求是派生需求: 第一,生产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具有不同的性质,在产品市场上,需求来自于消费者,对于产品的需求是直接需求,即满足效用。 第二,在生产要素市场上,需求来自于生产者,满足利润需求,所以生产者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即劳动力需求是从消费者对产品的直接 需求中派生的,因此被称为派生需求或引致需求。 7企业在对劳动力需求做决策时的原则: 实现利润最大化:短期内,资本和其他生产要素不变,企业是产品和要素市场上的利润最大化追求者,所以使用劳动力要素的原则就是实现利润最大化,即增加一个单位劳动的使用带来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用公式表示为:VMP=MP.P VMP=W 又MP.P=W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劳动经济学:是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 2、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是指工资率变化一个百分点所引起的劳动需求变化的百分比的数值。 3、互补性生产要素:当生产要素A的价格下降,数量增加时,对生产要素B的需求上升,则称生产要素A与生产要素B是互补。 4、替代性生产要素:当生产要素A的价格下降,数量增加时,生产要素B的数量下降,则生产要素A是生产要素B的替代性生产要素 5、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参与率的计算一般是以加入劳动力的人数占劳动年龄人口的百分比进行的。测量的是一个国家从事经济活动的工作年龄人口的规模。 6、替代效应: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改变闲暇的相对价格(工资),当闲暇的价格上升时,人们对闲暇的需求应该下降,导致劳动者每周工作更多的工作时数。替代效应 = △H/△W > 0 7、收入效应:在保持工资不变(W)的条件下,收入变动(△Y)所引起的工作时数变动(△H)的比例。如果闲暇是正常品,收入效应的符号为负。 收入效应=△H/△Y<0 8、家庭等产量曲线:就是指在生产同样家庭商品产量的家庭生产时间和购买物品的不同要素组合的轨迹。 9、交叉替代弹性:就是指在保持家庭收入不变的条件下,家庭成员i的工资率变化所引起的家庭成员j的工作时数的变化。 10、人力资本:是一种非物质资本,它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并能为其带来永久收入的能力,在一定时期内,主要表现为劳动者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劳动熟练程度和健康状况。 11、人力资本投资:是通过增加人的资源而影响未来的货币和物质收入的各种活动。 12、劳动力流动:即地域性流动、行业性流动和职业间流动。 13、职业流动率:是某年中改变职业的就业人数与总的就业人数之比。 14、前市场差别:社会使得有些成员只能接受较少的教育或者得到较差的健康照顾,由此而造成的就业机会和工资水平上的差别我们称为前市场差别。 15、劳动力市场歧视:指在现行劳动力市场上具有相同生产率的劳动力,由于在一些非经济的个人特征上有所不同,如种族、性别、年龄等,而影响了他们获得同等报酬或获取同等就业机会。 二、简答、论述 第二章 一、影响劳动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1、技术对劳动需求的影响:当技术进步时,社会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导致劳动需求下降。 2、时间长短对劳动需求的影响:通常是对其技术即生产函数的影响表现出来的,生产函数(资本、劳动、技术)在短期和长期是不同的,从而导致对劳动需求不同。 3、企业目标对劳动需求的影响:企业目标主要有:(1)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

劳动经济学总复习

劳动经济学总复习 名词解释 劳动力供给:从质的角度定义:劳动力的供给主体在一定的劳动条件下自愿对存在于主体之中的劳动力使用权出让;从量的角度定义:指一个经济体在某一段时间中可以获得的劳动者愿意提供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劳动力需求: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佣到的劳动力的数量。劳动力市场均衡:在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相互作用,当供给等于需求时,即实现了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制度劳动时间:由用人单位作为劳动条件规定的每单位日历时间中的标准劳动时间称为制度劳动时间。 效率工资:(理论)企业支付的工资越高,员工的工作效率越高。 相对工资:他认为劳动创造的价值在工人和资本家之间进行分配,前者得到工资,后者得到利润。工资的升高或降低只会引起利润的减少或增加,而不影响商品的价值。 隐性失业:是指经济部门中存在着边际生产率等于或小于零的现象。 劳动关系:1、广义:(1)从业关系(2)组合关系(3)分配关系 2、狭义:在实现现实的生产过程中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所结成的一种社会经济关系。摩擦性失业:摩擦性失业是由于劳动者在要求就业和获得工作岗位之间存在时间差而形成的。 最低劳动标准:从劳动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最低劳动标准是包含了最低工资标准、最长劳动时间标准和其他劳动条件标准的标准。 劳动时间:又称工作时间,是指劳动者从事有酬性社会劳动所花费的时间。 边际生产力:最后增加的一个单位工人的劳动生产力叫做边际生产力。 简答题 影响劳动力供给的个人因素 个人劳动力供给取决于多种因素,就经济因素而言,主要有:财富总量、工资率、个人偏好等。 1.个体决策。无论是哪一行业、单位可以获得的劳动力供给,都取决于劳动力供给方在一定条件下的供给决策,对劳动力供给的基本分析是建立在对劳动者个体的经济决策分析基础之上。 2.主体意愿。劳动力是劳动者的私有财产,在固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劳动者是否愿意提供自己的劳动能力,取决于许多因素。如当时工资水平的高低、个人家庭和经济状况等,一部分劳动者失业,也取决于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和用人单位的选择意愿。由此可见,劳动力供给的质与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劳动力供给者主观愿意的影响。 3.时间要素。劳动力供给是劳动者在一定条件下愿意提供的劳动能力的总和,不仅包括劳动力的数量,还包括劳动者愿意提供的劳动时间和强度。另外,劳动力供给的分析在时间方面也有短期和长期之分。 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因素 1.生产技术假设。或假设技术条件不变,或假设技术条件可变,后一种假设实际上是对前一种假设的放宽,这种放宽是必要的。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 一、学科概述 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劳动关系及其发展规律,包括劳动力的供给、需求、市场、报酬以及与劳动相关的社会经济问题。劳动经济学对于理解现实生活中的劳动力市场现象,解决实际劳动问题,以及制定相关的劳动政策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基本概念 1、劳动力市场:是指由劳动力供求双方构成的,通过劳动力价格的调节,使劳动力供给与需求达到平衡的一种市场形态。 2、劳动力需求:指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条件下,企业根据生产经营状况,对各类劳动力的需求量。 3、劳动力供给:是指一定时期内和一定条件下,劳动者愿意并能够提供的劳动力数量。 4、工资决定理论:探讨工资如何决定的理论,主要研究劳动力价格的决定因素。 5、就业与失业:就业人数是指一定时期内从事有报酬的劳动或自愿

性工作的人数;失业人数是指一定时期内没有工作,但有工作能力并愿意工作的劳动力数量。 三、重要理论及模型 1、供需模型:该模型通过图形方式解释了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以及工资的决定。在模型中,工资上涨将导致劳动力需求增加,而劳动力供给减少。 2、效率工资模型:该模型认为,高工资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积极性,进而提高企业的收益。这个模型对于理解工资决定的机制有着重要的意义。 3、工会模型:该模型解释了工会如何通过集体谈判来决定工资。工会通过代表劳动者与雇主进行谈判,以增加劳动者的工资和福利。 4、就业与失业模型:该模型解释了就业和失业的动态关系,以及宏观经济因素如经济增长、政策变化等对就业和失业的影响。 四、研究方法 1、实证研究:通过对现实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实证研究可以提供对劳动力市场的深入理解。这可能包括对工资差异的研究,就业趋势的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 单选题 1.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D ) A. 稀缺的信息资源配置问题 B. 稀缺的技术资源配置问题 C. 稀缺的土地资源配置问题 D.稀缺的劳动资源配置问题 2. 用规范研究方法研究经济现象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B ) A. 客观事实 B. 价值判断 C. 经济现象自身的运动规律 D. 经济现象运动的内在逻辑 3. 规范研究方法要说明的是( C ) A. 研究对象或现象“是什么”的问题 B. 如何认识研究对象或现象的客观事实 C .研究对象或现象“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D. 研究如何规范的问题 4. 劳动资源稀缺性的本质表现是( D) A. 相对稀缺性 B. 绝对稀缺性 C. 普遍稀缺性 D.支付能力与支付手段的稀缺性 5. 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限需要而言,客观上存在着制约满足人类需要的力量。经济学将此种力量定义为( B ) A. 需求弹性 B. 资源的稀缺性 C. 机会成本 D. 边际生产力 6. 马克思认为,劳动力是存在于人体中的一种功能,体现为( B ) A. 每当人生产某种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B. 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C. 每当人生产某种价值时就运用的情绪和思维的总和 D. 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情绪和思维的总和 7. 根据主体均衡的条件,主体在资源约束的条件下获得最大效用必须满足的条件是( C ) A. 工资率大于边际替代率 B. 工资率小于边际替代率 C. 工资率等于边际替代率 D.工资率等于边际技术替代率

8. 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是(D) A. 就业率 B.失业率 C. 劳动力供给弹性 D.劳动力参与率 9. 一般来说,劳动力供给曲线是一条(D) A. 从左上向右下倾斜的曲线 B.从左上向右下倾斜的折线 C. 从左下向右上倾斜的折线 D.从左下向右上倾斜的曲线 10. 在市场经济中,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是(A ) A. 劳动者家庭或个人 B.政府或公共部门 C. 行业工会 D.企业或雇主 11. 下列对无差异曲线的特征表述正确的是(B ) A. 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所表示的效用越低 B. 同一平面上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会相交 C. 无差异曲线斜率为正值、凸向原点 D. 即使主体偏好不同,无差异曲线的形状也不会有区别 12. 有关最低劳动供给价格的理解,正确的是(B ) A. 最低劳动供给价格即为市场最低工资标准 B. 最低劳动供给价格因家庭而异 C. 最低劳动供给价格实质上是闲暇的效用与劳动收入的效用的互补关系 D.不同家庭的最低劳动供给价格呈斜线分布 13. 在工资率维持较高水平并且收入也在较高水平时,随着工资率提高,劳动供给会减少,原因是(A) A. 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 B.收入效应小于替代效 应 C. 收入效应大于规模效应 D.替代效应小于规模效应 14. 下列最能准确体现“劳动力供给”含义的是( D ) A. 中国具有13亿以上人口 B. 张三家里18岁以上成员有3人 C. 李四今年大学毕业,正在寻找工作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 一单选题 1.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D ) A.稀缺的信息资源配置问题 B.稀缺的技术资源配置问题 C.稀缺的土地资源配置问题 D.稀缺的劳动资源配置问题 2.用规范研究方法研究经济现象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B ) A.客观事实 B.价值判断 C.经济现象自身的运动规律 D.经济现象运动的内在逻辑 3.规范研究方法要说明的是( C ) A.研究对象或现象“是什么”的问题 B.如何认识研究对象或现象的客观事实 C.研究对象或现象“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D.研究如何规范的问题 4.劳动资源稀缺性的本质表现是( D) A.相对稀缺性 B.绝对稀缺性 C.普遍稀缺性 D.支付能力与支付手段的稀缺性 5.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限需要而言,客观上存在着制约满足人类需要的力量。经济学将此种力量定义为( B ) A.需求弹性 B.资源的稀缺性 C.机会成本 D.边际生产力 6.马克思认为,劳动力是存在于人体中的一种功能,体现为( B ) A.每当人生产某种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B.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C.每当人生产某种价值时就运用的情绪和思维的总和 D.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情绪和思维的总和

7.根据主体均衡的条件,主体在资源约束的条件下获得最大效用必须满足的条件是( C ) A.工资率大于边际替代率 B.工资率小于边际替代率 C.工资率等于边际替代率 D.工资率等于边际技术替代率 8.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是( D) A.就业率 B.失业率 C.劳动力供给弹性 D.劳动力参与率 9.一般来说,劳动力供给曲线是一条( D) A.从左上向右下倾斜的曲线 B.从左上向右下倾斜的折线 C.从左下向右上倾斜的折线 D.从左下向右上倾斜的曲线 10.在市场经济中,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是(A ) A.劳动者家庭或个人 B.政府或公共部门 C.行业工会 D.企业或雇主 11.下列对无差异曲线的特征表述正确的是( B ) A.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所表示的效用越低 B.同一平面上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会相交 C.无差异曲线斜率为正值、凸向原点 D.即使主体偏好不同,无差异曲线的形状也不会有区别 12.有关最低劳动供给价格的理解,正确的是( B ) A.最低劳动供给价格即为市场最低工资标准 B.最低劳动供给价格因家庭而异 C.最低劳动供给价格实质上是闲暇的效用与劳动收入的效用的互补关系 D.不同家庭的最低劳动供给价格呈斜线分布 13.在工资率维持较高水平并且收入也在较高水平时,随着工资率提高,劳动供给会减少,原因是( A ) A.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 B.收入效应小于替代效应

劳动经济学复习

劳动经济学: 1、总需求不足是造成非正常失业(非自愿失业)的主要原因。 2、总供给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按价格计算的货币价值总量。 总需求是指,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对产品和服务需求的总和,这里假设总需求只包括消费品的需求和投资品的需求。 3、需求不足性失业具体表现为两种形式: ①增长差距性失业,是指实际经济增长率长期低于可能达到的经济增长率,因此造成 的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 ②周期性失业,是指,经济的繁荣与萧条的周期循环所产生的失业。 4、人口年龄结构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通过劳动年龄组人口占人口总体比重的变化,影响劳动力的供给。 ②通过劳动年龄组内部年龄结构的变动影响劳动力供给内部结构的变化。 5、计时工资,是依据工人的工资标准(单位时间的劳动价格)与工作时间长度支付工资的 形式其计算公式为:货币工资=工资标准*实际时间。 计件工资,是依据工人合格产品数量(作业量)和计件工资率报酬的工资支付方式 其计算方式是:货币工资=计件工资率(计件单价)*合格产品数量 6、均衡国民收入:总供给等于总需求的国民收入,即,均衡国民收入=总供给=总需求=消 费+储蓄=消费+投资 7、货币工资,是指工人单位时间的货币所得,他受到三个主要因素的影响:货币工资率、 工作时间长度、相关的工资制度安排。 8、政府支出,包括各级政府支出的总和主要分为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两类 政府购买,的具体项目有国防用具、公共管理服务、公共工程项目、政府雇员、事业组织中劳动者的薪金报酬等。 转移支付,是政府收入再分配作用的主要手段,是政府在社会保险福利、社会优抚、社会救济以及某些补贴等方面的支出。 9、基尼系数,小于0.2时表示收入差距非常小 0.2~0.4之间,通常正常的收入差距范围的基尼系数 大于0.4表示收入差距比较大 10、摩擦性失业是指劳动者进入劳动力市场寻找工作直至获得就业岗位时所产生的时间滞差,以及劳动者在就业岗位之间的变换所形成的失业,它反映了劳动力市场经常的动态性变化,表明劳动力经常处于流动过程之中,因而,摩擦性失业是岗位变换之间的失业。摩擦性失业是一种正常性失业,即使劳动力市场处于劳动力供求均衡状态时也会存在这种类型的失业。它是动态性市场经济的一个自然特征,是高效率利用劳动资源的需要。 11、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包括 ①劳动力资源的最优分配。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劳动力市场实现均衡,劳动力资源就能达到最有效的分配 ②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在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条件下,经济社会中任意一种职业、行业,任何一个地区劳动力获得的工资都不会与其他职业、行业、地区存在差别。 ③充分就业,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的竞争在均衡工资决定的同时,实现充分就业。 12、财政政策是指政府运用财政预算来调节总需求水平,以促进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经济增长的一种宏观经济管理对策,财政政策的内容包括通过增减政府税收和预算支出水平来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

1.劳动经济学的定义:是研究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及其结果的经济学。 2.劳动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理论;均衡工资的形成及影响因素;劳资关系问题;宏观经济中与劳动力市场有关的问题,如贫困、失业、政府管制政策等。 第一章 1.劳动力: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2.劳动和劳动力是不同的概念:劳动力可能是一种潜在能力;劳动是人们有目的的运用劳动力创造价值的过程。 3.现代劳动经济学中的劳动力的含义:在一定年龄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要求,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 4.劳动力资源:指劳动适龄人口中具有劳动能力的那部分人口,有质量和数量的规定性。 5.劳动力需求:指在一定的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们)愿意并且能够雇佣到的劳动力的数量。(欲望+钞票) 6.劳动力需求的的特性:派生需求(市场对产品或服务的需求);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当雇主有利润时才会产生(雇主追求);与劳动力价格成反向关系。 7.劳动力需求分类:长期(都可变);短期(技术、资本投入不变);企业、行业、市场。 8.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基本假设:生产技术和设备不变;组织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劳动力同质化;市场分为三种(完全竞争、不完全竞争、完全垄断),一般假设为完全竞争。第二章 1.定义: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个人或家庭)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社会劳动时间。 2.分析对象:a)个人劳动力供给:一个人一生提供的社会劳动时间总和。 决策方式:劳动的收益和成本 b)家庭劳动力供给:家庭成员向社会提供的社会劳动总量。 影响因素:养育子女 c)社会劳动力供给:全社会提供的劳动总量。 分析方式:所有个人和家庭劳动供给量的总和。 劳动力人口=法定劳动年龄人口*R 法定劳动年龄人口的影响因素有:人口总数、人口结构 R的影响因素:教育制度、工资政策、工资水平、个人非劳动收入、家庭生产率、社会保障制度、宏观经济。 3.为简化分析,假设:劳动者是理性的经济人追求效用的最大化;劳动力同质性假设;市场的状态假设(完全竞争);只分析工资率的变化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4.劳动力供给的类型(按工资弹性大小分):工资变化百分之一时劳动力供给变化的百分比Es=0 供给无弹性;Es<1 供给缺乏弹性 5.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工资率的变化导致的劳动供给量的变动。(沿曲线移动) 6.劳动供给变动:非工资因素变化导致的劳动供给量的变化(曲线平移) 7.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与劳动力供给的变动之间的区别: 劳动供给量的变动:是单一要素工资与劳动力的关系曲线s. 劳动力供给的变动:是工资不变时,其他因素的变化所引起的劳动力供给的变动,是s 曲线的平移。 8.效用:是人从没物品的消费中得到的满足,越满足效用越大,痛苦是负满足。 9.效用的特点:是种心理感受;取决于使用价值但又不同于使用价值;评价时具有很大的相对性。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

劳动经济学 一、名词解释 1.竞争性工资差别:劳动和生产资料可以自由流动的充分竞争条件下,劳动者之间由于本身的劳动效率或者劳动技能的差异而形成的工资差别。 2.基尼系数:是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劳伦茨曲线所定义的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是比例数值,在0和1之间,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 3.洛伦兹曲线:在一个总体(国家、地区)内,以“最贫穷的人口计算起一直到最富有人口”的人口百分比对应各个人口百分比的收入百分比的点组成的曲线。 4.劳动时间:劳动时间又称工作时间,是指劳动者从事有酬社会劳动所花费的时间。 5.准固定成本:延长劳动力时间、增加劳动者人数,即使总劳动时间相等,所需要的成本也不同。为增加劳动者,就要支付面试等工作所需的招聘成本;为了培养胜任工作的人才,也需要教育培训费;相反,为削减人员,必须制服很多退职金。除此之外,企业还承担着与劳动时间的长度没有直接关系的成本,如交通津贴、福利保健费等。为了区别于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可变成本,这些成本被称为准固定成本。 6.短期劳动力需求:在资本投入量不会变化、技术条件也不变的条件下对劳动力的需求 7.长期劳动力需求:在企业的一切生产要素都可能变化时对劳动力的需求 8.劳动参与率:反映一定范围内的人口参与市场性劳动的程度,是研究就业状态的重要指标。 总人口劳动参与率= 劳动力人口/ 总人口X 100% 9.替代效应:在个人实现相同效用水平的情况下,劳动供给的决策主体改变其时间分配结构,必定由于工资率的变化所引起的。相对价格提高的商品必然引起较小的需求,价格提高的商品必然增加其供给,这就是替代效应。 10.收入效应:是从一条无差异曲线移向更高效用的无差异曲线所引起的,一般情况下,纯收入效应使余暇增加,劳动时间减少。 11.就业:是指达到法定劳动年龄、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为赚取利润所进行的活动。 12.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就业的劳动者找不到工作的一种社会现象。 13.失业率:指失业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百分比。 14.自然失业率:又称均衡失业率,是指在整个劳动力市场既不存在过多的劳动力供给,也不存在过多劳动力需求的失业率。 15.结构性失业:是由于劳动者的技能结构与现有的就业岗位技能结构错位,造成失业与岗位空缺并存的一种失业现象,表现在技能结构的失衡、文化结构的失衡、区域结构的失衡、年龄结构的失衡等许多方面。 16.周期性失业:又称需求不足型失业,是指由于经济周期或经济波动引起劳动力市场失衡所造成的失业。 17.隐形失业:指经济部门中存在着边际生产率等于或小于零的现象。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1.人力资源的稀缺性主要表现在以下:P10 ?总量稀缺质量稀缺人力资源稀缺有多种形式 ?结构性稀缺显性稀缺与隐性稀缺 ?静态稀缺与动态稀缺 2.规范分析 P32 指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行为的标准,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的方法。 规范分析重视研究事物的好坏与否,解决“应该是什么”问题,它所研究的内容受人们的立场、观点和伦理道德标准等因素影响较大。 ? 2.特点: ?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主要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服务,结论无法通过事实检验。 规范分析法对一个问题所引起的争议很大,不过有一些基本的判断尺度——互惠原则,有三种理解:1.市场交易行为活动涉及的所有各方均受益;即没有人在此交易行为活动中遭受损失。 ? 2.在市场交易行为活动中,有一些人获得收益,而无人遭受损失; 3.更多情况下,有受益者,有受损者,受益的程度或数量超过受损的程度或数量。 但是,并不是所有互惠行为会自动产生,在劳动力市场上依然存在着四种障碍: ? 1.不知情 2.交易障碍 3.价格扭曲 4.市场缺位 第二章 劳动力供给(Labor Supply):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根据分析主体不同,劳动力供给有三种类型: 个人劳动力供给微观 家庭劳动力供给中观 社会劳动力供给宏观 ⒉无差异曲线P49 无差异曲线表示给个人带来某一特定水平效用或满足的实际收入和闲暇时间的组合。 无差异曲线的推论 ?在同一平面上,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的任何一点的效用都相同,不同无差异曲线上的点的效用不同。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效用越高;反之效用越低 ?在同一平面的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 ?无差异曲线是一簇斜率为负,凸向原点的曲线。边际替代率 ?主体的偏好不同,无差异 曲线的形状不同(见下 图)

自考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

自考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 一、引言 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劳动力市场、就业、工资、劳动生产率等与劳动力相关的经济现象和问题。本文将为您提供一份劳动经济学的复习资料,以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门学科。 二、劳动力市场 1. 定义:劳动力市场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进行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交换的市场。 2. 劳动力供给 - 劳动力供给的决定因素:人口规模、劳动参与率、劳动力素质等。 - 劳动力供给曲线:表示不同工资水平下劳动力供给的数量关系。 3. 劳动力需求 - 劳动力需求的决定因素:经济增长、产业结构、技术进步等。 - 劳动力需求曲线:表示不同工资水平下劳动力需求的数量关系。 4. 劳动力市场均衡 - 均衡工资: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相等时的工资水平。 - 均衡就业量: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相等时的就业人数。 三、工资理论 1. 劳动价值理论 - 劳动价值理论认为,工资水平取决于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

-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劳动价值理论的重要代表。 2. 边际生产力理论 - 边际生产力理论认为,工资水平取决于劳动者的边际生产力。 - 边际生产力递减是边际生产力理论的核心观点。 3. 调节性工资理论 - 调节性工资理论认为,工资水平可以通过供求关系来调节。 - 布朗提出的劳动力市场双重结构理论是调节性工资理论的代表。 四、劳动生产率 1. 定义:劳动生产率是指单位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产品或服务的价值。 2. 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 - 技术水平:技术进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 资本投入:增加资本投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 教育水平:提高劳动者的教育水平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3. 劳动生产率与工资的关系 -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以带来工资的增长。 - 工资与劳动生产率之间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 五、劳动力市场失衡与调节 1. 劳动力过剩 - 原因:经济衰退、产业结构调整等。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 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劳动市场的运行以及劳动力的报酬等问题。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劳动经济学的一些重要概念和理论,并提供一些复习资料,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门学科。 1. 劳动力供给和需求 劳动力供给是指劳动者愿意在一定时间内提供劳动的数量。供给劳动力的决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工资水平、教育水平、家庭状况等。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或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量。需求劳动力的决策受到生产力水平、市场需求、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影响。 2. 劳动力市场 劳动力市场是供给劳动力和需求劳动力相互作用的场所。在劳动力市场中,工资水平是供求关系的重要调节因素。当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时,工资水平会下降,从而刺激企业增加招聘和扩大生产规模。相反,当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时,工资水平会上升,从而抑制企业招聘和减少生产规模。 3. 劳动力报酬 劳动力报酬是劳动者从事劳动所获得的报酬,通常以工资形式支付。劳动力报酬的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劳动力的稀缺程度、技能水平、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等。此外,劳动力报酬还受到法律法规的约束,如最低工资法规定了最低工资标准,保障了劳动者的基本收入。 4. 劳动力市场失衡 劳动力市场失衡是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不匹配的情况。当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时,劳动力市场出现过剩,导致失业率上升。相反,当劳动力需求大于

供给时,劳动力市场出现短缺,导致工资水平上升。劳动力市场的失衡会对经济产生重要影响,如增加社会不稳定性、降低生产效率等。 5. 技术进步与劳动力市场 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市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技术进步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促进了经济增长,从而增加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另一方面,技术进步也导致了劳动力需求的结构性变化,使得某些劳动力岗位不再需要,而新的技术岗位则出现。因此,劳动者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和适应能力,以适应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6. 劳动力市场的政府干预 政府在劳动力市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政府通过制定劳动法规、最低工资标准 等来保障劳动者的权益。此外,政府还通过教育、培训等措施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发展。政府的干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减少失业率,促进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以上是对劳动经济学的一些重要概念和理论的简要介绍。希望这些复习资料能 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劳动经济学的知识。劳动经济学是一个广阔而有深度的学科,它关乎到每个人的生活和工作。通过学习劳动经济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劳动力市场的运行规律,为自己的职业发展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劳动经济学重点复习资料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劳动力需求 1.劳动力含义: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定义:“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 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A、劳动力是人所特有的一种能力;B劳动力是存在于活的人体中的能力; C、劳动力是人在劳动中所运用的能力; D、劳动是人在劳动中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2.我国把男60岁,女55岁作为劳动年龄的上限; 3.劳动力资源:指从事各类工作的劳动力人口,它是劳动力人口的数量和其平均素质的乘积。 4.劳动力资源有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判断一国劳动力资源量的大小,不应只考虑它的数量,还应考虑劳 动力人口所具有的平均素质。劳动力资源还可有潜在和现实之分; 5.劳动力资源不同于社会劳动力,社会劳动力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实际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劳动力资源较 广泛,而社会劳动力的范围较窄。 6.劳动力需求:指一个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的数量。 7.劳动力需求是派生性需求。 8.需求和需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需要是指一种不需要以货币支付能力作为后盾的主观愿望,而需求是 指购买者在现行价格水平条件下有能力并愿意的购买量。 第二章劳动力供给 1.影响劳动参与率的因素有哪些? A、教育制度与教育供给规模; B、工资政策及工资关系; C、工资水平; D、个人非劳动收入; E、居民家庭生产率的变化; F、社会保障制度; G、宏观经济状况; H、其他因素,如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 2.2000年在世界各国中,如果从高至低排列,中国女性劳动力参与率排第9位。 3.经济周期:指经济运行过程中繁荣与衰退的周期性交替。 4.两种劳动参与假说(附加性劳动力假说和悲观性劳动力假说)的内容是什么? A、两种假说的前提是相同的,即男性成年人的劳动力参与率与经济周期不存在灵敏的反应性,二级劳动力主要是中年妇女构成,其参与率与经济运行周期存在着较灵敏的反应性。 B、附加性劳动力假说认为,在经济总体水平下降时期,由于衰退,一些一级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二级劳动力走出家庭寻找工作,因此,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与失业率存在正向关系,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力参与率提高。 C、悲观性劳动力假说认为,在就业下降、失业上升时期,一些一级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但仍滞留在劳动力市场,而二级劳动力对寻找工作持悲观态度,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与失业率呈反向关系,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参与率下降。 D、统计研究证明,在经济衰退时期,附加性劳动力效应与悲观性劳动力疚同时存在,但总的来说,在经济衰退时期,多数情况下劳动力参与率下降,即悲观性劳动力效应更强一些。 第三章劳动力市场均衡与内部劳动力市场 1.一般均衡分析方法的代表人物是瑞士洛桑学派的L.瓦尔拉。静态均衡分析抽象掉时间因素。 2.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是什么?P110 A、劳动力资源的最优配置 B、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 C、充分就业。 3.为什么说劳动力市场是典型的非均衡市场?P116 A、工资率人作为劳动力的价格具有相当大的刚性,工资刚性使价格机制往往不能在劳动力市场上充分发挥作用; B、由于劳动力需求是派生需求,所以劳动力需求的数量除受工资调节外,还要受产品市场需求的调节; C、由于劳动是人的谋生手段,劳动力供给的数量除受工资调节外,还受人的主观偏好,财务总量和社会心

劳动经济学复习提纲(中文)

第九章 1.人力资本投资也是一种投资,人力资本的投资要考虑到现期的成本和未来的收益流的折现。如果未来收益的现值超过了成本,那么对继续教育进行投资就是有吸引力的。 现值= B1 1+r +B2 (1+r)2 +B3 (1+r)^3 +B4 (1+r)^4 +⋯+BT (1+r)^T R表示利息率(或贴现率),B是年收益流 2.人力资本投资包括:(1)实际费用或直接费用。其中包括学费成本以及在书籍和其他物品上的花费。(2)放弃的工资报酬。这是人力资本投资的另外一个成本来源,因为一个人在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期间通常不能工作,至少是不能全日工作。(3)心理损失。这是人力资本投资中需要付出的第三种成本,因为学习常常是比较困难而且比较沉闷的。 3. 年轻人更倾向于人力资本投资,因为他们的机会成本低一些,并且投资收益流的时间也更长些。 4. 为什么女性的年龄-工资报酬剖面曲线相比男性的更为平坦? 我们可以用妇女受到的在职培训较少来解释这一现象。这种人力资本“解释”并没有直接指出:妇女在工作中受到培训较少这种情况是因为雇主导致的还是因雇员导致的,但这两方面的原因理论上都是有可能存在的。如果雇主预见到女性雇员的工作周期较短,他们就不大远一对她们提供培训。同理,如果女性雇员预见到自己的工作周期较短,她们也不大愿意寻找那些必须达到较高培训水平才能充分实现生产率的工作。最后,如果女性雇员预见到雇主会将她们排除于要求进行较高水平的培训或具有较丰富经验的职位之外,那么,她们在这些职位上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预期收益就会下降,而这无疑会削弱她们进行此类投机的动机。人力资本理论一方面推测说妇女在生养孩子方面的“传统”角色会导致她们对教育与培训投资的削减,但它同时又坚决地认为,如果妇女的这一较色出现转变,那么妇女对培训的需求动机将会随之而改变。(思考:中国自独生子政策以来,对女性的教育投资出现的变化?)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

劳动经济学 第一章 1.劳动力,一个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他产生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2.劳动力资源:指能够从事各类工作的劳动力的人口,它是劳动力人口的数量和其平均质量的乘积。 3.劳动力需求:指•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数量。 4.长期与短期劳动力需求 长期:指企业的•切生产要素,无论资本、技术还是劳动力要素都是可变的,即任何条件都可能变化。 短期:指资本存量不变,唯一可变的因素是劳动投入量,即把在资本投入量不会变化,技术条件也不变的条件下对劳动力的需求称为短期需求。 5.劳动力需求、供给曲线(图 图1-1 劳动力需求曲线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需求量与工资率之间的反向联系。 6.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多数企业的基本目标是利润最大化。∏=R-C=QP-(1w+Kr) 7.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图4・2):在短期定义中,生产的其他要素固定不变,唯一可变的生产要素是劳动投入。当把可变的劳动投入增加到不变的其他生产要素上时,最初劳动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当其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开始递减。(都先增后减/AP与MP的交点是AP的最大值/MP=O,总产量最大) 8.假设企业的产量X增加,价格P不变(完全竞争),总收入与总成本曲线(盈亏平衡点)

9.单个企业的产量决定:当边际收入MR=MC边际成本时,产量X*,获得最大利润 10.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中,边际收入二产品的边际生产力*产品价格 I1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的边际成本:边际成本=工资 12.整个市场的劳动力需求函数1*W=11W1+12W2+一 13.在长期劳动需求中,资本成为可变的生产要素 14.等产量曲线:表明不同的生产技术和方法,资本和劳动投入的不同组合,其产量相等。 15.替代效应和规模效应 替代效应:与资本的相对价格比上升而产生节约劳动力的效应。(wf,等产,劳动11-12 被资本K2-K1取代,等产量曲线曲率越小,替代的可能性加大)规模效应:因工资上升造成生产成本上升,(供给曲线左上移动)引起产品价格上涨,导致产品需求下降,最终形成劳动力需求减少的效应。 13.劳动力需求弹性的五种类型(图1-2) 1)弹性等于0(完全无弹性)△1=O 2)弹性小于1(无弹性)0<∆1<1(资本密集型)

劳动经济学的复习

劳动经济学的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 1. 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是指一定时点、一定地区范围内有生命的个人总和; 年度统计的年 末人口数是指每年12月31日24时的人口数; 2. 人口密度:人口密度是指一定时期、一定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与面积 之比,即单位面 积上的人口数量;一般以每平方公里的人口数来表示; 3. 人口年结构:人口年龄构成是指把一定时点的人口数量排列起来,得出一 岁一组的年龄 构成资料,在此基础上可以计算各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4. 个人劳动力供给:所谓个人劳动力供给,系指劳动者个人在一定工资率下 愿意并能够向 市场提供的劳动数量; 5. 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参与率也称劳动力参与率,是与劳动力供给相关的一 个重要概念, 它衡量的是一个社会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口的相对规模,是反映劳动力市场活动水平的重要指 标; 6. 就业人口:就业人口是指正在工作的人口 7. 失业人口:失业人口是指被临时解雇等待原来雇主将他们召回,或没有工 作但正在积极寻找工作,而

且一旦找到工作后在一定时间内能够上岗的人口; 8. 退出劳动力市场人口:退出劳动力市场人口是指没有工作而且不积极寻 找工作的人口; 9.摩擦性失业:即使劳动力市场处于均衡状态,也会存在一些失业,例如,一些人正处于从上一个工作 向下一个工作转换的过程中,等等;这种类型的失业被称为摩擦性失业; 10. 同期性失业:周期性失业也称需求不足性失业,是与商业活动的波动即 “商业周期”联系在一起的失 业; 11.工资:工资是指劳动者向企业或其他用人单位提供劳动而获得的经济报 酬 12.广义工资:广义的工资,是指员工为用人单位提供劳动而获得的所有货 币和实物报酬,包括直接的经 济报酬如基本工资、奖金和津贴等,以及间接的经济报酬如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住房补贴和企业福 利等; 13. 狭义工资:狭义的工资,仅指劳动者得到的货币报酬,主要由基本工资、 奖金和津贴构成; 二简答题 1.简述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由什么因素决定 答: 人口中的每一个人都经历着出生、成长和死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整个社会的人口就不断延续

《劳动经济学》复习笔记

《劳动经济学》复习笔记(一) 第一章导论 生产与消费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力市场现象及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的科学。 2、(课后2)如何正确理解劳动力资源的稀缺性。 答:资源的有限性称为资源的稀缺性(识记),或者更准确地说: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限需求而言,客观上存在着制约满足人类需要的力量,此种力量定义为资源的稀缺性。 (识记)劳动稀缺性的实质: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始终是制约社会和个人需要和愿望得到充分满足的基本因素。 3、劳动资源稀缺性的属性是:(识记)(相对性、普遍性和绝对性。) 1、劳动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于社会和个人的无限需要和愿望而言,是相对的稀缺性。 2、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又具有绝对的属性。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存在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从而使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具有普遍和绝对的属性。 3、在市场经济中,劳动资源稀缺性的本质表现是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性。 (领会)机会成本,是指将稀缺的劳动资源用以满足此种需要和愿望而放弃的彼种需要和愿望的满足。 (领会)4、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市场运作的主体是企业和个人。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都有着自己的目标,并以明智的方式追求这一目标。个人追求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即在个人可支配资源的约束条件下,使个人需要和愿望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企业追求的目标是利润的最大化。利润最大化不过是效用最大化的变形,它突出了效用和货币收益方面,而忽略掉非货币收益方面。 所谓选择,就是指主体关于如何利用资源去生产物品和消费闲暇的决策,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满足主体自身的需要和愿望。 如何选择资源的利用,表现为资源的配置。通过人们的无数次各种各样的选择,将可用于生产经济物品的劳动资源按一定的工资分配到不同的职业、企业、部门和地区,从而在劳动方面最终回答一个经济社会必须解决的问题,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这一基本问题。 (识记)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课后1) 答: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由劳动资源的稀缺性而引起的劳动资源配置的问题。可以初步定义为研究稀缺的劳动资源配置的科学。 (领会)(课后3)劳动力的特点:(不可分割性、生理性) 答:一、劳动力与劳动力所有者不可分割。 二、劳动力的生产与再生产是社会劳动的结果,劳动力具有生理性的特征。 这一特征具体表现在: 1劳动力的生产是通过消费社会劳动为条件。 2劳动力形成周期较长,在现代社会至少需要16年。 3劳动力不能存储。 4劳动力不间断地作为商品交换,其承担者即劳动者的生命必须得到维持,必须保证每天最起码的维持生命的收入和物质生活条件。 5劳动力具有生命周期和生理间歇周期。 三、劳动力在劳动过程中起着能动性的作用。 5、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即实证研究方法和规范研究方法。 (识记)6、实证研究方法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