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学习指南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学习指南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学习指南

教学日历

《机械设计基础》(80 学时)课程学习指南

一、基本情况

1 、课程名称:机械设计基础

课程英文译名:MACHINE DESIGN BASIS

2 、主要教材及参考书:

《机械设计基础》,宋宝玉主编,哈工大出版社出版。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王连明主编,哈工大出版社。

《机械设计作业指导》,陈铁鸣、王连明主编,哈工大教材科。

《机械基础实验教材》,哈工大教材科

3 、教学时数80 学时(讲课:68 学时、习题课:2 学时、实验10 学时)

4 、考核方式及记分办法:平时作业10 分

实验10 分

随堂测试10 分

期末考试70 分

二、作业与实验

1、每章后的习题与作业

各主要章的课后习题作业有:

第一章:P3 :1-1 题。

第二章:P48~49 :2-14 ,2-24 ( a )(c),2-25 题。

第三章:P67 :3-10 ,3-12 ,3-15 题。

第四章:P83 :4-9 题。

第五章:P103 :5-9 题。

第六章:P136 :6-12 ,6-13 ,6-14 ,6-15 题。

第七章:P149 :7-9 ,7-10 题。

第八章:P160~161 :8-5 ,8-10 题。

第九章:P170 :9-4 题。

第十章:P194 :10-13 ,10-14 ,10-15 题。

第十一章:P211~212 :11-5 ,11-9 ,11-11 题。

第十二章:P230 :12-1 ,12-4 ,12-5 题。

第十三章:P247 :13-5 题。

第十四章:P256 :14-4 题。

第十五章:P267 :15-1 题。

2、设计性大作业

? 平面四杆机构设计

? 盘形凸轮机构设计

? 齿轮传动设计

? 螺旋起重器设计

? 轴系部件设计

共五个设计性大作业,每个大作业都包括设计图纸一张和设计计算说明书一份。

3、实验

①机构运动简图测绘实验(2h );

②齿轮范成实验(2h );

③带传动实验(2h );

④轴承部件拆装测绘实验(4h );

每个实验项目都有实验指导书。

实验报告要用学校统一印制的封面和实验报告纸书写,并装订成册。

`

三、各章的主要内容、基本要求、重点与难点(按教学日历顺序)

第一章绪论(1h)

内容及基本要求:

? 掌握课程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的学习方法。

? 掌握机械的组成。

第二章机械设计概论(9h)

内容及基本要求:

1) 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要求、一般过程。

2) 机械零件的主要失效形式和设计准则。机械零件的结构工艺性。

3 )了解互换性的基本概念及作用,公差、偏差、配合的基本概念及选用原则,误差、精度的基本概念。

4 )掌握尺寸公差与配合的选用与标注。

5 )掌握表面粗糙度的选用与标注。

6) 掌握形位公差的选用与标注。

7 )掌握有关机构组成中的构件、运动副、运动链及机构等概念,掌握机械运动简图的绘制。

8 )掌握机构自由度的计算和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

9 ) 掌握速度瞬心在机构分析中的应用。

10 )了解现代设计方法

重点与难点:

钢的热处理方法及应用;各种公差、粗糙度的选用;机构自由度的计算。

第三章平面连杆机构(4h)

内容及基本要求:

1 )掌握平面四杆机构的类型,压力角、传动角、死点位置等概念。

2 )掌握平面四杆机构的演化,平面四杆机构的设计。

3 )会判断曲柄是否存在。

重点与难点:

平面四杆机构的设计。

第四章凸轮机构(4h)

内容及基本要求:

1 )掌握凸轮机构的应用及分类,从动件运动规律。

2 )掌握压力角对凸轮机构受力及尺寸的影响。

3 )学会图解法设计凸轮轮廓。

重点与难点:

反转法设计凸轮轮廓要正确确定从动件的反转方向、从动件在反转运动中占据的位置及从动件的位移量。

第五章带传动和链传动(4h)

内容及基本要求:

1 )了解带传动的类型、工作原理、特点及应用。

2 )掌握带传动的受力分析、应力分析与应力分布图、弹性滑动和打滑的基本理论。

3 )掌握带传动的失效形式、设计准则、普通V 带传动的设计计算方法。

4 )熟悉V 带与V 带轮的结构、标准与基本尺寸。

5 )了解同步带传动的工作原理、特点及应用。

6 )了解链传动的类型、工作原理、特点及应用。

重点与难点:

1 )带传动的受力分析、应力分析、弹性滑动与打滑。

2 )带传动的失效形式、设计准则和V 带传动的设计计算。

3 )普通V 带传动设计时的参数选择(型号、d d1 、a )。

第六章齿轮传动(10 h)

内容及基本要求:

1 )了解齿轮机构类型及应用,齿廓实现定传动比的条件,渐开线齿廓,圆柱齿轮参数及其尺寸计算,渐开线标准齿轮啮合传动,齿廓加工原理,变位齿轮传动,斜齿圆柱齿轮传动。

2 )掌握齿数、模数、压力角、螺旋角、重合度等基本概念。

3 )掌握渐开线圆柱齿轮基本尺寸的计算。

4 )掌握齿轮传动的失效形式、失效部位,以及针对不同失效形式的设计计算准则。

5 )掌握选用齿轮材料及热处理方式的基本要求。

6 )理解计算载荷的定义及载荷系数的物理意义、影响因素。

7 )掌握齿轮传动的受力分析方法,包括假设条件、力的作用点、各分力大小的计算与各分力方向的判断。

8 )掌握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齿面接触疲劳强度和齿根弯曲疲劳强度计算的力学模型、理论依据、力作用点及计算点(或截面)、应力的类型及变化特性,

9 )掌握斜齿圆柱齿轮传动强度计算的特点。

10 )掌握齿轮传动的结构设计,精度和公差的选择。:

重点与难点:

1 )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外啮合传动的基本理论及设计计算。

2 )一对齿轮传动的啮合过程,斜齿轮的当量齿数的概念。

3 )齿轮传动的失效形式分析。

4 )斜齿圆柱齿轮的各分力大小计算和轴向力F a的方向判断,各类齿轮传动的综合受力分析。

5 )圆柱齿轮传动强度计算中的力学模型、理论公式。

6 )齿轮传动设计中主要参数的选择(Z1 ,,,x)及参数的协调与中心距圆整。

第七章蜗杆传动(4h)

内容及基本要求:

1 )了解蜗杆传动的特点及应用。

2 )掌握普通圆柱蜗杆传动的主要参数及其选择原则。

3 )掌握蜗杆传动的失效形式、设计准则;常用材料及选用原则;蜗杆、蜗轮的结构形式。

4 )掌握蜗杆传动的受力分析( 大小与方向) 。

5 )掌握蜗杆传动强度计算特点

6 )了解对蜗杆传动进行效率计算和热平衡计算的意义和方法,掌握提高传动效率和散热能力的措施。

重点与难点:

1 )蜗杆传动的特点及正确啮合条件。

2 )蜗杆传动受力分析与运动分析。

3 )蜗杆传动的失效形式、设计准则、材料选择及其强度计算特点。

第八章轮系(4h)

内容及基本要求:

1 )了解轮系的类型和应用,几种特殊的行星传动。

2 )掌握定轴轮系传动比计算,周转轮系传动比计算,复合轮系传动比计算。

重点与难点:

轮系传动比计算,关键是正确划分轮系。

第九章间歇运动机构(2h)

内容及基本要求:

了解棘轮机构、槽轮机构、不完全齿轮机构、凸轮间歇机构的类型、特点及应用。

第十章螺纹联接与螺旋传动(6h)

内容及基本要求:

1 )掌握螺纹的基本参数、常用螺纹的种类、特性及其应用。

2 )掌握螺纹联接的基本类型、结构特点及其应用,螺纹联接标准件,螺纹联接的预紧与防松。

3 )掌握单个螺栓联接的强度计算理论与方法。

4 )掌握提高螺纹联接强度的各种措施。

5 )掌握滑动螺旋传动的常用设计方法。

重点与难点:

1 )螺纹联接的结构设计与表达。

2 )受预紧力和轴向工作载荷作用时,单个螺栓联接的螺栓总拉力的确定。

3 )各种防松方法及各种提高强度的措施。

第十一章轴(4h)

内容及基本要求:

1 )了解轴的功用与分类,掌握各类轴的受力与应力分析。

2 )了解轴的材料和选用。

3 )掌握轴的结构设计基本要求和方法。

4 )掌握轴的强度计算方法。

5 )平键联接的工作原理、失效形式和强度校核计算;平键剖面尺寸及长度的确定。花键、销联接的工作原理。

重点与难点:

1 )各类轴的受力与应力分析。

2 )转轴的强度计算。

3 )轴的结构设计(轴上零件的定位固定方法、与轴的配合、结构工艺性、确定各段轴的直径d 和长度l等)。

第十二章滚动轴承(4h)

内容及基本要求:

1 )了解各类轴承的结构和特点,能正确选择轴承的类型。

2 )熟悉滚动轴承代号的组成及常用滚动轴承的类型代号。

3 )掌握滚动轴承的选择计算方法。

4 )能正确进行滚动轴承部件的组合设计,会画滚动轴承部件装配图。

重点与难点:

1 )滚动轴承类型的选择。

2 )计及轴承内部轴向力的角接触球轴承和圆锥滚子轴承轴向载荷的计算。

3 )滚动轴承部件的组合设计,特别是支承结构形式的选用,轴承内外圈的定位固定及角接触轴承的安装方式,润滑与密封形式。

轴和滚动轴承部件设计习题课(2h)

通过实例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轴和滚动轴承部件组合设计的基本要求、结构设计要点及设计步骤。第十三章滑动轴承(4h)

内容及基本要求:

1 )了解各类摩擦的机理、特性及其影响因素,了解流体动压润滑的基本原理。

2 )了解滑动轴承采用的润滑剂与润滑装置。

3 )了解滑动轴承的类型、特点及其应用。

4 )掌握各类滑动轴承的结构特点。

5 )了解对轴瓦材料的基本要求和常用轴瓦材料。

6 )掌握非液体摩擦轴承的设计计算。

重点与难点:

1 )摩擦的分类、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2 )流体动力润滑的基本知识及形成液体动压润滑的必要条件。

3 )轴瓦材料及其应用。

4 )非液体摩擦滑动轴承的设计准则与方法。

第十四章联轴器、离合器和制动器(2h)

内容及基本要求:

1 )掌握常用联轴器、离合器和制动器的主要类型、结构、工作原理、特点及选择与计算方法。

2 )掌握联轴器联接的两轴间位置补偿的原理及联轴器和离合器在功能上的同异。

重点与难点:

各类联轴器、离合器和制动器的结构、工作原理、特点及选用。

第十五章弹簧(2h)

内容及基本要求:

1 )了解弹簧的功用、分类、材料及许用应力的确定。

2 )掌握圆柱形压缩螺旋弹簧的主要结构尺寸、特性线、设计计算方法。

重点与难点:

圆柱形压缩(拉伸)螺旋弹簧的设计计算。

第十六章机架零件(通过课程设计掌握)

第十八章传动方案创新设计(2h)

内容及基本要求:

了解传动装置在机器中的作用与分类,掌握传动方案的拟定要求及传动类型的选择,方案创新设计。

《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日历(80学时)

顺序授课

方式

内容备注

1 讲课

2 绪论;机械设计的基本要求、一般程序及标准化;机械零件设计概述

2 讲课 2 概述;尺寸公差与配合

3 讲课 2 表面粗糙度;形状与位置公差

4 讲课 2 机构运动简图及平面机构自由度

5 讲课 2 平面机构自由度;现代设计方法简介

实验① 2 机构运动简图测绘

6 讲课 2 平面连杆机构的基础知识;平面连杆机构的设计

7 讲课 2 平面连杆机构的设计;速度瞬心在平面连杆机构

速度分析中的应用

大作业一:平面

四杆机构设计

8 讲课 2 凸轮机构的应用和类型;推杆的运动规律;凸轮轮廓曲线的设计

9 讲课 2 凸轮机构的压力角和基圆半径;凸轮机构强度计

算及结构设计

大作业二:盘形

凸轮机构设计

10 讲课 2 带传动概述;带传动的工作原理和工作能力分析

11 讲课 2 V 带传动的设计计算

实验② 2 带传动实验

12 讲课 2 齿轮传动的特点和类型;齿廓实现定角速比的条件;渐开线齿廓;齿轮各部分名称及渐开线标准齿轮的基本尺寸

13 讲课 2 渐开线直齿圆柱的啮合传动;渐开线齿轮的切齿原理及根切和变位;齿轮传动的精度及齿轮公差

14 讲课 2 齿轮的失效形式和设计准则;齿轮材料和热处理方法;直齿圆柱齿轮的受力分析和计算载荷

15 讲课 2 直齿圆柱齿轮齿面接触疲劳强度;齿根弯曲疲劳强度

16 讲课 2 斜齿圆柱齿轮传动;齿轮的结构设计;齿轮传动

的润滑,圆锥齿轮传动受力分析。

大作业三:齿轮

传动设计

实验③ 2 齿轮范成

17 讲课 2 蜗杆传动的特点和类型;普通圆柱蜗杆传动的主要参数及几何尺寸;蜗杆传动的失效形式、设计准则和材料选择

18 讲课 2 普通圆柱蜗杆的强度计算;蜗杆传动的效率;润

滑和热平衡计算;蜗杆和蜗轮的结构

19 讲课 2 轮系的分类和应用;定轴轮系传动比;周转轮系传动比

20 讲课 2 混合轮系传动比;特殊行星传动

21 讲课 2 棘轮机构;槽轮机构;不完全齿轮机构

22 讲课螺纹;螺纹联接基本类型、标准件;预紧和防松

23 讲课 2 螺纹联接的强度计算

24 讲课螺栓组联接的结构设计;螺旋传动大作业四:螺旋起重器设计

25 讲课 2 轴的概述;轴的结构设计;轴的计算

26 讲课 2 轴的计算(续);轴毂联接

27 讲课 2 滚动轴承的构造、类型和代号;失效形式及其选择计算

28 讲课 2 滚动轴承的选择计算(续);滚动轴承组合设计

29 习题课 2 轴承部件设计习题课大作业:轴系部件设计

实验④ 4 轴系部件拆装与分析

30 讲课 2 摩擦、磨损及润滑基本知识;滑动轴承结构形式

31 讲课 2 轴承材料和轴瓦结构;非液体摩擦滑动轴承的设计计算;液体动压润滑原理简介

32 讲课 2 联轴器、离合器和制动器

33 讲课 2 弹簧

34 讲课 2 机械传动系统方案设计

35 讲课 2 总结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摇摆送料机构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说明书 题目:摆式送料机构总体设计 姓名:冯帅 学号: 专业: 班级: 学院: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 指导教师: 2013年7月9日

目录 第一章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指导书 (2) 一.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目的 (2) 二.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任务 (2) 三.课程设计步骤 (2) 四.基本要求 (3) 五.时间安排 (3) 六.需交材料 (3) 第二章摆式送料机构总体设计过程 (3) 一工作原理 (3) 二设计方案 (5) 三利用解析法确定机构的运动尺寸 (6) 四连杆机构的运动分析 (10) ⑴速度分析 (10) ⑵加速度分析 (12) 第三章课程设计总结 (14) 第四章参考文献 (14)

第一章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指导书 一.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目的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是机械原理课程教学中最后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培养学个进行自动机械总体方案设计、运动方案设计、执行机构选型设计,传动方案设计控制系统设计以及利用用计算机对工程实际中各种机构进行分析和设计能力的一个重要的川练过程。其目的如下: (1)通过课程设计,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并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加深所学的理论知识。 (2)使学生得到拟定机械总体方案、运动方案的训练,并且有初步的机械选型与组合及确定传动方案的能力,培养学生开发、设计、创新机械产品的能力。 (3)使学生掌握自动机械设计的内容、方法、步骤,并对动力分析与设计有个较完整的概念。 (4)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运算、绘图、表达及运用计算机和查阅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 (5)通过编写说明书,培养学生的表达、归纳及总结能力。 二.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任务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任务一般分为以下几部分。 (1)根据给定机械的工作要求,合理地进行机构的选型与组合。 (2)拟定该自动机械系统的总体、运动方案(通常拟定多个),对各运动方案进行对比和选择,最后选定一个最佳方案作为个设计的方案,绘出原理简图。 (3)传动系统设计,拟定、绘制机构运动循环图。 三.课程设计步骤 1.机构设计和选型 (1)根据给定机械的工作要求,确定原理方案和工艺过程。 (2)分析工艺操作动作、运动形式和运动规律。 (3)拟定机构的选型与组合方案,多个方案中选择最佳的。 (4)设计计算。 (5)结构设计、画图。 (6)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 2.自动机械总体方案设计 (1)根据给定机械的工作要求,确定实现功能要求原理方案。 (2)根据原理方案确定工艺方案和总体结构。 (3)拟定工作循环图。 (4)设计计算。 (5)画图。

新媒体技术基础课程学习指南

新媒体技术基础课程学 习指南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新媒体技术基础》课程学习指南SyllabusofNewMediaBaseTechnology 课程负责人(任课教师)宋卿 1.教师简介: 宋卿,2005年6月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计算机学院,获计算机应用技 术工学硕士学位。2005年7月留校任教,任职于中国传媒大学计算机 学院,主要从事电视台信息化、媒体资产管理、新媒体内容聚合分发 的技术研究与开发。先后参与多个横向和纵向课题,并参与了新媒体 展示中心的建设和新媒体手机电视台和网络电视台的建设(技术部 分)。2011年3月因工作需要,调至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继续 新媒体技术的研究。 联系方式: 电子邮箱: 办公电话:65783393-262 答疑时间:每周三上午9:00~11:30,综合实验楼1506房间课程基本信息:选修课程 课程编码: 课程名称:新媒体技术基础 英文名称:New MediaBaseTechnology 授课对象:新媒体研究院MFA 开课学期:第二学期 开课时间: 上课时间: 上课地点: 学分/学时:32 先修课程: 注:上课时间和地点以研究生院网上课表为准

课程简介: 新媒体技术基础是为新媒体研究院的MFA开设的技术类专业选修课。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本专业的研究生能够更加全面的了解目前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状况,了解新媒体领域的诸多研究方向和话题,从而更好地前瞻内容创作与新媒体技术融合后的发展趋势。首先系统地介绍了新媒体技术的概念,然后学习新媒体的主要形式及主要特点,如网络电视、手机电视、数字出版、分类信息、微博等,通过对较为典型的新媒技术具体应用形态进行专题讲座,使学生能够将新媒体技术融合到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中,从内容、运营、产业到技术构建出完整的新媒体概念体系。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对新媒体的概念、主要形式与特点有一个较完整的认识,在掌握各类新媒体形式的基本使用方法的同时,能发挥各类新媒体的特点,进行综合创意,并使学生具有将来新媒体创意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方式: 1.本课程以教师讲授与学生参与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2.每次课最后40分钟(前十讲除外)为学生主题发言时间(每人至少参加 一次,记入平时成绩),教师组织学生就发言主题进行讨论与交流互 动。 考核方式: 1.课堂发言、出勤,占总评成绩的40%。 2.期末论文:从教师提供的课后思考题中选取论题或与任课教师协商选 题,在课程结束后两周内提交一篇3000字左右的学术论文。要求同时 提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以及电子版“研究生课程作业提交单”, 占总评成绩的60%。 3.期末论文提交时间: 4.教师在收到论文后两周内,给学生反馈“研究生课程作业提交单”。 5.论文提交地点:综合实验楼1506房间 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 第一讲重点内容 导论:新媒体技术概述 课程简介

机械原理课程学习指南09

第一章 绪论 1. 填空题 1)零件是机器中的 单元体;构件是机构中的 单元体。 2)内燃机中的连杆属于 。 A .零件 B.机构 C.构件 3)机器与机构的主要区别是: 。 A.机器较机构运动复杂; B.机器能完成有用的机械功或转换能量; C.机器能变换运动形式。 4)一种相同的机构 机器。 A . 只能组成相同的 B.可以组成不同的 C.只能组成一种 2.简答题 1) 什么是机械、机器、机构、构件、零件?各举一例说明。 2)《机械原理》课程研究的对象与内容是什么? 第二章 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 1. 填空题 1)两构件通过点或线接触而构成的运动副为 ;它引入 个约束。两构件通过面接触 而构成的运动副为 ,它引入 个约束。 2)根据平面机构组成原理,任何机构都可看成是由 加 和 组成。 3)机构中相对静止的构件称为 ,机构中按给定运动规律运动的构件称为 。 4)杆组是自由度等于 的运动链。 A .1 B.0 C .原动件数 5)某机构为Ⅲ级机构,那么该机构应满足的必要充分条件是 。 A .至少含有一个Ⅲ级杆组 B.至少含有三个基本杆组 C .含有基本机构和二个基本杆组 6) 机构中只有一个 。 A .原动件 B.从动件 C .机架 7)有两个平面机构的自由度都等于1,现用一个有两铰链的运动构件将它们串成一个平面机构, 这时其自由度等于 。 A .1 B.0 C .2 2. 计算分析题 1)画出下图所示各机构的运动简图。 (c) (a ) A B C D

2)计算下图所示各机构的自由度并判断机构是否具有确定的运动。(在计算中,如有复合铰链、局 部自由度和虚约束应说明) 3)下面所示两图分别为一机构的初拟设计方案。试:计算图示各机构的自由度,如有复合铰链, 局部自由度和虚约束需说明。分析其设计是否合理,如此初拟方案不合理,请用简图表示其修改方案, 4)分析右图所示机构的杆组组成,画图表示拆杆组过程并指出各级杆组的 级别和机构的级别。 ① 若构件1为机架、构件5为原动件,分析机构组成; ② 若构件2为机架、构件3为原动件,分析机构组成。 第三章 平面机构的性能分析 1.填空题 1)在由6个构件组成的机构中,瞬心总数为 个,其中有 个相对瞬心,有 个绝对 瞬心。 2)当两构件的相对运动为 动,牵连运动为 动时,两构件的重合点之间将有哥式加速度。 3)在用矢量方程图解法对机构进行运动分析时,影像原理适用于 各点之间速度和加速度关系。 A .任意构件上; B .同一机构上; C .同一构件上。 4)机械效率等于 功与 功之比,它反映了输入功在机械中的有效利用程度。 (a) (b) (a) (b)

机械设计基础课后习题答案

精品 机械设计基础课后习题解答参考 1-2题 ,7,5===h l P P n 107253=-?-?=F 机构有1个主动构件,所以机构有确定运动。 1-3题 1,11, 8===h l P P n 1111283=-?-?=F 机构有1个主动构件,所以机构有确定运动。 1-4题 0,11, 8===h l P P n 2011283=-?-?=F 机构有2个主动构件,所以机构有确定运动。 1-5题 1,8, 6===h l P P n 118263=-?-?=F 机构有1个主动构件,所以机构有确定运动。 2-1题 (a )双曲柄机构; (b )曲柄摇杆机构; (c )双摇杆机构; (d )双摇杆机构。 2-2题 0≠e 时,曲柄条件:e l l BC AB -<; 0=e 时, 曲柄条件:BC AB l l <。 2-4题

精品 极位夹角 ?=+-??=+-?=3636.161 2.11 2.118011180K K θ

精品 2-7题 极位夹角?=+-??=+-? =361 5.11 5.118011180K K θ 3-2题

精品 4-1题 m z m h z d a a )2()2(* +=+= 所以 25.2100 225 2== +=z d m a mm 主要几何尺寸计算(略)。 4-2题略 4-3题 分锥角 "43'25684287.6817 43arctan arctan 122?=?===z z δ "17'34215713.2190221?=?=-?=-∑=δδδ 分度圆 5117311=?==mz d mm ; 12943322=?==mz d mm 齿顶圆 580.565713.21cos 3251cos 2111=???+=+=δm d d a mm 206.1314287.68cos 32129cos 2222=???+=+=δm d d a mm 齿根圆 304 .445713.21cos 34.251cos 4.2111=???-=-=δm d d f mm 353.1264287.68cos 34.2129cos 4.2222=???-=-=δm d d f mm 锥距 358.6943172 32222 221=+?=+= z z m R mm 齿顶角 "44'4237122.3358.693 arctan arctan ?=?===R h a a θ 齿根角 " 7'2744519.4358 .696 .3arctan arctan ?=?===R h f f θ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凸轮设计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编程说明书 设计题目:牛头刨床凸轮机构指导教师:王琦王春华设计者:雷选龙 学号:0807100309 班级:机械08-3 2010年7月15日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二) 姓名雷选龙专业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班级机械08-3班学号 五、要求: 1)计算从动件位移、速度、加速度并绘制线图。 2)确定凸轮机构的基本尺寸,选取滚子半径,画出凸轮实际廓线,并按比例绘出机构运动简图。以上内容作在A2或A3图纸上。 3)编写出计算说明书。 指导教师: 开始日期:2010年07月10日完成日期:2010年07月16日

目录 一设计任务及要求-----------------------------------------------2 二数学模型的建立-----------------------------------------------2 三程序框图--------------------------------------------------------5 四程序清单及运行结果-----------------------------------------6 五设计总结-------------------------------------------------------14 六参考文献-----------------------------------------------------15

一 设计任务与要求 已知摆杆9为等加速等减速运动规律,其推程运动角φ=70,远休止角φs =10,回程运动角φ?=70,摆杆长度l 09D =125,最大摆角φ max =15,许用压力角[α]=40,凸轮与曲线共轴。 (1) 要求:计算从动件位移、速度、加速度并绘制线图(用方格纸 绘制),也可做动态显示。 (2) 确定凸轮的基本尺寸,选取滚子半径,画出凸轮的实际廓线, 并按比例绘出机构运动简图。 (3) 编写计算说明书。 二 机构的数学模型 1 推程等加速区 当2/0?δ≤≤时 角位移 22max /21?δ?=m 角速度 2max /4?δ?ω= 角加速度 2max /4??ε= 2 推程等减速区 当?δ?≤<2/时 角位移 22max max /)(21?δ???--=m 角速度 2max /)(4?δ??ω-= 角加速度 2max /4??ε-= 3 远休止区 当s ??δ?+≤<时 角位移 max 1?=m 角速度 0=ω 角加速度 0=ε

国家开放大学学习指南课程教学大纲

国家开放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国家开放大学学习指南》 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国家开放大学学习指南》是国家开放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在本、专、一村一所有专业的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的、起到基础导学作用的一门统设必修课。 课程任务是:以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为导向,从学习者如何完成国家开放大学规定的专业学习任务的角度,让学习者学会如何完成一门课程的学习、一个专业的学习,同时描述国家开放大学基本的学习方式,说明国家开放大学的学习环境,解释国家开放大学学习平台上基本术语的涵义,使学生能使用学习平台的基本工具辅助完成学习活动,并且了解国家开放大学学生相关事务与管理规定。使学生初步具备利用现代远程技术在国家开放大学进行学习的能力。 二、先修课要求 无 三、课程的教学要求 理解国家开放大学课程、专业平台,熟练基本的远程技术学习操作技能,掌握远程学习的学习方法,较好利用国家开放大学资源和学 习支持服务 四、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建议

1. 本课程的特点是:网络课程完善、课程内容新、课程形式丰富、实践性 强、涉及面广,因此建议通过网络,在计算机教室(或计算机多媒体教 室)进行授课、答疑和讨论。讲授与实践统一考虑。 2. 为加强和落实动手能力的培养,应保证上机机时不少于本教学大纲规定 的学时。 3. 对于重要概念、关键技能和方法等问题可辅以网上答疑讨论的形式。 五、教学要求的层次 课程的教学要求大体上分为三个层次:了解、理解和掌握。 1. 了解:能正确判别有关概念和方法。 2. 理解:能正确表达有关概念和方法的含义。 3. 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灵活应用。 第二部分教学媒体与教学过程建议 一、课程教学总学时数、学分数 课程教学总学时数为18学时,1学分。其中网络课程为13学时, 课堂练习和实验为5学时。

机械设计基础课后习题答案全

7-1解:(1)先求解该图功的比例尺。 (2 )求最大盈亏功。根据图7.5做能量指示图。将和曲线的交点标注, ,,,,,,,。将各区间所围的面积分为盈功和亏功,并标注“+”号或“-” 号,然后根据各自区间盈亏功的数值大小按比例作出能量指示图(图7.6)如下:首先自向上做 ,表示区间的盈功;其次作向下表示区间的亏功;依次类推,直到画完最后一个封闭 矢量。由图知该机械系统在区间出现最大盈亏功,其绝对值为: (3 )求飞轮的转动惯量 曲轴的平均角速度:; 系统的运转不均匀系数:; 则飞轮的转动惯量:

图7.5图7.6 7-2 图7.7 图7.8 解:(1)驱动力矩。因为给定为常数,因此为一水平直线。在一个运动循环中,驱

动力矩所作的功为,它相当于一个运动循环所作的功,即: 因此求得: (2)求最大盈亏功。根据图7.7做能量指示图。将和曲线的交点标注, ,,。将各区间所围的面积分为盈功和亏功,并标注“+”号或“-”号,然后根据各自区间盈亏 功的数值大小按比例作出能量指示图(图7.8)如下:首先自向上做,表示区间的盈功; 其次作向下表示区间的亏功;然后作向上表示区间的盈功,至此应形成一个封闭区间。 由图知该机械系统在区间出现最大盈亏功。 欲求,先求图7.7中的长度。如图将图中线1和线2延长交于点,那么在中, 相当于该三角形的中位线,可知。又在中,,因此有: ,则

根据所求数据作出能量指示图,见图7.8,可知最大盈亏功出现在段,则 。 (3)求飞轮的转动惯量和质量。 7-3解:原来安装飞轮的轴的转速为,现在电动机的转速为,则若将飞轮 安装在电动机轴上,飞轮的转动惯量为: 7-4解:(1)求安装在主轴上飞轮的转动惯量。先求最大盈亏功。因为是最大动能与最小 动能之差,依题意,在通过轧辊前系统动能达到最大,通过轧辊后系统动能达到最小,因此: 则飞轮的转动惯量: (2)求飞轮的最大转速和最小转速。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指导手册

一、课程设计的意义、内容及步骤 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机械产品种类日益增多,对产品的机械自动化水平也越来越 高,因此,机械设备设计首先需要进行机械运动方案的设计和构思、各种传动机构和执行机 构的选用和创新设计。本指导书旨在根据高校工科本科《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要 求:结合一个简单的机械系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使学生能受到拟定机械运动方案的初步训练,并能对方案中某些机构进行分析和设计,针对某种简单机器(即工艺动作过程 较简单)进行机构运动简图设计。 设计过程指从明确设计任务到编制技术文件为止的整个设计工作的过程,该过程一般来 讲包括四个阶段:1)明确设计任务和要求;2)原理方案设计;3)技术设计;4)施工设计。本 次设计的主要内容主要完成前两个任务,完成的步骤如下; 设汁任务I神服文现礴足列施的罐本原现-T星本T艺劭怦的即是I-二选揮执行机构亍■ 绘制机构运功祁画I_ 黴新瓦标詡示直图I一匹苻机狷矗尺可金豕迄功学设审一I绘制机购运动简圏I 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If进行评价比较优选I 二、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 1.设计结果体现创新精神。 2.方案设计阶段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参观讨论,分析机器的结构、传动方式、工 作原理,给出至少两种运动方案,并对其进行比较,从中选出最优方案。 3.方案确定以后,进行机构尺寸综合和机构运动分析时,每个学生的参数不同,独自 设计。若发现尚未达到工作要求,应审查方案,调整机构的尺寸,重新进行设计。 4.每个学生绘制一张图纸,应包括机械系统运动方案简图和机械运动循环图,一两个 主要机构的运动分析及设计程序。 5.写一份设计说明书,最后进行答辩。 6.成绩的评定。课程设计的成绩单独评定。应以设计说明书、图样和在答辩中回答问题的情况为依据, 参考设计过程中的表现,由指导教师按五级计分制(优、良、中、及格、不及格)进行评定。 、机械运动简图设计内容 1?功能分解 机器的功能是多种多样的,但每一种机器都要完成某一工艺动作过程。将机械所需完 成的工艺动作过程进行分解,即将总功能分解为多个功能元,在机械产品中就是将工艺动作 过程分解为若干个执行动作。设计者必须把动作过程分解为几个独立运动的分功能,然后用 树状功能图来描述,使机器的总的功用及各分功能一日了然。 例如,设计一部四工位专用机床,它可以分解成如下几个工艺动作:

《形势与政策》课程学习指南

各位2012级本科、2014级本科,2013级、2014级专科的全体同学,本学期的《形势与政策》课程依然采取网络自主学习和网络考试的方式进行。该课程为公共基础课,是必修课。本科2个学分,专科1学分。目前网络学习资源已经全部上传,请大家按照下面的指南,认真完成学习和考试。 《形势与政策》课程学习、考试指南 一、课程学习指南 1、进入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人才培养”页面 2、双击“数字化教学”,进入到“数字化学习门户”,在左侧“登陆”处,输入 自己的学号和密码,如果没有修改过,初始密码为学号,修改过的就按自己修改密码进入。

3、进入后,在“数字化学习门户”左上角点击“个人中心”,进入“个人中心首页”。 4.在“个人中心首页”,找到“形势与政策”课程,点击“进入学习”,进入到了本班级的课程学习中。 5.点击“进入课程内容”, 在页面左侧,会看到“2015年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 点开“2015年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后,会看到本学期需要学习的八个专题的

课件及相关视频材料。(注意:课件观看可以点击右侧下方前进和后退按钮以实现各页的观看) 注意:请大家自觉学习2015年《形势与政策》八个专题的课件与视频,在学习过程中,会有自动学习监控功能,系统对大家的学习情况(比如登陆次数,学习时长等)会自动统计,此项将列为平时成绩的考核内容。 如果跳出回答问题对话框,可根据所对应专题的课件内容作答,然后继续学习。 二、课程考试指南 (一)要求:6月4日前完成全部学习任务,6月5开始网络考试平台开放,6月25日考试平台关闭,大家务必在此期间自行完成网络考试。 (二)进入“形势与政策”课考试步骤 1、进入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人才培养”页面 2、双击“数字化教学”,进入到“数字化学习门户”,在左侧“登陆”处,输入 自己的学号和密码,如果没有修改过,初始密码为学号,修改过的就按自己修改密码进入。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答案天津大学(少学时)李秀珍

第一章 1-2、n=5,P L=7;F=1 1-3、a) n=7,P L=10 F=1 ,复合铰链C; b )n=7,P L=9, P H=1; F=2,局部自由度G,复合铰链C,虚约束EF f) n=7P L=10; F=1; h) n=9,P L=12, P H=2; F=1或者n=8,P L=11, P H=1; F=1, 第二章 2-2、单个螺栓允许的为3.372KN,因为为2个螺栓,所以允许的最大静载荷为6.745KN 2-3、螺钉联结允许的最大牵曳力为841.04N 2-6、参考38页例题 2-10、选用挤压应力为110MPa,键的类型为平键A型;能传递的最大扭矩为2.71KNm 第三章 3-2、齿轮齿数:54,模数:2.5,分度圆直径:135mm,顶圆直径:140mm,根圆直径:128.75mm 3-3、1)切向力垂直纸面向外,径向力向上;2)切向力垂直纸面向内,径向力向上;3)切向力垂直纸面向内,径向力向下,轴向力向左;4)切向力垂直纸面向外,径向力向下,轴向力向左;5)切向力垂直纸面向外,径向力向上,轴向力向左。

3-5、按接触疲劳强度计算的最大扭矩为(取K=1.2):18.57Nm,最大功率19.45KW:以齿根弯曲疲劳强度校核:安全系数取1.4,1Fσ=59.79<314.29Mpa, 2Fσ=52.75<234.28Mpa,故减速器能传递的功率为19.45KW。 3-7、斜齿轮的螺旋角:‘’ ’24 13 ,分度圆直径: 10 53.88mm,135.99mm,顶圆直径:58.88mm,140.99mm,根圆直径:47.63mm,129.74mm,端面模数:2.566mm,当量齿数:22.75,57.41。 3-8、(1)齿轮2 右旋,齿轮3右旋,齿轮4左旋;(2)齿轮2各分力分别为:径向力:1594N,轴向力:599N,法向力413N。齿轮3各分力: 径向力:2.73K N,轴向力:1.02KN,法向力614.2N 3-12、(1)齿轮3:左旋,螺旋角为“ ‘21 13 ;齿轮4:右旋,螺 23 旋角为“ ‘21 13 。 23 第四章 4-3、(1)齿轮3右旋;齿轮4左旋;(2)蜗轮切向力=7876.3N,径向力=2866.7N,轴向力=2187.9N。斜齿轮切向力=16.3KN,径向力=6.18KN,轴向力4744.5KN。 4-4、齿轮1左旋,齿轮2右旋,蜗轮顺时针方向;(2)切向力垂直纸面向外,轴向力向右,径向力向上;(3)螺旋角‘’ ’19 12 , 50 导程角‘’ ’35 11 ,转矩为439NM 18 第五章

外科学课程学习指南

外科学课程学习指南 一、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Surgery 适用对象: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 总学时:100;学分:12.0;其中理论学时:90;见习学时:10 二、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授课对象为临床医学五年制学生,通过外科学理论学习及实践,学生应掌握外科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熟悉外科临床工作流程,在老师指导下完成各项医疗工作;掌握外科学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要点及处理原则,能拟定合理的诊疗方案;掌握外科常用诊疗操作、基本术式的指征、步骤、注意事项等,为学生以后从事外科学临床及其他临床医疗工作奠定基础。 三、课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一)态度 学生应做到课前预习,带着问题听课,提高课堂效率。应注重外科思维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多动手,多与病人交流沟通,在实践工作中学到知识。带着问题去学习,勤于思考,善于自己寻找答案,将PBL的精髓贯彻于学习实践中。 (二)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外科学是临床医学四大主要学科之一,同时亦是临床医学的基础学科。主要研究如何利用外科手术方法去解除病人的病原,从而使病人得到治疗。按病因分类,外科疾病大致可分为五类:(1)损伤:由暴力或其他致伤因子引起的人体组织破坏,需要手术或其他外科处理,以修复组织和恢复功能。(2)感染:致病的微生物或寄生虫侵袭人体,导致组织、器官的损害、破坏、坏死形成,这类局限的感染病灶适宜于手术治疗。(3)肿瘤:绝大多数的肿瘤需要手术处理。良性肿瘤切除有良好的疗效;对恶性肿瘤,手术能达到根治、延长生存时间或者缓解症状的效果。(4)畸形:先天性畸形均需施行手术治疗。后天性畸形也多需手术整复,以恢复功能和改善外观。(5)其他性质的疾病:常见的有器官梗阻、血液循环障碍、结石形成、内分泌功能失常等,也常需手术治疗予以纠正。

雅思阅读课程学习指南

“雅思阅读”课程学习指南 一、课程基础: 《雅思阅读》课程的对象主要针对经过大学英语基础阶段学习,英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最好是英语四级已通过或与这个水平很接近的,需要进一步提高英语应试能力的学生。本课程为选修课。 二、适应对象: 本课程特别适合准备参加雅思考试的学生,对提高大学英语四级和六级阅读技能同样有所帮助。也适合全校文、理科各专业学生。 三、教学目的: 本课程教学目标是为了提高学生雅思考试阅读部分的应试能力。同时提高英语四六级考试阅读部分的分数,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本课程是一门雅思考试应试课程。它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式,从寻找语言重现的角度分析雅思阅读八类题型的解答技巧,提高阅读能力和考试分数。本课程提供大量阅读练习配合技能讲解,旨在有效提高学生英语阅读的应试技能。 四、内容提要: 课程主要讲授雅思阅读解题技巧,分八个部分:1)选择题解题技巧;2)简答题解题技巧;3)概要题解题技巧;4)句子填空题题解题技巧;5)图表/流程图填空题解题技巧;6)段落标题选择题解题技巧;7)匹配题解题技巧;8)观点态度识别题解题技巧。 五、自主学习授课模式: 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是为了帮助学生达到大学英语应用提高阶段教学要求所设计的一种新型英语教学模式。强调个性化教学与自主学习,以及教师可通过课堂进行辅导,传授知识和技能的特点,使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特点、水平、时间,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借助计算机的帮助,迅速提高自己的英语综合实用能力,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1、教学模式的构成

教学对象: 教学内容: 教学环境: 教学方式: 教学组织者: 教学管理:教务处、教师和计算机管理软件 图一、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 2、基于计算机的英语学习过程 大学外语应用提高教学阶段各门课程采用“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以网络自主学习模式为辅”的教学模式。如下图: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形成性考核作业及答案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形成性考核作业(一) 第1章静力分析基础 1.取分离体画受力图时,__CEF__力的指向可以假定,__ABDG__力的指向不能假定。 A.光滑面约束力B.柔体约束力C.铰链约束力D.活动铰链反力E.固定端约束力F.固定端约束力偶矩G.正压力 2.列平衡方程求解平面任意力系时,坐标轴选在__B__的方向上,使投影方程简便;矩心应选在_FG_点上,使力矩方程简便。 A.与已知力垂直B.与未知力垂直C.与未知力平行D.任意 E.已知力作用点F.未知力作用点G.两未知力交点H.任意点 3.画出图示各结构中AB构件的受力图。 4.如图所示吊杆中A、B、C均为铰链连接,已知主动力F=40kN,AB=BC=2m,α=30?.求两吊杆的受力的大小。

∑=0 Fx 又因为AB=BC α α 答:当机构的原动件数等于自由度数时,机构具有确定的运动 2.什么是运动副?什么是高副?什么是低副? 答:使两个构件直接接触并产生一定相对运动的联接,称为运动副。以点接触或线接触的运动副称为高副,以面接触的运动副称为低副。 3.计算下列机构的自由度,并指出复合铰链、局部自由度和虚约束。

(1)n =7,P L =10,P H =0 (2)n =5,P L =7,P H =0 H L P P n F --=23 H L P P n F --=23 =10273?-? =7253?-? 1= 1= C 处为复合铰链 (3)n =7,P L =10,P H =0 (4)n =7,P L =9,P H =1 H L P P n F --=23 H L P P n F --=23 =10273?-? =19273-?-? 1= 2= E 、E ’有一处为虚约束 F 为局部自由度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指导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指导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和内容 1 课程设计的目的 1.巩固并灵活运用所学相关知识; 2.具有初步的设计机械运动方案的能力; 3.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 5.培养运用现代设计方法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2. 课程设计的任务 (进行机械系统的运动方案和传动系统设计) 确定工作原理和运动形式,绘制工作循环图; 设计几种运动方案并进行分析、比较和选择; 对选定运动方案进行运动分析与综合,并绘制机构运动简图; 进行机械动力性能分析与综合; 编写说明书及相关程序。 3.课程设计的内容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通常以满足一定使用要求或工艺要求的机械为设计对象。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通常包括下列内容: 机械系统方案的拟定; 机械系统运动动力参数计算; 设计计算说明书一份。 完成规定的全部工作后,应进行设计答辩。

二、课程设计的一般步骤 1. 设计准备 1)阅读和研究设计任务书,明确设计内容和要求,分析原始数据及工作条件。 2)借阅(图书馆)、搜集(含网上搜集)有关设计信息、资料及机构设计手册;复习课程有关内容,熟悉有关机构的设计方法,拟定设计计划,准备设计资料。 2. 机械系统的方案设计 机械产品是以机械运动为特征的技术系统,机械系统方案设计的核心是机械运动方案设计,它在机械系统设计的总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最具创造性和综合性的内容。 1)机械执行系统运动方案设计 执行系统是机械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直接完成机械系统预期工作任务的部分。执行系统由一个或多个执行机构组成。 执行构件是执行机构的输出构件,其数量及运动形式、运动规律和传动特性等要求,决定了整个执行系统的结构方案。机械执行系统的方案设计是机械系统总体方案设计的核心,是整个机械原理工作的基础。 执行系统方案设计的内容 功能原理设计:就是根据机械预期实现的功能,考虑选择何种工作原理来实现这一功能要求。 运动规律设计:是指为实现上述工作原理而决定选择何种运动规律。 执行机构型式设计:是指究竟选择何种机构来实现上述运动规律。 执行机构的协调设计:就是根据工艺过程对各动作的要求,分析各执行机构应当如何协调和配合,设计出协调配合图。 机构尺度设计:是指对所选择的各个执行机构进行运动和动力设计,确定各执行机构的运动尺寸,绘制出各执行机构的运动简图。

机械设计基础课后答案(陶平)

第2章 习题 2-5 计算题2-5图所示各机构的自由度。并指出图中的复合铰、局部自由度和虚约束。 A B C D E 解答:a) n=7; P l =10; P h =0,F=3?7-2 ?10 = 1 C 处存在复合铰链 b) n=7; P l =10; P h =0,F=3?7-2 ?10 = 1 B D E C A c) n=3; P l =3; P h =2,F=3?3 -2 ?3-2 = 1 D 处存在局部自由度, d) n=4; P l =5; P h =1,F=3?4 -2 ?5-1 = 1 A B C D E F G G' H A B D C E F G H I J e) n=6; P l =8; P h =1,F=3?6 -2 ?8-1 = 1 B 处存在局部自由度,G 或G'处存在虚约束, f) n=9; P l =12; P h =2,F=3?9 -2 ?12-2 = 1 C 处存在局部自由度,I 处存在复合铰链,

第3章 习 题 3-3 题3-3图所示铰链四杆机构中,已知 BC=100mm , CD=70mm , AD=60mm ,AD 为机架。试问: (1)若此机构为曲柄摇杆机构,且AB 为曲柄,求AB 的最大值; (2)若此机构为双曲柄机构,求AB 最小值; (3)若此机构为双摇杆机构,求AB 的取值范围。 解:(1)根据题意:AB 为最短杆,且满足杆长之和条件,即: AB+ BC ≤CD+ AD ,得:AB ≤30mm ,AB 杆最大值为30 mm 。 (2)若此机构为双曲柄机构,那么AD 一定为最短杆,即: AD+ BC ≤CD+ AB ,得:AB ≥90mm ,AB 杆最小值为90 mm 。 (3)若此机构为双摇杆机构,则可判定该机构不满足杆长之和条件, 分三种情况讨论: 其一:AB 是最短杆,则有:AB+ BC >CD+ AD , 得:60>AB >30; 其二:AB 不是最短杆也不是最长杆,则AD 为最短杆,有:AD+ BC >AB+ CD , 得:90>AB >60; 其三:AB 是最长杆,则有:AD+ AB >BC+ CD ,得:AB >110, 又为了满足该机构能成为一个四杆机构,需保证:AB <BC+ CD+ AD=230, 即230>AB >110。 综上所述,AB 的取值范围为:AB ∈(30,90)∪(110,230)。 3-4 题3-4图所示四杆机构简图中,各杆长度为a =30 mm ,b =60 mm ,c =75 mm ,d =80 mm ,试求机构的最大传动角和最小传动角、最大压力角和最小压力角、行程速比系数。(用图解法求解) D 题3-3图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指导书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指导书 四冲程内燃机设计 一. 已知条件: 在图1所示的四冲程内燃机中(不同方案对应不同数据,见数据分配表) 活塞行程 H = (mm ) 活塞直径 D= (mm ) 活塞移动导路相对于曲柄中心的距离 e= (mm ) 行程速比系数 K= 连杆重心2c 至A 点的距离 2AC l = 系 数 AB l (mm) 曲柄重量 1Q = (N) 连杆重量 2Q = (N) 活塞重量 3Q = (N) 连杆通过质心轴2c 的转动惯性半径c ρ 2c ρ= 系数AB l 2(m 2m ) 曲柄的转速 n 1= (rpm) 发动机的许用速度不均匀系数 [δ]= 曲柄不平衡的重心到O 点的距离 OC l = OA l (mm ) 开放提前角: 进气门:-10°;排气门: -32° 齿轮参数: m=3.5(mm ); α=20°;a h *=1 2Z =' 2Z =14; 3Z ='3Z =72 ;1Z =36 示功图见P9图2所示。 二.设计任务 1. 机构设计 按照行程速比系数K 及已知尺寸决定机构的主要尺寸,并绘出机构运动 简图(4号图纸)。(凸轮要计算出装角后才画在该图上) 2. 选定长度比例尺作出连杆机构的位置图 以活塞在最高位置时为起点,将曲柄回转一周按顺时针方向分为十二等

分,然后找出活塞在最低位置时和活塞速度为最大时的曲柄位置(即曲柄旋转一周共分十五个位置)并作出机构各位置时的机构位置图,求出滑快的相对位移。 3. 作出机构15个位置的速度多边形 求出这15个位置的BA V 、2C V 、B V 、ω2的数值,并列表表示。(表一) 4. 作出机构的15个位置的加速度多边形 求出15个位置的n BA a 、t BA a 、BA a 、2α 、2C a 、B a 的数值,并列 表表示。(表二) 5.用直角坐标作滑快B 点的位移曲线B S =B S (φ),速度曲线)(?B B V V =及加速度曲线)(?B B a a =。(把以上2、3、4、5作在一张2号图纸上) 6. 动态静力分析(1号图纸) 求出机构在各位置时各运动副的反力及应加于曲柄OA 的平衡力矩 b M (每人完成五个位置)各种数据均要列表表示: (1) 将各个位置的2I P 、2I M 、3I P 等数值列于表三。 (2) 列出各个位置的t R 12的计算公式,并计算出其数值。 (3) 将各个位置的'p 、n R 12、t R 12、12R 、03R 、23R 等数值列于 表四。 (4) 将各个位置的01R 、b M 等数值列于表五 (5) 将各个位置的'p 、b p 、'b M 等数值列于表六 (6) 将'b M 与b M 进行比较,计算出它们的误差,把结果列于表 七。 7. 用直角坐标作出b M =b M (φ)曲线。(用方格纸绘制) (b M 统一用“动态静力分析”所求得的值) 8. 计算当不考虑机构各构件的质量和转动惯量时的飞轮转动惯量F J 。 9. 计算发动机功率。 10. 用图解法设计凸轮Ⅰ、Ⅱ的实际轮廓曲线(3号图纸)

欧洲文化入门课程学习指南

“欧洲文化入门”课程学习指南 欧洲文化入门 Chapter 1 Ⅰ. Learning Objectives After learning this chapter you are able to master: ●get to know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ancient Greece and ancient Rome ●be clear about the great achievements of ancient Greeks and Romans in various fields such as literature, philosophy, science and art. ●understand the significance and impact of Greek culture and Roman culture. Ⅱ. Procedures 1.Before studying the chapter, you should talk about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Greece (ancient or modern)? ●Do you know when the first Modern Olympic Games was held? ●Homer was famous for two epics. Do you know what they are? ●There are many famous philosophers in ancient Greece. Could you name some of them? 2.The points to be highlighted: ●Democracy of ancient ●Greece. ● 3 styles of columns in ancient Greek architecture. ●The greatest names in European philosophy ---- Socrates, Plato and Aristotle 3.Study the chapter in detail: ●Greek Culture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ancient Greece Social and political structure of ancient Greece --- focus on politics, economy and sports Literature, philosophy, science in ancient Greece. Architecture and sculpture in ancient Greece --- focus on the three styles of columns and one representative temple -- Parthenon Impact of Greek culture ●Roman Culture Roman history--- Focus on the important events in roman history. Romans and Greeks --- Compare and contrast the two peoples Roman Law ---Focus on the roman people’s contribution in law and its infl uence Latin literature--- Focus on the representatives and their writing styles and representative works mainly in prose and poetry Architecture, painting and sculpture Supplementation --- a brief introduction on Pompeii & A video show on Pompeii A summary on Greek culture and Roman Culture --- Go over this part and restate the important points 4.Practical exercises ●What are the major elements in European culture?

机械原理课程学习指南共29页

《机械原理》课程学习指南 2013-2014学年第1学期,适用于机械1221-2 任课教师:孟宪举 说明:为配合学生《机械原理》课程的学习,根据机电工程学院本科《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对本课程基本情况、性质、任务、教材和多媒体课件的处理、学习参考书、考核要求及各章节重点、难点等均在本学习指南中做出了较详细的说明。同时针对各章的不同要求,配备了一定数量的自测练习题,学生通过自测检查可以发现自身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 一、课程基本情况、性质、研究对象和任务 总学时:56学时,课堂教学:50学时,实验教学:6学时。 先修课:大学物理、高等数学、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等。 《机械原理》是高等工业院校机械类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在整个教学计划中,以主干课程的角色,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课程主要研究机械系统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及机械系统方案设计基本理论,包括各种机构的结构分析、运动分析和受力分析问题,常用机构的设计问题,机器动力学问题和机械运动系统设计的问题。它的主要任务是: 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机构学和机器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和基本技能。 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常用机构的分析和综合方法,培养学生的创 新精神和机械系统运动方案创新设计的能力。

二、教材及多媒体课件说明 1、教材 本课程教材选用由刘会英、杨志强、张明勤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新世纪高校机电工程规划教材《机械原理》。本教材内容精炼、结构合理、理论性强,是“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由于计划学时有限,不可能在课堂上对教材所有内容一一进行详细讲解。因此,学生应该抓住每章节的重点、难点,搞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并注意寻找同类问题间的内存规律。真正做到举一反三,将问题由“繁”变“易”,将课本由“厚”读“薄”。 2、多媒体课件 机械原理多媒体教学课件是本校机械基础学科组集体创作的,它综合了图、文、声、像、二维图形、三维动画等多种媒体手段,经科学、合理的重组、整合、加工,构筑了一种虚拟实际场景的教学氛围。对学生开阔视野、扩展思路、增强工程实践意识以及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应该提醒的是,在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学习时,不能将注意力只集中在丰富多彩的课件画面上,而忽视对课程内容的关注和理解;课堂学习中,由于信息量较大,课堂进度较快,应注意对重要内容作记录,并在课下及时复习和总结。 三、参考书 1、《机械原理》孙桓陈作模主编 2、《机械原理教程》申永胜主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