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和系统论

系统和系统论
系统和系统论

系统和系统论

从广义上来讲,组织是一个系统,分析研究物质,必须从组织物质的最基本的要素开始,要研究组织,就必需要分析组织的要素。然而在有关组织理论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对组织要素的分析实在是太少了,即使是这些有限的研究,也没有用于分析管理行为中去。为了更好地研究组织,我们就从系统来理解组织,应用系统理论的原理,全面分析和研究组织的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在现代管理科学领域,尽管各学派百花齐放,但没有一个学派不或多或少地运用着系统理论,几乎每一本管理学的著作都离不开系统概念。

研究组织运用系统思想,并非始于系统学派。早在本世纪30年代,福莱特就明确地提出了管理的整体性思想,指出管理必须着眼于整体内部的协调,巴纳德在他的协作系统的概念中也指出了管理的职能就在于保持组织同外部环境的平衡,此后,管理科学学派也把系统分析作为一种基本方法,用于解决某些工程项目的规划和复杂管理问题的决策。

“系统”一词由来已久,在古希腊是指复杂事物的总体。到近代,一些科学家和哲学家常用系统一词来表示复杂的具有一定结构的整体。在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从基本粒子到宇宙,从细胞到人类社会,从动植物到社会组织,无一不是系统的存在方式。系统时时处处可见:一台机器、一个工厂、一个企业、一定自然条件下的植物群落、一个组织、一个国家等等,都可视为一个系统。从不同的研究和目的出发,可对系统作不同层次和不同范围的划分,例如一个细胞、一个器官、一个人、一个家庭、一条街道、一座城市等,都可相对独立地划为一个系统来进行研究,一个系统可以包括若干子系统,但它本身又是另一个更高层次系统的子系统。

虽然人类早就有关于系统的思想,但近代比较完整地提出系统理论的,则是奥地利的贝塔朗菲。

本世纪二十年代,奥地利学者贝塔朗菲研究理论生物学时,用机体论生物学批判并取代了当时的机械论和活力论生物学,建立了有机体系

统的概念,提出了系统理论的思想。从三十年代末起,贝塔朗菲就开始从有机体生物学转向建立具有普遍意义和世界观意义一般系统理论。1945年他发表《关于一般系统论》,这可以看作是他创立一般系统论的宣言。一般系统论是研究系统中整体和部分、结构和功能、系统和环境等等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问题。贝塔朗菲研究了机体系统、开放系统和动态系统的理论,试图以机体系统理论解释生命的本质。他还把开放系统作为系统的一般情形,全面考虑了开放系统的输入、输出和状态等基本因素,科学地解释了与开放系统有关的稳态、等终极以及有序性的增加等问题。关于动态系统,他用数学的方法描述了系统的各种性质,如整体性、加和性、竞争性、机械性、集中性、终极性、等终极性等。所有这些工作,为他的一般系统论奠定了理论基础。

和组织的认识类似,关于系统的认识,目前科技界和哲学界的认识很不一致,众说纷纭。国内外学者给系统所下的定义不下几十个,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贝塔朗菲认为:系统可以定义为相互作用着的若干要素的复合体。

尽管学者们提出的系统定义,具体说法有这样那样的差异。但不难看出,其中有三项是普遍的、本质的东西:其一是系统的整体性;其二是系统由着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的要素所组成;其三是系统受环境影响和干扰,和环境相互发生作用。学者们提出的系统定义虽然语句不同,并有各种附加条件,但没有一个关于系统的定义不包括这三项。从实际情形来看也是这样,任何系统都必须具备这三者,缺一不可。否则,就不成其为系统,也谈不到系统。的作用,它可以促进组织的发展,也可以阻碍组织的发展,在一定条件下,甚至可以对组织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的作用。环境也是组织发展的必要条件,任何组织都同其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着,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和发展。一个城市,要是封闭起来,人流、物流、能流和信息流统统切断,不能进出,那么,不要多久,就会变成一座死城。在当今世界上,一个国家的经济,不同其他国家的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交流,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就不可能迅

速发展。

系统科学中的老三论 新三论

系统科学领域“老三论”、“新三论” 一、引言 老三论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是本世纪四十年代先后创立并获得迅猛发展的三门系统理论的分支学科。虽然它们仅有半个世纪,但在系统科学领域中已是资深望重的元老,合称“老三论”。人们摘取了这三论的英文名字的第一个字母,把它们称之为SCI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是本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陆续确立并获得极快进展的三门系统理论的分支学科。它们虽然时间不长,却已是系统科学领域中年少有为的成员,故合称“新三论”,也称为DSC论。 二、“老三论”、“新三论”理论概述 1、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 系统论的创始人是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系统论要求把事物当作一个整体或系统来研究,并用数学模型去描述和确定系统的结构和行为。所谓系统,即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而系统本身又是它所从属的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贝塔朗菲旗帜鲜明地提出了系统观点、动态观点和等级观点。指出复杂事物功能远大于某组成因果链中各环节的简单总和,认为一切生命都处于积极运动状态,有机体作为一个系统能够保持动态稳定是系统向环境充分开放,获得物质、信息、能量交换的结果。系统论强调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系统本身与外部环境之间互为依存、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关系,具有目的性、动态性、有序性三大基本特征。 控制论是著名美国数学家维纳(Wiener N)同他的合作者自觉地适应近代科学技术中不同门类相互渗透与相互融合的发展趋势而创始的。它摆脱了牛顿经典力学和拉普拉斯机械决定论的束缚,使用新的统计理论研究系统运动状态、行为方式和变化趋势的各种可能性。控制论是研究系统的状态、功能、行为方式及变

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

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 相关搜索: 心理学, 奥地利, system, 系统论, 格式塔 一般系统论的历史背景系统的存在是客观事实,但人类对系统的认识却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对简单系统研究得较多,而对复杂系统则研究得较少。 直到20世纪30年代前后才逐渐形成一般系统论。一般系统论来源于生物学中的机体论,是在研究复杂的生命系统中诞生的。 1925年英国数理逻辑学家和哲学家阿弗烈·诺夫·怀海德在《科学与近代世界》一文中提出用机体论代替机械决定论,认为只有把生命体看成是一个有机整体,才能解释复杂的生命现象。系统思维最早出现在1921年建立的格式塔心理学,还在工业心理学研究中1958年Parry J.B.提出了系统心理学(system psychology)的词汇与概念。 1925年美国学者A.J.洛特卡发表的《物理生物学原理》和1927年德国学者W.克勒发表的《论调节问题》中先后提出了一般系统论的思想。 1924~1928年奥地利理论生物学家L.von贝塔朗菲多次发表文章表达一般系统论的思想,提出生物学中有机体的概念,强调必须把有机体当作一个整体或系统来研究,才能发现不同层次上的组织原理。他在1932年发表的《理论生物学》和1934年发表的《现代发展理论》中提出用数学模型来研究生物学的方法和机体系统论的概念,把协调、有序、目的性等概念用于研究有机体,形成研究生命体的三个基本观点,即系统观点、动态观点和层次观点。 1937年贝塔朗菲在芝加哥大学的一次哲学讨论会上第一次提出一般系统论的概念。但由于当时生物学界的压力,没有正式发表。1945年他发表《关于一般系统论》的文章,但不久毁于战火,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1947~1948年贝塔朗菲在美国讲学和参加专题讨论会时进一步阐明了一般系统论的思想,指出不论系统的具体种类、组成部分的性质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存在着适用于综合系统或子系统的一般模式、原则和规律,并于1954年发起成立一般系统论学会(后改名为一般系统论研究会),促进一般系统论的发展,出版《行为科学》杂志和《一般系统年鉴》。虽然一般系统论几乎是与控制论、信息论同时出现的,但直到60~70年代才受到人们的重视。 1968年贝塔朗菲的专著《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总结了一般系统论的概念、方法和应用。1972年他发表《一般系统论的历史和现状》,试图重新定义一般系统论。贝塔朗菲认为,把一般系统论局限于技术方面当作一种数学理论来看是不适宜的,因为有许多系统问题不能用现代数学概念表达。 一般系统论这一术语有更广泛的内容,包括极广泛的研究领域,其中有三个主要的方面。 ①关于系统的科学:又称数学系统论。这是用精确的数学语言来描述系统,研究适用于一切系统的根本学说。②系统技术:又称系统工程。这是用系统思想和系统方法来研究工程系统、生命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等复杂系统。③系统哲学:它研究一般系统论的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并把它上升到哲学方法论的地位。贝塔朗菲企图把一般系统论扩展到系统科学的范畴,几乎把系统科学的三个层次都包括进去了。但是现代一般系统论的主要研究内容尚局限于系统思想、系统同构、开放系统和系统哲学等方面。而系统工程专门研究复杂系统的组织管理的技术,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不包括在一般系统论的研究范围内。

多元系统论中的规范概念_张南峰

2008年9月 第31卷第5期 外国语 J o u r n a l o f F o r e i g nL a n g u a g e s S e p t e m b e r2008 V o l.31N o.5 文章编号:1004-5139(2008)05-0064-08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多元系统论中的规范概念 张南峰 (岭南大学翻译系,香港屯门) 摘 要:多元系统论从超然物外的描述性视角来研究支配翻译活动及其它文化活动的规范。规范有模糊性、多样性,本身就是一个多元系统。一个时期,甚至一个译本,往往有不同的规范在同时运作,这正是多元系统论所预期并且要尝试解释的文化现象。如果我们认为它无法解释,那只是因为我们对它作了简单化的诠释。关键词:规范;多元系统;翻译;描述性;规范性 T h e C o n c e p t o f N o r m s i n P o l y s y s t e m T h e o r y C H A N GN a m f u n g (D e p a r t me n t o f T r a n s l a t i o n,L i n g n a nU n i v e r s i t y,T u e nMu n,H o n gK o n g) A b s t r a c t∶P o l y s y s t e mt h e o r y l o o k s a t n o r m s t h a t g o v e r nt r a n s l a t i o n a l a n do t h e r c u l t u r a l a c t i v i t i e s f r o m a d e s c r i p t i v e p e r s p e c t i v e.T h e m s e l v e s a p o l y s y s t e m,a v a r i e t y o f n o r m s o p e r a t e s i m u l t a n e o u s l y i n a p e r i o d a n d e v e n i n a s i n g l e t e x t. T h i s i s e x a c t l yw h a t t h et h e o r yp r e d i c t sa n ds e t so u t t oe x p l a i n.O n l yas i m p l i f i e d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w o u l dl e a dt ot h e c o n c l u s i o n t h a t i t i s u n a b l e t o d o s o. K e yw o r d s∶n o r m;p o l y s y s t e m t h e o r y;t r a n s l a t i o n;d e s c r i p t i v e;p r e s c r i p t i v e 21世纪以来,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在中国的翻译学界日趋流行,许多研究者译介、阐释或者应用这个理论,还有不少学者把它放在中国的语境中,检验其解释能力。但是,一些论文有时似乎表现出一种简单化、机械化的倾向,例如认为多元系统论假设一个译者或者一个时期必然要么归化要么异化,假如归化异化两种现象同时存在,则证明多元系统论的解释力有所不足。另外,“n o r m”这个重要概念的翻译问题,也反映出对多元系统论的认识尚有不足之处。笔者认为,深入地探讨一下n o r m这个概念,有助于澄清一些误会。 1.n o r m的内涵与翻译 埃文─佐哈尔指出,不研究n o r m s,就“无法理解任何人类系统的行为”;因此,对c u l t u r a l n o r m s的研究,“是一切功能分层理论的核心”[1:13]。他的“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中的位置”一文,目的之一是要探讨“翻译文学的位置对于翻译的n o r m s、行为模式、政策可能有什么影响”[2:50]。他提出的假说是,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中处于中心位置时,“译文在`充分性'(a d e q u a c y)(即复制原文的主要文本关系)方面接近原文的可能性最大”;翻译文学处于边缘时,译文则与充分性会有很大差距[2:50]。针对这个假设,图里增添了“可接受性”(a c c e p t a b i l i t y)这个术语,并补充说,译文倾向于充分性还是可接受性,取决于译者的i n i t i a l n o r m[4:56-57]。由此可见,n o r m是多元系统论的核心概念之一。正如林克难所说,准确地理解了n o r m的含义,也就掌握了描述翻译学派的精髓[3:15]。 n o r m的汉译,林克难查到的有“标准”、“准则”、“规范”、“常模”,他自己则主张译为“行为常式”[3:15]。他断定,在n o r m的以下两项定义之中:

纸箱尺寸设计中的系统论方法

纸箱尺寸设计中的系统论方法 1、前言 我国的包装工业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差距,一方面是由于技术方面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设计指导思想方面的问题。比如说,在包装的设计过程中仅仅是就事论事,缺乏系统论分析方法,从而使得所设计出来的包装不能够满足人机工程学的要求,以及技术经济合理性等方面的要求。这一点,在目前的纸箱尺寸设计中反映得十分明显。 纸箱属于纸器包装中的一部分。纸器包装是各种包装方法中应用最广的一种,它既可以作为内包装又可作为外包装,而纸箱则是纸器包装中最常见的形式,它具有易开启搬运存放,可再生反复使用,能在表面上印刷各种文字和图案,相对价格比较低廉等优点,而且具有一定的强度,可以为包装内容物提供较好的促销作用和保护作用,所以纸箱包装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我们有理由对纸箱包装的设计予以足够的重视。 目前,我国只是对纸箱的箱型作了明确的规定,而对纸箱的尺寸大小却无任何要求,主要由设计者来定,而设计者在确定纸箱尺寸时又主要是考虑两方面的因素:一是能够包容得下包装内容物;二是具有足够的强度。对于一些大件物品,象冰箱、彩电、洗衣机等,纸箱的尺寸和形状确实主要取决于产品的大小与形状,但仍然有相当多的时候,包装纸箱比其所包装的单件产品要大得多,如衣物、食品以及小商品等,这时候纸箱形状和大小的设计相对来说就要灵活得多,但这决不意味着可以随意设计。其实,制约纸箱大小和形状的因素除去包装内容物外,还有许多其它的因素,所以设计时只有系统地综合地把握住所有的制约因素,才能够真正合理地确定纸箱的大小形状。下面仅以出口服装的包装纸箱设计来说明这个问题。由于为了便于制造、存放、搬运,这类纸箱一般都是设计成长方体形,所以,实际在设计中要确定的是纸箱的长宽高三个尺寸的大小。 2.纸箱尺寸大小的制约条件 为了使问题简单明了,我们暂不考虑纸箱的生产制造这个环节,仅就纸箱的使用过程来加以分析。显然这样做并不会使我们的问题和答案失去意义。 纸箱在服装厂出口中的使用过程一般可以概述如下: 1)将出口服装按单装箱,再用胶带纸封箱,填写必要的文字说明,再用塑料带捆扎。 2)装车。有二种方式:一是将纸箱码在托盘上随托盘一起装车,这样做便于自动或机械化装卸,效率高,是常用的一种方式;另一种是将纸箱直接码放在货车车厢内或集装箱内。

如何利用系统论知识在产品设计中发挥重要作用

如何利用系统论知识在产品设计中发挥重要作用 摘要本文从设计的基本涵义出发,探讨了系统论原理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问题。 关键词: 系统论产品设计原理要素应用 引言:社会的进步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工业技术水平的进步加速了产品的设计与生产,人们对于所使用的产品也因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社会的来临给我国工业设计带来巨大的挑战。由于我国工业设计起步较晚,对于方法论的研究深度还不够,尤其是产品创新设计领域的理论研究还较为缺乏。要使我国工业产品的创新得到较快发展,需要进行大量的研究与探索。现今,工业产品已逐步由传统的机械产品向机电一体化产品、电子产品方向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消费观念不断变化,产品的功能和造型已不再是消费者决定购买的最主要因素。而产品的创新性、外观造型、宜人性等因素愈来愈受到重视,在竞争中占据着突出地位。这种趋势促使企业在着手进行新产品开发时把面向产品的创新性、外观造型、人机工程学的设计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而也迫切要求对产品设计的研究能有进一步的突破,以提高产品的设计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根据目前所形成的产品设计观念,论文将系统论引入到产品的创新设计中,以系统思维和系统操作模式来指导产品的设计与开发。通过对系统论相关知识的整理,结合现代产品设计的理念,指出了产品设计的系统观与系统设计形式。通过分析、总结和归纳影响产品设计的各方面因素,将它们归结为思维与认识和设计过程技术方法两个方面,构成了产品设计过程的两个主要因素,可以看作是产品创新的“左膀右臂”,并将它们组建成产品创新设计的两个子系统。在两个子系统中,根据其内部要素的不同,在分析它们之间的结合关系的基础上总结设计原理、寻找创新设计方法,分别为它们建立方法库。在结合产品特点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分析的形式对所有创新设计方法的选择与组合应用进行优化,以期得到产品创新设计方案的最优解。最终通过所有这些方法来构建产品创新设计系统,并为其建立系统模型,得到一个模式化的创新设计求解方式。 一、系统论基本原理 系统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即部分构成整体。今天人们从各种角度上研究系统,对系统下的定义不下几十种。一般系统论则试图给一个能描述各种系统共同特征的一般的系统定义,通常把系统定义为: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在这个定义中包括了系统、要素、结构、功能四个概念,表明了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三方面的关系。系统论的基本原理包括整体性原理、层次性原理、开放性原理、目的性原理、稳定性原理、突变性原理、自组织原理、相似性原理,等等。 二、设计的基本涵义

系统论视角下的中医学

系统论视角下的中医学 主讲:周雪亮2008年4月11日同学们,孙宏昌同学代表研究生会,请我这个西医来和大家谈谈对于中医学的认识,为大家打打气。般门弄斧啊!我犹豫再三,还是来了,因为,这样可以为中医的振兴而做出一分努力。同学们,中医衰微呀,从来没有这么衰微,同学们中间,甚至整个中医界,都弥漫着一种颓废的气氛,许多同学都很迷茫,不知道中医的出路在哪里。 大家都知道,古代印度有个盲人摸象的故事,众人或以为象如树干,或以为如墙壁,或以为如绳索,或以为如扇子,各执一偏,争论不下,最后牵象人忍不住了,告诉了他们象的全貌如何,他们才恍然大悟,知道原来大家都搞错了。同学们,不知大家用接触过盲人没有,这么愚蠢的,我是从来没有见过的,这个愚言所警示的是视力正常的盲人,由于所面对的事物比较复杂,大家各执一偏,所得有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便犯了睁眼瞎的毛病,同学们,现在的中医,就是那只可怜的象呀。有什么知识可以给我们一双慧眼,使我们能看清中医的全貌呢,我想就是系统科学。 我们现在强调学习中医要学习中国古代文化,那么,我想请大家思考一下,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到底是什么,或者说,我们到底要从中国古代文化中学到什么?实际上,这也正是中医的精髓所在,叫作“求中和”,陈立夫先生曾经为一本中医书写序言,强调的就是这“求中和”。关于这个问题,我思考了许多年。开始觉得有点可笑,以为老先生读孔孟读多了,后来,我才理解,中国古代文代的精髓就是这和。现在我国要建设和谐社会,强调的也正是这和字。邓小平说:“现在我们既要防止左,又要防止右,但主要的还是防止左。”同学们,防左防右,追求什么?对,和!一个和字,看起来简单,细想起来却很复杂,我们进行中医的临床,所难求的也正是这和。一和难求呀,疗效不能保证,临床大大痿缩,病人与家属也不那么信任中医了,许多中医医生便没有自信了,同学们学起中医来更是将信将疑了。 一个和字,为什么这么难以理解,难以达到呢呢,我想,是由于没有从适当的角度去看待的缘故。俗话说:“没有金刚钻,揽不得磁器活。”那么,从什么角

系统论

系统论 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它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寻求并确立适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原则和数学模型,是具有逻辑和数学性质的一门新兴的科学。系统思想源远流长、但作为一门科学的系统论.人们公认是美籍奥地利人。理论生物学家L.V.贝塔朗菲创立的。他在1925年发表"抗体系统论",提出了系统论的思想。l937年提出了一般系统论原理.奠定了这门科学的理论基?5撬穆畚摹豆赜谝话阆低陈邸罚?945年才公开发表,他的理论于1948年在美国再次讲授"一般系统论"时,才得到学术界的重视。确立这门科学学术地位的是1968年贝塔朗菲发表的专著:《一般系统理论——基础、发展和应用》(《General System Theory; Foundations, Development, Applications》),该书被公认为是这门学科的代表作。 系统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是由部分组成整体的意思。今天人们从各种角度上对系统下的定义不下几十种。一般系统论则试图给一个能描示各种系统共同特征的一般的系统定义.通常把系统定义为: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在这个定义中包括了系统、要素、结构、功能四个概念,表明了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三方面的关系。系统论认为.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是所有系统的共同的基本特征。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整体观念,贝塔朗菲强调,任何系统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新质(整体大于部分发之和)。其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纳规律性,并优化系统的整体功能。所以从系统观点看问题,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系统,系统是普通存在的。系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根据不同的原则和情况来划分系统的类型。按人类干预的情况可划分自然系统、人工系统,按学科领域就可分成自然系统、社会系统和思维系统,按范围划分则有宏观系统、微观系统,按与环境的关系划分就有开放系统、封闭系统、孤立系统等等。系统论的任务.不仅在于认识系统的特点和规律,更重要地还在于利用这些特点和规律去控制、管理、改造或创造一个系统,使它的存在与发展合乎人的目的需要。也就是说,研究系统的目的在于调整系统结构,协调各要素关系,使系统达到优化目标。 系统论的出现.使人类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深地变化。以往研究问题,总是将事物分解成若干部分,抽象出最简单的因素来,然后再以部分的性质去说明整体的性质,用最简单因素说明复杂事物。这是几百年来在特定范围内行之有效、人们最熟悉的思维方法。在现代科学的整体比和高度综合化发展的趋势下,在人类面临许多规模巨大、关系复杂、参数众多的复杂问题面前,就显得无能为力了。而系统分析方法却能站在时代前列.高屋建瓴,综观全局.别开生面地为研究现代复杂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思维方式。所以系统论、连同信息沦、控制论等其他横断科学一起所提供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为人类的思维开拓新路,它们作为现代科学的新潮流、促进着各门科学的发展。 系统论反映了现代科学发展的趋势,反映了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特点.反映了现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所以它的理论和方法能够得到广泛地应用。系统论不仅为现代科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方法,而且也为解决现代社会中的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文化等等方面的各种复杂问题提供了方法论的基础.系统观念正渗透到每个领域。目前在体育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不少重大的成果。

系统论看工业设计

从系统论角度看工业设计思想体系 Industrial Design Thinking System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System Approach 徐娟燕/Xu Juanyan 摘要:系统论观点正在逐步渗入到各个学科领域。本文以产品设计为原点,以系统论方法为指导,通过对几种主流的工业设计思想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工业设计思想体系的主体框架。 关键词:系统论工业设计思想体系 Abstract:System approach is gradually pervading all kinds of subjects. Based on the system approach,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main industrial design thinkings and give the main structure of industrial design thinking system. Key Words: System approach Industrial design Thinking System 前言 现代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最初产生于本世纪20年代初,是由奥地利生物学家贝朗塔菲首先提出的。1968年贝塔朗菲发表的专著:《一般系统理论——基础、发展和应用》确立了这门科学的学术地位。现在系统论思想形成了一股重要的思潮,在各个学科领域发挥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现代工业设计由于面对的设计对象和设计环境日益复杂,从而有必要站在一定的高度来认识工业设计及其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系统论被逐步引入工业设计领域。本文旨在以产品设计为原点,以系统论为指导,从工业设计系统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入手,来分析目前工业设计界有关设计思想,以期能够获得一个全面反映工业设计思想体系的系统框架。 一、系统论的概念和基本思想 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通常把系统定义为: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在这个定义中包括了系统、要素、结构、功能四个概念。在定义之外,系统论还强调了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三方面的关系。

论多元系统理论

论“多元系统论” 一伊塔玛·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论”的理论观点 多元系统论(Polysystem Theory)是以色列学者伊塔玛·埃文-佐哈尔(Itamar Even-Zohar)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理论。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是基于俄国形式主义和捷克结构主义而提出的一种普通文化理论。佐哈尔于1978年将他在1970年至1977年间发表的一系列论文结成论文集,以《历史诗学论文集》(Papers in Historical Poetics)为名出版,首次提出了“多元系统”(Polysystem)这一术语。佐哈尔认为不应把翻译活动视作个别的文化现象,而应联系到更大的文化层次上加以探讨。多元系统论实现了对传统语言学和文学界限的突破,并结合翻译研究派的理论,对影响翻译过程的诸多因素及翻译的多元准则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有益探讨。 佐哈尔的多元系统论把各种社会符号现象,具体地说是各种由符号支配的人类交际形式,如语言、文学、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等,视作一个系统。而且,这个系统也不是单一的系统,而是一个由不同成分组成的、开放的结构,也即是一个由若干个不同的系统组成的多元系统。在这个多元系统里,各个系统“互相交叉,部分重叠,在同一时间内各有不同的项目可供选择,却又互相依存,并作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而运作。”[1]但是,在这个整体里各个系统的地位并不平等,它们有的处于中心,有的处于边缘。与此同时,它们的地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之间存在着永无休止的斗争:处于中心的系统有可能被驱逐到边缘,而处于边缘的系统也有可能攻占中心位置。任何多元系统都是一个较大的整体文化的组成部分,必然与整体文化以及整体内的其他多元系统相互关联,同时它又可能与其他文化中的对应系统共同组成一个大多元系统。因此,任何一个多元系统内发生的变化都不能孤立地看待,而必须与整体文化,甚至世界文化这一人类社会中最大的多元系统中的变化因素联系起来研究。[2]佐哈尔强调,他“创造‘多元系统’这个术语,其实是有用意的,就是要明确表达动态的、异质的系统观念,和共时主义划清界限”。所谓“动态”就是引入时间因素,考虑历时的演变与发展;而文学的“异质”则“体现在一个社会拥有两个(或者更多)的文学系统”。文学作品不是作为独立的对象来研究的,而应该被视为整个文学系统中的一部分。[3]文学系统被定义为“一个不断与其他秩序相互影响的文学秩序的功能系统”。佐哈尔声称,多元系统的一个重要原则便是“绝不以价值判断为准则来预先选择研究对象”,不仅应该研究文学系统中的“名著”和高雅文学,同时也要研究儿童文学、翻译文学、大众文学等等。一个文本在系统内的地位是高雅是俚俗并非取决于该文本的“内在特征”,而是取决于文本之外的“社会文化因素”。“多元系统”这一术语,意指某一特定文化里的各种文学系统的聚合,从诗这样“高级的”、或者说“经典的”形式(如具有革新意义的诗),到“低级的”、或者说“非经典的”形式(如儿童文学、通俗小说等)。 二“多元系统论”对翻译研究的新认识 概而言之,多元系统是指某一特定文化里的各种文学系统的聚合。多元系统论带给翻译研究的一个启示就是利用多元系统论来研究翻译作品(翻译文学)在

系统论方法

一、系统论方法 系统论方法是指用系统的观点研究和改造客观对象的方法,要求人们从整体的观点出发,全面地分析系统中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此系统与他系统的关系,从而把握其内部联系与规律性.达到有效地控制与改造系统的目的。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教育技术研究要始终着重从整体与部分(要素)之间、整体与外部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中,综合地、精确地考察对象、以达到最佳地处理和研究问题。 系统论方法还要求人们建造反映系统运动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定量地进行研究,探索实现优化的途径和手段。 所谓系统是由要素构成的,是各种要素组织起来的有特定功能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系统论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由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L.V.Bertalanfy)创立。自系统论和系统方法创立以后,这种科学方法不断地获得充实和发展,该方法的基本原则主要有: ⒈整体性和综合化原则 整体性原则是系统论的一个最重要原则。它要求人们在研究问题时,要牢固地树立全局观念,始终把研究对象看作一个有机整体。用什么要素(子系统)构成整体,各要素(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如何安排,都要有利于系统整体功能的发挥。 整体的功能不等于各部分功能之总和。任何系统虽由若干部分(要素)所构成,但在功能上,各部分功能的总和不等于整体的功能;任何系统的整体功能ET,等于各部分功能的总和E1,加上各部一分相互联系形成结构产生的功能ER,即 ET= E1+ ER ⒉联系性原则 联系性原则的意思,一是讲系统与外部环境的联系和制约;二是讲系统内部各元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从哲学意义上讲,系统、环境和要素是有密切联系的,一种事物总是存在于某种系统之中,从而作为该系统的一个要素。如果把这一事物从其特定的系统中离析出来,它就必然落于另一个系统中,成为具有新质类型关系的系统中的一个要素。任何一个系统都是较高一级系统的要素(或子系统),同时任何一个系统的要素又是较低一级的系统。对于一个特定系统来说,其他系统则是该系统存在的外部环境。所以,系统、要素和环境三者是有机统一的关系,是彼此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 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结构是系统内部各个要素的组织形式,功能是系统在一定环境下所能发挥的作用,不同的结构可以发生不同的功能。 ⒊动态性原则 任何系统都不是绝对的、封闭的和静止的,它总是存在于特定地环境之中,与外界进行能量、物质、信息的交换,受着环境的影响,具有开放性,随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⒋最优化原则 这是系统论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人们对系统进行研究和改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系

多元系统理论

多元系统理论:翻译研究领域的拓展 谢天振 多元系统理论(Polysystem theory)是以色列学者埃文-佐哈尔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就已经提出的一种理论。1978年,埃文-佐哈尔把他在1970年至1977年间发表的一系列论文结成论文集,以《历史诗学论文集》(Papers in Historical Poetics)名出版,首次提出了“多元系统”(polysystem)这一术语,意指某一特定文化里的各种文学系统的聚合,从诗这样“高级的”、或者说“经典的”形式(如具有革新意义的诗),到“低级的”、或者说“非经典的”形式(如儿童文学、通俗小说等)。 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虽然在西方学术界早就引起了相当热烈的反响,但由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大陆特殊的国情,所以直至八十年代末国内学术界对它仍知之甚微。直至九十年代初,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以及走出国门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学者越来越多,才开始有人接触到了多元系统理论。但是真正把它介绍到国内学术界来,那也已经是九十年代末的事了。 比起国内学术界,我国香港台湾的学者与多元系统理论的接触显然要比大陆学者早,他们在1994年即已直接聆听了埃文-佐哈尔的报告,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埃氏的多元系统理论在台港也同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引起很大的廻响”。1在台港,埃氏的多元系统理论也要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本世纪初才真正引起人们的关注――2001年第3期《中外文学》推出的“多元系统研究专辑”也许可视作这方面的一个标志。 埃氏的多元系统理论之所以迟迟未能在华人文化圈内产生较为热烈的反响,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埃氏的多元系统理论本身比较艰涩,牵涉的学科又过于庞杂,如语言、文学、经济、政治等,无不涉及;另一方面,更因为我国翻译界对翻译的研究和关注较多地仍旧停留在文本以内,而对翻译从文化层面上进行外部研究的意识尚未确立,这使得他们即使接触到了埃氏的多元系统理论,也一时会觉得它似乎与他们心目中的翻译研究相距甚远,甚至没有关系。另外,埃氏的多元系统理论文章一直没有完整的中文译文恐怕也是多元系统理论在中国大陆传播不广的一个原因。最近,2002年第4期《中国翻译》刊印了张南峰教授翻译的《多元系统论》译文,不知能否引发国内译界对多元系统理论的兴趣和热情 埃氏多元系统理论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把各种社会符号现象,具体地说是各种由符号支配的人类交际形式,如语言、文学、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等,视作一个系统而不是一个由各不相干的元素组成的混合体。而且,这个系统也不是一个单一的系统,而是一个由不同成分组成的、开放的结构,也即是一个由若干个不同的系统组成的多元系统。在这个多元系统里,各个系统“互相交叉,部分重叠,在同一时间内各有不同的项目可供选择,却又互相依存,并作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而运作。”2但是,在这个整体里各个系统的地位并不平等,它们有的处于中心,有的处于边缘。与此同时,它们的地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之间存在着永无休止的斗争:处于中心的系统有可能被驱逐到边缘,而处于边缘的系统也有可能攻占中心位置。简言之,埃氏的多元系统理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大到世界文化、小到国别(民族)文化的活动图。 按理说,埃氏的多元系统理论主要着眼的是一个多元文化系统内各系统之间的关系、斗争和地位的演变(为此,我最初接触到埃氏的Polysystem theory一词时,曾把它翻译成“多 1 1994年11月22-25日埃文-佐哈应台湾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之邀,在台大外文系做了两场学术演讲。参见2001年8月《中外文学》第4页。 2埃文-佐哈尔《多元系统论》,张南峰译,《中国翻译》2002年第4期,第20页。

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

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 一般系统论的历史背景系统的存在是客观事实,但人类对系统的认识却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对简单系统研究得较多,而对复杂系统则研究得较少。 直到20世纪30年代前后才逐渐形成一般系统论。一般系统论来源于生物学中的机体论,是在研究复杂的生命系统中诞生的。 1925年英国数理逻辑学家和哲学家阿弗烈·诺夫·怀海德在《科学与近代世界》一文中提出用机体论代替机械决定论,认为只有把生命体看成是一个有机整体,才能解释复杂的生命现象。系统思维最早出现在1921年建立的格式塔心理学,还在工业心理学研究中1958年Parry J.B.提出了系统心理学(system psychology)的词汇与概念。 1925年美国学者A.J.洛特卡发表的《物理生物学原理》和1927年德国学者W.克勒发表的《论调节问题》中先后提出了一般系统论的思想。 1924~1928年奥地利理论生物学家L.von贝塔朗菲多次发表文章表达一般系统论的思想,提出生物学中有机体的概念,强调必须把有机体当作一个整体或系统来研究,才能发现不同层次上的组织原理。他在1932年发表的《理论生物学》和1934年发表的《现代发展理论》中提出用数学模型来研究生物学的方法和机体系统论的概念,把协调、有序、目的性等概念用于研究有机体,形成研究生命体的三个基本观点,即系统观点、动态观点和层次观点。 1937年贝塔朗菲在芝加哥大学的一次哲学讨论会上第一次提出一般系统论的概念。但由于当时生物学界的压力,没有正式发表。1945年他发表《关于一般系统论》的文章,但不久毁于战火,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1947~1948年贝塔朗菲在美国讲学和参加专题讨论会时进一步阐明了一般系统论的思想,指出不论系统的具体种类、组成部分的性质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存在着适用于综合系统或子系统的一般模式、原则和规律,并于1954年发起成立一般系统论学会(后改名为一般系统论研究会),促进一般系统论的发展,出版《行为科学》杂志和《一般系统年鉴》。虽然一般系统论几乎是与控制论、信息论同时出现的,但直到60~70年代才受到人们的重视。 1968年贝塔朗菲的专著《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总结了一般系统论的概念、方法和应用。1972年他发表《一般系统论的历史和现状》,试图重新定义一般系统论。贝塔朗菲认为,把一般系统论局限于技术方面当作一种数学理论来看是不适宜的,因为有许多系统问题不能用现代数学概念表达。 一般系统论这一术语有更广泛的内容,包括极广泛的研究领域,其中有三个主要的方面。 ①关于系统的科学:又称数学系统论。这是用精确的数学语言来描述系统,研究适用于一切系统的根本学说。②系统技术:又称系统工程。这是用系统思想和系统方法来研究工程系统、生命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等复杂系统。③系统哲学:它研究一般系统论的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并把它上升到哲学方法论的地位。贝塔朗菲企图把一般系统论扩展到系统科学的范畴,几乎把系统科学的三个层次都包括进去了。但是现代一般系统论的主要研究内容尚局限于系统思想、系统同构、开放系统和系统哲学等方面。而系统工程专门研究复杂系统的组织管理的技术,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不包括在一般系统论的研究范围内。

关于系统控制论的总结

最牛的系统论总结--系统论的数学模型 系统论的数学模型 系统论(Systemism)包括基本要素和高级要素(每个要素是一个系统(systems)). 基本要素: 系统(System)、结构(Structure)、事件(Event)、资源(Resource); 事件(Event)包括三个要素: 动作(Action)、过程(Procedure)、成本(Cost)。 系统论(Systemism)包括以下高级要素: 标准(Standard)、权力(Power); 标准(Standard)包括三个要素: 值(Value)、关系(Relation)和功能(Function)。 所有的要素都是在系统论(Systemism)中,而不是直接存在于世界(the World)或者能量(the Energy)之中。当然系统论(Systemism)是世界(the World)的一部分。系统论(Systemism)会使用这些要素(子系统)为你解释世界(the World)和能量(the Energy)。 ?.系统(System). 系统(System)是系统论(Systemism)中最基本的东西。。一个系统(System)指向世界(the World)中的一个对象(Object)。该对象(Object)可以被系统 论(Systemism)中的某些系统(System)利用某些标准(Standards)加以消 费(Consume )。 ?.系统名称(Name of System). 系统论(Systemism)使用一个名称(Name)标记一个系统(System)。这样当使用某个名称(Name)时我们指向某个系统(System),而该系统(System) 指向世界(the World)中的一个对象(Object)。名称(Name)将系统论(Systemism)中的系统(System)和世界(the World)的对象(Object)连接起来。[以下不再标出已出现名称的英文] 比如,世界当然是世界中最大的对象。一个系统论中的系统指向它并有一个保 留名称"系统论中的世界(the World in Systemism)" 以避免混淆;能量是世 界的基础,它的保留名称是"系统论中的能量(the Energy in Systemism)"; 系统论是世界的一部分,所以一个名称为"系统论中的系统论(Systemism in Systemism)"指向它。因为系统论已经存在与自身中,所以这个名称只是一个占位符,它直接指向系统论自身。 系统论使用系统将世界中的真实对象映射进来,同时使用一个名称来标记系统论中的系统。 我们看一个图来解释系统论的"对象-系统-名称映射"以及系统论的各种要素关 系:[Systemism graph]: ?.系统等式(System's equation).

控制论与信息论

信息论和控制论都是信息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论是一门用数理统计方法来研究信息的度量、传递和变换规律的科学。它主要是研究通讯和控制系统中普遍存在着信息传递的共同规律以及研究最佳解决信息的获限、度量、变换、储存和传递等问题的基础理论。它是运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方法研究信息、信息熵、通信系统、数据传输、密码学、数据压缩等问题的应用数学学科。 信息论是美贝尔电话研究所的数学家香农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完成的。他为解决通讯技术中的信息编码问题,把发射信息和接收信息作为一个整体的通讯过程来研究,提出通讯系统的一般模型;同时建立了信息量的统计公式,奠定了信息论的理论基础。1948年香农发表的《通讯的数学理论》一文,成为信息论诞生的标志。在信息论的发展中,还有许多科学家对它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像法国物理学家L.布里渊(L.Brillouin)1956年发表《科学与信息论》专著,从热力学和生命等许多方面探讨信息论,把热力学熵与信息熵直接联系起来,使热力学中争论了一个世纪之久的“麦克斯韦尔妖”的佯谬问题得到了满意的解释。英国神经生理学家(W.B.Ashby)1964年发表的《系统与信息》等文章,还把信息论推广应用芋生物学和神经生理学领域,也成为信息论的重要著作。这些科学家们的研究,以及后来从经济、管理和社会的各个部门对信息论的研究,使信息论远远地超越

了通讯的范围。 信息论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信息论即申农早期的研究成果,它以编码理论为中心,主要研究信息系统模型、信息的度量、信息容量、编码理论及噪声理论等。广义信息论又称信息科学,主要研究以计算机处理为中心的信息处理的基本理论,包括评议、文字的处理、图像识别、学习理论及其各种应用。广义信息论包括了狭义信息论的内容,但其研究范围却比通讯领域广泛得多,是狭义信息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和推广,因此,它的规律也更一般化,适用于各个领域,所以它是一门横断学科。信息论被广泛应用在编码学密码学与密码分析学数据传输数据压缩检测理论估计理论等领域. 控制论是研究各类系统的调节和控制规律的科学。自从1948 年诺伯特?维纳发表了著名的《控制论——关于在动物和机中控制和通讯的科学》一书以来,控制论的思想和方法已经渗透到了几乎有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维纳把控控制论制论看作是一门研究机器、生命社会中控制和通讯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研究动态系统在变的环境条件下如何保持平衡状态或稳定状态的科学。他特意创造“Cybernetics”这个英语新词来命名这门科学。“控制论”一同最初来源希腊文“mberuhhtz”,原意为“操舵术”,就是掌舵的方法和技术的思。在柏拉图(古希腊哲学家)的著作中,经常用它来

运用系统论设计艺术教育课程体系

运用系统论设计艺术教育课程体系 [摘要]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当前艺术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艺术教育缺乏系统全面的理论架构。加强公共艺术教育,推动艺术教育发展,必须运用系统科学理论建立开放的艺术教育体系。系统科学是一门横断科学,内容主要包括“三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运用系统科学理论指导艺术教育体系建设,笔者认为要运用系统论整体性、递阶性、目的最优化、定量化原则对艺术教育课程体系进行科学划分,把握艺术教育的自身特点与发展规律,寻找出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系统论艺术教育课程 一、艺术教育现状 (一)公共艺术教育为高等教育培育人文关怀 公共艺术教育强调以主体对艺术全方位的体验、理解为基础,主动建构知识体系的认知方法;艺术教育的意义在于它将培养健全或完整的人格放在首位,它关注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是否全面和谐地发展,是否具备独立的人格;艺术教育的内容是通过教育将传递人类文化价值观念放在核心位置,强调教育不能仅仅只是教给学生实际有用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文化观念和伦理道德规范;艺术教育的内涵涉及人生理想、生存意义和自我实现等方面,要求对人的道德、审美、价值和文化进行正确的理解。 (二)公共艺术教育为校园建设提供艺术内容 我国的美学家李泽厚先生曾经根据艺术的审美本质与对象及其物态化的程度,将艺术分为实用艺术、表情艺术、造型艺术、综合艺术、语言艺术等。各种艺术,都是校园文化的有效载体与表现形式。校园文化是艺术作品的概括,是艺术思想的升华。正是有了这些种类繁多的艺术门类,才使得校园文化在色调上显得多姿多彩,在内容上显得充实饱满,在表现上显得青春美感,在气息上显得充满活力、蓬勃向上。也只有这样的校园文化,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支持,吸引学生积极投入、主动参与,体现出和谐的氛围。 (三)公共艺术教育为学生成长引入审美意识 创造美是建立美的形式的实践活动,是掌握和运用一定的知识技能、依据一定的审美鉴赏力、通过对艺术物质材料和表现手段的驾驭,建立美的形式的创造

贝塔朗菲对于系统的定义及特征

一般系统论的历史背景 系统的存在是客观事实,但人类对系统的认识却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对简单系统研究得较多,而对复杂系统则研究得较少。 直到20世纪30年代前后才逐渐形成一般系统论。一般系统论来源于生物学中的机体论,是在研究复杂的生命系统中诞生的。 1925年英国数理逻辑学家和哲学家阿弗烈·诺夫·怀海德在《科学与近代世界》一文中提出用机体论代替机械决定论,认为只有把生命体看成是一个有机整体,才能解释复杂的生命现象。系统思维最早出现在1921年建立的格式塔心理学,还在工业心理学研究中1958年Parry J.B.提出了系统心理学(system psychology)的词汇与概念。 1925年美国学者A.J.洛特卡发表的《物理生物学原理》和1927年德国学者W.克勒发表的《论调节问题》中先后提出了一般系统论的思想。 1924~1928年奥地利理论生物学家L.von贝塔朗菲多次发表文章表达一般系统论的思想,提出生物学中有机体的概念,强调必须把有机体当作一个整体或系统来研究,才能发现不同层次上的组织原理。他在1932年发表的《理论生物学》和1934年发表的《现代发展理论》中提出用数学模型来研究生物学的方法和机体系统论的概念,把协调、有序、目的性等概念用于研究有机体,形成研究生命体的三个基本观点,即系统观点、动态观点和层次观点。 1937年贝塔朗菲在芝加哥大学的一次哲学讨论会上第一次提出一般系统论的概念。但由于当时生物学界的压力,没有正式发表。1945年他发表《关于一般系统论》的文章,但不久毁于战火,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1947~1948年贝塔朗菲在美国讲学和参加专题讨论会时进一步阐明了一般系统论的思想,指出不论系统的具体种类、组成部分的性质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存在着适用于综合系统或子系统的一般模式、原则和规律,并于1954年发起成立一般系统论学会(后改名为一般系统论研究会),促进一般系统论的发展,出版《行为科学》杂志和《一般系统年鉴》。虽然一般系统论几乎是与控制论、信息论同时出现的,但直到60~70年代才受到人们的重视。 1968年贝塔朗菲的专著《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总结了一般系统论的概念、方法和应用。1972年他发表《一般系统论的历史和现状》,试图重新定义一般系统论。贝塔朗菲认为,把一般系统论局限于技术方面当作一种数学理论来看是不适宜的,因为有许多系统问题不能用现代数学概念表达。 一般系统论这一术语有更广泛的内容,包括极广泛的研究领域,其中有三个主要的方面。 ①关于系统的科学:又称数学系统论。这是用精确的数学语言来描述系统,研究适用于一切系统的根本学说。②系统技术:又称系统工程。这是用系统思想和系统方法来研究工程系统、生命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等复杂系统。③系统哲学:它研究一般系统论的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并把它上升到哲学方法论的地位。贝塔朗菲企图把一般系统论扩展到系统科学的范畴,几乎把系统科学的三个层次都包括进去了。但是现代一般系统论的主要研究内容尚局限于系统思想、系统同构、开放系统和系统哲学等方面。而系统工程专门研究复杂系统的组织管理的技术,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不包括在一般系统论的研究范围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