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梅 -教案

墨梅 -教案
墨梅 -教案

墨梅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通过学习借助注释理解古诗内容,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句所描述的情境。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学习借助注释理解古诗内容,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句所描述的情境。

【教学难点】

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观画导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幅画,我们来一起欣赏欣赏,你觉得画得怎么样,画中的梅花给了你什么样的印象?说说你的感受,注意把话说完整。

2.这幅画是元末书画家王冕的《墨梅图》。王冕在这幅画的空白处还题了一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七言题画诗——《墨梅》。看着题目,你知道了什么?

二、初读古诗,探究字词。

1.打开课本,自由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读。

wú yàn hén qián kūn

吾砚痕乾坤

3.指导书写。

教师范写,学生书空、描红、仿写。教师相机指导。

注意:乾最后一笔是横折弯钩。“痕”是半包围结构。

4.古人写诗有五言、七言,《墨梅》就是一首标准的七言绝句。这首诗写出来,不仅要

读,还要吟唱,七言绝句的节奏一般是××/××/×××/

5.请同学们试着有节奏地来读这首诗,读出诗的韵味。自由练习,再指读,齐读。三、品读诗歌,了解诗意。

1.初读指导,讲解诗意。

(1)教师范读。

(2)指名学生读。

(3)学生借助字典、辞典进行自学。(初步理解字在诗中的意思,提出不懂的地方。)2.教师点拨前两句: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①指名试读。

②理解字义:

洗砚池:画家洗砚的水池。传说晋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在洗砚池边练习书法,池水因此变成黑色。

淡墨痕: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几种,如淡墨、浓墨、焦墨。这里是说用淡墨圈出梅花花瓣的痕迹。

③这首是写的是哪里的梅花?从哪里可以看出?

④诗中讲的是什么颜色的梅花?世上有墨梅吗?

⑤这画上的墨梅有什么特点?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淡淡的色彩?应该怎样读出来呢?(自由读、指名读、评读)读至此,产生疑问——难道梅只有这样一个特点吗?

⑥理解诗句的意思。

⑦梅只有这样一个特点吗?

⑧教师点拨后两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

3.用学习前两句的方法学习后两句:

①指名试读。

②理解字义:

清气:清香的气味。这里指纯洁的人品,高尚的节操。

乾坤:天地,人间。

③诗句的意思。(不图人们夸赞它颜色的鲜艳,只求飘散的清香充满人间。)

④进一步理解:

墨梅还有什么特点?(清香的气味)

诗中描写了洗砚池的墨梅,表达了对乐于奉献的精神的赞美。

4.学生讲解整首诗的意思。

5.指导诵读。

(1)教师范读。(注意生字、新词。)

(2)指名学生试读。

四、学诗知人,感情升华。

1.画是无声诗,诗是无声画。王冕想通过这幅画告诉人们什么呢?其实读诗就是读诗人,你还知道哪些王冕的故事?

2.学生汇报有关王冕的故事。

3.听了这几个故事后,你发现王冕和梅花有什么的联系?

4.后人对王冕的评价:“画梅须具梅气骨,人与梅花一样清”。就是由于王冕这种鄙视流俗、贞节自守的高尚情操,才有了这净白无暇、冰清玉洁的墨梅。

5.墨梅寄托着王冕的情怀,诉说着王冕的志向,表面写某一事物,其实是在寄托自己的志向,这种手法叫——托物言志。

五、拓展延伸。

1.王冕人称“梅花屋主”一生写了一百多首梅花诗,你还收集了哪些?

2.学生汇报,并集体诵读。

3.读着这一首首描写梅花的诗,我们眼前仿佛有一束盛开的繁梅,正傲立于风雪之中,幽幽的散发着它的清香。它就像王冕一样,面对人生的不如意,面对世俗的诱惑,都保留着一种清高的气节,拥有一颗清亮的心灵。愿同学们都有一颗高尚的心灵。

六、作业。

搜集有关梅花的诗句,办一期以“咏梅”为主题的小报。

《墨梅》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墨梅》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墨梅而题写的。全诗表达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贞纯洁的品格。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首诗,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读了那么多的书,老师考你们几个课外知识怎么样?1、岁寒三友是哪三友? 2、你能背出有关岁寒三友的诗句吗?(指生背) 2、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欣赏王冕的千古佳作《墨梅》。 3、揭题,读课题。 二、读诗 1、打开课本,自由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检查读。 2、古人写诗有五言、七言,《墨梅》就是一首标准的七言绝句。这首诗写出来,不仅要读,还要吟唱,七言绝句的节奏一般是/// 请同学们试着有节奏地来读这首诗,读出诗的韵味。自由练习,再指读,齐读。 三、解诗

下面,老师给同学们一段时间,结合书上注释,自学这首诗。看自己能读懂多少,把读懂的内容用铅笔写在书上,把自己读不懂的地方打上?。 1、生自学。 2、小组内交流,并讨论不懂的问题。 3、全班交流: A、①结合注释能理解的重点词有: 淡墨、痕、清气、乾坤 ②交流每句诗的意思。师小结:这是一首题画诗,是作者采用淡墨手法画的一株盛开的梅花。 ③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④带着对这首诗的理解自由读读这首诗。 B、师引导: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小进,大疑则大进。读懂了这么多,没有什么读不懂的地方吗? 可能提出的问题: ①作者为什么要画墨梅,而不画鲜艳的梅花? ②这是一幅画,诗中为什么说是只留清气满乾坤? ③为什么说不要人夸好颜色? 师小结:这些问题提得好,可见同学们读诗时动了脑筋,有大疑必有大进,这就是会读书。当然,同学们不用着急,通过下面的学习,这些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四、品诗 1、品淡墨 ①同学们,谁见过盛开的梅花?老师拍了好多幅梅花的照片,想不想欣赏?(课件:几幅盛开的梅花照片) 照片中的梅花什么样子?你能用上一、两个词描述一下吗?

六年级古诗两首教学设计《石灰吟》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运西小学陈宏斌 一、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由两首七言绝句组成。两首古诗均是咏物诗。 《石灰吟》是明代诗人于谦的作品。吟,古典诗歌的一种形式。诗人托物言志,通过对石头不畏“千锤万击”和“烈火焚烧”,即使“粉骨碎身”,也要留下清白石灰的描写,赞颂了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抒发了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诗的前两行写石头面对各种磨难,毫不畏惧;后两行写即使粉骨碎身,也要留下清白。 《墨梅》是元代诗人、书画家王冕的作品。作者善画梅,也喜咏梅,这是他的一首题画诗。诗人借墨梅为喻,在苏姐的梅花身上给予了他鄙视流俗、贞洁自守的高尚情操。 诗的前两行写实,强调“吾家”的梅花,朵朵都是“淡墨痕”的,素净雅洁;诗的后两行抒情言志,说明他画梅花,不是为了让人夸赞颜色好,只是要让它的清香弥漫在天地之间。 二、教学目标 1.理解石灰的形象和特点,体会诗人的崇高品质,并自学《墨梅》。 3.了解诗人的生平与作品,感受诗人的伟大情怀。 3.学会以正确的节奏地诵读这两首古诗,并能根据自己的感悟读出诗歌的韵味。 4.创作诗歌书法作品。 三、教学准备 因为S版小学语文教材与苏教版的区别,学生对于石灰以及诗人王冕无认识,需要桂林老师提前让学生了解石灰的制作过程,以及阅读苏教版《少年王冕》课文。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两首》,先来学习其中的一首古诗,认识一位诗人。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解题。 看着这个诗题,结合昨天的预习,你有什么疑问吗?(师板书问号)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探究你们想知道的答案。 (二)初读古诗,读正确,读出节奏。 要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还是先从读课文开始吧!请同学们自由读两遍这首诗,注意把诗歌读准确,特别注意生字的读音,把诗读通顺,用笔划分一下诗歌的节奏。开始读吧。 谁来给我们读这首诗。注意读正确,大家还注意听一听他读得节奏。 教师小结“据义划分节奏”:223确实是七言诗中常规的划分节奏的方法,但是为了保持词语意思的完整,有时是可以分为43句式或者其他句式的。当然,一首诗中,也不是每一句都是一样的节奏,像这首诗中的最后一句,也可以划分为223的句式。

《墨梅》教学反思

《墨梅》教学反思 《墨梅》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墨梅》教学反思: 又教《墨梅》,发现诗中有不少地方和原来的不同了,如原来的“我家洗砚池边树”成了现在的“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改为了“个个花开淡墨痕”,“只留清气满乾坤”中的“留”成了“流”,为此,语文老师们还议论纷纷,心想是否是编辑的疏忽所致,《墨梅》教学反思。且不说前两处的改动是由于今古的说法不同而已,而对于诗句中墨梅的清气“留”在天地间变更为“流”在天地间颇有争议。后读了课本的主编张庆的解释才知道: 这里的“流”可以理解为“流溢”,是指梅花可贵的清气流溢在人间。这个备课时的争议让我想起了以前教学这首诗时,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个争议——一位学生认为诗中写的梅花不是画中的梅花,而是生长在诗人院中洗砚池的梅花实物。他发表了自认为很充分的理由:从诗中所说“只留清气满乾坤”看出梅花把自己的清香留在了天地间。而且还说到了因为梅花长在了洗砚池边,洗砚池中墨水渗透到了梅花的花瓣中,致使“朵朵花开淡墨痕”。虽然学生的看法并不是很科学,甚至有点可笑,但我并没有批评他,因为他的确实已经在学习思考问题了,教学反思《《墨梅》教学反思》。语文课程标准强调: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以上两个教学案例中,学生能

从阅读中提出问题,引发深层次的探究,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和自然科学知识,来体验、感悟语言文字,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墨梅》教学反思〕 附送: 《复习课》教学反思 《复习课》教学反思 今天,我讲授了一节复习课,学生们发言很积极,课堂气氛特别活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复习课》教学反思。 我充分尊重了学生们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时间还给了学生。孩子们学习得特别积极主动,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 学生们很喜欢表演的方式,在表演中,他们进一步理解了所学内容。 我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灵活运用教材,通过师生共同收集与主题相关的信息资料,丰富了课程资源,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实现教育目标,很有实效性,符合孩子的心理特征。我注重了学习方式的开放,学生的学习没有局限在课堂的40分钟,学生的学习更多地来自于课外,来自于自己的生活经验,教学反思《《复习课》教学反思》。课堂为学生提供展示信息、才能的平台,课堂气氛自由、开放。 不足: 1.教师没有发挥好自己的引导作用。 2.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有待于提高。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 墨梅 教案

墨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诗歌大意,领悟本课咏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 3、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了解诗歌大意,体会作者的高尚情怀。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谈话。师:大家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一首描写梅花的古诗吗?(记得)多媒体出示王安石的《梅花》,自由读一次。 2、师:这是一首著名的咏梅诗。还有这样一位诗人,他不仅爱梅、咏梅,还极擅长画梅,素有“画梅圣手”之称。这就是他晚年时的巅峰之作——《墨梅图》。(多媒体出示图片)你们知道这位诗人是谁吗? 生:王冕。 师:对!他就是著名诗人、书画家王冕。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下王冕其人呢? 3、简介作者。生交流,师出示王冕相关的资料。

过渡: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题在这幅《墨梅图》上的一首诗。 (出示古诗)板书课题,并齐读课题一次。 二、初读感知,了解诗意。 1、自读古诗 师:请大家读读这首古诗,注意:诗起码读三遍,一读字正腔圆,不错字;二读有板有眼不破字;三读注意节奏和重音,读出诗味。大家开始读。 学生读古诗。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词语:吾家洗砚池淡墨痕乾坤指名读,读对了大家跟读一次。 (2)读古诗,指名读,其他同学进行评价,然后齐读古诗一次。 3、看来通过第一遍读大家已经把这首古诗读通了,收获挺大的。 下面,老师再让大家大声地、自由地读读这首诗,看看自己能读懂哪些,当然有问题也可提出来,好不好?开始 4、大家读得很认真,有收获吗?也有问题吧?这样,老师给大家一个机会,把你的收获(当然也包括问题)在小组里交流交流、讨论讨论,你们说好不好?畅所欲言吧!…… ①在小组内交流各自读后的收获和问题 ②交流每句诗的意思。师小结:这是一首题画诗,是作者采用淡墨手法画的一株盛开的梅花。 ③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2020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之《墨梅》教案1

《墨梅》教案 一、说教材: 《墨梅》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墨梅而题写的。全诗表达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贞纯洁的品格。 二、说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首诗,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读了那么多的书,老师考你们几个课外知识怎么样?1、“岁寒三友”是哪“三友”?2、你能背出有关“岁寒三友”的诗句吗?(指生背)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欣赏王冕的千古佳作《墨梅》,读课题 (二)读诗 1、打开课本,自由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检查读。 2、古人写诗有五言、七言,《墨梅》就是一首标准的七言绝句。这首诗写出来,不仅要读,还要吟唱,七言绝句的节奏一般是××/××/×××/ 请同学们试着有节奏地来读这首诗,读出诗的韵味。自由练习,再指读,齐读。 (三)解诗 下面,老师给同学们一段时间,结合书上注释,自学这首诗。看自己能读懂多少,把读懂的内容用铅笔写在书上,把自己读不懂的地方打上“?”。 1、生自学。 2、小组内交流,并讨论不懂的问题。

3、全班交流: A、①结合注释能理解的重点词有:淡墨、痕、清气、乾坤 ②交流每句诗的意思。师小结:这是一首题画诗,是作者采用淡墨手法画的一株盛开的梅花。 ③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④带着对这首诗的理解自由读读这首诗。 B、师引导: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小进,大疑则大进。读了这么多,没有什么读不懂的地方吗? 可能提出的问题: ①作者为什么要画“墨梅”,而不画鲜艳的梅花? ②这是一幅画,诗中为什么说是“只留清气满乾坤”? ③为什么说“不要人夸好颜色” 师小结:这些问题提得好,可见同学们读诗时动了脑筋,有“大疑”必有“大进”,这就是会读书。当然,同学们不用着急,通过下面的学习,这些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四)品诗 1、品“淡墨” ①同学们,谁见过盛开的梅花?老师拍了好多幅梅花的照片,想不想欣赏?(课件:几幅盛开的梅花照片)照片中的梅花什么样子?你能用上一、两个词描述一下吗? ②王冕笔下的梅花从外表上看给了你什么样的印象?默读前两句诗,思考一下。 生说:淡墨;痕迹一般浅;颜色不够骄人…… ③师点课件,出示《墨梅图》。这就是王冕的代表作《墨梅图》,仔细观察一下,这淡淡的墨梅又给了你怎样的感觉? 生说:素洁、淡雅;美得有特色,不俗气…… ④指导朗读:你们说的老师深有同感。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指读。

《墨梅》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墨梅》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墨梅》教学设计1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自读自悟,能理解诗句中词语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凭借古诗诗句,感受古诗美的意境,是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准备: 1、课前请学生搜集王冕的资料。 2、制作好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请一学生介绍一下本首诗的作者王冕。 一、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冕写的《墨梅》(电脑出示全文),先听老师把这首诗读一遍。 二、1、你们也试着读读,看看能否读通,开始。 2、好,能读通吗?那钱老师来考考大家(电脑出示词语)。 吾家洗砚淡墨痕乾坤。 谁来读一下,读对了其余同学跟读两遍。 3、齐读古诗。 三、看来通过第一遍读大家已经把这首古诗读通了,收

获挺大的。 下面,钱老师再让大家大声地、自由地读读这首诗,看看自己能读懂哪些,当然有问题也可提出来,好不好?开始 四、大家读得很认真,有收获吗?也有问题吧?这样,钱老师给大家一个机会,把你的收获(当然也包括问题)在小组里交流交流、讨论讨论,你们说好不好?畅所欲言吧! 五、同学们讨论得非常热烈,有几个小组特别的投入,钱老师要表扬他们。下面,我们就来汇报一下讨论的结果。 还有没有什么疑问?钱老师有一些问题,不知大家愿不愿意回答? 六、1、请同学们仔细看图(电脑出示《墨梅》图),这画的梅花有什么特点? 2、看着这朴实的梅花,想想梅花有哪些品性。 3、王冕擅长绘画,他为什么尤其喜欢画梅花呢? 4、王冕自学成才,鄙视权贵,在素洁的梅花身上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操? 5、对啊,这素洁的梅花不正是诗人鄙视俗流,贞洁自守高尚情操的写照吗? 七、同学们,再让我们一起来读这首诗,从中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八、说说本首诗与《石灰吟》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 《墨梅》教学设计2 王冕写《墨梅》这首诗,诗人以梅花自喻,表现自己不同流合污的气节和卓尔不群的人品。

《墨梅》《竹石》《石灰吟》 教案

《墨梅》《竹石》《石灰吟》教案教材说明: 本课选了三首古诗,三首诗都是咏物言志诗。它们所写的事物不同,但都抒发了诗人做一个高尚正直的人的坚定志向。 《墨梅》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墨梅而题写的。诗的大意是:我平常画画洗砚的水池边上有一颗梅树,那一朵朵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汁点化而成。它不需要人们夸赞它的颜色鲜艳,只求在天地间留下清香的正气。全诗表现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贞纯洁品格。 《竹石》也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竹石画而题写的。诗的大意是:竹子抓住青山毫不放松,它的根牢牢扎在岩石缝中。千种磨难万种打击仍然坚忍不拔,不管你刮的是什么风,。全诗表现了诗人那种刚烈、坚韧,不畏任何艰险、不怕任何打击的硬骨头精神。 《石灰吟》的大意是: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焚烧看得平平常常。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教学目标: 1、学会3个生字,认识“乾、坤”两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焚烧、千磨万击、千锤万凿。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 学习咏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忆古诗,激发兴趣。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块瑰宝,那么你都会背诵哪些古诗句呢? 2、忆学法,迁移旧知,为自学古诗做好铺垫。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几首古诗。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以前是怎样学习古诗的? 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晓诗意;入意境,悟诗情。 二、授新 (一)《墨梅》 1、个人自学 依照学法自学《墨梅》 2、小组交流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自学合作探究,提出不懂得问题。教师

墨梅教学设计

墨梅 苏丽 教材分析: 《墨梅》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王冕为自己所画的墨梅而题写的。作者善于画梅,也喜欢咏眉梅。诗人借墨梅为喻,在素洁的梅花身上寄予了他鄙视流俗、贞节自守的高尚情操全。 诗的前两行写实,强调“吾家”的梅花,朵朵都是“淡墨痕”的,素净雅洁;后两行抒情言志,说明他画梅花,不是让人夸赞颜色好,只是要它的清香弥漫在天地之间。 教学目标: 1.学会诗中“砚、冕、乾、坤”这样四个生字,理解“墨梅、洗砚池、淡墨痕、满乾坤”等词的意思。 2.能理解《墨梅》的诗意,体会诗中梅的特点和品性。 3.能联系诗人的生平,感受诗人借咏梅来表达自己品格高洁、孤傲的胸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借助工具书自己解释王冕的《墨梅》,体会诗中梅的特点和品性。 难点:感受诗人借咏梅来表达自己品格高洁、孤傲的胸襟。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梅识美,品其“淡”“清” 1.欣赏梅花图片,教师解说:梅花真美啊!走进梅园,各种颜色的梅花就一一展现在我们眼前:瞧,这是粉红的,像——霞,这是白色的,如——雪,这是淡绿的,似——玉。梅花真美啊!漫步于梅园的小路上,感觉整个梅园都被梅香浸透了。是啊,无论是粉的、白的,还是绿的,都显得是那么的淡雅高贵,清秀脱俗。(板书:淡) 2.回忆赞美梅花的诗句,教师相机出示,学生齐读。 二、“墨梅”解题,初识王冕 1、(出示墨梅图)同学们看图,这是什么梅(墨梅) 2、为何称作它为墨梅(因为这是用墨画出来的梅花。) 3、是的,相传古人因看到月光映梅影于窗纸上,想到了用浓浓淡淡的水墨来画梅花。这就是——墨梅 4、而说到画墨梅,当属元代诗人、画家王冕的造诣最深。

(出示王冕简介,生快速浏览) 5、我们一起来把王冕的名字来写一写,注意“冕”字的上半部分和感冒的“冒”是一样的,中间和下面的横和左右是不相连的,切不要写成“曰”字。 跟着老师书空。 6、王冕爱梅啊,这一天他家洗砚池边的梅树上的梅花盛开了(图片出示),那淡雅的色彩、宜人的清香让王冕沉醉了,于是他挥墨画下了这么一幅墨梅图。为了使画的意境更加深远,他还在画上题了一首诗。(出示墨梅诗)。 三、初读《墨梅》,读出节奏 1、请同学们把这首诗多读几遍,注意要把诗读正确、读流利、读出古诗的节奏。 2、自由读诗指读正音吾砚 3、诗的第一句里还有一个生字(板书:砚(yàn))。我们知道文房四宝指的是——笔墨纸砚。 4、老师再请位同学来准确、流利地古诗来读一读。(个别读。) 5、读得字正腔圆。刚才老师听出你在“吾家”后面停顿了,在“洗砚”后面停顿了,你读出了古诗节奏。通常七言诗都是按照这样二二三的方式停顿的,这样就能把古诗的节奏读出来了。下面请同学们随着老师的手势,一起来把这首诗有节奏的读一读。 6、齐读(师用手势引导) 四、自读自解,梳理诗意 1、同学们再来自由地把这首诗来读读,想想:你能理解哪些词句的意思哪些地方你还读不懂,做上记号。 2、生自读古诗交流 3、“吾家洗砚池头树”是指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 4、吾家就是我家(板书:我),古人说吾我们现在说——我,这是古今语言表意的不同。像这样的例子在这首诗中还有一处,古人说:个个花开,我们现在说——朵朵花开。 5、“个个花开淡墨痕”是指梅树上的朵朵梅花盛开了,画在纸上显现出淡淡的墨痕。 6、“不要人夸好颜色”是说不要别人去夸它的颜色有多么的好。 7、“只流清气满乾坤”只要在天地间留下清香。

部编版四语下册墨梅教案

《墨梅》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砚”、“乾”、“坤”三个字,了解古诗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会梅花不以追求色彩的艳丽来讨人称赞,而要画出的是梅花的不同凡俗的精神,抒发了作者高洁的志趣和情怀。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师生双边教学活动方案预设预设修改或生成情况。 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 2.思考:读后你知道了什么?(这课书要学习墨梅这首古诗。)读后你想到了什么?(我们想到了过去学习的古诗、诗人的介绍……特别想知道“古诗三首”指的是哪三首?是谁写的?诗的内容是什么?诗人想表达什么感情?) 3.明任务:这三首古诗分别是唐代、唐代和元代著名的诗歌。诗人分别是王昌龄、卢纶和王冕。通过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独立学习更多的古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二、指导预习。 1.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洗砚池墨痕乾坤 2.朗读古诗。 3.联系注释,想想每句诗的意思,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者划下 来。 4.分组交流自己查找到的有关资料。 三、检查预习。 以读准字音、质疑为重点。 四、学习古诗

1.了解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2)《墨梅》作者:元代著名画家王冕。 王冕(公元1287——1359)我国元代著名画家。字元章,号煮石山农,诸暨人(今浙江绍兴)。 (3)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墨梅。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顾名思义,即为用水墨画的梅花。) (4)从题目上,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知道了这首诗写的是水墨画的梅花。想知道这幅梅花图是谁画的?墨梅有什么特点?诗人为什么要写《墨梅》这首诗?要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2.讲解诗意。 (1)教师范读。 (2)指名学生读。 (3)学生借助字典、辞典进行自学。(初步理解字在诗中的意思,提出不懂的地方。) (4)教师点拨前两句: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A.指名试读。 B.理解字义。 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词语,比如查资料,利用工具书,网上查询等。 洗砚池:画家洗砚的水池。传说晋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在洗砚池边练习书法,池水因此变成黑色。 淡墨痕: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几种,如淡墨、浓墨、焦墨。这里是说用淡墨圈出梅花花瓣的痕迹。 C.理解诗句的意思。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如下: (我家洗砚池边的这棵梅树,朵朵花开显出淡淡的墨 痕。) D.进一步理解。 这两句诗写了梅的什么特点? (突出了它淡淡的彩。)

部编四年级下《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墨梅》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四年级下《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墨梅》教案设计 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认读“芙、蓉”等7个字,会写“芙、蓉、洛”等8个字,理解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3.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4.体会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理解诗句及整首诗的大意。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品质。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读“芙、蓉、洛”3个字,会写“芙、蓉、洛、壶”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能默写古诗《芙蓉楼送辛渐》。 3.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抓住“冰心”“玉壶”等词语理解诗句。 4.体会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一、解题导入,介绍作者 离别这种情感自古有之,与友人分别时或是表达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或是表白自己的心志,这种种的离情别绪都凝聚在这字字凝练的古诗中。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哪些送别诗? 预设:《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等。 接下来,我们要学习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芙蓉楼送辛渐》。 2.揭题: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板书课题,齐读。 (板书:芙蓉楼送辛渐)

3.解题:学习古诗,应从题目入手,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课件出示2】 “芙蓉楼”是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送”是送别的意思。“辛渐”是诗人的一位朋友。题目的意思是:在芙蓉楼送别好友辛渐。 4.作者简介:【课件出示3】 王昌龄(698-756年)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汉族。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擅长写七言绝句,后人称王昌龄为“七绝圣手”。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5.写作背景:【课件出示4】 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王昌龄当时离京赴江宁(今南京市)丞任,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 二、初读诗文,初步感知 1.自读古诗,读准确,读流利。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_25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2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 2.思考:读后你知道了什么?(这课书要学习两首古诗。)读后你想到了什么?(我们想到了过去学习的古诗、诗人的介绍……特别想知道“古诗两首”指的是哪两首?是谁写的?诗的内容是什么?诗人想表达什么感情?) 3.师:这两首古诗分别是明代、元代著名的诗歌。诗人分别是于谦和王冕。通过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独立学习更多的古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二、指导预习。 1.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洗砚池千锤万击焚烧乾坤 2.朗读古诗。

3.联系注释,想想每句诗的意思,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者划下来。 4.分组交流自己查找到的有关资料。 5.检查预习。以读准字音、质疑为重点。 三、学习《石灰吟》。 1.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读后评读) (2)填空练习:《石灰吟》这首诗是(明代)诗人(于谦)所做。 2.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 《石灰吟》的作者是明代诗人于谦。于谦(1398—1457)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传说这是于谦12岁时的作品。 (2)抓字眼,明诗意。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千锤万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锤,锤打。凿,开凿。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烈火烧炼也很平常淡然,好像很平常的事情。首句写开采石灰岩的艰难困苦,表明石灰从出世时就经受考验。第二句写了石灰在烧制过程中要经过烈火的煅烧。面对严峻的考验,却能够从容自若,处之泰然。“烈火焚烧”与“若等闲”,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衬托出石灰的顽强。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马投涧中心小学高振红

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思考 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提倡小组学习,合作交流,与人分享。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在小组成员间构建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使成员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愉悦感,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因此,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它受到了各级领导及广大教师的青睐。但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发现,不少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运用还存在赶时髦的现象,我们不妨来看看下面的几个案例:案例一:一位老师上课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小组讨论,学生便七嘴八舌地讨论开了,结果学生的讨论的话题越来越远了,老师发现后立即下令讨论完毕…… 案例二:一位老师上课时,为了体现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让学生小组合作测量书本封面的长、宽各是多少,在钉字板上围长方形、正方形等一些简单的操作,结果一人在做,其他人在看。 案例三:一位老师上课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小组讨论,学生刚开始讨论,老师就开始问讨论好了没有,结果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好了”…… 上述几个案例,案例一由于教者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变自主讨论为自由讨论,学生由于对讨论的话题不感兴趣或讨论的话题过于简单、深奥等原因,案例二由于教者把合作学习作为一种点缀,把本可以由学生独立完成的问题却让学生合作来完成。案例三由于教者为了赶时间,未给学生合作、探讨的时间,加之学生的虚荣心理,从表面看合作成功,其实质根本没有给学生合作的体验与过程。透视合作学习中一些问题,首先,从学生的参与来看,部分小组成员没有积极参与到交往过程中,把自己作为个体。其次,从交流的结果看,小组交流后进行班级交流,学生反馈的还不是小组学习的结果,往往展示的是个人的想法。 虽然小组合作交流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学生参与面广,参与有效率高。但是,并非任何时候都可以进行合作交流,而要选择恰当的时机,才能保证交流的有效进行。一般说来,在初读课文时,先同桌互相考考生字的读音,这不仅可以彼此纠正错误,还增进友谊。接着是学习小组读课文,可以是指名分段读,这样一来,以强带弱,还让学生逐步养成认真听的习惯。最重要的是学生在交流对课文或重点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墨梅》创新教案

《墨梅》创新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砚乾坤”3个字,会写“砚乾坤”3个字,了解古诗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会梅花不以追求色彩的艳丽来讨人称赞,而要画出的是梅花的不同凡俗的精神,抒发了作者高洁的志趣和情怀。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师生双边教学活动方案预设预设修改或生成情况。 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 2.思考:读后你知道了什么?(这课书要学习墨梅这首古诗。)读后你想到了什么?(我们想到了过去学习的古诗、诗人的介绍……特别想知道“古诗三首”指的是哪三首?是谁写的?诗的内容是什么?诗人想表达什么感情?) 3.明任务:这三首古诗分别是元代、清代和明代著名的诗歌。诗人分别是王冕、郑燮和于谦。。通过学习古诗,我

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独立学习更多的古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二、指导预习。 1.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洗砚池墨痕乾坤 2.朗读古诗。 3.联系注释,想想每句诗的意思,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者划下来。 4.分组交流自己查找到的有关资料。 三、检查预习。 以读准字音、质疑为重点。 四、学习古诗 1.了解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2)《墨梅》作者:元代著名画家王 冕。 王冕(公元1287——1359)我国元代著名画家。字元章,号煮石山农,诸暨人(今浙江绍兴)。 (3)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墨梅。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顾名思义,即为用水墨画的梅花。) (4)从题目上,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知道了这首诗写的是水墨画的梅花。想知道这幅梅花图是谁画

古诗两首-《墨梅》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墨梅》教学设计 20 《古诗两首--墨梅》 教材分析: 《墨梅》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王冕为自己所画的墨梅图而题写的。全诗表达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贞纯洁的品格。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2、了解诗歌的大意,领悟本课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3、能联系诗人的生平,感受诗人借咏梅来表达自身品格高洁、孤傲的胸襟。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首诗,领悟本课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感受诗人借梅来表达自身品格高洁、孤傲的胸襟。咏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诗: 同学们,从很小的时候起,我们就诵读过许多古诗,大家可以随意的吟出一两句吗, 生吟诵古诗。 在刚才同学们吟诵的古诗中,诗人或是借物抒怀,或是托物言志,表达了诗人丰富的感情、远大的志向、高尚的节操。古人说过这样的一句话:“诗言志,歌咏怀”。在古诗中就有不少以诗言志的名篇佳句,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墨梅》正是咏梅、赞梅的上乘之作。

板书:墨梅元王冕 (课件出示20 《古诗两首??墨梅》) 同学们,对诗人王冕你了解哪些,生交流汇报,师补充。 (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二、读诗: 1、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指名读,齐读。(课件出示《墨梅》) 2、《墨梅》是一首标准的七言绝句。七言绝句的节奏一般是 ××/××/×××/(课件出示《墨梅》范读录音) 请同学们试着有节奏地来读这首诗,读出诗的韵味。自由练习。 分组读,齐读。 三、解诗: 下面,老师给同学们一段时间,结合书上注释,自学这首诗。看自身能读懂多少,把读懂的内容用铅笔写在书上,把自身读不懂的地方打上“,”。 1、生自学。 2、小组内交流,并讨论不懂的问题。 3、全班交流:(课件出示《墨梅》重点词) (1)本课需理解的重点词有: 洗砚池、淡墨、清气、乾坤 (课件出示词语注释) (2)交流每句诗的意思。 (3)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4)带着对这首诗的理解自由读读这首诗。 4、小结:这是一首题画诗,是作者采用淡墨手法画的一株盛开的梅花。

《墨梅》教学设计

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墨梅》 内容来源:小学五年级课标要求会背的古诗 课时:第一课时 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 设计者:荥阳市第三小学苏明珠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硬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2)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 (3) 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2、教材分析 作为小学优秀诗文背诵推荐之一。这篇诗文通过对墨梅的描述表达作者清高、淡泊名利的情志。 3、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诗的学习有较大的兴趣,学生已积累了一些优秀诗文,他们对于诗的韵律有一定的了解和语感。会借助注释、抓住关键词、想象画面等方法来理解诗意。 学习目标: 1、通过各种方式的读,能将古诗读正确、有韵味。(重点) 2、借助画面、抓住关键词、了解诗人资料等方法来理解诗意。(难点) 3、正确规范书写这首诗。 评价任务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2、能借助图画、结合注释、诗人资料、抓住“淡”“留”“清气”等词理解诗意。 3、正确规范书写古诗。 教法:讲授法、读书指导法 学法:读一读,背一背,说一说,想一想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积累诗句。 梅花,岁寒三友之一,中国名花代表;梅花,朵朵冷艳,缕缕幽芳;梅花,傲雪独立。风姿卓越;梅花最有灵魂,最有品格,也最有骨气。让我们不禁想到关于梅花的诗句。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关于梅花的诗。(板题) 二、观察图画,揭示题材。

墨梅教学反思_心得体会

墨梅教学反思 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墨梅教学反思,感谢您的阅读! 篇一:墨梅教学反思 又教《墨梅》,发现诗中有不少地方和原来的不同了,如原来的“我家洗砚池边树”成了现在的“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改为了“个个花开淡墨痕”,“只留清气满乾坤”中的“留”成了“流”,为此,语文老师们还议论纷纷,心想是否是编辑的疏忽所致。且不说前两处的改动是由于今古的说法不同而已,而对于诗句中墨梅的清气“留”在天地间变更为“流”在天地间颇有争议。后读了课本的主编张庆的解释才知道:这里的“流”可以理解为“流溢”,是指梅花可贵的清气流溢在人间。 这个备课时的争议让我想起了以前教学这首诗时,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个争议——一位学生认为诗中写的梅花不是画中的梅花,而是生长在诗人院中洗砚池的梅花实物。他发表了自认为很充分的理由:从诗中所说“只留清气满乾坤”看出梅花把自己的清香留在了天地间。而且还说到了因为梅花长在了洗砚池边,洗砚池中墨水渗透到了梅花的花瓣中,致使“朵朵花开淡墨痕”。虽然学生的看法并不是很科学,甚至有点可笑,但我并没有批评他,因为他的确实已经在学习思考问题了。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以上两个教学案例中,学生能从阅读中提出问题,引发深层次的探究,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和自然科学知识,来体验、感悟语言文字,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 篇二:墨梅教学反思 这首诗是元代诗人、书画家王冕的作品。作者擅长画梅,也喜爱咏梅。本诗正是他的一首题画诗。诗人借墨梅为喻,在高洁的梅花身上寄予了他鄙视流俗、贞节自守的高尚情操。 在学习这首古诗时,我注重让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了解诗人及生活的背景,理解诗的题目,掌握题目中的关键字词,学习诗句时抓字眼,明诗意,想象诗的意境,感悟诗歌表达的情感。

《梅花魂》教学反思

《梅花魂》教学反思 《梅花魂》教学反思 《梅花魂》教学反思1 第四课《梅花魂》是一篇饱含深情地爱国之文,文章主要通过具体事件描写,表现了外祖父虽身在异国他乡,却拥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怀。 一、具体事件的描写。课文主要通过描写外祖父的“读诗落泪”、“爱梅惜梅”“临别增梅”等画面的描写,来刻画一位身在异国,却心怀祖国的老华侨的形象。 二、各种描写手法的运用。文章运用多种描写手法来刻画丰富外祖父的形象。语言描写,神态刻画,动作烘托等多种手法的共同运用,是外祖父这位虽然地处他国,却依旧拥有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形象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三、首位呼应。小学阶段的课文基本都采用这样一种手法,前面交代的内容,在文章结尾的地方都一一得以体现。这篇课文也不例外,开头交代看到梅花就想起了已经去世的外祖父,结尾再次交代外祖父送我《墨梅图》其实就是表达自己的一腔拳拳的爱国之情呀!店面题目,别有深意。 《梅花魂》教学反思2 上完《梅花魂》这一课,我的心里涌动着一种激动,洋溢着一种感动,为自己,也为学生。

《梅花魂》是归国华侨陈慧英所作,作者通过回忆自己和外祖父在国外一起生活直至分手的一段经历,表达了对已故外祖父的深切怀念,热情歌颂了老一代华侨眷恋祖国,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与学生一起学习了这篇课文后,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如果说以往的教学注重的是语文知识,语文技能,那么新世纪的语文教学追求的是情感。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生命成长的过程,一次情感经历的过程,也就是说,要让孩子在语文的情感世界里真正走一趟,用情感驱动语文知识。这是学好语文的前提。本文语言生动优美,情感真挚,字里行间无不倾注了作者的爱国之情。让我们感受到一位漂泊在外仍对祖国家乡无比眷念的老人那种朴实的挚爱。因此,教师要充满激情,用饱满的真挚的情感唤起学生的热情,激情。从而产生对梅花魂的理解,体会华侨的爱国之情。 二、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 语文课标指出,我们要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和""文本对话":比如在这堂课中,在最后学完课文,我让学生练笔: A假如你是外祖父,此时站在海边眺望着祖国的方向,心里在想些什么呢? B假如你是莺儿,想像孤独的外祖父会怎样寄托思乡之情?在祖

部编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塞下曲、墨梅》教学设计

《塞下曲、墨梅》教学设计 1.会认“砚、乾、坤”3个生字和多音字“单”,会写“雁、砚、乾、坤”4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习借助注释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1.品读古诗,比较阅读,提高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 2.接受古诗的熏陶,体会诗中人物的精神品质,向他们学习。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导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大家是不是都会背诵了呢?(生齐背)好。大家还记得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的吗?(解诗题、读诗文、明诗意,说人物、悟诗情)这节课我们将运用相同的方法来学习《塞下曲》《墨梅》这两首古诗,先来学习《塞下曲》。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读课题,了解作者。 (1)解读课题。 明确:“塞”读“sài”,边界的意思;“曲”读“qǔ”,歌曲的意思。“塞下曲”是边界上的歌曲,是唐代的一种歌曲名称,内容大都描写边疆的战斗生活。 (2)简介作者。 卢纶(739—799)字允言,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人。他的边塞诗雄壮豪放,字里行间充溢着英雄气概,读后令人振奋。 2.朗读古诗,初步感知。

(1)朗读古诗。 ①要想学好古诗,首先必须要读好古诗,自己练习将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 明确:单(chán)于:匈奴的首领,诗中指侵扰唐朝的契丹等贵族首领。骑:指骑兵。 ②教师范读,注意停顿和语气。 塞下曲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③再指名读,齐读。 (2)自学古诗。 ①自学,说说每句诗的意思,不懂的地方可以查字典、看图,或联系上下文进行解释。 ②师生交流,初步理解古诗: A.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明确:在乌云遮月、雁飞无声的漆黑夜晚,敌军统帅单于带着部队悄悄地逃跑了。 B.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明确:我方发觉后,正准备带领轻骑兵去追击敌人,刹那间,纷纷的大雪沾满了将士们的弓和刀。 3.深入品味古诗,欣赏诗歌。 明确:一、二句“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写敌军的溃退。“月黑”,说明无光。“雁飞高”,说明无声。趁着这样一个漆黑的寂静的夜晚,敌人悄悄地逃跑了。连单于都“夜遁逃”,可见他们已经全线溃败。尽管有夜色掩护,敌人的行动还是被我军察觉了。三、四句“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写我军准备追击的情形,表现了将士们威武的气概。试想,一支骑兵列队欲出,刹那间弓刀上就落满了大雪,这是一个多么扣人心弦的场面! 诗人不写军队如何出击,也不告诉你追上敌人没有,他只描绘一个准备追击的场面,就把当时的气氛、情绪有力地烘托出来了。

六年级语文下20.《古诗两首》(《石灰吟》《墨梅》)写梅花的诗补充_教案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下20.《古诗两首》(《石灰吟》《墨梅》) 写梅花的诗补充 本文是关于六年级语文下20.《古诗两首》(《石灰吟》《墨梅》)写梅花的诗补充,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1、《墨梅》【元】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2、《早梅》【唐】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回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3、《雪梅》【宋】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4、《忆梅》【唐】李商隐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 5、《白梅》【元】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6、《梅》【宋】王淇 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 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 7、《与薛肇明弈棋赌梅花诗输一首》【宋】王安石 华发寻春喜见梅,一株临路雪倍堆。 凤城南陌他年忆,香杳难随驿使来。 8、《梅花》【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9、《梅花绝句》【宋】陆游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10、《杂诗》【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欹穸前,寒梅著花未。 11、《杨柳枝词》【唐】刘禹锡 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 请君莫凑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12、《新栽梅》【唐】白居易 池边新栽七株梅,欲到花时点检来。 莫怕长洲桃李嫉,今年好为使君开。 13、《十一月后庭花盛开之二》【宋】蔡襄日暖香繁巳盛开,开时曾达千百回。 春风岂是多情思,相伴花前去又来。 14、《次韵中玉早梅》【宋】黄庭坚 折得寒香不露机,小穸斜日两三枝。 罗帷翠叶深调护,已被游蜂圣得知。 15、《梅花绝句》【宋】陆游 当年走马锦西城,曾为梅花醉似泥。 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 16《红梅》【宋】苏轼 年年芳信负红梅,江畔垂垂又欲开。 珍重多情关伊令,直和根拨送春来。 17、《岭上红梅》【宋】范大成 雾雨胭脂照松竹,江面春风一枝足。 满城桃李各焉然,寂寞倾城在空谷。 18、《探梅》【宋】杨万里 山间幽步不胜奇,正是深夜浅暮时。 一枝梅花开一朵,恼人偏在最高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