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藩王府结局

明代藩王府结局
明代藩王府结局

明代藩王府结局

韦州/银川庆王府

明太祖朱元璋封十六子朱栴为庆王,封地宁夏。但因当时宁夏粮饷不足,朱栴于洪武二十六年(1392年)在韦州城建造。

庆王宫府,次年入住韦州。1394年又在韦州置宁夏群牧千户所,也称韦州群牧千户所,隶属宁夏卫,有官兵1120名,专为庆王府司牧养羊、马之业,管理庆王府在宁夏各地牧场。后庆王府迁往宁夏镇城,庆王每年春居韦州,秋返镇城,韦州王府成为庆王避暑行宫。庆王于正统三年(1438年)病逝,翌年安葬在同心韦州的罗山。以后,皇帝亲封的9世亲王和庆藩分封的诸王及嫔妃等70多人先后安葬在此,形成了“明庆王陵”。建文三年(1401),庆王奉命迁王府于宁夏,负责庆阳、宁夏、延安、绥德等地军务,直接管理中护卫。庆王府建于宁夏镇城南薰门内(今银川市中山南街西),萧墙高4.33米,周长1.5公里,内有王宫、东宫、西宫、承运殿及逸乐园、宜秋楼等。设仪卫司、长史司、工正所、典膳所典仪所、广济仓等机构。

济南德王府

明代的时候,泉城济南的城中之城——德王府,可以说是一座“小泉城”。德王是明代第六任皇帝明英宗朱祁镇次子朱见潾,其兄朱见深继位后,德王享受的各种待遇仅次皇帝一等。德王府位于济南城区中央,面积占全城三分之一,府内泉水成群,宫城围绕。朱见潾大兴土木经营他的王府,修了一条玉带河把珍珠泉、溪亭泉、云楼泉等几十处泉水串连起来。水畔花木掩映着楼台殿阁,河里往来画舫,供德王及其嫔妃在水上游乐。

朱见潾常以府第的泉景、城景自负。朱诗《白云亭》称赞这些景致:“印月池头正明,主人曾此濯冠缨。肯夸风景殊人世,却爱源流合圣清。”明代诗人还为它吟咏:“曲池泉上远通湖,百丈珠帘水面铺。云影入波天上下,藓痕经雨岸模糊”(边贡);“白云楼下水溶溶,滴滴泉珠映日红。渊客泣来无觅处,恐随流水入龙宫”(晏璧);“禁城春晓泛晴湖,万象光涵一鉴铺。七十二泉游览遍,独疑今日在蓬壶”(王羽)。

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清兵攻占济南,德王府大部被焚于火。崇祯十二年正月,清兵入关破济南,德王朱由枢被俘,至崇祯十五年正月死于关外。《聊斋志异-

鬼隶》说济南此役扛尸百万”,但德王府竟有人幸存。明朝重建德藩,至崇祯十七年清朝入关,最后一个德王朱由棷降清。

康熙五至六年(1666—1667)山东巡抚周以德以德王府中心地带为基础,缩建为巡抚衙门,形成现在的规模。清代的时候,德王府遗址的泉景基本上恢复原状,人称这处胜迹为德藩故宫。后来,德藩故宫的多处景点散落民间,例如,珍珠泉迤西,今有王府池街,街北的王府池,长30米,宽19米,深1.5米;街南的小王府池,长4米,宽2.6米,深1.2。民国时期,这里成为都督府,“七七事变”起,省主席韩复榘南逃时,将省府大部建筑破坏。日本飞机亦曾轰炸此地,遂成废墟。建国后,对珍珠泉大院重新加以修葺,除了修饰遗留的几座明清建筑外,又添了新的建筑物。经年修复,始成现在这一美丽的自然景观。1979年12月,这里成为山东省人大常委会驻地。

五峰山南观称元都,又名玄都观,是明朝德王府的陵园。陵内原有明德庄王、德懿王、德怀王、德恭王、德定王的六座坟墓,现仍存有“八字墙”、墓门、石碑等。

青州衡王府

衡王府是山东,也是北方最后一个遭受灭顶之灾的亲藩。它逃过了明末历次劫难,至顺治元年七月,末代衡王朱由木取降清。顺治三年五月,朱由木取与荆王、潞王等十一位明宗室,以私藏金玉银印,图谋不轨之罪名,遭清政府杀害,衡王府被抄没,方告最后完结。王府石坊坐落在青州城区玲珑山南路,为明朝衡王府遗迹,俗称“午朝门”。石坊造型宏伟,刻工精细,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兖州鲁王府

鲁,荒王檀,太祖庶十子。洪武三年封,十八年就藩兖州府。崇祯十五年,清兵再次入关破兖州,鲁王朱以派及诸郡王宗室千余人被害。其弟朱以海南奔浙东,清顺治三年,被张国维等推为监国,清兵入浙,朱以海南下投靠郑成功,后病死于台湾。

南昌宁王府

宁王府在南昌市星火路。为明宁献王朱权改封南昌后所营建。权系朱元璋第十六子《明史》说是第十七子),原封大宁。朱棣(成祖)约基起兵,夺取建文帝位后,遂被改封南昌,建宁王府。府第规模宏伟,雕梁画栋,十分华美。因年代之远,

风雨侵蚀,都已倒毁,仅头门尚存。头门两壁还嵌有明娄妃所写的“屏翰”二大字,高8尺,宽6尺,用青石刻成。为历人宁王居住之所。正德年间(1506—1521)宁王宸濠起宾谋取夺武宗帝位,失败后宁王府废。清代改为藩署。建国前后,南昌市政府、江西省文艺学院后改革者文艺学校)均曾设于此。今为江西省京剧、话剧、歌舞三团团址。

长沙潭王府/谷王府/襄王府/吉王府

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封第八子梓为潭王,在城的正中建潭王府;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徙封弟穗于长沙,建谷王府;明仁宗封子瞻墡为襄王,建襄王府;宪宗成化十四年(1478年)明英宗封第七子见俊为吉王,吉王成年后来长沙就藩,以潭王府故址改建吉王府,这就是后来的皇殿坪。吉王传定王、端王、宣王、由栋。明末,张献忠领兵入长沙,焚烧吉王府,故明诸王府尽毁于火。近侧民舍,亦受池鱼之殃。吉王府有四门,分别为端礼门、体仁门、遵义门、广智门,专门充当仪仗护卫的仪卫司衙门就叫司门口。右面建有藩城堤以保障王府免受湘江洪水的淹浸。现在的八角亭、走马楼、藩正街等地名,都在藩王府内,是吉王出巡、驻足的地方。他为了尽情享乐,在府内营建花园,园内堆有“紫金山”,开浚有万春池,后来民间俗称四方塘。这在当年都是粉白黛绿曼舞轻歌之所。笔者曾看过明朝的长沙、善化城图,吉王府确实占了省城的大半,“半城王府”是写实,是足可发千古之长叹的。及至农民起义军张献忠挥师攻入湖南,第七代吉王狼狈逃窜,接着清兵铁骑南下,明朝覆亡,存在了167年的长沙吉王府也如秋风扫落叶一样土崩瓦解。当时明朝降将洪承畴不管故主的遗封,首先将藩府拆去,拆得的砖石全部拿去修城墙。只剩下断壁残垣伫立于黄昏中,仿佛还沉浸在繁华的梦忆。

吉王的后裔遭逢世变,为图隐匿,将“吉”字加“冂”为“周”,潜入民间。其中有一个周达武,本是宁乡石家湾煤矿工人,后投湘军,受知于骆秉章、左宗棠,以军功先后任四川、贵州、甘肃提督,后来周达武买下长沙城北的蜕园以为休憩之所,这是当时省城首屈一指的苏州式园林。民国成立,他的次子周家纯呈上家谱,请求湖南督军府批准复姓,改名朱剑凡。朱剑凡是个醇儒,乐于揽天下之英才而教之,后来将蜕园全部捐赠给周南女中作校舍,至今周南中学中。

还有剑凡堂。真所谓“英雄割据虽已矣,文采风流今尚存”了。

武汉楚王府

明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封第六子朱桢为楚王。次年开始在江夏高观山(今蛇山)南侧建王府,历时9年竣工。先后建成宫殿楼阁、亭台水榭等建筑800余间,其城高近10米,壮丽不亚皇城。崇祯十六年(1643)春,张献忠率农民起义军攻破江夏城,缚楚王朱华奎沉入江中,并放火烧毁楚王府。改江夏为天授府,建立“大西”政权,自称“大西王”。

安阳赵王府

明永乐三年(1405年)明成祖第三子朱高燧被封为赵简王,于洪熙元年(1425年)将府署改为赵王府。现存高阁寺,为明成化六年(1470年)重建。高阁寺建在梯形的方台上,台高8米,长宽各13米,周围有石板护栏。阁高10米,重檐九脊,琉璃瓦顶。正面设台阶32层。叮登台顶,举日西眺,与文峰塔遥遥相望。阁壁石雕游龙25尾,形象各界,栩栩如生。

荆州辽王府/惠王府

辽王本来就藩于辽东广宁。靖难之役后,明世祖迁辽藩于江陵(今荆州)。辽王府的宫殿本来是原来湘王的。隆庆元年(1567),第八代辽王朱宪(火节)因被告发犯有淫虐僭似诸罪,被废藩,自此国除。辽王府先是归了张居正,后来又归了新来的神宗第六子惠王朱常润。崇祯十六年(1643),张献忠攻克荆州,惠王被杀,王府被毁。

兰州肃王府

明肃王府建于明惠帝建文元年(1399年),迄今607年,历经清、民国,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57年,一直是甘肃最高行政权力机构所在地。600余年记录着多少风云往事,刀光剑影、血雨腥风、朱门糜烂、官场案牍、兴盛衰落,皆成历史。今日肃王府故址依然雄姿骄艳,风采不减,正是“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明太祖朱元璋将其庶第十四子朱木英,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由汉王改封为肃王,就藩甘州(今张掖)。明惠帝建文元年,请求内徙,朱木英将肃王府移藩兰州。肃王朱木英和其他诸王一样,“冕服、车旗、邸第,天下子一等。公侯大臣伏西拜谒,不敢钧礼。”“岁禄万担”。肃王迁往兰州后,即大兴土木,修建豪华宫室。府址设在今甘肃省人民政府一带,墙高1丈,周垣3里。中部为府署,

东、西、南三面均有府门,正门朝门,第二南门为棂星门,后有端礼门,再后有承运殿、存心殿、再后即肃王府宫,分东、西二宫。府署东、西、北三面为王府宫苑。东苑花园称凝熙,是肃王及妃嫔游憩之地,园内“垒石为山,因泉为池,山下洞壑幽幽远,逶迤数里”,亭台水榭,树木葱郁,北滨黄河,景色优美,俗称大、小山字石。假山下有洞,洞有塑像。云洞下可通至城西雷坛,窥之黝然而深黑,莫敢入者。洞北有斗母宫,层楼高耸,可以远眺。府署后北就城墙建拂云阁,与北山对峙。明肃王自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封藩以来,至崇祯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破兰州,历经252年,共9世,11王。

明肃王府至清初为巡抚府,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改为总督府。《甘肃新通志》载:“总督府方广二里,中为大堂,堂前东西为官厅,为巡捕厅,后为二堂,堂东为大书院,为‘集益轩’,又后三堂,最后为内宅,为花园。大堂为宜门,门外为立中居正坊,坊东为土地祠,西为集房,东为大门,又南辕门,辕门外旗杆各二,署东为箭道(新设督练公所于内),署西为笔帖式二署。晚清衙门前有3个牌坊,正面牌坊高大,上有“宪纲文武”。东西两牌坊稍低,东曰“控制三边”,西曰“威震西域”。清嘉庆、道光年间,总督那彦成对明“凝熙园”数加修葺。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林则徐赴新疆伊犁,途经兰州,在日记中写道:“其署中后园甚宽整,连及北城,之上有楼曰‘拂云楼’,登楼望北岸诸山,俯瞰黄河,眼界颇佳。其下有小碑林,镌刻(怀)素、米(芾)董(其昌)诸帖于壁,皆那文毅公(即那彦成)所留物也。”。光绪年间,总督左宗棠重修“凝熙园”,称“节园”。园北有阁曰“澄清”,引黄河水经其前汇为二池,东行北折。砌外垣如雉蝶状,曰:三受降城。河水复南引绕“瑞谷亭”之东,以东南出园。有巨石矗立,左宗棠题之曰:“砥柱”。出园外南复为池,名曰“饮和”。砥柱之西有土山,左宗棠题曰“太华夜月”。山之西有亭曰“一去”。其南为贞烈遗阡,阡上有亭。澄清阁西有“烈妃祠”,旧为“延禄亭”。“太华夜月”之前旧有屋,曰:“环碧山庄”,左宗棠改为忠义祠。祀肃藩、僚属及总督杨岳斌(同治三年(1864年)授,次年任,湖南善化人。)从之死难者。

其东有碑洞,原为那颜成所修。园西墙外亦有池,名曰“挹清”。挹清、饮和池之水,与民共之,汲取者时属于途。园北,登则至“拂云楼”。左宗棠在节园,曾留有不少楹联、诗文。澄清阁联“万山不隔中秋月;千年复见黄河清。”拂云

楼联:“积石导流归大海;崆峒倚剑上重霄。”节园槎亭联:“八月槎横天上落;连畦菜长故园春。”饮和池联:“空潭泻春,若其天成;明漪绝底,饮之太和。”。自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建立总督府于肃王府,至宣统三年(1911年),历经145年。

民国甘肃省政府1911年辛亥革命后,甘肃省都督、将军、督军署、甘肃省政府的办公所在地仍为明肃王府故址。府内建筑基本保持原貌。抗战时期,大堂改为中山堂。中山堂的楹联为“惟公揭平等自由独立解放之旗,唤起四百兆同胞,有如春风来临,瞻仰遗容思报国;此地乃金城王塞古杰时贤所在,继承五千年历史,好挟黄河东下,誓除倭寇出重洋。”节园民国时期为省府后花园。民国八年(1919年),督军张广建于澄清阁西,烈女祠东建一亭,曰“来鹤”。又改筑一去亭曰“船亭”。民国十二年(1923年),督军陆洪涛凿池船亭之南,遍植以莲芡;又筑室园西北隅名曰“柳庄”。民国十五年(1926年)改为中山东园。陆洪涛为柳庄作楹联:“躬耕乐道追莘野,抱膝长吟忆草庐。”1936年4月,庄泽宣《西北视察记》记载:“省府后花园原为节园,面积甚大,有亭榭花木之胜,余初至时梨花盛开,自青(海)归来,则牡丹已含苞欲放。”“园之中央有槎亭,高形阜上,其形如槎,为同治十二年(1873年)左宗棠所建,颜曰:“一系”,现为省府会议厅宴会宾客处。槎亭前后牡丹颇多,盛开时每株开花一二百朵,每朵大可三四寸,丰腴艳丽,为各地所无。东数武为贞烈遗阡及忠义冢,东北隅长廊曲折,旁有翎毛鸡、狗熊等奇禽异兽数种,围以铁丝;再北有碑洞,壁间嵌怀素、米海岳、董重光诸光贤手迹。过北山一门,古长城也,相传为秦蒙恬督军所筑。城上有楼,旧城源远楼,创建时代已不可考,今称拂云楼。朱绍良在任时,加以修葺,窗扇栋宇,轮奂一新。楼高二层,北临黄河,铁桥横亘于上,翻水车轮远挂城边,南望兰垣了如指掌。”。除了中山东园外,又有中山西园,在甘肃省政府民政厅后,旧名望园,又名鸣鹤园。清道光年间布政使和德润修之,更名“若已有园”。自旧藩署“乐寿亭东入门”,有亭曰“四照亭”。东偏有小池,池北有小楼曰“夕佳楼”。前有潭水,水自西关外引阿干河入城,经官沟沿以入园,自园之西南而东流以汇于潭。四照亭北有桥跨水上。过桥至园之北垣有巨室五楹,曰“蔬香馆”。馆西有游廊,通西北隅有亭,曰“天香”。迤南为“花神庙”,又南为“月波亭”。西南有小山,山之东有楼,曰“拱辰”。东有小圃架石门,曰“昆仑之墟”,由是稍东复至四照

亭。民国十二年(1923年)以此园为兰州公园,后改为中山西园。从1912年3月到1949年8月,将近38年,甘肃省督军、将军、民政长、督都、主席共20任(不含马鸿逵、王治岐)。1949年8月26日,兰州解放,兰州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旧政权,标志着国民党在甘肃的统治结束。

甘肃省人民政府,1950年1月8日,甘肃省人民政府成立。省人民政府仍设在明肃王府所在地———中央广场1号。民国时期省政府后花园(即中山公园)已为中共兰州市委、兰州市人民政府所在地(后市人民政府迁址)。原后花园的一切建筑设施,包括古城墙、拂云楼、望河楼等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皆已拆除。明、清、民国时期的原肃王府,现保存的只有省人民政府内的大门、中山堂(原大堂)。中山堂经过修缮,更加金碧辉煌。屋顶绿瓦、脊兽、套兽、狮、虎、

麒麟、窗户透雕。檐下椽檀,有装饰彩绘、四时风景、人物花卉,以红色、深黄色(俗称酱色)为基本色调,八根红柱,耀眼夺目,中山堂面对大门,道路两旁植有国槐、青松、鲜花、柏树。中山堂正门原为喷泉,2005年从江南购运了一座高大的整体太湖嶙石,显得古朴清秀,傲然屹立。省人民政府办公大楼于1953年8月开工,为三层砖混结构,建筑面积为4849平方米,立面整个底层作为大楼的基座处理,并以粗糙的凿假石饰面,二三层光平的磨砖贴面形成协调面强烈的对比,加以绿色琉璃瓦大屋顶,具有鲜明的民族建筑风格,屋顶有脊兽、套兽、工程由省建工局设计公司设计,省建工局工程公司二工区施工,1954年6月建成。50年后,2004年省人民政府办公大楼又重新拆掉重建,有地下室,地面建筑为框架式四层,约8000多平方米,也是琉璃瓦大屋顶,具有更加鲜明的民族风格,高大宏伟,富丽堂皇。可以想象,大楼建成后可以与昔日的拂云楼相比美,远眺南北两山,俯视滚滚黄河,更可观古城兰州的更大变化,蓝天白云,悠然自得。2004年,对原省人民政府大门进行了新的设计修建,将原一个大门,改为一座正门,东西两座偏门,东门为进口,西门为出口,中间正门一般不行车、行人,但平时不关门。从三座大门可以直接看到洁净、幽雅的政府大院。而且三座大门都是民族式的大屋顶,雕梁画栋,再现昔日肃王府的辉煌。远远望去办公楼、中山堂、大门浑然一体,实为兰州一大景色。

感觉肃王府最可惜了,到解放前都是保持了原来布局和园林建筑。可惜给毁了。

钟祥郢/梁/兴/岳/景王府

郢王朱栋,是明太祖朱元璋第二十三子,生于洪武戊辰(1388年)五月十七日,辛未(1391年)四月十三日册封为郢王。郢王府,在兴都城西北隅,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锦衣卫指挥刘贵、郎中曹贵等督工鼎建。兴王府,清朝察院。座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钟祥市郢中城区中心,占地66亩。明代嘉靖皇帝诞生于此。现钟祥市第二中学。

襄阳襄王府

明正统元年(1436年)襄王朱瞻塔,自长沙徙封是邑,营造宫室,绿影壁就是当年王府门前的照壁。崇祯十四年(1641年)王府全部被毁,唯照壁保存至今。高7.6米,宽26.2米,厚1.6米,系仿木结构,面阔3间,均以汉白玉镶边。中间刻有“二龙戏珠”,左右各刻巨龙飞舞于“海水流云”之间。四周边框精雕小龙64条,姿态各异。影壁造型庄重,雕刻华美,风格豪放,生动雄伟,是石刻中珍贵的艺术品之一。王府旧址上,现已新建王府大门、正殿,陈列着襄樊市及所属各县出土的文物。

太原晋王府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开始了明朝的统治。朱棡是朱元璋的第三子,明洪武三年(1370年)他被父皇封为晋王。朱棡委托其岳父谢成修筑晋王府,几经考虑才决定在宋建太原城外东北面修建起一座富丽堂皇、规模宏大的晋王府,晋王府的落成时间在公元1376年前后。虽说,晋王府比不了南京的皇宫,但这三皇子也想在天高皇帝远的太原享受一下当皇帝的感觉。在朱棡的内心里这晋王府就是他的皇宫。

“想象图”确实不是凭空想象,而是根据明清以来的许多史料和史学专家的意见,在上世纪60年代初绘制的。图上可见在晋王府这座方形城池内南北中轴线上及周围建有宫殿无数,其格局类似皇宫。内城即宫城,辟有三个宫门,即今日仍称呼的“东华门”、“西华门”和“南华门”。北面有“后宰门”,那是为方便王府人员行走而开的王府后门。晋王府的宫城外围还建有四道城墙,就是现在仍称呼的东、西、南、北肖墙,“肖”实为“萧”,即“萧墙”。晋王府的西南有天地坛,是晋王祭祀天地的场所。东南和南面有“杏花岭”和“松花坡”,那是王府花园。西有典膳所,是管理王府膳食的地方,而晋府店则是供应王府生活用品的机构。

明朝初年,晋王朱棡还修建了万寿宫(皇庙),新建和扩建了祟善寺等寺庙和祠堂,当年的兴旺可见一斑。朱棡的儿孙们当然是世袭为王,他们又在自己的领地内大兴土木修建王府并代代相传。至今称“府”的街名流传下来就有:“宁化府”、“临泉府”、“方山府”、“二府巷”等。至于平阳府、广昌府、宁河府、河东府、靖安府、荣泽府等王府现今已很少能听到了。“七府坟”则因朱棡的七子朱济(火高)与嫔妃刘氏、杨氏的合葬坟墓而得名。晋王朱棡死于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葬于南郊黄陵。“黄陵”应为“皇陵”,它是朱棡及其后裔诸晋王的皇家陵墓。

从明初朱棡修建晋王府始,至明朝灭亡后的第三年,历史的年轮已经走过了260多年,也就是清顺治三年(1646年)的春天,晋王府不知何故突然烧起了大火,经久不息。这次火灾的结果使巍峨豪华的晋王府化为灰烬,晋王府从太原城内消失了。如果不是这场莫名的大火,不知晋王府是否可能像北京紫禁城一样仍然矗立至今?20年以后,清康熙五年(1666年),清代著名诗人屈大均来到太原,看到晋王府破败荒凉的样子,十分伤感地写下《望晋恭王园》诗一首,其中有“悲风处处吹松柏,谁到并州不断肠”的句子。到了清代雍正、乾隆年间,在晋王府废墟上修建起数千间兵营房舍,驻扎清军绿营兵精骑营。后来,人们就把这个驻兵的地方简称为“精营”了。

在晋王府消失后的200多年间,即清代中期以后,在“精营”这“土城”里逐渐住上了百姓居民。直到清末及民国初年,除精营中街、东二道街、西二道街以外,其余地方仍是一片荒芜。公元1919年以后又拆除了晋王府残存的部分萧墙和宫墙,到1930年前后,已达到基本拆除完毕的程度。至上世纪50年代,晋王府城墙遗址只留下精营东边街和山医二院内的几个土台子。50年后的今天恐怕是再难寻到晋王府的任何痕迹了。流传下来的只有称作“东丹墀”、“西丹墀”等许许多多的地名而已

洛阳福王府

据《两京城坊考》、《河南府志》等资料记载,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明神宗朱翊均封其子朱常洵为福王,并开始在洛阳建造福王府,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福王就藩洛阳。崇祯十四年(1641年),李自成率兵攻占洛阳,焚烧了明福王府,明福王府从此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据考证,福王府遗址在中州路北侧,至今仍保留着的一对明代石狮守卫着王府大门。进入宏伟的大门,是一条连接大殿约15米至20米宽的中心大道,其两侧为排水设施,在殿堂周围是配殿,其规模和豪华程度在当时王府中首屈一指。福王朱常洵被封洛阳后,“婚费至三十万,营洛阳邸第二十八万顷”,“日闭阁饮醇酒,所好唯妇女倡乐”。公元一六四一年,李自成攻陷洛阳,活捉朱常洵并将其处死,福王府也被一把火焚毁。清代在福王府遗址上建成了热闹的衙门。抗日战争爆发后,蒋介石的国民党政府一度将这一带当做“行都”。解放后,这里先后建成了青年宫、人民会堂等。近日从洛阳市文物部门获悉,考古专家在对本市青年宫地面上一对汉白玉石狮处进行挖掘时发现了一明代遗址,据考证,此处为明代福王府所在。

挖掘发现,正对两只汉白玉石狮的是一条长约一百二十米、宽二十多米的南北向大道,平夯而成。紧挨大道西侧的是一条暗渠,顶部为长方形的青石板封盖。大道的北侧尽头是一大型夯土台基,并发现大型柱础石,应为正殿。其他还有厢房、汉白玉板石、绿釉建筑构件及大面积的建筑遗迹。专家说,从出土的文物规格和建筑的规模看,此处为明代福王府所在地

两个新发现的明代巨型石质花盆被用吊车从老城运到洛阳博物馆,在博物馆里“安家落户”。这两个花盆每个重达1吨左右,其体量之大,洛阳首见,全国罕见。考古工作者推测其为明代福王府所用器物。上月中旬,老城区房管局工作人员在东大街15号院进行旧房拆迁时,从后院一个废弃的垃圾坑中挖出两个盆状巨型石质器物。两器物呈正方斗形,“个头”一般大,口边长1.2米,高约60厘米,每个重约1吨。当时,就有人愿出1万元购买这两个花盆。房管局工作人员不为所动,迅速报告了市文物局,市文物局急忙派洛阳博物馆人员到现场查看。文物工作者根据两个石质器物底部的排水孔,确定其应为古代的花盆。花盆的底座处有卷草纹,四角有如意形刻花,因这些花草纹饰均为我国元、明时期器物上的典型纹饰,故推断这两个花盆应为元、明时期的花盆。考虑到如此巨大的花盆非寻常人家所用,而且这两个花盆的出土地又对应明代福王府,距福王府旧址不远,故推测这两个花盆极有可能是明代福王府所用的器物。史料记载,明代福王骄奢淫逸,其府内器物多仿北京故宫器物形制,多用汉白玉石质器物。所以,考古工作者推测这两个花盆不是福王府内部所用器物,而是王府外围所用。

成都蜀王府

公元1371年,明朝,朱元璋之子朱椿被封为“蜀王”,将汉唐、前后蜀遗留下来的“子城”全部拆毁,在旧址上重新修建“蜀王府”。新“蜀王府“一改过去历代成都城主轴偏心的布局,首次确立正南北的中轴线,从而形成类似北京紫禁城的沿南北中轴线东西相对称的庞大建筑群。虽为王府,它却俨然有皇宫的巍峨气派,故老百姓称之为“皇城”。其前面的牌楼、拱桥和一大块空地,则被称为“皇城坝”。“皇城”和“皇城坝”的位置,便在今天的“天府广场”北端和展览馆一带。

公元1644年,张献忠攻陷成都,曾以“蜀王府”为宫,两年后撤离时纵火焚城,“蜀王府”再次毁于一旦。公元1655年,清政府将“蜀王府”的旧址改成了“贡院”,成为全四川省考试举人之地,最大规模时可让13,900多人同时进考,成为“巴蜀文胆之所在”。贡院中主体建筑为“明远楼”和“至公堂”,皆沿南北中轴线建造在“蜀王府”宫殿旧址上。东西两边则为鳞次栉比的考棚。

即使“贡院”建筑群不如昔日“蜀王府”般宏大,但是“贡院”的整体空间组织,仍延续着“蜀王府”的威仪:按照一位成都市民的回忆,“从红照壁开始,乐亭、表柱、三桥、石狮等传统宫殿区前面的序列,仍使人感到有肃杀之气。”并且,即使今天从模糊的历史图片中看,“明远楼”和“致公堂”的巍峨气势都是摄人心魄的。

此后的民国时期,“贡院”虽先后被用作军政府、学校和其他民政办事机构,其建筑群基本上被妥善保留,而成都老百姓仍习惯称之为“皇城”。

而进入五十年代以后,在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和轰轰烈烈的政治运动中,“皇城”与“皇城坝”遭受了巨大破坏,直至消亡。1951年,“皇城”的城门洞以南被拓开了70米宽的人民南路。“皇城”从此开始进入危境五十年中后期到六十年代中期,在“大跃进”的狂飙推动下,一些大型的公共建筑(如成都百货大楼)、城市道路以及政治广场的修建开始破坏“皇城”和周边民居的布局。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得“皇城”彻底走向消亡。1968年,仅存的明代“蜀王府”城墙及城内明、清两代的古建筑群被大部分拆毁。1969年,“皇城”遭受到了最致命的一击:皇城门楼、“明远楼”、“致公堂”等最后的古建筑被拆除。1970年,“皇城”的护城河“金河”、“御河”被填平用以修筑地下防空工事。而在老皇城

原址上修筑的,则是存留至今,布局状若“忠”字的“毛泽东思想万岁展览馆”和巨型毛主席塑像。

西安秦王府

秦王府又名「秦王府城」或「秦藩城」,位于西安府城东北部。是明太祖在公元1370年为次子秦王朱樉修建的府第。恢宏的王府秦王府极为宏伟壮丽。王府有内外两道城墙,外城为夯筑土墙,称为「萧墙」;内城外壁由青砖砌成,称为「砖城」。砖城之内为宫殿区,有承运殿、存心殿、承庆宫等建筑物,还有各类房屋863间,大小门楼46座,规模宏大。秦王府用途的转变。明末李自成攻占西安后,便以秦王府为大顺王府。清朝初年,又将秦王府改建为「满城」。乾隆年间又在秦王府内城开辟八旗校场。1926年庆祝西安解围改称红城。1950年南部辟为广场,延续至今。西安城隍庙戏楼北有木质大牌坊一座,宏伟壮观,雕刻也非常精巧。牌坊后有铁狮子一对,铸造于1585年,重2500余公斤,为秦王府旧物。现为商场。

新乡卫辉潞王府

神宗万历十二(1584)年潞王朱翊镠就藩卫辉。卫辉潞王府于清顺治间被拆,仅存望京楼一座;新乡北郊凤凰山存潞王及其次妃赵氏墓。两墓占地数百亩,布局逾制,建筑基本完整,是我国目前所存唯一的一座完整藩王墓葬。

南阳唐王府

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太祖朱元璋分封其第23子唐定王朱柽于南阳。朱柽就藩前,大兴土木,营造王府。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载:“唐王府在南阳府城内通清街(今王府街),永乐二年(1404年)以南阳卫治改建厂……后有山石,名曰王府山。”王府山及其府邸的营造历时多年,其用工、用时可窥一斑。

明以后王府山历经多次浩劫,例如:清康熙年间曾一度拆拉太湖石;抗日战争期间又遭日机轰炸;20世纪的人口扩张,使王府山被违章建筑掩没,其山体洞穴均为居民侵占,一座明代珍品被糟蹋得面目全非。近年,南阳市政府对文物保护工作极为重视,并加大力度进行违章清理,王府山始显山露水。虽然部分山石散落、局部山体崩塌,但瑕不掩瑜,早明时期之鲁殿灵光犹存。王府山高18m,底部直径21m,周长66m,占地面积约346m2。古时是南阳城之制高,亦为南阳王府建筑群空间轴线之镇。登山眺望,全城景色一览无余(图4)。20世纪50年

代初,鉴于山体摇摇欲坠,政府拨款修缮,采用南阳独山石加强补牢。独山石虽不如王府山原叠砌之太湖石的姿态峥嵘颖异,色泽较湖石更为灰暗,但两者纠结之尴尬为时光拂拭,却也牵出一番南阳的地方意趣。

洛阳伊王府

太祖第二十五子朱木彝,洪武二十一年生;四岁便受封。永乐六年之藩。伊王朱典楧,就很恶劣。他把洛阳城的大门关闭,然后带着爪牙大搜全城,抓了700多名民女。从这些民女中,朱典楧选出90多名漂亮的留下。其余没选中的,其家人必须送钱赎回。还有一次,朱典楧在王府门口看到一个漂亮女子,立即抢进府中。这个女子年仅十三,哭闹着不从。朱典楧一怒之下,就把这个女子送到后花园喂了老虎。嘉靖四十三年,典楧淫暴,无藩臣礼,禁锢高墙,削除世封。开封周王府

自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首次封诸子为王开始,明一代诸帝严格遵守不变,先后共封62人为亲王,而真正建府立国的为50人。河南地处中原,位置较为重要,条件颇为优越,又距两京较近,先后有周王封开封,伊王、福王封河南(今洛阳),唐王封南阳,赵王封彰德(今安阳),卫王、郑王封怀庆(今沁阳),秀王、崇王封汝宁(今汝南),徽王封钧州(今禹州),汝王、潞王封卫辉,是封王最多的省份之一。

按古代惯例,凡始封亲王,婚礼既成,即议府第,府第既成,即议之国。所以诸王所在城市,都建有庄严、华丽的王府,时人称之为紫禁城。太祖第五子朱棣,洪武三年封吴王,十一年(1378年)改封周王,十四年(1381年)就藩开封。据笔者考证,周王府大约在洪武十二年下半年或十三年初春动工兴建,十四年基本完成。开封周王府是在宋金故宫遗址上建造的,它由内外两座城垣组成。外面的墙(即萧墙,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它不能称作古代城市战略防御体系的城墙),“高二丈许,蜈蚣木镇压,上覆琉璃瓦”,周围九里三十步,“向南是午门,东曰东华门,西曰西华门,北曰后宰门”。实际上这是宋金皇城的范围。其南墙,东起今南京巷南口,向西经东大街、西大街、新街口、前营门街(新街口、前营门街现为西门大街的一段),至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墙,即大兴街南口;其东墙,南起南京巷南口,向北经磨盘街等,直至现市28中学;其西墙,南起大兴街南口,向北直至原开封渔场;北墙位于今开封市人民体育场南部东西一线。内城即紫禁

城,墙高五丈,上有垛口,四周有城壕环绕,四面有门,“南门曰端礼门,北门曰承智门,东门曰礼仁门,西门曰遵义门”。笔者依据现场发掘、现存地上资料及文献记载估计,紫禁城周围五里左右,其范围在今龙亭公园一带,公园大道为其中轴线。东墙南起今市图书馆北围墙附近,向北止于原豆制品厂北侧;西墙在今杨家湖断桥南北一线;南墙西起市麻刀厂西墙附近,向东止于图书馆北墙附近;北墙东起豆制品厂北部,经龙亭大殿后墙处,止于公园西墙附近,大抵为宋宫城的范围。这比洪武十一年(1378年)的规定要大出许多,而其建筑、布局也与一些王府不同,实为明代为数不多的几个“高等级”王府之一。

开封周王府有如此宏伟的规模,这是与周王的地位、古都开封自身的条件和历史以及主持周王府建设的当事者等诸多因素有关。周王朱木肃为太祖第五子,与其四位兄长均备受太祖和高皇后的喜爱,且太祖对其寄予厚望,在诸子中地位特殊。秦、晋、燕、周四王府的规模大抵相当。

开封城(指今城墙内范围)的大小,从唐五代到明清无大变化,到了明代仍是河南省城,可谓河南第一大城,城周长“二十里一百九十步”。而堂堂的古都洛阳,城区变化特大,到了明清时期,河南府城周长仅八里三百四十五步,整个府城还比不上周王府的面积大。福王虽备受万历皇帝的宠爱,但位于洛阳城中的福王府规模,与开封的周王府相比,确有小巫见大巫之感。

河南其他王府的所在城市,南阳城周长六里二十七步,彰德城周长九里一百一十三步,卫辉城周长六里一百三十步,钧州城周长九里,怀庆城周长九里一百四十八步,汝宁城周长五里三十步,其城中的王府大约都没有形成秦、晋、燕、周四王府那种“城中城”、“府中府”的布局。

开封周王府的规模,在明代几十个王府中,名列前茅;在河南的十几个王府中,则排在第一位。

桂林靖江王府

坐落于桂林市中心,它是明太祖朱元璋其侄孙朱守谦被封为靖江王时修造的王城。城垣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城内有承运门,承运殿。围绕宫殿主体建筑,还广建楼堂厅院,亭阁轩室,构成一个金碧辉煌、规模宏大的建筑群。

明太祖追封其长兄为南昌王,封其重孙朱守谦为靖江郡王后,此处设为藩邸。朱守谦在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开始建府,历时20年才完工。它有承运门、承

运殿、寝宫,左建宗庙,右筑社坛,亭台阁轩,堂室楼榭,无所不备,红墙黄瓦,云阶玉壁,辉煌壮观。王城周围是3里长的城恒,内外以方形青石修砌,十分坚固。城开东南西北四门,分别命名为“体仁”(东华门)、“端礼”(正阳门)、“遵义”(西华门)、“广智”(后贡门)。坚城深门,气势森严。桂林王城先后经历了14代靖江王,后来被清朝定南王孔有德所占而成为定南王府。农民军李定国攻克桂林后,孔有德纵火自焚,使有250多年的王城化为焦土。现在王城尚完好,还有承运门、承运殿的台基、石栏和云阶玉陛供人游览。

因朱守谦为太祖长兄血脉,所以虽为郡王府但其规格却跟太祖诸子的亲王府同等,甚至远超后世的亲王府。

台南宁王府

永历十六年清康熙元年(1662),郑经撤离铜山归台湾,明宗室宁靖王、沪溪王等同行。到台湾在台南为宁靖王朱术桂建王府,后改建为天妃宫供奉妈祖。

抚州益王府

益王府是明宪宗朱见深为第四个儿子益端王朱右槟封藩建昌时建造的第一代王府,是在故荆王府的基础上扩建的。王府建于宏治五年(公元1492年),竣工于宏治八年(公元1495年)。王府呈长方形,规模庞大,约占地万余平方米。“王城”的城墙是砖石垒砌的,高二丈九尺,城门为赤丹色,东曰体仁门,西曰遵义门,北曰广智门,南曰端礼殿门。“王城”内建有前中后三殿,前殿为承运殿,中殿为园殿,后殿为存心殿。正殿基高六尺九寸,王座后壁绘龙图案,朝阶为盘龙大理石,崇宁宫门十柱坊,都是雕刻异常精美的艺术品。前后殿周围建有三宫。西边设有沐浴更衣,宗庙奉祠,用膳祭祖,书院仓库,游击守备等所(署),房屋达八百间。黄瓦红墙,朱门映辉,雕梁画栋,色彩灿烂。王爵是父传子家天下的世袭制。益王府自宏治八年,益端王朱右槟就藩建昌起,至崇祯十七年明代灭亡止,一百四十九年中世袭了八代益王益王是皇亲之中很高爵位。未袭封进入益王者,均分别列封为郡王(男)、郡主(女)。益王虽不是地方行政官员职称,但他可直接向皇帝上疏奏章。地方更易或往来官员必先朝奉益王。袭封进入益王者,每年享有皇恩俸禄,稻黍万石(每石约一百五十斤),绢缎千匹,金银玉器不计其数。

王府石狮形象威猛逼真,雕刻精细,身长170厘米,宽50厘米,两腿均已残缺。经专业人员初步鉴定,该对石狮为明代石狮,是南城县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石狮。

据数位年老者回忆,该石狮原为明代益王府门前遗物,完好无损,一直存放在益王府遗址范围内,“文革”时期被损坏,丢弃在县城新东门河边,后县航运公司建办公楼时埋于房基之下。这对石狮的发现,为研究古代雕刻艺术和明代益王府史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益王在生时享有优厚的待遇,死后也享有特殊的权利。从记载和王墓分布情况看,他们在南城占有两个相当大的墓葬区:洪门庄上王墓区,岳口游家巷王墓区,王墓除有石人石马明显标志外,还筑有护墓围墙,竖有“益王墓葬地方,百姓不准在此葬坟放牧狩猎”的禁牌,设有专人看管。墓式地分两种:一是宫殿式,用大青砖卷砌而成,内置停放棺木的椁台。二是全密封式,分五层:黄土层,灰渣层,糯米浇浆层,青石复盖层,棺椁层。此墓特点,无空隙,棺木尸体不易腐烂。历次出土的陪葬物有:琥珀发髻,玛瑙佛珠,描金绢折扇,青花瓷盘,金凤钗,玉佩,玉带,玉猪等,葬品价值万金,造型美观,玲珑精巧,也是我国珍贵艺术遗产之一。

武冈岷王府

明成祖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十月,岷王朱鞭(朱元璋第18子)从云南迁武冈州城,翌年建王邸,世袭14代,历时272年。清顺治四年(1671年即南明永历元年)四月,桂王朱由榔迁武冈,以岷王府为皇宫,改武冈州为奉天府;八月,永历帝败走黔滇,武冈复为州。关于岷藩家族,刘佑平先生的《中华姓氏通书·朱姓》中有如下记载:明太祖朱元璋与周妃所生的庶十八子,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始封为岷王,原建国于岷州(今甘肃岷县)。洪武二十八年(1399年)朝廷实行削藩政策,岷王因被西平侯汰晟告发不法,被废为庶人,远徙福建漳州。朱棣称帝后,他恢复爵位,回到云南,但此后又在永乐六年(1408年)被削除护卫、官属。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年),四月,令岷王自云南北迁至湖南武冈。1450年岷王去世,谥为庄,史称岷庄王。

朱镕基的堂兄朱天池,曾对棠坡朱氏的历史作了梳理,从他整理的资料来看,棠坡朱氏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直系后裔,属于朱元璋第十八个儿子岷庄王这一支,朱镕基应该算是岷藩十七世孙。岷藩后裔在武冈生息100多年后,明末李自成、张献忠起义,朱氏家族四散逃离,其中的一支逃到了长沙棠坡,朱天池(即镕垂)老人曾到云南、武冈等地调查过这段历史,“经过动乱后,逃到棠坡的只有几个人,

而且很穷,只能靠教书为生。”按后来的阶级分析观点,这时候的棠坡朱氏一穷二白,算得上赤贫,在其后的几百年间,他们开始了白手起家的创业过程。在此期间,朱家陆续有人入仕,但从后来的记载来看,真正让朱氏家族脱贫致富的,是朱镕基的曾伯祖父朱昌琳(字雨田),朱氏族谱的记载中说,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粮食丰收,谷贱伤农,达到了千钱三石的低价,朱雨田倾其所有买入,次年天灾,粮价飞涨十多倍,朱家从此“起富不愁衣食”。并开始广购田产,在城乡筑室置房。

昆明滕王府

永乐二十二年迁岷王府於湖广武冈州,建滕王府於此,宣德元年除。东有金马山,与西南碧鸡山相对,俱有关,山下即滇池。

大同代王府

洪武二十四年(1391)朱桂改封代王。洪武二十五年(1392)就藩大同。王府建筑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王府座北朝南,呈长方形,中轴线上前有九龙照壁,进裕门依次为端礼门、承运门、承运殿、崇信门、存心殿、长春宫、广智门;东边由南向北依次为广赡仓、长春宫、望宗楼、清暑殿、宗庙、燕居之殿、后殿等;西边进戟门,左有社稷坛,右有风云雷雨山川坛、大成之殿,过穿廊为谨德等殿。整个王府建筑金碧辉煌,豪华壮丽,廊庑相接,屋宇错落,前堂后寝,西厢配房,殿宇深邃,回廊曲折,是一所完整的王城府邸。总占地面积达175950平方米,现今的东华门、西华门、皇城口、石宰门正是当时王府四门的遗址。该府于崇祯末年(1644)毁于兵火。王府照壁九龙壁因隔和阳街而立,故独以保存至今。

九龙壁位于城内大东街(和阳街)路南,座南朝北,建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至二十九年(1396)。该壁东西长45.5米,高8米,厚2.02米,是我国现存三座九龙壁中建筑年代最早、最高、最大、最巍峨壮观、最富艺术魅力的一座。九龙壁结构整体使用孔雀蓝、绿、正黄、中黄、浅黄、紫等色,全壁由426块特制烧造琉璃构件拼砌而成。壁底部为须弥座,中部为壁身,上部为壁顶。弥须座的束腰部的75块琉璃砖上镶有两层琉璃兽。第一层是象、狮、虎、鹿、飞马、麒麟、狻猊等形象。第二层是小型行龙。这些琉璃兽姿态各异,栩栩如生。须弥座上平托9条琉璃壁龙,整个壁身下部是青绿色的汹涌波涛,上部是蓝色的云雾和黄色流云。巨龙之间以云雾、流云、波涛、山崖和水草相隔相联,五彩斑斓,蔚然壮观。

正中心是一条坐龙,为正黄色,此龙正对着王府的中轴线,昂首向前,目光炯炯。中心龙两侧的一对浅黄色龙,为飞行之龙,龙头向东,龙尾伸向中心龙,神情潇洒,怡然自得。第二对龙为中黄色,头尾均向西,形态飘逸,古朴大方。第三对龙为紫色,是对飞舞之龙,神情凶猛暴怒,大有倒海翻江之势。第四对龙呈黄绿色,神采飞扬,气宇轩昂。整个正面9条巨龙伸爪抱珠,捕风弄雨,盘曲回绕,体态雄健,色彩绚丽,栩栩如生。壁顶为仿木构单檐五脊顶,由62组琉璃斗拱承托,正脊脊顶两侧有高浮雕的多层花瓣的莲花及游龙等图案,两端是龙吻、戗首,为龙首造型。飞椽、额枋均雕镂得细致、逼真。龙壁东西两端分别是旭日东升和明月当空的图案,并衬有江崖海水,流云纹饰。壁前倒影池长34.9米,宽4.38米,深0.8米。由石栏围绕,中有一石桥相连。池水碧绿,龙影倒映,水波微兴,九龙似昂首奋爪畅游水中,气势磅薄壮观。九龙壁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长治沈王府

明嘉靖年间,这里修筑有城门、城墙,建有府第,颇具规模。清初被烧毁。时至今日,只留下城西北一部分土城墙。是为纪念抗日战争中英勇牺牲的太行太岳的优秀儿女,经1946年3月晋冀鲁豫边区第一届参议会第二次会议作出决定在长治城中心明朝沈王所建的“皇城”基础上,修建了太行太岳烈士陵园。后于1949年设计,1952年建成竣工的。园内陈列着130位烈士的生平事迹。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国民党第九十八军军长武士敏和八路军优秀指挥员董天知、范子侠、郭国言、楚大明等英雄事迹,使人肃然起敬。在苍松翠柏的掩映中,建有白色的烈士墓丘和墨玉色的墓碑。安放在这里的武士敏将军的骨灰,散发着将军与太行太岳人民深情厚意。

宣化谷王府

太祖朱元璋封其第十九子朱橞为谷王,封地便是宣化,谷王府建在城内皇城桥北。明太祖朱元璋和永乐皇帝多次亲征北方蒙古部族,在谷王府驻跸。但是如今谷王府第早已沦废,遗迹无存。如今,谷王府旧址上挤满了现代建筑,谁也不会知道,这里曾经还有一个朱元璋儿子的王府。而诸如谷王府一样,此次宣化要在12处已经消失的古迹原址上立碑。据介绍,古迹碑的碑身、碑座均用大理石做成,碑身上刻有古迹的详细介绍。

平凉韩王府

明太祖20子朱松建藩国于甘肃平凉府,韩宪王(朱松)-韩恭王(朱冲或)-韩怀王(朱范圯)-韩靖王(朱范仰)-韩惠王(朱徵钋)-韩悼王(朱偕氵充)-韩康王(朱偕灊)-韩昭王(朱旭櫏)-韩定王(朱融燧)-韩端王(朱朗锜)-韩王(朱亶火脊)崇祯十六年,流贼攻陷平凉,朱亶火脊被俘。韩王府在平凉城东郊,现为宝塔公园。占地面积27000平方米,是一所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历史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公园。公园内的明代宝塔,为七级八角平面楼阁式砖塔,高33.5米,约建于明正德十年(1515年),曾于天启7年(1627年)及1985年维修二次。塔基石质,塔身直接出自地面,第一层面南开一券门,门楣上嵌楷体“大明”砖雕匾额。内有木梯盘旋而上;二层以上每面正中辟券门,两侧辟小龛或窗,有木质窗棂,腰栏及砖雕斗拱,八角攒尖式琉璃瓦塔顶上覆铁刹。孟夏时槐树荫浓,塔自树中突,互相掩映,古称“古槐塔影”,被誉为平凉八景之一。公园内的宋代天圣铜钟,高1.7米,口径1.14米,重约1500公斤,距今已近千年,击之声音宏亮远播十里,回音久久不绝。是观光旅游、参观研究的好去处。

饶州淮王府

永乐二十二年建淮王府,统元年,淮王府自广东韶州府迁此。淮靖王(朱蟾墺)-淮定王(朱祐启)-淮庄王(朱祐楑)-淮宪王(朱厚焘)-淮恭王(朱载坮)-淮顺王(朱载坚)-淮王(朱翊钅具)-淮王(朱常清)-淮王(朱由榛)。

明淮王府:即永寿宫,在桃源山(现王府山)。明正统元年(1436),淮靖王朱瞻墺,自韶州(韶关)迁鄱阳,在府治建王府。其子祈铨建永寿宫,又建宝书楼。明亡后宫圮坍。清顺治元年(1650),饶州知府翟凤翥,申请以淮藩废址改建府学宫(即现在的博物馆)。淮藩府时有八景和钓鱼台。八景是蓬莱清隐、绿竹漪淇、水涨平溪、小桥胜迹、墨翰林、群芳圃、芸香境、香雪窝。

韩山王陵。由鄱田公路高家岭段上高珠公路至白沙洲景区,要经过明淮王墓葬地——韩山。这是一个由13个相连的山丘组成的天然的青龙白虎地。正北为龙头山与白虎山相对,龙身则延韩山主峰绕一圈,龙尾正好延至白虎山尾,龙头、虎头面对万顷鄱湖。这位皇叔看中此处风水,死后与爱妃皆葬于此。但他怕人盗墓,在此葬有48座真假坟墓,如今虽有几座出土,但真假难辨,给后人留下无尽之谜。但当时的辉煌谁也不能否认,这里曾有淮王殿、上殿梯、药王庙、马鞍山寺、

韩山寺、麻姑殿、古城墙、圣泉。另外还有韩信祠,相传此山下居民为韩信后裔,因韩信遭诛,萧何为保韩氏一脉,以其名为韩裔姓,今韩山村民全部姓何却是事实。

常德荣王府

荣庄王(朱祐枢)-荣恭王(朱载墐)-荣王(朱翊鉁)-荣王(朱常溒)-荣宪王(朱由枵)-荣王(朱慈炤)张献忠入湖南,朱慈炤奉母妃姚氏逃往辰溪,不知所终。荣王府在今常德市城北,常德市一中周围。荣三名佑枢,明宪宗第十三子,正德四年就藩常德,王府中为王官,外为承运门、承运殿,外绕以红墙,周围若干米,今有两株银杏和大石磴数方,传为荣王府遗物。

荣王墓座落在德山,是明宪宗之孙,荣恭王之子朱翊诊及其李、杨二妃之墓。墓在解放前被盗,1956年经省文化部门发掘清理,墓内仅存石椅、石案、石圹志和石棺床。墓穴结构庞大。呈宫殿式,横宽17米,纵长13米,高6米,封地堆高10.6米。分前后两室,前室为享殿,有圹志八块,其中荣定王圹志二块,余为李、杨二妃圹志,后室有三小室并列,每室各陈一棺。属省重点保护文物

高一历史明清对外贸易

第27课明清对外贸易 复兴高级中学朱文波 [教学目标] 1. 知道明朝从海禁、朝贡贸易到开放海禁;清朝从海禁到开禁再到闭关;葡萄牙、西班牙殖民势力东来并建立起以澳门为中心的国际贸易航线、以马尼拉为中转站的太平洋丝绸之路等重要史实。 2. 完成“文献选读”、“读图学史”等栏目,初步掌握从历史文献、图片中解读历史信息的方法;讨论分析“明清对外政策的演变趋势及其原因和后果”,阅读相关史料,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和“论从史出”的意识。 3. 认识到对外开放交流促进国家经济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反之,闭关锁国只能导致闭塞与落后,进一步拉开与世界先进地区的差距。 [重点与难点] 重点——明清海外贸易的走向(海禁——开禁——闭关)及原因和后果 难点——朝贡贸易的概念、特点 说明: 1. 本课内容呈现了明朝的海禁、朝贡贸易到开放海禁;清朝从海禁到开禁再到闭关;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西班牙势力东来并建立起以澳门为中心的国际贸易航线、以马尼拉为中转站的太平洋丝绸之路等重要史实。在这些重大史实的背后,其实从对外关系上折射出了明清这一中国古代社会后期阶段的又一社会特征:即对外政策由开放逐渐发展到闭关自守。因此本课的教学一者要帮助同学梳理和了解明清对外贸易的发展概况;二者是要引导学生把明清对外政策放在历史发展长河中以及世界大背景去定位,理解明清对外关系的时代特征及其形成的原因和造成的影响。因此,明清海外贸易的走向(海禁——开禁——闭关)及原因和后果应列为本课教学的重点。 2. 在具体教学设计过程中,本课的相关史实对学生而言是比较生辟难懂的,尤其是朝贡贸易,因此朝贡贸易的概念、特点应是本课的难点所在。

大明朝官职详细列表

大明朝官职详细列表 1、宗人府 洪武三年置大宗正院,二十二年改为宗人府。 宗人令一人正一品宗人府;左宗正一人正一品宗人府 右宗正一人正一品宗人府;左宗人一人正一品宗人府 右宗人一人正一品宗人府;经历一人正五品宗人府经历司 2、三公 太师无定员正一品三公;太傅无定员正一品三公;太保无定员正一品三公3、三孤 少师无定员从一品三孤;少傅无定员从一品三孤;少保无定员从一品三孤4、太子三师 太子太师无定员从一品太子三师;太子太傅无定员从一品太子三师 太子太保无定员从一品太子三师 5、太子三少 太子少师无定员正二品太子三少;太子少傅无定员正二品太子三少 太子少保无定员正二品太子三少 6、东宫 太子宾客无定员正三品东宫大臣 7、内阁 中极殿大学士一人正五品内阁旧名华盖殿 建极殿大学士一人正五品内阁旧名谨身殿 文华殿大学士一人正五品内阁;武英殿大学士一人正五品内阁 文渊阁大学士一人正五品内阁;东阁大学士一人正五品内阁 8、中书省 洪武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其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 左丞相一人正一品中书省;右丞相一人正一品中书省 平章政事一人从一品中书省洪武九年汰平章政事 左丞一人正二品中书省;右丞一人正二品中书省

参知政事一人从二品中书省洪武九年汰参知政事 郎中一人正五品中书省左司;郎中一人正五品中书省右司 员外郎一人正六品中书省 都事一人正七品中书省;检校一人正七品中书省洪武二年革检校 照磨一人从七品中书省洪武二年革照磨;管勾一人从七品中书省 参议一人正三品中书省参议府吴元年革参议府;参军一人从三品中书省断事官一人从三品中书省洪武二年革断事官;断事一人正七品中书省 经历一人正七品中书省;知事一人正八品中书省 都镇抚一人正五品中书省都镇抚司甲辰十月以都镇抚司隶大都督府 考功郎一人正七品中书省考功所洪武元年革考功所 中书舍人十人从七品中书省旧名直省舍人 9、吏部 尚书一人正二品吏部;左侍郎一人正三品吏部;右侍郎一人正三品吏部司务二人从九品吏部司务厅; 郎中一人正五品吏部文选清吏司;郎中一人正五品吏部验封清吏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吏部稽勋清吏司;郎中一人正五品吏部考功清吏司 员外郎一人从五品吏部 主事一人正六品吏部 主事一人正六品吏部文选清吏司洪武三十一年增设 主事一人正六品吏部考功清吏司正统十一年增设 10、户部 尚书一人正二品户部;左侍郎一人正三品户部;右侍郎一人正三品户部司务二人从九品户部司务厅 郎中一人正五品户部浙江清吏司;郎中一人正五品户部江西清吏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户部湖广清吏司;郎中三人正五品户部陕西清吏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户部广东清吏司;郎中二人正五品户部山东清吏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户部福建清吏司;郎中一人正五品户部河南清吏司 郎中四人正五品户部山西清吏司;郎中一人正五品户部四川清吏司

明代妇女社会地位的探讨

明代妇女社会地位的探讨 湛明月长沙市雅礼中学湖南省长沙市410007 摘要:从明代妇女法律权益、教育地位和贞节观念几点角度出发,分析女性的社会地位。通过对封建礼制、理学秩序、阶级秩序同女性权益现实的探讨,对明代时期妇女地位进行更深层次的了解。 关键词:明代,妇女,法律地位,教育地位,贞节观念 明代时期妇女社会地位问题作为明朝历史研究的的一个重要课题,其主流学术观点一般认为明代时期妇女地位降至中国妇女历史最低点[1]。明代时期妇女在法律约束与封建社会意识加剧的背景下,其主体意识和个人权益不断遭遇打压和压榨,妇女地位低下,且一再受到各类限制。 然而,明代时期妇女地位不能一概由“低下”而论。如赵崔莉认为,明代妇女社会地位有其“二元性”[1];同时,在明代的法典中,不乏对于妇女保护的条例。本文主要从明代时期妇女法律权益、受教育程度以及贞节烈观念三个方面,来探讨妇女的社会地位。 一、明代时期妇女的法律地位 明朝法律对妇女的诸多约束主要体现在财产继承权、婚姻权、诉讼权上[2]。明代法典对女性有着极为严苛的规定,体现当时社会意识对女性人性压制的相对导向。就财产继承而言,女性实质上没有继承权力,这具体体现在女性对自己嫁妆的支配权和对夫家财产继承权的不足上[2]。一为明清时期妇女只可在为原夫家坚守贞操礼节的基础上才可支配自己的嫁妆,改嫁者的嫁妆必须交由原婆家处理;二则为未嫁之女只可在家中绝后的基础上拥有对财产的继承权力,而若已嫁女性原配死去,守寡者也难保有丈夫的财产为其生活保障。有史料记载,有女性张王氏,在其丈夫死后守寡,但张王氏原婆家以其诡测之由拒绝将她丈夫的财产交由她支配,而导致其生活难以保障,告至官府。在男性主导经济权的背景下,女性的经济权益受到侵害。此外,就婚姻权而言,明朝时期的女性很难有自己抉择的权利。就诉讼权而言,明代时期女性的诉讼被约束以诸多条令,因此

云南省红河州2020年高三毕业生第二次复习统一检测文综历史考试试题 含解析

2020年红河州第二次高三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考古发现,西周大多诸侯国的青铜器皿上出现了与周王铭文书写极为相似的文字形式,这不仅在黄河中下游诸侯国出土,而且在南方的吴、越等诸侯国也多有发现。这表明当时A.民族融合趋势日益加强B.周天子加强了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C.形成了一定的文化认同D.工官制下对产品实行标准化生产 25.“开芳宴图”是宋金墓葬中常见的装饰图象,它主要用来表现墓主人夫妇和睦与恩爱。其构图大多是夫妻二人端坐桌前,侍从奴仆左右侍奉,营造出墓主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水平的发展B.儒家思想的影响 C.绘画技术的进步D.政治权力的干预 26.中国古代,历代统治者对于基层乡村治理都十分重视。表1为部分朝代有关乡村治理的主要内容,这表明 A.乡村军事职能日益增强B.基层行政效率得到提升 C.君主专制得到显著强化D.乡村自治功能逐步减弱 27.据史料记载,两宋时江浙地区曾是我国重要的产粮区,大量粮食通过大运河运往北方。但到明清时期,江浙地区粮食已不能自给,几乎每年要从湖广、江西等地调运大量粮食。对此现象解释最合理的是,明清江浙地区 A.经济结构发生变化B.农业生产技术渐趋衰退 C.自然经济开始瓦解D.政策调整导致人口剧增 28.下图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申报》上刊载的一篇关于“哈德门”牌女士香烟的广告。这反映了当时

A.民族企业积极采用舆论宣传B.经济呈现出半殖民地色彩 C.民国成立推动社会习俗转变D.女性成为烟草业消费主体 29.《天演论》的出版,一石激起千层浪。1906年《民报》主要撰稿人胡汉民评价《天演论》:“自严氏书出,而物竞天择之理,厘然当于人心,而中国民气为之一变,即所谓言合群言排外排满者,固为风潮所激发者多,而严氏之功盖亦匪细。”这反映了 A.《天演论》催生国人民族观念 B.维新思想已逐渐走向成熟 C.“物竞天择”观念受民众推崇 D.“进化论”助推革命浪潮 30.抗日战争时期,一部分历史学家将研究重点集中到来金、宋元之际、明清之交、晚清等异族入侵的特殊历史时期。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树立民族自信心B.吸取历史教训C.探寻抗战的方法D.抨击日本侵略31.表2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进程 表2可以说明当时中国 A.改革开放过程中的高速发展B.对外开放面临强大的阻力 C.经济体制改革在探索中前进D.经济体制改革中争议很少 32.梭伦改革的措施包括:奖励国外技工迁居雅典,对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禁止除橄榄油以外的其他粮食出口。这些措施 A.提升了平民的经济地位B.体现了工商业奴隶主的要求 C.扩大了雅典的民主范围D.促使雅典民主政治最终确立 33.下图为近代以来具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这三幅作品都体现了 A.理性主义精神B.现代主义精神C.批判主义精神D.现实主义精神 34.二战结束后,美困本来计划在日本推行全面社会改革和非军事化政策,但很快又决定发

明朝皇宫内部官职名

明制女官考 (清)黄百家 女官六局 〔尚宫局〕(尚宫二人,正五品。六尚并同尚宫,掌导引中宫,凡六局,出纳文籍皆印署之。若征辨于外,则为之请旨牒付内官监,监受牒行移于外领司四。) 司记(司记二人,正六品。典记二人,正七品。掌记二人,正八品。掌宫内诸司簿书出入录目审署加印然后授行。女史六人,掌执文书。凡二十四司,二十四典,二十四掌品,秩并同。) 司言(司言二人,典言二人,掌言二人,女史二人。掌宣传启奏凡令节外命妇朝贺中宫司言传旨。) 司簿(司簿二人,典簿二人,掌簿二人,女史六人。掌宫人名籍及廪赐之事。) 司闱(司闱六人,典闱六人,掌闱六人,女史四人,掌宫闱管键之事。) 〔尚仪局〕(尚仪二人,掌礼仪起居事,领司四。) 司籍(司籍二人,典籍二人,掌籍二人,女史十人。掌经籍图书笔札几案之事。) 司乐(司乐二人,典乐二人,掌乐二人,女史二人。掌音乐之事。) 司宾(司宾二人,典宾二人,掌宾二人,女史二人。掌朝见宴会赐赉之事。) 司赞(司赞二人,典赞二人,掌赞二人,女史二人,掌朝见宴会导引赞相之事。) 彤史(彤史二人,正六品。掌宴见进御之序。凡后妃群妾御于君所,彤史谨书其日月。) 〔尚服局〕(尚服二人,掌供服用采章之数,领司四。) 司宝(司宝二人,典宝二人,掌宝二人,女史二人,女史四人掌宝玺符契。) 司衣(司衣二人,典衣二人,掌衣二人,女史四人,掌衣服首饰之事。)

司饰(司饰二人,典饰二人,掌饰二人,女史二人,掌巾栉膏沐之事。) 司仗(司仗二人,典仗二人,掌仗二人,女史二人。凡朝贺帅女官擎执仪仗。) 〔尚食局〕(尚食二人,掌膳羞品齐之数。凡以饮食进御,尚食先尝之。领司四。) 司膳(司膳四人,典膳四人,掌膳四人,女史四人,掌割烹煎和之事。)司酝(司酝二人,典酝二人,掌酝二人,女史四人,掌酒酝酏饮之事。)司药(司药二人,典药二人,掌药二人,女史四人,掌医方药物。) 司饎(司饎二人,典饎二人,掌饎二人,女史四人,掌廪饩薪炭之事。)〔尚寝局〕(掌寝二人,掌天子之晏寝,领司四。) 司设(司设二人,典设二人,掌设二人,女史四人。掌床帷茵席洒扫张设之事。) 司舆(司舆二人,典舆二人,掌舆二人,女史二人。掌舆辇伞扇之事。)司苑(司苑二人,典苑二人,掌苑二人,女史四人。掌囿园种植花果。)司灯(司灯二人,典灯二人,掌灯二人,女史二人。掌灯烛事。) 〔尚功局〕(尚功二人,掌督女红之程课,领司四。) 司制(司制二人,典制二人,掌制二人,女史四人,掌衣服裁制缝纫之事。)司珍(司珍二人,典珍二人,掌珍二人,女史四人,掌金玉宝贝。) 司彩(司彩二人,典彩二人,掌彩二人,女史四人,掌绘绵丝絮事。) 司计(司计二人,典计二人,掌计二人,女史四人,掌度支衣服饮食柴炭之事。) 〔宫正司〕(宫正一人,正五品。司正二人,正六品。典正四人,正七品。掌纠察宫闱戒令谪罚之事。大事则奏闻女史四人记功过。) 吴元年置内职六尚局。洪武五年,定六局品秩。二十二年,授宫官敕,服劳多者,或五载六载,得归于父母,听婚嫁。年高者许归,愿留者听。见授职者,家给与禄。盖与妃嫔判然不同也。二十七年,铸六局印。二十八年,重定品秩。永乐以后,职移宦官,惟存尚宝数司而已。

中国政治制度史

填空: 1.郡县制推行始于(秦朝) 2.猛安谋克制度使用创立的是(女真人) 3.科举制建立于(隋朝)、(隋炀帝) 4.军机处设立于(雍正) 5.三省六部制,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6.明代(宗藩制度)是宗法制的复轨 7.明厂卫制有东厂、西厂、(锦衣卫) 8.明省级的长官叫(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 9.明清的(改土归流)违背了因俗而治 10.秦朝的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11.春秋前宗教事务官吏称之为太史寮 12.秦政治文化的核心是(以吏为师)、(法家文化) 13.西汉(汉武帝)设立了(尚书台)为核心的中朝官架空了三公制 14.汉选举制有(察举、征辟) 15.科举制(进士科)士人最重视 16.元朝统治中原的制度是(投下分封制) 17.内阁制度设立于(明朝)(明仁宗朱高炽时) 18.元朝的四个等级是(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 名词解释 宗法制西周以嫡庶来划分宗族系统的制度。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分封。按照宗法制的规定,周王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余的嫡子和庶子应分封到地方去当诸侯;诸侯的嫡长子继承国君位,其余诸子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的嫡长子即位,其余诸子分封为士。宗法制只适应于同姓贵族之间,与异性贵族之间的关系则以婚姻为纽带联结起来。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确定了贵族的亲疏、等级、分封和世袭的关系,保证了嫡长子继承王位,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诸子、诸弟的继承权争端,成为巩固分封制的重要手段。 郡县制秦朝开始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秦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彻底废除了“封诸侯、建藩卫”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实行郡县制度,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秦末增至四十郡。郡设郡守掌管行政和军事,设郡尉并掌军事,监御史为中央派遣的监察官吏。郡下设县,大县长官为县令,小县县令为县长,县下有基层组织乡、亭、里。郡县制的推行加强了中央集权。 总理衙门1861年清政府为办理洋务及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全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其职权总揽了外交及与玩过发生干系的财政、军事、教育、矿务、交通等各个方面的大权。但无权指挥各省督抚,各省督抚也不对总理衙门直接负责。总理衙门存在了40年,直到1901年,清政府根据《辛丑条约》规定,将其改为外务部,但扔位列六部之首。 三省六部制隋唐时的中央官制。三省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中书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颁发皇帝的诏令,其长官为中书令;门下省是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驳正违失,其长官为侍中;尚书省是执行机构,负责贯彻执行重要政令,其长官为尚书令,副长官为左右仆射。三省为中央最高统治机构,三省长官同为早想,共同负责中枢政务。六部是尚书省下属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吏部主管官吏的考核任务、户部主户口赋税、礼部主礼仪制度、兵部主军政、刑部主法律和刑狱、工部主水路工程。各部长官均为尚书,副长官为侍郎。三省六部制改变了以往宰相一人执掌大权的状况,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职司划分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

2020届安徽省淮北市高三一模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2020届淮北市高三一模考试 历史试题 注意: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请同学们在答题卷上答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殷人的眼中,只有通过虔诚的祭祀才能获得“上帝”的眷顾而统治长久,而以周公为代表的周族却认为,天神是无私的,以“道德”作为赏罚标准,君主必须“保民”才能“以德配天”。这表明() A. 治国理念发生变化 B. 神权王权实现结合 C. 德治传统已经确立 D. 神的地位发生动摇 2.据《管子》载:春秋战国时期,齐国都城临淄的城市布局是“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考古资料也显示,洛阳东周故城内还有大量农业用地。这说明当时()A. 城市严格依据职业规划布局 B. 农业仍是城市重要经济部门 C. 出现了后世坊市制度的雏形 D. 城市职能以工商业经济为主 3.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弃儒生建议的简单质朴的原始祭山仪式而不用,而是亲自登上泰山(位于今山东)之巅,并立石歌颂其德“明其得封也”,由此开创了中国古代封禅泰山的祭天大礼。秦始皇意在() A. 打击儒生推行文化专制 B. 确立新的祭祀上天礼仪 C. 彰显皇权来源的正当性 D. 加强对山东地区的统治 加入试卷解析考情纠错收藏 4.东汉士族多以经学世家面目出现,唐朝高门士族对文学日趋重视,士族家族遂由经学世家一变而为文学世家。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儒家经学已丧失了正统的地位 B. 皇权对门阀士族的打击 C. 科举考试使选官标准发生变化 D. 庶族地主影响力的提升 5.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民间在订立买卖、租佃、借贷、雇佣契约中往往有“先和后可,乃为券书”“两共对面平章为定”(平:协调;章:明确)的语句。这反映民间契约的订立()A. 不受官府的控制和约束 B. 强调双方协商一致原则 C. 完全符合双方各自意愿 D. 是城市商业发展的产物 6.唐初史家认为契丹族“出自炎帝神农氏,为黄帝所灭,子孙遁居朔野”,而辽朝史官在修撰的《实录》《国史》中,则认为契丹族出于黄帝之后。元人撰修《辽史》遵从唐代观点,指出“君四方者,多二帝子孙”“本同出也”。这说明() A. 儒家华夷之辨的观念已被彻底打破 B. 契丹族为黄帝后代的可能性更大 C. 多元一统的民族认同意识不断增强 D. 契丹族的族源无法得到准确判定 7.明朝后期,中国九成的糖产于广东和福建;浙江北部绝大部分土地都种植喂蚕桑树;松江和苏州等地以盛产棉花而著称。这种现象() A. 促进了跨区域商业贸易发展 B. 打破了自给自足的经济体系 C. 不利于封建国家的粮食安全 D. 导致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8.明清之际的儒学家们,对泛滥已久的王学末流抨击甚为猛烈,在思想界形成了一股强大潮流,如顾炎武不仅在理论上把王阳明视同禅学并大加挞伐,甚至把明朝的覆亡看作是王学

明清时期中国与琉球的宗藩关系

明清时期中国与琉球的宗藩关系 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08(1)班 王玮 040801033 【摘要】华夷秩序是中国古代君主建立的传统的国际关系体系,而宗藩关系则是华夷秩序在政治上的集中体现。明洪武年间,琉球王国接受大明王朝的册封,称臣入贡,宗藩关系正式建立。明清时期本着厚往薄来的原则,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与琉球进行了有益的交流。清朝末年,随着传统的华夷秩序的解体,中国与琉球的宗藩关系也随着日本吞并琉球而不复存在。 【关键词】:华夷秩序宗藩关系琉球中国日本 华夷秩序 谈到琉球与中国的宗藩关系,不得不谈及的一个问题,便是中国古代的“华夷秩序”。华夷秩序是在古代世界的社会条件下产生的一个有理念、有原则和有着自身一套比较完备体制的国家关系体系。朱元璋曾说,“自古帝王临御天下,中国属内以制夷狄,夷狄属外以奉中国”,则是对华夷秩序论的体现。华夷秩序的内涵是:“以中华帝国为中心,在中国封建皇权的约束和保护下,建立国际和平局面;在中华封建文明的影响与制约下,促进各国的进步与繁荣。”【1】朝贡贸易是华夷秩序的经济制度体现,宗藩政治是华夷秩序的政治制度体现。 中琉宗藩关系的建立 中国与琉球的贸易往来,可追溯到隋朝以前;而中国与琉球的官方交往,最早是在隋代,那时还主要以战争形式为主。唐宋时期,两国的官方交往未有新的进展。元朝时期,才有了进一步接触。1372年,中国与琉球建立正式的邦交关系;直至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中国与琉球友好交往长达500年。 琉球,位于日本九州与中国台湾省之间的琉球群岛,面积460。平方公里,其范围大体相当于厉史上的琉球王国。历史上的琉球王国,原有岛屿36个,其中北部9岛,中部11岛,西南部16岛。对流球王国的称谓,也经历了一个过程,最初是隋朝时期,根据琉球群岛的形状,命名为“流虬”,后来有又有“流求、流球、”等称谓,直到洪武五年,即公元1372年,才正式确定为“琉球”并沿用至今。琉球王国的历史,大致分为村落时代、按司时代和王统时代。而王统时代又可分为舜天、英祖、察度、尚思绍和尚圆王统时期。英祖王统的第四代玉城王(1313年,元皇庄二年即位)。因耽于酒色,不理政务,引起了按司们的反感。不久,出现了大里按司统治下的山南、今归仁按司统治下的山北同玉城王统治下的中山相对立,合称三山鼎立,也称“三山分王”。1350年高德的浦添按司察度成为中心的统治者。由此开始了察度王统时期。到同明王朝正式建立关系时,琉球王国已是中山、山南、山北三分天下,而中山最强。其王依次为察度、承察度、怕尼芝。不久,中山王逐步统一琉球全国。所谓中琉之间的关系,主要是指中国自明代以来同中山之间的关系。1372年,明王朝“命行人杨载以即位建元诏告其国’,得到中山王察度、山南王承察度、山北王怕尼芝的响应。分别遣使奉表,贡献方物,开始了同中国正式确立友好关系的时期。【7】 中琉宗藩关系的强盛 明朝时期中国与琉球的宗藩关系,主要表现为朝贡贸易关系,重在贸易。“‘所谓朝贡贸易,即由政府遣使至海外诸国(主要是东南亚国家)颁赐明朝正朔,邀其入明朝贡,明政府对朝贡国正贡回赐,附载货物由官方给价收买或由贡使自行出

全国一卷文综历史试题及其答案

2017年全国一卷文综历史试题及其答案WORD版 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爽于燕,都(今北京)。分封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25. 表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决绝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26.表2 表2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 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28.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是,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1钱。这一举措 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息 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 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 29.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

大明朝官职详细列表

大明朝官职详细列表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大明朝官职详细列表1、宗人府 洪武三年置大宗正院,二十二年改为宗人府。 宗人令一人正一品宗人府;左宗正一人正一品宗人府 右宗正一人正一品宗人府;左宗人一人正一品宗人府 右宗人一人正一品宗人府;经历一人正五品宗人府经历司 2、三公 太师无定员正一品三公;太傅无定员正一品三公;太保无定员正一品三公 3、三孤 少师无定员从一品三孤;少傅无定员从一品三孤;少保无定员从一品三孤 4、太子三师 太子太师无定员从一品太子三师;太子太傅无定员从一品太子三师 太子太保无定员从一品太子三师 5、太子三少 太子少师无定员正二品太子三少;太子少傅无定员正二品太子三少 太子少保无定员正二品太子三少 6、东宫 太子宾客无定员正三品东宫大臣 7、内阁 中极殿大学士一人正五品内阁旧名华盖殿 建极殿大学士一人正五品内阁旧名谨身殿 文华殿大学士一人正五品内阁;武英殿大学士一人正五品内阁 文渊阁大学士一人正五品内阁;东阁大学士一人正五品内阁 8、中书省 洪武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其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 左丞相一人正一品中书省;右丞相一人正一品中书省 平章政事一人从一品中书省洪武九年汰平章政事 左丞一人正二品中书省;右丞一人正二品中书省 参知政事一人从二品中书省洪武九年汰参知政事 郎中一人正五品中书省左司;郎中一人正五品中书省右司 员外郎一人正六品中书省 都事一人正七品中书省;检校一人正七品中书省洪武二年革检校 照磨一人从七品中书省洪武二年革照磨;管勾一人从七品中书省 参议一人正三品中书省参议府吴元年革参议府;参军一人从三品中书省 断事官一人从三品中书省洪武二年革断事官;断事一人正七品中书省 经历一人正七品中书省;知事一人正八品中书省 都镇抚一人正五品中书省都镇抚司甲辰十月以都镇抚司隶大都督府 考功郎一人正七品中书省考功所洪武元年革考功所 中书舍人十人从七品中书省旧名直省舍人 9、吏部 尚书一人正二品吏部;左侍郎一人正三品吏部;右侍郎一人正三品吏部 司务二人从九品吏部司务厅; 郎中一人正五品吏部文选清吏司;郎中一人正五品吏部验封清吏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吏部稽勋清吏司;郎中一人正五品吏部考功清吏司 员外郎一人从五品吏部 主事一人正六品吏部

明朝大移民的方法

明朝大移民的方法 元末战乱之后,历经20余年,统一了天下,但是,此时的江山已是遍地疮痍,布满了战争的创伤;山东、河南、河北一带多是无人之地。明朝统治者为了恢复生产,制定了移民垦荒为中心的振兴农业的措施,决计把农民从狭乡移到宽乡,从人多田少的地方移到地广人稀的地方。至此开始了中国历史上延续五十年的迁民活动。 明朝大移民的方法和步骤大体有、、、等几种。 洪洞大槐树,采用招诱、征派的强迫的办法。再说中原地方好,几年不纳粮,谁也不愿迁去,只好制定徙民条例,按"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的比例迁徙。 并规定凡移民者都必须到洪洞县的广济寺办理迁移手续,领取“凭照川资,”然后从这里出发,按官方指派的方向,在官兵的监护下,分别迁往中原各地。甚至如民间传说的那样采用诱骗形式。官方预先张贴告示:除广济寺大槐树底下的人不迁,所有地方的人都迁,也有的传说限定某日凡愿迁者都到大槐树下报道,不愿迁者也必须到那里向官府央情。结果,当成千上万的民众齐聚在大槐树下的时候,官府出其不意,调集大批官兵,一举将大槐树下团团包围,所到之人不论男奴老幼,一个不留全部迁移。凡不从者便绳捆索绑,一串一串连接起来,在官兵的喝遣下不得不依从。那些留在家里的老弱病残,闻讯后赶来。自然是“爷娘妻子奔走相送、牵衣顿足、拦路哭喊"的情景了。 事实是不是这样,从政史资料记载迁山西平阳之民却有数处。洪洞县是平阳人口最多的县份,洪洞县是迁民重点应是无疑问的。而且洪洞县地处交通要道,北通幽燕、东接齐鲁、南达秦蜀、西临河陇,洪洞县北关的广济寺又是唐宋以来的驿站,明朝政府在这里设局派员,集中移民队伍,发放川资凭照,这都是意料之中的事。 移民过程:明朝大移民主要是从和江浙一带往中原地区移民。从各种历史资料上证实,明朝大移民最早开始于洪武三年直至永乐十五年,移民十八次。其中洪武年间十次;永乐年间八次。十八个省,五百个县。八百八十一姓。

明朝行政机构及官职设置

明朝行政机构及官职设置 明朝官职设置按品级,官大小要办其品,自正一品至从九品,共分18个等级。史志中有记载的,由考中进士出身的、正四品(知府)以上的兴化籍官员就有193人。 明朝官职设置按品级,官大小要办其品,自正一品至从九品,共分18个等级。史志中有记载的,由考中进士出身的、正四品(知府)以上的兴化籍官员就有193人。 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为明朝中央最高级官职;三公为正一品,三孤为从一品,两者位尊权重,但是一种虚职,是皇帝对大臣的加官和赠官,兴化有两位礼部尚书(周如磐、宋继祚)加封太子太保,吏部尚书陈俊加封太子少保,他们都是明代兴化品位最高的官员。 明朝初期,中书省为中央最高行政机构,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加强皇权,于洪武二十八年(1093)撤销中书省,自秦设立的丞相制度被废除。原中书省所辖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六部尚书实际上成为朝廷的最高的行政长官,其品位也由正三品升为正二品。明朝兴化共出了12位尚书,除上述三人加封太保、少保外,其余九人为翁世资(户部)、郑纪(户部)、林俊(刑部)、康大和(工部)、林云同(刑部)郭应聘(兵部)、陈经邦(礼部)、曾楚

卿(礼部)、林兰友(兵部)。 都察院是明朝中央的司法行政监察机构,明朝部,院同治,院、部权并重,院长官都御史与尚书平级,为正二品,兴化官居都御史的有三人。 承宣布政使司为明地方(省)最高行政长官,明朝全国设有13个布政使司,而巡抚在明初为中央派出协调地方工作的官员,为临时的官职,任务完成之后,回朝复旨,职务也就自然取销。宣德之后(1426—1435),许多巡抚不再回朝,而成为一省最高行政长官。兴化人当布政使的有27人,巡抚3人,其官职均为正二品。 正三品官员兴化有26人,其中六部侍郎(六部的副长官)13人,通政使司(中央情报机关)通政使1人,大理寺(中央司法机关)卿1人,副都御史(都察院副长官)1人,按察使司(地方最高监察机构)按察使9人。 从三品官员兴化有24人。其中:承宣布政使司参政(省副长官)19人,都转运使司(中央在地方的办事机构)转运使3人,大仆寺(兵部在地方设立的牧养军马机构)卿2人。 明朝全国设159府,府的长官称知府,其官正四品,兴化人官居知

震惊!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真相深度揭秘

震惊!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真相深度揭秘 导读:在中国古代王朝的的末期,每逢社会混乱,这时总会出现人口的大迁徙。今天乡土人文地理将给大家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人口大迁徙(涉及到河南,山东,北京,天津,河北,陕西,安徽,东三省等大半个中国),这次人口 迁徙范围之广,影响之深远,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而且在世界移民史上也是罕见的,这就是明初山西洪洞大槐树人口大迁移。文末附移民地理分布以及800多个姓氏从山西洪洞大槐树下出发,看看有你家乡和祖先吗?在整个河南,在山东,在河北,在安徽……乃至大半个中国,广为流传着一首歌谣:“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古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民间还流传着若干关于洪洞大槐树移民的故事。 为了证实这种说法,老人们总是让孩子们看小脚趾甲,说凡是过去从山西洪洞县老鹳窝底下迁来的,最小的那个脚趾甲都是两瓣的。 歌谣和传说标示着历史对发生在明代的一串惊天动地的“老 鹳窝底下”事件的惨痛记忆。这一切,还须从明朝的大移民说起。 民朝大移民 明朝大移民是洪武三年(1370年)至永乐十五年(1417年),

明朝政府先后数次从山西的平阳、潞州、泽州、汾州等地,中经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处办理手续,领取“凭照川资”后,向全国广大地区移民。 民朝大槐树移民路径 元末战乱之后,历经20余年,朱元璋统一了天下,但是,此时的江山已是遍地疮痍,布满了战争的创伤;山东、河南、河北一带多是无人之地。为了恢复农业生产、发展经济,为了使人口均衡、天下太平,巩固明王朝的统治,明洪武年间,朱元璋采取了移民政策,按“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的比例迁移。 明初经洪洞县大槐树处迁往全国各地的移民曾达百万人之多,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影响之深,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而且在世界移民史上也是罕见的。这对于当时的明王朝以及后来的社会发展,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历史背景历史背景历史背景 1. 黄河泛滥 元朝统治中国虽然只有89年,但是它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特别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却是其他朝代所难以比拟的。那时候黄河两岸就流传着这样一句歌谣:“石头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元朝时的黄河曾有20多年不打口子,任其泛滥自流,致使中下游大片土地沦为沼泽。人们被大水撵得东奔西逃,无处

一、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参考题目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1.简述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核心地位 2.试述中国政治发展的动力系统 3.简述市场经济对中国政治的影响 4.浅谈村民自治中遇到的理论问题 5.简述政府对弱势群体的行政责任 6.试述政府在地方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7.浅谈政党与政治社团良性互动的政治意义 8.简述政治稳定对意识形态的基本要求 9.分权制衡与议行合一的制度技术比较 10.民主与效能怎样避免二律背反 11.试述政府组织的科学性及其表现 12.试述政府行为质量的评判标准 13.论人大制度的创新 14.当代中国公民参政研究 15.试析公务员考核制度流于形式的原因与对策 16.如何完善我国现行的行政监督体制 17.论我国执政党与人大的关系 18.如何切实发挥人大对政府的监督作用 19.非政府组织的现状、作用、意义 20.中国社会中间组织的现状、作用、意义 21.非政府组织在政策形成和执行上的意义和作用 22.公共组织与私营组织的比较 23.中国决策体制和执行体制研究

24.中国西部大开发政策研究 25.中国地方政府中的党政关系研究 26.中国党政关系的变迁及其政治发展问题 27.新时期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政治发展 28.中国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发展与改革 29.城市基层自治与中国民主发展 30.村民自治中的乡村关系 31.村民自治相关立法的改革与完善 32.对农民工弱势地位的政治学分析 33.当前中国农民组织化的现状分析 34.中国信访制度研究 35.解决城市流浪乞讨问题的对策 36.当前中国政治参与的阶层分析 37.评价“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政策取向 38.贫富两极分化问题研究(含义、测度、控制) 39.贫富差距与其他不公平问题的关系 40.社会分化的政治后果 41.如何协调发展与稳定 42.论政策执行的监控系统 43.试析充分发扬民主是我国选举制度的本质要求 44.浅析我国公务员制度的现状 45.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46.论新时期我国民族地区的政治文明建设 47.当代大学生政治观分析 48.我国当前农村选举现状及其利弊分析 49.试论发展民主政治与和谐社会建设

明朝洪武初年山西人口移民

明朝洪武初年山西人口移民 明初山西居民外迁是历史上一件十分重大地事件,河南是山西外迁移民地重要地区之一,本文试图以洪武十四年()《明太祖实录》所记录地河南户口数为参照,探讨洪武元年至洪武十四年山西移民河南地规模. 一 在官方记录中,《明史》和《明实录》最早出现移民记载地是在洪武六年,这一年“徙山西、真定民屯凤阳”.洪武十四年之前移民河南地资料多见于各种家乘、碑刻中,现就所存史料洪武初年地移民作一概述. 洪武元年.据濮阳县志记载,濮阳县曾有四次洪洞迁民,分别是洪武元年、洪武二年、永乐七年、永乐十三年.年《封丘县续志》卷三《氏族志》是对该县所存家族族谱地摘录,摘录内容除迁移时间外,还包括各姓氏家谱地编篡、续修时间.卷四《氏族别录》是对未见家谱地当地民众进行地采访,二者可相互参照.其中卷三《氏族志》记载:“西仲宫郭氏,始祖郭大庆明洪武元年自晋迁此,传今十九世.”卷四《氏族别录》记载:“西八丈狄氏,明洪武元年自晋迁此.”周王村周氏、周口周氏、周庆周氏,“上三族均于洪武元年自晋洪洞县迁来”.“后吴村杨氏,晋人,洪武元年来迁”.沙岗桥刘氏、大李湾刘氏、粪堆刘刘氏、后河刘氏,“上四族均于洪武元年自晋洪洞县迁来.”梅家口翟氏,“明洪武元年由山西洪洞县迁此,今传十九世”.唐河县《惠氏族谱》称“大明洪武元年,有始祖伯通公,自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奉旨迁徙河南省南阳府东唐河县”.洛阳《王氏祠堂碑》记:“洪武元年,由山西洪洞古大槐树处,迁到河南省洛阳府北窑天华岭.”上述家谱涉及地区有彰德府(濮阳县)、卫辉府(封丘县)、开封府(巩县、祥符县)、汝宁府(西平县)、南阳府(唐河县)、河南府(洛阳县),由北至南,范围很广.

大明朝官职详细列表

大明朝官职详细列表1、宗人府 洪武三年置大宗正院,二十二年改为宗人府。 宗人令一人正一品宗人府;左宗正一人正一品宗人府 右宗正一人正一品宗人府;左宗人一人正一品宗人府 右宗人一人正一品宗人府;经历一人正五品宗人府经历司 2、三公 太师无定员正一品三公;太傅无定员正一品三公;太保无定员正一品三公 3、三孤 少师无定员从一品三孤;少傅无定员从一品三孤;少保无定员从一品三孤 4、太子三师 太子太师无定员从一品太子三师;太子太傅无定员从一品太子三师 太子太保无定员从一品太子三师 5、太子三少 太子少师无定员正二品太子三少;太子少傅无定员正二品太子三少 太子少保无定员正二品太子三少 6、东宫 太子宾客无定员正三品东宫大臣 7、内阁 中极殿大学士一人正五品内阁旧名华盖殿 建极殿大学士一人正五品内阁旧名谨身殿 文华殿大学士一人正五品内阁;武英殿大学士一人正五品内阁 文渊阁大学士一人正五品内阁;东阁大学士一人正五品内阁 8、中书省 洪武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其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 左丞相一人正一品中书省;右丞相一人正一品中书省 平章政事一人从一品中书省洪武九年汰平章政事 左丞一人正二品中书省;右丞一人正二品中书省 参知政事一人从二品中书省洪武九年汰参知政事 郎中一人正五品中书省左司;郎中一人正五品中书省右司 员外郎一人正六品中书省 都事一人正七品中书省;检校一人正七品中书省洪武二年革检校 照磨一人从七品中书省洪武二年革照磨;管勾一人从七品中书省 参议一人正三品中书省参议府吴元年革参议府;参军一人从三品中书省 断事官一人从三品中书省洪武二年革断事官;断事一人正七品中书省 经历一人正七品中书省;知事一人正八品中书省 都镇抚一人正五品中书省都镇抚司甲辰十月以都镇抚司隶大都督府 考功郎一人正七品中书省考功所洪武元年革考功所 中书舍人十人从七品中书省旧名直省舍人 9、吏部 尚书一人正二品吏部;左侍郎一人正三品吏部;右侍郎一人正三品吏部 司务二人从九品吏部司务厅; 郎中一人正五品吏部文选清吏司;郎中一人正五品吏部验封清吏司 郎中一人正五品吏部稽勋清吏司;郎中一人正五品吏部考功清吏司 员外郎一人从五品吏部 主事一人正六品吏部 主事一人正六品吏部文选清吏司洪武三十一年增设 主事一人正六品吏部考功清吏司正统十一年增设 10、户部 尚书一人正二品户部;左侍郎一人正三品户部;右侍郎一人正三品户部 司务二人从九品户部司务厅

河北省邯郸市2018届高三文综(历史部分)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河北省邯郸市2018届高三文综(历史部分)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 试题 24.成书于春秋晚期的《考工记》记载,周朝都城采取“左祖右社”的布局,“祖”为宗庙,是供奉周王室祖先的地方,“社”为社稷,是国家举行大典祭祀土地神和谷神的地方。 这一布局反映了当时() A.“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统治思想B.森严的宗法等级关系 C.“天人合一,时空一体”的哲学思想D.“君权神授”思想萌芽25.唐代,朝廷有依照诗名而取士的惯例。王维、白居易和元稹等著名诗人,都是先在市井里诗名鹊起,“为乐工或宫人传诵而流闻于上”,从而被加官进爵。这说明() A.底层百姓的文化水平得到提高B.商品经济推动唐诗世俗化C.市民价值取向影响了政府行为D.科举制度促进唐诗的繁荣26.明中叶,在江南地区的濮院镇,“机杼为阖镇恒产,男女赖此养育……余若丝绸牙行,若市坊,并一切贸易莫不仰给于是”。这说明当时江南一些市镇() A.地域性商人活动比较活跃B.对外丝绸贸易较为兴盛 C.丝织业处于全国领先地位D.传统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27.下表是关于中国印刷术的相关记述。据此能够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A.印刷术推动中外思想文化交流B.雕版印刷术顺应了社会需求C.文化传承与创新有赖于印刷术D.政府支持印刷术的技术革新28.据载,在整个18世纪,西欧从中国输入的茶叶翻了几倍,价值达到1.8亿两白银,其中英国人的消费占据了一半以上。推动这一情况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中国自然经济抑制了进口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拓展C.清政府对对外贸易的重视D.西欧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29.陈独秀在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时,敏锐地意识到“当下的革命阻力已不再是表面上

近20年来国内学界对于明代宗藩的研究综述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近20年来国内学界对于明代宗藩的研究综述3 顾锦春,叶剑飞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上海 200062) [摘 要]近20年来,史学界对明代宗藩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本文试通过对政治、 经济、社会生活、最终结局以及地区性藩王和宗室个案的分析等方面研究成果予以总结,以期服 务于明代宗藩史的更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宗藩;综述 [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识码]A 明朝建立伊始,朱元璋便建立了极具特色的宗藩制度。有明一朝,宗藩制度与之相始终,对明代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各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深入研究明代宗藩制度及宗藩政治、经济、社会活动,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明代社会的各个方面。近20年来学术界对明代宗藩作了系统和认真的研究,取得丰富的成果,本文试就近20年来国内对明代宗藩的研究作一番综述。 一、政治方面 宗藩制的建立。对于朱元璋建立宗藩制度的原因,史学界主要有两种主要观点,第一种以张德信的《明代诸王分封制度述论》[1]与周积明的《封藩制与初明军权的转移》[2]两文为代表,认为分藩制的出炉是迫于明初政治形势与巩固皇权的迫切需要,是朱元璋从开国功臣手中剥夺军权的一项重要环节。当时北方边疆时常受到元朝残余势力的侵扰而急需派遣重兵加强防卫,但此时皇室与功勋集团之间,围绕着政治权力和土地与财富的再分配问题,矛盾已日益发展,朱元璋惟恐大将掌兵而尾大不掉,便将北方防御交之于宗室,建立了宗藩制。第二种看法则以顾诚的《明代的宗室》[3]、张显清的《明代亲藩由盛到衰的历史演变》[4]、余兴安的《论朱元璋的政治蓝图及其对明朝政治的影响》[5]为代表,认为分藩制的建立是朱元璋吸取历史经验的结果。朱元璋借鉴了汉晋两代分封易于宽纵导致诸王尾大不掉,而唐、宋两朝又过于抑藩导致了帝室孤微的教训,将郡县制与分封制并行,视分封制为王朝长久的保证。 “藩禁”政策。暴鸿昌的《明代宗藩特权的演变》[6]、张显清的《明代亲藩由盛到衰的历史演变》[7]、赵毅的《明代宗室政策初探》[8]和苏德荣的《明代分封制度的演变》[9]皆对明朝“藩禁”政策的演变过程作了各自的表述,大抵皆认为洪武朝诸王权力过大,永乐、宣宗朝实行了“削藩”政策,宗藩由此退出政治舞台。暴鸿昌的《明代藩禁简论》[10]则列举了“藩禁”政策的各种具体表现。此外,对“藩禁”政策的研究还有毛佩琦的《建文新政和永乐“继 3[收稿日期]2006-05-20 [作者简介]顾锦春(1982-),上海市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2004级硕士研究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