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方程式概念的内涵就是要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化学方程式概念的内涵就是要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化学方程式概念的内涵就是要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请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分析学生形成分子或原子概念过程中可能有哪些前概念、经过学习后可能有哪些迷思概念、以及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并就“原子”或“分子”概念进行教学设计。

学生对物质的认识是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宏观物质开始的。但对物质的内在变化及其原因却很少接触。在之前的化学教学中只是提到过分子原子,但什么是分子原子就不知道。经过本课题的学习过后,学生对其概念还是有些搞不懂,如保持水(或汞)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什么,而大部份学生就会认为是水分子(或是汞分子)。造成这样回答的原因可能是对分子概念的给出是针对那些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没有理解。还有就是分不清那些物质由分子构成,那些物质由原子构成。

分子概念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是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是构成的物质的微粒。

2、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3、学习通过观察自然、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

4、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建立分子概念,并能运用分子的观点解释宏观现象。

三、教学难点

对分子概念的理解,并能运用分子的观点解释宏观现象。

四、教学过程

提出问题:

1、液态水变成蒸气“跑”走的情形与电解水时水“跑”走的情形是否一样?为什么?

2、一种分子是如何变成新分子的?

以水的电解为例,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与讲解,引导学生从分子的角度,理解水的蒸发与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

结论:

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不变,仅状态变了;正是由于分子不变,物质就不变,该物质的化学性质就不变;若分子变了,物质也就变了,该物质的化学性质也就变了。由此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 分子变了,变成原子,然后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可见,在化学反应中, 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这就是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由此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追问:分子能否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不变呢?

学生:不能。例如,同样是水分子组成的水,既可呈液态,又可呈气态、固态,其状态不同,即物理性质不同,但只要是水分子,通电就能分解成氢气、氧气,即它的化学性质是相同的。

本节小结。

主题研修活动的要求与流程

(一)根据需要,选好研修主题

学员结合学习内容、教学的进度和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专家发布的研修主题中任选一个开展研修活动。

(二)行为跟进,推动研修活动

围绕“主题要求”按研修方案进行,要注意与网上同伴的交流和校本的交流,以提高研修课例的质量。

开展主题研修活动的流程如下:

1.每个学员围绕培训课程中的“思考与活动”,在论坛中与同伴和辅导教师进行交流讨论。2.根据学情和自身教学特点备课,完成自己的教学设计(按研修主题确定的一节课,但要有一个简单说明,说明这一节课在单元中的位置)。

3.积极参与论坛中或线下的研讨交流活动。

4.在所教班级内按照教学设计,实施教学活动。

5.每位学员都要把实施教学活动中的点滴感悟、心得、收获及学生的反应记录在“研修工作室”内的“研修日志”中,为形成研修成果积累素材。

6.学员在网上收集相应的资料,作为自己研修活动的支持。这些资料可放置在“研修工作室”的“研修日志”中,特别重要的可放置在“我的收藏”中。

7.形成研修成果——“我的教学故事”,并发布在“研修工作室”的“我的主题研修成果”中。

(三)做好评优,推广主题活动

1.班级互评与推荐:班级辅导教师发布公告,组织学员对主题研修活动成果互评。班级辅导教师评出并推荐优秀的研修成果,班级优秀研修成果不超过本班学员总数的5%。

2.省级评优与展示交流:

(1)省级专家发布公告,组织各班级学员、辅导教师观摩各班推荐的优秀成果并在论坛中展开讨论。省级专家从班级推荐的研修成果中评选出省级优秀的研修成果。省级优秀研修成果占班级推荐优秀成果总数的5%—10%。

(2)各省开展多种形式展示交流主题研修活动的成果,以推广好的经验与做法,表彰省级优秀研修成果和优秀学员。

三、其它注意事项

1.在写作“我的教学故事”中,要充分发掘和提升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要注意文章的叙事性和个性特色,切忌抄袭现象。

2.可将教案、学案等做为“我的研修成果”的附件一同提交

附件2:主题研修成果(教育叙事故事)范文

随文舞蹈的荷花

(小学语文)

作者:王银花文章来源:摘自麻城附小网站

《荷花》这篇课文是小学语文第六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的重点是要求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荷花的美,并让学生投入到那种神奇的美景中。

课上,气氛一直很活跃。当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时,学生各个深情并貌,摇头晃脑。

读到“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一句时,突然,一个学生猛地站了起来,说:“我冒出来了。”其他学生也读起了这一句,也猛地站起来。我问:“你是怎么冒出来的?”“挺直了身体。”“很用力的。”“很快的。”“我很想看到外面的世界,很急切的。”“不顾一切的。”

我追问:“这么急切地要出来干什么呀?”

“看看外面美丽的世界。”

“我想快点儿开花。”

“因为我很美,我要让大家早点看到。”

……

“多么有生命力的‘荷花’啊!”我不禁赞叹到。

当讲到“你看到了怎么样的荷花?”学生们读着他们找到的句子。读着,读着,一只小手高高举起,嘴里说“我有好方法。”我和学生们都想看看这好方法是怎样的,于是就请她读。只见她站起来,双手合拢,食指、无名指微曲着往外翘开,念到:“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接着,所有的手指都翘开了,非常高兴地念到:“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马上又双手合拢,手指向外凸出,很用力地念到:“有的还是花骨朵,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当我看完她的表演,心中激动不已:多么精彩的朗读!这是一朵舞蹈着的‘荷花’。学生们看完了,纷纷模仿。这时,我看到了一池舞动的‘荷花。’

……

通过前面的学习,对于“变荷花”已水到渠成了。我轻轻地读着“看着,看着,……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学生中,有的轻轻摇晃着身体,有的轻摇着手臂,还有的站起来转圈。我想,这时的他们真的成了荷花,在微风中舞蹈着的荷花。那么文中省略号的补充也就丰富多彩了。“小鸟飞过来,停在我的肩膀上,唱着清脆的歌。”“小青蛙蹲在菏叶上,呱呱地对我说:“你真美。我要是白色的,那该有多好啊!”“一群小朋友跑过来,高兴地叫着:“多美的荷花啊!”……

我们的学生是多么的富有生命力啊!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

(初中语文)

作者:佚名

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着力点主要集中在“语言”上,这一点在课堂教学和检测上表现得十分鲜明,于是在教学中,往往出现教师板着面孔教,学生板着面孔学的现象。学生谈古色变,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我很想在揭开文言文教学“严肃的面纱”这方面做一些探究。于是在教学《小石潭记》一文时尝试着进行了情境教学。

《小石潭记》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来抒发自己在贬居生活中悲凉凄苦的情感。我认为像这样语言优美,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能够激起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爱好,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操。于是我决定教学本文时以情感人,重点体会文章的写景抒情的方法。于是我以导游的身份,以课后练习一“发现石潭——潭中景物——小潭的源流——潭中的气氛”为线索,引导学生和我一同游览小石潭。

课前我从网上下载了本文的课件,让学生分组观看。课堂上我激情满怀,联系作者的身世遭遇大谈乐和忧的心态变化,引导学生从“动与静”、“音形色”、“景与情”等角度解读课文,津津乐道作者高超的写景艺术。讲的时候自我感觉非常良好,同学们也听得津津有味,非常投入。我还精心设计了拓展延伸练习:当地政府要把小石潭所在地开发成旅游盛景区,如果请你作为设计师来设计景点,你会怎样设计?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被点亮了:“幽竹阁”、“玉佩泉”、“翠蔓廊”、“观鱼台”、“望溪亭”……争先恐后的发言,掀起了课堂教学的高潮。

可是第二天早读,却发现同学们断句不准,朗读尚成问题,更不用说背诵了。对一些字词理解也有误,虽然进行了补救,但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反思良久,明白了我的失误在于:第一、没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他们毕竟只是初二的学生,又是普通班,基础薄弱,且缺乏良好的自学习惯;第二、忽视了文言文教学诵读这个基本环节,导致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和基本能力训练方面缺失,丢掉了最基本的“抓手”。

现代人总会对文言形式的语言感到遥远而且陌生。这首先从心理上加大了现代人尤其是现代中小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式和常用语法理解的难度。我们要学习文言文,就必须首先

越过这个障碍。这个“越过”绝不是“跨过”,而是“穿过”。也就是说,我们必须通过认知和理解的方式来实现。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培养语感入手,增强学生对文言语言的感受能力。理解字面意义是前提,决不能忽略这个前提。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首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义,读懂文章内容,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其次我们应该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形成诵读能力。通过反复的诵读,去深入感受文言语言的潜在魅力,去深切体悟文言语言中的情感因素和美的特质,能动地缩短现代人与古代书面语言之间的距离。只有增强了语感,学生才会入情入境地品读文章语言,从而对学习文言文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一切学生都必须切切实实地“经历”才行。

由此我也明白了文言文教学决不能忽视文言字、词、句式和常用语法理解,必须重视培养语感,增强学生对文言语言的感受能力。只有学生真正读懂了课文,才能在学习《小石潭记》这样富有情韵,语言优美的作品时,能积极主动的去思考,去想象,才会在脑海里呈现山水的本真性灵。才会透过语言文字看到活泼的绿色,感受到作者笔下那个空灵、静谧,甚至有几分神秘的小石潭景色。从而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感情。

质量守恒定律的迷惑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过后,学生们知道了所有的化学反应都必须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其原因也知道,就是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改变。但是一到作题就不知从何处下手了,这是什么原因呢?

由于我班的学生全来自农村,并其还有部分学生是留守儿童,家长在外地打工

对于这节课,我是先复习先前学过的化学反应,对于化学反应又可以用文字表达式来表示,从文字表达式中我们可以得知该化学反应的反应物,生成物及其反应条件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的反思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

化学方程式概念的内涵就是要遵循质量守恒定律,而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就是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改变。化学方程式在初中化学中的地位是比较重要的,它不仅涉及到前面学过的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式前数字的意义、相对分子质量,还涉及到后面还没有讲到的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所以化学方程式是初中化学的重中之中。

课本中化学方程式的概念是指用化学式表示物质化学反应的式子,而我所教学生的成绩比较差,为了避免对概念理解起来产生误导,我对化学方程式概念的教学是这样处理的,

回顾:从文字表达式中可以得到那些信息?

生:从中可以知道反应物,生成物以及反应条件。

师:经过上节课的学习知道所有的化学反应都要遵循质量守恒定律,那么有没有一种式子能体现使式子质量守恒定律呢?

生:有。

师:对有,那这种式子叫什么呢?

生:叫化学方程式。

师:那什么是化学方程式呢?

生:用化学式表示物质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做化学方程式。

师:那请看下面这个式子是化学方程式吗?

P + O2点燃P2O5

生:是。

生:不是。

师:首先不是是正确的,为什么不是呢,知道原因吗?化学方程式的概念是指用化学式表示物质化学反应的式子。

生:(作思考状,回答不出来)

师:化学方程式是怎样提出来的?

生:用一种式子体现出质量守恒定律。

师: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是什么?

生: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就是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改变。

生:哦,这个式子原子的数目不相等。

师:若要使式子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就要使式子两边每一种元素的原子总数相等,就需要在式子两边的化学式前面配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所以白磷燃烧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为4P + 5O2点燃2P2O5

师:所以对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应该把它补充为用化学式和化学计量数表示物质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做化学方程式。

经过这样的教学过后就避免了学生对化学方程式概念的理解只认为是把各物质的化学式写出来就是化学方程式的错误思维。

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决不单单是使学生知道和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它的教学还涉及思想方法、价值和情感、过程与方法等方面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要通过创设学习情景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习更为有效。在创设学习情景时,应力求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于启迪性。演示实验、化学问题、小故事、科学史实、新闻报道、实物、图片、模型和影像资料等等,都可以用于创设学习情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学习情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体验化学与技术、社会的紧密联系,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元素化合物教学中我是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创设学习情景:

(一)、运用“悬念教学法”来设疑激思,创设学习情境

“悬念教学法”就是教师在课前通过精心的设计,通过设置的悬念,来揭示教材内在的矛盾、学生知识和能力发展的矛盾,从而达到发现矛盾和解决矛盾。通过设置的悬念,来打破师生心理状态的平衡、知识水平的平衡,打破学生知识体系和智能体系的平衡,从而达到新的平衡。通过设置的悬念,使课堂教学目的明确,重点突出,趣味性、逻辑性、系统性强,激发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

(二)、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学习情境

使用电脑多媒体来辅助化学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模式,使化学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堂、书本、教室和实验室,教和学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延伸和扩展。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应用多媒体技术来辅助化学教学,促进了教和学的良性发展,电脑多媒体能把文字、声音、图像、音像、动画等传播媒体集于一体,并赋与教学信息传播的交互功能;这些媒体的应用,使一些学习环境完整而鲜明的展现出来.

(三)、利用科学发现、发展史实创设情境

化学史就是化学科学发展上充满辉煌瑰丽、多姿多彩的创造、创新、发现、发明的史实。很多物质、元素、规律等的发现或制造,充满传奇色彩,并蕴含着一曲曲可歌可泣的事迹。向学生阐述这些史实,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无疑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在四十年代就勇于挑战制碱权威索尔维的制碱法。创立先进的“侯氏制碱法”,使食盐的利用率达到98%,震动世界科坛,为中华民族争了光。教师把化学发展史引入课堂,并引导其去探索新问题,获取新知识,培养其不断创新、不断进取的精神。

(四)、利用演示实验,创设学习情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设置情境的有利因素,利用实验可以设置许多生动、有趣的情境。如:在学习“燃料的燃烧对环境

的影响”这一课题时,可以设计这样情境:学生进行实验:一是“树叶与酸雨”的反应;二是“镁条或锌粒与酸雨”的反应;三是“大理石与酸雨”的反应。学生通过亲自实验,认识到“酸雨”的危害的严重性,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发展新型无污染能源的紧迫性,使他们就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同时,学生也有进一步学好化学知识为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欲望。这种情境设置,把学生引入了一个思考的情境之中,使学生迸发出新的思维火花,更好的促进了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

(五)、通过新闻报道,创设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联系新闻报道中经常会涉及到化学方面知识情境,努力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去说明和解决一些社会问题,使学生关心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生活问题有关的发生与发展。如讲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时,联系我国“神五”刚发射成功,提出如何冶炼“航天金属”—钛?航天英雄杨利伟在太空飞行时,如何将呼吸出的二氧化碳转化成氧气呢?从而提出钠置换出四氯化钛中的钛,利用过氧化钠处理呼吸出的二氧化碳为航天员提供氧气。新闻报道在教学测设情境的有宽阔途径。可以达到引人人胜,立竿见影的目的。

(六)、化学趣味问题,创设学习情境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设计要根据不同的课题内容创设学习情境,“设置化学趣味问题”就是一种方法。例如,20世纪30年代在日本农村曾经连续有10多人发疯,这些人精神紊乱,时而大哭大笑,四肢变得僵硬……经检查病人的身体和血液成分,他们身体中所含有的金属锰离子的含量比一般人要高得多。原来,这个小镇的人们常常把使用过的废旧干电池随手扔在水井边的垃圾坑里,电池中的二氧化锰,在二氧化碳和水的作用下,逐渐变为可溶性的碳酸氢锰,这些可溶性的碳酸氢锰污染了井水,人们饮用了含有大量锰离子的水,造成了人发疯的怪事。我们把这些材料给学生,一方面,把日常生活中的司空见惯的事情,与所学的原电池的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在一定的背景下去学习新知识,一方面,削弱了学习难度.另外通过这一事例,可提高学深的环保意识和关爱环境的人文思想,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金刚石、石墨和C60》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在学生学习了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氧气、水之后,再学习第六单元碳和碳的化合物,它非常重要。因为碳和碳的化合物是人们生活中遇见最多的物质,了解它们的性质和用途,为学习碳酸盐与酸反应,学习高中的有机物准备。本节内容通过介绍碳的几种单质,主要是金刚石、石墨和木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有关物质的较完整的认识,如比较熟悉的钻石、铅笔、防毒面具等,而且对于进一步学习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碳酸钙和甲烷等打下基础。

《金刚石、石墨和C60》是初中化学第六单元课题1的内容。本教材分为金刚石、石墨、C60等三部分。

第一部分金刚石,主要讲了金刚石的“硬”。

第二部分主要讲了石墨的“软”和导电性。还讲了由石墨和少量杂质组成的无定形碳的吸附性。

第三部分则讲C60的结构和碳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金刚石、石墨、木炭等的物理性质,并联系性质了解它们的主要用途。

能力目标:通过有关实验学习单质碳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思想教育:通过对金刚石、石墨和无定形碳的学习,对学生进行共性、个性关系的认识、学习方法的培养与教育。

重点难点:

根据目标要求,金刚石、石墨、木炭的重要物理性质和用途是本节的重点,对金刚石和石墨物性差异很大的原因的理解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

教学用品:

仪器:玻璃刀、玻璃、石墨电极、铅笔芯、电路板、小刀、铁架台、烧杯、直玻璃管,带导管单孔塞。

药品:木炭、活性炭、二氧化氮气体、红墨水(或红糖水)。

设计理念: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创新教育和学生发展为宗旨,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日常事物和生活实际入手,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教师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依据教学实际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向学生提供所需的实验探究素材,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亲自动手操作实验,采用了“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教学模式,指导学生掌握探求知识的方法,感受发现、发明直至创造的感觉,使学生能真切地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领略到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过程]

一、由生活实际导入金刚石

师:你们见过金刚石吗?你们知道哪里盛产金刚石吗?

生(一般回答)南非……

师:我们山东就盛产金刚石。全国最大的金刚石中有四颗是在山东省境内发现的。

(通过对全国最大的四颗金刚石进行简单介绍,使学生感悟到山东的地大物博,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

[投影]常林钻石

指导学生观察金刚石的色态,并记录。

师出示一把玻璃刀:这不是一把普通的玻璃刀,用它能将玻璃割开。哪位同学愿意亲自试一试?

请一名学生到讲台上亲自划割玻璃,教师给予必要的安全保护。

师:为什么用这把刀能划开玻璃呢?(稍停,实物投影)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玻璃刀顶端的小颗粒。

学生好奇地仔细观察。

师:这就是金刚石。通过刚才的实验你认为体现了金刚石的什么物理性质?

生:坚硬。

(目的: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得出金刚石的突出物理性质----坚硬,使学生感悟到金刚石的“硬”、钻石的“美”与贵重,完成由性质到用途的推理过程。)

师:那么金刚石还能有哪些用途?

生:做装饰品、切割玻璃、钻探机的探头……

(从物理性质联想起金刚石的用途,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使学生对金刚石的物理性质和用途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并从中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

二、从学生熟悉的事物着手探究石墨的物理性质

师(设疑布迷):石墨也是碳的单质,日常生活中哪些物质里含有石墨呢?石墨有哪些性质和用途呢?

(通过设问,突出本课重点,进一步引发学生进行探究。)

师出示干电池里的石墨电极和铅笔芯,指明它们的主要成分都是石墨。

师:那么石墨有什么物理性质呢?

提供实验素材:石墨电极、铅笔芯、电路板、小刀

师:请同学们利用桌子上的实验材料,自己设计实验,探究石墨的以下物理性质:

(1)石墨的色、态

(2)石墨的硬度

(3)石墨是否导电

设计意图:使学生亲身体验石墨的物理性质,通过指导学生亲自设计实验,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让学生的思维真正活跃起来,使学生从实验中而不是从课本上认识石墨的导电性、润滑性、耐高温性及质软的特点,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同时,不管学生做的实验有没有成功,都要与学生一起分析原因,“探索出研究失败的原因就是成功的研究”。

实验完成后,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实验记录,汇报石墨导电性实验情况。

师(理论升华):那么,石墨有哪些用途呢?

(通过设问引导学生从石墨的物理性质联想到石墨的用途,使学生领悟到研究物质的性质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推测物质的用途。)

引导学生小组内讨论,然后将结论填写在表格中。

金刚石石墨

组成元素

色态

硬度

熔点

导电性

用途

(指导学生用列表对比的方法,对金刚石、石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分别加以归纳,以便于学生从对比中了解二者的区别。)

师:请同学们比较一下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是否相同?

生思考后回答:不同。

师(设疑解结):金刚石和石墨同为碳的单质,为什么它们的物理性质有如此大的差异呢?教师出示金刚石和石墨的碳原子结构模型,在加以说明的同时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大胆讨论,从而得出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有如此大的差异的原因,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的化学基本观点。同时,使学生从中明白一个哲理:团结起来力量大,对学生进行团结同学的情商教育。

师板书结论:金刚石

碳—————

石墨

(一种元素)(两种单质)

原因: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提出、方案提供、学生实验等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加深了学生对“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的含义的理解。

三:通过木炭探究无定形碳的物理性质

师(设疑布迷):木炭中主要成分是碳,木炭除了可作燃料,具有可燃性外,还有哪些未知的特性呢?

师讲述一则“红糖”变“白糖”的故事:很早以前,有一家红糖厂,一天突发一场火灾,大火过后,木制结构的厂房一片狼籍,一缸缸的红糖变成了白糖……

设问:为什么红糖变成了白糖呢?红糖中的色素到哪里去了呢?(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让我们通过以下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

提供实验素材一:向一个盛满红棕色二氧化氮

气体的锥形瓶中投入几块木炭,

塞紧后振荡。

提供实验素材二:向一个盛有红色液体的锥形瓶

中投入几块木炭,轻轻振荡。

师:注意观察锥形瓶中气体和液体的颜色有什么变化?

生观察后回答:颜色变浅。

师:为什么它们的颜色会变浅呢?由这个现象体现了木炭的什么物理性质呢?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找出发生现象的原因,得出木炭的突出物理性质----吸附性。

(教师先不告诉学生什么是吸附作用,而是指导学生观察木炭分别放入二氧化氮集气瓶和红墨水里的现象,然后提出问题:红棕色的二氧化氮和红色颜料到什么地方去了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而抓住这两个实验反映出事物的特征,这些物质的微粒被吸附在疏松多孔的木炭孔隙表面上,从而使学生形成吸附作用的初步概念。本节演示实验可以布置学生课前预习时在家里做,“模仿是最好的老师”。)

师:为什么木炭具有吸附性呢?人们还能利用木炭做什么呢?

[投影]木炭的结构示意图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木炭的结构,然后大胆交流、合作讨论,各学习小组派代表发言。

师生共同分析推理后得出结论:木炭疏松多孔的结构决定了木炭具有吸附性。

师介绍活性炭的吸附能力强于木炭,是由活性炭的结构决定的,使学生进一步强化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性质的观点。

师:请同学们根据木炭和活性炭的吸附性推测一下它们有哪些用途?

生踊跃回答:冰箱除臭器……

师:无定形碳包括木炭、活性炭、焦炭、炭黑等,它们都是由微小的石墨晶体和少量杂质组成的。展示木炭、焦炭、炭黑、活性炭的样品。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它们的色态,结合阅读课本了解它们的物理性质和用途,完成以下表格中的内容:

重要物性主要用途

木炭

活性炭

焦炭

炭黑

(以讲故事的形式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积极动脑思维、感悟知识,进一步理解“物质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

四:从科学发现介绍C60的结构和碳管。

师: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物质的了解也会更加细致,新形态的碳单质逐渐被人们发现,其中取得重要进展的是C60 分子,另外还有碳管。

本课小结:

师: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了哪些收获?

学生讨论后,请一名学生口述本课的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学生自述完成本课小结,突破以往老师包办的小结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加深了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

师:碳单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由于原子的排列不同,物理性质差别很大,化学性质是否也不同呢?碳除了具有可燃性,还有哪些化学性质呢?

(碳与氢气的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是下节课的学习内容,所以这个包袱旨在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课后自学能力和预习新知识的习惯。)

布置作业:

课本P109 习题:1 、2

教学反思:

这节课注重从学生熟悉的日常事物着手来创设学习情景,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路,通过“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这一系列活动来认识物质的性质,分析现象后得出结论,然后由物质的性质推导出物质的用途,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去学习,培养了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使其真切地体验到探究学习的乐趣,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起点

《金属的化学性质》是人教版三年制初中化学第八单元课题2的内容。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非金属元素氧、碳及其化合物的有关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将较为完整,使学生们不仅对非金属的性质有所了解,对金属的性质也有所了解,同时本节课的学习也为酸、碱、盐的知识做好准备,而且本节课内容贴近生活实际,可丰富学生知识,开拓视野。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酸、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对有关反应能否发生进行简单的判断。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学生亲自做探究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

②通过对实验的探究、分析,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③使学生在实验探究、讨论中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增强协作精神。

3、过程与方法:对学生进行实验技能的培养和结果分析的训练,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能力。能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三、学生在进行探究实验时对实验现象的描述与分析存在问题,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多组织一些探究实验,让学生进行试验,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如何对比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金属与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反应

实验探究:镁、锌、铁、铜分别与硫酸铜溶液、硫酸铝溶液、硝酸银溶液反应。

设问;通过实验,结合上一个探究的结果,你能得出镁、锌、铁、铜、银这几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吗?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和展示探究结果。得出结论:镁、锌、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依次为镁>锌>铁>铜>银。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同学间的协作精神。

国培学习总结

2010年11月,我有幸参加了国家组织的远程“国家计划”培训学习。经过网上学习,可谓收获颇丰。回首这几个月来的培训,真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效果明显。培训中各级教育专家的专题讲座,学员围绕专题进行的各种活动、学习等,无不使我心中充满无言的感激。

通过本次学习,使我的执教观念有了变化,对新课程改革也了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

一、先进的理论知识,是教师完善自我的有利保证。

二、专家在线答疑,剔除教师心中困惑。

三、加强校本研发,促进教学有效开展。

四、积极进行课外资源的开发利用。

五、在学习中提升自己的教学思维与能力。

六、转换角色,改变教学行为。

七、转变观念,设计学习方式。

八、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总之。

通过本次培训,我领略了各位专家的理论讲解,使我的理论层次得到了一定的提升,教学观念得到更新。但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相信在这几个月的研讨学习中,我更加明确了自己今后课堂教学中需要改进与努力的方向,更加坚定自己立足课堂教学的信念,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与研究,使我们的学生同样也能感受到课堂带来的愉悦。最后,真心感谢“国培计划”给了我一次提高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的机会,促使我在教育生涯的轨道上大步前进。

中考化学质量守恒定律培优能力提升卷附答案

中考化学质量守恒定律培优能力提升卷附答案 一、初中化学质量守恒定律选择题 1.如图所示:3个甲分子与1个乙分子反应生成两个丙分子.根据图示所得信息正确的是() A.物质甲的化学式为H6 B.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C.化学反应中,分子是最小的微粒 D.该图示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2.甲烷在一定量的氧气中燃烧.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 物质甲烷氧气水二氧化碳X 反应前质量 3.211.2000 /g 反应后质量 007.2 4.4待测 /g 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X不是该反应的催化剂B.反应后X的质量为2.8g C.X中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D.反应中甲烷与氧气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4:7 3.如图为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B.反应前后分子种类没有改变 C.反应前后原子数目发生改变D.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个数比为1:1 4.如图表示某个化学反应,据图分析判断,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B.反应中乙、丙两物质质量比为2: 7

C.图示中x的数值为4 D.反应前后氢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5.一定条件下,在一个密闭容器内发生某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的值为36 B.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C.W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D.W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1︰3 6.浓盐酸跟二氧化锰混合加热会产生一种黄绿色的有毒气体,该气体可能是 A.Cl2B.H2C.NH3D.HCl 7.下图为某反应的部分微观示意图,其中不同的球代表不同元素的原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B.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个数比为1:1 C.1个X分子中含有3个原子 D.1个X分子中含有3种不同的原子 8.在化学反应A+B2=2C中,已知20gA和足量B2充分反应后,生成30gC。已知B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则C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A.20B.32C.48D.96 9.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化学史教学案例水的组成

化学史教学案例 质量守恒定律和阿伏加德罗定律是高一学生熟悉的两大基本定律,绝大多数学生,甚至是教师都认为这些定律无非是前人的经验总结而已。事实上质量守恒定律等基本定律的发现导致了原子学说的问世,阿伏加德罗定律的确立,对于确定分子组成、进而确定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具有重大意义。可以说没有阿伏加德罗定律就没有正确的相对原子质量、就没有周期律、没有近现代化学的发展。显然向学生揭示这些原理在学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极具教育价值。本案例以水为载体,把学生放在一个反思者的角度,在追寻元素、原子、分子等基本概念的历史生成过程中体会质量守恒定律、阿伏加德罗定律对化学发展的重大意义。 1水的组成元素的确定 疑问与反思:通过哪些实验能够确定水是由氢氧2种元素组成的? 学生:氢气与氧气燃烧的实验,以及电解水的实验都可以证明水是由氢氧2种元素组成的。 历史回眸: 1784年英国化学家凯文迪许发现氢气与氧气化合生成水; 1800年英国化学家尼科尔森电解水,在阴阳两级分别得到了氢气和氧气。 建立元素概念的艰难历程: 自古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水是组成世间万物的一种元素。例如:我国有“五行说”(金木水火土),古希腊有“四元素说”(水土气火)。英国的物理学家一化学家罗伯特·波义耳最先认识到这种物质观是错误的。早在1661年波义耳就指出物质由元素组成,元素应该是不能用化学方法再分解为更简单的物质,这样一种实物。但是这种观点真正被人们接受是在100多年以后,1784年凯文迪许发现氢气与氧气化合生成水,1800年尼科尔森电解水实验的成功,人们才认识到水不是一种元素,逐步接受波义耳的元素观念。 历史的启示: 为什么在我们现在看来,再简单不过的一种常识性的知识,其发展历程却如此漫长而艰辛? 学生:启示1:要打破人们固有的认识是很困难的。启示2:人的认识是随着科学的进步尤其是实验技术的提高而发展的。 2水分子的确定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化学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人们试图弄清化学反应中各反应物、生成物之间量的关系,由此化学计算被引入化学研究中,人们发现了很多化学基本定律。这些定律的发现,对于人们认识物质的组成有着怎样的帮助呢? 2.1化学计算的启示-近代原子学说的建立 疑问与反思:分析下面的计算,猜想科学家会从中发现哪些规律? 学生:科学家会从中发现质量守恒定律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意义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意义》教学设计 崇宁初中 段少科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意义》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粤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4.4节第1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领会化学方程式、反应物及生成物的涵义,明确化学方程式中各符号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初步学会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培养学生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教学难点: 书写和配平化学方程式。 教学过程:

前 检 查 预 习 内 容 8.过氧化氢——→水+ 氧气 ()()() 9.高锰酸钾—→锰酸钾+ 二氧化锰+氧气 ()()()() 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1.用_________的式子,叫做化学方程式,又叫____, 简称___。其中,参加反应的物质叫做____;化学反应后产生的 物质叫做____。 2. 书写原则: ⑴.以________为根据,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 ⑵.以________为根据,等号两边各种原子的种类和数目 必须相同。 3. 书写步骤: ⑴.写:左边写___的化学式,右边写___的化学式;用“-----” 连接。 ⑵.配:使反应前后各种元素的____个数相等。 ⑶.注:注明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状态。“加热”用“___”代替; 在生成的气体或沉淀的右边标上“__”,“__”。 三、化学方程式的读法及意义: 通电 举例如:2H2O ===== 2H2↑ + O2↑ ⑴.宏观:水在__的条件下,反应生成________。 ⑵.微观:在通电的条件下,每__个水分子,反应生成_____ 和_____。 ⑶.质量:在通电的条件下,每__份质量的水,反应生成__份质 量的氢气和__份质量的氧气。 堂上的精 讲做好铺 垫。

初三化学质量守恒定律_知识点_习题及答案

1第五单元: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 1、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说明:①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不适用于物理变化; ②不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及不是生成物的物质质量不能计入“总和”中; ③要考虑空气中的物质是否参加反应或物质(如气体)有无遗漏。 2、微观解释: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保持不变(原子的“三不变”)。 3、化学反应前后 (1)一定不变宏观:反应物、生成物总质量不变;元素种类不变 微观: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 (2)一定改变宏观:物质的种类一定变微观:分子种类一定变 (3)可能改变:分子总数可能变 二、化学方程式 1、遵循原则:①以客观事实为依据②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2、书写:(注意:一写、二配、三标、四等) 3、含义:以2H2+O2点燃2H2O为例 ①宏观意义:表明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 ②微观意义: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分子 每2个氢分子与1个氧分子化合生成2个个水分子 (对气体而言,分子个数比等于体积之比) ③各物质间质量比(系数×相对分子质量之比) 每4份质量的氢气与32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化合生成36份质量的水 4、化学方程式提供的信息包括 ①哪些物质参加反应(反应物);②通过什么条件反应:③反应生成了哪些物质(生成物);④参加反应的各粒子的相对数量;⑤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等等。 5、利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三、化学反应类型 1、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②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③置换反应: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④复分解反应: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2、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反应:物质得到氧的反应 还原反应:物质失去氧的反应 氧化剂:提供氧的物质

初三化学公开课教案 质量守恒定律

微观:分子的种类变 一个可能改变:分子总数可能改变。 (板书)二、应用 1、是非判断题(出示小黑板) 例:32克硫和50克氧气反应生成了82克二氧化硫。 思路:因为该反应是化合反应,所以生成的二氧化硫中氧、硫元素均来自硫单质和氧单质,则二氧化硫中S:O=1:1,即为参加反应的硫和氧气的质量比。所以32克硫和50克氧气反应,剩余50克-32克=18克氧气,生成二氧化硫质 量为32克+32克=64克 (强调)反应物的质量总和应为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质量。 2、自然现象解释 例:铁钉生锈质量增加、煤球燃烧后质量减轻。 (说明) 铁钉生锈主要是铁与空气中氧气反应生成铁锈,增加的是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煤的主要成分是碳(同时有少量的硫和不能燃烧的杂质),煤燃烧主要是其中的碳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逸入大气中,剩下煤灰的质量肯定小于煤的质量。减轻的是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具体回答问题可分三步:第一步写出反应表达式,第二根据定律指出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质量等于生成物质量总和,第三指明增加或减少的原因。 3、判断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 例:已知A+B=C+D的反应中,A物质18克与若干克B物质 反应,生成了13克C和20克D,则参加反应的B物质质量为多少克? 解题思路:因为反应物为A、B,生成物为CD所以依照质量守恒定律:m(A)+m(B)=m(C)+m(D),即18+m(B)=13+20 所以m(B)=15克 D、巩固练习(若时间紧可作为作业题) 1、2克氢气与8克氧气反应生成9克水,这句话是否正确? 2、将12.25克氯酸钾和若干克二氧化锰混合加热生成了4.8克氧气,称得固体剩余物质量为10克,则生成物氯化钾 的质量为多少?二氧化锰的质量为多少? 3、将a克氯酸钾和b克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完全反应后得到c克氯化钾,则生成氧气的质量为多少克? 4、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石蜡中一定含有元素和元素。 5、在化学反应2X2+3Y2=2R中,若用X、Y表示R物质化学式,正确的是( ) A、XY2 B、XY3 C、X2Y3 D 、X3Y2 E、本节小结 今天,我们围绕质量守恒定律,学习了相关的知识,下节课我们将运用这些知识学习化学反应的表示方法。 F、作业布置 课本70页第1、2题 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将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引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 从不同角度认识定律,培养学生求异发散的思维能力。 巩固加深对定律的理解。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方案)

质量守恒定律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的实验测定,让学生 知道什么叫质量守恒定律,理解其涵义。 (2)进一步巩固学习天平的使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认识定量研 究在化学科学探究和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得信息,学会运用比较、分 析、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得正确的结论。 (3)初步培养学生的定量研究和分析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探究兴趣,获得探究的乐趣。 (2)树立“物质不灭”的辩证统一观点。 (3)逐步养成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 科学精神。 教案重点、难点: 质量守恒定律涵义的理解及应用。 教案方法: 实验探究 教案设计思路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收集证据→讨论分析→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普遍规律→解决问题 教案过程 一.复习提问 利用原子、分子的知识说明什么是化学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实质是什么? 二.引入新课 讲述: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化学变化中: 分子(分裂)→原子(重新组合)→新分子(聚集成)→新物质这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而引起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种类的变化,而原子本身在化学变化前后并没有发生变化,只是重新组合。因此,在化学变化中原子种类并没有改变。这是从质的方面研究化学变化。科学家们在研究空气的成分时,拉瓦锡首先把天平用于化学实验,重视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的变化,使化学研究从定性研究走向定量研究。那么,我们能否用天平来测定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变化?从量的方面来研究化学反应,而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有什么关系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内容。 三.讲授新课 1.提出问题 讲述:在我们周围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变化,其中很多是化学变化,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物之间发生化学变化生成新的物质,那么,反

初中九年级上册化学质量守恒定律练习题

初中九年级上册化学质量守恒定律练习题 质量守恒定律练习题 1.下列叙述,与质量守恒定律相矛盾的是() ①反应物的总质量等于生成物的总质量 ②铁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大于铁质量 ③碱式碳酸铜加热分解后,生成的氧化铜质量比碱式碳酸铜减少了 ④3.24 g硫和3.2 g氧化合,生成了3.2 g二氧化硫 A.②和③ B.①和④ C.②③④ D.④ 2.某物质加热分解产生氧化铜和水。则该物质含有的全部元素是()A.Cu、O B.Cu、O、H C.O、H D.Cu、H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2XY+Y 2 =2Z中,Z的化学式为() A.XY 2 B.X 2 Y 2 C.X 2 Y 4 D.X 2 Y 4.在化学反应:M+N = P+Q中,a g M和b g N完全反应,生成c g P。则生成Q的质量为() A.(b+c-a) g B.(a-c+b) g C.(a+c-b) g D.(c-a+b) g 5.根据质量守恒定律,4 g碳和4 g氧气充分反应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 A.18 g B.11 g C.8 g D.5.5 g 6.4 g A物质与5 g B物质混合反应,能生成6 g C物质,剩余3 g B。若将7 g A与3 g B混合反应,则生成C物质的质量是() A.9 g B.10 g C.8 g D.3 g 7.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一定没有改变的是() A.分子的种类 B.分子的数目 C.物质的种类 D.原子的数目

8.根据蜡烛燃烧后生成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事实,可以推断石蜡(蜡烛的主要成分)的组成里一定含有() A.碳一种元素 B.氢一种元素 C.碳和氢两种元素 D.碳、氢、氧三种元素 9.将A、B、C各10 g的混合物加热后,A全部参加反应,生成4 g D,同时增加了8 g C,则反应中A与B的质量比是() A.1:5 B.l:4 C.4:l D.5:l 10.现有m g KClO3跟2 g MnO2混合加热,完全反应后剩余固体物质的质量是n g,则生成氧气的质量是() A.(m-n) g B.(m+2-n) g C.(m+2+n) g D.(n-2) g 11.某元素R的氧比物中,R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7:8,R的相对原子 质量为14,则R氧化物的化学式是() A.RO B.RO 2 C.R 2 O D.R 2 O 5 12.在化学反应A+B = C+D中,80 g A和2 g 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40 g D,则生成C的质量是___ g。 1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氯酸钾加热完全分解后剩余的固态物质的质量_____氯酸钾质量(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14.化学反应A+B=C中,3 g A和足量B反应,可得11 g C。如有12 g A,能和_____g B完全反应。 15.质量守恒定律表示:_____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_____反应后_____的各物质的_____。根据这个定律,3 g碳在10 g氧气中充分燃烧后可以生成二氧化碳_____g。 16.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原子_____的过程。也就是说,在一切化学反应里,反应前后_____没有改变,_____也没有增减。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 17.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下列问题 (1)氯酸钾受热分解后,剩余固体的质量比原反应物的质量轻。 (2)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比原来镁条的质量增加。 18.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将错误的说法改正。

初三化学教案《质量守恒定律》

初三化学教案《质量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学案 【一】【是真是假】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人们经常用来赞美蜡 烛照亮别人,毁灭自已高贵品质的诗句。这里所说的毁灭是指自然界的物质可以随意的消灭,这是真的吗? 2、废品收购站的经营之道是:先从零散的家庭当中以较低的价 格收购钢铁之类的金属,然后又以较高的价格出售给厂家,从中赚取差价。但废铁收购站往往把收购来的废铁放在潮湿的环境中,待长满铁锈后再出售给厂家,这样可以提高钢铁的质量,从而获得更高的利润,这是真的吗? 【二】【合作探究】 请你根据幻灯片上的问题作出选择, 我的观点是。 请按照指导完成实验并将实验记录填入下表中: 实验名称反应前的质量实验现象反应后的质量我的结论【三】【快速抢答】 判断正误,并说出理由。 1、 1g水完全汽化后质量仍是1g,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 ) 2、镁燃烧之后生成氧化镁,质量增加,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 [学法指导] ①定律的适用范围是化学变化而不是物理变化。

②运用质量守恒定律时一定要认清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 ③定律揭示的是质量守恒而不是其他方面的守恒。 【四】【前失后鉴】 1673年,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将金属汞放 在一敞口容器里煅烧,冷却后进行称量,得出的结论是固体物质的质量增加了。该实验导致波义耳与质量守恒定律擦肩而过。 (1)是什么原因导致波义耳未能发现质量守恒定律? (2)说说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五】【探微求知】 (1) 你能用图片展示出电解水的微观变化过程吗,那就试试吧! (请以两个水分子为例) (2)说说你在贴图过程中的发现吧? 六、【知识运用】 1、[再回首]请你重新思考学案第一环节:是真是假。 2、工业上用氮气(N2)与氢气(H2)两种物质反应来制氨气(NH3)。某生产车间氨气的日产量是340吨,消耗掉氢气的质量为60吨,那么理论上消耗掉氮气的质量为 吨。 3、植物的光合作用可用以下图表示为:水+二氧化碳淀粉+氧气。由此可推断淀粉中一定含有元素。 七、【收获共享】 〖基础篇〗1、化学变化的过程是重新组合的过程。在化学反

【精选】最新中考化学质量守恒专题汇总

最新中考化学质量守恒专题汇总 知识点 一、质量守恒定律 1.概念:参加反应的反应物质量总和等于反应生成的生成物质量总和 2.适用范围: (1)只适用于化学变化 (2)只适用于质量 (3)只适用于参与反应的物质 3.规律“五”不变:①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质量不变;②元素的种类不变;③元素的质量不变;④原子的种类不变; ⑤原子的个数不变“二”一定变:①物质的种类一 定变;②构成物质的粒子一定变“一”可能变:物 质的状态和分子数可能变 二、化学方程式 1.书写步骤 (1)写:正确写出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并用横线连接 (2)配:在反应物和生成物前配正确的序数 (3)改:改横线为等号 (4)标:正确标出“↑”“↓” (5)查:检查所写方程式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2. “↑”“↓”的适用条件

(1)“↑”:反应物中无气体参与,生成物中有气体 (2)“↓”:在溶液中的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沉淀 3.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1)宏观:反应物在反应条件下生成生成物 (2)数量:几个反应物分子在反应条件下生成生成物分子 (3)质量:几份反应物在反应条件下生成几份生成物 三、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书写步骤 1.设:设所求量为 x 注:①通常求什么设什么;②x 后不带单位 2.写: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3.列:上:系数×相对分 子质量中:实际质 量下:列比例式 4.解:解出 x 的值 5.答:写出答案 例题 (2017?鼓楼二模)在高温下,铁与水蒸气能发生反应生成一种常见的铁的氧化物和一种气体。某兴趣小组进行如下实验探究 B 装置中剩余固体成分。

【查阅资料】①四氧化三铁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氯化铁和水。 ②氯化铁能与铁反应生成氯化亚铁。 ③氧化亚铁和氧化铁不能被磁铁吸引,铁和四氧化三铁能被磁铁吸引。 【初步探究】装置中剩余固体全部是黑色的,并且都能被磁铁吸引。 【猜想与假设】猜想 1:固体成分是四氧化三铁;猜想 2:。 【探究与结论】小华取少量黑色固体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她认为若固 体全部溶解, 没有气泡冒出,则猜想 1 正确;若固体全部溶解,有气泡冒出,则猜想 2 正确。 铁与水蒸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反思与拓展】 ①小张根据查阅资料所得的信息分析得出:“小华取少量黑色固体于试管中,加入 足量的稀盐酸,若固体全部溶解,没有气泡冒出,就认为剩余固体是四氧化三 铁”的结论是错误的。他的理由是。 ②若将 B 装置中剩余的黑色固体 20.3g,经过一系列转化,全部变为氧化铁(设转化过程中铁元素无损耗), 增加的质量为 x,则 x 的取值范围为。 【分析】加热条件下氢气和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水; 白色固体无水硫酸铜和水反应生成蓝色固体 五水硫酸铜;铁能和氯化铁反应生成氯化

(完整版)九年级化学质量守恒定律教案.docx

九年级化学专题五:化学变化及其表示 单元 2:质量守恒定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探究活动能说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从微观角度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培养从质的变化 和量的变化全面理解化学变化的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在课堂中,教师复习、组织、引导、点拨,使学生能大胆推理建立假说并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 学实验来验证假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观察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 实践、乐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②学习质量守恒定律,使学生树立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难点:从化学反应的实质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以及质量守恒的应用。 三、教材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它的 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本节教材在初中化学里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元素符号、 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识,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将 引领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开始了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之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的 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所以本课内容不仅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 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四、学情分析 ( 1)学生的知识状况:已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反应的实质,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 应。除了生物课上学过生态平衡,物理课上学过能量守恒外,未接触任何关于《质量守恒定律》方面的知 识。 (2)学生的能力状况:初步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而对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尚处 于启蒙阶段。 (3)学生的心理状况:九年级学生两级分化严重,社会环境因素对他们影响也较大。一部分学生有厌学的 趋向,对学习有抵触情绪。尤其对我们农村学校来讲,留守儿童较多,家庭管理跟不上,教学双边活动很难 开展,但学生刚开始化学学习,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兴奋、好奇状态,所以得细心的引导和指导。 五、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引发问题→ 分析推理,建立假说→ 设计实验,进行求证→实验探究,交流讨论→ 得出结论,分析结论→利用成果,解决问题 《创设情境,引发问题》 我们已经知道,当一种物质不发生化学变化时,无论它以哪种状态或形式存在,质量都是不变的,例如, 将一块铁变成铁丝、铁粉或铁水,它的质量都不变。那么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例如:木材燃烧完

中考化学质量守恒定律知识点总结

中考化学质量守恒定律知识点总结 一。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 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①化学变化中的〝一定不变〞:原子种类、原子数目、原子质量、元素种类、反应前后各物质的总质量一定不变;②化学变化中的〝一定改变〞;分子种类、物质种类一定改变;③化学变化中的〝可能改变〞:分子数目可能改变。 二。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利用这一定律可以解释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变化及用质量差确定某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不变,由此可以推断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组成元素。 三。质量守恒定律与化学方程式的综合应用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数目相等,推断反应物或生物的化学式。 〔2〕某反应物或生成物质量,根据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比,可求出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四。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 ①表示反应物、生成物以及反应条件; ②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③表示反应物、生成物的各粒子的相对数量关系。 五。化学方程式定义

定义: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书写原那么:①必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②必须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书写方法:①正确书写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②配平化学方程式,然后将连线改为等号;③注明化学反应的条件及生成物的状态等。 六。纯净物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有关纯净物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比较简单,但解题时要把握好三个要领,抓住三个关键,注意一个事项。 三个要领: 〔1〕步骤要完整; 〔2〕格式要规范; 〔3〕得数要准确。 三个关键: 〔1〕准确书写化学式; 〔2〕化学方程式要配平; 〔3〕准确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本卷须知: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时要注意单位统一〔必须是质量单位,如果给出体积需根据密度换算成质量〕。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案例1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案例 一、教学设计思路 【学生分析】 本课题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一些化学反应以及从微观角度定性认识化学变化的实质之后,在化学学习中第一次从定量角度探究化学变化规律的教学实例。学生缺乏相应的认识和探究经验,有待引导和建立从量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的观念。但是,通过前面的教学,学生已经初步熟悉一些基本实验操作,初步具有实验探究的能力,也初步掌握了讨论、探究、交流的学习方式。但在“作出假设”“实验方案的设计”“概括推理能力”等方面仍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和培养。 【设计思路】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化学学科在这一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素材,对于所有的化学变化都无一例外的遵循质量守恒定律,也正是一个培养学生这一方面素质的素材之一。如果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学生能够产生如上一些体验,那是我们所盼望的。我们渴望本课题的教学能从单纯的知识和技能传授发展到树立观念,产生科学探究体验、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一个课题。因此,我做了如下安排: 一是让学生亲自动手发现质量守恒定律,将验证性实验改为自主探究性的实验,让学生亲自设计试验、完成实验,体验自己生产“质量守恒”这一知识结论的快乐。 二是通过化学史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产生过程。重温历史,让同学们回到了2百多年前,与拉瓦锡一同思考,一同实验,感受拉瓦锡的所思所想,感受建立量的观点的重要性,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是一个在新观念支配下经过大量一丝不苟的定量实验的探究过程。 三是创设学生的认知冲突。当多数同学从“化学反应是一个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而同意“反应前后质量相等”的观点时,通过蜡烛燃烧实验,学生会惊奇地发现指针向砝码一端偏移,从而很自然的迸发出寻求原因的欲望和动力。当学生用自己预设的实验方案成功的实现了他们的设想时,同学们在分享喜悦的同时会认识到实验方案的设计对获取正确结论的重要性,体验到认识的发展是理论和实践不断交锋和不断融合的过程。 四是用通俗易懂的生活实例(如螺栓螺母的不同组合,总质量不变)作为质量守恒的类比模型,让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实现形象到抽象的跨越,由此能更容易的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 五是将更多地说话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充分表达他们的意见,使课堂始终充满自主、合作、开放、互动的气氛,针对不同的意见让学生充分讨论,在质疑、争论、思想火花的碰撞中,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将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提高。这种自主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知识和技能建构的过程,也是一个最容易产生体验的过程。 在教学设计中,我们追求“预设和生成”的统一,贯彻以学生的问题为线索来推动课堂的原则。备课中时时考虑学生会怎么想,多多做出针对学生各种反应的预设,上课时要随时抓住学生即时提出的问题,从学生的问题出发组织教学,坚持将学习的第一机会和权力交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比如,让学生换个角度,从量的方面对学过的反应提出问题,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提炼出本节课的主题和教学的线索。不再由教师领着学生亦步亦趋,而是教师建立桥桩,让学生自己搭桥实现跨越。

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学案

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Ca-40 Cl-35.5 H-1 C-12 O-16 Al-27 Fe-56 K-39 Mn-55 P-31 看书107页完成下列内容: 1.写出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质的含义:表示________和________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________。 2)量的含义: ①从微观上看:一个________和一个________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一个 ________________,各微粒的个数比为:________________ 计算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C + O2 = CO2 _____ _____ ______ ②碳、氧气、二氧化碳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______ 此质量比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法:①碳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 ②每一个碳原子和每一个氧分子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了一个二氧化碳分子。 ③每12份质量的碳和32份质量的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 2.水电解方程式: 2H2O === H2 + O2 微粒个数比:____ : ____ : ___ 物质质量比:____ : ____ : ___ 1)此方程式质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量的含义: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化学方程式,并计算各物质的质量比。 ①氢气在氧气中燃烧 ②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质量守恒定律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重难点:对质量守恒定律涵义的理解和运用。 【课前预习】 1.托盘天平的使用:使用天平时,首先要检查__________,称量时,称量物放在_____,砝码放_____。砝码要用______夹取。 2.写出两个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情境导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蜡泪”哪去了呢,消失了吗? 二、自主探究: (定量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 【提出问题】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有没有变化呢? 【猜想】。 【阅读】课本P90、91实验。 ▲注意:白磷着火点低易自燃,且有剧毒,实验中要用镊子夹取,切不可用手直接取用。【实验探究】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结论】 【反思评价】 1.方案一中,锥形瓶底部的细沙在何作用?为什么在玻璃管一端系一个小气球?如果不系,会有什么后果? 2.什么是质量守恒定律?参加 ..的各物质的,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 3.冰融化后,得到水的质量与原来冰的质量相等,这个变化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为什么? 【提出问题】质量守恒定律是否对任何化学变化都适用呢? 【猜想】。 92

进行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需在体系中进行。 【交流讨论】课本P93讨论中的三个问题 【阅读&思考】阅读课本P93第一段,思考以下问题: 1.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是因为,所以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 2.在化学反应前后哪些量肯定没有变化,哪些量一定发生变化,哪些量可能发生变化?【归纳小结】质量守恒定律 1、内容:参加 ..的各物质的,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 2、解释: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有“五个不改变,两个一定变,一个可能变”: ■注意:①反应物的总质量是指参加反应的;②质量守恒定律的前提是化学反应。③所有化学反应均遵守质量守恒定律,若有形式上不遵守质量守恒的情况,一定是有某些物质被遗漏或逸散到空气中。) 3、应用: ⑴利用质量守恒定律,求反应中某物质的质量。 例:12.4g磷完全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28.4g,消耗氧气________g ⑵利用质量守恒定律,根据化学方程式确定物质的化学式。 例:硝化甘油(C3H5N3O9)可用于治疗心绞痛,因为它在人体内被缓慢氧化生成A气体:4C3H5N3O9+5O2=12A+12CO2+10H2O,则A的化学式为() A.NO B.NO2 C.N2 D.N2O 解析:本题的思维切入点是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

九年级化学教案:质量守恒定律教案

九年级化学教案:质量守恒定律教案 一.知识教学点 1.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 2.质员守恒定律的本质分析。 3.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二.重、难、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 2.难点:应用多媒体教学从化学反应的实质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及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3.疑点:(1)从微观角度分析为什么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总和相等 (2)联系实际,在应用中加深理解,如“镁条燃烧质量增加;蜡烛燃烧后完全 消失”,以上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吗 4.解决办法:增加学生探索性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边操作,边观察,组织讨论,总结规律。以理论为指导理解定律的本质,提高思维、分析推理能 力。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二)整体感知 本节通过精心设疑,实验探究,刘不同化学反应进行观察、测定、分析、推理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然后分析实质,深化认识,并联系实际,在应用中加探理解,为学习化学方程式准备理论依据,为学好化学用语奠定基础。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什么是化学变化化学变化的实质是什么 [引入]: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先裂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分子,新分子再聚集成新物质(边讲解边板书)。这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了变化,在 化学变化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而原子本身在化学变化前后并没有发生变 化,只是重新组合。因此在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并没有发生变化。这是从质的 方面来研究化学变化,今天我们就从量的方面来研究、分析化学变化。 [板书]:一.质量守恒定律 [讲解]:化学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那么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增加、是减少、还是不变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探讨。[板书]:实验一:CuSO4与NaOH的反应 [实验]:演示课本第70页:实验4-2 [学生活动]:认真观察、思考。 [总结板书]:a.现象:有蓝色沉淀生成 反应后天平仍然保持平衡 b.结论:反应物的总质量=生成物的总质量 c.表达式:CuSO4 + NaOH → Na2SO4 + Cu(OH)2 [讲解]:在这个实验中,最后天平仍处于平衡,说明反应物的总质量与生成物总质量相等,从众多实验事实中得出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的共性。 [板书]:1.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 量总和。 [提问]: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 [目的]:(不失时机,再次提问)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实质(从宏观-微观分析说明)上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有条件的话应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分析原因。) [总结板书]:2.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没有 发生变化,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发生变化。 二.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提问]:镁条燃烧后,生成氧化镁的质量比镁条增加了,蜡烛燃烧后完 全消失了,这些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吗

中考化学质量守恒定律易错能力提升卷含答案

中考化学质量守恒定律易错能力提升卷含答案 一、初中化学质量守恒定律选择题 1.过氧乙酸(C2H4O3)是常见的消毒剂。下列有关过氧乙酸的说法正确的是 A.过氧乙酸中含有O3分子B.过氧乙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1.6% C.过氧乙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6g D.过氧乙酸中碳、氢、氧元素质量比为 2:4:3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镁条的质量等于它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 B.蜡烛燃烧时逐渐变短,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C.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的总质量等于生成物的总质量 D.12 g碳和16 g氧气反应,可生成28 g二氧化碳 3.在一个密闭容器中加入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通过分析,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甲是生成物B.测得反应后丁的质量为4g C.乙可能是催化剂D.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4.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待测值为0.6 B.此反应可表示为:丙+丁→甲 C.反应中甲和丁变化的质量比为1:2 D.甲一定是化合物 5.在一密闭容器内加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反应前后

各物质的质量变化见下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物质的质量(g) 8 32 5 4 反应后物质的质量(g) 16 X 5 24 A .该反应为分解反应 B .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 .甲、丁两物质反应前后质量变化之比为2:5 D .X 值为28 6.以下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下列对图示反 应的理解中,正确的是 ( ) A .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共含有三种元素 B .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C .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只有一种单质 D .参加反应的物质分子个数之比为1:1 7.2018 年 10 月 28 日,我国首艘国产航母第三次试海成功。用到的金属钛主要通过下列 反应制得: ①2FeTiO 3+6C+7Cl 2═2X+2TiCl 4+6CO ,②TiCl 4+2Mg ═Ti+2MgCl 2.则 X 的化学式为( ) A .FeCl 3 B .FeCl 2 C .Fe 2O 3 D .FeO 8.对于复分解反应:X+2NaOH=2Y+Cu (OH )2↓,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 A .相对分子质量大小:X Y > B .X 一定是2CuCl C .Y 可能是2H O D .Y 可能是24Na SO 9.下列化学用语与含义相符的是( ) A .AlO ﹣﹣氧化铝 B .2N ﹣﹣2个氮元素 C .H +﹣﹣1个氢离子 D .Cl 2﹣﹣2个氯原子 10.某反应前后分子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该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 B .该反应前后分子个数不变 C .参加反应的“ ”和“ ”分子个数比为2:3 D .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11.过氧乙酸(C 2H 4O 3)是常见的消毒剂。下列有关过氧乙酸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分子中含O 3分子 B .氢、氧原子的个数比为4:3 C .分子中有9种元素 D .碳的质量分数为24%

化学方程式的讲解

2009化学总复习 之化学方程式重新讲〃及其一览表 整理、归纳化学方程式是学习化学的一种很好的方法。化学方程式用简单 明了的化学符号来表达化学的原理,来表明物质的化学性质,来表现反应的微 观形式。 大家记忆化学方程式时,在死记硬背的基础上(像记忆单词那样去记忆), 一定要结合物质的性质规律或一些原则规律。如强金属置换弱金属原则。运用 条件是在盐溶液中,活动性强的金属置换出弱的金属。懂了就可以写很多类似 的强置弱的置换反应。 化学方程式是化学式和化学式前的数字(数字1不写出),等号(不读作 等于而读作生成,不是生存。等号左边是反应物,右边是生产物),以及等号上 下的条件构成。 首先说化学式。化学式是我们学习化学的通用语言,化学语言无国界。用它来表达、标记不同的物质。当然我们说了化学式表达的是纯净物,混合物 是没有化学式的。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叫化学式(请掌握课本中 化学式H2O的四种含义,注意查看笔记,课本81页。其中化学式可表示某物质,化学式也可表示一个某微粒,在化学式前加数字只能表示微粒的个数,这几个知识点是很重要的,后面还会提到)化学式的正确书写是很重要的,写错了就整个化学方程式就错了,所以一定要记牢各种物质的化学式。后边附录上各种物质的化学式。当然最佳方式是掌握课本84页(说的都是上册)利用化合价来写化学式,即最小公倍数法。 我们根据化学式中元素是否相同,将物质进一步分类:单质和化合物。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Fe He H2等。单质又根据元素种 类的不同又分!①金属单质(铁Fe 铜Cu 等)②稀有气体单质(如氦气He 氖气Ne )③非金属单质(又可分类!我想有的同学头都大了,可以 自己根据我的整理,自己用框图的形式再整理清楚)非金属单质又可根据单 质的状态分为固态非金属单质和气态非金属单质。A、固态非金属单质(活 性炭金刚石石墨都是C)(硫磺S )(红磷白磷在初中都用P表示)B、气态单质如:氢气H2氧气氯气氮气氟气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或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的纯净物如:Fe2O3 、HNO3、SO2等。化合物分为两大类:⑴无机物包括氧化物、酸、碱、盐。 ①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注:氧 化物只含两种元素,且其中一种必须是氧元素!KMnO4、K2MnO4不是氧化 物,因为含有三种元素! 氧化物又分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 ②酸: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一类化合物。 ③碱: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OH—的一类化合物。 ④盐: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为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阴离子为酸根离 子的一类化合物。(酸根离子是什么呢?) ⑵有机物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有机物种类庞大,原因是碳原子可以与不 同原子直接结合,并且碳原子之间还可以互相连接起来,形成碳链或环,由 于原子排列组合的不同,物质种类数目就异常庞大了。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性质区别在十二单元说了,这就不重复了。 其次说条件。条件分(1)常温(就是常温下反应就能发生)(2)加热 (根据温度的高低可分①点燃温度低于500℃②加热500℃左右就是用酒 精灯加热③高温800℃或以上一般用酒精喷灯或酒精灯加网罩)(3)催化剂当 然首先要说催化剂不都是二氧化锰,只是我们初中那几个催化化学反应碰巧都 是二氧化锰,有些反应并没告诉我们催化剂是什么,我们大可不必操心,只照 写“催化剂”三字即可。还有既要催化剂还要加热,书写在等号上方还是下方 那问题不大,只要清晰、正确就行了。 条件的正确是我们遵循客观的一部分,到高中大家会发现温度不同产物完 全不同。一定要记得正确书写条件,当然有的反应没有条件就不用写,写了倒 错了。如铝不生锈的原因,那个条件就不用写,因为是常温。 最后说反应物和产物注意我们的反应物和生产物都是用化学式来表 达,那么它们都是纯净物了,所以在计算时要注意使用纯净物的质量参与计算。 我们根据反应物和生产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我们把化学反 应分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四 大基本类型反应。但是氧化还原反应是从另外的角度来看待化学反应。从什么 角度?化合价。如果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那么该反应就是氧化还原 反应,否则不是。而且某元素化合价由反应物的低价升到生产物的高价,那么 该物质是还原剂,反之那物质是氧化剂。比如氧气和硫磺反应生成二氧化硫, 硫元素由0价升到+4价,那么硫磺是还原剂,而氧气由0价降到—2价故为氧 化剂。还原剂发生氧化反应,氧化剂发生还原剂。(不懂不要紧,只要记住,会 运用就行了,到高中你就懂了)初中要记住的三种具有还原性的物质(还原剂) H2 CO C 氧化还原反应与这四大反应类型有没有关系呢?大家可以去思考下。我的回答 是:置换反应全是氧化还原反应。有单质参加反应的化合反应也是氧化还原反 应,没有的那不是了。有单质生成的分居二反应也是,没有的不是。复分解反 应全部不是,因为化合价没有变化。自己去探究探究。 初中化学方程式一览表:(如果有个别的我遗漏了,自己添加到相应位置) (一)化合反应A+B→C 多变一 木炭完全燃烧:C+O2 点燃 CO2(还记得什么情况下生成CO2) 木炭不完全燃烧:2C+O2 点燃 2CO 什么情况下生成CO吗? 硫在氧气或者空气中燃烧:S+O2 点燃 SO2 铁在氧气中燃烧:3Fe + 2O2 点燃 Fe3O4(黑) 磷在氧气中燃烧:4P+5O2 点燃 2P2O5(白) 铜在空气中加热:2Cu+O2 △ 2CuO(黑) 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2CO+O2 点燃 2CO2 二氧化碳通过灼热的碳层:CO2 +C 高温 2CO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CO2 +H2O===H2CO3 氧化钠溶于水:Na2O +H2O ===2NaOH 氧化钾与水反应:K2O + H2O===2KOH 生石灰和水化合:CaO+H2O ===Ca(OH)2 三氧化硫溶于水:SO3+H2O ===H2SO4【SO3是H2SO4的酸酐 二氧化硫溶于水:SO2+H2O===H2SO3 注意S元素化合价未变哦】 氢气在氧气中燃烧:2H2 +O2 点燃 2H2O 氢气在氯气中燃烧:H2 + Cl2 点燃 2HCl 铁在氯气中燃烧:2Fe +3 Cl2 点燃 2FeCl3 铁生锈4Fe + 3O2 +2n H2O===2Fe2O3〃nH2O 铜生锈2Cu + O2 + H2O + CO2===C u2(O H)2C O3 白色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CuSO4+5H2O ===CuSO4〃5H2O (蓝) 铝在纯氧中燃烧4Al+3O2 点燃 2Al2O3 铝在空气耐腐蚀的原因:4Al + 3O2===2Al2O3(不用写条件) 镁条可以与氮气反应:3Mg + N2 点燃 Mg3N2 镁在空气中燃烧:2Mg+O2 点燃 2MgO (白) (二)分解反应:C→A+B 一变多 氯酸钾与二氧化锰共热实验室制O22KClO3 催化剂 △ 2KCl + 3O2↑ 加热高锰酸钾制O2:2KMnO4 △ K2MnO4+MnO2+O2↑ (注意会画这三种制取氧气方法的实验装置图) 催化分解双氧水制O2:2H2O22H2O +O2↑ 加热铜绿:Cu2(OH)2CO3 △ 2CuO+H2O +CO2↑ 电解水:2H2O 通电 2H2↑+ O2↑ 碳酸不稳定分解:H2CO3===H2O+CO2↑ 高温煅烧石灰石:CaCO3 高温 CaO+CO2↑ 硫酸铜晶体受热失水:CuSO4〃5H2O △ CuSO4 + 5H2O 氢氧化铜受热分解:C u(O H)2 △ CuO + H2O MnO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