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及其对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及其对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及其对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及其对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

科目名称:世界经济史

题目: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及其对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姓名:沈国旭

学号:11041067

任课老师:王斌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及其对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

摘要:马丁·路德领导的德意志宗教改革,结束了罗马天主教会对人们心灵的至高无上的统治。他所提出的“因信称义”说,指出教徒获救的唯一途径就是对上帝的信仰,客观上促进了西欧中世纪社会的世俗化进程,大大削弱了罗马天主教会的影响。

关键词:马丁.路德宗教改革资本主义发展

在16世纪,德意志的马丁?路德以反对罗马天主教会为发端,在欧洲推动了一场规模巨大的宗教改革运动。向天主教会宣战的号角,得到了欧洲各国纷纷响应。30年代中,当路德教被封建诸侯利用,逐渐衰落之际,加尔文接过宗教改革的大旗,将这场伟大运动推向新的高潮。从文化视角看,宗教改革对西方文化的作用和意义是巨大而深远的。这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教会轰轰烈烈的政治运动,不仅打击了天主教教会势力为主的西欧封建势力,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且,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促进了西欧各民族思想的解放,推进了欧洲乃至世界文明的进程。宗教改革的背景

宗教改革之前,德国虽然是个四分五裂的邦联制国家,但是经济发展水平远高于欧洲其他国家,他的中介商会和行会手工业占有突出地位。以北部著名的汉萨同盟为例: 这个商务组织控制着几乎半个欧洲的贸易,其加盟城市一度达到160 多个。不同于南部的地中海地区的商品交易,经常受到奥斯曼帝国的侵略的影响,稳定的政治环境让德国的商业长期免于战争的困扰。手工业方面,德国人精湛的手艺和上乘的质量让德国商品在欧洲首屈一指。再加上德国丰富的矿藏资源,这一切让德国稳居欧洲经济的首位。

但是此时的德国仍是一个四分五裂的邦联制国家,君主四立,关税林立的现状严重阻止了商品的正常流通。同时,教皇的势力像一座无形的大山压在人民的身上,出了沉重的什一税外,教皇为了解决自己的债务危机,还炮制出“赎罪券”这一敛财工具,声称购买“赎罪券”的人可以得到上帝的宽恕,并命令教士四处兜售这些赎罪券,这些赎罪券每年从德意志地区搜刮的财产居然超过了奥地利国王一年的税收收入,这严重阻碍了资本的在积累,引起了底层人民和资产阶级的强烈不满。

可见, 铲除封建割据、完成国家统一是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任务; 但是驱逐罗马教皇势力却是行将来临的革命的当务之急, 也为资产阶级借以掀起波澜壮阔的群众运动提供了可能。

中世纪末期减市的繁荣是培育资产阶级的温床, 而“异端”神学却是当时反封建斗争极为普遍的理论武器。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证明: “对封建制度发生的一切攻击, 必然首先就是讨教会的攻击, 而一切革命的社会理论大体上必然同时扰是神学异端。为要触犯当时的社会制度, 就必须从制度身上剥去那一层神圣外衣。”

马丁·路德于148 3年生于艾斯勒本一个农民家庭, 其父后来迁居曼斯菲尔德当了矿工,不久因队借领主三座炼铁炉发家, 成了企业主。父亲本指望池大学毕业后成为律师, 然而路德却潜心神学研究, 并取得博士学位。在风云激荡、社会矛盾极为尖锐的革命前夕, 他正担任维登堡大学教授, 还身兼十多所修道院的区牧。由于家庭出身在他的思想上深深地打着农民和城市中等阶级的烙印, 面对德意志民族苦难沟现实, 他毅然走上了探求解放祖国的道路。

1517年10月31日, 马丁·路德在维登堡城市大教堂的公布栏上公开钉出了他对赎罪券质疑的《九十五条论纲》。结合时代的新特点路德提出了“因信得救”的思想并以此来批判教皇的赎罪券的丑恶罪行。这一论断得到了德意志地区人民的强烈追捧,各地的民众纷纷发起运动来反对教皇的统治。革命的星星之火已被点燃,一场席卷德意志的革命已无法阻挡。宗教改革的发展

在论纲中,路德并没有直接与教皇决裂,他只是对部分教义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看法,并且单纯的将罪行引致兜售赎罪券的教士身上,但是,路德低估了底层人民对教会的憎恨,事情的发展很快超出了路德的本意,反教会的运动风起云涌,由此揭开了德国宗教改革的序幕。群众的抗议引起了教廷的注意,这不但影响了教廷的收入,并深刻打击了教廷的统治基础,教廷立马提出召见路德的诏书,要求路德在60天内到罗马面见教皇并接受教会法庭的审判。

胆小的路德还曾经写信给教皇道歉,但是人民群众的运动不会因为路德的妥协为退让。人民支持路德的呼声日益高涨,路德的态度开始坚挺起来。他不断团结各种力量来支持自己的论断,四处宣传自己的主张,这一切都为农民运动的发展做了思想准备。

随着运动的快速发展,人民的暴动日益频繁,作为封建诸侯代表的路德也开始滑向压迫者一方,他公开反对暴力革命,开始成为帝国的犬马,最终将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葬送在封建诸侯的手上。

宗教改革的影响

一、宗教改革对民族国家意识的促进作用

在宗教改革之前,欧洲人对于自己的国家并没有十分明确的概念。传统的依附于封建领主让他们无法形成民族国家这个意识。路德的宗教改革让老百姓开始意思到自己不单单属于封建领主,而是属于一个民族国家,同时罗马神圣教廷开始被地区性的小教会组织所代替,这一变化的直接后果是带来了让君权摆脱了神权的束缚,否定了教皇的绝对统治地位,强化了君主与封臣之间的联系,加强了封建君主的统治权力。进行宗教改革的国家的君主逐渐将教会掌控与自己手上,王朝国家让位于民族国家。。在宗教战争期间,荷兰人凭借新教信仰抵御了西班牙人的入侵;瑞士经过宗教改革,分散的各洲组成了统—的联邦,在教皇权力和哈布斯堡王朝衰落的有利国际环境下,完全摆脱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统治,成了—个主权

国家,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尼德兰的宗教改革与反西班牙封建统治的民族民主革命相伴而行,最后建立了独立的荷兰共和国。经过宗教改革风暴的洗礼,除德国和意大利仍处于离破碎状态外,西欧—批统一的民族国家走上了发展壮大的道路。

当然新教并未造就近代世俗国家,宗教改革的最根本原因在于新兴民族意识的觉醒,然而它却帮助近代国家从宗教权威的藩篱里解放了出来,使政教合一变为政教分离,这样的国家自治是近代资本主义政治生活中的—个基本特征。

二、宗教改革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宗教改革后,教会的大部分土地被“没收”并被廉价拍卖。大量的土地被售予大地主和中产阶级。这大大的加快了土地的集中程度,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国家意识的觉醒,让德意志开始建立北德意志关税同盟,来降低关税,促进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商品流通。一系列的政策让资本主义这颗种子在欧洲各地生根发芽,蓬勃发展。

宗教改革强力冲击了封建教会的知识禁锢,科学技术在各地开始蓬勃发展,各国纷纷重视基础教育的发展,普及教育的观念开始在各国盛行。这一时期,各种新技术发明开始爆发式的增长,这一切都为即将到来的工业革命打下了基础。

三、宗教改革对资本主义价值观念的促进作用

宗教改革还导致人们的宗教信仰、文化价值观的大变革,它涤荡了在天主教神学禁锢下的西欧人的战战兢兢与萎靡不振,赋予人靠自己主观努力来实现理想的信心和进取精神,培育了近代人的独立意识。

宗教改革扫荡了封建神权专制,培养了民主平等精神。天主教的教阶制度是世俗封建专制体制在教会内的反映,是等级有序的神权专制体制,教会内毫无自由民主可言。而宗教改革和宗教战争冲淡了宗教虔诚心,增加了对宗教的怀疑。新教理论认为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因信称义”认为只要信仰上帝和基督就可以从上帝那儿得到自由,获得救恩,成为义人,而不论信仰者是何种身份的人,这便打击了封建制度及教会的等级制度。宗教改革家们借助基督教的民主平等精神建立适合发展资本主义的新型教会。如加尔文在日内瓦创建的新教会实行由信众选举产生的长老共同管理的制度,让资产阶级参加管理,这便为人们向君主权威挑战打下了基础,它实际上是近代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的实验。受加尔文教派的影响的清教徒以教会的民主共和制为蓝本,要求在英国建立世俗的民主共和国。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与近代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教会管理的共同制与近代的民主共和制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

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

《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 教学目标 要求掌握的知识:通过学习本课,要求学生了解“欧共体”和“欧洲联盟”的建立,掌握战后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史实,以及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要使学生认识:用图片或表格形式列出西欧和日本经济发展变化情况,让学生逐步掌握运用图、表、数据等说明相关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分析战后西欧、日本在恢复和发展经济方面所采取的不同方式,培养学生运用共性和个性的原理分析问题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通过学习战后西欧和日本经济恢复与发展的主要原因,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以此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意识,确立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并激发他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振兴祖国的热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战后西欧、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难点:“欧洲共同体”与“欧盟”的建立和意义。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间关系暂时得到缓和,各国资产阶级政府稳固统治、恢复经济,1924年-1929年资本主义处于相对稳定时期,世界资本主义生产发展较快,出现一时繁荣。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所谓的“黄金时期”。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共同学习了美国的经济发展情况(稍加复习),今天,我们要了解的是战后西欧、日本经济的发展。 〔讲授新课〕 向学生展示《重建柏林》和教材上有关“欧盟”的几张图片,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先来了解西欧:是指二战后,在国际政治概念上,指除苏联和东欧国家之外的24个欧洲资本主义国家。 面积360万平方千米,人口3.5亿。是资本主义的发祥地。课本采用的是后一概念。 二战中英国被夺去41万人口,全国1/4财富毁于战火之中,战争期间出口贸易大减,工业技术装备更加陈旧。法国在法西斯占领摧残下,工业体系残缺不全,生产处于瘫痪状态。德国战争夺去700万人口。因此,战后西欧各国都面临经济恢复的艰巨任务。 现在,我们都知道西欧各国的经济已是相当发达,那当时,各国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呢?

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测试题

第一章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14、15世纪,促使欧洲社会分工扩大的主要原因是A.手工业的发展 B.三大发明的传播 C.生产技术的进步 D.商品经济的发展 2.中国的火药传入欧洲后,除了在军事上发挥作用外,还直接促进了() A.造船业的发展B.冶金业的发展 C.工业区的形成D.新航路的开辟 3.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是() A私有制B雇佣关系C商品经济D手工工场4.下列各项,按照因果关系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①社会分工的扩大②生产技术的发展③商品经济的发展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③④①②D.④③①②5.15世纪上半期,欧洲文化知识传播的主要工具是()A.纸张印刷的书籍B.绢帛书写品 C.羊皮纸手写稿D.木板刻品 6.最早的资产阶级分子和无产者产生于() A.中世纪的城市B.中世纪的农村 C.中世纪的城堡D.中世纪的庄园 7.欧洲人探索新航路的客观条件是 ①西欧生产力发展②西欧航海、造船技术发达③西欧天文、地理知识进步④奥斯曼帝国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通商要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8.15世纪中期欧洲出现商业危机的直接原因是()A.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 B.奥斯曼帝国控制东西方通商要 C.航海技术的发展D《马可波罗行纪》在欧洲的流传9.恩格斯说:“葡萄牙人……寻找的是黄金,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所要的第一件东西。”这表明西班牙、葡萄牙开辟新航路的根本目的是( ) A.加强东西方贸易B.掠夺财富 C.开辟国外市场D.丰富地理知识 10.下列有关“价格革命”表述中错误的是()A.它是资本原始积累的手段之一 B.封建主势力因其所获地租的贬值而衰落 C.它阻碍了资本主义的成长 D.它使劳动人民日益贫困化 11.16世纪掌握由印度洋通往大西洋交通咽喉的是()A.葡萄牙B.西班牙C.荷兰D.英国 12.15世纪,欧洲人探寻新航路最根本的原因是 A.欧洲人富于冒险精神 B.欧洲人的贪欲特别旺盛 C.欧洲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D.欧洲的手工业和农业进一步分离 13.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的是() A.但丁B.乔托C.彼特拉克D.薄伽丘 14.世界上最宏伟的艺术作品是() A.《蒙娜·丽莎》B.《大卫》 C.《雅典学派》D.梵蒂冈西斯廷教堂屋顶壁画15.西班牙的殖民侵略以哪里为主:

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江苏 【高频考点】 一、资本主义的兴起 1.西欧城市的兴起。 10世纪开始,意大利、法国、英国等开始出现作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的城市。随着城市的发展,一些城市的市民,以法国琅城为代表,掀起了争取城市自治权的斗争,使城市的发展摆脱了教会和封建势力的束缚。 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级形成了。它进一步分化出手工业者和商人、银行家等等,富裕商人和银行家发展成早期资产阶级。他们的出现,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2.文艺复兴。 14世纪前后,意大利的很多城市商业发达,手工工场也发展起来,开始产生新兴的资产阶级。他们不满教会对精神世界的控制,要求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幸福。他们打着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反对教会宣扬的陈腐说教,人们把这场运动称为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

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3.新航路的开辟。 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是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了人们对黄金需求的增加,同时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迫切要求,也促使他们探寻通往东方的新航路,实现财富的梦想。《马可·波罗行纪》的诱惑、造船技术的进步、地圆学说的流行、指南针的广泛应用等也是重要原因。 葡萄牙王室资助的迪亚士、达·伽马,西班牙王室资助的哥伦布、麦哲伦,在新航路开辟中成就巨大。 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4.“三角贸易”和殖民掠夺。 “三角贸易”:新航路开辟以后,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接着是英、法等国都走上了殖民扩张和掠夺的道路。西方殖民者在非洲虏获黑人后,把黑奴运到美洲卖掉,从美洲购回金银和工业原料等。最先进行奴隶贸易的是葡萄牙人,英国后来居上,成为主要的经营者。“三角贸易”使非洲喪失了近亿的精壮劳力,奴隶贩子却大发横财,利润高达百分之几百。很多人发财后,回到欧洲,把从黑奴身上赚来的血腥钱投资于工商业,促进了当地资本主义的发展。 殖民掠夺:17世纪以后,英国走上了殖民掠夺的道路,

川教版历史九年级上第12课《西欧资本主义的产生》检测试卷(含答案)-word文档

《西欧资本主义的产生》检测试卷 1.14世纪中叶以后,一些富裕农民成为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的推动者。下列关于富裕农民的活动表述有误的是() A.他们可以承租、购买领主的土地 B.他们可以转租、购买其他佃户的地产 C.他们建立了租地农场 D.他们雇佣少地或者无地的领主耕种 2.下列不属于手工工场特点的是() A.出现了雇佣劳动,工场主是生产的组织者和管理者 B.工人多分工合作 C.与手工作坊相比生产规模大、产量高 D.机器大生产 3.手工工场的出现被喻为工业文明的“曙光”,这是因为() A.手工工场比手工作坊的规模大 B.西欧各国君主大力发展工商业C.随着手工工场的发展,逐渐形成了新的社会阶层 D.工人之间分工合作4.“中世纪晚期,西欧少数商人占据着生产资料,他们向乡村手工业者提供原料,甚至生产工具,并预付部分工资,最后收回制成的产品,并投放到市场出售。”材料反映了()A.人文主义的传播 B.手工工场的产生 C.新航路的开辟 D.工厂制度的确立 5.14世纪,欧洲农村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改变,有一部分人发展成为农村中富有生气的阶级力量。这部分人包括() ①贵族②富裕农民③骑士④乡绅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6.手工工场出现后,出现了新的阶层。下列属于新阶层的是() A.地主与农民 B.商人与工人 C.贵族与农民 D.资本家与工人 7.11世纪以后,随着法律的规范,在西欧越来越多的地区,劳役量被固定在一个特定的范围。农奴不再为领主提供劳役的合法途径是() A.逃离庄园 B.用货币购买劳役豁免权 C.承租、购买领主的土地 D.自发垦殖成为新的领主 8.西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出现的本质特征是 ( ) A.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B.社会分工的扩大 C.雇佣关系的形成 D.社会经济的发展 9.下面是一幅与14一16世纪西欧手工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图片。从这幅图中可以得出的最准确信息是() A.资本主义萌芽必然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B.手工工场推动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C.商品经济的发展是手工工场产生的前提 D.动力技术的进步是由于社会分工的扩大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教课标版高中历史选修1教案:5.2《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Word版含答案

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 第2课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一、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 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1915年,马丁·路德发表了“九十五条论纲”,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因信称义”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理论基础;1524年德国爆发了闵采尔领导的农民起义;“教随国定”的原则通过后,路德教取得合法地位; (2)通过对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社会背景的分析,理解其必要性; (3)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冲击和动摇了天主教会的统治地位,影响巨大; 2、过程与方法: (1)问题探究:指导学生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规律分析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实质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运动; (2)历史比较:辅导学生查找资料,分析比较马丁·路德思想同天主教会说教的不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2)通过对马丁·路德大无畏、勇为天下者先的战斗精神和品质的学习,培养学生勇于追求和捍卫真理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马丁·路德改革的背景和实质。 难点:马丁·路德改革的内容和实质。 【教学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16世纪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改革的社会背景、主要内容和对天主教会统治的冲击。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是德意志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是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一场政治运动,他的改革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由于本课涉及的宗教问题理论性较强,对学生而言理解起来有很大的难度,建议教师精讲一些概念,如赎罪券、“因信称义”、“教随国定”、新教等,并组织学生讨论、分析,逐步深入探究宗教改革的实质,为下一课理解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打下基础。 二、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法来导入: 师:中世纪西欧天主教的地位如何? 生:凌驾于王权之上。 师:早期宗教改革发生在哪些国家? 生1:英国,如威克里夫的“异端”学说。 生2:捷克,如胡司对教会的批评。 教师总结说明:中世纪西欧的罗马天主教会是封建主阶级的精神统治工具,也是西欧各国最有势力的封建主,政治上凌驾于王权之上,是西欧各国实现政治统一的障碍;经济上,教会的专横、腐败、对人民的搜刮,激起了社会各阶层的不满,各国都要求摆脱天主教会的控制,改革天主教。 师:宗教改革开始于哪个国家呢?为什么? 由此进入新课的学习。 ★讲授新课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思想介绍.doc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思想介绍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思想简介 历史上著名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的出生地是罗马帝国(今德国),他当时打破了教皇至高无上的权力, 终结了基督教一统整个欧洲的局面,帮助当时的人民实现了信仰自由,并且在他的带领下新教几乎可以与天主教相抗衡。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核心思想是因信称义。他是神学家奥古斯丁的拥趸, 在继承了其原罪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因信称义说,并作了相对系统的诠释。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核心思想更加侧重于强调信仰的作用,这种信仰体系有利于培养精神自由和个人主义,他提倡通过虔诚的信仰来救赎灵魂,所以人类可以摆脱各种毫无意义的教规和繁琐无比的仪式,从教条主义中把人解救出来,使精神自由不再只是一句口号。 其次,因信称义思想着重指出信众可以不借助中介而与上帝进行沟通。只要坚持信仰,就可以与上帝进行直接的交流,不需要第三者教诲与限制,所以,上帝面前,人与人都是平等的,无有高低贵贱,信众无需通过教会,基于此,路德提出了人人皆僧侣的说法,强调人们在信仰上的平等地位。 最后,这是从根本上肯定和提升人的价值,不同于与中世纪所宣扬的人是卑微的、低下的,人的作用受到了肯定,人的地位大幅提升,由此高扬了人文主义精神。所以,因信称义虽然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核心思想,但其中既有人文主义的因素,又同文艺复兴运动不可分割。 马丁路德和加尔文宗教改革的异同 来自日耳曼的马丁路德和来自法国的加尔文都是欧洲宗教改革的积极推进者,对宗教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加尔文的思想来自于马丁路德,但与其又有很大的不同。那么,马丁路德和加尔文宗教改革的异同究竟是什么呢? 在基督教的改革发展史上,这两个人都是无法被忽略的。

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

《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四单元《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的第二节,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既承接了前面有关二战后的形势变化,又启示着后来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趋势发展。战后西欧和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且本课内容与现实联系密切,对于学生认识社会及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等有较强的现实教育意义。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基本掌握了初中历史学习的方法及规律,经过上一学期《世界历史》的学习对资本主义性质经济发展也有了初步的认识,因此对历史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培养同等重要,而且本节课的内容理解性记忆效率会更高一些,同时与时政结合也比较紧密,学生会有浓厚的学习兴趣的。 三、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要求学生了解“欧共体”和“欧洲联盟”的建立,掌握战后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史实,以及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2、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分析战后西欧、日本在恢复和发展经济方面所采取的方式的相同与不同,培养学生运用共性和个性的原理分析问题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战后西欧和日本经济恢复与发展的主要原因,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以此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意识,确立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并激发他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振兴祖国的热情。对日本崛起后的一系列恶行,激发学生的民族忧患意识和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高尚情感。 四、重难点突破 重点:战后西欧、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难点:“欧洲共同体”与“欧盟”的建立和意义 五、教法设计 自主活动法问题探究法情境体验法多媒体教学辅助法 及时巩固法材料解析法拓展提升法 六、教学材料准备 二战后德日情景欧盟欧元等相关影像资料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次空前的灾难。整个世界都卷入了这场战争之中,尤其是西欧各国和各个战败国,在战火的洗礼下,到处都是残砖断瓦,人民流离失所。如果你生活在当时的欧洲,你认为首要任务是什么?

近代以来西欧的现代化历程及资本主义出现的条件

近代以来西欧的现代化历程及资本主义出现的条件 1.文艺复兴 2.宗教改革 3.经济增长和国家建设 4.西方现代化历程对现实的启迪 序言:中世纪后期,欧亚世界有了一个不寻常的重大发展,一方面,中东的伊斯兰帝国和东方的中国闭关自守,越来越僵化。另一方面,在亚欧大陆的西端却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前所未有的变革,西欧人的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在发生着深远的变化,这便是现代化,并随之应运而生了一种新的,充满活力与扩张力的新型文明——现代文明。西欧世界现代化历程始于文艺复兴,到宗教改革,再走向经济的扩张与增长,最终形成了资本主义所产生的一系列必要条件,使资本主义应运而生。 现代文明与亚欧大陆的其他地区的传统的,以农业为基础的文明有着本质区别,从而开始了我们的现代化进程,便一直持续至今,对世界的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主要讨论西欧从十五世纪到十七世纪资本主义的萌芽阶段,以及西欧为资本主义出现所做出的原始资本积累以及思想,文化积淀。 一、文艺复兴 1.文艺复兴的历程 “文艺复兴”这个词语寓意着新生或再生,它由15世纪的知识分子创造,因为他们相信,他们的时代代表了继“黑暗时代”——即他们所称的中世纪后的古典文化尤其是指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再生。 文艺复兴起源于意大利,反映了当时意大利社会的情况和价值观。意大利处于地中

海沿岸,以繁荣的工业和西欧与富裕的拜占庭即伊斯兰帝国之间的利润丰厚的贸易为基础,意大利人是这一贸易的中间人,并由此繁荣起来。 经济的空前繁荣为文化艺术的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意大利的很多城市由大商人家族控制,他们的需求兴趣和口味渲染了文艺复兴时期文化的复兴——这也是文艺复兴时期现世主义和人文主义存在的原因——文艺复兴关心的是今世的繁华而非来世,以人为中心成为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个前所未有的思想。 然而,在辉煌了两个世纪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开始衰弱,首先是因为法国的入侵,其次则是达伽玛在印度加尔各答港的登陆使意大利遭受经济重创。文艺复兴的经济基础便不负存在了。 2.文艺复兴的意义 首先是对于知识,文艺的传播。大量印刷品的出现引起了大众对政治和宗教问题的焦虑,在很大程度上引发了宗教改革和随后爆发的宗教和王朝战争。 最重要的一点是文艺复兴中对人的重新强调和对人所能取得的成就的重新强调显然比之前的中世纪的观点更能教诲人,也更易导致海外扩张。文艺复兴时期的新人认为人是自身命运的塑造者,而不是超自然力量的玩物。正如阿尔贝蒂写到“人们只要想做,没有什么做不到。”因此文艺复兴也是欧洲文化开放的一个标志,为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宗教改革 1.宗教改革历程 一般来说,宗教改革可以解释为对教会某些弊病做出的反应,如许多传教士的文盲状况,有些牧师包括教皇的放荡生活,出售宗教场所,特许和豁免(如出售赎罪券等)。然而,这些只是表面的原因,我们有必要透过这些弊病去考察某些建立数世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完美版

第14课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 1、课前导学 课标要求 1、认识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发表的意义 2、知道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张 3、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4、通过马丁.路德改革理解其给德意志乃至欧洲带来的重大影响 一、“九十五条论纲” 1、根本原因:16世纪初, _________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2、主要原因:是德意志最大的封建主,即干预德意志政治,又通过各种方式 __________。 3、主观原因:马丁.路德受思想影响。 4、导火线:年,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兜售 _____。 5、表现:1517年10月, ______发表“ ______”,批判教皇的无耻行为。 6、影响:揭开了 ________的序幕。 二、主要内容 1、因信称义:是改革的理论基础。主张只有 ______才能获得上的的拯救。 2、教义:坚持《 _____________》是人们唯一信仰的圣神权威,人人在上帝与《圣经》面前都是 __________的。 3、宗教仪式:简化 _____, _______也可以结婚生子。 4、世俗权力:强调的权力应高于并支配;德意志应当建立 _______。 三、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 1、引发了_________领导的农民起义;掀起了反对________的风潮。 2、把《圣经》译成德文有利于________的拓展,也促进了德意志___________的发展。 3、1555年,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_____________取得了合法地位. 4、对欧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 2、课堂识真 1、有关中世纪天主教会在欧洲所处地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欧洲占据支配地位 B、王权凌驾于教权之上 C、在社会生活方面其影响无处不 D、是欧洲最大的封建主 2、中世纪天主教会的落后性表现在() ①禁锢人性的教义教规②教会的腐化、堕落③利用宗教裁判所迫害宗教“异端”④宣扬信仰得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3、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A、欧洲民族国家的成长 B、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C、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 D、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4、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导火线是() A、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反对教皇出售赎罪券 B、德国的分裂割据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C、马丁?路德立志改革天主教 D、天主教会阻挠德国统一

第9课《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

第9课《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 一、教与学的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欧共体”和“欧洲联盟”的建立。把握战后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史实,以及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2、过程与方法 读图学史、自学和分组讨论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与西欧相比有哪些共同点?你觉得其中哪些经验值得中国借鉴?提高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战后西欧和日本经济恢复与发展的主要原因,又一次证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意识,确立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振兴祖国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战后西欧、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三、教学难点:“欧洲共同体”与“欧盟”的建立和意义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出示欧洲和日本二战后的残破景象和现在欧洲日本繁荣的景象,让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欧洲和日本从废墟走向繁荣,二战后欧洲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那段历史,了解这些问题。 2、整体感知;本节课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从废墟走向繁荣的欧洲;二是快速崛起的日本。主要掌握二战后欧洲和日本的发展情况及其原因。 出示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了解“欧共体”和“欧洲联盟”的建立,掌握战后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史实以及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重点:战后西欧、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难点:“欧洲共同体”与“欧盟”的建立和作用 3、方法指导: 事物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内因和外因关系决定我们在观察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内因,又要看到外因,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4、自学指导(结合以下问题,阅读教材,把握住主要问题) (1)20世纪50-70年代西欧经济恢复与发展的原因及表现是什么? (2)简述欧共体与欧盟成立时间、成员国及作用。 (3) 20世纪50-70年代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第2课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学习目标】 1、识记:1915年,马丁·路德发表了“九十五条论纲”,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2、理解:通过对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社会背景的分析,理解其必要性;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冲击和动摇了天主教会的统治地位,影响巨大。 3、运用: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规律分析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实质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运动;分析比较马丁·路德思想同天主教会说教的不同。 【学习重点】马丁·路德改革的背景和实质 【学习难点】马丁·路德改革的内容和实质 【学习建议】 1、结合课后“解析与探究”分析马丁·路德宗教“因信称义”的内涵和影响,并通过与天主教会的区别增强对新教内涵的认识。 2、结合资本主义发展的背景和宗教改革的具体主张,引导学生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学前思考】1517年10月,马丁·路德以惊人的勇气发表了著名的“九十五条论纲”,交它张贴在维登堡的教堂门口。德意志成为宗教改革风暴的生源地。 “九十五条论纲”发表的背景是怎样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产生了哪些重要的历史影响? 【知识梳理】 一、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原因: 1、根本原因:16世纪初,四分五裂的局面严重阻碍了德国经济的发展; 2、主要原因:罗马教廷对德意志的政治控制和经济搜刮; 3、主观原因:马丁·路德深受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立志改革; 4、直接原因:1517年,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教皇利奥十世); 二、目的:摆脱罗马教廷的桎梏,建立促进民族复兴的本国教会。 三、经过: 1、开始:1517年10月“九十五条论纲”的发表 ①内容:教皇无权免罪,他只能宣示和确证上帝对罪行的赦免实行;当钱落入钱箱丁当一响,贪婪和爱财的欲念就会增加;基督教徒凡诚心忏悔者,不用免罪符也可以赦罪免罚。 ②意义:A、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激起了德意志民族反对罗马教廷的风潮。B、否定了教皇和教会的权威。 2、1520年,马丁·路德发表了《致德意志的基督教贵族书》等,提出其改革主张。

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欧确立以来

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欧确立以来,已走过300 多年的发展历程,经过了若干历史发展阶段。二战之后,20 世纪下半叶以来,资本主义社会通过改革与调适,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显现出了新的发展活力,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在现代的新发展和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马克思、列宁当年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和弊端的结论,关于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结论是过时了,还是仍然具有现实的指导价值?对资本主义命运的认识和对社会主义命运的认识,是直接相关的两个问题,或者说是“一体两面”的问题。今天,迫切需要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给予冷静的、科学的分析与回答,引出符合社会生活实际的新结论、新认识。 一、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科学分析现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新情况,仍然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唯物史观和理论经济学的基本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下述三个重要的然而过去往往被人们忽视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值得重视、掌握和运用。 首先,是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和方法。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提出了著名的世界历史理论,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正是社会化大生产和世界市场,使历史演变为真正的世界历史。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和方法的要点

是:从资本主义开始,经济生产呈现全球化态势和趋势,各民族在经济上处于全面的相互交往和相互依赖状态,观察社会的生产方式、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必须用世界眼光,以世界而不是以民族和国家为分析单元;全球化和真正的世界历史,其经济基础乃是社会化大生产(大工业)所造成的国际生产分工体系和近代商品经济扩张所形成的世界市场;世界市场加上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形成和加剧了国际范围内的两极分化,即发达的宗主国和贫穷的殖民地、附属国二者的分化,造成了国际范围内的“城市”和“乡村”的对立,世界范围内的生产力和交往方式的矛盾运动;因此,工人阶级是世界历史存在的阶级,共产主义革命是世界历史性的运动;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革命在世界范围内处于极其不平衡发展的状态。用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和方法观察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应当关注国际分工体系和世界市场的发展对资本主义的影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同广大不发达国家和地区贫富两极分化状态,即世界范围内的“城乡差别”状态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以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世界发展的巨大的不平衡性和对立、互补的关系。 其次,是马克思的社会改革开放的理论和方法。 马克思在关注社会革命问题的同时,重视以世界历史的眼光思考社会的改革和开放问题,提出了科学的社会改革开放观。同样以《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为基本标志,他提出了社会改革开放观的一系列重要见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也是在改革和开放中演进的历史;资本主义的出现,开创了社会改革开放的时代,资本主义以

2019年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五单元 资本主义的兴起 第12课《西欧资本主义的产生》基础练习 川教版

《西欧资本主义的产生》基础练习 1.14至16世纪的西欧,取代人力、畜力成为新的生产动力的是()A ①风力②水力③电力④地热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14至16世纪,在西欧机械和半机械装置在纺织、冶炼、采矿等行业中开始使用,这一重大变革是指()B A.社会分工 B.生产工具 C.生产关系 D.生产方式 3.大约在14世纪末,西欧出现了手工工场,在工场内出现了新的生产关系和采用了新的生产方式。这两种新的变化标志着()A A.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B.西欧封建制度崩溃 C.西欧天主教专制灭亡 D.西欧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4.15至16世纪,英国、法国、尼德兰等西欧国家和地区的农村也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租地农场,这种经营方式的性质是()B A.农奴制 B.资本主义 C.封建庄园 D.国家经营 5.15至16世纪,英、法等西欧国家的农村也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大地主把获取的土地出租给富裕农民或农业家,形成()D A.封建庄园 B.武士庄园 C.种植园 D.租地农场 6.我国近代思想家魏源曾对西方机械动力技术赞叹不已,说:“今西洋器械,借风力、水力、火力,夺造化,通神明。”西欧动力技术发生重大变革之前,人们主要使用的是() ①人力③风力②电力④畜力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7.14一16世纪,西欧社会分工不断扩大,各式各样的手工行业不断出现,地区间则出现了许多手工业中心和为之服务的地区。这种状况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A.生产动力技术的进步 B.四大发明的传播 C.手工业的发展 D.商品经济的繁荣 8.14一16世纪,西欧生产力进步显著,磨粉、纺织、采矿、冶金等行业都得到了较大发展。伴随这种发展的有() ①自然力的普遍利用②机械、半机械装置开始使用③行业的分工更细④地区性分工扩大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 9.手工工场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早期阶段劳动社会化的一种基本形式,它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最早出现手工工场的国家是() A.意大利 B.英国 C.埃及 D.印度 10.以下哪一事件最能体现近代早期西欧社会经济的变化() A.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形成 B.西欧城市的兴起 C.基督教会的权力受到挑战 D.手工工场的产生

5-2《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教案02

第2课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一、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 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1915年,马丁·路德发表了“九十五条论纲”,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因信称义”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理论基础;1524年德国爆发了闵采尔领导的农民起义;“教随国定”的原则通过后,路德教取得合法地位; (2)通过对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社会背景的分析,理解其必要性; (3)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冲击和动摇了天主教会的统治地位,影响巨大; 2、过程与方法: (1)问题探究:指导学生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规律分析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实质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运动; (2)历史比较:辅导学生查找资料,分析比较马丁·路德思想同天主教会说教的不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2)通过对马丁·路德大无畏、勇为天下者先的战斗精神和品质的学习,培养学生勇于追求和捍卫真理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马丁·路德改革的背景和实质。 难点:马丁·路德改革的内容和实质。 【教学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16世纪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改革的社会背景、主要内容和对天主教会统治的冲击。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是德意志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是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一场政治运动,他的改革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由于本课涉及的宗教问题理论性较强,对学生而言理解起来有很大的难度,建议教师精讲一些概念,如赎罪券、“因信称义”、“教随国定”、新教等,并组织学生讨论、分析,逐步深入探究宗教改革的实质,为下一课理解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打下基础。

第12课西欧资本主义的产生

第12课西欧资本主义的产生 一、课表要求: 从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的产生,初步理解近代早期西欧社会经济的重要变化。 二、预习新知: 1.力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分工扩大 ⑴力技术的进步:世纪,西欧动力技术出现重大变革,风力、水力 等自然力取代人力和畜力成为新的生产动力。的重大变革,使西欧社会有了显著进步。 ⑵社会分工扩大:动力技术的变革促进了生产的专门化趋势,导 致,包括行业性分工扩大和分工扩大。社会分工的扩大加强了地区间的经济交流,进一步促进了西欧经济的发展,为 提供了物质基础。 ⒉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的出现 ⑴工工场的产生:约在14世纪末,意大利的和等城市出 现了手工工场。16世纪,迅速发展,在西欧各国流行,英国成为手工工场最兴盛的地区。手工工场主进行商品生产,出现了新的生产关系。工场内采用新的生产方式。新的生的出现,是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重要标志。 ⑵租地农场的出现:15~16世纪,英国、法国、尼德兰等西欧国家和地区的农村出现了租地农场。租地农场主雇人进行商品化种植或养殖生产,使农场的经营具有了的性质。 ⒊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产生 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西欧社会产生了两个新兴的阶 级: 。 特点: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要求发展资本主义,是新的生产关系的代表者。新兴无产阶级既反抗封建贵族的奴役统治,又反对资产阶级的剥削压迫,是近代无产阶级的前身。 三、思维导图: 动力技术进步 生产力手工工厂 社会分工扩大生产形式变化雇佣生产 租地农场资本主义萌芽

观察思维导图结合课本知识思考问题: 1、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根原是什么? 2、14世纪后欧洲社会生产动力技术进步表现在哪些方面? 3、社会分工表现在哪些方面?社会分工扩大产生了什么影响? 4、新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给社会阶层关系带来怎样变动? 四、历史感知,材料解读: 一首描绘英国纺织手工工场的歌谣 机间宽又长,织机二百张。又有一大厅,五十修建工。 织工二百人,排列成长行,施展好手艺,天衣全无缝。 旁有一大屋,女工共百人。再有八十人,选呢更浆呢。 附近又一室,二百小姑娘。染工又八十,呢绒着颜色。 外面一间屋,童工一百五。二十擀制匠,整呢折成匹。 并坐检细毛,不敢怨劳苦。都是穷苦人,终日不休息。 1、古代传统的手工业有哪些?怎样生产的? 2、阅读材料,从歌谣中找出手工工厂生产的特点或新变化;资本主义萌芽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3、结合课本p84阅读总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还出现在哪些产业? 五、总结与作业 作业链接:历史填充图册P29

【教学设计】《西欧资本主义的产生》(历史川教九上) (2)

《西欧资本主义的产生》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川教九年级上册世界近代史第一单元“资本主义的兴起”第12课内容,本课内容主要涉及14至16世纪,西欧社会生产力的进步、社会分工的扩大、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的产生、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兴起等内容。本课是世界近代史第1单元的第1课,承接西欧中世纪历史,下启西欧近代社会资本主义的历史,是重要的历史过渡时期,也是社会发生巨变和分化的时期。 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是“从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的产生,初步理解近代旱期西欧社会经济 的重要变化”。因此本课的重点是“手工工场生产的特点,租地农场和封建庄园生产的区别”,难点是“西欧生产力的进步”。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知道西欧在12世纪以后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了解中世纪后期西欧城市和农村在 经营方式上的变化;知道12世纪出现在地中海沿岸和大西洋沿岸的某些城市的生产经营方 式,如意大利佛罗伦萨的手工工场,以及英国农业中出现的租地农场;初步理解以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为代表的新的经济与封建经济的本质不同;知道资本主义兴起后,西欧社会产生了两个新兴阶级,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2.通过租地农场与封建庄园的生产的对比,逐步提高对事物的对比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封建生产方式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区别的对比,初步学会利用表格对比分析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认识资本主义的两面性,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2.理解西欧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因果关系,进一步明确认识生产关系必须适合 生产力发展的观点,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教学重难点:

1.资本主义萌芽的条件。 2.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的出现。【教学难点】 以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为代表的新的经济与封建经济的本质不同。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学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 预习本课内容,收集有关资料(含文字和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学习世界近代史。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并逐步形成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和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历史。 (课件展示“世界近代史的三条线”。 )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单元的知识结构,便于接下来学习的开展。 教师:资本主义是如何在欧洲兴起的 ?世界近代历史的帷幕是如何拉开的 ?现在我们就开 始学习12课《西欧资本主义的产生》,从中找出答案。 三条线 对应的课文 ①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在思想文化、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领域全面战胜封建主义,并形成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占主导 地位) 第12课至第18课 ②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和发展第19课③被压迫民族反杭侵略和殖民统治的斗争 第20课

论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海南大学 西方政治思想史论文 题目:论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学号: 20090704310053 姓名:张丽荣 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年级: 2009级 系别:行政管理系 专业:行政管理 指导教师:王欣 完成日期: 2012年12月27日

论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摘要】马丁·路德是16 世纪伟大的宗教改革家, 他破除了罗马教皇至高无上的权力, 结束了基督教一统欧洲的局面,实现了信仰自由及新教与天主教平等的地位。马丁·路德所处时代的德国四分五裂, 没有统一的中央集权, 教廷腐朽不堪,贪恋世俗权力。然而正是这个时代赋予了马丁·路德改革的力量, 尽管他一路走来经历无数生死劫难, 最终却取得了改革的成功。 关键词:路德宗教改革因信称义 一、宗教改革运动的背景 (一)阶级背景 15世纪到16世纪, 新兴市民资产阶级(或者说是从事商业活动的市民阶层) 经济力量不断增长,成为王侯政权所承认的合法集团, 并提出了改革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封建生产关系的初步要求: 第一, 结束封建割据的分裂局面。当时德国封建割据状况十分严重, 由无数的小邦、公国、大公国、最大公国、伯爵领地、男爵领地和帝国自由市场等组成。这种分裂状况导致王权衰落, 无力抵制罗马教会,任由教皇剥削。第二, 传播资产阶级思想和生活方式。当时的基督教神学和天主教会具有无上的权威, 把追求利润的商业活动斥为罪恶, 主张遏止商业;另一方面, 在中世纪, 人的肉体欲望, 甚至人的肉体存在本身都被视为是有罪的, 认为只有严格禁欲, 人才能以全身心侍奉上帝。薄伽丘在他的《十日谈》中对这种违背人的本性的做法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他说: 世上有多少男女, 头脑都是那么简单,以为女孩儿家只要前额罩上一重白面纱, 脑后扯着一块黑头巾, 就再也不是一个女人了, 再也不会思春了, 仿佛她一做了修女, 就变成了一块石头似的。正是因为中世纪的蒙昧主义和禁欲主义,人们才将之称为黑暗的中世纪。 (二)宗教背景 罗马天主教会一方面宣扬禁欲主义, 另一方面又利用手中的种种特权, 巧立名目攫取金钱。教会的奢侈豪华, 挥霍无度, 对新兴的市民资产阶级形成了一种沉重负担。西班牙著名讽刺作家爱拉斯谟这样评价当时的教皇和主教, 他说这些披着神圣外衣的教皇主教, 并不执行拯救教徒灵魂的使命,而是把教徒交给基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及其对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及其对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 科目名称:世界经济史 题目: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及其对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姓名:沈国旭 学号:11041067 任课老师:王斌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及其对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 摘要:马丁·路德领导的德意志宗教改革,结束了罗马天主教会对人们心灵的至高无上的统治。他所提出的“因信称义”说,指出教徒获救的唯一途径就是对上帝的信仰,客观上促进了西欧中世纪社会的世俗化进程,大大削弱了罗马天主教会的影响。 关键词:马丁.路德宗教改革资本主义发展 在16世纪,德意志的马丁?路德以反对罗马天主教会为发端,在欧洲推动了一场规模巨大的宗教改革运动。向天主教会宣战的号角,得到了欧洲各国纷纷响应。30年代中,当路德教被封建诸侯利用,逐渐衰落之际,加尔文接过宗教改革的大旗,将这场伟大运动推向新的高潮。从文化视角看,宗教改革对西方文化的作用和意义是巨大而深远的。这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教会轰轰烈烈的政治运动,不仅打击了天主教教会势力为主的西欧封建势力,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且,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促进了西欧各民族思想的解放,推进了欧洲乃至世界文明的进程。宗教改革的背景 宗教改革之前,德国虽然是个四分五裂的邦联制国家,但是经济发展水平远高于欧洲其他国家,他的中介商会和行会手工业占有突出地位。以北部著名的汉萨同盟为例: 这个商务组织控制着几乎半个欧洲的贸易,其加盟城市一度达到160 多个。不同于南部的地中海地区的商品交易,经常受到奥斯曼帝国的侵略的影响,稳定的政治环境让德国的商业长期免于战争的困扰。手工业方面,德国人精湛的手艺和上乘的质量让德国商品在欧洲首屈一指。再加上德国丰富的矿藏资源,这一切让德国稳居欧洲经济的首位。 但是此时的德国仍是一个四分五裂的邦联制国家,君主四立,关税林立的现状严重阻止了商品的正常流通。同时,教皇的势力像一座无形的大山压在人民的身上,出了沉重的什一税外,教皇为了解决自己的债务危机,还炮制出“赎罪券”这一敛财工具,声称购买“赎罪券”的人可以得到上帝的宽恕,并命令教士四处兜售这些赎罪券,这些赎罪券每年从德意志地区搜刮的财产居然超过了奥地利国王一年的税收收入,这严重阻碍了资本的在积累,引起了底层人民和资产阶级的强烈不满。 可见, 铲除封建割据、完成国家统一是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任务; 但是驱逐罗马教皇势力却是行将来临的革命的当务之急, 也为资产阶级借以掀起波澜壮阔的群众运动提供了可能。 中世纪末期减市的繁荣是培育资产阶级的温床, 而“异端”神学却是当时反封建斗争极为普遍的理论武器。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证明: “对封建制度发生的一切攻击, 必然首先就是讨教会的攻击, 而一切革命的社会理论大体上必然同时扰是神学异端。为要触犯当时的社会制度, 就必须从制度身上剥去那一层神圣外衣。” 马丁·路德于148 3年生于艾斯勒本一个农民家庭, 其父后来迁居曼斯菲尔德当了矿工,不久因队借领主三座炼铁炉发家, 成了企业主。父亲本指望池大学毕业后成为律师, 然而路德却潜心神学研究, 并取得博士学位。在风云激荡、社会矛盾极为尖锐的革命前夕, 他正担任维登堡大学教授, 还身兼十多所修道院的区牧。由于家庭出身在他的思想上深深地打着农民和城市中等阶级的烙印, 面对德意志民族苦难沟现实, 他毅然走上了探求解放祖国的道路。 1517年10月31日, 马丁·路德在维登堡城市大教堂的公布栏上公开钉出了他对赎罪券质疑的《九十五条论纲》。结合时代的新特点路德提出了“因信得救”的思想并以此来批判教皇的赎罪券的丑恶罪行。这一论断得到了德意志地区人民的强烈追捧,各地的民众纷纷发起运动来反对教皇的统治。革命的星星之火已被点燃,一场席卷德意志的革命已无法阻挡。宗教改革的发展 在论纲中,路德并没有直接与教皇决裂,他只是对部分教义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看法,并且单纯的将罪行引致兜售赎罪券的教士身上,但是,路德低估了底层人民对教会的憎恨,事情的发展很快超出了路德的本意,反教会的运动风起云涌,由此揭开了德国宗教改革的序幕。群众的抗议引起了教廷的注意,这不但影响了教廷的收入,并深刻打击了教廷的统治基础,教廷立马提出召见路德的诏书,要求路德在60天内到罗马面见教皇并接受教会法庭的审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