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关系学 第一章知识点4 公共关系的基本要素

公共关系学 第一章知识点4 公共关系的基本要素
公共关系学 第一章知识点4 公共关系的基本要素

《公共关系学》

知识点四:公共关系的基本要素

我们首先看一看公共关系的要素构成(如图1-1所示):

从图1-1中我们可以知道,公共关系是由社会组织、社会公众、传播三要素构成的。公共关系的主体是社会组织,客体是社会公众,联结主体与客体的中介环节是传播。这三个要素构成了公共关系的基本范畴,公共关系的理论研究、实际操作都是围绕着这三者的关系层层展开的。(一)公共关系主体——社会组织

公共关系离不开主体,没有主体就无法回答“是谁在开展公共关系”这一重要问题。主体就是活动的发动者、组织者、控制者、实施者和获益者,它在公共关系行为过程中处于主动和主导地位。公共关系的主体是社会组织,尽管有些个人,如在竞选活动中的候选人、国家公务员、社会名流等,为了某种特殊利益也开展公关活动,但他们在从事公共关系活动时,不是以自然人的身份,而是以法人的身份出现的。全面研究社会组织是社会学的课题,公共关系学主要是从公共关系活动的角度,对社会组织相关的性质进行一些必要的分析。

你是如何定义社会组织的?它有哪些特点?

1.社会组织的特点。社会组织简称组织,是指由一定的社会成员,按照一定的规范、围绕一定的目标聚合而成的社会团体。它是一个与“个体”相区别的概念,是人们有意识地为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依照一定的结构形式而组成的有机整体。

社会组织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1)群体性。社会组织是多数人的集合体,是一个团体、群体,而不是哪一个人,也就是说,组织的成员是复数而不是单数。

(2)导向性。社会组织这个多数人的集合体是靠共同目标来维系的,所有的组织成员、组织的所有活动都必须指向这一共同目标,其行为有较强的目标导向性。建立社会组织的目的就是为了达成某个特定的目标,其成员根据目标属性和特定的功能,相互凝聚,结合成群。

(3)系统性。社会组织不是由杂乱无章的“乌合之众”所组成,而是以一定的规章制度、责任分工相互约束的个体组成的整体,只有以系统的方式组织和构建起来,社会组织才能形成合力,完成共同目标。

(4)协作性。社会组织都有与实现其特定目标相适应的结构形式,通过这种结构纽带,分散的、没有联系的人、财、物、时间、信息与环境等诸多因素,在一定的范围内联系起来。它要求社会组织成员之间相互协作、相互制约。

(5)变动性。社会组织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它的存在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因此,无论是组织的形式还是目标,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环境的变化必然带来组织的相应改变,组织的存在意义在于完成社会分工任务,而这只有通过组织自身的动态运作才能实现。

(6)稳定性。尽管社会组织的成员及其领导者都是可变的,在数量和规模上有不断扩展的趋势,但作为一种活动结构,即将组织成员组合在一起的基本框架或骨架总是稳定的,不会轻易发生变化。

2.社会组织的分类。人们组合成为社会组织必定是为了完成某种共同目标,但目标的存在方式又各不相同,这就决定了社会组织必然具有多种类型。一般来说,通常有以下几种类型:(1)营利性组织。营利性组织即以经济利益为目标,追求盈利的组织,如工商企业、金融机构、旅游服务性公司、宾馆等。这类组织的公共关系工作往往直接为如何增进经济效益服务。(2)非营利性组织。非营利性组织即以服务对象的利益为目标,为服务对象谋求利益,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如学校、公立医院、慈善机构、社会公共事业机构等。这类组织的公共关系是要为树立真诚服务的组织形象而努力。

(3)互利性组织。互利性组织即以组织内部成员之间互获利益为目标的组织,如政治党派、群众群体、宗教组织等。

(4)公益性组织。公益性组织即以国家和社会性利益为目标,维护一定范围内所有人的利益的组织,如政府、军队、治安机关、司法机关等。

3.社会组织与环境。任何组织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于社会之中,而必须与一定的环境发生关系。公共关系意义上的环境又称社会环境,是指组织所面临的各种社会条件以及各类公众。组织与环境处在不停的相互作用中。一方面,每个组织都是环境的产物,一定的环境提供的物质资源、人力资源乃至信息资源,在很大程度上限定了组织的活动性质和范围,组织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与发展;另一方面,组织又并非消极被动地任由环境摆布,它可以反过来对环境施加影响,发挥作用,但这种反作用必须建立在组织对环境状况的准确把握之上。

由于环境在本质上是动态系统,它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这样,在组织与环境之间就始终存在一个矛盾,即组织目标的确定性与环境的不确定性之间的矛盾。一方面,每个组织都必须建立自己的、确定的奋斗目标;另一方面,每个组织又必须使自己在实施既定目标的过程中,让既定目标与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相适应。正是由于这个矛盾,才产生了组织对公共

关系的需求。公共关系活动为组织创造良好的公共关系,就可以视为“营造环境”的活动,这是组织对环境的能动作用的具体表现。为此,一个组织必须具备以下五个方面的能力:

为什么一个组织必须具备下列五项能力?

(1)应变能力。任何一个组织必须适应环境的变化。一方面,组织要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包括市场、社区、政治、文化等环境的变化,进行相应的整合活动;另一方面,组织要适应内部心态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组织与成员的关系,使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相统一。

(2)认知能力。任何组织必须准确认知自己,使内部组织知觉与外部组织知觉相一致。内部组织知觉是指组织对自身的认知;外部组织知觉是指公众对组织的认知。这两种组织知觉有时一致,有时背离,这就需要组织准确地加以辨别。

(3)检验能力。组织必须敏锐地把握发展机会,及时检验出组织内外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因素,并将其加以放大;及时剔除不利于组织目标的因素,并且做好善后工作。

(4)协调能力。一个组织必须有效地调节部门关系、人际关系,消除各种关系冲突,形成有利于实现组织目标的关系网络。

(5)结构能力。一个组织必须适时进行组织设计、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发展组织的活力,形成较强的凝聚力。组织设计是指岗位的设置、人员的配置、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的变更;组织变革是指成员思想和心理的变革;组织发展是指工作群体关系的进化。一个健全的组织必须具备这三个方面的基本要求。

因此,在营造组织环境的过程中,随时收集各种环境的信息,增加组织的各种能力,就成为公共关系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公共关系客体——社会公众

公共关系也称作公众关系,因为公共关系的工作对象就是社会公众(简称公众)。人们要做好公共关系工作,就必须了解和研究公众,只有了解公众,才能真正了解公共关系的对象和内容,才能制定正确的目标、策略和方法,从而使公共关系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并与公众建立良好的关系,使组织形成良好的公共关系状态。

在公共关系学里,公众与“大众”、“群众”有区别吗?

1.公众的基本特点。公共关系工作对象统称为公众,公众这一概念在公共关系学中有其特定含义。正确理解这种含义,树立正确的公众意识,对于我们理解和把握公共关系工作的实质具有指导意义。在公共关系学里,公众与“大众”、“群众”是有区别的。它不是泛指社会生活中的所有人或大多数人,也不是泛指社会生活中的某一方面、某一领域的部分人,而应具体地称为“组织的公众”。其特定含义是:与一个社会组织发生直接或间接关系,对该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具有现实的或潜在影响力的个人、群体和社会团体。也就是说,公众必须是与某一组织具有现实或潜在的利益关系,并且对组织的目标与政策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个人和团体。简言之,公众与组织之间必须存在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作为公共关系的运作客体,公众有其自身的特点。

(1)群体性。从组织的角度来说,公众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群体的特征。常见的群体可划分为三个层次:

①法人群体。法人群体即依法成立的社会实体,如工厂、机关、学校、医院等。它们都拥有一定的财产和生存空间,依法行使权利和承担义务。

②任务群体。任务群体即在一定的时间内暂时汇集到一定地点,从事类似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共同目标的社会成员集合体,如图书馆的读者、商店的顾客、风景区的游客等。

③角色群体。角色群体即指具有某一共同身份或从事某一共同职业的社会成员集合体,如学生、工人、干部、教师、医生等。

了解公众的群体特点,对于组织根据目标与环境确定选择公共关系对象非常重要。因为,任何组织的公众都是由各种群体相互交织、相互渗透而构成的。

(2)同质性。即公众的形成是由一个组织的性质来确定的。一般来说,具有相似目标和性质的组织往往拥有相似的公众。例如,所有企业都要向顾客销售产品,因此,所有的企业都有顾客公众;所有的企业都要有员工从事生产,因此,所有的企业都有员工公众;依此类推。需要指出的是,尽管社会群体各自有其独立性,但凡是因同一个原因而形成的公众都是同质的,即公众相互之间存在某种共同点,如共同的需要、共同的利益、共同的目的、共同的背景、共同的兴趣等。这些共同点使一群人、一些团体或组织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态度与行为,成为一个组织的公众。例如,一家商店进进出出的顾客之间本来并无直接联系,但他们因为来此购买商品而成为商店的公众。再如,美国在印度的一家化工厂的有毒物质泄漏,造成大量当地居民的伤亡。这些伤亡者及其亲属尽管彼此之间可能毫无联系,也可能不属于同一个组织,但是他们作为有毒物质污染事件受害人的这一共同点,使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具有内在的联系,不约而同地或者有组织地针对这家化工厂形成一定的公众压力、舆论压力,甚至采取一致的行动,因此就成为该公司的公众了。(3)变化性。公众不是封闭僵化、一成不变的对象,而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任何组织面临的公众都在不断地变化,他们的性质、形式、数量、范围等方面随着主体条件、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例如,某航空公司的一次空难事件形成的受难者家属公众会因问题的解决而消失。再如,某一个人可以有多重公众身份,对商店来说是顾客公众;对学校来说是家长公众,对工厂来说是员工或股东公众。另外,在关系紧张时,他可能是特定组织的重要公众,关系缓和了就变成了次要公众。明确公众的变化,组织才能随时修改计划,采取公共关系有效措施,让公众向有利于组织的方面变化。

(4)相关性。公共关系所指的公众不是抽象意义上的人民大众或劳苦大众,而是指与特定社会组织相关联的个人、群体和组织。这种关联性是由组织与公众间的相互利益关系决定的。一群人之所以成为某一组织的公众,是因为他们与该组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即他们的意见、观点、态度和行为对该组织的目标和发展具有现实的或潜在的影响力、制约力,甚至决定该组织的成败。同样,该组织的决策和行为也对这些公众具有现实的或潜在的影响力、作用力,制约着他们利益的实现、需求的满足、问题的解决等。这种相关性是组织与公众形成公共关系的关键。

从公众的群体性、同质性、变化性和相关性四个方面来把握公众的特定含义,有利于我们理解公众这一概念与大众、群众等概念之间的区别,帮助我们了解、研究公众,从而更好地开展公共关系工作。

公众的分类是一个重要内容,可要用心学习和理解!

2.公众的分类。公众是广泛而又复杂的,一个组织开展公共关系,要认清本组织所面临的各类公众,对公众进行科学的分类。弄清楚公众的分类,目的是根据不同类型的公众制定不同的方针、政策和措施,以便取得良好的公共关系效果。这里主要介绍几种常见的分类方法。

(1)根据公众与组织的所属关系分类。按照公众与组织有无归属关系来看,我们可以将公众分为两大类:内部公众与外部公众。

①内部公众。内部公众主要是指组织的员工,还包括组织的股东和员工家属。员工是组织直接面对的最接近的公众,是组织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细胞,是组织内部公众的主体。如果组织中的员工都与组织离心离德,组织将因此破裂、崩溃而不复存在。任何组织的首要任务都是培植内部的凝聚力、员工的向心力。

因此,每个组织的公共关系基本任务之一都是内求团结,搞好员工关系。同样,股东是组织的投资者和资产拥有者,具有一定的法定权利,是组织的“自家人”,只有争取他们的信任和支

持,组织才能创造出有利的投资环境和融洽的气氛。员工家属虽然不是组织的一分子,但他们与组织形成一种特殊的归属关系,是组织的“后院”或“大后方”,可以起到加固或涣散员工军心、强化或损坏组织向心力的作用。

②外部公众。外部公众是指除内部公众之外的一切与组织发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公众。以某宾馆为例,该宾馆的上级主管部门是它的隶属型公众;新闻界、开户银行、同行业的另一宾馆是它的合作或竞争型公众;广大的顾客则是它的辐射型公众。前两种多由法人群体构成;后一种主要由任务群体和角色群体构成。一般来说,在组织的外部公众中,消费者公众、传播媒介公众、社区公众、政府公众等对组织的发展尤为重要。

(2)根据公众与组织发生关系的时序特征分类。公众的发展有一个过程,根据公众与组织发生关系的时间顺序特征分类,其意义就是把公众理解为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依循这一过程,我们可以把公众分为非公众、潜在公众、知晓公众和行动公众。

①非公众。非公众是公共关系学中的特殊概念,指的是在组织的影响范围内,但不受组织各项方针政策和行为左右的个人和团体;同时,他们的行为和要求也不影响组织的方针、政策和行为。例如,在一般条件下,文具店可以被看作服装店的非公众,洗衣店可以被看做钟表修理店的非公众,等等。也就是说,他们是“非公共关系对象”。把这些非公众排除在组织的公共关系范围之外,有利于减少公共关系工作的盲目性,增强针对性,避免浪费。在公共关系工作中,如何避免在非公众问题上陷入迷途,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②潜在公众。潜在公众是指已经同组织发生了某种直接关系,由此引起了某种问题,但他们尚未意识到这一问题存在的公众。潜在公众在一定时间内,至少在意识到他们面临的问题之前不会采取行动,他们对组织的影响力是潜在的。但是这种状况又不会始终存在下去,他们迟早会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例如,对于购买了某企业不合格产品的顾客,在产品质量问题未暴露之前都是

该企业的潜在公众。再如,在火车发生倾覆的重大事故后的一段时间内,死难者的家属还不知道他们的亲人遇难,对铁路部门来说,死难者的家属就是潜在公众。

③知晓公众。知晓公众是由潜在公众发展而来的。知晓公众不仅面临共同问题,而且本身也意识到了问题的存在,但还未采取行动。例如,前面我们讲到的购买了不合格产品的顾客,已经发现质量不好,他们有可能去找生产该产品的厂家要求退货或向新闻媒体曝光,但还未付诸行动,这些顾客就是知晓公众。知晓公众一旦形成,就会急于了解问题的真相、原因和解决的办法。公共关系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面对事实,必须向知晓公众讲真话,必须毫不隐瞒地向他们讲清一切,以争取得到知晓公众的理解、谅解、合作,防止事态的激化,使知晓公众的态度和行为向有利于问题解决的方向转化。

④行动公众。行动公众是由知晓公众发展而来的。行动公众不仅意识到了问题的存在,而且准备或者已经采取解决问题的某种行动。他们的形成对组织的生存发展有极大的影响。不利于组织的行动公众,还会对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构成直接威胁,对他们开展公共关系工作,比对潜在公众和知晓公众开展公共关系工作难度更大。例如,如果某生产劣质产品的电冰箱厂家,对已经形成的知晓公众无动于衷,那么,许多遭受损失的买主就会找到厂部来说理,甚至指责或声讨厂家欺骗消费者,不讲信誉。若记者把这件事写成新闻,拍下照片登在报上,甚至在电视进行报道,那么该厂就会名誉扫地,声名狼藉,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都会受到损害。因此,在公共关系工作中,能否通过努力改变行动公众的态度,使他们与组织相互适应,可以直接检验出公共关系工作的效果。

(3)根据公众对组织的重要性程度分类。根据公众对组织的重要性程度,我们可以把公众划分为首要公众、次要公众和边缘公众。

①首要公众。首要公众是指决定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公众,他们对组织的生存、发展与成败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比如,所有组织中的员工和股东、商店的顾客、工厂的用户等都是组织面对

的首要公众。首要公众是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组织握有“生杀大权”,因此,组织往往投入最多的时间、精力、人力和财力来维持和改善同这类公众的关系。

②次要公众。次要公众是指对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有影响,但不起决定作用的公众,其重要性小于首要公众。他们虽然不是公共关系工作的重点对象,但如果忽视他们的存在,就会使组织的公共关系处于不良状态。

③边缘公众。边缘公众是指与组织虽有关系,但联系较少、影响较小的一类公众,其重要性最小。以一家商店为例,其首要公众有员工、顾客、上级主管部门、业务往来单位;次要公众有政府机构、社区、新闻媒体等;边缘公众主要是周边的学校、科研机构等。

就一个组织来说,它的首要公众、次要公众和边缘公众是处在一个闭环系统中的,他们在不同的时期可以互相转化。

(4)根据公众对组织的态度分类。我们可以根据公众对组织是否具有合作态度将其分为顺意公众、逆意公众和独立公众。

①顺意公众。顺意公众又称为支持公众,是指对组织持赞赏、支持、合作和信任态度的公众。他们是推动组织发展变化的基本公众与主要力量。一个组织的公共关系工作,其首要目标是保持和扩大顺意公众的队伍,经常与他们沟通联系,不使他们的态度发生逆转,不让他们被竞争对手争取过去。

②逆意公众。逆意公众又称为敌对公众,是指对组织持反对意见、不合作态度,甚至采取敌对立场的公众。他们是公共关系工作的重要对象。逆意公众的形成一般有两种原因:一种是在利益上与组织发生冲突;另一种是由于沟通不畅对组织的政策和行为产生了误解。

③独立公众。独立公众又称为中立公众或不确定公众,是指那些持中立态度或态度不明朗或未表态的公众。由于独立公众的态度具有极大的弹性,他们既可以向顺意公众转化,也可以向逆

意公众转化,因此组织宜采取说服、争取的工作方式,使他们向对组织有利的方向转化,对此组织绝不能掉以轻心。

综上所述:

对公共关系工作人员来说,顺意公众是组织的基本依靠对象,逆意公众是组织急需转化的对象,独立公众是组织值得争取的对象。

总体而言,公众的分类方法完全由组织的实际工作需要决定,几种方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交叉使用。对公共关系的对象作多方面的综合分析,可以更好地掌握公众的基本特征,为进一步调查研究、制定计划、开展活动、解决问题提供重要依据。

(三)公共关系中介环节——传播

当组织明确了公共关系目标,确定了目标公众,并有了公共关系活动的设想之后,便要考虑如何运用媒介把目标和设想变成行动。传播是连接社会组织和公众的桥梁,是完成沟通的工程,也是实现公共关系目标的唯一手段。

1.传播的基本含义

(1)传播的含义。传播广义上是指人类社会、生物界乃至整个自然界的一切信息传播现象,如人与人之间语言、文字的使用,动物世界中色、味、声、光的传递,电子技术中符号图像的传播,等等。但我们这里研究的是狭义的传播,它是人类生存及发展过程中所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狭义的传播是指个人之间、群体之间或群体与个人之间交换或传递新闻、事实、意见、感情的信息过程。这种传播是双向性的信息交流与分享。公共关系的主体与客体之间正是通过这种双向信息交流而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理解关系的。离开传播这一中介,双方就缺少相互沟通的桥梁,也就不可能有公共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2)传播的要素。传播作为信息交流活动,有其特定的结构,它是由以下各要素有机地组成的动态过程:

①信源。信源也称传播者、传者或信息发送者,即信息的制造者。在公共关系传播活动中,传播者与公共关系的主体是同一的,它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机构。另外,在传播活动中,传播者作为传播主体承担着对信息进行筛选、制作、发送的责任。

②信宿。信宿也称传播对象、受传者或信息接受者,指的是传播者的作用对象,即传播内容的接受者和反应者,在公关活动中一般是指公众。在传播活动中,信宿同样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机构,他们接受信息符号并对信息符号传递的内容做出反应。

③信息符号。在传播活动中,任何信息内容都是以一定的符号形式传播出去的。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公共关系信息是组织传达给公众的具体意见、观点等,也包括公众向组织反馈的各种意见、建议等。人类拥有的最完整的符号体系就是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因此,符号作为信息的载体,是现代社会运用最广泛的一类传播媒介。

④信息通道。信息通道是指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必须经过的传播途径。传播者和传播对象之间通过信息符号进行的交流和沟通,还要借助一定的传播媒介形成具体的信息通道,如文字的传播需要写成文章、书信,通过纸张印刷才能广为流传。传播媒介是在传播双方之间运送信息符号的媒介物,它们能在空间定向运动,能被发送和接受,能负载信息而减少失真的程度。传播媒介的

种类繁多,如书籍、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磁带、光盘、人际交流、联谊活动等,它们形成各种各样的信息通道。

2.传播的活动过程。传播活动就是将信息发送者需要交流的内容转换成各种信息符号,并利用一定的信息通道传送给信息接受者,再由信息接受者解读信息符号并了解其中含义的过程。(1)香农—韦弗数学模式。1949年,美国的信息学者C?香农和W?韦弗提出了传播过程的数学模式,见图1-2日所示。

香农—韦弗数学模式为传播过程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这个模式的第一个环节是信源,由信源发出信息,再由发射器将信息转为可以传送的信息符号,经过传输,由接受器把接收到的信息符号还原为信息再将之传递给信宿。噪音表明传播不是在封闭的真空中进行的,传播过程内外的各种障碍因素会形成对信息的干扰,从而使传递的信息产生某些衰减或者失真。这对所有形式的信息传播过程来说,都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信息发送者要增强自己的传播效果,必须十分关注排除传播活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各种干扰信息正常传递的因素。不过,香农—韦弗模式存在两个明显的缺陷:一是缺乏信息反馈;二是忽视了社会的影响。这是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两个重要因素,即客观上社会环境的制约因素和主观上传受双方的能动因素。

(2)传播过程的反馈模式。这种传播模式是由美国学者施拉姆提出的。其模式如图1-3所示。

反馈传播模式显示的是一种双向循环式活动过程,它与香农—韦弗数学模式的根本区别在于:第一,引进了反馈机制,将反馈过程与传受双向互动过程联系起来,把传播理解成为一种互动的、循环往复的过程。第二,在这一循环系统中,反馈还对传播系统及其过程构成一种自我调节和控制。传受双方要使传播维持、发展下去,达到一定的目的,就必须根据反馈信息调节自身的行为,从而使整个传播系统始终处于良性循环的可控状态。一个经验丰富的传播者会时刻注意反馈,并且随时会根据反馈来修改它的信息,因此,反馈在传播过程中担任着很重要的角色。

3.公共关系传播媒介及传播活动的作用。公共关系传播可以分为自发传播与自觉传播两种。自发传播是未对信息内容加以筛选,对传播过程未加以控制的自由式传播;自觉传播则是根据公共关系目标对传播内容加以精选,对传播过程进行有意识的策划和控制的传播。为此,自觉传播必须对媒介进行有效的运用,以提高传播效果。公共关系的传播媒介既有大众媒介(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又有群体媒介(联谊会、新闻发布会、茶话会等)和人际媒介(具体的个人);既有符号媒介(掌声、姿态、图画等),也有实体媒介(公共关系礼品、象征物、购物袋等)和人体媒介(社会名流、新闻人物、舆论领袖等)。由于是在有意识、有计划地开展各种信息传播活动,因此这种自觉的传播活动比自发传播要高效得多,因为它一方面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信息传递速度;另一方面也减少了信息噪音和干扰因素,提高了信息的真实程度,有利于防止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受到损耗和失真。

《公共关系学》第二章习题答案

第二章公共关系的发展 一、名词解释 1.冯谖市义:据《战国策.齐策四》载,冯谖为孟尝君收债于薛,问:"责(债)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冯谖至薛召民合券,因悉焚之,民称万岁;回齐后告孟尝君曰:"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后因以"市义"谓邀买人心,博取正义的名声. 孟尝君虽然心中不悦,认为无此必要,倒也没有责怪他.事情过去不久,齐王听信谗言,让孟尝君交出相印,退隐薛城.孟尝君离京去薛时,百姓出城十里远迎.消息传回京城,齐王深悔自己不察,迎回孟尝君当面致歉.由于冯谖的远见,使孟尝君避免一场政治波折,并得以巩固自己的地位.这叫做‘未雨而绸缪’,留了条后路. 2.徙木立信:商鞅在咸阳南门竖起一根木杆,宣布谁把它搬到北门,就奖赏十两金子,围观者很多,但都不相信;商鞅又把赏金提高到五十两黄金,于是便有一人半信半疑地将它搬到北门,商鞅果真给付了五十两黄金。由于商鞅言而有信,说话算数,因此很快在群众中树立起了自己的威信,为他以后在秦国成功变法奠定了基础。 3.扒粪运动:19世纪末,美国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垄断财团占有着社会的绝大部分财富。他们不择手段地榨取剩余价值,肆无忌惮地搜刮民脂民膏。 为了攫取最大利益,他们全然不顾广大民众、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和最起码的社会道德准则。由于经济危机的爆发,不仅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极度艰难,一大批中小企业和资本家也在垄断财团的疯狂兼并活动中惶惶不可终日。 于是,整个社会的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各个阶层和集团之间的利益冲突也日益尖锐,整个社会都对工商寡头产生了敌意。在此情况下,终于爆发了以揭露工商业丑恶和阴暗为主题的新闻揭丑运动,史称“扒粪运动”。 二、问答题 1.答:(1)“和为贵”是公共关系管理的总原则和总目标;

公共关系学重要知识点汇总

一、名词解释: 公共关系:公关室一个组织为了塑造良好形象,以传播沟通为手段,对公关关系的一种持久的策略活动。 社会组织: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和形式建立起来的社会群体和社会集团。 公众:指与特定的公关关系主体相互联系、作用的个人,群体或组织的总和,是公关传播沟通对象的总称。 传播:指的是人类社会中的信息传递、收受、交流、分享与沟通的过程。 人际传播:指的是个人与个人间一对一直接的信息交流沟通方式。 大众传播:传播者借助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出版物、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将大量复制的同一信息,传播者分散的社会大众。 知名度:指一个组织被公众知晓、了解的程度,以及组织社会影响的广度,它是评价组织名气大小的客观尺度。 美誉度:是指一个组织获得公众欢迎、接纳、信任的程度,是评价组织声誉好坏的社会指标。 名誉度:社会组织所获得的特定荣誉,这种荣誉代表着一种既定的社会和经济地位。 组织形象:社会组织及其行为,通过传播媒介在公众心目中的一种综合反映,亦即公众对组织的全部看法和综合评价。 公关策划:社会组织公关人员为了实现某一公关目标或解决某种公关问题,对即将开展的公关工作进行主题构思,方案设计,策略谋划的思维运作过程。 礼仪: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并得到共同认可的各种行为规范,它是以一定的程度方式来表现律己,敬人的行为。

二、简述题 (一) 1、人类早期的准公关的表现及特点? 政治生活中:告知、劝服、宣传意识及其实践活动;民心、民众、舆论意识及其实践活动;联盟和危机意识及其实践活动 经济生活中:交流意识;招牌意识 人们日常交往中:形成了以人和修睦为中心的人际关系处理观念体系 表现:自觉程度上:明显自发性,盲目性 其发挥作用的社会领域和规范:带有强烈政治色彩,伦理色彩 2、现代公关兴起的主要原因?社会历史条件? 主要原因:现代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为公关提供了现实的土壤、民主政治取代专制政治是公关发展的政治前提、现代传播的长足进步为大规模开展公关提供了技术手段。 社会历史条件:现代商品经济发展(现实土壤)、民主政治取代专制政治(政治前提)、现代传播的长足进步为大规模开展公关提供了基数手段 2、试论公关在我国兴起的客观必然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公共关系事业的兴起奠定了客观基础、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为公关关系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社会环境。 3、你认为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观念对不对,为什么? 这种观念是片面的,a.一个产品本身质量好,有很多消费者会主动的选择它,但是并不能使效益达到最大化,如果想要达到更好的效果,对该产品进行必要的公关宣传活动是必不可少的,b.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与人,公司企业之

公共关系学整理

第一章公共关系与公共关系学概述 一、公共关系定义及包括的含义: 公共关系就是社会组织为了塑造组织形象,通过传播沟通手段来影响公众的一种实践活动或职能。 这一概念具有以下几点含义:1 公共关系的目标2 公共关系的主体3 公共关系的客体4 公共关系的形成途径5 公共关系既是一种社会联系状态,也是一种主观意识很强的实践活动,同时还是一门具有独特功能的艺术。 二、公共关系的要素构成: 公共关系的结构由组织、公众、传播三大要素构成。 第二讲公共关系的产生与发展 一、了解发展时期的公共关系。(巴纳姆) 1.2.1 新闻代理代表人物:费尼斯●巴纳姆(Phineas T. Barnum 1818-1891) “公众受愚弄的时期”、“反公共关系的时期”和“公共关系的黑暗时期” 1.2.2 政治活动中的公共关系1.2.3 企业活动中的公共关系 19世纪的最后20年 二、了解和把握艾维.李、爱德华.伯内斯的主要贡献。 1.3.1 “揭丑运动”或“扒粪运动”: 1903-1912年艾维.李 第一、使公共关系成为一种职业。 1903年,“宣传顾问事务所”;标志着现代公共关系的问世; 被誉为“现代公共关系之父” 第二、1906年发表了《原则宣言》。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原则宣言》中,艾维·李提出:“我们的责任,是代表企业单位及公众组织,就公众关心并与公众利益相关的问题,向报界和公众提供迅速而真实的消息。” 确立了“公开管理原则”第三、把公共关系的基本原则巧妙地运用于公共关系职业。 爱德华.伯内斯其贡献有: 第一、使公共关系成为一门科学。♀1923年,出版了他的名著《舆论明鉴》;♀1928年写了《舆论》,从而使公共关系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形成为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还写了教科书《公共关系学》。 第二、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公共关系原则。“投公众所好”的原则第三、开创了在大学讲授公共关系课程之先河(1923年)第四、长期从事公共关系策划工作。被人们尊称为“现代公关理论的鼻祖” 三、了解和把握现代公共关系时期的主要人物及其贡献以及成立的组织。 二战以来,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公共关系的时间和理论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现代发展时期。 1955年国际公共关系协会(简IPRA)在英国伦敦成立。它标志着公共关系作为一门世界性的行业而独立存在。 美国著名公共关系专家卡特利普和森特合著的《有效公共关系》,有“公关圣经”之称,首版于1952年,该书在首版和第二版中首次完整地概括和描述的公共关系“四步工作法”,在第六版中从系统论的角度提出了“调整与适应”这一面向开放系统的公共关系理论模式。 ▲美国公关界的大师级人物格鲁尼格,1984年出版的《公共关系管理》是其代表作,其中最有影响的就是公共管理实践的四种模式:新闻代理模式,公共信息模式,双向非对成型模式,双向对成型模式。其中,双向对成型模式体现了公共关系的本质。 ▲在公共关系理论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的同时公共关系的实务活动在全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也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公关从业人员、公关专门公司、公关活动范围、公共关系的传播、公共关系教育、现世界公关行业排名前几名的大公关公司有:英国的宣伟公关集团公司美国的博雅公关公司、伟达公关公司 世界最大的公关服务网络是美国世界传播集团公司 四、公关在中国 在组织建设上 △1985年,中山大学在广州成立了我国第一个高等院校的公关研究会。△ 1986.1成立了我国内地第一个公关民间团体——广州地区公共关系俱乐部 △1986.11成立了中国大陆第一家公共关系协会——上海公共关系协会 △1987.6在北京成立了中国公共关系协会 △1991.4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成立,中国首任驻美大使柴泽民先生担任第一任会长 ▲在教育建设上 △1985年1月,深圳总工会举办了全国第一期公共关系培训班,开我国公关培训事业之先河。 △从1985年开始,公关学列入我国大学课程。1985年9月,深圳大学首先设立公关专科。 △1988年,深圳大学组织出版了国内第一套公共关系丛书。 △ 1994年经国家教委批准,中山大学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公关本科专业,同时在行政管理专业的硕士点招收公关研究方向的研究生,从而使中国公关的学科化建设再上新的台阶。 ▲在职业建设上 △ 1985年美国最大的国际性公关公司之一——伟达公关公司在北京设立办事处。

公共关系学复习要点(整理版)复习课程

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公共关系的涵义。 公共关系是一个组织运用信息交流的手段与其相关公众之间取得相互联系、相互适应的一种管理活动; 公共关系是组织的一种管理职能,这种管理职能的本质属性就是“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传播管理”,管理对象是“信息”、“关系”、“舆论”、“形象”这些无形的资产;管理手段是现代信息社会的传播沟通手段;管理目标是调整组织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关系,提升组织无形资产的价值,从而使组织整体资产增值; 公共关系重在“关系”,这种关系特指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信息交流关系,不同于其他具体的社会关系,与其他各种具体的社会关系相伴随 2、公共关系学中“形象”的内涵 在公共关系学中指组织的总体特征和实际表现在社会公众中获得的认知和评价。一个组织社会形象体现了它的社会关系状态和社会舆论状态。公共关系是一种以塑造组织形象为己任的传播管理艺术。 形象的意义: 首先,“形象”其本质是重视组织信誉。 其次,公共关系将建设和完善组织形象的内涵放在第一位,然后才是形象的外观。 再次,公共关系塑造的是组织的整体形象。 最后,公关形象是通过组织的传播活动去影响公众的观念和态度而形成的。 拓展:并说明组织形象有哪些层面构成。 组织形象即组织的实际状态和行为在公众舆论中的投影、反映,亦即社会公众和社会舆论对组织实际状态和行为的认知和评价。这种认知和评价体现为组织在社会公众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由以下八个层面构成: (1)组织的产品形象(2)组织的管理形象(3)组织的人员形象,即公众对组织的人员所形成的认知和评价(4)组织的环境形象(5)组织的文化形象(6)组织的社区形象(7)组织的标识形象(8)组织的媒介形象。 2.公共关系观念应该包含哪些观念?这些观念的内涵是什么? 公共关系观念是一种影响和制约着组织的政策和行为的经营观念和管理哲学。包括: (1)形象观念,表现为主体在决策和行动中高度重视自身的声誉和形象投资、形象管理、形象塑造,将信誉和形象视作组织的无形资产、无形财富,把树立和维护良好的组织形象作为重要的战略目标。 (2)公众观念,表现为领导者和管理者高度重视公众的利益,将公众的意愿作为决策和行动的依据,将符合与满足公众的要求作为组织的价值追求,并以此作为制定组织的经营方针和管理政策原重要原则。(3)传播观念,表现为经营者和管理者强烈的传播意识和沟通欲望,自觉地利用一切传播的机会和传播媒介去影响公众、引导公众和争取公众,并善于运用双向沟通的方法去赢得公众的理解、信任与好感。(4)协调观念,表现为善于调节、平衡和统一各种不同的关系、不同的利益、不同的要素,努力在矛盾中求和谐,在动态中求平衡。 (5)多赢观念,表现为将平等互利、追求多赢赢作为处理各种关系的行为准则,将自身的发展与对方和他人的发展联系起来,通过协助对方、满足他人来争取多方的共同利益。 (6)服务观念,则表现为对他人、对社会的一种奉献精神,用服务去赢得好感和信誉。 (7)危机观念,防患于未燃的意识.指在组织发生形象受损或预测到即将发生危机时,组织所采取的一系列与社会公众积极沟通、把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的公共关系的传播沟通的管理活动。 除此之外,公共关系观念还包括现代的信息意识、整体意识、社会意识、竞争意识、危机意识等等。3.何为媒介公众? 媒介公众指新闻传播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如报刊杂志社、广播电台、电视台及其编辑、记者。

最新整理《公共关系学》测试题目及答案

《公共关系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15分 1、现代公共关系产生于19世纪末20年代初的(美国) 2、1923年,(爱德华.伯内斯)的著作《公共舆论之凝结》出版,此为公关理论的奠基之作。 3、在公共关系的发展阶段中,“双向对称”时期的代表人物是(斯科特.卡特李普)。 4、我国大学中,第一个开办公共关系本科专业的是(中山大学)。 5、(1998)年,公共关系职业载入我国“国家职业分类大典”。 6、在一定时期内一定社会成员中流行的生活样式,指的是(时尚)。 7、一个社会组织被公众所认识、知晓的程度,指的是(认知度)。 8、态度层次的传播对象是(知晓公众)。 9、行为层次传播的目的是(引起公众的消费行为)。 10、(1997)年,美国公共关系效果测量联合会在马里兰大学成立。 二、多项选择:20分 1、公共关系产生于美国的原因是(民主政治、市场经济、人性文化、传播技术)。 2、社会组织的基本特征有(目的性、整体性、变动性)。 3、公众的特征有(同质性、相关性、层次性、多变性)。 4、社会知觉中的效应包括(近因效应、第一印象效应、晕轮效应、社会刻板印象) 5、影响性格的社会环境因素有(家庭、学校教育、职业、社会文化) 6、组织形象定位的三要素是(主体个性、传达方式、公众认知) 7、文字传播的运用(新闻稿撰写、广告文词设计、宣传资料制作、内部报刊编辑、公关常用文书) 8、赞助活动的类型(体育事业赞助、教育事业赞助、文化事业赞助、福利和慈善事业赞助) 9、危机处理的原则有(、三“T”原则、公众至上原则、维护声誉原则) 10、一般公关工作人员的工作包括(写作、联络、制作、情报收集、组织活动、接待来访、出访等) 三、名词解释:

自考公共关系学第四章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各种感觉的符合就是()。 A.知觉 B.感觉 C.印象 D.意识 2.第一印象的强烈影响,在知觉的偏见的产生原因中称作()。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定型效应 3.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是指人的()。 A.兴趣 B.性格 C.气质 D.经验 4.以偏概全、以点概面的片面知觉,在知觉的偏见的产生原因中称()。 A.定型作用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首因效应 5.固定的僵化印象对人的知觉的影响,在知觉的偏见的产生原因中称()。 A.定型作用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首因效应 6.人对特定目标的渴求与欲望是指人的()。 A.态度 B.需要 C.知觉 D.心理

7.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首次提出了需要层次论是在()。 A.动机与人格 B.人类动机理论 C.进化论 D.资本论 8.马斯洛在其需要层次理论中认为,人的最低层次需要是()。 A.安全需要 B.归属需要 C.生理的需要 D.社交的需要 9.一个人若果同时缺少食物、安全、爱情及价值等,则其最强烈渴求当推对食物的需求,这种需求是指人类的()。 A.社交需求 B.自我需求 C.生理需求 D.尊重需求 10.通过胜任感和成就感来获得满足的需要是指()。 A.安全需要 B.自尊的需要 C.社交的需要 D.自我实现的需要 11.马斯洛认为,决定人们行为的需要是()。 A.长远需要 B.发展需要 C.优势需要 D.高级需要 12.在一定条件下,多种需要中会有一种最为迫切、起主要支配作用的需要,即()。 A.自我需要 B.成就需要 C.胜任需要 D.优势需要

自考公共关系学第二章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一个社会组织的领导者必须对本组织的声誉和形象承担()。 A.直接责任 B.间接责任 C.技术责任 D.经济责任 2.《<中国公共关系职业道德准则>草拟及实施草案》的提出时间是()。 A.1985年 B.1988年 C.1989年 D.1991年 3.组织的全员公关培训即指对全员进行公关教育,其重点是()。 A.政治思想教育 B.思想及意识教育 C.公关知识普及教育 D.公关能力教育 4.在公关人员心理素质中,其最基本的要求是()。 A.热情心理 B.创新心理 C.开放心理 D.自信心理 5.公关人员所应具有的沟通意识实际上可以说是一种()。 A.环境意识 B.调查意识 C.协调意识 D.信息意识 6.在组织公关部中主要是按照既定的公共关系目标、计划和方案去开展、管理公共传播活动的人员是()。 A.调查分析人员 B.计划分析人员

C.文秘人员 D.传播人员 7.某人在组织公关部中主要负责评估组织的形象和公关工作的效果,并寻找出现问题的原因。他属于()。 A.公关文秘人员 B.公关计划人员 C.调查分析人员 D.公关传播人员 8.从管理作用上看,公共关系职能部门在组织总体中扮演()。 A.边缘的角色 B.核心的角色 C.无足轻重的角色 D.基础的角色 9.公共关系的()是执行公共关系任务、实现公共关系功能的载体和行为者,即各类社会组织。 A.客体 B.手段 C.对象 D.主体 10.()的公共关系主体指的是任何有目的、有系统地组织起来,具有特定功能和任务、具有社会行为能力的社会组织。 A.狭义 B.广义 C.微观 D.宏观 11.下列关于公共关系部门的性质说法错误的是()。 A.公共关系职能的形成是现代组织管理职能演化的结果 B.专门公共关系职能部门的传播与沟通活动的显著特点是分散随机和不系统 C.从工作性质上看,公共关系的职能是传播性、沟通性的 D.公共关系部门的职能目标和业务内容完全不同于其他的职能部门

公共关系学知识点整理.doc

公共关系学知识点整理 公共关系是一个社会组织的公共关系管理职能。社会组织主要通过自身形象设计、双向信息传播和广泛的社会 交往,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并达成和谐的交往状态,为自身事业的发展创造最佳的社会环境,实现组织既定目 标。 是公众对于社会组织的总体评价,是社会组织的表现与特征在公众心目中的反映。 1. 特征与风格(内在、外在) 2?知名度与美誉度 3? 组织形象定位 1. 组织形象的主客观两重性 2. 组织形象的多维性 3. 组织形象的相对性 4. 组织形象的相对稳定性 公共关系学:是研究公共关系活动现象及内在规律的一门学科 学科包括:1?公共关系理论 2?公共关系实务 3?公共关系发展史 学科性质:以公共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公共关系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边缘、新兴的应用学科。 社会组织(公共关系的主体)、传播(公共关系的手段)、公众(公共关系的客体) 是指由一定的社会成员,按照一定的规范,围绕一定的目标聚合而成的社会结构或团体。 1. 互利性 2?营利性(经济组织) 3?服务性 4? 公益性组织 是指个人、组织、社会之间信息的传递、接收、交流分享与双向沟通的过程。公共关系传播是指传播双方通过 一定媒介,使信息达到交换、融解。 1. 确定对象 2.拟定内容 3.安排具体形象 4.选择媒介 5.反馈效果 1. 有利于树立组织的良好形象。 2.有利于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 公共关系的工作既包括与它有关系的组织内外的个人,也包括与它有关系的其他社会组织。 2. 传播的效能性 4.社会组织、传播、公众的统一协调 1.社会组织的主导性 3.公众的权威性

< 一 >、中国古代: 春秋战国时期,产生公共关系萌芽。 中国古代的公共关系思想以“礼之用,和为贵”为特征 (1) 在观念认识上,重视民众舆论,强调 “仁者” 爱人。 (2) 在行为规范上,讲究 “礼”、“信”。“礼” 就是行为的方式和沟通的手段,其核心是互敬、平等和谦和。 “信”强调知行,言行合一。 (3) 在交往方式上注重 “人和、平等、谦让”。 (4) 讲究语言传播的经验和技巧。 <二 >、古代西方: 古代西方注重现实的处理。 古希腊人对于沟通技术非常推崇。 1. 东西方人类历史上统治者都重视宣传舆论。 2.东西方社会发展中,都重 视沟通与交往。 3.早期公共关系活动零碎而不成体系。 4.20世纪初,公共关系随商品经济、民主政治和传播技术的发展而发展。 1 .萌芽阶段(巴纳姆时期): 代表事件: 便士报”、 报刊宣传运动” 代表人物:菲尼斯 泰勒巴纳姆 19世纪30年代,美国报界以《纽约太阳报》为首引领了一场 便士报”风暴。 从此美国报纸由贵族化走向了大众化。 报刊大众化引起政府部门及各类巨头的高度重视。 在巴纳姆时期,践踏公众利益的卑劣行为,损害了公共关系职业道德,完全违背公共关系的诚信宗旨,是美国 公共关系史上不光采的一页。故历史上称为“反公共关系时期” 、“公共关系的黑暗时期”。 2 .产生阶段(艾维李时期)|: 代表事件: 揭丑运动”(又称 扒粪运动”清垃圾运动”)。 代表人物:被尊为 公共关系之父”的艾维李。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1%的人,占据财富的 54%。 资方非人性化”的行为导致社会环境的严重恶化。 1. 以事实为依据 3. 立足于有效沟通 1. 认清沟通的公众对象 3. 立足于有效沟通 1?行为主体:组织机构。 4. 本质:双向的信息交流。 2?以沟通为手段 4?坚持对社会负责的原则 2?明确沟通的主要目标 4?真诚是公共关系人员的信条 2.沟通对象:相关公众。 3?工作手段:传播沟通。 5.目标:为组织机构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 可变性 3.复杂性和多样性

公共关系学知识点整理(00182)

公共关系学 第一章公共关系概论 公共关系:公共关系是一个组织与其相关公众之间的传播管理,其目的是建立一种与这些公众互相信任的关系。 公共关系状态:是一个组织与其公众环境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关系状况和舆论状况。 公共关系活动:公共关系活动是指运用传播沟通的方法去协调组织的社会关系,影响组织的公众舆论,塑造组织的良好形象,优化组织的运作环境的一系列公共关系工作。 公共关系观念(形象观念、公众观念、传播观念、协调观念、互惠观念、服务观念):是一种影响和制约着组织的政策和行为的经营观念和管理哲学,它不仅指导着公共关系实务工作的健康发展,而且渗透到管理者日常行为的各个方面,成为引导、规范着组织行为的一种价值管理和行为准则。 公共关系具有的五个基本要素: 1、) 2、 3、公共关系的行为主体是组织机构; 4、公共关系的沟通对象是相关公众; 5、公共关系的工作手段是传播沟通媒介; 6、公共关系的过程是信息的双向交流; 7、公共关系的目标是为组织机构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 公共关系相关概念: 组织——是公共关系的主体; * 公众——公共关系的对象; 传播——公共关系活动的过程和方式; 关系——组织与公众之间的联系; 舆论——社会上大多数人对组织的态度; 形象——组织在公众中的认知和评价; 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人群关系——人与人、人与群体的关系; 《 公共关系的历史与发展 古代时间——公共关系思想的萌芽,亚力士多德《修辞学》 巴纳姆时期——神话与欺骗制造假新闻“清垃圾运动” 艾维李(公共关系之父)时期——公共关系职业化 爱德华·伯尼斯时期——公共关系科学化《公众舆论的形成》,爱德华·伯尼斯公共关系思想重要特点是“投公众所好”主张 公共关系操作中的若干范畴:交际、宣传与新闻、广告、营销推广、公共事务、游说、开发、论题处理、危机管理 公共关系的五大功能:收集信息、辅助决策、传播推广、协调沟通、提供服务; .

公共关系学考点整理

公共关系学考点整理 第一章 一、对公共关系定义的理解与看法(以一个组织运转为例)P9 定义:公共关系是社会组织为了实现良好合作与和谐发展,通过关系协调、沟通管理、形象塑造等方式,同利益相关的公众结成的一种社会关系。它包括政府与社会各界的关系、企业与消费者及有关客户的关系、领导与员工的关系等。 二、公共关系的基本属性有哪些?了解它们有何意义?P15-18 基本属性: 1、客观性:关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所以,关系也是 客观存在的; 2、普遍性:关系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3、公共性:公共关系是社会群体与社会环境发生的联系; 4、相关性:社会组织与公众建立关系不是随意的、随机的,而是明确对象的; 5、互动性:社会组织与公众的关系本质上是互动的,而非一方主动另一方被定,它们相互 需要,相互通过接触、联系、沟通、交往、建立和维持关系; 6、互利性:满足各自的精神与物质需要是各种社会交往背后的普通动机; 7、多样性:人的需要和利益是多种多样的,这就决定社会生产和服务体系必须是分工协作 的体系,也决定了社会关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8、规范性:有规则制度约束; 9、稳定性:社会组织与公众关系是长期存在的,不仅谋求眼前利益,而且考虑长远利益; 10、周期性:公共关系的构建和发展是有始有终的,从建立到结束呈周期性变化,这是公共关系的一个基本属性。 意义: 1、不同时期的公共关系具有不同的特点,我们应当针对这些特点,积极地有效地开展工作, 充分发挥公共关系的作用,解决公共关系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2、公共关系有生有灭,我们既要顺其自然,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让其生得有价值,灭得 无影响。 三、请注意当地行政长官(如市长、县长)一天的工作,然后从公共关系功能角度谈谈他工作的性质(政府官员的公共关系)P19 1、从微观看(对具体的社会组织): (1)连接与沟通功能:使社会组织与相关公众联系、联结起来,让它们相互沟通信息,交流能量、物资等。建立和保持社会组织与各类公众的双向沟通,一方面可以向公众传播组织信息,争取理解和支持,强化与公众的联系;另一方面帮助社会组织监测社会环境(社会舆论、意识、态度和行为等),收集社会对组织的各种反映,向组织决策层和相应部门提供信息和决策咨询; (2)整合功能:通过公共关系整合各种资源,有效取得关键资源,增强组织凝聚力和吸引力,使组织内外保持和谐一致,提高核心竞争力和竞争地方; (3)协调功能:促使社会组织有计划地调整组织目标和行动,并以相应政策和行动影响公

公关关系学第四章习题答案.doc

第四章习题 一、单选题: 1、态度“质”的改变是指(B ) A态度一致性的改变B态度不一致性的改变C态度两极性的改变D态度针对性的改变2、在下列气质类型中,具有选择性知觉的速度快,数量多的特点的是(A ) A多血质型B胆汁质型C粘液质型D抑郁质型 3、下列不属于流行现象的是(B ) A一窝蜂B流言C时髦D时狂 4、态度外显因素是(C ) A认知B情感C意图D需求 5、对于新的构想持十分慎重的态度,直至压倒多数的人都采用时才加以采用的是(B )A落伍者B后期追随者C早期采用者D前期采用者 6、在下列流言类型中,具有制造分裂作用的是(C ) A愿望流言B恐怖流言C攻击流言D喜悦流言 7、主体作用于态度对象的行为准备状态是:(C ) A认知B情感C意图D思维 8、道德规范、社会舆论、风俗习惯,属于影响和改变态度因素中的(C ) A宣传因素B团体因素C社会因素D个性因素 9、廉政建设、社会治安在舆论对象中属于(B ) A社会事件B社会问题C社会冲突D社会运动 10、人生观的核心是(D ) A态度B需要C兴趣D价值观 11、大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是(C ) A.需要 B.态度 C.知觉 D.心理 12、“五四运动”、“大生产运动”、“学先进活动"等在舆论对象中属于(D ) A.社会事件 B.社会问题 C.社会冲突 D.社会运动 13、“刻板印象”又称为(D ) A.首因效应 B.近因作用 C.堤:轮效应 D.定型作用 14、“名人广告”、“名流公关”利用的是(C )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定型作用 14.首次提出需要层次论的文章是(B ) A.《动机与人格》 B.《人类动机理论》 C.《有效的公共关系》 D.《公众舆论的形成》 15.态度形成的基础是(A ) A.认知 B.情感 C.意图 D.情绪 16.人口膨胀、青少年犯罪属于(B ) A.社会事件 B.社会问题 C.社会冲突 D.社会运动 17.在知觉偏见产生的原因中,最近或最后印象的强烈影响被称为(B )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定型作用 18.二战期间,建立了“流言诊所''的国家是(A ) A.美国 B.英国 C.法国 D.tJ本 19.首次阐明人们逆反心理形成的主观原因的美国心理学家是(D ) A.霍夫兰 B.纳普 C.阿什 D.布林 20.商战、心战属于舆论形态中的(D ) A.社会事件 B.社会问题 C.社会运动 D.社会冲突 21.在一定条件下,多种需要中会有-?种最为迫切、起主要支配作用的需要,即(D ) A.自尊需要 B.胜任需要 C.成就需要 D.优势需要 22.马斯洛认为决定人们行为的需要是(C ) A.高级需要 B.低级需要 C.优势需要 D.长远需要

公共关系学章节知识点

第一章公共关系的概念 ??公共关系的基本要素 (一)公共关系的行为主体是组织机构。 (二)公共关系的沟通对象是相关公众。 (三)公共关系的工作手段是传播沟通媒介。 (四)公共关系的过程是信息的双向交流。 (五)公共关系的目标是为组织机构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 ??公共关系与人际关系的联系(简述) 从内容上看,公共关系包括了一部分人际关系 从方法上看,公共关系实务也包括了人际沟通的技巧,即面对面的情感交流和说服技巧。 ??公共关系与人际关系的区别(论述) 1.从主体上看,公共关系的行为主体是组织,人际关系行为主体仅是个人。 2.从对象上看,公共关系的对象是与组织相关的所有公众及其舆论,而人际关系则包含许多与组织无关的私人关系对象。 3.从内容上看,公共关系是一种组织的管理活动与职能,处理的是组织事务和公众事务。 4.从方式上看,公共关系十分强调运用公众传播和大众传播的方式作远距离、大范围的公众沟通,人际关系则比较局限于面对面、个体对个体的交流方式。 ??公共关系与人群关系的联系。(论述) 人群关系主要是指组织内部的人际关系,而良好的内部关系是公共关系的基础,与内部公众沟通,协调内部关系也是公共关系实务的重要内容。 ??公共关系与人群关系的区别(论述) 1.公共关系不局限于组织和群体内部的传播沟通,还包括大量的外部关系,要面对复杂的社会公众环境。 2.公共关系不局限于管理现场直接面对面的群体关系和个人关系,还需要特别关注不直接见面的、远距离的公众沟通,并十分重视公众环境的长远变化和发展趋势。 虽然公共关系和人群关系同属于组织关系范畴但它比人群关系的内容更复杂,范围更广阔。 3.“人际关系“和”人群关系“均侧重从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角度来探讨人和人的关系,而公共关系则从信息传播沟通的角度研究人和人的关系。 人群关系论是人际关系学在组织应管理中的用;公共关系学又是人群关系论的进一步发展。 ??公共关系在我国的发展 (一)公共关系适应了对外开放的需要 (二)公共关系适应了体制改革的需要 (三)公共关系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四)公共关系适应了安定团结、社会稳定的需要 ??辅助决策(辅助决策职责-简答:练习) 1.为确立决策目标提供咨询建议 2.为决策提供信息服务 公共关系的决策咨询作用还表现在为决策建立有效的信息网络,提供各种社会信息,完善各种公众咨询渠道,开辟各种信息来源,包括广泛的外源信息和及时的内源信息,并根据决策目标将各种信息整理、归类、分析、概括、提供给最高管理层或各个专业部门作为决策的客观依据。 3.协助拟定和选择决策方案 4.从公众关系角度评价决策效果 ??传播推广(公共关系的宣传职责?问答:练习) 公共关系在组织经营管理中发挥宣传推广的作用,即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将组织的有关信息及时、准确、有效地传播出去,争取公众对组织的了解和理解,提高组织及其产品、人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组织创造良好的公众舆论,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主要表现在:

公共关系学简答及答案整理

一、一个组织为了生存和发展,为什么必须注重社会整体效益? 1)现代社会使组织(或企业)处在一个全面开放的社会关系之中,组织的各项活动不仅与组织自身关系重大,而且与社会各界都有必然的联系。2)社会公众不仅要求企业向他们提供良好的产品和服务,而且还要求企业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精神文明效益。3)如果企业轻视后者,就会引起社会公众的反感,甚至危及企业的发展。因此,任何一个组织(或企业)必须注重社会整体效益。4)社会整体效益主要包括社会经济效益、社会生态效益和精神文明效益。 二、说明公众分类方法的作用和意义。 1.对复杂多样的公众进行必要的分类,把握其内在的规律是每个公共关系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公关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功:2、对复杂多样的公众进行科学的分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体现在:(1) 对公众进行分类,是每一个公关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开展公关工作的出发点,是提高公共关系活动效率的重要保证。(2)能帮助社会组织更好地认识公众的特征和共性,认识公众的多变性,重视与公众的关系,使社会组织的政策和活动能顾及到各方面公众的利益,做到内外兼顾。内求同心协力,外求和谐发展,为组织的发展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3). 能帮助社会组织清晰地把握每一类公众的特征.有针对性、有重点、有选择地开展公关工作,有助于与各类公众更好地进行沟通与交流,建立起良好的情感关系。 (4)能帮助社会组织了解和掌握公众的变化趋势。公关人员应随时了解不同的公众的相互转化情况,并对这种变化趋势作出恰当的预测和估计,才能创造性地开展公关工作,使组织立于不败之地。 三、为了使公关策划不断创新,有哪些思路(请举出实例)可供借鉴? 答:(1)大胆设计,敢于开创前人没有发现的新形式。(1分)例如1993年,香港奥美广告公司为杭州西泠冰箱厂设计的公关广告,买下了上海文汇报第一版的整个版面,创造了新中国报刊史和广告史的第一次,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影响。(2)移植与再造相结合。从事公关工作的人员,在教科书上,报刊杂志上,或道听途说其它公司的先进经验,只要本地区尚无人使用,就可以大胆借鉴,移植使用。(3)角度转换,逆向思维,寻求突破。许多常规的公关活动样式立意虽好,但因多次被采用而失去了新意。如一般的厂庆、店庆活动都是盛大集会,但安徽的合肥百货公司却在40周年庆典之际,开展了百日监督活动,请顾客监督服务质量,多提宝贵意见,收到良好的宣传效果。(4)排列组合,以旧翻新。其它组织或自己曾经搞过的活动形式,经过转换顺序,变换形式的方法,仍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你认为良好的员工关系对企业有什么意义? 1、员工关系是指在企业内部管理过程中形成的人事关系,其具体对象包括全体职员、工人、管理干部。员工是企业最重要的内部公众,是内求团结的首要对象。良好的员工关系可促使企业的决策及行为能充分体现企业与员工双方的共同利益,能反映双方的愿望和要求,能说服员工将个体利益目标追求寓于企业整体利益目标之中,达成双方的相互信任与合作关系。 2、员工是形成组织力量的主体,是企业创一流产品或服务的主力军,是塑造和推销组织形象的积极因素。建立良好的员工关系,其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企业需要通过员工的认可和支持来增加内聚力;第二,企业需要通过全员公共关系来增强外张力。五、说明处理危机的原则性要求及程序。 1承认危机的爆发,并尽快可能精确地确定它的各种因素。2建立管理班子所有成员一致认同的、现实的工作目标,并对新闻媒介对问题发生所给予关注负效应给予充分认识,对新闻媒介关注组织解决问题正效应的局限性能够客观地分析.3建立紧急问题委员会和特别工作组来处理危机。4确认有关持批评态度的公众,建立与他们进行沟通联络的计划。5与新闻媒介保持密切的沟通关系,使其正确地理解危机发生的过程及处理危机的指导思想、方法手段等。6组织面对着危机问题的解决,仍要不屈不挠、持续不断地努力校正以往的记录。

公共关系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第二章

模拟试题2 一.填空题(每空格1分,共25分)察看答案1、 纵观公共关系的产生和发展史,可以大致划分为孕育阶段、______ 和______ 三个时期。 答案:职业化阶段学科化阶段 2、 公共关系是近现代商品经济快速发展,______ 和大众传播 带动的信息社会来临的产物。 答案:政治民主化浪潮日益高涨 3、 公共关系学诞生于本世纪20年代,是当时文化背景、______ 、______ 及技术背景等诸方面历史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 答案:政治背景经济背景 二、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X”。每小题1分,共10分) 正确数/总题数/正确率=0/1/0%察看答案 错错误1、公共关系的产生主要是市场经济取代小农经济的结果。 正确错误 三、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干后的括号 内。每小题1分,共15分) 正确数/总题数/正确率=0/2/0%察看答案

错误B 1、公共关系的产生、发展之线索,可以追溯到久远时期零散的公共关系观念与不成系统的 () A、公共关系状态 B、公共关系活动 C、人群关系 D、人际关系 错误D 2、民主政治取代专制政治,这是公共关系产生的( )。 A、文化条件 B、历史条件 C、经济条件 D、政治条件 四、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个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题干后面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漏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10分) 正确数/总题数/正确率=0/3/0%察看答案

错误 A B D 1、纵观公共关系的产生和发展史,可以大致划分为几个阶段,它们是 ( )。 A、孕育阶段 B、职业化阶段 C、成熟阶段 D、学科化阶段 E、学科化阶段 错误 A B D E 2、公共关系产生所必需的条件是( )。 A、文化条件 B、政治条件 C、军事条件 D、经济条件 E、技术条件 错误 A C 3、在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公共关系成为一门社会职业,其催化剂是 ( )。 A、"报刊宣传运动 " B、清除污染运动 C、"清垃圾运动" D、大生产运动 E、"文化运动" 五、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公共关系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 2、公共关系的未来发展将有何新特点?

公共关系学考试整理

填空不再列示,就10个空,每空1分,很好做,最最基本的东西。 但选题很简单,也是最最基本的东西,但题型比较活,本人无法列示。 名词解释(15分,4个) 美誉度 晕轮效应 公关危机与危机公关 知名度 组织形象 组织 首因效应 突发事件 顺意公众 舆论 简答题(20分,4个)和多选题,(即有些问题在多选题里,有些是简答,甚至有些是填空) 简述公共关系产生与发展的条件。 设计公关调研的问卷时,问题的排列或组织需要注意些什么? 简要谈谈你如何认识组织形象设计的主观性和客观性。 简述公关评估的程序或步骤。 简述影响公关传播效果的因素。 简述形象差距分析 用组织形象四象限图分析问题。(具体问题不在列示) 公关的职能和原则。 选择公关媒介的原则。 假如你要策划一次公关专题活动,你在策划时要遵循哪些原则? 公众的分类,几种分类方法最好都掌握。 组织内设的公关机构与专业公共关系公司的优缺点分析。 公关调研的基础调研之内容。 树立组织形象的意义。 公共关系的传播模式。 组织形象的构成要素。 论述题(25分,实际上是2个题,其中1个案例题包括在此,且必答)从公共关系礼仪的角度分析,你去应聘前应做好哪些方面的准备或应注意些什么?(10分) 结合自己的认识及体会,谈谈组织如何处理好与顾客公众的关系。 公关发展的几个阶段,各个阶段的比较分析。

“酒香不怕巷子深”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还正确吗?从公关角度分析。 谈谈你对公关创意中“制造新闻”认识。 案例题不再列示,是有关危机公关的。再这样讲下去我就……呵呵 最后预祝大家大考小考、各种考试都能过。快乐学习、快乐生活。 名词解释(15分,4个) 美誉度:指社会公众对组织的肯定、信任和赞评的程度 晕轮效应:由认识对象的某一特征泛化到其它部分而认识事物的整体特征 公关危机:由于主客观的原因,组织与公众处于一种极度紧张的状态危机公关:指组织对危机事件进行预测和防范,发现和处理,以及修复与完善组织形象的一系列组织活动过程 知名度:评价一个组织名气大小的指标,侧重于量的评价反映了广度和深度 组织形象:是公众对组织及其行为的认识和总体评价 组织:是执行一定社会职能,实践特定社会目标,按照一定的组合方式,构成的相互独立的社会团体,它是公关的主导,决定了公关关系的状态,活动和发展方向 首因效应:当人们第一次与某一特征或某物接触时留下的印象,这种印象,这种印象对以后人们的心理产生影响的形势 突发事件:以前难以预料、突然发生并对组织产生较大影响的事件 顺意公众: 是指对组织抱有好感,持肯定态度的那部分公众 舆论:是在某个时期大多数公众表现出的比较一致的看法和意见 简答题(20分,4个)和多选题,(即有些问题在多选题里,有些是简答,甚至有些是填空) ★假如你要策划一次公关专题活动,你在策划时要遵循哪些原则?(多选) 1、目的明确 2、主题突出 3、讲求实效 4、量力而行 5、锐意创新 6、精心准备 ★简述公共关系产生与发展的条件。简答 1政治条件:民主政治代替专制政治 2文化条件:理性、务实 3经济条件:市场经济取代小农经济 4技术条件:大众传播超越个体 ★设计公关调研的问卷时,问题的排列或组织需要注意些什么?多项

公共关系学第二章

第二章公共关系的起源与发展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公共关系的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过程,把握国内外公共关系的现状,剖析公共关系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认识公共关系的社会历史必然性,更好瞻望公共关系的未来发展。 学习方法:以识记为主,领会公共关系作为一门职业和学科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发展的历史轨迹,把握公共关系发生与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尤其需要通过阅读,了解公共关系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以及公共关系在中国的未来走势。 第一节公共关系的起源 公共关系作为一种职业和学科,最早产生于美国。但公共关系作为一种客观的社会现象。作为人类一种朴素的思想意识观念,作为人类一种不自觉的社会活动却早已问世了。 一、古代时期-----公共关系思想的萌芽 1.考古学家发现,远在公元前1800年伊拉克原一种农业公告,很有点像现代社会某些农业组织公共关系部的宣传资料。 2.在古希腊,社会对于沟通技术非常重视.有些深谙沟通学问的第一流演说家常常被推为首领。 古罗马独裁者儒略·凯撒的纪实著作(高卢战记)被公共关系同业工会主席李利·比诺称为“第一流的公共关系著作”。 希腊人认为,较强的修辞能力是参与政治过程的基本条件之一,因为政治家与公众之间的桥梁是靠修辞来架筑的。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经典著作《修辞学》被西方公共关系学界认为是最早问世的公共关系学的理论书籍。 3.在我国古代的政治活动、外交活动和军事活动中,亦有许多类似于公共关系活动的成功范例。 1)古代的游说活动 2)古代帝王对民意的重视 3)古代商业经济领域的诚信原则“和” 4)古代军事领域“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这里需要强调指出的是,这仅仅是“类似”而已,公共关系作为一种新的社会思想和活动,其源头并不在古代,而在近代的美国。美国19世纪中叶风行的报刊宣传活动,可以说是公共关系的发端时期,其代表人物是巴纳姆(Phines T.Barnum)。 二、巴纳姆时期------现代公共关系的发端 19世纪中叶在美风行的报刊宣传活动,被认为是现代公共关系业的“前身”。当时最有名的代表人物叫巴纳姆,故将公共关系发展史的这一段时期称为巴纳姆时期。

公共关系学整理

公共关系学 公共关系:社会组织在运行中,为使自己与公众相互了解、相互合作,采取传播、沟通手段争取公众的科学与艺术。 社会组织:按照一定目的、任务和形式建立起来的,经过不同部门的分工协作,以及不同层次的权利操作和责任划分,合作协调内部人群活动的社会集团。 自我分析:指通过自己或者通过自己求助相关资源而解决问题、成长的过程。自我分析的相关研究也致力于在这两个方面提升个人的能力或者成长水平。 关于传播效果的理论: 枪弹论:也叫“皮下注射”论或“刺激—反应”论。软弱的受众像射击场的靶子,无法抗拒子弹的射击。受众消极被动地等待和接受媒介所灌输的各种思想、感情、知识或动机。 有限效果论:大众传播没有力量直接改变受传者对事物的态度,在人们作出某种决定之际,许多其他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包括个人的政治、经济、文化、心理的既有倾向受传者对信息的需求和选择性接触机制,群体归属关系和群体规范,大众传播过程中的人际影响等等。 什么是礼仪? 答: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方面的内容。 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 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 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互相沟通的技巧。 公共关系学的特征: (一)以公众为对象(二)以美誉为目标 (三)以互惠为原则(四)以长远为方针 (五)以真诚为信条(六)以沟通为手段 公众的分类:(概念:指与一个社会组织发生直接或间接联系,对该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具有现实存在的影响力的个人、群体和社会团体。) 一、按隶属关系:内部、外部 二、按公众的发展情况: 非公众: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与组织不发生相互影响和作用的社会群体。 潜在公众:指已经与组织发生了某种直接关系而自身却尚未察觉的公众。潜在公众是由非公众转化而来的。 知晓公众:潜在公众逻辑发展的结果。即已知晓自己的地位,知道组织行为或政策对自己造成的影响的公众。他们迫切需要了解有关信息并形成相应态度,组织应积极与之沟通。 行动公众:知晓公众的结果(途径是:厂家信息、大众媒体、亲朋好友或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