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林德布洛姆渐进决策模型的缺陷

论林德布洛姆渐进决策模型的缺陷
论林德布洛姆渐进决策模型的缺陷

论林德布洛姆渐进决策模型的缺陷

摘要从林德布洛姆渐进决策模型存在的缺陷考虑,该模型存在的路径依赖特性导致了中国户籍制度改革决策者过多地惧怕

路径切换成本,从而受制于以往的政策传统不敢轻易改变现行政策。从正式制度安排和社会效率的角度出发,通过比较渐进决策模

型与跨越式决策模型在中国户籍制度改革中的利弊指出,跨越式决策模式理应代替渐进决策模型。

关键词决策模型户籍制度制度安排

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

于经济基础。户籍制度作为上层建筑或公共政策范畴之一,不仅反映

其经济基础,也反作用其经济基础。户籍制度政策的制定和变革是政

府行为。它与政府的体制(即政府的组织、结构、职责和功能)密切相

关,可以说,户籍制度是政府体制的函数。从这几个方面来分析中国

现行的户籍制度,我们不难理解中国户籍制度改革有其必然的路径。

中国曾是一个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其计划体

制向市场体制转换的过程中,由于初始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存在一定

程度上的不完善性,中国在其改革过程中采取了保守的渐进式改革方

略。实践证明,从稳定的角度看,这一方略无疑是正确的。与此相应,

作为上层建筑或公共政策范畴之一的户籍制度改革方略也采用了渐

进方式——渐进决策模型。中国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一系列修修

补补的户籍制度改革证实了这一模型的存在。然而,在中国经济高速

发展、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今天,

以稳定作为追求目标、以量变为主、保守型的渐进决策模型的缺陷也

是显而易见的。中国户籍制度改革速度不仅明显滞后于经济体制改

革的速度,而且严重阻碍了要素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基本人权——迁

徙自由的最终实现。

二、中国户籍制度改革实践——林德布洛姆渐进决策模型在中国

的运用

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它诞生于上

个世纪五十年代,对当时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

作用。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育,户籍制度的滞后性

和弊病也逐渐显现出来。因此,中国自上个世纪 80 年代初开始了计

划经济体制下遗留下来的最后一座也是最为坚固的堡垒——户籍制

度的改革。下面一系列事件显示了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基本轨迹,

其中暗含了林德布洛姆渐进决策模型在中国户籍制度改革中的运用:

1984 年 10 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

规定凡在集镇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和家属,在集镇有固定住所,

有经营能力,或在乡镇企事业单位长期务工,准落常住户口,口粮自理。

1985 年 7 月,公安部颁布了《关于城镇暂住人口管理的暂行规定》,

决定对流动人口实行《暂住证》、《寄住证》制度,允许暂住人口在城镇

居留,这些规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中关于超过三个月

以上的暂住人口要办理迁移手续或动员其返回常住地的条款,作了实

质性的变动。

1985 年 9 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

份证条例》,规定凡 16 岁以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均须申领居民

身份证,为人口管理的现代化打下了基础。

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行当地有效城镇户口制度,以解决要求进入城镇落户的农民过多与全国统一的计划进城指标过少之间的矛

盾。当年底国务院户籍制度改革文件起草小组成立。

1992 年,浙江温州推行“绿卡制”。

1993 年,上海推行“蓝印户口制”。

1993 年 9 月 30 日国务院召开会议研究户籍制度改革问题,小城

镇户籍制度改革由此起步。1995 年,广东深圳施行“蓝印户口制”。以

此为代表,部分地区实行投资入户、购房入户或蓝印户口等政策,以吸

引人才和资金。

1997 年 6 月,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

的试点方案》。根据此方案,已在小城镇就业、居住,并符合一定条件

的农村人口,可以在小城镇办理城镇常住户口。

1998 年 8 月,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当前户籍管理中几个突出

问题的意见》,主要规定:实行婴儿落户随父随母志愿的政策;放宽解

决夫妻分居问题的户口政策;投靠子女的老人可以在城市落户;在城

市投资、兴办实业、购买商品房的公民及其共同居住的直系亲属,符合

一定条件可以落户。户籍制度进一步松动。

2001 年 3 月 30 日,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

制度改革的意见》,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推进。

2002 年 2 月 25 日,公安部官员表示,中国户籍管理的基本方向之

一是以具有“合法固定的住所、稳定的职业或生活来源”为基本落户条件,调整城市户口迁移政策,继续放宽对户口迁移的限制。

可见,中国户籍制度改革主要以逐步调整、渐进的方式进行,改革

明显的呈现出政策调整的渐进性,改革基本上遵循着先农村后城镇,

先小城镇后大城市,从局部到整体的一种有步骤的先易后难的渐进性

路径。显然,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这种渐进性路径也同样体现了中国

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

三、林德布洛姆渐进决策模型缺陷剖析

最早提出渐进决策模型的是美国经济学家、政治学家查尔斯.E.林

德布洛姆 (Charls.E. Lindblom),1958 年,林德布洛姆在《美国经济学评论》杂志上发表了题为《政策分析》的论文。在文中,他将政策分析界

定为是将定性与定量研究结合起来的一种渐进式的决策模型,我们在

此称之为林德布洛姆渐进决策模型。林德布洛姆渐进决策模型是对

理性优化模型的批判,它认为现实生活中既然不存在完美无缺的公共

政策,那么,就应对现行的公共政策不断进行修正。同时,从统治者的

角度来看,作为现行体制下的受益者,他们倾向于维持社会现状,态度

保守,不会轻易改变现行政策,即使改变也是渐变,而非激变。因此,

渐进决策模型被认为在政治上比较可行,对缓解矛盾冲突、维持政治

稳定和社会安定也具有现实的重要意义。林德布洛姆渐进决策模型

渐进决策模型与我国的改革开放之1

渐进决策模型与我国的改革开放之路 第一部分:渐进决策模型理论知识解读 渐进决策模型最初是由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和政策科学家林德布罗姆提出的,它是公共政策的理性决策模型,也被部分人称为科学决策模型。 说到这,就要简单介绍一下理性决策模型,它起源于传统经济学的理论,传统经济学的理论是以“经济人”的假设为前提的,舍弃了一些次要变量,使问题的分析得以简化,形成有效地分析框架,能用来解释经济中的诸多现象。因此,这种模型就会与决策者有着紧密的联系,决策者面临的是一个既定的问题,选择决定的各种目的,价值或目标是明确的,而且可以依据不同目标的重要性进行排序;决策者有可供选择的两个以上的方案,面对着这些方案,通常在逐一选择的基础上,选取其中一个。假如方案基本是相同的,通常会作相同的决定;对同一个问题会面临着一种或多种自然状态。它们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不可控因素。或者可以说决策者的偏好会随着时空的变化而变化;决策者会将每一个方案,在不同的自然状态下的收益值(程度)或损失值(程度)计(估)算出来,经过比较后,按照决策者的价值偏好,选出其中最佳者。 从理论看,最有优决策并不是不可行的,然而社会现实不等于理论假设,理性决策模型的假设条件遭遇到诸多障碍,人们逐渐发现政策实践中的许多现象都难以解释。其原因不在于它的逻辑体系,而在于其前提解释有问题。因此它遭到了许多学者的强烈批评。其中最突出的是查尔斯·林德布洛姆与赫伯特·西蒙。林德布洛姆指出:决策者并不是面对一个既定问题,而只是首先必须找出和说明问题。问题是什么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认识与看法。比如物价迅速上涨,需要对通货膨胀问题做出反应。 现在再回到林德布罗姆的渐进决策模型,该模型的基本假定是,决策者的资源(时间、信息、金钱)有限、决策者能力有限、目标与手段的相对性、过去决策的正当性与当前决策的不可预测性、沉淀成本、政治上的可行性,所以,公共政策乃过去政策的调整。他认为,按部就班原则、积小变大原则和稳中求变原则是渐进决策模型需要遵循的三个基本原则。渐进模型有其自生的特点:渐进模型要求决策者必须保留对以往政策的承诺。政策制定要以现行政策为基础,不能重打鼓另开张;渐进模型注重研究现行政策的缺陷。并不强调有所创新,也不是无所作为,只是注重对现行政策的修改与补充,以弥补现行政策的缺陷;渐进模型强调目标与方案之间的相互调适。不是一劳永逸,要注意反馈调节,在试探和摸索中前进。 第二部分:渐进决策模型在我国改革开放中的运用解析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国开始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现如今已经走过了三十年的风雨历程,同时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三十年的改革,是逐步推进、不断完善的过程,因此,我认为我国的改革开放是渐进型的模式。 改革开放经历了一系列的实施步骤。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

浅论林德布鲁姆的渐进决策理论

浅论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理论

浅论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理论 摘要:林德布洛姆是美国当代注明的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政策分析”的创始人。本文首先从林德布洛姆的生平与著作着手,了解到林德布洛姆的生活背景与过程以及思想的着眼点,接着通过分析渐进决策理论产生的背景与形成过程引出渐进决策理论的基本内容,然后从渐进决策模式的合理性与局限性两个方面探讨,从而得出渐进决策理论的实践应用及对渐进决策理论的较为全面的思考。 关键字:林德布洛姆渐进决策理论实践应用 一、简介林德布洛姆 1、生平简介 2、著作简介 二、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理论产生的背景和形成过程 1、渐进决策理论产生的时代及思想背景 2、渐进决策理论形成的过程 三、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理论的基本内容 1、林德布洛姆对传统的全面理性决策模式的批判 2、林德布洛姆明确的渐进决策的含义与基本原则 3、推行渐进决策理论的原因 四、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模式的合理性和局限性 1、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模式的合理性 2、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模式的局限性 五、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理论的实践应用及思考 1、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理论的实践应用 2、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理论的思考 六、总结 参考文献

浅论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理论 摘要:林德布洛姆是美国当代注明的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政策分析”的创始人。本文首先从林德布洛姆的生平与著作着手,了解到林德布洛姆的生活背景与过程以及思想的着眼点,接着通过分析渐进决策理论产生的背景与形成过程引出渐进决策理论的基本内容,然后从渐进决策模式的合理性与局限性两个方面探讨,从而得出渐进决策理论的实践应用及对渐进决策理论的较为全面的思考。 关键字: 林德布洛姆渐进决策理论实践应用 一、简介林德布洛姆 1、生平简介 查尔斯·林德布洛姆 (Charles E. Lindblom )是美国当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政策分析”的创始人。他于1917年3月出生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1937年毕业于斯坦福大学,主修政治学及经济学;1939年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经济系任教 ,进而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 2、著作简介 林德布洛姆在执教之余写下了大量的著作和文章 ,其中主要有 :《政治、经济及福利—计划构成与政治经济系统的基本社会过程》(1 9 5 3 年 )、《政策分析》 (1 9 5 6 年)、《渐进调适》 (1 95 9 年)、《决策过程》 (1 9 6 8 年)、《政治与市场—世界政治经济体系》 (1 9 7 7 年)等。在这些著作和文章中,《渐进调适》作为经典性的论文是美国攻读政治学和公共行政学专业的学生的必读书。 二、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理论产生的背景和形成过程 1、渐进决策理论产生的时代及思想背景 政治决策作为一种重要的政治行为 ,在二战后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政治学家和行政学家的关注。在林德布洛姆的决策理论尚未出现之前 ,最有影响的政治和行政决策理论是理性决策模式。不久, 理性决策模式受到了另外两种决策模式的挑战,其一是著名行政学家赫伯特·西蒙的“有限理性”决策模式其二就是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模式。 2、渐进决策理论形成的过程 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模式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演变(从 1 9 5 3 年—— 1 9 7 9年)。在《政治、经济及福利》 (1 9 5 3 年)一书中已具雏形。1 9 5 8 年 ,在《政策分析》中进一步提他的“渐进分析”方法。1 9 5 9 年 ,林德布洛姆在《“渐进调适”的科学》中阐述了他的连续有限比较模式(即“渐进调适”模式)。1 9 6 3 年 ,在《决策的策略》

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的反思和改进

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的反思和改进 周天勇 胡 锋 【摘 要】 文章认为农民的迁移决策是一个家庭理性经济决策行为,农民收入是家庭成员的务农收入和进城务工收入的平均数。一个国家的劳动力和失业人口在农业部门、城市非正规部门和正规部门的分布,始终保持一种均衡状况,它是由这三个部门的发展水平和总人口共同决定的。文章主要从上述方面对托达罗模型进行了改进。新模型得出了与托达罗模型相反的结论:发展城市不仅能改善城市失业,而且能提高工资收入,而发展农业只能带来非常有限的收入增加,并会在农村积累更严重的隐蔽性失业。 【关键词】 新托达罗模型 家庭决策 农民收入 失业人口分布 【作 者】 周天勇 北京科技大学,教授;胡锋 北京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 托达罗模型发表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它认为劳动力的城乡流动取决于城乡就业的预期收入差异,而不是实际收入差异(托达罗,1999)。刘易斯、拉尼斯和费景汉、乔根森等人的二元模型都是假定城市不存在失业,但是实践表明,城市不仅存在失业,并且在高失业率情况下,农村劳动力还源源不断地迁移到城市。托达罗模型很好地解释了这一现象,并得出如下政策建议:发展城市只会带来更严重的失业,因此应该发展农业,走农村工业化道路,限制发展高等教育。有人认为这是对刘易斯二元模型的否定。托达罗模型在发展经济学上引起了较大反响,在中国也引起大量的研究。有的是对模型的检验研究,有的是从影响迁移因素的角度对模型进行修正。这些成果都没有研究发现托达罗模型的根本缺陷。周天勇(2001)曾对托达罗模型的缺陷进行分析,认为城乡人口流动是一种促进经济增长的资源配置方式,中国分散发展农村工业成本很高,会带来很多问题,还是要走发展城市的道路。因为城乡劳动力就业行业不同,农村劳动力进入的往往是城市居民不愿意干的行业,在这种情况下,农村劳动力流入不会加重城市失业。本文以此为切入点,试图从农民家庭经济决策行为出发,分析农民与流动人口之间的经济联系和收入联系,对托达罗模型进行修正和改进。我们的模型否定了托达罗模型的结论,认为发展城市不仅不会带来更严重的失业,反而会改进就业和提高收入水平。 一、托达罗模型的基本含义 托达罗模型可用以下两个方程来表示(周天勇,2001): M=f(d),f′>0(1) d=wπ-γ(2)? ? 8 1

丁煌_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理论

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理论 摘要:本文首先回顾了林德布洛姆蜥进决策理论的产生背景和形戚过程,然后对渐进决策理论的基本内容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闱释,最后对渐进决策模式的舍理性与局限性作了筒要的评 价。 关蕾词:林德布洛姆;渐进决策理论 20世纪60年代以前,在西方行政学的决策研究领域中占主导地位的一直是理性决策 模式,尽管西蒙等人对传统的纯粹理性决策模式进行了改进并进而提出了他的有限理性决 策模式,但是他终归没有跳出理性主义决策模式的框架,然而,理性主义决策模式在实际运用中面临着种种困难。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一些新的决策模式试图弥补理性决策模式之不足,其中有一种决策模式产生了极大的反响,并一直被视为西方国家行政决策的基本模式,这就是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林德布洛姆提出的渐进决策模式。 一 、生平与著述 查尔斯·林德布洛姆(Charles E L[ndblom)是美国当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 “政策分析的创始人。他于l 917年3月出生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1937年毕业于斯坦福大学主修政治学及经济学;1939年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经济系任教,进而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1945年获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46年任教于耶鲁大学至今;1954年在著名的 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担任研究员;1960年任古根海姆研究中心研究员;1963年~1 964年出任美国住印度大使馆经济参赞并兼任美国国际开发总署驻印度办事处主任;1968年~ 1969年出任耶鲁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1972年~1 973年担任耶鲁大学政治学系主任;1 975 年任美国比较经济学会会长;1980年当选为美国政治学会会长;现任经济学与政治学“首席讲座教授”和社会与政策研究所所长。作为一个政治学家,林德布洛姆在政治学领域的研究中进行了一些开创性的工作,他对“政策”的分析研究、尤其是以其提出的“渐进决策模式”饮誉美国政治学界和行政学界。在执教之余,林德布洛姆写下了大量的著作和文章.其中主 要有:《政治、经济及福利——计划构成与政治经济系统的基本社会过程》(1953年)、《政策 分析》(1 956年)、《渐进调适》(1 959年)、《决定的策略——政冶体系是一种社会过程》(1963 年)、《XX的智慧——经互相调节产生的决策》(1965年)、《决策过程》(1 968年)、《政治与市 场——世界政治经济体系》(1977年)等在这些著作和文章中,《渐进调适》作为经典性的论 文是美国攻读政治学和公共行政学专业的学生的必读书。而作为《渐进调适》一文的进一步发展,其另一部力作《决策过程》一书则以渐进的决策分析战略和多元的决策模式对一些长期以来较有影响的决策理论和模式,特别是理性决策模式和精英决策模式作了回答。此外,他的《政治与市场——世界政治经济体系》一书出版后.被认为是2O世纪最后25年内最有影响的政治学著作.该书并荣获美国政治学会的最高荣誉奖——威尔逊政治学术奖。 二、林德布洛姆渐进决策理论的产生背景和形成过程 政治决策作为一种重要的政治行为,在战后受到了越来趣多的政治学家和行政学家的 关注。在林德布洛姆的决策理论尚未出现之前,最有影响的政治和行政决策理论是理性决策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观点是:1.决策者知道所有同具体问题有关的目标;2.所有有关问

林德布洛姆

读书报告 课程:当代行政学流派 题目:《政治与市场》读书笔记 班级:行政管理02班 姓名:罗汝钰学号 20090172 指导教师赵有声

一作者介绍 林德布洛姆(C.E.Lindblom)是当代西方著名学者,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和政治学Sterling教授(相当于我国的一级教授)。1917年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利亚州。1945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73年被授予该校名誉博士称号。曾任美国比较经济学学会主席(1975—1976年)、美国政治学会主席(1981—1982年),以及其他许多学界的重要职务。 作为政治学家和比较经济学家,林德布洛姆教授涉猎广泛且著述众多,主要作品有:《合并与资本主义》(1949年版);《政治、经济和福利》(1953年版,与R.A.Dahl合著);《决策战略》(1963年版,与D.Brybrooke合著);《民主的知识》(1965年版);《决策过程》(1968年初版、1980年再版);《政治与市场: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制度》(1977年版)和《可用的知识:社会科学和社会问题的解决》(1979年版,与D.K.Cohen合著)。 二.基本内容 《政治与市场:世界的政治—经济制度》是林德布洛姆教授的一部最重要的著作,也是当代西方比较经济学和政治学的名作之一。这本书主要以欧美、苏东、中国和古巴为经验对象,研讨林德布洛姆所讲的成型及成熟的世界主要的政治经济制度的结构、组织方式及其意识形态,寻找各种体系的异与同,客观分析它们的起源、现状及走势,比较评说它们的成就和缺陷。林德布洛姆的这本书把比较经济学和比较政治学两大学科的对象与方法巧妙地结合使用,娴熟地贯穿制度分析的始终;作为一部“毋宁说更多地是经验的”著述,作者却同时独辟蹊径地在理论和研究手法上提出了新的内容:例如,在政府(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这一“个案”式的主题下面,林德布洛姆教授避开了传统的市场与计划、“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集权(集中)与分权(分散)的分析套路,相反,他从权威(国家权力)、交换(市场关系)、说服(训导制度)三种范畴出发(他称之为“要素”),建构、显示和比较人们平日熟悉的各种政治—经济组织构造之异同,并阐发了一系列既有特色又有内在逻辑的命题(论点),如:西方多头政治中趋于明显化的大众化控制的循环;实业界在市场经济内的特权地位以及市场制度的双重领导权;西方的政府和公司在计划和管理上不同于“东方”的创新;权威方式与说服方式(训导式“教育”)的并用与差异(尤其在他所说的“共产主义制度”——现实社会主义国家的应用);市场社会主义的长处、限度以及它在东西方的经验对照(林德伯洛姆取70年代的南斯拉夫、一定程度上还有当时的匈牙利为这一实验的范例)。逻辑和分析当然有时令人殚精竭虑,但教授在书中列举的大量饶有趣味、生动形象的事实证据以及鲜明且一以贯之的线索,为读者带来了仔细阅读的兴致。 三具体内容与分析 对于权威、规则与宪政的论述在林德布洛姆的大作《政治与市场》里所占比重很小,但这并不能掩盖它的光彩。林德布洛姆正是在完成了对“权威、规则与宪政”论述的基础上才提出了他的大众化控制理论,也即对这一问题的阐述,是他多元政制理论的基石。 权威是他整个理论大厦中的一个核心要素。在这部著作中,他通过对比分析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制度中比较具体代表意义的几个类型,抽取出了被他称之为政府与市场理论分析的三个核心要素:权威、交换和说服。其中,权威又是核心中的核心。他指出,“政府以权威为基础”,“权威是使政府成为可能的核心现象”在林德布洛姆看来,政治在本质上就是“为着权威的斗争”,“在一个被叫作政治的凌乱过程中,想要权威的人为它而争斗,另一些人

西方行政学说史及笔记—第十三: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理论

第十三讲: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理论 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在西方行政学的决策研究领域中占主导地位的一直是理性决策模式,尽管西蒙等人对传统的纯粹理性决策模式进行了改进并进而提出了他的有限理性决策模式,但是他终归没有跳出理性主义决策模式的框架,然而,理性主义决策模式在实际运用中面临着种种困难,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一些新的决策模式试图弥补理性决策模式之不足,其中有一种决策模式产生了极大的反响,并一直被视为西方国家行政决策的基本模式,这就是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林德布洛姆提出的渐进决策模式。 一、生平与著述 查尔斯·林德布洛姆是美国当代著名的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政策分析”的创始人。 他于1917年3月出生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1937年毕业于斯坦福大学,主修政治学及经济学;1945年获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 1939年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经济系任教,进而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1946年任教于耶鲁大学至今;1954年在著名的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担任研究员;1960年任古根海姆研究中心研究员;1963年~1964年出任美国住印度大使馆经济参赞并兼任美国国际开发总署驻印度办事处主任;1968~1969年,林德布洛姆出任耶鲁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1972~1973年担任耶鲁大学政治学系主任;1975年任美国比较经济学会会长;1980年当选为美国政治学会会长;现任经济学会政治学“首席讲座教授”和社会与政策研究所所长。 作为一个政治学家,林德布洛姆在政治学领域的研究中进行了一些开创性的工作,他以对“政策”的分析研究,尤其是以其提出的“渐进决策模式”饮誉美国政治学界和行政学界。 在执教之余,林德布洛姆写下了大量的著作和文章,其中主要有:《政治、经济及福利——计划构成与政治经济系统的基本社会过程》(1953年)、《政策分析》(1958年)、《“渐进调适”的科学》(1959年)、《决定的策略—政治体系是一种社会过程》(1963年)、《民主和智慧——经互相调节产生的决策》(1965年)、《决策过程》(1968年)、《政治与市场——世界政治经济体系》(1977年)等。在这些著作和文章中,《“渐进调适“的科学》作为经典性的论文是美国攻读政治学和公共行政学专业的学生的必读文献。而作为《“渐进调适”的科学》一文的进一步发展,其另一部力作《决策过程》一书则以渐进的决策分析战略和多元的决策模式对一些长期以来较有影响的决策理论和模式,特别是理性决策模式和精英决策模式做了回答。此外,他的《政治与市场——世界政治经济体系》一书出版后,被认为是20世纪最后25年内最有影响的政治学著作,该书并荣获美国政治学会的最高荣誉奖——威尔逊政治艺术奖。 二、林德布洛姆渐进决策理论的产生背景和形成过程 理性决策模式的观点:政治决策作为一种重要的政治行为,在战后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政治学家和行政学家的关注。在林德布洛姆的决策理论尚未出现之前,最有影响的政治和行政决策理论是理性决策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观点是:①决策者知道所有同具体问题有关的目标;②所有有关问题的信息都是可得的;③决策者能辨别所有的选择;④.决策者能有意义地评估这些选择,即研究选择的结果并加以衡量和比较;⑤所作的选择能最大限度地扩大决策者指出的价值。显而易见,理性决策模式是从规范的角度去考察问题的,它深受早期经济理论的影响。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经济人”指导全部可能的行动,指导哪种行为能得到最

理性决策和渐进决策

渐进决策模型与理性决策模型的异同点 1、不同点:(见表格) (1)模型的理论假设不同,理性模型是假设人是一个经济人、有限理性人,而渐进模型则是假设人是一个有限理性人 (2)手段与目的不同,理性模型是从目标到手段,而渐进模型是从手段到目标 (3)认识论基础不同,理性模型是奠定在实证主义的认识论基础上的,而渐进模型则是奠定在后实证主义认识论基础上的。 (4)政策制定的依据不同,理性模型具有科学性、技术性,而渐进模型具有政治性、价值型 (5)行为与结构不同,理性模型是个体及组织行为,而渐进模型则是结构、制度 (6)民主与精英的取向不同,理性模型趋向精英化,而渐进模型趋向民主化 2、相同点 (1)两者都遵循事物的前进法则。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过程,虽然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因此决策活动采取渐进方式,不断总结经验,探索前进,就可以避免出现重大失误。渐进决策模型正是对这一规律深陈家刚-被误导的关系:渐进决策模型与理性决策模型9刻认识的体现。理性决策模型也并不主张违背这一法则,而是充分尊重这一法则。为此,它主张,决策必须对前途充满信心,对现实有引导作用,同时也要正视客观现实,充分重视前进中的阻碍因素。遵循事物的前进法则,是理性决策现实性的根本保障之一。 (2)两者都能体现知行观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过程。渐进决策的过程与之完全一致:决策——实施——再决策——再实施,逐渐地迈向预定目标。这就是渐进决策过程的一种描述。理性决策也同样遵循这一决策过程的引导。它是从现实中来,到现实中去的。它既强调认识的实践来源,也强调认识的实践运用和必须在实践中得到检验。脱离实践的决策不会具有现实性,脱离认识的决策不可能体现理性。违背实践与认识辩证法的决策,不可能是理性的或实践的。实现知行观的统一,是理性决策的理性精神和实践精神的又一根本保障因素。

第3章第6节: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理论

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理论 一、生平与著述 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政策分析”的创始人 二、渐进决策理论的产生背景和形成过程 (一)、传统完全理性决策模式的主要观点: ①决策者知道所有同具体问题有关的目标; ②所有有关问题的信息都是可得的; ③决策者能辨别所有的选择; ④决策者能有意义地评估这些选择,即研究选择的结果并加以衡量和比较; ⑤所作的选择能最大限度地扩大决策者指出的价值。 (二)、西蒙的“有限理性”决策模式: ①决策者事实上并不具有决策相关的所有信息; ②决策者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 ③决策者在有了有关决策状况的简单印象后就行动; ④决策者的选择行为受所得信息的实质和先后次序的影响; ⑤决策者的能力在复杂的决策状况中受到限制; ⑥决策行动受到决策者过去经历的影响; ⑦决策行动受决策者个性的影响。 在西蒙看来,政治决策者的理性是“有限的”,在决策中应以“满意”来代替“最佳”。(三)、林德布洛姆提出社会政治过程的四种基本形态: 1、价格体系:价格最先由供给与需求决定。在政治领域中,社会大众需要服务,政治领袖需要权力。如价格体系一样,政治领袖控制着社会大众,同时由被社会大众控制,两者相互控制。 2、层级体系:层级体系是政治领袖为实现其目标,由上而下、层层控制的工具。在控制中,下层级层层贯彻上层级的指令,而其本身无多大自主权。 3、多元体制:在美国多元化的政治体系中,存在着多元政治权力中心,并且各有其自己的政治领袖。决策经常是在各党派公开地相互竞争中进行,各政治领袖受到多元体制形态的控制。 4、议价:市场上买卖双方要相互讨价还价。妥协的结果是互相退让,选取折衷方案作为成交的价格。在政治上,各政治势力团体,如政党、政治派别与利益集团等等,相互妥协、交易,取得一种能牵制各政治领袖的“议价”。 ———“渐进主义”含义:从若干个相差不大的方案中比较得失后,选取其中较好的方案。被选中的方案只是对现实中的执行方案做了微小的调节——————————————— (四)、“渐进主义”方式的优点: ①决策所选择的方案与现实状况相差不大,可以预测; ②在一时无法搞清人们的各种需求时渐进方案会以不断尝试的方式,找出一种满意的结果; ③易于协调各种相互冲突的目标,不会因远离原有目标,搞乱了原目标间的秩序; ④渐进方式可以帮助人们检验所做的抉择是否正确,特别在复杂条件下,可以孤立某些因

以“渐进决策模式”为主题,撰写一篇小论文

谈论渐进模式在危机决策中的适用性分析 论文关键词:渐进决策模式理性决策模式危机危机决策 论文摘要:优化决策模型是优化政策制定的指南。而优化决策模式的基本途径是分析决策模式的适用性。在分析危机决策和渐进决策模式内涵的基础上,批判了渐进决策模式不适用于危机决策的普遥观点,并提出渐进决策模式将是危机决策主流模式的理论预设。同时主张通过扩大危机事前决策的民主参与和提高危机事中决策的满意度完善危机决策。 全球化时代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人类在广泛享受全球化所带来的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国际关系的错综复杂、意识形态的交融碰撞必定会形成新的不稳定因素,并对政府危机管理构成严峻挑战。作为危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危机决策直接影响着危机管理的绩效。为此,本文从分析林德布洛姆渐进决策模式在我国危机决策实践中的适用性入手,探寻实现危机决策科学化的有效途径。 一、危机与危机决策

不同的学者采用不同的术语描述危机。罗森塔尔( Rosenthal)和皮内泊格(Pijnenburg)认为,危机就是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巴顿(Barton)认为,“危机是一个会引起潜在负面影响的具有不确定性的大事件,这种事件及其后果可能对组织及其员工、产品、服务、资产和声誉造成巨大危害”。尽管定义不同、内容有所侧重,但都在一定程度上阐释了危机的特征,即危机具有爆发突然、发展难以预测、结果不确定的特点。同时,也揭示出危机实质上是一种决策情势。在此情境中,决策者的基本价值观念受到了猛烈冲击,危机的突发性和不确定性严重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及社会的稳定。为了有效遏止或遏制危机的发展,决策者必须在有限时间内回应危机事件。由于危机决策是在时间紧迫、信息有限、资源稀缺的条件下做出的非例行决策活动,因此危机决策具有不同于常规决策的以下特点: 1.决策主体精英化。作为政府治道变革的目标模式之一,民主行政实现的有效途径在于决策主体的多元化,即通过建立参与性的行政决策机制,拓宽危机决策主体范围。然而在危机决策中,政府必须高效快速地回应危机,危机决策不可能在充分民主协商的基础上进行,而只能由决策中枢机构和

托达罗模型的不足与改进

托达罗模型的不足与改进 一、二元结构与托达罗模型 W. Lewis 在《无限劳动力供给下的经济发展》(1954)中指出,二元经济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情况,在具有二元经济结构特征的社会里,由于传统农业部门存在着大量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剩余劳动力,所以劳动力供给具有完全的弹性,只要城市工业部门的工资高于农村固定的维持生存的工资水平,就会吸引农业劳动力源源不断地从农村流向城市,直到农村剩余劳动力被城市完全吸收、农村工资和城市工资趋向一致、城乡差别逐步消失、国民经济实现现代化为止。G. Ranis 和J. Fei 在《经济发展理论》(1961)中对Lewis 模型进行了补充,对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发展关系给予了清晰的表述,并强调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城市工业部门扩张的重要作用,从而形成“刘易斯-拉尼斯-费(Lewis-Ranis-Fei )”模型。Ranis 和Fei 在《劳动剩余经济的发展:理论与政策》(1964)中又进一步把城乡协调发展过程分为农业经济、二元结构经济和成熟经济三个阶段,强调二元经济中农业部门必须依靠技术进步以提高生产率,保持农业和工业的均衡发展。乔根森(D.W.Jorgenson )在《二元经济的发展》(1961)中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前提条件是农业剩余。只有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农业剩余不断增加,才能使得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工业部门。由此可见,乔根森更看重农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作用,也更强调市场机制对劳动力转移过程的影响。然而,20世纪60和70年代许多发展中国家

城市失业问题日益严重,而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却有增无减,“刘易斯-拉尼斯-费”模型和乔根森模型对此现象无能为力(李陈华,2006)。 1969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托达罗发表了《欠发达国家劳动力迁移与城市失业模型》一文,提出了一个劳动力流动模型。他认为,人口迁移是人们对城乡预期收入差距的反应,而不是对实际收入差距的反应。这种关系可以具体表示为:M=f(d) ,。其中,M表示从农村迁入城市的人口数量,d表示城乡预期收入 差异,表示人口流动是预期收入差异的增函数。而农业部门的预期收入等于未来某年的实际收入,现代工业部门的预期收入则等于未来某年的预期实际收入与就业概率的乘积,因此,城乡预期收入差异可表示为 d=w n -r。其中,w表示城市实际工资率,r 表示农村平均实际收入,n 表示就业概率。托达罗又将就业概率表示为: 。其中,Y表示现代部门工作创造率,N表示现代部门总就业人数,S 表示城市地区总劳动力规模。托达罗进一步指出,现代部门工作创造率等于工业产出增长率减去现代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即Y =入-P。其中,入表示工业产出增长率,p表示现代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然而,以上的短期劳动力流动行为模型不能很好地反映客观事实,因为迁移者往往要好几年才能在现代部门找到工作,故人口流动模型应建立在较长的时间范围上。假定V(0) 代表迁移者计划期内预期城乡收入差异的贴现值,、 分别代表t 期城市和乡村的实际工资率,n 表示计划范围内的时

渐进决策模型

渐进决策模型 渐进决策模型是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和政策科学家林德布洛姆提出的。林德布洛姆是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渐进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所提出的渐进决策模式,在美国的政治学与行政学界很有影响。渐进决策模型也是从批判理性决策模型入手的。林德布洛姆关于渐进决策的思想,在他的早期著作《政治、经济、福利》一书中已具雏形。1958 年林德布洛姆在批评传统的政策分析方法时,提出了“渐进分析”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 1 、因为现实政治所推行的渐进政治,对政策问题,各政治领袖与政党的看法大致上达成共识,所能调节或改变者,只是在小的支节问题上,因而是渐进的,在实际政治中,不一定需要用许多理论。 2 、尽管政策分析或制定也会经常出现许多变量,但渐进分析只注重几个重要变量,方案的考虑也只限于少数几个。 3 、价值与事实在渐进分析中交互使用,互为一体。现实政治中的基本价值已达共识,无需再寻求各种不同的价值标准作为决定的标准。 4 、渐进分析着重以已有的政策为前提,这样的政策更可能被社会上一般人所接受,并且与实现差距不大,不致于冒险。

按照上面的想法,林德布洛姆认为渐进决策需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1 )按部就班原则按部就班,修修补补的渐进主义者或安于现状者,或许不象个英雄人物,但却是个正在进行勇敢的角逐的足智多谋的问题解决者;(2 )积小变大变原则从形式上看,渐进决策过程似乎行动缓慢,但由微小变化的积累可以形成大的变化。渐进决策要求变革现实是通过一点一点的变化,逐步实现根本变革的目的;(3 )稳中求变原则政策上的大起大落是不可取的,欲速则不达,势必危害到社会的稳定。为保证决策过程的稳定性,要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通过一系列小变达到大变之目的。 综上所述,渐进决策模型从认识论与方法论的角度,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从认识论上讲,它在于以历史和现实的态度将决定运行看成是一个前后衔接的不间断过程;从方法论上看,它注重事物变化的量的积累。以量变导致质变,主张通过不间断的修正,达到最终改变政策之目的。 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模型,因其所具有的固有缺陷,同样也遭到了不少学者批评。人们认为,这种模式在社会稳定,变迁速率缓慢还比较适宜。但社会条件与环境发生巨大变革时,需要彻底改革现有政策,这种模式非但起不到应有作用,很可能阻碍社会的变革。理性决策模型所要求的过于理想化,在现实世界中是无法达到的,而渐进决策模型虽与实际决策过程相近似,但只适用于稳定的社会中。

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说明介绍

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部 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简介 袁志刚(000018) 目录 1 .导论 (1) 2.托达罗模型的基本理论假说 (1) 2.1.促进人口流动的基本经济力量,是相对收益和成本的理性经济考虑 (1) 2.2.迁移决策取决于预期的而不是现实的城乡工资差异 (1) 2.3.城市就业机会的概率与城市就业率成正比,而与城市失业率成反比 (2) 3 .托达罗模型的基本假设条件 (2) 3.1.两部门 (2) 3.2.不存在剩余农业劳动 (2) 3.3.城市最低工资水平由制度外生决定(制度工资),且高于市场出清水平 (2) 3.4.就业概率=城市(现代部门)已就业劳动力/城市劳动力供给总量 (2) 3.5.只要在边际上期望城市收入超过乡村收入,乡城人口流动就不会停止 (2) 3.6.两部门的雇主为追求利润最大化都遵循边际生产力定价原则 (2) 3.7.农产品的价格简单地由两部门的相对产量决定 (2) 4 模型的完整表述 (2) 4.1. 模型的均衡 (2) 4.2. 均衡失业的存在性 (4) 5 .托达罗模型的政策含义 (5) 5.1.应当减轻因发展战略偏重城市而引起的城乡就业机会不平等 (5) 5.2.依靠工业扩张不能解决当今发展中国家城市严重的失业问题 (5) 5.3.应当鼓励制定一体化的农村发展规划 (6)

6. 对两种解决城市失业问题政策的社会福利分析 (6) 6.1 工资补贴 (6) 6.2 限制人口流动 (7) 6.3 两种政策的组合 (7) 7. 参考文献 (8) 图1 均衡失业的存在性 (4)

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简介 1、导论 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刘易斯提出其著名的人口流动模型后,大多数西方发展经济学家一般都肯定乡-城间的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认为劳动力从低生产力部门转移到高生产力部门可以提高整个经济的总生产力,从而促进了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当时西方发展经济学家主要关心的是如何加速这种人口流动的趋势,或者说如何清除这种人口流动的障碍。”1但60年代末70年代初,针对发展中国家城市的失业问题,以迈克尔.P.托达罗(Michael P. Todaro)为首的一批发展经济学家指出,在许多欠发达国家(特别是热带非洲),“尽管农业的边际生产力为正,而且存在相当水平的城市失业,但乡-城间的人口流动不仅继续存在,而且呈现出加速趋势。”2他们认为建立在充分就业基础上的传统人口流动模型(如刘易斯模型)无法对这一现象做出合理并令人信服的经济解释。因此,他们将研究的着眼点转向被传统理论忽略了的城市失业问题,试图发展新的人口流动理论以更好地解释这一现象。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正是这一努力的产物。本文拟就这一模型及其含义做一些简要的介绍。 2、托达罗模型的基本理论假说 托达罗模型从个人的迁移决策出发,对影响个人迁移决策的因素和人口流动机制提出了1谭崇台主编,2000年,《发展经济学》,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0年3月第一版第217页。 2John R. Harris and Michael P. Todaro , 1970, Migration , Unemployment and Development: A Two-Sector Analysis ,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60, p126。

论林德布洛姆渐进决策模型的缺陷

论林德布洛姆渐进决策模型的缺陷 摘要从林德布洛姆渐进决策模型存在的缺陷考虑,该模型存在的路径依赖特性导致了中国户籍制度改革决策者过多地惧怕 路径切换成本,从而受制于以往的政策传统不敢轻易改变现行政策。从正式制度安排和社会效率的角度出发,通过比较渐进决策模 型与跨越式决策模型在中国户籍制度改革中的利弊指出,跨越式决策模式理应代替渐进决策模型。 关键词决策模型户籍制度制度安排 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 于经济基础。户籍制度作为上层建筑或公共政策范畴之一,不仅反映 其经济基础,也反作用其经济基础。户籍制度政策的制定和变革是政 府行为。它与政府的体制(即政府的组织、结构、职责和功能)密切相 关,可以说,户籍制度是政府体制的函数。从这几个方面来分析中国 现行的户籍制度,我们不难理解中国户籍制度改革有其必然的路径。 中国曾是一个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其计划体 制向市场体制转换的过程中,由于初始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存在一定 程度上的不完善性,中国在其改革过程中采取了保守的渐进式改革方 略。实践证明,从稳定的角度看,这一方略无疑是正确的。与此相应, 作为上层建筑或公共政策范畴之一的户籍制度改革方略也采用了渐 进方式——渐进决策模型。中国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一系列修修 补补的户籍制度改革证实了这一模型的存在。然而,在中国经济高速 发展、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今天, 以稳定作为追求目标、以量变为主、保守型的渐进决策模型的缺陷也 是显而易见的。中国户籍制度改革速度不仅明显滞后于经济体制改 革的速度,而且严重阻碍了要素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基本人权——迁 徙自由的最终实现。 二、中国户籍制度改革实践——林德布洛姆渐进决策模型在中国 的运用 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它诞生于上 个世纪五十年代,对当时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 作用。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育,户籍制度的滞后性 和弊病也逐渐显现出来。因此,中国自上个世纪 80 年代初开始了计 划经济体制下遗留下来的最后一座也是最为坚固的堡垒——户籍制 度的改革。下面一系列事件显示了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基本轨迹, 其中暗含了林德布洛姆渐进决策模型在中国户籍制度改革中的运用: 1984 年 10 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 规定凡在集镇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和家属,在集镇有固定住所, 有经营能力,或在乡镇企事业单位长期务工,准落常住户口,口粮自理。 1985 年 7 月,公安部颁布了《关于城镇暂住人口管理的暂行规定》, 决定对流动人口实行《暂住证》、《寄住证》制度,允许暂住人口在城镇 居留,这些规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中关于超过三个月 以上的暂住人口要办理迁移手续或动员其返回常住地的条款,作了实 质性的变动。 1985 年 9 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 份证条例》,规定凡 16 岁以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均须申领居民 身份证,为人口管理的现代化打下了基础。

第12章 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理论

第12章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理论 一、林德布洛姆渐进决策理论的产生背景与形成过程 1.理性决策模式的主要观点 (1)决策者知道所有同具体问题有关的目标; (2)所有有关问题的信息都是可得的; (3)决策者能辨别所有的选择; (4)决策者能有意义地评估这些选择,即研究选择的结果并加以衡量和比较; (5)所作的选择能最大限度地扩大决策者指出的价值。 理性决策模式是从规范的角度去考察问题的,它深受早期经济理论的影响。认为人在政治和行政决策的活动中也是可以非常理性的。 2.“有限理性”决策模式对理性决策模式的批评 (1)决策者事实上并不具有有关决策状况的所有信息; (2)决策者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 (3)决策者在有了有关决策状况的简单印象后就行动; (4)决策者的选择行为受所得信息的实质和先后次序的影响; (5)决策者的能力在复杂的决策状况中受到限制; (6)决策行动受到决策者过去经历的影响; (7)决策行动受决策者个性的影响。 3.“渐进决策”模式对理性决策模式的挑战 (1)林德布洛姆认为社会政治过程包含的基本形态 ①价格体系。在政治领域中,社会大众需要服务,政治领袖需要权力。如价格体系一样,政治领袖控制着社会大众,同时又被社会大众控制,两者相互控制。 ②层级体系。层级体系是政治领袖为实现其目标,由上而下、层层控制的工具。随着目的的不同,体系的结构形式会有很大差别。 ③多元体制。在多元化的政治体系中,存在着多元政治权力中心,决策经常是在各党派公开地相互竞争中进行,各政治领袖受到多元体制形态的控制。 ④议价。市场上买卖双方要相互讨价还价。妥协的结果是互相退让,选取折中方案作为成交的价格。在政治上,各政治势力团体,如政党、政治派别与利益集团等,相互妥协、交易,取得一种能牵制各政治领袖的“议价”。 (2)“渐进主义”的优点 ①决策所选择的方案与现实状况相差不大,可以预测。 ②在一时无法搞清人们的各种需求时,渐进方案会以不断尝试的方式,找出一种满意的结果。 ③易于协调各种相互冲突的目标,不会因远离原有目标,搞乱了原目标间的秩序。 ④渐进方式可以帮助人们检验所做的抉择是否正确,特别是在复杂条件下,可以孤立某些因素,比较其利弊。 ⑤渐进方式比较稳妥,容易控制,能够及时纠正错误,不会造成大起大落的状况。 (3)传统的全面理性决策模式的特征 ①明确区分目标与行动,将目标当作政策分析的前提; ②在目标与手段的分析中,先确立目标,再寻找手段; ③认为好的政策是实现目标的最佳手段; ④主张综合或全面的分析; ⑤过分强调理论的作用。 (4)“渐进调适”模式的特征

浅谈渐进决策模式在危机决策中的适用性

浅谈渐进决策模式在危机决策中的适用性论文关键词:危机决策决策模式 论文摘要:渐进决策模式是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政策分析的创始人林德布洛姆在对理性决策模式产生质疑的情况下提出的。决策者为了协调各种政治力量的矛盾冲突,在决策过程中只能采取对现实中既定的决策方案进行小小修改的方式,在社会稳定的前提下实现决策目标。可见,较之理性决策方式,林德布洛姆所倡导的渐进决策模式更加切合实际。如果说理性决策模式通过强调合理计算倡导了一种理想化的决策目标,渐进决策模式的功绩则主要在于从实证角度创建了一套新的决策方法理论。该方法理论的产生有深刻的现实原因和科学的理论依据。 优化决策模型是优化政策制定的指南。而优化决策模式的基本途径是分析决策模式的适用性。在分析危机决策和渐进决策模式内涵的基础上,批判了渐进决策模式不适用于危机决策的普遥观点,并提出渐进决策模式将是危机决策主流模式的理论预设。同时主张通过扩大危机事前决策的民主参与和提高危机事中决策的满意度完善危机决策 一、危机与危机决策 不同的学者采用不同的术语描述危机。罗森塔尔和皮内泊格认为,危机就是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巴顿认为,“危机是一个会引起潜在负面影

响的具有不确定性的大事件,这种事件及其后果可能对组织及其员工、产品、服务、资产和声誉造成巨大危害”。尽管定义不同、内容有所侧重,但都在一定程度上阐释了危机的特征,即危机具有爆发突然、发展难以预测、结果不确定的特点。同时,也揭示出危机实质上是一种决策情势。在此情境中,决策者的基本价值观念受到了猛烈冲击,危机的突发性和不确定性严重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及社会的稳定。为了有效遏止或遏制危机的发展,决策者必须在有限时间内回应危机事件。由于危机决策是在时间紧迫、信息有限、资源稀缺的条件下做出的非例行决策活动,因此危机决策具有不同于常规决策的以下特点: 二、渐进决策模式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辨证统一规律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并呈现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发展轨迹。渐进决策模式正是马克思主义事物发展的辨证统一规律在公共政策中的科学体现。在政策制定上,它并不要求决策者全面推翻原有政策,而只需要着眼于几个重要变项,通过逐步或微小的改变,形成新的政策。 作为对政策制定过程的真实描述,渐进决策模式的优点一方面在于它满足了政治一致性的要求。渐进决策模式推崇对现行政策做枝节调整,遵循按部就班、积小变为大变、稳中求变的原则,不仅实现了决策目标,同时也有效维护了社会的政治稳定。另一方面,渐进决策模式可以有效减少决策成本、降低决策风险。采取渐进决策模式制定的每一项政策,通过在既定政策基础上搜集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