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硒的生物学功能及应用

纳米硒的生物学功能及应用
纳米硒的生物学功能及应用

硒在植物中的作用

硒在植物中的作用 硒在植物中的作用 土壤中的硒是植物的主要来源,大气中的硒也是植物硒的来源之一。根据植物对硒的吸收能力,可分硒积聚植物和硒非积聚植物两大类。硒积聚植物常被称为“硒指示植物”。包括两种:(1)原生硒积聚植物,如黄芪属(Astragalus)植物,含硒量常超过1000ug/g;(2)次生硒积聚植物,如紫苑属(Aster)植物,每克含硒量很少超过几百微克。许多杂草和大部分农作物类植物,是硒积聚植物,含硒量不超过30ug/g,其中十字花科植物对硒的积聚能力最强,其次是豆科,谷类最低。谷类中,小麦对硒的积聚最多。据研究,在土壤中增施硒肥或在植株叶面上喷洒硒剂溶液,可提高植物的含硒量。植物中的硒主要以有机硒化合物的形式存在。植物对硒的吸收是一个主动过程,但一些因素也会影响植物对硒的吸收。土壤类型不同,硒的存在形式和含量不同,植物对硒的吸收也不同。在酸性土壤中(pH值4.5~6.5),硒常以难溶解的碱式亚硒酸铁存在,不易被植物利用和吸收;在劫难在碱性土壤中(pH值7.5~8.5),硒可氧化成硒酸根离子而成水溶性的,易被植物吸收和利用。在某些气候极潮湿的地区,土壤中硒的大部分被雨水等淋滤掉了,植物含

硒量因此受影响。以不同形式存在的硒,它们被植物吸收的程度是不相同的。硒酸盐的吸收比亚酸盐更容易,单质硒不易为植物所吸收。由于硒酸盐、亚硒酸盐与硫酸盐、亚硫酸盐的相似性,硫对硒的吸收有竞争作用。植物所生长的环境以及植物的种类都将影响植物对硒的吸收。据研究报道,硫饥饿能促进番茄对厅的吸收和运输;在低浓度范围 (0.025mgSel-1)、硫(60mgsL-)对硒的吸收有协助作用,这有大豆、大麦、水稻吸收硒、硫的研究例证,但在较高浓度下对硒、硫的吸收表现出相互拮抗。 硒是硒积聚植物的必需微量元素。原生硒积聚植物总是生长在含有可利用形式的硒的土壤中,含硒量每克土高达几千微克的硒,而生长在其附近的同一类植物的硒非积聚各种,仅含有几微克的硒。硒不是硒非积聚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微量元素。硒可能是高等植物生长的必需营养元素。据研究,用不同浓度的亚硒酸钠处理稻种,培养基中适量的硒 (0.1~1.0ug/g)可以促进水稻的生长、增加产量及籽粒中的硒含量。1.0ug/g的硒可明显提高水稻苗期的根系活力和分蘖期、孕穗期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籽粒中的氮含量、硒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空秕率大大降低。玉米植株叶面喷硒试验表明,不仅谷实硒含量提高了,还有增产的趋势。湖北省鄂西州将硒投放油菜田中,油菜增产1~3成。

系统生物学综述doc

系统生物学:整合各种组学的信息和方法 姓名:王玉锋 学号:061023050 20世纪生物学经历了由宏观到微观的发展过程,由形态、表型的描述逐步分解、细化到生物体的各种分子及其功能的研究。70年代出现的基因工程技术极大地加速和扩展了分子生物学的发展;90年代启动的人类基因组计划是生命科学史上第一个大科学工程,开始了对生物全面、系统研究的探索;2003年已完成了人和各种模式生物体基因组的测序,第一次揭示了人类的生命密码。人类基因组计划和随后发展的各种组学技术把生物学带入了系统科学的时代。 系统生物学是在细胞、组织、器官和生物体整体水平研究结构和功能各异的各种分子及其相互作用,并通过计算生物学来定量描述和预测生物功能、表型和行为。也就是说,系统生物学是以整体性研究为特征的一种大科学。系统生物学将在基因组序列的基础上完成由生命密码到生命过程的研究,这是一个逐步整合的过程,由生物体内各种分子的鉴别及其相互作用的研究到途径、网络、模块,最终完成整个生命活动的路线图。 借助于基因组和转录组的序列、功能基因组和蛋白质组的方法,可以绘制特定有机体的转录组图、蛋白质组图、相互作用图谱、表型组图及所有转录物和蛋白的定位图。这种整合的组学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消除单种组学研究方法中带来的假阳性和假阴性,给出基因产物及其相互作用和关系的更好的功能性注释,有利于相关的生物性假设的生成。基于这些整合数据的计算学的方法可以模拟生物过程的进程。系统生物学可以被看作是个种组学方法的整合、数据的整合、生物的系统化和模型化。 系统生物学的特点: 和以往系统科学研究复杂系统相比,系统生物学的研究将更为复杂和困难。非生物的复杂系统一般由相对简单的元件组合产生复杂的功能和行为,而生物体是由大量结构和功能不同的元件组成的复杂系统,并由这些元件选择性和非线性的相互作用产生复杂的功能和行为。因此,我们要建立多层次的组学技术平台,研究和鉴别生物体内所有分子,研究其功能和相互作用,在各种技术平台产生的大量数据的基础上,通过计算生物学用数学语言定量描述和预测生物学功能和生物体表型和行为。 系统生物学也将使生物学研究发生结构性的变化。长期以来,生物学研究是在规模较小的实验室进行的,系统生物学研究将由各种组学组成的大科学工程和小型生物学实验室有机结合实施的。系统生物学研究也将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进行学科交叉和国际合作,如人类基因组计划、人类单体型图谱计划、人类表观基因组学计划等。 系统生物学的技术平台: 系统生物学的主要技术平台为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相互作用组学和表型组学等。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分别在DNA、mRNA、蛋白质和代谢产物水平检测和鉴别各种分子并研究其功能。相互作用组学系统研究各种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发现和鉴别分子机器、途径和网络,构建类似集成电路的生物学模块,并在研究模块的相互作用基础上绘制生物体的相互作用图谱。表型组学是生物体基因型和表型的桥梁,目前还仅在细胞水平开展表型组学研究。 计算生物学可分为知识发现和模拟分析两部分。知识发现也称为数据开采,是从系统生物学各个组学实验平台产生的大量数据和信息中发现隐含在里面的规律并形成假设。模拟分析是用计算机验证所形成的假设,并对体内、外的生物学实验进行预测,最终形成可用于各种生物学研究和预测的虚拟系统。 系统生物学的工作流程: 系统生物学的基本工作流程有这样四个阶段。首先是对选定的某一生物系统的所有组分进行了解和确定,描绘出该系统的结构,包括基因相互作用网络和代谢途径,以及细胞内和细胞间的作用机理,以此构造出一个初步的系统模型。第二步是系统地改变被研究对象的内部组成成分(如基因突变)或外部生长条件,然后观测在这些情况下系统组分或结构

浅谈生物刺激素

浅谈生物刺激素 生物刺激素的分类与作用 近几年来,全球农资市场上有一个比较时尚的新名词——生物刺激素。或许有些人对它有所了解,亦或许有些人仅听过这个名字而已。其实,它离我们并不遥远。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农资圈的朋友们一定听说过这些产品:土壤改良剂、生长调节剂、生物活性物质、植物助长剂、植物保护素等等,其实这些产品都在不同程度或者不同方面体现出了生物刺激素产品的某些功能或特性。那么,到底什么是生物刺激素呢?它是肥料吗?或是农药吗? 答案:均不是。生物刺激素比较权威的一个定义是欧洲生物刺激素产业联盟在2012年7月给出的。联盟给了这样一个定义:植物生物刺激素是一种包含某些成分和微生物的物质,这些成分和微生物在施用于植物或者根围时,其功效是对植物的自然进程起到刺激作用,包括加强/有益于营养吸收、营养功效、非生物胁迫抗力及作物品质,而与营养成分无关。由此可知,生物刺激素既不是农药,更不是传统肥料,它的靶标是农作物本身,它可以提高肥料利用率或增强农药药效,改善作物的生理生化状态,提高抗逆性,改善作物品质和产量提高。欧洲生物刺激素产业联盟成立于2011年6月,意大利世科姆总部的全球肥料市场总监Sandro Secco先生是欧洲生物刺激素产业联盟六位理事之一。 在2011年7月,美国的企业也成立了一个生物刺激素联盟,目前已有15家企业加入。其中意大利世科姆-奥克松集团旗下的分支机构Sipcam Agro USA, Inc. 亦是成员之一。该联盟对于生物刺激素是这样描述的:一个生物刺激素是一种材料,当应用到植物、种子、土壤或栽培基质中,再和已有的施肥计划相结合,增强了植物对养分的利用效率,或者以直接或间接方式提供改善植物生长或抗逆反应。而我们中国农用生物刺激物产业联盟(成立于2012年12月)对于生物刺激素也有类似的诠释:是指适用土壤和农作物后,能改善土壤生态、激发作物潜能、增强作物系统抗性,从而提高产量、品质和农业生产效率的一类物质。 综上,生物刺激素是有别于常规化肥的,也是不同于植物保护剂的,在作物的生长过程中,它是作为对营养和植物保护剂的协同角色,三者协同作用,维持作物生长健康、有活力。 在国外,生物刺激素产品通常被分为八大类:腐植酸类物质、复合有机物质、有益化学元素、非有机矿物(包含亚磷酸盐)、海藻提取物、甲壳素和壳聚糖衍生物、抗蒸腾剂、游离氨基酸类等。各类在不同方面的特性有所不同。详情如下:

纳米材料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纳米材料属于纳米技术中的一种,是一种很特殊的材料。物质到纳米尺度以后,大约是在0.1—100纳米这个范围空间,物质的性能就会发生突变,出现特殊性能。纳米材料指的就是这种尺度达到纳米单位的、具备特殊性能的材料。它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广泛,包含以下几点: 1、纳米磁性材料 在实际中应用的纳米材料大多数都是人工制造的。纳米磁性材料具有十分特别的磁学性质,纳米粒子尺寸小,具有单磁畴结构和矫顽力很高的特性,用它制成的磁记录材料不仅音质、图像和信噪比好,而且记录密度比γ-Fe2O3高几十倍。超顺磁的强磁性纳米颗粒还可制成磁性液体,用于电声器件、阻尼器件、旋转密封及润滑和选矿等领域。 2、纳米陶瓷材料 传统的陶瓷材料中晶粒不易滑动,材料质脆,烧结温度高。纳米陶瓷的晶粒尺寸小,晶粒容易在其他晶粒上运动,因此,纳米陶瓷材料具有极高的强度和高韧性以及良好的延展性,这些特性使纳米陶瓷材料可在常温或次高温下进行冷加工。如果在次高温下将纳米陶瓷颗粒加工成形,然后做表面退火处理,就可以使纳米材料成为一种表面保持常规陶瓷材料的硬度和化学稳定性,而内部仍具有纳

米材料的延展性的高性能陶瓷。 3、纳米传感器 纳米二氧化锆、氧化镍、二氧化钛等陶瓷对温度变化、红外线以及汽车尾气都十分敏感。因此,可以用它们制作温度传感器、红外线检测仪和汽车尾气检测仪,检测灵敏度比普通的同类陶瓷传感器高得多。 4、纳米倾斜功能材料 在航天用的氢氧发动机中,燃烧室的内表面需要耐高温,其外表面要与冷却剂接触。因此,内表面要用陶瓷制作,外表面则要用导热性良好的金属制作。但块状陶瓷和金属很难结合在一起。如果制作时在金属和陶瓷之间使其成分逐渐地连续变化,让金属和陶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便能结合在一起形成倾斜功能材料,它的意思是其中的成分变化像一个倾斜的梯子。当用金属和陶瓷纳米颗粒按其含量逐渐变化的要求混合后烧结成形时,就能达到燃烧室内侧耐高温、外侧有良好导热性的要求。 5、纳米半导体材料 将硅、砷化镓等半导体材料制成纳米材料,具有许多优异性能。例如,纳米半导体中的量子隧道效应使某些半导体材料的电子输运反常、导电率降低,电导热系数也随颗粒尺寸的减小而下降,甚至出现负值。这些特性在大规模集成电路器件、光电器件等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 利用半导体纳米粒子可以制备出光电转化效率高的、即使在阴雨天也能正常工作的新型太阳能电池。由于纳米半导体粒子受光照射时产生的电子和空穴具有较强的还原和氧化能力,因而它能氧化有毒的无机物,降解大多数有机物,然后生成无毒、无味的二氧化碳、水等,所以,可以借助半导体纳米粒子利用太阳能

硒的形态分析方法概述及其在生物有效性研究中的应用

硒的形态分析方法概述及其在生物有效性研究中的应用 摘要:硒的形态研究是了解环境中硒的毒性、生物可利用性、迁移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方面的基础。本文总结了环境样品中硒形态的研究方法,及其形态分析在生物有效性研究中的应用。 关键词:硒;形态分析;方法;生物有效性;应用 1前言 硒位于第六主族, 是一种准金属元素。地壳中硒的丰度仅为0.05-0.09 μg/g, 但由于人为因素与自然因素的影响使硒在自然界中分布日益广泛, 一般大气、水、土壤中硒水平为μg/g-ng/g级。 一定条件下, 各种形态的硒类化合物可相互转化。有报道以葡萄糖作为外加碳源, 研究天然水体中亚硒酸钠通过微生物反应转化为单质硒和挥发态硒(如二甲基硒、二甲基二硒) 的实验。 1957年,Schwar首先证明硒作为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中心, 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近年来, 适量的硒摄入水平与癌症、心血管病、糖尿病、白内障、老年痴呆症等各种疾病的密切相关性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我们在贫硒地区通过口服亚硒酸钠来治疗预防克山病、大骨节病。 硒作为多种重金属元素(如Cd、Hg等)的天然解毒剂、可拮抗环境中多种有害物质的毒性。 硒化合物的生理、生物活性,及其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同硒存在的化学形态及不同化学形态下硒的浓度水平直接相关。硒分析方法在研究生命科学、环境科学、材料科学等领域均具重要意义。 1 环境中硒的存在形式 硒存在形式的早期研究主要集中于矿床学、矿物学和环境地球化学。朱建明等[1]于

2003年对已发现的107种硒矿物进行了总结和归类,概述了表生环境中硒的存在形式。环境中硒主要以无机和有机硒形式存在(表1)[2-4,5],不同硒形态间会因pH、Eh和生物作用(如甲基化)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转变,其中pH-Eh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图1给出了常温常压下不同形态硒稳定存在的pH-Eh范围。 表一环境中主要的硒化合物[2,5] Table 1 The major selenium compounds in the environment 硒化合物化学式存在条件 无机硒 硒化氢(-Ⅱa) H 2 Se b气体,不稳定,水中易分解成Se0 硒氢化物(-Ⅱ) Se2-还原环境,金属硒化物,土壤中元素硒(0) Se0还原环境稳定存在,水中不溶解 亚硒酸盐(Ⅳ) SeO 3 2-弱氧化条件,易溶解,如土壤或大气颗粒 偏亚硒酸盐(Ⅳ) HSeO 3 2-酸性或中性条件,易还原,如土壤中 二氧化硒(Ⅳ) SeO 2 化石燃料燃烧放出的气体,易溶于水 硒酸盐(Ⅵ) SeO 4 2-弱氧化条件,易还原,易为植物利用 硒酸根(Ⅵ) SeO 4 2-,HSeO 4 -一般土壤环境 有机硒 二甲基硒化物(DMSe) (CH 3 ) 2 Se b土壤中微生物、细菌形成的挥发组分 二甲基二硒化物(DMDSe) (CH 3 ) 2 Se 2 b植物形成的挥发组分 二甲基硒砜(CH 3 ) 2 SeO 2 b DMSe的前期还原挥发产物,由代谢形成 三甲基硒(CH 3 ) 3 Se+动物代谢产物,以尿形式排放 注:a表示无机硒化合物中硒的价态;b表示该硒化合物具有挥发性。 此外,生物体内还有硒代半胱氨酸(Selenocysteine)、硒代胱氨酸 (Selenocystine)、硒代蛋氨酸(Selenomethionine)、硒乙硫基氨基酪酸(Selenothionine)、硒甲基硒代半胱氨酸( Se-methyl selenocysteine)、硒甲基硒代蛋氨酸(Se-methyl selenomethionine)、γ-谷氨酰硒甲基硒代半胱氨酸(γ-glutamyl-Se-methyl selenocysteine)、硒蛋白(Selenoprotein)等有机硒化合物[5,6],对它们的分离和定量分析一般要用仪器联用技术。

细胞生物学课程论文

无限增殖的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系胰高血糖素样免疫反应的 建立及特性描述 XXX 湖北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专业 1101班 201111XXXXXXX 摘要 1.背景: Hh信号是一种保守的形态形成通路,它在胚胎发育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新兴的证据也支持这一角色在治疗和修复过程以及肿瘤发生中的作用。胰高血糖素样免疫反应性家族的转录因子(Gli1,2和3)通过调节下游靶基因的表达来调解刺猬形态形成的信号。我们以前用来自小鼠胰高血糖素样免疫反应性的一系列胚胎成纤维细胞来描述Gli蛋白在Hh目标基因调节中的个体与合作的角色。 2.结果: 本文中,我们描述了缺乏单个和多个Gli基因自发地无限增值的老鼠胚胎成纤维(iMEF)细胞系的建立。这些非无性繁殖系的细胞系概括了独特的配体介导的转录响应早期的MEFs。然而许多Gli1对目标基因的诱导不起作用,已发现的Gli2空细胞会减弱目标基因的感应而Gli3空细胞表现出提高基底部并促进配体诱导的表达。在Gli1 - / 2 - / - iMEFs中的目标基因反应严重地降低而Gli2 - / 3 / - iMEFs 不能引发转录反应。然而,我们发现Gli1 / 2 - / -和Gli2 / 3 - / - iMEFs对Hh配体都表现出强劲的白三烯依赖性的综合迁移,这证明了这种反应不是依赖性的转录。

3.结论: 本研究提供了一系列Gli-null iMEFs转录和非转录的Hh反应的基本特征。向前推移,在Hh 反应程控中,这些细胞系被证明是一套有价值的工具,用来研究独特功能的调控。 背景 对于多种多样的生物过程,包括发育模式和器官形成,Hh信号通路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调控子。这条路径从上游的Hh配体结合起始,到跨膜转运受体的碎片蛋白(Ptc1)。这减轻了碎片蛋白介导对Smoothened(Smo)的抑制,引发了复杂的下游信号级联(综述[1]]。Gli1和Ptc1是保守的Hh目标基因并且其表达水平被认为是路径活动的可靠指标。大多数Hh信号介导的生物学效应似乎都是通过Hh目标基因的转录调控被调节的,就连最近的一个非转录反应也被确定[2、3]。 在确定Hh在生长和组织与器官的形态发生中发放信号的角色时,空小鼠模型是至关重要的。在探索在通路调节中个体Hh信号介质的功能时,这些模型也被证明是很有价值的。在细胞分析中,Gli1的过度表达已经被发现可以诱导Hh目标基因的表达。小鼠的Gli1 发育正常的这一发现,推断Gli1的功能对于正常发育是可有可无的[4]。小鼠的Gli2 表现出神经管缺陷并且证明减退的Hh目标基因表达在几个组织中[5 - 7]。它支持来自基于细胞分析的研究结果[8],即把Gli2的功能作为一个关键的目标基因的激活剂。对于Gli3空小鼠,在来自于野生型的器官中,增加的目标基因的表达暗示,Gli3的功能是抑制转录。

纳米生物医学材料的应用

纳米生物医学材料的应用 摘要: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是八十年代以来兴起的一个崭新的领域,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发展,纳米材料开始与许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显示出巨大的潜在应用价值,并且已经在一些领域获得了初步的应用。本文论述了纳米陶瓷材料、纳米碳材料、纳米高分子材料、微乳液以及纳米复合材料等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研究进展和应用。 关键字:纳米材料;生物医学;进展;应用 1. 前言 纳米材料是结构单元尺寸小于100nm的晶体或非晶体。所有的纳米材料都具有三个共同的结构特点:(1)纳米尺度的结构单元或特征维度尺寸在纳米数量级(1~100nm),(2)有大量的界面或自由表面,(3)各纳米单元之间存在着或强或弱的相互作用。由于这种结构上的特殊性,使纳米材料具有一些独特的效应,包括小尺寸效应和表面或界面效应等,因而在性能上与具有相同组成的传统概念上的微米材料有非常显著的差异,表现出许多优异的性能和全新的功能,已在许多领域展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引起了世界各国科技界和产业界的广泛关注。 “纳米材料”的概念是80年代初形成的。1984年Gleiter首次用惰性气体蒸发原位加热法制备成功具有清洁表面的纳米块材料并对其各种物性进行了系统研究。1987年美国和西德同时报道,成功制备了具有清洁界面的陶瓷二氧化钛。从那时以来,用各种方法所制备的人工纳米材料已多达数百种。人们正广泛地探索新型纳米材料,系统研究纳米材料的性能、微观结构、谱学特征及应用前景,取得了大量具有理论意义和重要应用价值的结果。纳米材料已成为材料科学和凝聚态物理领域中的热点,是当前国际上的前沿研究课题之一[1]。 2. 纳米陶瓷材料 纳米陶瓷是八十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先进材料,是由纳米级水平显微结构组成的新型陶瓷材料,它的晶粒尺寸、晶界宽度、第二相分布、气孔尺寸、缺陷尺寸等都只限于100nm量级的水平[2]。纳米微粒所具有的小尺寸效应、表面与界面效应使纳米陶瓷呈现出与传统陶瓷显著不同的独特性能。纳米陶瓷已成为当前材料科学、凝聚态物理研究的前沿热点领域,是纳米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3]。 陶瓷是一种多晶材料,它是由晶粒和晶界所组成的烧结体。由于工艺上的原因,很难避免材料中存在气孔和微小裂纹。决定陶瓷性能的主要因素是组成和显微结构,即晶粒、晶界、气孔或裂纹的组合性状,其中最主要的是晶粒尺寸问题,晶粒尺寸的减小将对材料的力学性能产生很大影响,使材料的强度、韧性和超塑性大大

生物学进展综述

浅析澳洲苷蔗蟾蜍入侵及其启示 课程名称:生物学进展 姓名:戚德涛 学号: 2201150219 班级:临床医学(五年制)二班

浅析澳洲苷蔗蟾蜍入侵及其启示 临床医学五年制二班 2201150219 戚德涛 摘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各个大陆、国家之间的交流日益丰富,然而伴随着人们的各种生活、生产活动,很多“多动”的动植物也都搭上了顺风车,进行了漫长而又辉煌的“迁徙之旅”,这就是生物入侵。人们后来才意识到自己将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经济损失、环境破坏,对抗还是接纳生物入侵这一事件也许还未可知。 1、生物入侵的方式 1.1有意引入 福寿螺、克氏原螯虾、牛蛙或水葫芦等是人们出于观赏、养殖有意引入的,在野外放养或弃养后任其自生自灭,最后在野外形成自然种群对动物区系中的土著种造成一定危害,并对当地农业经济造成一定影响[1]。 1.2无意引入 像植物还可能由邻近地域借助河流、风力等方式自然扩散或随交通工具传播进入、随植物引种进入、国际上商品交易或压舱水由于检查不严格随商品带入并发展为野生等方式,动物则多是依附于植物而进入外地。 1.3甘蔗蟾蜍入侵起始 1935年澳大利亚价值不菲的糖类作物,即将被贪婪的蔗糖甲虫破坏殆尽,政府想尽办法,希望能阻止这场由本土蔗糖甲虫引发的噩梦。科学家们不负众望,很快就找到了答案——那就是中美洲的苷蔗蟾蜍。苷蔗蟾蜍在原产地就以甲虫为食。这个由外来物种抑制本土害虫的办法听上去既廉价又有效,获得了人们的一致赞同。同一年科学界们引进了102只苷蔗蟾蜍,进行大范围试验。一开始,澳大利亚人像欢迎救世主一样欢迎这些蟾蜍,不幸的是,这些蟾蜍却另有打算,它们放过那些极难捕捉的蔗糖甲虫,却开始大肆捕食田野中数量庞大的其他昆虫,试验结果错得可怕。失望透顶的科学家们,只得使用杀虫剂来解决甲虫问题。终于获得成功的他们,彻底忘记了失败的蟾蜍试验。然而这些被遗忘的外来物种是不会自行离开的。于是,一场新的噩梦开始了。苷蔗蟾蜍的繁殖能力远远超出了科学家们的想象。甘蔗蟾蜍的繁殖是爆发式的,远远超过了他们在中美洲的繁殖速度,几年时间。原先的102只蟾蜍,十分轻易地变成了数百万只。一场新的战争,开始了... 2、生物入侵的危害 2.1对动植物健康的危害 生物入侵还对人类健康甚至生命产生严重危害并影响国际贸易。一些重大人畜疾(疫)病,给人类健康和社会稳定带来威胁与恐慌,成为影响国际贸易的技术壁垒之一。时下,“疯牛病”、“口蹄疫”、“西尼罗河脑炎”、“猪霍乱”、“鸡流感”等动物疾病的传播均称为“生物入侵”,其特点是不受时间和国界限制可以传播到世界各地,传染给其它生物。大多数传染性的疾病本身在其主要分布区域里都是人类传播的生物入侵者,如天花。另外引入种亦可作为疾病的载体,

微量元素硒生物学作用研究进展

微量元素硒在生物学作用研究进展 摘要:硒是动物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本文系统介绍了目前已知的硒对动物机体的各种生物学作用,并阐述了动物由于硒缺乏和硒中毒而引起的各种疾病以及硒的补充。关键词:健乐保·硒;生物学作用;研究进展 硒(Selenium,Se)是瑞典化学家Berzzilus于1817年首先发现的,在地壳中含量极低。我国从黑龙江到云南有一条缺硒带,东南沿海也存在缺硒区。多年来,硒一直被认为是一种毒性元素,家畜、禽采食高硒土壤中生长的饲料会引起慢性中毒的“硒毒病”。直到1957 年,Eeggert等报道,缺硒的猪会发生肝坏死,心肌和骨骼肌变性,突然死亡。同年,Schwarz 等发现硒可以防止维生素E缺乏性肝坏死,从而确立了硒是动物必需的微量元素的地位。1974年,美国食品和药品局允许在动物的饲料中补充硒,进而硒成为动物饲料中必需的7种微量元素之一,也成为人所必需的14种微量元素之一。 1 硒在体内的分布和代谢 硒存在于动物全身组织细胞中,以肾,肝,肌肉中含量较高,组织中的硒大部分以两种形式存在,一种是硒蛋白中的硒半胱氨酸如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和硒蛋白-P;另一种是硒蛋氨酸。前者是硒表现生物活性的形式。硒的吸收似乎不受调节,而且大部分研究表明硒的吸收率较高,而且不受硒营养状态的影响。用任何方法进入体内的硒都通过粪、尿或呼吸排出体外。各途径排泄的比例随摄入的硒量、动物的种类和饲料中其它矿物质的浓度而变化。当饲料中含有大量硒时,主要排泄途径是经肺部排出具有挥发性的二甲基硒化合物。当饲料中的含量维持在生理水平时,主要随尿排泄,饲料中蛋白质、氨基酸含量增加时,硒随呼吸排泄的量增加。反刍动物从粪中排出的硒比尿中多。 2 硒的生物学作用 抗氧化是硒的主要生物学作用,硒在体内通过抗氧化作用保持生物膜结构不受氧化损伤,参与辅酶A、Q的合成,对蛋白质的合成、糖代谢、生物氧化等都有影响,同时,该元素对维持体内内环境稳定也相当重要。硒能促进动物生长发育、提高繁殖性和各种营养物质的消化率、提高蛋鸡产蛋率、种蛋孵化率和育成率;对增强免疫等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硒的某些作用与维生素 E 具有交叉性。 2.1 抗氧化作用、保护生物膜结构完整和调节部分酶活性

细胞生物学在药学方面的研究综述

细胞生物学在药学方面的研究综述 摘要:细胞是生命的基础,一切生命问题的真正解决都必须在细胞中得到真正解决。细胞生物学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探索药物在细胞中的作用机制,理解新的药物靶标的细胞学基础。细胞生物学采用现代细胞生物学的原理与技术,通过揭示细胞生命活动的本质,在细胞与分子水平研究药物的吸收、转运与作用机制,来解决新药筛选,细胞工程制药等方面的难题。 关键词:细胞生物学药物筛选制药 1.新药筛选 1.1细胞周期与抗肿瘤药物 癌症的进展涉及无休止的基因突变,并通过进化选择成为最具侵袭性的肿瘤表型。这些基因突变形成了癌症的几种特质:漠视增殖、分化停止信号的存在;具备无限增殖的能力;逃避凋亡;侵袭性;新生血管生成的能力。其中前三种特质与细胞周期密切相关并为诊断及临床治疗提供了思路。[1] 林晓钢等人据Hela 细胞中的芳香族氨基酸、嘌呤以及嘧啶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的相应变化引起的光谱变化建立Hela细胞的紫外吸收光谱模型,并且可以通过该光谱模型判读出Hela 群体大致处于细胞周期的哪一时相。[2]通过此项研究可以从细胞分子水平的变化来了解肿瘤细胞增殖周期的规律。研究细胞周期的规律与调控机制对于探索肿瘤发生机制、抗癌药物的设计和作用机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2DNA与靶向药物 脱氧核糖核酸(DNA)是生物的基本遗传物质,是遗传信息的载体。许多分子能与DNA结合,破坏DNA的模板作用,影响基因调控和表达功能,从而诱发很多生物效应。因此DNA与靶向药物分子相互作用的研究是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的重要领域。DNA与靶向药物分子相互作用的研究不仅可以从分子水平阐明生命过程机理、疾病的致病机制,而且可以引导药物的设计与合成、药物体外筛选以及探讨药物的治病机理。另外,对双链DNA(或单链DNA)具有选择性结合或具有序列特异性结合的靶向药物分子可以作为DNA分子杂交与否或识别特定序列

硒的分析方法综述

硒的分析方法综述 摘要:就近年来国内外硒的分析方法进行了综述,着重介绍了吸光光度法、荧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光谱法、电化学分析法。 关键词:硒;吸光光度法;荧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光谱法;电化学分析;综述 1 前言 硒是人体不可缺少的一种微量元素,与机体免疫功能、抗氧化能力等密切相关。适当增加硒的摄入量,对改善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抗癌能力、维持身体健康和预防某些疾病的发生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作用,但过量硒又能引起硒中毒,使人出现头发或指甲脱落、手指或脚趾麻木等病症[1]。因此,硒的分析和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在食品、饮用水、化妆品、生物组织等样品中分析检测硒也显得更为重要。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硒的分析方法进行综述,着重介绍了吸光光度法、荧光光度法[2]、原子吸收光谱法[3]、电化学分析法。 2.1 吸光光度法 吸光光度法通常利用硒(IV)在酸性介质中与某些邻芳香二胺类试剂如3,3 '-二胺基联苯胺(DAB)、2,3-二氨基萘(DAN)等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有色配合物,然后用环己烷或甲苯等溶剂将其萃取至有机相中再进行吸光度的测定,该类显色反应对硒几乎是特效,但由于灵敏度较低,因此该法只能用于测定硒含量较高的样品。 利用硫氰酸盐和碱性染料作为显色体系测定硒的吸光光度法也有报道,黄胜堂[4]研究了在表面活性剂吐温-8O存在下,硒(IV)与碘化物和罗丹明B可形成紫红色三元离子缔合物,通过测定该缔合物在580 nm波长处的吸光度,实现了血清、尿液中微量硒含量的测定,其摩尔吸光系数为4.66×1O5 L·mol-1·cm-1。刘黎[5]的研究表明,阿拉伯树胶作为表面活性对硒(IV)-I-1-孔雀绿形成的配合物能起到很好的增溶增敏的作用,据此,测定了中草药灵芝和黄芪中硒的含量,其摩尔吸光系数为2.5×1O5L·mol-1·cm-1,配合物的吸光度至少稳定24 h不变。 近年发展起来的催化动力学光度分析对于提高硒的光度分析灵敏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催化光度法是利用硒催化加速或阻抑某一化学反应速度,而速率大小与催化剂的浓度存在一定关系,待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停止反应,通过测定溶液吸光度,进而实现硒的定量测定[6 ,7]。该法灵敏、设备简单,易于推广。白林 氧化靛蓝胭脂红褪色反应的催化作用及氯山等[8]研究了在室温25℃时硒对KBrO 3 化钠的活化作用,测定了茶叶中硒的含量,检出限为0.02 mg·L-1。在硝酸介质中,利用痕量硒(IV)催化溴酸钾氧化罗丹明B的褪色反应及动力学条件,建立的动力学光度法测定痕量硒(IV)的方法,其灵敏度为0.905 μg·L-1,测定范围O~9 6μg·L-1,已用于测定抗癌草药中的硒(IV)的测定,获得了满意的结果[9]。2.2 荧光光度法

硒的功效与作用

硒的功效与作用 硒的功效 硒是人体必需且无法自身合成的微量元素,具有提高人体免疫力的作用。目前,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成人摄入量为每日50-250微克,而我国2/3地区硒摄入量低于最低推荐值,因此,中国是一个硒缺乏大国。 硒的作用比较宽泛,但其原理主要是两个: 第一、组成体内抗氧化酶,能提到保护细胞膜免受氧化损伤,保持其通透性; 第二、硒-P蛋白具有螯合重金属等毒物,降低毒物毒性作用。 硒被科学家称之为人体微量元素中的“抗癌之王”,科学界研究发现,血硒水平的高低与癌的发生息息相关。大量的调查资料说明,一个地区食物和土壤中硒含量的高低与癌症的发病率有直接关系,例如:此地区的食物和土壤中的硒含量高,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就低,反之,这个地区的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就高,事实说明硒与癌症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同时科学界也认识到硒具有预防癌症作用,是人体微量元素的“防癌之王”。 科学证实:正是由于"硒"的高抗氧化作用,适量补充能起到防止器官老化与病变,延缓衰老,增强免疫,抵御疾病,抵抗有毒害重金属,减轻放化疗副作用,防癌抗癌。 硒的作用 增强免疫力: 动态有机硒能清除体内自由基,排除体内毒素、抗氧化、能有效的抑制过氧化脂质的产生,防止血凝块,清除胆固醇,增强人体免疫功能。 防止糖尿病: 硒是构成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成分,它能防止胰岛β细胞氧化破坏,使其功能正常,促进糖份代谢、降低血糖和尿糖,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症状。

防止白内障: 视网膜由于接触电脑辐射等较多,易受损伤,硒可保护视网膜,增强玻璃体的光洁度,提高视力,有防止白内障的作用。 防止心脑血管疾病: 硒是维持心脏正常功能的重要元素,对心脏肌体有保护和修复的作用。人体血硒水平的降低,会导致体内清除自由基的功能减退,造成有害物质沉积增多,血压升高、血管壁变厚、血管弹性降低、血流速度变慢,送氧功能下降,从而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升高,然而科学补硒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都有较好的作用。 防止克山病、大骨节病、关节炎: 缺硒是克山病、大骨节病、两种地方性疾病的主要病因,补硒能防止骨髓端病变,促进修复,而在蛋白质合成中促进二硫键对抗金属元素解毒。对这两种地方性疾病和关节炎患者都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解毒、排毒: 硒与金属的结合力很强,能抵抗镉对肾、生殖腺和中枢神经的毒害。硒与体内的汞、铅、锡、铊等重金属结合,形成金属硒蛋白复合而解毒、排毒。 防治肝病、保护肝脏: 我国医学专家于树玉历经16年的肝癌高发区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肝癌高发区的居民血液中的硒含量均低于肝癌低发区,肝癌的发病率与血硒水平呈负相关。她在江苏启东县对13万居民补硒证实,补硒可使肝癌发病率下降35%,使有肝癌家史者发病率下降50%。 综上所述,“硒”是人体必需的,又不能自制,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天补充200微克硒,可有效预防多种疾病的高发。世界营养学家、生物化学会主席,巴博亚罗拉博士称:“硒”是延长寿命最重要的矿物质营养素,体现在它对人体的全面保护,我们不应该在生病时才想到它。

武汉大学-细胞生物学2001-2011考研真题

武汉大学2001年细胞生物学 一、名词解释(10*2.5) 1、apoptosis body 2、receptor mediated endocytosis 3、lamina 4、nuclease hypersensitive site 5、gap junction 6、hayflick limitation 7、kinetochore 8、molecular chaperones 9、leader peptide 10、dedifferentiation 二、简答题 (8*5) 1. 冰冻断裂术将溶酶体膜撕裂出PS,ES,PF,EF四个面,请绘一简图标明。 2. 医生对心脏已经停止跳动的病人采取电击抢救,请说明其心肌细胞是如何同步启搏的。 3. 为什么凋亡细胞的核DNA电泳图谱呈梯状分布带。而病理坏死细胞却呈弥散状连续分布? 4. 将某动物细胞的体细胞核移植到另一去核的体细胞之中,然后其余实验步骤完全按照动物克隆的方式,问能否培育出一头克隆动物来?为什么? 5. 切取病毒感染马铃薯植株的顶芽进行组织培养,这是大量繁育无毒苗的成功技术。试述其去除病毒的原因。 6. 有人认为既然已经有放大几十万倍的电镜,可以不用光镜了,请反驳这种观点的错误。 7. 出生6个月之内的婴儿可由母乳获得抗病的抗体,试述这些抗体是如何由母亲血液转移到婴儿血液中的。 8. 1999年报道,我国科学家成功实现将离体的B型血液改造成O型,请解释其原理。 三、问答题(前两题10分,最后一题15分) 1. 概述Cyclin与CDK在细胞周期调控的工作机制及其在各期引起的下游事件。 2. 试述在细胞质中合成的线粒体内膜蛋白及叶绿体类囊体膜蛋白是如何运送到位与装配的。 3. 综述细胞外被中糖蛋白在细胞内合成,组装和运输的全过程及其对于细胞的主要生理功能。 武汉大学2002年细胞生物学 一、名词解释(10*2.5) 1.nucleosome 2.contact inhibition 3.Telomerase

硒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硒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 曹来福综述闻芝梅审校 硒作为一种微量元素被人们发现的历史并不长。Berzelius于1817年首次发现了该元素并命名为硒。但早在1295年,马可波罗就曾记述了他的坐骑因吃了中国西部的一种现在证实为富硒的饲草而患病,以后陆续有硒中毒的报告。Schwarz和Footz(1957)用Torula酵母喂养大鼠出现肝坏死,并发现能有效防止大鼠肝坏死的第三因子就是硒元素,首次发现了硒对动物的有益作用。以后又有许多人发现不同动物缺硒时的表现不同,如牛、羊缺硒时的白肌病,鸡缺硒时的渗出素质等。Rotruck于1973年发现硒是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酶在防止机体受脂质过氧化的损害中有重要作用。我国近年来的研究也证明克山病与环境中的硒水平低有密切关系。硒的生物学作用,特别是硒对动物和人的免疫功能的影响近来得到许多人的重视,动物实验和人群调查均发现硒对机体免疫功能有多方面影响。 一、硒对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 许多实验室用不同种类的动物进行实验,发现补充硒(通常以亚硒酸盐形式)能使血中免疫球蛋白水平增高或维持正常,还证明硒能增强动物对疫苗或其他抗原产生抗体的能力。 Berenstein报道,给56只家兔注射伤寒疫苗之前或同时皮下注射亚硒酸钠(0.05mg/kg)并加或不加V E(0.03mg/kg),其伤寒抗体滴度较单独注射疫苗的对照组或单补充V E的动物要高,并且这种高抗体滴度能维持数月。Norman和Johnson给牛接种钩端螺旋体疫苗的同时给予硒较单独注射疫苗所产生的抗体滴度要高。Sheffy和SchultzT报道,缺乏硒和V E的狗对减毒肝炎病毒疫苗的反应表现为血中抗体出现延迟且总量减少。Marsh发现饲以适量硒和V E的鸡(0.02ppm亚硒酸盐,100IUVE)比缺乏硒和Ve的鸡的抗羊红细胞(SRBC)抗体滴度高。Spallholze发现摄入或注射亚硒酸盐和Seletoc (含V E和Se)能使小鼠对SRBC的初次和二次免疫的IgM和IgG抗体滴度增高,其中以摄入亚硒酸盐(含Sel~3ppm)时抗体滴度最高。饲料中硒水平高于或低于此范围时抗体滴度均较低,且在此浓度范围内脾脏空斑形成细胞数量也增高3~4倍。Roller报道,亚硒酸盐对饲以甲基汞的小鼠脾溶血空斑数量的减少有中和作用,单独饲时小鼠的空斑形成数增多。 Desowitz和Barnwell的实验指出,补硒具有长期持续效应。小鼠饮用含2.5μg/mlSe的水,接种疫苗后小鼠对再次接受疟原虫的耐受性比单接种疫苗的小鼠要强。仅接种疫苗且患疟原虫血症的小鼠只存活13%,而另外补硒的小鼠存活率达40%,补硒但未接种疫苗的小鼠不受保护。硒对接种与佐剂DDA联合应用的疫苗的小鼠有保护作用,接种与佐剂联合应用疫苗的小鼠患疟原虫血症者有60%生存,补硒则达90%。 有关硒对人体体液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也有报道。人群的硒摄入量随地区不同而异。已知的地区性低硒国家有中国、新西兰和芬兰,其中中国低硒地区人群每日硒摄入量低于10μg,新西兰低硒地区也仅为26~28μg,均较美国国家委员会研究所提取的成人每日硒供给量50~200μg为少。Arvilommi 等在芬兰低硒地区测定补硒组与对照组人群免疫功能的变化及差别。试验前两组血硒值为70ng/ml,实验组补硒11周后,血硒明显增加(169ng/ml)对照组不变,但发现体内硒状态对血清免疫球蛋白

《细胞生物学》考试大纲.doc

《细胞生物学》考试大纲 一、大纲综述 细胞生物学作为现代生命科学发展的分支学科,是高等院校本科生物学各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是生命科学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通过细胞生物学的学习,要求全面系统地掌握细胞生物学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研究方法,并从分子水平上了解细胞的各基本生命活动过程及其调控。本考试大纲主要根据北京林业大学本科生物科学、生物技术专业《细胞生物学》教学大纲编制而成,适用于报考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研究生的考生。 二、考试内容 (1)绪论 细胞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当前细胞生物学研究的总趋势与重点领域;细胞的发现与细胞学说的建立及其所起的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细胞学与细胞生物学发展简史。 (2)细胞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细胞相关的概念、细胞的基本共性;最小、最简单的细胞——支原体、原核细胞的两个重要代表:细菌与蓝藻;真核细胞的基本结构体系、细胞的大小及其分析、细胞形态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比较、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比较。 (3)细胞生物学研究方法 细胞形态结构的观察方法和相关仪器的原理和应用范围、细胞化学组成及其定位和动态分析技术的原理和应用范围、细胞培养类型和方法、细胞工程的主要成就以及用于细胞生物学研究的模式生物。 (4)细胞质膜 生物膜的化学组成及结构模型、膜蛋白的种类及跨膜方式、膜的流动性和不对称性、细胞质膜的功能、膜骨架的结构与功能。 (5)物质跨膜运输 物质跨膜运输的主要方式、运输的基本过程及特征;胞饮作用和吞噬作用的过程及异同、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组成型外排与调节型外排的过程及异同。 (6)细胞的能量转换——线粒体和叶绿体 线粒体的形态结构、化学组成、酶的定位和线粒体的功能;氧化磷酸化的分子基础、偶联机制和ATP 合成酶的作用机制;叶绿体的形态、结构、主要功能——光合作用;半自主性细胞器的概念;线粒体和叶绿体的蛋白质合成、运送与装配;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增殖、起源。 (7)真核细胞内膜系统、蛋白质分选与膜泡运输 细胞质基质的涵义、主要功能;细胞内膜系统的组成、动态结构特征与功能;高尔基体的极性及其与细胞内的膜泡运输;溶酶体的发生及其与过氧化物酶体的差异;信号假说与蛋白质分选信号;蛋白质分选

生物刺激素与激素的区别

加耐特背后的故事(三)-生物刺激素与激素的区别 说到激素,很多人都是谈之生变,农户问到也是选择避而远之。生物刺激素作为一种新的概念肥,它对植物生长所起到很多作用跟激素大同小异,不少人也怀疑它是否应该归于激素一类,其实不然,虽然生物刺激素的概念仍需进一步明晰,但可以明确的是:生物刺激素绝对不等于激素。生物刺激素类产品正成为当前化肥提质增效、进而实现健康、环保农业的一类重要产品。下面我们就来说说两者的区别 植物激素 是指植物细胞接受特定环境信号诱导产生的、低浓度时可调节植物生理反应的活性物质。 人工合成的具有植物激素活性的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已知的植物激素主要有以下6类: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芸苔素内酯。些植物激素可通过人工合成,如吲哚乙酸,一些不可通过人工合成,但可通过生物提取,如赤霉素。人工合成和提取的物质与生物体自身分泌植物激素来源上有所不同,因此也可称为外源植物激素。它们在细胞分裂与伸长、组织与器官分化、开花与结实、成熟与衰老、休眠与萌发以及离体组织培养等方面,分别或相互协调地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与分化 生物刺激素 目前国内对生物刺激素主要分为五大类:腐植酸类、微生物类、植物提取物(包括海藻酸)、动物水解物(氨基酸)、无机及人工合成产品。 虽然植物自身可以合成所需的各种氨基酸,但是受不良气候和病虫害、药害等各种逆境影响,有些氨基酸的合成受到限制或是合成功能减弱,就需要通过根部或是叶面外源的补充来调节植物达到各种生理平衡,促使植物生长达到最佳状态,这也是我们使用氨基酸类生物刺激素的目的 两者区别:生物刺激素不等同于激素,激素成分较为单一,用量小,效果来的快,但遇到恶劣天下效果会大打折扣,生物刺激素成分较为复杂,生产工艺也更高,用量大,效果比激素来的稍满但是稳定,总的来说就是生物刺激素更像中药、激素像西药。合理使用才能发挥两者的最佳作用。

硒的生物功能

第12卷 第3期聊城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V o l.12N o.3 1999年9月Journal of L iaocheng T eachers U niversity(N at.Sci)Sep.1999 硒的生物功能α 宋兴民1) 许恒龙2) 张书光1) (1)聊城师范学院设备处,聊城252059;2)生物系) 摘 要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甲状腺素5′脱碘酶等多种含硒酶的作用机制已研究得较为详细.缺硒是克山病发病的直接因素.体内适当的硒含量具有抑癌功能. 硒蛋白中硒参入到蛋白分子是通过硒半胱氨酸2tRNA识别m RNA中特导的U GA密码子将硒半胱氨酸插入到硒蛋白中的1 关键词 硒酶,自由基,抑癌功能,表达调控 分类号 G613152 自1975年Schw arz发现硒的营养作用以来,硒的生物功能引人注目,大量的国内外研究人员对硒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1现已发现十三种含硒蛋白质或亚单位,对硒蛋白的基因表达和调控过程也取得了新的进展,硒蛋白的研究价值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1 1 含硒酶[1~4] 1.1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2Px)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2Px)是Ro truck首先发现的.该酶分子量为7692KD,由四个相同的1923KD的亚基组成1硒是GSH2Px的必需组分,现已从人、牛、羊的红细胞及大鼠肝中分离制备了结晶酶1该酶以Se2Cys(硒代半胱氨酸)为活性中心,催化还原型谷胱甘肽(GSH)+H2O2?氧化型谷胱肽(GSSG+H2O)或 GSH+ROO H?GSSG+RO H+H2O 其中ROO H代表脂质过氧化物、过氧化DNA和各种碱基、芳香基过氧化物1其生物学功能是抗氧化,对细胞膜及血红白有显著的保护作用,主要催化亲水性过氧化物的还原. 1.2 磷脂过氧化氢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PH GPx) PH GPx是现在研究得较为清楚的一种硒酶,分子量为2.2KD,以一种单体形式存在,活性中心为Se2Cys1该酶催化 ROO H+2R′SH RO H+R′SSR′+H2O 其中ROO H表示过氧化物类,R′SH表示硫基化合物类1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