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剂研发的基本流程细则讲解学习

注射剂研发的基本流程细则讲解学习
注射剂研发的基本流程细则讲解学习

注射液研发的流程

一、试验前期资料信息的收集

1、初步调查品种的基本情况,包括品种的市场份额、销量,药物研究历史

等安全有效的信息,有无专利和保护信息、技术壁垒等。

2、综合评估

撰写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包括产品基本信息,立项目的与依据,有无知识产权和药政保护,产品的特点及试验难易程度、设备是否齐备、国家政策风险等,有无技术壁垒,产品优劣势,经费预算与市场回报。

3、是否有合法原料提供,及价格

如果只是进行制剂的仿制研究,必须提供原料药的合法证明;对于仿制原料的话,必须对药物的合成工艺打通,优化中试生产,质量合格,杂质种类和数量不高于上市品,必须与制剂一同申报。

4、了解临床资料、不良反应资料及产品说明书等相关资料

5、了解国内及进口制剂剂型及规格

全面掌握拟仿制药物的国内外上市情况,包括上市的剂型、规格、厂家等。

6、产品质量标准

查阅产品相关的国内标准(药典标准和国内首仿标准)和进口标准,并试着草拟自己的标准。

7、工艺研究资料

查阅参考文献(CNKI、博硕论文、维普、专利),查阅其合成工艺或制剂工艺,或查找相同剂型的工艺研究资料,对其分析汇总,撰写自己的初步研究方案。

8、专利、国家政策及生产注册情况

查询专利、国家政策及生产注册情况,以保证产品研究能够顺利报批。

二、试验用物品的采购

1、原料的采购

如果只是申请制剂的仿制,必须提供原料的合法来源及其证明文件,必

须选择国内外合法的厂商进行原料的购买,购买时需要厂家提供原料药

的批准证明文件,药品标准,检验报告,原料药生产企业的营业执照,

药品生产许可证,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证书,购销发票,供货协

议等复印件,并要注意原料的种类,是注射级别的还是口服级别的,原

料的包装规格,原料标准是药典标准还是注册标准,原料的采购量是否

充足,价格如何等。

2、辅料和包材的购买

要保证辅料和包材的合法来源,通过对仿制药处方及剂型的分析,粗略

知道所用辅料和包装材料的种类和用量,已有的材料不需购买,没有的

在国家批准的厂家购买辅料和包材,并需要厂家提供辅料和包材的厂家

资质(生产许可证和营业执照,GMP 证书),药品包装材料和容器注册

证,发票,检验报告,标准,购销合同等的复印件。要注意辅料的种类,有食用、药用和注射级之分,辅料的规格,级别,是否为药用,辅料的

标准及辅料包材的用量及用途。辅料采购后还用根据自身情况,拟定检

验标准,对辅料和包材进行检验,出具检验报告书。

3、对照品的购买

针对拟仿制品,首先查询国家中检院有无标准品提供,,如果中检院没有标准品提供的,可以在国内外其他厂家购买,但要保证合法性,采购时

要注意对照品的种类,是否需要购买异构体,对照品的规格及用途,是

定性还是定量使用,采购量是否充足,价格如何。

4、对比药物(原研品)的购买

仿制药必须进行对比研究,首选原研厂产品进行对比,要购买市售品,

重点购买原研药物,另外购买一部分国内仿制品进行全面研究以更具有

说服力,注意市售品的生产厂家,剂型和产品规格及包装规格,采购量

是否充足,必须提供购货发票,如果有质量标注更好。

5、试验研究用耗材的购买

通过查阅质量标准,及草拟的试验方案,先期购买试验可能用的耗材,

如色谱柱、杂质对照品等,并应有相应资质材料、发票等。

三、处方前研究

1、药物理化性质测定

包括药物在各种溶剂中溶解度、在各pH条件下的溶解度,pKa值、油/水

分配系数、比旋度、熔点、晶形、水分等。

2、考察药物在固态和/或液态下对光、热、湿、氧等的稳定性情况、所含杂

质情况。

3、观察、测定药物的基本性状

包括药物的外观、吸湿性等。

4、考察、了解药物的生物学性质(在生理环境下的稳定性、药代动力学性

质、毒副作用及治疗窗)。

5、药物的鉴别试验

参考原料药的质量标准或出厂检验标准、或参考相关资料对药物进行鉴

别试验,包括化学鉴别和色谱鉴别等。鉴别试验方法要进行验证,项目

包括专属性和耐用性。

6、对比药物(原研品)研究

参考已上市的制剂的质量标准(或参考其它注射液的质量标准),逐项对

原研品进行试验研究。

7、考察辅料相容性

调研分析拟用辅料的理化性质与合理用量范围,调研分析药物与拟用辅

料之间、不同辅料之间的相容性,进行相容性研究。

四、质量分析方法研究

(一)含量检测(含方法学验证)

参考已上市制剂的质量标准(或参考其它注射液的质量标准,或自拟

标准)中含量测定方法项,一般情况下,有滴定法、紫外分光光度法

和高效液相色谱法,以后两项为多。含量测定需要进行方法学验证,

包括准确度、精密度(重复性和中间精密度)、专属性、线性、范围、

耐用性。

1、紫外分光光度法

1)紫外波长扫描确定含量检测最佳波长(制剂处方确定后或用

原研品,进行波长扫描,保证在选择的波长处辅料无干扰)。

2)准确度(回收率)在规定范围内,设定3个浓度,每个浓度分

别制备3个样品,进行测定。

3)精密度a、重复性(设定3个浓度,每个浓度3个样品或相当于

100%浓度的样品至少测定6次);b、中间精密度(不同日期、

不同分析人员、不同设备);c、重现性(制剂按一定的浓度处

理,进样六次)。

4)专属性(在杂质可获得的情况下,试样中可加入杂质和辅料,

考察测定结果是否受干扰,并与未加杂质和辅料的试样比较测

定结果;在杂质或降解产物不能获得的情况下,可将含有杂质

或降解产物的试样进行测定,与另一经验证的方法或药典方法

比较结果;用强光照射、高温、酸碱水解或氧化的方法进行加

速破坏,以研究可能的降解产物和降解途径,对比二法的结果)

5)线性(至少制备5份系列浓度的样品,列出回归方程、相关系

数和线形图)

6)范围(应为测试浓度的80%~120%)

7)耐用性(被测溶液的稳定性、样品的提取次数、时间等)2、高效液相色谱法

1)确定固定相和流动相(无参考标准的,要先进行筛选)

2)确定进样量、流速、柱温、检测器(有紫外吸收的用紫外检测器,先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扫描样品,确定紫外检测波长)

3)准确度(回收率)在规定范围内,设定3个浓度,每个浓度分别制备3个样品,进行测定。

4)精密度a、重复性(设定3个浓度,每个浓度3个样品或相当于100%浓度的样品至少测定6次);b、中间精密度(不同日期、不同分析人员、不同设备);c、重现性(制剂按一定的浓度处理,进样六次)。

5)专属性(在杂质可获得的情况下,试样中可加入杂质和辅料,考察测定结果是否受干扰,并与为加杂质和辅料的试样比较测

定结果;在杂质或降解产物不能获得的情况下,可将含有杂质

或降解产物的试样进行测定,与另一经验证的方法或药典方法

比较结果;用强光照射、高温、酸碱水解或氧化的方法进行加

速破坏,以研究可能的降解产物和降解途径,对比二法的结果)6)线性(至少制备5份系列浓度的样品,列出回归方程、相关系数和线形图)

7)范围(应为测试浓度的80%~120%)

8)耐用性(被测溶液的稳定性、样品的提取次数、时间等;流动相的组成和pH值、不同厂牌或不同批号的同类型色谱柱、柱温、

流速等)

(二)有关物质检测(含方法学验证)

对在合成、纯化和贮存中实际存在的杂质和潜在的杂质,应采用有效的分离分析方法进行检测。对于表观含量在0.1%及其以上的杂质

以及表观含量在0.1%以下的具有强烈生物作用的杂质或毒性杂质,予

以定性或确证其结构。对在稳定性实验中出现的降解产物,也应按上

述要求进行研究。

杂质的检测分析方法应专属、灵敏。杂质检查应尽量采用现代分离分析手段,主成分与杂质和降解产物均能分开,检测限应满足限度

检查要求,对需作定量检查的杂质,方法的定量限应满足相应的要求。

杂质测定中需检验的项目和验证内容包括需定量(准确度、精密度(重复性、中间精密度)、专属性、定量限、线性、范围、耐用性)

和只需考察限度(专属性、检测限、耐用性)。

杂质研究一般采用薄层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高效液相色谱法应做下述研究。

1、确定固定相和流动相(无参考标准的,要先进行筛选)

2、确定进样量、流速、柱温、检测器(有紫外吸收的用紫外检测器,

先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扫描样品,确定紫外检测波长)

3、准确度(杂质定量测定)向制剂中加入已知量杂质进行测定。如

不能得到杂质或降解产物,可用本法测定的结果与另一成熟的方

法进行比较。在不能测得杂质或降解产物的响应因子或不能测得

对原料药的相对响应因子的情况下,可用原料药的响应因子。应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