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社会学_复习题与答案

教育社会学_复习题与答案
教育社会学_复习题与答案

《教育社会学》试题库

一、填空题

1.作为教育社会学母学科的社会学,其主要研究领域是社会组织和个体、___、主要社会设置、社会环境和___。其中,社会不平等主要研究___、社会阶级与___、年龄与健康问题、性别;社会变迁主要研究城市变迁、城市化和___。

2.教育社会学的制度化历程始自于1907年,因为在这一年,___在美国___首开教育社会学讲座。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冠名为“教育社会学”的讲座。

3.社会差异是___的主要根源,其可以分为___、___、___等。

4.根据组织为其成员服从并参与组织而采取的手段的区别,社会组织可以分为强制性组织、___与___。对于教师而言,学校是兼具___的组织;对于学生而言,学校是___兼而有之的组织。

5.社会学研究中最常用的调查方法有___、个案法、___和问卷法。各种方法经常是互相交叉使用。

6.在西方被公认为教育社会学真正奠基人的是法国的___。世界上第一本正式用“教育社会学”为名的教科书是1917年史密斯出版的___一书。

7.教师的教育自由权包括___、课程实施计划制订权、教学形式与方法运用权和___。

8.就所属社会群体而言,学生主要生活在由___、___及___构成的三重社会之中。

9.1982年2月,___率先开设教育社会学课程,揭开了我国重建教育社会学学科制度的序幕;1989年4月,我国第一个教育社会学学术团体___在杭州成立。

10.教师权威的源泉:教师的法定权威、___、知识权威、人格权威分别是教师对学生施加法定性影响、___、知识性影响及___的主要载体。

11.社会变迁分为___和___、社会混变;其中社会渐变可分为系统和因素水平的渐变;社会剧变可分为___和振荡式剧变;社会混变可分为体制混变和___。

12.教育社会学研究取向的二次大调整中,第一次是由验证的研究取向取代了

___的垄断地位,第二次是___打破了宏观的研究取向的垄断地位。

13.在西方国家,通常以声望、___及___作为评价与分析教师地位的三条主要标准。

14.同辈群体的功能主要是___和“发展功能”。学生同辈群体的发展与形成主要受制于学生的年龄阶段、___、___及学校内部教育结构等多种因素。

15.班级是作为一种学生组织,具有明显区别于其它社会组织的两个重要特性:___和___。

16.学生同辈文化的类型可以分为___、___和___。

17.教育的社会背景极为复杂,其复杂性至少可概括为三点。第一,它包罗万象;第二,它因受教育者而异;第三,它不断变化。而这三点分别主要地体现于教育的三种社会背景之中,即社会结构、___、___。

答案

1.社会不平等;社会变迁;社会分层;贫困问题;社区变迁2.苏扎罗;哥伦比亚大学

3.教育机会不均;地区差异;阶层差异;性别差异

4.功利性组织;规范性组织;规范性和功利性;规范性与强制性5.观察法;访谈法

6.涂尔干;《教育社会学概论》

7. 教科书选用权;评价手段使用权

8. 家庭;学校;同辈群体

9. 南京师范大学;全国教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

10.传统权威;传统性影响;人格性影响

11.社会渐变;社会剧变;观念混变

12.规范的研究取向;微观的研究取向

13.财富;权威

14.“保护功能”;家庭背景;社会地位

15.自功能性;半自治性

16.玩乐型文化;学术型文化;违规型文化

17.社会差异;社会变迁

二、名词解释

1.教育社会学

2.文化

3.教育机会均等

4.验证性研究

5.角色

6.社会化

7.文化传统

8.教育失范行为

9.同辈群体

10.社会分层

11.学校组织文化

12.学生的重要他人

13.社会角色的扮演

14.社会变迁

15.教育分层

16.教师权威

17.社会剧变

18.规范行为

19.教育平等

20.人口的社会变动

21.学习化社会

22.社会角色扮演

23.职业社会化

答案:

1.教育社会学:教育社会学是主要运用社会学原理与方法对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进行事实研究的一门学科,是社会学与教育学的中介学科。

2.文化:广义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之总和。中义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之总和。狭义文化是指生活于一定的文化共同体中的人们长期积淀而成的一套文化心理系统,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审美情趣、道德情操、民族性格等,而价值观念的系统是其核心。

3.教育机会均等:有多种解释:一是起点均等(包括就学机会及学校条件的均等),二是过程均等(包括教育内容及师生关系互动的均等),三是结果均等(包括学业成就,最终所获学历及教育对日后社会生活机会影响的均等)。

4.验证性研究:所谓证验性研究,是实证主义社会学者提倡运用的一种研究方法。其研究目的中在社会学理论的建立。对教育的证验性研究通常由社会学家所从事,被视为证验性的教育社会学,或新兴的教育社会学,并被视为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代表人物孔德、斯宾塞等。

5.角色:“角色”本是戏剧中的名词,指演员扮演的剧中人物。20世纪20—30年代一些学者将它引入社会学,进而发展为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之一。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6.社会化:指个体适应社会的要求,在与社会的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内化社会文化而胜任社会所期待,承担的角色,并相应地发展自己地个性的过程。

7.文化传统:是一定区域、一定社会生活共同体中人们在历史过程中生成、积累、稳定了的心理、艺术、道德、社会组织形式等方面因素与特征的组合体,具有超稳定性和多层次性。

8.教育失范行为:指与教育规范不相一致、不协调甚至是冲突的行为,是以规范行为的对立而存在,是对规范行为的背离或否定,包括越轨行为、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几种。

9.同辈群体:亦称同龄群体,是指由一些年龄、兴趣爱好大体相同的人,为了满足情感需要而自发形成的伙伴群体。同龄群体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是:1、具有身份认同作用;2、具有平等信息交流作用;3、具有情感替代作用;4、具有学习人际交往作用。同龄群体中的对照群体:1、同龄伙伴中的自然领袖人物;2、英雄人物和杰出人才;3、青春偶像人物。

10.社会分层:是依据一定的标准来区分人们在整个社会活动与社会关系中的位置状况。社会分层是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与阶级、阶层的分化而必然出现的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它既是促进社会生产发展与社会机构正常运转的动力,又是导致社会产生不公平与形成各种社会冲突的根源。

11.学校组织文化:学校组织文化主要反映的是学校组织整体的存在形式;它既包括构成学校组织文化的各种物质性的存在,如校园环境、建筑风格等。也包含了学校组织的规章制度以及教师、学生的价值观念等因素。学校组织文化的基本结构:(1)学校组织的物质文化(2)学校组织的制度性文化(3)学校组织的观念性文化。

12.学生的重要他人:重要他人是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大致可分为互动性重要他人和偶像性重要他人。“互动性重要他人”,是学生在日常交往过程中认同的重要他人。学生互动性重要他人的出现往往受学生年龄阶段的影响,还因学生的社会属性而异。“偶像性重要他人”是指因受到学生特别喜爱、崇拜或尊敬而被学生视为学习榜样的具体人物。互动性重要他人和偶像性重要他人两者都对学生的社会化有重要影响。

13.社会角色的扮演:只要是社会成员,都会承担某种社会角色;当一个人具备了充当某种角色的条件,去担任这一角色,并按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这就是社会角色的扮演。

14.社会变迁:社会变迁是指社会的发展、进步、停滞、倒退等一切现象和过程的总和,涉及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所有领域,如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等,“包括‘物质’范畴的与‘精神’范畴的,总体范围的与局部范围的,质态意义的与数量意义的,长久的与暂时的,有计划的与无计划的,进步的与倒退的”。

15.教育分层:教育分层又叫教育层化,是指将社会职业、财富、权力、文化和地位等按照社会成员具有的不同教育程度进行重新分配,使原来的阶级或阶层得到补充和延续,同时也形成新的阶级或阶层的过程。它包括:⑴教育结果(不同的专业、学历等)对社会分层的作用和影响;⑵教育活动本身内在的分层作用,即教育活动本身(如课程内容、选拔人才的方式及淘汰机制等)对人的分化和选择是导致人们获得不同教育结果(取得不同教育文凭),进而在社会结构中获得不同地位的主要因素。

16.教师权威:教师的权威主要受来自于社会规范和知识等因素的影响,它表现为对班级、学生和课堂等教育资源的控制权;教师权威不仅包含了以上教师职业所赋予的权力,还涉及到教师自身的个性、品质等内在因素。教育制度层面划分为法定的权威和传统的权威;个人因素层面划分为感召的权威和专业的权威。

17.社会剧变:是指社会所发生的急剧的,具有根本性意义的变迁。社会剧变的整个过程中,如果发起变革的主导方“势力”强劲,能够摧毁一切阻碍变革的羁绊,始终保持了一致的“主题”或“重心”,可称为“直前式社会剧变”。相反,如果阻碍变革的势力过于强大,变革性力量难以控制变迁的过程,或者,发起变革的社会主体由于领导变迁的经验不足,缺乏完整的策略、方法与规范,致使“变革主题”不能有效贯彻,重心时有移转,过程来回反

复的,则可称为“振荡式社会剧变”。

18.规范行为:是指人在社会中顺利生活,被大家所接纳,是以正统的普遍认可的和遵守的社会规范。

19.教育平等:在时间维度上,教育平等包括受教育机会的均等、受教育过程的平等和受教育结果的平等;在空间维度上,它们都涉及享有平等的主体范围、与教育有关的社会资源及其种类和数量。

20.人口的社会变动:指人口社会构成的变动,即人口在社会机体中的组合状况及类型的变动。

21.学习化社会:是一个新型的社会发展模式概念,学习化社会也是在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一种教育理念。

22.社会角色扮演:只要是社会成员,都会承担某种社会角色;当一个人具备了充当某种角色的条件,去担任这一角色,并按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这就是社会角色的扮演。

23.职业社会化:是指社会通过某种方式内化社会成员的职业价值,获取职业手段,认同职业规范以及形成职业性格的过程。

三、简答题

1.简述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范围。

答:教育社会学是主要运用社会学原理与方法对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进行事实研究的一门学科。其具体研究范围包括研究教育与社会结构的关系;研究教育与社会变迁的关系;研究教育与区域社会的关系;研究教育体系内部的各种社会关系等。

2.简述后喻型文化的涵义、特点以及后喻型文化时代教育的价值取向。

答:“后喻型文化”是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米德首先提出的一个概念,她用此概念来指称以重复过去为使命的那些文化的类型。

后喻型文化的特点是对变化缺乏认识,对现存生活方式所有方面的普遍正确性予以持久的、无可置疑的认同。

后喻型文化强调稳定、贬抑变化,忽视反思、批判与创新,在这种特征的影响下,后喻型文化时代教育取向表现出明显的封闭性,比如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后喻型文化结构的特征,在其影响下,中国传统教育形成了一套师授学承的模式。在这套模式中,师生关系实际上是被类同于君臣关系、亲子关系。教师被视为当然的知识权威和绝对的道德权威,学生只有恪守师道,严承师说,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多“积累型”少“发现型”,多“继承型”少“创造型”。总体来讲,后喻型文化时代教育的价值取向上较少关注教育者的个性发展与张扬,其衡量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准在于受教育者有无将使自己的未来重演教育者的过去的决心及其相应能力。

3.教师在班级建设中的职能有哪些?

答:教师在班级建设中的职能,不仅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更重要的是以班级建设为途径,达到对学生实施教育的目的。帮助学生实现自我认同,是学生开始自我教育的起点,也是学生成为自主的人,能动的人的必经之路。具体讲来,教师在班级建设中的职能主要包括:

(一)鼓励学生参与学校和班级管理

(二)加强班级文化建设

(三)倡导教师和学生学会交往与互动

在班级建设中,班主任教师和科任教师都是班集体不可或缺的管理者和建设者,他们的主要任务是负责班级成员的思想教育、促进学生全方面的学习,同时负责班级教学管理等工作。

(1)管理:除了管理课堂纪律关外,教师对所任教班级有关的事务要积极参与指导和落实。如: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学生行为规范的纠正等。

(2)激励引导:教师要积极引导和激励学生学习,这样不仅能优化自己所任教学科的教学成绩,而且能够“润物细无声”般的推动班级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

(3)组织共建: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开展各类相关的学科活动,以活动为载体参与到班级建设中。这些做法是构建充满活力和竞争力的班集体的重要推手。

(4)熏陶感染作用:一名合格的教师要给学生正面的影响和熏陶,以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利于建设稳定和谐的班级。

4.简述农业社会的经济结构与教育职能的特点。

答:农业社会经济结构的特征是科技含量极低;身份等级差异明显;变化十分缓慢。

农业社会中教育的职能是社会防范或控制职能。此时教育主要承担的就是现存的不平等生产关系以及相应的整个社会关系的再生产职能。在农业社会的经济结构背景下,培养精英也好,庶民也好,都是为了防范或控制。前者旨在防止统治阶层后代无力维持其将承继的的经济与政治统治地位,后者旨在预防其他阶层尤其是下等阶层对现行社会秩序进行挑战。

5.简述校园文化的积极功能。

答:(1)社会化功能:学校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优化校园的精神环境和青年学生的心理环境,创造出具有凝聚力的区域性文化氛围,形成自己的文化认同意识,形成适应社会文化发展要求的文化形态。

(2)发展青年学生个性的功能:良好的校园文化是青年学生个性自由发展的广阔天地,在校园文化的熏陶和锻造下,青年学生的创造力、组织管理能力、社交能力、自主能力能得到提高和发展。

(3)青年学生适度的自我表现和合理的心理宣泄的功能:健康的校园文化是学生畅通思想和心理宣泄的最佳渠道。

6.教师地位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答:教师地位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地位的主体即教师自身,地位的背景即外部社会,地位的客体即学生。

教师自身的水平和能力是其地位树立程度的重要影响维度。

外部社会状况的改变对教师地位的影响也是广泛的。从法定层面看,在极端的情况下,外部社会状况的改变甚至可以使教师的法定地位荡然无存。从传统层面看,在以拜金主义思潮的冲击为特征的社会剧变时期,教师地位多半名存实亡。从专业层面看,在信息化社会中,以大众传媒为主干的社会因素的教育功能打破了教师的垄断地位,教师的专业地位有所下降。

学生差异对教师个人地位影响较大。比如学生对“最有成绩的教师”类型的选择因其年龄阶段而异,随着从小学到高中年龄阶段的递进,学生对教师的专业地位的成分逐渐增加。

总体来讲,教师地位包含教师的制度地位和教师的实际地位。前者源于社会认定,后者基础是学生认可。在同一社会状况下,教师的制度地位不因人而异,也不因时而异,但教师的实际地位是不确定的,因情而异的。

7.简述工业社会的经济结构与教育职能的特点。

答:工业社会经济结构的基本特征是:科技含量日益增多,由劳动密集到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开放式的不平等结构;多变、流动的经济结构。

工业社会的教育职能是社会成层(或社会筛选),基本职能是培养劳动者;所承担的主要是社会调适职能。

8.简述社会变迁与教育的关系。

答:社会变迁主要包括社会渐变(社会较长时期内逐渐出现的量变);社会剧变(社会所发生的急剧的具有根本意义的变化);社会混变(社会子系统之间关系的紊乱状态)。

社会渐变主要作用便于在促使教育系统进行某种微调,即以不改变整体特质为前提的适当调整。社会剧变容易导致教育重构,即教育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达成的结构上的异质更迭,彻底否定前结构。社会混乱容易导致教育失范,即教育系统在解决特定问题时,陷入无章可循,有章难依,随意择章的困境,导致行为失范。

9.班级的社会功能指标有哪些?

答:对于班级组织的水平存在着两种区分标准。一种是单纯以班级组织的结构化程度(或曰集体性)来区分的标准,另一种是结构化程度与班级组织的社会价值两者来区分的标准。

前者可谓“单一标准”,或曰“中性标准”,是脱意识形态的;后者则可谓“双重标准”,或曰“掺价值标准”,带有意识形态色彩。

10.简述教师角色行为的特点。

答:教师在学校中扮演两种角色,“社会代表者”与“同事”,对学生而言是代表者,对其他教师而言是同事。

社会代表者这一角色的基本特征是“社会规范性”,它迫使教师不仅必须向学生明示何谓符合社会要求的文化,而且其自身首先就必须成为这些特定文化的范型,以保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文化引导与文化熏陶。

同事这一角色的基本特征是“个人独立性”,它要求教师以同行的身份、同伴的姿态及朋友的口气与其他教师交往。

教师每天在双重角色中转换,常常使教师陷入角色冲突状态。

11.简述班级组织的功能。

答:在现代学校教育中,班级组织的生存目标具有内指向性,班级组织所产生的首先是与其成员的自身发展密切相关的功能。因此,班级首先是一种“自功能性组织”,更重要的是满足其成员即学生自身的奠基性学习的需要。同时,其又是半自治性的,是一种非成人组织,并非完全依靠自身的力量来管理自身,而是在相当程度上借助于外部力量。学生的自主意识水平、组织调控技能、管理运行均限于半自治。

12.简论教育社会学研究的客观性。

答:教育社会学是以示明教育中的社会事实为己任的一门学科。

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特殊理论学科。社会学是典型的事实性学科。作为社会学的子学科,教育社会学也必须是以研究客观事实为基础的学科。

教育社会学研究的客观性集中表现在它以事实判断为其基本研究原则与方法。

13.当代教师角色扮演有哪些冲突和变化?

答:以往社会学对教师的角色扮演的冲突的描述主要有三种:

一是教师自身的不同角色意识之间的冲突。

二是教师自身的角色规定与社会对教师的角色期待之间的冲突。

三是教师的不同角色期待之间的冲突。

但是这种描述忽略了教师也是其自身群体的成员,所以我们将教师的角色冲突界定为主要是社会代表者与同事这两种社会学特征几乎完全向悖的角色频繁转换与冲突。

14.试述教育社会学不同于教育学科群中其他学科的特征。

答:教育社会学不同于教育学科群中其他学科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及方法论,这也是任何一门学科作为独立学科必须具备的独特性。

教育社会学研究的是特殊的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即具有社会学意味的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

教育社会学是一门事实性,客观性学科。

教育社会学是奉行事实判断的方法论的学科。

15.当代学生角色扮演有哪些冲突和变化?

答:学生是介于幼儿于成人之间的半社会成员。学生在社会中扮演着三重角色,即作为家庭成员,学校学生与作为同辈群体。因为学生总在不断的从一个环境中移入到另一个环境中,所以学生所扮演的社会角色总在发生社会位移。任何两种角色都存在冲突,但根据冲突的程度学生在多重世界中可以有不同的越界行为:有顺畅的越界,可设法实现的越界,碰运气的越界,无望实现的越界。

16. 简要解释并举两个实例说明教育的负向功能。

答:教育的负向功能是指,教育这一系统和文化活动在作用于社会和人(环境)时,在其对人和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即产生正功能时,它对社会和人(环境)产生的消极作阿用。所谓消极作用是指,教育在作用于社会和人时,所产生的与主观期望结果不一致,非参与者所明确知晓的后果。

比如欧洲中世纪的教育,一切思想文化活动都围绕着上帝进行,教育以进行宗教观念灌输为主旨,结果使教育沦为宗教的附属品,教育变为极大地束缚社会和人自身发展的工具。比如:发展中国家大力发展普及教育,其本意是提高全民文化素质,促进经济发展,而结果却导致大量的农村人口外流,使落后地区经济更趋落后,不仅如此,发展中国家还在有限的财力状况下投入大量的资金发展高等教育,结果在落后国家出现了非常奇怪的现象,一方面极需人才,一方面又出现了教育过度和大量的教育浪费,这一由教育引起的负向效应严重地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17.为什么说家庭以外最主要的社会化环境是学校?

答:(1)学校中的社会化在社会角色的学习方面更多的是面向社会。

(2)学校中的社会化强调专门的学习。

(3)学校中的社会化具有更强的指导作用。

18.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答:规范性研究;

验证性研究;

调查研究;

19.教育社会学的调查研究中,搜集资料的方法有哪些?

答:普查法;抽样法;个案法;典型法;观察法;访问法;问卷法;二次分析(历史法或文献法);实验法;区位分析法;社会测量法;功能研究法;系统工程法;数学法

四、论述题

1.试论教师权威的制约因素。

答:教师权威的制约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权威的主体即教师自身,权威的背景即外部社会,权威的客体即学生。

教师自身的水平和能力是其权威树立程度的重要影响维度。

外部社会状况的改变对教师权威的影响也是广泛的。从法定层面看,在极端的情况下,外部社会状况的改变甚至可以使教师的法定权威荡然无存。从传统层面看,在以拜金主义思潮的冲击为特征的社会剧变时期,教师权威多半名存实亡。从专业层面看,在信息化社会中,以大众传媒为主干的社会因素的教育功能打破了教师的垄断地位,教师的专业权威有所下降。

学生差异对教师个人权威影响较大。比如学生对“最有成绩的教师”类型的选择因其年龄阶段而异,随着从小学到高中年龄阶段的递进,学生对教师的专业权威的成分逐渐增加。

总体来讲,教师权威包含教师的制度权威和教师的实际权威。前者源于社会认定,后者基础是学生认可。在同一社会状况下,教师的制度权威不因人而异,也不因时而异,但教师的实际权威是不确定的,因情而异的。

2.结合实际谈谈文化差异对教育机会的影响。

答:在起点均等的意义上,关于文化差异对教育机会影响的研究,集中于非义务教育阶段,这些研究几无例外地表明,在非义务教育阶段,文化差异对教育机会的影响非同小可。总体趋向是,家长的文化阶层越高,子女享受教育机会尤其是高等教育机会的可能性越大。

首先,高文化阶层子女在争取教育机会方面似乎比低文化阶层子女表现出更大的积极性。其次,高文化阶层子女比低文化阶层子女更容易实际获得教育机会。文化差异对教育机会的影响往往比较顽固,不太容易受家庭其他背景因素的干扰而出现大幅度波动。而且在相当程度上,文化差异的影响可能会冲淡经济阶层和职业阶层的影响。

3.试论非学校中心时代的传递结构与教育权威的关系。

答:这两个时代的两个最显著变化:一是家庭传递能力上升,不少家长的教育能力比教师更高,对学校教育的感情发生变化(由顶礼膜拜到参与、评价、批评、替代);二是电视网络传递给学校带来真正的挑战。

大众传媒对教育的挑战,并使之发生动摇始于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国发生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于以电视为代表的大众传媒在信息传递上的优势,学校教育的中心地位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学校中传递的信息其领域往往是狭窄的(语言的),主题往往是恒常的(教科书),形式往往是单调的,传递者往往是固定的,其权限几无选择余地;而大众传媒传递的信息往往是感受的,宽泛的,多变的,兼容的,现实的,大众传媒凭借自身的魅力走进了学生的世界。

总体来讲,在传递能力方面,学校已受到其他传递主体日益强劲的挑战,教育权威也受到了一定的威胁。

4.结合实际谈谈家庭的教育功能。

答:(1)体现家庭群体在受教育者社会化过程中的特殊价值和作用

(2)在教导社会规范、形成道德情操方面的重要作用

(3)在指导生活目标、形成个人理想、志趣方面的重要作用

(4)家庭群体在培养社会角色过程中的独特作用

(5)形成个人性格特征、个人对社会适应的动力特征方面的作用

5.试论文化差异对教育机会的影响

答:在起点均等的意义上,关于文化差异对教育机会影响的研究,集中于非义务教育阶段,这些研究几无例外地表明,在非义务教育阶段,文化差异对教育机会的影响非同小可。总体趋向是,家长的文化阶层越高,子女享受教育机会尤其是高等教育机会的可能性越大。

首先,高文化阶层子女在争取教育机会方面似乎比低文化阶层子女表现出更大的积极性。其次,高文化阶层子女比低文化阶层子女更容易实际获得教育机会。文化差异对教育机会的影响往往比较顽固,不太容易受家庭其他背景因素的干扰而出现大幅度波动。而且在相当程度上,文化差异的影响可能会冲淡经济阶层和职业阶层的影响。

6.试论教学社会学的学科性质

答:(1)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

(2)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特殊理论学科

(3)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与社会学的中介学科。

7.试论城乡差异导致的教育机会失衡的主要表现。

答:(1)在学校儿童入学率方面,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城镇都比农村高出许多,而在辍学率方面,农村学生均明显高于城镇。

(2)在儿童入学后所能享受的教育资源方面,很多农村学生不仅不能像大多数城市学生那样享有较充分的教育资源,甚至还不得不每天在“危险的”空间接受学校教育。

总体来讲,与城镇儿童相比,我国农村儿童所享有的就学机会是不充分的,就学后所享有的教育资源是匮乏的。

8.联系实际论述同辈群体社会化和学校社会化的主要特点。

答:(1)同辈群体社会化的主要特点:

a.同辈群体中的关系是平等关系,是在自愿基础上结合的

b.同辈群体提供了个体间交流社会信息的机会

c.同辈群体有自己的亚文化,这种亚文化提供了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方式

(2)学校社会化的主要特点

a.学校按照事先确定的目标计划和社会要求塑造年轻一代

b.学校有专门训练的教师

c.学校有专门的影响媒介

d.学校教育根据文化遗产要素选择教育内容

e.学校教育根据个体年龄特点选择相应的方法

f.学校使来自不同背景的年青一代集合在一起,增加了同龄儿童的交往机会

9.以下案例材料为一学生调查。试以教育社会学理论评价其研究立场、研究方法、研究结论。

……目前已有的研究都集中在对农村义务教育“一费制”的调查研究上,而对城市的研究很少涉及。本文试图通过对武汉市两所不同性质的优质小学进行调查、分析和比较的基础上,探讨“一费制”在城市优质学校内的实施状况及其对城市优质学校教育的影响。

……

思考与讨论

(一)两位校长都认为“一费制”具有明显的片面性,因为两所学校都属于优质学校,都有优质的教学设备、一流的师资力量,因而教学的成本相对较高。两所学校的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都比较殷实,大部分家长不会太在意几十元钱,所以应该对优质学校的学生收取较高的费用,即“优质优价”,这符合“能力支付原则”和“利益获得原则”。

(二)两位校长都认为“一费制”对学校的最大影响就是对学校教学质量的影响。由于“一费制”明确规定了课本的费用,但新课程改革之后,允许多套教材在学校使用,由于学校选择使用的教材的版本不同,因而需要采取不同的邮购方式对教材及配套的练习进行购买,加上现在的教材均为彩印版,其印刷的成本较高,这些都导致了教材成本的提高。“一费制”规定的费用则不足以支付教材的费用,更别说其它的学习资料了。对于这个困难,A 校只有以减少课堂练习,减少考试的方式来解决,B校则向学生家长发一封“告家长书”,明确告诉家长学校在费用上存在的问题,并向家长提出收取一些费用来购置学生学习资料的要求,家长在此基础上考虑是否要交这些费用。即便如此,学生的学习资料还是减少了,教

学的质量还是受到了影响。

(三)A校校长反映学校的经费严重不足,一学期亏了8万元,教师的待遇下降,课外活动受限,素质课程停开。而B校校长则认为“一费制”对学校经费、教师待遇、课程设置以及实践活动都没有影响。笔者认为,引起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有:

(1)学校的性质不同。A校属于省级优质学校,是相对独立的事业单位,学校的一切费用都“自负盈亏”,而B校则依附于高校,它的发展受到了高校的许多扶持。例如,在水电费方面,A校必须按原价交于社区供电局,而B校则象征性地交纳少部分甚至不交水电费,这就减轻了B校的负担。

(2)校长所采取的方式不同。A校学生家长大多为高干子弟,因而校长只有严格地按上级的规定办事,不敢擅自收费。而B校则不同,它可以在学生自愿的原则下收取的一些费用,这些费用相对而言可以弥补学校教育经费的一些不足。

答:从研究方法上看,材料用的是访谈调查的方法。这一方法的选择是与教育社会学研究的实证性相一致的,只要这样的研究才能立足事实,有理有据的揭示社会现象背后的秘密。

从研究结论的推理上看,这一结论的得出,似乎更多的是对现象的一种推测,一种解释说明,而少有严格推理演绎的得出结论,这一点很显然是与教育社会学的实证性不符的,教育社会学注重演绎的得出结论,反对解释性的得出结论。

从研究结论来看,作者没有明确给出对“一费制”探求的最后结果,而以“校长认为”代言之,一方面保证了研究的科学严谨性,另一方面也得出了一个“不是结论的结论”,在教育社会学研究看来,这种结论本身是不成功的,不能算作严格意义上的教育社会学研究。

10.试以教育社会学理论论述你未来打算怎样扮演教师角色(或至少是孩子的父母角色)。

答:首先,我觉得教师应该有平等互尊的意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开放式的不平等已经越来越成为每个社会个体所具备的基本素养。这是一种绝对的不平等向相对的不平等的转变。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并教导学生具备互相尊重的品质。尊重不是代表不严格要求,所以我首先必须做一格尊重学生但严格的教师。尊重学生个性特征是希望任何一个学生都得到一种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其次,我会是一个很爱护学生的人,我觉得一个老师,哪怕仅仅是作为一个人,都必须具备一种人文关怀的品质。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在我们以仁爱为传统的文化氛围里,必定会在社会交往中受挫。

前两种观点是属于我作为社会代表者的角色扮演,作为同事角色,我觉得至少要具备作为人的三个基本素质,即诚实,宽容与物质上的大方。

11.试以教育社会学理论论述你自身成长史。

答:我自身的成长从表象上来看符合绝大部分人所认为的顺利的成长道路。在社会价值

取向中我始终是扮演正面与优秀角色的。在这个承认并倡导知识与能力的社会里,我是顺从者与有成效者。从小学习成绩优异,进省级重点高中,顺利进入重点大学,获得来自学校,教师,家庭及其他社会关系人的肯定与赞扬。

但我从来没有快乐的做过自己。我对这个社会的消极体验主要来自于童年。家庭中,母亲是一个优秀而有远见的女人,八十年代社会的不发达决定了她必须也只能在让孩子接受好的教育与过优越的生活中选择其一。她选择前者。童年的我物质上的满足度非常低。在同学面前我是属于低社会阶层的。

另一方面,我的学业成绩高高在上,在同伴群体中得到的更多是否认与排挤,我为了拥有朋友而大方与假装宽容,但我依然得到的更多的是人格上的伤害,所以我想做个尊重学生人格的老师,因为自己清楚从小被伤害所建立起来的会持续一生的痛苦(习得性无助感)。另一个痛苦得经历即因容貌而受到的同辈群体的伤害(或者只是自己内心的障碍)。

童年的记忆造就了我的气质与性格。即强烈的缺乏社会安全感与警惕心,自闭与自我伤害一直持续到高中结束。但高中是我人生的转折,高中和谐的同辈群体关系使我建立起一些社会认同感。大学则是转折后角色扮演的开始。大学从他人对我的态度转变中我开始审视自己的角色扮演与自身可以扮演角色间的差异并逐步建立起外显行为上的优越感(角色扮演)。为了报复这个社会带给我的痛苦,我选择过一种让曾经很多嫉妒与伤害我的人更加嫉妒的生活。

12.美国经济学家桑德伯格(L.G.sandberg)曾经对经济增长与教育的关系进行跨国的动态比较。他以欧洲各国1850年的成人识字率表示人力资本存量,然后动态比较1913年和1970年人均国民收入的变化。其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1)根据表中数据说明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特点。

(2)运用相关原理分析产生这种教育影响及其特点的原因。

【答案要点】

(1)表中数据所显示的教育影响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成人识字率越高的国家,经济增长速度越快;成人识字率越低的国家,经济增长速度越慢。可见,欧洲各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人力资本差异所导致的结果。

1850年,有些成人识字率超过70%的国家(如瑞典、芬兰)收入位次很低,有些识字率约50%的国家(如英格兰和威尔士、比利时)收入位次颇高,甚至有些识字率低于50%的国家(如西班

牙)的收入位次不低。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成人识字率高的国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逐渐超过识字率偏低的国家。这表明,教育对经济发展影响深远,其经济功能具有滞后性。

(2)教育之所以具有上述经济发展功能,是因为教育能够提高劳动力的总体素质,具体表现为:提高劳动的自觉性,缩短掌握新技术和转换工种的必要时间,形成解决复杂生产技术问题的能力,增强创造发明、参与生产管理、革新技术的意愿和能力。

教育的经济功能之所以具有上述滞后性特点,是因为:第一,一代人的教育水平影响下一代人的素质,从而间接地影响经济的发展;第二,教育水平起点高的国家,在国际劳动分工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时间越久远这种由教育带来的经济优势就越明显;第三,随着经济发展对科学技术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对教育发展的依赖性也会越来越强,教育水平起点越高的国家,其经济发展的速度就越快。

13.试述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答: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科学发展水平决定了教育者的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影响到他们对教育内容、方法的选择和方法的运用,也会影响到他们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和教育过程中教育机制的设定。(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一方面,科学发展正日益揭示出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从而使教育活动遵循这种规律;另一方面,科学的发展及其在教育上的广泛运用,使教育对象得以扩大,促进了教育数量的发展。(3)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教育内容的记载与表达方式,教学用具与器材的制造等,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作用。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1)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学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因为它是有组织、有计划、高效率的再生产。教育作为科学知识的再生产,其作用一方面在于科学的继承与积累,把前人创造的科学知识加以总结和系统化;另一方面在于科学的扩大再生产,把前人创造的科学知识传授给新的一代,使他们又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生产出更新的科学成果。(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科学的体制化与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最初很多科研机构是建在大学里的。(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教育在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也从事着直接的科研工作,这在高校里尤为突出。(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教育向科学提出将科学成果在教育上应用技术化的要求,从而丰富科学技术的活动,扩大科学技术的成果。

宁可累死在路上,也不能闲死在家里!宁可去碰壁,也不能面壁。是狼就要练好牙,是羊就要练好腿。什么是奋斗?奋斗就是每天很难,可一年一年却越来越容易。不奋斗就是每天都很容易,可一年一年越来越难。能干的人,不在情绪上计较,只在做事上认真;无能的人!不在做事上认真,只在情绪上计较。拼一个春夏秋冬!赢一个无悔人生!早安!—————献给所有努力的人

教育社会学试题及参考标准答案

教育社会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作者:————————————————————————————————日期: 2

教育社会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填空题 1.在西方被公认为教育社会学真正奠基人的是法国的__涂尔干_。世界上第一本正式用"教育社会学"为名的教科书是1917年史密斯出版的___《教育社会学概论》___一书。 2.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在方法论上依据使用的方法划分可以分为__实证研究范式___和__人文研究范式__两类。 3.学校组织是异质结构是指两类互为异质的成员:_教师群体__和_学生群体__的结合体。 4.同辈集体社会功能的一般性主要包括_价值观的认同__、满足心理需要、协调人际关系和__个体的社会化_。 5、教育制度的一种最基本的整合功能是:教育的社会化功能。 6、教育规范包含三层内容,其中约束力最小的是教育习俗。 7在西方,孔德被认为是社会学之父。 8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三个层次是:哲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和具体方法论。 9一般来说,教师的专业素质、人格魅力、师生关系和评价手段中,评价手段在小学阶段对学生影响最大。 10学生的重要他人可分为两个层次:互动性重要他人和偶像性重要他人。 11三分类说把课堂结构分为三类即:专制型、民主型和放任型。 12根据教育制度具有社会规定性的特点,教育功能可以区分出教育制度的导向功能和传递功能。 13.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在方法论上依据使用的方法划分可以分为实证研究范式和人文研究范式两类。 14.同辈集体社会功能的一般性主要包括价值观的认同、满足心理需要、协调人际关系和个体的社会化。 15、教育制度的一种最基本的整合功能是:教育的社会化功能。 18.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在方法论上主要有规范性研究和证验性研究的区别。 19.学校组织是异质结构是指两类互为异质的成员: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的结合体。 20.在教育社会学中,具有"面对面"交往特点的初级群体指家庭,而群体的高级形式是集体。 21.我国学校在社区发展中的功能主要有大教育功能文明辐射功能和辅助经济发展功能。 22.教育对人口自然变动的影响表现在对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的影响。 23.青年文化社会功能的一般性主要包括价值观的认同、满足心理需要、协调人际关系和个体的社会化。 24.政治文化主要包括政治认识、政治情感政治价值观和政治理想四种成分。 25.教育调查研究的程序和步骤包括选题、计划、实施和总结_四个阶段。 26.教师的教育自由权包括教科书选用权、课程实施计划制订权、教学形式与方法运用权和评价手段使用权。 27.在西方,(孔德)被认为是社会学之父。 28在教育社会学史上,(涂尔干)被认为是教育社会学的真正奠基者。 29.1949年布(鲁克弗)发表《教育社会学定义问题》一文,可以看成是现代教育社会学正式确立的标 30.1922年(陶孟)和出版的《社会与教育》是我国教育社会学形成标志 31.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三个层次是:(哲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具体方法论)。 32.在教育社会学中依据研究方法为基本特征,可以分为(实证研究范式和人文研究范式)。 33、教育社会学研究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法来收集资料。常用的研究方法有(调查法、现场法、隐蔽法、人种学研究)四大类。 一、名词解释 1.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与社会对占据该地位的人的行为期望相符合的一套行为模式。 2.先赋角色:是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或生理因素的基础上而形成的,由先赋地位所规定的角色。 3.自致角色:是指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与自致地位相适应的角色。 4.角色扮演:当一个人具备了某种角色的条件,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就称为角色扮演。 5.学生重要他人:是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学生重要他人可分为两个层次,互动性重要他人和偶像性重要他人。 6.同辈集体:是指处于同等社会地位的同代人组成的小群体。 7.失范行为:凡与教育规范不相一致,不协调和冲突的行为就是失范行为。包括越轨行为、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几种。 8.前排中间效应:坐在教室前排和中间的学生与坐在后排和两边的学生相比,往往具有更高的学习动机,各方面表现更好,更能获得教师和同学的认同。

202961 教育社会学 作业(高起本、专升本)

《教育社会学》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1.从研究对象上讲,教育社会学探究的主要是 A.广义教育 B.中观教育 C.狭义教育 D.社会教育 2.教育社会对自身以外的其他社会现象所发生的功能是 A.教育社会的外功能 B.教育社会的内功能 C.教育社会的负功能 D.教育社会的隐功能 3.在教育社会学上,从组织存在的样态来看,组织一个乐队、一所学校属于 A.静态实体范畴 B.物质实体范畴 C.精神实体范畴 D.动态运动范畴 4.一般认为教育社会制度分类方面的经典之作是 A.《教育社会制度分类》 B.《赞助性流动、竞争性流动和学校制度》 C.《教育社会制度分类经典》 D.《教育社会制度分类指南》 5.建立繁荣富强的现代化中国在我国的社会建设中属于 A.分目标 B.总目标 C.局部目标 D.分类目标 6.学校根据社会的需要而确定,借助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而实现的知识体系是 A.课程 B.环境 C.大纲 D.课堂 7.在环境中,山河.植被.平原等自然生态属于 A.自然环境 B.社会环境 C.人制造的环境 D.学校环境 8.社会变动的性质的决定因素是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科学技术 D.社会生产方式 9.国学和乡学最初出现于我国 A. 西周 B.夏朝 C.西汉 D.唐朝 10.我国第一家研究教育政策和教育法规的专业期刊是 A.《教育政策法规》 B.《教育法导论》 C.《教育法学研究》 D.《教育法律动态》 11.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讲,在我国较早提出现代教育的目的是社会意义的学者是 A.雷通群 B.杨贤江 C.刘慧珍 D. 车文博 12.对教育社会自身构成要件的功能被称为教育社会的 A.显功能 B.隐功能 C.外功能 D.内功能 13.在教育社会学上,从组织的存在样态来说,平纹组织织物、紧密性组织属于 A.动态实体性概念 B.静态实体性概念 C.严密实体性概念 D.松散实体性概念 14.教育社会制度是教育社会成员必须遵循的标准,它是教育社会制度的实质特征,又被称作 A.动态标准性 B.静态标准性 C.规范标准性 D.实体多元性 15.在教育社会学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及其属性相互关系构成的总和是 A.自然组织体系 B.社会组织体系 C.空间组织体系 D. 多维组织体系 16.正规化教育的主要途径是 A.社区教育 B.家庭教育 C.学校教育 D.自我教育 17.对人的发展产生间接影响并且又不与教育活动发生直接相关的设施和人口称为

潍坊学院成人教育教育社会学B卷试卷及参考答案

潍坊学院成人教育《教育社会学》试卷(B)卷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共10题,每空1分,合计20分) 1.在历史上,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有两种学说,一是研究教育的社会功能,称()学说;一是研究教育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称()学说。正确的是研究教育问题或教育现象的()。 2.教育社会学成为独立学科三个标志,分别是(),成立全国性学术团体,()。 3.后喻文化类型的教育取向是()和师授学承。前喻文化类型的教育取向是()和师导生创。。 4.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受到家庭和大众传媒的挑战,依然垄断文化传递的(),但已经无法垄断文化传递的()。 5.性别差异对教育的影响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差异,导致总体教育机会偏斜;一是()差异,导致分类教育机会偏斜。 6.教师职业社会化过程有两个方面,一是获取(),二是形成()。 7.学生的同辈群体在学生的功能主要有两种,分别是()功能和()功能。 8.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提出,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称()。 9.教师的教育权威的构成包括两部分,一是();二是()。 10.从一种社会环境移入并适应另一种社会环境的现象称为越界,又叫(),本质是()适应。 二、选择(共10题,每空2分,合计20分) 1.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原则是() A事实判断;B 价值判断;C研究结论中包含对与错的裁决;D研究前要设立对错的标准。 2.提出研究文化环境对人的影响的人是() A涂尔干;B布郎;C佩恩;D米切尔。 3.对教育的目的起直接控制作用的因素是() A 政治结构;B文化结构;C传递结构;D经济结构。 4.在高中阶段,影响教师权威的最重要的内部因素是() A 评价手段;B知识结构;C师生关系;D人格 5.影响教师社会地位高低最突出的因素是() A 政治因素;B收入水平;C文化因素;D传统观念。 6.学生在()环境中,社会地位、权利能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 A家庭;B学校;C社会;D同辈群体. 7.下列那个家庭因素对儿童的学习成绩影响最大。 A家庭结构;B家长的经济能力;C 家长的期望;D孩子在家庭的排行。 第1页共2页

大学《教育社会学》试题库及答案

教育问题特征不包括: 收藏 A. 变异性 B. 普遍性 C. 潜伏性 D. 单一性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D ()年成立中国第一个教育社会学学术团体——全国教育社会学学术委员会。收藏 A. 1990 B. 1989 C. 1992 D. 1991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B 不属于课堂上“中性力量”学生表现的是: 收藏 A. 张开双眼出神地望别处 B. 既不吸引别人也不使其他人分心的乱涂乱画 C. 不在听课,并大声喧哗 D. 在桌上睡觉但无鼾声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C 属于地方分权政治结构的国家是: 收藏 A. 日本 B. 中国 C. 美国

朝鲜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C 意大利犯罪学家西塞?朗姆布罗索是下列哪种失范行为的类型学解释的代表?收藏 A. 生物学解释 B. 控制说解释 C. 心理学解释 D. 社会学解释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A 1892年,( )大学第一个创办了社会学系。 收藏 A. 哈佛 B. 耶鲁 C. 芝加哥 D. 剑桥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C 班级功能说法错误的是: 收藏 A. 班级具有促进发展的功能 B. 班级不具有选择功能 C. 班级具有诊断和矫正的功能 D. 班级具有角色社会化的功能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B 社会体制转型对教育的影响不包括: 收藏 A. 会导致“违规型”的教育失范

会导致“反文化”的教育失范。 C. 能够导致“反教育的”失范行为 D. 不会导致“违法型”的教育失范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D 1922年,()出版了其代表作《社会与教育》,标志着中国教育社会学的形成。 收藏 A. 鲁迅 B. 毛泽东 C. 胡适 D. 陶孟和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D 属于社会规范、规则意义上的制度的是: 收藏 A. 奴隶制度 B. 社会内部的家庭、经济、政治、教育、宗教制度 C. 考试制度、学习制度 D. 原始公社制度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C 不符合我国小学课堂语言互动师生角色的是: 收藏 A. 教师是协调者 B. 教师是真正的启动者 C. 学生是主导者 D. 教师是指挥者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C

打印版《教育社会学》试题库(新)

《教育社会学》试题库(更改后的) 一、填空题 1.作为教育社会学母学科的社会学,其主要研究领域是社会组织和个体、社会不平等__、主要社会设置、社会环境和_社会变迁__。其中,社会不平等主要研究__社会分层_、社会阶级与_贫困问题、年龄与健康问题、性别;社会变迁主要研究城市变迁、城市化和_社区变迁__。 2.教育社会学的制度化历程始自于1907年,因为在这一年,_苏扎罗__在美国__哥伦比亚大学_首开教育社会学讲座。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冠名为“教育社会学”的讲座。 3.社会差异是__教育机会不均_的主要根源,其可以分为地区差异;阶层差异;性别差异等。 4.根据组织为其成员服从并参与组织而采取的手段的区别,社会组织可以分为强制性组织、功利性组织与规范性组织。对于教师而言,学校是兼具___的组织;对于学生而言,学校是___兼而有之的组织。规范性和功利性;规范性与强制性 5.社会学研究中最常用的调查方法有___、个案法、___和问卷法。各种方法经常是互相交叉使用。观察法;访谈法 6.在西方被公认为教育社会学真正奠基人的是法国的___。世界上第一本正式用“教育社会学”为名的教科书是1917年史密斯出版的___一书。涂尔干;《教育社会学概论》 7.教师的教育自由权包括___、课程实施计划制订权、教学形式与方法运用权和___。教科书选用权;评价手段使用权 8.就所属社会群体而言,学生主要生活在由___、___及___构成的三重社会之中。家庭;学校;同辈群体 9.1982年2月,___率先开设教育社会学课程,揭开了我国重建教育社会学学科制度的序幕;1989年4月,我国第一个教育社会学学术团体___在杭州成立。南京师范大学;全国教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 10.教师权威的源泉:教师的法定权威、___、知识权威、人格权威分别是教师对学生施加法定性影响、___、知识性影响及___的主要载体。传统权威;传统性影响;人格性影响11.社会变迁分为___和___、社会混变;其中社会渐变可分为系统和因素水平的渐变;社会剧变可分为___和振荡式剧变;社会混变可分为体制混变和___。社会渐变;社会剧变;观念混变 12.教育社会学研究取向的二次大调整中,第一次是由验证的研究取向取代了___的垄断地位,第二次是___打破了宏观的研究取向的垄断地位。规范的研究取向;微观的研究取向 13.在西方国家,通常以声望、_财富_及_权威_作为评价与分析教师地位的三条主要标准。 14.同辈群体的功能主要是___和“发展功能”。学生同辈群体的发展与形成主要受制于学生的年龄阶段、__、__及学校内部教育结构等多种因素。“保护功能”;家庭背景;社会地位15.班级是作为一种学生组织,具有明显区别于其它社会组织的两个重要特性:___和___。自功能性;半自治性 16.学生同辈文化的类型可以分为___、___和___。玩乐型文化;学术型文化;违规型文化 17.教育的社会背景极为复杂,其复杂性至少可概括为三点。第一,它包罗万象;第二,它因受教育者而异;第三,它不断变化。而这三点分别主要地体现于教育的三种社会背景之中,即社会结构、___、___。社会差异;社会变迁 二、名词解释 1.教育社会学:教育社会学是主要运用社会学原理与方法对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进行事实研究的一门学科,是社会学与教育学的中介学科。 2.文化:广义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之总和。中义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之总和。狭义文化是指生活于一定的文化共同体中的人们长期积淀而成的一套文化心理系统,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审美情趣、道德情操、民族性格等,而价值观念的系统是其核心。 3.教育机会均等:有多种解释:一是起点均等(包括就学机会及学校条件的均等),二是过程均等(包括教育内容及师生关系互动的均等),三是结果均等(包括学业成就,最终所获学历及教育对日后社会生活机会影响的均等)。 4.验证性研究:所谓证验性研究,是实证主义社会学者提倡运用的一种研究方法。其研究

教育社会学名词解释

一.概念解释 1.教育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主要是运用社会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作为特殊社会现象的教育进行研究的一门科学。是研究“教育行动和教育事实”的学科。 研究教育的社会性质、社会功能以及教育制度、教育组织、教育发展规律的一门社会学分支学科。或者说是:从社会学角度研究各种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及其与社会之间相互制约关系的学科。教育科学中近百年来发展起来的一个边缘性的分支学科。 2.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学校系统中的行为、活动、组织和制度之间的结构关系及其互动过程。”(P7) 关于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历史上存在不同的观点。“社会化过程说”的研究对象观,其立足点是狭义的“教育”,强调教育如何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发展;“相互关系说”的研究对象观,其立足点是“教育与社会的某种关系”,有的强调教育制度与其他社会制度之间的功能关系,有的强调教育过程与社会过程之间的联系及其相互关系;“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说”的研究对象观,其立足点是“教育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强调对整体社会系统中的教育结构、功能、过程等的分析。 3.教育公平:是指“教育制度的合理性与公平性的统一”。 所谓“教育制度的合理性”,是指一种教育制度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整体利益,虽然社会整体利益的增加为每一个人目的的实现提供了可能,但它未必是有利于每一个人的。因而,当教育的平等分配,确实有利于社会整体利益增加时,这种教育制度是合理的;而当教育的不平等分配确实为我们带来平等所不能带来的整体利益时,这种教育制度同样也是合理的。 所谓“教育制度的公平性”,是指一种教育制度“有利于所有人”。但是,由于利益冲突和价值偏好的存在,所谓“有利于所有人”的检验标准往往不可能是统一的某个标准,或者是由一个权威机构所作的规定。因此,“有利于所有人”的教育制度,实际上是指得到社会大众一致公认的教育制度。这样一来,所谓“教育制度的公平性”,实际上就是社会大众在观念上一致同意和拥护的教育制度,它成了一种可操作的概念。 所谓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这里所说的“合理”是指要符合社会整体的发展和稳定,符合社会成员的个体发展和需要,并从两者的辨证关系出发来统一配置教育资源。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个基本方面。 4.教育平等:教育平等是教育民主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主要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是实现教育民主化的一个基本前提。其含义有:①人即目的,尊重基本人权和自由发展;②教育权利平等原则;③机会均等原则;④差别性对待原则。(P284-285)瑞典著名教育家托尔斯顿·胡森认为教育机会均等包括起点均等、过程均等和结果均等三个部分。起点均等。即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都可以进学校,使所有的人入学机会平等。过程均等。过程均等就是学校提供的条件、设备、教师等方面水平差不多。结果均等。结果均等即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取得成功的机会。 5.教育机会均等:教育机会均等包括①入学机会均等,或入学不受歧视;②受教育过程中的机会均等;③取得学业成功的机会均等;④不只是在获得知识方面的机会均等,更主要的是使人在获得本领方面的机会均等;⑤不仅涉及学校教育,还涉及校外教育、成人教育、回归教育等形式中的机会均等;⑥在国际范围内,主要指富国和穷国之间在教育资源分布、教育设施发展、学业成功率和学业证书价值上的均等。(P284) 6.教育权利平等:教育权利是指“受教育”权利,是相对于政治上、经济上的平等权力而讲的“教育上”的平等权利。(P285) 7.“前排中间效应”:即坐在教室前排和中间的学生,与坐在后边和两边的学生相比,往往具有更高的学习动机,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更高,学习成绩更好,更能获得老师和同学的

教育社会学试题

教育社会学试题 一、每小题1分,共25分) 1.帕森斯的学生K·默顿创立了() A.交换理论 B.冲突理论 C.中程理论 D.宏观理论 2.个人社会化过程就是()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 A.机械人 B.生物人 C.动物人 D.非社会人 3.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是() A.正向社会化 B.负向社会化 C.非社会化 D.特殊社会化 4.阶级产生的根源是() A.社会经济 B.剥削压迫 C.私有制 D.社会不平等 5.由个人在生活中扮演的多种角色构成个人的() A.理解角色 B.领悟角色 C.期望角色 D.角色集 6.在孔德之前,()创造了“社会物理学”这一名词。 A.孟德斯鸠 B.伏尔泰 C.圣西门 D.卢梭 7.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只有个人才是真实的存在。这种观点属于() A.功能主义 B.社会唯实论 C.冲突理论 D.社会唯名论 8.由一对夫妇与父母和未婚子女聚居生活的家庭是() A.核心家庭 B.主干家庭 C.联合家庭 D.断代家庭 9.在社会互动中,行动者之间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展开的较量、争夺称为() A.合作 B.交换 C.竞争 D.冲突 10.初级群体的规模一般在() —10人—20人 —30人—40人 11.下列的社会学家,主张冲突理论的是(?) A.齐美尔 B.达伦多夫 C.韦伯 D.孔德 12.再社会化主要是指对(?) A.未成年人 B.成年人 C.离轨和犯罪者 D.老年人 13.一组相互依存的角色形成一个(?)。 A.理解角色 B.领悟角色 C.期望角色 D.角色集 14.人类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制度是(?) A.社区? B.群体 C.家庭 D.法律 15.具有规模小,面对面交往,认同感强等特征的群体是(?) A.内群体 B.成员群体 C.首属群体 D.大群体 16.(?)是一种公开的对抗性行为方式,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团体以压倒对方为目的的社会行为. A.竞争 B.战争 C.冲突 D.调适

教育社会学作业2014

第一章教育社会学的学科要素 1、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发展 1、教育社会学研究取向修正阶段的表现? 2、规范性研究方式确立的背景及其意义。 第三章社会结构:教育格局的规定因素 1、简述不同社会经济结构背景下教育职能的演变。 2、简述不同文化结构对教育取向的影响。 第四章社会差异:教育机会不均的主要根源 1、结合实际,谈谈地区差异对教育机会的影响。 2、简述阶层差异对教育机会反差的影响。 第五章社会变迁:教育变迁的根本动力 1、试分析社会转型期的社会混变对教育失范行为的影响? 第六章教育中的基本社会角色:教师 1、结合实际谈谈学生差异对教师权威的影响。 2、结合实际谈谈对教师双重角色及其角色冲突的理解。 第七章教育中的基本社会角色:学生 1、结合实际谈谈对菲兰关于学生多重世界和越界行为的四种类型的理论的认识。 2、为什么学生会形成同辈群体?同辈群体有何功能? 第八章教育中的主要社会组织:学校 1、结合实际谈谈学校组之间分层对学生自我期待与发展的影响。 2、分别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分析学校组织有何特性? 第九章教育中的主要社会组织:班级 1、简述依据中性标准区分班级不同组织水平的几种理论。 2、为什么班级是自功能性和半自治性组织? 第十章教育中的特殊社会文化:课程 1、日中两国小学生道德课内容的区别主要体现出课程价值取向的哪些不

同? 2、试分析教师和学生如何影响课程的实施? 第十一章教育中的核心社会活动:课堂教学 1、参照课堂教学的社会学模型分类,试分析你的教学模式的类型及教师角色和学生势力的表现。 2、结合实际,谈谈课堂教学师生互动差异的表现和影响。 第十二章教育的社会功能诸论述评 1、简述帕森斯的教育功能理论 2、简述学校消亡论的主要观点。 第十三章教育的社会功能述要 1、简述教育社会功能的形成分哪几个阶段? 2、、教育社会功能从取向转化为行动的制约因素有哪些?

《教育社会学AB模拟练习题参考答案

《教育社会学》A/B模拟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试析教师的教育者角色的行为特点和影响教师角色社会化的主要因素,并联系实际谈谈影响你选择教师这一职业的实际因素是什么? 教师行为特点:道德性;规范性;抽象性和模糊性;自律性。 影响教师角色化的主要因素:(1)主观因素,如价值观、人生观、个性等;(2)环境因素,如家庭影响、生活环境中的榜样、所在学校的文化氛围及各方面条件等;(3)国家和社会因素,如国家的教育政策、教师的社会地位、社会尊师重教的气氛等。 说明考生的选择影响因素。 二、请从学校组织性质的角度联系实际谈谈学校为什么要有教育规范?学校应如何实现对预期失范行为的教育控制。 学校是一种社会组织,根据其对成员的约束,学校组织的性质可以界定为:规范性组织、权威性组织、强制性组织和功利性组织。其中规范性组织是师生共有的属性,学校教育所依据的主要约束手段不是法律,而是教育规范,即合乎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育人规范;学生的学习规范、行为规范。教育规范是学校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标准,是控制和约束学校成员行为合理性的基本机制,具有标定、导向、约束、协调、维持的作用。 围绕以上观点联系实际阐述。 实现预期失范行为教育控制的途径:更新德育观念,思想上认识到位;重建学校德育工作,行动上落实到位;整合各种德育资源,方法上“善假于物”;构建教育“功能共同体”,编织立体德育网络。 三、试评述教育社会学的三个主要理论。 1、教育的功能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涂尔干、帕森斯等。认为社会是由许多不同的部分构成的一个相对稳定、相对持久的结构;社会结构中的每一个部分都对社会整体生存发挥各自的功能;社会因价值的共识而整合;社会系统始终处于稳定、和谐的平稳运行状态,除非来自外面因素破坏平衡。 2、教育的冲突理论:主要代表人物帕克、米尔斯等。认为冲突是社会生

教育社会学综合练习及答案

《教育社会学》综合练习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孔德 2、哲学方法论、具体方法论 3、评价手段 4、互动性重要他人、偶像性重要他人 5、专制型、民主型、放任型 6、传递功能 二、名词解释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与社会对占据该地位的人的行为期望相符合的一套行为模式。 2、从众行为:因受群体压力的影响,导致个体在知觉、判断、信仰和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现象。 3、教育平等:是教育民主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主要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是实现教育民主化的一个基本前提。 4、过分社会化:是一种社会化过程中的偏差现象,是一种只承认共性、抹杀个性的社会现象。 5、可持续发展:是指社会的发展在满足当前需要时,不牺牲后代利益,强调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教育社会学的学科特点 (1)整体性:在研究教育现象时采取整体的、有机联系的观点,注重把教育现象放在社会大系统中进行分析; (2)综合性:广义的教育下的学校教育分析;研究视角的综合性;研究方法的综合性;(3)现实性: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教育事实; (4)实证性:通过观察、调查、实验研究等方法获取教育事实资料,进行分析研究。2、简述教育制度基本要素; (1)教育规范系统是教育制度的规则要素; (2)教育设备是教育制度的物质要素; (3)象征的标识是教育制度的文化要素。 3、简述人口数量结构对教育的影响 (1)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抵消了教育的总量的投入; (2)人口的脉动式增长,使教育不能保持相对稳定的发展规模; (3)人口构成的不合理使素质教育的实施产生影响; (4)人口分布的不合理,加剧了教育发展的不平衡; (5)人口的城镇化趋势给城镇教育带来诸多困难。 四、论述题(每小题14分,共28分) (一)为什么说教育具有人口控制的功能?试加以分析。 1、教育改变了人的生育观念,为控制人口创造了主观条件。 2、受教育程度高的女性容易获得就业机会,在客观上要求他们少生育。 3、教育年限的延长客观上要求他们推迟人们的初婚年龄,从而控制了生育率。 (二)试述我国教育机会不均等的主要表现及原因。 1、主要表现:(7分)

《教育社会学》在线作业二

《教育社会学》在线作业二 1. 班级的正式结构与非正式结构() A. 互为补充 B. 互为前提 C. 互为排斥 D. 不相关 满分:2 分 2. ()教育的目的是树立优生优育的观点,理解人口增长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A. 责任感 B. 环境 C. 人口 D. 国际理解 满分:2 分 3. ()从广义上讲,是对社会生产和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社会矛盾。狭义上说是在社会 变迁过程中,因各种社会关系失调乃至冲突,致使人的正常生活和社会进步发生障碍,引起人们 普遍注意,并需依靠社会力量予以解决的问题 A. 教育问题 B. 政治问题 C. 经济问题 D. 社会问题 满分:2 分 4. ()是社会成员对教师职业的意义、价值、声誉的综合评价 A. 教师义务 B. 教师职业声望 C. 教师专业地位 D. 教师权利 满分:2 分 5. ()是教育社会学中使用最普遍的定量研究方法A A. 调查法 B. 现场法 C. 隐蔽法 D. 人种学研究 满分:2 分 6. ()是教育制度所具有的文化要素。例如,校徽、校旗、校服等象征着学校的性质、 地位和功能 A. 教育规范系统 B. 教育设备 C. 象征的标识 D. 教育组织和人事系统 满分:2 分 7. ()教育是最具体、也是最持久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理解人 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使他们获得参与环境问题解决、管理环境质量的知识、态度和技 能

B. 环境 C. 人口 D. 国际理解 满分:2 分 8. 1972年6月,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发表了(),这是人 类对环境问题认识的转折点,是可持续发展观形成的第一个里程碑 A. 《人类环境宣言》 B. 《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C. 《我们共同的未来》 D.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满分:2 分 9. ()主要是指个体学习社会中长期积累起来的知识、技能、观念合规范,并内化为个 人的品格与行为,在社会生活中加以再创造的过程,也就是个体作为“社会学习者”和“社会参与 者”的全面发展过程。这也是一个从“自然人”向“社会人”逐渐转变的过程 A. 个性化 B. 社会化 C. 集体化 D. 群体化 满分:2 分 10. ()把课程看成一种生成的社会现象,课程并非是教育目标所能限定的东西,而是 在传递过程中被创造、建构出来的、可变的东西 A. 功能主义范式 B. 解释论范式 C. 新马克思主义范式 D. 结构主义范式 满分:2 分 11. 学校主要成员()和学生是两大类身份不同、地位不同的群体,在社会学特征上几 乎完全相对 A. 教辅人员 B. 教师 C. 校长 D. 教育行政人员 满分:2 分 12. ()是科层制理论的代表人物 A. 贝塔朗菲 B. 卢斯山 C. 韦伯 D. 泰勒 满分:2 分 13. 1907年苏扎罗在()大学率先开设教育社会学,成为大学的一门课程 A. 斯坦福 B. 耶鲁

《教育社会学》复习参考答案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是指一个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众,从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转到另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的位置移动 A.人口流动 B.社会流动 C.人才流动 D.社会迁移 2.下列不属于对失范行为的教育控制方法是(D) A.提高行为性成本 B.提高物质性成本 C.提高心理惩处成本 D.树立新的德育观念 3.(A)的主要观点是,课程功能在于确保年轻一代接受成人社会的文化,使之适应社会维护社会系统的生存 A.功能主义范式 B.解释论范式 C.新马克思主义范式 D.结构主义范式 4.教育功能的失调一般发生在教育制度生命周期的第四个阶段,即(D) A.群体化形成阶段 B.成熟阶段 C.形式主义阶段 D.瓦解阶段 5.(A)是指社会所发生的急剧的、具根本性意义的变迁,是社会变迁中的高潮,是一种显着的突变过程,变迁的实现是以新旧阶级之间的政权易手为标志,它对教育的影响常常是突发的、冲击性的。 A.社会剧变 B.文化革命 C.教育革命 D.经济革命 6.(C)强调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在时空上完全隔离开来,不存在互动的一种研究方法 A.调查法 B.现场法 C.隐蔽法 D.人种学研究 7.(C)教育的目的是树立优生优育的观点,理解人口增长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A.责任感 B.环境 C.人口 D.国际理解 8.(C)是教育制度所具有的文化要素。例如,校徽、校旗、校服等象征着学校的性质、地位和功能 A.教育规范系统 B.教育设备 C.象征的标识 D.教育组织和人事系统 9.(A)流行于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涂尔干、美国的佩恩等,认为教育的功能在于使人社会化 A.社会化过程说 B.相互关系说 C.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说 D.特殊社会现象说 10.(B)教育是最具体、也是最持久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理解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使他们获得参与环境问题解决、管理环境质量的知识、态度和技能 A.责任感 B.环境 C.人口 D.国际理解 11.学校主要成员(B)和学生是两大类身份不同、地位不同的群体,在社会学特征上几乎完全相对

教育社会学(题库)2020答案整理

《教育社会学》题库-2018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在a, b两类名词解释中各选2个,c类中选择1个,共5个名词 解释,20分) a) 1.教育社会学;主要运用社会学原理与方法对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 进行“事实”研究的一门学科,是社会学与教育学的中介学科。 2.教育;广义的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承生产经 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 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教育着的身心 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3.学校;是一种正式组织,其主要成员是教师和学生。对教师而言,学校是兼具 规范性和功利性的组织;对学生而言,学校是规范性与强制性兼而有之的组织。 4.班级:班级是学校中的下位组织,班级首先并始终是一种社会组织,只是一种 学生组织。班级的目标指向自身,是主体的自我实现;从班级的机构看,班级 的首领是班长,核心领导机构是班委会,下分若干小组,每个学生在班级中都 有自己的相应位置;从班级规范看,任何班级规范所约束都是学生。具有自功 能性和半自制性。 5.学生P222;学生是一种独特的社会存在,既非不承担任何社会义务的婴幼儿, 也非以职业劳动而与社会进行交换的成年人,学生是介于婴幼儿与成人之间的 “半”社会成员,是学校中最游离不定的成员。 6.课程;狭义的课程指学校课程表所列教育科目,最广泛的界定将学生在学校中 所学一切均视为课程。 7.重要他人P244: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在米德的自我发展理论的基础上首先明 确提出的一个概念,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 8.潜在课程:主要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文化层面和互动层面所蕴含的各种 经验。 9.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

《教育社会学》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

《教育社会学》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社会角色 2.角色扮演 3.同辈集体 4.课堂控制 5.过分社会化 二、判断对错,并对错误的加以改正(每题4分共20分) 1.在教育社会学史上,孔德被认为是教育社会学的真正奠基者。 2.在教育社会学研究中,以社会结构--—社会组织-行为规范—--个体事实作为研究路径,并偏重社会事实的是韦伯。 3.教育习俗是一种非正式规范,其最显著的特点是非制约性。 4.角色期待越强烈,越会产生期待效应。 5.学校文化的实质是一种“显性知识”对学生产生教育影响。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2.简述教育社会学的学科特点。 3.简述差异交往说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你是如何看待学生崇拜明星这一现象的? 2.试析大众媒介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参考答案: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与社会对占据该地位的人的行为期望相符合的一套行为模式。A1 2.角色扮演:当一个人具备了某种角色的条件,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就称为角色扮演。 3.同辈集体:是指处于同等社会地位的同代人组成的小群体。B5 4.课堂控制:是指教师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对学生行为也包括对自身行为进行的有意识引导、约束和调整 5.过分社会化:是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偏差,是一种只承认共性、抹杀个性的社会现象。B4 二、判断对错,并对错误的加以改正(每题4分共20分) 1.在教育社会学史上,孔德被认为是教育社会学的真正奠基者。 错。在教育社会学史上,涂尔干被认为是教育社会学的真正奠基者。 2.在教育社会学研究中,以社会结构--—社会组织-行为规范—--个体事实作为研究路径,并偏重社会事实的是韦伯。 错,孔德、涂尔干等人 3.教育习俗是一种非正式规范,其最显著的特点是非制约性。 错。教育习俗依靠个体对群体的认同与自觉尊重并通过舆论的力量起着控制、协调个体行为的作用,具有制约性。 4.角色期待越强烈,越会产生期待效应。 错。未必。角色期待可以影响教师的角色行为,但必须通过被期待者的内化过程。 5.学校文化的实质是一种“显性知识”对学生产生教育影响。 错。隐性知识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福师《教育社会学》在线作业一满分答案

2017秋福师《教育社会学》在线作业一满分答案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 一、单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 ()是指社会所发生的急剧的、具根本性意义的变迁,是社会变迁中的高潮,是一种显著的突变过程,变迁的实现是以新旧阶级之间的政权易手为标志,它对教育的影响常常是突发的、冲击性的。 A. 社会剧变 B. 文化革命 C. 教育革命 D. 经济革命 满分:2 分 2. ()是社会成员对教师职业的意义、价值、声誉的综合评价 A. 教师义务 B. 教师职业声望 C. 教师专业地位 D. 教师权利 满分:2 分 3. ()学者菲兰把学生从一种社会环境进入并适应另一种社会环境的现象, 称为“越界”,即学生的社会位移 A. 美国 B. 英国 C. 澳大利亚 D. 法国 满分:2 分 4. ()强调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在时空上完全隔离开来,不存在互动的一种研 究方法 A. 调查法 B. 现场法 C. 隐蔽法 D. 人种学研究 满分:2 分 5. ()把课程看成一种生成的社会现象,课程并非是教育目标所能限定的东西,而是在传递过程中被创造、建构出来的、可变的东西 A. 功能主义范式 B. 解释论范式 C. 新马克思主义范式 D. 结构主义范式 满分:2 分

6. ()是教育制度所必须的物质要素,也是变化最快的要素 A. 教育规范系统 B. 教育设备 C. 象征的标识 D. 教育组织和人事系统 满分:2 分 7. 教育功能的失调一般发生在教育制度生命周期的第四个阶段,即() A. 群体化形成阶段 B. 成熟阶段 C. 形式主义阶段 D. 瓦解阶段 满分:2 分 8. ()犯罪学家西塞?朗姆布罗索认为犯罪、越轨是因遗传而在生物学上变态的结果,会在面部特征上有所显露 A. 意大利 B. 德国 C. 英国 D. 美国 满分:2 分 9. ()是教育社会学中使用最普遍的定量研究方法 A. 调查法 B. 现场法 C. 隐蔽法 D. 人种学研究 满分:2 分 10. ()是指一个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众,从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转到另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的位置移动 A. 人口流动 B. 社会流动 C. 人才流动 D. 社会迁移 满分:2 分 11. ()流行于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涂尔干、美国的佩恩等,认为教育的功能在于使人社会化 A. 社会化过程说 B. 相互关系说 C. 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说 D. 特殊社会现象说 满分:2 分

教育社会学八个专题

第一编教育社会学的自身发展 社会对教育的制约性 教育社会学:教育自身的独立性 教育对社会的制约性 (一)教育的社会背景:1、社会结构:经济政治文化 2、社会差异:地区差异阶层差异性别差异 3、社会变迁:渐变混变 (三)教育的社会功能: 一、研究对象 第一专题:教育社会学学科要素:二、学科性质 三、方法论 一、研究对象: (1)研究人的社会化的过程(佩思,涂尔干) (2)研究教育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学说1、教育制度与社会制度 2、教育过程与社会 3、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3)研究对象的界定 教育社会学既姓教也姓社 二、学科性质价值判断/服务性 (一)(1)规范学科“规范”指方向、原则、规则、方法、技术、措施/直接为教育 实践服务(沃德) (2)事实学科论:不做价值判断/科学 更具容观性,揭示和分析教育领域的现象、规律(3)事实与规范兼有学科论:价值判断 科学 (二)分析 (1)教育学与教育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2)社会学与教育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应用学科

社会学教育 教育社会学 (三)方法论没有自己的方法论 教育社会学是事实判断的学科 三、定义:运用社会学的原理和方法对教育现象和问题从社会层面进行事实判断的学科,是教育学和社会学的中介学科。 第二专题学科发展 一、理论奠基时期(19世纪后中叶到20世纪初) (一)教育学视野的扩展(赫尔巴特夸美纽斯) 社会教育学 教育哲学文化教育学 公民教育学 教育学科 (二)功能主义学派(结构功能主义) 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产生 以积极的社会功能为基轴 帕森斯:AGIL 结构“理论分析框架” (三)社会学的研究兴趣扩展(斯宾塞涂尔干沃德) 教育社会学概念的提出(沃德美国社会导进论) 研究成果的展示:(涂尔干“什么叫教育社会学视角”) 教育功能:个人适应社会,将社会内化为个人 二、学科的形成时期(20世纪出二战结束) 1、在大学里开设专门的课程或讲座在1907 1926 (一)学科制度的成形2、专门的学术刊物 3、学术团体1923年 (二)研究范式的成形 理论滞后于制度 规范性的研究 服务于教育的社会学 用社会学理论解决教育问题 三、范式转换时期 (一)证验性的研究范式 沃德 涂尔干汉森“寻找确定无疑的知识”

全国2018年4自考真题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社会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034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冶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涂尔干提出社会学的特殊对象是 A.社会现象 B.社会问题 C.社会事实 D.社会行为 2.马克思·韦伯提出的是 A.理解社会学 B.历史社会学 C.解释社会学 D.科学社会学 3.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论的重要内容是 A.理想类型 B.社会交换 C.社会冲突功能分析图式 4.创立现象学社会学的是 A.米歇尔·福柯 B.艾尔弗雷德·舒茨 C.安东尼·吉登斯 D.皮埃尔·布迪厄 5.在社会学传入中国之时,首次提出“社会学冶之名的是 A.谭嗣同 B.康有为 C.严复 D.章太炎 6.李达的代表性著作之一是 A.《大众哲学》 B.《中国社会学》 C.《唯心主义的破产 D.《社会学大纲》 7.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 A.个人与个人的关系 B.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C.群体与群体的关系 D.个人与群体的关系

8.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中,被称为反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是 A.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方法论 B.后现代主义方法论 C.诠释方法论 D.人文主义方法论 9.非介入性研究法又称为 A.实验法 B.个案法 C.文献法 D.统计法 10.人们交互作用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被称为 A.社会 B.人口 C.环境 D.社会结构 11.我国明确地采用社会建设概念,是在中国共产党的 A.十五届三中全会 B.十六届三中全会 C.十六届四中全会 D.十七届四中全会 12.文化交流开始于 A.文化传播 B.文化冲突 C.文化采借 D.文化融合 13.人在成年以后的社会化,被称为 A.重新社会化 B.再社会化 C.继续社会化 D.基本社会化 14.根据角色追求的目标,可以将社会角色划分为 A.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 B.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C.群体角色与个人角色 D.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 15.在一些农业地区逐步形成大家一起收获庄稼的合作习惯,属于 A.契约式合作 B.制度化的传统合作 C. 自发性合作 D.指导性合作 16.霍尔提出,社会存在不同的个人空间有 A.两种 B.三种 C.四种 D.五种 17.以个人和社会网络的连接的紧密程度不同来区分,社会网络的形态可以分为 A.稳固形态和松散形态 B.互利形态和互补形态 C.强势形态和弱势形态 D.封闭形态和开放形态 18.由一对夫妇与父母和未婚子女聚居生活的家庭,被称为 A.联合家庭 B.核心家庭 C.组合家庭 D.主干家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