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侃《中国近代史》(第4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五章至第七章【圣才出品】

李侃《中国近代史》(第4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五章至第七章【圣才出品】
李侃《中国近代史》(第4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五章至第七章【圣才出品】

第5章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

5.1复习笔记

一、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严重危机

1.帝国主义在华强租海港和划分势力范围

(1)俄国

①三国干涉还辽

1895年4月,俄联合德、法两国发出照会,要求日本放弃辽东半岛。日本被迫同意,但向中国索取赎辽费3000万两。从而开启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

②《中俄密约》

a.概述

1896年,李鸿章出使俄国,中俄签订《御敌互相援助条约》,即《中俄密约》,后又签订了《合办东省铁路公司合同章程》,俄国在铁路沿线享有派驻警察、开采煤矿和兴办其它工矿企业的权利,实际上把这些地区变成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b.内容

第一,中、俄联合抵抗日本的进攻。

第二,战争期间,中国所有的口岸均对俄国军舰开放。

第三,允许俄国通过黑龙江、吉林两省修造铁路以达海参崴,由中国交与华俄道胜银行承办。

第四,俄国可在该铁路运送军队和军需物品。

c.影响

第一,密约的实质是俄国通过修筑中东铁路,将势力深入中国东北地区,将铁路沿线变成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第二,清政府在外交上改变策略,由依赖英国向亲善沙俄转变。

③《旅大租地条约》

1897年12月,俄国占领旅顺口和大连湾。1898年3月27日,与清政府签订《旅大租地条约》,并于5月7日订立《续立旅大租地条约》。次年,俄擅自把租借地改为“关东省”,势力范围扩大到东北全境。

(2)德国

1897年11月,德国借机派军舰强占胶州湾。次年与清政府签订《胶澳租界条约》,将胶州湾租借给德国,租期99年。同年,德国又将山东划为自己的势力范围。

(3)法国

①三国干涉还辽后,法获得云南的河口、思茅为商埠,并取得在广东、广西和云南开矿的优先权。

②1899年,与清政府签订《广州湾租界条约》,强租广州湾,并取得昆明和广州湾铁路的修筑权及邮政承办权。从此,滇、桂、粤三省变成法国的势力范围。

(4)英国

1898年2月,长江流域成为英国的势力范围。后与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九龙。1898年7月1日,又签订《订租威海卫专条》,强租威海卫,长江流域成为其势力范围。

(5)日本

1898年,日本将福建省划为自己的势力范围。

(6)门户开放政策

①概述

1899年,美国结束于西班牙的战争,夺取了古巴和菲律宾,错失了瓜分中国的机会,于是要求英、德、俄、法、日、意六国同意在华实行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

②内容

a.各国在中国的所谓势力范围、租借地内的任何投资和既得利益,其他国家不得干涉。

b.各国运往他国势力范围内的货物,均由中国政府按照中国现行关税率征税。

c.各国对于进入自己势力范围各口岸的他国船舶,不得征收高于本国船舶的港口税。

d.当他国使用自己所修或所经营控制的铁路运输货物时,不得征收高于本国商品的铁路运费。

③评价

a.美国企图利用“机会均等”的手段,为美国与其它列强争夺在华利益创造了条件,保持了中国市场对美国的自由开放。从此美国在中国的侵略势力逐渐做大。

b.由于各国无力独占中国,先后接受了“门户开放”政策,客观上阻止了列强继续瓜分中国。

2.帝国主义对华的资本输出

(1)表现

①向清政府进行政治贷款

a.经过

第一,“俄法洋款”

1895年,清政府与俄、法签订《俄法洋款合同》,又称《四厘借款合同》,是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政治性大借款的开端。借款以海关收入为担保,俄法集团得以插手中国的海关管理。

第二,“英德洋款”

1896年,清政府与英、德签订《英德洋款合同》,又称《英德借款详细章程》,由英国汇丰银行和德国德华银行分摊,英国获得了控制中国海关行政36年的保证。

1898年3月,《续借英德洋款合同》(又称《英德续借款合同》)签字,以苏州、淞沪、九江、浙东等处货厘及宜昌、鄂岸盐厘为担保,英国获得控制上述各地常关45年的保证,还取得部分地区的厘金抵押权。

b.评价

清政府三次贷款用于清还对日赔款,借款利率高,折扣大,附有政治条件,使得帝国主义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海关和部分内地的盐税、厘金、外贸和运输,清政府加深了对帝国主义的财政依赖。

②争夺中国铁路的投资权

a.表现

第一,1896年,清政府同意法国修建并经营从越南同登到广西龙州的铁路,成为法国后来强修滇越铁路的先声,开了外国侵占中国铁路线的恶例。

第二,1897年到1898年,俄法取得了芦汉铁路的投资、修筑和经营权;英国向清政府提出修筑天津至镇江、山西经河南至长江沿岸、九龙至广州、浦口至信阳、苏州至宁波的五条铁路。除津镇路外,清政府全部接受。

第三,1899年,英德联合逼迫清政府签订《津镇铁路借款草合同》,承筑津镇铁路。

第四,1898年,美国夺取粤汉铁路的借款权和承筑权。

b.评价

列强争相在中国投资修建铁路,实际上是借此控制铁路沿线的土地和资源,进一步拓展侵略权益。

③投资中国矿山

1896年,美国首先和中国“合办”门头沟煤矿,外资从此侵入中国矿业,使中国失去了对本土自然资源的主权,也加强了中国对国外矿业的依赖。

④在华开设工厂

a.各国借《马关条约》允许设厂之内容,引“一体均沾”条例,纷纷在华投资办厂。外资企业渗透到中国的各个经济部门,上海成为其在华纺织业的中心。

b.列强在华开设工厂,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和原料,获得了巨额利润,迅速发展为垄断性企业,排挤了中国民族工业的产品。

(2)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影响

①列强对华商品输出继续增长,中国的入超越来越严重。

②商品倾销进一步加速了中国城乡手工业的破产。

③帝国主义对中国原料的掠夺,刺激了中国农村某些经济作物的生产,中国经济作物的生产受到国际市场供求关系的制约。

④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国内市场被少数外商垄断,中国的商业资本不得不仰承外国资本的鼻息。

⑤列强在华的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给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半殖民地化。

3.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1)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①对日本的巨额赔款,逼使清政府先后三次举借外债,每年偿还巨额本息,再加上天灾人祸,财政危机日甚一日。

②甲午战争的惨败和战后的瓜分危机,使中国社会的各阶层不同程度地对清政府感到失望,发出了“救亡图存”的呼声。

③甲午战争的惨败和战后的危机,进一步加剧了清朝最高统治集团的矛盾,帝党与后党矛盾激化。

(2)清政府的改革措施

①编练新军

a.1894年,胡橘棻开始编练新军,号“定武军”。1895年袁世凯接替胡橘棻,奉命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