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方言地理

语言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它传承千年,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汉语的分支种类繁多,以不同地理划分方式归类于不同的地方语系。其中官话、赣语、粤语、湘语、闽语、吴语、晋语等七大汉语支撑着汉语的整体架构。其中赣语是汉语分支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一支。赣语亦被称为汉语的活化石。南昌大学赣学院副院长胡松柏教授是眼下省内研究江西语言的中坚力量。胡松柏教授说:“赣语是江西省最主要的方言,它不仅覆盖了江西省面积和人口的四分之三,甚至还分布在湖南、湖北、安徽、福建等邻省的部分地区。”而江西省内的赣语区可分为昌靖片、宜浏片、吉茶片、抚广片和鹰弋片。赣语是江右民系使用的主要语言,也为中国日常生活中主要运用的汉语七大方言之一,主要通行于江西大部、湖南东部、湖北东南部、安徽西南部和福建的西北部等地区,是该些地区事实上的公用语。使用赣语的人口在6000万左右,约占中国人口的6%左右。而其中以江西赣语区三大城市南昌、抚州、新余口音为赣语代表或标准音,同时赣语内部的各方言之间互通程度也非常高。例如形容很甜,南昌市、新建、铅山叫鲜甜,都昌、景德镇叫辛甜,宜春市、宜丰、高安、抚州市、临川叫津甜;形容很酸,都昌等叫浸酸,南昌市、峡江、景德镇、宜春市、宜丰、高安、抚州市、南城叫揪酸。
赣语历史悠久,是唐宋以前中原移民的中原话和赣地先民语言相互融合的产物,形成于汉朝,定型于唐宋。自上古至有周一代,江西一直都是三苗等赣地先民的活动区域。到了周朝的春秋战国时期,赣地先后隶属吴、越、楚的统治,其居民自当是使用古越语和古楚语。秦汉以后,中原对江右地区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移民,中原的汉语和本地的吴语、楚语互相接触、互相融合,赣语遂逐步形成。南昌建成于汉末,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派颖侯灌婴率兵进驻南昌,并修筑南昌城。史料表明当时豫章郡的人口规模位列全中国第四。古赣语在吸收中原汉语的过程中,本身的语言特点也就逐渐成型。


官话通称北方方言,即广义的北方话。江西的官话分南北两种,赣北长江沿岸的九江市区、九江县、瑞昌市的大部分乡镇和彭泽沿江一带说九江官话,而赣南的赣州市区、信丰县城及城郊部分农村说赣州官话。但是它们都分别受附近的赣语影响,学者一般认为官话是中原人南迁而形成的。历史上北方官话区长期以中原话为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语汇和语法系统。追溯至古代,商族的东夷语在中原与夏族语言和诸多原始汉语方言融合后的华夏语是中原官

话的雏形。以洛阳话为标准音的华夏语
后来成为东周通用全国的雅言,进而发展成为扬雄《方言》提及的 “通语、凡语”。通过几千年的融合与发展。北宋时中原话基本成型,同如今的中原话基本完全一样。在汉语各大方言中,官话方言有它突出的地位和影响。不仅近1000年来,中国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创作的,在历朝历代的官场上,长袖善舞的交际者都使用北方话,因而有“官话”的名称。


南宋辛弃疾曾在上饶一带长期居住,留下了“醉里吴音相媚好”的著名词句,说明上饶一带说吴语已有悠久历史,也有了“吴侬软语”的好名声。胡松柏教授说,赣东北的上饶市区和上饶、玉山、广丰三县说吴语。这里自古以来与浙江衢州吴语区一带交往密切,交通便利,浙赣铁路由此通过,经济文化上的联系十分密切,方言上的相通也就是顺理成章。吴语是中国境内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其形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代。春秋吴国的语言,在古汉语的不断冲击、覆盖下逐渐形成古吴语,而后,古吴语又分化出闽语。元末明初的《南村辍耕录》是一部较早以民间射字游戏记录吴语音系的文献。从明朝冯梦龙辑编的《山歌》可以看出,当时的吴语词汇、语法已经基本奠定了今天的轮廓。


赣北偏东的浮梁、婺源、德兴一带的徽语是全省最难懂的方言。徽语的词汇和附近的赣语、吴语等方言并没有很大的不同。然而在语音方面,特别是韵母,徽语与其他方言却有着相当大的差别。


客嫁方言(客家话)主要集中在赣南。“客家”一词本来是汉族对畲族的称呼,是个贬义词,后来被操粤语(广东话)的广府人强加在梅州移民身上,梅州移民最终被迫屈辱的接受“客家人”这个贬义称呼。而梅州话最终成了客家话,甚至梅州学者将和梅州话有些共同的的赣南、闽西方言皆划入客家话版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