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简述题与论述题

财政学简述题与论述题
财政学简述题与论述题

财政学复习资料

一、市场失灵和市场缺陷的表现

(一)公共物品

1.首先,纯公共物品市场无法提供。这是由其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特点决定的。

2.准公共物品或混合产品市场也不能充分有效地提供。这主要因为混合物品亦都是有一定程度的非竞争性和一些程度的非排他性(或正的外部效应)。

(二)外部效应。

当存在正的外部效应时,供给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因而相应的物品市场不能充分提供,会造成供给不足和效率损失。

当存在负的外部效应时,供给者的成本小于收益,不完全承担自己受益的代价,因而会导致相应的物品供给过度,造成资源的浪费和损害他人利益。

(三)垄断(即竞争失效)

市场效率是以完全自由竞争为前提的,然而现实的市场并不具备这种充分条件,此即市场竞争失效。自然垄断是竞争失效的重要表现之一。

(四)信息不充分与不对称

私人市场的所提供的信息往往不足,特别是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信息越来越分散、复杂,生产者和消费者都不能充分掌握必要信息,从而不可避免地出现很多非理性决策,影响到竞争的充分性,因此也会影响到市场机制的效率,这就需要政府来提供信息。

(五)偏好不合理(优值品、劣值品或优效品、劣效品问题)

个人偏好的合理性是市场竞争结果合理性的前提条件。但在现实市场中,并不是每个人的要求、愿望都是合理的。

我们把消费者的评价低于合理评价的物品称为优值品(如教育,有人不愿为子女上学付出代价,导致学龄儿童弃学经商等);将消费者评价高于合理评价的物品称为劣值品(如吸烟、购买毒品等)。

(七)收入分配不公

市场机制和市场竞争的目标是实现效率,这就决定了收入的初始分配首先是按要素索赋分配。由于每个人的索赋或挣钱的本事不同,参与竞争的条件、实力、能力不同,而且这些不同往往受家庭出身、家庭结构、性别、遗产继承等许多个人不能左右的因素的影响,这样就会产生收入分配结果的不公平,富者越富,贫者越贫,甚至失去基本的生活保障。

这种收入分配的不公平会影响社会的安定和凝聚力,也不符合社会的道德观念,因而也需要政府的干预,以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

(八)失业、通货膨胀和经济波动。

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是有盲目性,从而不可避免地造成失业,通货膨胀和经济波动。另外,市场主体为实现利润最大化而追求技术进步和节约劳动力成本的行为也可能导致失业现象。

按照古典经济学家的观点,市场也可以对经济波动进行调节和矫正,但其是一种事后调节,是采用经济危机的方式,对社会经济的破坏太大,代价太高。因此,

也需要政府对此进行干预和宏观调控,以保持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二、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两个基本标准。

私人物品是由市场供给用来满足私人主体需要的商品和服务。公共物品是由以政府为代表的国家机构——公共部门供给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基本标准是:排他性与非排他性,竞争性与非竞争性。公共物品的基本特征是具有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非排他性是从公共物品的供给角度来讲的。即为该物品的供给出资的人在享受该物品带来的利益时,无法排除其他如何人从中受益。非竞争性是从公共物品的消费、受益角度讲的。即任何一个消费者对公共物品的消费,都不影响其他消费者的消费或同时从中受益。

三、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

资源配置,广义是指社会总产品的配置,狭义是指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的配置。资源配置即运用有限的资源形成一定的资产结构、产业结构及技术结构和地区结构。财政资源配置职能是由政府的介入或干预所产生的,其特点和作用是通过财政收支活动为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提供财力,引导资源的流向,弥补市场失灵。其目标是最终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的最优效率状态。

财政主要是通过支出和税收等财政措施,决定或影响资源配置的数量和方向。

1、通过确定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比例,确定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各自支配资源的规模和范围,确定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给供能力。

2、通过安排财政支出的规模、结构,确定整个社会资源的配置状态和财政资源内部的配置比例。

3、通过政府投资、税收和补贴,调节社会投资方向和经济结构。

4、通过安排中央与各地方财政之间的分配比例,确定部门与地区间的资源配置。

四、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

分配是财政被赋予的基本功能。公平分配的目标可包括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两个层次。经济公平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它强调的是要素投入和要素收入相对称,是在平等竞争的环境下由等价交换来实现的。社会公平是指将收入差距维持在社会各阶层人们所能接受和不危及社会稳定与秩序的范围内。

贯彻收入分配职能的财政措施:

1、税收。主要通过税种设置和差别税率(如按照支付能力原则实行累进的所得税、财产税等)限制高收入者的收入及财富占有水平,调节个人的劳动收入与非劳动收入的差距。

2、转移性支出(转移支付)。包括社会保障支出、救济支出、各种补贴等。其主要是通过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来改变收入分配差别的程度。

3、规范公务员工资制度。凡应纳入工资范围的收入都应纳入工资总额,提高工资的透明度;实现个人收入分配的货币化和商品化;适当提高工资水平。

4、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

五、财政的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

经济稳定的目标有: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

充分就业是指就业人口的就业率达到了由该国当时社会经济状况所能承受的最大比率。

物价稳定即货币购买力不发生剧烈变动,使人们持有货币所代表的财产的真实价值不为通货膨胀所侵蚀。

国际收支平衡是指一国在国际经济往来中维持经常性项目收支的大体平衡。

经济稳定的目标集中体现为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平衡。

经济发展意味着产出的增加,还包括随着产出增长而带来的产出与收入结构的优化,以及经济条件、政治条件、文化条件的优化。其中经济增长是其核心。

财政的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可概括为通过财政分配对人们的生产、消费、储蓄、投资等行为发生影响,以实现国民经济中总供需的平衡和持续、稳定增长即社会条件不断改善的职能。

贯彻稳定与增长职能的财政措施:

1、针对经济运行状况,灵活地调整财政收支(总量)来影响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总量关系,使之趋于平衡。例如,通过增加税收和削减支出来减少总需求,通过减少税收和增加支出来扩大总需求,等等。

2、通过财政自身的制度性安排,发挥“自动稳定器”的作用。例如,累进的所得税、失业救济金。

3、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集中性收支活动及其他财政税收政策,加快基础产业、公共设施及其他薄弱环节的发展,消除经济增长中的“瓶颈”,保证经济增长协调与高速的最优结合。

4、切实保证非生产性的社会公共需要,为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良好的环境与条件。?

六、混合产品的提供方式。

混合物品的特征是兼备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性质。可以采取公共提供方式,也可以采取混合提供方式。混合物品的特征又是由两种原因引起的:一类是具有非竞争性又具有排他性;另一类是由外部效应引起的。第一类的提供方式的选择取决于税收成本和税收效率损失同收费成本和收费效率损失的对比。第二类的提供方式的选择取决与外部效益的大小,当外部效应很大时,可视为纯公共物品,采取公共提供方式。多数公共物品都具有较大的外部效应,不过为了提高公共物品的使用效率,并为了适当减轻政府负担、对多数混合物品采取混合提供方式是一种较佳的选择。

七、公共产品的有效配置的理论标准是什么公共产品的提供是否能保证效率的实现

公共产品的提供规模应满足边际成本=社会边际效益=全社会各个人边际效益之和时,才满足产品组合效率的要求。

八、衡量公平的指标有哪些

贫困指数:处于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吉尼系数:

九、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分类及其经济影响。

以财政支出是否与商品和服务相交换为标准,可将全部财政支出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两类。

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财政一手付出了资金,另一手相应地购得了商品和服务,并运用这些商品和服务,实现国家的职能。就是说,在这样一些支出安排中,政府如同其他经济主体一样,在从事等价交换的活动。我们称此类支出为购买性支出,它所体现的是政府的市场性再分配活动。转移性支出则与此不同,它们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这类支出主要有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这些支出的目的和用途不同,但却有一个共同点:财政付出了资金,却无任何所得,在这里,不存在交换的问题。我们称此类支出为转移性支出,它所体现的是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

在财政支出总额中,购买性支出所占的比重大些,财政活动对生产和就业的直接影响就大些,通过财政所配置的资源的规模就大些。联系财政的职能来看,以购买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支出结构的财政活动,执行配置资源的职能较强,以转移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支出结构的财政活动,则执行收入分配的职能较强。十、什么是瓦格纳法则

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的相对规模也随之提高。政府支出增长的因素分为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所谓政治因素,是指随着经济的工业化,正在扩张的市场与这些市场中的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会更加复杂,市场关系的复杂化引起了对商业法律和契约的需要,并要求建立司法组织执行这些法律,这样,就需要把更多的资源用于提供治安的和法律的设施。所谓经济因素,则是指工业的发展推动了都市化的进程,人口的居住将密集化,由此将产生拥挤等外部性问题,这样也就需要政府进行管理与调节工作。此外,瓦格纳把对于教育、娱乐、文化、保健与福利服务的公共支出的增长归因于需求的收入弹性,即随着实际收入的上升,这些项目的公共支出的增长将会快于GDP的增长。导致公共支出增长的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政府喜欢多支出、公民不愿意多缴税,因此,当政府在决定预算支出

规模时,应该密切注意公民关于赋税承受能力的反应,公民所容忍的税收水平是政府公共支出的约束条件,在正常条件下,经济发展,收入水平上升,以不变的税率所征得的税收也会上升,于是,政府支出上升会与GDP上升成线性关系。这是内在因素作用的结果。但一旦发生了外部冲突,例如战争,政府会被迫提高税率,而公众在危急时期也会接受提高了的税率。这就是所谓的“替代效应”即在危急时期,公共支出会替代私人支出,公共支出的比重增加。但在危急时期过去以后,公共支出并不会退回到先前的水平。一般情况是,一个国家在结束战争之后,总有大量的国债,公共支出会持续很高。

十一、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因素有哪些

1.经济性因素。它主要指经济发展的水平、经济体制的选择和政府的经济干预政策等。关于经济发展的水平对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分析具体说明了经济不同发展阶段对财政支出规模以及支出结构变化的影响,这些分析表明经济发展因素是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重要因素。经济体制的选择也会对财政支出规模发生影响,最为明显的例证便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前后的变化。政府的经济干预政策也对财政支出规模发生影响,就一般而言,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应当指出的是,若政府的经济干预主要是通过管制而非通过财政的资源配置活动或收入的转移活动来进行时,它对支出规模的影响并不明显。因为,政府通过管制或各种规则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并未发生政府的资源再配置或收入再分配活动,即财政支出规模基本未变。显然,政府通过法律或行政的手段对经济活动的干预与通过财政等经济手段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具有不同的资源再配置效应和收入再分配效应。

2.政治性因素。政治性因素对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局是否稳定;二是政体结构的行政效率。关于前者皮科克与怀斯曼的分析已略有所述,当一国政局不稳出现内乱或外部冲突等突发性事件时,财政支出的规模必然会超常规的扩大。至于后者,若一国的行政机构臃肿,人浮干事,效率低下,经费开支必然增多,这是确定无疑的。

3.社会性因素。如人口状态、文化背景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财政支出规模。在发展中国家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相应的教育、保健以及救济贫困人口的支出压力便大;而在一些发达国家人口出现老龄化问题,公众要求改善社会生活质量等,也会对支出提出新的需求,固此,某些社会性因素也影响财政支出的规模。

十二、衡量财政支出规模的指标有哪些

衡量财政支出规模,通常可以使用两个指标: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和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

作为衡量财政活动规模的指标,财政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比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更能反映实际情况。理由有三:(1)财政收入则只是标示了财政可能使用和支配的规模。它常常并不代表实际发生的规模。(2)财政收入反映的是财政参与GDP分配过程的活动,财政支出反映的则是财政在GDP使用过程的活动。财政支出通过它的规模和结构实现资源的配置,直接影响社会再生产的规模和结构。财政分配的全过程固然始于财政收入,但通过财政支出才最终完成。(3)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都体现了财政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调控,但后者更能全面而准确地反映财政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调控能力。因为,举凡财政的配置资源。调节收入分配以及稳定和发展经济的职能,大都是通过财政支出执行的。

十三、政府垄断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的弊端有哪些

政府垄断的损失要比私人垄断的损失大。1 竞争规则是由政府制定的,而当规则制定者同时也是参与者的时候,必会引起效率低下。2 政府垄断易引起腐败现象

十四、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中引进竞争的目的是什么

十五、政府为什么要提供基础设施

因为基础设施具有两个特点:1 具有规模效益的特点。2 具有沉没成本,其投资期长,投资久,回收难,没有替代品。政府提供基础设施具有很大意义的公平作用。

十六、基础设施的筹资渠道有哪些

(一)政府投资(主要方式)

1 受政府财力约束

2 具有集中性特点,靠强制手段

3 局部地区受益的由地方政府出资

4 低效率

(二)国内资本市场筹资

主要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在股票市场上发行基础设施的股票。如三亚凤凰机场。有储蓄习惯的国家更容易筹资。

(三)引进外资

1 引进资金。

2 引进技术。

(四)项目融资

1 BOT build-operate-transfer

步骤:a、政府和私人资本签订项目的特许经营协议,包括融资、建设、经营三方面。融资由政府和私人各拿一部分。b、明确私人资本建设、经营时间、最高限价、设施维护。特许经营权结束后,无条件收回。典型成功例子:泉州四通大桥

2 TOT transfer-operate-transfer

步骤:政府和私人资本签订协议,已经建成投产运营的基础设施,转营给私人资本(北委托方),在经营期内,被委托方负责维修,可以收费(委托方给定最高限价),到期经营权交回政府(委托方)

政府目的时尽快收回一笔钱,可以转向其他项目。

优点:有利于政府盘活资金,可操作性强

缺点:期限过长,政府损失;具体人员与被委托方谈判时,容易违规。十七、政府为什么要介入社会保障

1、政府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目的是弥补市场缺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法达到公

平分配,并且存在着无法抗拒的灾难。

2、? 政府介入社会保险可以减少实施成本,增强抗拒风险的能力。保险是一种

优值品,保险市场存在逆向选择问题,所以社会保险是一种强制行为。

3、社会保障制度是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可以发挥自动稳定器的作用。社会保障时评议社会周期的手段。还可解决政府债务问题。

十八、养老保险的模式有哪些

1、现收现付制:政府由当年养老金收入支付当年养老金支出(本代人给上代人支

付)

2、完全基金式:当代人在劳动期内为自己丧失劳动能力后生活储备资金,不给下

代人增加负担。

3、非完全基金式:处于两者之间。部分以支定收,没有积累,部分以收定支,有

积累。

十九、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有哪些

4、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制约。增加财政收入,首先要

把蛋糕做大,这就是要发展经济。经济决定财政是财政学中的一个基本原理,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财政收入的最基本的因素。生产技术水平,也叫技术进步,它对财政收入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进步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增加财政收入。二是技术进步可以降低物耗比例,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1、分配政策和分配制度对财政收入的制约。国民收入分配政策和制度决定GDP

在国家、企业和居民个人之间的分割比例。是影响财政收入最直接的因素。包括工资制度、税收制度、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度等。

2、价格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价格随供求关系经常发生波动,当价格总水平持

续地、大幅度地上涨就是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增长率 > 财政收入增长率 ? 财政收入规模下降

通货膨胀增长率 = 财政收入增长率 ? 财政收入规模不变

通货膨胀增长率 < 财政收入增长率 ? 财政收入规模增加

二十、如何分析价格与财政的关系P203

二十一、为了实现税收的效率目标,税收应贯彻哪些原则

1、充分且又弹性

设计的税种组成的税收制度要为政府提供足够的资金(一定生产力情况下政府的经常性支出);随着国民收入的增长而增长(累进税制为主体)

2、节约与便利

政府在设计具有征收结构、机构、人员上的花费要少(征收成本低);纳税时的交纳成本要低。

3、中性与矫正性

中性:税种对不同产品或服务,不同的生产要素,不同性质生产者采取平等的税收政策(征税前后价格不变)

矫正性:矫正外部性与消费者偏好不合理。

二十二、税收制度包括哪些基本要素

1、课税权主体:通过行政权力取得税收收入的机构,一般指政府征税机构。

其纵向分类可分为中央税和地方税,横向分类可分为本国税和国外税。

2、课税主体:在税法规定中负有纳税义务的自然人、法人。分买方税和卖

方税。

3、课税对象:表明政府向什么征税。

所得税:包括综合所得税和分类所得税

商品税:周转税(就交易额)、增值税(就增值部分)

财产税:对财产持有征税和对财产转让征税(遗产税、赠与税)

4、税率:税额与课税对象的比例,税率决定税收负担大小,且是税制的中

心环节。分为名义税率(税法上规定的税率)和实际税率(实际税收的

税率),二者的差是由税收优惠引起的。

从税率的计算方法可分为边际税率和平均税率。其中边际税率分为累进

税率(全额累进税率、超额累进税率)、比例税率、累退税率。

5、计税单位:对课税对象的计税单位

分为从价税(以货币为计税单位)和从量税(以实物为计税单位)

6、课税环节:税法规定的纳税人行为的发生环节。分为单一环节和多环节。

7、税制结构:整个税制的总体结构,表明各类税收在整个税收制度中的相

对位置。

二十三、税负转嫁的条件是什么

1、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

税负转嫁分为前转嫁和后转嫁。前转嫁是卖方通过所出售的商品或服

务将税负转嫁给买方。后转嫁是通过降低价格,买方将税负转嫁给卖

方。

2、一般商品所得税容易转嫁,所得税不易转嫁。

3、供给弹性大、需求弹性小的易转嫁。

4、有替代品不易转嫁。

二十四、国债的分类

(1)以国家举债的形式为标准,国债可以分为国家借款和发行债券。国家借款是最原始的举债形式。现代国家在向外国政府、银行、国际金融组织等举借外债和本国中央银行借债时主要采取这种形式。但借款通常只能在债务人数量较少的条件下进行。在应债主体很多的情况下,则应采用发行债券的形式。

(2)以国债发行的地域为标准,国债可以分为内债和外债。内债是在本国的借款和发行的债券。外债则是向其他国家政府、银行、国际金融组织的借款和在国外发行的债券。

(3)以债券的流动性为标准,国债可以分为可转让国债和不可转让国债。

国家的借款通常是不能转让的,只有债券才有上市转让的可能。债券能否上市转让,即是否具有流动性是决定债券吸引力大小的重要因素。

(4)以国债的偿还期限为标准,国债可以分为,长、中、短期国债。一般将偿还期限在一年以内的国债,成为短期国债,十年以上的称为长期国债,介于二者之间的称为中期国债。

(5)以国债的付息方式为标准,国债可以分为附息国债和零息国债。付息国债采用分期付息的方式,一般长期国债大多属于附息国债。零息公债也叫无息票国债,在付息方式上,采用贴现方式或到期一次还本付息,中、短期国债大多属于这一类。

(6)其它分类。以国债是否记名为标准,国债可以分为记名国债和无记名国债;以国债是否具有相关凭证为标准,可以分为凭证式国债和记帐式国债;

以国债的认购对象,可以分为居民认购的国债、机构认购的国债等;以国债认购过程是否存在强制,可以分为强制国债和自由国债;以国债资金的最终用途,可以分为建设性国债和赤字国债。

二十五、国债市场的功能

国债流通市场一般具有四个方面的功能:一是实现国债的顺利发行。从承销机构来看,其是否有足够的积极性认购国债,取决于其认购的国债是否可以顺利的推销出去。从投资者来看,其是否投资国债,也要看国债的流动性的高低。因此,国债的流通是国债顺利发行的重要基础。二是实现国债的偿还。如前所述,政府可以通过流通市场采用购销偿还法来偿还可转让国债。三是调节社会资金的运行。在国债流通过程中,国债持有者与国债购买者之间的交易实际上是以国债券为中介的社会资金的再分配,通过这种交易,可以调剂资金余缺,使社会资金的配置趋向合理。四是实现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操作,调节货币供应量。如前所述,公开市场业务是现代国家货币政策的主要手段,而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操作就是在国债流通市场上进行的。

二十六、国债的政策功能

1、弥补财政赤字。用国债弥补财政赤字,实质是将不属于政府支配的资金在一

定时期内让渡给政府使用,是社会资金使用权的单方面转移。

2、筹集建设资金。筹集建设资金是从财政支出或资金使用角度来说明国债的功

能。国债是政府在正常收入形式以外,筹集资金用于经济建设的一种重要手段。

3、调节经济。国债是对GDP的再分配,反映了社会资源的重新配置,是财政调

节经济的重要手段。政府发行国债首先会改变民间和政府部门占有资源的规模,影响社会资源在两大部门原有的配置格局。政府国债资金用于不同方向,又会对经济结构产生多方面的影响:用于公共投资,将会改变原有的投资与消费的比例;用于公共消费,将会改变社会的消费结构。

二十七、国家预算及其分类

国家预算是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

(一)以形式差别为依据, 国家预算可分为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

单式预算,指国家财政收支计划通过统一的一个计划表格来反映。

复式预算,则指国家财政收支计划通过两个以上的计划表格来反映。

(二) 以内容上的差别为依据, 国家预算可分为增量预算和零基预算

增量预算,指财政收支计划指标是在以前财政年度的基础上,按新的财政年度的经济发展情况加以调整之后确定的.

零基预算, 指财政收支计划指标的确定,只以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预测为依据,不考虑以前的财政收支状况.

二十八、分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和进一步完善

分税制改革的基本内容

1.中央与地方事权与支出的划分

2.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

中央固定收入包括消费税、关税、海关代征的增值税和消费税等;中央地方共享收入包括增值税、资源税、证券交易税;其余为地方固定收入。

3.中央财政对地方的税收返还

4.过渡期转移支付制度

进一步完善分税制的思路

一、进一步明确目前各级政府事权范围和各级预算主体的支出职责

1. 要进一步目前各级政府事权范围和各级预算主体的支出职责。

2.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经济体制转换的根本问题,也是实现分级预算体制的前提条件。

二、规范收入划分

现行分税制的某些收入划分不符合规范原则,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需进一步改革。主要有:增值税、个人所得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企业所得税的划分均存在明显缺陷。

三、集权与分权关系的调整

现行分税制体制在集权与分权关系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中央集权过大,地方政府财权明显不足,而事权范围过大。这种赋予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的不对称局面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为基层政府资金紧张,特别是县、乡镇财政困难十分普遍。因此,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需适当调整集权与分权关系。

四、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是完善分税制的重点

1.?目标模式的选择:从当前看横向转移虽然是一种可选择的模式,但仍要立足

于纵向转移的完善。

2.?纵向转移的微调。

3.?推进省以下转移支付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二十九、国家预算的原则

(一)??公开性

如前所说,国家预算反映政府活动的范围、方向和国家政策,与全体公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因此,国家预算及其执行情况必须采取一定的形式公诸于众,让民众了解财政收支情况,并置于民众的监督之下。

(二)?可靠性

每一收支项目的数字指标,必须运用科学的计算方法,依据充分,资料确实,不得假定、估算,更不能任意编造。

(三)统一性

尽管各级政府都设有各该级财政部门,也有相应的预算,但这些预算都是国家预算的组成部分,所有地方政府预算连同中央预算一起共同组成统一的国家预算。这就要求设立统一的预算科目,每个科目都要严格按统一的口径、程序和填列。

(四)?完整性

该列入国家预算的一切财政收支都要反映在预算中,不得打埋伏、造假账、预算外另列国家预算。国家允许的预算外收支,也应在预算中有所反映。

(五)?年度性

任何一个国家预算的编制和实现,都有时间上的界定,即所谓预算年度。它是指预算收支起讫的有效期限,通常为一年。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预算年度有两种:一是历年制预算年度;即从每年1月1日起至同年12月31止,我国即实行历年预算年度;二是跨年制预算年度,即从每年某月某日开始至次年某月某日止,中间历经12月,但却跨了两个年度。所谓预算的年度性原则,是指政府必须按照法定预算年度编制预算,这一预算要反映全年的财政收支活动,同时不允许将不属于本年度财政收支的内容列入本年度的国家预算之中。

三十、财政政策的功能是什么

1、引导功能:对居民个人、企业的经济行为及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导向作

用。

(1)对国家:配合其他经济政策完成确立的经济发展目标。

(2)对个人、企业:靠利益机制来引导。分为直接引导(如快速折旧)和间接引导(如税收优惠)

2、协调功能:能调节社会经济发展,对某些失衡状态,进行制约、调整。

这是由财政政策的本质属性决定的,它本身就是收支活动。

3、控制功能:国家通过财政政策对人们的经济行为和宏观经济运行产生制

约和促进作用,进而实现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控制。分为直接控制(施行

法律)和间接控制(公共支出项目)

4、稳定功能:通过财政政策调整财政收支规模,进而影响社会总供给、总

需求水平,使之达到平衡。财政政策反周期(税收)与补偿性(在公、

私部门之间)

三十一、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是指某些能够根据经济波动情况自动发生稳定作用的政策,它无需借助外力就可直接产生调控效果。财政政策的自动稳定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税收的自动稳定性。第二,政府支出的自动稳定性。

经济学家们一致认为,对个人的转移支付计划是普遍的自动稳定器。

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意味着某些财政政策本身没有自动稳定的作用,需要借助外力才能对经济产生调节作用。按照财政政策的早期理论,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包括汲水政策和补偿政策。

(1)?????? 汲水政策是对付经济波动的财政政策,是在经济萧条时靠付出一定数额的公共投资使经济自动恢复其活力的政策。汲水政策具有四个特点:第一,汲水政策是一种诱导景气复苏的政策。第二,汲水政策的载体是公共投资。第三,财政支出规模是有限的,不进行超额的支出,只要使民间投资恢复活力即可。第四,汲水政策是一种短期财政政策,随着经济萧条的消失而不负存在。

(2)?????? 补偿政策是政府有意识地从当时经济状态的反方向调节景气变动幅度的财政政策,以达到稳定经济波动的目的。

三十二、汲水政策和补偿性政策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补偿政策和汲水政策虽然都是政府有意识的干预政策,但其区别也是很明显的:第一,汲水政策只是借助公共投资以补偿民间投资的减退,是医治经济萧条的处方;而补偿政策是一种全面的干预政策,它不仅在使经济从萧条走向繁荣中得到应用,而且还可用于控制经济过度繁荣。第二,汲水政策的实现工具只有公共投资,而补偿政策的载体不仅包括公共投资,还有所得税、消费税、转移支付、财政补偿等。第三,汲水政策的公共投资不能是超额的,而补偿政策的财政支出可以超额增长。第四,汲水政策的调节对象是民间投资,而补偿政策的调节对象是社会经济的有效需求。

三十三、为什么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必须配合使用

(一)?? 两者的作用机制不同

财政是国家集中一部分GDP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在国民收入中居于主导地位。财政直接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并对集中起来的国民收入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再分配。因此,财政可以从收入和支出两个方向上影响社会需求的形成。而银行是国家再分配货币资金的主要渠道,这种对货币资金的再分配,除了收取利息外,并不直接参加GDP的分配,而只是在国民收入分配和财政再分配基础上的一种再分配。

(二)?? 两者的作用方向不同

社会消费需求,基本上是通过财政支出形成的,因而财政在社会消费需求形成中起决定性作用,而银行信贷在这方面则无能为力。个人消费需求的形成则手财政、信贷两方面的影响。

(三)?? 两者在膨胀和紧缩需求方面的作用不同

在经济生活中,有时会出现需求不足、供给过剩,有时又会出现需求过旺、供给短缺。这种供给和需求失衡的原因很复杂,但从宏观经济看,主要是由财政与信贷分配引起的,而财政与信贷在膨胀和紧缩需求方面的作用又是有别的。

财政赤字可以扩张需求,财政盈余可以紧缩需求,但财政本身并不具有直接创造需求即“创造”货币的能力,唯一能创造西求、创造货币的是银行信贷。因此,财政的扩张和紧缩效应一定要通过信贷机制的传导才能发生。

财政学选择题含答案

2014年5月财政学作业(2)答案 第一章财政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 1. ()有效率的供给通常需要政府行动,而私人物品则可以通过市场有效率地加以分配” A、公共物品 B、私人物品 C、消费品 D、固定资产 2. 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是社会产品中典型的两极。但也有些物品是兼备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特征,因而可称之为()。 A、混合物品 B、公共物品 C、私人物品 D、准私人物品 3. ()是一种经济行为或经济现象,这种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 A、财政 B、税收 C、货币政策 D、国际贸易 4. ()是公共物品的第一个特征,即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获得利益。 A、竞争性 B、排他性 C、非竞争性 D、非排他性 5. ( )是公共物品的第二个特征,即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即多一个消费者引起的社会边际成本为零,或者说,一定量的公共物品按零边际成本为消费者提供利益或服务。 A、竞争性 B、排他性 C、非竞争性 D、非排他性 二、多项选择题 1. 市场失灵是和市场效率对应的,也就是说,市场在资源配置的某些方面是无效或缺乏效率的。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 A、垄断 B、信息不充分 C、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 D、自由竞争 2. 区分或辨别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通常应用两个基本标准:()。 A、排他性和非排他性 B、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C、私人性与非私人性 D、垄断性与非垄断性 3. 政府介入和干预市场的手段或政府的经济作用是()。 A、行政手段 B、组织公共生产 C、财政手段 D、法律手段 第二章财政职能 一、单项选择题 1、交换效率的含义是: A、在给定资源和技术的条件下,产出最大化的资源配置状态。 B、在给定的产出水平条件下,产品结构能使消费者满意程度最大化的资源配置状态。 C、在给定的产品结构条件下,当某个消费者的效用给定时其他消费者效用达到最大化的资源配置状态。 D、产出水平最大化且消费者满意程度最大化的资源配置状态。 2、产品组合效率要求满足()条件。 A、每一产品的资源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 B、每一消费者的边际替代率相等 C、消费者的边际替代率等于产品的边际转换率 D、资源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产品的边际转换率 3、生产效率的含义是: A、在给定资源和技术的条件下,使产出最大化的资源配置状态 B、在给定的产出水平条件下,使消费者满意程度最大化的资源配置状态

财政学论述题

财政学论述题 一、简述财政的三大职能 答:1.资源配置职能:就是运用有限的资源形成一定的资产结构、产业结构以及技术结构和地区结构,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 实现优化配置的机制和手段:(1)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3)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的重点建设;(4)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5)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2.收入分配职能:目标是实现公平分配,降低基尼系数。 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1)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2)规范工资制度;(3)加强税收调节;(4)通过转移性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金、补贴等,使每一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起码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 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国际收支平衡。 实现稳定与发展智能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1)经济稳定的目标集中体现为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2)在财政实践中,还可以通过一种制度性安排,发挥某种“自动稳定”作用;(3)通过投资、补贴和税收等多方面安排加快公共设施的发展,消除经济增长中的瓶颈,支持第三产业兴起,加快产业结构的转换,保证国民经济稳定与高速发展的最优结合;(4)切实保证非生产性的、社会的公共需要。 二、论述影响财政支出的因素 答:1.经济性因素:国家经济干预、社会经济发展及物价波动等。 2.政治性因素:国际政治的复杂化和国家职能的扩大化。 3.社会性因素:如人口与环境保护压力、社会福利改善、社会分工的复杂 化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财政支出规模。 三、论述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答:1.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经济发展水平是从总体上反映一个国家社会产品的丰富程度和经济效益的高低,社会产品越丰富,国民生产总值就越高。二者是源与流、根与叶的关系,源远流长,根深叶茂。财政反复强调的原理就是经济决定财政。没有发达的经济,就不可能有充裕的财源。 2.分配政策和分配制度:指通过分配机制的调节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一国的分配制度又是集权还是分权的政治体制有着直接的联系。一般而言,政治体制倾向于集权的,其收入规模相对较高;反之,则较低。 3.价格对财政收入的影响:由于一定量的财政收入,是在一定的价格体系下形成,又是按一定时点的现价计算的。所以,价格变动会引起GDP分配的变化,进而影响财政收入的增减。 四、简述税收的公平原则

财政学考试——解释与论述题(10套合集)

简释题 市场机制:能够引起某种经济运动或发挥某种经济功能的市场装置或市场系统。市场失败:指由于市场机制本身的某些缺陷和外部环境的某些限制,而使单纯的市场机制无法把资源配置到最佳状态。 财政职能:指财政在一定经济模式下客观上具有的功能,是财政本身所具有的属性。 公共选择理论:是关于公众偏好表达以及在政治程序或选举过程中依据公众偏好有效选择公共商品并决定公共商品效率规模的理论。 外部效应:指私人费用与社会费用或私人得益与社会得益之间的非一致性。 行政管理支出:指政府为维持社会秩序和提供公共劳务而安排的支出,即财政用于国家各级权力机关.行政管理机关和外事机构等行使其职能所需要的费用支出。财政支出:是政府为实现其职能的需要在一个财政年度耗费的资金总和。 税式支出:是一种特殊的财政补贴,是对减税.免税.退税.税收抵免等税收优惠措施的统称。 国防支出:是为满足全体社会成员安全需要的军费支出。其目的在于加强国防建设,建立现代国防力量,维护国家独立,保障领土完整.安全和主权不受侵犯。 事业支出:指政府为满足社会公众非物质需求而安排的用于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环境保护等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支出。 社会性支出:是政府为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公平而提供社会服务的事业性支出,如科教文卫.环保和社会保障支出。 购买支出:是指政府按照有偿原则,在市场上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支出,包括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又称消耗性支出,如国防.行政支出和政府的固定资产投资支出。

转移支出:是指政府单方面地.无偿地支付给其他经济主体的财政资金,包括各种财政补贴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和利息支出等。 专项补助:又称为有条件补助,是指对所拨出的资金规定了使用方向或具体用途的转移支付方式,受援地方必须按规定要求运用该种资金。 公共收费:是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公用设施或实施行政管理的过程中,向受益或管理对象收取的费用。 混合经济:是政府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综合经济模式,即“在大量私人企业从事其经济活动的同时,也存在着大量的政府经济行为;另外.政府还采用规章.税收.补贴等手段有意或无意补贴等手段有意或无意的改变私人部门的行为。” 资源配置:指通过对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调配,实现经济结构的合理化,使各种资源都得到最有效的使用,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帕累托改善:即在一部分人福利得以改善的同时并没有使另一部分人的福利状况变坏。 “经济人”假说:经济人都是利己的,其行为动机都是为了谋取自身利益,但对社会财富的增加具有积极作用。 功能财政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勒纳提出的财政理论。强调财政预算应从其对经济的功能着眼,而不应仅仅注重其收支是否平衡。 论述题 试述社会性支出的对象与方式

最新《财政学》试题库(含)答案

练习1 (下列题目有一个或者一个以上正确答案,请做选择) 1、财政分配的主体是() A、社会 B、国家 C、市场 D、企业 2、财政分配的主要对象是() A、社会总产品价值 B、物论劳动价值 C、必要劳动产品价值 D、剩余产品价值 3、下列关于社会主义国家财政说法错误的是() A、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 B、社会主义国家实质:实现国家职能,巩固人民政权,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C、社会主义财政实质:社会主义国家与广大劳动人民之间根本利益一致的分配关系 D、社会主义财政实质:社会主义国家与广大劳动人民之间对抗性的分配关系 4、在财政收入中,通过信用方式得的收入是() A、税收收入 B、国有资产收益 C、债务收入 D、公共收费 5. 税法规定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是_____。 A.纳税人B.负税人 C.缴税人D.扣税人 6. 财政分配活动的基本特征包括()。。 A.国家主体性B.非营利性 C.强制性D.无偿性 7. 财政支出中的购买性支出,包括()。 A债务利息支出B福利支出 C经济建设支出D文教行政支出 8. 我国现行企业所得税的法定税率为() A 33% B 25% C 20% D 15% 9. 税负转嫁的两种最主要、最基本形式是()。 A.前转B. 后转C.混转 D.旁转E.辗转转嫁F.消转 10、将政府的全部财政收支汇编在一个统一的预算表之中,这种预算叫() A.单式预算 B. 增量预算 C. 复式预算 D. 零基预算 11、内债的应债主体主要是() A. 一国的国民收入 B. 一国的企业单位和居民个人 C. 政府机构 D. 外国投资者 12、下列不是非政府投资特点() A、营利性,首要特点。 B、企业主要是依靠自身积累的利润和社会筹资为投资提供资金。 C、非政府投资的领域选择受到一定的限制。 D、公益性,以社会福利为首要目标。 13、公债收入是财政收入的()。

财政学简答题答案

1.学习财政学为什么要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说起?答: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是 一种资源配置系统,政府也是一种资源配置系统,二者共同构成社会资源配置体系。而财政是一种政府的经济行为,是一种政府配置资源的经济活动,所以明确政府与 市场的关系是学习财政学和研究财政问题的基本理论前提。什么是市场?完整的市 场系统是由家庭、企业和政府三个相对独立的主体组成的。在市场经济下,政府构 成市场系统的一个主体,这是毋庸置疑的。因此,为了说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需 要先从没有政府的市场系统说起,这时市场只有两个主体,即家庭和企业。市场是 一种结构精巧而且具有效率的商品交易机制,这已经为经济发达国家几百年的经济 发展史所证实,而且为各种经济学说所论证和肯定。亚当·斯密将市场规律形容为 “看不见的手”,认为不需要任何组织以任何方式的干预,市场就可以自动地达到供给与需求的均衡,而且宣称当每个人在追求私人利益的同时,就会被这只手牵动着 去实现社会福利。简而言之,帕累托最优状态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帕累托效率标准(或帕累托最优状态)可以作为我们分析经济效率和财政效率的一个规范性参照标准。 2.什么是市场失灵?答:市场失灵是和市场效率对应的。由于市场效率是以完全的 自由竞争作为严格假设条件的,而现实的市场并不具备这种充分条件,所以市场的 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固有的缺陷,这里统称为“市场失 灵”。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1)垄断。 (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 (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 (4)收入分配不公。 (5)经济波动。 3.参考图1—1,思考政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作用。答:西方新凯恩斯主义提 出一种新型的政府-市场观,认为现代经济是一种混合经济(指私人经济和公共经 济),政府和市场之间不是替代关系,而是互补关系。我国在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 改革的目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候,曾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做出一个 简明的概括:“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个简明的概括清楚地说明了市场和政府的关系,也说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经济作用。其一,所谓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既肯 定了市场的配置效率其二,所谓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则是指市场机制本身存在 固有的缺陷,我国目前仍处于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而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 其中包括转换财政职能。 4.试述政府干预手段,为什么会出现政府干预失效?答:政府干预手段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1)立法和行政手段。(2)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3)财政手段。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可能发生在:(1)政府决策失误。大的方面包括发展战略和经济政策失误,小的方面包括一个投资项目的选择或准公共物品提供方式选择不 当等, (2)寻租行为。 (3)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也可视为政府干预失误。(4)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经济体制转轨的一个核心是明确政府与市场的 关系,规范政府经济行为,转变政府经济职能,其中包括转变财政职能。 5.试述区分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基本标准。答:区分或辨别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 通常应用两个基本标准:一是排他性和非排他性;二是竞争性和非竞争性。私人物 品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排他性是指个人可以 被排除在消费某种物品和服务的利益之外,当消费者付钱购买私人产品之后,他人 就不能享用此种商品和服务所带来的利益,排他性是私人物品的第一个特征;竞争 性是指消费者的增加将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每多提供一件或一种私人物品,都要 增加生产成本,因而竞争性是私人物品的第二个特征。非排他性则是公共物品的第 一个特征,即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 品中获得利益。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意味着可能形成“免费搭车”现象,即免费享用公共物品的利益。非竞争性是公共物品的第二个特征,即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 产成本的增加,或者说,提供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为零。此外,外部效应和效用的 不可分割性,也是区分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重要标准。 6.试述公共需要的历史性与特殊性。答:一般来说,公共需要在任何社会形态下都 是存在的,不因社会形态的更迭而消失,这是共同性。公共需要又总是特殊的,即 具体地存在于特定的社会形态之中。对它的历史性可以沿着两条线索去探讨:一是 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线索,研究在一个个具体的经济发展阶段上,社会产生了或可能 产生怎样一些公共需要;另一条是生产关系变迁的线索,研究在一个个具体的社会 形态下,统治阶级或集团如何以社会公共需要的名义将剩余产品的分配做有利于本 阶级或集团的安排。在财政领域,资本主义的历史功绩之一就在于将统治者个人及 家族的需要同社会公共需要区分开来,并为公共需要提供了显示或决定的途径。但 是,代议制并不能完全反映公共需要的真谛,通过这一制度满足的公共需要确有一 些是“公共的”,但同时通过这一制度也将公共需要向那些操纵国家预算审批过程的 阶级或集团倾斜。社会主义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广大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 经济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社会公共需要能够充分显示它的本来面貌,并通过不断完善 民主化和法制化的进程给以保证。 7.如何理解财政的特殊性?答:财政是一种国家或政府的经济行为。财政是一种经济行为或经济现象,这种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从起源上考察, 财政是伴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人类社会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出现私有财产,社会分裂为阶级后才产生了国家。国家一旦产生,就必须从社会分配中占有一部分 国民收入来维持国家机构的存在并保证实现其职能,于是才产生财政这种特殊的经 济行为和经济现象。马克思、恩格斯对财政与国家的关系都有明确的论证:“为了维持这种公共权力,就需要公民缴纳费用——捐税。……财政首先是作为经济范畴加 以研究的,所以财政学是一门经济学科,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但是,经济与政治 本来就是不可分的,而财政这种经济行为(或经济现象)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与政 治的关系更为紧密,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财政是一种国家(或政府)的经济行为,财政学则是一门名副其实的政治经济学。综观当今西方国家的财政学,也都是十分重视 财政与国家或政府的关系,甚至将财政学等同于“政府经济学”或“公共部门经济 学”。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他们将政府经济活动视为与市场经济相对应的一个特 殊的经济领域而加强了研究力度,特别是从政治角度研究政府经济活动的特殊规律 性,从而协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促进了经济的稳定增长。 8.试述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和原则。答: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 就是由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这个转变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政 治经济制度前提下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因而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出发重新认识财 政,也就是要从资源配置方式转变的角度重新认识财政。这是社会主义市场财政体 制改革和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立足点。财政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是:(1)首先是逐步明确和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并 (2)财政提供公共物品要以满足公共需要为标准, 不能超出公共需要的界限和范围。。(3)按集中为主、适度分权原则, (4)完善税制,调整税收职能。。(5)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大力提高财政支出效益。 (6)提高财政管理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是财政改革的根本。财政是一种政府的经济行为,财政的一切 活动都必须依法行政、依法征税、依法拨付支出、依法实施财税政策,同时财政活 动还必须增强透明度,便于立法机关、审计部门和人民大众的审查和监督。 9.试述研究财政职能的基本思路。答:财政是政府的一种经济行为,是履行和实现 政府经济职能的手段,所以财政职能就是政府的经济职能,即资源配置、收入分配、 经济稳定和发展。这里要研究的问题,主要是分析和研究财政在履行和实现政府经

财政学练习题1及答案

财政学练习题1 一.单项选择题: 1.市场机制存在缺陷,但是下列各项中,(B)不属于市场机制的缺陷。 A出现不完全竞争B就业不充分 C物价不稳定D不能提供公共物品 2.公共财政提供一致性服务是为了(B)。 A弥补市场失灵B维护市场的公平与公正 C界定政府的参与程度D加强法制 3.在修建高速公路时,政府通过(D)的方式体现出公共财政的非营利性。 A招标B贷款C引进外资D补贴 4.调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可以(A)。 A调节社会资源在政府部门与非政府部门之间的配置 B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C调节社会投资方向 D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 5.财政具有收入分配职能,但是下列选项中,(B)不属于财政分配的范围。 A机关职工工资的调整B国有企业职工工资的调整 C离退休人员工资的调整D部队官兵津贴的调整

6.为扩大总需求,刺激经济发展,财政运用的手段主要是(C)。A增加税收B减少财政转移支付 C增加支出D提高中央财政收入的比重 7.“平等、确实、便利、最少征收费用”的税收原则,是(B )提出来的。 A配第B斯密C瓦格纳D凯恩斯 8.一国政府制定其税收政策和税收制度的核心问题是(C)。 A税收法律B税收原则C税收负担D税收机构 9.收费也是政府参与分配的一种方式,它具有(D)。 A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B临时性、区域性和有偿性 C特定性、福利性和随意性D自愿性、受益性和普遍性10.纳税人通过提高销售价格的办法,把所纳税款转嫁给商品的购买者,这种税负转嫁的方式称为(A )。 A前转B后转C消转D税收资本化 11.买主在购房时,将该房未来的应纳税款从房价中扣除,这样,该收款实际上由卖主承担。这种税负转嫁的方式称为(D)。 A前转B后转C消转D税收资本化 12.按税负转嫁与否,一国的税种可分为(B)。 A商品税、所得税和财产税B直接税与间接税 C中央税与地方税D从价税与从量税 13.国债作为特殊的财政范畴,其基本功能是(B)。 A筹集建设资金B弥补财政赤字C调节收入分配D调节经济运

财政学简答题和论述题

财政学期末考试简答题论述题总结 一、简述财政的基本职能(P25) 答:财政职能就是政府的经济职能,包括; 1、资源配置职能,即通过公共物品,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2、收入分配的职能,①实现对收入的分配,主要是税收;②支出分配状况的调整,主要是 转移支付和社会保障制度。 3、稳定经济的职能,在宏观经济运行发生周期性波动乃至经济危机的情况下,通过财政政 策的扩张与收缩熨平波动,减免危机。 二、简述财政支农的几种方式选择。(P82) 答:财政支农方式可以分为市场政策、直接补贴、政府公益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 (1)市场政策。主要是通过保护性收购价格政策,来抬高农产品收购价格,使得农产品价格保持在市场均衡价格的水平上。 (2)直接补贴政策。 (3)政府公益服务。政府在农业方面的公益服务包括农业科研、农业推广咨询、培顺服务、动植物疫病防治、农产品检验与质量控制、市场促销与认证服务等。 (4)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利用国家财政资金直接投资进行项目建设,服务于农村区域生产和农村居民生活。 三、基础设施与基础产业支出的筹资来源。(P82) 答:根据渠道的不同可以分为,政府财政投资、国内资本市场融资、引进外资、项目融资等方式。 (一)政府财政投资。是指以政府为投资主体,将一部分财政收入(主要是税收收入)投入 到基础产业与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过程。 (二)国内资本融资市场。即通过发行有价证券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与基础产业建设。 在国家财力不足、居民储蓄充裕的情况下,这一融资方式尤为适用。 (三)引进外资。引进外资不仅能够弥补国内资金的不足,而且可以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 方法,提高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建设与运用效率。 (四)项目融资。项目融资是为某个特定的项目安排的融资。项目融资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 所有权的多元化和经营运作的市场化,常见的运作方式包括BOT方式、TOT方式、ABS 方式和PPP方式。 (1)BOT方式,即建设----经营----移交 (2)TOT方式,即移交----经营----建设 (3)ABS方式,即资产证券化,可分为一级证券化和二级证券化。 (4)PPP方式,即公共部门和私人企业合作模式。 四、税式支出的主要形式。(P116) 1、税基式(起征点、免征额、税收扣除、税收庇护) 2、税率式(优惠税率) 3、税额式(减免税优惠、税收抵免、优惠退税) 4、递延式(递延纳税、加速折旧、准备金制度) 五、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P134) 财政收入的规模和增长速度要受各种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总的来说,这些因素是:

《财政学》习题答案

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三、简答题 1、简述公共需求的特征。 2、简述财政是如何产生的。 3、简述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形式。 四、论述题 1、试述政府干预经济理论产生的背景及依据。 2、试述财政的三大职能。 参考答案 三、简答题 1、(1)公共需求满足的受益外在性;(2)公共需求的整体性;(3)公共需求一般通过公共机制来满足。 2、(1)财政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2)为了维持国家机构的存在并保证实现其职能,国家必须从社会分配中占有一部分国民收入,这就产生了财政这一特殊的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 3、(1)垄断(2)不能有效解决外在性问题;(3)不能有效提供公共商品;(4)市场信息不充分;(5)收入分配不公平;(6)宏观经济波动 四、论述题 1、(1)背景:在进入20世纪30年代后,西方经济学发生的一个重大转变就是经济自由思想转入低潮,市场失灵理论以及以此为依据的政府干预理论成为主流理论。出现这种转向,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西方国家的市场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二,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第三,政府计划体制的成就。 (2)依据:市场失败理论,其核心是对市场缺陷的分析。由于在某种状态下,市场在合理配置资源方面会失败,政府政策的基本作用就是针对这种现实的失败或可能出现的失败,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这是政府进行经济干预的逻辑起点。但市场失败仅仅是政府干预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2、(1)资源配置职能。资源配置指通过对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调配,实现经济结构的合理化,使各种资源都得到最有效的使用,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财政配置资源职能的主要内容有:(1)预算安排;(2)制度安排,包括环境性制度,制约性制度和引导性制度。 (2)收入分配职能。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是指政府为了实现公平分配的目标,对市场经济形成的收入分配格局予以调整的职责和功能。A、通过税收对收入水平进行调节,缩小个人收入之间的差距;B、通过转移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支出、补贴等,改善低收入阶层居民、丧失劳动能力的居民及其子女的生活、保健或教育状况,提高或维持其实际收入与福利水平,维护社会的安定。C、完善社会福利制度。国家兴建公共福利设施、开展社会服务以及举办种种福利事业,增进社会成员利益,改善国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为广大群众提供生活质量保障,这也使低收入者的实际收入增加,个人收入差距缩小。D、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人口的合理流动。实际上,打破人口流动壁垒,使劳动者可以通过“以足投票”获得最大效用,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其劳动积极性,遏制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进一步扩大的有效途径。 (3)经济稳定职能。财政的经济稳定职能是指政府运用财政工具和政策保障宏观经济稳定运行与增长的职责与功能,而这一功能的产生是基于市场机制自身调节功能的失败。A、通

财政学考题及答案汇编

1、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资源的稀缺性要求在最求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过程中,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即最优的资源配置。资源配置的效率决定了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效率.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都必须面对资源的稀缺性,对资源作出选择,必须回答资源配置的方式和方向.所以,资源配置是经济学中的核心问题。 2、什么是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是与市场效率相对应的,市场配置有效的实现需要完全自由竞争、无外部性、信息完全对称等条件为前提,而现实中不具备这些条件。市场机制存在的这种缺陷导致的资源配置的低效,称之为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主要表现为:垄断(规模效应、先发优势—>垄断地位—>太高物价超额利润、资源配置不足、社会总福利下降)、信息不对称或不充分(道德风险、逆向选择)、外部效应和公共物品,收入分配不公(效率和公平,收入差距过大产生社会问题,影响效率)、经济波动(价格波动与生产周期的不匹配 供大于求、供不应求)等。 3、简述公共财政的职能 十八届三种全会中的定位,第一,优化资源配置;第二,维护市场统一;第三,促进社会公平;第四,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财政职能就是政府的经济职能,即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和发展。 资源配置,是指生产要素的配置、乃至社会总产品的配置。政府将一部分社会资源集中起来,形成财政收入,然后通过财政支出分配活动,由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弥补市场缺陷,最终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最优状态。(财政预算制度、公共工程、直接投资、税收优惠补贴、公共财政规模) 收入分配,即对收入和财富分配的结果进行纠正,目标是实现公平分配。(税收调节、财政转移支付、明确市场和财政对社会收入分配的界限) 经济稳定和发展,通过财政活动对生产、消费、投资和储蓄等发生影响,达到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等多重目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税收补贴投资的调节,对公共需求、特定发展的支出) 4、正、负外部性各指什么 外部性即外部效应,是指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 正外部性,一项市场活动对他人或公共利益有溢出效应,但其他经济人不必为此支付任何费用,无偿地享受福利。 负外部性,一项市场活动对他人或公共利益有减损,而实施者不必为此承担代价。 5、公共选择下的政治均衡是如何实现的 公共选择理论,是使用经济学的理论假设和方法,研究公共决策问题。 指人们通过民主政治过程决定公共物品的需求、供给与产量,以及相应的税收分摊。把个人选择转化为集体选择,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 公共选择经过立宪、立法或议会、行政与司法三个阶段来实现这种均衡。

财政学简答题和论述题

一、简述财政的基本职能(P25) 答:财政职能就是政府的经济职能,包括; 1、资源配置职能,即通过公共物品,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2、收入分配的职能,①实现对收入的分配,主要是税收;②支出分配状况的调整,主要是 转移支付和社会保障制度。 3、稳定经济的职能,在宏观经济运行发生周期性波动乃至经济危机的情况下,通过财政政 策的扩张与收缩熨平波动,减免危机。 二、简述财政支农的几种方式选择。(P82) 答:财政支农方式可以分为市场政策、直接补贴、政府公益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 (1)市场政策。主要是通过保护性收购价格政策,来抬高农产品收购价格,使得农产品价格保持在市场均衡价格的水平上。 (2)直接补贴政策。 (3)政府公益服务。政府在农业方面的公益服务包括农业科研、农业推广咨询、培顺服务、动植物疫病防治、农产品检验与质量控制、市场促销与认证服务等。 (4)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利用国家财政资金直接投资进行项目建设,服务于农村区域生产和农村居民生活。 三、基础设施与基础产业支出的筹资来源。(P82) 答:根据渠道的不同可以分为,政府财政投资、国内资本市场融资、引进外资、项目融资等方式。 (一)政府财政投资。是指以政府为投资主体,将一部分财政收入(主要是税收收入)投入 到基础产业与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过程。 (二)国内资本融资市场。即通过发行有价证券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与基础产业建设。 在国家财力不足、居民储蓄充裕的情况下,这一融资方式尤为适用。 (三)引进外资。引进外资不仅能够弥补国内资金的不足,而且可以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 方法,提高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建设与运用效率。 (四)项目融资。项目融资是为某个特定的项目安排的融资。项目融资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 所有权的多元化和经营运作的市场化,常见的运作方式包括BOT方式、TOT方式、ABS 方式和PPP方式。 (1)BOT方式,即建设----经营----移交 (2)TOT方式,即移交----经营----建设 (3)ABS方式,即资产证券化,可分为一级证券化和二级证券化。 (4)PPP方式,即公共部门和私人企业合作模式。 四、税式支出的主要形式。(P116) 1、税基式(起征点、免征额、税收扣除、税收庇护) 2、税率式(优惠税率) 3、税额式(减免税优惠、税收抵免、优惠退税) 4、递延式(递延纳税、加速折旧、准备金制度) 五、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P134) 财政收入的规模和增长速度要受各种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总的来说,这些因素是:(1)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 (2)收入分配政策和分配制度:再分配政策力度越大,财政收入规模就越大

《财政学》习题、答案教学提纲

《财政学》习题、答 案

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三、简答题 1、简述公共需求的特征。 2、简述财政是如何产生的。 3、简述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形式。 四、论述题 1、试述政府干预经济理论产生的背景及依据。 2、试述财政的三大职能。 参考答案 三、简答题 1、(1)公共需求满足的受益外在性;(2)公共需求的整体性;(3)公共需求一般通过公共机制来满足。 2、(1)财政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2)为了维持国家机构的存在并保证实现其职能,国家必须从社会分配中占有一部分国民收入,这就产生了财政这一特殊的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 3、(1)垄断(2)不能有效解决外在性问题;(3)不能有效提供公共商品;(4)市场信息不充分;(5)收入分配不公平;(6)宏观经济波动 四、论述题 1、(1)背景:在进入20世纪30年代后,西方经济学发生的一个重大转变就是经济自由思想转入低潮,市场失灵理论以及以此为依据的政府干预理论成为主流理论。出现这种转向,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西方国家的市场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二,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第三,政府计划体制的成就。 (2)依据:市场失败理论,其核心是对市场缺陷的分析。由于在某种状态下,市场在合理配置资源方面会失败,政府政策的基本作用就是针对这种现实的失败或可能出现的失败,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这是政府进行经济干预的逻辑起点。但市场失败仅仅是政府干预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2、(1)资源配置职能。资源配置指通过对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调配,实现经济结构的合理化,使各种资源都得到最有效的使用,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财政配置资源职能的主要内容有:(1)预算安排;(2)制度安排,包括环境性制度,制约性制度和引导性制度。 (2)收入分配职能。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是指政府为了实现公平分配的目标,对市场经济形成的收入分配格局予以调整的职责和功能。A、通过税收对收入水平进行调节,缩小个人收入之间的差距;B、通过转移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支出、补贴等,改善低收入阶层居民、丧失劳动能力的居民及其子女的生活、保健或教育状况,提高或维持其实际收入与福利水平,维护社会的安定。 C、完善社会福利制度。国家兴建公共福利设施、开展社会服务以及举办种种福利事业,增进社会成员利益,改善国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为广大群众提供生活质量保障,这也使低收入者的实际收入增加,个人收入差距缩小。 D、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人口的合理流动。实际上,打破人口流动壁垒,使劳动者可以通过“以足投票”获得最大效用,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其劳动积极性,遏制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进一步扩大的有效途径。

《财政学》试题库及答案

《财政学》试题库及答案 第一章导论 一、选择题 1、财政从本质上看是属于()范畴。 A. 生产 B. 分配 C.交换 D.消费 2、在封建社会,财政分配以()形式为主。 A. 力役 B.实物 C.价值 D.劳动 3. 财政分配的对象主要是()。 A. (C ) B. (C+V) C. (V+M) D.(M ) 4、财政分配的基本特征是()。 A. 惩罚性和无偿性 B.惩罚性和补偿性 C.强制性和无偿性 D.强制性和补偿性 5、财政起源于财政产生相比较,下面哪种说法正确? A. 财政起源比财政产生经历的时间长 B. 财政起源比财政产生经历的时间短 C. 财政起源与财政产生经历的时间一样长 D. 两者的比较视具体情况而定 6、()是现代干预主义的鼻祖。 A.亚当·斯密 B.大卫·李嘉图 C..阿道夫·瓦格纳 D.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7、把政治家描绘成一个“政治企业家”的公共选择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米尔顿·弗里德曼 B.詹姆斯·M ·布坎南 C.约瑟夫·E ·斯蒂格里茨 D. . 阿道夫·瓦格纳 8、说明财政运行在历史、现在及未来的一个区间的发展取食的研究方法属于()。

A.定性研究 B.定量研究 C.静态分析 D.动态研究 9、实证分析也称()。 A.主观分析 B.客观分析 C.理论分析 D.经验分析 10、财政分配的目的是()。 A.政府为了生财 B.政府为了聚财 C.政府为了维护统治 D.政府为了实现其职能 1.B 2.B 3.D 4.C 5.A 6.C 7.B 8.D 9.B 10.D 第二章经济形态与政府 一、选择题 1、下面哪一个不是自然经济的特征。 A. 自然经济是自给自足的经济。 B. 自然经济是保守型经济。 C. 自然经济是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的经济。 D. 自然经济是开放型经济。 2、()是封建社会的基础。 A. 自然经济 B. 商品经济 C. 市场经济 D. 计划经济 3、下面哪一个不是计划经济的特征。 A. 国有制占主导地位 B. 经济决策权的部分集中 C. 生产单位从属于行政等级制度 D. 国家通过至上而下的命令协调经济活动

财政学简答题

《财政学》简答题(5个) 1、财政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职能的目标及实现机制和手段 资源配置目标:效率(帕累托最优或帕累托效率)——衡量指标:失业率、经济增长率或景气指数,我国采用GDP增长率。 机制和手段: ①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例,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 ②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资源配置结构效率 ③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重点建设 ④通过政府投资、税收和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 高经济增长率 ⑤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效率(支出、税收、管理) 收入分配目标:公平 机制和手段: ①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 ②规范工资制度:公务员、事业单位 ③加强税收调节 1.征收个人所得税、消费税和遗产与赠与税,降低高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2.征收企业所得税调节企业的利润水平;征收资源税调节级差收入 ④安排转移性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补贴等,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⑤增加公共投资,创造更多的受教育机会和就业机会 2、收集日常经济生活中的财政现象和财政问题,试用财政学原理进行分析 3、公共产品特征 ?非竞争性(Non-competition):增加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若按边 际成本定价就得不到最大利润——导致私人不愿提供 ?非排他性(Non-exclusion):一个人使用公共物品时并不排除他人同时使 用,即无法在技术上阻止不付费的人也使用;或者虽然在技术上可阻止,但阻止费用太高而不可能被采用——导致免费搭车 4、混合物品的提供方式 一是公共提供:税收弥补。成本为税收成本和税收的效率损失 二是市场提供:收费弥补。成本为收费成本和收费的效率损失 三是混合提供:部分拨款或补贴。为提高使用效率和减轻政府负担,多数混合品采用这种方式 ?从各国实践看,有效提供方式有:政府授权经营、政府参股、政府补助 5、衡量财政支出项目效益的主要方法 (一)成本—效益分析法 (二)最低成本法 6、反映财政支出增长变化的指标及含义 1、财政支出增长率:当年比上年财政支出增长的百分比 2、财政支出增长的弹性系数:财政支出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比 3、财政支出增长边际倾向:财政支出增长额与GDP增长额之比 7、社会消费性支出的性质和包括的内容 性质:维持政府机构正常运转和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所需经费的总称,是国家执行

财政学期中考试试题带答案

厦门大学《财政学》期中考试试题 一、填空(每题1分,共10分) 1.在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经济是由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共同组成的,这就是所谓的混合经济。 2._______________的存在,是市场失效的首要原因,也是人们最初分析的市场失 效状态。 3.公共选择下的财政决策,始终面临着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____________;二 是____________。 4.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的市场需求曲线的差别主要体现在,私人产品的市场需求 曲线是个人需求曲线的_______相加,而公共产品的市场需求曲线是个人需求曲 线的_______相加。 5.在所有选民中偏好居中的那位投票人,即一半投票人对某公共产品的偏好比他 强,另一半则比他弱,这样的投票人称作____________。 6.财政支出规模的变化,不仅表现在支出的绝对额不断增长善,而且还表现在支 出占____________的比重不断提高上。 7.教育是一种混合产品或准公共产品,越是基础性的教育,其___________越强。 8.财政补贴,按补贴的透明度划分,可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 9.税率是税法规定的应征税额与________之间的比例。它的三种基本形式是 ________税率、________税率和________税率。 10.税收制度的三个基本要素: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10分) 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是市场失灵表现的有______。 A.公共产品的存在 B.公共产品供给的低效率

C.自然垄断 D.社会分配不公 2.具有明显外部性的产品是______。 A.面包 B.饮用水 C.衣服 D.二恶英化合物 3.公共产品的集体决策需要顾及社会公众的______,但每个人的偏好和愿望可能 不尽相同。 A.全体偏好 B.个人偏好 C.社会福利 D.个人福利 4.影子价格是反映______大小的分析工具。 A.边际成本和效益 B.社会效益 C.社会成本 D.社会成本和效益 5.______是投票悖论现象发生的必要条件。 A.单峰偏好 B.多峰偏好 C.无峰偏好 D.中间投票者 6.下列属于转移性支出的有______。 A.国防支出 B.教育支出 C.债务利息支出 D.科学文化支出 7.哪个是属于代议制民主的特点______。 A.选举代表参与 B.公民直接参与 C.公民作为国家的主人直接管理自己的事务 D.不需要中介和代表 8.下列属于财政消费支出的有______。 A.债务利息支出 B.科学文化支出 C.基础产业建设支出 D.自然垄断行业支出 9.在社会保险中占据核心位置的是______。 A.社会养老保险 B.社会失业保险 C.社会医疗保险 D.工伤保险 10.下列税种中属于行为税的有______。 A.遗产税 B.消费税 C.筵席税 D.土地税 三、多项选择(每题1.5分,共15分)

财政学论述题

第一题:财政发展农业投资支出的必要性和投资重点 农业财政投资是指财政用于扶持、发展农业方面的支出。农业是财政投资的另一个重点,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财政投资的必要性 一。农业是一个特殊的生产部门 1、农业部门的社会经济效益大而直接经济效益小,大量经济效益要通过加工、流通部门辗转折射出来。 2、农业对自然条件和基础设施的依赖性较强。 3、农业是风险产业,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同在,生产难免有周期波动。 4、农产品需求弹性小,市场扩张处于不利地位。 二。农业发展与财政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以相对稳定的需求和不规则的波动的供给为特点的农产品供求关系的不稳定,会使农业部门的生产条件经常处于不稳定状态。为了稳定农业,并进一步稳定整个国民经济,政府必须广泛介入农业部门的生产和销售活动,将农业部门的发展置于政府的高度关注之下。 农业财政投资的重点 财政对农业的投资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一是以立法的形式规定财政对农业的投资规模和环节,使农业的财政投资具有相对稳定性; 二是财政投资范围具有明确界定,主要投资于以水利为核心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推广、农村教育和培训等方面; 三是注重农业科研活动,推动农业技术进步 四是财政投资虽然是必需的,但一般占农业投资总量的比例较低。 按照我国统计口径,我国财政支农资金包括:农业基建拨款、农业事业费、科技三项费用及农村救济费等支出。从我国实际来看,农业基建拨款和农业事业费构成了财政支农资金的主体,这两项支出之和一般占同期财政支农支出总额的80%左右。 第二题如何提高混合公共物品的供给效率 混合公共物品指的是属于纯粹的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之间,同时具有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某些特性。 a私人产品也并不一定完全由私人部门来提供;公共产品也并不一定要求必须由公共部门来提供。 b公共部门要提供某种产品或服务也并不一定意味着必须由公共部门来生产该产品或服务。 提供方式有:1。政府授权经营2政府参股3政府补助 提高公共物品供给效率的对策 1.建立和完善民主与法治制度,维持政府官员的廉洁。这是提高公共物品供给效率的前提。 2.改革公共物品的供给体制,对那些由市场供应更具有高效率的公共物品,在政府进行必要的管制的条件下,交由市场去供应。 3.引入市场机制,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来提高供给效率。 4.改进公共物品供给部门负责人的任命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 5. 改进公共物品供给效率的评价指标。从实际出发,努力改进效率评价指标体系,促进公共物品的供给部门提高效率。 第三题论述影响我国财政收入规模增长的因素 财政收入能有多大规模,能以何种速度增长,不是或不完全是以政府的意愿为转移的,它受各种经济和社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这些因素主要有: 1、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 a、经济发展水平是决定财政收入规模的最根本的因素,对其起基础性的制约。 b、技术进步是支撑经济发展的内因,它是财政收入增长的源泉。 (1)技术进步往往以生产速度加快为结果,使GD P加快增长,为财政收入的增长提供了充分的财源。 (2)技术进步必然带来物耗比例降低,经济效益提高,剩余产品比重扩大,为财政收入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