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产后出血的预防及护理体会

浅谈产后出血的预防及护理体会
浅谈产后出血的预防及护理体会

浅谈产后出血的预防及护理体会

摘要:目的探讨有效的护理应用于产妇产后出血的效果。方法对我院在2016

年12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52例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不同病因制定不同的护理计划,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结果本组52例产后出血患者均痊愈出院,且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制定合理的护理方案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可提高产后出血患者的生存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产后出血;预防;护理;体会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effective nursing in postpartum hemorrhage of puerpera.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52 cases of postpartum hemorrhag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December 2016 to December 2017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Different nursing plans were made according to different causes and effective nursing for the patients. Results 52 cases of postpartum hemorrhage were cured and no complications occurred. Conclusion a reasonable nursing plan and doctors ca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in patients with postpartum hemorrhage.

Key words:postpartum hemorrhage;prevention;nursing;experience 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24h内,阴道流血超过500ml。在临床上若抢救不及时,则可危

及产妇的生命[1],其预后随失血量、失血速度、产妇体质及是否及时有效地控制出血不同而异。因此,医生在针对病因迅速止血的同时,护士配合医生制定合理的护理方案,并实施相应的护理干预是十分必要的。我院自2016年12月~2017年12月发生产后出血52例,经过积极抢救治疗和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52例产后出血产妇,年龄22~35岁,孕周32~41w。其中初产妇38例,经产妇14例;阴道分娩36例,剖宫产16例。产后出血原因宫缩乏力32例,软产道裂伤8例,胎盘粘连、胎盘残留5例,胎盘植入4例,凝血功能障碍3例。

1.2结果

6例行宫腔填塞,4例行子宫次全切除术,42例保全子宫,所有产妇均痊愈出院。

2护理

2.1迅速止血

止血是抢救失血性休克的关键,针对出血原因采取清除胎盘残留组织,修复裂伤的软产道,经手按摩子宫底,及时应用宫缩剂,据临床观察子宫颈或子宫体,有报道[2]注射欣母沛对子宫收缩乏力导致的产后出血效果显著,子宫动脉结扎或栓塞及子宫填塞纱条,必要时行子宫切除术等方法,以减少出血,防止休克继续加重。

建立2~3条静脉通道,尽量用套管针,以保证快速补充血容量,改善微循环,同时还要及时纠正酸中毒,视病情掌握补液速度,注意产妇主诉,预防心功能不全。

2.2宫缩乏力性出血

立即按摩子宫,同时注射宫缩剂,记录出血量,若按摩不理想必要时按医嘱做好子宫次全切的准备。

2.3软产道裂伤

软产道裂伤造成的为持续阴道出血,色鲜红。应及时准确地止血,并缝合裂伤,并观察缝合处渗血情况。

2.4胎盘因素

胎盘因素导致的大出血,根据不同情况处理,如胎盘剥离不全,应在无菌操作下人工剥离胎盘。胎盘滞留的,导尿后按摩宫底促使嵌顿的胎盘排出。部分胎盘残留出血量多时,需行清宫术。

产后出血的护理措施及预防(一)

产后出血的护理措施及预防(一) 【关键词】产后出血护理预防 胎儿娩出后,2h内阴道流血量达到或超过500ml者称产后出血。产后出血仍然是现代产科的主要并发症及产妇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成功地控制产后出血,降低其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关键在于及早预防和制定适时正确的治疗、护理方案,由于产妇的内在因素导致宫缩乏力所致的产后出血仍为重要原因,其次为胎盘粘连,软产损伤,凝血功能障碍等因素,为了保障产妇的生命安全,预防产后出血,降低产后出血率的发生,加强临床护理,确保孕产妇的生命安全。 1原因 1.1子宫收缩乏力是产后出血最常见的原因,约占产后出血总数的70%~75%。在正常情况下,胎儿娩出后,胎盘就与子宫分离,使血窦开放而出血,这时要依靠子宫肌肉的强烈收缩,使子宫壁上的血窦因受压而关闭,并使血流逐渐缓慢,而形成血栓,使出血停止。如果由于某种原因使产程延长,或因难产,产妇体力衰竭,麻醉过深,羊水过多或双胎,子宫膨胀过大,或因分娩次数过多、过密,使子宫的结缔组织增多,肌纤维减少,以及子宫发育不良,子宫壁有肌瘤等,都可使子宫肌肉收缩机能不良,而发生产后出血。 1.2由于胎盘问题而引起的出血,在第三产程,如果胎盘剥离不全,一部分与子宫壁分离,其他部分尚未剥离或大部分排出,还有一小部分未排出而滞留在宫腔内,都可影响宫缩而出血不止。有时部分胎盘和

子宫壁粘连或植入子宫壁内,不能自然分离,而从其他已剥离部分出血,这种出血量往往很大。 1.3分娩过程中产道撕裂,也可发生大量出血,常见于胎儿过大、急产或手术产时,均可使产道发生不同程度的撕裂,裂伤重时可发生大出血。如施行会阴切开后,不注意止血,也可造成出血过多。 1.4产妇本人的凝血功能障碍。如果产妇患有全身出血倾向性疾病,均可引起产后出血。重症病毒性肝炎,也可引起产后出血。 1.5产科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亦可引起产后大出血,常发生于胎盘早剥、妊高征、子宫内死胎滞留、羊水栓塞等疾病中。 2护理 2.1协助医生执行止血措施。①宫缩乏力性出血立即按摩子宫,同时注射宫缩剂以加强子宫收缩。胎盘若按摩止血效果不理想,及时配合医师做好必要的术前准备。②软产道裂伤及时准确地修补缝合,若为阴道血肿,在补充血容量的同时,切开血肿,清除血块,缝合止血。 ③胎盘因素根据不同情况处理,如胎盘剥离不全、滞留、粘连,可徒手剥离取出;胎盘部分残留,则需刮取胎盘组织,导尿后按摩宫底促使嵌顿的胎盘排出。④凝血功能障碍若发现出血不凝,立即通知医生,同时抽血作凝血试验及配血备用。 2.2做好失血性休克的防治。产妇平卧,吸氧,保暖,严密观察面色、生命体征、尿量,开放静脉快速补液扩容,必要时输血;观察会阴伤口情况,进行严格的会阴部护理,观察宫缩及恶露的量、色、味等,

产后出血的预防及护理干预

产后出血的预防及护理干预 发表时间:2015-10-27T14:17:49.390Z 来源:《医药前沿》2015年第25期供稿作者:范玉娥鲍艳琳丁莉 [导读] 江苏泗阳仁慈医院江苏泗阳加强专科人员培训,对全体产科医务人员特别是新进或者转科新入的护理人员进行培训,熟练掌握孕产妇危、急、重症的抢救、护理。 范玉娥鲍艳琳丁莉 (江苏泗阳仁慈医院江苏泗阳 223700) 【摘要】目的:探讨产后出血的预防及有效护理措施,指导临床工作。方法:回顾2004年6月~2010年10月26例产后出血的病例,重视产前观察及预防,及时发现产后出血并给予及时处理。结果:产后出血的处理逐渐由治疗为主转向预防为主,对于产后出血重在预防,加强观察及时发现给予及时准确的护理干预,是降低孕产妇死亡,保护产妇健康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产后出血;预防;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5-0270-02 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阴道出血量超过500ml,是产科最为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居产妇四大死亡原因之首,严重威胁产妇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及时做好产后出血病人的预防及护理工作,是防止产后出血发生,降低孕产妇死亡的重要措施,目前,国内对于产妇产后出血的处理逐渐由治疗为主转向预防为主,现将产后出血的预防及护理总结如下: 1.预防措施 1.1产前预防护理措施 1.1.1产科门诊工作人员认真做好产前保健,详细询问妊娠分娩史、既往史、家族史,特别是高危孕产妇定期产前检查,发现异常及时处理。采取干预措施提高孕妇自我保健意识。 1.1.2加强专科人员培训,对全体产科医务人员特别是新进或者转科新入的护理人员进行培训,熟练掌握孕产妇危、急、重症的抢救、护理。使每位妇产科工作人员都能熟练的进行各项施救工作并且能相互密切配合。 1.2产时预防护理措施 1.2.1做好心理护理,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护理人员以良好的服务态度热情接待孕妇,了解她的心理特征,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护理,鼓励孕妇适当活动,及时排空膀胱,创造条件让其丈夫陪伴分娩。 1.2.2提供安全、舒适的待产环境,全面做好生活护理。为产妇提供一个宁静、舒适的环境,及时给产妇喂饭喂水,对呕吐严重不能进食者及时开放静脉通道补充液体,降低体力消耗,利于宫缩。 1.2.3正确管理产程。正确处理好三个产程是预防产后出血的关键。 (1)第一产程密切观察产程进展,防止产程延长,避免产妇衰竭状态,必要时给予镇静剂保证产妇的休息。 (2)第二产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指导产妇正确使用腹压,注意会阴的保护,在胎肩娩出后立即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催产素,加强子宫收缩。使用聚血盆正确的采集阴道出血量,以便能及时发现产后出血的先兆。 (3)第三产程胎儿娩出后要尽快结扎脐带,胎盘娩出后认真检查胎盘胎膜的是否完整、软产道有无裂伤,有要及时缝合。 1.3产后预防护理措施 产后24小时是产后出血发生的高危时期特别是产后2小时是出血发生的高峰期。应仔细观察产妇的生命体征、宫缩情况及阴道流血情况,注意观察侧切缝合处有无血肿,发现异常及时处理。离开产房前要鼓励产妇排空膀胱,鼓励母亲与婴儿早接触、早吸吮,坚持母乳喂养。准确收集和测量产后出血量,如产后2~4小时出血量超过100ml,应积极查找原因并积极处理。还要鼓励产妇早下床活动,促进子宫和肠蠕动的恢复。 2.护理措施 2.1积极止血,补充血容量快速建立2-3条静脉通路,使用静脉留置针或选用大针头,遵医嘱,正确使用各种抢救药物,一般在30分钟内能迅速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征象。如病情进一步发展,要通知血库备新鲜血液,对保守治疗无效的要及时做好子宫切除的准备。 2.2积极寻找产后出血的原因,根据不同的致病因素,及时有效地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并加强阴道出血量、子宫底部的高度、尿量等的观察以及生命体征的测量,使用吸氧、心电监测等相关技术。 2.3注意保暖、预防感染遵医嘱应用有效抗生素,产后每日用碘伏消毒会阴两次。根据不同季节采取适当的保暖措施,保证室温在24~26℃,防止受凉。 2.4提供心理支持,缓解恐惧心理护理人员要尽量鼓励产妇说出自己的感受,及时地给产妇及家属提供心理安慰和帮助,指导产妇加强营养和适当活动,做好哺乳指导和出院指导。 2.5加强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产妇发生产后大出血后经过抢救,使其面临体力差、活力无耐力,生活不能自理等问题。护士应保持产妇衣物、床单元的整洁干燥。保持环境和病室清洁,注意每天通风2次,每次1小时,避免产妇直接吹风。鼓励产妇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富含铁质的易消化汤类食物,积极纠正贫血,增强机体抵抗力。 2.6出院指导及健康教育出院前教会产妇掌握自我观察子宫复旧及阴道恶露情况,指导产妇有关加强营养和适量活动的自我保健知识,提供避孕指导,指导产妇产后42天禁盆浴、性生活,定期复诊,不适或有异常情况随诊,并发放24小时联系卡片。 【参考文献】 [1]郑修霞.妇产科护理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5 :154-158 [2]崔英善,程丽楠,崔文香.循证护理在预防我国产后出血中应用效果的Meta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31(2):123

浅谈产后出血的护理及预防措施

浅谈产后出血的护理及预防措施 目的总结产后出血的原因,正确及时诊断,处理原则,护理及预防措施。方法对21例产后出血的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产后出血是危及产妇生命的最主要原因,准确判断产后出血的原因。结论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措施,可大大降低产妇的死亡率,保证产妇的生命安全。 标签:产后出血;护理;预防措施 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 h内失血量超过500 mL者。产后出血是分娩期的严重并发症,是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我国居产妇死亡首位,其发生率占分娩总数的2%~3%,其中80%以上发生在产后2 h[1]。因为产后出血严重危及产妇的生命,所以我们医护人员必须能及时准确判断产后出血的原因和出血量,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给予产妇精心周到的护理,预防产后出血的发生,保证产妇的生命安全。现将我院从2011年1月1日~12月31日住分娩的产妇发生21例产后出血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2011年1月1日~12月31日,在我院分娩的产妇数为840例,其中发生产后出血的产妇21例,占分娩产妇总数2.5%。经阴道分娩者18例,剖宫产者3例。经产妇15例,初产妇6例。有流产史者8例,妊高征者2例,1例子宫次全切除者,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产妇分娩发生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以子宫收缩乏力为主,其次为胎盘原因,再次为软产道损伤,凝血功能障碍者少见。本组中,发生胎膜残留导致的出血占3例,均有人工流产史。软产道损伤1例,为急产所致。本组中无凝血功能障碍,所致的产后出血。其中有3例发生失血性休克,经及时抢救,均转危为安,痊愈出院。 2产后出血的临床表现 其主要表现阴道流血量过多及失血性休克等相应的症状,产妇出现面色苍白、出冷汗、口渴、心慌、头晕等一系列症状,也可出现怕冷、寒颤、打哈欠或表情淡漠、呼吸急促等休克症状,体征有血压下降、脉搏细速、子宫轮廓不清,触不到子宫底,按摩子宫时阴道有大量出血。 3产后出血的处理原则 针对出血原因,迅速止血,补充血容量,纠下失血性休克,防治感染[1]。评估产后出血量,评估失血量的方法有3种①称重法,②容积法,③面积法,在实际临床工作中,目测失血量往往只有实际出血量的1/2[1]。本组病例中,失血量在500~800 mL的有18例,800~1500 mL的有2例,1500 mL以上者有1例。

产后出血的预防及护理

产后出血的预防及护理 作者单位:679100 云南省腾冲县人民医院通讯作者:庞娟 产后出血是分娩期严重并发症,居我国目前孕产妇死亡原因的首位,临床上产后出血是指产后24 h内出血超过500 ml以上者,但以胎儿娩出后2 h内出血最多。而导致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是产后子宫收缩乏力。临床上多采用按摩子宫、应用宫缩剂、宫腔填塞等多种方法控制出血。当治疗无效危及产妇生命时,最后以切除子宫来控制出血。因此,重视和做好胎儿娩后2 h内出血的观察和护理,对于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及减少因产后出血而引起的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标签:产后出血;预防;护理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01.071为探讨产后出血的预防及护理对策,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率,本文选择2008年1月~2008年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分娩的3158例产妇进行回顾性分析。产后2 h内出血量 超过500 ml的158例,占分娩总数的5003%。通过严密观察、仔细分析,同 时采用输血、输液、应用宫缩剂等处理,产后出血量明显减少,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院2008年1月~2008年12月經阴道分娩(包括臀助娩、臀牵引、胎吸、产钳)总数为3158例,产后2 h内出血量达到或超过500 ml 的158例,占 分娩总数的5003%。其中,因为宫缩乏力引起出血的117例,占产后出血总数的74%,因胎盘滞留引起出血的22例,占产后出血总数的139%,软产道损伤引起出血的11例,占产后出血总数的69%,凝血功能障碍引起出血的8例,占产后出血总数的50%。观察方法是在胎儿娩出后置无菌方盘于产妇臀下,测定出血量。2预防及护理 21妊娠期加强产前检查,早期发现贫血并治疗纠正,对高危妊娠的孕产 妇嘱其住院分娩。 22分娩期加强分娩监护,用降压镇静药要适宜,以免过量影响子宫收缩, 加强产妇心理护理,注意休息与饮食。 23产后 231严密观察子宫收缩与阴道流血情况在观察出血的同时,要注意观察 产妇的全身情况,如面色、皮肤、血压、脉搏等,防止有内出血存在而外出血并不多的情况。同时要认真倾听产妇的主述,观察会阴情况,防止会阴血肿。注意

产后出血护理常规

产后出血护理常规 产后出血: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出血量超过500mL者称为产后出血,80%发生在产后2小时内。晚期产后出血是指分娩24小时以后,在产褥期内发生的子宫大量出血,多见于产后1~2周。产后出血是分娩期严重的并发症,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四大原因之一。在我国产后出血近年来一直是引起孕产妇死亡的第一位原因,特别是在边远落后地区这一情况更加突出。产后出血的发病率占分娩总数的2%~3%,由于测量和收集出血量的主观因素较大,实际发病率更高。 病因 产后出血的发病原因依次为子宫收缩乏力、软产道裂伤、胎盘因素及凝血功能障碍。四大原因可以合并存在,也可以互为因果。 1.宫缩乏力 是产后出血最常见的原因,占70%。正常情况下,胎儿娩出后,不同方向走行的子宫肌纤维收缩对肌束间的血管起到有效的压迫作用。如果出现子宫肌纤维收缩无力即宫缩乏力则失去对血管的有效压迫作用而发生产后出血。常见的因素有:①全身因素:产妇因对分娩过度恐惧而极度紧张,尤其对阴道分娩缺乏足够信心则可以引起宫缩不协调或宫缩乏力。此种情况在临产后可能需要使用镇静剂及麻醉剂等将引增加产后宫缩乏力而引起产后出血;②产科因素:产程过长造成产妇极度疲劳及全身衰竭,或产程过快,均可引起子宫收缩乏力;羊水过多、巨大儿及多胎妊娠使子宫肌纤维过度伸展,产后肌纤维缩复能力差,多次分娩而致子宫肌纤维受损,均可引起子宫收缩乏力。子痫前期(重度)、严重贫血、宫腔感染等产科并发症及合并症使子宫肌纤维水肿而引起子宫收缩乏力;③子宫因素:子宫肌纤维发育不良,如子宫畸形或子宫肌瘤等。 2.胎盘因素 占产后出血原因的20%左右。根据胎盘剥离情况,胎盘滞留、胎盘粘连及部分胎盘和/或胎膜残留均可影响宫缩,造成产后出血。胎盘滞留:胎盘在胎儿娩出后30分钟尚未排出者称胎盘滞留。可能与宫缩剂使用不当或粗暴按摩子宫等,刺激产生痉挛性宫缩,在子宫上、下段交界处或宫颈外口形成收缩环,将剥离的胎盘嵌闭于宫腔内引起胎盘滞留;宫缩乏力或因膀胱充盈压迫子宫下段,也可以致胎盘虽已剥离而滞留于宫腔。如胎盘滞留妨碍正常宫缩则引起产后出血,且血块多聚于子宫腔内,进而引起宫腔增大致宫缩乏力,如果不及时处理则形成恶性循环并导致严重后果;胎盘粘连发生的原因主要与操作手法不当有关。如胎儿娩出后过早或过重按摩子宫,干扰了子宫的正常收缩和缩复,致胎盘部分剥离,剥离面血窦开放而出血过多;也可由于既往多次刮宫或宫腔操作使,使子宫内膜损伤而易引起胎盘粘连或植入。 3.软产道裂伤 软产道裂伤包括会阴、阴道及宫颈及子宫下段裂伤。常见因素:外阴组织弹性差,外阴、阴道炎症改变;急产、产力过强,巨大儿;阴道手术助产;软产道检查不仔细,遗漏出血点。缝合、止血不彻底等。 4.凝血功能障碍

-产后出血护理常规

产后出血护理常规 产后出血: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出血量超过500mL者称为产后出血,80%发生在产后2小时内。晚期产后出血是指分娩24小时以后,在产褥期内发生的子宫大量出血,多见于产后1~2周。产后出血是分娩期严重的并发症,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四大原因之一。在我国产后出血近年来一直是引起孕产妇死亡的第一位原因,特别是在边远落后地区这一情况更加突出。产后出血的发病率占分娩总数的2%~3%,由于测量和收集出血量的主观因素较大,实际发病率更高。 病因 产后出血的发病原因依次为子宫收缩乏力、软产道裂伤、胎盘因素及凝血功能障碍。四大原因可以合并存在,也可以互为因果。 1.宫缩乏力 是产后出血最常见的原因,占70%。正常情况下,胎儿娩出后,不同方向走行的子宫肌纤维收缩对肌束间的血管起到有效的压迫作用。如果出现子宫肌纤维收缩无力即宫缩乏力则失去对血管的有效压迫作用而发生产后出血。常见的因素有:①全身因素:产妇因对分娩过度恐惧而极度紧张,尤其对阴道分娩缺乏足够信心则可以引起宫缩不协调或宫缩乏力。此种情况在临产后可能需要使用镇静剂及麻醉剂等将引增加产后宫缩乏力而引起产后出血;②产科因素:产程过长造成产妇极度疲劳及全身衰竭,或产程过快,均可引起子宫收缩乏力;羊水过多、巨大儿及多胎妊娠使子宫肌纤维过度伸展,产后肌纤维缩复能力差,多次分娩而致子宫肌纤维受损,均可引起子宫收缩乏力。子痫前期(重度)、严重贫血、宫腔感染等产科并发症及合并症使子宫肌纤维水肿而引起子宫收缩乏力;③子宫因素:子宫肌纤维发育不良,如子宫畸形或子宫肌瘤等。 2.胎盘因素 占产后出血原因的20%左右。根据胎盘剥离情况,胎盘滞留、胎盘粘连及部分胎盘和/或胎膜残留均可影响宫缩,造成产后出血。胎盘滞留:胎盘在胎儿娩出后30分钟尚未排出者称胎盘滞留。可能与宫缩剂使用不当或粗暴按摩子宫等,刺激产生痉挛性宫缩,在子宫上、下段交界处或宫颈外口形成收缩环,将剥离的胎盘嵌闭于宫腔内引起胎盘滞留;宫缩乏力或因膀胱充盈压迫子宫下段,也可以致胎盘虽已剥离而滞留于宫腔。如胎盘滞留妨碍正常宫缩则引起产后出血,且血块多聚于子宫腔内,进而引起宫腔增大致宫缩乏力,如果不及时处理则形成恶性循环并导致严重后果;胎盘粘连发生的原因主要与操作手法不当有关。如胎儿娩出后过早或过重按摩子宫,干扰了子宫的正常收缩和缩复,致胎盘部分剥离,剥离面血窦开放而出血过多;也可由于既往多次刮宫或宫腔操作使,使子宫内膜损伤而易引起胎盘粘连或植入。 3.软产道裂伤 软产道裂伤包括会阴、阴道及宫颈及子宫下段裂伤。常见因素:外阴组织弹性差,外阴、阴道炎症改变;急产、产力过强,巨大儿;阴道手术助产;软产道检查不仔细,遗漏出血点。缝合、止血不彻底等。 4.凝血功能障碍

【实用】-产后出血护理常规

产后出血护理常规 产后出血指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失血量超过500ml,在我国居产妇死亡原因之首。 1.护理评估 1.1病史评估:评估产妇是否有诱发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 1.2身体状况评估:评估产妇生命体征及有无休克表现;准确评估产后出血量。 1.3辅助检查:血型,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 2.护理问题 2.1组织灌注不足 2.2有感染的危险 2.3恐惧 3.护理措施 3.1预防产后出血 3.1.1做好孕期保健:对有凝血功能障碍的孕妇应积极治疗后妊娠,不宜妊娠者应及时终止妊娠;对具有高危因素的孕妇,应加强孕期保健,提前入院治疗。 3.1.2正确处理产程:第一产程应防止产程延长,密切观察产妇的身体和心理状况,保证产妇充分的休息和饮食;第二产程指导产妇正确运用腹压;第三产程应注意观察胎盘、胎膜娩出情况。 3.1.3加强产后观察:产后两小时应密切观察产妇生命体征、子宫收缩、阴道流血及伤口情况。 3.2针对病因,迅速止血 3.2.1子宫收缩乏力:加强子宫收缩是迅速有效的止血方法:具体有按摩子宫;合理应用宫缩剂;无菌纱布填塞宫腔局部止血,24小时后取出;对于严重持久的产后出血可采取结扎盆腔血管,栓塞髂内动脉或子宫动脉;难以控制危及产妇生命的出血可切除子宫。 3.2.2胎盘因素:如因为膀胱过度膨胀影响胎盘排出,应导尿排空膀胱;如怀疑胎盘植入,应考虑手术切除子宫;若是胎盘残留则可进行刮宫术或钳刮术,胎盘粘连可行手剥胎盘。

3.2.3软产道裂伤:止血同时应按照解剖层次逐层缝合裂伤,如有血肿形成应切开清楚血肿然后缝合止血,必要时放置引流条。 3.2.4凝血功能障碍:应在积极止血的同时治疗原发病,根据不同病因,输入血小板、凝血酶原复合物、凝血因子、新鲜血浆等。 3.3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预防和纠正休克、观察阴道流血量、产妇一般情况和生命体征变化,建立静脉通道,及时补充血容量,配合医生进行抢救。 3.4心理护理:产后出血时,产妇及家属都会表现出担心、紧张、焦虑等情绪,这时需要护理人员主动关心产妇,减轻产妇心理压力;另外应注意与家属的沟通和交流,减轻家属心理负担。 4.健康教育: 4.1产后大出血后产妇一般身体较为虚弱,因此应与产妇和家属一起制定产后康复计划,适度活动有助于产妇身体恢复。 4.2保证充足合理的营养,注意多进食富含铁的食物,有利于纠正失血引起的贫血。 4.3指导产妇观察子宫复旧及伤口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就诊。 5.护理评价 5.1产妇血容量正常。 5.2产妇体温及血象正常,伤口及恶露无异常。 5.3产妇配合治疗。

产后出血护理常规1

产后出血护理常规 (2012.2修订) 一、基本概念: 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h内出血量>500ml,是目前我国孕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绝大多数产后出血所导致的孕产妇死亡是可避免或创造条件可避免的,其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和正确处理。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产后出血的四大原因是宫缩乏力(占70%~90%)、产道 损伤(占20%)、胎盘因素(占10%)和凝血功能障碍(占1%);四大原因可以合并存在,也可以互为因果;每种原因又包括各种病因和高危因素, (1)宫缩乏力出血:出血多为间歇性,血色暗红,有血凝块,宫缩差时出血增多,宫缩好时出血减少,有时阴道流血量不多,但按压宫底有大量血液和血块自阴道流出。若出血量多、出血速度快,产妇可迅速出现休克症状,检查宫底较高,子宫松软呈袋状,甚至子宫轮廓不清。 (2)胎盘因素:胎盘部分粘连或部分植入,胎盘剥离不全或胎盘剥离后滞留宫腔。表现为胎盘娩出前后,阴道流血多,间歇性、血色暗红,有凝血块,多伴有宫缩乏力。 (3)软产道损伤:胎儿娩出后,阴道持续性出血,色鲜红,可自凝,出血量与裂伤的程度有关。 (4)凝血机制障碍:孕前或妊娠期已有易于出血倾向,胎盘娩出后子宫大量出血或少量持续不断出血,血液不凝,可表现为伤口处和全身不同部位的出血。 三、护理评估: 症状:面色苍白、出冷汗、主诉口渴、心慌、头晕, 尤其是子宫出血潴留于宫腔及阴道内时,产妇表现 为怕冷,寒战,打哈欠,懒言或表情淡漠,呼吸急 体征:血压下降,脉搏细数,子宫轮廓不清,触不 到宫底,血液积存宫腔可致宫底升高 相关检查感染,DIC 并发症 检查软产道有无裂伤;疑有胎盘滞留立即作阴道及 宫腔检查;实验室检查:凝血功能检查、血液常规临床表现

产后出血的急救与护理

产后出血的急救与护理 概念]胎儿娩出后24 小时内出血量超过500ml 者称产后出血。产后出血是分 娩期严重并发症,居我国目前孕产妇死亡原因的首位,其发生率占分娩总数的2%-3%。依据发生的时间可分为两种:早期产后出血和晚期产后出血。产妇在分娩24 小时后到 6 周内所发生的子宫大出血称为晚期产后出血。大部分的晚期产后出血发生在产后6-10 天,又称为继发性的产后出血。 由于妊娠子宫血运丰富,胎盘剥离创面大,血窦开放,产后出血一但发生,血流量可高达300-800 ml/ 分。往往来势凶猛,如果处理不及时,不正确就会在短时间内造成大量失血,危急生命。因此,必须识别原因及时抢救。这种抢救最生动和最真实的体现了“时间就是生命” [病因]引起产后出血的原因主要有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裂伤和凝血功能障碍。其中以子宫收缩乏力所致者最常见,占产后出血总数的70%- 80% 。 1.子宫收缩乏力影响产后子宫肌收缩和缩复功能的因素均可引起产后出血。常见因素有: (1) 全身性因素:产妇精神过度紧张,临产后过多使用镇静剂、麻醉剂;产程过长或难产,产妇体力衰竭;合并急慢性全身性疾病等。 (2)局部因素:子宫过度膨胀,如双胎妊娠、巨大胎儿、羊水过多,使子宫肌纤维过度伸展;子宫肌纤维发育不良,如子宫畸形或合并子宫肌瘤等,可影 响子宫肌正常收缩;子宫肌水肿及渗血,如妊高征、严重贫血、子宫胎盘卒中,以及前置胎盘附着于子宫下段血窦不易关闭等,均可发生宫缩乏力,引起产后出血。

2.胎盘因素根据胎盘剥离情况,胎盘因素所致产后出血类型有:(1)胎 盘剥离不全:多见于宫缩乏力,或胎盘未剥离而过早牵拉脐带或刺激子宫,使胎盘部分自宫壁剥离。由于部分胎盘尚未剥离,影响宫缩,剥离面血窦开放引起出血不止。(2) 胎盘剥离后滞留:由于宫缩乏力、膀胱膨胀等因素影响,胎盘从宫壁全部剥离后未能排出而潴留在宫腔内,影响子宫收缩。(3)胎盘嵌顿:由于使 用宫缩剂不当或粗暴按摩子宫等,引起宫颈内口附近子宫肌呈痉挛性收缩形成狭窄环,使己全部剥离的胎盘嵌顿于宫腔内,影响宫缩引起出血。(4)胎盘粘连: 胎盘全部或部分粘连于宫壁不能自行剥离为胎盘粘连。全部粘连时无出血,部分粘连时因胎盘剥离面血窦开放以及胎盘滞留影响宫缩易引起出血。子宫内膜炎症或多次人工流产导致子宫内膜损伤,是胎盘粘连的常见原因。 (5)胎盘植入:由于子宫蜕膜发育不良等因素影响胎盘绒毛植入子宫肌层者为胎盘植入,临床少见。根据植入面积大小分为完全性与部分性两类,前者因胎盘未剥离不出血,后者往往发生大量出血。 (6)胎盘和(或)胎膜残留:部分胎盘小叶、副胎盘或部分胎膜残留于宫腔内,影响子宫收缩而出血,常因过早牵拉脐带、过早用力揉挤子宫所致。 3.软产道裂伤子宫收缩力过强,产程进展过快,胎儿过大,接产时未保护好会阴或阴道手术助产操作不当等,均可引起会阴、阴道、宫颈裂伤,严重者裂伤可达阴道弯隆、子宫下段,甚至盆壁,形成腹膜后血肿或阔韧带内血肿。过早行会阴后-斜切开术也可引起失血过多 4.凝血功能障碍较少见。包括妊娠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以及妊娠并 发症导致凝血功能障碍两类情况。前者如血小板减少症、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

产后出血的预防和 护理

产后出血的预防和护理 发表时间:2011-06-23T11:19:53.237Z 来源:《中国健康月刊(学术版)》2011年第5期供稿作者:慈爱字1慈丽君2王军华3 [导读] 育龄妇女孕期保健知识的普及,农村及低收入妇女住院分娩率的提高,我县孕产妇死亡率大大减少。 慈爱字1慈丽君2王军华3 【关键词】产后出血;护理 【中图分类号】R41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5-0070-01 随着国家医疗保健制度的完善,育龄妇女孕期保健知识的普及,农村及低收入妇女住院分娩率的提高,我县孕产妇死亡率大大减少,但仍时有发生。究其原因主要为产后出血、妊娠合并心脏病、羊水栓塞、产褥感染,其中产后出血居其首位。产后出血是指产后2小时内失血量超过400 ml或24小时内失血量超过500 ml称为产后出血[1]。成功地控制产后出血,降低其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关键在于,及早预防和制 定适时正确的治疗、护理方案,确保孕产妇的生命安全。现将我院在产后出血方面的护理经验分析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2003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产科共收治产妇3812例,产后出血34例,产后出血发生率(0.89 %)。产后出血的原因为:子宫收缩乏力27例(占产后出血的79.41%),软产道损伤3例(8.82 %),胎盘残留或植入2例(5.88 %);产时羊水栓塞抢救无效死亡1例(2.94%);心理紧张、焦虑、恐惧因素1例(2.94 %)。根据处理方法不同,将3812例分为两个时期进行分析:2003年1月-2007年12月共分娩1997例,发生产后出血30例,产后出血发生率1.50 %,这一时期我院主要以严密观察产程进展,给予缩宫素静滴,胎儿胎盘娩出后按摩子宫,严密观察阴道流血量和生命体征等护理措施预防产后出血。2008年1月-2009年12月共分娩产妇1815例,发生产后出血4例,产后出血发生率0.22 %,无死亡病例。这一时期我院采取:①加强孕前、孕期检查,强化健康意识,医务人员对于孕产妇加强监护管理;②加强心理护理;③实行亲情陪伴分娩,严密观察产程进展,对第三产程进行积极管理;④产后出血正确有效的抢救;⑤做好产后护理;⑥降低剖宫产率。通过两个时期产后出血发生率和死亡率比较,后一时期产后出血发生率明显降低,表明我院产后出血的预防与护理措施切实可行。 2预防护理措施 2.1产前预防护理措施:①详细询问妊娠分娩史、既往史、家族史。定期产前检查,对一些高危妊娠的患者应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提前入院观察。②正确估计胎儿大小、胎方位及骨盆情况。通过熟练的“四步触诊”法及确切的数据测量,准确评估胎儿大小、胎方位、骨盆大小及产道有无异常等,初步决定分娩方式。 2.2产时预防护理措施:①做好心理护理,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助产人员以良好的服务态度热情接待产妇,了解产妇的心理特征,宣教分娩过程及不良情绪对分娩的影响,并根据产妇的心理变化、文化层次,适时地、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护理,增强分娩信心,消除因恐惧、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而造成的宫缩乏力、产程延长,降低难产率。②提供安全、舒适的待产环境,全面做好生活护理。对产妇进行分娩宣教的同时,说明饮食与休息对分娩的影响,为产妇提供一个宁静、优美、舒适的环境,及时给产妇喂饭喂水,对呕吐严重不能进食者及时开放静脉通道补充液体,降低体力消耗,利于宫缩。③科学管理产程:产妇入院后全面查体,了解产力、产道、胎儿及三者间的协调关系,严密观察产程,熟练掌握产程的观察要点,提高综合判断异常产力的能力,以协助医生及时纠正;合理应用催产素并严密监护产程进展;接产过程中如发现产妇出现无原因的寒战、打哈欠、呛咳等异常表现,立即拟羊水栓塞用地塞米松10mg加入小壶葡萄糖液静滴以防后继羊水栓塞发生来不及抢救导致产妇死亡[4];接产时正确保护会阴,宫口未开全时,不应做阴道分娩的助产术,以防软产道裂伤;胎盘娩出后,正确按摩子宫,检查胎盘、胎膜是否完整,对有流产史及妊娠早期有阴道流血者更应注意,防止胎盘、胎膜残留,仔细检查软产道,对急产、手术助产、妊高征、软产道异常患者更应注意是否有软产道裂伤;对存在可能导致产后出血因素的产妇,在胎儿后肩娩出后,立即予催产素10U静注并继以5%GS液500ml加入催产素20U静滴[4],并做好输血准备。 2.3产后预防护理措施:①严密观察宫缩情况。产后出血多发生在分娩后2h内。因此,助产人员应严密观察宫底高度,子宫软硬度,膀胱是否充盈。严密观察阴道流血量,同时注意有无内出血的临床表现。②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产妇产后较疲劳,易入睡,往往忽视自身流血情况,助产人员应主动观察血压、脉搏、阴道流血量的多少,产妇的表情是否淡漠,皮肤是否湿冷,有无口渴、打哈欠、恶心、呕吐等。③做好与病房护士的交接工作,产妇产后在产房观察2h,如一般情况尚好,生命体征正常,阴道流血少量,方可将产妇送回病房。对存在产后出血危险因素的产妇,应详细交待病情、用药及观察要点,以做到环环相扣,达到预防为主的目的。④正确测量出血量,失血超过400ml者,应开放静脉及早补充血容量,其效果远较发生休克后再补同等血量为好。⑤胎儿娩出后即刻母儿早接触,早期哺乳可刺激子宫收缩,预防产后出血。 2.4产后出血的抢救:产后出血直接危及产妇的生命安全,抢救必须争分夺秒。①及时通知医生,以明确出血原因,针对原因迅速进行止血。②密切监测血压、脉搏、呼吸、皮肤颜色、表情等生命体征变化。掌握和识别产妇大出血休克的一些症状,如:眩晕、胸闷、呼吸急促、冷汗、面色苍白、脉搏细弱、血压下降等。若产妇有明显休克征象,产妇置中凹卧位、正确保暧,并迅速建立2~3条静脉通道,在紧急情况下可行静脉切开术,以保证输液、输血的进行,防止DIC的发生。临床能否积极补充血容量是抢救出血性休克的关键,在积极应用晶体液和胶体液以后,均需要输血治疗,合理使用各种成分血液制品,以提高抢救的成功率。③保持呼吸道通畅,有效及时地吸氧,观察氧疗效果。④视病情掌握正确的静脉输液速度,快速输液的同时要注意产妇的自觉症状,以免输液过快、过多而导致急性肺水肿。 2.5产后护理产后出血多发生在2小时内,故产后2小时内专人守护,严密监测产妇血压、脉搏,观察子宫收缩、阴道流血量、膀胱充盈等情况,观察无异常后方可送回病房。 2.6降低剖宫产率降低剖宫产率是当今产科医护人员共同关注的问题。剖宫产后的患者,除子宫出血外尚有伤口出血,产后出血的危险更大,止血困难。因此必须掌握好剖宫产适应征,做好剖宫产术患者的术前、术中、术后的观察与护理,尽可能地降低剖宫产率,预防产后出血。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24 235 [2]郑修霞,夏海鸥.妇产科护理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7

浅谈产后出血的预防性护理

浅谈产后出血的预防性护理 发表时间:2010-09-29T14:49:48.10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26期供稿作者:吴锦华 [导读] 注意指导产妇正常饮食和休息,解除产妇的思想顾虑,精神紧张和恐惧心理。避免过早消耗体力,树立分娩信心。吴锦华(上海市新华医院(崇明) 202150)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26-0203-02 【关键词】产后出血预防护理 产后24h内出血超过500ml者为产后出血,是分娩期最严重的并发症,可危及产妇健康甚至生命,是产妇死亡四大原因之一。因此,产后出血的预防性护理是产科护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产后出血的预防性护理要抓好以下环节。 1 妊娠期的预防性护理 加强孕期宣传和保健,使孕妇了解妊娠及分娩的生理过程,定期进行产前检查,预防妊娠合并症。有产后出血危险因素的孕妇,积极治疗原发病要提前住院,严密观察。这些危险因素包括妊高征,妊娠合并肝炎、贫血、双胎、巨大儿、羊水过多、高龄初产妇、有剖宫产史等。 2 产时的预防和护理 2.1 心理护理 注意指导产妇正常饮食和休息,解除产妇的思想顾虑,精神紧张和恐惧心理。避免过早消耗体力,树立分娩信心。 2.2 严密观察产程进度 了解产妇和胎儿情况,及时处理对分娩的不利因素,以有效缩短产程。发现有头盆不称、胎位异常、巨大儿时,应及早行剖宫产。 2.3 产程中应督促产妇及时排尿 对膀胱过度充盈有排尿困难者应予以导尿,防止尿潴留、产程延长、滞产、难产、产妇衰竭等,以免影响产后子宫收缩。 2.4 防止第一、第二产程延长 注意产妇的休息,饮食防止疲劳和产程延长,严密观察产程进展,合理使用催产素,缩短产程,减少产后出血。应正确接产,认真保护会阴,正确掌握会阴切开的指征和时机,切忌粗暴按压宫底逼出胎儿的方法,防止或减少软产道损伤。 2.5 正确处理第三产程 胎儿娩出后立即宫底注射催产素,必要时给予米索前列醇口服,以使子宫收缩更有效,同时应注意在胎盘未娩出前不可过早按摩子宫或牵拉脐带,以防胎盘剥离不全或子宫翻出。胎盘娩出后要仔细检查胎盘、胎膜是否完整,若有残缺应及时清宫、防止产后出血。 2.6 检查软产道 产后要仔细检查软产道是否有裂伤及侧切口是否有延长,应立即缝合止血。 2.7 剖宫产术后处理 剖宫产在胎儿娩出后要常规宫底注射催产素,胎盘娩出后及时清理宫腔,术后常规按压宫底,排出宫腔内积血。以防潴留宫腔造成宫腔积血。 3 产后的监护 产后要密切观察产妇的生命体征及一般情况,观察外出血的同时还应注意子宫腔的隐性出血,按摩子宫底能防止宫腔内积血,正确估计出血量。产后2h内督促产妇排尿,有利于子宫收缩,减少出血。如产后出血量较多时,要及时查明原因,同时给与开放静脉通路,怀疑胎盘、胎膜残留时需及时行清宫术,如是宫缩乏力引起的要使用宫缩剂,米索前列醇口服,卡孕栓进阴道给药,同时按摩子宫,来促进子宫的收缩,以防大出血。有时虽无明显外出血,但血液积存在宫腔或阴道内却有严重的失血征象,如产妇出现眩晕、口渴、烦躁不安等休克早期征象,要尽快查明原因,及时抢救,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总之,做好健康宣教,积极预防和治疗产科并发症,严密观察产程,认真做好产后监护是预防产后出血的关键。

产后出血的预防及护理 (2)

产后出血的预防及护理 目的了解产后出血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和护理对策。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10年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妇产科分娩发生产后出血的60例产妇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总结产后出血的原因。结果导致产后出血原因有,宫缩乏力45例(75%),胎盘因素9例(15%),软产道裂伤5例(8.3%),凝血功能障碍1例(1.7%)。结论加强围产期保健,早期发现高危因素,做好分娩期各产程的护理可预防和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 标签:产妇;产后出血;预防;护理 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 h内出血量超过500 ml,为分娩期严重并发症,居我国产妇死亡原因首位,其发病率占分娩总数的2%~3%[1]。因此预防和控制产后出血仍然是产科医护工作者的一项重要工作。笔者对2008年1月~2010年12月60例发生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产后出血的预防措施和护理方法,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2008年1月~2010年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妇产科分娩发生产后出血的60例患者,其中经产妇24例,初产妇36例;未做产前检查的5例;分娩方式:剖宫产8例,顺产52例;子宫切除1例;高危因素5例。 2结果 60例产妇发生产后出血的原因分别为:宫缩乏力45例(约占75%),胎盘因素9例(约占15%),软产道裂伤5例(约占8.3%),凝血功能障碍1例(约占1.7%),60例产妇均治愈康复出院,达到护理评价标准。 3讨论 3.1产妇发生产后出血的原因分析本调查结果显示,引起产后出血的原因首位还是子宫收缩乏力,产妇过度焦虑至产程延长、巨大儿、绒毛膜羊膜炎,硫酸镁的应用与宫缩乏力有关[2]。其次胎盘原因(胎盘粘连、胎盘滞留、胎盘植入等),阴道助产及剖宫产时,由于手术的创伤或止血不彻底,加之操作时间的延长,均可增加出血量,而使产后出血增多[3]。软产道损伤、凝血功能障碍(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均可导致产后出血。 3.2预防 3.2.1重视产前保健加强孕前及孕期保健,有凝血功能障碍和相关疾病者,应积极治疗后再孕,必要时应在早孕时终止妊娠,做好计划生育宣传工作减少人工流产[1]。建立孕妇的孕检档案,发现有妊娠合并症给予积极的对症处理。

预防产后出血的护理措施

预防产后出血的护理措施 胎儿娩出后2 h内失血量超过400 ml或24 h内失血量超过500 ml称为产后出血[1]。产后出血往往发病突然而且来势汹猛,常出于意料之外,如 抢救不及时,可直接危及产妇的生命。目前仍然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四大原因之一,要保障孕妇的生命安全,必须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我院通过两个时期产后出血进行比较,总结对产后出血的预防、监测、护理对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4年至2009年,我院共分娩产妇656例,发生产后出血11例,经积极治疗护理后,11例全部治愈出院。 1.2 处理方法第一时期,我院采用常规的产程处理,包括严密观察产程进展,胎盘娩出后加强子宫收缩,观察阴道出血量预防和治疗产后出血。第二时期,我院加强产前保健,积极治疗妊娠并发症,加强心理护理,增强产妇分娩的信心,严密观察产程进展及产后情况,积极处理阴道出血量较多者,加强产后的护理,协助产妇主动排尿。 1.3 比较通过两个时期产后出血发生率比较,第二时期产后出血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讨论 2.1 孕前及产前的保健大力宣传计划生育,减少人流次数,增强产前体质,妊娠期要进行定期产前检查,及早发现妊娠并发症及其他异常,对有可能发生产后出血的孕妇,如多胎,多产、洋水过多,子痫前期,前置胎盘等,要加强监护,积极治疗。 2.2 心理护理助产人员以良好的服务态度热情接待产妇,了解产妇的心理特征,宣教分娩过程及不良情绪对分娩的影响,并根据产妇的心理变化、文化层次,适时地、有针对性的做好心理护理,增强分娩信心,消除因恐惧、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而造成的宫缩乏力、产程延长,降低难产率。 2.3 产时护理 2.3.1 第一产程要密切注意观察产程、胎心、宫缩情况,定期肛查,了解宫中开张和胎先露下降情况,用产程图监测产程进展,及时发现和处理产程延缓和停滞。如需手术助产或剖宫产时做好一切术前准备和预防产后出血的准备,使用催产素要专人守护,严密监测。 2.3.2 第二产程要注意胎心变化和科学接生,注意保护会阴,防止软产道损伤。胎儿娩出后立即监测出血情况。 2.3.3 第三产程注意识别剥离征象,避免过早粗暴揉挤子宫或牵拉脐带,正确协助胎盘娩出。仔细检查胎盘胎膜是否完整。胎盘娩出后认真检查软产道有无裂伤,及时缝合。 2.3.4 准确收集和测量产后出血量至少2 h,如2 h阴道出血量超过200 ml 应积极查找原因给予相应的处置。密切观察产妇生命体征、全身情况和面色。检查宫缩和阴道出血,特别要警惕识别产妇大出血发生休克的一些症状。 2.4 抢救护理召集抢救人员马上到位,抢救人员要镇定,有条不紊,迅速有效地补充血容量,马上建立2条以上的静脉通道,快速输液的同时,要注意输

产后出血护理措施

产后出血护理措施 1.预防 1)加强孕期保健,全面了解孕妇健康情况,对贫血,血液系统疾病或其他全身性疾病要及时纠正,对有妊娠合并症,可能发生产后出血的孕妇应择期住院待产。已确诊为胎盘早期剥离或死胎者应及早处理,并注意防止发生DIC.2)分娩期加强观察,正确的处理,护理三个产程,预防产后出血。 第一产程加强心理护理,解除产妇思想顾虑和恐惧心理,注意休息,睡眠,加强能量补充,保持精神愉快,避免体力过度消耗,严密观察产程,防止产程的延长,有诱发产后出血因素者,应做好输液,输血的准备,积极防治子宫收缩乏力。 第二产程宫口开全后,勿使胎头娩出过快,胎头娩出后不可忽略胎肩的缓慢娩出。以免软产道的损伤。助产手术时,避免操作粗暴,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第三产程 ①对有诱发产后出血因素者,于胎儿娩出后立即静脉注射缩宫素10~20u. ②正确处理第三产程,正确判断胎盘剥离征象,在胎盘娩出前不应揉挤子宫或牵拉脐带,以免扰乱正常宫缩。引导适时娩出胎盘。 ③胎盘娩出后,要仔细检查胎盘及胎膜是否完整,有无遗缺。 ④仔细测量和认真估计出血量,特别对于少量持续出血者,以免延误病情。注意血液的凝固状态以便及早发现凝血障碍。 ⑤阴道手术助产后,应常规检查软产道有无损伤。 产后出血多发生于产后2h内,所以尤其在这段时间内要严密观察子宫收缩力及阴道出血量,出血的时间和出血的形式。膀胱充盈更引起出血量多。还应注意失血的全身症状。充分做好输血和急救的准备。 2.配合急救一旦发生产后大出血应沉着冷静,反应迅速,在针对不同原因 采取止血措施同时,立即通知医生,尽快地恢复血容量,维持各组织、脏器的正常功能状态。切勿惊慌失措。立即采取有效的止血措施,并观察止血效果。 1)子宫收缩乏力:立即以一手在耻骨联合上压制子宫下段,另一手按摩子宫底,压出宫腔内的积血和凝血块,给予缩宫素,肌内或静脉注射、宫底注射。

产后出血护理教学查房

产后岀血教学查房 吴琴护士长:产后出血是产科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是造成产妇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依时间发生的早晚分两种:早期产后出血或原发性产后出血:胎儿娩出后 24小时内阴道流血量达到或超过500ml者,称为产后出血(postpartum hemorrhage)o胎 盘娩出后,产后24小时的出血发生最多、最常见。晚期产后出血或继发性产后出 血:是指发生在胎儿娩出后24小时后至6周的任何时间的子宫大出血。 产后出血的原因:宫缩乏力、软产道损伤、胎盘因素、凝血功能障碍。 治疗原则是迅速止血,纠正失血性休克及控制感染。为了以后在护理方面做得更好,今天组织大家一起针对产后出血进行教学查房。下面有请责任护士吴苏娟介绍患者基本情况。 吴苏娟: 患者,江玉琳,女,26岁,主因“孕39+2周,下腹不规则疼痛3小时入院”。自诉孕足月,下腹不规则疼痛3小时。入院时情况:一般悄况好,心肺听诊无异常。腹隆,肝脾触诊不明显,双下肢无水肿,腱反射正常,产科检査:宫高34cm, 腹圉 98cm,胎位LOA,胎心150/min,阴道检查未查。 入院诊断:孕39+2周G1POLOA先兆临产。 诊疗经过:入院后完善各项检查,低流量吸氧,胎心监测,指导胎动计数,密切 观察胎动、胎心。2月27日缩宫素引产,产程进展顺利,于16:1()宫口开全进产房,于16: 22在会阴侧切下,顺娩一活女婴,评分10分,产后子宫收缩差,出血750ml,予缩宫素等促宫缩治疗后子宫收缩好,阴道出,产后予预防感染补血、对症治疗,泌乳量足,2u血不多,予输红细胞悬液. 子宫复旧佳,恶露量少,色淡红,大小便正常,会阴切口屮级愈合,痊愈出院, 住院5天。 出院时情况:术后第四天出院,无不适,乳汁分泌畅,子宫收缩好,宫底脐下三横指,恶露量少,色淡红,会阴切口中级愈合,复查血常规,电解质正常。【护理诊断与护理目标】 (-)护理诊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