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读书笔记

生命教育读书笔记

学校:首都师范大学

院系:初等教育学院

《生命教育读书笔记》

一、生命教育感悟之《目送》

“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这就是龙应台的作品《目送》。龙应台,台湾著名文化人及公共知识分子,台湾地区的著名作家,是一位对生活有着深刻见解的女作家。

在她所写的这本书中,她以母亲和女儿的两个身份来描述人的一生,以站在三代人的角度来阐述自己眼中的亲情,文字细腻、优美,却不过于华丽,真实的言语让人为她笔下所描述的亲情深深打动。在读她的这本书时,心中产生了类似的共鸣,虽然自己还未到中年,却从她的文章中感受到了她要表达的爱,一种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对生命的一种见解。

“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都演绎着着“毕业”与“开启”的变迁。书中描述过这样的情形,当作者因看见一些景物而作出感叹,并充满惊奇的眼神时,总会被儿子认为太“小孩。”在现实中,我们以自己的目光去看父母,往往会觉得父母幼稚,没有表现出见过世面的淡然,其实不是父母跟不上时代,而是已到中年的他们,又在生活中发现早已被自己遗忘的事物,一种惊喜涌上心头,他们眼睛发光,孩子似地看着这个世界,想起了童年往日的美好时光。在“毕业”和“开启”的轮回中,人生的发展是公平,从孩童到为人父母,我们先感受到了父母对我们的呵护之爱,然后感受自己对孩子的付出之爱,间接地感受着父母当初对自己深沉的爱,逐渐明白,原来父母和自己是一样的,有着相同的快乐与忧愁。

“我看见他们两鬓多了白发,因此他们想必也将我的日益憔悴看在眼里。我在心疼他们眼神里不经意流露的风霜,那么―他们想必也又对我的流离觉得不舍?”前面谈到了父母与自己是一样的,有着同样的感情,当作为儿女的我们用心疼的眼神看他们时,他们内心也许承载着更深的哀伤,他们为人生苦短而感叹,此为一痛;他们看着儿女也在岁月的洗礼中变得衰老而哀愁,此为另一痛。所以

作为儿女的我们,首先自己好好的去生活,减少父母对自己的担忧,其次最

重要的是我们应抽出更多的时间去陪伴父母,没有什么比这个更能填补内心

的空虚与寂寞了。有时人虽拥有了源源不断的金钱,却因内心的孤单感受不

到快乐,这也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有钱人往往不幸福,所以,亲情需要关注,

不让其埋没于浮躁的社会中。

仔细想想,好像也真的是这样。年幼时的我们,总是走在最前面的那一个,向着朝阳迈去,而顺着我们的背影一直倒退回去就会发现,在那个最隐蔽的角落里,总有一个或两个人,他们的眼神,从我们出现在这世界上时,就从未离开过。他们或许期待,或许渴望我们的回眸,一丝关注,但是我们一直没给过。即便如此,每一次看他们的眼神时,那里总是带着说不清的深情与期盼。

这是一个关于时间的记载。随着时间的流逝,当我们也成为那个望背影的人时,才会真切的感悟到父母那份痛楚与沉默。小时候父母把我们当孩子,父母老了我们把他们当成孩子。我们会懊悔,懊悔曾经的无知,但是时间不留给我们一点机会,我们想告诉自己的孩子这一切的感受,可被时间悄声无息地挡住了。时间让我们变了,让我们懂得了一切,也让我们失去了好多。真的是这样,有些感受只能一个人感悟,有些眼泪只能一个人掉,有些痛苦只能一个人承担,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真的只能一个人走。知道了这些,才算是真正的成长了吧

这是一个人生命的历程。无论是时间也好,亲情、爱情、友情也好,该经历的会经历,该遗失的会遗失。生命是一条无法回转的轨道,我们必须按照这轨道上的路标走,经历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目送》这个光阴岁月的故事是属于别人的,但是我们每个人都一样,在时光消逝中成长度过,我们的皮肤会由光滑到粗糙,我们的背影会由高大到佝偻,我们曾经拥有的也都会一一消失。这看起来是一场永恒的遗憾,但是我们却能从这次次的目送中提炼出最纯净的心灵,最温馨的回忆。

龙应台的文字是我最欣赏的,它如清晨的雨露,清新朝气,如黑暗的火焰,温暖明亮,带给人一种很平静的感觉,世界竟也莫名的变得安详了。

二、生命教育感悟之《妈妈,请这样爱我》

在读《妈妈,请这样爱我》之前,我就在想象,想知道作者笔下没有伤害的教育是什么样的教育?到底是怎么样的生命叙事的例子,我们应该怎样爱孩子,才不会伤害孩子,才不会给孩子带来沉重的负担?原以为整本书会是以孩子的口吻来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但没想到作者竟然是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故事,来引出孩子各个阶段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状态,以及教育者的态度。这些故事,都是发生在我们每个孩子身上的故事,比如摔倒啦、吃手啦、吃糖果啦,由一个个小生命叙事组成。《妈妈,请这样爱我》就是这样一本关注儿童健全人格心灵教育、关注生命的书籍。

作者对无分别的爱是这样定义的:孩子所有的思想、行为、情绪、情感、欲望……都是自然的、健康的、合理的,都是在满足生命的内在的需要,都是在满足人性的本能的渴求,都是在渴望发展心灵的力量和智慧,我们要无分别地去尊重、理解、信任和接纳,而不要妄加评判、妄分好坏、妄加干预。

我们只是抱怨孩子怎样怎样地不听话,却是不知道这不听话的背后,是我们先破坏了孩子们那些自然的、健康的、合理的需要!

在本书中作者不只一次地提到了与心在一起,只有与孩子的心在一起,才能够真正理解孩子,理解孩子那些看似不正常行为背后的原因。真正的生命教育、心灵教育教育、人性教育者,是必然懂人性、懂人生、懂人情世故的,所以,真正的教育是打开心门之学。

生命教育的基石和核心,是传授生命如何和自己的心沟通,如何处理和自己的心的关系的学问,所以,生命教育,又称心灵教育。而无论是生命教育,还是心灵教育,其着眼点,都是要了解人性,尊重人性,顺应人性,进而促进人性的净化和回归,所以,生命教育,心灵教育,又称人性教育。这三者是一回事。

无分别的爱,不是让你在面对孩子的各种表现时无所作为,恰恰相反,无分别的爱,是帮助你对孩子的一举一动,一个念想,一个情绪,都了如指掌。在此基础上,你自然有能力,举手投足,语言神态,思想心情,总是能走进孩子的心里面去,总是能有效影响和帮助你的孩子,宁静、幸福而自在地成长。

唯有我们的转变,才可以在生命至关重要的幼年时期,帮助我们的孩子,在心灵深处,种下“无分别的爱”这颗高贵的种子。

很多时候,我们对生活和生命太悲观、太紧张、太纠结。生活并不可怕,糖

果也好,零食也好,电视也好,游戏也好,都是生活必要的组成部分。

不只是单纯做法的改变,当完整读完《妈妈,请这样爱我》,他讲求的是一种生命教育,孩子所有的思想、行为、情绪、情感、欲望……都是自然的、健康的、合理的,而我们延续着“被否定-努力-被否定-再努力”的教育方式,伤害着孩子的成长而不自知,唯有我们的心和孩子在一起,对孩子“无分别的爱”,孩子才能像旷野中的小树苗一样向着阳光努力生长,生长!感到心灵接受了一次洗礼,变得更加安宁、沉静,有了自己的方向,不再迷茫。

三、生命教育感悟之《这一代人的怕和爱》

《这一代人的怕和爱》,时代进步、感觉进步、学术进步,感觉滞留在七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中期的那个十年——那十年里,“编者们几个人”老在想,现代中国的前辈学人们想了些什么、为什么这样想;西方现代的思想者们想了些什么、为什么那样想……想来想去。不过想的是,“编者们”自己该做些什么、如何想……

作者刘小枫有高出一般散文家许多的艺术才能,敏锐的问题意识、强烈的历史感、悲天悯人的宗教情怀以及特色独具的文体创新,使得这本12万字不到的学术小品集在理性的沉思中呈现出一种罕见的诚实透明、清丽深挚的心性品格。正是这种诗化的、艺术化了的生命启示,使得作者个体微渺的心得以顺利实现与茫茫广大人类的沟通。

他是把学术研究当作对个体生命意义的追寻来看待的。他说过,学术是一片独特的生存之域,这种生存方式不是陶然于立言,而是陶然于言之中。正是这种不急于表达的浸入态度。这本书不仅仅是学术小品集,而是生活的启迪,是充满了怕和爱的生活本身。如若不然,就等于抹去了整部书跪下来亲吻的足迹,忽视了其中饱含着的隐秘泪水。

怕,是一种精神品质,而非心理学所说的心理形式,和任何形式的畏惧怯懦都不相干。爱,是与受苦和牺牲联系在一起的,“搞清楚一个人的生命感觉曾经怎样和可能怎样。”比如他在书中所讲的保尔、冬妮亚、奥斯维辛集中营以及《十诫》的故事等。后半部多是他作为一个哲学、神学学者对于人的精神世界问题的一些心得看法,内容比较多而杂,不好概括。“任何理解都不可能脱离你

自己的生存环境。”把先贤的智慧降到“我在”的视域是不得已的行为,我“只能按自己的水平”来理解作者。但是,“通过高仰感式的阅读,我的‘身’便终生在往高处去。”我按自己的水平理解作者,并且我在往高处去。

思想的年代,我一直以为八十年代前期是一个思想的年代,但很快,他们被物质世界的人抛弃了。他们只能飘荡,灵魂至今还散逸在世界各处以及当代的文学界及思想界的知识分子那里。这些知识分子需要这些灵魂,否则,他们找不到自己。而这些灵魂也需要这些知识分子,否则,灵魂只能飘荡。那些人那些事,很快就被世界淡忘,但因为我们有着固执的灵魂。这本书中记载着那个年代许多人许多事,这些清澈的灵魂在净化人心灵,不至于在欲望的世界里迷失。这一代人的怕与爱。怕什么?爱什么?在混沌的世界里,人们庸俗而麻木地生活。清醒人的真爱却被认为是天真幼稚。生命的意义在于感受爱,一种心灵上的追求,寻求属于自己的世界,对生命的诠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