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系统与植物神经系统的关系

免疫系统与植物神经系统的关系
免疫系统与植物神经系统的关系

免疫系统与植物神经系统的关系

【免疫系统】

人体内有一个免疫系统,它是人体抵御病原菌侵犯最重要的保卫系统。这个系统由免疫器官(骨髓、脾脏、淋巴结、扁桃体、小肠集合淋巴结、阑尾、胸腺等)、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单核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嗜碱粒细胞、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血小板(因为血小板里有IGG)等),以及免疫分子(补体、免疫球蛋白、干扰素、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细胞因子等)组成。免疫系统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免疫,其中适应免疫又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免疫系统是机体防卫病原体入侵最有效的武器,它能发现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等引起内环境波动的因素。但其功能的亢进会对自身器官或组织产生伤害。在很多由于自身免疫引起的疾病中,CD4+ T细胞起着重要的作用。

【植物神经系统】

植物神经是内脏运动神经的别名,又称为自主神经。植物神经脊神经由脊髓发出,主要分布于躯干、四肢,司理运动与感觉。由脑和脊髓发出的内脏神经,主要分布在内脏,控制与调协内脏、血管、腺体等功能。因不受人意志支配,故称自主神经,也称植物神经。人体在正常情况下,功能相反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处于相互平衡制约中。在这两个神经系统中,当一方起正作用时,另一方则其副作用,很好的平衡协调和控制身体的生理活动,这便是植物神经的功能。如果植物神经系统的平衡被打破,那么便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功能障碍。【植物神经系统分类】

1.交感神经

是植物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脊髓发出的神经纤维到交感神经节,再由此发出纤维分布到内脏、心血管和腺体。交感神经的主要功能使瞳孔散大,心跳加快,皮肤及内脏血管收缩,冠状动脉扩张,血压上升,小支气管舒张,胃肠蠕动减弱,膀胱壁肌肉松弛,唾液分泌减少,汗腺分泌汗液、立毛肌收缩等。当机体处于紧张活动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起着主要作用。

2.副交感神经

系统的作用与交感神经作用相反,它虽不如交感神经系统具有明显的一致性,但也有相当关系。它的纤维不分布于四肢,而肾上腺、甲状腺、子宫等具有副交感神经分布处。副交感神经系统可保持身体在安静状态下的生理平衡,其作用有三个方面:①增进胃肠的活动,消化腺的分泌,促进大小便的排出,保持身体的能量。②瞳孔缩小以减少刺激,促进肝糖元的生成,以储蓄能源。③心跳减慢,血压降低,支气管缩小,以节省不必要的消耗,协助生殖活动,如使生殖血管扩张,性器官分泌液增加。

【植物神经系统与免疫系统的关系】

现实生活中工作压力大,心理负担重,以及情绪紧张的时候,人们往往容易生病,原因何在?专家认为,这就是植物神经系统影响免疫系统的表现。当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时,免疫系统的功能就会紊乱,进而出现各种顽固性疾病。

比如:副交感神经正常活动,可以促进唾液、胃液、肠液、胰液与胰岛素分泌,当副交感神经活动减弱和持续时:

1.唾液减少导致口腔有害菌无法彻底消灭,使慢性咽喉炎、口腔溃疡难以治愈。

2.胃液减少导致幽门螺杆菌无法杀灭,出现慢性胃炎、胃溃疡。

3.肠液减少导致肠道菌群失衡,结肠炎久治不愈。

4.胰岛素分泌减少会导致蛋白质代谢紊乱,免疫力降低,病毒乘虚而入,出现艾滋病、病毒性肝炎、风湿性关节炎等大量的免疫系统疾病; 胰岛素减少还会出现高血糖,进而出现

高血脂、高血压,并发大血管病如心脑血管病,周围血管病如下肢溃疡、趾端缺血疼痛(或出现坏死)、周围神经病变,微血管病如白内障、青光眼、眼底病变、视网膜病变,肾小球硬化。

因此,正常的植物神经活动对人体多么重要,植物神经紊乱患者,如果症状较轻,适量服用一些维生素B1和谷维素等,有一定调节作用;若症状较重(比如出现了免疫系统疾病),中药方剂“神经免疫剂”效果非常明显,一般3天就有明显的效果。

植物免疫反应研究进展

植物免疫反应研究进展 摘要:植物在与病原微生物共同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复杂的免疫防卫体系。植物的先天免疫系统可大致分为两个层面:PTI和ETI。病原物相关分子模式(PAMPs)诱导的免疫反应PTI 是植物限制病原菌增殖的第一层反应,效益分子(effectors)引发的免疫反应ETI是植物的第二层防卫反应。本文主要对植物与病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植物的免疫反应作用机制进行了综述,为进一步广泛地研究植物与病原微生物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便利条件。 关键词:植物免疫;机制;PTI;ETI 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多种形式的抗性,与动物可通过位移来避免侵染所不同的是,植物几乎不能发生移动,只有通过启动内部免疫系统来克服侵染,植物的先天免疫是适应的结果是同其他生物协同进化的结果。植物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识别病原物模式分子(pathogen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 PAMPs), 激活体内信号途径,诱导防卫反应, 限制病原物的入侵, 这种抗性称为病原物模式分子引发的免疫反应(PAMP-triggered immunity, PTI)[1]。为了成功侵染植物,病原微生物进化了效应子(effector)蛋白来抑制病原物模式分子引发的免疫反应。同时,植物进化了R基因来监控、识别效应子, 引起细胞过敏性坏死(hypersensitive response, HR),限制病原物的入侵,这种抗性叫效应分子引发的免疫反应(effector-triggered immunity, ETI)[2]。 1 病原物模式分子引发的免疫反应 1.1植物的PAMPs PAMPs是病原微生物表面存在的一些保守分子。因为这些分子不是病原微生物所特有的,而是广泛存在于微生物中,它们也被称为微生物相关分子模式 (Microbe-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 MAMPs)。目前在植物中确定的PAMPs有:flg22和elf18,csp15,以及脂多糖,还有在真菌和卵菌中的麦角固醇,几丁质和葡聚糖等。有研究证明在水稻中发现了两个包含LysM结构域的真菌细胞壁激发子,LysM 结构域在原核和真核生物中都存在,与寡聚糖和几丁质的结合有关,在豆科植物中克隆了两个具有LysM结构域的受体蛋白激酶,是致瘤因子(Nod-factor)的受体,在根瘤菌和植物共生中必不可少,这说明PAMPs在其它方面的功能。在这些PAMPs中flg22和elf18的研究比较深入,Felix 等

神经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试题及答案(九)

神经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试题及答案 (总分:70.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型题(总题数:25,分数:50.00) 1.属于病理反射的检查是( ) A.角膜反射 B.膝腱反射 C.巴宾斯基征√ D.凯尔尼格征 E.布鲁辛斯基征 解析: 2.对瘫痪患者的护理,下列错误的是( ) A.保持肢体功能位 B.观察呼吸肌有无麻痹 C.鼓励患者自主运动 D.穿脱衣服时,先穿健侧,并先脱患侧√ E.鼓励患者适度患肢功能锻炼 解析: 3.原发性癫痫原因不明,最可能的相关因素是( ) A.脑膜炎 B.恶性脑肿瘤 C.遗传因素√ D.脑外伤 E.尿毒症 解析: 4.对昏迷患者的护理措施,错误的是( )

A.患者呕吐时,头偏向一侧 B.吸痰严格无菌操作,每次吸痰不超过25秒√ C.保持皮肤清洁避免压疮 D.每日做口腔护理 E.密切观察生命体征 解析: 5.脑血栓形成的超早期治疗时间一般是指发病后的( ) A.1 h内 B.2 h内 C.3 h内 D.4 h内 E.6 h内√ 解析: 6.发现脑出血患者突然出现脑疝症状,在通知医师的同时首先应( ) A.给予吸氧 B.静脉滴注甘露醇√ C.静脉滴注5%葡萄糖 D.置于高枕位 E.尽快准备辅助呼吸 解析: 7.脑出血急性期患者的护理措施中哪项是错误的( ) A.避免搬动 B.各项操作要轻柔 C.头部略低,防止脑缺血√ D.液体人量每日不超过1 500 ml

E.头部置冰袋 解析: 8.护理脑出血恢复期患者以下哪项不妥( ) A.帮助心理康复 B.病情稳定后开始锻炼 C.进食后保持卧位√ D.训练自行排尿 E.培养定时排便的习惯 解析: 9.吉兰.巴雷综合征最早出现的表现是( ) A.下肢远端迟缓性瘫痪√ B.肌肉萎缩 C.四肢手套、袜套样感觉障碍 D.尿潴留 E.呼吸肌麻痹 解析: 10.诊断癫痫的主要依据是( ) A.体格检查 B.头部X线片 C.脑CT、MRI D.脑脊液检查 E.病史和脑电图√ 解析: 11.癫痫持续状态首选药物是( ) A.苯巴比妥钠注射

人体的免疫系统

人体的免疫系统 人体的免疫系统 人体的免疫系统像一支精密的军队,24小时昼夜不停地保护着我们的健康。它是一个了不起的杰作!在任何一秒内,免疫系统都能协调调派不计其数、不同职能的免疫“部队”从事复杂的任务。它不仅时刻保护我们免受外来入侵物的危害,同时也能预防体内细胞突变引发癌症的威胁。如果没有免疫系统的保护,即使是一粒灰尘就足以让人致命。 根据医学研究显示,人体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疾病与免疫系统失调有关。而人体免疫系统的结构是繁多而复杂的,并不在某一个特定的位置或是器官,相反它是由人体多个器官共同协调运作。骨髓和胸腺是人体主要的淋巴器官,外围的淋巴器官则包括扁桃体、脾、淋巴结、集合淋巴结与盲肠。这些关卡都是用来防堵入侵的毒素及微生物。当我们喉咙发痒或眼睛流泪时,都是我们的免疫系统在努力工作的信号。长久以来,人们因为盲肠和扁桃体没有明显的功能而选择割除它们,但是最近的研究显示盲肠和扁桃体内有大量的淋巴结,这些结构能够协助免疫系统运作。 自从抗生素发明以来,科学界一直致力于药物的发明,期望它能治疗疾病,但事与愿违,研究人员逐渐发现,人们

对化学药物的使用只会刺激免疫系统中的某种成分,但它无法替代免疫系统的功能,并且还会产生对人体健康有害的副作用,扰乱免疫系统平衡。反而是人体本身的防御机制--免疫系统,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而适当的营养却能使免疫系统全面有效地运作,有助于人体更好地防御疾病、克服环境污染及毒素的侵袭。营养与免疫系统之间密不可分、相互促进的关联,成就了营养免疫学创立的理论基础。 综合起来,免疫系统具有以下的功能: 一、保护:使人体免于病毒、细菌、污染物质及疾病的攻击。 二、清除:新陈代谢后的废物及免疫细胞与敌人打仗时遗留下来的病毒死伤尸体,都必须藉由免疫细胞加以清除。 三、修补:人体细胞具有自我修补功能,而免疫系统则为其提供了最好的协助。免疫细胞可以杀死体内的病毒和细菌,同时自身细胞立即修补受损的器官和组织。虽然它的力量令人赞叹,但仍可能因为持续摄取不健康的食物而失效。研究已证实,适当的营养可强化免疫系统的功能,换言之,影响免疫系统强弱的关键,就在于精确平衡的营养,不均衡的营养会使免疫细胞功能减弱,不纯净的营养会使免疫细胞产生失调,导致慢性疾病。营养免疫学的研究焦点就在于如何藉着适当的营养滋养身体,以维持免疫系统的最佳状态,进而使我们的免疫系统更强健,这是由陈昭妃博士撷取中国人对本草植物的使用心得,并融合对于营养免疫学的深入研究所

植物先天免疫系统

植物先天免疫系统 植物先天免疫系统是植物古老的防御系统,正是由于这一系统的存在使得能够侵染植物的病原物只是微生物中很小的一部分,大部分的有害生物则被拒之门外。“免疫”的概念最初来源于动物学家对脊椎动物的研究,后来植物学家发现植物也和脊椎动物一样存在一套类似免疫系统。脊椎动物形成了一套复杂的适应性或获得性免疫体系,涉及对特定病原体的识别和抗体及针对特定抗原的细胞毒性T-细胞。身体的第一道防线,即我们生来就有的防线,是先天免疫功能。这种功能取决于身体中先天已经编好程序的、由树状细胞、巨噬细胞、自然杀手细胞和抗菌肽等对微生物的识别。植物由于没有哺乳动物的移动防卫细胞和适应性免疫反应,因此依靠每个细胞的先天免疫力以及从感染点在植物内各处发送的信号来进行免疫。植物先天免疫系统是病原菌入侵突破了植物第一道防线(植物体的机械障碍)之后的防御系统。 Jones 和 Dangl(2006)依据当前植物先天免疫系统研究进展提出了一个四阶段的拉链模式(a four phased ‘zigzag’ model),为认识植物先天免疫系统提供了新的认识。Bent和Mackey(2007)对这个新的四阶段模式进行了更详细的注解(图1)。这个新的模式甚至被大家誉为植物病理学新的“中心法则”,这个重要的模式阐述了植物和病原物相互作用的进化过程。这个模式中病原物与植物的互作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植物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 PRRs)识别微生物保守的PAMPs,激活PAMPs分子引发的植物免疫反应(PAMP-triggered immunity, PTI)使得大多数的病原物不能致病;第二个阶段,某些进化的病原物分泌出一些毒性因子,这些毒性因子抑制PTI导致植物产生效应因子激活的感病性(effector-triggered susceptibility, ETS);第三个阶段,植物进化出专一的R基因直接或间接识别病原物特异拥有的效应因子,产生效应因子激活的免疫反应 (effector-triggered immunity, ETI),ETI加速和放大PTI使植物产生抗病性;第四个阶段,在自然选择的压力下迫使病原物产生新的效应因子或者增加新的额外的效应因子来抑制ETI,而植物在自然选择的压力下产生新的R基因以激活ETI维持自己的生存。在这个模式中我们可以看到R基因在植物抗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病原相关分子模式引发的基础免疫反应将许多潜在的病原物拒之门外。 (1 )病原相关分子模式引发的先天免疫反应 病原相关分子模式引发的先天免疫反应是植物“自己”与“非己”识别,对入侵物的识别是免疫防御的起始,最终引发防御反应系统。这种“非己”识别是植物细胞膜表面存在的某些特异的、可溶的或与细胞膜结合的模式识别受体对微生物的表面物质的识别,这些物质称为微生物/病原相关分子模式。 (2) 病原物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 PAMPs是一类寄主中不存在的,进化上保守的,对于病原物的生存来说有重要功能的分子(Gómez-Gómez and Boller, 2002; Nürnberger and Brunner, 2002)。在动物中PAMPs主要包括病原菌表面的蛋白质,核酸及碳水化合物(carbohydrates):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肽聚糖识别蛋白(peptidoglycan),脂磷壁酸(lipoteichoic acids)等。各种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加起来超过1000种(Mackey and McFall,2006)。 以产生氧爆破(oxidative burst)、乙烯增加和对病原菌的抗性(Kunze et al., 2004)。由于植

肠神经系统神经肽对免疫系统的作用

肠神经系统神经肽对免疫系统的作用 ? 296?圈医兰凼塾堂坌盟o05年7月第32卷第7 肠神经系统神经肽对免疫系统的作用 陈敏综述;罗和生审校 摘要:肠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神经肽不仅在畅神经元合成,而且 存肠相关淋巴组织的免疫胞也ff合成淋巴细胞表达大部分神经肽的受体淋巴细 胞,巨噬细胞,肥大细胞和肠上皮细胞都能对这些神经产生应答,并促增生或抗增生的反 应,还能影响细胞因子和免疫球蛋白的合成一些神经肽,特别是胆囊收缩素,促胃泌素 释放肽和神经降压素,似乎rf为闻疾病或胃肠道切除而不能接收肠正常反馈的患者维持 黏膜免疫. 关键词:神经呔;肠神经系统;Hjj捌关淋巴组织;免疫系统 中图分类号:R3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369(2005)07-0296,-04 l肠神经系统(entericnervoussystem,

ENS) ENS首先由英国生理学家Langley发现(1921)并命名为肠神经系统:ENS是胃肠 壁内的自主神经系统,具有独立于大脑而行使其功能的完整结构.实验证明,一个离体胃或 一 段离体小肠放在含饱和氧的生理溶液中可以自动收缩达10~20h,并能对电或各种化学刺激起良好反应,完成胃肠蠕动局部神经反射,说明胃肠壁内有一个完整的反射装置,从一级感觉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到支配胃肠效应器的运动神经元,并独立于大脑之外的肠神经系统,称之为肠脑.胃肠运动功能的神经调l节主要依赖三个系统即中枢神经,自主神经和肠神经系统: 目前发现人肠神经元的总数达到8~l0亿个, 相当于整个脊髓内所含神经元的总数分为三种类型的神经元:感觉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任何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发现的突触联系均可在ENS中看到.ENS神经网络中,具有大量含有脑肠肽的神经元,对胃肠运动的兴奋,调节和抑制起重要作用.ENS中主要的兴 奋性递质有乙酰胆碱,速激肽,阿片肽和5一羟

第二章免疫系统

第二章免疫系统 免疫系统(immunesystem)是动物机体执行免疫功能的机构。 由三大部分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相关分子(抗体、补体、细胞因子) 第一节免疫器官 和其他免疫细胞发生、分化、成熟、定居和增殖以及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 根据功能的不同,免疫器官可分为: 中枢免疫器官(centralimmuneorgan)、外周免疫器官(peripheralimmuneorgan) 一、中枢免疫器官 又称初级免疫器官(primaryimmuneorgan),是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和成熟的场所,包括骨髓、胸腺、法氏囊 共同特点: 1.在胚胎发育的早期出现; 2.具有诱导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为免疫活性细胞的功能,也是淋巴干细胞增殖分 化为免疫活性细胞的场所; 3.如果在新生期切除这类器官,可造成淋巴细胞因不能正常的发育分化而机体 缺乏具有功能的淋巴细胞,出现免疫缺陷、免疫功能低下甚至丧失。 (一)骨髓 是各种血细胞和 功能:1.是机体最重要的造血器官,出生后所有的血细胞来自于骨髓多能干细胞; 2.是重要的免疫器官,是各种免疫细胞发生和分化的场所。 3.对于人和哺乳动物而言,骨髓也是参与体液免疫的重要器官,是发生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二)胸腺 是T淋巴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 不同动物的胸腺其大小、形态、数量、存在位置不同: 大多位于胸腔前纵隔中,分左右两叶,猪、马、牛、犬、鼠等可延伸至颈部直达甲状腺; 鸡的胸腺为左右两侧每侧6—7个球状物,呈念珠状,位于两侧颈沟中; 鸭、鹅的胸腺为颈部两侧各5个叶。 胸腺退化的情况 1、生理性退化(ageinvolution) 又称年龄性退化 胸腺的大小因年龄不同而差异很大,就其与体重的相对大小而言,在初生时最大, D.毒性药物 E.应激反应 F.其它因素:肿瘤,器官移植

神经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神经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1.按解剖结构分为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脊神经),按其功能又分为躯体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疾病指神经系统与骨骼肌由于血管疾病、感染、变性、肿瘤、遗传、中毒、免疫障碍、先天发育异常、营养障碍和代谢障碍等所致的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运动、感觉和反射障碍,如病变累及大脑时,常出现意识障碍与精神症状。 2.除第Ⅰ、Ⅱ对脑神经进入大脑外,其他10对脑神经均与脑干相互联系。脑神经有运动纤维和感觉纤维,主要支配头面部。其中第Ⅲ、Ⅳ、Ⅵ、Ⅺ、Ⅻ对脑神经为运动神经;第Ⅰ、Ⅱ、Ⅷ对脑神经为感觉神经;第Ⅴ、Ⅶ、Ⅸ、Ⅹ对为混合神经。 3.舌咽、迷走神经彼此相邻,有共同的起始核,常时间受损,表现为声音嘶哑、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及咽反射消失,称延髓麻痹或真性球麻痹,临床习惯之一球麻痹。 4.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所组成。脑又分为大脑、间脑、脑干和小脑。 5.大脑半球各脑叶的功能为:额叶与躯体活动、语言及高级思维活动有关;颞叶与听觉、语言和记忆有关;顶叶与躯体感觉、味觉、语言有关;枕叶与视觉信息的整合有关;岛叶与内脏感觉有关;边缘系统与情绪、行为和内脏活动有关。 6.内囊:完全损害。病灶对侧可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及偏盲,称为“三偏综合征”。

7.基底神经节:与大脑皮质及小脑协同调节随意运动、肌张力和姿势反射,也参与复杂行为的调节。 8.下丘脑对体重、体温、代谢、饮食、内分泌生殖、睡眠和觉醒的生理调节起重要作用,同时与人的行为和情绪有关。 9.小脑:其功能为调节肌张力、维持身体平衡,控制姿势步态和协调随意运动。小脑病变可引起共济失调、平衡障碍和构音障碍,见于肿瘤、脑血管病、遗传变性疾病等。 10.脑干是生命中枢,脑干网状结构能保持正常睡眠与觉醒。 11.脑干病变的特点:交叉性瘫痪、意识障碍、去大脑强直、定位体征(如两侧瞳孔极度缩小,两眼球同侧偏斜提示脑桥病变;循环呼吸功能严重障碍提示延髓损伤。) 12.脊髓的主要功能:传导功能、反射功能。 13.在普通光线下瞳孔的直径为3~4mm,瞳孔直径小于2mm为瞳孔缩小,大于5mm为瞳孔散大。 14.瞳孔的大小:瞳孔散大见于动眼神经麻痹、颞叶沟回疝、视神经病变或阿托品类药物中毒;瞳孔缩小见于颈上交感神经径路损害,如脑桥出血、脑室出血压迫脑干或镇静安眠药中毒等。 15.脑膜刺激征见于脑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炎、脑水肿及颅内压增高等。 16.脑脊液压力测定:一般采用腰椎穿刺测量法,正常为80~180mmH2o。 17.高颅压性头痛:头痛常为持续性的整个头部胀痛,阵法性加剧,

植物多糖及免疫调节作用

植物多糖及免疫调节作用 1 植物多糖免疫活性概述 植物多糖免疫活性研究是植物多糖药理研究的热点,到目前为止已发现200余种植物多糖具有免疫活性。植物多糖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主要表现为免疫增强或免疫刺激。它能够激活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等固有性免疫细胞,促进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的增殖、抗体的生成,促进细胞因子的分泌。更多研究显示,多糖还对细胞黏附分子等也有一定影响。此外,多糖具有免疫原性,可用来构建新的疫苗,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社会经济效益。 2 植物多糖对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 非特异性免疫是生物体在长期种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防御机制。固有免疫在个体出生时就具备,产生非特异性抗感染免疫作用。主要包括吞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K),树突状细胞(DC)等。 2.1 植物多糖对巨噬细胞的影响 巨噬细胞分定居的巨噬细胞和游走的巨噬细胞两类。游走巨噬细胞由血液中单核细胞衍生而来。它具有强大的吞噬杀菌和吞噬清除体内凋亡细胞及其他异物的能力,并能分泌多种细胞因子等,参与炎症反应等作用。寇小红等用小鼠巨噬细胞系Raw264.7检测绿茶多糖免疫活性,发现对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有显著活性,能促进小鼠巨噬细胞生成NO的活性,在浓度达到100 μg/ml左右时的促进活性效果最强[1]。郑尧等观察到口服或注射甘草多糖后,能显著提高小鼠网状内皮系统中的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功能[2]。王学梅等研究芦荟多糖对鸡免疫功能的影响,发现添加芦荟多糖的实验组,吞噬指数均高于对照组,并且随着饲粮芦荟多糖浓度的增加,吞噬指数也增大[3]。 2.2 植物多糖对NK细胞的影响 NK细胞在机体抗肿瘤和早期抗病毒和胞内寄生菌感染的免疫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严全能等在观察羊栖菜多糖对小鼠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的实验中,发现羊栖菜多糖提高小鼠NK细胞杀伤活性[4]。王剑等通过体外细胞毒性检测、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实验、NK细胞活性测定等实验,对川牛膝多糖的免疫活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川牛膝多糖体外在10~300 μg/mL浓度范围内能够增

神经控制免疫

最早进化出的免疫类型叫做先天免疫,它存在于所有多细胞生物中。当面对病原体或是细胞损伤时,生物体先天免疫系统的细胞会做出应答,以对病原体做出相应的防御,或加快对组织损伤的修复。然而,这些过程会让我们付出很高的代价,那就是先天免疫机制会破坏正常组织、器官,甚至有杀死生物体本身的能力。人的生命正常状态是在两种威胁下的平衡,一种是先天免疫不足,这将会令病原体占上风;一种是过度的先天免疫,这将会直接导致损伤和死亡。那么,在漫长的哺乳动物的进化过程中,是什么维持了这种平衡呢?在本刊的729页,Sun et al.(l) 报道说线虫的神经系统可以调控先天免疫,而这种机制甚至可以上溯到神经系统的原初状态,而不是新进化出的结果。 20世纪末对传染病病理学的研究揭示,并不是病原体产生的物质令哺乳动物在生理上、代谢层面上、病理上对传染病做出反应,而是先天免疫系统产生的物质造成了这一切。从发热、厌食、机体疲劳到致命性休克和组织损伤,这些传染病的症状、表现与细胞因子和其它生物分子有紧密联系。在熟知了“疾病细胞因子学”的内容后,我们就可能生产制造高度选择性的药物来中和细胞因子,减缓疾病带来的病生理反应。这个简单的方法继而能彻底改变治疗那些没有感染传染病的病人的炎症的方法。今天,成百上千忍受关节炎、结肠炎等炎症的病人都从细胞因子阻断疗法中获益。 这些成果同时也强调了认识先天免疫调控系统以及防止它伤害本体的重要性。早些时候的工作关注的是水溶性物质以阻止细胞因子合成和转移的方式调控先天免疫。这个“保护介体”包括糖皮质激素,可溶性细胞因子受体碎片,以及其它抗炎症的物质。而更意想不到的是,我们发现在神经细胞中增殖的信息可以调控先天免疫反应的程度。动作电位在迷走神经中传导至脾脏及其它脏器,终于乙酰胆碱的释放。而乙酰胆碱是古老的能够阻止细胞因子生成的物质。细胞因子抑制机制需要位于巨噬细胞或是其它免疫细胞上的α7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传递信号。产生的信号经由这条神经通路强力地抑制先天免疫,因为身体损伤经这条路径提高了先天免疫对病原体和损伤的应答。 我们可以利用这条抑制通路改进治疗,因为迷走神经上的选择性电刺激阻止了肿瘤细胞产生诸如白细胞介素-1或其他细胞因子,并且预防了与关节炎、结肠炎、缺血型组织损伤有关的临床病理反应。 Sun et al.揭示到,哺乳动物身体中控制先天免疫的神经系统位于线虫结构。它是神经系统中结构极简单的一部分。这表明控制先天免疫的神经系统早在神经系统最原始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C.elegans是一种长约1mm,以腐烂蔬菜中滋生的细菌为食的线虫。它的神经系统仅由302

免疫系统

人体的防御机构——免疫系统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婴幼儿免疫系统的功能和特点。 2、能根据婴幼儿免疫系统的生理解剖特点在幼儿园工作中采取相应的保健措施; 3、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内容 免疫系统的概念,婴幼儿免疫系统的功能、保育要点。 三、教学重难点 幼儿免疫系统的功能及保育要点。 四、教学准备:钻研教材写好教案。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 六、课时安排:1学时 七、教学过程: (一)免疫系统的概念

免疫系统是机体防卫病原体入侵最有效的武器,它能发现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等引起内环境波动的因素。但其功能的亢进会对自身器官或组织产生伤害。在很多由于自身免疫引起的疾病中,CD4+ T细胞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免疫系统的功能 一、保护 使人体免于病毒、细菌、污染物质及疾病的攻击。 二、清除 新陈代谢后的废物及免疫细胞与敌人打仗时遗留下来的病毒死伤尸体,都必须藉由免疫细胞加以清除。 三、修补 免疫细胞能修补受损的器官和组织,使其恢复原来的功能。健康的免疫系统是无可取代的,虽然它的力量令人赞叹,但仍可能因为持续摄取不健康的食物而失效。研究已证实,适当的营养可强化免疫系统的功能,换言之,影响免疫系统强弱的关键,就在于精确平衡的营养,不均衡的营养会使免疫细胞功能减弱,不纯净的营养会使免疫细胞产生失调,导致慢性疾病。营养免疫学的研究焦点就在于如何藉着适当的营养滋养身体,以维持免疫系统的最佳状态,

进而使我们的免疫系统更强健,这是由陈昭妃博士撷取中国人对本草植物的使用心得,并融合对于营养免疫学的深入研究所创造的,是一门新世纪的健康科学,更是新时代的健康主流。 力防线。 (三)免疫作用的种类 1.非特异性免疫 2.特异性免疫 (四)保育要点 1.配合卫生防疫部门,完成预防接种工作。 2.合理配膳。经常组织各项体育活动,增强儿童体质。 3.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会洗手。 4.了解每名幼儿是否为过敏体质。在给食物过敏的幼儿提供膳食时避免含致敏成分。 注:以上所诉婴幼儿的生理解剖特点,未包括新生儿的一些特殊生理解剖特点。

人体免疫系统与营养的关系

人体免疫系统与营养的关系 人体与生俱来就拥有世界上最好的医生——免疫系统。当免疫系统正常运作的时候,它应该扮演一个强大的防线,能有效抵制大多数的疾病。均衡的营养和适当的保养身体,对免疫系统非常有帮助,不管我们身体状况如何,我们的身体需要不断的补给营养,当我们健康时,均衡的营养可预防我们的疾病,当我们生病时,充分的滋养可协助我们从疾病中复原过来。 很多人当他们生病,经过额外的努力才觉察营养的重要性,仅少数人采取预防措施,在疾病未开始前便以阻止它,功能健全的免疫反应系统能抵抗致病的细菌,而营养对这个系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营养与免疫系统之间奇妙关系,重点是提倡整体健康管理,而不是在人体发生问题之后才去抢修。 一、人体的免疫系统 人体的免疫系统有多个器官一起共同协调运作,主要有三道防线,是具有执行其功能所需的独特系统。人体防御疾病与感染的第一道防线,是皮肤及排汗系统的粘液组织,它们在很多有害成分进入人体之前,便能充分将其捕获,汗液和皮脂中的抗菌物质会捉住细菌,而眼泪和黏膜液会分泌出酵素以分解侵入者的细胞壁。免疫系统的第二道防线在体内,在这里,免疫系统的成员将持续其“寻找与摧毁的任务”;免疫系统的第三道防线包括若干器官,如淋巴结、扁桃体、脾脏、胸腺、脊髓等,它们具有淋巴液及血液,是一个可循环的通行系统。 另外,也可以把人体免疫系统分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包括第一、第二道免防线,由具有免疫活性的细胞完成消灭病原体,即白血球细胞,主要包括:天然杀伤细胞(NK)、B细胞、T细胞、吞噬细胞和颗粒性细胞。 B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经一系列的分化、增殖成为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抗体进入体液而形成的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的发生分为感应、反应和效应三个阶段。感应阶段是识别和处理抗原的阶段;反应阶段是B细胞分化增殖为浆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的阶段;效应阶段是抗体对再次侵入的抗原异物发挥免疫作用的阶段。体液免疫是特异性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抗感染免疫中与细胞免疫相辅相成,共同发挥免疫作用。一般病原体是含有多种抗原决定簇的复合体,不同的抗原决定簇刺激机体不同的免疫活性细胞,因而常能同时形成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

内分泌系统与神经、免疫系统的功能联系 自从1928 年Ernest Scharrer 发现硬骨鱼下丘脑的神经细胞具 有内分泌细胞的特征,并最先提出神经内分泌(neuroendocrine )概念后,启发了有关领域研究的新思路。随后众多的研究逐渐证实了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活动联系紧密。近二十余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以及免疫学的迅速发展,又促使人们发现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能够共享某些信息分子和受体,都通过类似的细胞信号转导途径发挥作用,这又使人们意识到机体还存在一个调节系统——免疫系统。Besedovskyn 于1977 年最先提出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neuroendocrine-immune network )的概念。三个系统各具独特功能,相互交联,优势互补,形成调节环路(图1 )。这个网络通过感受内外环境的各种变化,加工、处理、储存和整合信息,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稳态,保证机体生命活动正常运转。. 图1 内分泌、神经和免疫系统的调节功能联系 GH :生长激素;PRL :催乳素 一、神经 - 内分泌 - 免疫网络的物质基础

神经、内分泌和免疫三大调节系统以共有、共享的一些化学信号分子为通用语言进行经常性的信息交流,相互协调,构成整体性功能活动调制网络。内分泌、神经和免疫系统组织都存在共同的激素、神经递质、神经肽和细胞因子(cytokine ),而且细胞表面都分布有相应的受体。大部分在脑内发现的神经肽和激素同时也存在于外周免疫细胞中,而且结构和功能与神经、内分泌细胞的完全相同。再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GH 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等存在生长激素(. (ACTH )受体和内啡肽受体等,胸腺细胞也分布有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HRH )、催乳素(PRL )等受体。利用组织化学、放射免疫自显影等技术证实,无论在基础状态下还是诱导后,脑组织中都存在多种细胞因子的受体或相应的mRNA 。中枢神经系统也存在白介素和干扰素等细胞因子。在正常情况下,内分泌系统就存在一些细胞因子,而且经诱导后还可以产生许多细胞因子。 二、内分泌系统与神经系统的关系 下丘脑是神经内分泌活动的重要枢纽,与感觉传入和高级中枢下行通路间都有广泛的联系,途经的信息都有可能经下丘脑引起反应,如精神紧张可使皮质醇分泌增加,焦虑引起闭经,对生殖道的机械刺激可引起排卵等。集中分布在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neurosecretory cells )更是直接受神经活动影响,将中枢活动的电信号转化为激素分泌的化学信号。下丘脑释放的神经肽可通过垂体门脉系统调节腺垂体的内分泌活动,腺垂体细胞也直接受神经的支配

神经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试题及答案(八)

神经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高血压脑出血最常见的出血部位 A壳核 B丘脑 C脑干 D小脑 2.壳核出血可出现“三偏症”,主要是指 A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语 B偏语、偏身感觉障碍、偏盲 C偏瘫、偏语、偏盲 D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 3.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病情允许时抬高床头 A 10~30° B 15~30° C 15~20° D 15~45° 4.SAH(蛛网膜下腔出血主要的急性并发症 A再出血 B脑血管痉挛 C脑积水 D癫痫 5.脑出血的好发部位 A大脑 B小脑 C内囊 D脑干 6.导致脑血栓形成最常见的病因是 A风湿性心脏病 B脑动脉粥样硬化 C高血压 D脑动脉畸形7.SAH(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表现不包括 A剧烈头疼 B频繁呕吐 C一侧肢体瘫痪 D不同程度意识障碍8.颅内压增高导致的Cushing三联征 A血压升高、脉搏缓慢、呼吸减慢或不规则 B血压升高、脉搏增快、呼吸减慢或不规则 C血压降低、脉搏缓慢、呼吸减慢或不规则 D血压降低、脉搏增快、呼吸减慢或不规则

9.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服用阿司匹林的目的是 A减轻头疼 B退热降温 C防止血小板凝集 D控制感染 10.脑出血最常用的辅助检查 A 脑CT B MRT C 脑血管造影 D 脑脊液检查 11.下列因素与原发性癫痫的发生有关的是 A颅脑外伤 B遗传因素 C脑膜炎 D高血压 12.癫痫大发作的临床特征是 A局部肌肉节律性抽搐 B牙关紧闭 C突发突止的意识障碍 D意识丧失、全身抽搐 13. 癫痫持续状态是指癫痫连续发作之间意识尚未完全恢复又频繁再发,或癫痫发作持续--以上不能自行停止 A 30分钟 B 40分钟 C 20 分钟 D 10分钟 14.脑血管介入治疗术后平卧休息,患肢制动多长时间 A 6-8小时 B 12小时 C 24小时 D 48 小时 15. 气管切开患者的最常见的并发症 A 感染 B 脱管 C 窒息 D 压疮 16. 腰穿后最常见的并发症 A 头痛 B 脑疝 C 出血 D 神经根痛 17.腰椎穿刺的部位 A脊柱腰段第1、2或4、5腰椎间隙 B脊柱腰段第3、4或5、6腰椎间隙 C脊柱腰段第3、4或4、5腰椎间隙

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

内分泌系统与神经、免疫系统的功能联系自从1928 年Ernest Scharrer 发现硬骨鱼下丘脑的神经细胞具有内分泌细胞的特征,并最先提出神经内分泌(neuroendocrine )概念后,启发了有关领域研究的新思路。随后众多的研究逐渐证实了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活动联系紧密。近二十余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以及免疫学的迅速发展,又促使人们发现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能够共享某些信息分子和受体,都通过类似的细胞信号转导途径发挥作用,这又使人们意识到机体还存在一个调节系统——免疫系统。Besedovskyn 于1977 年最先提出神经- 内分泌- 免疫网络(neuroendocrine-immune network )的概念。三个系统各具独特功能,相互交联,优势互补,形成调节环路(图1 )。这个网络通过感受内外环境的各种变化,加工、处理、储存和整合信息,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稳态,保证机体生命活动正常运转。

图1 内分泌、神经和免疫系统的调节功能联系 GH :生长激素;PRL :催乳素 一、神经- 内分泌- 免疫网络的物质基础 神经、内分泌和免疫三大调节系统以共有、共享的一些化学信号分子为通用语言进行经常性的信息交流,相互协调,构成整体性功能活动调制网络。内分泌、神经和免疫系统组织都存在共同的激素、神经递质、神经肽和细胞因子(cytokine ),而且细胞表面都分布有相应的受体。大部分在脑内发现的神经肽和激素同时也存在于外周免疫细胞中,而且结构和功能与神经、内分泌细胞的完全相同。再如,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等存在生长激素(GH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ACTH )受体和内啡肽受体等,胸腺细胞也分布有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HRH )、催乳素(PRL )等受体。利用组织化学、放射免疫自显影等技术证实,无论在基础状态下还是诱导后,脑组织中都存在多种细胞因子的受体或相应的mRNA 。中枢神经系统也存在白介素和干扰素等细胞因子。在正常情况下,内分泌系统就存在一些细胞因子,而且经诱导后还可以产生许多细胞因子。 二、内分泌系统与神经系统的关系 下丘脑是神经内分泌活动的重要枢纽,与感觉传入和高级中枢下行通路间都有广泛的联系,途经的信息都有可能经下丘脑引起反应,如精神紧张可使皮质醇分泌增加,焦虑引起闭经,对生殖道的机械刺激可引起排卵等。集中分布在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neurosecretory cells )更是直接受神经活动影响,将中枢活动的电信号转化为激素分泌的化学信号。下丘脑释放的神经肽可通过垂体门脉系统调节腺垂体的内分泌活动,腺垂体细胞也直接受神经的支配与调节。这些活动有助于在外环境变化时内分泌系统反应的高级整合,如CRH - ACTH - 皮质醇轴在应激反应中的激活。 几乎所有内分泌腺都受自主神经支配。肾上腺髓质分泌直接受交感神经节前纤维的控制;甲状腺、胰岛以及胃肠内分泌细胞等的功能活动无不受自主神经支配调节。 激素也能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如行为、情绪、欲望等。广泛存在于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中的多种激素参与调制神经信息的传输,使神经调节更加精确和完善。如中枢神经系统内广泛分布的TRH

八年级生物免疫系统

1 第三单元 第六章 免疫系统 1.如图为人体某种免疫反应的示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的病毒是抗原 B.抗体的本质是蛋白质 C.该免疫属于非特异性免疫D 该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 2.下列关于免疫与健康生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骨髓移植后的病人,需要长期用药,以增强免疫功能 B. 侵入的抗原被清除后,产生相应抗体的能力随之丧失 C.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不容易对药物发生不良反应 D. 有网瘾的人毫无节制地上网,会导致机体免疫力低下 3. 下表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列出的部分法定类型传染病。叙述不正确的是( ) 类型 乙类 丙类 传染病 流行性乙型脑炎、狂犬病、疟疾、血吸虫病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 A. 狂犬病、流行性感冒都通过空气和飞沫进行传播 B. 流感病毒是流行性感冒的病原体 C. 注射疫苗预防流行性腮腺炎,注射的疫苗属抗原 D. “防疫人员穿着隔离服”属预防措施中的保护易感人群 4.2月下旬发现首例禽流感患者后,我市疾控中心对全市活禽市场 进行了 检疫,检疫关闭发现禽流感病毒阳性标本的 部分活禽交易市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禽流感病毒属于动物病毒,不能独立生活 B. 对活禽交易市场进行消毒处理,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C. 对禽流感患者进行隔离治疗,属于控制传染源 D. 吞噬细胞能吞噬和消灭侵人人体的禽流感病毒,属于特异性免疫 5.下列免疫方式中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的是( ) ①溶菌酶溶解病菌 ②接种卡介苗预防结核病 ③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 ④注射青霉素发生过敏反应 ⑤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清扫异物 A.②④⑤ B.①③⑤ C.①②④ D.①④⑤ 6.下列有关健康和急救的认识或做法,你认为正确的是( ) A. 目前预防艾滋病采取的普遍措施是接种艾滋病疫苗 B. H7N9禽流感、血吸虫病的病原体都是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 C. 青春期性意识的萌动,对异性产生朦胧的依恋,属于不正常的心理现象 D. 抢救溺水者实施人工呼吸之前,要先清除其口鼻内的异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7.下列与安全用药无关的是( ) A. 用法用量 B. 是否到期 C. 药物价格 D. 药的功效 8.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传染病,该病的主要传播途径( ) A. 水传播和饮食传播B. 虫媒传播和接触传播 C. 空气传播和飞沫传播D. 饮食传播和接触传播 9.对于中学生来讲,下列所叙述的生活、学习行为与健康生活要求不相符的是( ) A.合理膳食,加强锻炼,提高免疫力 B.保持愉悦心情,及时调节不良情绪 C.随温度变化提前服用非处方药,以预防生病 D.参加社会活动,搞好人际关系 10.下列有关传染病或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引起疾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称为传染源 B.传染病都可以通过接种疫苗的办法进行预防 C.对食物过敏是人体抵抗抗原侵入功能过强造成的 D.溶菌酶破坏病菌细胞壁使其溶解属于特异性免疫 11.某校多位同学患上了水痘病,学校要求每个班级在下课时开窗通风,并在放学后组织人员对教室进行消毒,该措施属于( ) A. 控制传染源 B. 切断传播途径 C. 保护易感人群 D. 增强机体免疫力 12.请阅读下面材料。 甲型H1N1流感为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病原体是甲型氏乂流感病毒,人群对该病毒普遍易感。李兵同学出现发热、咳嗽、喉痛、头疼、疲劳等症状,经医生诊断患上甲型氏凡流感。老师为此立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①要求李兵同学回家治疗;②要求学生经常洗手洗脸,搞好个人卫生;③要求学生经常打开教室窗户通风;④要求学生上、下学路上要戴口罩;⑤要求学生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加强体育锻炼;⑥要求学生不要到人群聚集的场所去;⑦建议部分体质弱的学生打流感疫苗。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该病的病原体结构简单,没有 ____ 结构,由 ____ 组成。 2.老师让患病的李兵同学回家治疗,以防止班级其他同学感染此病。从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上考虑,此时李兵同学应属于 ____ 。 3.在老师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中,你认为属于切断传播途径的有 ____ (填序号),属于保护易感人群的有 ____ (填序号)。

植物免疫防卫

《自然》综述:免疫系统未解之谜 【字体:大中小】https://www.360docs.net/doc/681085086.html, 时间:2006年11月21日来源:生物通 ------------------------------------------------------------------------------------------------------------------------------------ 摘要:来自著名的英国诺里奇研究所(Norwich Research Park)John Innes 研究中心(John Innes Centre),和美国北卡罗莱纳州大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系的研究人员就植物免疫防卫系统中一些未知方面进行了综述,这加深了对植物免疫功能的了解,也对于农业,生物能源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这一综述发表了11月16日《Nature》杂志上。 生物通报道:来自著名的英国诺里奇研究所(Norwich Research Park)John Innes 研究中心(John Innes Centre),和美国北卡罗莱纳州大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系的研究人员就植物免疫防卫系统中一些未知方面进行了综述,这加深了对植物免疫功能的了解,也对于农业,生物能源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这一综述发表了11月16日《Nature》杂志上。 2011细胞学研究前沿技术讲座,免费注册,赢取大奖! 相关链接: 一种免疫系统与神经系统公用的蛋白 《自然》子刊:肿瘤vs.免疫系统 癌症研究警示:致癌基因vs.免疫系统

文章检索: Nature 444, 323-329 (16 November 2006) doi:10.1038/nature05286 The plant immune system [Abstract] 正如动物和人类的抗病能力一样,植物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抵抗病原生物侵袭的能力和特性,其中包括植物自身的抗病性。早在100多年前,人们就观察到对植物接种致病菌及一些病菌产物可以使植物产生对相关病害的抗病作用。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们陆续发现真菌、细菌、病毒可诱导烟草、蚕豆、豇豆等多种植物产生抵抗病菌的能力,近年来的研究也说明植物自身具有抗病系统。这方面的研究在植物病理学领域逐渐成为一个热点。近年来也不断涌现出这方面的科研成果。 在这篇文章中提到植物有两种天然免疫系统:一个是对常见的细菌外来分子(包括非病原菌)进行识别和作出反应;第二种则是对病原菌毒力因子——直接或间接的作用于宿主上——作出反应。由于植物没有哺乳动物的移动防卫细胞和适应性免疫反应,因此要依靠每个细胞的先天免疫力以及从感染点在植物内各处发送的信号来进行免疫。而这些过程则对于分子识别,细胞生物学和进化研究意义重大。这篇综述总结了目前植物免疫防卫系统的一些情况,并且从中发现了包括抑制病原体生长的机制在内的一些尚未清楚的问题的答案。 附: 植物的免疫防卫机制 “非主体抵抗”是植物对付病原体的最普遍的防卫形式,它所说的是当一个物种的植物中的所有成员对一个物种的病原体中的所有成员都有抵抗力时的一种抵抗情形。这种防卫形式没有像人们更熟悉的“作物特异性”防卫机制被研究的多,后者被作物育种工作者在培育抗病作物中广为采用。 “非主体抵抗”更复杂,涉及如预先形成的毒素等多种成分,或缺乏病原体所需的代谢物或信号分子。拟南芥植物(Arabidopsis)对大麦粉状霉菌病原体 Blumeria graminis有抵抗力,这种真菌的多数孢子当在拟南芥植物上产生时不能进入植物细胞。通过筛选能够克服这一障碍的少数几种突变体,Collins等人发现,两种SNARE蛋白对该植物对这种病原体的抵抗力非常重要。

植物免疫系统

植物免疫系统 许多与植物有关的微生物是妨害植物生长和繁殖的病原物(pathogen)。植物使用两个分支的先天(innate)免疫系统对感染进行应答。第一分支对包括非病原物在内的许多常见种类的微生物的分子(molecule)进行识别和响应。第二分支对病原物毒性因子做出应答;这种应答要么是直接的,要么是通过他们对寄主的作用。在生物(biological)王国中,植物免疫系统和它所响应的病原物分子,提供了洞悉分子识别、细胞生物学和进化论的独特的机会。对植物免疫功能的详细了解将巩固(underpin)对粮食作物,纤维作物和生产生物燃料的作物的改良。 介绍 植物病原物使用各种各样的生活策略。病原细菌(pathogenic bacteria)通过气孔或水孔(各自的水孔和排水器)进入或通过伤口进入植物体后,在细胞间隙(intercellular)的空间[质外体(apoplast)]繁殖(proliferate)。线虫(nematode)和蚜虫(aphid)通过直接插入一根口针(stylet)到植物细胞里面来喂养自己。真菌能够直接进入植物表皮(epidermal)的细胞,或者将菌丝(hyphae)伸展在植物细胞之间。引起疾病的(Pathogenic)和共生的(symbiotic)真菌和卵菌能够将吸器(haustoria)套进质膜的内部。吸器质膜(Haustorial plasma membrane),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和宿主细胞的质膜形成一个亲密的(intimate)界面(interface)。在这里,互作的结果被决定。各种各样的病原物都发出效应分子((毒性因子)到植物细胞内,来使微生物生活得更健康。 植物,不像哺乳动物(mammal),缺乏可移动的护卫细胞和植物体(somatic)的可适应的免疫系统。作为替代,他们依靠每个细胞的先天免疫和从感染区放出(emanate)的系统信号(systemic signal)。我们以前综述了野生植物的抗病蛋白的差异、抗病位点的多态性(polymorphism)、作物在这些方面的不足和抗性蛋白被激活(activation)后的细胞(cellular)应答的组件(suite)。我们推测(hypothesize)许多植物抗性蛋白可能是间接地被病原物编码效应(pathogen-encoded effector)激活,而不是被直接识别。后卫假说暗示抗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