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中的干预策略

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中的干预策略
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中的干预策略

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中的干预策略

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中的干预策略

随着社会价值日益多元,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各种社会心理问题不断涌现。我国实行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人数猛增不减,伴随着大学生学习和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大学生已经成为心理危机的高发群体,甚至不时出现自杀或犯罪等恶性事件。这些大学生中出现的问题与大学教育、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变化紧密相关。也正是在这个时候,需要我们辅导员对他们进行特殊的关怀和指导,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进行心理危机的干预。这一主题对于整个社会、整个教育、整个大学生群体而言,是迫切的、实用的,也是必须的。

一、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现象的原因

作为与大学生接触最多的辅导员,在对问题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前,应先了解大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我认为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分析,即个性因素和社会因素。

(一)个性因素

1.自我认同危机

自我认同危机,是指个体(现实自我)和心目中希望的自我形象(理想自我)不相符时所产生的心理危机,这在大学生中比较普遍。根本的原因就是不能正确的评价自己与他人,容易产生强烈的挫败感,由过分的自尊转变为过分的自卑甚至是自暴自弃。

2.对挫折的承受力差

初涉社会的大学生,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都处于膨胀期,对人生、对事业充满了美好理想,对友谊、对爱情充满了纯真的渴望。他们有相当强烈的自强、自立、自尊意识,但又还有较大的依赖性,社会经验的贫乏,生活阅历的肤浅,使他们对现实社会中的各种嬗变和冲击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当看到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反差时,他们脆弱的心理就很难承受。

3.个性缺陷

心理危机作为一种不健康的心理行为,与个体长期所处的生活环境及先天性格有密切的关系。例如一些性格内向,心胸狭隘的学生,往往容易钻牛角尖,自我施压,以至于将一些小事自我膨胀,出现心理危机的问题。

(二)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既包括客观的社会大环境,又包括直接影响大学生情绪和行为的生活小环境,它们对大学生主要有以下影响。

1.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跨入新世纪,大学生要经历来自政治、经济、法律、道德、风俗、习惯、人际关系等

多方面的变化。现代化发展促进了科技进步、信息瞬变、经济繁荣;社会进步加快了大工业化和都市化的步伐,国际间科技、经济、人才竞争日益激烈,一系列历史重任落在了这一代青年身上。他们富有时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国家对社会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担负着个体发展和国家振兴的双重使命,因此也承受着越来越多的客观环境压力和越来越多的社会心理的刺激。

2.社会小环境各种压力的摧化

首先是学习压力。一方面,能考上大学的一般都是中学时代的佼佼者,进入大学后,接受的教学方法不同了,竞争对手也不一样了,这时候需要大学生自我状态的调节,如果一味的自我要求过高,还想保持中学时期尖子生的地位,就会带来很多的竞争压力。另一方面,独生子女家庭的过高期望给大学生带来有形的和无形的压力。尤其是经济困难的家庭父母借钱供孩子上大学,越是懂事的孩子越怕自己学习不好,对不起父母,心理压力也就越大。可见,学习压力是导致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主要因素之一。其次是经济压力。昂贵的学费和生活费对于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的学生来说是沉重的负担。另一方面,来自不发达地区、贫困家庭的学生,与来自发达地区、富裕家庭的学生在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上存在较大反差,也易使贫困学生产生心理失衡和压力。再次是就业压力。目前就业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双向选择的就业原则打破了国家统一分配的铁饭碗。许多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毕业等于失业的残酷事实,使许多大学生对就业竞争产生一定程度的心理恐慌。最后是人际关系压力。与中学相比,大学的学习方式和学校管理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各地区学生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都不同,大学生面临全新的人际关系环境。他们既有人际交往的强烈需求,又存在交往障碍。同时,当今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沉湎于虚拟的网络世界,无形中加剧了现实中的自我封闭和人际关系紧张,影响正常的认知,甚至会导致人格分裂。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应对策略

大学生肩负着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重大责任,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危机问题,加强危机干预和管理,对于维护高校稳定、保障大学生身心健康,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中,辅导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辅导员长期以来与学生吃住在一起,与学生近距离接触交流多,能够掌握每位学生的个性与心理特点。当各种危机与矛盾发生时,他们能够获得第一手材料,根据学生的心理与性格特点,以及对事件性质的评估,及时采取有效的处理手段。在这一点,辅导员有着当仁不让的优先权。其次,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最为信赖的也应该是辅导员。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危机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干预。

(一)加强舆论导向,培养心理保健意识

长期以来,人们未能正确地对待学生的心理疾病问题,而常常把它看作是学生不努力、无心向学的表现。只有尽快转变这种错误观念,教育学生心理问题也是一种病,也需要进行治疗,同时加强心理咨询辅导机构的建设,才能有效地帮助大学生减轻心理压力。要引导学生认识心理危机的成因和表现,如:哪些言行可能是自杀的前兆,对出现自杀预兆的同学如何处理与干预,如何及时向老师反映,如何对同学进行帮助等等。

(二)建立心理危机预警机制

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是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危机,理性处理心理危机,适时把握转机,获得良好发展的重要措施。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具有预测危机、防范危机和处理危机的职能。预测危机致力于从根本上防止危机的形成、爆发,是一种超前的管理。

1.建立在校大学生心理档案

辅导员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学生心理卫生电子档案,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通过排查,能准确迅速发现心理高危状态的对象,可以有针对性地展开心理辅导和跟踪观察,必要时加以及时干预,防止恶性事件的发生。因此,必须建立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完善集普查、教育、咨询、跟踪、干预一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2.确定预警指标

辅导员和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要多注意特殊学生的精神状况。心理危机可以通过两种情绪迹象观察出来:①许多病人表现出自暴自弃,觉得活着没用,生活无意义了。因此他们会对学习,生活表现出冷漠。②精神运动迟滞,病人回答问题很慢,动作也缓慢吃力,他们常表露出生活存在不可克服的想法。

3.评定预警指标

根据自杀者的一般心理表现和有关知识经验,对大学生心理危险性的评定可从以下

几方面进行:①具有明显的外部精神因素的刺激,如学习成绩下降、失恋、人际关系危机、患有严重的躯体疾病或身体有残疾等;②情绪低落,悲观抑郁,对自己自罪自责,有强烈

的罪恶感和缺陷感;③性格孤僻内向,与周围的人缺乏正常的感情交流;④有严重不良的家庭成长环境,如家庭破裂,缺乏家庭温暖等;⑤缺乏明确的生活目标和信心,对事物易

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⑥曾有过自杀企图或亲人中曾有人自杀过;⑦突然收拾东西,无缘无故向关系亲密的人道谢、赠送礼物;⑧谈论自杀,诉说关于准备自杀的实际想法,直接或间接地有过自杀的暗示和威胁。上述每个方面都代表一个危险因素,当它们在一个人身上同时起作用时,则危险性更大。比如,一个内向的学生,近期丧母,又加上失恋的打击,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