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现代政治文化之比较

中印现代政治文化之比较
中印现代政治文化之比较

从中印饮食习惯看民俗差异

从中印饮食习惯看民俗差异 摘要:现今世界人们主要使用的餐具主要有以下三类,它们分别是筷子、刀叉和手指,这是个有趣的现象,我们可以发现如果按进食方式划分的话,世界版图可以三分天下——欧洲和北美主用刀叉;中国、日本、越南、韩国和朝鲜等用筷子;非洲、中东、印尼及印度次大陆以手指抓食。为何会产生如此差异?古往今来有不少学者也发现到此现象并对此进行研究,但大多以三类餐具为基本点出发探讨各使用国之间的文化差异,甚少有人以以三者为终点进行探讨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饮食习惯差异,今笔者基于个人兴趣主要跟大家分享、探讨关于中印饮食习惯差异产生的一些想法或者臆想。 中印饮食 若说到餐具不可避免的一定会提及到饮食,这是与餐具最直接相关联的事物。中国自古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令中国物产富饶,上至天上飞的、地下跑的水里游的没有一样(除却有毒动植物)不可搬之上桌,因此中国的食物种类繁多,按理与之相搭配适应的餐具也应是种类多样,据相关史料考据中国历史上曾在不同时期出现过箸,刀叉、匙,但最后唯余箸即筷子一统江山,反观印度。印度也是一个饮食丰富的国家,有面点闻名的印度飞饼、也有米饭等,咖喱是印度人民的最爱,据曾旅居印度的人士介绍,印度人民每餐必有咖喱,可谓是无咖喱不欢,但我们知道咖喱类食物皆是流质食品,极少做成干物,以常理推导印度人民必是选用可开怀畅食的汤匙,但与之相反印度人喜用手指进食,作为一名自小习惯使用筷子进食的人我很难想象印度人民是如何进食,当然也很是佩服他们流质食物也能用手抓食得干干净净。既然饮食同为丰富多样那为何不曾出现相似的进食方式?我认为有历史现实的因素也有文化差异的原因。 中国

从中印对比客观评价印度社会

从中印对比客观评价印度社会 大约是从2004年起,咔嚓酥就经常看到这种说辞,言必称印度的先进及孟买的发达。说依靠印度政治经济金融制度的先进,赶超中国简直是小菜一碟。仿佛印度的兴盛与中国的崩溃在朝夕之间。言之凿凿,万分恳切。咔嚓酥向来对这种观点嗤之以鼻,无奈人微言轻,而且印度的发展确实旺盛蓬勃。 自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殃及整个世界,印度制度优劣的事实逐渐呈现,咔嚓酥终于能以事实为依据,公正谈论这个问题。 通常褒扬印度批判中国的观点无外乎三个方面:一是民主的政治制度;二是开放的金融环境;三是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 首先谈“民主”。“民主”确实是个好东西。现在的问题不是“民主”好不好,而是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民主”。“民主”就是“人民当家作主”,可咔嚓酥遍观西方世界,这种“民主”,没有。别再絮叨“民主”的定义与理论。现在贩卖的各种“民主”概念是西方人给的。我无法想象极度拥护推崇这种“民主”概念的西方社会为何会出现“次贷危机”,为何在“次贷危机”中还会有政府巨资救市而华尔街金融业者却派发“高额奖金”,为何卡梅伦会喊出“民主自由”是“骗人的把戏”,为何美国在中东“阿拉伯之春”运动中对示威民众采取两套标准,为何美国国税局持枪实弹征收个人所得税会没有法律依据,为何美国人民缴纳的个税会直接从政府账户直接转入银行家户头。太多的为什么,谁来解释。其实,卡梅伦着急了,说出了实话。 印度的政治制度是西方推崇的“民主政体”的典范。印度1950年建国,实行英国式的议会民主制。总统是名义上的国家领袖。以总理为首的部长会议实际行使职权。议会分两院。上院议员任职六年。下院议员五年举行一次大选。司法独立。有四大主要党派。这是一个标准的“西方民主”式社会,本应该廉洁高效、发展迅速、安康富强。可事实恰恰相反,印度几乎有着世界上最低效的政府,最腐败的社会环境,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对印度的腐败,国际上曾这样描述:95%的钱被贪掉,剩下的5%,再把项目搞黄。比如说,想搞某个政府项目,国家投资100万,各级官僚先侵占95万,最后剩下5万雇佣项目涉及到的民众捣乱(宣称项目扰民,或者干脆做“钉子户”,

中印历史文化对照表

中印历史文化对照表 (公元前2500-前500年) 表一 地域时代 印度 中国政治 文化人物 北印度南印度 史前印度河文明(公元前2500-前1500 年)·公元前2000年,以印度河流域为中心兴起了哈拉 巴文明,被称为印度文明的“第一道曙光”。 ·公元前1500年,雅利安人进入印度。 ·公元前2000-前1500 年,印度雅利安语发展为 独立的语言。 进入夏代 吠陀时期 (公元前1500-前500年)·公元前1000年,恒河流 域的雅利安人建立乔萨罗 国、迦尸国、韦提柯国。 ·公元前900年,摩柯婆多 大战。 ·公元前800-前550年,雅 立安人抵达孟加拉。 ·前642-前332年建立塞须 那迦王朝、难陀王朝。 ·公元前500年,华氏城都 市形成。 ·公元前5世纪,雅利 安人在南印度发展,并 于锡兰开拓殖民地。 ·公元前1300-前1000年 《梨俱吠陀》编成。 ·公元前1000-前500 年,三吠陀编成。 ·公元前1000-前600年, 梵书编成。 ·公元前900年《摩诃波 罗多》开始编写。 ·公元前800-前500年上 古奥义书编成(古文散 本)。 商代

中印历史文化对照 (公元前500-公元300年) 表二 地域时代 印度 中国政治 文化人物 北印度南印度 佛教时期 ·公元前500-前300年,中古古 奥义书编成(古散文体)。 ·公元前400-200年,经书时代 (摩奴法典)主干部分制定。 ·公元前400-公元100年,史诗 时代。 ·公元前500年,六师外 道(沙门诸思想家)在世。 ·公元前563/566-前 483/486佛陀在世。 ·公元前444-前373年, 摩诃婆罗(耆那教思想 家)在世。 ·公元前475-前22年,战国 时代。 ·公元前221-前206年,秦 朝。 ·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入咸 阳,秦亡。 ·公元前206-前202年,楚 汉战争。 孔雀王朝 (公元前 332年-前 183年) ·公元前259-前232年,阿育王 时代。 ·孔雀王朝在德干建立。 ·塔米尔文化兴盛于下列诸国:朱 罗潘迪亚、希腊罗普特拉、萨蒂亚 普特拉。 ·公元前300年,中世古奥义编 成(新散文体)。 ·公元前300年以后为新奥义书。 ·公元前257年,1.数论派成立; 2.初期佛教圣典确立; 3.早期虔爱 思想出现。 ·公元350年,波弥尼( 印度教语言学家)在世。·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 ·公元前154年,七国之乱。 ·公元140年,汉武帝即位。 ·前138-前119年张骞通使西 域。 入侵时代 (公元前 200-前300 年) ·公元前190年,希腊王国在西 北印度建立公国。 ·公元前183-前71年巽加王 朝取代孔雀王朝。 ·公元前150年弥邻陀王统治旁 遮普地区的大夏王朝。 ·公元前100年,甘华王朝灭 亡。 ·公元前90年塞族入侵西北 印度。 ·公元78-101年贵霜王朝迦尼 色迦王在位。 ·公元前32-公元320年,西穆卡 在德干建立萨达瓦哈那王朝。 ·公元前32-公元50年,早期案陀 罗王朝。 ·公元50-320年后期案陀罗王 朝。 ·约公元前200年弥曼陀派出现。 ·公元前200-公元200年《摩诃 波罗多》主要部分编成。 ·公元前150年,《薄伽梵歌》原 形创立。 ·约公元前100年1.《罗摩衍那》 史诗最后制作;2.吠檀多派出现; 3.部派佛教时代。 ·公元50年,正理派出现。 ·约100年,耆那教的祼形、白 衣两派分立。 ·100-200年《摩奴法典》完成。 100年,1、《薄伽梵歌》现存形 式确立;2、大乘佛教兴盛。 150年左右,犍陀罗艺术兴盛。 ·公元前200-前100年贾 弥尼(印度教思想家)在 世。 ·公元前100-前1年巴达 罗衍那(印度教思想家) 在世。 ·50-150年,乔达摩(印 度思想家)在世。 ·150-250年龙树(佛教 中观派思想家)在世。 ·170-270年,提婆(佛 教中观派思想家)在世。 ·270-350年,弥勒(佛 教唯识派思想家)在世。 ·25-220年,东汉。 166年,罗皇帝遗使东来。 ·220-265年,三国时代。 ·265-316年,西晋。

浅谈中印常用工程材料检测标准的差异

浅谈中印常用工程材料检测标准的差异 摘要:随着国内大气污染日益严峻,环境保护的压力越来越大。国家加大了对电力、水泥、钢铁、化工等重污染行业的治理力度,加强了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控制火力发电站的建设规模,国内电力建设企业纷纷走出国门,努力开拓国际市场。但由于不同国家执行的标准不同,给设计、施工、工程检测等带来了诸多不便。需要我们在进入国外市场前首先了解当地的标准,以免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关键词:标准;钢筋;水泥;混凝土 引言: 近年来,印度由于经济发展迅速,过去10年平均经济增长率超出7%,造成能源供求矛盾突出,不仅表现在能源消费总量和人均消费量大幅增加,而且造成印度能源消费结构、消费强度发生了显著变化。印度长久以来就存在电力缺口,所以每个邦的电力资源都是按照配额来分配的。中国电力建设企业积极贯彻“走出去”的战略,不断开拓国际市场,在印度承建了许多火力电站项目。作者根据在印度从事电站建设的工作经验,总结了中印两国常用工程材料检测标准的差异,本文主要表述了常用工程材料,如砂石、钢筋、水泥、混凝土等,中印两国检测标准的区别。 一、钢筋 印度使用的钢筋为TMT(形变热处理)钢筋,执行的标准是IS1786-2008;对应的中国钢筋为热轧带肋钢筋,执行标准为GB1499.2-2007。 1、钢筋的分类 (1)印度:按照屈服强度特征值分为Fe415,Fe415D;Fe500,Fe500D;Fe550,Fe550D;Fe600四个强度等级。 (2)中国:按照屈服强度特征值分为HRB335,HRB400,HRB500三个强度等级。 2、施工现场开展的检测项目: (1)印度:检验项目有标准质量、屈服强度、抗拉强度、伸长率、弯曲、反复弯曲。 (2)中国:检验项目有屈服强度、抗拉强度、伸长率、弯曲。 3、钢筋的取样批次

中印两国多方面的文化交流分析

中印两国多方面的文化交流 摘要:从文化战略的角度分析全球化对中印文化交流的影响,特别分析了两国文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障碍,旨在促进和推动这两个文化大国全方位的发展与合作。 关键词:中国、印度、全球化、宗教文化、文化交流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印文化交流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印文化关系 2006年是“中印友好年”,中印两国将在“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的基础上展开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一系列领域的合作。可以预计,在未来中印关系全面发展的新阶段,文化理解和文化交流可望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当然,这里所说的文化,有时是指狭义的宗教文化,更多的时候则是指广义的文化。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与世界的进一步接轨,使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中印两大邻国之间的联系也前所未有的增强。2005年底,印度总统卡拉姆在新加坡访问时表示,中印之间因1962年边界冲突造成的伤疤已经痊癒,阻碍中印关系发展的历史问题正得到逐步解决,中印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将进入新的时期。 1.中国再次掀起“印度热”的新契机 从《战国策》、《国语》等中国典籍中发现所受印度文化影响的蛛丝马迹,我们可以看到中印文化交流已经进行了数千年。广泛的交流促进了双方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的发展,也促进了双方科学技术的昌盛。季羡林先生因此总结道:“在全部世界史上,要举一个文化交流双方获利的例子,非中印文化交流莫属。中印文化交流是全世界当之无愧的典范。”[1]从中印文化交流的历史看,“佛国之伟”使中国人仰慕西天,鼓动了中国高僧西进求法,进而推动中国出现“印度热”。但是在这之后,随着佛教在印度的式微甚至基本消失,中国对印度文化历经了漫长的淡漠阶段,中国人对印度本土的文化变迁也越来越陌生。特别是近代,印度的“亡国奴”形象虽然令中国的爱国知识分子产生了无限同情,但却无论如何不能激起他们的敬仰之情,“印度热”也就缺乏根基。研究中印文化关系的一些学者认为,从9世纪后“印度已不再对中国文化有重大的影响了”[2]。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人听到在印度的硅谷———班加罗尔创造

中印发展模式的对比

中印发展模式的对比 中国和印度同为文明古国,所在的亚洲曾经是非常富庶的地方,直到19世纪之前,中国比欧洲或者亚洲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强大,在1820年时,中国的GDP比西欧及其衍生国家的总和还要高出将近30%。 在西方国家进行殖民扩张以前,印度是后来成为西方殖民地国家中唯一的工业品出口国,即使到了英国对印度进行殖民地统治以后的一段时间里,印度的工业规模仍然要比其他任何一个欧洲殖民地的工业规模都要大 但是,随着西方对印度的殖民、以及对中国的殖民渗透,本来就已处在停滞状态的中印两国经济更是出现了历史性的大逆转,在此后的 100 多年时间里,中国与印度、以及这两个大国所在的亚洲很快就成为世界上最为贫困的地区,而且大部分贫困人口恰好集中在中国与印度这两个人口规模极其巨大的国家里。 亚洲的复兴是从1950 年代开始的,但是走出亚洲经济复兴第一步的并不是中国和印度,而是日本,这是因为中国与印度在争得民族独立与解放之后,出于对西方国家的“ 敌意”而选择了被事实证明是缺乏效率的“ 计划经济体制”,结果未能实现有效的经济增长,从而也就不能有效地解决多个世纪积累起来的贫困 但是,当日本于20世纪70年代成功实现对美国与欧洲的赶超,以及随之而来的东亚“ 四小龙” 与“四小虎” 的经济起飞,给中国以巨大的冲击。 中国在经过审慎的思考以后,在1979年以后毅然决然地走上了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道路,从而创造了令世人震惊的中国经济奇迹。面对中国的经济奇迹,印度最终也在1992年开始了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结果,在进行转型后的10多年时间里,也发生了在印度历史从来没有过的经济增长。 中国与印度的崛起为解决世界性的贫困问题提供了新的希望;中国和印度的崛起将对控制世界人口的增长做出更为积极的贡献;中国和印度的崛起可以为世界经济带来新的增长动力 一、中国和印度不同的发展模式 1、中国和印度走向市场化道路不同 (1)历史遗产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前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基本制度的计划经济,而印度在其改革开放以前所实行的则是以私有制为基本制度的计划经济,这种根本制度上的差异导致了这两个国家在向市场经济转型时,必须要选择不同的改革道路。 (2)中国的产权改革 中国要想完成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首要的任务便是进行所有制的改革,因此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开始正式引入产权和私人企业制度。这项改革最初是从农村开始的,然而就以星星之火燎原之势迅速地在整个经济领域中得以推行,从而成功地奠定了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制度基础。根据世界银行的估算,仅仅是在1978至1984年间,由于中国政府在农村进行了明确土地产权和其他一些产权的改革,就使中国农业产出提高了四十二个百分点。 在整个中国的经济增长过程中,经济增长与产权改革与私人企业的发展呈现出高度的正相关性。 综观今日之中国,什么地方民营经济发展的越好,那么该地区的经济增长也就越快,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就提高的越快;什么地方产权改革越是滞后,那么该地区的经济增长也就越慢,贫困的问题也就会变得更加严重。 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尽管再分配可以缓解不同地区间的收入差距日益扩大的矛盾,但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方法可能还是在于产权和其他相关制度的改革。

中国和印度IT产业发展比较报告

本文摘抄赛迪IT经济研究所的《中国和印度IT产业发展比较报告》一文目录纲要,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对大家更了解印度有所帮助。 中国和印度IT产业发展比较报告 上篇国民经济比较篇 中印两国在经济发展领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和互补性。2001年11月26日,印国防部长费尔南德斯在全国军校联合会成立52周年纪念会上说,印度将在下个世纪成为世界领袖之一,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是印度的最大竞争对手。 一、地理位置与资源环境 (一)地理位置 1.印度:盘踞在南亚次大陆的雄狮,扼印度洋咽喉 2.中国:太平洋西岸最大的国家,有漫长的海岸线 (二)资源与能源 1.印度:印度自然资源潜力大,海洋资源丰富 2.中国:中国能源蕴藏量大,但开发程度较低,人均量少 二、中印两国经济发展概况 (一)中国比印度经济起点低,发展速度快,规模总量大 1.1950年印度经济水平比中国高(印度国民收入为美国的 2.3%,中国为美国的1%) 2.1980年两国GDP总量几乎差不多,而且印度还稍领先 3.2001年,印度GDP为4980亿美元,不到中国的一半 (二)两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共性 1.人口负担重,经济结构层次低 2.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经济结构不合理 (三)中印同为农业大国,中国农业生产水平高于印度 1.印度是农业大国,但生产率水平低,增长速度慢 2.中国农业生产水平略高于印度,但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四)提高工业生产水平是两国经济发展的共同核心 1. 中国和印度共性是工业化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工业尤其是制造业,装备和技术水平落后,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 2. 印度30多年来工业平均增长率5.8% 3. 中国从1952年以来工业年均增长率达到11.5% 三、中印对外经贸情况比较 (一)对外贸易规模中国占绝对优势 1.1978年中国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32位;2001年提升至第6位 2.中国出口总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4%,而印度不到1% (二)对外经济活动能力中国远胜印度 1.2001年中国直接利用外资(FDI)468亿美元 2.印度利用外资不足,2000年利用外资2 3.2亿美元 3.中国外汇储备多,抗国际风险能力强(2000年末中国外汇储备1656亿美元,2001年底突破2000亿美元 4.印度外贸长期处于逆差,积累的外汇极为有限(2001年印度外汇储备约450亿美元

浅析印度全民医疗保险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

人口与经济POPU LATION&ECONOMICS2009年增刊 浅析印度全民医疗保险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 葛 元 2006年世界卫生组织推出了一份“成员国卫生筹资与分配公平性评估排行榜”,其中印度排名第43位,而中国仅列188位。印度人口11亿,国民人均年收入仅700美元,同样是发展中国家,印度的经验无疑对中国有借鉴意义。现在很多学者都把目光放在研究英美的医保制度上,而我们不妨纵览印度的医保制度,在与我国医保制度的对比中寻找启示。 一、印度医保模式简述 印度曾是英国的殖民地,印度政府医疗体系继承了英国殖民时期教会医院的免费帮助行为。1949年印度第一部宪法中明确规定所有国民都享受免费医疗。半个世纪来,印度政府逐步建立起了覆盖全国的公共医疗服务体系,为人们提供了基本的医疗保障,其中挂号、检查与小病治疗是免费的,大病的诊疗、住院到用药仍然要收费。对于非常贫困的患者,可以大幅度减免费用。 2005年印度全国医疗卫生总费用1万亿卢比(约349亿美元)。其中政府支付占20%,雇主支付占15%,商业保险支付占1%,其余64%家庭直接支付。随着经济发展,印度的医疗卫生费用呈现持续增长态势,年均增幅15%左右。预计到2012年,印度医疗卫生总费用将达3万亿卢比。印度政府建立了遍布城乡的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全国医疗服务网络中有60%是公立医疗机构。其中初级医疗保健机构15万家,提供基础预防及普通门诊医疗服务;二级医疗机构7500家,提供简单的住院医疗服务;三级医疗机构120家,主要为富裕群体提供专家级的住院医疗服务。此外印度还有415万家私营医疗机构。 二、印度医保模式的优点 1.建立系统的政府医疗服务体系。印度的政府医疗体系分为国家级医院、省级医院、地区级医院、县级医院和乡级医院五个层次。 遍布全国的政府医疗机构满足了大多数国民的医疗需求。同时政府也鼓励私立医院担负一定社会责任,为贫穷患者适度减免医疗费用。 2.将广大农民纳入全民医保体系。印度的农村医疗网络很健全,占印度人口72%的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国家提供的免费医疗。1996年后,政府设置了社区医疗中心,每10万名农村居民配备1个社区卫生中心,一个社区卫生中心有4名左右的医生,并配有基本检查设备。 3.不走完全市场化道路。印度认为医保如果完全按市场化运作,不利于社会稳定。因此印度医保制度始终坚持既扶持政府医院的稳定运转,又鼓励私立医院健康发展。这种公立、私立医院并存的现象使印度的富人和穷人患者各有所依。光顾印度政府医院的基本上都是低收入人群,政府医院起到了救助贫弱的“稳定器”作用。 4.药品价格低廉。支持印度政府免费医疗网的物质基础是其日益发展的制药业及低廉的药品价格。近年来印度政府积极提倡使用印度传统草药,这大大降低了治疗费用。穷人只要拿处方去药店花二三十卢比就可以买到所需的药,价格只有中国的1Π3。 三、中印两国医保制度对比 11组织管理模式 印度:政府起主导作用,卫生服务的全过程主要是政府行为。这种体制的优点在于可按政府意志调整卫生资源的配置方向,使资源覆盖全体国民,提高卫生服务公平性。弊端是造成效率低下,病人候诊时间长,医生服务态度差,供需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 中国:医保工作主要由卫生部和社会保障部负责。目前我国实行的医保制度,基本上仍然是先缴保险费,再享受医疗保险待遇,权利与义务对等。在对医保事业的管理上,中央政府统一协调的行政管理作用逐步削弱,地方政 ? 9 4 1 ?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测试卷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分,共分) .“公期”是海南的传统民俗节日。以前每逢“公期”,人们都要拜祭“公祖”,举行“过火山”“上刀梯”“贯铁杖”等仪式。今天,人们移风易俗,利用这一民俗节日“赛红歌”“赛书法”“赛技能”,建设和谐文化,倡导文明新风。这表明民俗节日( ) ①体现了民族心理和情感,富有民族文化韵味②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相对稳定性③集中展示了本区域文化,是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④是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动力.①②.①④.②③ .③④ .年月西沙群岛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状况巡查和执法督察工作已结束,考古人员新发现水下文化遗产处。我国之所以重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因为文化遗产( ) .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和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是文化多样性的主要载体.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自利玛窦把《四书》翻译成拉丁文,至今的多年间,中国几乎所有的文史经典都被翻译成了各国文字,成为全人类的财富。同时,中国也翻译出版了大量国外书籍。这说明( ) ①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②世界各民族的文化渐趋融合 ③不同民族文化有差异,但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④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①②.②③.①③ .③④ .年月,在中德对话论坛上,论坛中方主席徐匡迪表示,中德对话论坛是两国非官方高级别论坛。论坛成立七年来,议题涵盖了中德关系的方方面面,提出了许多具有参考价值的建议和意见,为促进中德关系的深入发展发挥了独特作用。对此,下列认识错误的是( ) ①中德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或缺的色彩②中德文化差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③中德文化之间的平等交流能促进中德文化的繁荣发展④中德文化交流是中德文化发展的前提条件 .①③.①④.②③ .②④ .曾获世界杂技界最高荣誉“金小丑奖”的山东杂技《蹬人》在第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演出,向世界展示东方杂技的精彩魅力,得到了观众的尊重与喝彩。这一活动表明( ) ①文化交流能提升文化竞争力②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 ③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④尊重和认同各国文化促进共同发展 .①③.②④ .①② .③④ .年巴塞罗那游泳世锦赛于月日至月日在西班牙巴塞罗那进行。在世锦赛期间,很多商家都适时地推出了各类展现西班牙传统文化的体育纪念品,深受世界各地游客的喜爱,这同时也让西班牙文化传播到了世界各地。西班牙体育纪念品的热卖说明( ) ①商品交换可以推动文化的交流与传播②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③文化促进经济的发展④文化传承离不开一定的物质载体 .①③ .②④ .①④ .②③ .目前,中国进口的国外电视剧中,来自东盟国家的作品约占,每年有大量东盟国家的演艺人员来华参与电视剧和综艺节目的制作,东盟各国也成为中国电视作品的重要市场。印尼、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等东盟国家的华文媒体也呈现出快速发展势头。这充分说明( )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大众传媒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电视已经成为大众传媒的唯一手段.中国与东盟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 .20XX年月日,第五届世界儒学大会暨年度孔子文化奖颁奖典礼在山东曲阜孔子研究院隆重举行。来

中印基本药物和合理用药政策比较

中印基本药物和合理用药政策比较 钱丽萍,刘 佳,张新平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药品监督与管理系,湖北武汉430030) [摘要] “德里模式”是印度德里州为推行基本药物和合理用药政策而总结出的一套具体实施方法,文章从药品基本目录、药品集中管理中心、处方集、标准治疗指南和合理用药等10个方面进行具体介绍。由于我国的地理环境、经济基础、传统文化等方面与印度具有相似之处,因此,比较中印基本药物和合理用药政策对推行我国的基本药物政策与合理用药工作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 德里模式;基本药物;合理用药;处方集;标准治疗指南 [中图分类号]R96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63(2003)06-0381-03 基本药物(Essential Medicines,E M)是能满足大部分人口卫生保健需要的药物,它与合理用药相结合。具体地说,作为基本药物首先必须安全、有效、性价比高;其次应该供应充足、剂型合适、质量保证、药品信息丰富、个人和社区都负担得起。基本药物的概念是一个有弹性的概念,可适用于不同的环境,因此可以在不同的国家执行,现在已成为一个全球化的概念[1,2]。 随着基本药物的逐渐推广,基本药物工作取得显著成绩,WH O和许多国家已经积累了较多的成功经验,“德里模式”便是其中之一。德里模式是印度德里州基本药物工作成功推广的总结,其内容包括:基本药物目录的遴选和使用;建立德里中央药品集中管理中心;制定并推广药品处方集;实施药品质量保证方案;开展合理用药培训;传播药品信息;制定与实施标准治疗指南;药品的广告与促销管理;调查研究政策实施情况;开展基本药物与合理用药工作的监督与评估[3]。 中国和印度同属于人口大国,同属于亚太地区,在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上有相似之处。在经济方面,据《2000/2001世界发展报告》公布的消息,中国人均G NP为3291美元,位居世界128位;印度人均G NP为2149美元,位居世界153位[4]。两国同属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势力略强,因此两国在基本药物工作推广方面具有可比性。通过比较中印基本药物和合理用药政策,分析我国在基本药物推广工作的先进与不足,以达到取长补短,更好地完善我国的基本药物政策、充分发挥基本药物政策的重大作用等目的。 1 基本药物目录的遴选与使用 德里基本药物目录的制定授权于目录遴选委员会,委员会成员包括技术人员、药剂师、微生物学家及其它方面人士。“基本药物目录”有两个版本分别供门诊 和住院部使用,每年修改一次,到1998年 药物品种已达330种。为了确保“基本药 物目录”在所有医疗单位的有效使用,综 合性医院只有10%的药品可超出“基本 药物目录”,专科医院这一比例可达 20%[3]。 在我国,1979年国家着手制定“基本 药物目录”,依“临床必需,安全有效,价格 合理,应用方便,中西药并重”的原则,分 别制定了中、西药两个“基本药物目录”, 每两年修改一次。到1998年西药“基本 药物”达740种,中药“基本药物”达1333 种[5]。目前,国家还没有明确规定“基本 药物”占医院药物品种的比例。虽然我国 “基本药物”推行工作进行了20多年,比 德里整整早了14年,但是由于我国遴选 原则没有细化,推行工作仅停留在“基本 药物目录”的制定上,落实措施不够,因此 “基本药物目录”还未能真正发挥它的真 正作用。 2 药品集中采购在医院的推行情况 药品的集中采购在“德里模式”下占 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为此,德里州政府建 立了一个药品采购、贮存和派发中心,该 中心统一召集投标人对那些包含在基本 药物目录上的药品进行招标。现存于医 院的自购行为将分阶段淘汰。他们的做 法是,首先,对于不同的药物分别签订价 格合同,合同的签订将由变动投标人和精 选出的供应商来完成,投标人与供应商是 根据他们的既往业绩水平,药品质量和提 供的价格水平精心挑选的。每家医院均 将依据这张合同上提供的药物来进行投 标。其次,中心将对所有医院的招标情况 进行统一订购,并准确发往各医院。第 三,该中心可通过计算机智能系统在任何 时间监察医院的用药情况和保健消费情 况,以便及时防止药物过期和纠正药品储 存不合理等情况[3]。 在我国,药品集中采购刚刚推行不 久,有些地方的操作过程基本上是采取各 地区统一操作,即各省、直辖市进行统一 招标,这与德里模式相同。这种模式有利 于监管、规范招标过程和统一价格,应继 续保留。但对于局部、小范围,如医院招 标药物没有明确界定和操作性强的规范, 不能保证基本药物的比例,不利于降低整 体的医疗费用,应该有人为控制因素介 入。在医院举行的药物招标,有的是从政 府部门的招标委员会提供的药物目录中 进行选择,也有的可以不从中选择,医院 有较大的自由度。鉴于我国目前的“以药 补医”政策存在,在这一点上可适当放宽, 但应该逐步淘汰,以有利于规范药品市场 的管理。在我国的医院药品招标目录中, 招标委员会是由各医院专家及政府部门 的负责人组成,他们对厂家提供的药物资 料进行综合评价,最终对每种药物选择3 ~5个品牌汇编成招标目录。在这项工 作中,药品生产厂家的名称和价格均公 开[6]。而德里模式中则采用了“两个信 封”的措施,更有利于防止暗箱操作,使药 效与价格分开评定。建议我国在提供给 委员会的信息中隐藏厂家名称,在药效与 药价分开评审后再进行综合评定[3]。此 外,由于在药品招标后的订购、贮存和派 发工作均由医院完成,以至于医院成了进 入招标目录的厂商争逐的对象,存在违背 公平竞争原则的现象,所以政府应在订 购、贮存和派发过程中加大监管力度,使 整个招标工作统一、有序完成。在信息化 管理方面我们与德里模式相差甚远,至今 还未有一套完整的监控反馈系统,原因可 能在于以前的工作不统一,不规范,只有 在招标、订购、贮存、派发统一规范的前提 下,建立此系统才能良好运行。我国尚需 时间。 ? 1 8 3 ? 【国外卫生事业评介】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3年第6期(总第180期)

中国与印度的比较 政治经济文化

中印比较 1.政治 中印政治文化的相似性 中国和印度均被西方称为“崛起国家”,中印的政治文化也伴随着国家崛起而逐步扩大影响。中国和印度新兴经济体身份和特殊文化蕴育的政治文化必然异于西方式的主流政治文化,中印现代政治文化有着多方面的相似之处。 ①中印现代政治文化多元化特点显著。 ②中印政治文化均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 中印政治文化的差异性 政治文化对各自公民的政治态度,政治生活习惯,决策思维模式,甚至对国家与民族的和平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国际政治斗争中,政治文化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手段或工具,抑或被用来宣传、推行本国的对外战略和政策,政治文化的差异被认为是引起国家间对立关系和冲突的动因之一。中国和印度基于自身的历史发展和外来影响,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政治文化,中印现代政治文化既有相似性,也存在着差异性,对中印两国的政治生活有着重要影响。 ①中印政治文化结构不同。印度现代政治文化始终处于世俗主义与宗教教派(主 要是印度教)主义的博弈中。中国的现代政治文化从结构上可以概括为“一元指导,多元并存”。 ②中印政治文化本质属性的差异。印度现代政治文化在其形成中近乎全盘接 受英国殖民统治时期的政治文化传统,政治体制上也实行着类似西方的政治制度。中国现代政治文化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政治文化,这是其本质属性和基本政治价值 (一)中国政治的主要原则 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唯一执政党 2、人民民主专政 3、社会主义制度 4、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5、国家的根本任务和目的 6、民主集中制 7、武装力量属于人民 8、依法治国 9、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印度政治 印度为联邦国家,实行民主议会制;印度总统是国家元首;以总理为首的部长会议协助总统并向总统提供建议,总统根据部长会议的建议行使或授权从属官员行使行政权利;国会行使立法权’联邦司法权属于以最高法院为主的联邦司法机构.)

真实的中印对比:穷印度让我们中国无地自容

真实的中印对比:穷印度让我们中国无地自容 2011年11月23日07:30华声在线 最近网上有一帖子“印度最新人口12亿,将为1.2亿学生提供免费午餐”。这不免让身在教育行业大半生的笔者内心再起波澜。医疗、教育是国民两大基本的人权保障,可时至今日我们还在用“国情”来搪塞。中国大陆的国人知情权有限,无关于特权阶层利益的知道的也许比自由的美国人知道的都多,可是一涉及特权阶层利益的想知道点就难了。笔者也不想用臆测的一家之说来娱乐读者。就整理一下被允许国人知道的信息,看看我们的那刀枪不入的国情究竟是什么国情吧! 全民免费医疗,听起来是很难的一件事。中国十三亿人口,似乎根本不现实。是这样吗?印度1947年才从英国殖民统治下独立,就在1949年通过的宪法中确立了全民免费医疗的政策。虽然当时的全民免费医疗还未能完全落实,重大疾病还需要个人负担一部分,可是却规定先看病后补交费用,所以大多数困难患者补交不上的费用,也就都由政府买单了。人家经过与我们“新中国”同样的时间,全民免费医疗已经实至名归了。并且政府办的医院对于所有在印度的人都不收费,无论你是外国人还是印度人,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民,都享受免费医疗。我们的以人为本是折腾人,人家的以人为本是服务人。被咱们整天吹嘘的医疗保障政绩,是要国民先得忍着病痛,迟误最佳的治疗时机,以牺牲健康为代价自筹昂贵的医疗费,没钱就只能等死。筹到钱后也很难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并且要被折腾个六门到底去报销。还常常被以没钱为由一推六二五,最终也只能报销实际费用中的一小部分。 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的国人大概不知道让许多国人蔑视的穷印度却已经几十年以前就做到有病先看病,治好病再谈钱,而且困难的国民,实际上还都由政府买单,医疗费用的麻烦都留给政府了。即便如此,人家也没有敢称“人民政府”! 德里大学一名社会学教授很为印度这种福利制度感到骄傲,他说:“谁都可能生病,但大部分起初只是得一些小病。如果小病能够得到及时治疗,则可有效防止发展成大病,这对于国家来说可以节省更多医疗支出,对于民众来说可以减少对其它相关开支的担忧。从长远来看,是一项小投入大回报的利国利民的好事,最终的结果是人民健康得以保证,国家经济持续发展。” 印度独立以来,尽管人均收入在世界上排名仍不靠前,但全国人口预期寿命已增长了一倍,婴儿死亡率也下降了70个百分点。民选政府拼命讨好民众,印度财政部一位官员对记者说:“政府每年用于免费医疗的费用占政府支出的比例很大,但政府为了落实宪法赋予人民的权利,一直在尽力而为。再说,政府的钱也是取之于民,现在以这种形式用之于民,也是用得其所。”他认为,人民的健康高于一切,政府应该在保障人民健康方面不惜代价、不遗余力。这与我们顽固地用“国情”搪塞国民的健康保障需求形成鲜明的对比。 许多中国特色的阿Q们甚至不惜到印度的犄角旮旯拍些设备简陋的医疗环境来给自己没有医疗保障找借口。笔者有时也比较理解这种自欺欺人的行为,不这样怎么活呀!与印度比我们的国人特色是什么?难道是没有被完全殖民过(中国只是半殖民地)? 印度虽然不太富裕,并且人口众多,但医疗保障体系还是比较完善的。除了国家级医院、邦(省)级医院、地区级医院、县级医院和乡级医院之外还有各级医疗中心。据统计,印度共有1.2万所医院、2.2万个初级医疗中心、2000多个社区医疗中心和2.7万个诊疗所。固定数量的民众要配备一定数量的医务人员。这些遍布全国的政府医疗机构满足了大多数国民的基本医疗需求。 印度的医疗体制也与大锅饭时代的中国不同,医疗保障照顾到不同层次的需要。是即遵循价值规律,又兼顾全体国民的福利体制。印度人认识到,医疗卫生体制如果完全按商业化、市场化运作,难以实现医疗保障的公平,不利于社会稳定。因此,印度医疗保障制度始终坚持“两手抓”:既扶持政府医院稳定运转,又鼓励私立医院健康发展。政府医院不以营利为优先目的,条件相对较差;经济条件较好的患者很自然地“分流”到条件更好的私立医院。 政府设立的医院条件虽然相对较差,但这种差别是相对的,不是一些国民臆测的简陋得无法保障国民对于医疗保障的需求。距离全印医学院几公里远的私立阿波罗医院看上去就好像一座五星级宾馆,院子里绿草如茵,病房宽敞明亮,各种先进医疗设备一应俱全。私立医院拥有高水平的医务人员,很多医生持有英国皇家医学院等著名医学院校颁发的高级资质证书。在高水准的私立医院就诊,当然比公立医院费用高,但按照一般国际标准衡量,价格仍然是相对便宜的。因此常有大批西方国家的患者不远万里到印度求医。 2008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是印度同年度国民生产总值的3.41倍,印度以中国三分一的国土,负担与中国相当的人口,以中国近三分之一的国民生产总值,在相同的时间内,都能为十多亿人口免费医疗,免费义务教育,哪怕这些福利再不完善,我们有脸再去找人家的瑕疵么?然而每当有人大代表在全国“人大”会上提到教育与医疗问题时,国人的耳旁就时常响起官员们:全民免费义务教育不符合中国国情,全民免费

中印现代高等教育体制比较

Vol.33No.9 Sep.2012 第33卷第9期2012年9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ChifengUniversity(Soc.Sci)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人口第一和第二大国,两国从远古到现在,在很多方面有着很多相似的地方。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中印都把发展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本文以教育体制理论为依据,分析了中印现代高等教育体制的异同,探讨了中印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试图寻求一些有利于两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思路。 一、教育体制理论 华中师范大学孙绵涛教授在其所著《教育行政学》一书中精辟地论述了“教育体制”,并全面概况提炼出了教育体制理论。该理论对教育体制的表述为:教育体制是教育机构与教育规范的结合体或统一体。教育机构指的是教育实施机构和教育管理机构。教育实施机构包括家庭教育机构、学校教育机构和社区教育机构。教育管理机构指的是教育行政机构和学校内部的管理机构。教育规范指的是建立并维持教育机构正常运转的规章制度[1]。该理论的提出为我们更好地理解教育体制提供了方便。教育体制就是一定的教育机构或者组织与一定的教育制度的结合。教育体制有两个基本要素,即教育机构(组织)和教育规范(制度);教育体制又有两大子体制,即学校教育体制和教育管理体制。 在此理论基础上,我们能清晰地把握高等教育体制的含义。高等教育体制是由高等教育机构和高 等教育制度完整结合的统一体。 高等教育体制包括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和高等学校教育体制。本文主要对比分析了中印两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和高等学校教育体制的异同,为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提供参考。 二、中印高等教育体制比较 (一)中印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比较 印度是联邦制国家,各项事业实行中央政府和邦政府合作管理,并通过宪法及立法规定相应的管理权限。印度高等教育行政管理权在人力资源开发部。1986年,印度组建人力资源开发部(由原教育部、妇女和儿童部等几个部门合并),下设中等和高等教育司、初等教育和识字司、妇女和儿童发展司。中等和高等教育司以及初等教育和识字司下设各类教育局,并设有多种直属机构,如直属办公室、中央直属大学、国立重点理工学院、高等教育和科研机构等。 中央对高等教育的管理权限主要有:制定高等教育发展规划;协调和决定高等院校的标准;组织实施高等教育发展的计划;通过财政控制手段提高教育质量;推动大学和校际中心开展科学研究;进行高等教育有关方面的改革与提高;批准和管理中央直属大学、理工学院和研究机构;建立和保持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机构和基金会的联系等等[2]。印度中央政府主要通过大学拨款委员会对大 中印现代高等教育体制比较 肖美良,鲁定元 (湖北工程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北 孝感 432000) 摘 要:本文以教育体制理论为基础,从管理体制和学校体制两个方面入手,分析了中国和印度两国 现代高等教育体制的异同。通过对比研究,探讨了中印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探求两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一些思路,以促进高等教育发展。 关键词:中印高等教育;教育体制;改革中图分类号:G6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9-0237-03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专项资助重点课题“中印高校应用性人才培养制度与人才培养模 式的比较研究”(2011A 123)成果之一。 237--

中印文明的差异

中印文明的差异 中国和印度都是文明古国,可这两个古老的文明迥然相异,甚至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正如史家所说,不仅是自然地理环境,职业、饮食、居住和服装等等不同,而且是广泛地表现在思想深处,表现在构成文明的基础,是决定人们思想和日常生活的根本差别。比如印度的种姓、杀戒(非暴力主义)、轮回再生和因果报应(关于道德行为所招致的结果的规律)等基本观念和制度,在我们这里并不存在。 读了通史,我对中印两个伟大文明之间的区别有了一点儿认识。异域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让我们一同来看看中印文明之间有哪些差异。 首先,两国社会历史发展的传统大不一样。 在中国,是长期的帝国统一间隔以短暂的分裂,这是中国历史的模式。印度历史的模式,则恰恰相反,是短暂的统一和长期的分裂。这并不是说印度就没有统一,印度的统一,是文化的而不是政治的。印度文化强调的是忠于社会秩序而不是忠于国家。 有趣的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时期,正是印度出现统一帝国的时候。 印度出现的第一个帝国是孔雀帝国,在公元前322年,正值中国的战国中期。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时,

印度却在孔雀帝国著名的阿育王去世半个世纪后,他的帝国便被消灭。中国秦汉统一时期,印度陷入分裂,从公元前2世纪初,随之而起的是长达500年的混乱和黑暗。 印度第二个伟大帝国是笈多王朝,建于公元4世纪时,其疆界构成了印度斯坦传统的边界线。约公元500年分裂,然后灭亡。笈多王朝的鼎盛时期,正值中国的魏晋南北朝乱世之际。到笈多王朝溃灭时,中国却在公元589年由隋朝统一了全国。 后来到了1524年前后,突厥穆斯林入侵印度,建立莫卧儿帝国,就象19世纪时,满族帝国在中国一样。一直到1857年英国取而代之,成为印度的新主人。 中国却没有发生印度在雅利安人或穆斯林或英国人到 来侵占并统治的情况,虽有许多游牧部族侵入中国,甚至还取某些王朝而代之,但不是中国人被迫接受入侵者的语言、习俗或畜牧经济,相反,是入侵者自己总是被迅速、完全地中国化。 印度的传统特点还表现在其语言的不统一,直到今天,仍有14种“民族语言”,英语是其中的一种,用尼赫鲁的话来说,它在其他13种语言中起着“连结”的作用。而中国早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便统一了语言文字。 因此史家说,中国人在他们整个历史上享有同一种族和同一文化,此话不虚。

中国南北方文化差异分析比较

中国南北方文化差异分析比较 巴克尔说:有四个主要自然因素决定着人类的生活和命运,这就是:气候、食物、土壤、地形。除此之外,长期性的文化基因传承和沉淀也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南北文化的差异。民国大学者刘申叔说:“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间,多尚虚无。”北方辽阔的黄土地和黑土地,景色壮丽,气候干燥寒冷,天空高旷凄凉,植被贫乏,在这种环境下,人物的性情多厚重、强悍、豪爽、严谨。而南方水流纵横,山色清华,植物华丽,气候温暖湿润,云霞低垂清灵,在这种环境下,人物的性情多柔婉、细腻、灵捷、浪漫、精明。北方人的主食是高粱、大豆与白面,所以培育出了北方人魁伟与刚健的体魄,同时,这些作物的耕作需要人们之间的协作,所以人与人之间的合作精神与政治意识就突出出来了。 而南方人以稻米为主食,所以有着灵巧的心性,同时,“水稻栽培往往促进分散的离心力而不是合作的向心力”(乔伊斯·怀特语),所以南方人散淡的漠视政治的个性就较为突出。鲁迅曾说:北人的优点是厚重,南人的优点是机灵,但厚重之弊在愚,机灵之弊在狡,从相貌上看,北人长南相或南人长北相者为佳。王国维对南人和北人的评价是:“南方人性冷而遁世,北方人性热而入世,南方人善幻想,北方人重实行。” 下面林语堂的这段话,是比较能抓住南北人文差异特点的:“北方的中国人,习惯于简单质朴的思维和艰苦的生活,身材高大健壮、性格热情幽默,喜欢吃大葱,

爱开玩笑。他们是自然之子。从各方面来讲更像蒙古人,与上海浙江一带人相比则更为保守,他们没有失掉自己种族的活力。他们致使中国产生了一代又一代的地方割据王国。他们也为描写中国战争与冒险的小说提供了人物素材。 在东南边疆,长江以南,人们会看到另一种人:他们习惯于安逸,勤于修养,老于世故,头脑发达,身体退化,喜爱诗歌,喜欢舒适。他们是圆滑但发育不全的男人,苗条但神经衰弱的女人。他们喝燕窝汤,吃莲子。他们是精明的商人,出色的文学家,战场上的胆小鬼,随时准备在伸出的拳头落在自己头上之前就翻滚在地,哭爹喊娘。他们是晋代末年带着自己的书籍和画卷渡江南下的有教养的中国大家族的后代。 那时,中国北方被野蛮部落所侵犯。”感觉中,北方文化像高山一样崇高、庄严、敦厚、朴实、壮阔,南方文化像流水一样灵秀、柔情、细腻、飘逸、梦幻。这实际上是同一文化的两种异质,就像一个英伟豪爽的大丈夫和一个温婉美丽的柔女子,组成了一个完美的家庭。若以区域文化详细划分中国文化的话,可以划分出很多,主要类型有燕赵文化、三秦文化、三晋文化、吴越文化、齐鲁文化、关东文化、荆楚文化、草原文化、岭南文化、青藏文化、巴蜀文化、滇云文化、西域文化、台湾文化等。 文明起源于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大家通过地图可以发现,他们都位于温带地区,这不是偶然,因为维持一定数量的人的生活所需劳动量,在气候寒冷的地区最大,在气候炎热的地方最小,所以在文化发展初期,北方难以出现文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道:“外界自然条件在经济上可分为两大类: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劳动资料的自然富源。在文化初期,第一类富源具有决定性意义,在较高的发展阶段,第二类富源具有决定性意义。”北半球中纬度地带,第一类富源空间配置和组合十分优越,因此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故国都出现在这一代。 罗家伦《历史的先见》中写到:“每一个民族都有它所不能离开的特殊自然环境。这个环境也就从多方面给予这民族以莫大的影响。单就气候一项来说,比方俄罗斯那样苦寒的地方,人们时时感到受自然环境的压迫,郁积于心,结果就形成勇猛阴鸷的民族性。也许因为终年蛰伏的时候多,在屋子里静坐凝思,从炉边闲话中,许许多多的计谋便容易打好稿子。在印度则不然,终年炎热,精力蒸发,人们露宿的时候多,仰观星斗,近听恒河,而感觉生灭无常,生命渺小,于是崇拜宇宙发生印度教及佛教的思想。中国的气候是温带性的,它的文化始自黄河大平原,然后至于长江流域。温带的气候,没有酷热严寒,因此养成趋向中和的民族性,中和的思想便容易发达。”因此说,中庸思想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然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