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波衰落与抗衰落方法

电波衰落与抗衰落方法
电波衰落与抗衰落方法

在微波的传输过程中,除了大气,气候对其传播产生影响以外,地面的影响也是较大的,主要表现在这几方面:

? 树林,山丘,建筑物等建筑物能够阻挡一部分电磁波的射线,从而增加了损

耗。

?

平滑的地面和水面可以将一部分的信号反射到接收天线上,反射波与入射波叠加后,有可能相互抵消而产生损耗。 有些时候地面上没有明显的障碍物,此时主要是反射波对直射波产生的影响,反射是电平产生衰落的主要因素。

地面反射的影响(一)

无线电波在传输过程中,我们都认为自由空间是均匀的介质。然而实际上,电磁波传输的实际介质是大气层,而大气是在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对微波的传输会产生影响的,特别是距地面约10km 以下的被称为对流层的低层大气层对微波的传输影响最大。因为对流层集中了大气层质量的3/4,当地面受太阳照射温度上升时,地面放出的热量使低层大气受热膨胀,因而造成了大气的密度不均匀,于是产生了对流运动。在对流层中,大气成分,压强,温度,湿度会随着高度的变化而变化,会使得微波产生吸收,反射,折射和散射等影响。

? 大气吸收衰减

我们知道,任何物体都是由带电的粒子

组成,这些粒子都有其固定的电磁谐振频

率。当通过这些物质的电磁频率接近这些谐

振频率时,这些物质对微波就会产生共振吸

收。大气中的分子具有磁偶极子,水蒸气分

子具有电偶分子,它们能从微波中吸收能

量,使微波产生衰减。

一般说来,水蒸气的最大吸收峰在λ=1.3cm 处,氧分子的最大吸收峰则在λ=0.5cm 处。对于频率较低的电磁波,站与站之间的距离是50km 以上时,大气吸收产生的衰减相对于自由空间产生的衰减是微不足道的,可以忽略不计。

地面反射对电波传播的影响(一)

雨雾衰减

由于雨雾中的小水滴会使电磁波产生散射,从而造成电磁波的能量损失,产生散射衰减。一般来讲,10GHz以下频段雨雾的散射衰耗并不太严重,通常50km两站之间只有几分贝。但若在10GHz以上,散射衰耗将变得严重,使得站与站之间的距离受到散射的限制,通常只有几公里。

地面反射的影响(二)

根据惠更斯-费涅耳原理,在电波的传输过程中,波阵面上的每一点都是一个进行二次辐射的球面波的波源,这种波源称为二次波源。而空间任一点的辐射场都是由包围波面的任意封闭曲面上各点的二次波源发出的波在该点相互干涉,叠加的结果。显然,封闭曲面上各点的二次波源到达接收点的远近不同,这就使得接收点的信号场强的大小发生变化,为了分析这种变化我们引入费涅耳区的概念。

由图可见r1+r2-d就是反射波和直射波的行程差Δr=nλ/2。显然当Δr是半波长的奇数倍时,反射波和直射波在R点的作用是相同的且是最强的,此时的场强得到加强;而Δr为半波长的偶数倍长时,反射波在R点的作用是相互抵消的,此时R点的场强最弱。我们就把这些n相同的点组成的面称为费涅耳区。费涅尔区的概念对于信号的接收,检测,判断有重要的意义。

费涅耳区

对流层对电波的影响

我们知道,电磁波在自由空间中的传播速度是v=c=30万公里/秒。在真实的大气中,电波在自由空间中的传播速度c与在大气中的传播速度之比被称为折射率。折射率受大气压力,温度,湿度的不同而会变化。由于大气的折射作用,实际的电波不再是按直线传播,而是按曲线传播,根据折射效果的不同可以分成正折射,负折射和无折射。正折射有可以分成标准折射,临界折射和超折射。

无折射就是大气的折射率不随大气的垂直高度变化而变化。负折射顾名思义就是由于折射率随高度增加而增加,使得电波的传播方向与地球的弯曲的方向相反。正折射的意思当然是恰恰相反。

折射的分类

电波衰落之源

微波在空间传输中将受到大气效应和地面效应的影响,导致接收机接收的电平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起伏变化,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衰落。

衰落的大小与气候条件,站距的长短有关。衰落的时间长短不一,程度不一。有的衰落持续时间很短,只有几秒钟,称之为快衰落;有的衰落持续时间很长,几分钟甚至几小时则称之为慢衰落。衰落的出现将使得信号发生畸变。接收电平低于自由空间传播电平的称之为下衰落。而接收电平高于自由空间的传播的电平时,则称为上衰落。显然慢衰落和下衰落对微波通信有很大的影响。

从衰落的物理因素来看,可以分成以下几种类型:

?吸收衰落。就是大气中的氧分子和水分子能从电磁波吸收能量,这就导致微波在传播的过程中的能量损耗而产生衰耗。

?雨雾引起的散射衰落。这是由于雨雾中的大小水滴能够散射电磁波的能量,因而造成电磁波的能量损失而产生衰落。

?K型衰落。这是由于多径传输产生的干涉型衰落,它是由直射波和反射波在到达接收端时,由于行程差,使它们的相位不一样,在叠加时产生的电波衰落。由于这种衰落与行程差Δr有关,而Δr是随大气的折射参数K值的变化而变化的,故称为K型衰落。这种衰落在水面,湖泊,平滑的地面时显得特别严重。除了地面的反射以外,大气中有时出现的突变层也能对电磁波产生反射和散射,也可以造成电波的多径传输,在接收点产生干涉型衰落。

?波导型衰落。由于气象的影响,大气层中会形成不均匀的结构,当电磁波通过这些不均匀层时将产生超折射现象,称为大气波导传播。若微波射线通过大气波导,而收,发两点在波导层外,如下图所示。则接收点的电场强度除了有直线波和地面反射波以外,还有“波导层”以外的反射波,形成严重的干

扰型衰落,造成通信的中断。

?闪烁衰落。对流层中的大气常发生的体积大小不等,无规则的漩涡运动,这些称为大气湍流。大气湍流形成的不均匀的块式层状物使介电系数ε与周围

的不同。当微波射线射到不均匀的块式层状物上来时,将使电波向周围辐射,形成对流层散射。此时接收点也可以接收到多径传来的这种散射波,它们的振幅和相位是随机的,这就使接收点的场强的振幅发生变化,形成快衰落。

由于这种衰落是由于多径产生的,因此称之为闪烁衰落。这种衰落持续时间短,电平变化小,一般不会造成通信的中断。

?

?大气波导传播

?

?

抗衰落技术

分集接收就是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的方法接收同一信号,以减少衰减带来的影响,是一种有效的抗衰落的措施。其基本思想是将接收到的信号分成多路的独立不相关信号,然后将这些不同能量的信号按不同的规则合并起来。分集依目的分可以为宏观分集(macroscopic)和微观(microscopic)分集。宏观分集是以克服长期衰落为目的的。按信号的传输方式可以分为显分集和隐分集两种。显分集指的是构成明显分集信号的传输方式,多指利用多副天线接收信号的分集。隐分集:分集作用含在传输信号中的方式,在接受端利用信号处理技术实现分集,它包括交织编码技术,跳频技术等。隐分集一般用在数字移动通信中。显分集包括以下几种:

?利用地形无源反射器抵抗衰落。在微波路由设计中,我们可以利用地形地物来阻挡反射波,使反射波不能直接到达接收机,从而达到减少衰落的目的。

同时,也可以用无源反射器来改变微波的射线方向,绕开障碍物,达到克服绕射衰落。

?极化分集。通过发射端的天线发射两个极化垂直的信号,接收端分集接收,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多径的影响。不过,极化会产生3db的衰减。因为发射端必须将能量分到两个不同的极化天线。

?角度分集。当工作频率高于10GHz时,从发射机到接收机的散射信号产生从不同方向来的互不相关的信号。这样在同一位置有指向不同方向的两个或更多的有向天线能向合成器提供信号,达到克服衰落的目的。

?时间分集。即在不同的时间内发相同的信号,接收信号是互不相关的。

此外还有:

(1)空间分集

空间分集。在接收端架几副高度不同的天线,利用电磁波到达各接收天线的不同行程来减少衰减。这种方法通常应用在大通路的微波干线上。实践表明,分集接收对相位干扰型衰落是非常有效的,但对绕射衰落,雨雾吸收衰落的抵抗作用不明显,这时只有依靠适当改变天线增大发信功率来实现。

(2)频率分集

频率分集。用两个以上的频率同时传送一个信号,在接收端对不同频率的信号进行合成,利用电磁波在不同频率下的不同行程来减少或消除影响。这种方法效率较好,且只需一副天线,但在频率十分紧张的无线频段,频率的使用效率就显得不太高了。

(3)自适应均衡技术

另外还有一种就是信道均衡技术。所谓均衡就是接收端的均衡器产生与信道特性相反的特性,用来抵消信道的时变多径传播特性引起的干扰。即通过均衡器消除时间和信道的选择性。它用于解决符号间干扰的问题,适用于信号不可分离多径的条件下,且时延扩展远大于符号的宽度。可分为时域均衡和频域均衡两种。频域均衡指的是总的传输函数满足无失真传输的条件,即校正幅度特性和群时延特性。时域均衡是使总冲击响应满足无码间干扰的条件,数字通信多采用时域均衡,而模拟通信则多采用频域均衡。

移动通信-抗衰落技术-20110536-周延文

安徽财经大学(《移动通信》课程论文) 抗衰落技术 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姓名:周延文 学号:20110536 任课教师:许晓丽 论文成绩: 2014年10月

卫星移动系统抗衰落技术 摘要:卫星通信以其覆盖面广,通信容量大、经济效益高等优点,已经运用到各个领域,如:军事、气象、海洋、科研、广播等。卫星通信也有其固有的缺点,即除了自由空间造成的传输损耗外,受大气层的影响较大。所以要采取一定的技术手段来克服大气层对信号造成的这种损耗。本文就大气层对信号造成的衰落做了详细的分析,并研究了抗衰落的技术措施。 关键词:卫星通信;信道衰落;抗衰落 1.引言 卫星通信以其覆盖广、通信容量大、通信距离远、不受地理环境限制、质量优和经济效益高等特点,受到人们的关注,并迅速发展,与光纤通信、数字微波通信一起成为现代远距离通信的支柱。虽然地面宽带网络技术日新月异,但是它只能让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城市地区的人们享受宽带服务,而对于农村、人烟稀少地区和经济落后的地区,仅靠地面网络是无法经济有效地提供宽带服务的。卫星作为惟一能够实现全球无缝隙覆盖的通信手段,其作用无可替代。 卫星通信现在已经应用到各个领域,按其业务种类可分为:商用卫星、军用卫星、气象卫星、科研卫星、广播卫星等。目前卫星研究的热点和趋势是移动卫星通信和宽带通信。 然而卫星通信信道复杂,多径传播、多普勒频移、电离层闪烁、信道中不同媒质对电波产生的漫射与散射、遮蔽效应等,都将导致接收点的信号强度随时间随机地或慢地发生变化,亦即信号产生了衰落。 卫星移动通信信道是典型的衰落信道,在不同的环境中通常被表述为Rayleigh衰落Rician衰落和遮蔽Rician衰落。信号的衰落会降低信号的接收质量,严重时可能导致通信中断,常用的抗衰落技术主要有:分集抗衰落技术、自适应均衡抗衰落技术、编码抗衰落技术等。 2.分集接收抗衰落技术

移动通信实验1—抗衰落技术

第一章抗衰落技术 实验一卷积码编码及译码实验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掌握卷积编码的特性、产生原理及方法,卷积码的译码方法,尤其是维特比译码的原理、过程、特性及其实现方法。 二、实验内容 1、观察NRZ基带信号及其卷积编码信号。 2、观察帧同步信号的生成及巴克码的特性。 3、观察卷积编码信号打孔及码速率匹配方法。 4、观察接收端帧同步过程及帧同步信号。 5、观察译码结果并深入理解维特比译码的过程。 6、观察随机差错及突发差错对卷积译码的影响。 三、基本原理 1、卷积码编码 卷积码是一种纠错编码,它将输入的k个信息比特编成n个比特输出,特别适合以串行形式进行传输,时延小。卷积码编码器的形式如图17-1所示,它包括:一个由N段组成的输入移位寄存器,每段有k段,共Nk个寄存器;一组n个模2和相加器;一个由n级组成的输出移位寄存器,对应于每段k个比特的输入序列,输出n个比特。 图17-1 卷积编码器的一般形式 由图17-1可以看到,n个输出比特不仅与当前的k个输入信息有关,还与前(N-1)k个信息有关。通常将N称为约束长度(有的书中也把约束长度定为nN或N-1)。常把卷积码

记为:(n 、k 、N ),当k =1时,N -1就是寄存器的个数。编码效率定义为: /c R k n = (17-1) 卷积码的表示方法有图解表示法和解析表示法两种:解析法,它可以用数学公式直接表达,包括离散卷积法、生成矩阵法、码生成多项式法;图解表示法,包括树状图、网络图和状态图(最的图形表达形式)三种。一般情况下,解析表示法比较适合于描述编码过程,而图形法比较适合于描述译码。 (1)图解表示法 下面以(2,1,3)卷积编码器为例详细讲述卷积码的产生原理和表示方法。(2,1,3)卷积码的约束长度为3,编码速率为1/2,编码器的结构如图17-2所示。 1,j 2,j 图17-2 (2,1,3)卷积编码器 如图17-2所示,卷积码的输出信息p 1,j ,p 2,j 不仅与本地输入信息j m 有关,还与已存入到寄存器的1j m -、2j m -有关,关系式为: 1,122,2j i j j j j j p m m m p m m ---=⊕⊕?? ? =⊕?? (17-2) 假定移位寄存器的初始状态m j -1、m j -2为00,则当第一个输入比特m j 为0时,由式(17-2)可知,输出的比特为00;当第一个输入比特m j 为1时,输出的比特为11。随着后面比特的相继输入,寄存器中的比特相继右移,此时输出比特按照式(17-2)可以依次算得。随着信息序列的不断输入,卷积编码器可能产生的各种序列可以用如图17-3所示的树状图表示。树状图中,每条树杈上所标注的码元为输出比特,每个节点上标注对a 、b 、c 、d 分别为移位寄存器的状态,a 表示m j -2m j -1=00,b 表示m j -2m j -1=01,c 表示m j -2m j -1=10,d 表示m j -2m j -1=11,一般情况下,共有2N -1种状态。每条树叉上所标注的码元为输出比特p 1,j p 2,j ,每条树叉的上支路对应输入比特0,下支路对应输入比特1。树状图从a 点开始画,此时移位寄存器状态为00。当第一个输入比特m j 为0时,输出比特特p 1,j p 2,j 为00;m j 为1时,输出比特

浅析5G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前景及应用

浅析5G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前景及应用 摘要在移动通信技术飞速发展,并且已经广泛地运用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的今天,移动通信技术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随着人们对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需求愈发强烈,特别是物联网的发展,对网络通信速度有着更高的要求,这些产业需求无疑是推动5G网络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是目前,5G移动通信技术依然是探索性阶段,本文将针对性阐述5G移动通信技术研究过程中的一些关键性技术,展望移动通信技术的未来发展,以期促进5G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 关键词5G移动通信技术;发展方向;关键技术 前言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被广泛运用到大众的生活,大众对于移动通信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移動通信技术在保证自身功能日趋完善的同时,也要满足用户日益复杂、多样的需求。5G技术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诞生的,并且具备高功能性和高效能,为客户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应用体验。有科学家指出,5G技术目前还处于研究阶段,在未来的几年里,4G还将保持移动通信行业的主导地位,并依旧在持续高速发展。但5G 移动通信技术很有可能在2020 年正式进入市场,并逐渐被广大用户接受和认可。本文将以5G移动通信技术为依托,探究与5G 相关的关键性技术和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1 5G移动通信技术的未来发展前景 5G,是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简称。相比于4G技术,5G将是移动通信技术革命性的转变。5G技术专为互联网而生,且相比于4G技术,它将拥有更大的容量,更快的响应速度,更多的设备支持,更短的时间消耗,更低的功耗要求[1]。从用户体验来看,在5G技术支持下,下载一部高清电影只需要几秒钟的时间。换言之,5G的出现就是要为用户提供更高效、更快捷、更方便、更全面的优质服务。该技术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可穿戴通信设备和智能物联网设备等移动设备终端实现更广泛的连续覆盖。相比于4G技术只能满足智能手机的技术需求的局限,5G移动通信技术将为未来物联网的发展提供超大的带宽,它的容量将会是目前广泛应用的4G技术的1000倍,真正实现“万物皆可联”的梦想,这为智能家居生活,智能办公需求等提供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是21世纪最具革命性的技术变革。 2 5G移动通信技术中的关键性技术应用 5G移动通信正朝着网络多元化、宽带化、综合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它将从前“人与人”的沟通,转变为”人与物”、“物与物”的沟通。将为人们在获取信息、感知信息、参与信息制造和控制信息的能力上带来革命性的飞跃。5G技术的研发不会孤立进行,开发过程中也将吸收4G的优秀技术特性,如wifi局域网和蜂窝网,将会形成一个更智能、更广泛的网络新体系。随着各种智能新产品

无线通信技术应用与发展

无线通信技术应用及发展 无线通信技术热点领域 近几年来,全球通信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尤其是近两三年来,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速度与应用领域已经超过了固定通信技术,呈现出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蜂窝移动通信、宽带无线接入,也包括集群通信、卫星通信,以及手机视频业务与技术。 蜂窝移动通信从上世纪80年代出现到现在,已经发展到了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目前业界正在研究面向未来第四代移动通信的技术;宽带无线接入也在全球不断升温,近几年来我国的宽带无线用户数增长势头强劲。宽带无线接入研究重点主要包括无线城域网(WMAN)、无线局域网(WLAN)和无线个域网(WPAN)技术;模拟集群通信的应用开始得比较早,但随着技术的发展,数字集群通信技术越来越赢得大家的关注;卫星通信以其特殊的技术特性,已经成为无线通信技术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领域;手机视频广播作为一种新的无线业务与技术,正在成为目前最热门的无线应用之一。 无线通信技术演进路线 2.1 无线技术与业务发展趋势

无线技术与业务有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1)网络覆盖的无缝化,即用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实现网络的接入。 (2)宽带化是未来通信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窄带的、低速的网络会逐渐被宽带网络所取代。 (3)融合趋势明显加快,包括:技术融合、网络融合、业务融合。 (4)数据速率越来越高,频谱带宽越来越宽,频段越来越高,覆盖距离越来越短。 (5)终端智能化越来越高,为各种新业务的提供创造了条件和实现手段。 (6)从两个方向相向发展—— ①移动网增加数据业务:1xEV-DO、HSDPA等技术的出现使移动网的数据速率逐渐增加,在原来的移动网上叠加,覆盖可以连续;另外,WiMAX的出现加速了新的3G增强型技术的发展;

移动通信技术及应用

1.1什么叫移动通信? 移动通信是通信的双方,至少有一方是在移动中进行信息传输和交换,移动体与固定点之间的通信,也可以移动体与移动体之间的通信。 移动通信的关键点在于动中通,它的特点是移动性,表现在终端的移动性,业务的移动性,个人身份的移动性。移动通信目标是实现5W+4Z的通信,4z是移动化,个性化,智能化和虚拟化。 1.3移动通信特点:移动性,无线性,综合性,设备小型化,网络复杂性。 1.4按照通信占用频道的方式,集群系统可分为消息集群,传输集群,和准传输集群。 移动卫星系统由空间分系统,地球站群,跟踪遥测及指令分系统和监控管理分系统。 Wlan两种拓扑结构,即自组织网络和基础结构网络。 2.1电波的传播方式有地面波,直射波,反射波,电离层波。障碍物对电波的传播会产生自由空间传播损耗和绕射损耗。 2.2多径现象造成多径衰落和脉冲展宽。多径时散现象造成码间干扰和频率选择性衰落。 延时扩展包络模型可用脉冲响应和衰减指数响应。通行可靠性T称为可通率,与中断率r 关系:T=1—R. 2.4蜂窝移动通信特点:有频率复用功能,有越区切换功能,可信道分配与小区分裂,网络设备增多使系统构成复杂 2.5移动通信系统基本网络结构:移动台子系统,基站子系统,网络子系统,操作支持系统。网络接口:外部接口,交换子系统mss内部接口,接入子系统内部接口。 Sim卡储存信息包括持卡者相关信息,ic卡识别信息,gsm应用目录,电信应用目录。 2.6噪声分内部,外部。内部指热噪声,白噪声,高斯噪声。外部有自然和人为。 发射机噪声由振荡器,倍频器,调制器,电源脉冲造成。同频干扰:共道干扰。 3.1语音编码方向:降低话音编码速率,提高话音质量。分类:波形编码,参数编码,混合编码。ARM语音编码由3gpp. Gsm语音编码:预处理,线性预测编码分析,短时分析滤波,长时分析,规则码激励序列编码。ARM关键技术:V AD话音激活检测技术,RDA速率判决,ECU差错隐藏,CAN舒适背景噪声产生。 3.3扩频通信:直接序列,跳频,跳时,混合扩频系统4种。特点:传输信息所用信号的带宽远远大于信息本身带宽。理论:信息论,抗干扰理论。性能指标:处理增益,抗干扰容限。 3.4分集技术应用:IS-95用二重空间接收,三代用发端分集技术。隐分集分:交织编码技术,跳频技术,直接扩频技术。合并技术方式:最大比值合并,等增益合并,选择式合并。 显分集:空间,时间,频率,角度,极化,场分量,多径分集。 3.6OFDM采用子载波传输,在抗多径衰落性方面优势明显。原理:将高速串行数据变换成多路相对低速并行数据,对不同的载波进行调制。子载波分为:集中式,分布式。 3.7软件无线电提供:语音编码,信道调制,载波频率,加密算法等业务。包括:宽带多波段天线,射频前端,宽带A/D D/A转换器,通用dsp处理器。特点:具有完全可编程特性,A/D和D/A向射频天线靠近,充满充分利用DSP器件的速度和软件资源。 3.8智能天线核心:信号处理。内容包括:接收准则,自适应算法。自适应算法有:基于时间参考方式算法,基于盲处理方式算法,基于空间参考方式算法。 4.1GSM组成:移动台子系统,基站子系统,网络子系统,管理子系统。特点:有越区切换功能,可实现国际漫游,可实现数据加密,有电子邮箱。业务:承载业务或数据业务,电信业务,补充ISDN业务。935—960伪基站发,移动台收,890—915交换 4.2无线接口指移动终端与网络的接口,自下而上分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第三层。TDMA 包括:时隙,突发脉冲序列。突发脉冲序列:常规(nb),频率校正(fb),同步(sb),接入(ab),空闲(db).

移动通信——抗衰落技术

目录 抗衰落技术 (2) 一、概述 (2) 1)引起衰落的原因 (2) 2)抗衰落技术的种类 (2) 二、分集接收技术 (2) 1)基本思想 (3) 2)适用范围 (3) 3)如何实现自身的功能 (3) (1)时间分集 (3) (2)空间分集 (4) (3)频率分集 (5) 4)各分集技术之间的优缺点 (5) 三、合并技术 (5) 1)基本思想: (5) 2)适用范围: (6) 3)如何实现自身的功能: (6) 四、均衡技术 (6) 1)基本思想 (6) 2)适用范围 (7) 3)如何实现自身的功能 (7) 五、信道编码技术 (7) 1)信道编码技术产生的原因与作用 (7) 2)信道编码技术的基本思想及优缺点 (8) 3)适用范围 (8) 4)信道编码技术及功能的实现 (8) (1)分组码 (9) (2)卷积码 (9) (3)Turbo码 (10) (4)交织 (10) (5)伪随机序列扰码 (11) 六、扩频技术 (11) 1)基本思想 (12) 2)适用范围 (12) 3)如何实现自身的功能 (12) (1)直接序列扩频与解扩的原理 (12) (2)跳频扩频通信系统 (12)

抗衰落技术 一、概述 衰落对传输信号的质量和传输可靠度都有很大的影响,严重的衰落甚至会使传播中断,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传输的数据速率越来越高,人们对信号正确有效地接收的要求也越来越重要,在移动通信中,移动信道的多径传播、时延扩展以及伴随接收机移动过程产生的多普勒频移会使接收信号产生严重衰落;阴影效应会使接收的信号过弱而造成通信中断;信道存在的噪声和干扰也会使接收信号失真而造成误码;为了改善和提高接收信号的质量,在移动通信中就必须使用到抗衰落技术。 1)引起衰落的原因 衰落主要由多径干涉和非正常衰减引起。多径干涉,即多条射线的相互干涉,是最常见的也是最重要的衰落成因。多条射线的产生,可能是由于地面、大气不均匀层或天线附近的地形地物的反射,也可能是由于电离层多次反射、电离层中的寻常波和非常波或天波和地波的同时出现。多径干涉形成的衰落通常称为多径衰落或干涉型衰落。非正常衰减发生时,接收信号电平低于正常值,从而形成衰落。这种衰落通常称为衰减型衰落。 2)抗衰落技术的种类 在移动通信中,为了改善接收信号的质量,所采取的一系列方法、手段、措施被称为抗衰落技术。常用的抗衰落技术包括分集接收技术、均衡技术、信道编码技术和扩频技术,在实际应用中根据信道情况来应用。 二、分集接收技术 所谓分集接收技术是指在若干个支路上接收相互间相关性很小的载有同一消息的信号,然后通过合并技术再将各个支路信号合并输出,那么便可在接收终端上大大降低深衰落

《移动通信原理及其应用》综合练习题

《移动通信原理及其应用》综合练习题 1.(D) 2.(C ) 3.( C ) 4.( B ) 5.( A ) 6.(C ) 7.( C ) 8.( D ) 9. (C)10. (B)11.(B)12.(D)13.(B)14.(B)15.(B) 16.(A)17.(D)18. (C)19.(D)20.(A)21.(B)22.(B)23.(C) 24.(D)25.(C)26.(B) 选择题 1.GSM系统采用的多址方式为 FDMA (B)CDMA (C)TDMA (D)FDMA/TDMA ( ) 2.下面哪个是数字移动通信网的优点 (A) 频率利用率低 (B)不能与ISDN兼容 (C)抗干扰能力强 (D)话音质量差 ( ) 3.GSM系统的开放接口是指 NSS与NMS间的接口 (B)BTS与BSC间的接口 (C)MS与BSS的接口 (D)BSS与NMS间的接口 ( ) 4.N-CDMA系统采用以下哪种语音编码方式 CELP (B)QCELP (C)VSELP (D)RPE-LTP ( ) 5.为了提高容量,增强抗干扰能力,在GSM系统中引入的扩频技术 跳频 (B)跳时 (C)直接序列 (D)脉冲线性调频 ( ) 6.位置更新过程是由下列谁发起的 移动交换中心(MSC) (B)拜访寄存器(VLR) (C)移动台(MS) (D)基站收发信台(BTS) ( ) 7.MSISDN的结构为 MCC+NDC+SN (B)CC+NDC+MSIN (C)CC+NDC+SN (D)MCC+MNC+SN ( ) https://www.360docs.net/doc/6812681739.html,是 一个BSC所控制的区域 (B)一个BTS所覆盖的区域 (C)等于一个小区 (D)由网络规划所划定的区域 ( ) 9.GSM系统的开放接口是指 NSS与NMS间的接口 (B)BTS与BSC间的接口 (C)MS与BSS的接口 (D)BSS与NMS间的接口 ( ) 10.如果小区半径r=15km,同频复用距离D=60km,用面状服务区组网时,可用的单位无线区群的小区最少个数为. (A) N=4 (B) N=7 (C)N=9 (D) N=12

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及展望

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及展望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prospects 电子通信与物理学院 专业、班级:通信14-1 报告人:杜超 论文结题时间:2014.1

摘要:在过去的10年中,世界电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移动通信特别是蜂窝小区的迅速发展,使用户彻底摆脱终端设备的束缚、实现完整的个人移动性、可靠的传输手段和接续方式。进入21世纪,移动通信将逐渐演变成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不可少的工具。移动通信技术日新月异,先后经历了第一代、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兴起与淘汰,完成了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覆盖与普及,目前正在 进行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尝试与推广,以及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研究与探索。相信在越来越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强有力支持下,以及未来移动数据通信与多媒体业务需求发展的需求下,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会给人们带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关键词:移动通信;发展历程;发展趋势 Abstract:I n the past ten years, 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the world telecom, mobile communications, especially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cell, the user completely get rid of the bondage of terminal equipment, to achieve a complete personal mobility, reliable transmission means and ways. Entering the 21st century, mobile communication will gradually evolve into the tools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has experienced the rise of the first generation and second generation of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and eliminated, completed the rapid coverage and popularity of the third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s currently in the four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to try and promotion, as well as the fifth generation of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Believe that there are more and more advanced under the strong suppor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mobile data communication and multimedia business requirements, under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four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will bring people a better future. Key words:Mobile communication; The development course; The development trend

移动通信技术的运用与进展

移动通信技术的运用与进展1前言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广大用户对其性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语音功能服务之外,对娱乐类、生活类、工具类也有了新的要求,其业务也向便捷、丰富、娱乐等方向发展。为了更好的对移动通信技术进行开发与运用,以下将对我国的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进行研究,并作出如下分析。 2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 2.1模拟移动通信技术的运用 模拟移动通信技术作为第一代的移动通信技术,它主要对频分多址技术和模拟技术加以运用。其主要采用的是1G系统,1G的制式也存在着许多种,我国主要采用的是TACS技术,其传输速率可以达到每秒2.4kB。但传输的带宽会对其造成限制,在TACS技术中移动通信还不具备长途漫游的功能,只能在特定的区域内实现移动通信的系统功能。虽然该系统在运用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其存在的弊端也日益显露,如频谱的利用率较低、业务量少、传输速率低、易被偷听、制式教多且不能兼容等[2]。

2.2数字移动通信技术的运用 数字移动通信技术作为第二代的移动通信技术,其对1G的发展进行接替,2G制式一直被广泛运用,即使到目前其还拥有着一定的客户群体。2G主要是对时分多址与码分多址技术加以运用。世界各国多对GSM和CDMA制式加以采用,在我国主要运用的是GSM标准。其传输速率在每秒10kb以上。与第一代的移动通信技术相比,其保密性更强,同时其频谱的使用率和频率段更高。与此同时,2G可以顺利的进行异地性的漫游,所能开展的业务也更多,其带宽也更大[3]。但其在国际制式上还缺乏统一的标准,漫游局限于同一制式下的区域,同时也难以实现许多高速率的业务,如:多媒体业务,数据的应用还是受到许多的限制。 2.3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运用 在第3代的移动通信技术中,主要运用的是3G系统,其大体上是对2G进行了线性方面的扩展,他主要是基于:包交换和电路交换的骨干式架构。在目前情况下,最为多见的3G标准有:CDMA2000、UMTS(W-CDMA)、TD-SCDMA、FO-MA等。而WCDMA标准是目前应用范围最广、接纳程度最高的。在3G系统中多对CDMA技术进行广泛运用,码分多址技术的是一种数字式扩频多址的通信技术,经过

移动通信课后题

2012-2013学年09级《移动通信》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 概论 1、什么叫移动通信移动通信有哪些特点 【答】 移动通信是指通信双方至少有一方在移动中(或者临时停留在某一非预定的位置上)进行信息传输和交换,这包括移动体(车辆、船舶、飞机或者行人)和移动体之间的通信,移动体和固定点(固定无线电台或有线用户)之间的通信。 特点: 1、移动通信必须利用无线电波进行信息传输; 2、移动通信是在复杂的干扰环境中运行的; 3、移动通信可以利用的频谱资源非常有限,而移动通信业务量的需求却与日俱增; 4、移动通信系统的网络结构多种多样,网络管理和控制必须有效; 5、移动通信设备(主要是移动台)必须适于在移动环境中使用。 2、单工通信与双工通信有何区别各有何优缺点 【答】 所谓单工通信,是指通信双方电台交替地进行收信和发信。此工作方式设备简单,功耗小,但操作不便,通话时易产生断断续续的现象。它一般应用于用户少的专用调度系统。 所谓双工通信,是指通信双方可同时进行传输消息的工作方式,有时亦称全双工通信。这种方式操作方便,但电能消耗大。模拟或数字式的蜂窝电话系统都采用双工制。 第二章 调制解调 1、移动通信中对调制解调技术的要求是什么(请总结3G ,LTE 等高速数据传输对调制解调技术的要求) 【答】 已调信号的频谱窄和带外衰减快(即所占频带窄,或者说频谱利用率高);易于采用相干或非相干解调;抗噪声和抗干扰的能力强;以及适宜在衰落信道中传输。 已调信号所占的带宽要窄:频谱主瓣窄; 已调信号频谱副瓣的幅度要低,辐射到相邻频道的功率就小; 经调制解调后的输出信噪比(S/N )较大或误码率较低。 1、所有的技术必须在规定频带内提供高的传输效率 2、要使信号深衰落引起的误差数降至最小 3、应使用高效率的放大器 4、在衰落条件下获得所需要的误码率 2、已调信号的带宽是如何定义的FM 信号的带宽如何计算 【答】已调信号的带宽是指已调信号所包含的各种不同频率成分所占据的频率范围。 )(2)1(2m m f FM f f f m B +?=+=

移动通信技术考试试题与答案

专业:移动通信科目:移动通信技术 一、单项选择题 1.GSM网络结构中,Abis接口是()的接口 A.MSC与HLR B.MSC与VLR C.MSC与BSC D.BSC与BTS 答案:D 2.对讲机属于那种通信方式() A.半双工通信 B.全双工通信 C.单工通信 D.三工通信 答案:A 3.GSM系统对于话务量密集的局部地区,可以采用六列向小区。此时需要采用()度定向天线 A.360 B.60 C.180 D.120 答案:B 4.实际工程一般要求天线间距大于()倍信号波长 A.2 B.5 C.10

答案:C 5.GSM网络一般采用列向小区,即天线采用()度定向天线,把基站分成3个扇形小区 A.360 B.120 C.180 D.60 答案:B 6.CDMA系统容量是模拟系统的()倍 A.1~2 B.100~200 C.1000~2000 D.10~20 答案:D 7.GSM系统容量是模拟系统的()倍左右 A.4 B.2 C.3 D.1 答案:B 8.GSM系统信号带宽为()KHz。 A.200 B.2 C.20

答案:A 9.有线电视属于那种通信方式() A.全双工通信 B.单工通信 C.半双工通信 D.三工通信 答案:B 10.GSM规范中规定:邻频道干扰保护比,C/I > 负()dB A.6 B.9 C.12 D.3 答案:B 11.无线电广播采用()方式 A.CDMA B.SDMA C.TDMA D.FDMA 答案:D 12.GSM是一个典型的()多址系统 A.FDMA B.TDMA C.SDMA D.CDMA

答案:B 13.GSM网络结构,A接口是()之间的接口A.BSC与BTS B.MSC与VLR C.MSC与HLR D.MSC与BSC 答案:D 14.无线广播属于那种通信方式() A.三工通信 B.单工通信 C.全双工通信 D.半双工通信 答案:B 15.GSM规范中规定:同频道干扰保护比,C/I >()dB A.6 B.3 C.12 D.9 答案:D 二、多项选择题 1.3G技术要求有哪些() A.支持多媒体业务 B.上下行不对称 C.速度按需分配 D.OFDM

移动通信的技术发展及应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812681739.html, 移动通信的技术发展及应用 作者:郝央纪刘相如龙珊 来源:《科学与财富》2017年第35期 移动通信是当前信息技术领域发展最活跃的分支之一,其在军事通信中的应用价值正日益凸显。尤其近来,最为热门的第三代数字移动通信系统(3G)实现了宽带数据信息传输,使 各国信息产业界对发展3G均情有独衷,一些业界专家尤其对发展3G手机格外青睐。那么何谓3G?它和军事通信发展有何联系?还需进一步了解移动通信的技术发展及用途,以给我们带来更多的便利。 一、第一代移动通信(1G) 所谓1G,英语是一代、世代的意思,中文含义是指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随着1895年俄国物理学家波波夫发明了世界上首部无线电接收机以来,世界通信技术便揭开了崭新的一页,从此人类迎来了利用无线电波进行远距离通信的新时代。 无线通信与移动通信都是靠无线电波进行通信的,所以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移动通信肯定是无线通信,移动通信涵盖了无线通信的基本技术,但无线通信侧重于无线通,而移动通信更注重于移动性,突出动中通、优质通、个人通。正因为如此,移动通信对无线电波频率的选择更加谨慎,要求更高,大都选择超短波以上的工作频段。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初,移动通信就有了初步的发展,不过当时的移动通信使用范围非常小,主要使用对象是船舶、飞机、汽车等专用移动通信以及运用在军事通信中,使用的频段主要是短波段。 人们所称的第一代移动通信(1G),则是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当时集成电路技术、微型计算机和微处理器技术快速发展,美国贝尔实验室推出了蜂窝式模拟移动通信系统,使得移动通信真正进入了个人领域。具有代表性的有美国的AMPS系统、英国的TACS 系统、北欧的NMT系统、日本的NAMTS系统等。第一代移动通信(1G)以模拟调频、频分多址为主体技术,又称为模拟移动通信。它包括以蜂窝网系统为代表的公用移动通信系统,以集群系统为代表的专用移动通信系统以及无绳电话等。由于受模拟通信体制和技术水平的限制,当时手机就成了俗称的“砖头”式“大哥大”。 二、第二代移动通信(2G) 为了使移动通信快速向小型化、便携化以及个人化方向发展,移动通信采用了数字技术。第二代移动通信(2G)以数字传输、时分多址(TDMA)或码分多址(CDMA)为主体技 术,有时也称数字移动通信。它包括数字蜂窝系统、数字无绳电话系统和数字集群系统等。国际上普遍进入商用和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是欧洲的GSM系统和美国的IS-95CDMA系统;典型的数字无绳电话系统有欧洲的DECT系统和日本的PHS系统;典型的数字集群系统有欧洲的TETRA系统、美国MOTOROLA公司的IDEN系统以及欧洲的GSM-R

移动通信中的衰落和抗衰落技术

移动通信中的衰落和抗衰落技术小结 衰落的起因 移动通信的传输媒介是发射机和接收机之间的无线信道,主要传播方式有直射、反射、绕射、散射等。信号从发射机到接收机就会有很多不同的传播路径,信号经过每条路径的幅度和时延都不相同,多径分量之间有着不同的相移,这种现象叫做多径传播。 接收机无法辨别不同的多径分量,只是简单地把它们叠加起来,以至于彼此间相互干涉,这种干涉或相消或相长,会引起合成信号幅度的变化,这种效应--由不同的多径分量引起合成信号幅度的变化--称为小尺度衰落。 由于电磁波经过建筑传输,导致直射波的多径分量的幅度大大降低,这种效应叫做阴影效应,会导致大尺度衰落。 多径在宽带系统中的影响可采用两种不同的方式解释:1、信道传输函数随带宽而变化,也称为信道的频率选择性;2、信道的冲激响应会有延迟,即时延色散。两种解释互为傅里叶变换。 相干带宽定义为相关系数小于一定门限的频率差,相干时间也是如此。系统带宽大于相干带宽就会产生频率选择性衰落,小于相干带宽产生平坦衰落。由相干时间决定的也会产生快衰落和慢衰落。 抗衰落技术 分集技术 RAKE接收 纠错编码技术 均衡技术 分集 分集的基本原理就是同一信息通过多个统计独立的信道到达接收机,用两个及以上的天线去接收,如果其中一路发生了衰落深陷,另外一路有可能没有,这样,就降低了中断概率,改善了接收端SNR的统计特性。 分集分为宏分集和微分集。宏分集一般用于克服大尺度衰落,微分集用于克服小尺度衰落。常见的微分集方法: 空间分集:利用空间分离的天线。 时间分集:接收不同时刻的发送信号。 频率分集:在不同载频上传输信号。 角度分集:使用不同天线方向图的多个天线。 极化分集:多个天线接收不同方向的信号。 分集后的处理:1、选择合并。选择并处理最佳的副本信号,其余副本全部丢弃。2、合并分集。合并所有的信号,再对合并的副本进行解码。 RAKE接收 RAKE接收本质上也是一种多径分集接收机。RAKE接收机所作的就是:通过多个相关检测器接收多径信号中的各路信号,并把它们合并在一起。图为一个RAKE接收机,它是专为CDMA系统设计的经典的分集接收器,其理论基础就是:当传播时延超过一个码片周期时,多径信号实际上可被看作是互不相关的。带DLL的相关器是一个具有迟早门锁相环的解调相关器。迟早门和解调相关器分别相差±1/2(或1/4)个码片。迟早门的相关结果相减可以用于调整码相位。延迟环路的性能取决于环路带宽。 纠错编码技术

移动通信原理与应用技术

? 作 者:啜钢 李卫东 ?出版时间:2010-11-1 0:00:00 ?字 数:513千字 ?责任编辑:贾楠 ?页 数:328页 ?开 本:16 ?ISBN 书号:978-7-115-22665-5 ?所属分类:本科 >> 通信类 >> 无线通信 ?所属丛书:21世纪高等院校信息与通信工程规划教材 ?定 价:¥38.00元 本书较详细地介绍了移动通信原理和应用技术。首先介绍了无线通信的传播环境和传播预测模型、移动通信中调制解调技术以及抗衰落技术;其次介绍了蜂窝网组网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在此基础上重点介绍了GSM 、CDMA IS-95、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以及移动通信无线网络规划和优化基础;最后对当前移动通信的发展和一些研究热点进行了介绍。 本书力求兼顾移动通信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系统,内容由浅入深,可供不同层次的人员学习。每章开头有学习指导,结尾处有习题和思考题。 本书可以作为信息与通信相关专业本科生教材,并可作为成人教育的教材,另外,也可供从事移动通信研究和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参考。第1章 概述 1 1.1 移动通信发展简述 11.2 移动通信的特点和应用系统 61. 2.1 移动通信的特点 61.2.2 移动通信的应用系统 81.3 本书的内容安排 9习题与思考题 10 参考文献 10第2章 移动通信电波传播与传播预测模型 112.1 概述 112.1.1 电波传播的基本特性 11 2.1.2 电波传播特性的研究方法 132.2 自由空间的电波传播 132.3 三种基本电波传播机制 14 2.3.1 反射与多径信号 152.3.2 绕射 162.3.3 散射 162.4 阴影衰落的基本特性 16 2.5 多径传播模型 172.5.1 多径衰落的基本特性 17 2.5.2 多普勒频移 17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抗衰落技术

第五章抗衰落技术(Typical Anti-Fading Techniques) 本章要求: 1.掌握分集技术的基本概念及分集信号的合并技术; 2.掌握隐分集的概念,理解信道交织技术; 3.了解时域均衡的概念,掌握自适应均衡的工作原理 ?典型的抗衰落技术(Typical Anti-Fading Techniques) ?均衡技术(Equalization Techniques) —出发点:通过补偿信道衰落引起的畸变来减小衰落的影响,以减小码间串扰(ISI)—接收机内的均衡器可以对信道中幅度和延迟进行补偿 —由于移动信道是时变的,所以要求均衡器是自适应的 ?分集技术(Diversity Techniques) —出发点:有意识地分离多径信号并恰当合并以提高接收信号的信噪比来抗衰落 —常用的分集技术包括空间分集、频率分集和时间分集 — CDMA系统常使用RAKE接收机来改善链路性能 ?信道编码技术(Channel Coding Techniques) —出发点:通过增加信息的冗余度来纠正衰落引起的误码 —常用的有分组编码、卷积编码和交织技术 —格码调制,不需增加带宽就可获得巨大的编码增益 ?OFDM技术(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ty Techniques) —出发点:将高速数据通过串并变换,分割成若干低速数据传输,以增大信息码元周期来达到减少多径时延扩展的目的。 ?扩频技术 —直扩:带宽;跳频:躲避 §5-1 分集技术(Diversity Reception) 移动通信的最大特点是具有多径效应。多径传播(瑞利衰落衰落)时,信号瞬时值快速变动,而阴影衰落(对数正态衰落)时,信号平均值(中值)慢速变动。这两者是构成移动通信接收信号不稳定的主要因素,使接收信号被大大地恶化。虽然通过增加发信功率、天线尺寸和高度等方法能取得改善,但采用这些方法在移动通信中比较昂贵,有时也显得不切实

移动通信系统中抗衰落技术的研究

ABSTRCT The decline of the main factors affect the communication quality. Fast fading depth of up to 30 to 40dB. Increase the transmit power using (1000 to 10,000 times) to overcome deep fading is unrealistic, but will also cause interference to other radio stations. Anti-fading diversity reception is an effective measure. CDMA system uses a technology path diversity (RAKE receiver), TDMA system with adaptive equalization, all kinds of mobile systems use different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echniques, automatic power control technology, can play a role in anti-fading and improve the reliability of communication. Keywords: RAKE receiver diversity techniques for equalization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目录 1.概述 (4) 2.主要的抗衰落技术 (5) 2.1.分集接收技术 (5) 2.11 分集技术主要包含两方面 (6) 2.12 分集方式 (6) 2.13 合并方式 (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