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师范大学—年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江苏师范大学—年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江苏师范大学—年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江苏师范大学—年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作者:————————————————————————————————日期:

江苏师范大学2013—2015年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重要的教学基本建设,专业建设水平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学水平与实力的重要标志。为主动适应经济、社会、科技和文化发展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推动我校专业建设快速发展,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促进办学水平全面提升,特制定江苏师范

大学2013—2015年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一、我校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1.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贯彻落实国家和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以学校的“十二五”规划为指导,以培养人才为中心,以内涵发展和提高办学质量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推进文化传承,实现学校专业建设科学、合理地发展。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高水平、有特色、有品位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

2.基本原则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按照“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新兴交叉、社会急需”的思路,重点扶持优势专业,强化特色专业,整合新兴和交叉专业,兴办社会急需专业。通过新建、发展、改造与整合,调整专业结构与布局,丰富和充实专业内涵,凝炼和建设重点专业,新建一批新兴学科专业,发展一批应用学科专业,改造和调整一批传统学科专业,使学校的本科专业建设达到结构合理、规模适度、特色鲜明、重视质量的建设目标。

3.学校办学定位和主体特色

总体目标定位: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优化区域高等教育结构的需要,坚定不移地将我校建设成为高水平、有特色、有品位的综合性大学。

办学类型定位:教学研究型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

办学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适度发展继续教育。

办学特色定位:进一步强化教师教育特色,发展地方性和国际化办学特色。

学校文化定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文化传承创新为己任,以崇高使命

提升学校的价值品位,以更高境界提升学校治学品位,以高雅格调提升学校文化品位,强化文化自觉,强化文化育人。

学科专业定位:强化基础学科,发展应用学科,扶持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重点建设多层次、高水平的学科专业群;文、理、工学科专业协调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科专业体系。

人才培养定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实行分类分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拔尖创新型人才、应用复合型人才和国际化人才。

社会服务定位:立足苏北,服务江苏,辐射全国,影响海外。把学校建设成为强力支撑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高水平大学,直接融入区域创新体系的创新型大学,有力推进苏北教育国际化的先锋高校。

二、本科专业学科门类结构分布分析

学校现有80个本科专业,覆盖十个学科门类,本科专业学科结构分布合理,构建了文、理、工专业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

江苏师范大学本科专业学科结构分布一览表

学科门类法

专业数量4199551412101180百分比

(%)

523.7512.25 6.25 6.2517.5 1.25 2.512.513.75100

三、拟新设和调整的专业领域

我校在规划期内将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按照学校的总体规划和部署,在兼顾学科专业隶属关系和现状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调整专业设置和专业布局,巩固

和加强传统优势专业,稳步发展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专业,扶持和发展新兴交叉专业。

1.拟新设的专业

结合目前我校在开展的“1+10”人才培养与就业一体化模式改革,在“十二五”期间

建设10个优势专业群并调整一批市场适应度低的专业。“十二五”期间计划新增的通信工程、土木工程、功能材料、新能源科学与工程、车辆工程、药学等专业将成为“1+10”人

才培养与就业一体化模式改革中的骨干专业,新增的哲学专业将进一步完善现有学科门类,均对学校的专业建设改革、人才培养与就业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2.拟调整的专业

拟通过整合与重组,淘汰一批发展前景不理想、办学条件较差的专业,改造一批市场需求面窄的老化专业,整合一批学科性质相近、专业口径较窄的专业,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

拟新设和调整的专业如下:

年份

拟增设

专业数

拟增设专业名称拟调整专业名称

20137车辆工程

土木工程

影视摄影与制作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哲学

小学教育

书法学

服装与服饰设计

20146翻译

通信工程

食品质量与安全

药学

戏剧影视文学

播音与主持艺术

数字媒体艺术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20154商务英语

语言诊疗与康复

功能材料

风景园林

动物科学

园林

四、对新设专业建设的支持和保障措施

1.加强对新专业建设工作的领导

专业建设既需要学校的高度重视,更需要发挥学院的主体作用,要明确专业建设的学校、学部(学院)两级责任制,实行领导干部问责制,加大精力投入,加强业务指导。要充分发挥各学科专业建设委员会和教学工作委员会的作用,指导新专业建设。各专业应制定完善的专业建设与发展实施计划,将专业发展规划纳入学院发展规划中。要建立专业负责人制度,将专业建设的责权利落实到人。

2.保证专业建设经费的投入

学校设立专业建设基金,专项预算,专款专用。专业建设实行“项目”管理,学校、学部(学院)经费配套共建。“十二五”期间,学校保证专业建设经费投入在现有基础上每年

递增10 %,重点专业和新专业建设经费视其建设需要进行专项预算。新专业从首届招生起,按2万/年的标准,连续四年投入资助经费;对立项建设的重点专业,学校将分别按校级5万、省级及国家级按1:1配套的标准给予经费资助。学部(学院)要积极筹措专业建设的配套资金并加强经费的管理和监督。

3.加强制度建设,完善评估体系

①加强教学基本文件建设,定期修订和完善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等教学基本文件,强化教学常规管理,确保教学管理工作规范运行。

②建立健全专业申报与审批制度,加强对新办专业的宏观管理和指导。新增专业应依据学校定位、突出专业特色,面向社会需求、科学深入论证,整合现有资源、形成办学合力。

③建立专业建设评估与检查制度,建立专业准入与退出、专业信息反馈机制。完善专业评估制度,新办专业合格评估制度。定期检查各专业建设的进展情况,对传统专业、新办专业、优势与特色专业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和激励措施,形成有效的良性竞争机制。

4.加大新专业建设和传统专业的改造力度

建立专业负责人制度并加大对专业负责人的考核和奖惩力度,建立健全新专业建设的激励约束机制和竞争淘汰机制,逐步形成新专业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长效机制。加强新专业的评估检查,对基础条件较好的新专业,加大资助和管理力度,促进其快速健康发展;对发展前景不理想、办学条件较差的专业,通过按学院招生、按学科大类招生等方式,对其进行调整和改造。认真研究专业建设发展规律,深入开展市场调查,支持部分具有学科基础,符合学校发展定位的新兴、交叉学科新专业的申报,充分论证,严格申报程序。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师资结构与质量,实现资源共享

师资队伍建设是新专业建设的保证,我校将不断推进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的提升和优化,按照“重在结构优化,兼顾数量补充”的原则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研究修订师资引进与聘任方面的管理规定,实现引进与聘任有机结合;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稳定兼职(含返聘)教师队伍,适度补充普通专业核心师资;制定和修改师资移植和培养方面的管理规定,实现师资移植与培养的结合、所有与共享的结合。鼓励和支持部分年轻教师通过单科进修、攻读学位等方式实行专业迁移,有效解决老专业师资过剩与新专业师资不足的问题;充分整合与利用校内的资源,避免师资的重复引进和配置,解决师资不足与工作量不满的问题;制定和修改师资培养方面的管理规定,加强自身教师队伍的培养,提供更多的教师外出学习、进修和顶岗实习机会,尤其要注重教师科研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研究制定师资共享办法与方案,解决由于学院设置、专业归属不尽合理所造成的师资重复引进与配置,人力资源效益不高的问题;严格编制管理,有效控制师资的数量,合理配置师资;调整内部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切实扩大学院的办学自主权,增强学院在师资建设上权力与责任,特别是明确学校和学院在人才引进、师资管理与培养中的权利和责任,解决学院管理上的人权、财权与事权的分离,责权利的不对等现象;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在学校层面上设立教师跨学院授课调控基金,搭建师资共享平台,减少资源不必要的重复配置,促进跨学院、跨专业的资源共享。

6.加强新专业课程与教材建设

根据学科专业培养目标,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加大对课程建设的投入,以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为示范和导向,实施校级精品课程、重点课程建设,重点建设通识教育必修课、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发展必修课程,尤其是新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强化优势,凝炼特色,努力打造一批精品课程,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带动课程建设整体水平提升;加强课程的常规性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建立课程建设负责人制度,负责对该门课程的规划、管理与建设;健全和完善课程检查与评估制度,加强对新专业课程建设的过程性管理。

设立新专业教材建设专项基金,用于规划教材的编写、出版及评奖;按照学校教材建设规划,完善教材评审、评价与选用机制,加强对教材的建设、选用等的过程管理;大力开展教材研究工作,积极探索教材建设与管理的改革;建立教材质量信息反馈制度。

7.加强新专业实验室与实习基地建设,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全面规划和设计新专业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合理设置和布局实验室,突出实验室共享平台建设,建立和完善实验室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规范创新实验教学管理;改革实验课程体系,构建由基础实验、专业实验、综合实验和创新实验组成的实验教学体系;吸纳社会优质资源,建设多元化的实习实训基地;实施“顶岗实习支教”计划和“实习支工助农”计划;实施“本科生科技创新计划”和“本科生创新实践学分”,加大对本科学生的科研训练和创业训练;加强对综合性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附件:江苏师范大学“十二五”期间本科专业结构调整及拟建优势专业群一览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