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学教程复习资料

现代社会学教程复习资料
现代社会学教程复习资料

<<现代社会学教程》>(第二版)张敦福主编

第l节

二、社会学想象力

社会学想象力:是一种特有的心智素质,它思考人们实际上需要的是什么以及人们感到自己所需要的是什么,它能帮助人们运用所了解的情况发展理性,以清醒地总结世界上正在进行和将要发生的事情。社会学的想象力是一种心智品质,这种品质一可帮助他们利用信息增进理性,从而使他们看清世事,以及或许就发生在他们之间的事情的清晰全貌。社会学的想象力主张通过个人置身于所处时代及社会中,才能理解自己的经历并把握自己的命运。

4节

·、社会学研究的意义

1、描述与政策评估功能;

2、解释与理解功能;

3、预测功能;

4、社会管理和社会控制功能;

5、社会批判功能;

6、启蒙与教育

3章4节

二、交换沦者的理论观点

社会交换论的基木研究范畴和概念包括价值、最优原则、投资、奖励、代价、公平和正义等。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布劳。霍曼斯是交换理论的创始人。他提出了·组普遍性命题:①成功命题。②刺激命题。③价值命题。④剥夺与满足命题。⑤攻击与赞同命题。霍曼斯将5个命题看成是·组“命题系列”,强调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的重要性,并认为只要将5个命题综合起来,就能够解释·切社会行为。布劳的交换理论是从社会结构的原则出发考察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换过程,其理论目标既想克服功能主义忽视研究人的理论缺陷,又想弥补霍曼斯理论只局限于微观层次方而的不足。布劳的理论方法是从描述交换过程及其在微观层次上的影响开始,再从群体层次上升到制度与社会的宏观层次。他认为,社会交换关系存在于关系密切的群体或社区中,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之上的。布劳的社会交换理论从微观到宏观,系统地追溯了交换现象的各种发展过程及其影响,从而形成一种归纳过程取向的社会结构理沦功能

四利,理沦流派的核心内容(P70)

功能论:

冲突论:

互动论:

交换论:

第4章2节

·、社会结构及其组成部分:社会地位、社会角色、群体和社会制度

社会地位:社会成员在社会系统中所处的位置。通常是指社会成员基于社会属性的差别而在社会关系中的相对位置及其围绕这一位置所形成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社会角色:是由一定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符合二定的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

初级群体/基木群体:是有经常面对面的直接交往所形成的具有紧密的人际关系的社会群体第五章l节

四、生活中的两种文化观:我族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论我族中心主义是指站在木民族文化的立场上,认为木民族文化优于其他民族的文化,进而排斥和否定其他民族文化的现象。

文化相对沦的基本论点是,不主观地用一种文化标准去衡量和评判另一种文化。认为每一种化

都具有其独创性和充分的价值,因此,在比较各民族的文化时,必须抛弃以西方文化为中心的“我族文化中心主义”观念。他们认为,每个民族的文化时常会有象征该民族文化中最主要特征的“文化核心”。

第二节2节

文化内部的主要构成因素

1、哲学和其他具体科学、宗教、艺术

2、语言和符号

3、价值观念和规范体系

4、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

5、物质产品

3节五、

主体文化与亚文化

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

亚文化的分类:民族亚文化、职业亚文化、越轨亚文化

4节文化变迁及其方式

文化变迁:就是指由于族群社会内部的发展或由于不同族群之间的接触而引起的‘个族群文化的改变。促使文化变迁的原因,一是内部的,由社会内部的变化而引起;二是外部的,由自然环境的变化及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如迁徙、与其他民族的接触、政治制度的改变等而引起。方式:文化变迁离不开观念、技术、工具盒物品等的发现、发明,也离不开文化传播、文化采借和文化濡化。

第6章l节

三社会群体的类型内群体一与外群体

内群体:是指一个人经常参与的或在其间生活、或在其问工作、或在其问进行其他活动的群体。成员会感到自己与群体的关系十分密切并对群体有强烈的归属感。内群体又称我们群体,简称“我群“

外群体:由他人结合而成与自己没有什么关系的群体是外群即“他群”。

三家庭生命周期

家庭生命周期:是反映一个家庭从形成到解体呈循环运动过程的范畴。美国学者P.c.格里克最一旱于1947年从人口学角度提出比较完整的家庭生命周期概念,并对·个家庭所经历的各个阶段作了划分。

4节

三家庭功能的变迁

首先,家庭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弱;共次,家庭的抚育功能,包括子女的社会化和老人的赡养等,也越来越弱;再次,生育功能减弱,性与情感满足的功能加强。

第7章

1节

三社会组织的特征

1、具有特定的目标和目标体系;

2、组织成员角色化;

3、具有严格的规章制度;

4、具有权力分层体系和科层化管理体制;

5、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

五、组织类型划分

1、根据组织的规范是否严格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

2、根据组织的社会功能分为政治组织、经济组织、赘合组织和文化

维系组织;

3、根据组织对成员的控制方式分为强制性组织、功利性组织和规范

4.根据组织目标和收益者的关系不同分为互利组织,营利组织服务性组织和公益组织。

第8章

l节

社会制度的特征

1、普遍性;

2、相对稳定性;

3、复合性。

四、社会制度的类型和构成

1、政治制度;

2、法律制度;

3、文化制度。

五、社会制度的功能

1、行为导向功能;

2、社会整合功能;

3、传播和创造文化的功能;

4、社会化功能。

3节

三权威的三种类型

4节

教育的功能

l、推动社会经济发展:2、传播文化;3、凝聚社会力量、4、发展自我;5、筛选人才;6、发明创造。

第9章

l节一、社区的含义

社区:指聚集在一定地域内的社会个人、群体和组织在社会互动的基础上,依据一定的社会文化规范结合而成的地域性社会生活共同体。

社区服务:在政府的倡一导和扶持下,为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增进社区公共福利,以基层社区和社会服务机构为主体,以社区成员的自助一互助为基础,开展的各种具有福利性质的社会服务。

第10章2节

一、库利的“镜中之我”

‘镜中之我”理论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利提出。库利认为自我是社会的产物,所以以镜子的反映来说明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镜中之我’就是指人是通过观察别人和自己行为的反应而形成自我意识,完成自我评价的。也就是说海个人都是另-个人的·而镜了,通过他人对自己的意见和态度,可以反观自身,形成自我的观念。

第11章2节

三社会互动的过程

互动可以分为下列阶段:

第一阶段,定向阶段,主要解决情境辨识的问题

第二阶段,评价阶段,主要解决态度确定问题

第三阶段,控制阶段,主要解决行为选择问题,即对此情境做些什么

3节

一、集体行动的·般特征

l、参与人数众多;2、无组织性;3、行为上的相互依赖型;4、持续时问短。

4节

一、社会运动的内涵

社会运动是·种试图改变社会秩序、重建社会结构的大规模的、特殊形式的社会行为,是一种

促成或阻止社会变迁的集群努力方式。

三社会运动理沦

1。相对剥夺感理沦:当人们感到付出努力的过程中没能实现应得的的目标时,便会产生相对剥夺感,剥夺感越强烈,社会运动爆发的可能性就越大。

3节

二、社会流动的类型

1、乖直流动和水平流动

社会流动指的是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地位的移动。即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的社会位置的变动,它既表现为社会成员的社会地位的变更,_又表现为社会成员的社会角色的转换,实质上是社会成员的社会关系的改变。

社会流动的类型:

1水平流动与垂直流动(流动方向)2同代流动与代际流动3结构性流动与自由流动4合理的社会流动

(l)合理的社会流动可以形成一种新陈代谢的社会机制,从而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

(2)合理的社会流动不仅使个人才能得到发挥,而且使社会结构得到优化。

(3)合理的社会流动还可以形成一种促优汰劣的社会机制,从而促进和推动社会的运行和发展。水平流动与垂直流动

垂直流动:一个人从下层社会地位和职业向上层地位和职业的流动或者从上层地位和职业向下层社会地位和职业流动。

水平流动:指一个人在同一社会职业阶层内的横向流动。

第13章

1节何谓越轨:越轨是对某一团体或社会中被绝大多数人所接受的一系列特定

规范的不遵从。

社会学家研究越轨行为是为了理解为什么某种行为会被普遍认为是越轨,以及越轨的观念如何被有区别地运用的社会成员身上。

3节

差异交往理论

所有的人都要经历一种社会化的过程,但是,他们到底学到了什么取决于他们社会化过程中与什么人交往,取决于他所生活其中的亚文化类型,即中国入所谓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4节

二、社会控制的分类

l,涂尔干的分类

社会控制可以相应地划分为消极控制和积极控制。

第14章2节

现代化理论社会现代化: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特殊社会变迁过程,是以科学技术进步为先导,以工业化,城市化为主要内容,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变迁过程。

二、全球化的现象与过程

2、内容

推动全球化的因素:1、交通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全球范围内的交流更加容易,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革命使互联网和移动电话得以广泛使用,大大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使用这些技术而相互联系起来。2、经济一体化推动力全球化,其中跨国公司是主要推动者。3、政治变革、冷战的结束以及国际和地区的管理机构大发展和政府间组织与国际非政府组织的推动。

第15章

1节

二、社会问题的含义

社会问题的含义:社会问题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问题,泛指一切.与社会生活有关的问题:狭义的社会问题特指社会的病态或失调现象。这里所说的是狭义的社会问题,指的是在社会运行过程中,由于存在某些使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失调的障碍因素,影响卒L会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对社会正常秩序甚至社会运行安全构成一定威胁,需要动员社会力量进行千预的社会现象。

社会问题的构成要素:必须有一种或数种社会现象产生失调情况这种失调情况影响了许多人的社会生活这种失调引起了社会多数成员的注意这种失调必须运用社会力量才能子以解决

特征:社会问题的具有普遍性和变异性、复合性和周期性、破坏性和集群性等特征

四、社会问题的演变阶段

2节

五、社会安全感问题(311页)

个人总结领会

第16章

1节

四、社会保障的职能

社会保障指社会有机系统对其自身运行安全的防护与保卫阻止社会堕入恶性运行、畸形发展。主要的三种手段类型:社会援助、社会疏导、社会调节

3节

二、中国社会保障事业的现实问题

1、发展不平衡;

2、覆盖而狭窄;

3、社会化管理和服务程度地;

4、资全筹集渠道单一,缺乏强制性;

5、保险基金缺乏有效管理;

6、管理体制不顺,立法工作滞后。

4节

三社会工作是一种专门化的职业

1、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发展;

2、社会工作的职业化趋势。

社会的功能:整合的功能、交流的功能、导向的功能、继承和发展的功能

社会运行:社会运行指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社会多种要素和多层次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它们多方而功能的发挥。

社会学:是对于人类社会和社会互动进行系统、客观研究的一门学科,

社会学的研究方式: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社会学的基木假设:人类行为由社会和社会环境所塑造

社会分层结构类型:

1.金字塔型社会分层结构

2.橄榄球型社会分层结构

3.封闭型的社会分层结构

4.开放型的社会分层结构

一、名词解释:

社会:社会是由若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基木要素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人口:就是指在特定时空内,由一定社会关系联系起来的、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有生命的个人所组成的整体。

文化融合:是指不同文化在相互接触和相互接受影响以后所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

社会化:是指个人通过学习群体文化、学习承担社会角色,来发展自己的社会性的过程。

个性:是指一个人在他内在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的观念、态度和习惯等生理特征的总和。

社会结构:是指社会整体的构成要素以及他们之间相对稳定的关系

社会角色:是由一定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符合一定的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

越轨行为:指偏离或违反社会大多数成员公认的社会规范的行为。又称偏离行为

社会保险:是国家以立法形式,对丧失或暂时丧失劳动能力以及失去工作机会的劳动者,按照权利与义务在劳动上的对等原则,实行确保其基本生活需要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初级群体厂基本群体:是有经常而对面的直接交往所形成的具有紧密的人际关系的社会群体.

社会组织:是人类社会分工的产物,是人们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建立起来的组织。

社会分层: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由于获取社会资源的机会和能力不同,在社会地位上呈现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不同层次的现象和过程。

社区:指聚集在一定地域内的社会个人、群体和组织在社会互动的基础上,依据一定的社会文化规范结合而成的地域性社会生活共同体。

社区服务:在政府的倡导和扶持下,为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增进社区公共福利,以基层社区和社会服务机构为主休,以社区成员的自助一互助为基础,开展的各种具有福利性质的社会服务。

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集中,城市的数量不断增加、城市的规模不断的扩大的历史进程

制度化:于旨人类的社会普遍的被制度制约并逐渐模式化的过程。社会生活方式: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各阶层、各民族、各社会集团以及个人生活活动的全部特征的总和。

社会现代化: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特殊社会变迁过程,是以科学技术进步为先导,以工业化,城市化为主要内容,经济一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变迁过程。

全球化;是指人类不断的跨越空间障碍以及制度、文化的差异等社会保障,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充分沟通和达成更多公式余共同行动的过程。

二、简述:

1.当代社会学发展的特点:

2节实用化,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人们生活中最重要最有意义的问题,表现出强烈的社会学实用化倾向。

3节定量化,社会学研究逐渐由定性转向了定量。

4节多元化,显示了社会学理论越来越明显的多元化倾向,如精神分析学派、现象学派、语言学派和新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5节木上化,社会学的研究是与所在地的社会、经济、文化及历史传统等因素紧密相连,因此社会学应根植于木国的上地上,发展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理论体系,解决自己而临的社会问题。

3、简述我国的人口问题:人口问题的实质是人口的在生产与物质资料在生产的失调。在新中国成立30年间,由于我们忽视了对人口状况的科学分析和科学预测,片面的强调人口多的积极作用,以至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忽视了对人口增长的重视。人口问题成了我国一些社会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我国计划生’育工作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从根木上解决我国人口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互协调的问题,还有赖于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4.简述文化的社会功能:

文化为人类提供了适应和改造再燃环境的能力

文化影响社会的组织形式和运转形式

文化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

文化影响人类自身的素质

总之文化的作用渗透到包括经济的、政治的、思想的、包括日常生活所有社会生活领域

5.简述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

l)现代化进程有赖于传统文化的变革。

2)改革与现代化进程不能与传统文化发生严重对立

3)我国的现代化一定是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现代化。

6.简述社会化与个性形成的关系;一方而,社会化会使得生活在同一个民族、同一个阶级、同一个时代中的入的个性中有着某些共同的特征,,也即个性中都内在地包含了民族性、阶级性、时代性等共性的一而。但是社会化又不可能早就完全相同的个性。这是因为1、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遗传素质2、每个人都有自己特殊的社会生活环境和生活道路3、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有能动作用。所以,社会化

即早就你的社会共性,又塑造了人的独特个性,它是人的社会共性与独特个性的有机统一7.简述社会角色扮演的三个阶段:

1)角色期待,也叫角色期望,他是知社会对某一角色的行为模式的期望和要求。

2)角色领悟也叫角色认知,他是指角色扮演者对其角色规范和角色要求的认识和理解。

3)角色实践,也叫角色行为,他是角色扮演的实际过程或活动,你角色领悟的发展

8简述家庭的结构与功能;家庭结构是指家庭成员的待机与亲缘关系的组合状况。现代社会的家庭结构按照家庭的婚姻和血缘关系以及家庭人口要素综合指标来划分,家庭结构可分为:核心家庭,主千家庭,联合家庭,和其他家庭等类型。家庭的基木功能分为:经济功能,人口在生产功能,满足性需要功能,教育功能,赡养与抚养功能,敢情交流功能

9简述科层制的主要特征:

科层制是一种以正是规则为主题的管理方式,组织每部有严格的分工和复杂的规章制度体系,其主要特征是:权利分层,职务分等。形成一种等级明确的权利结构因事设职,专职专人。保证在组织成员变更的情况下,不影响组织的正常运转

3)量才用人,按绩晋升。保证侮个职位上的人都有生人工作的能力,并能保持工作的长期性和稳定性。

4)规章成文,按章办事。保证公职人员公私分开,公事公办,一视同仁。

5)公文往来,言行有据。保证组织活动的规范化。

10.简述影响和制约社会流动的社会因素

l)社会分层结构的类型。社会分层结构的类型分为封闭型和开放型。它是影响社会流动的基木因素。

2)社二会制度和社会政策。现代社会的社会流动普遍被纳入制度化轨道,各种社会制度和社会政策影响和制约着社会流动的方向、速度和规模。

3)为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和社会政策外在的规定着社会流动的界限和集会,而文化价值观念则影响着人们的流动愿望和社会流动的内在因素。

4)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分化。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现代社会引起社会流动的根木原因。社会分化导致城乡分化和地区发展不平衡,影响着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流动和不同地区之间的流动。

11.简述社区发展的任务:

l)优化社区的区位结构。区位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士区的正常发展。

2)提高社区的价值创造能力。社区的价值创造能力,始终是上区发展的一项基木任务。

3)完善社区治理。这是当代社区发展的重要任务和途径。

12.简述农村社区的特点;

l)人口分散,密度低。

2)经济以第一产业为主,经济活动呈现自然周期。

3)社会结构简.单,家庭血缘关系浓厚,人际交往而窄。

4)社区设施简单,公共服务水平较低。

5)精神文化生活相对落后,社会心理比较保守

13.社会问题的分类和解决途径:

从社会问题产生原因的角度可以把社会问题分成三大类:

l)由于社会基一本构成要素相互关系的失调造成的社会问题,如人口问题,生态问题和民族种族问题。

2)由于人们的社会关系失调以及各种类型的人的生活发生障碍引起的社会问题。如婚姻家庭问题、老年问题、青少年犯罪问题。

3)由于制度和体制的失调带来的社会问题。如物价问题、教育问题、住房问题。

解决途径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l)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并使生产关系及其其他社会关系与生产力发展状况相适应。

2)加强宏观调控,实行综合治理。

3)着眼一与制度,体质的改革一与完善。

4)建立社会“安全阀”机制。

14、简述社会保障的作用

l)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2)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有助于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缩小社会成员收入分配的差别,调试人们的社会心理,避免社会震荡。

3)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经济体质和其他各项改革事业的深入发展。

三、论述

1、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建立适应网络时代的新的社会控制机制:

(一)社会控制是指人们依靠社会的力量,以一定的方式对社会生活的各方而进行约束,确立与维护社会秩序,使其符合社会稳定和发展需要的过程。传统社会控制的手段和机制主要依靠宗教道德习俗、纪律法律约束和国家政权管理。

(二)进入网络时代,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应用给人们生活带来种种便利的同时,也对社会控制机制提出了多方而的挑.饯。如:现有道德法律控制手段在网络上的虚化,国家行政权力控制的弱化和技术保护措施的局限。

(三)网络时代社会的开放性、虚拟化、隐匿性等特点决定了新的社会机制必须注屯以下几方而的建设。

1.道德控制机制方而,我们必须充分发挥人的潜力和提高道德素质,规范网络行为,如电子信件的使用和语言格式、通讯网络协议和匿名邮件传输协议等方面,保证人类对网络技术的驾驭和控制。

2.法律控制机制方而,我们有必要建立和健全有关信息保护法、通信法、计算机和资料库程序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提高护法机关工作人员的有关网络法律法规的业务水平,对个人行为进行干预、保障互联网在社会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3.行政权力控制方而,政府必须加强对互联网的控制,吸收和动员知识分子和技术精英参与行政权力的运作和行使,进一步加强行政权力,保证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4.技术控制方而,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网络保护技术的研究,如制作特殊“防火墙”、对入侵信息进行破坏的“逻辑炸弹”、甚至模仿生物体免疫系统的“三合一”防护靖施,防止来自网络的

入侵和危害。

2、从社会学角度,论述首都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内涵和意义:

(一)城市一与农村两大类综合社区的产生是商品经济出现后人类社会生产分工的产物。农村为城市提供生产生活资料和劳动力的补充,并接受着城市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辐射作用。城乡一体化则是指城市和农村打破相互分割的壁垒,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进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直至消灭城乡之间的基木差别。(二)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也必须采取城乡一体化的.钱略,重新定位城市功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使部分产业更快向郊区转移、增强农村经济实力,加快郊区城市化与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从而消除二元结构、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集团化、区域一体化,以国际化、区域化为特点的首都圈和环渤海经济圈城市体系正在形成,北京市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把北京建设成为世界城市的宏伟目标。城市以多种形式和多种渠道参与农业开发和农村发展,城市居民和企业以多种形式参一与农业开发和农村发展,休闲农业、生态农业、教育农业等多种新的农业形式都已在北京郊区出现。此外,首都郊区还承担部分政治功能,发挥北京郊区多方而的城市功能,为首都、为创建世界城

市和广大市民服务,也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这也必将大大促进首都城乡一体化的趋势。3、评述西方社会学家关于全球化的代表性理论

(一)全球化是当今国际学术界最为热门的课题之一。它是一种客观的、具有内在矛盾的、人类社会发展的鹅体化趋势和历史进程,以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为根木动力。全球合作与协调是全球化进程的主要手段,全球意识是全球化进程的基本前提。

(二)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学者们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方法对全球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并逐步形成了各自的理论特色。其中最富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儿种:

1.美国社会学家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是全球化理论的前奏,是一种关于社会现代化的理论。他反对西方中心主义,一认为西方国家工业革命的原因在于己经组成的单一世界体系的各国关系。在这一世界体系中,国与国之间存在核心、边睡、半边睡的等级,少

数国家成为核心国,多数国家成为它们的附属国。

2.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从制度转变的角度,把全球化与现代化紧密地连在一起,将全球化理论阐述为世界范围内社会关系的紧密化。现代性的基木制度特征是由资木主义、工业主义、军备力量和社会监督四个不同层而构成。

3.美国匹兹堡大学社会学教授罗兰·罗迫逊从文化的视角理解和关注全球化问题,并通过对经典社会学研究方法的检讨与重建逐步确立起对全球化研究的理论框架。他认为,全球化首先是一个由多元社会化构成的全球文化系统,由民族国家社会、诸社会、自我和全人类四个参照点组成世界场域。

4.莱斯莉·斯克莱尔从全球过程的角度提出必须超越民族国家的层次去看待全球化,注重从国际关系的角度进行充分研究。他提出,全球化研究的真正使命应该是在考虑经济和文化的同时避免经济主义和文化主义。

4.简述社会学在新中国的发展: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社会的巨大转型,给社会学的研究提供了许多有利的条件。大

批专业工作者带着满腔的热情致力于中国社会学的重建和发展工作。由于受前苏联的思想认识的影响,社会学被批评为“伪科学”,导致停止了社会学的学术活动,使我国社会学研究中断了近30年。1979年3也由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会议筹备处主持召开了“社会学座谈会”,并成立了“中国社会学会’,,这标志着中断近30年的中国社会学的恢复重建工作开始了。198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首先成立了社会学研究所,同年上海大学成了了社会学重建后的第一个社会学系。1984年出版了社会学恢复以来的第一木由费孝通主编的《社会学概论》教材。1985年北京成立了中国社会学函授大学,全国各地有劲2万人参加学习,形成了一股学习社会学的热潮。经

过20多年的努力,中国已初步形成了老中青相结合的社会学专业队伍。

5.请结合各地社区发展一与建设的实践,谈谈如何创新社区管理

(一)社区是城市社会事务管理的基木单元,是政府在城市基层的执政基础。社区管理主要是指一定的社区内部各种机构、团体或组织,为了维持社区的正常秩序,促进社区的发展和繁荣,满足社区居民物质和文化活动等特定需要而进行的一系列的自我管理或行政管理活动。完善社区管理、做好新形势下的社区工作,是完善城市社会管理、推进社会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和有力保障。

(二)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区治理的概念深入人心,它强调政府与社区形成新的合作伙伴关系,社区成员广泛自觉地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一与管理。1998年,我国设立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明确赋予民政部“指导社区服务管理工作,推进社区建设”的职能。随后,沈阳、_七海、南京等地结合居委会改选,基木实现社区民主自治。同时,民政部在北京西城区、上海卢湾区、南京鼓楼区、沈阳沈河区等26个社区探索推进社区发展一与建设。

(三)创新社区管理必须坚持以下几方而的原则:

1.优化社区的区位结构,合理布局住宅区、商业区和文化行政区保证人与自然生态、社会人文的协调,提高居住效率。

2.提高社区的价值创造能力,坚持福利性、服务性和群众性的原则发展社区服务,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3.完善社区治理,社区利益相关的政府、组织和居民,通过民主协商机制,共同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管理,使社区的公共利益最大化设区与社区协调发展。

社会学概论网上作业

1 社会学正式出现于(C ) A.人类社会出现时 B.十三世纪 C.十九世纪三十-四十年代 D.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2 社会学的创始人:(A ) A.奥古斯特·孔德 B.斯宾塞 C.马克思 D.马克斯·韦伯 3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B ) A.人类历史的全过程 B.现实的、具体的社会整体 C.过去了的社会 D.当今世界上还存在的各种原始部落 4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社会的本质是(C ) A.个人的集合,只是个空名 B.客观存在的实体 C.社会关系的总和 D.聚集到一起 5 中国古代儒家所传说和向往的最高社会理想是:(A ) A.社会

B.小康社会 C.理想国 D.和谐社会 6 首次提出实证一词的思想家:(C ) A.孔子 B.马克思 C.孔德 D.韦伯 7 第一次使用社会学一词是在(A )一书中 A.《实证哲学教程》 B.《社会学原理》 C.《社会学方法论》 D.《经济与社会》 8 《自杀论》的作者是(C ) A.奥古斯特·孔德 B.斯宾塞 C.迪尔凯姆 D.马克斯·韦伯 9 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B ) A.迪尔凯姆和马克斯·韦伯 B.帕森斯和默顿 C.科赛和达伦多夫

D.库利和米德 10 社会学在中国的恢复和重建工作在(D) A.1952年8月 B.1958年6月 C.1978年12月 D.1979年3月 11 社会学在中国的恢复和重建后,对中国社会学产生较大影响的社会学家是(B ) A.晏阳初 B.费孝通 C.景汉 D.本文 12 下列属于评比性文化的是(D ) A.庆典方式 B.拜访方式 C.礼仪禁忌 D.科学技术 13 组成文化的最小的单位是( A) A.文化特质 B.文化特质丛 C.文化丛 D.文化模式

新编地图学教程复习资料

地图的基本特征是:地理信息的载体,数学法则的结构,有目的的图形概括和符号系统的运用。地图的功能:地图信息的载负功能,地图的传递功能,地图的模拟功能,地图的认知功能(图形认知和空间认知)。 地图:是遵循相应的数学法则,将地球上的地理信息,通过科学的概括,并运用符号系统表示在一定载体上的图形,以传递他们的数量和质量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规律和发展变化。 .国家基本比例尺1:100万、1:50万、1:25万、1:10万、1:5万、1:2.5万、1:1万、1:5千这八种。 地图类型:按尺度划分、按区域范围划分、按地图图形划分、按地图维数划分、 虚地图:存在于人脑中或电脑中的地图。实地图例如:纸质地图,屏幕地图、地球仪。 地图的应用:经济建设、科学研究、国防建设、政治文化、教育及日常生活。 现代地图的生产,可以分为实测成图和编绘成图两种,后者包括:常规编图、遥感制图、数字制图。 第二章 法线是测量地球的基准线。 地理坐标是用经线、纬线、经度、纬度表示地面点位的球面坐标。经纬度有三种提法:天文经纬度、大地经纬度,地心经纬度 在地图学中,认为大地经纬度来定义地理坐标更好、因为大地经纬度定义的地理坐标,是在规整的椭球面上构建的,每条经纬线投影到平面皆呈直线或平滑曲线,便于地图投影的研究与应用。 大地控制网简称大地网,由平面控制网和高成控制网组成。平面控制网一般可由三角测量或导线测量完成,高程控制网:一种称绝对高程,另一种称:相对高程。 投影,数学上的含义是两个面(平面或曲面)上的点与点(或线与线)的对应关系。地图投影的变形具体变现为以下三个方面:长度(距离)变形、角度(形状)变形和面积变形 地图投影的分类:(1按地图投影的构成方法分类:几何投影(方位投影、圆柱投影、圆锥投影)根据球面与投影面的位置不同可分为正轴方位投影、横轴方位投影、斜轴方位投影。2)按投影变形性质分类(等角投影、等积投影、任意投影) 等角航线与大圆航线 投影选择依据:制图区域的地理位置、形状和范围,比例尺,地图的内容,出版方式、 方位投影适用于区域轮廓大致为圆形的地图正方位投影适用于两极地区图,圆锥投影适用于编制出于中纬地区沿线方向东西延伸地域的地图 地图比例尺的含义:我们把地图上所表示的空间尺度。比例尺的几种表现形式:数字比例尺、文字比例尺(又称说明比例尺)、图解比例尺 第三、四章 数据分布的量表的量表法可分为:定名、顺序、间距、和比率四种,它们各自适用于一种或多种数学的处理方法。数据处理的三种方法:量表法、两种现象的相关分析、回归残差制图 地图学概括的实质,是在制图过程中对地图数据和图解形式经过科学化处理,使其能表现制图区域的基本特征和制图现象的基本的、典型的面貌和主要特点 影响地图学概括的因素:地图的用途与主题对地图概括的影响,地图比例尺对地图概括的影响、制图区域的地理特征对地图概括的影响,制图数据质量对地图概括的影响,制图图解限制对地图概括的影响。 地图概括的内容:选取和简化:资格法、定额法、区域指标法。简化就是显示空间数据的重要特征,删除不重要的细部。数量特征简化:其目的将是空间数据按数量排序进行分级,以等差分级,等比分级或任意分级处理。分级的等级愈多,概括程度愈低。数量特征的简化主要表现为减少数量分级,增大各等级间的数值间距。夸张包括:不以比例尺的放大和移位。符号化,数据的符号化,其实质是空间数据的可视化,是地图概括的最终结果的体现。 第五章 基本视觉变量包括:形状变量尺寸变量、方向变量、颜色变量、网纹变量。

传播学教程复习资料知识点.doc

传播学定义:传播学是一门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也是传播研究者在最近几十年对人类传播现象和传播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和有机整合而发展成的知识体系。 传播学的研究体系:八大理论板块:传播科学论、传播过程论、传播主体论、传播客体论、传播载体论、传播对象论、传播方法论、传播环境论。 Laswell 5 W模式衍生:传播者研究、传播内容研究、受众研究、媒介研究以及效杲研究. 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形成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美国。 根本原因:1、传播媒介发展迅速,大众报刊和电影高度普及,广播事业发展也十分迅速。 2、经济层面:企业为推销产品、树立形彖而做的大量广告与传媒相互依赖。 3、政治层面:政党利用媒介作为斗争的工具,如政党报纸。 4、历史和社会环境来说,是战争的影响 5、这一时期,与传播学密切相关的一些社会科学,如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文 化人类学等充分发展,为英提供了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基础。 直接原因:1、美国是世界上传播事业最发达的国家,为媒介和传播研究提供了最合适的环境和社会条件。 2、大批欧洲学者为躲避纳粹迫害流亡到了美国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 传播学的早期学术思想源流 A欧洲源流 塔尔德“模仿理论”和齐美尔“传播网络理论” B美国源流 杜威:实用主义(目的)、实证主义(方法) 库利:“镜屮我”通过他人对自我的评价,评估自我。 帕克:芝加哥学派领袖“社会互动理论” 米德:主我和客我理论,对理解人内传播的社会性具有重要意义。 李普曼:“拟态环境”和“刻板成见” 传播学的奠基者和学科开创者:1、拉斯韦尔:模式、3项基本功能 2、卢因:提出“把关人”的概念 3、霍夫兰:说服效果实验 4、拉扎斯菲尔德:经验性传播学研究(影响最大) 5、施拉姆:传播学科的创立(传播学的集大成者。不仅在研究中提出了自己的思想观点和理论问题,而且为传播学勾画了一个完整的学科框架,并使Z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信息论和控制论对传播学的贡献:(1)香农:提出“噪音”和“冗余信息”等问题 (2)威纳:控制论与传播。《控制论》,使控制论成为与信息论具有同等重要影响的20世纪新兴科学。 经验学派与批判学派根木分歧在于社会观与传播观的差异。 批判学派:(1)法兰克福学派一一批判学派的大本营 (2)英国文化研究派 (3)多伦多学派:麦克卢汉、英尼斯 麦克卢汉奠定其媒介思想的三本著作:《古登堡群英》(1962年)、《理解媒介:人的延伸》(1964年)、《媒介即讯息》(1969年)。 (4)政治经济学派 定量研究:是目前各国传播学界普遍采用的主要方法。假设不能更改,只能证实或证伪。 定性研究:假设可以变化,随时可以修改。 内容分析法(定量研究)定义:对明示的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调查方法。 内容分析法的十大步骤:1.选择主题:深入一点、再深入一点 2.决定样本或普查 3.定义要计算的概念

地图学教程复习提纲

地图学教程复习提纲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地图学》复习提纲练习一: 《新编地图学教程》(第二版)毛赞猷等编 复习指导 第一章导论 一、填空: 1、地图的基本特征:遵循特定的数学法则、具有完整的符号系统、经过地图概括、地理信息的载体。 2、地图和文字一样有着4000多年的历史。 3、地图至少有四方面的功能:地图信息的载负功能、地图信息的传递功能、地图的模拟功能、地图的认知功能。 4、地图能够存贮数量巨大的地理信息,以表达它的空间结构和时间序列变化,以及各现象间的相互联系。空间结构指地理信息的空间分布规律,包括它的数量、质量特性;时间序列变化反映制图对象的动态变化,也即制图对象的历史进程、现代发展和未来趋势。 5、地图投影、坐标系统、比例尺构成地图的数学法则。 6、经过分类、简化、夸张和符号化,从地理信息形成地图信息的过程,称为地图概括。 7、地图信息由直接信息和间接信息组成。直接信息是地图上用图形符号直接表示的地理信息,如水系、居民点等;间接信息是经过解译、分析而获得的有关现象或实体规律的信息,如通过对等高线的量测而获得有关坡度、切割密度的数据和图形。 8、地图按图型划分为普通地图与专题地图。

9、虚地图是指存在于人脑中或以数字形式记录存储在电脑中的地图。前者例如心像地图,后者如数字地图。 10、实地图是地理信息可视化了的地图。例如纸质地图、屏幕地图、地球仪等。 11、地图是伴随着文字出现的,是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需要产生的。古尼罗河、黄河流域的农田水利和城郭的发展带动了天文测量、平面测量和地图制作技术。古希腊手工业作坊比较发达,地中海贸易和战争使测绘用于航海成为当时的迫切任务,他们着重于测量经纬度、研究地图投影、编绘航行地图,因而将地图测绘建立在天文——大地测量的基础上。 12、古希腊毕达哥拉斯提出大地是圆球的观念,埃拉托色尼估算出地球的一段经线弧长,以此推算出地球的大小。托勒密是西方重要的天文学家、地图学家,他的名着是《地理学指南》。 13、1978年河北省平山县出土了一块公元前310年以前铜版的“兆域图”,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平面图实物。 14、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了秦王嬴政八年(公元前239年)绘在四块松木板上的地图七幅,以水系构成地图框架,水系、居民点、交通线和地形等地图的要素和比例概念基本形成,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地理图。 15、1974年,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了三幅绘在帛上的彩色地图,这些图距今已有2200年。其中一幅属于地形图、一幅属于驻军图、一幅属于城邑图。其年代之早、地理位置之精,显示我国地图制作在当时世界上的领先地位。 16、裴秀(公元223——271年)是我国古代魏晋时期杰出的地图学家。在他主持编绘的《禹贡地域图十八篇·序》中,他总结出编纂地图的六项规则,即地图史上文明的“制图六体”。

《现代社会学理论》精.doc

《现代社会学理论》 一、结构 见书P7——P15页 第二章行动:社会安排中的意义和动机(构建理论) 韦伯和齐美尔认为,社会是人类意图的产物。 1、韦伯:德国社会学家。是社会学的一位奠基性的人物,也是构建理论的奠基人。认为人总是积极主动地建构社会现实的行动者,其行动方式要看他们是以怎样的方式理解其行为的,以怎样的方式赋予行为以意义的。将社会行动体系分为四类:工具理性行为、价值理性行为、情感行动和传统行动。对于非理性行为我们可以用直接性观察理解其行为的意义,而对于理性行为,我们以说明性理解其行为意义。对说明性理解要求在因果和意义两方面都必须是充分的。 2、齐美尔:德国社会学家,与韦伯同为建构主义经典理论的奠基人。认为社会的缘起在于其成员的心智中,考察的对象是个体的人及其境遇、行动。 3、符号互动理论:齐美尔影响了20世纪早期的美国社会学思想,最突出的是由芝加哥大学米德发展起来的符号互动论。符认为:社会是由代表心理过程的姿态和语言(符号)的交换构成的。 4、米德: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分支——符号互动论的奠基人。其符号互动论的核心概念是自我,人类在描述自我时,既用主我“I”也使用宾我“me”。主我是思考着行动着的主体,宾我me是主我I所思考的那个客体的自我,是自我的一个面相,是他人对自我凝视的一种表达,社会经由宾我me进入个体,并且同时被主我I所建构和重构。符号互动论者讨论的互动是主我与宾我之间的内在对话,社会期待与个体的要求和表达在其中进行协调。一个发达完整的自我意味着,人们能够比较确信,自己赋予一个符号的意义与他人所赋予的意义大体一致。 5、戈夫曼:符号互动论者,认为世界就是一个大舞台,主张一种拟剧视角,印象管理是其核心主张。其核心理论概念仍是自我。一是正式自我,它定位于社会情境中。正式自我是外在于人的,并寓于社会控制模型中,又是在与个人的关联中发挥作用的。第二是进行表演或印象管理的自我,这种自我是冲动的,情绪的和变动不居的。社会生活也正是在正式自我和表演的自我之间不断协调的过程。 6、现象学:现象学受韦伯的影响较大,代表人物舒茨,现象学社会学关注的是行动者通过哪些方式,将感觉材料转变成各种类型化或心智图像来解释社会世界。 舒茨对韦伯行动的意义与行动的动机是同一的观点提出的质疑,将行为的动机分为两类,一是因果动机和目的动机。 7、常人方法学:想要用一种科学的方式将社会世界类型化是不可能的,因此,社会学家必须以与行动者的做事方式完全相同的方式来解释社会。代表人物,[美]加芬克尔,致力于对日常生活中例行性的平凡活动进行直接经验性的研究,认为这些活动的核心特质是反身性。 8、帕森斯:自愿行动。 9、哈贝马斯:把行动分为两个主要类型:沟通行动和策略行动,但主张这两种类型的行动都是理性的,可以被观察者理解的。沟通行动理性是为了平衡把理性行动仅看作目的性的或工具性行动的片面观点,沟通行动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达成理解。 第三章理性:个人利益最大化 1、马歇尔:马歇尔体现了19世纪英国古典经济学中,我们可以发现功利主义社会学思想的基础。马从需求、个人欲望或目标的角度入手来说明人的活动,并引入效用这个关键词来点明一个行动者可能追求的各种社会对象的相对价值。 2、帕累托:与马歇尔同时代的意大利政治经济学家,帕累托最优:成功的公共决策应该建立起一种个体效用的计算方法,应该明确地以全部人口的效用最大化作为目标。 3、交换理论:关注的焦点是人们在社会互动中的成本和收益。其核心假设是,人们会理性行动,争求价值最大化。 4、其他见书P95—96 第四章结构:决定经验的隐秘模式 1、弗洛伊德(略) 2、列维:原始的思维(略)

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复习笔记

《传播学教程》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 (一)关于传播的定义与传统 1、社会学传统:美—库利——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2、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美—皮尔士——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3、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信息概念引入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二)传播的实质与其他定义 1、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2、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3、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二、传播与信息: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 (一)社会信息科学与传播学 1、社会信息与自然界的其他信息的联系和区别 A.联系(共同点):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精神内容的载体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讯号,作用于人的感觉系统并引起反馈。因此,社会信息也具有物质属性(至少就精神内容与载体的不可分离性而言)。 B.区别: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特殊性质)第一,它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两个伴随) 第二,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人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一个创造物)在此意义上,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传播学与信息科学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 (1)把信息概念引进了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理论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提高两性) (2)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使它能够把人类传播活动放在更大的系统和环境中加以考察,这有助于探索人类社会传播的一般和特殊规律。(一宽一大) (二)信息 1、信息: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最广义的信息概念。一切表述事物的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社会信息:除人的生物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3、社会学视点和信息科学视点结合的传播概念: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1、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传播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第一、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独有—多人共有。共享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第二、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①“传播和社区有共同词根,彼此不可分。”(施拉姆) ②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也可是横向的。 ③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用的姿态、措辞等无不反映其社会角色和地位。 ④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三、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任何传播都是通过信息的授受和反馈展开的社会互动。 第四、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否则传而不通,导致误解。在广义上,共通的意义空间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第五、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行为、过程、系统是人们解释传播时的三个常用概念,它们从不同角度概括了传播的另一些重要属性。 3、传播学现状:20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的社会科学和边缘学科,与诸科学联系渗透因而对象和研究领域不甚明确。分科领域(大众传播学、文化传播学、广告传播学等)繁荣,基础理论研究却显薄弱。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一)传播学及其类型 1、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信息系统,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2、系统: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3、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一切事物都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社会传播同样具有系统性。 4、社会传播五种基本类型: A.人内传播——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处理的活动。具有典型的系统性,主要表现在人体本身就是一个由相互联系、制约的各部分构成,能对个人信息进行处理的有机整体(完整的信息系统 B.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间的信息传递)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结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在这个系统里,人们通过信息的授受,保持着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关系 C.群体传播——(主指自然发生的社会群体,如家庭、亲友、社交圈等)是更大的系统,它不仅存在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这些个体系统的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群体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帮助个人实现社会化,在社会化完成之

新编地图学教程(试题及答案数套)嘉园

地图学复习 练习一: 《新编地图学教程》(第二版)毛赞猷等编 复习指导 第一章导论 一、填空: 1、地图的基本特征:遵循特定的数学法则、具有完整的符号系统、经过地图概括、地理信息的载体。 2、地图和文字一样有着4000多年的历史。 3、地图至少有四方面的功能:地图信息的载负功能、地图信息的传递功能、地图的模拟功能、地图的认知功能。 4、地图能够存贮数量巨大的地理信息,以表达它的空间结构和时间序列变化,以及各现象间的相互联系。空间结构指地理信息的空间分布规律,包括它的数量、质量特性;时间序列变化反映制图对象的动态变化,也即制图对象的历史进程、现代发展和未来趋势。 5、地图投影、坐标系统、比例尺构成地图的数学法则。 6、经过分类、简化、夸张和符号化,从地理信息形成地图信息的过程,称为地图概括。 7、地图信息由直接信息和间接信息组成。直接信息是地图上用图形符号直接表示的地理信息,如水系、居民点等;间接信息是经过解译、分析而获得的有关现象或实体规律的信息,如通过对等高线的量测而获得有关坡度、切割密度的数据和图形。 8、地图按图型划分为普通地图与专题地图。 9、虚地图是指存在于人脑中或以数字形式记录存储在电脑中的地图。前者例如心像地图,后者如数字地图。 10、实地图是地理信息可视化了的地图。例如纸质地图、屏幕地图、地球仪等。 11、地图是伴随着文字出现的,是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需要产生的。古尼罗河、黄河流域的农田水利和城郭的发展带动了天文测量、平面测量和地图制作技术。古希腊手工业作坊比较发达,地中海贸易和战争使测绘用于航海成为当时的迫切任务,他们着重于测量经纬度、研究地图投影、编绘航行地图,因而将地图测绘建立在天文——大地测量的基础上。 12、古希腊毕达哥拉斯提出大地是圆球的观念,埃拉托色尼估算出地球的一段经线弧长,以此推算出地球的大小。托勒密是西方重要的天文学家、地图学家,他的名著是《地理学指南》。 13、1978年河北省平山县出土了一块公元前310年以前铜版的“兆域图”,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平面图实物。 14、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了秦王嬴政八年(公元前239年)绘在四块松木板上的地图七幅,以水系构成地图框架,水系、居民点、交通线和地形等地图的要素和比例概念基本形成,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地理图。 15、1974年,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了三幅绘在帛上的彩色地图,这些图距今已有2200年。其中一幅属于地形图、一幅属于驻军图、一幅属于城邑图。其年代之早、地理位置之精,显示我国地图制作在当时世界上的领先地位。 16、裴秀(公元223——271年)是我国古代魏晋时期杰出的地图学家。在他主持编绘的《禹贡地域图十八篇·序》中,他总结出编纂地图的六项规则,即地图史上文明的“制图六体”。 17、裴秀总结的“制图六体”是:分率、准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其中“高下、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复习笔记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复习笔记 第一章传播学研究对象的基本问题 一、名解 1、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播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3、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 能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 面相互作用(或联系)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4、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 因此,通过传播所做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5、传播障碍:指的是在传播活动进行过程中,由于传播系统本身存在的结构性和功能性障碍,如不合理的传播制度,不畅通的传播渠道而导致的传播行为受到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的各部分的功能是否正常等等。 6、传播隔阂:指的是在传播过程之中,个体,群体,世代之间因为特定利益、价值、意识 形态和文化的差异,导致传播双方的正常传播行为受到影响,甚至严重阻碍传播行为的进展。 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以及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 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间的隔阂等等。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组织,都是具有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的主体,这里的传播隔阂,既包括无意的误解,也包括有意的曲解。 二、简答 1、传播的基本特点 答:(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 )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 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 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概述

2 社会学教程 第一章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 社会学产生的标志和条件(三个)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学研究的领域 社会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社会学的学科特点(五个) 社会学的功能★(四个) 第二章社会及其构成 什么是社会★(我国典籍中的社会、西方的社会概念、现代社会概念) 社会本质 社会的特点(多样性、复杂性、变动性) 社会的构成要素★(人、社会关系、社会行动) 文化的含义(广义与狭义) 产品文化 物质文化 工具文化 文化的分类★智能文化 精神文化规范文化 理念文化 文化的特性 文化的结构(文化元素、文化从、文化模式) 文化的功能★(整合、导向、维持秩序、传续) 文化的多样性与相对差异性 文化变迁 第三章人的社会化 人的社会化的含义★ 关于社会化研究的三种角度(个性发展角度、文化发展角度、社会结构角度)人的社会化的必要性(个人角度与社会角度)和可能性(三个方面) 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内容★(五个) 社会化机制含义

对于社会化的过程中,社会化的实施者与社会化对象的关系或机制的理解可分为三种:教化论、学习论和互动论。 社会化的机构★(家庭、同辈群体、学校、工作单位、大众传播媒介) 基本社会化、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 第四章社会互动 社会互动含义★ 不同行动主体之间的社会互动(人际互动、群体互动) 社会互动的类型★不同性质的社会互动(合作、竞争、冲突) 一种特殊的社会互动(集体行为) 社会互动的意义(三个) 社会互动理论(社会交往理论、符号互动论★、常人方法学、社会交换论★、人际互动)社会角色的含义 社会角色的特点(普遍性、具体性、复杂性、表现性) 按获得角色的方式划分: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社会角色的类型按角色规范性程度划分:规定角色与开发角色 理想角色与实际角色 角色扮演的含义★ 角色扮演的过程(了解角色期望—角色认同—角色扮演的具体过程) 角色扮演中的问题★(角色混淆、角色紧张、角色冲突、角色失败) 第五章初级社会群体 社会群体的定义 社会群体的特征(四个) 按群体规模:大群体、小群体 按成员间的亲密程度分类: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 社会群体的分类★按群体内部行为规范的正式群体: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 按群体形成的基本缘由:初级社会群体、次级社会群体 其他分类:内群体和外群体参照群体

第一章 地图学基础复习题

《新编地图学教程》(第二版)毛赞猷等编 复习指导 第一章导论 一、填空: 1、地图的基本特征:遵循特定的数学法则、具有完整的符号系统、经过地图概括、地理信息的载体。 2、地图和文字一样有着4000多年的历史。 3、地图至少有四方面的功能:地图信息的载负功能、地图信息的传递功能、地图的模拟功能、地图的认知功能。 4、地图能够存贮数量巨大的地理信息,以表达它的空间结构和时间序列变化,以及各现象间的相互联系。空间结构指地理信息的空间分布规律,包括它的数量、质量特性;时间序列变化反映制图对象的动态变化,也即制图对象的历史进程、现代发展和未来趋势。 5、地图投影、坐标系统、比例尺构成地图的数学法则。 6、经过分类、简化、夸张和符号化,从地理信息形成地图信息的过程,称为地图概括。 7、地图信息由直接信息和间接信息组成。直接信息是地图上用图形符号直接表示的地理信息,如水系、居民点等;间接信息是经过解译、分析而获得的有关现象或实体规律的信息,如通过对等高线的量测而获得有关坡度、切割密度的数据和图形。 8、地图按图型划分为普通地图与专题地图。 9、虚地图是指存在于人脑中或以数字形式记录存储在电脑中的地图。前者例如心像地图,后者如数字地图。 10、实地图是地理信息可视化了的地图。例如纸质地图、屏幕地图、地球仪等。 11、地图是伴随着文字出现的,是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需要产生的。古尼罗河、黄河流域的农田水利和城郭的发展带动了天文测量、平面测量和地图制作技术。古希腊手工业作坊比较发达,地中海贸易和战争使测绘用于航海成为当时的迫切任务,他们着重于测量经纬度、研究地图投影、编绘航行地图,因而将地图测绘建立在天文——大地测量的基础上。 12、古希腊毕达哥拉斯提出大地是圆球的观念,埃拉托色尼估算出地球的一段经线弧长,以此推算出地球的大小。托勒密是西方重要的天文学家、地图学家,他的名著是《地理学指南》。 13、1978年河北省平山县出土了一块公元前310年以前铜版的“兆域图”,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平面图实物。 14、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了秦王嬴政八年(公元前239年)绘在四块松木板上的地图七幅,

社会学概论-全国-1404

1404-全国-社会学概论 总分:100 一、单选题(共30题,共30分) 1、属于斯宾塞主要社会学代表著作的是()(1分) A:《实证哲学教程》 B:《社会动力学》 C:《社会静力学》 D:《政治经济学批判》 2、马克斯·韦伯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1分) A:社会发展 B:社会行动 C:社会心态 D:社会问题 3、达伦多夫的代表著作是()(1分) A:《社会行动的结构》 B:《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 C:《冲突的社会功能》 D:《工业社会的阶级和阶级矛盾》 4、艾尔弗雷德·舒茨创立了()(1分) A:现象学社会学 B:后现代社会学 C:理解社会学 D:符号社会学 5、在广州长兴里万木草堂开设“群学”的是()(1分) A:康有为 B:梁启超 C:章太炎 D:谭嗣同 6、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中,田野调查指的是()(1分) A:实验法 B:问卷调查 C:文献法 D:实地研究 7、定量分析的资料整理的步骤是()(1分) A:审查、分类和编码、汇总 B:汇总、分类和编码、审查 C:审查、汇总、分类和编码 D:分类和编码、审查、汇总 8、人类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被称为()(1分) A:自然资源 B:文化 C:人口 D:环境

9、某种文化元素随同社会交往而扩散,为其他社会所采借或吸收的过程,被称为()(1分) A:文化采借 B:文化冲突 C:文化传播 D:文化震惊 10、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常有一种倾向,常将自己的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看成是最好的,是优于其他民族的,这被称作()(1分) A:文化中心主义 B:文化优越主义 C:文化排斥主义 D:文化相对主义 11、再社会化也称()(1分) A:二级社会化 B:文化反哺 C:继续社会化 D:重新社会化 12、在社会化的相关理论中,科尔伯格认为道德发展分为()(1分) A:两种水平四个阶段 B:三种水平六个阶段 C:四种水平八个阶段 D:五种水平十个阶段 13、社会角色的扮演一般要经历的过程是()(1分) A:角色领悟→角色期待→角色实践 B:角色领悟→角色实践→角色期待 C:角色期待→角色领悟→角色实践 D:角色实践→角色领悟→角色期待 14、在合作的类型中,金钱借贷属于()(1分) A:指导性合作 B:制度化的传统合作 C:契约式合作 D:自发性合作 15、社会网络的形态以个人在社会网络中获得的利益来区分,可以分为()(1分) A:稳固形态和松散形态 B:互利形态和互补形态 C:封闭形态和开放形态 D:集中形态和分散形态 16、配偶双方或配偶一方曾有过婚史,而且配偶双方或一方将与前夫或前妻所生的子女带到新的家庭,这种家庭被称为()(1分) A:丁克家庭 B:断代家庭 C:重组家庭 D:残缺家庭

新编地图学教程(第三版)毛赞猷_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基本概念 1、地图: 按照一定的数学法则,将地球表面上的空间信息,经概括综合,以可视化、数字或符号形式,缩小表达在一定载体上的图形,用以传输、模拟和感知客观世界的时空信息。 2、地图学: 研究对象是地图,以地理信息可视化为核心,探讨地图的理论实质、制作技术和使用方法的综合学科。 3、地图的主要特征: 遵循一定的数学法则(比例尺、地图投影、各种坐标系)、科学的地图概括、符号系统、地理信息的载体。 4、地图的功能: 认知功能、载负功能、传递功能、模拟功能 5、地图的构成要素: 图形要素(地图所表示内容的主体,包括各种图形符号、文字注记)、数学要素(确定地图空间信息的依据,包括比例尺、地图投影和各种坐标系、控制点)、辅助要素(说明地图编制状况及为方便地图应用所必须提供的内容,包括图名、图例等)、补充说明(对主要图件在内容与形式上的补充,包括照片,文字等) 第二节成图方法 实测成图法(野外地形测图、摄影测量成图)、编绘成图法(常规编图、遥感制图)、数字制图法,我国中小比例尺地形图、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都采用编绘成图。 第三节分类 1、按缩小的程度划分:大比例尺(大于1:10万)、中比例尺、小比例尺(小于1:100万) 2、按地图的图型划分:普通地图、专题地图、专用地图和特殊地图 第四节 地图学分为理论地图学(地图概论、地图投影、地图概括、地图符号系统、地图新理论)、技术制图学(地图编制、地图整饰、计算机地图制图、遥感制图、地图制印)、应用地图学(地图分析、地图应用、地图量测、地图评价、地图信息自动分析与处理) 第五节发展历史 1、地图和文字一样有着5000多年的历史。 2、晋国的裴秀创立“制图六体”,分率(比例尺)、准望(方位)、道里(距离)、高下(相对高程)、方邪(地面坡度起伏)、迂直(实地的高低起伏与平面图上距离的换算) 3、清初康熙年间测绘《皇舆全览图》奠定了中国近代地图测绘的基础。改图以实测的经纬点为依据,采用梯形投影法,在图上绘出经纬网,这在地图学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4、清光绪十二年开始全国规模《大清会典舆图》,它是中国传统古老的制图方法向现代制图方法转变的标志。 5、最古老的地图是距今约4700年左右的苏美尔人绘制的地图和距今约4500年左右的古代巴比伦地图。 6、阿那可西曼德提出地球是椭圆形的假设,埃拉托色尼第一次编制了把地球当作球体的地图;吉帕尔赫创立了透视投影法;托勒密所著《地图学指南》是古代地图制图学的一部巨著。

(2020年7月整理)《新编地图学教程》复习提纲.doc

《地图学》复习提纲 练习一: 《新编地图学教程》(第二版)毛赞猷等编 复习指导 第一章导论 一、填空: 1、地图的基本特征:遵循特定的数学法则、具有完整的符号系统、经过地图概括、地理信息的载体。 2、地图和文字一样有着4000多年的历史。 3、地图至少有四方面的功能:地图信息的载负功能、地图信息的传递功能、地图的模拟功能、地图的认知功能。 4、地图能够存贮数量巨大的地理信息,以表达它的空间结构和时间序列变化,以及各现象间的相互联系。空间结构指地理信息的空间分布规律,包括它的数量、质量特性;时间序列变化反映制图对象的动态变化,也即制图对象的历史进程、现代发展和未来趋势。 5、地图投影、坐标系统、比例尺构成地图的数学法则。 6、经过分类、简化、夸张和符号化,从地理信息形成地图信息的过程,称为地图概括。 7、地图信息由直接信息和间接信息组成。直接信息是地图上用图形符号直接表示的地理信息,如水系、居民点等;间接信息是经过解译、分析而获得的有关现象或实体规律的信息,如通过对等高线的量测而获得有关坡度、切割密度的数据和图形。 8、地图按图型划分为普通地图与专题地图。 9、虚地图是指存在于人脑中或以数字形式记录存储在电脑中的地图。前者例如心像地图,后者如数字地图。 10、实地图是地理信息可视化了的地图。例如纸质地图、屏幕地图、地球仪等。 11、地图是伴随着文字出现的,是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需要产生的。古尼罗河、黄河流域的农田水利和城郭的发展带动了天文测量、平面测量和地图制作技术。古希腊手工业作坊比较发达,地中海贸易和战争使测绘用于航海成为当时的迫切任务,他们着重于测量经纬度、研究地图投影、编绘航行地图,因而将地图测绘建立在天文——大地测量的基础上。 12、古希腊毕达哥拉斯提出大地是圆球的观念,埃拉托色尼估算出地球的一段经线弧长,以此推算出地球的大小。托勒密是西方重要的天文学家、地图学家,他的名著是《地理学指南》。 13、1978年河北省平山县出土了一块公元前310年以前铜版的“兆域图”,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平面图实物。 14、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了秦王嬴政八年(公元前239年)绘在四块松木板上的地图七幅,以水系构成地图框架,水系、居民点、交通线和地形等地图的要素和比例概念基本形成,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地理图。 15、1974年,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了三幅绘在帛上的彩色地图,这些图距今已有2200年。其中一幅属于地形图、一幅属于驻军图、一幅属于城邑图。其年代之早、地理位置之精,显示我国地图制作在当时世界上的领先地位。 16、裴秀(公元223——271年)是我国古代魏晋时期杰出的地图学家。在他主持编绘的《禹贡地域图十八篇·序》中,他总结出编纂地图的六项规则,即地图史上文明的“制图六体”。 17、裴秀总结的“制图六体”是:分率、准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其中“高下、

古典及现代社会学理论复习题(含答案)

1、简述西方社会学理论发展的三阶段及其主要代表理论。 1)古典社会学理论阶段: 涂而干(实证主义传统)、韦伯(人文主义传统)、马克思(批判主义传统)2)现代社会学理论阶段:结构功能主义/交换论/冲突论/功能主义/结构主义、社会行动理论/符号互动论/现象学/常人方法学、批判理论/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 3)当代社会学理论阶段:新功能主义系统功能主义、结构化理论理性选择理论、沟通理论后结构主义. 2、简述西方社会学理论三大研究传统的主要主张。 1)实证主义传统孔德、斯宾塞倡导,涂尔干正式确定。基本观点:社会科学应该以自然科学为标准模式建立统一的知识体系,自然科学的目的就在于对现象的因果关系做出说明/解释,并在此基础上对现象的未来发展趋势作出预测。以数学和统计学为取向,特别注重量化的研究方法,并强调研究程序的可重复性和可验证性。 2)人文主义传统韦伯开创。基本观点:社会现象不同于自然现象,有其独特的性质和规律,所以不能盲目仿效自然科学来研究社会现象。社会学理论研究的目的在于理解而不是说明,理解行动者赋予其行动及其生活世界的主观意义。 3)批判主义传统马克思开创。基本观点:社会学理论知识的主要任务和作用在于对现实社会的批判性检视,从而改造现实社会,而不是维护和修补现存社会结构作单纯性解释。通过对社会的批判来推动知识的反思性发展,以此来引导社会秩序的建立。 3、孔德社会学中“实证”的含义。 1.真实:指知识要注重研究我们的智慧真正所能及的事物,撇开虚幻神秘的东西。 2.有用:知识必须能够有益于不断改善我们个人和集体的现实境况,反对以知识去满足人的无用的空泛的好奇心。 3.肯定:必须善于在个体中建立合乎逻辑的和谐,在整个群体中形成一致的精神,以免引起无穷的疑惑和无尽的争论。 4.精确:我们的知识与现象的性质相协调,并符合我们的需要所要求的精准度,抛弃模糊的认识和主张。 5.相对:知识具有相对的意义,必须反对以往哲学追求绝对知识的倾向。知识之所以是相对的,是因为人们对现象的研究总是受到内在和外在状况的限制。 4、简述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论”。 社会是一个实体,而且是一个有机实体。 (1)所谓生长过程,是指社会规模由小到大的变化。 (2)结构的进化,是指社会组织形式由简单到复杂的改变。 (3)功能分化,这是伴随着社会结构进化而产生的一种必然现象。 (4)相互依赖,是指执行各种不同功能的社会各部分之间相互联系和制约。 与生物有机体间的差异: 1.生物有机体是一个结合紧密的整体,而社会有机体是松散的整体。 2.生物有机体中意识集中于机体的一定部位,而在社会中,意识通常分布于组成它的各个分子(即每个人上),因此它的每个成员都具有程序大体相当的感受能力。 3.生物有机体中部分是为整体而存在,社会有机体中,社会整体作为部分成员的幸福服务。 5、社会事实 社会事实是社会学独特的研究对象。“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换一句话说,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病具有其固定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做社会事实。”社会事实的三个基本特征:外在性(客观性)、强制性、普遍性。 6、集体意识 集体意识是指“社会成员平均共有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机械团结以强烈的集体意识为基础,在机械团结占主导地位的社会里,集体意识几乎笼罩着个人意识的绝大部分,社会强制与禁令支配了生活的大部分。在分化的有机团结社会里,集体意识不是表现为具体规范上的统一,而是表现为抽象价值层次上的一致。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复习详细笔记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最新复习详细笔记 第一章传播学研究对象的基本问题 一、名解 1、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播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3、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或联系)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4、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做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5、传播障碍:指的是在传播活动进行过程中,由于传播系统本身存在的结构性和功能性障碍,如不合理的传播制度,不畅通的传播渠道而导致的传播行为受到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的各部分的功能是否正常等等。 6、传播隔阂:指的是在传播过程之中,个体,群体,世代之间因为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的差异,导致传播双方的正常传播行为受到影响,甚至严重阻碍传播行为的进展。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以及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间的隔阂等等。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组织,都是具有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的主体,这里的传播隔阂,既包括无意的误解,也包括有意的曲解。 二、简答 1、传播的基本特点 答:(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答:(1)是一个开放性系统;(2)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