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隋唐的行政管理同步练习(一

第四章   隋唐的行政管理同步练习(一
第四章   隋唐的行政管理同步练习(一

第四章隋唐的行政管理同步练习(一)

第四章隋唐的行政管理

同步练习(一)

一、单项选择题

1.集汉晋以来职官制度之大成,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中央行政体制的基本框架的朝代是( )

A.隋 B.唐

C.宋 D.明

2.唐代主管官员的考课的是 ( ) A.尚书令 B.枢密院

c.吏部 D.礼部

3.唐中晚期后,成为与政事堂并列并在权力上超过政事堂的新机构是 ( )

A.尚书省 B.枢密院

C.翰林院 D.中书省

4.唐中期后,翰林学士开始具有草诏权,改变了过去一切诏书由( )制作的方式

A.尚书令 B.门下侍郎

c.中书侍郎 D.中书舍人

5.唐九寺五监中与刑部职掌相关的是 ( ) A.卫尉寺 B.太仆寺

c.大理寺 D.宗正寺

体行政法规是 ( )

A.律 B.令

C.格 D.式、

12.在行政执行过程中,各机关互通信息的文书称 ( )

A.符 B.刺

C.移 D.关

13.隋唐时期选拔官员的途径很多,其中最为主要的途径是 ( )

A.荐举 B.征辟

C.进入幕府 D.科举

14.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是在 ( ) A.西汉 B.东汉

c.隋朝 D.唐朝

15.《唐六典》规定选士权属于 ( ) A.户部 B.吏部

c.工部 D.礼部

16.唐代御史台下没有设立的机构是( ) A.贡院 B.台院

B.殿院 D.察院

17.隋唐时期,主管文教事务的机构是( ) A.光禄寺 B.太常寺

C.少府监 D.国子监

18.唐代地方行政的中坚是( )

A.州 B.府

C.郡 D.道

19.隋代规定由皇帝直接任命的官员的品级是( )

A.五品以上 B.六品以上

C.七品以上 D.八品以上

20、唐代科举中由武则天增设的考试程序是( )

A.武举 B.州试

C.会试 D.省试

21.唐代科举中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是( ) A.制科 B.常科

B.荐举 D.察举

22.流外入流是指在各级政府机构办事的吏员人仕的一种方式,吏员的品级在 ( ) A.九品以下 B.八品以下

C.七品以下 D.六品以下

23.形成二省执要、尚书奉行体制的朝代是( )

A.秦汉 B.隋唐

C. 宋

D.明

24.唐代由中书舍人所制诏书称为 ( )‘

A.内制 B.外制

C.中书制 D.舍人制

二、多项选择题

1.唐代吏部铨选官员的标准有()A.身(体貌丰伟) B.言(言辞大方) c.书(书法工整) D.血(血统高贵) E.判(判词通顺)

2.隋唐时期选拔官员的途径有()A.科举 B.门荫 C.行伍 D.流外人流 E.进入幕府

3.隋代中央监察机构有

A.御史台 B.肃政台 C.谒者台D.宪台 E.司隶台

4.三司会审的三司是()

A.吏部 B.刑部 c.大理寺 D.太常寺 E.御史台

5.唐代决策文书的种类有()

A.册书 B.制书 C.敕 D.律

E.令

6.唐代行政运行的规范性规定形式有()A.律 B.令 C,格 D.式 E.关7.唐代依汉代西域都护之例,所设的都护府有()

A.安西 B.安北 C.单于 D.安东 E.安南

8.唐中期以后,周边各少数民族建立小王国实行可汗制的有()

A.突厥 B.南诏 C.吐番 D.回纥E.东方渤海

9.唐代中书门下政事堂在正厅之后设对口指挥尚书六部的机构有 ( )

A.吏房 B.枢机房 C.兵房 D.户房 E.刑房

10.在唐的九寺五监中,与礼部职掌相关的有( )

A.宗正寺 B.太常寺 C.光禄寺D.鸿胪寺 E.国子监

11.隋唐时期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的行政管理机关有( )

A.都护府 B.羁縻州 C.羁縻府

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

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 第一章隋和初唐文学 1. 隋代的代表作家有薛道衡,卢思道,隋唐之际独树一帜的诗人当属王绩。 2宫廷文人:魏征,上官仪,沈佺期,宋之问。沈宋的成就主要是使律诗进一步定型规范化。3.“文章四友”是指李峤、苏味道、崔融、杜审言。其中以杜审言的成就最高,杜审言最善长五律,《诗薮》称他为初盛唐五律之冠。 4.。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在思想性格、生活遭遇、文学主张,以至于创作实践上都有许多共同倾向,故合称“初唐四杰”。代表作品有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阁诗》、《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杨炯《从军行》,卢照邻《行路难》,骆宾王《从军行》,《在狱咏蝉》,《代李敬业讨武氏檄》。初唐四杰总体创作特征(文学史地位):一、自觉的批判齐梁文风。因为四杰主张上都反对华而不实的绮靡文风,抒发真情实感。二、内容上都有较大开阔。三、为结束齐梁文风,开启盛唐之音作出功不可没的贡献。 5. 陈子昂比四杰更明确地批判了齐梁之风,为唐代文学的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他在明确批判了六朝以来“采丽竞繁”,“逶迤颓靡”的不良文风,而且大力提倡汉魏与正始之音,并准确地概括出他们最主要特色:“风骨”与“兴寄”。陈子昂的《感遇》三十八首是模仿阮籍《咏怀》八十二首的。 第二章盛唐诗歌 1.王维成就最高的是山水田园诗,诗风多样,基调自然优美,清雅冲淡。“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代表作品有:《山居秋暝》、《汉江临泛》、《鹿柴》、《辛夷坞》、《观猎》、《相思》、《送元二使安西》等(书P170-173识记篇名和重点句子) 2. 孟浩然作品主要有《归故园作》、《过故人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春晓》等(与王维分辨开) 3.著名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崔颢、李颀、王翰等。 4 王昌龄代表作有《从军行》、《出塞》、《闺怨》、《芙蓉楼送辛渐》等。被称为“七绝圣手” 王之涣代表作有《凉州词》、《登鹳雀楼》等。 李欣代表作有《古意》、《古从军行》。 崔颢代表作有《黄鹤楼》、《赠王威古》。

隋唐五代史教案增补

隋唐五代史专题教案 隋唐五代史课程的主要问题 1、隋唐五代史研究的基本史料(包括书名、作者、性质,应了解 10种以上); 2、对唐代作为中国古代社会发展鼎盛时期的认识; 3、秦汉——隋唐时期中国社会发展地理格局的变化及其意义; 4、南北朝-唐-宋社会变迁的主要表现:关于“贵族社会论”和“唐 宋变革论”的认识; 4、唐代官僚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科举制度、实行情况及其社会 影响; 5、隋唐五代重大政治历史事件的解释:所谓“中央革命”和“地方革 命”; 6、经济发展的基本面貌,经济制度变革和经济重心南移问题; 7、外来文化特别是佛教兴盛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8、日常生活和社会习俗的演变 要求至少认真阅读一部隋唐五代史著作和若干篇论文,并作简要评论。 第一讲:隋唐五代社会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生态基础(2学时) 重点问题: 1、隋唐五代时期的气候变迁及其影响 1)竺可桢、满志敏、蓝勇、刘昭民等人的成果和观点;

2)继魏晋南北朝气候寒冷期之后,隋代至唐初处于温暖湿润期,气候与现代大体相当; 3)气候转向温暖湿润有利于农牧生产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物质生活与政治状态; 4)补充介绍历史上亚欧大陆农耕和游牧两个世界的互动关系,以及气候变迁在其中所发挥的显著作用; 5)讲述历史上周期的气候冷暖变迁与社会变动之间的相关性。 2、黄河和长江中下游生态环境的基本面貌 1)黄河中下游地区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包括气候、地形、地势、植被、水文和土壤情况);隋唐与当代北方生态面貌之比较; 2)“黄河安流”:安流的原因,对隋唐五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3)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生态环境的基本特征: A、六朝以来长江中下游环境的变迁; B、大部分地区仍处于初步开发、或几乎未被开发的状态(可以“瘴气”为例深入说明); C、补充说明自上古以来汉族社会对南方认识的逐渐扩展和深入; D、汉族南迁与南方地区的汉化过程; E、中国历史空间格局的变化——由黄河轴心时代向黄河长江双轴时代的转变。 3、隋唐五代的人口及其分布格局的变化 1)隋朝人口:4600万;

第四章 魏晋至隋唐五代

第四章魏晋至隋唐五代的语言研究 第一节音韵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魏晋以后音韵研究兴盛的原因 二反切的产生 反切是我国古代给汉字注音的一种方法,它利用两个汉字来拼读另一个汉字的读音。反切两字连用,大概始于唐宋间。陆德明、张守节认为反切创自孙炎。孙炎三国时人,出生于东汉末年。反切产生于东汉末年,曹魏以后才得以推广。 关于反切起源,有外来和土生两派意见。外来派认为出自西域,土生派则认为古代的合音字即反切之始。 反切产生的原因当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去分析。 反切创立在我国语言学史上,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三四声的发现 古人对汉语声调是有所察觉的。 汉语的平、上、去、入四声虽然是周颙、沈约等人确定的。 四声的建立也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四《声类》和南北朝韵书 第二节颜之推的语言文字研究 一颜之推简介 二颜之推的方言研究 三颜之推的文字训诂研究 第三节《切韵》和唐代韵书 一陆法言的《切韵》 1 作者及写作背景 2 《切韵》内容和体例 3 《切韵》的地位和影响 《切韵》在汉语史和中国语言学史上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二唐代韵书 1 王仁煦的《刊谬补缺切》 2 孙愐的《唐韵》 3 李舟的《切韵》 第四节字母和等韵之学的产生 一字母的创制 音韵学中,表示声母的代表字叫“字母”,简称“母”,又叫“纽”。 与《切字要法》相比,守温的贡献有: 1 守温为每一个声母规定了一个固定的代表字,这个字代表了整个的一类声母,

有相当于音标的作用。《切字要法》只是任意罗列两个双声字。 2 守温首次明确地按照发音部位对声母进行了分类,分出了唇、舌、牙、齿、喉音。 3 开始按照发音方法区分字母,在喉音下进一步区分为喉中音清和喉中音浊两类。为以后三十六字母系统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等韵之学的兴起 等韵学大盛于宋元以后,产生于唐代。 以等分韵进而发展为等韵图。等韵图实际上是以声韵调相配合的拼音表,把每一个字(以韵书小韵的领头字为代表)的音节结构用图表的方式全面展示出来。 第五节魏晋至唐代的训诂学 一魏晋至唐代的训诂学概述 1 扩大了古书的注解范围。 2 训释的重点由汉代主要偏重于字义的解释,转向为重视义理的阐发 3 出现了“义疏”和“集解”。 4 出现了大量的训诂学专著。 二郭璞的《尔雅注》《方言注》 三《五经正义》和《文选注》 四张揖的《广雅》 五《经典释文》和《一切经音义》 第六节魏晋至唐代的文字学 一《字林》和《玉篇》 二唐代正字法著作 三李阳冰对《说文》的刊定和整理

第四章 隋唐的行政管理同步练习(二)

第四章隋唐的行政管理 同步练习(二) 一、填空题 1.时期,中国封建国家的行政体制趋于成熟和定型,行政管理走向制度化和法律化。 2.隋朝确立了中央行政体制的基本框架。 3.隋代三省制度中,实际成为行政运转的轴心所在。 4.唐代将宰相议事之所迁往门下省,并改称。 5.唐玄宗时,政事堂改称。 6.唐中晚期,权力上升,事实上成为与政事堂并列的新宰相府。 7.唐翰林学士所制诏出自禁中,称“”,中书舍人所制诏称“”。 8.唐代实行三省执要的体制。 9.隋唐中央政府职能机构以尚书六部为主,以诸、为辅。 10.唐初在周边少数民族地区设置了一种带自治性质的地方行政机构,称。 11.南诏中央在国王之下设六人,相当于唐之宰相。 12.吐蕃王称。 13.中国最早的独立而自成体系的行政法典是《》。 14.唐代诏敕的草拟和颁行有和两个过程。 15.唐代以敕的形式颁布的具体行政法规称为。 16.唐尚书省为落实诏敕所制订的文件称“”。 17.隋代中央监察机构为、和。 18.监察御史奉旨按巡按州县,对各地州、县事务实施监督,称。 1 9·唐代科举包括和两大类。 20.唐明经科以考核家经典为主,进士科以测试考生为主。 21.唐代常科考生来源一是,二是。 22.武则天时在科举考试的省试之上又增加了。 23.隋代将官吏任免权收归。 24.唐代官员每十天休假一天,称。 25.唐代任命某官员负责处理专门事务,称为。 26.唐代差遣可归结为“”和“”两大类。 27.唐代职事官量才任使,散官则按而叙。 28.唐代官员考核的标准是“”。 29.唐代官员俸禄形式有、两种,高级官员还有形式的俸禄。 二、单项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将其选出并把它的标号写在题后括号内) 1.( )正式规定三公均不参加政府机构的活动。 A.隋文帝B.隋炀帝 C.唐太宗D.唐玄宗 2.正式设置翰林学士院的是( ) A.唐高宗B.唐太宗 C.武则天D.唐玄宗 3.隋唐职掌人事的部门是( ) A.吏部B.户部

隋唐五代作家简介

隋唐五代作家简介 魏征(580~643)字玄成,唐初政治家,官至侍中,封郑国公。《谏太宗十思疏》选自《魏郑公文集》。 王勃(650~676)字子安,唐代文学家。“初唐代诗人、书法家。所作《回乡偶书》(七绝)为传诵名篇。 王之涣(688~742)字季波,唐代诗人,他的《凉州词》《登鹳雀楼》是唐代绝句珍品。 孟浩然(689~740)唐代山水田园诗人。《过故人庄》(五律)描绘了绿水青山的田园风光和真切感情。《春晓》(五绝)写春晓之景及早春之情,成为流传千古的小诗。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边塞诗人,擅长七绝,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从军行》七首、《芙蓉楼送辛渐》和《出塞》都很有名。王维(701~761)字摩诘,官到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名篇有《鸟鸣涧》(五绝)《送元二使安西》(七绝)《观猎》(五律)。“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及苏轼赞王维之语。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出生于中亚碎叶,唐代浪漫主义诗人。官至供奉翰林。因性格傲岸,不为权贵所容,使他对腐朽社会加深了认识,写下了抨击帝王权贵荒淫奢侈和控诉现实政治黑暗的诗篇。有五绝《静夜思》《秋浦歌》,七绝《望天门山》,五律《送友人》,七古《梦游天姥吟留别》《行路难》,著有《李太白全集》。 高适(702~765)字达夫,唐代边塞诗人,诗作对当时的边地形势和士兵疾苦均有反映,代表作《燕歌行》。著有《高常侍集》。课文选了《别董大》(七绝)。崔颢(704~754)唐代诗人,开元进士,官至司勋员外郎。所作诗慷慨豪迈。《黄鹤楼》(七律)甚得李白推崇,明人辑有《崔颢集》。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诗中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出生于巩县(河南)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曾漫游各地,寓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中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一度任剑南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其作品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诗集》,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组诗“三吏”、“三别”。 岑参(714~770)唐代诗人,官至嘉州刺史。从军多年,对边塞生活体验深刻,有《岑嘉州集》。代表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七古)。 韩愈(768~842)字退之,南阳(河南)人,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唐代散文家、诗人,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刘梦得文集》,《陋室铬》选自《全唐文》。《竹枝词》《柳枝词》等级组诗别开生面。《天论》三编具有相互唯物主义思想,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出自《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深寓哲理,脍炙人口。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曾官太子少傅,又称白太傅。唐代诗人,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著有《白氏长庆集》。是新乐

第四章 唐代服饰

第四章唐代服饰 概述 ?隋、唐、五代十国 ?唐代承袭了先前历代的冠服制度,同时,又通过丝绸之路与和平政策与异族同胞及异域他国交往日密,博采众族之长,成为服饰史上的百花争艳的时代。其辉煌的服饰盛况是中国服饰史上的耀眼明珠,在世界服饰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祭服—冕服 ?隋唐五代时期的祭服为冕服。 ?隋初皇帝衮冕:冠十二旒,垂白玉珠,上衣玄色,饰山、龙、华虫、火、宗彝五章,下裳纁色,饰藻、粉米、黼、黻四章,衣裳共九章。大带,素面朱里,缘边上朱下绿。朱袜,赤舄等。?与汉服相比,变化较大的是玉具剑和饰有三环的小双绶,形成新的冕服装饰风格。?隋炀帝恢复皇帝的大裘冕和衮冕的十二章制度。 ?唐代重视祭服,在承袭隋制的基础上加以完善,制定出君臣不同等级规格的祭服制度。?后改六种只适用衮冕作为祭服,天子的冕冠仍以白珠为旒,衣裳文章的布局为衣八章,裳四章,另外冕服多了一条环绕于冠顶,垂于身前的“天河带”。 ?皇太子冕服为衮冕,用九旒九章,旒珠为白玉。 ?五品以上官员冕服分为衮冕、鷩冕、毳冕、絺冕、玄冕五等,垂旒依次为: ?一品九旒九章衮冕,垂旒为青珠; ?二品鷩冕,八旒七章 ?三品毳cui冕,七旒五章 ?四品絺chi冕,六旒三章 ?五品玄冕,五旒一章。 朝服 ?朝服:为次于冕服的第二等礼服。 通天冠服:天子之最隆重朝服,主要用于冬至朝贺等活动。冠梁在唐代已被增至24梁,衣服包括绛纱质大袖袍,红罗裳,白纱中单,白襦裙,白袜黑舄等,再附以绛纱蔽膝,曲领等。?远游冠服:为皇太子及亲王的最隆重之朝服。 ?朝中品官的朝服也称“具服”,沿袭北朝。皇太子的朝服也称“具服”。 ?分文武两类: ?文官:进贤冠,以梁划等,分为三二一档,绛纱单衣,白襦裙,白袜,黑舄等,配有革带,方心曲领,蔽膝,佩绶,纷,剑等,六品以下去剑佩绶,七品以白笔代簪,八九品去白笔,以履代舄。 ?武官,平巾帻,大袖衣,大口裤,乌皮靴。

第四章 第五节 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 人教版

第五节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一)、社会经济繁荣的原因 (二)、农业发展特点: 1、江南土地资源的进一步开发 2、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3、农田水利灌溉的发展 4、农具的改进:筒车、曲辕犁、钢刃铁农具 5、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三)、手工业发展特点: 1、手工业类型: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农民家庭手工业 2、手工业发展特点:产地广、规模大、分工细、产量和品种多、技艺高 (四)、商业发展繁荣:交通发达、货币统一、市场发达、商人队伍庞大 (五)、城市的兴旺:1、长安、洛阳 2、扬州、成都 3、汴州、广州 二、能力培养目标: (一)、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与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对比学习,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和把握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繁荣的表现及成就,培养其归纳、对比和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二)、通过指导学生对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繁荣原因的分析以及农业、手工业发展与商业繁荣和城市兴旺关系的分析,加强学生对事物之间因果联系的认识,培养其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与经济辩证关系的原理,分析和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一)、通过对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繁荣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社会的稳定市场经济发展和繁荣的前提条件。 (二)、通过对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繁荣的成就以及国际地位和影响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繁荣时期,并处于当时的世界领先地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起振兴中华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为什么说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发展的时期? 说明:每一节教材的重点只有一个,那就是它所要阐述的中心问题。它与知识要点之间是统领与被统领的关系,每一个知识要点都是为了说明重点而设计的。本节教材所阐述的中心问题正是隋唐时期封建经济的空前繁荣发展,教材中每一个知识要点都是在说明这一中心问题。 二、难点:隋唐时期社会经济发展与政治的关系 有关的生产技术问题 说明:本课的重点是经济的繁荣,经济繁荣的原因分析就构成本课的一个难点,特别是将要涉及到政治与经济的辩证关系原理,这一原理在历史学习中的应用正是学生的弱点,因此运用这一原理来分析具体的历史现象,就成了本课的一个难点。大多数学生缺乏社会生产实践经验,对古代社会的生产技术问题理解起来就会更加困难,而对生产技术的学习和了解,对于理解本课重点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中有关的生产技术问题就成为了本课的又一个难点。 [教学模式] 导读和研讨式 说明:什么样的课堂模式最能反映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中心问题。导读和研讨这两种

第四章 隋唐五代

第四章封建史学的成熟——隋唐五代史学 一、史馆制度的确立和唐代官修史书的成就 隋唐五代是中国封建史学的成熟时期。经过魏晋南北朝四百多年分裂割据之后,隋唐时期中国出现了空前的大统一。特别是唐代,经济繁荣,中外交往频繁,文化发达,为史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五代时期,中国再次处于分裂割据状态,但统治者重视史学的传统被继承下来,史学仍处于发展之中。总之,这一时期封建史学的成熟表现在多个方面,史馆制度的确立和大量官修史书的出现,就是其重要的表现。 1、史馆制度的确立: ①隋代的修史机构及史官制度: 隋朝建立后,结束了几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国家的统一,为史学的发展提供了条件。隋初,秘书监牛宏“请开献书之路”,隋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经过多方搜求,当时存放图书的“嘉则殿遂至三十七万余卷”,修史有了较好的基础,可惜一则隋文帝、炀帝对史学都不够重视;二则隋朝国运短促,大规模的修史还未及展开已经覆亡。隋代的修史机构,继承了北齐以来设官修史的传统,以宰相监修国史。但此时史馆制度仍未真正建立起来,宰相监修不过挂名而已。只有隶属于秘书省的著作曹,才是真正的修史部门。 这一机构始建成于开皇初年,主要撰修前代史、国史和采集民间歌谣,撰集成书。著作曹有郎、佐郎、校书郎、正字等,共14人(隋时人数时有变动,少时10人,多时达40人),国史撰修由著作郎主持。除此,还有修史臣和同修国史等。隋初由著作郎负责撰起居注、实录等,开皇十三年(593)后,以隶属门下省的员外散骑侍郎掌起居注。大业元年(605),减内史舍人4名,加置起居舍人2名。这是中国史官制度史上第一次设专职起居注官员,它进一步完善了中国古代的记注制度,是中国古代史官制度发展上的重要事件。它为国史撰修建立了一套官方史料系统,编年体实录、纪传体国史都是在此史料系统之上修撰写成的。这种记注制度被一直沿用到清代,对后代修撰前代史起了重要的作用。 隋朝虽有专职史官,但若遇有较大规模的编撰工作,还是会临时抽调大批才学之士参与。隋统治者对史书修撰控制较严,著作官的选任都很谨慎,选官标准前后也有变化。前期多为才学之士,后期则以皇帝身边的亲信大臣为主。 ②唐代的史馆及修史制度: 唐承隋制,初期史官建置大体与隋同,只是略有变动,但唐统治者十分重视史学,唐初统治者在组织编撰前代史的同时,又通过史馆控制史书的修撰。贞观三年(629),太宗于禁内置使馆,隶门下省,以后史馆制度逐渐完善起来。开元二十五年(737)改史馆隶中书省。史馆成为撰修国史的专门机构,取代了原来著作局的工作。著作局不再负责史书的修撰,虽然仍隶属秘书省,由著作郎、佐郎分判局事,但已只是专门“掌修撰碑志、祝文、祭文”。著作局的官员如著作郎、佐郎等只有黄帝诏准参修国史,才能兼史职,到史馆修史。从此,史馆成为皇帝直接控制下的门下省的一个常设机构,国史修撰与一般文书的编撰有了各自不同的机构。 唐代宰相监修国史的制度进一步明确,成为定制。监修者均为中书门下三品以上长官。唐代宰相监修国史与前朝不同,有着明确的责任:首先是领旨接受修

第四章 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时期

第四章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时期 第五节隋唐社会经济的繁荣【知识体系】 一、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繁荣的原因 1. 2. 3. 4. 5. 6. 7. 二、农业发展的表现 1.表现 (1) (2) (3) 2.存在问题 三、手工业 隋唐时期手工业发展特点表现: 1. 2. 3. 4. 四、商业 商业发展的表现 1.关于"市": (1) (2) (3) (4) (2)关于商人 (3)唐朝城市的兴旺: ① ② 【重点、难点分析】 1.隋唐时期农业发展的原因及启示1) 2) 3) 4) 5) 6) 2.隋唐时期商业发展的原因、特点原因 1) 2) 3) 4) 5) 特点 1) 2)

【知识联系】 1.概述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江南农业发展 的原因、特点表现及对我国经济格局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 原因 特点表现 影响 隋唐时期 原因 表现 影响 2.结合史实指出隋唐时期经济发展的状况与魏晋南北朝和相比的主要差异,并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 差异 原因 【巩固练习】 1——15题的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选出正确答案。 1.下列诗句描绘的是隋唐的经济状况,其中对经济持续发展不利的是 A.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 B.药圃茶园为产业,野麋林鹤是交游 C.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D.海将盐做雪,山用火耕田 2.关中地区(陕西中部)是我国古代政治和经济的中心区域,后来,由于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恶化而丧失其重要地位。中国的统治中心迁离此地区是在 A.汉末三国的战乱时期 B.唐朝前期盛世局面的结束 C.唐朝灭亡后的战乱时期 D明朝在长江流域建都时 3.唐朝社会经济繁荣的景象,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农具改进,筒车和曲辕犁出现 B.手工业有不少新产品,如唐三彩等 C.商业流通规范,货币品种单一 D.唐朝后期有“天下之盛,扬为首”的说法 4.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比欧洲地中海的金融机构早六、七百年,它是 A.钱庄B.邸店 C.柜坊D.票号 5.下列关于唐朝市场的表述,准确的是 ①政府对城市的市场进行严格的管理②“草市迎江货”反映了长江沿岸城市的繁盛③繁华的夜市是唐前期中原城市的一大特点④市场金融服务领先于欧洲 A.①②B.①④ C.③④D.②④ 6.历史上曾有“天下之盛,扬为首”之说,扬州成为全国繁华的工商业城市是在 A.东晋B.唐朝 C.南宋D.明朝 7.唐朝时期,农业有了较快发展的原因有 ①唐太宗的存百姓思想②曲辕犁、筒车等新生产工具的使用③高产农作物的引进④纳银带役

第四章隋唐的行政管理同步练习

第四章隋唐的行政管理 同步练习(一) 一、单项选择题 1.集汉晋以来职官制度之大成,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中央行政体制的基本框架的朝代是( ) A.隋B.唐 C.宋D.明 2.唐代主管官员的考课的是( ) A.尚书令B.枢密院 c.吏部D.礼部 3.唐中晚期后,成为与政事堂并列并在权力上超过政事堂的新机构是( ) A.尚书省B.枢密院 C.翰林院D.中书省 4.唐中期后,翰林学士开始具有草诏权,改变了过去一切诏书由( )制作的方式 A.尚书令B.门下侍郎 c.中书侍郎D.中书舍人 5.唐九寺五监中与刑部职掌相关的是( ) A.卫尉寺B.太仆寺 c.大理寺D.宗正寺 6.唐代设置了作为监察区的( )以加强中央对全国的行政管理 A.道B.州 C.路D.行省 7.唐代的刺史是() A.中央派出的监察官B.郡县长官 c.州的长官D.道的长官 8.唐中期以后,周边各少数民族相继建立起小王国,其中基本照搬唐朝三省六部制而略有改动的是( ) A.突厥B.回纥 C.南诏D.渤海 9.我国最早的独立而自成体系的行政法典形成于( ) A.汉朝B.唐朝 C.宋朝D.明朝 10.颁布重大行政命令,用黄麻纸书写的诏书称( ) A.册书B.制书 C.敕D.诰 11.唐代的行政执行已趋于制度化和法律化,有严格的法规上的规定,其中以敕的形式颁布的具体行政法规是( ) A.律B.令 C.格D.式、

12.在行政执行过程中,各机关互通信息的文书称( ) A.符B.刺 C.移D.关 13.隋唐时期选拔官员的途径很多,其中最为主要的途径是( ) A.荐举 B.征辟 C.进入幕府D.科举 14.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是在( ) A.西汉B.东汉 c.隋朝D.唐朝 15.《唐六典》规定选士权属于( ) A.户部B.吏部 c.工部D.礼部 16.唐代御史台下没有设立的机构是( ) A.贡院B.台院 B.殿院D.察院 17.隋唐时期,主管文教事务的机构是( ) A.光禄寺B.太常寺 C.少府监D.国子监 18.唐代地方行政的中坚是( ) A.州B.府 C.郡D.道 19.隋代规定由皇帝直接任命的官员的品级是( ) A.五品以上B.六品以上 C.七品以上D.八品以上 20、唐代科举中由武则天增设的考试程序是( ) A.武举B.州试 C.会试D.省试 21.唐代科举中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是( ) A.制科B.常科 B.荐举D.察举 22.流外入流是指在各级政府机构办事的吏员人仕的一种方式,吏员的品级在( ) A.九品以下B.八品以下 C.七品以下D.六品以下 23.形成二省执要、尚书奉行体制的朝代是( ) A.秦汉B.隋唐 C. 宋 D.明 24.唐代由中书舍人所制诏书称为( )‘ A.内制B.外制 C.中书制D.舍人制

隋唐五代史读书报告

《隋唐五代史》读书报告 作者 本书作者:吕思勉,字诚之。他从二十三岁起就决心现身于祖国的学术事业,潜心研究历史。他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是唯一一位在通史、断代史等诸多领域作出重大贡献的历史学家,著有很多历史著作,如《白话本国史》、《吕著中国通史》《先秦史》《秦汉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等。我读了他的《隋唐五代史》一书。 总论 《隋唐五代史》的体例与《先秦史》、《秦汉史》、《两晋南北朝史》三部断代史的体例相同。相互连贯。隋唐五代,是封建社会高度发展的时代,是人才辈出的时代,本书作者除了分析了促使封建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原因以外,也注意到了君主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此在分析君主作为时,注重两面分析。认为任何君主都有其片面性主观性的作为。同时极力推崇隋文帝,认为隋文帝是“贤君”,即使这样,也认为隋文帝在用刑方面过于残酷。在本书第一章第一节文帝内治中,作者开门见山:“隋文帝何如主也?曰:贤主也”并将其与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等分别作了比较。说气虽然没有显赫的功业,但是它能够“怀天下以安民,其志在秉持正道”不足是“唯用刑残酷”。再例如在分析唐太宗时也从两方面进行了阐述,认为唐太宗好的一面在于纳贤用人,而他的残酷和奢靡之心则是他的不足。这种辩证的历史研究法在历史研究的过程中很受用,也是一种重要的历史研究方法,应用也十分普遍,所以值得我们学习。 《隋唐五代史》分为上下两册,上册共十四章,分别为“隋室兴亡、唐之初盛、武卫之乱、开元天宝治乱、安史乱后形势、德宗事迹、顺宁穆敬四朝事迹、文武宣三朝事迹、唐室衰亡上、唐室衰亡下、五代十国始末上、五代十国始末中、五代十国始末下、唐中叶后四裔情形”。下册从第十五章到第二十二章,分别为“隋唐五代社会组织、隋唐五代社会等级、隋唐五代人民生计、隋唐五代时实业、隋唐五代人民生活、隋唐五代政治制度、隋唐五代学术、隋唐五代宗教”总体来说上册主要是五个朝代更替衰亡史,下册主要是分析隋唐五代时各种社会制度社会现象社会生活等。整本书都结构严谨思路清晰。 隋朝 隋唐五代史当然是由隋文帝开始,所以本书开篇写了隋文帝的“内治”与“外攘”,内治政策主要是平定叛乱,收缴散落在民间的兵器,稳定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改变社

中国古代文学史隋唐五代文学

隋唐五代文学 基础知识 1、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批评:陆机《文赋》;钟嵘《诗品》;刘勰《文心雕龙》;萧统《文选》。 2、初唐代表作家:上官仪、沈亻全期、宋之问、王绩、“初唐四杰”、陈子昂 3、盛唐代表作家:盛唐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王维;盛唐边塞诗: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浪漫主义:李白;现实主义:杜甫 4、中唐代表作家:前期:元结、顾况、刘长卿、韦应物、“大历十才子”、李益;现实主义:白居易和新乐府其他参加者元稹、张籍、王建、韩愈、柳宗元、孟郊、贾岛、刘禹锡、李贺。 5、晚唐代表作家:杜牧、李商隐、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陆龟蒙、罗隐、韦庄、司空图;词人:温庭筠、李煜。 6、盛唐时期除了李白、杜甫两个伟大诗人外,其他诗按思想倾向、题材内容和艺术风格的不同,大致分两派:一派是较多地写山水田园闲适生活的山水田园诗人,一派是较多地写边塞征戍生活的边塞诗人。 7、新乐府运动的成员:白居易、元稹、张籍、王建。 8、元白诗派:元稹、白居易、张籍、王建。追求平、求俗 9、韩孟诗派:韩愈、孟郊、贾岛。求奇、怪。 10、花间派词的代表作家:温庭筠、韦庄。 1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 名词解释 1、初唐四杰:初唐四杰由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组成。他们提出了轻“绮碎”重“骨气”的主张。他们的诗或表现从军报国的壮志,或揭发贵族生活的荒淫空虚,或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题材内容扩大了,思想感情也开始变化了。后人所说的声律风骨兼备的唐诗是从他们开始形成的,他们开始把诗歌从宫廷移到了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和塞漠,题材扩大了,思想严肃了,五言八句的律诗形式也有了初步的定型。 2、盛唐山水田园诗派: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是孟浩然和王维,还有储光羲,常建。由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给这些诗人提供了优闲生活的物质条件,政治思想方面,提倡佛老思想,诗人追求由隐而任或由任面隐的生活态度,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描写了山水田园的闲适生活,表达了对祖国风光水色的眷恋和对田园生活的歌颂,同时也流露出佛老的思想。在艺术上细致的刻画了山水田园的自然风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意境,语言清新洗练,取得了较高艺术成就。 3、盛唐边塞诗派:主要作家是高适和岑参,还有王昌龄、李颀。由于对外交流的扩大,引起了人们对边塞生活的关注,还有些文人把立功边塞当作求取功名的出路,引发了边塞诗。主要描写了边塞独特的风光景色,描写了将士征战边塞的过程,通过这种描写,表达了保家卫国的慷慨激情,同时也揭露军队中将率和士兵苦乐悬殊的生活。在艺术上,往往具有慷慨激昂的基调,气势比较雄伟,感情比较奔放。在形式上以七言的古诗,歌行和七言绝句为主。 4、新乐府:“新乐府”一名是白居易提出的,《乐府诗集》分乐府为十二类,其最后一类标名为“新乐府辞”,即本于白居易。所谓新乐府,就是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式的诗。一是用新题,二是以批判的形式写政治时事大事。三是新乐府并不以入乐与否为衡量标准。白居易的新乐府诗传承变化,汉乐府是“缘事而发”,建安时期是“借古题写时事”,到杜甫的“因事立题”到白居易的乐府变为“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事又是带有一定批判讽喻色彩的事。 5、唐代传奇:主要指称唐人的文言小说,唐代文言小说的兴盛和唐代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唐代佛教道教思想的流行有密切关系。受《史记》以来历史传记文学的影响,以及六朝志怪小说的影响,唐代传奇最

第四章隋唐的行政管理

第四章隋唐的行政管理 一、六部二十四司 隋唐尚书省下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掌人事、财经、文教礼仪、军事、司法监察和建设等事务,是执掌政令的重要中央职能部门。 在尚书省内部,按规定由左仆射分管吏、户、礼三部,右仆射分管兵、刑、工三部。但实际事务由左、右丞处理。尚书六部为行政职能部门,六部长官尚书地位崇高,特别是吏、兵尚书常兼宰相,在尚书中为重职。六部每部之下各辖四司,共二十四司。司以郎中为主官,员外郎为副长官。各司之间分工清楚,职责分明。 二、九寺、五监 九寺五监与尚书六部在职级上基本处于平行地位(六部尚书为正三品,寺监长官为从三品),与六部无法定隶属关系,但职权与六部重叠之处甚多,现按六部职权将九寺五监分列如下:和户部职掌相关的有太府寺(主管钱币收支和保管)和司农寺(主管粮各收支和保管)。 和礼部职掌相关的有宗正寺(主管皇族事务)、太常寺(主管祭祀礼仪)、光禄寺(主管膳食供设)、鸿胪寺(主管外交事务)和国子监(主管文教事务)。和兵部职掌相关的有卫尉寺(主管军器储备)、太仆寺(主管马政)和军器监(主管军器制作)。和刑部职掌相关的有大理寺(主管司法审判)。和工部职掌相关的有少府监(主管手工业事务)、将作监(主管建筑工程事务)和都水监(主管水利事务)。 三、道 隋朝统一后,地方行政管理层级由州、郡、县三级裁减为州(郡)县二级。但由中央直接管理190多个郡也是相当困难的,仍然需要一种中介组织,以行使调节中央和地方关系的职能,而这种中介组织既要能够控制州郡,同时又不能威胁和削弱中央集权,因此有了"道"的设置。唐初武德年间设立行台,作为道之机关,实为中央尚书省的派出机构,具有总领本道都督(总管)、刺史的军政大权,明显具有地方监察区划的性质,但旋设旋废。 贞观十年,唐太宗依山川形势分全国为十道,道从此成为比较稳定的监察区,到唐玄宗开元年间又析为十五道。 唐中后期出现藩镇割据局面,节度使专制一方,其辖区亦称道,但这种道与前述主要作为监察区的道有明显的不同。这种道是由军事机关演变为地方行政机关的,和唐初为沟通中央和地方关系而设置的道在性质上绝无相同之处。 四、行政监督 隋唐时期,行政监督有了新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监察机构的逐渐健全和监察职责的日益分明。隋代中央监察机构为御史台、谒者台和司隶台。唐代将隋代三台职掌合而为一设御史台,中间一一度改称宪台、肃政台,但最终定名御史台。御史台以御史大夫和御史中丞为正、副长官,下设台、殿、察三院。台院是御史台办公机构,设侍御史六人,掌纠弹百官,其地位十分显赫。殿院设殿中侍御史九人,掌朝仪纠察,即纠察朝会时百官仪态行止,维护朝仪秩序和尊严,察院设监察御史十人,其职掌为分察相分巡两项。 2·对监察官员任用的特殊程序。 3.分道巡察和分察尚书制度的确立。监察御史对六部、诸寺等中央政府职能部门执行政务情况实施监督,称分察。监察御史奉旨按道巡按州县,对各地州县事务实施监督,称分巡。 4·参与司法审判。 5·多种地方监察形式的并存。察院监察御史分巡州县是中央对地方实施行政监察的主要手段。

隋唐五代文学复习题知识讲解

隋唐五代文学复习题 一、选择题 1、“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作者是()。 A、杨炯 B、卢照邻 C、王勃 D、骆宾王 2、《从军行》是一首()。 A、咏物诗五律 B、怀古诗五绝 C、抒情诗五律 D、抒情诗七律 3、“西陆蝉声唱”中的“西陆”是指()。 A、西方 B、秋天 C、水边 D、夏天 4、《登幽州台歌》的风格可以表达为()。 A、自然质朴 B、清丽婉转 C、深沉幽微 D、雄浑悲壮 5、陈子昂在《感遇》(兰若生春夏)中以兰若自比,表达了()。 A、对皇帝的忠心 B、自己品德的高尚 C、希望归隐的心情 D、怀才不遇的忧伤 6、“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暗喻了()。 A、不甘心闲居无所作为 B、期望能归隐闲居 C、认为过分热衷于功名是不对的 D、希望能像鱼一样自由 7、“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出自()。 A、王维《终南山》 B、李白《古风》 C、王维《山居秋暝》 D、孟浩然《宿建德江》 8、“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反用旧典,原典出自()。 A、《诗经》 B、《古诗十九首》 C、《楚辞》 D、汉乐府民歌 9、古曲《阳关三叠》是根据王维的一首诗翻唱的,这首诗的原名是()。 A、《凉州词》 B、《出塞》 C、《送元二使安西》 D、《别董大》 10、“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龙城飞将”指()。 A、终军 B、冯唐 C、周亚夫 D、李广 11、高适《燕歌行》是一首()。 A、田园诗 B、山水诗 C、叙事诗 D、边塞诗 1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出自()。 A、《走马川行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B、《别董大》 C、《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D、《古从军行》 13、唐代边塞诗人中,对边地风物描绘最生动形象的是()。 A、高适 B、王之涣 C、岑参 D、李颀 14、“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在《蜀道难》中共重复了()。 A、两次 B、三次 C、五次 D、四次 15、《将进酒》中“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之“陈王”指()。 A、陈叔宝 B、陈子昂 C、曹丕 D、曹植 16、“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含义是()。 A、时间一去不返,人生恨短 B、忧愁如流水一样无穷无尽 C、正是夏季涨水时候 D、我将从此隐居,永不回头 17、“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商女”是指()。

行政管理 第四章 行政决策

行政管理第四章行政决策

第四章行政决策 4.1 决策与行政决策 4.2 现代行政决策基本原则 4.3 现代行政决策过程 4.4 现代行政决策方法 4.5 提高行政决策的正确性 第一节决策与行政决策 一、行政决策概述 (一)行政决策的含义 所谓决策,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基础上,根据事物发展趋势和规律,在决策主体意志因素的参与下进行的选择未来行动方案的活动。 决策有以下特点:①针对性。②目标性。 ③实施性。④选择性。⑤预测性。 行政决策是决策的一种,是指国家各级行政机关为履行行政职能,在其管辖权限范围内做出处理国家公共事务的决定。它是国家行政机关管理过程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工作。 (二)行政决策特点: 1、决策主体上的特性。行政决策是处理国家公

共事务时作出的决策,因此,只有具有法定行政权力的组织和个人才能成为行政决策的主体,他们在宪法和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职权范围内进行决策。此外,有些虽不是国家行政机关,但依照宪法、法律法规或经授权的国家机关和社会组织,也可成为行政决策的主体。 除具有一般决策的特性外,还有以下 2、决策所代表的利益和依据上的特性。进行决策时,必须依据国家宪法、法律、法规,只有严格以法办事,才能代表国家和人民的整体利益,决策才会有权威性和普遍约束力。 3、决策功能上的特性。系统论原理告诉我们,社会是一个大系统,政府只是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因此,行政决策所产生的行动会牵涉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广泛的影响。 4、决策内容和约束范围上的特性。由于行政决策的内容涉及整个国家和社会范围内的一切公共事务;同时,行政决策以国家权力为后盾,凡是在行政管辖范围内的一切机关单位、团体、个人,包括政府机关内部成员,都要受行政决策的约束。 (三)行政决策的分类

自学考试行政管理学练习题及答案第四章

自学考试行政管理学练习题及答案第四章 第四章 一、单项选择题: 1.反映了行政管理活动的基本功能及其活动方向的是( ) A.行政机构 B.行政人员 C.行政道德 D.行政职能 2.行政管理活动的实质和核心是( ) A.行政机构 B.行政职能 C.行政效率 D.行政人员 3.行政组织不是任意设立的,其赖以确立的根本依据是( ) A.行政效率 B.行政职能 C.行政法规 D.行政权力 4.古典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是( ) A.亚当·斯密 B.凯恩斯 C.哈耶克 D.布坎南 5.提出“看不见的手”原理的古典自由主义代表人物是( ) A.亚当·斯密 B.凯恩斯 C.萨缪尔森 D.萨伊 6.弱势政府时期,西方社会产生了周期性的( ) A.政治体制改革 B.政府改革 C.政党运动 D.经济危机 7.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理顺政企关系的基本原则是( ) A.企业下放,政企分开 B.私有化 C.国退民进 D.股份化 8.标志着我国政府行政职能转变的成果已经为法律所确认,并于2004年7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的法律是( ) A.《行政诉讼法》 B.《公务员法》 C.《行政许可法》 D.《国家赔偿法》 二、多项选择题:

1.行政职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 A.执行性 B.整体性 C.多样性 D.单一性 E.动态性 2.强势政府时期西方国家的行政职能具有以下特点( ) A.职能范围大大拓展 B.职能方式复杂多样 C.政府业务合同出租 D.公共服务社会化 E.以私补公,打破垄断 3.我国改革开放前行政职能模式具有以下特征( ) A.主要运用法律手段 B.片面强调政治职能 C.集中计划管理 D.微观直接管理 E.宏观间接管理 4.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主要内容有( ) A.职能重心的转变 B.职能范围的转变 C.职能方式的转变 D.职能关系的转变 E.职能实现途径的转变 三、简答题: 1.简述有限政府时期行政职能的发展趋势。P108 2.如何理顺政企关系?P120 四、论述题: 1.试述我国改革开放前行政职能的特征及其弊端。P110 2.试述我国政府行政职能转变的必要性。P114 3.试述我国行政职能转变的主要内容。P117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第五章 隋唐五代的教育

第五章隋唐五代的教育课堂笔记 教学重点: 1、隋唐的科举制度 教学内容: 一、隋唐五代的文政政策与教育行政制度 (一)、教育行政制度 隋唐五代的教育行政管理在制度上有所创新,其管理机构和运行机制较前代更为健全。 1、中央教育行政机构 中国古代比较完备的中央集权制的教育行政体系创始于隋代。隋代在中央教育行政制度设置上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废止了以司徒、太常为教育行政长官的制度。司徒、太常在汉魏以来一直是主持文教选举的教育行政长官。自隋开始,司徒的名义仍在,但己成为一个不负实际责任的顾问官。二是设立了国子寺(后改为国子监),作为专管学校教育的行政机构,并置祭酒作为最高的教育行政长官。隋文帝即位初期,为了加强对学校教育的管理,在中央设置国子寺,内设祭酒1人,总管教育事业,下有属官主簿、录事各1人。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国子寺为国子监。国子寺(监)及国子祭酒的设置,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央政府设立专门管理教育的机构和官员。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教育行政体系日趋完备和全面运作的定型化阶段。唐代中央教育行政机构具有多重性的特性。其一,唐承隋制,以国子监作为专门的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管理六学及广文馆。其二,由于国子监对礼部的隶属关系以及科举制度的实施,礼部通过掌管天下贡举之政令,而成为兼管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其三,由于宫廷贵胄教育自成体系,以及中央有些部门设置了从事专业教育的机构,因而在国子监之外,还有一些特殊的管理教育的机构。兹将中央各种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的功能分述如下: 2、地方教育行政机构 隋唐在地方上实行州县二级制。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唐太宗分天下为10道。至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唐玄宗李隆基改10道为15道,置采访观察使以常驻,道逐渐成为州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地方行政就演度为道,州、县三级。府州长官如府尹,州剌史及其佐官少尹、别驾、长史、司马等,县长官有县令、丞、主簿、尉等,都是“亲民”之官,负有“总治民政”、“劝课农桑”、“宣扬教化”等职责,因而也是地方教育的创办者和负责长官。唐代没有专设地方教育行政机构,地方教育长官一为长史,统辖州、县官学。长史的重要工作之一是主持地方官学学生的考试。另一地方教育长官为司功参军事,其职掌为:”掌官吏考课、假使、选举、祭祀、祯祥、道、佛学校、表疏、书启、医药、陈设之事。” 二、隋唐的学校教育制度 隋代统治时间虽短暂,学校制度却颇有建树。总的来说,中央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为五学,属国子监管辖。此外还设有律学,属大理寺管辖。地方也设有州县学。 唐承隋制,形成相当完备的学制系统。唐代的学制大体可分为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两大系统。中央官学又可分为直系和旁系两类。直系的学校,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广文馆、律学、书算、算学,时称七学,由国子监管辖。其中前四学属于大学性质,后三学属于专科学校性质。旁系的学校,有崇文馆、弘文馆、医学、崇玄学、小学等。崇文馆直辖于东宫,初名崇贤馆,创立于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到高宗上元三年(公元676年)因避讳改为崇文馆。弘文馆直辖于门下省。医学归太医署管辖,而隶属于中书省。崇玄学亦称崇玄馆或通道学,归祠部管辖,而隶属于尚书省。小学隶属于秘书省,是初级的贵胄学校。 唐代的地方官学亦分为直系与旁系两类。作为地方的直系学校,府有府学,州有州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