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激性相关障碍

应激性相关障碍
应激性相关障碍

应激性相关障碍

是一组由心理、社会因素引起异常心理反应而导致的精神障碍。

1、反应性神经障碍

2、心因性神经障碍

病因

一、社会文化因素

1.严重的生活事件

2.突发的自然灾害,严重威胁人的生命安全

3.战争场面

4.日常生活的困扰

二、遗传因素

单卵双生者同病率29.5%

双卵双生者发病率高出2.2%

应激障碍的病人中不少人有敏感,以自我为中心,固执等个性缺陷或神经症的个性特点。

三、易感素质

1.病人有应激障碍的病史

2.病前人格不够健全,如敏感多疑,抑郁,情绪不稳定,冲动任性等

3.缺少社会支持,身体健康状况差

分类

1.急性应激障碍

2.创伤性应激障碍

3.适应障碍

急性应激障碍

急剧,严重的精神打击(数分钟或数小时内发病)

表现:精神运动性兴奋,精神运动性抑郁,木僵

如果应激源被消除,症状旺旺历时短暂,一般持续数小时至一周,通常一个月内缓解,预后良好,缓解完全。

创伤后应激障碍

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心理创伤。(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多数患者在创伤事件后的数天至半年内发病,一般在一年内恢复正常,少数患者可持续多年,甚至终生不愈。

主要表现:

1.创伤性体验反复重现,痛苦梦境

2.对创伤性经历的选择性遗失

3.与他人疏远,无反应,快感缺失,持续的回避

4.常有植物神经过度兴奋,伴有多度警觉,失眠

5.焦虑,抑郁相伴随,有自杀观念

受害者心理治疗三招:

1.脱离现场

2.家人理解

3.积极治疗

适应障碍

长期存在应激源或困难处境,一定的人格缺失(导致情绪,生理,行为障碍,出现社会功能受损)

通常在遭遇生活实践后一个月起病,应激源消失后,症状持续一般不超过6个月。

主要表现:

1.抑郁心境,焦虑,烦恼或混合。

2.无力应付的感觉,无从计划或难以维持现状

3.一定程度的处理日常事务能力受损

4.可伴随品行障碍,尤其是青少年

癔症(歇斯底里)

1.一种以解离症状和转换症状为主的精神障碍

2.起病受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

3.常见于青年期和更年期(女性居多)

定义:由心理刺激或暗示引起的发作性感觉,运动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短暂性精神障碍。

有反复发作倾向

文化落后地区患病率较高。

病因和发病机制

1.心理因素:家庭,工作,人际关系等。往往使患者感到委屈,气愤,羞愧,

悲伤,恐惧等

2.遗传因素

3.性格特征:情感丰富,自我中心,暗示性高,富于幻想

4.器质性因素:某些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时,可伴有癔症发作

临床表现:

1.分离性障碍

a.意识障碍:狭窄,意识朦胧状态或昏迷,木僵

b.情感爆发

c.遗忘

d.神游症

e.癔症性痴呆(假性痴呆)

f.身份识别障碍:如多重人格

g.其他分离型癔症:走阴间(?)

h.癔症型精神病:错觉,片段幻觉,以视幻觉为主

2.转换性障碍(癔症型躯体障碍)

感觉障碍:

a.感觉过敏,感觉缺失,感觉异常

b.癔症性失明

c.癔症型耳聋

d.癔症性失音

运动障碍

a.癔症性抽搐

b.癔症型瘫痪

3.躯体性障碍

大多起病与30岁之前,女性居多。

4.癔症的特殊变现形式:

流行性癔症或癔症的集体发作

多发病与女性

大多文化程度不高

治疗:

1.药物治疗

2.物理治疗

3.心理治疗(首要方法)

?心理调适:让患者知道,所患疾病其本质是功能性而非器质性的,是可以治愈的。引导患者认识病因,分析病因与治疗的关系。

?暗示治疗

?支持治疗

?精神分析疗法,认知疗法,行为疗法,家庭疗法等。

急性应激障碍的基本概念、临床表现、与其处理

急性应激障碍的基本概念 1.什么是急性应激障碍? 在灾害事件发生时,幸存者会很快出现极度悲哀、痛哭流涕,进而出现呼吸急促,甚至短暂的意识丧失。幸存者初期为“茫然”阶段,以茫然、注意狭窄、意识清晰度下降、定向困难、不能理会外界的刺激等表现为特点。随后,幸存者可以出现变化多端、形式丰富的症状,包括对周围环境的茫然、激越、愤怒、恐惧性焦虑、抑郁、绝望,以及自主神经系统亢奋症状,如心动过速、震颤、出汗、面色潮红等。这种异常的心理反应,称为急性应激障碍。 急性应激障碍又称为急性应激反应(Acute Stress Reaction),是指以急剧、严重的精神打击作为直接原因,患者在受刺激后立即(1小时之内)发病,表现有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行为有一定的盲目性,或者为精神运动性抑制,甚至木僵。如果应激源被消除,症状往往历时短暂,预后良好,缓解完全。 多数病人发病在时间上与精神刺激有关,症状与精神刺激的内容有关,其病程与预后也与及早消除精神因素有关。本症不包括癔症、神经症、心理因素所致生理障碍和精神病性障碍。可发生在各年龄期,多见于青壮年,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急性应激障碍的流行病学研究很少。仅有的个别研究指出,严重交通事故后的发生率大约为13%-14%;暴力伤害后的发生率大约为19%。集体性大屠杀后的幸存者中发生率为33%。严重的灾害事件(如地震、海啸、空难、大型火灾等)的幸存者中发生率可高达50%以上。 2.病因和发病机制 决定急性应激障碍的发生发展、病程和临床表现的因素有:生活事件和生活处境,如剧烈的超强精神创伤或生活事件,或持续困难处境,均可成为直接病因;社会文化背景;人格特点、教育程度、智力水平,以及生活态度和信念等。强烈或持久的精神刺激因素是导致本病发生的直接原因。这些因素既可以是火灾、地震、交通事故、亲人死亡等,也可以是持久而沉重的情感创伤,如家庭不睦、邻里纠纷、工作严重挫折、长期处于外界隔离等。当精神刺激因素达到一定的强度,超过个人的耐受阈值,即可造成强烈的情感冲击,使个人失去自控能力,产生一系列精神症状。 精神因素是否致病,除精神刺激本身的特征和程度外,还与个人当时的健康状态及造成内心冲突的严重程度有关。前者如慢性躯体疾病、月经期、产褥期、过度疲劳等,后者又与病人的心理社会背景,如所受教育、爱好、愿望、价值观念等有关。有家族精神病遗传史及个人易感素质者,在遭受强烈刺激时,较易发生本病。

第十一章 习题集( 应激)

第十一章应激与相关疾病 一、目的及要求 1.掌握心理应激状态下的主要表现。 2.掌握急性心因性反应、延迟性心因性反应及适应障碍的临床特点与处理原则。 3.了解应激、应激源的涵义,了解常见的应激源包括哪些,了解影响个体对心理、社会应激源认知与评估的因素。 4.了解应激过程的中介机制、Selye的应激学说。 5.了解人类需要的分层和动机冲突受挫的常见表现形式。 6.要求学生懂得应激可以导致新的疾病或加重已有的疾病,因此,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要重视对患者的心理抚慰,处处体现人文主义关怀。 二、各节应了解和掌握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概述 1.掌握处于应激状态的个体的主要表现。 2.了解刺激与反应的关系 3.了解应激过程的中介机制(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内分泌及免疫系统的变化),了解应激与健康的关系(适度应激有益健康,应激过度则会致病)。 4.了解Selye的应激学说(全身适应综合症的三个阶段)。 5.了解常见的心理应激源;了解需要受挫、动机冲突与疾病的关系。 6.了解个体对应激源做出反应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第二节应激相关障碍 掌握急性心因性反应、延迟性心因性反应及适应障碍的主要临床特征。 第三节应激相关疾病的治疗 掌握此类疾病治疗的基本原则。

三、练习题 【选择题】 (一)A型题 1.有关刺激与反应以下哪一项最正确 A.物理刺激产生物理反应 B.化学刺激产生化学反应 C.语言刺激只引起心理反应 D.抽象刺激的作用强度大于物理刺激 E.从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到最复杂的人类,都有接受刺激和作出反应的能力 2.有关应激与应激源以下哪一项不对 A.应激即指对应激源作出的反应 B.应激源指导致个体出现应激的原因 C.处于应激状态下的个体常有内环境的紊乱 D.应激源有正性与负性之分 E 心理健康的个体是因为他们较少碰到应激源 3.以下哪项不是处于应激状态下的个体的表现 A.体内神经递质发生改变B.体内神经内分泌发生改变 C.可能导致脑功能损害D.可表现精神异常 E.常表现交感神经抑制而副交感神经兴奋 4.有关动机与冲突以下哪项不对 A.动机就是唤起、推动与维持行为去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B.动机的产生源于个体需要与主观愿望 C.动机的实现还要受到许多客观环境条件的限制 D.动机的好坏是引起应激的根源 E. 动机受挫,就有可能产生应激 5 以下哪项一般不是心理应激状态下的情绪特征 A.情绪不稳、易激惹 B.表情茫然 C.激情发作 D.焦虑不安、慌张恐惧 E.情感淡漠 6 以下哪一项不是急性心因性反应的特征 A.可出现意识障碍 B.精神运动性兴奋与抑制 C.内容常涉及心因与个人经历 D.病程一般不超过三个月

应激相关障碍选择题

A.适应能咯不良的个体易患 B.病程一般不超过一年 C.部分病人可以表现为品行障碍 2.以下哪项不是延迟性心因性反应的特点(B) A.应激源往往具有异常惊恐或灾难性质 B.症状常有晨重夜轻的节奏变化 C.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 D.持续性的警觉性增高 3.以下哪项不是急性心因性反应的特征(D) A.可出现意识障碍 B.精神运动性兴奋与抑制 C.内容常涉及心因与个人经历 D.病程一般不超过三个月 4.有关应激与应激源以下哪项不对(D) A.应激即指对应激源作出的反应 B.应激源指导致个体出现应激的原因 C.处于应激状态下的个体常有内环境的紊乱 D.心理健康的个体是因为他们较少碰到应激源 5.以下哪项不是处于应激状态下的个体的表现(B) A.体内神经递质发生改变 B.常表现交感神经抑制而副交感神经兴奋 C.可能导致脑功能损害 D.可表现精神异常 6.以下哪项一般不是心理应激状态下的情绪特征(C) A.情绪不稳、易激怒 B.表情茫然 C.情感淡漠 D.焦虑不安 7.在帮助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病人及其家属处理好家庭冲突方面,下列哪项护理措施最有效(D) A.让其家人教会病人识别防卫行为 B.让其家人不告诉病人如何处理问题 C.让病人增加参加社交活动的机会 D.鼓励病人面对现实,主动调适自己 8.急性心因性反应的病程一般不超过(A) 周 周

周 个月 9.急性应激障碍的临床特点是(B) A.病程长 B.病前遭受突如其来且超乎寻常的应激性生活事件 C.症状的出现与应激源无关 D.预后差 10.适应障碍起病(A) A.应激性生活事件发生后3个月内 B.应激性生活事件发生后2个月内 C.应激性生活事件发生后1个月内 D.应激性生活事件发生后6个月内

抑郁症产生的应激性生活事件原因分析及自我调试

心理学家安尔格德(Angold)对抑郁作了如下描述:(1)抑郁为正常心境向较平时低的方面波动,即每天情绪恶劣的一面;(2)抑郁为不愉快、悲伤或精神痛苦、是对一些不良情景或事件的一种反应;(3)抑郁作为一种特征、是指个体的特点表现为持久的、相对稳定的快感缺乏;(4)抑郁作为一种症状,是指心境处于病理性的低下或恶劣即抑郁心境。可见,抑郁症是一种以情绪异常低落为表现的、不愉快的情绪反应,而又普遍存在于人类生活中的负性情绪问题,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而影响情绪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应激性生活事件。 应激(Stress),即一般人认为的压力。综观现有的研究,应激至少包涵以下含义:应激是那些使人感到紧张的事件或环境刺激。应激是一种主观反应。正如应激研究大师Selye所言:应激是躯体对所施加的任何需求所作出的非特异性反应[2]。应激源(Stressor)是指对于外部的事件或环境的刺激。值得一提的是:并非所有客观的感觉都是应激源,它只有在个体意识对外部刺激有特定的关注时才得以存在。 所谓生活事件(Lifeevents)是影响个人心理健康的常见应激源,主要指生活中遭遇的足以扰乱人们心理和生理稳态的重大变故。Kanner等在生活事件中区分出日常琐事(Dai-lyhassles),并定义为:令人激脑、 使人有挫折感的,令人烦恼的要求,这些要求在某种程度上每天都与环境发生作用,对个人身心健康的影响要大于其他生活事件。Selye的生理应激研究和Holmes的心理应激研究都表明,如果个体长期处于高应激状态下,会造成身心损害[1]。在人的生活过程中会有很多不同的事件发生。应激性生活事件在精神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和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应激事件与心境障碍,尤其是抑郁症的关系更加密切。重大的负性生活事件,是指不愉快,有“丧失感”,令人沮丧的生活事件,例如失落。任何形式的失落都会使你感到抑郁。你可能会因为最近失去了一位深你爱的人,或者是因为丢掉工作以及退休之类的事情而十分苦恼。其他的失落还可能包括失去希望和失去自己的形象,常常是在诸如分居或离婚这类生重大转变之后,以及一些重要的东西失去之后。这在那些最近刚刚退休或者是失去社会角色的人群当中更为普遍。还有可能是搬家或者工作的原因。过多的变故如果在很短的时期内出现,就会导致压力,最终变为沮丧抑郁。 1心理学与社会学的解析1.1 心理学理论解析 1.1.1 精神分析理论把抑郁看作是一种自我惩罚的形式。弗 洛伊德早在1917年就对伤感和抑郁做了论述,认为伤感是对丧失的正常和有意识的反应,而抑制则由于以前对所失去的人的无意识矛盾和敌对的感情,现在转向自己,便引起抑郁。引起抑郁的“丧失”往往是心爱的人,也可以是无生命的事物,如手表的丢失,个人的失败,甚至可以是象征性的事件。 1.1.2人本主义理论用依赖和独立来解析抑郁症。当人们失 去朋友、工作或健康之后,抑郁症就可能发生,因此这些“丧失”迫使个体必须独立,而这种独立于患者来说是难以处理的。失去的人或环境帮助患者支持起一个虚假的自我想象, 收稿日期:2007—11—23作者简介:秦凯鑫(1986— ),男,山西壶关人,在校学生,主要从事心理学研究。 抑郁症产生的应激性生活事件 原因分析及自我调试 秦凯鑫 (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广州 510631) 摘 要:文章主要对抑郁症的应激性生活事件原因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并提出了自我调试的一些建议,以期为今后 的临床的应用作出实证性参考和理论性支持。 关键词:抑郁症;应激性生活事件;原因;自我调试中图分类号:R749.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14(2008)02-0013-03 2008年4月长治学院学报 Apr.,2008第25卷第2期 JournalofChangzhiUniversity Vol.25,No.2 ?13?

应激相关障碍题库1-0-8

应激相关障碍题库1- 0-8

问题: [单选]病人重复体验过去痛苦经历属于() A.急性应激障碍 B.创伤应激障碍 C.适应障碍 D.癔症 E.强迫症

问题: [单选]关于PTSD的描述,正确的是() A.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 B.固定一种形式的反复发生的闯入性创伤性体验重现 C.患者常常以模糊地、极端痛苦的方式进行着这种"重复体验" D.患者对与创伤有关的事物采取接收的态度 E.多数患者在创伤性事件后的数天至半年内发病,一般需要多年才能恢复正常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由于受到异乎寻常的威胁性、灾难性心理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在重大创伤性事件发生后,患者有各种形式的反复发生的闯入性创伤性体验重现(病理性重现)。患者常常以非常清晰地、极端痛苦的方式进行着这种"重复体验",患者面临、接触与创伤性事件有关联或类似的事件、情景或其他线索时,常出现强烈的心理痛苦和生理反应。患者在创伤性事件后,频频出现内容非常清晰的、与创伤性事件明确关联的梦境(梦魇)。患者对与创伤有关的事物采取持续回避的态度。在创伤性事件后,许多患者还存在着"情感麻痹"的现象。此外,有些患者则出现睡眠障碍、易激惹、容易受惊吓、做事不专心等警觉性过高的症状。多数患者在创伤性事件后的数天至半年内发病,一般在1年内恢复正常,少数患者可持续多年,甚至终生不愈。故只有选项A 正确。

问题: [单选]有关刺激与反应以下哪一项最正确() A.物理刺激产生物理反应 B.化学刺激产生化学反应 C.语言刺激只引起心理反应 D.抽象刺激的作用强度大于物理刺激 E.从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到最复杂的人类,都有接受刺激和作出反应的能力https://www.360docs.net/doc/6815462219.html,/ 打羽毛球的好处

应激性障碍

应激性障碍 1、PTSD症状 ①创伤事件的再体验,以闪回、侵蚀性思维,对创伤的记忆以及暴露与创伤事件回忆的生理和疾病反应出来(消失最早)。 ②对相关刺激的回避和一般反应的麻木感,包括认知、行为等反面。 ③持续的高唤醒状态,易激惹、易惊吓 案例 A患者曾暴露于创伤性事件 ①患者来自体验、目睹或暴露于某一件涉及几乎导致死亡或严重损伤或者自己及他人躯体完整性遭到威胁性事件。 ②患者有强度的害怕、恐惧和无助反应。 B长时间反复地再体验创伤性事件 ①不由自主地反复痛苦回忆ex表象、思想、知觉 ②突然发生的情感体验或行为 ③反复出现关于创伤性事件的梦境 ④病人在遇到象征性或类似该创伤事件某方向的内在或外在线索时,产生强烈的生理反应。推荐电影《天堂五分钟》 ⑤----------------------------------------------------------------------------------时,产生强烈的精神痛苦。C持续的回避、普遍反应迟钝或麻木 ①努力避免有关创伤性回忆 ②努力避免从事或接触可以引起痛苦的事 ③不能回忆:失忆或痛苦,压抑性遗忘 闯入性记忆的特点:①自发地②短暂的、片段的③现时性,生理、精神痛苦 D警觉性痛苦 ①难以入睡 ②过分警觉 ③过分的惊跳反应 ④易怒 2、解离 对通常意识、记忆对环境知觉的整体功能的解离 解离症:当事人以解离的心理作用,将存在于个人记忆中的痛苦或将可能出现在意识中的观念与不为社会认可的冲动解离出来,但却形成自我统觉的混乱,最终导致行为异常的发生。 ①人格解离障碍包括感到从自己的身体中抽离和解离出来 ②解离性遗忘:包括心因性的、临床上的明显记忆不能现象 成因:①童年痛苦经验、被压抑在潜意识中②遭遇困难时,为避免困难事件所导致的心理压力的痛苦,学习到一种以伪装来对付现实困难。 3、身心症状 ①身心障碍:身体和心理症状②转换障碍:有影响神经系统以及躯体症状发现的随意运动或感觉功能症状。

2019年内科主治护理:创伤后应激性障碍概述

2019年内科主治护理:创伤后应激性障碍概述 一种对超乎寻常的创伤性事件的发复回忆而引起害怕,无助,恐惧感的精神障碍,伴有回避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刺激的行为。应激性事件包括本人或他人的严重受伤,濒临死亡或他人的死亡,在事件过程中,病人经历了极度害怕,无助和恐惧。 该病终身患病率至少1%,而在高危人群,如经历战争的老兵,暴力事件的受害者中,患病率可达3%~58%。 症状和体征 当可怕的事件发生,有些人可能会就此终身受到影响。他们以后会通常以噩梦,闪回形式反复体验创伤性事件,坚持回避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刺激,并且以对周围事物麻木的方式控制过度警觉的症状。这些病人中抑郁症状非常多见。有时本病会延迟起病,症状在创伤性事件发生后数月甚至数年后出现。创伤后应激性精神障碍的症状持续3个月以上,则考虑为慢性。如果不予治疗,慢性创伤后应激性精神障碍虽然在严重程度上会有所减轻,但不会消失,有些病人还会由此构成严重的功能残疾。 治疗 治疗包括有行为治疗,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行为治疗是让病人暴露于那些会激发其创伤性回忆进而予以回避的情境中,这些情境事实上是安全的,同时,通过想象多次暴露于创伤性回忆中的情景,在经历最初强烈不适体验后,一般痛苦会逐步缓解。暴露治疗还可以改善强迫行为,例如在遭受性攻击后通过过度洗手

以获得清洁感的行为。抗抑郁药和抗焦虑药可以使用,但疗效没有治疗其他焦虑障碍那样明显。SSRI(如氟西汀,氟伏草胺,帕罗西汀,舍曲林)和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效果最显著。 由于创伤性的回忆引起强烈的焦虑,支持性心理治疗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治疗师必须共感和同情于病人的心理痛苦,证实创伤性经历的真实性,同时治疗师必须鼓励病人用行为治疗中的脱敏方法和控制焦虑技术面对创伤性回忆,从而将记忆重新构筑于其更为宽广的人格结构中。 除了创伤性焦虑外,病人还有内疚感,因为他们或许在战争中有攻击和残杀行为,或许他们的家人和亲友惨死,而自己幸免于难,这也称为生存内疚。对于这些病人可以进行精神动力分析和分析性心理治疗,它们可以改变和调整病人自责和自我惩罚的心理和态度。

应激相关障碍

应激相关障碍 应激相关障碍 由于强烈或持久的心理社会因素直接作用而引起的一组功能性精神障碍。可分为 >>急性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 >>适应障碍 应激相关障碍共同特点: ①精神刺激是发病的直接原因; ②症状表现与精神刺激的内容密切相关; ③病程、预后与精神因素的消除有关。

急性应激反应 又称急性心因性反应,是指遭受到严重的急剧的心理社会应激因素后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产生的短暂的心理异常。 发病急骤、历时短暂,预后良好。 出现与否与严重程度与应激事件、个体的人格特点、对应激源的认知和态度、应对方式及机体健康状态等密切相关。

这些症状在24~48小时开始减轻,一般不超过一周,症状超过4周,应诊断为“创伤后应激障碍”。 治疗主要是心理治疗和药物对症治疗。 心理行为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药物主要是对症治疗的,但在急性期也是采取的措施之一。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也称延迟性心因性反应,由于受到异乎寻常的威胁性、灾难性心理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 事件包括战争、严重事故、地震、被强暴、被绑架等 创伤性体验。 对未来的情绪体验具有创伤性影响。 对躯体或生命产生极大的伤害或威胁。 临床表现 闯入性再体验:反复重现创伤体验,症状闪回,闯入性地出现错觉、幻觉、噩梦,出现精神痛苦、生理反应。 警觉性增高:持续性警觉增高,如难以入睡、易受惊吓等。 回避:对创伤相关事物持续回避,如回避相关的场景,避免有关的交谈,甚至选择性失忆。 情感麻痹,对一般事物的反应显得麻木。 创伤事件后的数天至半年内发病,病程至少持续1个月,一般在1年内恢复正常,少数可持续多年。 创伤后应激障碍治疗 适应障碍 在明显的生活改变或环境变化时产生的、短期的和轻度的烦恼状态和情绪失调,常有一定程度的行为变化,但不出现精神病性症状。 典型生活事件:离婚、分居、迁居、移民、患重病、退休等。 发病与应激源的性质、强度、持续时间,个人的心理特征有关。 临床表现 多在应激性生活事件发生后1~3个月内出现。 症状变化较大,以情绪和行为异常为主,如焦虑、抑郁、品行异常等,社会功能受损。 成年人多见抑郁或焦虑症状,青少年以品行障碍为主,老年人可伴有躯体症状,儿童可表现退化现象。 病程一般不超过6个月。 可自行缓解,以心理治疗为主。 女,35岁。2个月前驾车发生重大交通事故致丈夫身亡,自己轻伤。近一个月频繁噩梦,梦境中反复呈现车祸惨象,时常感到心悸不安。不敢看交通事故的新闻,不敢再驾车。情感麻木,郁郁寡欢,该患者的诊断是 A.抑郁症

应激相关障碍选择题

1.以下哪项不是适应性障碍的特征(C) A.应激源常为日常生活中的应激性事件 B.适应能咯不良的个体易患 C.病程一般不超过一年 D.部分病人可以表现为品行障碍 2.以下哪项不是延迟性心因性反应的特点(B) A.应激源往往具有异常惊恐或灾难性质 B.症状常有晨重夜轻的节奏变化 C.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 D.持续性的警觉性增高 3.以下哪项不是急性心因性反应的特征(D) A.可出现意识障碍 B.精神运动性兴奋与抑制 C.内容常涉及心因与个人经历 D.病程一般不超过三个月 4.有关应激与应激源以下哪项不对(D)

A.应激即指对应激源作出的反应 B.应激源指导致个体出现应激的原因 C.处于应激状态下的个体常有内环境的紊乱 D.心理健康的个体是因为他们较少碰到应激源 5.以下哪项不是处于应激状态下的个体的表现(B) A.体内神经递质发生改变 B.常表现交感神经抑制而副交感神经兴奋 C.可能导致脑功能损害 D.可表现精神异常 6.以下哪项一般不是心理应激状态下的情绪特征(C) A.情绪不稳、易激怒 B.表情茫然 C.情感淡漠 D.焦虑不安 7.在帮助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病人及其家属处理好家庭冲突方面,下列哪项护理措施最有效(D) A.让其家人教会病人识别防卫行为

B.让其家人不告诉病人如何处理问题 C.让病人增加参加社交活动的机会 D.鼓励病人面对现实,主动调适自己 8.急性心因性反应的病程一般不超过(A) A.1周 B.2周 C.3周 D.1个月 9.急性应激障碍的临床特点是(B) A.病程长 B.病前遭受突如其来且超乎寻常的应激性生活事件 C.症状的出现与应激源无关 D.预后差 10.适应障碍起病(A) A.应激性生活事件发生后3个月内 B.应激性生活事件发生后2个月内

应激相关障碍

应激相关障碍

应激相关障碍 应激相关障碍(stress related disorders),旧称反应性精神障碍或心因性精神障碍,指一组主要有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引起异常心理反应而导致的精神障碍。 临床分类 急性应激障碍 急性应激障碍(acute stress disorder)急剧、严重的精神打击,刺激后数分钟或数小时发病,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意识范围狭隘,定向障碍,言语缺乏条理,对周围事物感知迟钝,可出现人格解体,有强烈恐惧,精神运动性兴奋或精神运动性抑制。 创伤后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 又称延迟性心因反应,指在遭受强烈的或灾难性精神创伤事件后,数月至半年内出现的精神障碍。如创伤性体验反复出现、面临类似灾难境遇可感到痛苦或对创伤性经历的选择性遗忘。 适应性障碍 适应性障碍(adjustment disorders) 指在易感个性的基础上,遇到了应激性生活事件,出现了反应性情绪障碍,适应不良性行为障碍和社会功能受损。通常在遭遇生活事件后1个月内起病,病程一般不超过6个月。应激障碍症 应激障碍症是指人在心理、生理上不能有效应对自身由于各种突如其来的、并给人的心理或生理带来重大影响的事件,例如战争、火灾、水灾、地震、传染病流行、重大交通事故等灾难发生所导致的各种心理生理反应,应激障碍症也叫做应激相关障碍,主要包括急性应激反应、创伤后应激障碍、适应障碍三大类。 急性应激反应是在应激灾难事件发生之后最早出现的,其典型表现包括意识改变、行为改变、情绪改变三个方面。意识的改变出现得最早,主要表现为茫然,出现定向障碍,不知自己身在何处,对时间和周围事物不能清晰感知。比如有些人听到亲人去世的消息后当场昏过去,醒后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不认识周围的亲人,不知道身在何处。这种神志不清有时候会持续几个小时,也有的能持续几天。行为改变主要表现为行为明显减少或增多并带有盲目性。行为减少表现在不主动与家人说话,家人跟其说话也不予理睬。日常生活不知料理,不知道洗脸梳头,不知道吃饭睡觉,需要家人提醒或再三督促。整个人的生活陷入混乱状态。 行为增多者表现为动作杂乱、无目的,甚至冲动毁物。话多,或自言自语,言语内容零乱,没有逻辑性。情绪的改变主要表现为恐慌、麻木、震惊、茫然、愤怒、恐惧、悲伤、绝望、内疚,对于突入其来的灾难感到无所适从、无法应对。这些情绪常常表现得非常强烈,如被打之后出现强烈的愤怒和恐惧,丧失亲人之后出现极度的悲伤、绝望和内疚。在强烈的不良情绪的影响下,个体有时候会出现一些过激行为,比如在极度悲伤、绝望、内疚的情绪支配

偏执性精神障碍

偏执性精神障碍 意识清晰、有较固定的持续性妄想为主要的临床症状,人格保持相对完整,社会功能相当程度上良好,则称为偏执性精神障碍,这是一组疾病的名称,而不是一个疾病单元。 偏执狂: 发病有关因素:1.个性特点:患者病情个性往往有主管、固执、敏感多疑、对他人怀有戒心、不安全感、嫉妒、好争论、不能接受别人的批评、自我中心、自命不凡、自我评价过高、对人吹毛求疵、强词夺理、野心勃勃、爱空想、遇事专断、不坦率、情绪易激动和不能冷静面对现实等素质忒点(这些个性缺陷,在遭遇某种心理社会因素或内在冲突,自己不能妥善应对,而将事实加以曲解或长期耿耿于怀,就有可能逐渐形成偏执状态,导致发病)。2:遗传因素3:文化背景 临床表现:患者外貌衣着整洁,日常活动无异常,可显露奇怪、多疑、偏执或敌意。主要的症状为缓慢发展的系统妄想,并伴有相应的情感和意向活动,人格保持较完整。所谓系统妄想,系指妄想内容固定,不泛化,思维逻辑形式是连贯的,陈述时可能有些亢长赘述,但不荒诞,有时近似现实。妄想体系往往使患者有强烈心境或带有警觉性。若不涉及妄想内容,患者能进行正常的社会活动。患者对妄想内容坚信不疑,难以听从他人的分析和解释: 1.诉讼狂:较为多见。患者坚持认为受到威胁和迫害,名誉被玷污,权利被侵犯等,因得不到公正的解决,而诉诸法庭。威胁和迫害可能来自某个人,也或许时来自某些人有组织的精心策划。患者的信念非常牢固,随着时间的推移使情节更加复杂。患者的诉讼有逻辑性,详尽而层次分明,见不到有什么破绽。在诉讼的过程中若遇到阻力,则毫不后退,反而增加必胜信心。一旦诉讼被法院驳回,则采取迂回对策,千方百计公之于世,请求社会上的声援。可谓不屈不饶,为正义而奋斗。由于患者有高度警觉性,可表现明显焦虑或易激惹。 2.色情狂:色情狂似乎以女性多见,尤其是未婚年纪大的女性。患者表现对某一男性有强烈的色情感觉和持续的没有事实根据的信念,认为对方在深深地爱着自己。患者爱慕的对象可能是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或者是著名的人士,但碍于客观情况,不敢公开表示恋爱心境,而采取一眉目传情方式表示心意。当患者大胆进行试探遭到对方拒绝时,反认为是在考验自己的忠贞,毫无悔恨,更坚信自己的推断是正确的。有的患者并不企图同爱慕的对象接触,可能写信或买礼物。但不寄给对方。有时患者会将妄想信念隐瞒起来,可是隐瞒时间不会很长,往往因莫名其妙地愤怒而暴发出来,甚至是危险的暴力性行为。这种情况多发生在男性患者。 3.嫉妒狂:患者的信念是认为自己的配偶不忠诚,另有新欢。妄想常伴有强烈的情感和相应的行为。往往采取跟踪尾随,偷偷检查配偶的信件或提包,千方百计搜寻不合逻辑的证据和线索等。甚至限制其日常活动,不许一人独自外出,尤其在周末或晚间。患者有时对配偶进行粗暴地质问或虐待、殴打行为。据报道,男性患者可能是慢性物质滥用(如乙醇、可卡因等)与嫉妒妄想之间存在联系。 4.夸大狂:患者自命不凡,才华出众。可有两种表现:一是极度欢快,对自己毫不关爱;另一是在妄想影响下,可发生犯法行为。 诊断:偏执狂的诊断仪系统和较固定的妄想为突出症状,妄想内容不荒谬,且往往有与患者经历或处境有一定联系,不泛化,具有现实性,患者在叙述时有层次,有较强的逻辑性,若不深入调查了解,难以辨别其真伪。疾病过程无幻觉,随时间迁延社会功能相对良好、人格保持完整,无精神衰退。

第三章应激反应与应激障碍

第三章应激反应与应激障碍 第一节应激反应:常见的精神卫生问题 一、应激反应与应激障碍 (一)应激反应 应激反应指个体因为应激源所致的各种生物、心理、社会、行为方面的变化,常称为应激的心身反应。应激反应是个体对变化着的内外环境所作出的一种适应,这种适应是生物界赖以发展的原始动力。对于个体来说,一定的应激反应不但可以看成是及时调整与环境的契合关系,而且这种应激性锻炼有利于人格和体格的健全,从而为将来适应环境提供条件。应激的反应并不总是对人体是有害的。 各种应激反应涉及到个体的心身功能的整体平衡。平衡一生理,健康不平衡一病理,疾病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当中,多数与心理应激因素的长期作用有关, 这些疾病即心身疾病。这些心理应激源包括: ①严重的生活事件,如亲人突然亡故、失业、破产、患绝症、被强暴、目睹特大车祸及死亡场面、突遇地震、火灾、洪水、风暴等重大灾难。 ②生活、工作方面的应激,如:人际关系长期紧张、工作压力大。 ③生存环境改变的应激,如:突然被拘禁、难民、移居国外。 这些强烈或持久的应激因素,对大多数人来说,都可引起应激反应。 1.应激的情绪反应 ①焦虑(anxiety)是人预期将要发生危险或不良后果的事物时所表现的紧张、恐惧和担心等情绪状态。 ②恐惧(fear)是一种企图摆脱已经明确的有特定危险会受到伤害或生命受威胁的情景时的情绪状态。 ③抑郁(depression)表现为悲哀、寂寞、孤独、丧失感和厌世感等消极情绪状态,伴有失眠、食欲减退、性欲降低等。 ④愤怒(anger)是与挫折和威胁有关的情绪状态,由于目标受到阻碍,自尊心受到打击,为排除阻碍或恢复自尊,常可激起愤怒。 2.应激的行为反应 ①逃避与回避:逃避(escape)是指已经接触到应激源后而采取的远离应激源的行动;回避(avoidance)是指事先知道应激源将要出现在未接触应激源之前就采取行动远离应激源。 ②退化与依赖:退化(regression)是当人受到挫折或遭遇应激时,放弃成年人应对方式而使用幼儿时期的方式应付环境变化或满足自己的欲望。退化行为必然会伴随产生依赖(dependence)心理和行为,退化与依赖多见于病情危重经抢救脱险后的病人以及慢性病人之中。 ③敌对与攻击:敌对(hostility)是内心有攻击的欲望但表现出来的是不友好、谩骂、憎恨或羞辱别人。攻击(attack)是在应激刺激下个体以攻击方式作出反应,攻击对象可以是人或物,可以针对别人也可以针对自己。 ④无助与自怜:无助(helplessness)是一种无能为力、无所适从、听天由命、被动挨打的行为状态,自怜(self-pity)即自己可怜自己,对自己怜悯惋惜,倾听他们的申诉并提供适当的社会支持可改善自怜行为。 ⑤物质滥用:某些人在心理冲突或应激情况下会以习惯性的饮酒,吸烟或服用某些药物的行为方式来转换自己对应激的行为反应方式。 (二)应激障碍 应激反应不等于应激障碍,只有应激反应超出一定强度和/或持续时间超过一定限度,并对个体社会功能和人际交往产生影响时,才构成应激障碍。严重心理创伤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症状和诊断可以是变化的:(1)急性应激反应 (2)创伤后应激反应 (3)几个月后又出现抑郁 (4)多年后进食障碍或酒依赖或药物依赖 1.应激障碍问题 灾难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生活事件,它往往与危机共同存在。灾难事件的结果也不仅仅是生命和财产的损失,由于灾难本身极大的超出了社区和个体的应对能力,灾难事件不可避免会导致易感个体继发各种常见精神卫生问题,如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症、自杀是灾后常见精神卫生问题。 灾难事件后常见的精神卫生问题可以分为6组相对独立的后果: (1)灾后特定精神障碍; (2)非特定的悲伤反应;

急性应激障碍

急性应激障碍与灾难心理危机诊断标准 急性应激障碍(Acute Stress Disorder,ASD)又称为急性应激反应(Acute Stress Reaction),是指对创伤等严重应激因素的一种异常的快速的精神反应。这种反应以急剧、严重的创伤事件作为直接原因,患者在受刺激后立即(1 小时之内)发病,表现有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行为有一定的盲目性,或者为精神运动性抑制,甚至木僵。其症状往往历时短暂,预后大多良好。 近年来,随着突发灾难性事件增多,以及恐怖主义的自杀性爆炸等不断发生,急性应激障碍和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亦成为关注的重点。在灾难事件后,即刻发生的严重的心理障碍多为急性应激障碍。在各种心理症状持续出现一个月后,才演变为PTSD。根据美国国家创伤后应激障碍中心(National PTSD C enter in USA)的PTSD 培训课程,ASD 和PTSD 必须同时掌握。而且,ASD 和PTSD 是灾难心理援助的重点工作。因此,本文将介绍急性应激障碍的基本概念、临床表现、识别与诊断、心理干预和基本治疗措施。 1 基本概念 1.1 什么是急性应激障碍? 在灾害事件发生时,幸存者会很快出现极度悲哀、痛哭流涕,进而出现呼吸急促,甚至短暂的意识丧失。幸存者初期为“茫然”阶段,以茫然、注意狭窄、意识清晰度下降、定向困难、不能理会外界的刺激等表现为特点。随后,幸存者可以出现变化多端、形式丰富的症状,包括对周围环境的茫然、激越、愤怒、恐惧性焦虑、抑郁、绝望,以及自主神经系统亢奋症状,如心动过速、震颤、出汗、面色潮红等。这种异常的心理反应,称为急性应激障碍。 多数病人发病在时间上与精神刺激有关,症状与精神刺激的内容有关,其病程与预后也与及早消除精神因素有关。本症不包括癔症、神经症、心理因素所致生理障碍和精神病性障碍。可发生在各年龄期,多见于青壮年,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急性应激障碍的流行病学研究很少。仅有的个别研究指出,严重交通事故后的发生率大约为13%-14%;暴力伤害后的发生率大约为19%。集体性大屠杀后的幸存者中发生率为33%。严重的灾害事件(如地震、海啸、空难、大型火灾等)的幸存者中发生率可高达50%以上。 1.2 病因和发病机制 决定急性应激障碍的发生发展、病程和临床表现的因素有:生活事件和生活处境,如剧烈的超强精神创伤或生活事件,或持续困难处境,均可成为直接病因;社会文化背景;人格特点、教育程度、智力水平,以及生活态度和信念等。强烈或持久的精神刺激因素是导致本病发生的直接原因。这些因素既可以是火灾、地震、交通事故、亲人死亡等,也可以是持久而沉重的情感创伤,如家庭不睦、邻里纠纷、工作严重挫折、长期处于外界隔离等。当精神刺激因素达到一定的强度,超过个人的耐受阈值,即可造成强烈的情感冲击,使个人失去自控能力,产生一系列精神症状。

第五章 焦虑障碍(惊恐障碍)

惊恐障碍 引言 ●设想一个人心不在焉地迈下街沿走上横道线。突然,一阵刺耳的紧急刹车声让她注意到一辆飞速行驶的汽车在她前面嘎然停下。她顿时心跳加速,惊出一身冷汗,好像灵魂就要出窍,那辆车差点撞上她。这个女人浑身颤抖地僵住在横道线上,心中想,今天没出事真是谢天谢地,以后走路得多留神,然后继续赶路。对一次差点危及生命的事件,她反应得很恰当。 引言 ●另外一个人,正在游泳池边休息,突然觉得浑身不舒服,那情形与穿马路的女人感受到的应激性反应一样,虽然没有明显的原因,他却感到乏力、胸痛,大腿发抖,并且有一种快要死去的感觉。这个人可能正处于心脏病发作,或者他可能是一个惊恐障碍患者,这样的患者在人群中有成千上万。 引言 ●某些人的神经系统会在不恰当的时候发出危险信号。在没有受到任何刺激的情况下,他们会感受到与在危险的处境中相似的情绪和躯体体验。惊恐发作似乎突然降临,甚至在找不出任何可以让人害怕的地方也会发生。 ●一般来说,惊恐发作持续的时间只有几分钟,尽管这样,它会让人感觉好象心脏病发作,马上要死去,或者好象自己要发疯了。惊恐发作会被人这样描述:“……这是让我感到最恐怖的体验……” 引言 ●惊恐发作病人第一个本能反应是冲到医院看急诊或者去看心脏病专家,但许多医生对惊恐障碍并不熟悉,当从各项检查难以为惊恐发作找到一个解释时,病人会被以“没什么”或“那只是有些紧张”这样的保证打发回家。 ●惊恐障碍者在得到治疗之前,有时已经花了好几年的时间被从一个又一个医生之间推来推去,直到某个医生认为存在一种真实的可以治疗的问题为止才被注意。 “最杰出的冒名顶替者” 获得正确的诊断对于有惊恐障碍的患者而言是最大的困难之一。惊恐障碍被认为是医学中最杰出的“冒名顶替者”之一,因为它的各种症

应激性障碍论文

创伤后应激障碍 摘要: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PTSD)是一种严重的应激相关障碍,指个体面临异常强烈的精神应激后延迟发生的精神障碍,文献报告PTSD的终生患病率为1%~14%,高危人群研究发现PTSD的患病率为3%~58%,女性约为男性的两倍[1]。PTS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涉及很多方面,本文将对PTSD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创伤后应激障碍、病因及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干预 一、 PTSD的相关概述 1、PTSD概念 创伤后应激障碍简称PTSD也称延迟性心因性反应,是指人遭受异乎寻常的灾难性事件后的一种应激障碍。它是指突发性、威胁性或灾难性生活事件导致个体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其临床表现以再度体验创伤为特征,并伴有情绪的易激惹和回避行为。在灾难事件后,相当数量的当事人都会产生创伤后应激障碍,出现焦虑、抑郁、恐惧、反复重现痛苦回忆、出现回避行为等多种不良身心反应,对灾后重建与当事人的心理康复产生严重影响。简而言之,创伤后应激障碍是一种创伤后心理失平衡状态。 2、易感人群 据美国精神病协会(APA)统计,美国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人群总体患病率为1~14%,平均为8%。女性约为男性的2倍。平均症状持续时间,女性约为4年,男性为1年。不同的人群或个体,不同的应激事件所致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患病危险性亦不相同。有研究表明,交通事故后,无论受伤与否,约25%的儿童会患创伤后应激障碍,且缺乏父母关爱的青少年更易罹患本病。另有研究表明,3.6%的遭遇火山爆发人群,30%的志愿救火者和劫难幸存者,45%遭遇灾难的妇女会发生创伤应激障碍。至于哪些人最容易患PTSD,有些学者做过调查,总结得出诸如生活中曾有其他创伤,具有慢性身体或心理疾病,长期贫穷、失业、无家,最近有重大生活实际及压力的人更容易导致PTSD,当然这还与年龄和受教育程度有一点的相关性。 二、PTCD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创伤性事件:是本病发生的直接原因,指威胁到个体生命、身体或精神世界的完整,带来异乎寻常痛苦的人生遭遇。遭受创伤的个体

第十一章应激相关障碍选择题

精品文档 1.以下哪项不是适应性障碍的特征(C) A.应激源常为日常生活中的应激性事件 B.适应能咯不良的个体易患 C.病程一般不超过一年 D.部分病人可以表现为品行障碍 2.以下哪项不是延迟性心因性反应的特点(B) A.应激源往往具有异常惊恐或灾难性质 B.症状常有晨重夜轻的节奏变化 C.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 D.持续性的警觉性增高 3.以下哪项不是急性心因性反应的特征(D) A.可出现意识障碍 B.精神运动性兴奋与抑制 C.内容常涉及心因与个人经历 D.病程一般不超过三个月 4.有关应激与应激源以下哪项不对(D) A.应激即指对应激源作出的反应 B.应激源指导致个体出现应激的原因 C.处于应激状态下的个体常有内环境的紊乱 D.心理健康的个体是因为他们较少碰到应激源 5.以下哪项不是处于应激状态下的个体的表现(B) A.体内神经递质发生改变 B.常表现交感神经抑制而副交感神经兴奋 C.可能导致脑功能损害 D.可表现精神异常 6.以下哪项一般不是心理应激状态下的情绪特征(C) A.情绪不稳、易激怒 B.表情茫然 C.情感淡漠 D.焦虑不安 7.在帮助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病人及其家属处理好家庭冲突方面,下列哪项护理措施最有效(D) A.让其家人教会病人识别防卫行为 B.让其家人不告诉病人如何处理问题 C.让病人增加参加社交活动的机会 D.鼓励病人面对现实,主动调适自己 8.急性心因性反应的病程一般不超过(A)

精品文档 A.1周 B.2周 C.3周 D.1个月 9.急性应激障碍的临床特点是(B) A.病程长 B.病前遭受突如其来且超乎寻常的应激性生活事件 C.症状的出现与应激源无关 D.预后差 10.适应障碍起病(A) A.应激性生活事件发生后3个月内 B.应激性生活事件发生后2个月内 C.应激性生活事件发生后1个月内 D.应激性生活事件发生后6个月内

创伤后应激障碍综述

目录 1.概述 (2) 1.1基本概念 (2) 1.2流行病学研究 (2) 1.3临床表现 (3) 2.致病因素 (3) 2.1创伤事件 (3) 2.2易感因素 (4) 3.诊断与评估 (5) 3.1诊断 (5) 3.2评估 (6) 4.治疗与预防 (7) 4.1心理治疗 (7) 4.2药物治疗 (7) 4.3预防 (8) 参考文献 (9)

创伤后应激障碍综述 社会冲突、自然灾害给人类造成了严重的生理和心理伤害。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disorder, PTSD)已经成为影响创伤救治整体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严重干扰了人民生活和社会秩序。许多人产生了焦虑、抑郁、恐惧、反复不能忘记痛苦、出现回避行为等症状。这就使得对创伤后应激障的研究越发显得重要。 1.概述 1.1基本概念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一种由非同寻常的威胁或灾难性事件所引发的强烈的恐惧感、无助或厌恶等严重的心理反应(Nolen, 2005),至少会持续一个月,其特征为创伤或灾难性事件后长期存在的焦虑反应,主要症状为持续的警觉性增高症状群、反复发生的闯人性再体验症状群、反应性麻木症状群(David, n.d.)。 PTSD可引起明显的职业、心理和社会功能残疾,对个体的社会功能、家庭生活和身心健康造成长期的破坏性影响,也给患者及其家庭乃至社。 1.2流行病学研究 据美国精神病协会(American Psychiatry Asso-ciation,APA)统计,美国PTSD的人群总体患病率为1至14%,平均为8%,个体终生患病危险性达3至58%,女性PTSD患者终身患病率高于男性,约是男性的2倍(Breslau, 2001),原因在于伤害女性的暴力袭击的发生更为普遍,如,性侵犯、身体伤害。普通人群中50%以上的人一生中至少有一次曾暴露于创伤事件,并不是所有的创伤幸存者都

精神障碍护理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 名词解释: 精神障碍护理学:精神障碍护理学生意建立在一般护理学基础上的专科护理学。它以精神障碍患者为服务对象,为精神障碍患者护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时间指南,最终使精神障碍患者达到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全面康复。第二章护理沟通概论 护患沟通:护患沟通时护士和患者及家属之间交流信息和感情,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过程。 共情:共情也称“同理心”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指的是深入到别人的内心,站在对方的角度来认识其思想,体验其情感,并产生共鸣。 第三章精神障碍的病因与分类 精神障碍:精神障碍是指在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影响下,人体出现的各种精神活动紊乱,表现为具体临床诊断意义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异常,可伴有痛苦体验和(或)功能损害。 遗传度:遗传因素所产生的影响度称为遗传度。 第四章精神障碍症状学 错觉:指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 幻觉:指没有现实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出现的知觉体验,是一种虚幻的知觉。 思维奔逸:又称观念飘忽,指联想速度加快、数量增多、内容丰富生动。 思维迟缓:即联想抑制,联想速度减慢、数量减少和联想困难。 思维贫乏:指联想数量减少,概念与词汇贫乏,脑子空洞无物。 思维散漫:又称思维松弛,是指患者在意识清晰的情况下,思维的目的性、连贯性和逻辑性障碍。 病理性赘述:思维活动停泄不前,迂回曲折,出现节外生枝的联想,通常说明讲话人的抽象概括和理解能力低下,表现为说话啰嗦,抓不住重点,包含了许多不必要的细节和无关的分枝。 异己体验:这组症状的共同特征是思维的归属性不属于自己,也不受自己控制,是诊断精神分裂症的重要症状。 模仿言语:患者模仿周围人讲话的内容,别人说什么患者就说什么,只是一味地机械性重复,好像是别人言语内容的翻版。 精神自动症综合征:在意识清晰状态下出现假性幻觉、被控制感、被揭露感强制性思维及系统化的被害妄想、影响妄想等,患者的突出体验是异己感,可有思维插入、思维被广播等被动体验,见于精神分裂症偏执型。紧张症侯群:表现为木僵、违拗、被动服从、蜡样屈曲、作态,以及刻板言语、刻板动作等,有时又表现为突发的兴奋、冲动行为。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 柯萨可夫综合征:又称遗忘综合征,表现为近事遗忘、错构、虚构和定向障碍,多见于慢性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颅脑外伤后精神障碍及其他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第五章脑器质性疾病所致精神障碍 痴呆:是一种获得性的、以逐渐进展的、通常不可逆的、总体认知功能缺损为特征的一类综合征。 脑血管性痴呆:是由脑血管病变所致的痴呆综合征,包括多发性梗死痴呆,即过去所谓的脑动脉硬化性痴呆。遗忘障碍:是以记忆损害为特征的一类综合征,表现为学习新信息(顺行性遗忘)和回忆往事(逆行性遗忘)存在困难。 第六章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与护理 肺性脑病:又称呼吸性脑病、肺脑综合征,是指由慢性肺部病引起重度肺功能不全或呼吸衰竭时的一种神经精神障碍。 肝性脑病:是由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综合征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的综合病症。 第七章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物质依赖:即俗称的“成瘾”。它包括两个概念:①行为综合征;②躯体或生理依赖。 耐受性:使用者必须使用更多的成瘾性药物才能达到相同的效果,也就是使用量不断增加。改变成瘾物质使用途径也是耐受性的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