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电影《夜宴》中的叔本华唯意志论悲剧观

解读电影《夜宴》中的叔本华唯意志论悲剧观
解读电影《夜宴》中的叔本华唯意志论悲剧观

【摘要】叔本华的悲剧理论是19世纪西方悲剧理论的重要学说之一。电影《夜宴》取材于西方经典悲剧作品,电影设置了婉后和太子两位悲剧人物形象,从正反两方面对叔本华唯意志论悲剧观进行了冯小刚式的阐释。对电影进行西方悲剧理论视角上的解读有助于我们更深层次地理解影片。【关键词】《夜宴》;唯意志论悲剧观;叔本华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6-0139-02一、叔本华唯意志论主义基础上的悲剧观叔本华的悲剧学说是以其生存意志论为哲学基础的,在其代表作品《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中,叔本华明确提出了“世界是我的表象”和“世界是我的意志”两个根本哲学命题。“世界是我的表象”适用于一切有认识功能的物种,而作为高级的具有反思能力的人可以将其作抽象的哲学思考。哲学意义上的“表象”是针对“表象者”而言的,山川河流只是人的山川河流,日月星河只能是人的日月星河,没有人这个“表象者”围绕在我们身边的存在,依旧“同归于寂”。“整个世界只是一种与主题有联系的客体,是一种直观者的直观,也就是一种表象。世界万物的存在都是以主体的存在为先决条件,没有主体就无所谓世界,因而就无所谓“表象”。有了主体才有世界,这个世界就是表象。”①由叔本华的另一个哲学命题“世界是我的意志”,而世界是人的世界,他推导出了作为“表象”主体的人要认识世界就必须认识人自身的意志的结论,至此叔本华建立了自己独特的叔本华式的本体论哲学理论构架――唯意志论主义哲学体系。在此本体论基础上,叔本华提出了其非理性直观认识论的观点。叔本华认为,理性认识的能力是极其有限的,不能全面认识生命意志世界的本质,欲望、激情、意志才是认识的强大动力,世界的本原是意志,意志决定了万物。“意志”是无法用理性控制的盲目冲动,即所谓的生存意志。正如叔本华所说“意志本质上没有目的、它是一个无尽的追求。”这恰恰导致了叔本华走向了唯意志论主义,体现在人生伦理层面上为人生痛苦论。人生痛苦论不仅是伦理上的,并且具有本体论上的含义。无穷的意志产生无尽的欲求,无尽欲求的无法真正满足产生痛苦,三者成连环的闭合状态,即是叔本华所谓的人生来痛苦理论依据。正如叔本华所说,“欲求和挣扎是人的全部本质,完全可以和不能解除的口渴相比拟。但一切欲求的基地却是需要、缺陷,也就是痛苦,所以,人从来就是痛苦的。人生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像钟摆一样来回摆动着,事实上痛苦和无聊也就是人生的两种最后成分。”②人的本质在于痛苦,其本源在意志的无止境,其特点在于欲求本身非满足性,所以人生来就是来受苦的,这是从意志推论出欲求,欲求得不到满足进而产生痛苦的结论。任何一部生活史就是一部痛苦史。二、电影《夜宴》的人物形象设置凸显了叔本华唯意志悲剧观的精髓(一)无鸾:塑造忧郁太子形象对人生痛苦论进行正面解读影片《夜宴》中,每个人身上都具有悲剧色彩,影片中的悲剧主角所赎的不仅仅是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因果关系所犯下的罪,而是原罪,亦即生存本身之罪。电影《夜宴》描述了人性与欲望的同时并将其塑造得合情合理,更加突出了意志同自身矛盾冲突的悲剧本质。叔本华的悲剧观从本质上反映出意志同人自身固有的矛盾和冲突。意志以同自身的天然分裂来展示人生的痛苦、不幸和灾难的理所当然,借以唤醒人们对生存意志的否定,而采取顺从、退让的态度,心甘情愿地赎那与生俱来的原罪。在五代十国的年代,权利斗争异常惨烈,政治手腕强硬、果断坚决的人物才能在复杂的朝廷争斗中存活下来,而影片把太子无鸾设置成与主流权力斗争格格不入的人物形象。他深受中国古代伦理纲常思想的制约,使得其忧郁和软弱的性格有其典型的时代特征。太子无鸾一开始就注定了悲剧的命运。“鸾”指凤凰之类的神鸟,也就是女性的象征。“无鸾”这个名字饶有趣味,且隐含隐喻,预示着他本身就是一个忧郁软弱的人物。当父皇迎娶自己心爱的人婉儿时,他没有反抗,也无法面对情人成为自己母后的事实,于是隐遁在吴越竹林里习武弄歌,实则消弭意志。三年后,他的叔叔“杀父娶母”,婉儿再一次被夺走,他也没有实际行动,采取了顺从和退让的态度。软弱又阴沉的太子内心是复杂和挣扎的,比如他曾去市场找毒药复

仇,但没有下决心,在皇后的册封大典上仅以此来揭穿叔叔篡权的阴谋却没有置之于死地的决心。这样一个矛盾的主体,在充满权欲的宫廷斗争中必然铸成其悲剧的命运。叔本华认为,解救人生痛苦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艺术拯救,一种是伦理拯救,这两种路径分别通过摆脱意志服务以及否定意志而予以实现。太子无鸾纵情习舞歌曲,忘却自己的欲求,力求摆脱俗世的纷扰,认为这样就摆脱了痛苦,但获得的只不过是暂时的解脱。影片最后,他为救婉儿而死时说“死,真好!”,一句话传递给观众的是一种解脱感。艺术的解脱只是暂时的,只有伦理的解脱才是长久的。伦理的拯救是否定生命意志,走上禁欲主义,达到清心寡欲无我无涅??境界。冯小刚用太子吴鸾的死诠释了自己的人生痛苦论,含蓄而又深刻。(二)婉后:设置一个被欲望摧毁的女人形象,反面强调人生价值的虚无性婉后的人物形象:性格沉稳干练、阴戾狠辣、头脑清晰,能够正视自己的欲望,是一位寻求自我价值强烈欲望的女人。影片中的婉后,有着强烈的主体意识,在王朝易主之后,她的生存意志使其同意改嫁篡权的叔叔成为新皇后。同时,为保护她青梅竹马的太子无鸾的安全,她使尽权谋,在权力对人的异化和复杂的宫廷中,她的欲望也日益扩大,无穷无尽的欲望和浓烈的自主意识成了她内心的主导势力。影片中的茜素红是婉后欲望的象征,尤其是在影片最后,婉后当上皇上,欲望被满足后,婉后手抚随风飘扬的茜素红时的空虚迷惘被章子怡表现得淋漓尽致,明确地向观影者暗

“知道朕为什么喜欢茜素红吗?因为它像人们熊熊燃烧的欲望,对,示出人生的悲惨和无价值。

是欲望。多少人被它吞噬,而朕却因它的燃烧而辉煌!”这是婉后在权力场对权力、对欲望的内心独白,她走到了权力的巅峰。但是,冯小刚设置的婉后被背后的一刀刺死的情节,又隐喻了生命个体的一切努力皆等于零。婉后的人物形象设置传达给我们一种人生虚无――意志是一切不幸、痛苦和灾难的原罪。正如叔本华所说:“纵感觉冷漠的人,他的心境也会暂时脱离人生,意欲也一定会转移到他处,而觉悟到世界和人生并没有什么值得留念的,或者在他的心灵深处一定会自觉的活动起‘非意欲’的生存。”三、结语冯小刚利用叔本华的唯意志论悲剧观,制作了《夜宴》这部蕴含东方特色的《哈姆雷特》,传递给观众冯小刚式的悲剧理念。但是,叔本华的唯意志论悲剧观是其悲观主义理论的集中体现,在社会主义新时期并不值得大力推广。注释:①杨振喜.生存意志论――叔本华悲剧理论述评[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6).②[德]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78.参考文献:[1][德]叔本华.叔本华论说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2][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四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3][德]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作者简介:左彦凯(1990-),女,河北邯郸人,安徽大学哲学系2015级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学。

对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观的认识和评价

对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观的认识和评价 姓名:陈岑 学号:201203140202 班级:2012级2班 摘要:正如很多人所说的及很多人云亦云的人所认为的:“叔本华所持的是悲观主义的人生观,是最悲观的哲学家”。叔本华的哲学似乎注定被扣上悲观的帽子。但是,一般说来被扣上的帽子都不为人真正地认可和属实。他的人生观在悲观之处体现着通达,让人对自己目前的生活得一种恍然大悟。在孤独之处透着智慧的光芒。而他的哲学也似乎总处于一种尴尬的被边缘化的地位。但真如他本人怀着的“流传久远和发迹迟晚成正比”的自信一样,他的思想的深刻性并不体现在他的哲学地位上。那么到底什么是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的人生观,为什么他的哲学处于这样一种尴尬的地位,我们又应当怎样认识和对待叔本华所持的悲观主义的人生观态度。从这些方面的探索中,能否找到一条符合现代人需求的人生观?这还有待分析斟酌推敲。 关键字: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观通达孤独被边缘化深刻思想

一、我所了解的叔本华 “我很庆幸我认识的第一位哲学家不是黑格尔之流,而是叔本华”,记不清这是出自谁人之口,但难免让我也不得不那样认为,虽然我对黑格尔了解甚少,这样说并不代表我了解叔本华多少。对叔本华是一种超越阶级超越情感的共鸣。奇怪的是我并不像他那么有钱,也没有像他一样从小周游列国,从一开始接受的不是纯书本上的知识,更没有和母亲相处不愉快,也没有像他对女人一样深恶痛绝地对男人深恶痛绝,更没有像他一样拥有与生俱来的超群的智慧。但他跟我不一样的一点是于他十八岁时父亲自杀,于我20岁时父亲意外身亡。如此看来,他似乎比我更加不幸。但我实际上是比他不幸的。“幸福的家庭都一样,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同”,不幸哪能比较?一个人的思想观点与他的人生经历相关密切。不同的人生经历造就不同的观点,相似的人生经历中和不同已达到共鸣。我想能与叔本华有所共鸣,有所分歧的原因也在这里。 二、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的人生观 初见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观,“人生就是痛苦”。叔本华认为,人的本质就是生存意志,就是生存欲望,为了生存不得不尔虞我诈、弱肉强食,产生欺诈残暴,产生一切痛苦。人的欲望与生俱来,没完没了,当一定的欲求得到满足后,新的欲望又随之产生。即使欲望得到了暂时的满足,那么可

从《红楼梦》看人生的三种悲剧

王国维先生在《评论》中引用叔本华的悲剧说,把《红楼梦》划为第三种悲剧:“由叔本华之说,悲剧之中又有三种之别:第一种之悲剧,由极恶之人极其所有之能力以交构之者。第二种由于盲目的运命者。第三种之悲剧,由于剧中之人物之位置及关系而不得不然者,非必有蛇蝎之性质与意外之变故也,但由普通之人物、普通之境遇逼之,不得不如是。彼等明知其害,交施之而交受之,各加以力而各不任其咎。此种悲剧,其感人贤于前二者远甚。何则?彼示人生最大之不幸非例外之事,而人生之所固有故也。若前二种之悲剧,吾人对蛇蝎之人物与盲目之命运,未尝不悚然战然憟然,以其罕见之故,犹幸吾生之可以免,而不必求息肩之地也。但在第三种,则见此非常之势力足以破坏人生之福祉者,无时而不可坠于吾前。且此等惨酷之行,不但时时可受诸己,而或可以加诸人,躬丁其酷,而无不平之可鸣,此可谓天下之至惨也。若《红楼梦》,则正第三种之悲剧也。”然而我却以为《红楼梦》中的人物,实则分为三种不同类型的悲剧,有些人的命运是一种悲剧造成的,有些人却是两种或三种悲剧的叠加。而且我也对悲剧有我自己的分法。 我以为悲剧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在无常的命运中流转遭遇,随波逐流,随势浮沉,得意时,失意处,一切都随命运的因缘际会而转移,悲喜苦乐都随着外事外物外人而改变。第二种就是由于自身的性格气质造成的,看似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要改变一下自己的秉性,就可以时运流转得心应手,然而却不清楚这种性格和气质的因子是深入骨髓的,是构成了其之所以成为自己的根本,是绝对无法调整更改的。第三种悲剧就是人类自身的悲剧,人本身就是宇宙间最孤独最可怜的生物,人和人本质上也是隔绝的无法相通的,人从来都无法决定自己的生死和所处的时地,人永远无法预测明天会发生什么,人类都永远逃脱不了盛极必衰物极必反好景难久的规律。 说了这么多,无法想打破很多人形成的固定思维,让他们认识到大部分人是谈不上什么性格的,没有坚定的行为原则,没有固定的处事方式,没有一定的个人底线,不过是随着岁月和际遇的推手不断变化的流体,更谈不上遭遇什么性格的悲剧。《红楼梦》里性格悲剧最明显的就是晴雯和鸳鸯了,但是如果她收敛一下也算不得晴雯了,如果她屈服一下也算不得是鸳鸯了。性格的悲剧就是在别人看来,你只要稍微变退一步就豁然开朗海阔天空了,看似命运就掌控在自己手中,最后造成的悲剧也完全是咎由自取,然而他们根本就无法了解,就是这一点变不得,就是这一步退不得。很多先圣前贤志士仁人的悲剧都有这种性质,性格,是他们坚持人之所以为人,自己之所以成为自己的底线。 第三种悲剧其实是人类本身的悲剧,只要是个人都逃不掉的,但只有极少数人能感受到。出生了,做人了,这本身就是个劫数。从来都见人哭着出世,却不见人笑着离开。首先是我们无法选择自己出生的时代和地方,这种悲剧也只能用“无可奈何”四个字可以解说,比如汉武帝感叹李广的“生不逢时”,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比如阮籍登上广武山楚汉争霸旧址,慨然而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比如陈子昂幽州台放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比如曹雪芹写作《红楼梦》时的“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比如宝玉初会秦钟时恨自己为什么要生在公府侯门之家。其次就是人身处宇宙间的那种孤独,极力想靠近,然而最终却无法沟通,每个人都是一颗孤独的行星,人和人根本上是隔绝的,冰心在《春水》中说“人类呵!相爱罢,我们都是长行的旅客,向着同一的归宿”,鲁迅先生在《而已集》中写道“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从宝黛的爱情中我们看到,就算两个人是相爱的知己,然而真到心灵相通彼此懂得的地步有多难,即使是两人都站在对方的角度着想,仍是有不断的误解矛盾和隔膜,仍是有顾影自怜无人解惜的时候。人类依赖于亲情爱情友情,本来就是想打破这种天生的人与人之间的隔绝与孤独,然而最后却徒劳地发现,人与人之间越接近,越能体会到那种绝望的无可消解的孤独。

读叔本华《人生的智慧》有感

以前很少看哲学书,主要是那些哲学咱看不懂。叔本华的哲学思想贴近俺们的实际,前几个月看了他的几本书,有点感觉。这里简单记录一下读他的《人生的智慧》(韦启昌译)的一点感受: 1. 对待健康:叔本华认为人的幸福来自于“健康的身体加上健康的心灵”。保持健康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 “人的健康远远压倒了一切外在的好处……,一个健康、良好的体魄和由此带来的宁静和愉快的脾性,以及活跃、清晰、深刻、能够正确无误地把握事物的理解力,还有温和、节制有度的意欲及由此产生的清白良心——所有这些好处都是财富和地位所不能替代大”。 那么看看哲学家给出的健康方法:避免一切纵欲放荡行为、烦心和剧烈的情绪动荡、长时间的精神紧张;每天至少2个小时的户外活动;勤洗冷水澡;节制饮食等。看来跟门口乘凉的大叔大妈给出的建议一样啊,果不然贴近咱老百姓。 大叔的生活确实极有规律:早上7点到8点起床,洗完冷水澡后喝上一杯咖啡。然后埋头写作一直到中午,这段时间禁止任何人打扰。之后吹笛半个小时娱乐,午饭后阅读到4点,然后不管天阴下雨,铁定出门快速散步,身后跟着他的卷毛狗“小叔本华”。晚上准时去图书馆,之后去剧院或音乐会。晚上9到10点回家,躺在床上看古印度的《吠陀》几页后睡觉。当然他活了72岁,也不算很长寿。 即使哲学家们不说,我们也知道健康的重要,但真正坚持下来的人并不多。所以需要时时提醒注意健康,建议爱坛也开设“健康养生”栏目,督促大家保健。 2. 对待物质财富:物质财富除了能满足人的真正、自然的需求外,对于我们真正的幸福没有多大影响。相反,它还会打扰我们悠闲自由的生活。 大叔说:“我们看到很多人像蚂蚁似的辛勤劳作,从早到晚盘算着如何增加他们的财富。一旦脱离了那狭窄的挣钱领域,他们就一无所知。他们的精神空白一片,对挣钱以外的一切事情毫无感知”。 3. 对待别人的看法:不要太过于看重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否则它会导致虚荣和奢侈。我们的忧心、烦恼、操劳、愤怒和恐惧也与此相关。 “几乎所以的人毕生不息地奋斗,历经千难万险,最终的目标就是让别人对自己刮目相看”。为什么不用太在意别人的看法?是由于“人们头脑里面的见解和认识,绝大部分往往是黑白颠倒和虚假荒唐的,这些见解不值得我们重视”。只要抛弃对名誉的最求,我们的生活才会宁静,就像隐居的人一样,他们不用生活在别人的视线里。 4. 对待生活:大叔认为生活是痛苦的而非幸福的。“快乐只不过是一场幻梦,但痛苦却是真实存在的”,他认为幸福是带有否定意义的、暂时的,而只有痛苦才是肯定的、永恒的。 “我们不要把目光盯着追求生活的快感和乐趣上,而是尽可能地注意逃避生活中数不胜数的祸害”,“这个世界所能给予我们的最好东西,不外乎就是一种没有痛苦的、宁静和可以让我们勉强活下来;我们必须限制对这个世界的期望和要求,这样,我们才能更有把握实现它们

叔本华和尼采哲学思想的比较

比较尼采和叔本华思想的异同 叔本华和尼采都是19世纪意志主义的代表人物。二人的思想存在着共同点,都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志,强调意志的重要性,把意志看做万物发生和发展的根源,用意志解释自然界、社会和人类精神各种现象的存在和变化,否认了人类意志的客观物质根源和生理基础,陷入了主观唯心主义。以上是二者的相同之处,下面谈谈叔本华和尼采思想的不同之处。 叔本华认为的意志是生命意志,即求生的意志。尼采认为的意志是权力意志,即求发展、壮大的意志。 叔本华认为意志就是不能遏止的盲目冲动,就是欲求,它所欲求的就是生命,一是维持自己的生存,二是繁衍后代。他说:“意志自身在本质上是没有一切目的、一切止境的,它是一个无尽的追求。”所以又把意志称为生命意志,而生命意志的本质就是痛苦。因为一切欲求都是由于缺乏,由于对自己现状的不满,一天不能得到满足,就痛苦一天。欲望是无穷的,而满足是有限的。在宣传其悲观厌世的人生观的同时,叔本华极力抨击乐观主义。同时宣传利己主义乃是人类的天性,万物的本质。利己主义是必然的,生命意志的肯定是绝对的。但这种肯定又无异于痛苦,因此要解决痛苦,就要舍弃欲求,摆脱意志的束缚,否定生命意志。他认为既可以通过艺术来达到暂时的解脱,也可以通过禁欲来达到永远的解脱。要得到永久的解脱,就要彻底否定生命意志,就是走禁欲之路。叔本华的人生观是消极的,他确立了意志却又扼杀了意志,确立了人的地位和价值又泯灭了人的一切,使他的哲学走向了反人生的悲观厌世之路,所以他的思想只是反映了人生要求摆脱痛苦的愿望,而没有起到革命的作用,反而掩盖了痛苦的真正根源。 尼采认为,强力意志是人的本质,是人存在的基本形式。他的强力意志哲学一方面禀承了叔本华的意志主义,另一方面尼采是从希腊文化的悲剧精神中找到这一哲学起点的。尼采极其赞赏希腊悲剧精神,他认为希腊悲剧精神有两个,一个是日神(阿波罗)精神,一个是酒神(狄俄尼索斯)精神。真正的精神是酒神精神,真正的哲学的酒神哲学。尼采认为不仅人的生命本质是强力意志,而且一切自然过程和自然事物都是强力意志的表现。在人类社会中强力意志主宰着一切。强力意志是世界运动变化的动力,由强力意志所派生和推动的世界的永远“流传”、“永久循环”的,是沿着螺旋形变化的。万物皆变,唯有意志永存不变。尼采从他的权力意志出发,引出了他的人生哲学——超人哲学,超人哲学是疯狂主义的,人称狂人哲学。他认为超人就是指权力意志达到顶峰的人。超人创造着社会历史,推动着社会前进。

叔本华和黑格尔的哲学思想的差异

一位在西方哲学史上鼎鼎大名的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哲学,其形成可以说主要是受了东方的思想。这种说法好象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但确是 事实。随着东方哲学在西方传播的历史史料的不断挖掘,对叔本华本人思想研究的逐渐深入,以及东学西渐的苗头在其后的一些哲学家那里表现的愈来愈充分,这使得人们有可能突破过去狭窄的视野和抛弃固执的学术偏见,承认这些东西方文化史上的重要历史事实及其价值。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有三个重要的来源:柏拉图、康德和称作"远古印度智慧" 的印度宗教哲学。这三者虽然都是叔本华哲学的生长点,但他们在叔本华哲学形成中的重要性是不同的,能够从根本上规定叔本华哲学特质,使其具有区别和超出前人并对后世具有开拓性、决定性影响的东西,不是西方哲学提供的,主要是受到了东方思想的影响。这里所说的"东方思想",不限于印度宗教,还包

括中国哲学和西亚的伊斯兰文明,但以印度宗教为主。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1819)中提到了"《易经》中的中国哲学" ,并且在《自然的意志》(1836)中,竟专辟一章讲"中国学",介绍了中国的道、孔、佛三教。他的文章还时常触及"波斯人"的文化。本文只探讨东方思想中对叔本华起着重要影响的印度宗教与叔本华哲学之间的内在关联。 叔本华是早在十九世纪上半叶就融汇、打通东西文化的人物。他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理应予以积极而适当的评价。当海德格尔在台湾学者箫师毅帮助下研译东方圣书――老子的《道德经》并向东方寻找智慧之路而引起世人关注的时候,叔本华这位现代人本主义的大宗师早已默默无闻地开始了援东入西的工作。所以,在东西方文化交流领域里,叔本华同样是一位具有开拓影响的伟大人物。

叔本华虚无主义解读——取消其哲学的悲观主义意味

叔本华虚无主义解读——取消其哲学的悲 观主义意味 文化纵横谈 叔本华虚无主义解读 —— 取消其哲学的悲观主义意味 ■张>---7~ "这个时代再没有荣誉的桂冠可以送人了,它的赞美是猥 滥的,它的责备也没有什么意思." 叔本华说,"人生没有任何价值,只是由'需求'和'迷幻' 所支使活动.这种活动一旦停止,生存绝对荒芜和空虚便表现 出来."在这梦幻般的现实中,我们,阿童尼一般"没有死,也 没有睡,他不过是从生之迷梦中苏醒",活人迷于恶梦,像尸身 一 样在腐蚀着.我们没有所悲正如我们没有所喜,这一切,归 结至此,而或它还将延伸,也不过是一场虚无. 那么叔本华如何被合理的推崇为悲观主义的代表人物之 一 呢? 一 ,关于意志的论述 在继"世界是我的表象"之后叔本华指出了"世界的本质 是意志",而意志实际上就是意欲,是一种生存意志,生命意 志,在第四篇中叔本华做出了其间必要的转换:"意志既然是 自在之物,是这世界内在的涵蕴和本质的东西;而生命,这可 见的世界,现象,又都只是反映意志的镜子;那么现象就会不

可分离地伴随着意志,如影不离形;并且!t~JL有意志,!I~JL就会有生命,有世界.所以就生命意志来说,它确是拿稳了生命的;"作为处于主客体形式之外的意志,它不服从于必然的根据律,而正是这同一个意志,它又在不停地分裂,"没有一切目的,一切止境的,它是一个无尽的追求."意志便是欲求,欲求 就是痛苦."一切追求挣扎都是由于缺陷,由于对自己状况的不满而产生的,一天得不到满足,就要痛苦一天,况且没有一次满足是持久的,每一次满足反而只是又一新的追求的起点…… 追求挣扎没有最后的目标,所以痛苦也是无法衡量的,没 有终止的."如果相反,人因为他易于获得的满足随即消除了他的可欲之物而缺少了欲求的对象,那么,可怕的空虚和无聊就会袭击他.我们在叔本华的着作里,丝毫看不到半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只能感到人生的痛苦,无休止的烦恼,生存空虚, 以及没有任何希望的未来. 这是因为一切欲求皆出于需要,所以也就是处于缺乏,所 以也就是处于痛苦. 正如叔本华所讲,"归根结底,这都是由于意志必须以自身饱自己的馋吻而产生的,因为除意志之外,再没有什么存在的东西了",而它呢,却是一个饥饿的意志.人世的追逐,焦虑和苦 难都是从这里来的这意志便决定了苦痛的人生. 二,人生哲学 现在我们都已认识到自己的现象的本质就是自己的意 志,我们的现象既是由于我们的行为,又是由于这行为的不变底本,意志虽不是行为的原因,然而意志却决定着行为,于是, 我们也不得不同叔本华一样认为:人生本质上是痛苦的.这是因为,生存意志本身就意味着欲求和渴望,"但是一切欲求的基地却是需要,缺陷,也就是痛苦".要追求一种欲望并得到满足,就会遭遇种种烦恼和痛苦.一种愿望与欲求得到实现与满12

评点叔本华欲望与匮乏的思想

评述题:评点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像的世界》一书中的一段有关匮乏和欲望满足的论述;“欲望,也就是匮乏,是所有快感的前提条件……所以,所谓心满意足不过是相对于痛苦而言的某种需要的满足”。 在看到“欲望”、“痛苦”、“匮乏”这些字眼的时候,我不禁想到了叔本华的“钟摆理论”,即“人生就像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中摆荡”。叔本华断言:人在各种欲望(生存和名利)不得满足时处于痛苦的一端;得到满足时便处于无聊的一端。人的一生就像钟摆一样在这两端之间摆动。 在叔本华眼中,人的本质便是痛苦,因为人类无法逃避死亡,而人们最大的忧虑就来源于此。这里的“痛苦”和叔本华他的“钟摆理论”中的“痛苦”是同一个词语,这痛苦根源于意志,而意志的本质就是盲目的欲望和不可遏制的冲动。 什么是“欲望”在叔本华的论述中,人们的欲望来源于“可望而不可及”,你有这个需要,你内心想要得到某些你没有的东西,只有你缺少了、匮乏了,你才会无比的想要得到。 人所有的需求来源于欲望,只有达成欲望,才会有快感。换一种说法,也就是只有先有了欲望,才会有之后的一系列痛苦的拼搏之后的满足欲望而产生的快感。所以说“欲望,也就是匮乏,是所有快感的前提条件”。 人的欲望得不到满足,他就会沉浸在求而不得的痛苦中;为了满足他们的欲望,他们往往要为之付出艰辛的努力,所以说在通往心满意足、抵达欲望“终点”(某一个欲望的终点)的过程中,总是痛苦的。而这里的“心满意足”是人经历过痛苦之后好不容易达成了欲望、满足了自己的需求后的短暂激情。它只是在欲望满足之后,感到无聊之前的那一小段稍稍幸福的时光,并且这种这种满足的程度往往与痛苦的程度紧密相连,你愈加痛苦,自我满足的程度便越高。因为满足是需要痛苦来为之衬托的。没有痛苦,就没有满足。为了得到满足的快感,人们就必须不断地经历痛苦。所以,这词语的静态解释中已经包括了一个动态的“痛苦——满足——痛苦”的循环过程。 一旦人们满足了自己的欲望,原先的欲望、需求由于被满足,其价值大打折扣,已经不再具有魅力,人从而感到无聊,并且有了新的欲望,开始又一轮痛苦的循环。因为人类欲望的没有极限,一个欲望的满足也许会牵引出十个新的欲望,所以人总是不断地痛苦,不断地

叔本华:痛苦和无聊之间的悲剧人生

叔本华:痛苦和无聊之间的悲剧人生 2016-01-15同道学园 叔本华,悲剧人生 叔本华:痛苦和无聊之间的悲剧人生 叔本华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在哲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叔本华是意志主义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者之一。他主要持悲观主义的哲学思想,对后世影响巨大。 叔本华在其艺术分类中,十分推崇悲剧,因为在他看来,悲剧是以表现人生可怕的一面为目的的,是要在我们面前演出难以形容的痛苦、悲伤,演出邪恶的胜利,嘲笑统治着人的偶然性,演出正直、无辜的人们不可挽救的失陷。他认为,悲剧中的不幸、痛苦和灾难都只是手段和表面现象,其真实的本意是要传达出这一本质的洞见:意志是一切不幸、痛苦和灾难的原罪,从而让人看穿世界的本质和人生的真谛,自觉地放弃和否定生命意志。 叔本华认为人生之所以不幸,因为人的本质是意志。叔本华反对在正义中去寻找悲剧灾难的原因,悲剧人物之所以得到毁灭的惩罚,并不是由于犯了什么个人的罪过,而是犯了原罪,即生存本身这一罪过(所以叔本华多次赞美加尔德隆的那句诗:“人最大的罪恶,就是他诞生了”)。为此,他反驳说:“奥菲利娅、苔丝狄蒙娜或者狄利亚有什么过错?”总之,正是悲剧揭示了人的原罪,故而是“文艺的顶峰”。 由此,叔本华认为悲剧以表现人性的痛苦、不幸、灾难等可怕的一面为题,他把不幸的来源分为三种,我们也可以说悲剧由此分为三类: 首先,它可能来自“一个特别坏的人”,或者说造成巨大不幸的原因可能是某一剧中异乎寻常的、发挥尽致的恶毒,这时,这角色就是肇祸人。例如理查三世、《奥赛罗》中的雅葛、《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安提戈涅》中的克瑞瓮等。 其次,它可能是盲目的命运造成的,也即偶然的机缘与错误,大多数的古希腊悲剧,如《俄狄浦斯王》,以及《罗密欧与朱丽叶》、《麦西纳的新娘》等都属于这类。 最后,它可能仅仅是由于“剧中互相所处的地位不同,由于他们的关系造成的”。这种悲剧的酿就,既不需要邪恶的人为非作歹,也不需要安排可怕的谬误和闻所未闻的意外事故,而只需要将普普通通的人安排在普普通通的环境下,使他们处于互相对立的地位,这样,他们就由于地位所迫,彼此非常自觉地损害对方,而在情理上却又不能完全归咎于任何一方。席勒的《华伦斯坦》、歌德的《浮士德》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就属于这一种类型。 在三种类型的悲剧中,叔本华尤其欣赏第三种。因为他认为第三种最为可怕,因为第一、二种悲剧的威慑力离我们较远,这两种所造成的恐怖一般说来是可以避免的,而第三种悲剧的威慑力最大,离普通人最近。 “因为这一类不是把不幸当作一个例外指给我们看,不是当作由于罕有的情况或狠毒异常的人物带来的东西,而是当作一种轻易而自发的,从人的行为和性格中产生的东西,几乎是当作[人的]本质上要产生的东西,这就是不幸也和我们接近到可怕的程度了”。

叔本华哲学思想述评

叔本华哲学思想述评 王铁,孙潇 (长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西安710054) 摘要: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在西方哲学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其内容包括相对主义、非理性主义的认识论、生存意志的本体论和悲观主义的人生观以及独特的宗教观。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包含有很多合理的因素,其对欧洲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关键词:叔本华;哲学思想;人生观;宗教观中图分类号:B516.5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958(2008)01-0007-02 作者简介:王铁(1983———),男,回族,河北涿州人,长安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科学技术哲学。 收稿日期:2007—04—14 2008年第1期(总第101期) No.1,2008General.No.101 JournalofQiqiharJuniorTeachers’College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叔本华对整个20世纪的现代西方哲学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作为非学院派哲学家,引起了西方哲学的巨大变革;开拓了正统哲学以外的新的思想话语,是一个具有跨世纪意义的哲学家。其哲学思想博大精深,对于当时的西方哲学乃至现当代的西方哲学思想,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 阿瑟?叔本华(ArthurSchopenhauer)是西方近代哲学史 上第一个以唯意志论著称的大思想家,唯心主义哲学家。他 1788年出生于一个世代经商的德国人家庭,后进入柏林大 学学习哲学,此后一生研究哲学,其在世时声名寥落,直到 1860年他在德国逝世时才迎来了哲学名誉的登峰造极。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的产生,是同当时德国的社会环境所分不开的,也正因为如此,叔本华的唯意志主义在19世纪 40年代后开始深受欢迎。在此之前,德国资产阶级向往革 命,崇尚理性和进步,当时流行的是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包含辩证法的理性派哲学,而叔本华却敌视理性和进取,他的哲 学批判理性主义,宣扬悲观主义,显然与时代格格不入。《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出版后甚至无人问津,他只好自我解嘲说自己的著作是为后人而写并相信它们很快会受欢迎。后来,德国的社会历史条件急剧变化,叔本华所预言的时代来临了。1848年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仅一年的时间便遭遇了失败,德国资产阶级灰心失望,工人运动高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更使他们的革命软弱性进一步暴露,于是对理性的不信任,对现实的逃避成了资产阶级特别是知识分子中流行的思想风尚,他们抛弃了理性向上的黑格尔哲学,转向了与 其心境相适应的反理性的、悲观的叔本华哲学。 叔本华哲学的历史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在西方许多哲学史、科学史和艺术史的著作中,他的名字经常被人们提到,他的思想经常被人们引用。代表着现代西方科学与文化思潮的一些大学者如尼采、克尔凯郭尔、柏格森、詹姆士、萨特、弗洛伊德以及爱因斯坦、托尔斯泰等人,都曾经把叔本华奉为自己的启蒙先师或思想同道;在中国文化界,王国维、鲁迅等许多学界巨擘,也曾经受到他的思想的启发或引导。叔本华之所以受到这样的关注,就在于他是近代西方文化精神的第一个批判者,也是现代西方文化精神的第一个引导者。 二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以宣扬相对主义、非理性主义的认识论、生存意志的本体论和悲观主义的人生观以及独特的宗教观著称于世。 第一,相对主义。叔本华为现代西方哲学打通的第一个突破口,就是颠覆了在传统哲学中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绝对观念。他认为,世界根本就没有绝对的本源,事物根本就没有绝对的真理,人也根本就没有绝对的本性。一切都处在相对的关系之中,而这种相对的关系是无法用绝对来解释的。叔本华把世界的本源、人的本性归结为盲目的、任意的意志,其目的就是针对传统哲学的绝对观念而发的。 第二,非理性主义的认识论。“世界是我的表象”是叔本华哲学的出发点,他不同以往哲学将主体与客体分离,而是把主客体联系起来的表象作为其哲学的出发点,故作为表象的世界有着本质的、必然的、不可分的两个半面,一个半面是 7——

悲剧理论在西方的发展概况

悲剧理论在西方的发展概况 西方悲剧从古希腊悲剧发展至今已由两千五百多年历史了。伴随着悲剧辉煌的发展历程,出现了像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贺拉斯、莱辛、席勒、黑格尔等许多著名的悲剧理论家。他们的悲剧理论经历了上千年的发展,不断成熟和完善。 一、古希腊时期 希腊悲剧起源于酒神祭祀,题材大都取自神话。古希腊最有名的悲剧诗人有三位: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希腊悲剧的主题常涉及命运,“诗人们往往以命运来解释他们无法理解和解决的矛盾和困难”。古希腊的悲剧理论也有着丰富的遗产。古希腊战乱频繁,客观上推动了不同地区文明的融合,促进了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的发展。宗教观念、哲学思想对于当时的文艺理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柏拉图从政治家的角度出发,贬低“模仿的诗”。他认为它们亵渎神明、贬低英雄、败坏人心,培养人们的‘感伤癖’和‘哀怜癖’。”这种癖好一旦养成,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类似情况时就不能用理性去克服,因此他把诗人逐出了理想国。 第一个为悲剧下定义的人是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写道,“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他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模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二、古罗马时期 古罗马时期的悲剧创作虽不如古希腊的悲剧那样繁荣,也有着悠久的发展历程和成就。古罗马时期战争频繁,政治混乱,集体主义精神消逝,文学主要反映个人情怀和日常生活。这时的文论家针对时弊,提倡文治统一和崇高的文风。这一时期成就较高的文艺理论家当属贺拉斯。他的《诗艺》是继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后古代欧洲出现的一部重要的文艺理论著作。 三、文艺复兴时期: 十四世纪中叶的文艺复兴运动起源于意大利,继尔席卷全欧洲。这时的人文主义者们提倡“人道”、反对“神道”;提倡“人权”、反对“神权”;提倡“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 莎士比亚。他的悲剧宣扬人文主义的“自由”、“博爱”的思想,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反映当时英国的现实生活。莎士比亚的悲剧突破了“三一律”原则,对欧洲乃至整个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四.新古典主义时期: 十七世纪初,新古典主义思潮首先在法国兴起,这一时期的悲剧理论特征是: 一、崇尚理性,主张理性战胜情感。法国古典主义悲剧创始人和代表作家高乃依在他的理论中强调:悲剧英雄的性格在于公民的义务战胜个人情感;悲剧情节可以虚构,但必须具有可能性;悲剧的唯一目的是给观众以快感,而教化则寓于快感之中;观众欣赏完作品后应是清醒的,而不是迷狂的。 二、艺术上崇尚和谐、典雅。高乃依认为悲剧的题材需要崇高的、不平凡的、严肃的事件。他还认为悲剧主人公不一定都是帝王将相。 三、悲剧创作严格遵守“三一律”。古典主义时期,大多数悲剧理论家把“三一律”当作永恒的真理,严格地遵守。布瓦洛将其写入《诗的艺术》,使它更具有了权威性。英国古典主义后期代表作家约翰逊没有简单地接受“三一律”,而是仔细分析,对其中的时间整一、地点整一给予了无情的批判。

叔本华论生命悲剧哲学

《叔本华论生命悲剧哲学》读后感 《叔本华论生命悲剧哲学》一书,以优美的语言和一针见血的见地,揭示了生命中最真实的痛楚,给我们这个喧嚣的时代以居安思危的警示。阅读他的文字仿佛于浮躁中感受到一丝宁静,于狂热中焕发出一份清醒,于盲目中寻找到些许理性。他的很多思想观点于今天仍然具有丰富的价值。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我读完这本书后的感受,那就是,它告诫我们生活如此残酷,只有正视痛苦,坚定信念,不断提升自我的精神境界,才能确定自己的世界,在这大千世界中站稳脚跟。 突然想到于丹老师曾讲过的一个故事:在一座佛寺里,供着一个用花岗岩雕刻的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有很多人到这里膜拜。但是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是跟它采自同一块山石的很多花岗岩。终于有一天,这些台阶变得不服气了,它们对佛像提出抗议说:“我们本是兄弟,来自于同一个山体,凭什么人们都踩着我去膜拜你呢?你有什么了不起?”那个佛像淡淡的对这些台阶们说了一句话,他说“因为你们只经过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这个岗位,而我是千刀万剐终以成佛”。今天的社会给人的压力太大,只有一个人有效的建立起内心的价值系统,才能把这种压力变成生命反张力。而叔本华所倡导的自我体验正是建立这种内心价值系统的一种方式。叔本华的一生也恰是历经挫折磨难、千锤百练,甚至千刀万剐后才功成名就,受到大众的认可和追捧。这正如他自己所言:“当人们变得老朽,生活的快乐和消遣就像秋天的落叶一去不复返了,也就在那时,名声才像冬青树一样开始萌芽”。 我想,要理解叔本华的思想不能不了解他的生平。因为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思想的形成。既然叔本华被奉为悲观主义的代表人物,那么就一定有形成他悲观思想的客观原因。 阿尔图尔·叔本华(1788——1860),19世纪德国哲学家,出生于但泽(今波兰)一个世代为商的家庭。早年在法国受教,后随父母游历英国、瑞士和澳大利亚,1809年进入哥亭根大学学医,后改学哲学。1811年转入柏林大学,1814年获耶拿大学博士学位。1822年被聘为柏林大学讲师,又因与黑格尔竞争惨败而离开讲坛,靠父亲遗产过离群索居的生活,死于法兰克福,终年七十二岁。他的主要著作有《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论自然意志》、《伦理学的两个根本问题》等。 叔本华的父母是性格截然不同的两个人,老叔本华比约翰娜(即叔本华的母亲)大二十岁。老叔本华生性耿直,坦率得吓人,对违背他心愿之事从不假以辞色,哪怕是国王。而约翰娜则生性活泼,喜欢交际,又极富才情。由于性格和年龄的差距,夫妻二人的关系并不和谐。约翰娜经常在家中举办沙龙聚会,以其高雅的风度、机智的谈吐、高超的交际手腕像磁铁一样吸引着上流社会的男男女女,这让沉默寡言的老叔本华妒火中烧。妒忌也是最终导致他从汉堡家中阁楼上摔下来而死于非命的原因。叔本华深知忌妒之害,他在《论生命悲剧哲学》一书中指出:“忌妒是人的天性,……但却是幸福生活的大敌。”“至于忌妒,我们可以认为是针对别人的。如果我们遭到别人的忌妒,应当永远记住:没有哪一种仇恨像忌妒而引起的仇恨那样难以和解,我们应该小心谨慎,避免遭人忌恨,并且,正如其他许多形式的不幸一样,

解读电影《夜宴》中的叔本华唯意志论悲剧观

【摘要】叔本华的悲剧理论是19世纪西方悲剧理论的重要学说之一。电影《夜宴》取材于西方经典悲剧作品,电影设置了婉后和太子两位悲剧人物形象,从正反两方面对叔本华唯意志论悲剧观进行了冯小刚式的阐释。对电影进行西方悲剧理论视角上的解读有助于我们更深层次地理解影片。【关键词】《夜宴》;唯意志论悲剧观;叔本华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6-0139-02一、叔本华唯意志论主义基础上的悲剧观叔本华的悲剧学说是以其生存意志论为哲学基础的,在其代表作品《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中,叔本华明确提出了“世界是我的表象”和“世界是我的意志”两个根本哲学命题。“世界是我的表象”适用于一切有认识功能的物种,而作为高级的具有反思能力的人可以将其作抽象的哲学思考。哲学意义上的“表象”是针对“表象者”而言的,山川河流只是人的山川河流,日月星河只能是人的日月星河,没有人这个“表象者”围绕在我们身边的存在,依旧“同归于寂”。“整个世界只是一种与主题有联系的客体,是一种直观者的直观,也就是一种表象。世界万物的存在都是以主体的存在为先决条件,没有主体就无所谓世界,因而就无所谓“表象”。有了主体才有世界,这个世界就是表象。”①由叔本华的另一个哲学命题“世界是我的意志”,而世界是人的世界,他推导出了作为“表象”主体的人要认识世界就必须认识人自身的意志的结论,至此叔本华建立了自己独特的叔本华式的本体论哲学理论构架――唯意志论主义哲学体系。在此本体论基础上,叔本华提出了其非理性直观认识论的观点。叔本华认为,理性认识的能力是极其有限的,不能全面认识生命意志世界的本质,欲望、激情、意志才是认识的强大动力,世界的本原是意志,意志决定了万物。“意志”是无法用理性控制的盲目冲动,即所谓的生存意志。正如叔本华所说“意志本质上没有目的、它是一个无尽的追求。”这恰恰导致了叔本华走向了唯意志论主义,体现在人生伦理层面上为人生痛苦论。人生痛苦论不仅是伦理上的,并且具有本体论上的含义。无穷的意志产生无尽的欲求,无尽欲求的无法真正满足产生痛苦,三者成连环的闭合状态,即是叔本华所谓的人生来痛苦理论依据。正如叔本华所说,“欲求和挣扎是人的全部本质,完全可以和不能解除的口渴相比拟。但一切欲求的基地却是需要、缺陷,也就是痛苦,所以,人从来就是痛苦的。人生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像钟摆一样来回摆动着,事实上痛苦和无聊也就是人生的两种最后成分。”②人的本质在于痛苦,其本源在意志的无止境,其特点在于欲求本身非满足性,所以人生来就是来受苦的,这是从意志推论出欲求,欲求得不到满足进而产生痛苦的结论。任何一部生活史就是一部痛苦史。二、电影《夜宴》的人物形象设置凸显了叔本华唯意志悲剧观的精髓(一)无鸾:塑造忧郁太子形象对人生痛苦论进行正面解读影片《夜宴》中,每个人身上都具有悲剧色彩,影片中的悲剧主角所赎的不仅仅是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因果关系所犯下的罪,而是原罪,亦即生存本身之罪。电影《夜宴》描述了人性与欲望的同时并将其塑造得合情合理,更加突出了意志同自身矛盾冲突的悲剧本质。叔本华的悲剧观从本质上反映出意志同人自身固有的矛盾和冲突。意志以同自身的天然分裂来展示人生的痛苦、不幸和灾难的理所当然,借以唤醒人们对生存意志的否定,而采取顺从、退让的态度,心甘情愿地赎那与生俱来的原罪。在五代十国的年代,权利斗争异常惨烈,政治手腕强硬、果断坚决的人物才能在复杂的朝廷争斗中存活下来,而影片把太子无鸾设置成与主流权力斗争格格不入的人物形象。他深受中国古代伦理纲常思想的制约,使得其忧郁和软弱的性格有其典型的时代特征。太子无鸾一开始就注定了悲剧的命运。“鸾”指凤凰之类的神鸟,也就是女性的象征。“无鸾”这个名字饶有趣味,且隐含隐喻,预示着他本身就是一个忧郁软弱的人物。当父皇迎娶自己心爱的人婉儿时,他没有反抗,也无法面对情人成为自己母后的事实,于是隐遁在吴越竹林里习武弄歌,实则消弭意志。三年后,他的叔叔“杀父娶母”,婉儿再一次被夺走,他也没有实际行动,采取了顺从和退让的态度。软弱又阴沉的太子内心是复杂和挣扎的,比如他曾去市场找毒药复

【西方文论】悲剧理论各时代归纳

古代文论 一.古希腊时期: 希腊悲剧起源于酒神祭祀,题材大都取自神话。⑴古希腊最有名的悲剧诗人有三位: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⑵希腊悲剧的主题常涉及命运,“诗人们往往以命运来解释他们无法理解和解决的矛盾和困难”. 1)柏拉图从政治家的角度出发,贬低“模仿的诗”。他认为它们亵渎神明、贬低英雄、败坏人心,培养人们的…感伤癖?和…哀怜癖?。”这种癖好一旦养成,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类似情况时就不能用理性去克服,因此他把诗人逐出了理想国。 2)第一个为悲剧下定义的人是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写道,“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他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模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a. 他认为每一悲剧必含有六种要素:情节、性格、思想、言词、形象、歌曲。 b. 情节最重要,性格次之。在一出悲剧中,表演的目的不是为了刻画性格,而是为了表现行动才附带表现性格。这就是亚里士多德的“情节中心说”. c. 亚里士多德认为好的情节应具备四个特征:第一,完整性;第二,有一定长度:以太阳的一周为限。后来的法国古典主义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三一律”中的“时间整一律”,并把它当作一条普遍的、永恒的创作准则严格地遵守。第三,一致性(部分与整体);第四,普遍性:亚里士多德认为诗偏重于写一般(普遍性),而历史则偏重于写个别(特殊事件)。 d. 好的情节还应包括三大成分:突转、发现和苦难。 “突转”是指要安排一些行动,使主人公突然由顺境急转为逆境;“发现”是指让行动揭示主人公由顺境转为逆境的潜在的秘密的原因;“苦难”是毁灭或痛苦的行为,如死亡、受伤等。 e. 悲剧冲突的本质是好人犯了错误,这就是“过失说”。冲突是构成情节的基础,展示人物性格的关键。悲剧人物应如常人一样或高于常人,他因犯错而由顺境转入逆境。 f. 在悲剧的效果上,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净化说”,即悲剧使人产生怜悯和恐惧的心情并让压抑的心情得到疏通。通过情绪的放纵和宣泄最终使人心情恢复平静,达到心灵的净化。 二.古罗马时期 古罗马时期战争频繁,政治混乱,集体主义精神消逝,文学主要反映个人情怀和日常生活。这一时期成就较高的文艺理论家当属贺拉斯。他的《诗艺》是继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后古代欧洲出现的一部重要的文艺理论著作。 a. 他推崇“合适”原则, 即叙述要切合题材,各种诗体要有其恰当的用途,不能混用;语言要符合人物身份;性格要适合年龄;形象的整体上要统一、一致。 b. “寓教于乐”。这是柏拉图教化思想和亚里士多德净化思想的综合。 三.文艺复兴时期: 十四世纪中叶的文艺复兴运动起源于意大利,继尔席卷全欧洲。这时的人文主义者们提倡“人道”、反对“神道”;提倡“人权”、反对“神权”;提倡“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 1)意大利:卡斯特尔维屈罗。 a. 他最系统、最全面地阐释了“三一律”。即“事件中的地点必须不变”,“表演的时间和所表演的事件的时间,必须严格地一致”,“事件的时间不超过十二小时”,在有限的时间和地点内“完成主人公的巨大幸运转变”。这一思想不仅在文艺复兴时期非常盛行,在之后的古典主义时期,甚至更长的时期内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叔本华思想随笔

叔本华思想随笔 译者序:据叔本华认为,意欲是构成这个世界一切事物内在的、真正的核心是“自在之物”,属于形而上;我们所看见的自然界中的物质都是基本生命力、自然力,亦即意欲的载体;丰富多彩的现 象世界是意欲在各个级别客体化的结果。我们人类则是意欲最高级别的现象。智力则是派生的,是为盲目的意欲配备的、帮助其生存和发展的工具,在本质上与动物的爪牙、翼没有区别。 意欲是这一世界的主人,是君王;而智力永远只是为这个君王服务的仆人,是为意欲的奋斗找到目标和通往这一目标的途径的向导、顾问。 既然我们机体内部的各个器官、神经、细胞为着我们机体的生存而相互密切合作,其精妙,默契之 处达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那么把我们只是构成其中一部分的世事人生看作是一个更大的整体;在这一更大的整体之中,我们在不明最终目的的情况下通力合作,达成一个超乎我们智力所能理解的 目的——在这两种相似的情形里,难道后一种情形比前一种情形更加让人难以置信吗?我们既然可 以把前一种情形视为理所当然,那么,后一种情形就是根本不可能的吗?之所以这一问题存在认识 上的困难,仍然是我们习惯于过分强调人的谁知作用的缘故;不知天高地厚达到了可笑的地步。 不仅《意欲》一文的确像叔本华所说的包含比许多系统的心理还要多的心理学知识,就是篇幅最小 的《论教育》,他对教育的目的、方法短短几十字的阐述难道是某些洋洋洒洒、不得要领的大部头 教育学着作可以相比的吗?真正的思想天才与只是博闻强记的学者之间的差距,由此可见一斑。 教师不是培养和发展孩子观察、思考、判断的能力,而是致力于把别人的现成的思想、观点填塞进 小孩的脑袋。在以后的日子里纠正这种由于运用概念不得法所导致的对事物的错误判断,需要相当长时间的亲身历练才行。这种纠正很少能够完全成功。因此,很少有学究具备健康的理解力和判断力,而这些东西通常连一个文盲都会有的。 伟大就是表明这些人违反人的本性,并没有追逐自己个人的利益;他们不是为了自己,而来了所有人而活着。不过,虽然绝大多数人明显地始终是渺小不堪,永远无法成为伟大,但反过来的说法却 是不可以的,亦即一个人是彻底的伟大,也就是说,在每一刻都是那样伟大; 、为人是用泥土做成,习惯是他的乳娘。——席勒:《华伦斯坦之死》 无人在自己的贴身仆人面前是一个英雄。——歌德 价值并不在于名声,而在于获取名声之物。 天才从根本上就是孤独存在的。天才人物太过稀有了,他很难碰上自己的同类,而太过与众不同又 使他无法成为大众的伙伴。 “没有哪一样罪恶太过伟大的品质那样成功地阻挠一个人拥有朋友。”——尚福尔 天才出现在他的时代就像彗星闯进了行星的轨道——彗星古怪的运转轨迹对于行星那、井然有序的轨道而言是奇怪和陌生的,天才很难与他同时代的文化步伐协调一致。相反,他把自己的作品远远地抛在前路。而时间只有在随后才赶上他的步子。 “我的时候还没到来;你们的时候常是方便的。”——《圣经·新约》《约翰福音》 能人能够取得其他人无法取得的成就,但他们的成就不会超越常人的理解。这样,这些成就马上就能找到常识者。相比之下,天才所取得的成就不仅超过其他人的能力所为,而且还超乎他们的理解。其他人也不会直接意识到这种成就。能人就像一个击中了无人能及的目标的弓箭手;天才也击中了他的目标,但这目标距离之远是其他人甚至无法看见的。 “仿效别人是我们与生俱来的特性,但我们并不容易找到要仿效的对象。优秀的东西甚少被发现, 它们得到别人的赏识则更是少有的事情。”——歌德 “人的价值就跟钻石的价值一样:钻石达到一定的体积,纯度和完美度以后会有一个确定的价格; 但超出这一范围以后,它就是没有价格的了,也再不会找到买家。”

叔本华论人生痛苦

叔本华论人生痛苦 孟令丽,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叔本华的哲学,尤其是关于人生痛苦的哲学有着消极的情愫,对后世哲 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每种哲学思想的形成都有其深刻的根源,人生痛苦哲学的形成有其痛苦的根源。这也就证明人类世界自古就充满痛苦,所以现世的我们要吸取经验教训,笑对人生。 关键词: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观;现实意义 Schopenhauer on suffering in life Meng lingli, 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Abstract:Schopenhauer's philosophy, especially philosophy on life has a negative painful feelings, on the later philosophers, had a profound impact. The formation of each philosophy has its deep roots, the formation of philosophy of life, suffering has its miserable. This also proved that the ancient human world full of pain, so this life we must learn lessons laugh. Keywords:Schopenhauer,pessimistic view on life, actual sign ificance 叔本华说,人生就象一个“钟摆”,摇摆于痛苦与空虚之间,永无休止。叔本华认为人生的本质就是痛苦的,人生的经历本身就是一场悲剧,只有在细节上才有喜剧的瞬间。人生的快乐达不到我们的期望值,然而痛苦却远远超出我们的承受底线。“除以受苦为生活的直接目的之外,人生就没有什么目的可言。”[1] 一、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的形成原因 叔本华认为, 意志是世界的本原, 也是人的精神活动和行为的本源, 意志 又是盲目的、不可满足的欲求,欲求和挣扎便是人的全部本质。一切欲求皆出于需要,也就是出于缺乏, 所以也就是出于痛苦。 叔本华这一悲观主义的哲学的形成既有他自身的原因,与当时社会环境也有密切关联,同时少不了受到前人及宗教的影响。 (一)内因。 叔本华个人的人生经历是他哲学形成的内因所在。叔本华从小就比较孤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