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

海明威
海明威

海明威的硬汉形象与冰山原理

海明威笔下的硬汉形象

在海明威的作品里,最富有魅力和打动人心的,是他塑造了众多的在迷惘中顽强拼搏的硬汉形象。海明威在选择人物时特别喜欢斗牛士、拳击家、猎人、渔夫、士兵,他们都以惊人的毅力和旺盛的精力,在同充满敌意的世界对抗中殊死搏斗,表现出共同的性格特征:坚强刚毅、勇敢正直,无畏地面对痛苦和死亡,他们都处在尖锐剧烈的外部和内心冲突中,他们都面对严酷的悲剧命运,但无论情况多么严重,困难多么巨大,死神多么可怕,他们都不失人的尊严,不失勇气和决心,表现出临危时的优雅风度。

海明威的大多作品来源于他的经历。尽管作品中的人物年龄、性别、职业各不相同。他们却有一个共同点:“硬汉形象”。他可以是反法西斯战士、斗牛士,也可以是普通的渔夫。“硬汉形象”是海明威作品中最有魅力和最突出的特点。硬汉形象随着海明威思想和创作观的发展变化也具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在的表现。

1925年海明威的第二部短篇小说集《在我们的时代里》(In OurTime)在美国出版.在这部短篇小说集中第一次出现了以尼克·亚当斯为中心人物的一系列故事,故事涉及尼克的童年和青年时代。有些故事似乎不是以尼克为主人公的,实际上却反映了他的成长过程,尤其是他接触暴力、痛苦和罪恶的经历。尼克是可以被称为海明威“硬汉形象”的胚胎。尼克正直。精力充沛,热爱户外运动。在他长大了之后,他参加了战争却带着一身的伤痕和失望回到家乡。因此,我们可以说尼克为杰克·巴恩斯,《太阳照样升起)(The Sun Also Rises)(1926)的主人公的出现奠定了好的基础。巴恩斯是个在战争中失去性功能的美国青年,他爱恋着一个英国女人却无法与她结合。巴恩斯的痛苦、颓废、无可奈何的心情使他只好把自己投入工作、旅游和看斗牛中。最终,他找寻到了生命的意义。继这两个人物之后,又出现了另外一个“硬汉形象”,那就是亨利。《永别了,武器》(A FarewelltoArms)(1929)的主人公。海明威在亨利这个人物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小说中.亨利在一战中受伤。他的受伤不仅体现出战争的本质与残酷,还表现出亨利最初的勇敢。然而,在目睹了许多无辜的人们成为了炮灰之后,他认定了战争。不管结果如何,不会使任何参与者受益,因此他选择了“单独媾和”。这是海明威的一个著名论点,意为既然亨利是反对战争的,他就有理由放下武器,告别战争,选择他自己的生活。他不必再为他的国家或者其他什么而战,可以与自己的爱人凯瑟琳逃往瑞士,去寻求和平。显而易见,亨利这个人物要比尼克或巴恩斯更加完美。在认识到战争是毫无意义的之后,亨利选择了采取行动,逃走。但是,总体上,在第一个阶段,海明威的“硬汉形象”还只是一个“迷惘的抗争者”,缺乏人生的目标。他们拥有一个“硬汉”该有的品质,却还算不上是英雄。

在第二个阶段中,反映西班牙内战的小说《丧钟为谁而鸣》(For Whom the Bell Tolls)(1940)是海明威最成功的作品。小说描写了美国志愿兵罗伯特·乔丹三天的经历。主人公罗伯特称得上是个“硬汉形象”。完成了炸桥任务,可他的腿也断了。敌人就要围攻上来。他不愿拖累战友的撤退。他无法和他热爱着的姑娘去马德里,无法看到他蒙大拿的家乡了,他年青的生命就要结柬。但他用平静的语调劝玛丽亚离开:“我们下一次去马德里吧。真的。走吧。”他的同伴哭着说:“你要我枪杀你吗?要吗?没关系。”“不用了,”罗伯特说,“走吧,我在这儿很好。”他的命运与一般人相同,或比一般人更不幸;他的能力也与一般人相同,不会变痛苦为欢乐。所不同的只是对待不幸的态度:他没有悔恨、恐惧、绝望或麻木。却把不幸承担了下来。承担不幸,是硬汉性格的出发点。即使要死。也保持住了体面和尊严。通过这部小说,我们能够总结出海明威在他的认识过程中有了一次飞跃。他认识到这种牺牲的意义,这本小说结束时没有任何的悲哀。“硬汉”面对死亡应有的态度是:生活中有值得为之生存的,也有值得为之献身的。

在第三个阶段,海明威创造了最后的完美的“硬汉形象”,桑提亚哥,《老人与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1952)09主人公。这部小说是根据一位古巴渔夫的真实经历创作的,以摄像机般的写实手法记录了桑提亚哥老人捕鱼的全过程,塑造了一个在重压下仍然保持优雅风度、在精神上永远不可战胜的老人形象。这部小说创下了人类出版史上空前绝后的一个纪录:48小时售出530万册!作品在当年就获得了普利策奖,两年后黑获得了诺贝尔奖。

这部“最精彩的”、“短小但并不渺小的杰作”只写了两个男人:老汉桑提亚哥和小男孩曼诺林。桑提亚哥是海明威硬汉性格塑造的飞跃和升华。他不再是单一的勇敢,对亡妻感情笃深,对乡亲慈爱和善,具有道德上多方面的优美性格;他一改以前“硬汉”英雄自我欣赏式的怜悯和徒劳的反抗。而是平静地接受自己的命运,体现出超越的人格魅力和更强大的生命力。因此,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理解:人可能会变老,可能会背运但是他仍然敢于在他被打倒的时候坚持。而以这样的一种失去的方式来赢得他的胜利。在这部小说中,海明威的“硬汉形象”达到顶峰。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的分析来体会“硬汉”的完美形象。“老人消瘦而憔悴,脖颈上有些很深的皱纹。腮帮上有些褐斑,那是太阳在热带海面上反射的光线所引起的良性皮肤癌变。褐斑从他脸的两侧一直蔓延下去,他的双手常用绳索拉大鱼,留下了刻得很深的伤疤。但是这些伤疤中没有一块是新的。”“他身上的一切都显得古老,除了那双眼睛.它们像海水一般蓝,是愉快而不肯认输的。”很深的皱纹,褐斑和刻得很深的伤疤这三处细节描写使我们马上在脑海中就出现了老人的形象。我们可以看出老人历尽沧桑.辛苦劳作,可是最近却运气不好,正如文中所说“但是这些伤疤中没有一块是新的”。同时,我们的注意力也会关注在老人的眼睛上——“它们像海水一般蓝,是愉快而不肯认输的。”寥寥几个字却使老人的眼睛生动起来。通过老人的眼睛我们强烈的感觉到老人的精神。桑提亚哥还经常梦到狮子,尤其是在故事的最后,“老人正梦见狮子”。狮子正是勇气和永不言败的象征。这正是所有“硬汉”的真实写照。

《老人与海》描写了老渔夫桑提亚哥孤身一人出海捕鱼的故事。老人在海上漂流了八十四天,仍一无所获。此后经过两天两夜的生死搏斗,终于捕获了一条特大的马林鱼。但在归途中一大群鲨鱼围了上来,尽管老人奋力拼搏,最终还是抵制不住凶猛鲨鱼的进攻,等他回到海岸时,大马林鱼只剩下一付巨大的骨架。小说故事情节的核心是打鱼,打鱼对于桑提亚哥来说,是人生奋斗的一种象征。小说在细节描写方面多采用象征、寓意、拟人化等表现手法。文章开篇桑提亚哥那双从不沮丧的、愉快的眼睛和那标志着永远失败的、象征着厄运的破帆相对照,揭示出他绝不向命运屈服的性格特征。大海象征着复杂多变的现实生活,大马林鱼代表人的希望,鲨鱼则象征无法摆脱的悲剧命运,象征着阻止人们达到理想境地的各种破坏性恶势力。因此,老人与海,老人与鲨鱼之间的搏斗便成了人与社会,生与死的搏斗。在小说的结尾处,孩子准备充当老人的助手再次出海,孩子的回归,象征着人类的才智及精神力量的传递,预示着人类未来的胜利。老人对那条大鱼的赞美引发了他征服它的决心,他历尽艰险追捕那条大马林鱼为的是展示自己的英雄本色。这些可以使人联想到人们对创造奇迹的渴望。作品中还多次提及老人梦见狮群。狮子象征着力量。群狮象征着老人对群体力量的追求和对强者的向往。老人对大海的爱,捕获大鱼时表现出来的智慧、意志与承受力,同鲨鱼搏斗到手无寸铁的风度,对象征着力量的狮群的梦寐追求,均体现了海明威的人生哲学与道德理想,即人类不向命运低头,永不服输的斗士精神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善写“硬汉子”是海明威创作的一大特色。无论是《永别了,武器》中的弗雷德里克·亨利还是《丧钟为谁而鸣》里的罗伯特·乔丹,都是以“硬汉子”形象出现的。而桑提亚哥是海明威笔下最著名的“硬汉子”。他这个形象集中体现了海明威对人生的深刻思考。是海明威笔下“硬汉子”性格的发展与升华。从表面上看桑提亚哥是一个失败者:八十四天他一条鱼都没有打到,好不容易捕到一条大的,却被鲨鱼吃得一干二净,一无所获地回到家中,只

能在梦中幻想那种胜利者的姿态。事实上,桑提亚哥是真正的胜利者。在与鲨鱼的搏斗中,他想到的只是如何维护人的尊严,如何在精神上压倒敌人。他用鱼叉同鲨鱼搏斗,鱼叉扎在鲨鱼身上被带走,他就用刀子绑在桨上继续搏斗。鲨鱼一次又一次地发动进攻,一次又一次地被他打退,他把船上能用来做武器的东西全用上了,但鲨鱼还是不放过它们的进攻目标。他终于寡不敌众,当他的船驶入港口的时候,带回来的只是一个巨大的、肉已被鲨鱼吃的一干二净的鱼骨头架子。但他是一个物质上无所获的精神上的胜利者。他说:“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桑提亚哥这个人物形象性格的塑造与海明威本人的性格有很大的联系。美国一些记者常常把海明威描写为饮酒,拳击,打猎和捕鱼的能手,从资料照片上看,他总是咧着嘴大笑,手上拿着酒杯,身旁挂着一条大鱼或躺着一只大猎物。他也喜欢这样的自我形象宣传。捕鱼,打猎和观看斗牛是他的爱好。[1]在海明威看来,人生就像浩瀚无垠的大海,变幻莫测,老渔夫就是饱经沧桑的作者自己。从小说的开头,“他是个独自在湾流里一只船上打鱼的老头儿”,我们可以看出桑提亚哥是个孤独的打鱼老人,在这里海明威给我们描画出了一个真实的孤独的世界。桑提亚哥的孤立无援体现在他必须独自去同掠夺他劳动成果的鲨鱼搏斗,面对自然界弱肉强食的永恒规律,从物质角度看,他没有收获,但他的精神是打不败的。海明威曾说过,“一个在孤独中独自工作的作家,假如他确实超群出众,就必须天天面对永恒,或面对缺乏永恒的状况”“对于一个真正的作家来说,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应该是他继续探索那些尚未达到的领域的一个新起点。他应该永远去尝试那些从来没有人做过或别人没有做成的事,这样他才有获胜的机会。”海明威的孤独则在于他必须不断去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人们必须不断去探索,做出艰巨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对于桑提亚哥来说,他是位无所获的胜者。尽管他捕获的大马林鱼最终被鲨鱼吃掉了,但他的那种不屈不挠的,不畏艰险的,不怕失败的精神永存。海明威同样也是一位无所获的胜者。尽管对海明威的评价褒贬有加,他的生命也以自杀而告终。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他又是一个胜者。1952 年获古巴荣誉奖章,1953年获普利策奖,1954 年获卡洛斯·曼纽埃尔·德·塞斯皮德斯勋章、美国艺术院功勋奖和诺贝尔文学奖。所以,从某种角度来看,老渔夫就是海明威自己。

海明威自1945 年到1961 年去世,16 年中公开发表的主要作品才两部:长篇小说《过河入林》和中篇小说《老人与海》。前一部作品问世后遭评论界的冷遇,受到猛烈的抨击。有人断言海明威已“江郎才尽”,再也写不出令人瞩目的小说了。谁也没有料到仅仅两年之后,海明威写出了被公认为他一生中最杰出的作品——《老人与海》。所以,我们可以说桑提亚哥的“硬汉子”精神也就是海明威的那种不屈不挠,毫不气馁的精神。他们是真正的胜利者,他们那种永不言败的精神体现了我们每一个普通人都应该有的那种做人的勇气。

桑提亚哥与海明威其他作品中人物的硬汉形象比较一“硬汉子”桑提亚哥形象的特色

1. 从形象的角度分析

老人形象的成功塑造是多方面的。其中借助于对立面之强来刻画主体性格之强是其中之一。黑格尔说过:“人格的伟大和刚强的程度,只有借助于矛盾对立的伟大和刚强程度才能衡量出来。”这种手法和《水浒传》中“武松打虎”所采用的手法很相似。正像武松之勇是借老虎之猛而表现出来的那样,老人的坚强勇敢借助马林鱼和大鲨鱼的凶猛表现出来的。作者用了大篇幅描写鲨鱼“又粗大又尖长的蓝色的头、两只大眼和那咬得格崩崩、伸得长长的、吞噬一切的两颊”和“饥饿时会去咬一把桨或者蛇,咬水里游泳的人,海龟睡觉时把他们的腿和四肢咬掉”。这些描写旨在表现老人的英雄气概。写鱼是为了写人,大鱼越是凶猛不好对付,捕鱼、斗鲨的老人的形象就越高大。这种坚强刚毅的性格和永不言败的特征跃然纸上。小说中老人独特的性格正是在不懈地出海——捕马林鱼——斗鲨等一系列冲突中逐渐显现出来。他接连84天没捕到鱼,更让人悲哀的是与他相以沫的小男孩也因此离他而去。然而

老人并没有因此倦怠,他要拼命抓住命运的咽喉,决不让自己臣服。文章的第二部分通过老人捕马林鱼具体过程的描写,突出表现了他“硬汉”精神的另一特征:行动上的坚忍不拔,顽强拼搏。老人终于捕到一条大马哈林鱼。这条鱼被作者称为“鱼中豪杰”。鱼在水下拖着小船游了两天两夜,不时地折磨着老人。可是老人以惊人的毅力终于制服了大鱼,乘胜而归。至此硬汉子的性格特征已突现出来。但作者并未止步,他还要出人意料的用厄运的重锤再敲打这块钻石,使他再放射出更灿烂夺目的光芒。归途中,老人遇到了更可怕的灾难——鲨鱼,扑上来抢他的猎物。老人此时非清醒这是一场打不赢的战争,但他并没有放弃,毅然投入战斗。结果老人终于胜利了,这种精神上的胜利折射出无声却有着强悍的生命力的精神实质:永不服输、永不言败。

2. 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进行分析

在语言的动用上,作者寄激情于冷静之中。海明威对老人无比热爱和敬仰,但这种感情表面上并看不出来,它深藏于作品深处。通篇用冷冰的语言叙述一个与己无关的故事,表面上看和作品的内容不相符,实则不然。这种语言很适合表现老人的孤高自傲、刚强无比的性格,因此越能震撼读者的心灵。文中独特的肖像、对话和心理活动描写,让人不自觉进入书中的境界去切身感受。“他是个独自在湾流中一条小船上钓鱼的老人。”文中开始用一句话交代了老人的生存环境。“他的双手常用绳索拉鱼,留下了刻得很深的伤疤。但是这些伤疤中没有一块是新的,它们像无鱼可打的沙漠中被侵蚀的地方一样古老。”“他身上的一切都显得古老,除了那双眼睛,它们像海水一样蓝,是愉快而不肯认输的。”这段外貌的描写形象地透出老人的充满自信、刚强不屈。作品的后半部分,老人和大马哈林鱼、大鲨鱼的殊死搏斗场面之大,情节之激烈,却通过作者一反常规的用静态的“心理描写”的方法来宣扬:“可是谁说得准呢?说不定明天就转运,每一天都是一个新的日子。”“不过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他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这条鲨鱼是残忍能干、强壮而聪明的,但是我比它更聪明。”这些经典语言的描述加上细致的心理活动的描写,完美的体现了海明威塑造的“硬汉子”形象,让读者产生心灵的震撼。海明威在谈到《老人与海》的创作时曾说:“《老人与海》本来可以写成一部一千多页的巨著,可以将渔村的每一个人都写进去,把他们如何谋生、出生、受教育和养育儿女过程全部写进去”,然而在实际创作中,从那个渔村听来的故事只是构成了冰山隐藏在水下的部分,小说一开始就用最简洁的词语表达了最复杂的含义:主人公桑地亚哥背运、孤独,却有着坚强的意志。

3.从象征性角度分析

海明威运用象征的手法将抽象的思想变成具体的形象,再让读者从具体的形象激发想象和情感,去挖掘其中的意蕴,从而更好地体现他“冰山”原则“八分之一”与“八分之七”的关系。小说《老人与海》就大量采用了象征手法。文章开篇桑提亚哥那双从不沮丧的、愉快的眼睛和那标志着永远失败的、象征着厄运的破帆相对照,揭示出他绝不向命运屈服的性格特征。大海象征着复杂多变的现实生活,大马林鱼代表人的希望,鲨鱼则象征无法摆脱的悲剧命运,象征着阻止人达到理想境地的各种破坏性恶势力。因此,老人与海,老人与鲨鱼之间的搏斗便成了人与社会,生与死的搏斗。在小说的结尾处,孩子准备充当老人的助手再次出海,孩子的回归,象征着人类的才智及精神力量的传递,预示着人类未来的胜利。老人对那条大鱼的赞美引发了他征服它的决心,他历尽艰险追捕那条大马林鱼为的是展示自己的英雄本色。这些可以使人联想到人们对创造奇迹的渴望。作品中还多次提及老人梦见狮群。狮子象征着力量,群狮象征着老人对群体力量的追求和对强者的向往。老人对大海的爱,捕获大鱼时表现出来的智慧、意志与承受力,同鲨鱼搏斗到手无寸铁的风度,对象征着力量的狮群的梦寐追求,均体现了海明威的人生哲学与道德理想,即人类不向命运低头,老人精神被这一切所象征着,象征这永不服输的斗士精神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后期的代表作,海明威自称这是他“一辈子所能写的最好的一部作品。”这部小说塑造了一个典型的海明威式的英雄形象,一种百折不挠,坚强不屈,敢于面对暴力和死亡的“硬汉子”性格。无论在怎样危险困苦的逆境中,主人公桑提亚哥都保持着人的尊严和勇气。这个故事说明,虽然在自然界中不可阻挡的异己力量的外界势力面前,孤立无援的人免不了要失败,但海明威强调的是人要勇敢地面对失败这一主题。《老人与海》在淡化背景和去掉一切时空条件的情况下突出了桑提亚哥的“硬汉子”精神,并把这种精神升华到了寓言和象征的高度。

二与其他人物形象的比较

《老人与海》是“硬汉小说”的总结。它全面地展示了“硬汉小说”的特色。这篇小说是作者根据一位古巴老渔民的真实故事加工改写而成的。这个题材,海明威酝酿构思了十几年。《老人与海》的情节并不复杂曲折。他连续出海八十四天,一无所获。第八十五天,他继续出海,只身在海上捕鱼,上钩的马林鱼比船体还要大。鱼拖着船挣扎了两天两夜,终于被老渔夫杀死。桑提亚哥高兴地返航,但在归途中死马林鱼遭到鲨鱼袭击。桑提亚哥用一切办法与鲨鱼搏斗,待到靠岸,马林鱼已经被鲨鱼吞食得只剩下一具骨骼了。由于桑提亚哥已经在海上只身苦劳了三天三夜,回家后沉睡不醒,只有一位少年来帮助他,并希望和他一起继续出海捕鱼。后来,老渔夫又睡着了,少年在一旁守护他。他正在梦见狮子。

这部小说,被公认为是作者最成功的作品。它集硬汉精神之大成,其主角桑提亚哥的形象是“硬汉性格”最集中最完美的体现。

在《老人与海》中,作者有意淡化了作品的背景,以便更抽象地提炼硬汉精神的特点,全面深刻地总结硬汉精神。

灵与肉的矛盾和统一,是海明威所倾心的主题。这两者完美结合,是硬汉最基本的素养。

桑提亚哥是个老汉,他不再“梦见女人”,他的男性机能大约已经衰竭了。在作者看来,灵与肉不可俱存的时候,灵是更为宝贵的。体力逐渐衰竭,但精神不可消沉。灵可以使“肉”更加强韧。这正是桑提亚哥性格魅力之所在。年老力衰是自然规律,但有了精神支柱,可以发挥最大的潜能。桑提亚哥想到:“一个人上了年岁是免不了的事??为了保养身体,我一定要记住趁着金枪鱼没有腐烂的时候,把它吃掉。”他吃东西,不是为了享受,而是为了能生出力量,能够“比现在的我更有男子汉气概”。他对垒球赛的关心,对掰手腕的回忆,梦中的狮子,都突出了他向往全力拼搏。他用回忆昔日的强健,来鼓舞现在的自我,激励自己永远保持旺盛的精力,争取胜利。

如何看待胜与败,也是硬汉子十分注重的一个问题。硬汉永远向往胜利,认为取得胜利是最大的荣耀。胜利总是值得赞美的。《没有被斗败的人》中,斗牛士战胜了自己的年迈,终于取得了胜利。他不仅斗败了公牛,也是对自己体力的超越,多么值得歌颂。但胜败乃兵家常事,硬汉也不能每次都得冠军,最重要的是精神上不能认输。《五万元》中,拳师虽然在比赛中失利,但他抵制了约好的骗局,在精神压倒了对方。他才是真正的胜利者。胜与败是和强与弱联系在一起的。海明威说:“不经过奋斗而捕到大鱼,是软弱者干的事。敢回击的人决非弱者。”桑提亚哥就是这样的一个强者。《海流中的岛屿》也有同《老人与海》类似的情节。赫德森和他的儿子在船上与一条大鱼搏斗。戴维的双手,肩背,脚上伤痕累累。赫德森鼓励他说:“极度疲劳之后还要坚持攀登顶峰??要成真正的男子汉,这滋味就得尝。对性格的成长,一辈子都会有很大作用。”戴维虽然没有捕到大鱼,但精神上得到了成长,在生活中要争做强者。桑提亚哥就是这样的强者。他拖回来的仅仅是一具鱼骨骼,从经济利益着眼,他失败了,但在精神上,他是一个胜利者。正如少年曼诺林所说,鲨鱼没有打败老汉。桑提亚哥用尽了自己的智慧和力,无愧于自己。他是一个强者。

《乞力马扎罗的雪》,是作者最有代表性的短篇小说。它用意识流手法,描写了一位在非洲患病的美国作家最后一天的生活。海明威通过哈里的意识活动,展开了哈里和他有钱

的妻子在一起的庸俗生活的情景。哈里后悔自己贪图享受,“毁灭了自己的才能”,“爱是一堆粪”,使他变成粪堆上的公鸡,没有写出有价值的作品。资本主义社会腐败的风气侵蚀和毁灭了他的才能。意识中灵与肉的搏击,灵终于获得胜利。哈里醒悟了,他向往男子汉的所有作为的生活。肉体虽亡,精神得救,灵魂飞向那洁白崇高的乞力马扎罗雪山的顶峰去了。【7】

如何看待苦与乐,硬汉也有自己的看法。他们乐的是胜利,是荣誉,并不是一般人所谓的享乐。他们乐的是精神上的自强不息和气势上的蔑视对手。他们正视人生的痛苦和磨难,并能最大限度地忍受。这种特点,在海明威的很多作品中都有所表现。桑提亚哥在捕鱼过程中,体力耗尽,手部受伤流血,但他要证明“什么是一个人能够办得到的,什么是一个人忍受得住的”,因此,任何痛苦“他都不在乎”,“痛苦在一个男子汉不算一回事”,“我的疼痛没有关系,我忍得住”。他想到:“让你的脑子清醒,知道怎样去忍受,像一个男子汉。”把忍受苦痛当成男子汉坚强的表现,就会以苦为乐,以苦为荣。“他很舒服,但又很痛苦,虽然他压根不承认他的痛苦。”硬汉子不怕痛苦,不怕折磨,正是为了精神上的永远不垮,进一步取得胜利。

在孤独与合群的问题上,硬汉喜欢孤独。桑提亚哥是孤独的,在小说中,他孑然一身,没有任何亲属,作者也没有描绘他与社会有什么关系,在《丧钟为谁而鸣》中,乔丹曾向往与人民群众在一起,表现出“任何人不能孑然孤立”的思想。然而,这种精神,在作者的全部作品中并不多见。更多的硬汉是孤独的。这与作者本人的思想是有联系的。在诺贝尔文学奖发奖仪式上,海明威的书面发言有这样一句话:“在最成功的时候,是一种孤寂的生涯。”他认为,要有所作为,就需要孤独。桑提亚哥与其他硬汉的孤独,与作者的思想是一致的,桑提亚哥想到:“我希望没有人替我担心。”为了突出硬汉力争有所作为,海明威常常把他们描写成能够忍受孤独,乐于孤独的人。

死亡是人们常常考虑的问题,硬汉对待生与死,自有其独特的观点。他们生来是要在人生的擂台上搏斗的。桑提亚哥在遇到困难时,总是想到:“现在只应该想到一件事,应该想到我生来干什么的。”在拼搏中,死亡又常常是不可避免的,海明威在很多作品中,都形象地阐述了对死亡的看法。能够醒悟到人生的真谛,能够竭尽心力抗争,就是死了,也是美的。

如何接受死亡,不同作家有着不同的回答,英国剧作家约翰·沁的《骑马下海的人》,描绘了肆虐的大海夺去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生命。作品赞扬了死亡的悲壮。面对死亡,人们渺小可怜,无能为力,只有接受和忍从。海明威和约翰·沁一样歌颂死亡的悲壮,但倾向是不同的。海明威曾说:“在我看来,整个世界就像拳击场。每一个人都在场内。你只有还击才能生存??要把死亡当做一种美的事物来接受??这就是那种悲剧美。”海明威的人物从不忍从。

桑提亚哥在同鲨鱼搏斗中,不断预感到自己的死亡。他称赞鲨鱼的壮烈的死,也想到自己的死,假如他这时死去,也是死得极其壮美的。男子汉的高雅高度,乃是要死得毫不惭愧,毫不胃惧。海明威曾说过:“人生就是一部悲剧,人生只有一个结局。”“谁也不能长生不老。但是一个人到了临终,这才是壮美的。海明威在自己前庭的墙壁上贴上了自律的格言:“人生至贵,不懈坚持;我尽我心,无愧于死。”当他心力交瘁,不能再写出好的作品时,就在这格言前自杀身亡,实践了自己的理论。

结语

通过海明威笔下的硬汉形象,我们不难看出,竞争意识与挑战精神是“硬汉形象”最鲜明的性格特征,这使他们迷恋富于竞争性、充满对抗性的职业或活动。在与人类或大自然的较量中,显示自我的存在与价值,是这类英雄的一种生命本能。通过同是以毁灭一己的优势力量的抗衡,激发自我的使命感与生命活力,是他们这种竞争意识的特色。此外,勇敢、自信、强悍也是他们重要的性格特征。

当海明威笔下的“硬汉形象”屹立在读者面前时,他们那强健的体魄、坚韧的性格、超人的能力、悲壮的行为以及那优雅的风度,不仅给人以力量,而且给人以美感。他们那为人的尊严而战的信念,足以产生气吞山河的精神力量。

在胜与败,强与弱,灵与肉,生与死等一系列问题上,海明威及其笔下的硬汉自有他们精辟的见解。《老人与海》集中、全局地概括了这些问题。海明威面前对普通人常常遇到挫折和灭亡的现实,表现了他们对用胜利和成功的追求和对人生尊严的维护;歌颂了他们孤军奋战,不甘失败,勇敢坚毅,全力拼搏,敢于抗击命运的行为,赞扬了男人们应该具有的不屈精神。硬汉形象会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里,硬汉精神会永远鼓舞读者直面人生,奋发有为。

冰山理论

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提出著名的“冰山原则”。他以“冰山”为喻,认为作者只应描写“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水下的部分应该通过文本的提示让读者去想像补充。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前两者是具体可见的,后两者是寓于前两者之中的。

“冰山理论”有两个层面的含义:

一是简约的艺术。即删掉小说中一切可有可无的东西,以少胜多,象中国水墨画技巧,计白当黑,不要铺陈,不要八分之八,而只要八分之一。英国学者贝茨在《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一文中认为,这种简约在语言上表现为删掉了小说中几乎所有的解释、探讨,甚至议论;砍掉了一切花花绿绿的比喻;剥下了亨利·詹姆斯时代句子长、形容词多得要命的华丽外衣:“他以谁也不曾有过的勇气把英语中附着于文学的乱毛剪了个干净。”这些英语文学的乱毛中被海明威收拾得最利索的是形容词。形容词过多是十九世纪末以亨利·詹姆斯为代表的小说家带给英语文学的一大灾难。譬如詹姆斯的代表作《贵妇人的画像》充斥了长句子和多重修饰,“你不憋足一口长气是读不完一个句子的,好比一长列货车,站在它面前望不到尽头”(董衡巽语)。这绝对是学者型的文风。而海明威18岁就去打仗,根本没有机会进行科班训练,打过仗当了美国一家报纸驻欧洲的记者,写文章和报道要用电报发回国,语言必须简明,于是形成了一种所谓的“电报体风格”,极少用修饰语,极少用形容词。可以说文学史上有一类作家是敌视形容词的。法国大文豪伏尔泰就有句名言:“形容词是名词的敌人。”他似乎在说只有名词是直抵事物本身,是直面、直接呈示事物,形容词多了反而遮蔽事物和内质,所以是名词的敌人。

其二,小说家马原认为“冰山理论”的更内在的质素可以概括为“经验省略”。他指出开始许多评论家把海明威的省略与传统的留空白理论等同起来,以为这是一种含蓄手法的运用,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是一个大的失误。传统的省略方法很类似于删节号的作用,它省略的是情味和韵致;而海明威省略的则是完全不同质的东西——实体经验。马原以《永别了武器》中曾被海明威改写了三十九遍(在另一处海明威又说是四十遍)的结尾为例:我往房门走去。

“你现在不可以进来。”一个护士说。

“不,我可以的。”我说。

“目前你还不可以进来。”

“你出去。”我说。“那位也出去。”

“在此之前作者没告诉我们房间里有几位护士,这段文字也没交代,可是我们马上知道了这间停着…我?情人(卡萨玲)尸体的房子里有两位护士。…我?的对话没有丝毫失态之处,可是我们也从这段文字里知道了…我?的失常变态。”“这些语调上的变化其实在上边文本中全无提示,作者也没有用叙述的方式告诉我们关于主人公…我?的任何情绪变化,然而我们都知道了。作者利用了人所共有的感知方式及其规律,他知道大家都知道的东西你不说大家也会知道这个道理,他就不说大家都知道的东西,结果大家还是都知道了。这样做除了因省略掉一些东西而缩短了篇幅外,由这种省略还产生了完全出人意料的新的审美方法,以作用于(阅读)对象心理为根本目标的方法。”

海明威省略的其实是我们凭经验可以填充想象的部分,因此,这种省略技巧就最大限度地调动了读者的经验参与,使读者觉得作家很信任自己的理解力和经验能力。在这个意义上,

海明威等于把冰山的八分之七空在那里让读者自己凭经验去填充。而以往的小说家如果是现实主义者就把什么都告诉你,喋喋不休,不厌其烦,不留空白;如果是浪漫主义者就拼命调动读者的情绪,拼命煽情。海明威也在调动,他调动的则象马原所说,是经验。这肯定是一种新的小说美学。怎样深入阐发它的美学层次的内容还需要继续思考。但我们起码可以说,这种“经验省略”涉及的决不仅仅是个“简洁”的问题,它还关涉着对世界的认知与呈示问题,关涉着小说家对生活中的情境和境遇的传达方式问题,从中有可能生成一种小说的情境美学。

【赏析】海明威《老人与海》 文学考研

【赏析】海明威《老人与海》 内容梗概 老渔夫桑提亚哥已经连续八十四天没有捕到鱼了。大家认为他是“倒了血霉”。小男孩曼诺林过去和他一同出海,非常爱他,希望能给他安慰和照顾。他们在桑提亚哥的茅棚里一起聊城里的棒球比赛,以及老人年轻时在非洲海滩上见到的狮子。 老人每天晚上都会梦见那些狮子。他爱他们,如同爱这孩子一样。 第八十五天,老人决定出海到远方去逮一条真正的大鱼。中午时分,一条大马林鱼在一百英寻深处咬了钩。老人把钓丝放在脊背上,在手里握得紧紧的。大鱼不慌不忙地游着,把小船向西北方向拉去。四个钟头以后,情况依旧,而太阳落下去,陆地已经看不见了。 一夜过去,鱼儿还没有累乏,船依旧不停地走。老人说:“鱼啊,我爱你,非常尊敬你。不过今天无论如何要把你杀死。”为了保持力气,他吃了清晨时钓到的金枪鱼。他的右手在淌血,左手开始抽筋。他感到很孤单。 太阳又落下去了。老人回忆起自己年轻时跟一个黑人比手劲的光景。他认为只要他愿意,就能够打败任何人。接着他钓到一条鲯鳅用来做食物。夜里,他睡着了,梦见了狮子。 天还没亮,鱼挣扎着在水面上跳起。日出之后,鱼开始打转了。僵持了两个钟点,老人和大鱼都已经筋疲力尽。他使出全身的力气,用鱼叉将它刺死,随后把它绑在船上,让船掉头驶去。 不多久,海里的鲨鱼就嗅出了血的味道,来袭击大鱼的尸体。老人用鱼叉把这条巨大的鲭鲨杀死。他的鱼叉被鲨鱼带走了。他说:“可是一个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你尽可以把他毁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两个钟头之后,又有两条鲨鱼向他袭来。他用绑着刀子的船桨打败了它们,但是刀子也折断了。日落前后,鲨鱼不断袭来,他用棍棒不断地还击,把他们击退。他说:“我要跟它们斗到死。”接着直到半夜,鲨鱼成群窜来,掠走了马林鱼身上最后的一点肉。老人知道他终于被打败了。 他回到渔港。第二天,渔夫们丈量老人船上的骨架——它足有十八英尺长。曼诺林见到老人满是伤痕的手,放声哭了起来。 那天下午,老人又睡着了。他正在梦见狮子。

海明威英文简介

Ernest Hemingway 1899-1961, American novelist and short-story writer, b. Oak Park, Ill. one of the great American writers of the 20th cent. The son of a country doctor, Hemingway worked as a reporter for the Kansas City Star after graduating from high school in 1917. During World War I he served as an ambulance driver in France and in the Italian infantry and was wounded just before his 19th birthday. Later, while working in Paris as a correspondent for the Toronto Star, he became involved with the expatriate literary and artistic circle surrounding Gertrude Stein. During the Spanish Civil War, Hemingway served as a correspondent on the loyalist side. He fought in World War II and then settled in Cuba in 1945. In 1954, Hemingway was awarded the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After his expulsion from Cuba by the Castro regime, he moved to Idaho. He was increasingly plagued by ill health and mental problems, and in July, 1961, he committed suicide by shooting himself. Ernest Miller Hemingway (July 21, 1899 – July 2, 1961) was an American writer and journalist. He was part of the 1920s expatriate community in Paris, and one of the veterans of World War I later known as "the Lost Generation." He received the Pulitzer Prize in 1953 for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and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in 1954. Hemingway's distinctive writing style is characterized by economy and understatement, and had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twentieth-century fiction writing. His protagonists are typically stoical men who exhibit an ideal described as "grace under pressure." Many of his works are now considered classics of American literature. Hemingway's fiction usually focuses on people living essential, dangerous lives, soldiers, fishermen, athletes, bullfighters,who meet the pain and difficulty of their existence with stoic courage. His celebrated literary style, influenced by Ezra Pound and Gertrude Stein , is direct, terse, and often monotonous, yet particularly suited to his elemental subject matter.

海明威老人与海中名言名句

海明威老人与海中名言名句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海明威老人与海中名言名句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海明威老人与海中名言名句 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现在不是去想缺少什么的时候,该想一想凭现有的东西你能做什么。 绝望是一种罪过。 每一天都是一个新的日子。走运当然是好的,不过我情愿做到分毫不差。这样,运气来的时候,你就有所准备了 海明威老人与海中名句 1.他是个老人,独自架了条小船,在墨西哥湾流捕鱼。出海四十八天了,连一条鱼都没有到手。前四十天还有个男孩跟着。可是一连四十天都没捕到鱼后,孩子的父母就说,这老头真是晦气,倒霉透顶。(荒诞般的开头引出一个悲壮的励志故事) 2.(老人)没有一处伤疤是新的,每个伤疤都像无鱼的沙漠里风化了的沙土一样古老。(与尼采的“那没有杀死我的,只会使我更强大”如出一辙,但更具有象征意义。这是个千疮百孔但又岿然耸立在时间洪流中的巨人) 3.老人:除了一双眼睛,他浑身上下都很苍老。那双眼睛乐观而且永不言败,色彩跟大海一样。(一言以蔽之,人老心不老) 4.体现了老人的孤独和老人如何避开孤独:本来墙上还挂着一副妻子的着色照,但因为他一瞧见便想起自己形单影只,就把它拿了下来,放在角落的一个

架子上,一件干净衬衫底下。 5.老人对小男孩说的话:一回借钱,二回要饭。(蕴涵着深刻的社会经验,也折射出人情的冷暖。这个社会什么都好,但最好还是少借钱乃至不借钱。本人就是例证) 6.小男孩对老渔夫说:好渔夫很多,有些非常棒。但你是独一无二的。(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顶尖人物,但你总有机会创造独一无二的人生) 7.老人对小男孩说:也许我并不像我想象的那样健朗,但我掌握很多诀窍,而且我还有决心。(理智点说:拥有旺盛的精力,丰富的经验智慧以及奉陪到底的决心,你将无往不胜) 8.老人说:年岁是我的闹钟。(了不起的比喻。时间是人生的最好闹钟。但能闹醒你吗?) 9.……他(老人)梦见了孩提时代的非洲,长长的金沙滩和白沙滩,白得简直刺眼,还梦见了高高的海岬和褐色的大山。如今他每晚都梦见生活在那片海岸上,在梦里听到海浪的咆哮,看到本地的小船破浪前进。(老人的海洋情,如梦如幻) 10.他为鸟儿们感到难过,尤其是娇小的海燕欧,它们总是在飞翔觅食,却几乎总是一无所获。他想,鸟类中除了强盗鸟和壮实的鸟,生活都比我们艰难。为什么海洋有时候那么残暴,鸟儿,譬如那些海燕,却生得那么纤巧?大海很仁慈,也很漂亮。但是大海也可能很残暴,而且突如其来。(天地不仁,万物自生……) 11.不过老人总是把大海想象成女人,某种施与恩惠,或者不给恩惠的事物。(大海如女人,陆地如男人。大海深不可测,像女人心;陆地广阔无边,像男人的胸怀) 12.可是谁知道呢?也许就在今天呢。每一天都是个崭新的日子。走运固然

(完整版)海明威经典语录——中英双语

海明威经典语录——中英双语 1、life always makes us black and blue,but later,those places become more strong injured。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会变得更坚强。 2、there is no friend as loyal as a book。书籍比朋友对你更忠诚。 3、the word breaks every one and afterward many are strong at the broken places. 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坚强的地方。 4、what humans really need is very meager。人类真正需要的的东西是非常之微少的。 5、in a calm sea every man is a pilot。在风平浪静的大海上,每个人都是领航员。 6、smart people happy,i know most rare things。聪明人的快乐,是我所知道的最稀少的东西。 7、but having said that,there is no one thing is easy。不过话得说回来,没有一桩事是容易的。 8、the true nobility should be better than the past itself。真正的高贵应该是优于过去的自己。 9、it does not kill us will make us stronger difficulties。只要不杀死我们的困难都会使我们更坚强。 10、kill everything else,but in different ways bale。每样东西都杀死别的东西,只不过方式不同罢了。 11、if he lies for a living,he should try to lie and die。如果他以谎言为生,他就应该试着以谎言而死。 12、i do not know。all things are not funny。that is not。我不知道。所有事情都不好笑了。一点都不。 13、the best training for a writer is - not a pleasant childhood。对一个作家最好的训练是—不愉悦的童年。 14、unless you have love,or you do not know what happiness is。除非你拥有爱,否则你不知道快乐是什么。 15、happiness in intelligent people is the rarest thing i know。聪明人的快乐,是我所知道的最稀少的东西。 16、unless you're a bullfighter,otherwise no one's life-only rebate。除非你是斗牛士,否则没

海明威小说的内容特色和艺术特色

海明威小说的内容特色和艺术特色 一内容特色: 海明威无论写什么都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他说:“只有你占有过的东西你才了解它。”因此,海明威的素材都来自他的亲身经历。海明威的生活经历就给他的作品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广阔的背景,对其创作艺术有重要的影响。 文学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人物塑造的好坏决定着作品的成败。海明威非常重视人物塑造,他说:“写一部小说的时候,作者应该创造活生生的人”,活生生的人,必须从其丰富的经验中,从其全部知识中,从其整个身心中产生出来 二艺术特色: 海明威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人们通常称之为“冰山风格”。主要表现在: (一)电报式文体,亦即那种简洁、清新、明晰、干净的散文文体。海明威总是避免使用描写手法和堆砌华丽辞藻与花花绿绿的形容词,而尽量采用直截了当的叙述和准确、精练、鲜明、生动的短小语句。由此其冰山风格又被称作“电报式风格”。 (二)含蓄、凝练的意境。海明威既然倡导以八分之一部分来表现八之之七部分,亦即“以少胜多”,努力要追求一种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趣外之旨。而为了获得这种艺术效果,作家又主要依赖了象征、简洁和零式结局的手法。 1、明威相当广泛地使用象征手法,表现在其作品中,无论是情节、

主题、意象乃至通篇诸方面,均富有突出的象征性。如《永别了,武器》中“武器”一词又可作“怀抱”解,暗示战争与爱情的双重主题。 2、运用简洁手法来安排人物对话,作者退避一旁,完全由人物自己说话,以此让读者去体味丰富的潜台词,去捕捉人物隐秘的情感活动,以补充和再现作家故意省略的八分之七部分。试以《永别了,武器》的结尾为例。 3、海明威小说的结尾,一反传统的大团圆模式——不是那种精心安排的有头有尾的收场,而是戛然而止,给人中途刹车、故事似乎并没有讲完的感觉。

海明威简介

一 在我初次撰写本文的那些天,我在校园散步时读到一则讣告,本校一位退休工人在家中去世,享年104岁。讣告特别提到,他生前是一位淡泊、俭朴的老人。我在对他油然升起敬意的同时,也产生一丝惊讶,我从讣告中得知,他与我同居一幢宿舍,而我却对他一无所知,甚至素未谋面。 我由此想到另一条死讯,2002年1月15号,全世界的重要媒体都竞相报道了一条来自古巴东哈瓦拉的消息: 一个叫格雷戈里奥?富恩特斯的渔民病逝,享年也是104岁。同时配发的,还有他的照片,棒球帽下,一张苍老而快活的脸。一夜之间,这个死去的老渔民成了继菲德尔?卡斯特罗和切?格瓦拉之后,最广为人知的“古巴人”。 他曾创下何种丰功伟绩而能享有如此的哀荣呢?没有,他仅仅是一介普通的渔民,就像我那位104岁的老邻居一样平凡,或者说,就像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老人圣地亚哥一样普通。 但关键之处也正在这里:富恩特斯恰好就是圣地亚哥的原型。《老人与海》也许是整个欧美文学中迄今为止最伟大的一部中篇小说,当它为海明威赢得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富恩特斯就和圣地亚哥一起名垂不朽了。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1920年代末,海明威在海上邂逅富恩特斯,后者向他讲述了自己21岁时捕获一条1000磅重的大鱼的经历。这段经历成为一颗种子,植入海明威的体内,在20多年之后,他写出了《老人与海》。如果富恩特斯真是小说主人公原型的话,那么,这20多年的光阴已经把他变成了一个小说中“枯瘦干瘪”、“颧骨上有些皮癌黄斑”的老头子。 这会使人有些怀疑,《老人与海》的真正主角真就是富恩特斯吗? 1961年海明威吞枪自尽之后,富恩特斯由于过度悲哀而无法出海,从此在家中接待来自全球各地的游客,讲述自己捕获大鱼以及和海明威交往的故事。这是一项收费服务。今年暑假我曾去泸沽湖旅游,听摩梭末代王妃讲述往事,明码实价是一人二十元钱,富恩特斯的收费想来也应该不低。反正,他以此积累了财富,过上了锦衣玉食的生活,靠抽哈瓦拉雪茄、喝朗姆酒和看漂亮的姑娘,又乐陶陶地生活了近半个世纪,最后大概是含笑而卒吧。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找到一个关键词,这就是“不朽”。 是什么东西让这样一个老渔民得享不朽的呢?是文学。 在这颗有人类居住的星球上,文字是最不朽的,比石头都还要永恒。一块石头通过文字的描述,可以成为在山崖上展览千年的神女峰、望夫石,即便在风化、坍塌之后,人们也会借助文字重新塑造或者重新指认。在古代的建筑中,幽州台、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也许是最为著名的,不过我们可以设想,沿着中国的长江、大湖,不晓得曾兴修过多少这样的建筑,它们在时间的风雨和兵燹中沦为了废墟,而唯有幽州台、岳阳楼、南昌滕王阁这样的建筑才得以代代重建,因为李白、崔灏、范仲淹、毛泽东的诗词文章赋予了它们死而复生的神性,换一句话说,它们已经不是登高览胜的土木之身,而成为某种唤醒记忆的道具,和与天下同悲同喜的情怀、故人远去的背影、秋水长天的景色,融汇为了不可分离的整体。 一个有趣的事情是,今年冬天我回了一次阆中老家。阆中是一座地道的古城,嘉陵江三面环绕,北边的玉台山腰,也矗立着一座滕王阁,和南昌的滕王阁一样,都出自唐高祖李渊第22子、滕王李元婴之手。据记载,当时南昌滕王阁规模甚小,而阆中滕王阁巍然宏丽,但所不同的是,前者流芳千古,而后者声名不出蜀中,原因很简单,王勃才华横溢的《滕王阁序》写的是南昌。这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大概在曹丕说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之后,追求不朽就成了中国文人的一个理想和一种焦虑。面对河山的兴废沧桑,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文人看到了“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土丘”,也体会到能够超越时间而存在的,只有他们为此而吟哦的诗行。 “故垒西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诗歌、文学,就是映照历史废墟和人们心灵的月光。公元1172年,喝醉酒的陆游于细雨中骑驴入蜀,在剑门关口他有过短暂的伫足,阴沉的天空和嵯峨的群山让他有了些眩晕和怅惘。这个一生都在牵挂家国、功名的中年知识分子发出了一个疑问:

海明威英语名言

海明威英语名言 导读:本文是关于海明威英语名言的文章,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我们无法消除恐惧,只能克制恐惧。 We can't eliminate fear, we can only restrain it. 2、他明白没有人在海上是完全孤独的。 He knew that no one was completely alone at sea. 3、不同的青春,同样的迷惘。然而,青春会成长,迷惘会散去。黑夜过后,太阳照常升起! Different youth, the same perplexity. However, youth will grow, and confusion will dissipate. After dark night, the sun still rises! 4、一想到我的生命消逝得那么迅速,而我并不是真正地活着,我就受不了。 I can't bear the thought that my life is dying so fast and that I'm not really alive. 5、每个人的生命结局都是一样的。彼此的差异只在于是怎样的生、又是怎样的死这些细节上面。 Everyone's life ends the same way.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lies only in the details of how to live and how to die. 6、我同情所有不想上床睡觉的人。同情所有夜里要有亮光的人。

I sympathize with all those who don't want to go to bed. Compassion for those who need light at night. 7、懊悔自己的错失而不至于重犯,才是真实的悔悟。 It is true repentance to regret one's mistakes without repeating them. 8、这种鱼比金枪鱼要难吃,可是话得说回来,干什么都不容易。 This kind of fish tastes worse than tuna, but in other words, it's not easy to do anything. 9、世界杀害最善良的人,最温和的人,最勇敢的人,不偏不倚,一律看待。 The world kills the kindest, the gentlest, the bravest, impartially and equally. 10、每一个人都需要有人和他开诚布公地谈心。一个人尽管能够十分英勇,但他也可能十分孤独。 Everyone needs someone to talk to him honestly and openly. Although a man can be very brave, he may also be very lonely. 11、冰山户外之雄伟壮观,是正因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水底的部分占整座冰山的八分之七。 The magnificence of the iceberg outdoors is precisely because only one eighth of the iceberg is above the water. Seven-eighths of the iceberg is under water.

海明威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美国作家和记者,被认为是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 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郊区的奥克帕克,晚年在爱达荷州凯彻姆的家中自杀身亡。海明威一生中的感情错综复杂,先后结过四次婚,是美国“迷惘的一代”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作品中对人生、世界、社会都表现出了迷茫和彷徨。 在海明威一生之中曾荣获不少奖项。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授予银制勇敢勋章; 1953年,他以《老人与海》一书获得普利策奖;1954年,《老人与海》又为海明威夺得诺贝尔文学奖。[5] 2001年,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起》与《永别了,武器》两部作品被美国现代图书馆列入“20世纪中的100部最佳英文小说”中。 海明威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他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海明威的作品标志着他独特创作风格的形成,在美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海明威被誉为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并且是“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他的笔锋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海明威的生平和文学生涯从一开始就争议不断。无论海明威是作为一位传奇式人物,还是作为一位作家,他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写作技巧创造了一种简洁流畅、清新洗练的文体,净化了一代的传统文风,在欧美文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十世纪的最后一位文化英雄海明威是蜚声世界文坛的美国现代小说家,他在62年的生涯中,写下了《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老人与海》等作品,曾以“迷惘的一代”的代表著称。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是一部融信念、意志、顽强、勇气和力量于一体的书,它让人彻底懂得了打不垮的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究竟是个什么样。它围绕一位老年古巴渔夫,与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在离岸很远的湾流中搏斗而展开故事的讲述。完美地体现了作者所说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的思想。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的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为纪念海明威逝世二十周年而写一篇名为《与海明威相见》纪念文章:“海明威的所有作品都洋溢着他那闪闪发光、但却瞬间即逝的精神。这是人们可以理解的。像他那样的内在紧张状态是严格掌握技巧而造成的,但技巧却不可能在一部长篇小说的宏大而又冒险的篇幅中经受这种紧张状态的折磨。这是他的性格特征,而他的错误则在于试图超越自己的极大限度。这就说明,为什么一切多余的东西在他身上比在别的作家身上更引人注目。如同那质量高低不一的短篇小说,他的长篇也包罗万象。与此相比,他的短篇小说的精华在于使人得出这样的印象,即作品中省去了一些东西,确切地说来,这正是使作品富于神秘优雅之感的东西。” 美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威拉德·索普在他的《二十世纪美国文学》中对海明威给予了崇高的评价:“海明威是当代最伟大的自然主义作家之一。他敢于突破传统,刨造新的风格和手法未泊应题材的需要。”

关于海明威的一篇文章

关于海明威的"A Clean, Well-Lighted Place" Appreciating the short story "A Clean, Well-Lighted Place": Who was the writer of this short story? What are his major novels? What other works of his have you read? How do you like it? What do you think is the theme of this short story? This story was written by Ernest Hemingway.His major works are A Farewell to Arms in 1929,For Whom the Bell Tolls in 1940 and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in 1952.I had read two novels of him, A Farewell to Arms and The Old Man and the Sea.Especially The Old Man and the Sea,the story of an old fisherman's journey,his long and lonely struggle with a fish and the sea,and his victory in defeat,so I like it very much. The theme of this story This story talks about loneliness.Nada(Nothingness) was an important theme and key word of this story.It consists of three forms: the consciousness of death,the awareness of bitterness and the consciousness of absurdity.And the characters in the story were despaired,depressed and aimless question:what besides insomnia makes the older waiter reluctant to go to bed?comment especially on his meditation with its nada refrain. why does he so well understand the old man's need for a cafe? what does the cafe represent for the two of them? The old man is afraid of the darkness and loneliness,He need cafe's whiskey to encourage himself to live,to insist. The cafe represent the soul shelter or the rest harbor for the two.The old man is badlly treated to be desperate and in despair.

2016高考作文素材名人类:海明威

海明威——男人的真正典范 海明威的勇气教条、海明威的英雄和他面对难关的坚毅态度,都诠释了这样一个真理:“人不是生来被击败的。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击败。” 他14岁走进拳击场,满脸鲜血,可他不肯倒下;19岁走上战场,200多块弹片嵌入他的身体,也没能让他倒下;写作上的无数艰辛,无数次的退稿,无数的失败,还是无法****他;直到晚年,连续两次飞机失事,他都从大火中站立起来;最后,因不甘愿成为无能的弱者,他举枪自杀。这就是硬汉海明威。 海明威最希望他一生都充满戏剧性,最希望在谢幕的时候,能让所有人都记住他。他要用人们永远不息的掌声为自己的人生画上句号,让所有后来者都知道他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知道他作为一个男人在死的时候有多么豪迈、无所畏惧。从海明威一生的经历到最后的归宿上看,他实现了这要紧的人生诉求。 读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时,我们似乎看见一个孤单的捕鱼老人置身于大海中,就像是在旋流中的一片叶子,在寂寞的大海上与自然融合在一起,没有丝毫的孤独和沉寂。从漂浮的小船到海风和夕阳,在那场与风浪、鲨鱼惊心动魄的搏斗过程中,尽显老人疲惫又顽强的毅力,每时每刻都让我们为一个天涯漂流者的生命担忧着。一个老渔夫经历了一场刻骨铭心的体验,虽然拖回来的只是一副骨架,但我们却感觉到了一个悲壮英雄的回归。桑地亚哥是海明威所崇尚的完美的人的象征:坚强、宽厚、仁慈、充满爱心,即使在人生的角斗场上失败了,面对不可逆转的命运,他仍然是精神上的强者,是个“硬汉”。“硬汉”是海明威作品中经常表现的主题,也是作品中常有的人物。他们在外界巨大的压力和厄运打击面前,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甚至视死如归,他们尽管失败了,却保持了人的尊严和勇气,有着胜利者的风度。 也许他希望自己能像桑地亚哥那样永不服老、永不服输,所以在和高血压、糖尿病等痼疾“搏斗”了将近三年之后,他决心主动地摆脱病榻上的痛苦折磨,他坚信“人不是生来被击败的。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击败”的格言,于是在1961年7月用他心爱的双管猎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海明威不仅用自己的作品诠释了生命的坚韧与顽强,同时他也用自己的生命在与莫测的自然中演绎着生命的顽强。 他坚韧,不吝惜人生;他坚韧,不吝惜自己。……值得我们庆幸的是,他给了自己足够的时间显示了他的伟大。他的风格主宰了我们讲述长长短短的故事的方法。我依然记得我想对碰上的每一个人大声朗诵《杀人者》的那股痴迷劲。他是我将永远怀念的朋友。 ——诗人弗罗斯特 海明威有一种强烈的欲望,他试图把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加诸我们身上,以便塑造出一种硬汉的形象。当他在梦幻中向往胜利时,那就必定会出现完全的胜利、伟大的战斗和圆满的结局。——美国作家索尔?贝雷 厄内斯特?海明威1899年出生于芝加哥市郊外的橡园镇。父亲克拉伦斯?海明威是这个小城镇医院的一名外科医师,厄内斯特?海明威是他的长子。父亲本期待他将来能继承父业,没想到40年后海明威竟以他的长篇巨著《丧钟为谁而鸣》赢得了世界声誉,此后又在55岁时以一部不到六万字的中篇小说《老人与海》压倒所有候选的世界级文豪,获得了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

高中语文 1.3《老人与海》海明威简介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3

海明威简介 1961年7月2日,蜚声世界文坛的海明威用自己的猎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整个世界都为此震惊,人们纷纷叹息这位巨人的悲剧。美国人民更是悲悼这位美国重要作家的陨落。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1899—1961年),美国小说家。1899年7月21日,海明威出生在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郊外橡树园镇一个医生的家庭。他的父亲酷爱打猎、钓鱼等户外活动,他的母亲喜爱文学,这一切都对海明威日后的生活和创作产生了不少的影响。中学毕业后,海明威在美国西南的堪萨斯《星报》当了6个月的实习记者。这家报馆要求新闻报道简捷明快。海明威在《星报》受到了良好的训练。 康复后的海明威作为加拿大多伦多《星报》的记者常驻巴黎。他对创作怀着浓厚的兴趣,一面当记者,一面写小说。他的创作得到当时著名小说家的鼓励和指点。在近10年的时间里他出版了许多作品,其中最有名的是《太阳照常升起》。《太阳照常升起》是海明威第一部重要的小说。写的是像海明威一样流落在法国的一群美国年轻人。他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迷失了前进的方向,战争给他们造成了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巨大伤害,他们非常空虚、苦恼和忧郁。他们想有所作为,但战争使他们精神迷惘,尔虞我诈的社会又使他们非常反感,他们只能在沉沦中度日,美国作家斯坦因由此称他们为“迷惘的一代”。这部小说是海明威自己生活道路和世界观的真实写照。海明威和他所代表的一个文学流派因而也被人称为“迷惘的一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海明威怀着要亲临战场领略感受战争的热切愿望,加入美国红十字会战场服务队,投身意大利战场。 大战结束后,海明威被意大利政府授予十字军功奖章、银质奖章和勇敢奖章,获得中尉军衔。伴随荣誉的是他身上237处的伤痕(被炸弹弹片嵌入身体留下的)和赶不走的恶魔般的战争记忆。 1929年,海明威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和《永别了,武器》是“迷惘的一代”文学的最好作品。小说的主人公享利是个美国青年,他自愿来到意大利战场参战。在负伤期间,他爱上了英籍女护士凯瑟琳。享利努力工作,但在一次撤退时竟被误认为是德国间谍而险些被枪毙。他只好跳河逃跑,并决定脱离战争。为摆脱宪兵的追捕,享利和凯瑟琳逃到了中立国瑞士。在那里,他们度过了一段幸福而宁静的生活。但不久,凯瑟琳死于难产,婴儿也窒息而亡。享利一个人被孤独地留在世界上,他悲痛欲绝,欲哭无泪。小说在战争的背景下描写了享利和凯瑟琳的爱情,深刻地指出了他们的幸福和爱情是被战争推向毁灭的深渊的。 1928年,海明威离开了巴黎,居住在美国的佛罗里达州和古巴,过着宁静的田园生活。他经常去狩猎、捕鱼、看斗牛。但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海明威无法再过宁静的生活了。1937年至1938年,他以战地记者的身份奔波于西班牙内战前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作为记者随军行动,并参加了解放巴黎的战斗。

海明威《杀人者》

《杀人者》赏析 海明威是20世纪美国著名作家,其语言风格简洁、精炼。他作品中的人物主要是一些士兵、斗牛士和渔夫这些看似平凡的主人公,在面临困难时却充满了勇气与魄力。然在《杀人者》中却一反常态,主人公奥利·安德烈森虽拥有“重量级职业拳击家”的硬汉外表,面对黑暗混乱的社会内心充满着无助茫然。 《杀人者》以亨利小饭馆迎来两个穿着打扮貌似“双胞胎”的客人展开剧情,以尼克·亚当斯收拾行李准备离开芝加哥结束。小说虽题名为“杀人者”,却没有出现应有的血腥场面,以对话开篇,以对话结束,对景物描写也只有寥寥数笔,然而这寥寥数笔反而交代了整篇小说的感情基调。 尼克·亚当斯在密访奥利·安德烈森的途中,对弧光灯进行了三次描写,而衬托这些弧光灯的背景都是“黑色”,这从侧面表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再反观尼克密访之前的遭遇以及那两位所谓的“杀人者”在公共场所随意谈论要枪杀谁谁则可以看出当时社会不仅黑暗,而且混乱无序,也为主人公在尼克告知他有人要枪杀他时的反应埋下伏笔。 文中提到修道院,在黑暗动乱的年代,修道院堪称逃离现实社会的不二场所,院中人们不受现实的困扰,只需聆听耶稣基督的教诲,只需要知道如何更接近上帝就可以了,红尘困扰皆在院之外,这也暗示着主人公具有逃离外界的想法,而下文他与尼克的对话中提到他不出门也证实了这一想法。

尼克在与主人公奥利·安德烈森谈论将要有人来谋杀他时,奥利面容平静,语调无波无澜,其内心真如表面般平静吗?否也,从他望着墙壁不看尼克的面容以及其回答的内容可以看出,奥利内心应该波澜起伏了,或许他内心想着“该来的还是来了”也说不定。文中描写奥利和衣躺在床上,而他“个子长,床太短”,则说明了他强壮的外表与无助茫然的内心不相符,或者可以说与当时那个黑暗混乱的社会格格不入。 而小说最后写尼克将要远离这个城市,不愿意看见主人公奥利·安德烈森将面对的以及将会发生的事情,而奥利自己说“在过一会打定主意在出去”可以看出,主人公会去面对将要到来的困境,结局是被杀或者是也像尼克一样逃离这个城市,则无人能知。

海明威 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 简析

海明威《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简析 短篇小说《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作品中三个人物几乎都生活于迷惘虚无之中,老者害怕孤独,害怕黑暗,害怕无希望无意义的生活他企图用自杀来摆脱对生活的迷惘后来靠酒,靠“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去逃避迷惘,最终仍不得不离开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回到黑暗孤独和虚无之中。年长的侍者不怕虚无因为,他有明确的想法,他心里很有数,这是虚无缥缈,全是虚无缥缈人也是虚无缥缈……他知道一切都是虚无缥缈的,一切都是为了虚无缥缈…….” 他深知虚无吞噬一切的巨大威力,知道虚无的普遍存在,所以他理解老者对黑暗孤独的恐惧知道年轻侍者也生活在虚无之中只是自己还没有意识到,这里,虚无就是黑暗孤独,无希望、无意义、精神无所寄托的迷惘。 小说里有三个人物:一个深夜买醉的孤独的老人,两个侍者,一个年轻一个年长;一个场景:灯火明亮的酒店。老人一个劲地要酒喝,年轻的侍者因为着急回家睡觉很不高兴,不高兴的原因是他的老婆在等他。 情节简单,语言也简单,除了一点环境细节的白描,大部分篇幅是两个侍者的对话,只在结尾处,海明威描绘了其中一侍者的心理状态:虚幻缥缈。虚幻缥缈这个词在500多字里出现了二十几次,海明威在这里不断重复和强调“虚幻缥缈”这个词,正是他“冰山理论”里露出水面的一角冰山:他用这个词,概括了人生的状态——孤独老人的孤独来自虚幻缥缈,年轻侍者的现实焦急其实也是一种虚幻缥缈,所有人几乎无一例外地都生活在一种虚幻缥缈的情境中,也就是说,活着的人都有一种不踏实,都不知哪些是可把握的,哪些是不可把握的;哪些是想要把握就可以把握的,哪些是被把握但是又未能把握的……但把握住的就一定把握住了?一直想要把握的为什么根本没有把握住?这些现实的、精神的疑问,一旦深究起来,不能不让人虚幻起来缥缈起来~~ 而这虚幻和缥缈无疑形成了一个人内心的黑洞,这黑洞的存在常常让一个人在现实里消沉而痛苦,鳏寡的老人也好,家庭完整的年轻侍者也好,无端地烦恼也好,有意颓唐绝望的也好,因为生的明亮都被内心的黑洞吸食殆尽,身心里弥漫的都是无边的虚幻和空洞和迷茫,而这些在一方面压制了人内心的明亮,另一方面也驱使人不断在生活里寻找明亮——孤独的老人在热闹的场所用酒麻醉自己的同时,也被酒店明亮的灯光冲淡了内心的暗淡,所以他每夜都在这里盘亘不去;年轻的侍者的明亮则是在家里,在等待他的人的身上。 海明威对人性的洞察和小说的非凡表现,让我面对“明亮”一词有了从未有过的感悟:人是需要一 种明亮来驱除身体里的黑暗的,人也需要一种踏实来抵抗掉内心的虚妄,需要“蜡烛已在夜晚永远

关于海明威的名言_名人名言

关于海明威的名言 1、人生来就不是为了被打败的,人能够被毁灭,但是不能够被打败。——海明威 2、每个人的生命结局都是一样的。彼此的差异只在于是怎样的生、又是怎样的死这些细节上面。——海明威 3、每一个人在世界上都要受挫折,有许多人反而在折断的地方长得最结实。——海明威 4、我想起所有的一代代人都让一些事情给搞得迷惘了,历来如此,今后也将永远如此。——海明威 5、然而,在那些日子里,春天最后总是来临,但是使人心惊的是它差一点来不了。——海明威 6、对一个作家最好的训练是—不愉悦的童年。——海明威 7、假如你有幸在巴黎度过青年时代,那么,在此后的生涯中,无论走到哪里,巴黎都会在你心中。因为,巴黎是一个流动的圣节。——海明威 8、人不抱希望是很傻的。——海明威 9、冰山户外之雄伟壮观,是正因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水底的部分占整座冰山的八分之七。——海明威 10、如果你什么都做得太久,开始得太晚,你就不指望大家还留在那里。人都散了。——海明威 1 / 6

11、没有失败,只有战死。——海明威 12、绝望是一种罪过。——海明威 13、我们必须习惯站在人生的交叉路口,却没有红绿灯的事实。——海明威 14、胜利者一无所获。——海明威 15、优于别人,并不高贵,真正的高贵应该是优于过去的自己。——海明威 16、他是个独自在湾流中一条小船上钓鱼的老人,至今已去了八十四天,一条鱼也没逮住。——海明威 17、我们花了两年学会说话,却要花上六十年来学会闭嘴。大多数时候,我们说得越多,彼此的距离却越远,矛盾也越多。在沟通中,大多数人总是急于表达自己,一吐为快,却一点也不懂对方。两年学说话,一生学闭嘴。懂与不懂,不多说。心乱心静,慢慢说。若真没话,就别说。——海明威 18、在某种意义上,所有事物都在互相残杀。捕鱼就是要了我的老命,可是它同时也养活我。——海明威 19、这样,我终于会写出一句真实的句子,然后就此写下去。这时就容易了,因为总是有一句我知道的真实句子,或者曾经看到过或者听到有人说过。如果我煞费苦心地写起来,像是有人在介绍或者推荐什么东西,我发现就能把那种华而不实的装饰删去扔掉,用我已写下的第一句简单而真实的陈述句开始。——海明威 2 / 6

《老人与海》作者海明威的生平简介

《老人与海》作者海明威的生平简介 引导语: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海明威的这部《》在世界史上有很高的价值,那么,写出这部作品的海明威,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 (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美国作家和记者,被认为是20世纪最著名的家之一。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郊区的奥克帕克,晚年在爱达荷州凯彻姆的家中自杀身亡。,是美国“迷惘的一代”(Lost Generation)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作品中对人生、世界、社会都表现出了迷茫和彷徨。 海明威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他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海明威的作品标志着他独特创作风格的形成,在美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创作风格 朴实 海明威有着出色的语言驾驭能力,他常以最简单的词汇表达最复杂的内容,用基本词汇、简短句式等表达具体含义,用名词、动词来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丝毫无矫揉造作之感。 直观 文学艺术要表现情感,但情感却是依靠事物的外观透视出来的,越是对事物外观的直接描摹,越能产生强烈的视觉真实性,越能拉近读者与作家的距离。海明威用高度清晰的视觉化语言,将视觉、嗅觉、听觉等感官印象付诸语言,写出了事物的形状、颜色、味道等,以直接的物象表现宇宙与生命。 含蓄情感 海明威有自己特殊的艺术风格,他强调写作的客观性与主题思想的隐晦含蓄,反对作者直接出场对人物进行评说与暗示,他常用含蓄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情感,用有限的形式表达无尽的内涵,因而,他的小说在外观不动声色,但内在情感却是丰厚炽热。“冰山原则”是海明威的创作原则,他坚持认为应该从繁杂的社会生活中撷取最有特征的情节,将自己的思想情感隐藏起来,按照“冰山原则”留下八分之七的空间让读者思考与揣摩。 对话 从叙事的方式来看,海明威的小说的对话是“展示”,而不是“讲述”。它是属于柏拉图所区分的“完美模仿”的一种,而不是“纯叙事”的那种,它

海明威为什么要选择自杀

海明威为什么要选择自杀 海明威是美国作家和记者,被认为是20世纪最著名的文学家之一。那么海明威为什么自杀?下面是本人为你收集整理的海明威为什么自杀,希望对你有帮助! 海明威为什么自杀 关于海明威为什么自杀有两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是说因为海明威在青年时期参加过世界大战,在战争中,他在身体上受到了严重的伤害,被枪击中过,被炮弹打中过,而且他的脊背也因此受到了伤害,因为伤的很重,导致海明威没有了性功能,这给海明威内心造成了很大的伤害,他受不了这样的生活便选择自杀来结束自己的一生,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因为海明威一生还是有过婚姻的,而且还有后代,所以此说法是不符合实际的。 关于海明威的自杀其实可以关联到他的家庭,海明威的家庭曾有过多人自杀,可以说是一种间接性的遗传病,海明威的父亲就是自杀身亡的,当时海明威对父亲的这种做法还十分的不解,还认为自己的父亲是一位懦夫,竟然选择这样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然而,海明威在生活中不断的体会到人间的冷暖心酸,以至于他对父亲的自杀方式有了转变,他开始崇拜父亲,觉得这很壮烈。海明威在文章中写到过,自杀是逃避生活中一切不如意的最好方式,无论哪方面,自杀都是解决办法的最佳途径,在当时海明威已经没有能力写出好的作品,他觉得只有自杀才能解决,所以用猎枪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海明威死亡意识是什么 海明威是美国著名的作家,在他的作品中死亡是其主要内涵及主题,因而有很多人将海明威文学作品中的灵魂称之

为死亡意识。说起海明威死亡意识,就不得不说一说海明威的代表作《老人与海》,这部小说的主题便是人类直面死亡时候的表现,非常能够体现出海明威的死亡价值观念。海明威死亡意识否定了人类畏惧死亡的说法,而是鼓励人们用更加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死亡,他认为死亡是人类的必经之路。 海明威在创作中总是会提及死亡,他将死亡与人生相关联,最终发现死亡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而怎样面对则变成一个未解之谜。在海明威的死亡意识中,他揭露出人们命运的轨迹,认为死亡是无比恐怖的,几乎能够随时夺去人们的生命,而人们对于死亡总是无可奈何的,这样的想法非常具有哲学意味,但同时又被宗教思想所束缚着,因为在西方,人们认为死亡和新生总是并存的。海明威涌现死亡意识的时候,就已经意识到自己也正在奔往死亡的道路上,但是海明威并非妥协于死亡,而是用笔墨描绘出死亡的轮廓,最终安然的面对死亡。 海明威的死亡意识非常具有现代意义,如今很多人都寻求安乐死,通过海明威的死亡观念可以看出这样无疑是对于死亡的一种妥协,可以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死亡的畏惧心理也变得渐渐薄弱。 对海明威的评价 对海明威的评价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首先是对海明威在精神领域成就的评价。海明威是一位美国人,他的爱国主义情怀表现得十分明显,在爱国的同时,海明威对美国民众还有着独特的感情。海明威给美国民众留下了很深刻的影响,他是美国人的榜样。美国的一位总统曾对海明威的这种爱国情怀发表了高度的赞扬,称海明威的这种爱国思想带给美国民众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 其次是对海明威在文学领域成就的评价。海明威长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