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统一中国》单元概述

《秦统一中国》单元概述
《秦统一中国》单元概述

单元概述

本单元讲述的是统一国家的建立,始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截至220年曹丕建立魏国。概述了秦汉王朝建立和完善中央集权的措施,秦汉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民族交往和对外关系以及繁盛的文化。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推行郡县制,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对后世影响深远。但是,残暴的秦王朝不久就被农民起义推翻。

汉初经济萧条,国家贫穷。汉高祖及其后继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实行一系列休养生息政策,出现“文景之治”的局面。汉武帝在政治上实施“推恩令”,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经济上实施盐铁专营、统一货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东汉的创立者刘秀调整统治政策,出现“光武中兴”的局面。东汉中期以后出现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政治腐败,酿成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张骞通西域,密切了中原与西域经济文化的交流。西域都护的设置,使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两汉时期的中外交往。

秦汉时期,文化高度繁荣,造纸术等许多科技成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司马迁的《史记》成为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典范。佛教的传人和道教的兴起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也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

本单元主要知识脉络用思维导图可以表现为:

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

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秦统一的背景,培养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措施的了解,逐步培养正确的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能力。 (3)通过思考“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使学生懂得综合分析问题,知道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评价秦始皇,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培养和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通过动手制作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示意图,掌握历史图表的制作方法,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统一无论古今,都是大势所趋,统一是历史的主流,进行维护国家统一观念的教育。 (2)了解祖国境内的各个民族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都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培养学生民族平等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秦的统一及其意义,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三、教学难点: 秦王朝的性质与特点;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概念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 1、教法:讲授法、互动法、情景教学法。 2、学法:“自主探究式”法、讨论法、表演法。 五、教学时间: 1课时

后的统一。 2.通过学生自行交流归纳秦王扫六合的过程及条件等, 培养学生从不同方面分析问题的能力。2.讲授新课: 一、秦王扫六合 1、设问:东方六国在军事上无力与秦抗衡,秦又 是在谁的领导下完成灭六国之重任?又是如何灭 掉六国的?(请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本目内 容)。 2、秦国为什么能灭东方六国、一统天下?即其统 一的条件有哪些?(学生思考,相互交流,畅所 欲言,老师归纳) 老师板书关键词商鞅变法、“远交近攻”、秦王 嬴政等关键词进行归纳 1、学生带着问 题阅读课文本 目内容后作答 2.学生思考,相 互交流,畅所欲 言 1、课件显示《战 国形势图》,并 按顺序删除六 国的名称及时 间,最后用散开 式放大“秦”字, 再从左嵌入“公 元前221年”, 并点击都城咸 阳。通过形象的 画面以加深学 生对扫灭六国 过程的印象。 2.展示秦王扫 六合所具备的 条件。 出示秦始皇的 画像。 3.通过讨论秦统一的历史意义,学生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统一会给人民带来很多的好处,对于后世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3.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①出示李白古诗,通过古诗感受赢政威震六国, 一统天下的雄姿和气概。 ②学生自由讨论分析秦王朝的统一对于当时及 后世来讲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通过李白的 诗句体会秦始 皇统一天下的 雄姿和气概。 2、讨论秦统一 的历史意义。 1.推出李白诗 句。 2、出示统一的 历史意义。 4.通过讲述秦始皇巩固统治的政治上的措施,逐步培养正4.秦朝为巩固统一政治方面的措施。 过渡:我们都知道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那么, 现在就有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摆在秦始皇面前 了,他该怎样巩固政权来保证自己的地位不动 摇? 1、学生自己归 纳出中央集权 制度的构成。 2、学生动手制 作秦始皇加强 1.用图标方式 展示秦朝中央 官职的设置。 2、用投影展示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案+导学案

第9课秦统一中国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灭六国的背景 教学难点: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公元前246年,13岁的秦王嬴政登基称王。公元前230年,秦王发兵灭韩,拉开了10年统一战争的序幕。秦王嬴政二十六年,灭齐,至此天下尽归于秦。秦王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庞大帝国,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天下万民只有一个领袖——秦始皇。 那么,历史上的秦始皇有什么历史功绩呢?我们该如何评价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秦统一中国》。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秦灭六国 1.合作探究:秦始皇能够灭掉东方六国,实现统一的原因有哪些?小组合作交流。 2.教师总结归纳: (1)战乱频繁、百姓渴望安定。(2)商鞅变法使秦国实力超群。(3)秦王嬴政招募人才,积极策划。 3.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归纳秦王统一的过程。 提示:(1)时间:公元前230年—前221年。(2)秦灭六国的先后顺序:韩、赵、魏、楚、燕、齐。(3)人物:嬴政。(4)都城:咸阳。(5)结果: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4.图片展示:观察教材《秦朝形势图》 5.教师讲述:秦灭六国后,又北进南下,对边疆地区进行开拓和经营,管辖范围大为拓展。 6.秦统一的历史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目标导学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1.课堂活动:学生表演小品《朝会》,情景再现,感受秦朝确立中央集权制度的过程。 (《朝会》剧本附教案文件夹内) 2.问题思考: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创建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一是秦实现统一后,原来各自为政的政治形态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二是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 3.学生自主学习:归纳秦始皇创立的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提示:皇权至高无上:“始皇帝”——“秦始皇”; 中央设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英语人教PEP版四年级下册Unit 2 单元概述与课时安排教案

Unit 2 What time is it? 一、单元整体分析 本单元是人教版英语四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单元话题是“What time is it?” 本单元重点学习时间的表达法。共三个版块:A 部分,B部分和C 部分。A、B部分呈现新知识点,C部分是以讲故事形式巩固或延展知识面。共分六课时来学习。 本单元A,B部分的Let’s learn 主要学习一日三餐,生活起居和一些学校课程的英文表达:breakfast ,lunch ,dinner,English class ,PE class ,get up , go to school ,go home,go to bed. 本单元A,B部分的Let’s talk 部分以“What time is it?”为话题,重点学习时间的表达法以及描述不同的时间所进行的日常活动。主要句型有:What time is it?It’s time for…/ It’s time to…应作为本单元的重点。 Let’s spell ,Let’s do ,Let’s play ,Let’s sing 部分则是通过各种形式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从而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语言,运用语言。 在教学中还应围绕“time”这一主题设计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景中表达语言;感受语言;理解语言;从而习得语言。 二、单元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⑴能够听懂、会说A、B中Let’s learn ;Let’s talk中呈现的对话,并能在实际情景中加以运用。 ⑵能够听、说、读、写三会单词:breakfast,lunch,dinner,English class,music class,PE class ,get up ,go to school,go home ,go to bed. ⑶能在四线三格上正确书写四会单词:girl ,bird,nurse,hamburger。 ⑷能够理解Let’s do、Let’s play 部分的内容,会唱英语歌曲《It’s twelve o’clock》。 2. 能力目标 ⑴能够掌握询问时间的一组问答句:What time is it?It’s 9 o’clock. ⑵能够正确表达是做什么事情的时间了:It’s time for dinner. It’s time to go to school. ⑶要求学生能听说、认读一日三餐;一些课程和作息时间的英文表达:breakfast ,lunch, dinner,English class,music class,PE class ,get up ,go to school ,go home ,go to bed. ⑷.要求学生能在四线格上正确书写四会单词:girl ,bird ,nurse,hamburger 和 句子:What time is it?It’s ten o’clock. ⑸会唱B.Let’s sing 中的歌曲《It’s twelve o’clock》。 3. 情感目标 ⑴通过学习问答时间的句子,培养学生惜时、守时的优秀品质。 ⑵通过学习描述作息时间的句子,培养学生按时作息的良好习惯。 ⑶通过歌曲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⑷注重合作学习与实践活动,培养心灵手巧的学生。 ⑸了解地球上处于不同时区的城市在同一时刻的时间是不同的。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⑴掌握有关日常活动的单词及词组:lunch ;English class ;music class ;breakfast ;PE class;dinner ;get up ;go to school ;go home ;go to bed 。 ⑵让学生熟练掌握问句“What time is it?It’s 6 o’clock. It’s time for dinner. 或It’s

四年级省情单元设计及第四单元教案

第四单元综合知识(环境教育) 本组概述: 主题设计主题:1《在公共场所》——公共场所是指满足人们进行学习、社交、娱乐、观赏、交易等需要的公用的地方。那里人群密集有流动性大。2《交通工具带来的环境问题》---人们要出行,要运载货物,都离不开交通工具。交通工具为人们带来了很多方便,利用它既快捷又舒适。3《防止噪音污染》——在自然中,我们能够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我们把超过50分贝,干扰人们正常生活的声音叫做噪声。4《不过度包装商品》---包装能够保护商品,使商品少受污损,便于运输、销售。过度包装不仅浪费了资源,有些包装品还污染了环境。 设计理念: 1、选取适合小学生特点的综合知识,维护和发展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适应社会、学会学习、增长智慧、懂得生活、体验幸福,形成健全的人格,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2、根据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一名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分享活动的快乐和成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3、坚持方法创新,把创造和应用切实有效的现代教学方法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原则,通过选择具有灵活性,针对性,科学性特点的课堂教学方法,大大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愿望,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广泛吸引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式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内容: 综合知识(环境教育)共4课:1、在公共场所;2、交通工具带来的环境问题;3、防止噪音污染;4、不过度包装商品; 教学重点:

选取适合小学生特点的综合知识,使学生初步了解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等知识,了解灾害、能源、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着重发展学生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的能力、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养成负责任的生活态度,促进学生在复杂的自然生活、社会生活中身心健康发展。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注重教学方式的变革,注重引导小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习,克服单一知识灌输式的接受学习的弊端,发展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 教学设计流程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9课 秦统一中国(精品教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最新编辑教材 第9课秦统一中国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灭六国的背景 教学难点: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公元前246年,13岁的秦王嬴政登基称王.公元前230年,秦王发兵灭韩,拉开了10年统一战争的序幕.秦王嬴政二十六年,灭齐,至此天下尽归于秦.秦王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庞大帝国,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天下万民只有一个领袖——秦始皇. 那么,历史上的秦始皇有什么历史功绩呢?我们该如何评价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秦统一中国》.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秦灭六国 1.合作探究:秦始皇能够灭掉东方六国,实现统一的原因有哪些?小组合作交流. 2.教师总结归纳: (1)战乱频繁、百姓渴望安定.(2)商鞅变法使秦国实力超群.(3)秦王嬴政招募人才,积极策划. 3.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归纳秦王统一的过程. 提示:(1)时间:公元前230年—前221年.(2)秦灭六国的先后顺序:韩、赵、魏、楚、燕、齐.(3)人物:嬴政.(4)都城:咸阳.(5)结果: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4.图片展示:观察教材《秦朝形势图》 5.教师讲述:秦灭六国后,又北进南下,对边疆地区进行开拓和经营,管辖范围大为拓展. 6.秦统一的历史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目标导学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1.课堂活动:学生表演小品《朝会》,情景再现,感受秦朝确立中央集权制度的过程. (《朝会》剧本附教案文件夹内) 2.问题思考: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创建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一是秦实现统一后,原来各自为政的政治形态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二是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 3.学生自主学习:归纳秦始皇创立的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概述和课时安排(教学计划)

四则运算的知识和技能是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往的小学数学教材在四年级时要对以前学习过的四则运算知识进行较为系统的概括和总结,如概括出四则运算的意义,对于这些内容,新版教材在本册分为“四则运算”和“运算定律”两个单元。本单元的《四则运算》结合现实问题,较为系统地介绍了四则混合运算和运算的顺序,这样的编排既让学生有较长的时间通过丰富的现实素材逐步体会、理解混合运算以及运算顺序,分散了教学的难点,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由于有了现实的背景,也使得原来枯燥的计算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同时,在丰富的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四年级出现比较抽象的运算顺序,符合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并可以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 一、本单元教学内容: 1.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2.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3.运算顺序。 4.解决问题。 二、重、难点设置: 重点: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各个部分间的关系,通过线段图的展示、算式的比较,直接、明了地揭示了加、减法之间及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其中“逆运算”概念是教学的难点,要让学生清楚,“逆”是相反的意思,“逆运算”就是相反的运算。 难点: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运用四则混合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时,要让学生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感悟、体会和理解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规则;解决实际问题时,要体会假设法的优越性,形成基本的解决租船问题的解题思路。 本单元是学生在能初步计算加、减、乘、除运算的基础上,对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各个部分间的关系进行概括和归纳的,学生已经学会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两步式题,并且知道小括号的作用,这里主要教学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对所学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进行整理。 本单元的教学对象是四年级学生,他们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根据这一特点,教学中,采用根据线段图列算式,观察算式之间的关系,概括加、减、乘、除的意义等手段,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同时,教学中恰当运用多媒体演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1.理解加、减、乘、除的意义以及它们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掌握与0有关的运算,知道一个数加0还得这个数、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0除以一 个非0的数还得0、一个数和0相乘还是0。 3.认识中括号,知道四则运算的含义,会计算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 4.解答租船问题时,学会先进行假设,然后根据实际人数进行选择和确定最佳的方案。 1.本单元主要内容有四则运算的意义、整理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整理含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及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有关0的运算等。教学时,要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混合运算顺序的必要性,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同时,要注意加强数量关系的分析,在叙述解题思路时,要引导学生透过数看到量,用量的关系来描述解题思路。 2.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借用各种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参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概述和课时安排(教学计划)

1.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 2.十几减8、7、6的退位减法。 3.十几减5、4、3、2的退位减法。 4.综合应用。 1.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够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 2.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1.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 数学计算往往只重视算理和算法及技能训练,而忽视与情境的结合,使教学变成枯燥的训练。老师应努力改变状况,在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例题时,可利用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编成有趣的故事或假设一个真实的情境,吸引学生想出结果,然后引出计算。这样一方面能激起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同时能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如加减法的含义等,以此为基础展 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自己的知识,学会计算方法。 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具体活动中引导学生多动手、动脑、动口,调动各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 3.处理好算法多样化的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算法多样化,目的是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充分展示个人的学习潜能。但是学习还具有社会性的一面,就是要从和别人的交流中吸取“营养”,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例如,在教学12-8,12-5的例题时,如果让学生展开思路,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经验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可能会出现“破十法”“想加算减”,甚至还会有“连续减”“点数”等方法出现,但组织学生充分讨论后,再加上应用中的体验,学生会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掌握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这一过程实际是把老师“教方法”转变为学生自觉构建方法,学生学得会更深刻。 4.采取灵活、有趣的方法提高计算练习的效果。 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重要的计算技能,在运用中必须达到熟练、准确,但这个要求不是一下就能达到的,是到学期结束时逐步达到的,到那时一般要求每分钟正确口算8~10道题。根据学生特点,多采用游戏、比赛等方式,如“开火车”“找朋友”“小猫钓鱼”和“蜜蜂采蜜”等方法进行练习,在玩中学、玩中练,运用激励性原则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从而达到不断提高计算能力的目的。 5.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不断提高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1十几减9 3课时 2十几减8、7、6 4课时 3十几减5、4、3、2 2课时 4综合应用 4课时 整理和复习 3课时

《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

《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识记: 1、了解秦统一六国的基本情况及秦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 2、知道秦统一中国的时间、都城及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3、理解秦统一中国的意义及巩固统一各项措施的作用。 能力培养: 1、讨论秦建立统一国家的进步意义。 2、识读“秦朝疆域图能指出秦朝疆域的四至,学习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3 的好处 4、识读“秦代驰道示意图”能指出通往齐、燕地区和吴、楚地 5、归纳秦始皇建立统一国家时的各方面活动,并就秦始皇建立强权正体和实行统一措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评价。 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本课,明确秦统一六国实现从小国林立到国家统一符合历史的潮流和人民的愿望,是历史的进步。 2 响。 3、通过学习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认识秦始皇在统一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秦的统一和巩固统一的措施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理解秦始皇的统一措施对我国古代民产生的深远影响,其中有利与不利因素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1、我国从什么时候进入封建社会?

2 3、为什么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 教师导入:战国时期,七国割据称雄,不断进行兼并战争,给人民 逐步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封建国家。因此,七国中秦国最有实力统一六国。(多媒体出示秦始皇画面和李白《古风》诗句并向学生播放 指的是谁?(秦始皇)“扫六合”是什么意思?(统一天下) 二、学习新课: (一)秦灭六国 1、读本节内容,思考: 秦王嬴政在多长时间内、运用什么策略先后灭掉了哪六国? ①指导学生运用第6 取什么策略先后顺序灭掉六国的?比如:蚕食韩魏,利于东进;长平之战,伤赵元气;十年激战,兼并六国。教师可利用幻灯片《秦灭六 230至公元前221 221 小组讨论回答。 教师归纳总结: 秦统一的历史意义:一是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割据混战的 是有利于当时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过渡语: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秦可以说从军事上完成了统一大业,怎么做才能够巩固统一呢?下面我们看看秦始皇是怎么做的——

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案

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案 教学目标: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秦的统一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教学资源:史料、图片、故事、小品 教学方法:讲授法、探究法、材料分析法 导入:运用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古风》诗句导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描述了秦王嬴政灭六国、统一全国的气势。秦是如何灭掉六国的?统一后的秦朝建立起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又采取了哪些巩固统一的措施? 出示本课学习目标: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回顾:1.我国从什么时候进入封建社会? 2.战国七雄指的是哪个七个诸侯国?其中哪个国家实力最强? 第一目:统一新气象——秦灭六国 出示材料:猜猜看,他是谁?他是秦国人却出生在赵国;他13岁称王,到21岁才亲政;他运用远交近攻策略灭六国;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他被后人誉为“千古一帝”。 出示图片:秦始皇像 1.秦灭六国的背景 思考:图片反映了我国政治格局发什么变化? 出示战国形势图和秦朝疆域示意图 生:从分裂割据到统一天下 2.秦灭六国的过程 出示地图:秦灭六国示意图 3.秦的疆域 出示地图:秦疆域图 第二目:治国新制度——中央集权制度 1.中央层面 材料廷尉斯等皆曰:“……今陛下兴义兵,诛残,平定天下,海内为郡……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 ——吕思勉《秦汉史》思考:秦始皇确立了什么制度? 生:皇帝制度(皇帝是国家最高统治者,皇权至高无上) 出示图片:中央政治建制简略图 2.地方层面 材料始皇说:“天下人共同苦于战乱不止,就是有诸侯王的缘故。依赖祖宗神灵,天下刚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概述和课时安排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概述和课时安排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在编排上有以下几下特点: 1. 有一条合理的编排线索。 先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再教学它们的表面积,然后教学体积,是一条符合知识间的发展关系、有利于学生认知的线索。把形体的特征安排为第一块内容,能为后面的表面积、体积的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 2. 加强了空间观念。 教材一方面把正方体、长方体纸盒展开,在展开图里找到原来形体的每个面;另一方面又提供一些图形,把它们围成立体图形,感受图形的各部分在立体图形上的位置,让学生的空间观念在这些活动中获得发展。 3. 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 本单元教学的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处处能看到数学与生活的有机结合,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后,收集这样的实物并量出长、宽、高或棱长;在做纸盒和鱼缸的实际问题中教学表面积的计算和应用;用初步建立的体积(容积)概念比较物体的大小;用学到的体积单位计量常见物体的体积、常见容器的容量;灵活应用体积公式计算沙坑里沙的厚度、塑胶跑道的用料问题…… 学情分析 1. 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在数学学习中多次把长方体、正方体木块作为学具,对它们的形状有了整体的感受。知道生活中许多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能够识别一些常见的物体是什么形状,这给学生学习本单元打下了基础。 2. 本单元系统、深入地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容积,以及体积单位的相关知识,比以前的知识更加深入细致,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中要重视探索体积公式的过程,关键是通过一系列操作与动手实践活动,理解体积与长、宽、高之间的必然联系,从而推导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类比生活中的常见物体,使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感性认识,降低学习过程中的困难。 教学要求 1. 通过操作、实践,理解体积、容积的含义。 2. 认识体积、容积的计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理解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1升、1毫升的实际意义。 3. 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 探索某些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测量方法。 5. 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教学建议 1. 注意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事物,引导学生探索图形的特征,丰富空间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优质课导学案_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秦朝的统一与经过,了解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即秦朝建立的巩固统一的措施。明确秦朝建立的意义,深入了解思考历史的能力与方法。 2、过程与方法:师生活动,由浅入深,在活动中把握学习知识的重难点, 3、情景态度和价值观:认识到秦灭六国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和人民的愿望,是历史的进步。用。 通过学习秦统一中国的措施,了解这些措施对中国历史产生的重大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统一的措施 难点: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情景互动法、自主学习、启发式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过程:导入:播放电视剧《大秦帝国》主题曲,“赳赳老秦,复我河山,血不流干,死不休战。赳赳老秦,复我河山,血不流干,死不休战。西有大秦,如日方升,百年国恨,沧海难平。天下纷扰,何得康宁,秦有锐士,谁与争雄?”使学生的心中燃起了一团火,热血沸腾,增强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兴趣。为贴近学生,导入采用,2000多年以前有一位如你们般年纪相仿的少年登上了秦国国王的宝座,这位少年自小就有一个梦想:即复兴河山,一统天下。 一、秦国梦——复兴河山一统天下 1、秦统一全国的条件:①统一是民心所向,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②商鞅变法,国富兵强,奠定了统一基础。 ③嬴政重用人才,采用正确的策略。 2、动态图展示:秦统一全国的顺序:韩、赵、魏、楚、燕、齐 秦朝的建立:时间,公元前221年;都城,咸阳 3、秦统一全国的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长期混战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二、秦朝制——中央集权的确立 历史剧一:时间:公元前220年 地点:骊山行宫大殿 人物:秦始皇李斯侍女 ————大王驾到———— 始皇:“平身。” 众大臣:“谢大王!” 始皇:“寡人继承先祖遗志,顺应天命,一扫六国,使我大秦大一统于天下!寡人今日非常高兴!寡人得天运,得兼三皇,功过五帝,因袭大王称号,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诸卿意下如何?” 李斯:“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 始皇:“泰通太,太类人,泰皇仍为人皇,寡人贵为天子,依寡人看,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为“皇帝”。寡人为始皇帝,子为二世,子子孙孙无穷,我大秦可永葆强盛!”

对“运算律”单元教学的思考与建构

对“运算律”单元教学的思考与建构 四年级学生在一、二年级,对加法和乘法的意义以及几个运算律已经积累了一定经验,仅需要教师提供回顾、梳理、归纳和概括的平台。让学生借助加法和乘法的意义,从本源上来说清道理,从“运算律”生长的“根”上来理性的分析。 苏教版版教材在四年级下册把“运算律”单设单元,来完成加法和乘法的5 个定律,单设单元集中教学几个“运算律”,其目的是便于学生系统学习,集中体现用字母表示几个运算规律的概括性和简洁性。但,笔者以为,此时,没有必要再花时间和创设情境来让学生经历几个运算律的发现、猜想和验证的过程。因为,学生在一、二年级,对加法和乘法的意义以及几个运算律已经积累了一定经验,只不过,这时的经验是感性的、模糊的、零碎的,仅需要教师提供回顾、梳理、归纳和概括的平台。让学生借助加法和乘法的意义,从本源上来说清道理,从“运算律”生长的“根”上来理性的分析。 一、基于学生对“运算律”已有认知经验的分析笔者以为,在学习 交换律之前,学生对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的认知并不是一张空白纸,如,在一年级加法单元教学,不同版本教材都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建构加法意义和各部分名称。 以苏教版教材为例

教材创设了小朋友浇花的情境,学生在回答“浇花的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的问题时,由于还没有正式学过用一个加法算式来表示,因而,大部分同学是用“数数”累加的方法的。如先数正在浇花的有3 个小朋友,再数又来的2 个小朋友,也就是从3 往后累加数2 个,既浇花的一共有5 个小朋友。当然,也有部分同学是从2往3来累加数的。然后,教师会引导学生想“怎样把刚才数的过程,用一个算式来表示呢?”教师在适时介绍3+2=5或2+3=5 这两个加法算式。从这里可以看出,从一年级“加法认识”单元教学开始,学生就已经接触了加法的交换律。先数左边 3 个同学再接着数 右边2个同学与先数右边2个同学再接着数左边3 个同学,其结果是不变的,这就是加法交换律的“雏形” ,是“具体” 的、“情景化”的。随着经验的积累,这种“雏形”将日益完善,这个“规律”将被学生逐步内化成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用加法来计算,合并是不考虑先后的认知经验。 同样,学生对乘法交换律的“雏形” ,早在二年级就已 经有了初步地感知。如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乘法认识” 教学时教材创设了这样的情景 依托情境图让学生分别列出求各有多少只小动物?然后让学生观察这些算式的特点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运算(这就是乘法的意义)。这种特出的加法算式还可以用一道乘法算式来表示,由此,引出乘法算式。如2+2+2 可以写成2X 3或3X 2。老教材突出2+2+2表示3个2相加,写成乘法算式是2X 3, 3+3表示2个3相加,写成

人教版(部编)_七年级上册_第9课秦统一中国(导学案)

人教版(部编)_七年级上册_第9课秦统一中国(导学案)第9课秦统一中国导学案

2019-2020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第9课秦统一中国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9课秦统一中国 一、单项选择 1.“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诗中描写了秦王嬴政() A.十年征战,统一全国 B.自称皇帝,君临天下 C.任免官员,中央集权 D.焚书坑儒,思想专制 2.秦朝确立了“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的规制。这反映出秦朝政治的本质是() A.皇权专制 B.任免官吏 C.思想控制 D.言即法律 3.有一名秦朝的政府高官,他每天工作非常繁忙,除了将大臣们的奏章归纳整理外,还得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调查。那么,这个政府高官应是() A.太尉 B.刺史 C.丞相 D.御史大夫

4.威海市初中乡土教育读本《威海历史》中写道:“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今威海市区域属于胶东郡腄县。”这说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地方上推行()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县制 5.在本课学习中,某学习小组的同学就“分封制”和“郡县制”进行了激烈争论。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A.分封制是封建社会的象征 B.分封制结束了地方官吏的世袭 C.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D.郡县制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 6.欣赏中国古代钱币也是一种艺术上的享受。秦统一后,秦始皇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使用的货币是() A B C D

7.下面是某班同学编演的秦朝历史剧的相关信息,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A.商人携带圆形方孔半两钱做生意 B.人民被征去修建万里长城 C.各地官员均用大篆体写告示 D.农民缴税时用相同容量的斗 8.制作示意图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下面反映的是哪一朝代的疆域示意图() A.夏朝B.商朝 C.周朝D.秦朝 二、组合列举 9.秦始皇为巩固国家统一采取了一系列举措。 (1)秦始皇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把________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 (2)为了便利南北水运交通,秦始皇派人开凿________,沟通了湘江和漓江。 (3)秦始皇派大将________北击匈奴,并修筑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三、活动与探究 10.秦朝拉开了中国封建王朝的序幕。秦朝推行的各种巩固统一的措施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请结合下列材料进行相关问题的探究。 【统一六国】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优质教案

《秦统一中国》 第一课时 本课选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一课。本课的课程标准是: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 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本课在中国古代史中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商鞅变法后,秦国逐渐强大,秦朝的建立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为中国长期的大一统局面奠定了基础。秦统一后,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对统一的封建国家的巩固和经济、文化的发展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了解秦灭六国统一全国史实; 2、 掌握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 3、 掌握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4、 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 5、 通过引导学生归纳“秦朝完成统一的原因”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 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分组收集资料,整理相关信息,编讲历史故事,表演小品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 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通过阅读地图、图片、史料,多方面培养学生获得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学生的推理 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秦朝统一历史作用的分析,结合现实从情感上激发学生对祖国统一的渴望,使学 生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通过对秦始皇所创建的一系列制度措施的学习了解,学会公正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教学难点】 中央集权制度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查阅有关资料 一、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李白《古风》,让学生朗读,提出问题。 二、进入新课: (一)秦灭六国 教师讲述秦王灭六国、统一中国的原因,经过及结果;展示秦朝疆域图。让学生了解秦王灭六国的过程,说出秦朝的疆域范围,讨论秦朝统一中国的意义,分析秦朝统一的意义。使得学生逐渐形成分析历史地图的能力。学生自主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 知识点1 秦灭六国 秦国经过________,实力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秦王________为灭亡六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 公元前________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________,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部编版七上历史第九课秦统一中国创新学案

9、《秦统一中国》学习稿 活动一:看秦王嬴政手段,“闪电战”灭六国 材料一: 十七年,内史腾攻韩,得韩王安,尽纳其地,以其地为郡,命曰颍川。 十八年,大兴兵攻赵,王翦将上地,下井陉,端和将河内,羌瘣伐赵,端和围邯郸城。十九年,王翦、羌瘣尽定取赵地东阳,得赵王。 二十年,燕太子丹患秦兵至国,恐,使荆轲刺秦王。秦王觉之,体解轲以徇,而使王翦、辛胜攻燕。燕、代发兵击秦军,秦军破燕易水之西。二十一年,王贲攻。乃益发卒诣王翦军,遂破燕太子军,取燕蓟城,得太子丹之首。燕王东收辽东而王之。 二十二年,王贲攻魏,引河沟灌大梁,大梁城坏,其王请降,尽取其地。 二十三年,秦王复召王翦,彊起之,使将击荆(楚)。取陈以南至平舆,虏荆王。 二十五年,大兴兵,使王贲将,攻燕辽东,得燕王喜。还攻代,虏代王嘉。王翦遂定荆江南地;降越君,置会稽郡。五月,天下大酺。 二十六年,齐王建与其相后胜发兵守其西界,不通秦。秦使将军王贲从燕南攻齐,得齐王建。 ——《史记-秦始皇本纪》注:(十七年-二十六年都是秦王嬴政在位时间,古代一种纪年法) 材料二: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籓篱,卻匈奴七百馀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材料三: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 ——-《史记-秦始皇本纪-琅琊台纪功石刻》1、读材料,理出灭六国顺序,看地图册《秦统一六国形势》,你能明白什么事情? 2、秦王嬴政二十六年换成公元纪年是多少年?建立后的秦朝国都是哪个?查看地图,看看教材43页《秦朝形势图》,你知道秦朝国都是今天什么城市?你能找出秦朝当时的疆域四方所至吗? 活动二:观秦先辈之努力,看嬴政个人之才略,明秦成功统一之因 材料一: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而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第四单元 单元概述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诗人艾青用这句诗表达了自己对祖国深沉的爱。本单元就围绕“爱国”情怀,编排了三篇精读课文——《古诗三首》《少年中国说(节选)》《圆明园的毁灭》、一篇略读课文——《小岛》、一次习作和一个语文园地。 教学本单元课文,要引导学生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那种洋溢在文字间的爱国情怀。 1.掌握本单元的生字新词。 2.用多种形式读课文,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内外资料,体会重点诗句的情境,反复诵读,合理想象,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境,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受到心灵的熏陶。 4.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示儿》。 重点 结合相关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 品读课文,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古诗三首》3课时 《少年中国说(节选)》2课时 《圆明园的毁灭》2课时 《小岛》1课时 习作:二十年后的家乡2课时 语文园地2课时 12古诗三首 这篇课文的三首诗都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和希望。《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中的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达了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全诗字字发自肺腑,悲愤交集,真挚感人。《题临安邸》是作者林升看到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然而南宋朝廷却一味苟且偏安,寻欢作乐,为吐心头的愤恨,表达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而题写在墙壁上的心里话。《己亥杂诗》体现了诗人渴望社会变革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五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领悟力。但这三首诗所表现的时代与学生相距太远,而且学生平时缺少此积累。教学时教师要先介绍诗歌的背景,加深学生对诗的社会环境的认识。再组织点拨学生在反复的诵读、默读中,抓住诗歌的意象,通过想象画面的方式探讨诗意,体会情感,初步感知诗人炽热的爱国之心。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精品教案

《秦统一中国》 教材分析 《秦统一中国》这一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它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完成了封建国家的统一。 秦的统一,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局面。秦统一后,秦始皇在政治上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在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这些对统一的封建国家的巩固和经济、文化的发展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本课内容对今后学习我国不同时期的历史情况都会有很大的启迪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秦的统一,了解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了解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其对巩固国家统一的作用。 (2)探讨秦统一的历史意义,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3)学习识读历史地图。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识读《秦朝形势图》《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研读文字材料、《统一文字》《统一货

币》图片材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2)引导学生归纳并试评“秦完成统一的原因”“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秦朝统一历史作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的统一在历史具有重大意义和进步作用。 (2)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要有维护统一的责任和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秦的统一 2、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 【教学难点】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 2、秦统一的意义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的重要成分,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推动学生产生寻求知识,从事学习活动的强大心理动因。 打开ppt,通过学生观看一段秦始皇的视频,让学生对秦始皇有初步了解,引起学生兴趣,激发他们对秦始皇统一天下史实的学习(学生们大都听过秦始皇,但不知道他所开创的秦朝),有利于下面的教学活动。 二、讲授新课 (一)少年质子一统天下 1.简单介绍秦始皇的生平。秦王少年的时候是一位少年质子。(什么叫做质子?派往敌方或他国去的人质(多为王子或世子出身的贵族)。为什么会互派质子?因为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争斗异常激烈,两国之间为了表示互相不会攻打,就会派质子去他国。表示真诚。)2.阅读教材并已学知识,分析秦国灭六国的原因?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课题《荆轲刺秦王》 学习目标1.利用工具书梳理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重点实词“深、解、救、教、敢、还、资、振、图、诏、被、兵、阵、私”的意义和用法,以及“乃、为、而、以、及、于、之、其、故、且、因”等虚词的用法。 2.了解几种特殊句式的形式和特点,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翻译能力。。 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重点难点1、重点在于常见的文言词语及句式; 2、难点在于对荆轲性格的把握。 学法指导1、借助工具书,自主阅读、自主口译 2、小组交流,互相解答,教师点拨; 知识链接(一)、《刺客列传》主旨 这是一篇类传,依次记载了春秋战国时代曹沫、专诸、豫让、聂政和荆轲等五位著名刺客的事迹。 关于此传的传旨,在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中,只谈到“曹子匕首,鲁获其田,齐明其信;豫让不为二心”,专诸、聂政、荆轲之事不及一语。显然,这不是此传的全部传旨。细味全传,尽管这五人的具体事迹并不相同,其行刺或行劫的具体缘由也因人而异,但是有一点则是共同的,这就是他们都有一种扶弱拯危、不畏强暴、为达到行刺或行劫的目的而置生死于度外的刚烈精神。而这种精神的实质则是“士为知己者死”。所以太史公在本传的赞语中说:“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这也就是太史公对本传传旨的一种集中概括了。太史公是站在他所在的那个时代的立脚点,带着他特有的身世之感和爱憎,来热烈赞歌他所一再称赏的那种“士为知己者死”的刚烈精神的。 (二)背景简介: 荆轲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一、自主阅读导引 《刺客列传》全文五千多字,共写了曹沬、专诸、豫让、聂政、荆轲五个人,而其中单是荆轲一个人就用了三千多字,可见荆轲是司马迁这篇作品要表现的核心人物。节选部分主要记叙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叙述了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从准备、实施、到最后失败,事件过程完整。情节围绕一个“刺”字展开,波澜起伏,惊心动魄,人物的性格也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得到了生动的表现。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淬火()变徵()提()揕搭()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