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原材料

冶金原材料
冶金原材料

1 转炉炼钢用原材料有哪些,为什么要用精料?

炼钢用原材料分为主原料、辅原料和各种铁合金。氧气顶吹转炉炼钢用主原料为铁水和废钢(生铁块)。炼钢用辅原料通常指造渣剂(石灰、萤石、白云石、合成造渣剂)、冷却剂(铁矿石、氧化铁皮、烧结矿、球团矿)、增碳剂以及氧气、氮气、氩气等。炼钢常用铁合金有锰铁、硅铁、硅锰合金、硅钙合金、金属铝等。

原材料是炼钢的物质基础,原材料质量的好坏对炼钢工艺和钢的质量有直接影响。国内外大量生产实践证明,采用精料以及原料标准化,是实现冶炼过程自动化、改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根据所炼钢种、操作工艺及装备水平合理地选用和搭配原)I身料可达到低费用投入,高质量产出的目的。

转炉入炉原料结构是炼钢工艺制度的基础,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钢铁料结构,即铁水和废钢及废钢种类的合理配比;二是造渣料结构,即石灰、白云石、萤石、铁矿石等的配比制度;三是充分发挥各种炼钢原料的功能使用效果,即钢铁料和造渣料的科学利用。炉料结构的优化调整,代表了炼钢生产经营方向,是最大程度稳定工序质量,降低各种物料消耗,增加生产能力的基本保证。

2 转炉炼钢对铁水成分和温度有什么要求?

铁水是炼钢的主要原材料,一般占装入量的70%~100%。铁水的化学热与物理热是氧气顶吹转炉炼钢的主要热源。因此,对入炉铁水化学成分和温度必须有一定的要求。

A 铁水的化学成分

氧气顶吹转炉炼钢要求铁水中各元素的含量适当并稳定,这样才能保证转炉冶炼操作稳定并获得良好的技术经济指标。

(1)硅(Si)。硅是转炉炼钢过程中发热元素之一。硅含量高,会增加转炉热源,能提高废钢比。有关资料表明,铁水中w Si每增加0.1%,废钢比可提高约1.3%。铁水硅含量高,渣量增加,有利于去除磷、硫。但是硅含量过高将会使渣料和消耗增加,易引起喷溅,金属的收得率降低。Si含量高使渣中Si02含量过高,也会加剧对炉衬的冲蚀,并影响石灰渣化速度,延长吹炼时间。

通常铁水w Si=0.30%~0.60%为宜。大中型转炉用铁水硅含量可以偏下限,而对于热量不富余的小型转炉用铁水硅含量可偏上限。转炉吹炼高硅铁水可采用双渣操作。

(2)锰(Mn)。铁水锰含量高对冶炼有利,在吹炼初期形成MnO,能加速石灰的溶解,促进初期渣及早形成,改善熔渣流动性,利于脱硫和提高炉衬寿命。铁水锰含量高,终点钢中余锰高,可以减少锰铁加入量,利于提高钢水纯净度等。转炉用铁水对w Mn/w si比值的要求为0.8~1.0,目前使用较多的为低锰铁水,

w Mn=0.20%~0.80%。

(3)磷(P)。磷是高发热元素,对大多数钢种是要去除的有害元素。因此,要求铁水磷含量越低越好,一般要求铁水w P≤0.20%;铁水中磷含量越低,转炉工艺操作越简化,并有利于提高各项技术经济指标。

铁水磷含量高时,可采用双渣或双渣留渣操作,现代炼钢采用炉外铁水脱磷处理,或转炉内预脱磷工艺,以满足低磷纯净钢的生产需要。

(4)硫(S)。除了含硫易切削钢以外,绝大多数钢种硫也是要去除的有害元素。氧气转炉单渣操作的脱硫效率只有30%~40%。我国炼钢技术规范要求人炉铁

水w S≤0.05%。冶炼优质低硫钢的铁水硫含量则要求更低,纯净钢甚至要求铁水w S≤0.005%。因此,必须进行铁水预处理降低入炉铁水硫含量。

(5)碳(C)。铁水中w C=3.5%~4.5%,碳是转炉炼钢的主要发热元素。

B 铁水的温度

铁水温度的高低是带入转炉物理热多少的标志,铁水物理热约占转炉热收入的50%。铁水温度高有利于稳定操作和转炉的自动控制。铁水的温度过低,影响元素氧化过程和熔池的温升速度,不利于成渣和去除杂质,容易发生喷溅。因此,我国炼钢规范规定入炉铁水温度应大于1250℃,并且要相对稳定。

通常,高炉的出铁温度在1350~1450℃,由于铁水在运输和待装过程中散失热量,所以最好采用混铁车或混铁炉的方式供应铁水,在运输过程应加覆盖剂保温,以减少铁水降温。

3 对铁水带渣量有什么要求,为什么?

铁水带来的高炉渣中Si02、S等含量较高,若随铁水进入转炉会导致石灰消耗量增多,渣量增大,容易造成喷溅,增加金属料消耗,影响磷、硫的去除,并损坏炉衬等。因此,要求入炉铁水带渣量比不超过0.50%。铁水带渣量大时,在铁水兑入转炉之前应进行扒渣。

4 转炉炼钢用废钢的来源有哪些,对废钢的要求是什么?

废钢的来源有自产废钢和外购废钢,自产废钢是指企业内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钢或回收的废旧设备、铸件等,外购废钢是指从国内或国外购买的废钢。

转炉炼钢对废钢的要求有:

(1)废钢的外形尺寸和块度应保证能从炉口顺利加入转炉。废钢单重不能过重,以便减轻对炉衬的冲击,同时在吹炼期必须全部熔化。轻型废钢和重型废钢合理搭配。废钢的长度应小于转炉口直径的1/2,废钢的块度一般不应超过300kg,国标要求废钢的长度不大于1000mm,最大单件重量不大于800kg。

(2)废钢中不得混有铁合金。严禁混入铜、锌、铅、锡等有色、金属和橡胶,不得混有封闭器皿、爆炸物和易燃易爆品以及有毒物品。废钢的硫、磷含量均不得大于0.050%。

废钢中残余元素含量应符合以下要求:w Ni<0.30%、w Cr<0.30%、w Cu<0.30%、w As<0.08%。除锰、硅外,其他合金元素残余含量的总和不超过0.60%。

(3)废钢应清洁干燥,不得混有泥砂、水泥、耐火材料、油物、珐琅等,不能带水。

(4)废钢中不能夹带放射性废物,严禁混有医疗临床废物。

(5)废钢中禁止混有其浸出液中pH值大于等于12.5或小于等于2.0的危险废物。进口废钢容器、管道及其碎片必须向检验机构申报曾经盛装或输送过的化学物质的主要成分以及放射性检验证明书,经检验合格后方能使用。

(6)不同性质的废钢分类存放,以免混杂,如低硫废钢、超低硫废钢、普通类废钢等。另外,应根据废钢外形尺寸将废钢分为轻料型废钢、统料型废钢、小型废钢、中型废钢、重型废钢等。非合金钢、低合金钢废钢可混放在一起,不得混有合金废钢和生铁。合金废钢要单独存放,以免造成冶炼困难,产生熔炼废品或造成贵重合金元素的浪费。

废钢按外形尺寸和重量分类见表1。

5 转炉炼钢对入炉生铁块的要求是什么?

生铁块也叫冷铁,是铁锭、废铸铁件、包底铁和出铁沟铁的总称,其成分与铁水相近,但不含显热。它的冷却效应比废钢低,通常与废钢搭配使用。

入炉生铁块成分要稳定,硫、磷等杂质含量愈低愈好,最好w S≤0.050%,

w P≤0.10%。硅的含量不能太高,否则,增加石灰消耗量,对炉衬也不利,要求铁块w Si<1.25%。

6 转炉炼钢对铁合金有哪些要求,常用铁合金的主要成分是怎样的?

转炉炼钢对铁合金的主要要求是:

(1)铁合金块度应合适,为10~50mm;精炼用合金块度为10~30mm,成分和数量要准确。

(2)在保证钢质量的前提下,选用价格便宜的铁合金,以降低钢的成本。

(3)铁合金应保持干燥、干净。

(4)铁合金成分应符合技术标准规定,以避免炼钢操作失误。如硅铁中的铝、钙含量,沸腾钢脱氧用锰铁的硅含量,都直接影响钢水的脱氧程度。

转炉脱氧合金化常用的铁合金有Fe-Mn、Fe-Si、Mn-Si合金、Ca-Si合金、铝、Fe-Al、Ba-Ca-Si合金、Ba—Al-Si合金等。现将常用铁合金标准列于表2。

石灰是炼钢主要造渣材料,具有脱P,脱S能力,用量也最多。其质量好坏对吹炼工艺,产品质量和炉衬寿命等有着重要影响。因此,要求石灰CaO含量要高,Si02含量和S含量要低,石灰的生过烧率要低,活性度要高,并且要有适当的块度,此外,石灰还应保证清洁、干燥和新鲜。

SiO2会降低石灰中有效CaO含量,降低CaO的有效脱硫能力。石灰中杂质越多越降低它的使用效率,增加渣量,恶化转炉技术经济指标。石灰的生烧率过高,说明石灰没有烧透,加入熔池后必然继续完成焙烧过程,这样势必吸收熔池热量,延长成渣时间;若过烧率高,说明石灰死烧,气孔率低,成渣速度也很慢。

石灰的渣化速度是转炉炼钢过程成渣速度的关键,所以对炼钢用石灰的活性度也要提出要求。石灰的活性度(水活性)是石灰反应能力的标志,也是衡量石灰质量的重要参数。此外,石灰极易水化潮解,生成Ca(OH)2,要尽量使用新焙烧的石灰。同时对石灰的贮存时间应加以限制,一般不得超过2d。块度过大,熔解缓慢,影响成渣速度,过小的石灰颗粒易被炉气带走,造成浪费。一般以块度为5~50mm或5~30mm为宜,大于上限、小于下限的比例各不大于10%。贮存和运输时必须防雨防潮。

我国对转炉入炉冶金石灰质量的要求见表3。

9 什么是活性石灰,活性石灰有哪些特点,使用活性石灰有什么好处?

通常把在1050~1150℃温度下,在回转窑或新型竖窑(套筒窑)内焙烧的石灰,即具有高反应能力的体积密度小、气孔率高、比表面积大、晶粒细小的优质石灰叫活性石灰,也称软烧石灰。

活性石灰的水活性度大于310mL,体积密度小,约为1.7~2.0g/cm3,气孔率高达40%以上,比表面积为0.5~1.3cm2/g;晶粒细小,熔解速度快,反应能力强。使用活性石灰能减少石灰、萤石消耗量和转炉渣量,有利于提高脱硫、脱磷效果,减少转炉热损失和对炉衬的蚀损,在石灰表面也很难形成致密的硅酸二钙硬壳,有利于加速石灰的渣化。

1O 转炉用萤石起什么作用,对萤石有什么要求?

萤石是助熔剂,其主要成分是CaF2。纯CaF2的熔点为1418℃,萤石中还含有SiO2和S等成分,因此熔点在930℃左右;加入炉内后使CaO和石灰高熔点的2CaO·Si02外壳的熔点降低,生成低熔点化合物3CaO·CaF2·2Si02(熔点为1362℃),也可以与MgO生成低熔点化合物(1350℃),从而改善炉渣的流动性。萤石助熔作用快、时间短。但过多使用萤石会形成严重的泡沫渣,导致喷溅,同时也加剧对炉衬的侵蚀,并污染环境。因此应严格控制吨钢萤石加入量。

转炉用萤石w CaF2≥85%,w SiO2≤5.0%,w S≤0.10%,w P≤0.06%,块度在5~50mm,并要干燥、清洁。

近年来,由于萤石供应不足,各钢厂从环保的角度考虑,试用多种萤石代用品,均为以氧化锰或氧化铁为主的助熔剂,如铁锰矿石、氧化铁皮、转炉烟尘、铁矾土等。

11 转炉用白云石或菱镁矿的作用是什么,对白云石和菱镁矿有什么要求?

(1)白云石是调渣剂,有生白云石与轻烧白云石之分。

生白云

12 转炉炼钢常用哪些冷却剂?

氧气顶吹转炉炼钢过程的热量有富余,因而根据热平衡计算需加人适量的冷却剂,以准确地命中终点温度。氧气顶吹转炉用冷却剂有废钢、生铁块、铁矿石、氧化铁皮、球团矿、烧结矿、石灰石和生白云石等,其中主要为废钢、铁矿石。上述冷却剂的冷却效应从大到小排列顺序为:铁矿石、氧化铁皮、球团矿、烧结矿、石灰石和生白云石、废钢、生铁块。

13 转炉炼钢对铁矿石有什么要求?

铁矿石主要成分为Fe203或Fe304,铁矿石的熔化和铁被还原都吸收热量,因而能起到调节熔池温度的作用。但铁矿石带入脉石,增加渣量和石灰消耗量,同时一次加入量过多会引起喷溅和冒烟。铁矿石还能起到氧化作用。氧气顶吹转炉用铁矿石化学成分以wTFe≥56%,w SiO2≤10%,w S≤0.20%,块度为10-50㎜为宜,并要求干燥、清洁。

14 转炉炼钢对氧化铁皮有什么要求?

转炉炼钢用氧化铁皮来自轧钢和连铸过程产生的氧化壳层,其主要成分是氧化铁。因此,氧化铁皮可改善熔渣流动性,也有利于脱磷,并且可以降温。对氧

化铁皮的要求是w TFe>70%,Si02、S、P等其他杂质含量均低于3.0%。粒度应不大于10mm,使用前烘烤干燥,去除油污。

15 转炉炼钢用合成造渣剂的作用是什么?

合成造渣剂是用石灰加入适量的氧化铁皮、萤石、氧化锰或其他氧化物等熔剂,在低温下预制成型。这种合成渣剂的熔点低,碱度高,成分均匀,粒度小,而且在高温下易碎裂,成渣速度快,因而减轻了转炉造渣的负担。高碱度球团矿也可以做合成造渣剂使用,它的成分稳定,造渣效果良好。

16 氧气转炉炼钢对氧气有什么要求?

氧气是顶吹转炉炼钢的主要氧化剂。炼钢用工业纯氧是由空气分离制取的。对炼钢用氧气的要求是纯度要高,Φ02>99.6%,氧压应稳定,并要脱除水分。

17 转炉炼钢对氮气的要求是什么?

氮气是转炉溅渣护炉和复吹工艺的主要气源。对氮气的要求是满足溅渣和复吹需用的供气流量,气压要稳定。氮气的纯度大于99.95%,氮气在常温下干燥、无油。

18 转炉炼钢对氩气的要求是什么?

氩气是转炉炼钢复吹和钢包吹氩精炼工艺的主要气源。对氩气的要求是:满足吹氩和复吹用供气量,气压稳定,氩气纯度大于99.95%,无油、无水。

19 转炉炼钢对焦炭的要求是什么?

氧气顶吹转炉用焦炭烘烤炉衬。对焦炭的要求是:固定碳高(一般要求焦炭固定碳大于80%),发热值高,灰分和有害杂质含量低(水分应小于2%,w S≤0.7%),块度应为10~40mm。

铜钢复合材料的应用与生产综述

铜/钢复合材料的应用与生产综述 0 引言 为了使金属材料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其所具有的性能,其方法之一就是把性能不同的材料加以组合制成复合材料。 金属复合板的研究最早是美国于1860年开始的,工业性生产始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美国为了降低成本,提高强度,开始了镍复合钢板的生产,其后不断进行了旨在提高结合性能的制造技术开发。20世纪30年代,苏联也对铝、锡、钢等金属与合金的复合材料进行了初步研究,所采用的生产工艺主要有轧制法、铸造法、爆炸法、扩散焊接法等。其中,对冷轧复合法的工艺及力学性能研究较为深入,试生产了08F钢基体上复合18-8型不锈钢的三层耐蚀复合板。20世纪50-60年代,英国伯明翰大学等单位对固相复合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日本在复合材料方面的研究虽较晚,但进步迅速,近年来成为从事金属复合材料研究最多的国家之一。我国的复合板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主要方法有爆炸焊接、爆炸焊接+轧制、热轧、冷轧等,主要研究单位有上海钢铁研究所、东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等。 铜/钢复合材料(在钢表面复合铜或铜合金)由于具有防腐蚀、抗磨损、导电导热性优良、美观、成本低等优点, 在军工、电子、造币、炊具及建筑装饰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其研究也越来越引起国内外的关注。本文主要介绍铜/钢复合材料的应用、生产方法的新进展。 1 铜/钢复合材料的应用 1.1 民用方面 铜/钢复合材料在民用方面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炊具及建筑装饰领域。为了保护食品, 日常使用不锈钢锅, 但不锈钢锅导热不良, 加热时容易产生局部高温而粘底, 通过复一层高导热材料铜制成铜/钢复合材料可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在建筑装饰领域使用铜/钢复合材料代替铜及铜合金做屋顶、门窗的框架及屋顶的气窗等, 不仅庄严美观, 而且强度高, 成本低;同时,由于内层的钢板导热率较低, 因此可使用较小的烙铁以较低的温度进行焊接, 进而可缩短焊接时间。此外, 还使用钢复黄铜H62或H68制做标牌、扶手、家具等。 1.2 电子与电气方面 在电子与电气方面广泛使用铜/钢复合材料代替传统的铜及铜合金制造电子器件, 如导电弹簧一般由磷青铜和铍青铜制造, 成本高且弹性性能随导电率的升高而下降, 用以高碳钢作芯体的铜包钢线来代替, 不仅同时具备了良好的导电和弹性性能, 而且成本低。铠装电缆过去一直用铜或铜合金制造, 现在用复铜不锈钢制造, 不但保证了导电性和耐蚀性,而且提高了强度, 减小了厚度。 由铜包钢线制成的绳索已成功地应用在铁路电气化方面, 它们取代至今使用的铜、铜镉及铜镁合金后获得了良好的效果。用铜包钢线作内导体的同轴电缆具有良好的自支承性和接线性能, 在大跨距布线的场合更具有其独特的优势。 1.3 军工方面 某发射器由20钢圆筒和黄铜HPb59-1导轨组成, 由于这两种材料之间难以焊接, 故只能铆接, 因此铆接处常

电镀铜锡合金工艺简介

电镀铜锡合金工艺简介 现代电镀网讯: 众所周知,锡铅(Sn-Pb)合金焊料能优异,在电子元器件的组装领域得广泛应用。但是,非常遗憾的是Sn-Pb中的铅对于环境和人体健康有害,限制使用含铅电子材料的活动已正式启动。 在欧洲欧洲委员会已提出电子机器弃物条令案的第3次草案明文规定,在2004年的废弃物中严禁有铅Pb、镉Cd、汞Hg和6价铬Cr等有害物质。在亚洲的日本于1998年已制定出家电产品回收法案,从2001年开始生产厂家对已使用过的废弃家电产品履行回收义务。根据这一法案,日本各个家电·信息机器厂家开始励行削减铅使用量的活动。在这样的背景下,强烈要求开发无铅焊接技术和相应的锡铜Sn-Cu合金电镀技术。 无铅焊料电镀技术要求 关于无铅焊料电镀层和电解液,除了不允许使用含铅物质之外比较难于实现的是要求与以往一直使用的Sn-Pb电镀层有同样的宝贵特性。具体要求的性能,如下所述:(1)环境安全性——不允许有像铅Pb等有害人体健康和污染环境的物质;(2)析出稳定性——获得均匀的外表面和均匀的合金比例;(3)焊料润湿性——当进行耐热试验和高温、高湿试验后,焊料的润湿性仅允许有很小程度的劣化;(4)抑制金属须晶产生;(5)焊接强度粘着性——同焊料材料之间接合可靠性;(6)柔韧性——不发生断裂;(7)不污染流焊槽;(8)低成本;(9)良好的可作业性——主要是指电解容易管理;(10)长期可靠性——即使是长期使用电解液,也能保证电镀层稳定;(11)排水处理——不加特殊的螯合剂(Chelate),可利用中和凝聚沉淀处理方法清除重金属。 在选择无铅焊料电镀技术时,应当综合分析权衡上述诸多因素,选Sn-Pb电镀性能的无铅焊料电镀技术,选择Sn-Cu(合金焊料)电解液的原因作为无铅焊料电镀技术,现已研究很多种,诸如,试图以Sn-Zn、Sn-Bi、Sb-Ag和Sn-Cu电镀取代一直使用的Sn-Pb电镀。然而,这些无铅电镀技术也是各有短、长,并非十全十美。例如,Sn电镀的优点是低成本,确有电子元器采用电镀锡的力方法,因为是单一金属锡,当然不存在电镀合金比率的管理问题。可是,Sn电镀的缺点突出,如像产生金属须晶(Whisker)而且焊料润湿性随时间推移发生劣化。Sn-Zn电镀的长处于在成本和熔点低,美中不足是大气中焊接困难,必须在氮气中实现焊接。Sn-Bi电镀的优势是熔点低而且焊料润湿性优良,其劣势也不胜枚举:因为Bi是脆性金属,含有Bi的Sn-Bi镀层容易发生裂纹,而且组装后的器件引线和电路板焊接界面剥(L iftoff),更麻烦的是电解液中的Bi3+离子在Sn-Bi合金阳极或电镀层上置换沉积。Sn-Ag 电镀的优点是接合强度以及耐热疲劳特性都非常好,缺点是成本高,也存在Sn-Ag阳极和S n-Ag镀层上出现Ag置换沉积现象。 上述的无铅电镀技术都有优异的特性,同时也存在很多有待进一步研究的课题,实用化为时尚早。为此,日本上村工业公司认为Sn-Cu电镀最有希望取代Sn-Pb电镀,可以发展成实用化技术,于是决定开发Sn-Cu电解液。关于Sn-Cu电镀层特性,它除了熔点稍许偏高(S n-Cu共晶温度227℃)之外,润湿性良好。成本低,对流焊槽无污染,而且可抑制金属须晶生成。 Sn-Cu合金焊料的开发Sn/Sn2+的标准电极电位是-0.136Vvs.SHE(25℃),然而Cu/Cu2+是+0.33V,两者之间的电位差比较大,在—般的单纯盐类电解液里,铜Cu很容易优先析出。 而且,当用可溶性Sn阳极或者Sn-Cu合金阳极的时候,由于电解液中的Cu2+离子和阳极的Sn之间置换反应产生析出沉表1标准电解液和作业条件(获得sn-lwt%Cu镀层的情况积。因此,把电解液中的Sn2+和Cu2+的析出电位搞得相接近,需要有抑制铜Cu优析出的络合剂。通过研究各种各样的络合剂,最后终于找到Sn-Cu电解液配方,它能使Sn和Cu形成合金并可抑制在铜Cu阳极上的置换沉积。

十二铜表法制定

十二铜表法制定 制定背景 和其它早期国家一样,罗马在国家形成的初期,并不存在成文法典,唯一具有法律权威和功用的便是当时人的习惯,即一种未经政府明确承认而被一般人接受并默认为社会生活中相互关系之规则的制度原则。由于习惯法没有固定的成文形式,因此,它便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和不确定性。而这种法律制度上的局限在司法制度落后的古代又往往会导致法律规范的不精确。这样,无形中就为法官故意压迫平民、袒护贵族提供了方便。 平民们为了改变这种不平等的地位,主动组织起来,向政府施加压力,要求政府编纂成文法。 元老院被迫于公元前454年成立了十人立法委员会,还派人到希腊考察法制。于公元前451年制定法律十表公布于罗马广场。次年,又制定法律二表,作为对前者的补充,构成了所谓的《十二表法》,由于这些表法当时都是由青铜铸成的,所以又称《十二铜表法》,这是古代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典,是罗马法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可惜的是铜表在公元前390年高卢人入侵罗马时被毁。 结构与内容 《十二铜表法》的篇目依次为传唤、审理、索债、家长权、继承和监护、所有权和占有、土地和房屋、私犯、公法、宗教法、前五表的追补及后五表的追补。 《十二铜表法》的原文早已丢失,但从后来罗马法学家的著作中可以看出:这一法律的内容相当广泛,公法与私法、刑法与民法、实体法与程序法、同态复仇与罚金、氏族继承与遗嘱等等相互交错。它不仅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而且还规定了极为严酷的债务奴役制(债务人若无力偿还债权人的债务,那么债权人就可以把他处死,或卖至第伯河以外的任何地方)。 其特点为诸法合体、私法为主,程序法优于实体法。《十二表法》的某些规定虽反映了平民的要求,但其主要目的在于严格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及其统治秩序,保护奴隶主贵族的私有财产权和人身安全不受侵犯。 历史地位 《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也是第一部可以按律量刑的法,是古罗马固有习惯法的汇编,它总结了前一阶段的习惯法,并为罗马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是“一切公法和私法的渊源”。许多世纪以来,《十二表法》被认为是罗马法的主要渊源。 意义 《十二铜表法》的颁布对于贵族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因为法律已经编成了明确的条文,量刑定罪,须以条文为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对贵族的专横和滥用权力作了限制。但

对钢铁冶金行业史的发展

对中国冶金产业发展史的认识 姓名:贾雨班级:10级机1班系部:机电与信息学号:01 经历了这么些年的发展,中国的钢铁冶金产业经历了许多,现在它正逐步向着夕阳产业迈进。人类社会的历史是和冶金的发展有关的。人们从事生产活动及生活中都离不开金属材料。人类早在远古时代,就开始利用了金属,不过那是是利用自然状态存在的少数几种金属,如金银通和陨石铁,后来才逐渐发现了从矿石中提取金属的方法。首先得到的是铜及其合金——青铜,日后又冶炼出了铁。人类利用的金属种类日益增多,到了19世纪叶末,可利用的金属已经达到了50多种。而在20世纪初及其中叶,冶金或得了特别迅速的发展。现在元素周期表中有92种是金属元素,而具有工业意义的元素有75种。对于这些金属元素,各国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有的分为铁金属和非铁金属两大类,前者系指铁及合金;后者则指除了铁及合金以外的金属元素。有的分为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两大类,二有色金属则是指除了铁铬锰三种金属以外的金属。 一、建国前的历史回顾 中国近代钢铁工业起源于1890 年清朝湖广总督张之洞兴建的第一个近代钢铁厂———汉阳铁厂,后来同大冶铁矿、萍乡煤矿合并改组为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简称汉冶萍公司) 。它是近代中国最大的钢铁煤联营企业,采用近代技术共生产铁矿石1 400 多万t ,生铁240 多万t ,钢60 多万t ,拥有3 万名钢铁和采掘工人,培训了一批技术人员。汉冶萍公司从1890 年(光绪十六年) 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汉冶铁厂起,至1948 年(民国37 年) 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组成汉冶萍公司资产清理委员会接收公司总事务时止,历时58 年。 二、改革开放前的曲折历程 (一) 依靠群众,迅速恢复生产 旧中国钢的年产量,最高时未突破100 万t 。解放初期勉强能够修复生产的只有7 座高炉、12座平炉、22 座小电炉。但是全国钢铁职工以鞍钢炼铁厂老工人孟泰为榜样,发扬主人翁精神,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及技术革新等一系列的群众运动,短短3 年时间,钢铁工业就全面恢复了生产。1952 年,全国生铁产量193 万t ,钢135t ,钢材113万t ,全面超过解放前的历史最高水平。在恢复生产的同时,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决定在苏联援助下在全国的工业中新建156项重点工程,作出了“把基本建设放在工业建设的首要地位”的战略决策,为以较快的速度提高生产能力指引了方向。经过大规模建设,形成了鞍钢、武钢、包钢鼎足而立的新局面。同时,生产也有了较大发展。1957 年钢产量达到535 万t ,提前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赢得了5 年中平均每年递增32 %的高速度。 (二) 克服国内外困难,经过调整,继续前进

_十二铜表法_罗马法的起点

●世界古代著名法典讲座 《十二铜表法》 —— —罗马法的起点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刘招静 约1500年前,罗马人以其独特的经验与惊人的智慧,成就了一部“罗马法”①;1500年以来,这部“罗马法”“作为‘商品社会的第一个世界性法律’对人类法律发展进程起了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其体系宏大,法理精微,令后人叹为观止。”[1](p.1)这种经受了“约1500年”时间洗礼和“世界性”空间穿越的双重积淀,赋予了罗马法以无穷的力量。令人惊异的是,这部富于伟力的罗马法,却同距今更远、约2500年前的《十二铜表法》血脉相连;无论是就前者作为一部法律本身成长与发达的悠远历史而言,还是以其所承载的法理与文化精神的传世谱系而论,后者都成为其当之无愧的起点;正如罗马作家李维(Titus Livius,59BC-17AD)所说,《十二铜表法》是“一切公法和私法的渊源”[2](p.125)。抚今追昔,我们不禁要问:这个“当之无愧的起点”、“一切公法和私法的渊源”以及作为“伟大建构的源泉”[1](p.1)的《十二铜表法》究竟为何物呢? 一、《十二铜表法》的命名、“真伪”及缘起 以《十二铜表法》的名称观之,我们不难明白:所谓“十二铜表法”,简言之就是指“刻在十二块板子(表)上的法律。”[1](p.1)据李维称,该板子是铜制的,因此这部法典又被人叫做《十二铜表法》。但从后世学者的考证来看,用来刻写这些法律的“板子”或“表”(tabula)其实是“古罗马当时书写或铭刻用的木板,金属板和象牙板等,而且根据后期的《学说汇纂》中所记载,此十二铜表法是象牙做的,所以实际应称为《十二表法》。”[1](p.1)笔者认为,称其为《十二表法》(Leges duodecim tabularum,后称duodecim tabulae[3](p.41))是比较恰切的,但同时将之断定为“象牙做的”,则显得有失考虑,因为单凭一个《学说汇纂》还不能有力地证明该法的物质载体,况且还有学者对“象牙做的”一说也存有疑问,比如中国学者周就认为“这些板子是铜的?木质的?象牙的?还是大理石的?至今仍是个疑问”。[3](p.41)不过,抛却具体载体问题上的纠结,我们倒可以看出该法律的一个明显性征—— —“表法”。“表法”二字的描述形象生动,向人们展现了该法律的古朴气息,即用“表”或曰“板子”铭刻法律这一情形。同时,它还道出了目前学术界对该法律物质载体究竟是“铜”是“木板”还是“象牙”这一问题尚无定论的事实。容易想见,在没有定论的情况下使用无争议的“表法”一词显然要比使用具有风险的“铜表法”一语更为准确和明智;或许正是出于这种考虑,笔者所见相关研究者的著述大多将其称为《十二表法》,②少有再称《十二铜表法》的。③不过,由于学界约定俗成,称其为《十二铜表法》也并不会引起多大歧义。 至于在研究过程中兴起的有关《十二铜表法》是真是伪的争论,目前学术界已有结果:主张《十二铜表法》为真实存在的“吉拉尔之说”,终被1903年在罗马召开的国际历史学会和世界学术界所确认。[3](p.49)展开“真伪”之争的双方代表主要是持怀疑论的意大利历史学家维科(Gloranni Battista Vico,1668-1744)、帕伊士(Ettore Pais,1865-1939)和法国法学家朗贝尔(Edouard Lambert)与持真实存在论的法国罗马法专家吉拉尔(P.F.Girard,1852-1926)。帕伊士认为,《十二表法》是古罗马法学家甫拉维乌斯(Cnaeus Flavius)所辑的习惯法汇编,甫拉维乌斯曾于公元前304年发表《甫拉维亚努姆法》(Jus Flavianum),其中诉讼法和《十二表法》所规定的审判程序,完全相符,因此,《十二表法》并非公元前五世纪的产物。[3](p.48)朗贝尔则说道,罗马法的许多所谓古代著作,多系后人所杜撰,《十二表法》就是其中之一,该法是公元前198年执政官派图斯(Sextus

辅助原料堆棚施工方案

1、编制依据 1.1我单位的招投标文件; 1.2我单位与苏州中材有限公司签订的施工合同; 1.3建筑施工手册第四版; 1.4现行的相关行业标准、规范和规程; 1.5辅助原料堆棚施工图。 2、工程概况 辅助原料堆棚±0.000标高相当于绝对标高764.2m。南北轴线49m,东西轴线长378m。采用独立基础,基础底标高为-2.m。基础底为石灰岩上浇筑C10垫层混凝土,独立基础每边宽出0.3m。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该工程柱子顶标高为+1.8m,上部为钢结构。 3、施工部署 3.1工程施工计划 详见附件施工计划图。 3.2施工准备 3.2.1现场准备: 施工前现场应做到“四通一平”,即水通、电通、路通、通讯通,场地平整。临时供水管线引进施工完毕,保证现场有充足的养护水源供应。临时用电线路引进施工完毕,保证施工时的电源供应。 3.2.3施工顺序

测量放线土方开挖清理基槽浇筑垫层网架柱基础定位放线→绑扎基础钢筋→基础支模板→基础浇筑砼→绑扎柱子钢筋→支柱子模板→浇筑柱子砼→撤除模板→刷防腐涂料→回填土方。 3.2.4施工劳动力计划 作业层人员由我公司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劳动作业队组成。施工前根据本工程作业及施工进度计划要求,制定劳动力作业计划,提前安排,确保劳动力及时进场。 整个工程根据需要组建3支作业班组,各班组任务如下: 钢筋班:负责根据图纸,钢筋放样、制作、运输、绑扎; 木工:负责根据图纸支设网架柱模板、并制作安装埋件; 瓦工:负责浇筑混凝土,混凝土表面打磨修整、刷防腐涂料; 4、施工方法 4.1测量放线 根据业主提供的坐标点和高程控制点,结合施工总平面图和本单位工程位置图,建立适合辅助原料堆棚工程施工和检测的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控制桩应设置在辅助原料堆棚工程的两端和转角位置,相邻点之间要求通视良好。根据控制桩进行测量放线。基础施工时,在±0.000位置(即绝对高程764.2m处)做轴线及标高控制点作为测量控制的依据。现场高程控制采用水准仪,垂直度控制采用经纬仪施测,平面控制采用全站仪,沉降观测采用精密水准仪。对控制桩、控制点应做好保护工作。 4.2土方工程:见土方开挖方案 4.3模板工程 4.3.1模板工程 (1)模板材料的选择 面板材料:普通胶合模板施工。 加固材料:Φ48 厚3.5mm钢管及50×100mm方木。

轧机用复合钢衬板介绍

复合不锈钢衬板 表面硬度:HRC54±2; 硬度层深:大于3毫米; 软硬层厚度比:80%-20%。 对应相当于国外材料CORC-g CORC-g COMPOUND STEEL STAINLESS HRC54±2 SOFT HARD RATIO 80%/20%

复合工具钢衬板 表面硬度:HRC60±2; 硬度层深:大于3毫米; 软硬层厚度比:75%-25%。 对应相当于国外材料CORC-g CORC-g COMPOUND STEEL HRC58-62 SOFT HARD RATIO 75%/25%

复合铜钢衬板 复合铜层深:大于3毫米; 复合层厚度比:75%-25%。 具有很好的耐磨性。

有关复合钢衬板产品介绍 一.概述 复合耐磨衬板由中冶集团北京冶金设备研究设计总院于1994年开发研制成功,主要应用在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热轧厂热连轧机组,轧机牌坊及工作辊、支撑辊轴承座衬板,此复合板的特性为:按照成品的厚度在30毫米分析,表面硬层钢的厚度在5-7毫米之间,安装面低硬度钢的厚度在25-23毫米之间,工作表面有很高的耐磨性及硬度(HRC≥60),硬度层深度在5-6.5毫米,安装面的硬度为HB95左右,具有很好的抗冲击性,复合的方式为通过爆炸焊接的方法成型,结合面的机械性能基本与整体合金钢相同。 我们对宝钢提供的进口产品(材料为:compound steel)进行了分析试验,试验结果如下: 表中化学成分(wt%) 由表中分析结果可知,表面硬化层为合金工具钢,德国的钢号标准为75Cr1钢,与我国的T8/T10相类似,按照我国的钢号表示方法为75MnCr,我国工具钢标准中无相应的钢号;腹板材料相当于我国的高度工业纯铁。 取纵向试样,测试了厚度方向的硬度分布如下图所示:

钢铁冶金学教案

钢铁冶金学2 课程教学大纲 Metallurgy of steel and Iron 2 课程编号: 12923102 适用专业: 冶金工程(本科) 学时数: 40 学分数: 2.5 执笔人: 芶淑云编写日期:2008年10月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本门课程属于冶金工程专业(钢铁冶金方向)的一门专业方向课,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炼钢的基本原理和生产工艺过程,及设备,确定工艺参数的方法,了解转炉、电炉炼钢的工艺设备及构造、炼钢用的原材料和耐火材料、炉外精炼法及其发展趋势,使学生熟悉炼钢工艺流程,为今后从事相关的生产、科研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环节的基本要求 课堂讲授: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在讲授过程中,应充分注意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采取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作业方面: 每章布置一定量的作业或思考题,以巩固所学的基本知识,并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考试环节: 本课程为考试课,建议期末以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综合评定结果作为课程成绩。 三、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第一章概论(4学时) 教学内容: 炼钢的发展过程;炼钢的任务;炼钢生产流程;钢铁生产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炼钢原料。 教学要求: 1.了解炼钢铁生产的发展过程,炼钢的任务。 2.理解炼钢用原材料的主要种类、性能及评价指标,耐火材料的损毁原因。 3.掌握炼钢生产流程,钢铁生产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重点:炼钢生产流程和钢铁生产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难点:炼钢过程中耐火材料的损毁机理。

第二章氧气转炉炼钢(10学时) 教学内容: 转炉炼钢的特点;氧气转炉炼钢过程渣、钢成分的变化;氧气射流与熔池的相互作用;氧气转炉炼钢的冶金特征;氧气转炉吹炼钢过程的操作制度;少渣吹炼工艺;氧气转炉炼钢的自动化控制和新技术。 教学要求: 1.了解转炉炼钢的特点,氧气转炉炼钢不同吹炼方式的冶金特点。 2.理解氧气转炉炼钢的自动化控制和新技术,氧气射流与熔池的相互作用。 3.掌握顶吹氧气转炉炼钢工艺及操作制度,氧气转炉炼钢过程渣、钢成分的变化。 重点:顶吹氧气转炉炼钢工艺。 难点:氧气转炉炼钢过程渣、钢成分的变化与控制;氧气转炉炼钢的自动化控制和新技术。 第三章电炉炼钢 (8学时) 教学内容: 电冶金概论;电弧炉基本过程;电弧炉炼钢工艺;典型钢种冶炼 电弧炉炼钢用原料,配料,补炉和装料,熔化期,氧化期,还原期,出钢,电弧炉发展趋势。 教学要求: 1.了解电炉炼钢方法(扼要介绍感应炉冶炼,电渣重熔法,真空感应炉熔炼法,等离子电弧炉重熔等方法),电弧炉炼钢用原料,电弧炉发展趋势。 2. 熟悉典型钢种冶炼电弧炉炼钢工艺 3. 掌握电弧炉炼钢工艺,碱性电弧炉冶炼工艺及各期的任务与操作方法。重点:碱性电弧炉炼钢工艺。 难点:碱性电弧炉炼钢工程中不同时期的操作工艺。 第四章炉外精炼(8学时) 教学内容: 炉外精炼的理论基础;铁水预处理;钢水炉外精炼;中间包冶金。 教学要求: 1.了解中间包冶金过程。 2.理解炉外精炼的理论基础,钢水炉外精炼方法分类。 3.掌握铁水预处理的目的和方法,钢水炉外精炼方法。 重点:铁水预处理;钢水炉外精炼。 难点:钢水炉外精炼。 第五章凝固理论与浇注工艺(10学时) 教学内容:

国家标准铜铝复合板带(征求意见稿).doc

国家标准《铜铝复合板带》(征求意见稿) 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 1、产品简介 铜铝复合板带是以铝及铝合金为基层,采用连续铸造半熔态轧制复合方法或者其他方法,在其一面或两面连续复合一定厚度铜及铜合金板带的新型材料。它广泛应用于导电、导热、防腐、装饰等领域,可以满足电器装备、装饰、IC、IT、化工、军工等行业要求。 目前,国内外铜铝复合技术主要有爆炸复合、热轧复合等,但因结合率和结合强度低、机械性能差、产品尺寸范围窄等缺点,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洛阳铜一金属材料发展有限公司自成立以来致力于铜铝复合板带的研发,经过近几年的发展,铜铝复合板带生产系统日臻完善。采用连续铸造半熔态轧制复合工艺技术已经解决了铜铝复合板带结合率和结合强度低、机械性能差、产品尺寸范围窄等问题,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工艺成熟稳定。 2、任务来源 根据国标委×××号和全国有色金属标准化委员会×××号文件《×××年第××批有色金属国家标准项目计划表》下达了《铜铝复合板带》标准制订任务(项目编号××××××),由洛阳铜一金属材料发展有限公司负责制订。 3、申报单位情况 洛阳铜一公司座落于九朝古都洛阳,是集新金属材料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高科技公司。 公司拥有复合专用设备五十余台(套)、工程技术人员34人。公司根据自主研发的技术和成果,获得多项发明专利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公司于2009年通过l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并建立了河南省院士工作站、洛阳市工程中心。 以张国成院士为首的专家组于2010年底对我公司铜铝复合板带项目进行了鉴定,认为该项目工艺先进,质量稳定,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该工艺技术和装备属国内外首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公司已开发完成铜铝、钢铝、钛铝、铝铝四大产品种类,产品规格有板、带、箔、排,宽度1000mm,厚度0.05-15mm,主要用于导电、导热、防腐、装饰等领域,可以满足电器装备、装饰、LED、IC、IT、化工、军工等行业要求。现产品已广泛用于国内外多个项目和企业,并出口至欧盟、美国、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 4、主要工作过程(主要是征求意见的过程,包括讨论会和预审会的情况)以及主要工作内容。 标准制订计划任务正式下达后,洛阳铜一公司成立了标准起草小组,并落实起草任务,确定标准的主要起草人,拟定该标准的工作计划。着手收集、查阅有关铜铝复合板带的技术资料,并会同市场营销人员对铜铝复合板带生产及应用两方面进行调研,全面、准确地了解了市场不同客户的需求及国内外目前铜铝复合板带整体生产水平和现状。通过多次讨论,广泛征求各方意见之后,于2014年5月形成了标准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 二、标准编制原则和确定标准主要内容的论据

云南腾冲—梁河地区锡铜铅锌稀有多金属成矿模式探讨矿讨论

云南腾冲—梁河地区锡铜铅锌稀有多金属成矿模式探讨矿讨论 云南腾冲-梁河地区Sn、Cu、Pb、Zn等多金属矿藏丰富,找矿标志比较明显。研究人员发现,这些矿床在分布上也是有一定的规律的。由东往西划分,可以分为四个次级成矿区域。本文根据这些成矿带的成矿地质条件,分析矿产分布特征和目前的找矿标志等,将这里的成矿模式分为5种成矿模式。 标签:矿产分布成矿模式腾冲-梁河地区 腾冲-梁河地区矿产十分丰富,是滇西的重要矿区之一,特别是Pb等有色金属,在全国的储量都是占据前位的。目前这里已经发现了六十多处矿产地,比如一些出名的产矿地区:老厂坪子、铜厂山、大硐厂等都是大型的产矿区。通过总结这些矿床的分布特点,分析并找出相关的控矿因素和找矿标志。研究者主要是希望通过研究这些矿区各自的成矿地质条件,总结出这里锡铅锌多金属成矿的模式。 1基本的成矿运动 矿产形成最初的动力来自地壳运动,地壳运动就是对部分板块进行升降运动,通过挤压使一些地区隆升起来,形成一定的地层带。更重要的是地壳运动中,会有大量中酸性、酸性花岗岩流出来,为岩区的化学变化提供大量的热源和矿液,这是形成矿藏的根本条件。例如,喜玛拉雅运动会使附近的地壳剧烈运动起来,在互相挤压中形成褶皱、断裂带等。在这一时期,还会形成第四纪火山喷发活动,在这种高温高压的作用下,使大面积的花岗岩变成岩浆热液,在这不断的化学变化中形成矿藏,这也是成矿的重要时期。腾梁地区位于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南部,体现初明显的构造控岩特征。 2主要的矿产分布特点 目前在腾冲-波密成矿带内发现的矿产就有W、Sn等十多种,主要有Sn、Pb、Zn、Fe、Ag这几类稀有多金属。现在开发出来的金属矿床、矿点就有57个,有3个非金属矿床、矿点,还有一些能源矿产和矿化点等。这些矿床、矿点的分布是具有明显的分带性,差不多可分为四个次一级成矿带,如图1所示。 2.1高黎贡山成矿带 这部分矿带主要分布在单龙河断裂以东,主要属于变质岩区。这类矿床类型是由气成高温热液形成的伟晶岩型,主要由后期的动力变质和岩浆侵入作用形成的。 2.2东河成矿带 这部分矿带主要位于单龙河断裂和班瓦-固东断裂之间。通过对燕山早期的

辅助原料

教育实习教案封面

第二节辅助原料 辅助原料是一类特殊烹饪原料,可使烹调工艺顺利进行,形成菜点特有的质地、色泽在烹饪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烹饪常用的辅助原料有水、食用油脂以及各种食品添加剂。 一、烹调用水 烹调用水是使烹饪工艺顺利进行的不可缺少的物质之一。 (一)水的性质 水具有高沸点、高溶解热、高蒸发热、低蒸汽压的特点。其中与烹调有关的性质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水的比热。水的比热大,烹饪中广泛作为传热介质使用,如煮、烫、汆等加热方式以及冷漂等使原料快速降温。 2、水的汽化热和溶解热。水发生汽化或冷凝时,可吸收或放出大量的热量。烹调时热蒸汽常用于传热。水的溶解热为79.8卡/克,在融化时可以吸收食物的热量而使其降温,常用于冷藏和冰镇食物。 3、水的溶解性。许多物质能很好的溶于水中,即使某些不溶于水的物质,如脂肪和某些蛋白质也可分散在水中形成胶体溶液或乳浊液。 4、水的温度。可以根据食品降温或保藏要求,调节使用不同水温。 (二)水在烹调中的作用 1、烹调中最常用的传热介质 2、烹调中最主要的溶剂和分散稀释剂 3、构成菜肴的成分 4、影响菜肴质感 5、护色 6、有利于发酵正常进行 二、食用油脂

食用油脂是指能供烹饪使用的各种植物油、动物脂及其再制品的统称。油脂对于菜点的色香味和形态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各种油烹法必需的原料。 (一)、食用油脂在烹饪中的作用 1、作为传热媒介 2、调节菜肴质感 3、作为色香调料使用 4、作为面点配料 5、作为烹调的润滑剂 另外,油脂在保温、原料涨发、保色等作用也具有较大的作用。 (三)食用油脂的主要品种 按其来源可分为植物油脂和动物油脂两大类;按其熔点的高低可分为液体油脂和固体油脂两大类。按其加工方法和加工程度又分为毛油、精炼油、油脂再制品等各种等级脂。 1、主要的食用植物油:豆油、菜油、花生油等。 2、主要的食用动物油脂:猪油、牛油、鸡油、奶油等。 3、再制油脂:人造奶油、人造起酥油、色拉油。 三、食用色素 定义:食用色素是以食品着色为目的食品添加剂。使食品具有鲜艳、自然的色彩,对增进食欲、提高食品品质有重要意义。食用色素按其来源和性质,可分为食用天然色素和食用合成色素两大类。 (一)天然色素 食用天然色素主要是指由生物组织中提取的色素。如胡萝卜素、叶绿素、姜黄等植物色素,红曲色素、核黄素等微生物色素,虫胶色素等动物色素。 天然食用色素大多来自于动植物组织,其中不少是传统的饮食成分,在食品中使用安全性较高。有的天然色素本身就有一定营养价值及一定的药理作用,着色色调自然,能较好模仿天然食物的颜色。但天然食用色素溶解性、染着性较差,有时有异味,难于用不同色素配出任意的色调,稳定性也不够理想,成本较高。

铜 钢复合材料及其制备工艺

Material Sciences 材料科学, 2018, 8(11), 1047-1054 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2018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6816890586.html,/journal/ms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6816890586.html,/10.12677/ms.2018.811125 Copper/Steel Composite Material and Its Preparation Process Xu Han1, Benkui Gong1*, Lei Wang1, Rui Feng1, Jianping Niu2, Dongdong Liu2 1School of Mater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ibo Shandong 2Hebei Wanfeng Metallurgical Parts Co., Ltd., Zhangjiakou Hebei Received: Oct. 30th, 2018; accepted: Nov. 14th, 2018; published: Nov. 21st, 2018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several main preparation processes and principles of copper/steel compo-sites, summarizes the interface bonding mechanism of copper/steel composites, and forecasts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prospects of copper/steel composites. Keywords Copper/Steel Composite, Preparation Technology, Interface, Binding Mechanism 铜/钢复合材料及其制备工艺 韩旭1,宫本奎1*,王磊1,冯锐1,牛建平2,刘东东2 1山东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淄博 2河北万丰冶金备件有限公司,河北张家口 收稿日期:2018年10月30日;录用日期:2018年11月14日;发布日期:2018年11月21日 摘要 本文介绍了铜/钢复合材料的几种主要的制备工艺及原理,总结分析了铜/钢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机理,展望了铜/钢复合材料的发展及应用前景。 *通讯作者。

《法经》与《十二铜表法》之比较

《法经》与《十二铜表法》之比较 内容提要: 作为东西方古代最重要的法典,《法经》与《十二铜表法》对各自所属的中华法系和罗马法系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法经》不仅是中国成文法典的滥觞,也是中国封建刑法学体系的基础,而《十二铜表法》更是被古罗马著名历史学家李维称为“一切公法和私法的渊源”①本文试把《法经》与《十二铜表法》的同异进行比较,从而加深对东西方法律不同特点的了解,借鉴外国法律,挖掘我国法律的“本土资源”。 关键词: 法经十二铜表法中华法系罗马法系 一、产生的时代及各自的地位 作为古代国家的重要法典,历史巧合的让《法经》与《十二铜表法》在同一个时代产生,并且赋予了它们相同的历史使命,即开两大法系成文立法之先河,并为两大法系的法学体系打下基础 从产生的时代来看,《法经》与《十二铜表法》都产生于公元前5世纪。《法经》是李悝为魏文侯师时编纂的,从李悝的生卒年月(公元前455年至公元前395年)可以推定《法经》诞生于公元前5世纪下半叶。而《十二铜表法》,作为古罗马共和时代制定的第一部成文法典是于公元前450年制定完毕,在公元前449年公布的。 两者的地位也十分的近似,它们分别被认为是中华法系及罗马法系的起源和基础。《法经》被公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成文法典,它的内容思想在其后的诸部封建法典中得到继承。在李悝之后,法家另一代表人物商鞅对《法经》采取全盘接受的态度。此后的《魏律》、《晋律》乃至《唐律疏议》虽然篇目增加,体例更加规范,但是始终是在由《法经》奠定了的基础上发展,可以说它们都是一脉相承的。 《十二铜表法》作为古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典,被认为是罗马法系法律制度和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立法的基础。自《十二铜表法》始,罗马开始不断地编纂成文法典,以适应高度发展的商品经济及日趋复杂的社会关系,直至公元6世纪《国法大全》的问世,使罗马法成为“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法律的最完备形式”。 二、产生的背景、渊源 《法经》与《十二铜表法》虽处于同一时代,但由于两者所处国家的历史、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不同,因此也在背景、渊源上呈现出巨大的差异。 首先,是经济基础不同。《法经》产生于战国初期,正是中国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时期,可以认定《法经》及《法经》所代表的法律文化是建立在新兴的封建的自然经济基础上的,其内容是受封建的自然经济关系所制约的。而《十二铜表法》则截然相反,古代罗马国家建立在

铜钢异种材料焊接

1 试验研究内容 紫铜是工业上重要的金属材料,具有极好的导热性、常温和低温塑性,对大气、海水、非氧化性酸及钙盐等有良好的耐腐蚀性。但由于它强度低,比重大,单独作为容器结构材料在大型化工装备上的应用受到限制。若采用加工硬化提高其强度,其塑性会大幅度降低,同时耐蚀性受损,因而它对某些介质的良好耐蚀性这一优点难以充分发挥。异种金属爆炸复合连接方法的出现,使铜能够真正大量应用于化工装备,但铜的焊接性差,铜—钢之间的焊接连接成为铜—钢化工装备制造中的一个主要难题。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不断涌现,对零部件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采用钢和铜复合零部件,因在性能与经济上优势互补,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如在转炉炼钢工程的氧气管道需要采用T2铜管和不锈钢管焊接,新一代航空发动机采用铬青铜与双相不锈钢电子束焊接,弹带上钢与纯铜的熔敷扩散焊等。 本实验以紫铜和Q235钢为主要材料,主要研究紫铜和钢在TIG氩弧钎焊焊接性,研究接头的力学性能,分析其接头的组织成分特点,找到相对合适的焊接工艺。 2 研究方案论证 2.1 铜-钢焊接分析 在铜-钢焊接中,铜与铁的熔点、导热系数、线膨胀系数和力学性能等都有很大的不同,容易在焊接接头中产生应力集中,导致各种焊接裂纹。 另一方面,铜与钢的原子半径、晶格类型、晶格常数及原子外层电子数目等都比较接近,且铜与铁属于在液态时无限固溶,在固态下,虽为有限固溶,但并不形成脆性金属间化合物,而是以(α+ε)的双相组织形式存在,这是二者实现焊接的基本依据。因此,只要克服前述的铜与铁在物理性能上存在差异的困难,是可以获得正常焊接接头的。 两种金属物化性能如表1-1。 表1-1 铁和铜的物理性能 钢与铜及铜合金的焊接主要存在下面几个问题: (1)焊缝易产生热裂纹 由于铜与钢会形成低熔点共晶,以及线膨胀系数相差较大,焊缝容易产生热裂纹和晶界偏析(即低熔点共晶合金或是铜的偏析),因而焊接时,在较大焊接应力作用下,呈现出宏观

钢铁冶金系列教材

第八章耐火材料 第二节耐火材料产品分类及统计指标结构 一、耐火材料产品统计指标结构 二、有关名词解释 第三节耐火材料产品产量统计 二、耐火材料产品产量 三、耐火材料产品产量的统计范围 第四节耐火材料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计算方法 一、耐火材料合格率 二、耐火材料原料消耗 三、耐火材料综合能耗 四、耐火材料工序单位能耗 五、烧成耐火制品标煤单耗 六、耐火材料电耗 七、耐火材料工人实物劳动生产率 八、压砖机台班产量 九、烧成窑有效容积利用系数 十、倒焰窑平均周转时间 十一、耐火材料成品率 第二节耐火材料产品分类及统计指标结构 一、耐火材料产品统计指标结构 耐火材料产品统计指标如如图 二、有关名词解释

1)烧成耐火制品。将粒状、粉末状耐火原料和结合剂经混练、成型、干燥、高温烧成而制得的耐火材料。 2)不烧耐火制品。采用粒状、粉末耐火原料和合适的结合剂,经成型,但不烧成而直接使用的耐火材料。 3)特种耐火材料。由高熔点氧化物、难熔非氧化物和碳素中的一种或多种复合,经特殊烧烤工艺制成的具有某种特殊性质的耐火材料。 4)不定形耐火材料(散状耐火材料或耐火混凝土)。有合理级配的粒状、粉状耐火原料与结合剂及多种外加剂组成的不经高温烧成,而在现场通过混练、成型和烧烤后直接使用的耐火材料。 5)功能耐火材料。将粒状、粉末耐火原料和结合剂经混练、成型制成一定形状、具有特定冶炼用途的烧成或不烧耐火材料。 6)粘土砖。AL2O3含量在30%~48%,主要由莫来石、玻璃相、方石英组成的硅酸铝质耐火材料。用于砌筑高炉、热风炉、玻璃窑、回转窑等,是应用较广泛的一种耐火材料。 7)高铝砖。AL2O3含量在48%以上,主要由刚玉、莫来石和玻璃相组成的耐火材料。主要用于冶金工业砌筑高炉、热风炉、电炉顶、盛钢桶及浇注系统的塞头、水口等,也用于玻璃窑的蓄热室及水泥回转窑等。 8〕硅砖。SiO2含量大于93%。主要由磷石英、方石英、残存石英和玻璃相组成。用于砌筑焦炉炭化室和燃烧室的隔墙、平炉蓄热室、热风炉高温承重部位及其它高温窑炉的拱顶等。 9)镁砖。以烧结镁砂或电熔镁砂为原料,经加压成型,烧结而制得的碱性耐火材料。主要用于平炉、电炉、混铁炉。 l0)刚玉砖。氧化铝含量≥90%,以刚玉为主要物相的耐火材料。主要用于高炉、热风炉、炉外精炼、滑动水口。 11)不定形耐火材料。由合理级配组成的粒状及粉状物料,加入一定比例的结合剂,不经成型和烧成而直接使用的耐火材料。 12)捣打料。以强力捣打方式成型的散状物料,由一定粒度组成的耐火材料、结合剂、外加剂组成。用于构筑各种工业窑炉的整体内衬,如平炉炉底、电炉炉底、感应炉内衬、钢包内衬、出铁槽等。 13)可塑料。在较长时间内具有较好的可塑性的不定形耐火材料。由一定颗粒级配的耐火材料、结合剂、增塑剂、水及外加剂组成。可用于各种加热炉、均热炉、退火炉、烧结炉等。 14)浇注料。具有较好流动性,适用于浇注成型的散装耐火材料,是由骨料、粉料、结合剂、外加剂等组成的混合料。大多用于各种工业炉、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不定形耐火材料。 第三节耐火材料产品产量统计 二、耐火材料产品产量 根据耐火材料生产的特点,耐火材料产品产量的计算,除按计算方法总说明中的规定执行外,还作以下补充说明: (1)考虑到:1)耐火材料产品产量检验和办理入库手续时间较长;2)有利于当月产品供货合同完成;3)便于企业内部核算。企业可规定报告期的出窑截止时间(为了保持同行业可比性,出窑的截止时间规定不得早于当月25日24点,即25日24点前出窑的产品必须在当月办理检验、入库手续),出窑截止时间(应视同法定时间)一旦确定,不得任意变更。

各辅助材料费用归属

1、收发类别 该图示为【用友中的设置】 2、材料发出分类 为了加强对不同的材料耗用的控制分析:就必须对各材料物资的费用归属统一规定,公司的仓库发出主要有以下10种分类: ①维修发出②物料消耗③制造费用-福利费 ④制造费用-其它⑤后勤费用⑥后勤福利⑦技改发出 ⑧在建工程⑨生产成本⑩其他业务支出等 【具体说明如下】: (1)维修费用: 指为保证生产的正常运作而对机械、设备等进行合理的维护和保养所产生的领用辅助材料的费用,计入【制造费用—维修材料】; (2)物料消耗: 为了生产管桩产品所消耗的各类辅助材料,计入【制造费用—物料消耗】; (3)制造费用-福利费: 指保证生产发生的所有安全劳保材料,计入【制造费用—辅助材料—福利费】; (4)制造费用-其它: 指主材的非生产性使用、辅材中的其他物资所有领用,计入【制造费用—辅助材料(主材)—其它】; (5)后勤费用: 指后勤部门用于非福利方面所领用的材料,计入【管理费用—后勤费用】; (6)后勤福利: 指后勤部门用于福利方面所领用的材料(例如:服装、西瓜、饮料等)及安全劳保

材料,计入【管理费用—后勤福利】; (7)技改发出: 指对某项机器或设备通过技术改造且能在预期内达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目的,但又不能转入固定资产的,由此所产生的领用材料的费用,计入【管理费用—研发-材料】; (8)在建工程: 用于核算企业的基建、固定资产安装等自建工程所领用的材料,完工后直接转入固定资产,计入【在建工程-**项目】; (9)生产成本: 指各生产车间领用的、用于构成管桩实体而发生的主要材料、燃料耗用,计入【生产成本-直接材料】; (10)其他业务支出: 主要用于反映内部各公司之间的材料销售,部分对外的材料销售,计入【其他业务成本】; 3、材料的费用归属 各种辅助材料的发出一定要分清用途及使用部门,如生产、后勤、技改、在建工程、外卖等方面。除生产方面的领用根据实际发出计入相应后勤费用、技改费用、在建费用、其他业务支出等。用于生产方面要分清是物料消耗还是维修使用,现对其费用归属做统一(只规定物料消耗,其余的为维修发出)。 【具体说明如下】: (1)B 类:生产领用计入物料消耗,其他部门领用统一算【维修发出】; (2)油类:铲车、管桩车间、发电机用柴油、拉丝用油(猪油、鸭油)、空压机用压缩油计入【物料消耗】;端头板车间耗用乳化油计入【物料消耗】;所有柴油计入【物料消耗】; (3)五金:笼筋车间(焊工组)所用的焊条、拉丝粉、滚焊所用的铜带、铜环计入【物料消耗】; (4)工具:笼筋车间所用的拉丝模、切割片、切板刀计入【物料消耗】;端头板车间各工序耗用的刀具、合金粒、钻头等工具计入【物料消耗】; (5)化工:端头板车间耗用计入【物料消耗】; (6)安全劳保:直接计入【制造费用-福利费】、【后勤福利】,不参加考核; (7)其他物资:直接计入【制造费用-其它】,不参加考核; (8)桩尖:日常明细由开单房在销售模块发出,仓库根据开单房提供的签字汇总单,按其他业务支出类别开具出仓单,领料部门-销售部,报表中直接计入【其他业务成本】; (9) PC钢棒车间领用的辅助材料统一计入【生产成本】。 ★以上未提到的材料发出统一计入【维修费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