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总复习【精编】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总复习【精编】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总复习【精编】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总复习

一、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

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古今异义】1、儿女:古义:子侄辈的人,指家中的年轻

一代人今义:指子女

2、因:古义:趁,乘,凭借今义:因为

3、文义:古义:诗文今义:文章的意思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总括了谢

太傅一家咏雪的背景,精练地交代了时间“__________”、

地点“__________”、人物“__________”、事件“__________”等因素。

2、解释加粗的词。

(1)寒雪日内集_________ (2)与儿女讲论文义_________ (3)俄而雪骤________ (4)撒盐空中差可拟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未若柳絮因风起

4、“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

的家庭氛围?

5、兄妹两人一个把雪比作盐,另一个把雪比作柳絮,哪一个更好呢?说说你的理由。

6、你认为谢太傅究竟满意谁的答案?为什么?

二、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通“否”)?”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古今异义】

1、去古意:离开今意:到、往

2、委古意:丢下、舍弃今意:委屈、委托

3、顾古意:回头看今意:照顾

4、期古意:约定今意:日期

5、引古意:拉今意:引用

1.解释文中加粗的词。

①中:________ ②不:________ ③引:________ ④顾:________

2.给文中划线句添上省略的人称。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3.陈元方不再理会“友人”的原因是因为“友人”“________”又“________”。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陈太丘不守信用,约好跟朋友出行,结果不等友人来自己先走了。

B.陈元方小时候傲慢无礼,竟敢教训长辈,目中无人。C.小元方能指出父亲的朋友“期日中”而“日中不至”是“无信”,“对子骂父”是“无礼”,可见他明白事理,落落大方。

D.“友人”之所以“下车引之”,是想哄陈元方带自己去找他的父亲。

5.下列句中加粗词与“尊君在不”的“不”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诲女知之乎 B.学而不思则罔 C.路转溪头忽见D.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6.辨别下列词语哪些属于敬词,哪些属于谦词(填写序号)?

①敝人②卑职③陛下④令尊⑤寡人⑥足下⑦令郎⑧老朽⑨麾下

敬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谦词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这则故事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

________,________(朝代)文学家。从故事主人的言谈中可知,做人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友人惭”的原因是什么?(可用原文语句回答)(1分)

答:

9.通过读文可知元方是个怎样的孩子?你如何评价元方的“入门不顾”?(2分)

答:

10.学习本文,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2分)

三、《论语》十二章(节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每空1分,共4分)

①学而时习之()②不亦说乎()

③吾日三省吾身()④博学而笃志()(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空2分,共6分)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③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3)下列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孔子认为,只要温习了学过的知识,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

B.“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谈论的是学习方法。

C.《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D.“四书”指的是《尚书》《论语》《大学》《中庸》。

四、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本文作者就和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答:

2、这是一篇充满力量的书:“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是的力量;“俭以养德”是的力量;“非淡泊无以明志”有的力量;诫子书只有字,传递出的信息,比起长篇大论,诫子的效果必然要好得多,这就是简约的力量。

3、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4、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

答:

5、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文中“志”与“学”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

6、请写出你读过课文后感悟。

7、请写出一句赞美诸葛亮的诗句和一条诸葛亮用过的计谋

(一)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4分)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二)填空(4分)

《诫子书》选自,作者是字,他是三国时蜀国的政治家、家。

(三)翻译下列句子(30分)

1、非宁静无以致远:

2、静以修身

3、俭以养德

4、非淡泊无以明志

5、年与时驰

6、淫慢不能励精

五、《狼》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

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

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

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

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

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1.对“其一犬坐于前”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一犬/坐于前 B.其一/犬坐于前

C.其/一犬坐于前 D.其一犬坐/于前

2.解释文中加粗词语的意思。

(1)敌( ) (2)意()(3)()洞 (4)股( )

3.翻译下面句子。(2分)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4.在与狼的较量中,“屠户'的心理和行动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分)

5.概括狼的形象,并说说这则故事讽喻了什么?(2分)

6.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项()(多选!)

A.“径去”的意思是径直走开。“犬坐”的意思是像狗似的蹲坐在面前。

B.第4段中前三个“其”字的意义分别指:屠户、积薪、前狼。

C.第4段中三个“以”字的含义都是“用”。

D.“屠暴起”,写屠户的当机立断。“暴”,突然的意思。E.“目似暝,意暇甚”的意思是:眼闭着似乎在睡觉,那神情善良得很。

F.“一狼径去”写狼另有图谋,“犬坐于前”写狼牵制屠户。G.第4段写屠户杀狼,表现屠户的勇敢警觉和狼的狡诈阴险。

H.第4段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7.加粗词词性词义相同的一组是(差别细微,要仔细分辨。)[ ]

A.犬坐于前前狼 B.以攻其后自后断其股

C.久之毙之 D.意将隧入身已半入

8.为下面的句子选出正确的译文。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A.前面的狼假睡,后面的狼引诱敌人。

B.屠户这才明白前面的狼假睡,原来是用这个方法迷惑敌方。

C.才明白前面的狼假睡,用盖子引诱敌人。

D.前面的狼悟出假睡是为了诱惑敌人。

9.如果用“屠户遇狼”概括第一段的内容,后面三段的内容依次应为________、________和屠户杀狼。

10.从文中找出点明故事主题的句子,并用现代汉语说说它的意思。

句子:

意思:

11.写出两个带“狼”字的成语: ________、________。

六、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日: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

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1、选出“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A.国人道之.。 B.闻之.于宋君。 C.问之.于丁氏。D.得一人之.使。

2、给加粗的句子加标点: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

氏丁氏对曰

3、解释加粗的词:及()闻()道()使()

4、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呢?

5、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6、文中的宋君是一个怎样的人?

7、对本文的寓意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不要轻信流言蜚语。 B.一家之言,经再三转述,往往会丧失原义。

C.对于别人的话,要注意实地调查,掌握第一手材料。D.要勇于揭穿别人的谎言。

七、杞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②,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③,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④,亡处亡块。若躇步跳

蹈⑤,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⑥,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1、解释词语意思:

①崩坠( ) ②果( ) ③只使( )

④四虚( )

2、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伸成( )这句成语。

3、翻译下列句子。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4、这则故事揭示的道理是?

5、杞人“忧”什么?“忧”到什么程度?后来杞人的情绪发生了什么变化?

6、结合你的理解,评价“晓之者”的行为做法。

7、现实环境中的你,面对今天的环境,杞人的行为对你有什么启发?

七年级上册古诗文默写填空及答案(部编版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古诗文默写填空(部编版/人教版) 第一部分 1、盼望着,盼望着,________ ___ ___ 。 2、,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3、《春》中描写春花色彩美:________ ___ ___ 4、《春》中描写春雨形态美: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5、古诗《观沧海》中,表现诗人吞吐日月的博大胸襟的诗句是: 写大风时海上巨浪汹涌的句子是:。 6、《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 7、《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 8、《观沧海》一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 9、《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借景抒情蕴含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迁谪之远的诗句 是: 10、《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表明对朋友的未来担忧的诗句是: 11、《次北固山下》这首诗的颔联是: 12、《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游子思乡情深的诗句是: 13、《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 14、《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______。天净沙是______,秋思是散曲的_____ _。 15、《天净沙?秋思》作者______,是______代著名______作家、______家。他与____ ___、_____ __、___ ____被称为“杂剧四大家”。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___________”。 16、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______ __、____ ____、 ________,与“夕阳”相呼应的是:“___ _____”,与“天涯”相呼应的是: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文言文(完整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 孙权劝学司马光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卖油翁欧阳修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课外古诗词背诵 竹里馆王维(唐)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唐)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共2套)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共2套) (本册教案共包含2套不同的风格教案) 1春 饱受严冬寒冷的人们最渴望春回大地,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赋。唐代诗人杜甫写下了《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韩愈在《早春》中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江南春》中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些诗句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那么今天,让我们共同欣赏一篇今人赞春的散文,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去寻找春天的美。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春天的“新、美、力”,把握作者的情感。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征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4.培养热爱自然、欣赏自然、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的散文,朱自清先生用孩子般的心灵,借孩子的眼睛,对春天做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要求以情带声,随课文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情感轨迹,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轻重缓急,读出作品的美感。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朗.润(lǎng) 钻.出(zuān) 嫩.绿(nèn) 眨.眼(zhǎ) 酝酿 ..(yùn niàng) 鸟巢.(cháo) 宛.转(wǎn) 蓑.衣(suō) 稀疏.(shū) 抖擞.(sǒu) 水涨.起来了(zhǎng) 应和.(hè) 他涨.红了脸(zhàng) 和.平(hé) 躲藏.(cáng)和.牌(hú) 宝藏.(zàng)和.药(huò) 黄晕.(yùn)和.泥(huó) 头晕.(yūn) 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1)形容山色明朗润泽。(朗润) (2)比喻姿态优美。(花枝招展)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解析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解析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划线的词 ①太丘舍去________ ②尊君在不________ ③下车引之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②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陈太丘不守信用,约好跟朋友一起出行,结果不等友人来自己先走了。 B.陈元方小的时候傲慢无礼,竟敢教训长辈,目中无人。 C.小元方能指出父亲的朋友“期日中”而“日中不至”是“无信”,“对子骂父”是“无礼”,可见他明白事理,落落大方。 D.“友人”之所以“下车引之”,是想哄陈元方带自己去找他的父亲。 【答案】(1)舍弃;通“否”;牵,拉 (2)①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好正午(见面)。②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别人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3)C 【解析】【分析】(1)①句意为: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去:离开。②句意为:你的父亲在吗?不:通“否”。③句意为: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引:拉。 (2)①句中的重点词有: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日中,正午时分。句子翻译为: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好正午(见面)。②句中的重点词有:日中,正午;信,信用。句子翻译为: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3)A项,不是陈太丘不守信用,过了约定的时间,陈太丘才走的。B项,陈元方并不是傲慢无礼,还是比较有礼貌的称呼他“君”。D项,“友人”之所以“下车引之”是因为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故选C。 故答案为:⑴舍弃;通“否”;牵,拉 ⑵①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好正午(见面)。②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别人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⑶C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必背古诗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必背古诗文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课外古诗词诵读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丰,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纪昀《河中石兽》) 【乙】 黔无驴,有好①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②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柳宗元《黔之驴》)【注】①好:喜欢。②慭慭:小心谨慎。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阅十余岁________ ②棹数小舟________ ③庞然大物也________ ④尽其肉,乃去________ (2)下列划线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然则天下之事慭慭然,莫相知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C.有好事者船载以入以为顺流下矣 D.当求之于上流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②驴不胜怒,蹄之。 (4)【甲】【乙】两文讲了一个相同的道理,试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答案】(1)经过,经历;划(船);巨大的样子;离开 (2)D (3)①顺流而下寻找它们,难道不荒唐吗?②驴禁不住发怒,用蹄子踢老虎。

部编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重点词、句式

一、古今异义: 1.与儿女讲论文义(《世说新语》) 儿女:古义:文中泛指小辈,包括侄子侄女。今义:专指子女 2.为若柳絮因风起 因:古义:趁,乘今义:因为 3.相委而去(《世说新语》) 去: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 4.元方入门不顾(《世说新语》) 顾: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 5.禽兽之变诈几何(《狼》) 几何:古义:多少,文中意思是能有多少今义:一门学科,指几何6.止增笑耳(《狼》) 耳:古义:罢了今义:耳朵 7.因往晓之(《杞人忧天》) 晓:古义:告知,开到今义:天刚亮的时候 8.若屈伸呼吸(《杞人忧天》) 若:古义:第二人称代词,你今义:好像,如果 9.亦不能有所中伤(《杞人忧天》) 中伤:古义:伤害今义:污蔑别人使受损害 二、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 陈太丘与友期行(《世说新语》)约定 2.一狼洞其中(《狼》)挖洞 3.恐前后受其敌(《狼》)攻击 4.狼不敢前(《狼》)上前 (二)名词作状语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世说新语》)在家里 2.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世说新语》)在门外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二章》)按时 4.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十二章》)每天 5.其一犬坐于前(《狼》)像狗似的 6.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从通道 (三)动词做名词 1.传不习乎(《论语十二章》)老师传授的知识 2.止增笑耳(《狼》)笑料 (四)名词的意动用法 曲肱而枕之(《论语十二章》)以……为枕 (五)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十二章》)以……为快乐 (六)形容词用作名词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二章》)新的理解和体会 三、文言句式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必背古诗文汇总

七年级语文上册必背古诗文汇总 1.观沧海 【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3.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5.论语十二章 【春秋末期】孔子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6.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7.江南逢李龟年 【唐】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上册 文言文阅读训练及解析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训练及解析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周公诫子 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乙】诸葛亮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________ ②非学无以广才________ ③悲守穷庐________ ④又相天子________ (2)这两篇短文都是告诫子孙的文章,但中心内容不同。其中【甲】文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________;【乙】文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________。 (3)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②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4)【乙】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见闻广博,记忆力强;增长;陋室;辅佐 (2)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要立德、修身 (3)①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②(如果)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人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又怎么来得及! (4)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解析】【分析】(1)①句意为:见闻广博,记忆力强,却用浅陋来保持,这是聪明。博闻: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②句意为:如果不刻苦学习就不能增长自己的才干。才:才干; ③句意为:等到悲凉地守着贫穷的小屋。庐:陋室; ④句意为:又身兼辅助天子的重任。相:辅佐; (2)阅读甲文,了解内容可知,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要立德、修身;乙文周

(完整版)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必背古诗文

七年级上册语文必背篇目 第4课 观沧海 作者:曹操【魏晋】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作者:李白【唐代】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次北固山下 作者:王湾【唐代】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天净沙·秋思 作者:马致远【元代】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第8课 《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 作者:刘义庆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 作者:刘义庆【宋代】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第12课《论语十二章》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译文: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反复练习实践了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研究学问,三十岁确立自己的理想,四十岁不为我所做的事情而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六十岁时无论听到什么,不用多加思考,都能领会其中的意思,并明辨是非.七十岁我的道德修养到了一定的程度便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事,而不逾越法度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6、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译文∶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 这种贫苦,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对待任何事业和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逐字句翻译

8课《世说新语》两则译文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家人聚集在一起与儿女讲论文义——跟子侄辈的人谈论诗文的义理 俄而雪骤——不久,雪下得紧了 公欣然曰——太傅高兴地说 白雪纷纷何所似——白雪纷纷扬扬落下像什么呢 兄子胡儿曰——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 撒盐空中差可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 兄女曰:——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 未若柳絮因风起——不及比作柳絮被风吹得满天飞舞 公大笑乐——太傅高兴得大笑了起来 即公大兄无奕女——就是太傅的大哥谢无奕的女儿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 期日中——约定在正午时分 过中不至——过了中午朋友没有到 太丘舍去——陈太丘不再等候友人离开了 去后乃至——他离开以后,他的朋友才来到 元方时年七岁——陈元方那年七岁 门外戏——在家门外嬉戏 客问元方——客人问他 尊君在不——你的父亲在吗 答曰:——陈元方回答说 待君久不至——父亲等待您很长时间而您没有到 已去——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怒曰——客人便发怒说道 非人哉——不是人啊! 与人期行——和人家相约同行 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 元方曰——陈元方说 君与家君期日中——您与我父亲约定的时间是中午

日中不至——中午了您却没有到 则是无信——就是没有信用 对子骂父——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 则是无礼——就是没有礼貌 友人惭——客人很惭愧 下车引之——下了车拉元方(表示好感) 元方入门不顾——元方走入家门,(根本)不回头看 11课《论语》十二章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7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对下列句子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益:好处 B.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鲜:少 C.可爱者甚蕃蕃:多 D.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宜:应当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3)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标一处)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爱莲说》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志”是:________。 【答案】(1)A (2)①我唯独喜爱莲从淤泥中生长出发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娇媚。 ②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解析】【分析】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年代:北宋。 (1)A项的解释不正确,“益”在这里是“更加”的意思。 (2)“染”“濯”“妖”“予”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3)这句话的意思是: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可以根据句意进行停顿。 (4)由文中莲的生长环境可知,本文借莲花赞美了作者在污浊的社会环境下依然保持的正直、坚贞的节操。 故答案为:⑴ A ⑵ ①我唯独喜爱莲从淤泥中生长出发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娇媚。 ②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⑶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⑷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Word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Word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乙)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禨①。可长有者,其为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已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孙叔敖戒子》【注释】①禨:(jī):迷信鬼神,向鬼神求福。 (1)下列加下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数封我矣多次,屡次 B.必无受利地一定 C.知以人之所恶恶劣 D.孙叔敖之知通“智” 智慧 (2)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 (3)翻译句子。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②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 (4)这两篇文章同为劝解儿子的书信,但是目的不同。甲文诸葛亮写信的目的是劝诫儿子________,________ 乙文孙叔敖写信的目的是劝诫儿子________ 。 【答案】(1)C (2)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 (3)①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②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明白不拿眼前利益作利益。 (4)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自己的话来说也对);不要去接受王给的肥沃的封地,而是要选择贫瘠而又名声差的封地。 【解析】【分析】(1)C项“恶”意思是“厌恶”。 (2)这句话意思是: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把肥美的土地赐给他的儿子,但是孙叔敖的儿子谢绝了。根据句子意思划分节奏即可。 (3)本题翻译需注意,非:不是;致:到达;第一个“知”:通“智”,智慧;第二个“知”,明白。 (4)《诫子书》的中心内容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即文章的开头的第一句话;乙文的中心句句是文章的最后一句话“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据此分析提炼或概括作答即

2018年部编七年级上册古诗文理解性默写(完整版).doc

2018 年 , 部 , 编 , 七年级 , 上册 , 古 , 诗文 , 理解 , 性 ,4 .该曲的主旨句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五)《峨眉山月歌》李白 1.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明写月映清江美景,暗点秋夜行船之事的一句是 : 峨眉山月半 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点明远游时令,叙写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的一句是: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2、《夜上受降城闻笛》表现征人满怀愁绪,凝望故乡,思念家乡的诗句是: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九)《秋词》(刘禹锡) 1.诗中能够表现诗人昂扬奋发的创作精神的句子: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2.诗中体现诗人一反前人的悲秋之作而具有独创新视角的句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3.诗中运用鲜明的对比来表现作者观点的句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4.诗中描写秋天美景的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5.诗中热情歌颂秋天的句子:我言秋日胜春朝 6.白居易有诗云:“大抵四时心总苦,就中断肠是秋天。”极言秋之悲凉,本诗中与之 情调相反的句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7.诗中能够表现作者推陈出新,赋予秋天新内涵的句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十)《夜雨寄北》李商隐 1、想象将来与亲友团聚、剪烛夜话的诗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表达诗人思念朋友,渴望团聚的诗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3、设想未来相逢景象,表达深沉离情的句子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4、后来成为离情的代用语的词是:巴山夜雨。 5、盼望有朝一日与友人相聚的欢快场景的语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常考知识汇总(全册)

.

9.本文虽短,但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刻画了鲜明的人物性格。请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 孙权:豁达、大度,待人坦诚、平易,有幽默感的一位明君;关心部下,对部下要求严格,善劝。 吕蒙:乐于接受劝告,勤奋好学;机敏精干、虎虎有生气的将才。 鲁肃:直爽、敬才、爱才;忠厚的长者。 省笔墨,又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木兰诗》 重点句子翻译(注意括号内的字词) 1.不闻机杼声。(机杼声) 不能听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 2.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流水鸣溅溅) 只能听到黄河汹涌奔流的哗哗声。 3.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胡骑鸣啾啾) 只能听到燕山胡人的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4.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远行万里,投身战事。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关塞山岭。5.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多年之后壮士(得胜)归来。 6.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木兰)记最大的功,被赏赐很多的财物。 7.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希望驰骋千里马,(借助它的脚力)送我回故乡。 8.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 9.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对着窗子整理漂亮的头发,对着镜子在脸上贴装饰物。10.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雄兔的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的两只眼睛时常眯着。(三)揣摩语言 2.“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这里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急以及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其中写“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之声,还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概括上文的内容,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往战场,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的情形。 4.“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描写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一个画面:在夜晚,凛冽的朔风传送着打更声,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5.“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将士们多年征战,历经一次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而英勇善战的木兰,则是有幸生存、胜利归来的将士中的一个。 .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后习题答案汇总.doc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后习题答案汇总 《春》 1、在作者笔下,春天就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课文中都描绘了哪些春日图景。你最喜欢哪一副画面?说说你的理由 答: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 2、作者把存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你怎样理解这些比喻?你还能发挥想象,另写一些比喻句来描绘春天? 答:人是喻体,春天是本体。一方面写出了这三种人的不同特点:“处她”是新的、生长着的:“小姑娘”是漂亮的、欢快的;“青年”是健壮的、有力的。另一方面通过人从小到大、由弱转强的成长来表现春天的动态进程,非常生动形象。 3、想象下列各句描绘的情景,说说加点语句的表达效果 ①.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答:两个“盼望着”表现出作者急切而欣喜的心情,“脚步近了”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表现出一种欢快而热烈的心情和气氛。 ②.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答:“偷偷地”和“钻”,表现小草破土而出的情态和动作,仿佛有灵性、有个性。“缴嫩的,绿绿的” 运用定语后置,读起来节奏短而快,突出了小草的特点。写出了小草情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的惊喜的感受。 ③.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答:“像眼睛”“像星星”写出了野花的细小而明枪,点出了春天的特点:“还眨呀眨的“运用拟人的修辞,写出了野草的情态。 ④.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的斜织着。人家屋项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答:连用三个比喻句,写出了春雨的形态万千和细密的特点,通过印象的叠加,强化了表达效果。 《济南的冬天》

1、作者所写的济南的冬天有着怎样的特点?它是通过哪些景物呈现这一特点的?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向你的同学描述这些景物。 答;特点“温晴”写了济南四腿的小山,雪景,济南的水 2、冬天的济南在作者的眼里是个“理想的境界”。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答:作者喜爱济南冬天的“温睛”,不只是喜爱某种气候,而是喜爱其中包含的某种温和明朗的美感。 写的既是“济南的冬天”,一个季节,又是“冬天的济南”,是一个城市的气质。 3、品味语言 ①.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答:“暖和安适地睡着”“把他们唤醒”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那山水比成人,具有人一样的动作,“睡着”和“唤醒”增添了一些趣味,创造出一种优美、温馨的意境。 ②.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答:拟人的修辞。将济南比作婴儿,把老城周围的小山比作“小摇篮”,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济南的可爱,突出济南的温暖,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山的热爱。 ③.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 答:“害了羞”将雪赋予了人的情感,写出了夕阳映射下的雪景,更加富有美感。 《古代诗歌四首》 1、反复诵面读《观沧海》.体会这首诗质朴刚健、音调整佛的特点,想象诗人登山临海的情景,说说你产生怎样的感觉。 答:诗中的景物都具有宏大的特点,“沧海、洪波,日月、星汉”是远观之景。景物浩大,眼界开阔。胸怀宽广,给人一种壮美的感觉。 2、《闻王品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以描写“杨花”“子规”两样景物起笔,从全诗看,有什么用意?答:诗人选取的这两个景物,一是表现了事情发生的季节为春季,二是通过具体的形象给人一种画面感,三是运用其象征的意义,“杨花”飘忽不定,暗喻友人前途命运未卜,“子规”的哺叫如“不如归去”,借用来关杯远走他乡的友人王昌龄,希望他早日归来。

2017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题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题 班级:姓名: 《咏雪》 一、填空。 《咏雪》选自。作者是(朝代)(姓名),《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1、交代咏雪背景的句子: 2、咏雪的直接原因: 3、谢道韫对雪的描述是: 4、补充点明谢道韫身份的句子(暗示谢太傅对谢道韫才气的赞赏):

五、问答题。 1、“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营造了以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2、对于谢太傅的出题,兄子和兄女分别给出什么答案? 3、两个咏雪句“撒盐空中差可拟”与“未若柳絮因风起”,哪一个更好?请从文 尊君在不? 四、一词多义 1、顾: 元方入门不顾:顾野有麦场: 将军宜枉驾顾之(三顾茅庐):

2、信 则是无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必以信: 五、敬辞与谦辞 尊君:家君: 六、重点词语理解 A、太丘舍去舍:去: 九、对这段话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陈元方反驳友人,可见他明白事理,聪明机智。

B.友人迟到在先,责骂陈太丘在后,可见友人是个既“无信”又“无礼”的人。C.陈太丘不与友人打招呼就独自上路,陈太丘不讲信用。 D.由陈元方的言行可看出其父陈太丘应是个守信懂礼的人 《诫子书》 一、填空 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

6、将复何及: 四、阅读《诫子书》 1、本文作者就和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主要运用了的论证方法。 8、请写出你读过课文后感悟。(只要有围绕学习、成才、修身养德、立志、惜时等阐述即可)

9、请写出一句赞美诸葛亮的诗句和一个与诸葛亮有关的成语或典故。 赞美诸葛亮的诗句: 与诸葛亮有关的成语或典故: 《狼》 1 3 4 6 8 10 11 12 14 16 18 1 2 3、敌①恐前后受其敌敌:__②盖以诱敌敌:_____ 4、前①恐前后受其敌前:___②狼不敢前前:_____ 5、之①又数刀毙之之:__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之:___ ③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之:__④复投之之:_____ 6、以①投以骨以:__②以刀劈狼首以:__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课外)

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诵读鉴赏专题 (一)峨眉山月歌李白唐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鉴赏】 1、构思精巧 《峨眉山月歌》中作者连用五个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既造成了空间转换之感,又点明了行船速度之快,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将记行、写景、抒情融为一体,描绘出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借月抒发了诗人对亲友家乡的思念之情。 2、世人皆将离开故乡外出闯荡,内心的憧憬和喜悦自然而然地流露在诗中。峨眉山头高悬的那半轮秋月,映在江中,仿佛河水一起流动,陪伴着诗人远行。夜间乘船从清溪出发,经渝州向三峡进发,离友人愈远,就愈加想念。山、月、江水等景致的融合变幻,衬托出诗人即将离开故乡时的复杂情感;五个地名连用,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到行船之快,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3.说一下“影入平芜江水流”中“入”“流”的妙处。 “入”和“流”两个动词描绘出这样一幅画面: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4、写作手法:前两句点明了写作的时间和地点,作者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不仅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也暗示了行船之事。 5、赏析“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诗人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用不了多久,就将要到达渝州。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练习】 ⑴这首诗构思精巧,历来为人称道。其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五个地名连用,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到行船之快,及穿搭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2)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诗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画面。 连绵的峨眉山夜色正浓,半轮明月悬挂山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映入湛蓝的江水,随着江水缓缓流动。 (3)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1.热爱大自然的浪漫情操。 2.对故地(四川)的恋恋不舍之情。 3.对故人的深深思念之情。 (二)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鉴赏】 诗歌背景:杜甫少年时才华卓著,常出入于岐王李范和秘书监崔涤的门庭,得以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艺术。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和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2“落花时节”有什么特殊含义? 比喻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时不再。(不仅点明暮春时令,而且隐喻社会动乱、民生凋敝等家国之情。) 3“寻常”“几度”各是什么含义?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寻常,平常;几度,多次。这两个词语体现了诗人与歌唱家李龟年当年正值人生盛时,同处权贵之家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对于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 4赏析“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现在正好是江南风景秀美的时候,在这暮春季节再次遇见了您。“落花时节”比喻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时不再。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对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5这首诗以叙事为主,前后两句分别讲述了怎样的情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