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辽夏金元时期战争综述

宋辽夏金元时期战争综述
宋辽夏金元时期战争综述

宋辽夏金元时期战争综述

宋辽夏金元时期战争综述

宋(960—1279年)、辽(916—1125年)、夏(1032—1227年)、金(1115—1234年)、蒙元(1206—1368年)是中国几个政权并存,经过战争走向统一的历史时期。主要战争是北宋(960—1127年)的统一战争,北宋与辽、夏的战争,南宋与金、元的战争,辽与夏、金的战争,蒙元与夏、金的战争,农民起义战争等。火器开始应用于战争,并使之进入冷兵器与火器并用时代。大兵团骑兵作战与抗骑兵作战的战略战术均有发展。各种重砲、强弩相继出现。城池改制和山城筑城体系相应产生。武学制度的确立,拓宽了培养选拔军事人才的途径。

建隆元年(960年),后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代周建宋时,拥有精兵20余万,据地118州,是除辽外割据势力中最强的政权。当时与宋并存的政权,北有党项、北汉及辽,南有后蜀、南唐、吴越、武平、荆南、

南汉及闽,西有吐蕃及大理。辽朝实力强大,据有幽云16州(今北京至山西大同地区),控制了北方战略要地,系宋之主要边患。北汉距宋都开封(今属河南)极近,又有辽为后援,对宋颇有威胁。赵匡胤为巩固其统治,建立了一整套加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并实行精兵政策,加强训练,革新兵器,不断提高军队作战能力。同时针对各政权情势,采取南征北御,先南后北,先弱后强,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以军事进攻和政治争取相结合的策略,着力进行了统一中国的战争(参见北宋统一战争)。建隆三年(962年)至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军在长江流域、岭南和河东地区,先后攻灭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南唐、北汉等割据势力(参见荆湖之战、宋灭后蜀之战、宋灭南汉之战、宋灭南唐之战、宋灭北汉之战),取得了统一战争的胜利。

宋太宗赵光义攻太原(今太原西南)时曾败辽援军于石岭关(今山西阳曲东北),产生轻敌思想,在部队未及休整、准备的情况下,当即督军北进,企图一举夺回燕云地区(参见宋辽战争)。时辽朝已为景宗耶律贤执政,经过改革,国力有所增强。宋军在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门外)失败,全军溃退,损失惨重(参见高粱河之战)。此后辽军曾六攻宋境,均被宋军击退(参见满城之战、雁门之战、瓦桥关之战)。雍熙三年(986年),赵光义再次全力攻辽,在岐沟关(今河北涿州西南)等地被歼20余万,精锐尽失(参见岐沟关之战)。赵光义丧失胜辽信心,遂采纳谋臣张润洎“来则备御,去则勿追”的建策,在东起泥沽(今天津东南)海口,西至保州(今河北保定市)之间,构通河渠塘泺,筑堤蓄水,

形成东西900里、纵深60里之水障地带,设28寨、125铺戍守,以迟滞、阻遏辽军骑兵,实施专守防御。辽则采

取攻势战略,连年攻扰宋境。辽统和二十二年(1004年),辽军20万攻宋,进至澶州(今河南濮阳)北,宋真宗赵恒亲至前线督战,小挫辽军。双方均感无力消灭对方,遂签订“澶渊之盟”(参见澶州之战)。辽宋战争结束,此后120年,双方和平相处。宋宝元元年(1038年),党项主元昊公开反宋,称帝自立,建大夏国,史称西夏(参见宋与西夏的战争)。宋为防御夏军,在主要防御方向上的麟(今陕西神木北)、延(今延安)、庆(今甘肃庆县)、环(今甘肃环县)各州要地,修建近百个军事据点,并挖竣深宽各1.5丈之堑壕380余里,沿宋夏边境,形成一条壕堡防御地带。三年至庆历二年(1042年),元昊三次大规模攻宋,均获胜利(参见延州之战、好水川之战、定川寨之战)。因争夺辽境党项部落,辽夏矛盾激化。元昊为避免两面作战向宋请和。四年,辽军10万攻夏前,宋夏签订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赐岁币22.5万,宋夏大规模战争基本结束。此后夏仍不断攻扰宋边,但均属边界冲突。西夏在贺兰山(今银川西北)大败辽军,辽军于重熙十八年(1049年)再次攻夏,先败后胜(参见河南、凉州之战)。夏被迫求和,二十三年双方重修旧好,辽夏战争结束。此时女真族崛起东北,完颜阿骨打于辽天庆四年(1114年)公开反辽(参见金辽战争),

攻占宁江州(今吉林扶余东北伯都讷)(参见宁江州之战),并在出河店(今黑龙江肇源西南)大败辽军(参见出河店之战)。次年称帝,建大金国。在达鲁古城(今吉林扶余西北土城子)和护步答岗两歼辽军主力(参见达鲁古城之战、护步达冈之战)。宋徽宗赵佶不顾群臣反对,采纳宦官童贯及辽降将赵良嗣建议,联金灭辽。遣使赴金谈判。宣和二年(1120年)订“海上之盟”,约定宋金共击辽国,以长城为界,北部中京(今内蒙古宁城西大明城)等地由金军攻取,南部燕京(今北京)等地由宋军攻取;灭辽后,由宋收回原来汉地。输辽岁币予金。四年,金军已攻占东京(今辽宁辽阳)、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东南)、中京,宋军两攻燕京均告失败。当年冬,燕京为金军攻破,辽地尽为金有。金欺宋弱,宋增加岁币,金仅还宋燕、蓟(今天津蓟县)等四州。宣和七年,金军攻宋(参见宋金战争),逼近太原。赵佶禅位其子赵桓(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金军攻宋东京(今河南开封)不克,恐宋援军断其归路,接受宋割中山(今河北定州)等三镇及赔款条件后匆匆撤军。赵桓不修战备,当年秋金军再度大举攻宋,十一月破东京,徽、钦二帝降金,宋亡(参见金灭北宋东京之战)。徽宗第九子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南)称帝,重建宋朝,史称南宋,称已亡之宋为北宋。

宋高宗即位之初,纳

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李纲等建策,实行重整军备,控制两河(黄河、淮河),固守长江,伺机反攻的抗金战略,但很快即转为执行退避妥协、委屈求和的方针,将朝廷迁至扬州(今属江苏)。金未经决战轻易亡宋,遂恃其强大骑兵优势,采取正面进攻、猛打穷追战略,乘胜南攻,企图一举再灭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第一次攻宋,因东京留守宗泽坚守东京,黄河北又有大量抗金军民,不敢深入(参见东京之战)。二年二次攻宋,进至长江,因缺乏渡江准备撤军。赵构由扬州退至临安(今杭州),准备放弃中原,退守长江。三年三次攻宋,因预有准备,迅速渡过长江,下建康(今南京),破临安,占明州(治今浙江宁波南),至昌国(今浙江定海),赵构乘船逃至海上。金军孤军深入,处处受敌,难以持久,退军长江时,被浙西制置使韩世忠重创于黄天荡(今南京东北),几被全歼(参见黄天荡之战)。金军三次攻宋均未能消灭宋军主力,且损失甚大,遂改变战略部署为东守西攻,正面取守势,利用降官刘豫在中原建立傀儡政权齐国,使其对抗两淮宋军,作为缓冲区,集中兵力进攻川、陕。企图打开蜀口,夺取两川(今四川)控制长江上游,以便尔后顺流东下,略取江南。战争重点遂由江淮移至川、陕。宋对此已有预见,川陕宣抚处置使张浚先发制人,发动进攻,但在富平(今陕西富平北)被金将完颜娄室击败,金军损失亦大(参见富平之战)。绍兴元年至四年(1131—1134年),金军在和尚原(今陕西宝鸡西南)(参见和尚原之战)、饶凤关(今陕西石泉西北)(参见饶凤关之战)、仙人关(今甘肃徽县东南)(参见仙人关之战)等地遭秦风路经略使吴玠军顽强抗击,大败而归。金军重

点进攻西翼失败。此时,南宋政局已渐稳定,于是整饬军备,建立了川陕、荆湖及江淮三个战区,分兵防守,互相支援。而金军“南犯淮,西犯蜀,生还者少”(《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43),战略形势开始转变。四年,名将岳飞率军攻刘豫,收复了襄阳(今属湖北襄樊)及所属六郡,获宋金战争以来反攻作战的第一次胜利(参见岳飞收复襄阳六郡之战)。当年秋,金、齐联合攻宋,东在承州(治今江苏高邮),西在庐州(今合肥),分别为韩世忠、岳飞军击败,又值金太宗完颜晟病危,金全线撤退,淮南地为宋收复。此际宋军已具有组织局部攻势作战之能力。六年,宋军攻齐,收复了商、虢(今陕西商县、河南卢氏)二州。刘豫求援遭金拒绝,征30万人攻宋失败。七年,金熙宗完颜亶废刘豫取消齐政仪。九年,在权相秦桧等活动下宋金议和,宋向金称臣纳贡,金归还刘豫原辖陕豫地区。但当年金发生政变,完颜宗弼消灭主和

派挞懒(即完颜昌)等,败盟攻宋,复占陕豫,并继续进军淮南。新任东京副留守刘锜、知府陈规在顺昌(今安徽阜阳)击退宗弼(参见顺昌之战);金将撒离喝部在陕西扶风等地亦连续受挫;湖北、京西路宣抚使岳飞则率军由襄、鄂进军中原,连克颍昌、陈州、郑州(今河南许昌、淮阳、郑州)及洛阳等地。宗弼企图扭转不利形势,乘岳飞军分兵略地之机,率精骑奔袭岳飞所在郾城(今属河

南),被岳飞军击退(参见郾城之战),再攻颍昌,又被歼过半。岳飞乘胜追击。当先头部队进至朱仙镇(今河南开封县西南)时,岳飞渗入金军后方之游击军,已与各地抗金民众联合,发展至40万,形势对宋极为有利。岳飞上表请求全线反攻,而赵构却下令全线撤军。韩世忠、张浚先撤,岳飞军形成孤军突出,又接连收到12道命令班师的金字牌,被迫退军,收复之中原各州,复为金有。为防止岳飞主战破坏和议,于十一年以“莫须有”罪名将其处死。当年签订了“绍兴和议”,宋仍向金称臣纳贡,双方以淮水及大散关(今宝鸡西南)为界,割唐(今河南唐河)、邓(今屑河南)二州及商、秦(治今甘肃天水市)之半予金。此时金军精锐几乎丧失殆尽,已无力再发动大规模进攻,双方形成相对均势,和平对峙20年。金海陵王完颜亮政变即位后,于三十一年四路攻宋,大败于胶西(今山东胶县)陈家岛(一说唐岛)及采石(今安徽马鞍山西南)等地(参见陈家岛海战、采石之战),海陵王亦为部将杀死。三十二年,宋高宗禅位于太子赵眘(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宋军攻金,败于符离集(今安徽宿州)。次年宋金再订和约:将君臣关系改为叔侄关系,岁币减少10万。双方又维持和平30年。开禧二年(1206年),宋平章军国事韩侘胄率军大举攻金,遭反击后全线溃退(韩侂胄攻金之战参见)。宋金重订和约,年增岁币10万。

此时,铁木真已统一蒙古各部(参见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之战),自称成吉思汗,建蒙古国。金战略部署南重北轻,主要兵力备宋,认为凭借所筑界壕即可遏止蒙古军南进。成吉思汗乘宋金作战、无暇北顾之机,

连攻西夏,迫其求和,解侧翼威胁后,于蒙(元)太祖六年(1211年)开始攻金(参见蒙金战争)。五年内连续攻占西京(今山西大同)、中都(今北京)(参见中都之战)、北京(今内蒙古宁城西北大明城)(参见中都之战),并在野狐岭(今河北万全西北)大败金军主力。金迁都南京(今河南开封)。十二年,成吉思汗率主力西征(参见蒙古第一次西征),留一部兵力由太师木华黎指挥继续攻金。西征蒙军转战8年,灭花剌子模(今中亚阿富汗、伊朗等地),攻入斡罗思(今俄罗斯)后返回。在此期间,金重点防守秦

陇及河南,木华黎亦改变以破坏敌方战争潜力为目的的方针,逐步蚕食南进,派军戍守既占地区,已控制了山东、河北及山西北部。二十二年灭西夏(参见蒙古灭西夏之战),成吉思汗病死军中。太宗窝阔台依成吉思汗遗命,令拖雷率军避开潼关(今陕西潼关东北),强行假道南宋,迂回至金军后方,窝阔台自率主力渡河南下与拖雷会师,在三峰山(今河南禹县西南)歼灭金军大部,进围南京(参见三峰山之战)。金哀宗完颜守绪先逃归德(今河南商丘县南),再逃蔡州(今河南汝南)。宋理宗赵昀拒绝金求和,应蒙古约,派军联合攻金。太宗六年(1234年)初,蔡州破,哀宗自杀,金亡(参见蔡州之战)。

金亡后,宋理宗乘蒙军北撤,派军收复三京(西京洛阳、东京开封、南京商丘南)。蒙军反击,宋军失败(参见蒙宋战争)。为防御蒙军,宋沿袭抗金部署,沿淮水至利州(今四川广元),建三战区,分别控制扬州、襄樊、蜀口三战略要点,以长江为第二防线,控精锐部队于建康为战略机动部队。窝阔台令部将拔都二次西征(参见蒙古第二次西征),唐古东攻高丽,自己指挥军队,采用广正面、大纵深的掠夺破坏和迂回包围战略,三路攻宋,重点置于川陕(参见窝阔台攻宋之战)。东、中路受挫,西路破成都。十三年窝阔台死,蒙军大规模攻宋作战暂停.二次西征军亦在进至孛烈儿(今波兰)后返回。宋将余玠、孟珙等乘机在四川依江据山修建丁以钧鱼城(今四川合川东)为中心的山城防御体系(参见余玠防蜀之战)。宪宗蒙哥改全面进攻为“绕道西南,攻其腹背”战略(参见蒙哥攻宋之战),命宗王忽必烈进军大理国(辖今云南及四川西南部)。同时又令拖雷第六子旭烈兀三次西征(参见蒙古第三次西征之战)。宪宗四年(1254年)蒙灭大理(参见忽必灭大理之战)。七至九年,再次大举攻宋:蒙哥自率主力攻蜀,一部兵力攻襄樊。两路均遭顽强抗击。蒙哥在钓鱼城负伤死,蒙军全线撤退(参见钓鱼城之战)。宋蒙形成相持。西征军击降木剌夷(今伊朗境)、报达(今巴格达)。蒙古内部展开争位之战(参见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之战)。元世祖忽必烈平定反对势力后,攻蜀仍无进展。于是改变战略主要方向,实施中间突破,“先攻襄阳,撤其捍蔽”(参见忽必烈灭宋之战)。因襄樊防守坚固,对其采用围困战法。至元八年(1264年),蒙古改国号为元。十年,襄樊被元军攻占(参见襄樊之战)。次年,元军浮汉入江,连破

郢、鄂(今湖北钟祥、武汉武昌)及建康、扬州,元军统帅伯颜先后在阳逻堡(今武汉东)(参见鄂州之战)、丁家洲(今安徽铜陵北长江中)(参见丁家洲之战)、焦山(今江苏镇江东)(参见焦山之战)歼灭

宋军主力,形势急转直下,十三年南宋朝廷投降。十六年,元军在崖山(今广东新会南)歼灭最后一支残存宋军,礼部侍郎陆秀夫背小皇帝赵昺投海,南宋亡(参见厓山海战)。元朝统一中国。

元灭南宋后,诸王乃颜、哈丹等叛,经几十年的断续作战,方完全平定(参见元灭纳颜之战、元平海都之战)。十一年至十八年,元军曾两次进攻日本,均告失败(参见元第一次攻日本之战、元第二次攻日本之战)。十九年至二十九年间,还曾进攻安南、缅国、占城(今越南南部)、瓜哇,皆在遭受损失后撤军(参见元攻占城之战、元第一次攻安南之战、元第二次攻安南之战)。元末爆发的红巾军农民起义,给元王朝以沉重打击(参见元末农民起义)。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元朝为明所灭。此前,曾发生数百次农民起义,如金的、八字军抗金起义、红袄巾抗金起义、德寿起义,宋的方腊起义、范汝为起义、钟相、杨幺起义,元的陈吊眼起义、钟明亮起义等,但先后均被镇压。

点评:北宋建国至元灭的409年中,共发生较大的作战750余次。步兵抗击骑兵,成为这时期的主要作战形式。骑兵的分进合击、迂回包围、穿插渗透、闪击奔袭以及连续突击、跟踪穷追等,成为常用战法。辽军以轻装骑兵为主,尚带有草原骑兵作战特色,对设防坚城常分兵抄截,避免强攻,使其孤立无援;对野战敌阵,则在切断其援军及后方交通后,进行机动进攻,“敌阵不动,亦不力战”,“俟退而乘之”(《辽史·兵卫志》)。西夏惯于步骑协同,以重甲骑兵组成中原传统方阵,称“铁骑”(铁鹞子)。“遇战,则先出铁骑突阵,阵乱则冲击之,步兵挟骑以进”(《宋史·夏国传下》)。金军在建国初期尚保留草原骑兵习惯,与南宋作战时,有所发展。为提高进攻速度,增加突击力量,以多梯队逐次进入战斗,“更进迭退”,并强调队形严整。决战时,先以两翼轻骑(拐子马)进行包围,再以亲军组成的重甲骑兵(铁浮屠)由正面投入战斗,实施中间突破。但在指导思想上,歼敌有生力量的企图不强。蒙古骑兵在成吉思汗时,战略战术均发展至空前高度:主张集中兵力打歼灭战,每战仅攻一、二要害目标,避免两面作战,力求全歼敌人。为此,强调迂回包围和追击。创造了广正面进攻战法,以一基本战略单位——土绵(万户)为一路,多路并进,正面有时竟达数百里。既便于侧击、包围敌人,又使敌人难以包围自己。还首创疏散与密集队形结合,诱敌进攻、合击歼之的“拉瓦战法”(亦称口袋战术),即在广正面上,部署小分队组成的疏散弧形队形于前,把密集队形的主力控制于侧、后;以小分队轮番

射箭或冲击,激敌进攻,尔后以主力投入战斗,两翼小分队迅速合为密集队形,由两侧或敌后进行向心突击。还千方调动敌人,力求在运动中以闪击、突袭歼灭敌人,以充分发挥骑兵大兵团的特长和优势。对设防城寨,先破坏面,再夺点,以烧杀摧毁城寨四周乡镇,使城寨变为孤立死城,再迫其投降。如不降,则以火攻、水攻、地道及集中砲兵轰击等战法强攻,或进行围困。此外,设伏诱敌,围三缺一等,亦为其惯用战术。窝阔台、蒙哥等,对集中兵力,运动歼敌等原则运用欠佳。更由于南宋境内多河渠山地,难以实施广正面进攻,骑兵大兵团优势不能充分发挥。加之南宋军抗击骑兵的战略战术亦有所发展,而蒙古军的残酷屠杀又必然引起人民激烈反抗,所以短时期内可横扫欧亚大陆的蒙古骑兵,却在经过40余年的战争后,才击灭南宋。两宋抗击骑兵的战略,为消极防御。北宋在宋辽边境修塘泺水障,在宋夏边境筑堡寨堑壕,腹心地区则加强城防工事。南宋则利用江淮水系、川陕山城抗击金、蒙骑兵,创造一些行之有效的以步制骑战法。如在顺昌之战、柘槔之战、郾城之战等作战中,刘锜、杨存中、岳飞等人,集中使用长枪、大斧和麻札刀等砍剌战马;和尚原之战、仙人关之战、剡家湾之战时,吴璘、吴玠等以番休、轮战、驻矢队、垒阵法等防守山地,均曾击败金军骑兵兵团。尤其是岳飞,不受当时战略思想束缚,主张进攻战略,并组织多次成功的反击作战,在当时是极为突出的。因抗击骑兵和攻守城垒战斗增多,

强弩、砲兵有较大发展,出现了射程数百米的床弩、同时发射多箭的斗子弩、发射攀城用踏蹶箭的三弓弩和轻便有力的神臂弓、克敌弓等;出现了发射百余斤重石弹的十三梢炮,创造了改拉力抛射为重力抛射的新型襄阳孢,并多集中使用,组成兵群。更为突出的是火器使用于战争。不仅有了燃烧性和爆炸性火器,如火球、飞火枪、震天雷等,而且出现了金属火铳,组成了火器部队,并产生了类似现代火力准备的步炮协同战术.这一切均对战争的发展影响甚大。

辽宋夏金元时期

山东省惠民县大年陈镇中学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 七年级历史第二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3分,计60分) 1. 毛泽东《沁园春﹒雪》中说:“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其中“宋祖”和“一代天骄”分别是() A.赵匡胤和铁木真 B.赵匡胤和忽必烈 C.赵构和铁木真 D.赵构和忽必烈 2.刚上完历史课,小明把一件黄色的夹克衫披在小亮的身上,同学们笑了,说:“你要政变啊!”你能判断出同学们说的是历史上的哪一幕吗( ) A.靖康之变 B.陈桥驿兵变 C.玄武门之变 D.葵丘会盟 3.“(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苏辙《栾城集》)出现该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融合加强 B.宋辽边境开设榷场C.宋辽订立澶渊之盟 D.岳家军的抵抗4.“兴东北,建大金。占辽朝,灭北宋。战南宋,归元兵。”此三字经概括了下列哪一民族的兴起与建立政权的历史 ( )A.契丹 B.蒙古 C.党项 D.女真 5.金庸武侠小说著《射雕英雄传》讲述的是发生在南宋时期的故事,其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全真七子之一的丘处机这两个未出世的孩子分别取名:郭靖和杨康。并各赠一剑。丘处机此举是让孩子们勿忘国耻,根据所学推断当时的国耻是指() A.澶渊之盟 B.靖康之变 C.宋金和议 D.南宋灭亡 6.南宋著的抗金领,他所率的军队作战勇敢所向无敌,但他最后却遭臣诬,以莫须有的罪被杀害。后来,的冤狱得以平。在他墓门上一副联:青山有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就是() A.寇准 B.岳飞 C.文天祥 D.李自成 7.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下面对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局面示意正确的是() A.B.C D. 8.“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绿绿的草原,这是我的家。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天堂》这首歌曲深情表达了蒙古族歌手腾格尔对家乡的赞美。历史上蒙古族曾经建立了疆域空前辽阔的大元王朝,其建立者是 ( ) A.成吉思汗 B.忽必烈C.努尔哈赤 D.阿保机 9.据史料记载,我国古代某一制度“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据此判断这一制度是( ) A.行省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科举制 10.“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是北宋王安石的诗句,它隐含的科技发明是() A.造纸术 B.指南针 C.印刷术 D.火药 11. 某同学选用如下图片进行研究性学习。他确立的研究主题应是()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4(宋辽夏金元)

中国古代是名词解释4(宋辽夏金元): 7、宋(辽、西夏、金)元 杯酒释兵权 宋太祖赵匡胤在建立宋朝后,为了防止握有重兵的武将叛乱,危及自己的统治,与赵普商量,?决定削夺大将的兵权。961年初秋的一天,宋太祖召集石守信等大将宴饮,在酒席上用劝导的方式,以高官厚禄为条件,解除了诸大将的兵权。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杯酒释兵权”。 雍熙北伐 986年(雍熙三年),宋军再度分兵三路北伐。最初,宋中、西两路进军顺利,收复了不少地方。但随后宋东路军在岐沟关(今河北涿州市西南)被契丹主力打败。宋太宗急令宋军撤退,并命潘美、杨业统率的西路军护送百姓内迁。杨业孤军奋战,最后负伤被俘,绝食三日,壮烈牺牲。通过高梁河与岐沟关两次决战,契丹在军事上掌握了极大的优势。 庆历新政 北宋仁宗庆历年间的政治改革。宋初以来,大地主兼并土地日益剧烈,景佑以后,宋夏战争爆发,加以契丹渝盟,军费与岁币增加,农民负担加重。庆历时,各地陆续发生农民起义。统治阶级部分人士为克服危机,相继提出改革意见。庆历三年(1043)八月,范仲淹任参知政事,富弼为枢密副使。九月,他们提出十项改革方案: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疏上,大部都被仁宗采纳,颁行全国,号称“新政”。但因新政限制大官僚大地主特权,实行时遇到强烈反对,不久即罢。 王安石变法 宋神宗时的政治改革。北宋中期,土地兼并日益严重,阶级矛盾尖锐;政府开支浩大,财政十分困难;同时辽和西夏威胁着北宋的安全。为了摆脱面临的危机,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变法的主要内容有: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和保甲法。新法推行几十年,使农业生产有所发展,政府收入增加,军事力量也有所增强。变法最后遭到官僚大地主反对而失败。 元祐更化 北宋哲宗元祐年间废除熙宁、元丰时新法的事件。元丰八年(1085),神宗死,子煦(哲宗)继位,年幼,祖母宣仁太后高氏垂帘听政,陆续起用司马光、吕公著、范纯仁、吕大防等,废除神宗与王安石推行的大部分新法。贬黜熙拧、元丰时用事诸臣,停止使用王安石《三经新义》为科举考试的根据,修改熙宁、元丰时史官记录,重新编纂《神宗实录》。此外,还将神宗时所取米脂等四寨还给西夏。 澶渊之盟 1004年辽圣宗、萧太后率兵二十万大举南侵。北宋真宗在宰相寇准等人的促使下亲临前线澶州(今河南濮阳),宋军士气大振;而辽初战不利,统帅萧挞览阵亡,又有后顾之忧,于是宋辽双方议和: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输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辽以白河沟为界。澶渊之盟的缔结,是宋辽双方力量均势下的产物,此后双方停止战争,和平往来100年之久,宋辽边境得以安定,双方生产都有恢复和发展。 宋夏和议 宋仁宗时期,北宋与西夏不断发生战争,长期的交战给双方都带来很大损失,于是在庆历四年(1044年),双方订立庆历和议。和议规定:元昊取消帝号,接受宋朝册封;宋方每年给西夏银七万二千两,绢十五万三千匹,茶三万斤;开放双方边境贸易等。从次,宋夏间战争减少,维持对峙局面。 靖康之变 宋代钦宗靖康年间金灭北宋的事件。靖康元年(1126)正月,金军南下,渡过黄河,直抵北宋东京开封城。宋钦宗派使者赴金营求和。金军提出:宋须交金500万两、银5000万两、牛马骡各1万头匹、驼1000头、杂色缎100万匹、绢帛100万匹;割让太原、中山(今河北定州)、河间三镇(称三镇,即包括其所属州县);尊金帝为伯父;以宋亲王、宰相作人质,送金军北渡黄河,才许议和。金军攻城,宋守军多次击退金军。但宋钦宗仍继续与金议和,答应了金赔款和割地的要求。金撤军北归。同年八月,金军再次南侵。闰十一月初,东京城破。宋钦宗亲赴金营,献上降表。从十二月起,金军大肆搜刮宋廷的府库及官、民户的金银钱帛。次年四月,金军俘徽、钦二帝和后妃、皇子、宗室贵戚北撤。宋朝皇室的宝玺、舆服、法物、礼器、浑天仪等也被掠去。北宋灭亡。 开禧北伐 13世纪初,金朝北面蒙古人兴起并开始向南进逼,南宋权相韩见状想主动出兵,收复北方失地,建“盖世奇功”。他起用主战的辛弃疾等人,返封岳飞为鄂王,追论秦桧误国的罪。开禧二年(1206)北伐,史称“开禧北伐”。

辽宋夏金元时期提纲

辽宋夏金元时期【阶段特征】: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 并逐步趋向统一②元朝实现大统一,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 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速。 ②两宋民族政策以软弱为主,三次和议,岁币。③民族融合是主流,边民内迁,互市贸易。④元朝大一统,推动民族融合出现新高潮(民族迁移回族形成)。 古代科技发展出现新高峰(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发明完成与外传)。 1.蒙古政权的建立: ①铁木真是_______族杰出首领。1206年,完成蒙古统一大业,被尊称为“___________”。 ②建立_________政权,实行__________的国家体制。创制了蒙古族通行的文字 2.元朝建立 ①1271年,_________(元世祖)建立元朝,后定都_______(今北京) ②1279年,元军消灭______,__________全国。 ③忽必烈改制 内容:a政治上:效仿中原王朝,建立______制度。中央设“_________”,作为全国的___________机构;地方设“_____________”,进行有效的统治,加强_____________。西藏正式成为中国行政区域(宣政院辖地)。 b经济上:推行_________政策,设立专门管理农业的机构“____________”,编写《______________》。 意义:忽必烈改革有利于________和________,巩固和发展了我国_______国家。 ④民族上:a民族矛盾:原因:实行民族_________和_________政策; b民族融合:各族民族差异缩小,_________族出现。 原因:元朝________为中外交流和国内各民族联系交往密切。 ⑤文化上:接受______先进文化。提倡_______,中央教授______的国子学。 (1)辽、宋、西夏政权并立 1 北宋政权建立:_________年,后周大将________(宋太祖)建立宋朝,定都________,史称北宋。北宋建立后,统一了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广大地区。 2 辽政权建立:916年,__________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政权,定都上京,后改国号为_____。 3 西夏政权建立:1038年,___________族首领元昊建立西夏政权,定都兴庆。 4 民族关系 ①宋辽战争: 北宋北伐失败后,实施_____________的消极防御政策。 辽对北宋南征,1004年,辽进攻北宋,在宰相________坚决抵抗下宋真宗亲自督战,重挫辽军。 ②宋辽和议:澶渊之盟:1005年,辽、宋订立和议,其主要内容是:双方撤军,各守疆界;________每年送给_____银、绢等钱物,称为“_____”。历史上称这次和议为“_______________”。 评价:它加重了________人民的负担,但是______贯通,互市不绝,保持了一百多年相对________的局面,双方的经济和文化都呈现出_________的局面。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第6—13课知识点复习(无答案)

七下6——13课知识点 第6课北宋的政治 1、宋太祖是如何建立政权的?北宋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2.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军事上:①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政治上:在中央:; 在地方:①②___________________ 经济上:①② 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是什么? 3.宋朝多任用文臣担任要职,实行一种什么样的治国政策?该政策有何积极 作用?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

1、按建立的先后顺序排列辽、北宋、西夏、金、南宋政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两宋同时并立的是哪些政权?。 2、宋与辽、西夏、金议和的共同点是:。其中辽宋议和 史称____________,当时在位皇帝是_________。宋金和议划定的分界线是 ___________影响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是什么?主流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在大败金军主力。 巩固练习:1.郭靖和杨康是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中两个重要人物。你知道他们的名字与以下哪一事件有直接的联系() A、西夏建立 B、金灭北宋 C、澶渊之盟 D、元朝建立 2.岳飞受到人们尊敬的主要原因是() A、岳飞抗金维护了南宋的统治 B、岳飞领导的抗金斗争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 C、金军南下攻宋,使人民受到很大灾难 D、岳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 3.辽、北宋均亡于哪个政权() A、金 B、西夏 C、蒙古 D、元朝 4.岳飞在《满江红》中写道:“靖康耻,犹未雪。”其中“靖康耻”发生于() A、1115年 B、1126年 C、1127年 D、1140年 5.岳飞诗曰:"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在这里,"匈奴"是指()A.匈奴贵族 B.契丹贵族 C.党项贵族 D.女真贵族

中国古代史《第五单元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宋辽夏金元时期》高考复习资料

第五单元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 ——宋辽夏金元时期 (一)宏观掌控 总体特征: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 1、政治 (1)民族政权并立,并逐步趋向统一。(2)北宋实现了局部地区统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坚强中央集权。(3)元朝实现中国历史上的第三次大统一,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中央集权制度基本完善。元建立行省制度对全国进行有效管辖,台湾、西藏等我国周边地区正式归辖于中央政权。 2、经济 经济中心南移完成,封建制生产方式进一步向边疆地区扩展,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格局。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民族间的经济交流频繁,促进边疆地区的发展。 3、民族关系 (1)汉族政权衰微,少数民族发展迅速。(2)民族间战争一度频繁,但通过议和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局面,经济文化交流密切。(3)民族融合出现新高潮,形成新民族——回族。 4、文化 (1)古代科技发展出现新高峰,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建筑技术、科技著作和天文历法成就突出。(2)理学产生和发展。(3)宋词和元曲成就突出,书院的兴起、宋词的繁荣、市民文学出现(新特点)。 (二)微观细嚼 1、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割据局面的结束 陈桥兵变:960年赵匡胤东京北宋 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措施,“先南后北”、“先易后难”;标志是北汉被灭 2、北宋中央集权的强化 原因:吸取五代十国的经验教训 措施:①集中军权,杯酒释兵权;将禁军统领一分为三,直接对皇帝负责;设立枢密院与统领军队将帅互相牵制;实行更戍法。②集中行政权,在中央把宰相的权力 一分为三;地方上派文官做知州,设通判与知州互相牵制。③集中财权和司法权, 设转运使,司法人员由文官担任。④发展科举制度,考试分乡试、省试、殿试(成 为定制);科目减少,进士科最重要;实行糊名法 影响:积极,五代以来的藩镇割据的基础被铲除,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与安定,有利于社会发展;消极,政府机构重叠,财政开支大,军队战斗力弱,导致“冗官”、“冗 费”、“冗兵”,种下积贫积弱的祸根 3、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1)土地兼并严重:“不抑兼并”政策,“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 (2)“三冗”出现,宋仁宗时积贫积弱局面形成 (3)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不断 (4)辽、西夏的威胁 4、庆历新政(核心:整顿吏治(结果:触犯了保守派利益,改革被废止) 1043年,为摆脱统治危机,范仲淹 内容:严格官吏升迁制度;限制官僚子弟做官;加强保举和选派;裁并州县,减轻徭役;严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教学设计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教学设计Cultural teaching design in Five Dynasties, Lia o, song, Xia, Jin and Yuan Dynasties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历史是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文学家们如何书写历史,历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变。是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本教案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历史:5.8《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教案(1)(旧人教版高三) [基础知识]三大发明完成建筑技术提高沈括《梦溪笔谈》元历法与郭守敬理学教育与史学成就书院兴盛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宋词李煜苏轼柳永辛弃疾李清照陆游市民文学元曲与关汉卿 [基本理论] 1.指出四大发明是我国成为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2.指出这一时期我国科技成就为世界领先,培养学生致力科技文化振兴中华的情操; 3.介绍古代传统文化,让学生感受其魅力,并指出这些文化由各民族共同或学习中分别创造。 [能力培养] 1.文化的发展是以经济政治的发展为前提的,通过分析文

化繁荣的原因,促使学生理解上述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 问题的能力; 2.通过讲述各项科技成就对世界文明史的影响,培养学生 中外史对比的能力和意识; 3.讨论分析这一时期文化的时代特征,提高学生概括和分 析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理学;文化繁荣的原因及其特点、历史地位。 [教具教法]资料,图片,学生结合语文课准备的资料,讲述,评价,讨论。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由同学概述宋元文化繁荣的原因,教师归纳。 一是两宋时期的经济是在隋唐盛世的基础上继续发展起来的,南方超过了北方,是中国封建经济的最高阶段,仍处于世界领先 地位,经济的高度发展是文化繁荣的前提;二是北宋结束了五代 十国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使中原和南方相对 安定;三是少数民族政权对立,民族融合加强,各地各民族间的 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是主流,各族人民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进步;四是我国先进文化传播世界各地,我国同时地吸收了外来文化,丰富了本民族文化;五是这一时期 的文化繁荣是建立在隋唐文化成果的基础上的。 一.科学技术。 1.三大发明完成和发展。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提纲总结完整版999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 一、政权分立 二、北宋巩固政权措施: 政治措施:国策:重文轻武 中央:用分事化权办法,削弱相权 掌控军权:收兵权,控制军队,调换将领,定期换防 地方:文臣任地方官,知州与通判相互制约 设转运使,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意义:加强中央集权,强化皇权。 两宋经济发展: 农业 1、引进占城稻 2、水稻产量居粮食首位 3、苏湖熟,天下足(苏州,湖州);太湖流域成为重要粮仓 4、棉花茶树等经济作物种植区扩大 5、复种技术得到推广 手工业 1、南方丝织业超过北方,海南岛拥有先进的棉纺织工具 2、制瓷业发达:瓷都景德镇,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中心 3、造船业世界领先,南宋配指南针 商业 国内贸易:1、商业城市繁荣坊市交错,出现早市夜市,娱乐场所“瓦子”,“勾栏”。 2、草市、市镇兴起 3、纸币出现(北宋四川出现世界最早纸币“交子”) 4、经济重心唐中期开始南移,南宋完成南移。 海外贸易: 1、开设蕃坊、蕃市、蕃学 2、设置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3、广州、泉州成为世界大商港 4、外贸范围广 思想控制: 措施:改革发展科举制 表现:增加录取名额,授官从优从速 作用:形成读书风气,提高社会文化素养,造就宋文治局面 文化科技: 文化成果: 豪放派苏轼代表著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婉约派李清照代表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声声慢·寻寻觅觅》 辛弃疾代表作《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倾吐国家分裂悲痛之情

司马光《资治通鉴》是记录战国到五代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科技成果: 活字印刷术:北宋平民毕昇发明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术(沈括《梦溪笔谈》记载) 影响:促进知识传播和世界文明的发展 指南针:北宋指南针开始运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经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影响:为环球航行和新大陆的发现提供重要条件。 火药:唐末开始应用于军事,宋元广泛用于战争(突火枪),13、14世纪传入阿拉伯和欧 影响:推动欧洲社会改革 民族关系: 战争:(战争性质:兄弟之争,民族战争) 澶州之战:宋打退辽军订立澶渊之盟 郾城大捷:岳飞抗金 议和: 1、辽宋 ----澶渊之盟 评价: 消极:①岁币增加百姓负担 积极:②保持和平局面,促进辽宋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宋夏和约 内容:①元昊向宋称臣;②宋给西夏岁币 作用:宋夏边境贸易兴旺。 3、宋金和议:南宋对金称臣,给金送岁币 影响:宋金对峙局面形成。(东至淮水,西至大散关) 元朝统治 一、蒙古和元朝建立(成吉思汗蒙古族政治家、军事家) 1、蒙古建立:1206年,“成吉思汗”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 2、元建立:1271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大都。灭亡南宋实现全国统一 元朝地位: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统一王朝,是我国疆域最大王朝 二、元朝巩固统一措施: 政治措施:确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设中书省,掌管全国行政;枢密院掌管军事,御史台掌管监察。 地方:内地:设行省制度,省下设路、府、州、县 边疆:西藏:设宣政院管理西藏,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 西域(新疆):北庭都元帅府管理西域 东南: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台湾),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正式建立行政机构 民族关系: 民族政策: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实行四等人制 民族融合表现:汉人外迁边疆,少数民族内迁与汉杂居,回族形成 作用:促进社会进步和民族融合,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文化:元朝元曲代表人物关汉卿著作《窦娥冤》鞭挞社会黑暗势力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知识点复习总结+综合测试

第二单元综合测试【时空坐标】 【知识框架】

【重点归纳】 1.比较唐朝与宋朝处理民族关系的不同 项目唐朝宋朝 民族关系①通过战争,安定边疆,如打败 东突厥。②设置机构,加强管 理,如安西、北庭都护府和黑 水、渤海都督府。③册封爵位, 促进友谊,如册封怀仁可汗、云 南王、渤海郡王等。④实行“和 亲”,永结盟好,如文成公主、 金城公主入藏等 ①在与少数民族的战争中,始终 处于劣势。②以议和、送岁币换 取苟且偷安。③两宋都被少数民 族政权攻灭 原因唐朝制度先进,国力强盛,少数 民族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唐朝统 治者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宋朝推行重文轻武政策,造成宋 朝军事的衰弱局面。封建统治者 不思进取,朝廷中投降派占优 势,抵抗派受压制。受中原先进 生产方式影响,边疆少数民族逐 渐封建化,实力上升 影响唐朝加强了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 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少数民 族经济文化发展,也促进了唐朝 经济文化的繁荣 宋朝助长了少数民族首领南下掠 夺的欲望,加重了财政负担,造 成积贫积弱局面 2.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大致阶段、原因及表现 阶段原因表现东汉末年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①南方地区的经济地位日益重要,农

基础训练 1.(2019·山东菏泽中考)宋太祖曾说:“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 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下列措施中最符合这一治国理念的是(A ) A.派文臣担任地方知州 B.在边境重地设立藩镇节度使 C.分化相权,强化君权 D.将地方精锐选入禁军,以强干弱枝 2.(2019·山西中考)历史上的民族交往与交融,促进了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下列古诗词中的“胡”所指的少数民族分别是(B) A C.吐蕃、女真D.吐蕃、契丹 3.(2019·山东泰安中考)“苏湖熟,天下足”“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反映的经济现象是 (D)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复习提纲 (1)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宋朝经济发展原因

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了宋代最后完成,江南在农业、手工业、商业方面都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原因是什么?从唐朝中晚期到五代、宋朝,南方战乱较少,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那里的劳动人手;南方自然条件的变化(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迁移上册江南地区的开发。),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 (1)岳飞:北上抗金,表现出为了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不怕牺牲的精神。军纪严明,廉洁正直,不计较个人得失等。 (2)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顽强的毅力,勇敢的战斗精神,远大的抱负等等。(3)文天祥:拒绝降元,坚贞不屈的崇高气节。 (4)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具有创新精神。 民族融合篇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开始,中经隋、唐、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到元朝时,民族融合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元朝的民族融合,是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进而提问,分析元朝的民族融合表现在哪些方面?元朝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的原因是什么?有何影响? 表现:元朝民族融合的发展表现在四个方面:汉族人民开发边疆;边疆各族迁入内地,同汉族等杂居相处;契丹、女真等族与汉族的融合;回族开始形成。原因: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 影响:民族融合又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 议和篇 第二单元涉及到的议和有哪些?有何影响?请同学们在小组内研究后归纳 1.辽宋议和:宋军打退辽军后议和。宋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 2.宋与西夏议和: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西夏积

极吸取中原文化。3.宋金和议:南宋向金称臣,给金岁币,双方在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1、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的是什么朝代:北宋。 2、采取重文轻武治国政策的是什么朝代:北宋。 3、与宋朝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有哪些:辽、西夏、金等。 4、占据江南,与金形成南北对峙局面的是什么朝代;南宋。 5、元朝是哪个民族建立的:蒙古族。 1、“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的典故都与哪一历史人物有关;赵匡胤。 2、北宋的政治有什么突出特点是:重文轻武。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3、北宋建立于何时,建立者是谁,都城在哪里:960年、赵匡胤(宋太祖)、开封。 4、赵匡胤是通过哪次兵变篡夺哪一政权建立北宋的:陈桥兵变、后周。 5、宋朝建立时,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出现什么趋势:统一趋势。 6、宋初统治者制定的统一方针是什么:先南后北。 7、结束了中原和南方分裂割据局面的宋朝皇帝是谁: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 8、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有何意义? 措施:(一)军事方面: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 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二)行政方面:(1)在中央:采用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2)在地方:①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②频繁调动州县长官,知州三年一换,在各州府设通判;③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④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意义:通过上述措施,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9、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目的是什么: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对皇权构成威胁。 10、宋朝重文轻武政策表现在哪些方面:①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宋太宗时)。 ②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11、宋朝改革和发展科举制的措施有哪些:①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 ②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12、宋朝改革和发展科举制有何长远影响:①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②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13、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

中国历史知识线索之宋辽夏金元史

中国历史知识线索 宋辽夏金元史 从960年北宋建立到1368年元灭亡、明建立,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时期。 宋史(960——1276年) 一、北宋(960年,陈桥驿兵变——1127年靖康之变)的建立和统一之路 宋太祖、太宗两朝是北宋初期。 1、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建国号宋,定都开封,年号建隆; ↓ 2、平定李筠、李重进(二人为后周大将)的叛乱; ↓ 3、963年,平定荆南(南平); ↓ 4、965年,消灭后蜀; ↓ 5、971年,后汉降宋; ↓ 6、975年,灭南唐; ↓ 7、978年,吴越献地,降。至此北宋消灭南方割据政权; ↓ 8、979年,太宗亲征,灭北汉,之后发动征辽战争。986年,高粱河之战、雍熙北伐 1、“杯酒释兵权”,把全国武装的最高统帅权收到皇帝手中; 2、撤销殿前都检点,设“三衙”,即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兵司和 殿前司统领禁军; 集军权 3、按照“守内虚外”的政策进行军事部署,将全国军队分为禁 军、厢军、乡兵、蕃兵四类; 4、确立养兵募兵制度; 集权措施 1、分割宰相权力,设参知政事为付相分割宰相行政权,设枢密 院掌管军事以分割宰相军权,设户部、盐铁、度支三司分割 宰相财政权; 集行政权 2、削弱郡县长官权力,设通判监督知州; 3、官、职、差遣分离; 4、改革科举制度,严格考试程序,选拔人才; 集财政权:中央“制钱谷”,各地设转运使把财政收入运到指定地点; 集司法权:设提点刑狱一职,主管地方司法; 评价:1、对于解除藩镇分裂割据,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作用,并在客观上促进了当时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2、随着时间推演,造成“三冗二积”的不良局面; 三、北宋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变革【社会变革是重点】 宋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四朝是北宋中期。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复习提纲 新人教版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 6课北宋的政治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建立:_960_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 _陈桥驿发动兵变(“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 ,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 ,以 _开封 _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 _ 宋太祖 _。 2、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3、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军事上:解除禁军将领的 _兵权 , 牢牢地控制了军队。控制对军队的调动 , 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2)政治上:中央:宋太祖为防止 _宰相 _权力过大,采取 _分化事权 _的办法, 削弱相权。地方:派 _文臣 _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在各州府设置 _通判 _,以分知州的权力。 (3)经济上: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除留部分用作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在地方设置 _转运使 _,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4、意义: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二、重文轻武政策 1、目的: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2、表现:宋太祖有意重用 _文臣 _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 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4、影响:积极: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弊端:导致军队的战斗力减弱;官吏冗多,人浮于事,导致办事效率下降,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第 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1、契丹族: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辽政权,都城在上京临潢府。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 国力不断增强。 2、党项族: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创制西夏文字。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1、和:宋太祖晚期,北宋与辽保持友好关系,双方互通使节。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知识点总结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知识点总 结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6课北宋的政治 一、北宋建立 1.时间:960年 2.人物:宋太祖赵匡胤 3.都城:开封(汴梁、汴京) 4.事件: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二、北宋的统一 1.方针:先南后北 2.结果:统一了南方和中原地区 3.实质:局部统一 三、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一)措施: 1.军事方面:目的:消除武将专权的积弊 (1)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杯酒释兵权”) (2)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3)经常调换军队将领 2.政治方面: (1)在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目的:防止宰相权力过大) (2)在地方:分散、削弱地方官的权利(目的: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①派文臣担任知州,三年一换 ②各州府设置通判,分散知州的权力 ③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税收由中央掌控(经济) ④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经济) (二)影响: 1.利:加强了中央集权与皇权 2.弊: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同时使北宋的官僚机构越来越臃肿。 四、重文轻武的政策 1.目的:防止武将跋扈 2.措施: (1)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2)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 (3)逐渐形成文官统兵的格局 (4)注重发展文教,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3.影响: (1)积极: ①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②在全国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文化素养,为宋朝科技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2)消极:导致军队的战斗力减弱、办事效率下降,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一、契丹族 1.兴起:隋唐时期、北方、游牧 2.建立政权:10世纪初(916年),耶律阿保机,定都上京临潢府,称契丹或辽。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教案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教案 第10 课辽夏金元的统治 编制:孟老师日期:2019.8 一、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材分析 教材的前半部分按时序描述辽、西夏、金、元政权的兴起和发展过程,后半部分介绍了元代的制度建立和民族关系,主要包括中书省、宣政院、行省制、四等人制以及蒙古民族和回族的形成等内容。与辽、西夏金政权相比,元建立了以蒙古族为主导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体。从元中央到地方的机构设置中,既能看到元代时唐宋时期中央机构的基本沿袭,也能发现对蒙古民族习俗的延续和地方管理制度的创新。元的建立,既是蒙古族军事力量胜利的成果也是各民族政权并立之下长期民族交融的结果。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掌握了一些基础知识,如辽夏金元政权的政权更迭和制度建设,但缺少对上述史实的具体分析和深入理解,易把这一时期的南北对峙格局错误地理解成北方民族对汉族政权的“侵略”和“压迫”。 四、教学目标 1.通过绘制时间轴的形式让学生知道契丹、党项、女真蒙古族在政权建立前后的发展历程,并在此基础上简述各民族政权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人物重大事件及其意义。 2.通过表格梳理和史料解读,能明确区分辽政权的南北面官制、西夏的汉藩二套制、金政权的猛安谋克制;结合地图和文字史料,概括元行省制、四等人制等基本内容。 3.在掌握史实的基础上,对辽、西夏、金统治区内“因俗而治”政策进行合理的师评价,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认识辽、西夏、金、元诸政权和汉民族相互交融,共同推动统一多民间南方经济族国家发展。 【教学难点】:理解辽、西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的建设。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主题 北方政权在巩固统治的过程中皆采取了“因俗而治”的政策,推动了边疆地区的民族交融,为元及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过程 导入 问是学生活动:观察《中国历史纪年表(隋至清)》,出本课的时间轴,概括这一时 其对此期的政权更迭与其他时期相比有怎样突出的特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知识点总结学习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武阳中学)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6课北宋的政治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北宋的建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陈桥驿兵变的典故黄袍加身)★★,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北宋的局部统一: 背景:宋朝建立时,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已出现统一的趋势。 过程: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控制兵权:1、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杯酒释兵权)。(军事上) 2、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军事上) 3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军事上) 削弱相权:在中央,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政治上) 控制地方:1、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政治上) 2、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政治上) 3、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政治上) 4、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经济财政上) 5、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经济财政上) 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目的: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措施: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措施:宋初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意义: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重文轻武的政策实施的影响: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导学案(无答案)

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 【目标素养】 1.掌握辽、夏、金、元的统治情况,认识到少数民族对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了解蒙古的崛起、元朝的行省制度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等史实,认识到加强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学法指导】 1、学材准备:课本页、导学案、地图册、双色笔 2、学习流程

【学习目标】 基础目标:1、了解辽夏金元政权的建立、发展的史实。 2、掌握辽夏金元民族交融的原因、主要表现和影响。 提升目标:理解辽夏金元的制度建设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导学流程】 自主学习成果记录 仔细阅读课文部分,根据问题提示进行勾画、标注,严禁整段勾画,会的问题在后面的()画√;不会或不清楚的在()内画ⅹ 名词解释: 1、全面认识南、北面官的设置:(1)内容南面官由汉人和契丹人担任,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由契丹人担任,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2)原因:辽统治下的各民族发展水平和生活方式不同。(3)实质:这是一种民族分治制度,但本质上是阶级统治。(4)特点: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实行双规管理。 2、四时捺钵:契丹语、是契丹国君主出行时的行宫。契丹皇帝一年四季巡幸于四捺钵之间,政务皆在捺钵中处理,其实际上是契丹国的政治中心。 3、“大定之治”:大定之治是指金朝在金世宗完颜雍在位期间出现的短暂稳定繁荣的局面。完颜雍在位期间对内励精图治,革除弊政;重用汉族知识分子,采用汉制,兴文学,积极发展经济,促进生产。对外主动和宋朝议和。从此,宋金双方休战了约三十年,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金朝国库充盈,社会风气开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复习提纲与测试题(word版附答案)

七下历史第二单元复习提纲与测试题 1、北宋强化中央集权: 军事上:解除禁军将领的,控制军队的,经常调换军队将领。 政治上: 在中央:削弱相权,采取的办法,设立多名宰相;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权。 在地方:派担任各州长官,并实施制,在各州府设置;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利,设置 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2、重文轻武政策:重用掌握军政大权,抬文抑武,文臣统兵,发展科举文教事业。 3、民族政权并立:建立辽、西夏和金的少数民族分别是;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 面的是 建立的。 4、宋辽和战:辽是民族政权,辽军大举攻宋时,宰相寇准力劝御驾亲征。澶渊之盟的内 容:辽军撤回,给岁币。此后,宋辽之间保持着局面。 5、宋夏议和:向称臣;给岁币;议和影响:兴旺。 6、宋金和议:1125年,辽被_____灭亡。年,金灭亡北宋。南宋初年金军南下,抗金名将在 郾城大败金军。宋金达成和议:①②③ 7、宋代经济: 农业:①从越南引进优良品种________稻,北宋推广到东南地区,宋朝时,______跃居粮食产量的首位, 太湖流域的成为最重要的粮仓,谚语:“ ________,天下足”。 ②经济作物:南方普遍种植茶树,棉花种植由南向北推广。 手工业:北宋兴起的______,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瓷都;造船业兴盛。 商业:南宋设立的专门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是:________;世界闻名的大商港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的名称:________;出现的时期:__________;地点:__________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_____________;完成是在:_______“国家根本,仰给东南”的记载表明 8、元朝建立:成吉思汗(原名)最伟大的功绩是:____________;建立元朝后统一全国的

人教部编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6课北宋de政治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北宋de建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陈桥驿兵变de典故黄袍加身)★★,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北宋de局部统一: 背景:宋朝建立时,五代十国de分裂局面已出现统一de趋势。 过程:宋太祖和他de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de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de分裂割据局面。★★ 加强中央集权de措施:★★ 控制兵权:1、解除禁军将领de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杯酒释兵权)。(军事上) 2、控制对军队de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军事上) 3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de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军事上) 削弱相权:在中央,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de办法,削弱相权。(政治上) 控制地方:1、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de长官(政治上) 2、实施三年一换de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政治上) 3、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de权力(政治上) 4、取消节度使收税de权力(经济财政上) 5、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经济财政上) 加强中央集权de影响: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de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二、重文轻武de政策★★ 目de: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de弊端重现。 措施: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de政策,使文臣统兵de格局逐渐形成。 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措施:宋初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意义:科举制度de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de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de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de文治局面。 重文轻武de政策实施de影响:宋朝de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de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de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de稳固和社会de安定。★★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学案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了解辽、西夏的建立,认识辽、西夏 概述金的兴起及扩张,认识其政治、 概述蒙古族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认 知识点一 辽与西夏 1.辽 (1)生活习俗:辽朝的建立者契丹族与鲜卑同源,在辽河上游过着游牧、渔猎生活。 (2)建立政权: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后来改国号为辽。 (3)治国特点 ①辽朝的职官设置分为南、北面官,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 ②皇帝和宫廷依然保持草原习俗,每年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 【构图解史】 北宋与辽的关系 2.西夏 (1)生活区域:西夏的建立者党项族是古代羌人的分支,唐末在今陕北、宁夏一带形成边疆藩镇,宋初仍然保持半独立的地位。 (2)建立政权:1038年,党项首领元昊脱离宋朝称帝,定都兴庆府,国号大夏,史称西夏。 (3)政治统治:其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 【特别提醒】 李元昊建国,以夏为国号,称“大夏”。又因其在西方,宋人称之为“西

夏”。 【史料实证】辽、西夏时期北方民族的交往与融汇 史料一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豪英,皆为其用。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 史料二西羌之俗,岁时以耕稼为事,略与汉同。 ——以上史料均摘自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研读] 史料一、二分别反映了契丹族和党项族向汉族学习的情况。 [思考] 阅读以上史料,说明在契丹族和党项族发展壮大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是什么。 提示学习中原先进的政治制度、生产方式和文化。 辽和西夏政治统治的特点以及原因 (1)特点 ①都较多地吸收了中原先进的政治制度内容,如辽和西夏都沿用唐代官制;西夏仿效唐宋王朝建立政治制度,推行科举制度。 ②对本民族和汉人实行不同的统治方式,如辽统治者采取“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治汉人”的政治制度。 (2)原因:辽、西夏统治的北方地区民族和汉族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及生活方式存在差异,为了适应这些地区的不同情况而采取因地制宜(或因俗而治)的管理方式。 知识点二金朝入主中原 1.金朝 建立政权:1114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举兵反辽,次年称皇帝,建立金朝,定都会宁府,会宁府也称上京。 2.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 (1)1125年,金灭辽,两年后又灭北宋,与南宋逐渐形成对峙局面。 (2)1153年,金迁都燕京,将燕京改名为中都。 3.金朝的统治 (1)金朝基本沿袭唐宋制度,同时保持了一套本民族的管理系统,叫作猛安谋克。 (2)12世纪后期金世宗在位,金朝进入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史称“大定之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