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课堂实录

离骚课堂实录
离骚课堂实录

师:众所周知,我们班的男生都是帅哥,(生笑)(指着一位男生),这就是典型的帅哥。问大家一个问题,我们一般用哪些词语来形容漂亮的男生。

师:我们来看古人怎样形容帅哥的(出示投影掷果潘安。岳美姿仪……少时常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之者,皆连手萦绕,投之以果,遂满车而归”(《晋书》)。朗读一遍。

师:这是古代的美男子的写照,类似于现在的追星族,签名拍照,这些女子也够胆大,以果投之,也不怕进派出所。(生笑)估计潘岳每次出行后,家里可开水果店。(生笑)今天我们要接触的也是一位奇男子,每年端午节我们都要吃粽子赛龙舟去纪念他,他是谁谁来说一说屈原?

楚国原先也是个超级强国,但当屈原登场时,综合国力就明显下降,落后就要挨打,屈原和楚王有血缘关系,试图变法强兵,遭到奸臣的嫉恨,后来连一向信任他的楚王也抛弃了他,屈原终于被流放在偏僻的汨罗江,最后投江而死忧郁愤怒出诗人啊,

《离骚》,选自楚辞。。。。。那么离骚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屈原用血泪写成的372句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屈原的人生。

注意在形式上这首诗有什么特点?兮字特别多,几乎每句都有。

师:屈原创作的这种诗体叫楚辞体或叫骚体,兮就是一个标志,兮表示哪种意思?句中可以停顿,还表示感伤。

师:去掉兮后再读一遍(生读)“兮”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兮”字具有特别强烈的咏叹表情色彩、构成诗歌节奏的能力,同时,“兮”字句作为一种文化存在,反映了荆楚民族的自由浪漫精神和屈原的悲怨愤激情绪。

帝高阳之苗裔兮,(我是古帝高阳氏的子孙)朕皇考曰伯庸。(我已去世的父亲字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摄提那年正当孟陬啊)惟庚寅吾以降。(正当庚寅日那天我降生)肇锡余以嘉名:(于是赐给我相应的美名)名余曰正则兮,(父亲把我的名取为正则)字余曰灵均。(同时把我的字叫作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天赋给我很多良好素质)又重之以修能。(我不断加强自己的修养)扈江离与辟芷兮,(我把江离芷草披在肩上)纫秋兰以为佩。(把秋兰结成索佩挂身旁)汩余若将不及兮,(光阴似箭我好像跟不上)恐年岁之不吾与。(岁月不等待人令我心慌)朝搴阰之木兰兮,(早晨我在山坡采集木兰)

(时光迅速逝去不能久留)春夕揽洲之宿莽。(傍晚在小洲中摘取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

与秋其代序。(四季更相代替变化有常)惟草木之零落兮,(我想到草木已由盛而衰)恐美人之迟暮。(害怕君王逐渐衰老)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利用盛时扬弃秽政)何不改此度?(为何还不改变这些法度)乘骐骥以驰骋兮,(乘上千里马纵横驰骋吧)来吾道夫先路!(来呀,让我在前引导开路)

昔三後之純粹兮:从前三后公正德行完美,固眾芳之所在:所以群賢都在那裏聚會。雜申椒與菌桂兮:雜聚申椒菌桂似的人物,豈惟紉夫蕙茝:岂止联系优秀的茝和蕙。彼堯舜之耿介兮:唐堯虞舜多麼光明正直,既遵道而得路:他們沿著正道登上坦途。何桀紂之猖披兮:夏桀殷紂多麼狂妄邪惡,夫唯捷徑以窘步:貪圖捷徑落得走投無路。唯夫黨人之偷樂兮:結黨營私的人苟安享樂,路幽昧以險(险)隘:祖國的前途黑暗而險阻。豈餘身之憚殃兮:難道我害怕招災惹禍嗎,恐皇輿之敗績:我只擔心祖國為此覆滅。忽奔走以先後兮:前前後後我奔走照料啊,及前王之踵武:希望君王趕上先王腳步。荃不察餘之中情兮:你不深入瞭解我的忠心,反信讒(谗)而齌怒:反而聽信讒言對我發怒。餘固知謇謇之為患兮:我早知道忠言直諫有禍,忍而不能舍也:卻不會因此而忍耐不進諫。指九天以為正兮:上指蒼天請他給我作證,夫唯靈修之故也:一切都為了楚王你的緣故。曰黃昏以為期兮:分明約好了在黃昏(結婚)。(此句為衍句)羌中道而改路:為什麼中途又改變了主意?初既與餘成言兮:你以

前既然和我有成約,後悔遁而有他:現另有打算又追悔當初。餘既不難夫離別兮:我並不難於與你別離啊,傷靈修之數化:只是傷心你的反反復複。

项羽是楚国的贵族,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是女性中的偶像,同样是楚国的贵族《离骚》中屈原是怎样的形象呢?屈原有怎样的外貌,怎样的风度?[明确]诗歌从第一句“帝高阳之苗裔兮”开始,诗人使用大量笔墨,从多方面描述自我的美好而崇高的人格。他自豪地说明他是楚王同姓之臣,既指出自己有高贵的身份,又表示自己对楚国的兴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国人很看重自己的出生是否有预兆,据说李白出生时,他老娘梦见太白金星钻进肚子,所以李白字太白。岳飞出生时,有大鹏鸟钻入老妈肚子,所以岳飞字鹏举,屈原的出生是祥瑞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有着强烈的责任心。他记叙自己降生在一个祥瑞的时辰(寅年寅月寅日〕被卦兆赐命以美好的名字,又强调自己禀赋卓异不凡。

在此基础上,诗人进一步叙述自己及时修身“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诗人身披香草用以表明自己高洁的品质,,培养高尚的品德,锻炼出众的才干,迫切地希望献身君国,令楚国振兴,使楚王成为“三后”和“尧舜”一样的圣明君主“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寻道夫先路也”,。总之.诗人自我的形象,代表着美好和正义的一方,作者相信他的理想和三张,能够把楚国引向康庄大道。

(2)《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也叫“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可抒难抒之情。

自己的美好的愿望理想和现实发生了激烈的碰撞,现实扼杀了理想。那当时是怎样的现状呢?荃不察,就是君王不明察秋毫,

师:小人们嫉恨我我屈原是可以接受的,君王啊,你是了解我的呀,怎么你的眼睛也蒙上了灰尘,真想借你一双慧眼,把我看得清请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还有吗?

诗中说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是屈原自己不原同流合污,保持自己的高洁师:有理,概括起来,现状就是小人不容,君王不察,自己不原。在现实和理想的冲突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孤独的唯美主义者,在一个邪恶谎言根深蒂固的时代,唯美主义理想主义者都要忍受痛苦,都要被嘲弄,被压抑,被人视为异端疯子,尽管屈原伤痕累累,但他决不后退,但有些话不直接说,就可以换种方式说。那么屈子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理想的呢?

生(部分):用比喻。

师:老师想到这样一件事,比如有个女孩子,二十四岁的生日,你对这个女孩心仪已久,在那一天,你献上二十三朵玫瑰花,(停顿)然后对她说,最漂亮的一朵就是你(生大笑),保证大有希望。毕业后有意愿的朋友不妨一试。屈原怎么说的?

生(20):用荃草比喻现实中的君王,

生(21):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师:哦,你找到的是美人。(生笑)

生(21):美人指楚怀王。

生(22):用众芳,椒、桂、蕙比喻群贤

生(23):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

生(24):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

师:诗中最后一句是什么意思?(生读)

生(25):用黄昏期而中道变卦比喻君王失信。

师:屈原在那样的环境中,用巧妙的比喻手法,也叫香草美人、移情法。抒发了难言之情,

呐喊出难言之言,我们听一听课文朗读录音,再次感受屈原不屈的心跳。(播放录音,学生自觉的跟读)

师:屈原已离开世界两千多年,但他那种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不赞同:屈原虽遭楚王放逐但楚国人民并没有抛弃他,他自感面君无望,心中的理想无法实现,便抱石沉江,这其实是文人心理脆弱的表现。他应坚强地活下来,活着便有希望。可以理解:作为那个时代的文人,即便他出身贵族,他和君王仍是附庸和主人的关系,他的理想只有在君王赏识并支持下才能实现,他的高洁的节操只有君王帮他力排众议时才能保持,当君王不赏识他,不支持他,他便失去了支撑他的柱石,若不想改节,不想改变自己,那么,他只有走这一条路。我想屈原走向这条不归路是无奈的,并不是他真心所愿。

最后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文章的语言特色艺术特点

①浪漫主义手法的巧妙运用。诗人尽情地发挥出他那神奇的想像力,用奇特的爱好表达心志。“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把现实的背景与虚设的幻境巧妙地融为一体,显示了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而其伟大的人格,为追求真理至死不悔的高尚品德,又向人们展示了诗人的坚贞不屈的精神。

②比兴手法的运用。依诗取兴,引类比喻”《诗经》中的比兴传统在《离骚》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而以比喻最为突出。如文中用“美人”喻指楚怀王,用“众芳”喻指群贤,用“椒、桂、蕙、茝”四种植物喻群贤,用香草“荃”喻楚怀王等等,把比兴与表现的内容合而为一,使诗中的意名胜具有了象征意义。

③对偶句式的运用。如诗中的“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等句,句式齐.情文并茂。屈原对南方民歌的吸取和发展,在诗中大量锤炼的对偶句,是对诗歌语言发展的重大贡献,对后来的诗赋词曲等各种文学样式的语言运用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李晓华

离骚教案(苏教版)

(苏教版)《离骚》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了解屈原诗中的“香草”“美人”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及人格节操。 3、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丰富的想像、形象的描述。 4、掌握文言诗词、虚词。 教学重难点: 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3、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屈原及《离骚》 屈原(约前339~约前278),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 、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 ,凡23篇。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决心。 屈原的作品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屈原的作品还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如他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 。这种“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对照,产生了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屈原的作品形式上参差错落、灵活多变;语言上采用了大量楚地方言,极富于乡土气息;其方言土语大都经过提炼,辞藻华美,传神状貌,极富于表现力。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的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

离骚课堂实录

《离骚》课堂实录 哈24中学于海丰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给大家介绍一幅对联:沉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这副对联写的是哪一位古人? 生:屈原。 师:因为对联中有一个与屈原死亡密切相关的地点名词“汨罗江”,现在它也成为了一个文化名词。2000多年前的汨罗江水淹没了战国时期楚国的一缕忠魂,从那一刻起,汨罗江水也就流进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屈原汨罗江上的慷慨赴死,换来了精神世界的高贵永生。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就活在那些杰出的生里,同时也活在那些杰出的死里,五千年积淀的,绝非只有出土的竹简,发黄的纸,珍贵的文物,还有中国式的生命。屈原已经走入了永远的安宁,但他文字中记录下来的那些屈辱与呐喊,美德与真情却需要我们这些后人用真诚的心灵去静静的思索……今天我们就共同学习屈原的代表作品《离骚》,走入一代爱国诗人的精神世界。师板书 师:本文选自《离骚》,它是我国文学史上到目前为止发现的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全诗长达373句,凝结着屈原的血和泪,体现了屈原思想品德情感的精华。而本文节选部分只有52句,占的比重虽小,但却是感情表达最直接最强烈的部分,那么我们就沿着情感的脉络,来分析学习这篇作品,了解屈原的心世界。请大家立足课本,首先找出或概括出诗中表达情感的词语,并解释产生这种情感的原因。找到了请大家举手示意老师。 生1:哀。 师:哀什么? 生1:哀民生之多艰。还有“怨”,怨灵修之浩荡兮。 师:灵修指什么? 生:君王。 师:浩荡什么意思? 生:荒唐 师:也就是昏庸。 生2:忳

师:什么意思? 生:烦恼失意。 师:它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生:抑郁。 师:你看标题“离骚”什么意思? 生:是遭遇忧愁的意思 师:标题就已经体现出来了。 生:还有悔,悔相道之不察。 师:情感词语找到了,我们离诗人的心世界又近了一层。大家看黑板“怨君王昏庸”,本课对怀王着笔不多,哪里体现了他的昏庸? 生:第一段的“謇朝谇而夕替”早晨进谏,晚上就遭到斥责。反映出皇帝昏庸无能。 师:这个词再斟酌一下。进谏肯定是好意,但能不能听进去?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出师表》中有“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生: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师:如果把百姓比喻成水的话,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一个连百姓都不爱戴的君王肯定是不合格的。这里我们能清晰地感觉到怀王的形象。怨贤臣,他肯定要亲小人,那么大家看一下楚国政坛的小人们都有哪些兴风作浪的做法? 生:谣诼谓余以善淫。 师:颠倒是非黑白,打击异己。 生:偭规矩而改错。 师:“错”是什么意思? 生:措施。 师:法令国家大典都敢动,那就叫“枉法”枉法之人必然“贪赃”生: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师;置国家法度于不顾,欺上媚下,这里让我们看到了出国政坛的现象,小人掌握了权利,也就是奸臣当道。那作者肯定是义愤填膺的。品质恶俗,却窃居高位。贪赃枉法,却飞黄腾达!这就让人不禁想起当代诗人北岛的诗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回答》,以屈原为代表的高尚之士只能将自己的高尚写进坟墓,因为在楚国政坛没有他们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对于这种高层腐败,屈原在他的作品《卜居》中有非常形象的而深刻表述。大家齐读

2020年离骚教学分析范文

离骚教学分析范文 《离骚》是一首充满激情的政治抒情诗,是一首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杰作。 《离骚》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新课标的第二单元第二课,屈原借《离骚》痛斥楚怀王的腐败荒淫、听信谗言,众臣嫉妒诽谤、扰乱朝政,整个世俗的投机取巧、阿谀奉承,表达诗人由于失去君王的信任、无法得到大臣支持的“美政”理想破灭的悲痛,以及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仍然砥砺心志、洁身自好、矢志不渝地追求自身道德与人格的完善的崇高意志。整篇课文充满了作者强烈的主观情感色彩,作者极尽铺成之能事,描绘了一个极具象征意味的“香草美人”的世界,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沉痛而激昂地悲吟。 《离骚》紧接《〈诗经〉两首》之后,编写者意在强调作为《楚辞》的代表作《离骚》在艺术审美上与《诗经》的差别,以及二者在中国文学史上无法逾越的地位。《离骚》与《诗经》是中国古典诗歌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滥觞,就像中国文学天空中的双子星座,闪耀着亘古不变的艺术光芒。二者在各版本教材的选文中互伴而生。而第二单元的另外一篇课文《孔雀东南飞》作为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与《诗经》和《离骚》在对诗歌的尝试与创新方面有着相同的地位和作用,他们同为后世诗歌典范的伟大作品。《离骚》与《诗经》虽然在文学史上处于比肩地位,但是二者在具体的艺术审美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就内容方面,《诗经》的涉猎面很广,所反映的是各阶层的人,特别是平民真实的生活和情感,而《楚辞》为文人士大夫

所作,表达的多为士大夫阶层对现实的情感流露,多为抒情言志,《离骚》就是屈原遭贬之后内心苦闷之情的流露;在艺术风格上,《诗经》作为“平民文学”,无论记叙、抒情、写物都是以平淡、自然、质朴为美,而《楚辞》作为具体文人所作,极尽文采之能事,想象丰富、意蕴深远。在表现手法上,《楚辞》继承了诗经的赋比兴,但在此基础上做了重大突破,《楚辞》作家们寄情于物,使主观之情与客观之物融为一体,创造出许多富有象征意味的意象,如《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而《孔雀东南飞》继承了《诗经》的淳朴记叙风格与《楚辞》的铺张手法和浪漫意蕴,在中国文学史上亦占据着一席之地。 《离骚》被选入多家语文教材,由于诗歌较长,各版本教材的选文各有差异,但是共同折射出的独特的思想内容与艺术价值却是一致的。“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屈原独创的“离骚世界”是教学的抓手,而这个艺术世界中,诗歌通过赋比兴手法形成的语言的浪漫美与极具象征意味的意象美,以及渗透其中的诗人的悲剧美与崇高美,则是语文教师所着力传达给学生的重要而独特的艺术价值。由于《离骚》多在高中低年级开设,加上文字障碍较多,学生会有畏难情绪,因此,教师应多讲授文言字词,破解阅读障碍,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大意,在此基础上,方可引领学生进入情感体悟阶段。因此,在教学课时的安排以及具体的教学程序设计、教学方法的安排以及作业的布置上都要循序渐,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与接受程度,使学生真正走进“离骚世界”,感悟其超凡的艺术魅力。

人教版高二语文《离骚》教案设计

人教版高二语文《离骚》教案设计 为大家带来的人教版高二语文《离骚》教案设计,欢迎阅读。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并朗读和串讲课文; 2.理解诗中所表现出的诗人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教学难点: 对其中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我们刚刚学习了《诗经》三首,从中感受到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一些特点,例如,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生活现状;在形式上四言一句,琅琅上口,又广泛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等等。而今,我们将要学习的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代表诗作《离骚》,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与《诗经》相比,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有的变化还是很大的。另外,屈原有两句脍炙人口的名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也恰恰是出自《离骚》之中。下面就让我们在阅读这首诗的过程中,去发现和归纳这些变化、体会诗人的那种“上下求索”的精神吧! 二、学习有关文学常识

(一)引导学生阅读课前、课下、课后的提示、注释、资料等文字。 设计三个问题帮助学生快速阅读 1.诗人屈原是怎样的一个人物? 2.《离骚》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它与诗人的经历有什么关系? 3.被后世称为“楚辞体”或“骚体”的诗歌有那些特点? 教师明确: 1.屈原是一位爱国主义诗人。作为当时楚国的左徒和三闾大夫是负有内政、外交重任的。所谓“联齐抗秦”的主张恰恰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他的政治理想就是要使祖国独立富强,以至统一长期分裂的中国,达到所谓唐虞三代之治。其具体主张就是举贤授能和修明法度。上述思想便是所说的“美政”的具体含义。 2.参见教材第33页资料的结尾那句话(从“诗中通过这样的抒写”到完),而“离骚”这个词的解释就是“遭遇忧患”。此诗的写作时间又正是在诗人因受到谗言第一次被放逐,诗人是被迫远离故土的,因此,其忧国忧民的思想随处可感亦在情理之中。 3.楚辞是具有地方色彩的文学样式,是屈原、宋玉等诗人创造出的一种诗歌形式。尤其应注意到诗中所大量使用的虚词“兮”,可视为一种重要的标志。 (二)教师补充介绍: 1.屈原一生中曾遭到两次罢官以及随之而来的两次被流放。第一次是在楚怀王时期,被放逐于汉北;第二次是在顷襄王时期,被放逐于江南。原高中教材中所选的出自《九章》篇的《涉江》一诗,就是

离骚备课资料(人教版高一必修)

《离骚》备课资料(人教版高一必修)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这首民歌唱的是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到那一天,我国城乡,特别是南方广大农村,家家户户都要在门口插艾、挂蒲(两种野草),吃粽子,到江边湖畔看龙舟竞赛。 相传,这些民俗活动是为纪念2200多年前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屈原是楚国的大夫(官名),诗人,由于奸臣的诽谤,昏庸的楚王,不但不采纳他改革内政和联合齐国抗击秦国的对外主张,反而流放了他。在十五六年的流放生活中,屈原写下了《离骚》、《九歌》等杰出的诗篇,抒发了自己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的都城(今湖北江陵)。五月初五,在汨罗江畔的屈原听到这一痛心的消息悲愤至极,遂怀抱石头投江,以身殉国。噩耗传来,人们立刻划着船从四面八方来抢救屈原。他们还把粽子投入江中喂鱼虾吃,以免鱼虾吃屈原的尸身。这就是民间关于端午节划龙舟、吃粽子来历的传说。 其实,早在屈原之前,就有划龙舟的习俗了。民俗学家认为,端午节划龙舟是古代人送瘟神、驱恶鬼一类的宗教迷信活动。只是屈原的崇高品德和伟大的诗篇受到后人的敬仰,于是楚国人关于划龙舟、抛粽子以救屈原的传说,很快传遍大江南北。全国各地的人们在端午节都纪念屈原。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号召全世界人民都纪念他。 古往今来人们非常推崇的屈原的诗歌作品《离骚》,从中深切感受诗人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感受诗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形象。 ①我们都知道端午节的风俗吧?试描述自己所知道的这一风俗习惯的情形。 ②你是否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为什么两千多年来,我国人民一直都在纪念屈原? ③你读过人们对《离骚》的评价吗,你是不是也想读读它,形成自己的正确见解? 调动积累·资讯共享l 交流作家、作品信息 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前278年),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据《史记?屈原列传》记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义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付诸侯。王甚任之。” 《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是“可与日月争光”的一篇浪漫主义杰作,是诗人的代表作品,也是“楚辞”的代表作品,人们往往以此来统称屈原的全部诗作,它在我国文学史是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人们常将“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 《离骚》的主题是表现诗人为实现祖国富强的崇高目标所作的热烈追求和不屈的斗争。“离”——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奋斗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本课便是选于其中的20-32节。

高中语文教材必修2《离骚》教案

离骚 屈原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和《离骚》(历史地位、影响、体裁、重读); 2、诗的鉴赏 [教学重点] 诗的鉴赏。 [教学难点] 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方法] 讲述、分析、诵读、讨论相结合。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先秦诗歌除了《诗经》外,就是屈原的骚体诗了。1.屈原和《离骚》简介

①《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它运用楚地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西汉前期始称之为“楚辞”。因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故后人也用“骚”来指楚辞。汉代以后,“楚辞”又成为屈原等人作品的总集名。 ②屈原(约前339-约前278),战国时期楚国人。诗人,政治家。本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屈原,名平,字原。曾作楚国的三闾大夫,主张联齐抗秦。楚怀王死后,两度被放逐,在无可奈何之中,自投汨罗江而死。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③《离骚》,这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是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于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 2.播放《中华文明之光》第15集,北京大学中文系金开诚教授介绍《屈原和他的代表作》。30分钟。要求学生作必要的笔记。看后检查。 3.范读——自读——诵读。 [作业]连排课,下节再布置。 第二课时

4.请一两个同学读诗。 5.讲析选诗—— (1)《离骚》节选的学习要注意以下几点: 1.结合注释熟悉陌生的字词或多音字,在初步了解的基础上反复读,熟读,甚至初步成诵。 2.仔细阅读书下注释和课文说明,了解屈原的处境和思想感情,理解熟记重点词,重点句的内容大意,在此基上串讲并熟悉其语言特点。 3.在串讲中加深理解,整体把握节选部分的主旨和屈原的思想情感,并分析节选部分13节诗的内在联系,理清思路,在此基础,再读直至熟练背诵。 4.鉴赏品味。 (2)讲、读、背前七节,自述受屈遭贬的政治原因,表示不愿意同流合污的情怀。 第一节:前两句发感慨,同情人民生活的艰难。“民生”也可理解为“人生”,即自叹人生多艰。这两句承上启下,后两句极写不为楚君所容。为什么“朝谇而夕替呢”? 原因是以下几个: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离骚》节选 练习题

《离骚》节选练习题 一、课文阅读训练 1.给下列加黑的字注音 ①偭()规矩而改错 ②何方圜()之能周兮 ③制芰()荷以为衣 ④高余冠之岌岌()兮 2.下列句中加黑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高,加高。长,加长。“高”和“长”这里都作动词。 B.“芳与泽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泽,污浊。昭质,即指诗人内怀的美德。亏,亏缺。 C.“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朕,秦以前一般都可用于自称。复路,返回原路。之,这里无意义。 D.“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虽,即使。惩,惩罚。 3.对句中加黑词的解释错误的项是() A.背绳墨(喻准绳)以追曲兮。伏(守,保持)清白以死(为……而死)直兮。 B.不吾知(了解)其(无意义)亦已(罢了)兮。 C.屈心而抑(压抑)志兮,忍尤(尤,罪过)攘(忍受)诟(耻辱)。 D.謇朝谇而夕替(贬黜),将往现乎四荒(四处荒凉、冷落)。 4.翻译下列句子 ①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译文: ②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译文: ③民生之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译文: 二、基础知识检测 (一)、填空题 1.长太息以掩涕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亦余心之所善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_______________。 4.制芰荷以为衣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苟余情其信芳。 5.________________,长余佩之陆离。_______________,唯昭质其犹未亏。 6.民生各有所乐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屈原,名__________,字__________。其代表作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8.《离骚》全诗主要以主人公“余”的__________构成。它采用__________和__________手法。 9.“离骚”,按东汉班固的解释,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意思。 (二)、选择题 11.注音,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太息:叹息。謇:jiǎn谇:suì,进谏 B.谣诼:zhú,造谣诽谤。忳:tún,郁闷。侘傺:chàjì C.溘死:突然死亡。溘kè鸷:凶猛的鸟。 D.兰皋:gāo,有兰草的水边。

《离骚》公开课教案

《离骚》教案 屈原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文言实词、虚词; 2.通过探究问题,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 了解屈原的精神及理想。 【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欣赏《屈子行吟图》。 背景:古树野花石头的简明勾勒,大块空白大地——荒凉萧瑟的意境渲染了屈原流放独行的环境; 屈原:愁眉紧锁,面容憔悴、垂须,昂首遥视,人物表情忧郁(但不颓废); 穿着:挺劲飞扬的线条勾画衣着的褶纹,夸张了服饰的奇伟,使屈原显得庄重、傲岸、气宇轩昂。 陈洪绶带着自己对屈原的了解,用一支笔绘画出了文化名人屈原的外形内神,究竟是否属实?最有发言权的当然还是屈原自己,借助作品走进屈原内心。 二、解题 司马迁:“离骚者,犹离忧也。”——遭受忧患。 班固:“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遭遇忧愁。 王逸:“离,别也;骚,愁也。”——离别的忧愁。 三、诵读——感诗韵,体会诗在形式上有何特点。 (一)大量运用语气助词“兮”有何作用? “兮”是具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的语气词,位子不同,作用也不同。 句中——语音延长; 句间——语意未竟;

句尾——表感叹。 本文“兮”均用于句间,表示语意未竟,待下句补充。 (二)每句二至四个节拍。 三、文本解读 (一)第一段中需重点讲解的字、词、句。 太息——叹息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关心民众,关注民生,塑造了一位忧民的的诗人形象。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强烈的自信和无所畏惧,以生命的挚诚来捍卫自己的理想。 蕙、茝——《离骚》最引人注目的两类意象:香草、美人,香草、美人作为诗歌意象是屈原的创造。 【补充】王逸《楚辞章句》在总论《离骚》时写道:《离骚》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 众女——喻指许多小人,自拟弃妇而抒情,全诗在情感上哀婉缠绵、如泣如诉,以夫妇喻君臣,形象生动。 蛾眉——蚕蛾的眉(即触角,细长而曲),用以形容女子美貌,喻高尚德行。 鸷鸟——鸷,比刚强正直的人;鸟,比世俗的人。 方圆——比根本不相同的两种人,“志不同,道不合,不相为谋”。 (第二段中的重点字、词、句,学生借助工具书自己解决) (二)问题探究 1.从第一段中可看出屈原是个怎样的人? (忠贞、有高尚德行) 【补充】司马迁:“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2.如此俊杰,为何“朝谇而夕替”? 灵修浩荡——君主清浊不分,忠奸不辨的昏庸。 众女——周围众多小人,屈原与他们有着尖锐冲突。

古诗离骚课文翻译翻译赏析

古诗离骚课文翻译翻译赏析 文言文《离骚》选自高中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 【前言】 《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言被害的苦闷与矛盾心情,揭露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的政治现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理想、不附和邪恶势力的自爱精神及对楚王朝至死不渝的忠诚。 【原文】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 杂申椒与菌桂兮,岂惟纫夫蕙茞! 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何桀纣之昌披兮,夫惟捷径以窘步。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岂余身之殚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荃不查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修之故也。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 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 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 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忽驰骛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2020年《离骚》课文完整教案

《离骚》课文完整教案 《离骚》通过诗人为崇高理想而奋斗终生的描写,强烈地抒发了他遭谗被害的苦闷和矛盾的心情,表现了他为国献身的精神,和与国家同休戚、共存亡的深挚的爱国主义和同情人民的感情。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的生平,感知其高贵的个人品质和忠君爱国的思想。 2、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特征。 教学重点: 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2、疏通语句,分析表达的思想感情。 3、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有关资料 1、屈原生平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据《史记屈原列传》记载,屈原“博闻强志,明

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义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付诸侯。王甚任之。”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屈原“美政”的另一体现是民本思想。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所谓圣君贤相,所谓美政,就是要看能否解决民生疾苦问题,能否致民于康乐之境。屈原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对应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 2、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在战国中期,随着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于是形成为一代文学样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灵活变幻,词藻华美,对偶工巧的骚体诗,建立一种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 3、《离骚》 《离骚》是《楚辞》篇名,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离骚》又常被举作屈原全部作品的总称。在文学史上,还常以“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

离骚课文教学课件

离骚课文教学课件 离骚课文教学课件 《离骚》展现了作者爱国主义的崇高理想和为实现这种理想而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他殷切希望楚国能实行修明法度、举贤授能的“美政”。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重点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3、学习理解本诗以比喻、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目标3。 【教学方式】 诵读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而与之在文学史上有风骚并称之誉的《离骚》。 二、解题 1、简介楚辞:

楚辞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上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汲取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歌曲的新形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的骚体诗,建立一种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辨》等。 2、屈原及《离骚》: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上个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生活在时代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战国中期。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集团的残余势力,在宗国内部和宗国之间进行着内外交错的复杂斗争。据《史记屈原列传》记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义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付诸侯。王甚任之。还曾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原力主革新政治,举贤授能,除残去秽,励精图治。这就突破了贵族阶级的局限,而适应了新兴阶级的政治要求。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不能得到实现。他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缠绵悱恻的情绪。 《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是可与日月争光的一篇浪漫主义杰作,是诗人的一篇主要代表作品,也是楚辞体的重要代表作

离骚教学设计

离骚教学设计 离骚教学设计 《离骚》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语调和感情。 2、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二、预习检查 1.诵读法,首先音读,读准字音;然后意读,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记忆法,熟记关于屈原的基本文学常识。二、学生自学、完成下列任务: 1、了解屈原生平 屈原(前340~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 2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被

逐出郢都,到了汉北,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屈原创作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哥白尼、莎士比亚、但丁、屈原)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2、了解“楚辞” 3楚辞 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楚辞的作者主要是屈原,他创作了许多不朽作品。在他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一些楚辞作家:宋玉、唐勒、景差等人。楚辞的特征,宋代黄伯思在>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除此之个,>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风俗习尚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段、浓郁的抒怀风格,无不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其次,楚辞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变幻,词藻华美,对偶工巧,以大量的“兮”字作衬字。 4.正音 苗裔孟陬庚寅揽揆肇锡扈芷汩搴骐骥申椒昌被惮踵荃謇羌 三、诵读感知,解字译句: (一)学生“音读”。

离骚(节选)名师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离骚(节选)名师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教学目标 1、了解“楚辞”及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疏通生字、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3、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和重读。 4、学习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 1、比喻、对偶。 2、屈原的精神及理想。 3、背诵。 教学思路 介绍背景引起兴趣,朗读帮助理解,领会情感,讨论明确问题,再练习以深化。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学生谈谈屈原:“我”知道的屈原屈原与溆浦 2、利用多媒体展示几组屈原的图片 3、、介绍作者及背景 二、屈原生平 1、屈原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屈原“美政”的另一体现是民本思想。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对应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因受小人的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示忠贞爱国之怀。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代表作《离骚》(节选)。 2、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它受《诗经》的某些影响,但同它有直接血缘关系的还是在南方土生土

长的歌谣。在战国中期,随着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于是形成为一代文学样式。楚辞的作者主要是屈原,他创作了许多不朽作品。在他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一些楚辞作家:宋玉、唐勒、景差等人。 楚辞的特征,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除此之个,《楚辞》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风俗习尚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段、浓郁的抒怀风格,无不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其次,楚辞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变幻,词藻华美,对偶工巧,以大量的“兮”字作衬字。这是楚辞的基本特征,它们是与中原文化交相辉映的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离骚”的含义 关于《离骚》篇名的涵义,古今各家说法不一。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释为“离忧”。班固在《离骚赞序》中释为“遭忧”。王逸在《楚辞章句》中释为“别愁”。后人多各从其一说。近世学者,则有人据《大招》“伏戏《驾辩》。楚《劳商》只”及王逸注“《驾辩》《劳商》,皆曲名也”,认为“劳商”与“离骚”均系双声字,“离骚”即“劳商”之转音,因而推论《离骚》本为楚国古乐曲名。 三、诵读课文

《离骚》优秀教案

离骚 一、解题:“离骚”释义 “离骚者,犹离忧也”——《史记·屈原列传》(司马迁) “离”,通“罹”,“遭遇”义;“骚”,“忧愁”义。“离骚”,即“遭遇忧愁”的意思。 《离骚》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是一篇热爱祖国,伸张正义,鞭挞黑暗,追求光明的杰作。大约作于屈原放逐江南之时,是屈原的代表作。 作者作品 二、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约九年之久。 顷襄王21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楚国都城,屈原悲愤不已,遂自沉汨罗江,以明其忠贞爱国之志。 概述生平:出身贵族,学识渊博 辅佐怀王,变法图强 信而被疑,忠而被谤 辗转沅湘,自沉罗江 据《史记·屈原列传》记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付诸侯。王甚任之。” 屈原: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2.开创了全新的诗体:骚体。3.开创了重幻想的浪漫主义诗风。4.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屈原5.农历五月初五是其投江自沉的纪念日。6.推崇“美政”:圣君贤相7.作品:《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共23篇。8.《离骚》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是我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三、“楚辞”与《楚辞》 “楚辞”:“楚辞”是屈原等人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种新诗体。(“……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谓之楚辞。”) 《楚辞》:继《诗经》之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是西汉人刘向搜集屈原、宋玉等人的诗作而成集。其特点是:句式长短不一,多用“兮”字。 四、文章结构:《离骚》的主题是表达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课文节选部分共13节(每4句为1节)、52句,分两部分: 一(前七节):自述受屈遭贬的原因,表示宁死也不同流合污。 二(后六节):表现为追求美政而九死不悔的高尚节操,抒发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热情。 五、屈原为什么受屈遭贬?有哪三个原因? 1.君王“不察”(“灵俢浩荡”“终不察夫民心”) 2.小人投机。(“众女”“遥诼”“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3.自己不愿同流合污。(“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离骚》(节选) 教案教学设计

《离骚》(节选)教案教学设计《离骚》(节选)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的生平,领悟其爱国的实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诵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语句。 4、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特征。 教学重点 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2、对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3、鉴赏重要语句,感觉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课时安排:二课时 课前预习 1、语文讲义上预习内容(29页)。 2、朗读课文,注意语调和感情。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观看几组有关屈原的照片: 屈原被楚怀王流放,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

提问:你们知道照片上这们历经坎坷,依然忠君爱国的诗人是谁吗?(屈原) 因政治上的不得志,饱经忧患的屈原于公元前278年农历的5月4日这一天投汨罗江自杀。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守节不移的伟人,于是在端午节这一天兴起了吃粽子、赛龙舟习俗。 二、有关资料 1.屈原生平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屈原“美政”的另一体现是民本思想。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对应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因受小人的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在楚国都城被秦攻破时投汨罗江而死,以示忠贞爱国之怀。 2.楚辞

《离骚》教学实录完美版

《离骚》教学实录 执教者:浙江省湖州中学弁山校区夏云陶 要读懂古代的诗歌,有时也离不开一点字词上的翻译。但是若像翻译文言文一样的翻译一首诗歌,那实在是有点煞风景了。如果将古诗翻译成现代诗,倒可算是一种比较好的做法;不过这里还涉及到怎么译,译后对原文文气会有怎样的影响等问题。任何作品都是在作者所处的环境、相关的心理、当时当地的用语习惯的影响下产生的,尽量保留诗文的“原味”是很重要的。 有一种保留诗意的做法是,紧缩诗句——保留简单易记的词句——形成诗歌的主干。这种方式如果利用得好,就可以成为教学上一个很好的诱导发点,使学生对诗句的翻译、理解在不自觉的过程中融会贯通,避免翻译诗句引起的枯燥乏味。笔者在教授苏教版必修三中《离骚》节选内容时利用了这种方式,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现记录如下。 师:请同学们尝试一下,能否将节选的《离骚》中的诗句进行压缩,留下你觉得足以说清作者意图的话。 生:我来改改前面的几句。我将这些句子压缩了,成了“高阳苗裔,皇考伯庸。摄提孟陬,庚寅吾降。皇览余度,锡余嘉名。名余正则,字余灵均。” (学生鼓掌) 师:大家鼓掌是因为觉得他改得不错吧?那么请问,他的修改有什么特点? 生:他的修改使诗歌更简练了,而且还那么整齐,比原文更有节奏感了。 师:照你这么说,修改后的诗歌成了四言诗,比原文更好了是吗? 生:好象不能这么说。 师:请果断些,到底认为修改后的诗歌好,还是原诗好?我们评价一篇作品形式上的好坏应该有哪些标准? 生:应该以主题的需要,表情达意的效果为需要吧! 师:很好!那么四言诗的形式跟原诗形式相比,到底有什么区别? 生:四言诗比原文更整齐,更有节奏感了,但是读起来肯定比原诗要快,对于抒发心情而言可能显得比较急促。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学会从作者的心情和朗读的情境去思考问题了。不过我想简单地补充一下,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楚辞》是南方文化系统的源头,而《诗经》是北方文化系统的源头,《诗经》以四言诗为主要特色,《楚辞》相对比较自由,读起来比较舒缓,所以这两种形式的诗歌体现了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的。哪怕是一个语气词都有标志性的作用,大家想到什么了吗? 生:“兮”字就是楚地方言的体现啊。 师:所以我们能不能把原诗中的那些虚词、语气词,比如“之”“兮”等字给随意省略掉? 生:不能。 师:好。但是我还是要表扬刚才那位同学,他的提炼不是一般人做得到的,他至少帮助我们把诗歌的主要信息看得更清楚了吧? (很多学生在点头。) 师:如果我们冲着紧缩以求简练的目的去改动诗歌,是否只能改成四言诗?能否再简单些? 生:我来试试。我还是讲刚才的八句,可以改成“帝裔,考庸。摄提孟陬庚寅降。皇览余度,锡嘉名。名余正则,字余灵均。”(有学生笑了起来) 师:这位同学,你为什么笑?请站起来说说看。 生:他是把诗的意思保留下来了,但是读起来真难听。

离骚课堂实录

离骚》课堂实录 哈24 中学于海丰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师:给大家介绍一幅对联:沉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这副对联写的是哪一位古人? 生:屈原。师:因为对联中有一个与屈原死亡密切相关的地点名词“汨罗江” ,现在它也成为了一个文化名词。2000 多年前的汨罗江水淹没了战国时期楚国的一缕忠魂,从那一刻起,汨罗江水也就流进了中华民族的 文化,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屈原汨罗江上的慷慨赴死,换来了精神世界的高贵永生。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就活在那些杰出的生里,同时也活在那些杰出的死里,五千年积淀的,绝非只有出土的竹简,发黄的纸张,珍贵的文物,还有中国式的生命。屈原已经走入了永远的安宁,但他文字中记录下来的那些屈辱与呐喊,美德与真情却需要我们这些后人用真诚的心灵去静静的思索……今天我们就共同学习屈原的代表作品《离骚》,走入一代爱国诗人的精神世界。师板书 师:本文选自《离骚》,它是我国文学史上到目前为止发现的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全诗长达373 句,凝结着屈原的血和泪,体现了屈原思想品德情感的精华。而本文节选部分只有52 句,占的比重虽小,但却是感情表达最直接最强烈的部分,那么我们就沿着情感的脉络,来分析学习这篇作品,了解屈原的内心世界。请大家立足课本,首先找出或概括出诗中表达情感的词语,并解释产生这种情感的原因。找到了请大家举手示意老师。 生1 :哀。 师:哀什么? 生1 :哀民生之多艰。还有“怨” ,怨灵修之浩荡兮。师:灵修指什么?生:君王。 师:浩荡什么意思? 生:荒唐师:也就是昏庸。 生2 :忳

什么意思? 烦恼失意。 它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抑郁。 你看标题“离骚”什么意思? 是遭遇忧愁的意思 标题就已经体现出来了。 还有悔,悔相道之不察。 情感词语找到了,我们离诗人的内心世界又近了一层。大家看黑 怨君王昏庸”,本课对怀王着笔不多, 生:第一段的“謇朝谇而夕替”早晨进谏, 皇帝昏庸无能。 师:这个词再斟酌一下。进谏肯定是好意, 口利于 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出师表》中有“亲贤臣远小人,此先 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 生: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师:如果把百姓比喻成水的话,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一个连百姓都不 爱戴的君王肯定是不合格的。这里我们能清晰地感觉到怀王的形象。 怨贤臣,他肯定要亲小人, 那么大家看一下楚国政坛的小人们都有哪 些兴风作浪的做法? 生 师 生 师 生 师 生 师;置国家法度于不顾,欺上媚下,这里让我们看到了出国政坛的现 象,小人掌握了权利,也就是奸臣当道。那作者肯定是义愤填膺的。 品质恶俗,却窃居高位。贪赃 枉 法,却飞黄腾达! 这就 让人 不禁 想起 当代诗人北岛的诗句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 铭”——《回答》 ,以屈原为代表的高尚之士只能将自己的高尚写进 坟墓,因为在楚国政坛没有他们生存和发展的土壤。 对于这种高层腐 败,屈原在他的作品《卜居》中有非常形象的而深刻表述。大家齐读 师 生 师 生 师 生 师 生 师 板 哪里体现了他的昏庸? 晚上就遭到斥责。反映出 但能不能听进去?良药苦 谣诼谓余以善淫。 颠倒是非黑白,打击异己。 偭规矩而改错。 错”是什么意思? 措施。 法令国家大典都敢动,那就叫“枉法”枉法之人 必然“贪赃”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