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专题7诗歌鉴赏专题训练(解析版)

诗歌鉴赏专题

(知识点思维导图+习题训练)

思维导图

习题训练

一、(2022·河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

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新制布裘

白居易

桂①布白似雪,吴②绵软于云。布重绵且厚,为袭有馀③温。

朝拥坐至暮,夜覆眠达晨。谁知严冬月,支体暖如春。

中夕④忽有念,抚袭起逡巡⑤。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

安得万里袭,盖裹周四垠⑥。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①桂:地名。②吴:地名。③馀:同“余”。④中夕:半夜。⑤逡巡:迟疑徘徊,欲行又止。⑥垠:边际。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因_________一事,产生联想,表达内心的愿望;《新

制布裘》中,白居易因新制布裘这件事,产生联想,表达自己的愿望。

2.杜甫和白居易都是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人。这两首诗中作者的境况不同,但

抒发的情感有相同之处,都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怀。【答案】1.茅屋为秋风所破(或“秋风破屋”)

2.推己及人的博大胸襟、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和心系天下寒士的济世情怀。

【解析】

1.本题考查作家作品识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

堂期间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

.......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

2.本题考查对比阅读及情感主旨把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激情和火热希望。这种感情,咏歌不足以表达,所以诗人发出了由衷的感叹:“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

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新制布裘》描述了作者严冬季节身穿布裘温暖如春的感受,由此推己及人,慨然以救济天下寒人为己任。其中“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是全诗的警句,反映了白居易的思想:大丈夫贵在兼济天下,做利国利民之事,不能只顾独善一身。结尾四句“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源于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它表明两位伟大诗人的博爱

情怀都是一致的,都具有推己及人的博大胸襟、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和心系天下寒士的济世情怀。

二、(2022·江西·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江山秋色图①

胡行简

连山缥缈树槎牙②,江上西风雁影斜。

万迭③秋光无限好,画围偏在野人④家。

[注]①此诗为画作《江山秋色图》上的题诗。②槎(chá)牙:形容树木错杂不齐貌。

③万迭:万重。④野人:山野之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前两句通过山、树、江、风、雁等意象,营造了秋的意境。

B.前两句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江山秋色图,与题目照应。

C.本诗写景从视觉感受出发,写出了多种景物的形态。

D.本诗是一首题画七绝,读起来音韵和谐优美。

2.结合本诗三、四句,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人喜爱画作《江山秋色图》的原因。

【答案】1.B

2.画作展现出万重秋天的美好,显现出‘不似春光,胜似春光’的佳境。图中还画了许多人物活动情景,使画面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令观者目不暇接,百看不厌。

【解析】

1.B.本项“一幅生机勃勃的江山秋色图”有误,根据前两句中的“树槎牙”和“西风雁影”可知,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树木枝叶稀疏,江山西风劲吹,北雁南归的画面,虽不可说萧瑟凄凉,但也不能说“生机勃勃”。故选B。

2.考查诗句赏析。三、四句大意为:一重重的秋光风景无限美好,画中还有山野之人的活动,使画面增加了生趣。由此可知,联系前两句中的“连山缥缈”可知,画作展示了万重秋光的美好,一重山色就是一重秋光,一重秋光就是一重美好。除了自然风光以外,画作中还有很多山野之人的活动情景,景与人相融相合,使画面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三、(2022·江苏苏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题《云山图》二首

沈周①

(一)

看云疑是青山动,

谁道云忙山自闲。

我看云山亦忘我,

闲来洗砚写云山。

(二)

侵晓溪山半是云,

草堂亦许白云分。

故人到此云相接,

欲去还须云送君。

【注】①沈周,长洲(今苏州)人,明代绘画大师,工诗善画。

1.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侵晓溪山半是云,草堂亦许白云分”所表现的画面。

2.下面的诗句都写到了云,意境与这两首诗最接近的一项是()

A.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崔颢《黄鹤楼》)

B.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白居易《白云泉》)

C.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初山。(王之涣《凉州词》)

D.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城》)

3.诗人写云山,手法别致,富有情趣。请以“看云疑是青山动,谁道云忙山自闲”为例,作简要分析。

【答案】

1.抓住诗句中“白云”“溪山”“草堂”等景物,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摹,表现宁静、幽美的特点。

2.B

3.诗句运用拟人的修辞,“忙”与“闲”二字赋予了云与山人的情态,形象地展现了云与山动静皆宜的情景。运用衬托的手法,先写诗人的错觉,看到云在移动,他却误认为青山在移动。在云与山的变幻中,表现出白云的动态美。诗句流露出诗人闲适超脱、物我相融的情趣。

【解析】

1.本题考查诗歌画面的描绘。

“侵晓溪山半是云,草堂亦许白云分”抓住诗句中“白云”“溪山”“草堂”等景物,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摹,表现宁静、幽美的特点。

示例:早晨,溪山里一半是云,云雾缭绕,朦朦胧胧,草堂在朦胧云雾中,若隐若现,远远望去,仿佛白云和草堂主人各占了草堂的一半。

2.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这两首小诗,都是写“云容”、“云态”,也写“云情”。

第一首描写画家兼诗人沈周眼中看出的“云”。首句先写诗人的错觉,他看到云在移动,却疑为青山在移动。次句紧承,纠正自己的错觉,说:谁知道山停云动,山自空闲,云自忙碌。第三句的“云山”,以云为主,我看白云忙忙碌碌,也许忘记了自我,这是为第二句“云忙”的诗意加重语气,强化它忙碌的意思。具有动态美的移动的白云,触发了画家的雅兴,他准备在空闲的时候,“洗砚写云山”,把“云容”画出来,写出了诗人的闲情逸致。

与第一首不同的是,第二首里的“云”是主角,写云之“态”,也写云之“情”。早晨,溪山里一半是云,云和草堂主人各占草堂的一半。最后二句里的“故人”,便是画家、诗人自

己。石田到山里来,由“云”相接,故人要归去,还须“云”相送。诗画家赋予“云”以人的性格和感情。表现宁静、幽美的特点。

A.“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意思是“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在天上飘飘荡荡”,“白云”变幻难测,寓托着作者世事难料的吁嗟叹喟,另外此联中“空”与首联中的“空”字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角度来写,抒发了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与本题中的两首诗意境不符合;

B.“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表现白云坦荡淡泊的胸怀和泉水闲静雅致的神态,恰好是诗人思想感情的自我写照。该选项的诗句与本题中的两首诗意境最接近;

C.“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初山”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与本题中的两首诗意境不符合;

D.“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清晨告别五彩云霞映照中的白帝城,千里之遥的江陵,一天就可以到达。“彩云间”三字,描写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全篇描写下水船走得快这一动态蓄势。“彩云间”也是写早晨景色,显示出从晦暝转为光明的大好气象,而诗人便在这曙光初灿的时刻,怀着兴奋的心情匆匆告别白帝城。与本题中的两首诗意境不符合;

故选B。

3.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

“看云疑是青山动,谁道云忙山自闲”首句先写诗人的错觉,他看到云在移动,却疑为青山在移动。次句紧承,纠正自己的错觉,说:谁知道山停云动,山自空闲,云自忙碌。“忙”和“闲”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云与山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静止与云移动时的画面,诗人误认为山在移动,事实上是云在移动,山作为云的陪衬,衬托出白云的变化的动态美,故而也运用了衬托的手法,这两句表达了诗人惬意闲适、物我合一的情趣。

四、(2022·湖南长沙·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舟师

[明]俞大猷①

倚剑东冥②势独雄,扶桑③今在指挥中。

岛头云雾须臾尽,天外旌旗上下翀④。

队火⑤光摇河汉⑥影,歌声气压虬龙宫⑦。

夕阳景⑧里归篷近,背水阵奇⑨战士功。

【注释】①俞大戬:明代战功显著的抗倭名将。②东冥:东海。③扶桑:我国对日本的旧称。④翀:通“冲”,舞动的意思。⑤队火:排列成队的战船上的炮火。⑥河汉:指银河。⑦虬龙宫:比喻倭寇的巢穴。⑧景:通“影”。⑨背水阵奇:比喻抗倭水军战阵的精妙奇特。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或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剑”“扶桑”写出了水军武器的锋利和倭寇的凶残。

B.“云雾”写出了战时环境的恶劣,“旌旗”写出了倭寇人数之多。

C.“队火”“河汉影”写出了战争中炮火连天的凄惨场面。

D.“夕阳景”“归篷近”描绘了在夕阳的余晖里,战船徐徐归来的情景。

2.请分析诗歌表现的情感,填写下面的表格。

阶段表现的情感

战前(首联)坚信战争必胜的自信

战中(颔联、颈联)①

战后(尾联)②

【答案】1.D

2.①抗击倭寇的坚强斗志

②对水军战士的英勇气概和辉煌战绩的歌颂

【解析】

1.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A. “倚剑”:倚天之剑的省称,古人想象中靠在天边的长剑, 这里代指俞家水军。诗句“扶桑今在指挥中”译为:扶桑受制,胜券在握。首联表现了作者必胜的信心。故题干中表述的“‘剑’‘扶桑’写出了水军武器的锋利和倭寇的凶残”有误。

B. 颔联译为:云消雾散,正是作战的好时机;战船陈列,旌旗翻飞,水师已作好战斗准备。所以云雾并非写出了战时环境的恶劣,“旌旗”是为了突出战士的士气,并非写出了倭寇人数之多。表述有误。

C.颈联紧承上联写水军与倭寇作战的情景:一串串炮火飞上天空,在银河里摇动着倒影; 喊声阵阵,气势镇住了群寇。写出了规模宏大的海战过程。并非突出战争中炮火连天的凄惨场面。表述有误。

D. 尾联写海战结束,在夕阳的余晖里,战船徐徐归来,身为将领的诗人,为军阵奇妙、

战士勇武而深感欣慰。表述正确。

故选D。

2.此题考查诗歌情感。

首联写水军雄伟气势,说明明水军稳操胜券;颔联转向自然景观的描写,烘托战前气氛,进一步渲染了水军的声威和抗敌决胜的信心;颈联紧承上联写水军与倭寇作战的情景,把规模宏大的海战过程描写得淋漓尽致;尾联写傍晚水军战士凯旋,肯定他们英勇作战建立了不朽功勋。

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对明朝水军与倭寇的一次激战的描述,赞扬了明朝水军的军威、士气和高昂的战斗力,歌颂了水军战士的英勇气概和辉煌战绩,洋溢着作者保卫海疆、扫清来犯倭寇的战斗豪情。

五、(2022·山东滨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①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②静,船尾跳鱼拨刺③鸣。

【注释】①风灯:船中桅杆上挂着的灯,有纸罩能避风。②联拳:指夜宿的白鹭屈曲着身子,三五成群团聚在沙滩上。拳,屈曲。③拨刺:拟声词,指鱼在水里跳动发出的声音。

1.这首诗通过“_____________”“风灯”“宿鹭”“_________________”等意象,描绘出一幅恬淡平和的江上月夜图。

2.这首诗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请结合第四句简要分析。

【答案】1.江月跳鱼

2.示例一:第四句写“跳鱼”“拨刺”之动,前三句写江上月夜之静,以动衬静,衬托出江上月夜的静谧。

示例二:以第四句“跳鱼”“拨刺”之动衬托第三句“宿鹭联拳”之静,营造出一种恬淡、静谧的意境。

【解析】

1.本题考查信息梳理与概括提炼,重在梳理出诗中的意象。意象即诗中出现的景物,可组成特定的意境。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意为:水中的月影

.....离我只有数尺之远,船中桅杆

....上

的风灯

..照耀着夜空,时间马上就要进入三更天。由此可知,“江月”“风灯”都是其中的意

象;“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的意思是:栖息在沙滩上的白

........鹭静静地蜷身而

睡,突然船尾方向传来“拨剌”一声,原来有一条鱼儿

....跃出水面。由此可见,“宿鹭”“跳鱼”也是文中的意象。

2.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第四句“船尾跳鱼拨刺鸣”写的是从船尾方向有一条鱼儿跃出水面,发出“拨剌”一声响。联系前三句可知,诗的前三句着力刻画的“江月”“风灯”及“宿鹭”都在一个“静”字,而末句却有“跳鱼”之动,“拨刺”之响,是写动、写声,似乎破了静谧之境,然而其表达效果恰好相反,以动破静,愈见其静;以声破静,愈见其静。故这一以动衬静,营造出一种恬淡、静谧的意境,衬托出江上月夜的静谧。

综上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六.(2022·湖北武汉·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湖口望庐山瀑布水[注]

【唐】张九龄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注】此诗为张九龄受唐玄宗赏识而出任洪州都督后所作。湖口,即江西鄱阳湖湖口,当时归洪州都督府统辖。

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A.首联用“万丈红泉”“迢迢半紫”描摹庐山瀑布从天而降、绚丽夺目的壮观景象。B.颔联中的“下”和“出”,凸显了瀑布越过山间杂树、穿透空中层云的宏大气势。C.颈联描写了两种截然不同天气状态下的瀑布美景;晴日彩虹当空,雨天声势浩大。D.尾联赞叹飞瀑与山、云、天连成一片的恢宏气象,展现了诗人博大开阔的胸襟。【答案】C

【解析】C.“日照虹霓似”写瀑布的色彩,在晴日阳光的照射下,幻化出如虹霓般七彩缤纷的颜色,绚丽瑰奇;“天清风雨闻”写瀑布的声响,天清气朗之时,本无风雨,但万丈洪泉直泻而下时发出的巨大声响,却使人有急风骤雨杂沓的听觉感受。颈联描写的是晴天丽日时瀑布的美景,因此本项说法错误;

故选C。

七、【2022年浙江省宁波市中考语文真题】阅读诗歌,结合典故,完成小题。

野望

[唐]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南安军

[南宋]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典故】采薇《史记·伯夷列传》载:般末,孤竹君二子伯夷、叔齐,反对周武王伐纣,曾扣马而谏。周代殷而有天下后,他们“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蕨而食,……遂饿死于首阳山。

(选自《汉语典故大辞典》)下面是某同学的探究成果,请你补全。

为表达不同情感,“采薇”这一典故可能有三种使用角度:

①伯奏、叔齐扣马而谏;

②伯夷、叔齐隐于首阳山,采薇蕨而食;

③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

《野望》侧重从()(填序号)角度用典,表达的情感是_______________。《南安军》侧重从()(填序号)角度用典,表达的情感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②对隐居不仕的向往

③以死明志的爱国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典故的运用。

第一空:由《野望》前三联可知,这是描写的傍晚看到的山村的景色,悠闲自在的人们缓缓地走向家园,所以表现出的是诗人对于这种风景的喜爱,那么进一步的就是想要隐居在这里,所以第一空填入的应该是第②个角度。第二空:表达的情感是对于隐居生活的向往;

第三空:由“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可知,诗人看到山河破碎,心中升起悲凉之感,同时也表达自己的志向,不愿投降,宁愿饿死也不愿,所以他运用的角度是第③个角度;第四空:表达的是诗人宁死不屈的爱国之情。

八、【2022年浙江省舟山市中考语文试卷】古诗文阅读。

鄱阳湖①

吴国伦

欲向匡庐②卧白云,宫亭水色昼氤氲。

千山日射蛟龙窟③,万里霜寒雁鹜群。

浪涌帆樯天际乱,星临吴楚镜中分。

东南岁晚仍鼙鼓④,莫遣孤舟逐客闻。

[注释]①选自《明诗观止》。本诗是作者被贬江西时游庐山经鄱阳湖写下的咏景诗。吴国伦,明代文学家。②匡庐:即庐山。③蛟龙窟:指鄱阳湖。④鼙鼓:战鼓。这句指嘉靖年间倭寇骚扰东南沿海地区一事。

(1)“浪涌帆樯天际乱”中的“涌”,有的版本又写作“拥”。你觉得哪个更好?为什么?(2)关于此诗的情感基调,小嘉说是欢快的,小舟说是忧伤的。你的看法呢?请简述理由。

【答案】

(1)示例1.“涌”更好。表现出鄱阳湖波涛翻腾激荡,以致把船顶起的雄阔气势,示例2.“拥”更好。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浪把帆船拥入“怀中”的景象,突出了风浪之大。

(2)我认为是忧伤的,尾联中说,东南仍然处于战火之中。请不要让我这位遭受贬谪孤舟漂泊的人听到战鼓的声音吧。否则,我将是多么的痛心疾首啊!表现了诗人对东南一带战乱频仍的关切和忧虑,同时,“孤”“客”等词也表现出诗人被贬谪的失意孤寂。【解析】

(1)本题考查诗歌炼字。

“浪涌帆樯天际乱,星临吴楚镜中分”的意思是波涛汹涌,帆倒桅杆断折,吴楚分野的星空映在镜一般的湖水里。“涌”本意是指水由下向上冒出来,引申义是像水涌出。这里用“涌”字,生动形象地描写出鄱阳湖波涛汹涌的气势。“拥”本义是抱,这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风浪把船抱入怀中的情态,突出风浪大的特点。(2)本题考查诗歌主旨的理解。

这首诗前三联的意思是:我想向庐山隐居,宫亭湖云气迷濛。太阳照在千山和鄱阳湖上,鹅和鸭游在寒冷的鄱阳湖中。波涛汹涌,帆倒桅杆断折,吴楚分野的星空映在镜一般的湖水里。写出了鄱阳湖深秋苍茫雄浑的景象。而尾联“东南岁晚仍鼙鼓,莫遣孤舟逐客闻”的意思是东南沿海地区战鼓仍然咚咚作响,请不要让我这位遭受贬谪孤舟漂泊的人听到战鼓的声音吧。否则,我将是多么的痛心疾首啊!流露出作者对战争的厌恶,

表现了诗人对东南一带战乱频仍的关切和忧虑。句中的“孤”字是唯独一个的意思,表现了作者被贬谪的孤独寂寞心情。所以此诗的情感基调我认为是忧伤的。

九、(2022·辽宁营口·一模)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生查子·独游雨岩①

辛弃疾

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

高歌谁和余?空谷清音起。非鬼亦非仙,一曲桃花水。

【注】①此词作于词人削职闲居、退居带湖期间。

1.赏析词作上片“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两句。

【答案】行云本在天上,而今水底的天反借行云而见,这是词人体物精妙之处。“天上

有行云”承上补足“天在清溪底”句,启下引出“人在行云里”句。“人在行云里”中

的“人”是遥应首句溪水中的“照影”,这才有了“在行云里”的视觉感受。表现的是

词人当时那种自觉行走于蓝天之上、白云之中的飘飘似仙的独特感受和恬静愉悦的心情。【解析】考查对诗句的赏析。“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意思是蓝天上有飘动的白云,人正行走在那飘动的白云里。从语句含义的角度分析,“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因为云倒映在水中,给人的感觉像是云和天在水里,这里体现了词人描摹景物的精妙之处。从诗句结构的角度分析,正因为前面描述了“天在清溪底”(蓝天倒映在清清的溪水里),才会有此时看到的“天上有行云”的画面,照应了首句“溪边照影行”,眼前所见即所

照之“影”;同时,后面又引出了眼前“人在行云里”的奇妙感受,因此这两句起到了

承上启下的作用,结构巧妙严谨。从揭示人物情感的角度分析,这两句描写游人的身影、碧蓝的天空、飘动的浮云,都通过清清的溪水映现出来,整个画面非常生动迷人,让人产生“人在行云里”的美妙感受。表达出此时词人恬静而愉悦的的心境。

2.最后一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这首词通过记叙独游雨岩的情景,抒发了遭受打击、闲居乡里的苦闷,反映了作者内心的不平和对国事的系念。

【解析】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把握。这首词写于作者罢官之后的带湖闲居时期。在职期间,他积极筹措恢复中原大计,遭到主和派的排斥、打击和嫉恨,被朝廷罢职闲居。抗战理想不能实现,报国壮志一筹莫展,因此,诗人感到苦闷和孤独,便写了这首词来抒发胸中的悲愤。题目中的“独游”二字,已经透露出了这种意味。“非

鬼亦非仙,一曲桃花水”,意思是那响声不是来自鬼怪神仙,而是桃花旁的流水声悦耳

无比。联系上文“高歌谁和余,空谷清音起”可知,作者内心澎湃的激情和遭受压抑的

苦闷,终究是掩遮不住的,“高歌”正是词人内心感情的流露和发泄。然而,并没有人能理解他,与他相和的,只是空谷里的溪水。词人的“独”唱,同哗哗的水声,从声音方面渲染了凄凉忧伤的气氛。这种“高山流水少知音”的感慨,是他内心苦闷的表现;而这种“曲高和寡”的情景,正是他收复中原的主张不能得到采纳的写照。那幽深寂静的山谷,那溪水漂浮的残花,不能不说带有象征意义。所以,这首词表面上是记游,描写水光山色,实际上处处贯注着词人愤激的感情,表现了词人遭受排挤、闲居家乡、有志难伸的苦闷和寂寞,也反映了他对时局的不满和对国事的关心。

十、(2022·江苏宿迁·一模)阅读辛弃疾《鹧鸪天》,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①

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经行几处江山改,多少亲朋尽白头!

归休去,去归休②,不成③人总要封侯。浮云出处④元无定,得似⑤浮云也自由。【注释】①鹧鸪天:词牌名,又名《思佳客》。②归休去:退休、致仕。去,语助词。

③不成:反诘词,难道。④出处:指出仕与隐处,做官与退隐。⑤得似:真是。

1.请说说“愁还随我上高楼。”中“随”字的妙处。

【答案】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化抽象之愁为具体之物,形象地写出了诗人愁苦之深,难以解脱。

【解析】本题考查炼字。“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写作者心想到高楼上观看美景躲避忧愁,忧愁还是跟着他上了高楼。“随”赋予“愁”以人的行为,是拟人的修辞手法。同时,写“愁”可以随我而上高楼,是抽象的“愁”变得具体可感,结合“欲上高楼去避愁”可知,形象地写出了诗人愁苦之深,难以解脱。

2.辛弃疾曾说“而今识尽愁滋味”,请结合本首词的具体语句,说说他识尽了怎样的“愁滋味”?

【答案】从“多少亲朋尽白头”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从“经行几处江山改”表达国土沦丧的悲愤,从“不成人总要封侯”表达壮志难酬的悲哀,还有对逍遥自由生活的向往。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意。“多少亲朋尽白头”写许许多多亲戚好友都已白了头,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经行几处江山改”写作者走过好几个地方江山都已面目全非,表达国土沦丧的悲愤,“归休去,去归休,不成人总要封侯”以感情强烈的语言反问自己:说归去吧,还是归去吧,难道人一定要到封侯才肯罢休不成?意谓自己不必要等到做成封侯的功业才可归隐。实际上,它传达出了词人无法作成可封侯的大功业的愁苦。最后,“浮云出处元无定,得似浮云也自由”写浮云飘去飘来本来没有固定之处,我能

够像浮云那样随心来去,该有多么自由。巧妙运用“浮云”一词的双重比喻意义为自己下了这一转语,如果能像浮云一样逍遥自在也很自由,写出了对逍遥自由生活的向往。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与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这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B.“经行几处江山改,多少亲朋尽白头。”这两句直抒胸臆,语言浅白,此中感慨,让人读而心有戚戚。

C.“得似浮云也自由”中“也”字表现了词人致仕、退隐后的自由与喜悦之情。

D.此词在表情达意上,采用层层剥笋式抒情,越来越清晰地显现了他愁苦的来处。

【答案】C

【解析】C.“表现了词人致仕、退隐后的自由与喜悦之情”错误,应是写作者在致仕与退隐的得失之间,他思之筹之,不得要领,因而愁绪百结,久不能脱。“也”字表现了词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故选C。

十一、(2022·福建三明·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依次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描绘西湖清丽、淡远的春天景色。

B.“琉璃滑”将无风的湖面比作细腻光滑的琉璃,突出西湖水的清澈见底。

C.“惊起沙禽掠岸飞”以静衬动写水鸟被涟漪惊动而飞,愈显西湖的喧嚣。

D.全词语言清新活泼,寓情于景,彰显了欧阳修这首小令的婉约与深挚。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A.“绿水逶迤”“芳草长堤”这是视觉,“隐隐笙歌处处随”这是听觉,故上片依次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描绘,并非选项所说“依次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B.“突出西湖水的清澈见底”错误,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连小船移动都感觉不到,应突出的是湖面的平静;C.“以静衬动”“西湖的喧嚣”错误,“惊起沙禽掠岸飞”的意思是那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应是以飞鸟的动来衬托西湖的静;故选D。

2.首句“轻舟短棹西湖好”传达出词人怎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示例:“轻舟短棹”委婉地写出词人泛舟西湖时的悠闲与惬意,“西湖好”传达出词人对西湖美景的赞美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情感主旨分析。首句“轻舟短棹西湖好”的意思是:西湖风光好,驾着小舟划着短桨多么逍遥。“西湖好”是一篇之眼,“短棹”二字已将休闲的意思委婉写出,因为是短棹,所以轻舟缓慢而悠闲地飘荡在湖面上,游人有足够的时间来观赏两岸春色,从而表达出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与赞美。

十二、(2022·湖南长沙·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练习。

题岳阳楼①

白居易

岳阳城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凭曲阑。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

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亦难。此地唯堪画图障②,华堂张与贵人看。【注】①元和十四年春,贬至江州的白居易再调忠州刺史,经过岳阳时写下该诗。②图障:指绘有图画的屏风。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孤独地登上岳阳楼远眺,看到了春天的洞庭湖水满为患,忧心忡忡。

B.诗人看到洞庭湖“连梦泽”“近长安”,极写洞庭湖之广阔。

C.岸上攀树之猿的苦啼与远雁飞渡洞庭的艰难引发了诗人的无尽悲愁。

D.洞庭湖壮美景色难以画成屏风,陈在华丽厅堂,来供达官贵人品赏。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A.“看到了春天的洞庭湖水满为患,忧心忡忡”理解不正确。诗人孤独地登上岳阳楼远眺,看到了春天的洞庭湖想到了远离的都城长安,表达了对京都的思念,并没有“看到了春天的洞庭湖水满为患,忧心忡忡”。C.“引发了诗人的无尽悲愁”理解不正确。岸上攀树之猿的苦啼与远雁飞渡洞庭的艰难,引发了诗人的漂泊流离之感,并未有“无尽悲愁”。D.“洞庭湖壮美景色难以画成屏风”理解不正确。结合诗句“此地唯堪画图障”可知,洞庭湖风景壮阔优美,可以画成图画,让那些贵人们欣赏。故选B。

2.前人评论此诗,认为“落句怨愤极矣”,请结合诗歌对该观点进行分析。

【答案】诗的最后两句说洞庭湖风景壮阔优美,可以画成图画,让那些贵人们欣赏,这样贵人们也许可以体会到猿啼雁飞、流民逐客行旅的奔波之苦,含蓄地流露出羁旅漂泊之感和对贵人们的怨愤。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所含情感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时,把握诗句大意,结合诗句意

象及诗人的创作背景,体会诗人情感。尾联“此地唯堪画图障,华堂张与贵人看”意为:这个地方风景壮阔美丽,可以画成图画,挂在富贵人家的厅堂里供他们欣赏;此诗作于诗人贬谪途中,是诗人贬至江州又再调忠州刺史,经过岳阳时写下的。结合本诗的创作背景可知,贬谪途中本就充满着孤寂和落寞之感,却又亲睹壮阔景色中满是凄苦,便想将洞庭风景画成图障,张挂在豪奢的大厅里,让那些贵人们赏玩,或许才能使他们稍稍懂得猿啼雁飞、流民逐客行旅风波之苦,含蓄地流露出羁旅漂泊之感和对贵人们的怨愤.。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中考语文专题7诗歌鉴赏专题训练(解析版)

诗歌鉴赏专题 (知识点思维导图+习题训练) 思维导图 习题训练 一、(2022·河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 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新制布裘 白居易 桂①布白似雪,吴②绵软于云。布重绵且厚,为袭有馀③温。 朝拥坐至暮,夜覆眠达晨。谁知严冬月,支体暖如春。 中夕④忽有念,抚袭起逡巡⑤。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 安得万里袭,盖裹周四垠⑥。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①桂:地名。②吴:地名。③馀:同“余”。④中夕:半夜。⑤逡巡:迟疑徘徊,欲行又止。⑥垠:边际。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因_________一事,产生联想,表达内心的愿望;《新 制布裘》中,白居易因新制布裘这件事,产生联想,表达自己的愿望。 2.杜甫和白居易都是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人。这两首诗中作者的境况不同,但 抒发的情感有相同之处,都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怀。【答案】1.茅屋为秋风所破(或“秋风破屋”) 2.推己及人的博大胸襟、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和心系天下寒士的济世情怀。 【解析】 1.本题考查作家作品识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 堂期间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 .......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 2.本题考查对比阅读及情感主旨把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激情和火热希望。这种感情,咏歌不足以表达,所以诗人发出了由衷的感叹:“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 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新制布裘》描述了作者严冬季节身穿布裘温暖如春的感受,由此推己及人,慨然以救济天下寒人为己任。其中“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是全诗的警句,反映了白居易的思想:大丈夫贵在兼济天下,做利国利民之事,不能只顾独善一身。结尾四句“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源于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它表明两位伟大诗人的博爱 情怀都是一致的,都具有推己及人的博大胸襟、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和心系天下寒士的济世情怀。 二、(2022·江西·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江山秋色图① 胡行简 连山缥缈树槎牙②,江上西风雁影斜。 万迭③秋光无限好,画围偏在野人④家。 [注]①此诗为画作《江山秋色图》上的题诗。②槎(chá)牙:形容树木错杂不齐貌。 ③万迭:万重。④野人:山野之人。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100(附答案)及解析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100(附答案)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南湖早春① (唐)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蘋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注释】①南湖:彭蠡湖,即鄱阳湖。这首诗作于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当时作者被贬谪为江州司马。 (1)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呈现了一幅清新明澈的画卷:暖风吹回,云彩散开,雨止天晴,阳光返照早春的鄱阳湖岸。 B. 颔联描绘了一幅杏花漫野、湖水阔远、水苹茂盛的美丽图景。 C. 颈联描写大雁低飞,略显慵懒、笨拙,黄鹂出展歌喉,舌涩口拙,尚不能婉转高歌之态。 D. 尾联间接抒情,点明诗人心情消沉郁闷的根本原因是衰老多病。 (2)下列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A. 颔联中色彩对比鲜明,红绿相映,是早春时节最富特征的景色,也是这幅画中不可缺少的点缀。 B. 前三联都是写景,先动后静,动静相生,使全诗视觉与听觉。动景与静景相映成趣。 C. 诗歌着重选取了山杏、水苹、白雁、黄鹂这些颇具江南风情的意象,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了南湖早春的神韵。 D. 诗歌以乐景衬哀情,用明丽动人、生机勃勃的南湖早春美景反衬了诗人内心的深切悲哀。 【答案】(1)D (2)B 【解析】【分析】(1)D项错误。应为:直接抒情。 (2)B项错误。应改为:前三联都是写景,首联先动后静,动静相生。颔联是静景,颈联是动景。全诗视觉与听觉。动景与静景相映成趣。具体分析为:首联“风回云断雨初晴”描绘了春风吹散阴云的动景,“返照湖边暖复明”描绘了风回云断雨初晴的静景,动静结合描绘南湖雨后阳光翻找的优美景色;颔联诗人运用“红”借代红花,“绿”借代水苹的绿叶,描绘南湖早春万物萌发生机的优美景象。是静景;颈联“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白”、“黄”色彩对比鲜明,渲染生命勃发的气息,是动景。 故答案为:⑴D;⑵ B。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能准确把握描写的景物即可,一般用原诗词中的词语回答即可; ⑵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初中七年级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初中七年级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一、诗歌鉴赏 1.阅读杨万里《桑茶坑道中》,完成下面小题。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1)说说“草满花堤水满溪”中“草满”一词的妙处。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1)一个“满”字写出了堤上花儿草儿繁盛之状;“满”在这里为动词,仿佛青草有意去装点堤岸一般,显得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为接着写儿童牧牛“花堤”提供了好的环境。 (2)这首诗借儿童牧牛情景,再现了夏日江南田园美景,表达了诗人独特的生活情趣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解析】【分析】(1)“草满花堤水满溪”的意思是“小溪里的流水却涨满河槽,岸边野草繁茂,野花肆意开放”。在这样好的气候条件下,小溪被雨水充盈了,水面和堤齐平,这种情景用“满”字是合适的,常见的;而以“满”字写堤上花儿草儿繁盛之状,原也不足为奇,但“满”在这里作为动词,仿佛青草有意识地去装点堤岸一般,这就生动有趣了。 (2)这首诗前两句写出了由雨而晴,由湿变干,溪水由浅而满,花草于风中摇曳,大自然充满了生机的“动”;第三句写出了牧童柳荫下酣睡的自然悠闲的“静”,加上第四句“一牛吃过柳阴西”的时动时静,形成了这首诗独特的生活情趣和原始朴素的美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舒适生活的向往。 故答案为:⑴一个“满”字写出了堤上花儿草儿繁盛之状;“满”在这里为动词,仿佛青草有意去装点堤岸一般,显得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为接着写儿童牧牛“花堤”提供了好的环境。 ⑵这首诗借儿童牧牛情景,再现了夏日江南田园美景,表达了诗人独特的生活情趣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点评】⑴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要注意: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析景)有明显手法一定要指出。点出该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意境、感情) ⑵通过抓关键要素来推断诗歌的情感类型,关键要素有:一、抓住诗题;二、抓住关键词句;三、抓住意象特点;四、注意诗歌给出的注释。 2.阅读诗歌,完成题目。 沁园春·雪(节选)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初中七年级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

初中七年级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 一、诗歌鉴赏 1.阅读诗歌,完成各题。 吉样寺赏牡丹① 苏轼 人老簪②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③。 【注】①苏轼当时在杭州做官。②簪:插戴。③十里珠帘半上钩:十里长街,百姓们上卷珠帘。 (1)请说说“花应羞上老人头”中“羞”字的妙处。 (2)描绘诗人醉归的情景,并品味“醉”中蕴含的情感。 ①醉归的情景:________。 ②“醉”中蕴含的情感:________。 【答案】(1)“羞”意思是羞怯,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一群老人簪着花走在街市上的情景,表现了出诗人超矿豁达、狂放不羁的襟怀。 (2)赏花饮酒,沉醉归来,引得路人哄笑。十里长街,珠帘上卷,百姓们争看这位放荡不羁、走起路来东倒西歪的太守;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倔强、洒脱的情怀 【解析】【分析】(1)“花应羞上老人头”意思是牡丹花因为被插在老人头上而感到难为情。“羞”有羞怯,难为情之意,说花不愿上老人的头。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人簪着花成群结队走在街市上,有些不好意思。表现出诗人超矿豁达、狂放不羁的襟怀。 (2)①“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诗人赏花饮酒,喝得酩酊大醉,头上插着鲜花,一路走得磕磕绊绊,引得别人的围观和哄笑;教十里红楼卷珠帘,万人空巷争观看。 ②“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意思是赏花饮酒,沉醉归来,引得路人哄笑。十里长街,珠帘上卷,百姓们争看这位放荡不羁、走起路来东倒西歪的太守。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倔强、洒脱的情怀。 故答案为:⑴“羞”意思是羞怯,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一群老人簪着花走在街市上的情景,表现了出诗人超矿豁达、狂放不羁的襟怀。 ⑵赏花饮酒,沉醉归来,引得路人哄笑。十里长街,珠帘上卷,百姓们争看这位放荡不羁、走起路来东倒西歪的太守。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倔强、洒脱的情怀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古诗炼字的能力。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⑵①本题考查描绘诗句景象的能力。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很多写景的诗句都给人以美的享受。解答这样的题,首先要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并在头脑里想象这样的意境,然后再结合诗意进行描绘。描绘的语言一定要恰当、优美、生动、形象,给人以美的

(语文)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100(附答案)含解析

(语文)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100(附答案)含解析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甲】卜算子·咏梅 (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乙】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甲】词以清新的情调写出了①________的梅花,【乙】词以浪漫的笔调写出了②________的梅花。 (2)从【甲】【乙】两词划线字中任选其中一个,赏析其在词中的表达效果。 【答案】(1)傲然不屈(孤芳自赏);美丽(积极、坚贞) (2)示例1:只;一个“只”字,写出了梅花在困境中不屈的精神,同时也写出了作者一生对恶势力不懈的抗争精神和坚守理想、坚贞不渝的品格。 示例2:俏;一个“俏”字,写出了梅花在严寒中依然一枝独秀的形象,作者以隆冬里盛开的梅花勉励自己,劝慰他人,应向梅花学习,在如此险峻的情况下,勇敢地迎接挑战,去展示自己的俊俏。 【解析】【分析】(1)从“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可以体会出梅花的孤芳自赏,从“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可以体会从梅花的傲然不屈;从“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可以体会出梅花的美丽(积极、坚贞)。 (2)这句话的意思是:虽说梅花凋落了,被践踏成泥土了,被碾成尘灰了,但它那“别有韵”的香味,却永远如故,一丝一毫也改变不了。结合诗意及作者经历赏析,“只” 写出了梅花在困境中不屈的精神,同时也写出了作者一生对恶势力不懈的抗争精神和坚守理想、坚贞不渝的品格。“悬崖”表明环境是如此险峻,“百丈冰”显示出寒威如此只酷烈,而梅花就在这冰凝百丈、绝壁悬崖上俏丽地开放着,一个“俏”字,不仅描画出梅花的艳丽形态,更兀现了梅花傲岸挺拔、花中豪杰的精神气质。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傲然不屈(孤芳自赏);美丽(积极、坚贞) ⑵示例1:只;一个“只”字,写出了梅花在困境中不屈的精神,同时也写出了作者一生对恶势力不懈的抗争精神和坚守理想、坚贞不渝的品格。 示例2:俏;一个“俏”字,写出了梅花在严寒中依然一枝独秀的形象,作者以隆冬里盛开的梅花勉励自己,劝慰他人,应向梅花学习,在如此险峻的情况下,勇敢地迎接挑战,去展示自己的俊俏。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事物形象的鉴赏能力。答这样的题,首先要抓住诗中描写这一事物的语句,分析事物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特征)和环境特点,然后再挖掘物象的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含答案) 一、【2019届湖北黄石初三一模】阅读下面宋词,完成小题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和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A.这首词是词人边地生活经历的写照,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表达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的愁苦之情。 B.这首词通过“塞下”“长烟落日”“霜”等词语写出了边塞秋季的景色特点。 C.“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中的“衡阳雁去”即“雁去衡阳”,是为符合格律而倒置。 D.“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揭示了词人和将士们的矛盾心理。 13.请从写景的角度赏析“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答案】12.A13.示例:①选景典型生动,边声噪杂,号角呜咽,千嶂、长烟、落日、孤城,展现了边塞特异风光。②渲染了浓厚的悲凉气氛,为下阙的抒情蓄势。 【解析】 【12题详解】 A项理解有误。这首词是作者边地生活经历的写照,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表达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为国建功的情怀。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关键句赏析。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四面边声连角起”。起谓“边声”,总指一切带有边地特色的声响。这种声音随着军中的号角声而起,形成了浓厚的悲凉气氛,为下片的抒情蓄势。“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意思是:崇山峻林中,云雾弥漫,残阳西沉,孤城紧闭。突出塞下孤城与内地景象的不同,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二、【2019届安山西省中考模拟一】阅读下面课外古诗,回答小题 北陂杏花① 王安石 一陂②春水绕花身,身影妖娆各占春。

部编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

部编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暮春山间 [宋]黄公度 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 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 (1)说说首句中“缓”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最后两句。 【答案】(1)“缓”意为“缓慢、慢慢”,写出了诗人在春山缓慢行走的状态,表现出诗人对山中美景的欣赏、留恋之情。 (2)示例1:桃花落处无人看见,洗手时闻到流水中有桃花的香味,这是运用侧面描写(侧面烘托),用涧水之香突出桃花之香,表达出诗人的愉悦、闲适之情。 示例2:桃花落处无人看见,洗手时闻到流水中有桃花的香味,这是运用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手法,写出了山涧的静谧美好,表达出诗人的愉悦、闲适之情。 【解析】【分析】(1)“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慢走在春天的山林里面,春天的天日很长,黄莺没在歌唱,燕子却飞来飞忙着找食。首先要解释词语,然后根据诗句内容理解,答出所表达的情感。如“缓”:缓慢、慢慢。对山中春日美景留恋欣赏,连脚步都慢下来了,形象地表达出诗人被美丽的景色所吸引的愉悦闲适之情。 (2)“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桃花飘零,落红没有人注意,在山涧溪流中洗手却问的到桃花的香。可从侧面烘托、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等手法赏析。如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实写涧水之香,想象落花之情景,写出了山间暮春的静谧美好,表达了诗人的愉悦闲适之情。 故答案为:(1)缓”意为“缓慢、慢慢”,写出了诗人在春山缓慢行走的状态,表现出诗人对山中美景的欣赏、留恋之情。 (2)示例1:桃花落处无人看见,洗手时闻到流水中有桃花的香味,这是运用侧面描写(侧面烘托),用涧水之香突出桃花之香,表达出诗人的愉悦、闲适之情。 示例2:桃花落处无人看见,洗手时闻到流水中有桃花的香味,这是运用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手法,写出了山涧的静谧美好,表达出诗人的愉悦、闲适之情。 【点评】(1)本题考查诗歌的鉴赏,考查考生对炼字的效果的赏析能力。考生要结合诗句的意思理解词语的含义,在诗句中该词语的表达的内容,表现诗人的情感。考生要掌握诗词鉴赏题型的特点及其答题模式。 (2)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考生要注意题干的要求,不能超出限制,在赏析时要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辨析表现手法的运用,以及表达的情感。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村晚① (宋)雷震

部编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部编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宋词,完成以下练习。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简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中加着横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2)说说你对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理解。 【答案】(1)“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无眠”准确地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放眠的情景。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意思是: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平安长久,不管相隔千山万水,都可以一起看到明月皎洁美好的样子。这句话常用于表达对远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以及美好祝愿。(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分析】⑴本小题考查学生对词句表达效果的赏析能力。“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里既指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一切离人。)“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无眠”是泛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放眠的情景。 ⑵本题考查学生诗歌关键词句的把握,注意要首先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理解词句。结合全词理解,可知“婵娟”即明月,末句极富美感,希望人们能够永远健康平安,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在中秋之夜共同欣赏天上的明月。这里是对远方亲人的怀念,也是一种祝福。 故答案为:⑴“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无眠”准确地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放眠的情景; 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意思是: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平安长久,不管相隔千山万水,都可以一起看到明月皎洁美好的样子。这句话常用于表达对远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以及美好祝愿。(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⑴如何鉴赏诗歌:一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二要把握形象。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三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⑵该题考查诗歌鉴赏之诗句鉴赏的能力。对于重要诗句鉴赏的题目,需要考生理解诗句的含义、把握诗句运用的修辞、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答题步骤一般分三点:①理解诗句,用简洁、流畅的语言翻译诗句;②分析修辞、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和强调、突出的意思; ③分析情感。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参考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 及参考答案 一、阅读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完成1—2题。(6分)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下列对《渔家傲·秋思》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先用“异”字总写边塞秋景与中原景色的不同,然后以大雁、边声、长烟、落日、孤城等意象描绘清朗、秀美的边塞风光。 B.“长烟落日孤城闭”写暮霭生成、夕阳西下、城门紧闭。这一句反映了当时北宋的西北边关战事吃紧,守军戒备森严的紧张形势。 C.下阕首句写将士远离家乡,戍守边关,旷日持久;“燕然未勒”用了汉代大将军窦宪大破匈奴后刻石勒功而还的典故,表达作者功业未成的苦闷。 D.整首词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结尾,爱国激情与思乡之苦交相融会,构成了整首词矛盾、复杂、厚重的情绪,有一种苍凉而悲壮的美。 2.从写景的角度赏析“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二、完成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完成1—2题。(6分)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下列对《江城子·密州出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从题材、情感、艺术形象、语言风格来看都是粗犷、豪放的,体现了苏轼豪放派的诗词风格。 B.词的上阕展现出人数众多、装备齐全的壮观的狩猎场面,使人有亲临其境之感。 C.“何日遣冯唐”一句化用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词人以魏尚自喻,希望朝廷赦免自己、重用自己,表达了词人对朝廷的痛恨和愤懑之意。 D.最后一句表明了词人希望驰骋沙场、为国御敌的壮志,抒发了关怀国家命运、报效国家的爱国情怀。 2.词的上阕从哪些方面写出了词人出猎时的豪情“狂”态?请简要概括。 三、阅读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完成1—2题。(6分)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诗词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诗词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 诗词鉴赏专项练习1.诗词赏析,完成问题。(4分)过零丁洋文天 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本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请用简要的语言加以概括。(2分)(2)本诗尾联采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 分)2.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4分)落花杨万里红紫成泥泥作尘,颠风不管惜花人。 落花辞树虽无语,别倩①黄鹂告许春。 【注】①倩:央求,请某人做某事。 (1)本诗后两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分)(2)诗人借“落花”表达 了怎样的思想情感?(2分)3.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饮酒(其五) 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4.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这首五律的首联是叙事,颔联、颈联是,尾联是。(2)“山随平 野尽,江入大荒流”是脍炙人口的佳句。它好在哪里?请简要评析。 (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从诗人的观察角度来看,前一句是,后一句是。(4)诗的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5.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淮上与友人别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1)下列说法有误的是。(2分) ①这首诗歌的第一句交代了与友 人分别的时间和地点。 ②那依依袅袅的柳丝,蒙蒙渺渺的杨花唤起了诗人一层层浪迹天涯、 不堪羁旅的愁思。 ③“愁杀”二字,将友人间依依惜别的思绪刻画到了极致。 ④从“君向潇湘我向秦”一句可以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 (2)诗歌的第三句,写“风笛”和“离亭”有何作用?(2分)6.阅读《诗经》中的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9分)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中考语文专题训练:古诗词鉴赏【含答案解析】

中考语文专题训练:古诗词鉴赏【含答案 解析】 (一)古诗文阅读 XXX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XXX XXX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2.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两句中,你解读出了诗人哪些情感?(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2题。 清平乐 独宿博山王氏庵 XXX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XXX,眼前万里江山。 (1)请简要赏析上片“破纸窗间自语”一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2)全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概括作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三)阅读《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完成1—2题.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XXX。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XXX?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7.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词的上阕、下阕的内容。 上阕: 下阕: 18.下面对该词的理解品味有误的一项是:() A.此词是XXX的第一首最具豪放风格的作品,表现他决心抗击辽、夏侵略的爱国壮志。自此,他树起了“自是一家”的旗帜,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界境。 B.开篇着一“聊”一“狂”两字,更见作者的潇洒豪放,也隐约透暴露怨愤之情;再用一个“卷”字,写出众多人马像疾风一样驰骋山冈的壮观的出猎场面。

(完整版)部编中考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

部编中考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 一、诗歌鉴赏 1.赏析杜甫的《望岳》和《春望》。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下列对古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昏”和“晓”两个天地是泰山“割”开的!“割”字写出了泰山参天矗立的雄姿、使静止的山峰充满了活力。 B. “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此处将它入诗新颖别致。 C.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颔联。 D.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写春到长安,山河依旧,草木葱茏,诗人感慨万干,不禁赞美。 (2)这两首诗是杜甫在人生的两个不同阶段所写,而当时社会环境也截然不同,所以两首诗的内容和风格相差很大。请你分别写出这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情感。 【答案】(1)D (2)《望岳》表现了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积极进取的精神;《春望》表达了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解析】【分析】(1)ABC理解正确,D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诗人眼中的长安城荒芜破败,人烟稀少,草木杂生。这些景象,让诗人非常的伤感。 (2)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及诗歌内容分析,《望岳》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末句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春望》是杜甫晚年的作品,天宝十四年叛军攻占长安,七月,肃宗即位,改元至德。杜甫闻讯,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诗歌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了很久,以致于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故答案为:⑴ D;

2024届中考语文复习专题:专题 古诗词鉴赏(讲义)(原卷版+解析版)

古诗文阅读鉴赏 古代诗歌鉴赏是中考语文考试中每年必考的内容,要求学生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词,其中考查的内容主要表现在对古代诗词的基本常识的掌握,对作品中词语及句子的理解,对表现手法的作用的分析,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所谓的阅读浅易,也就是初步鉴赏,主要就是针对诗词本身的内容、形象、情感、语言、表达技巧做概要、粗浅的赏析。 【中考真题练手】 (2023·山东潍坊·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千里思 郑锡① 渭水通胡苑,轮台望汉关。 帛书秋海断,锦字夜机②闲。 旅梦虫催晓,边心雁带还。 惟余两乡思,一夕度关山。 [注]①郑锡,唐朝登宝年间进士,官至礼部员外。②机:原意是弩机,代指武器。 1.下面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通”和“望”连接四个地方,紧扣诗题“千里思”。“望”是“思”的具体表现。 B.颔联意为:家乡来信被深秋大漠阻断;想写封家书,却战事不断、枕戈达旦。

C.“两乡思”是“独在异乡为异客”的羁旅之人的思乡之情。“惟余”极言思乡之切。 D.“一夕度关山”与“关山度若飞”都写出了迅速越过关山、立即奔赴战场的状态。 2.请简要分析“虫”和“雁”两个意象在表达思乡情感方面的作用。【答案】1.D 2.示例:羁留异乡,好梦难圆,伴随着秋虫的鸣叫,天已经破晓了。“虫”鸣“催晓”,以动衬静渲染了凄凉孤寂的氛围,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凄苦之情。身在他乡,真希望鸿雁尽快将书信传递给家人。“雁”更好地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 D.有误,“惟余两乡思,一夕度关山”的意思是:只剩下两地乡思之情,想一天晚上快速度关山。因此,“一夕度关山”写出了诗人想快速回到家乡的思乡之情,并不是写诗人立即奔赴战场的状态。 故选D。 2.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意象。 “旅梦虫催晓,边心雁带还”意思是旅人的思乡之梦被虫鸣声打破了,身在边关而心在家乡,希望鸿雁尽快将书信传给家人。两句中“旅梦”指旅人的思乡之梦;“虫催晓”指虫鸣,天已破晓;“边心”指身在边关而心在家乡;“雁带还”指希望鸿雁尽快将书信传给家人。据此概括出答案即可。 (2023·湖南邵阳·统考中考真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古诗鉴赏-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古诗文高频考点专项训练(全国通用)(解析版)

古诗鉴赏 ➢基本训练 一、(2023·陕西·统考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有同学一直将“洪波涌起”错误地背诵为“波浪涌起”。请你给这位同学简单讲解原句描绘的景象与“波浪涌起”的不同。 2.《经典咏流传》准备为本诗配乐。请你推荐下面的一种 ..乐器给栏目组,并说说理由。 笛子古筝唢呐编钟二胡 【答案】1.原句比“波浪涌起”更能突出大海的波澜壮阔。或;原句描绘的是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而“波浪涌起”描绘的是海水起伏涌动的景象。 2.[示例一]我推荐古筝。古筝之声古朴、刚劲、悠扬,与本诗质朴刚健,音调铿锵的特点相符,有助于表现诗人的博大胸襟和豪情壮志。 [示例二]我推荐编钟。编钟之声庄重、洪亮、悠远,符合本诗质朴刚健,音调铿锵的特点,有助于表现诗人的博大胸襟和豪情壮志。 二、(2023·云南·统考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次”有“依次”“停留”“接连”等意思,标题中的“次”指停留、停宿。 B.首联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诗人山水兼程、旅途奔波的辛劳。 C.颔联描写了船行江上、一帆风顺、平野开阔、春潮渐退的壮观景象。 D.颈联蕴含着时序变迁的自然理趣,以及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 2.杜甫的《春望》和本诗都提到了“书”的意象,请分析其蕴含的情感有何不同。 【答案】1.B 2.《春望》表达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情感;《次北固山下》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 【解析】1.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诗句赏析。 B.有误,“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意思是郁郁葱葱的山外是旅客的道路,船航行在绿水之间。本句运用对偶,既工丽,又跳脱。“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青山”点题中“北固山”。作者乘舟,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交代前行之路,起笔清新,寓情于景,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故选B。 2.考查内容理解和情感主旨。 《春望》中“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意思是:战火持续了好几个月仍不停息,一封家书抵得上万两黄金。诗人想到:战火已经连续不断地进行了一个春天,仍然没有结束。唐玄宗都被迫逃亡蜀地,唐肃宗刚刚继位,但是官军暂时还没有获得有利形势,至今还未能收复西京,看来这场战争还不知道要持续多久。又想起自己流落被俘,扣留在敌军营,好久没有妻儿的音信,他们生死未卜,也不知道怎么样了。要能得到封家书该多好啊。“家书抵万金”,含有多少辛酸、多少期盼,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战争是一封家书胜过“万金”的真正原因,这也是所有受战争追害的人民的共同心理,反映出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望和平安乐的美好愿望,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表达了诗人因战事使消息隔断,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 《次北固山下》中“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意思是我的家书应该送到什么地方呢?北去的归雁啊,请给我捎回洛阳那边!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

中考语文专题训练——李白诗歌鉴赏【附解析】

中考语文专题训练——李白诗歌鉴赏 1.古代诗歌赏析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 ...的一项是() A.这首诗以叙事开篇,渐而过渡到抒情,表现了悲愤中的一种豪迈气概。 B.诗人用“斗十千”“直万钱”这种比喻的手法营造出欢乐的宴饮气氛。 C.“闲来”两句用两个历史典故,表现诗人期望有朝一日能够一展宏才、有为当世。D.全诗生动传神地表现了诗人苦闷、惆怅、徘徊、昂扬等复杂的情感变化。 2.班刊《名诗佳句欣赏》栏目正在向同学们征集对《行路难(其一)》最后两句的赏析,请你运用所学知识从内容和情感两个角度进行赏析。 3.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下列诗句中与本诗描写的季节最接近的一项是() A.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B.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C.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有学生将“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作为毕业赠诗送给同学,是否合适?请说明理由。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4.颔联描绘了四种景象,即起伏的山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辽远的荒原,让人穷尽目光,思接千里。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诗人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到湖北、湖南一带游览。 B.诗中“随”字描绘出山脉的走向与趋势,富有流动感和空间感,仿佛一幅图画在你面前徐徐展开。 C.“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运用了对偶、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月夜江水的平静美丽和云霞的变幻多姿。 D.尾联借写故乡水不远万里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依依不舍以及思念之情。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6.诗的尾联运用了______修辞,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7.对上述作品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押ou韵。 B.首联点明作者远离家乡去楚国游览的时间和目的。 C.颔联中的“入”字用得极为传神,展现出江水奔腾而去的画面,用流动的视角勾画出一副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表现了诗人广阔的胸襟。 D.颈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 诗歌,语言精妙,意蕴深远,阅读下列诗歌,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中考诗歌鉴赏语文试卷附答案

中考诗歌鉴赏语文试卷附答案 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月夜忆舍弟(杜甫) 成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从________、________的角度写边塞凄凉景象,渲染气氛。我们学过的杜甫的” 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与“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有异曲同工之妙。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历来为人们称道,请从抒情手法的角度加以赏析。 2.阅读诗歌,完成以下问题。 朝天子·咏喇叭 王磐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那里去辨什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1)前人在评价这首曲子时,认为这首曲子极富艺术魅力,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2)这支曲子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3)曲子通过白描式的手法,揭示了怎样的主题? 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杰。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陈与义:宋代爱国词人。这首词是国家遭受兵乱时节,作者流寓在湖南、湖北一带时所作。 (1)请赏析这首词的思路。 (2)试分析下阕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潭上作 张乔 竹岛残阳映翠微①,雪翎禽过碧潭飞。 人间未有关身事,每到渔家不欲归。 【注】①翠微:青山。 (1)联系全诗,说说前两句的作用。 (2)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湖北省2021年中考试题真题语文分项汇编-专题07 古诗词鉴赏(Word版,含答案解析)

专题07 诗歌赏析(解析版) 【2021·湖北鄂州市·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黄鹤归去引出黄鹤楼,为黄鹤楼添加了神秘色彩。B.颔联紧承首联,写自从仙人离去,黄鹤楼已历经千百年之久。仙人一去再也没有返回,只有白云陪伴着黄鹤楼,大有岁月易逝之感慨。 C.颈联写汉阳晴川和鹦鹉洲萧条凄清的景象,为下一联抒发感情作正面铺垫。D.全诗以“愁”字作结,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缥缈的意境相吻合,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 【答案】C 【详解】 考查对诗歌内容的赏析。“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两句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转而写诗人眼前登黄鹤楼所见,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做了铺垫。C项的理解是错误的。故选C。 【2021·湖北武汉市·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春夜别友人

(唐)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 .从一二句中的“金樽”“绮筵”可以看出饯别酒宴场面的隆重。 B .三四句中的琴瑟之思和别路之忧都蕴含着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C .五六句通过写明月的“隐”和长河的“没”表明朋友已经远去。 D .七八句表达诗人对前路漫漫的感叹以及与友人再会难期的惆怅。 【答案】C 【详解】 C 项“表明朋友已经远去”判断错误。这里作者借环境描写,表明时光催人离别,不为离人暂停须臾,难舍难分时刻终于到来了。故判断错误。 故选C 。 【2021·湖北襄阳市·中考真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3.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联是( ) A .本诗既是一首记游抒情诗,又是一首七言律诗。 B .首联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倾其所有的盛情。 C .颈联既写出春社欢快,又表现民风的淳朴可爱,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 D .本诗笔调低沉、抒情,全诗无一“游”字,而处处切“游”,游兴十足,游意不

诗歌鉴赏练习-2023年中考语文考前专项练习(北京)(原卷板+解析版)

诗歌鉴赏练习-2023年中考语文考前专项练习(北京) (原卷板+解析版) 诗歌鉴赏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阅读《饮酒(其五)》,完成下面小题。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依据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诗的开头,诗人虽然“结庐在人境”,却感受不到“_____”;诗的结尾,诗人已得“_____”,却“欲辨已忘言”。 2.“心远地自偏”一句中的“心远”意指远离俗世生活。依据这首诗的内容,你认为诗人理想的生活场景是怎样的?用自己的话描述。(不得抄写原文) 【答案】1.车马喧真意2.示例:在南山下的几间草屋中隐居,悠闲地漫步在庭院中的菊花从里,随意地采摘几朵。偶然间抬起头来,看那夕阳西下,雾气在山峰间缭绕,让人心旷心怡。鸟儿结伴回到巢穴,使人倍感温馨。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诗的开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意思是: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诗人虽然身居闹市,却感受不到“车马喧”。“车马喧”形象地表现了世俗交往的喧扰。 诗的结尾,“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意思是:大自然中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表达,却已忘记了怎样表达。表现了诗人已得“真意”,享受田园之乐,体悟自然的美好,表现了诗人纯洁自然的恬淡心情。

用诗歌中的原词句填空即可。 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描述。 这首诗,写出了作者理想中的生活场景,作者沉醉其中,自得其乐。可根据“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进行扩展,结合诗句含义以及作者情感,加入适当的修饰成分呈现画面即可。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思是:秋日里,诗人来到庭院东边的篱笆下,弯下腰一朵一朵地采摘着菊花,菊香飘逸扑鼻,好不惬意。不经意间,诗人抬起头来,远处的南山尽收眼底,多么悠然自得啊!“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意思是: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美好好,日暮的岚气,若有若无,浮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结伴而飞,归向山林。 阅读《黄鹤楼》,完成下面小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诗歌颔联、颈联用精当的词语写出了景物的特点:用“悠悠”形容白云的飘荡无定,用“①______”形容汉阳树的清晰可数,用“萋萋”形容②______。 4.《藤野先生》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有人推测鲁迅“还记得这名目”与本诗尾联抒发的情感有关,你认为这种推测合理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答案】3.①历历②芳草的茂盛4.示例:合理。“日暮”时分万物思归,而诗人漂泊在外,产生了无限乡思。求学途中的鲁迅见到供人住宿的驿站名为“日暮里”,很可能联想到“日暮乡关何处是”,生发了对家国的思念,所以“记得这名目”。 【分析】3.本题考查品析词语。题空一:“晴川历历汉阳树”意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