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语言学第二章习题答案

应用语言学第二章习题答案
应用语言学第二章习题答案

第32卷第6期

2012年6月

CURRICULUM,TEACHINGMATERIALANDMETHOD

Vol.32,No.6

June,2012

认知语法观指导下的中学英语语法教学

林正军1,姜晖2

(1.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长春130024;2.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摘要:认知语法强调语法形式与意义或功能的匹配,倡导以语言运用为基础的语法

教学基本原则,注重创设语法教学的语境,注重对语言使用的抽象和概括,注重语

法形式与意义或功能的结合以及注重探究语法现象背后的理据。认知语法观及其指

导下的语法教学原则体现了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能够有效地回答和解决基

础英语语法教学中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认知语法观;语法教学;教学原则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志码:

文章编号:

1000-0186(2012)06-0080-06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中学生外语语言能力发展的系统性和差异性研究”(项目号:12YJA740050)的部分

成果。

收稿日期:2012-04-10

作者简介:林正军(1971—),男,江苏灌云人,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后,主要研究方

向为认知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姜晖(1971—),辽宁大连人,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

学、语用学。

关于基础教育英语语法教学的问题,“更有意

义的话题是针对语法教学的内容(‘教什么样的语

法’)与方法(‘怎么教’)的研究”

[1]。要回答第

一个问题(“教什么样的语法”),教师首先要认清

语法的本质,更新语法学科知识体系;要回答第

二个问题(“怎么教”),教师需要更新教学理念,

在新的语法观指导下把握语法教学的基本原则,

切实改进教学方法。认知语法观及其指导下的语

法教学原则体现了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最新成果,

能够回答和有效地解决基础英语语法教学中的问

题。本文在简要介绍认知语法观的基础上,着重

探讨认知语法观指导下的中学英语语法教学原则。

一、认知语法观与语法教学

国内目前的语法教学体系基本还停留在传统

结构主义框架内,语法知识重形式,语法学习重

机械操练,缺少语境和信息表达意识,建立新的

语法知识体系是提高语法教学效果的基本前

提。

[1]随着语言学和语言教学理论的更新和发展,

语法的概念已经有了新的扩展,不仅仅限于固定

的结构形式,语法是变化的、语篇的,语法的形

式与意义形成了有机的统一,教师应从新的角度

去看待语法、教授语法。

[2]

要建立新的语法知识体系和更新语法教学理

念,首先要认清语法的本质。认知语法观体现了语

法的本质,强调语法形式与意义或功能的匹配,强

调语法源于对人们实际使用语言的抽象(

abstrac-

tion)和概括(generalization)。从语言发展史来看,

先有语言后有语法,语法来源于语言使用者对语言

的使用。在人类语言产生之前,人们在与世界互动

中产生感知经验,这种经验以认知意象的形式呈现

在人脑中,经过大脑的加工形成一些基本的概念结

构,然后人们用这些基本的概念结构来组织较为抽

象的思维,从而逐步形成了语义结构,最终通过概

念化和词汇化形成语言,

[3][4]语法是对人们语言使用

规约性的抽象和概括。

认知语法观强调基于语言运用(usage

based)的语法教学。语法规则的理据在于规则

·

08

·

是对语言使用形式的概括和范畴化(

categoriza-

tion),从语法形成的历时考察来看,先有语言

的实际运用,后有语法结构的形成(见图1)。

语法结构是人们对所使用语言的规约性的归纳和

具体化。有鉴于此,语法教学应该从语言使用出

发,注重从实际运用的语言中概括规则、理解语

义。语法教学的理念应该是从语言使用到语法结

构再到语法的使用,而不是单纯的语法规则讲解

和例示。语法教学的总体原则应遵循语言学习的

规律,在语言使用中学习语法。

①有关命题意义与表述意义之间的语义体现关系以及表达同一命题意义的不同表述意义之间的语义关系参见:杨忠,林正军.

语法隐喻的语义关系与转级向度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6):403-410.

图1语法的本质

二、基于认知语法观的中学英语语法教学原则

语法教学的方法和模式很多,如过程性教

学、互动性反馈、增强文本的显性度、以任务为

基础的教学和以语篇为基础的教学模式等。

[2]其

实任何一种方法和模式都带有其片面性,不能过

分强调某一种方法和模式的运用。我们认为不论

哪一种方法都应基于语言运用这条总的原则,具

体而言,在语法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设语法教学

的语境、注重对语言使用的抽象和概括、注重语

法形式与意义或功能的结合以及注重探究语法现

象背后的理据。

(一)注重创设语法教学的语境

Hughes&Mccarthy

[5]积极倡导语篇语法

discoursegrammar),指出传统教学语法常常

简化语法事实,所提供的经验规则往往不区分学

习者对象和使用情景;语篇语法强调语境和交

际,认为语言使用者在表达信息时要清晰、连

贯、关联和恰当。情景化语法研究把语境也作为

语法内容的成分之一。

[2]现代语法教学的理念更

强调在语言的实际使用中学习语法知识,语言教

师应尽可能地创设语法教学的情景,便于学生对

语法形式和意义的把握与理解,建立形式与意义

的匹配关系。

传统教学语法在涉及倒装句的讲解时,往往

认为倒装句只是句式变换的手段,对正装句和倒

装句的语义差别以及它们不同的语篇功能很少涉

及。英语中表达命题意义“A=书;B=桌子;

A在B上”至少有两种表达方式:

1)Thebookisonthedesk.

2)Onthedeskisthebook.

前一种表达形式是常规的正装句;后一种表

达是非常规的倒装句。传统语法很少论及这两种

不同结构的语义和语篇功能差异。这两种表达形

式都是对同一命题意义的表达,然而这两种表达

形式所对应的表述意义却不完全相同。①命题意

义“书与桌的位置关系”类似于认知意象(

im-

age)中的基体(base)。

[7][8]以上两种表达中凸

显(

profile)了基体中的不同要素,前一种表达

方式对应的意义凸显书的位置“在桌上”;后一

种表达方式对应的意义凸显桌上的物品“书”

(见图2

)。从信息结构来看,前一种表达的新信

息是onthedesk“在桌上”,回答的是Whereisthebook?的问题;后一种表达的新信息是

“书”,回答的是Whatsonthedesk?的问题。

由此可见,同一命题意义因表达方式不同表述意

义也不尽相同。为了体现不同的表述意义,人们

需要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在实际的中学英语语

法教学中,教师不必提及以上语言学术语,通过

以上两种方法创设的语境足以帮助学生理解正装

与倒装表达式之间的语义差别和语篇功能。教师

只需把这两种表达的对应图示呈现给学生,两种

表达式的语义差别便一目了然。至于两种表达式

不同的语篇功能,教师只需将这两种表达式与其

对应问句放在一起编为对话,不同组合间新旧信

息的组合以及问句与答语之间的连贯性便显而

易见。

·

18

·

3)———Whereisthebook?

———Thebookisonthedesk.

4)———What’sonthedesk?

———Onthedeskisthebook.

图2

正装句与倒装句所体现的认知意象图示

(二)注重对语言使用的规律抽象和概括

语言学习者的语法概念从何而来?不同的语

法流派观点不同。转换生成语法强调语法知识的

先天性,认为儿童天生就具备普遍语法和语言习

得机制,后天的语言学习只是激活普遍语法的参

数。而认知语法认为,儿童出生后只具备一般的

认知能力,他们在学习语言时从听到、看到的语

言运用实例中不断地进行抽象和概括,逐渐习得

语法知识。

[9]认知语法强调从具体实例中抽象和

概括语法规约,这种思路符合“从具体到一般”、

“理论来源于实践,并运用于实践”的普遍哲学

思想。

[10]

在语法教学中,要基于语言运用,帮助和引

导学生从实际的语言运用中抽象和概括语法结

构。语言学习者自身具备从实际的语言运用中抽

象和概括语法现象的能力,Goldberg(et

al.)

[11]和Goldberg[9]认为儿童在学习理解和产

出句子时,因句子数量没有止境,他们不可能记

住所听到的所有句子,因此,为了理解和产出新

的话语,他们必须对那些所听到的句子做出一定

程度的句型概括。语言学习者不是简单地记录以

前用过的语言实例,而是把他们范畴化为形态

patterns)。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从具体的实

例中概括抽象的语法结构(包括形式和意义),

然后再展示该语法结构的运用方法和应用范围。

如,在虚拟语气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在特定语

境中给出一些这样的实例:

5)IfIhadgotup

earlythismorning

,I

wouldn’thavecomelatetoschool.

6)IfIhadinventedtheelectriclampbe-

foreEdison,Iwouldhavebeenthescientist.

7)Ifshehadgivenmeahand,Ishouldnt

havefallenintotheriver.……

据此,教师让学生观察这些含有条件句的复合句

与以前学过的类似句式(真实条件句)有何不

同,并概括从句和主句的结构形式(特别是谓语

动词的形式),结合语境推断这种结构的一般语

义,从而掌握虚拟语气中与过去事实情况相反的

一般形式与意义。学生一旦掌握了这种抽象的虚

拟表达结构,便能在需要的时候自如地输出相应

的实例。

(三)注重语法形式与意义或功能的结合

语言的形式与意义或功能如同一枚硬币的两

面,缺少任何一面,这枚硬币便没有价值,形式

是意义或功能的载体,意义或功能靠语言形式来

体现。同样,语法结构的形式与意义或功能之间

也存在对应关系,形式不同、意义或功能有别。

不论是抽象的语法结构还是具体的词汇或句子,

都有与其相对应的、独立的语义。

[12]因此,语法

教学应该强调形式与意义并重。

[13]英语中无论是

词汇语法的不同形式,还是句子结构的不同形式

都对应相应的语义或功能。

英语中实义词汇的形态变化都会体现不同的

语义:名词所有格体现“所属”关系,名词复数

体现“数量多于一”;动词通过形态变化来实现

其时态(

tense)和体(aspect),体现“惯常、进行、完成”等语义成分,动词的过去式“体现

过去的行为动作”,过去分词体现“动作或事件

的完成”,现在分词体现“动作或事件的进行和

发展”,动词第三人称单数体现“第三人称的行

为动作”;形容词或副词的比较级体现“两者之

间的比较关系”,最高级体现“三者或以上当中

之最”。同样,英语中的语法词汇也对应一定的

意义或功能。英语中的语法词汇包括冠词、介

词、连词和助词等,这些词类的语法功能强、词

汇语义弱。冠词体现“定指和不定指”;介词体

现“时间和空间等关系”;连词体现“所连接成

分之间的语义关系”;助词体现“情感态度”或

帮助构成时态、语态、否定、疑问等。

句子层面(包括抽象结构和具体句子)也遵

循形式与意义匹配的原则。从抽象的结构来看,

英语中直接转述与间接转述表达式都由转述分句

·

28

·

和被转述分句构成,结构和表现形式上存在一定

差异。这两种表达式绝不是简单地转述同一意义

的两种形式,这两种转述表达在形式、功能和意

义层面上都存在差异。在这两种转述表达中,转

述句与被转述句之间的关系是不一样的,直接转

述中的转述分句和被转述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

间接转述中的转述分句和被转述分句之间是主从

关系。从功能和语义的层面来看,直接转述呈现

的是措辞;而间接转述呈现的是语义或要点。

[14]

在具体句子层面,例(

8)是直接转述句,例

9)是间接转述句。在直接转述句中,转述人将

说话人Barbara的话和盘托出,任由听者去理

解;而在间接转述句中,转述人在转述之前已经

对说话人Barbara所说的话在形式和指称对象上

做了加工。两个句子表达的命题意义相同,但在

形式、结构、功能和表述意义上存在差别。

8)YesterdayBarbarasaid,“Iwillseeyou

tomorrow.”

9)YesterdayBarbarasaidthatshewould

seehim/me(them/us)thenextday.

(四)注重探究语法现象背后的理据

传统的语法教学通常只讲规则、不讲理据,

只讲是什么、不讲为什么。这种教学往往不能满

足学生对“为什么”的好奇,不利于培养学生的

逻辑思维能力。认知语法强调语法现象的理据

性,这种理据性是多方面的,包括意义对人类经

验体现的理据性、形式对意义体现的理据性、语

义搭配的理据性以及形式变化的理据性等。我们

认为引导学生对语法理据的探寻有利于加深学生

对语法现象的理解和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

辑思维能力。

语法形式的变化不是随机和任意的,而是有

其理据性的。一方面形式的变化必然伴随其所体

现语义的变化;另一方面形式的变化还有其语

音、形态和句法等方面的理据性。传统语法在讲

名词单复数形式变化时,往往只是简单地告诉学

生:可数名词有单数和复数之分,规则的复数变

化通常是在词尾加s,如果单词以s,x,ch,sh

等结尾则加es。

教师讲了,学生记了。可是为

什么会是这样呢?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教师至

少应在两个方面给学生讲清楚:一是英语可数名

词单复数的形式变化是为了体现人们对数量的概

念;二是可数名词的单数形式变复数后,加s还

是es有其读音上的理据性,加es的规则确切的

描述应该是“以音素[

s,z,,,t,d]结

尾的可数名词变复数在其后加es,读着[iz]”,

这条规则背后的理据是:这些名词的结尾音为咝

咝音(

sibilant),而在以咝咝音结尾的名词后如

果再加“

s”读着[s],从读音上很难区分单复

数,为了区分的需要在原有的丝丝音和后加的

s]音之间加上元音[i],加上[i]后又导致其

后的[

s]音浊化为[z]。这种解释貌似很复杂,

在讲解的时候让学生实践就好了,如让学生去读

和感觉[bks]、[

bkss]、

[bksis]和

bksiz]。

在句子层面,不同的句子结构或句子所对应

的语义也是不同的,句子结构的存在有其所体现

语义的理据,也有其自身的结构理据。中国的英

语学习者在学习因果句时多有这样的经历:教师

通常会告诉学生英语中的因果连词because和so在同一个句子中是不能连用的。而受母语中“因

为……所以……”连用的影响,学习者往往把英

语中的因果连词because和so连用,当学生追问教师这两个词为什么不能连用,教师往往说不

出所以然。这种疑问甚至伴随英语学习者一生。

其实道理很简单,在英语中because和so分属

两类不同的连词次范畴,前者是从属连词,引导

从句;后者是并列连词,连接并列句。从形式上

来看,一个句子不可能既是含有由because引导

原因状语从句的复合句,又是由so连接的并列

句,二者只能选其一。连词不仅标明分句之间的

句法结构关系,还体现分句之间的逻辑语义关

系,

[15]从属连词because体现其所引导分句与主

句语义上的从属关系,而并列连词so体现所连

接分句之间语义上的对等关系。例句(

10)是复

杂句,because引导原因状语从句;例句(

11)

是由so引导的并列句。传统认为两句所表达的

语义是相同的,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有些偏颇。

·

38

·

这种讲解是不准确和不科学的。

教师需根据教学对象调整教学方法,这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一个方面。

10)和(11)之间在语义上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联系在于它们都表达同一命题意义,区别在于它

们所体现的语义关系及表达的语义侧重点各不相

同。(

10)和(11)两句是对共同命题意义“她

非法停车,她吃了罚单”的不同表述,(

10)强

调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语义关系上来看

前一分句从属于后一分句,从句为主句提供背景

信息,是对主句所表述语义的拓展;(

11)强调

的是两件事发生的先后关系,两个分句在语义上

是并列的,并列连词so表达事件之间的“致使”

关系。

10)Becausesheparkedillegally,shegota

parkingticket.

11)Sheparkedillegally,soshegota

parkingticket.

三、结语与启示

语法观是语言使用者对语法的根本看法,语

法观不同,就会有不同的教授和学习语法的理

念、原则和方法。传统语法视语法为规则,由语

法学家或语言学家依据规范使用的语言制定,语

言使用者必须遵循,这种语法观必然导致演绎的

语法教学法,教师只重视规则的讲解与例示,学

生只注重规则的记忆和运用。结果往往导致语言

学习者的语言运用脱离语境,不能根据不同的语

境恰当地使用语言形式来表达意义。认知语法视

语法为对语言使用的抽象和概括,强调语法源于

语言使用,倡导以语言运用为基础的语法教学基

本原则。认知语法观指导下的中学英语语法教学

原则包括:(一)注重创设语法教学的语境;

(二)注重对语言使用的抽象和概括;(三)注重

语法形式与意义或功能的结合;(四)注重探究

语法现象背后的理据。

新生的认知语法深刻地揭示语法的来源与本

质,给语言教师和语法教学带来了新的启示:

(一)更新学科知识、认清语法本质,更新语法

知识的起点是对语法本质属性的认识,语言教师

需要尽快完成由传统语法观向认知语法观的转

变;(二)更新教学理念、把握教学原则,新的

语法教学理念不再是传统语法观对规范性(

pre-

scriptive)的强调,而是更加重视描写性(de-

scriptive),强调基于语言运用的语法教学原则;

(三)根据教学对象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我们

强调认知语法观、认知语法知识体系和认知语法

教学原则,不是要求教师把自己的新知识、新理

念一股脑儿地简单地呈现给学生,教师要根据教

学对象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师的语法知识就

像是一桶水,课堂上给学生讲出来的语法知识就

像是一碗水,教师需要用恰当的方法把这一碗水

舀出来并让学生喝下去,而且学生还感到酷

cool)。由此可见,教师的知识储备、教学理

念、原则、方法和教学效果在语法教学中都很

重要。

参考文献:

[1]陈力.基础教育英语语法教学价值分析[J].课

程·教材·教法,2011(

3):75-80.

[2]戴炜栋,陈莉萍.二语语法教学理论综述[J].外

语教学与研究,2005(

2):92-99.

[3]林正军.英语感知动词多义性的认知研究[M].长

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EvensV,MGreen.CognitiveLinguistics:AnIntro-

duction[M].EdinburghUniversityPress,2006.

[5]HughesR,MMccarthy.FromSentencetoDis-

course:DiscourseGrammarandEnglishLanguage

Teaching[J].TESOLQuarterly,1998

(32.2):

263-287.

[6]杨忠,林正军.语法隐喻的语义关系与转级向度研

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

6):403-410.

[7]LangackerR.Foundations

of

CognitiveGrammar,

Vol.1,TheoreticalPrerequisites[M].Stanford:

StanfordUniversityPress,1987.

[8]LangackerRW.Cognitive

Grammar:ABasicIntroduc-

tion[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2008.

[9]GoldbergAE.Constructions

atWork[M].Oxford:

OxfordUniversityPress,2006.

[10]林正军,刘永兵.构式语法视阈下的英语语法教

学[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

(1):

51-57.

[11]GoldbergAE.(etal).TheRoleofPredictionin

Construction-learning[J].Journal

of

ChildLan-

guage,2005(32.2):407-426.

[12]GoldbergAE.Constructions:A

ConstructionGram-

marApproachtoArgumentStructure[M].Chica-

go

: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95.

[13]EllisR.CurrentIssuesintheTeachingofGram-

mar:AnSLAPerspective[J].TESOLQuarterly,

·

48

·

2006(40.1):83-107.

[14]杨颖莉,林正军.英语转述句的功能及语用解析

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1):151-156.

[15]DowningA,PLocke.English

Grammar:AUni-

versityCourse(Second

edition)[M].Londonand

NewYork:Routledge,2006.

(责任编辑:陈兵)

EFLGrammarTeachinginMiddleSchools

:CognitiveGrammarPerspective

LINZheng-

jun

1,

JIANGHui

(1.College

of

ForeignLanguages,Northeas

NormalUniversity,ChangchunJilin130024,China;

2.College

of

ForeignLanguages,LiaoningNormalUniversity,DalianLiaoning116029,China)

Abstract:EFLgrammarteachingprinciplesinmiddleschoolsarediscussedfromthecognitive

grammarperspectiveinthispaper.Cognitivegrammaremphasizestheparingofformandmeaning

orfunction.Itproposesthebasicprincipleofusage-basedgrammarteaching,emphasizingthe

creationofgrammarteachingcontexts,theabstractionandgeneralizationoflanguageuse

,the

combinationofgrammaticalformandmeaningorfunctionandtheexplorationofgrammar

motivations.

Key

words:cognitivegrammarperspective;grammarteaching;teachingprincip

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

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

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

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櫍

le

江西省实验基地“高效课堂”综合实验研究现场结题

暨成果展示会在上饶县成功召开

5月8~9日,江西省实验基地“高效课堂”综合实验研究现场结题暨成果展示会在上饶县成功召开,来自全

省各市、县的教研部门及中小学校代表600余人参会观摩学习。此次成果展示会由江西省教育厅教研室、江西省

中小学课题基地办主办,上饶市教育局协办,上饶县教育体育局承办,设上饶县一小、二小、五小、七中四个分

会场。为期两天的会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效果显著。

本次会议展现了三年来县域整体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显著成果,展现了省、市、县三级教研部门紧密协作,

围绕“高效课堂”的建设,以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中心,以提高课堂教学品质为重心,开展系列综合性研究和实

践探索的经验和做法。

会议期间,江西省教研室主任黄建国,人民教育出版社总编辑助理、研究员张廷凯,《课程·教材·教法》

编辑部副主任、副研究员刘启迪,江西省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处长王峰,江西教育学院教育系主任、教

授叶存洪,上饶市教育局局长苏万能,县政府副县长霍峰,上饶县教育体育局局长徐建华等领导出席会议并到各

分会场现场观摩。

8日上午,与会代表分成四个组,分别在四个分会场观摩学习与研讨。在各个分会场,代表们观看了上饶县

中小学学校“问题导学,互动探究”课堂教学改革的专题展板,听取了一小、二小、五小、七中等学校课堂教学

改革的情况汇报,观摩了“高效课堂”改革现场展示课。下午,全体与会代表齐聚县七中,听取了上饶县教育体

育局局长徐建华作的“动力重组打造高效课堂的快速动车”的主题报告及两所农村中小学校校长的课堂教学改革

经验介绍。代表还进行了分组讨论,交流探讨了“高效课堂”研究的心得体会,与会代表纷纷赞扬上饶县县域整

体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力度、赞叹现场展示课的效度、感动学生学习状态的热度。

9日上午,苏万能局长、霍峰副县长出席会议,并分别致辞。黄建国、张廷凯、王峰等在会上对上饶县积极

推进“问题导学、互动探究”课堂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

评价,一致认为上饶县“问题导学,互动探究”课堂教学改革实现了“四大突破”:一是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突破;

二是大班额的课堂怎么进行合作学习的突破;三是评价改革的突破;四是省、市、县合作教研模式的突破。并就

今后的课堂教学改革提出了“六个进一步打开”:一是进一步打开教学主体;二是进一

步打开教学目标;三是进

一步打开教学关系;四是进一步打开教学方式;五是进一步打开教学空间;六是进一步打开教学规范。

叶存洪教授在大会上作了“建设学习共同体打造高效率课堂”主题讲座,加深了对“高效课堂”的理解,明

晰了“高效课堂”的内涵。与会代表通过两天的交流与学习,坚定了课堂教学改革的信心。(供稿:杨涛江西省教育厅教研室;吴宪林江西省上饶市上饶县教研室)·

58

·

电磁学第二版习题答案2

电磁学第二版习题答案2

电磁学 第二版 习题解答 电磁学 第二版 习题解答 (2) 第一章 .............................................................. 2 第二章 ............................................................ 18 第三章 ............................................................ 27 第四章 ............................................................ 36 第五章 ............................................................ 40 第六章 ............................................................ 48 第七章 (54) 第一章 1.2.2 两个同号点电荷所带电荷量之和为Q 。在两者距离一定的前提下,它们带电荷量各为多少时相互作用力最大? 解答: 设一个点电荷的电荷量为1q q =,另一个点电荷的电荷量为 2()q Q q =-,两者距离为r ,则由库仑定律求得两个点电荷之间的作用力为 2 0() 4q Q q F r πε-= 令力F 对电荷量q 的一队导数为零,即

20()04dF Q q q dq r πε--== 得 122 Q q q == 即取 122 Q q q == 时力F 为极值,而 22 2 02 204Q q d F dq r πε== < 故当122 Q q q ==时,F 取最大值。 1.2.3 两个相距为L 的点电荷所带电荷量分别为2q 和q ,将第三个点电荷放在何处时,它所受的合力为零? 解答: 要求第三个电荷Q 所受的合力为零,只可能放在两个电荷的连线中间,设它与电荷q 的距离为了x ,如图1.2.3所示。电荷Q 所受的两个电场力方向相反,但大小相等,即 22 00204()4qQ qQ L x x πεπε-=- 得 22 20x Lx L +-= 舍去0x <的解,得 21)x L =- L x L -q Q 2

第二章部分习题参考答案

2 何时选用顺序表,何时选用链表作为线性表的存储结构合适? 各自的主要优缺点是什么? 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具体问题的要求和性质来选择顺序表或链表作为线性表的存储结构,通常有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1. 基于空间的考虑。当要求存储的线性表长度变化不大,易于事先确定其大小时,为了节约存储空间,宜采用顺序表;反之,当线性表长度变化大,难以估计其存储规模时,采用动态链表作为存储结构为好。 2. 基于时间的考虑。若线性表的操作主要是进行查找,很少做插入和删除操作时,采用顺序表做存储结构为宜;反之,若需要对线性表进行频繁地插入或删除等的操作时,宜采用链表做存储结构。并且,若链表的插入和删除主要发生在表的首尾两端,则采用尾指针表示的单循环链表为宜。 顺序表的主要优点: 没使用指针,不用花费附加开销; 线性表元素的读写访问非常简洁便利 链表的主要优点:无需事先了解线性表的长度; 能够适应经常插入删除内部元素的情况; 允许线性表的长度有很大变化 3 在顺序表中插入和删除一个结点平均需要移动多少个结点? 具体的移动次数取决于哪两个因素? 在等概率情况下,顺序表中插入一个结点需平均移动n/2 个结点。删除一个结点需平均移动(n-1)/2个结点。具体的移动次数取决于顺序表的长度n以及需插入或删除的位置i °i 越接近n 则所需移动的结点数越少。 4 链表所表示的元素是否有序? 如有序,则有序性体现于何处? 链表所表示的元素是否一定要在物理上是相邻的? 顺序表的有序性又如何理解? 有序。有序性体现在通过指针数据元素有序的相连。物理上不一定要相邻。顺序表的有序不仅体现在逻辑结构上有序,而且在物理结构(储存结构)也有序。 5 设顺序表L是递增有序表,试写一算法,将x插入到L中并使L仍是递增有序表。因已知顺 序表L是递增有序表,所以只要从顺序表终端结点(设为i位置元素)开始向前 寻找到第一个小于或等于x的元素位置i后插入该位置即可。 在寻找过程中,由于大于x 的元素都应放在x 之后,所以可边寻找,边后移元素,当找到

认识论习题

认识论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 1.片面强调理性认识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会导致( ) A.经验论 B.教条主义 C.诡辩论 D.二元论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是( ) A.两种性质不同的真理 B.两种各自独立的真理 C.真理的两个不同阶段 D.客观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3.认识之所以能够不断地得到发展,其根本原因就在于( ) A.科学家们不断地发明创造 B.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与结合 C.社会实践的需要 D.人们追求知识的愿望 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在于( )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是对对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C.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5.在下列成对的理论中,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的是( ) A.能动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对立 B.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D.唯理论与经验论的对立 6.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体现了( ) A.认识论中的唯物论 B.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C.认识论中的唯理论 D.认识论中的经验论 7.“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式和领导方法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的哪一个原理一致( ) A.从认识到实践,从实践到认识 B.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 C.从理性回到实践 D.从实践回到理性 8.有些同志工作中单纯凭自己的经验办事,轻视理论的指导作用。他们在认识论上犯了( ) A.类似唯心主义的先验论 B.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C.类似客观主义的错误 D.类似经验主义的错误

9.“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 ( ) 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的桥梁 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 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10.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是要坚持( ) A.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统一的观点 B.实践标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统一的观点 C.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观点 D.具体的实践能对一切认识做出确定检验的观点 1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 A.感觉-知觉-表象 B.意识-物质-意识 C.实践-认识-实践 D.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12.对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这种正确的态度的理论基础是( )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的原理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原理 C.真理的绝对性和真理的相对性统一的原理 D.能动的反映是摹写和创造相统一的原理 13.下列属于唯心主义经验论性质的观点是( ) A.感觉经验是认识的起点 B.必须事事直接经验 C.只有经验事实而无客观事实 D.亲身经验比抽象理论可靠 14.相对真理是指( ) A.不含有绝对性质的真理 B.包含有错误因素的真理 C.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的 D.暂时正确的真理 15.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是( ) A.两种性质不同的真理 B.两种各自独立的真理 C.真理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 D.客观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16.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

电磁学第一章思考题

第一章思考题 1. 1一个点电荷受到另一个点电荷的静电力是否会因其它电荷的移近而改变?当“另一个点电荷”被一个带电导体代替时,情况又如何? 答:根据静电力的叠加原理,一个点电荷受到另一个点电荷的作用力,不论周围是否存在其它电荷,总是符合库仑定律的,如果这两个点电荷都是静止的固定的,则它们间距不发生变化,其相互作用力不会因其它电荷的移近而改变(反之若这两个点电荷是可动的,则当其它电荷移近,此二点电荷因受其它电荷作用而发生移动,其间距离变化,则相互作用力也变) 1. 2有一带电的导体,为测得其附近P 点的场强,在P 点放一试探电荷0q (0q >0),测得它所受的电场力为F 。如果0q 很大,F/0q 是 否等于P 点的场强E ?比E 大还是比E 小? 答:若0q 很大,受它影响,带正电的导体的电荷分布,由于静电感应,导体上的正电荷受到排斥要远离P 点,因此在P 点放上0q 后,场强要比原来小,而测得的F/0q 是导体上电荷重新分布后测得的P 点的场强,故F/0q 要比P 点原来的场强E 小 1、 3场强的定义式为E=F/0q ,可否认为场强E 与F 成正比,与0q 成反比?当0 q →0时,场强是无限大还是为零?还是与0q 无关? 答:不能,电场中某点的场强,它是由产生电场的电荷决定的,电场中某点的电场强度是客观存在的,是具有确定的值,当某点放上0q 后,所受的力F 与0q 成正比,比值F/0q 是个确定的值,其大小与F ,0q 均无关系,成以当0q →0时,其所受的力F →0,其比值→确定 值,与0q 无关 1. 4判断对错。(1)闭合曲面上各点场强为零时,面内必没有电荷;(2)闭合曲面内电量为零时,面上各点场强必为零;(3)闭合曲面 的电通量为零时,面上各点的场强必为零;(4)通过闭合曲面的电通量仅决定于面内电荷;(5)闭合曲面上各点的场强是仅由面内电荷产生的;(6)应用高斯定理求场强的条件是电荷分布具有一定的对称性;(7)如果库仑定律中r 的幂不是-2,则高斯定理不成立 答:(1)(2)(3)(5)(6)不对;(4)(7)对‘ 1. 5一个点电荷放在球形高斯面的球心,试问下列情况下电通量是否改变(1)如果这球面被任意体积的立方体表面所代替,而点电荷仍 位于立方体中心;(2)如果此点电荷被移离原来的球心,但仍在球内;(3)如果此点电荷被放到高斯球面之外;(4)如果把第二个点电荷放到高斯球面外的某个地方;(5)如果把第二个电荷放在高斯球面内 答:(1)与曲面形状无关,所以电通量不改变;(2)与面内电荷所在位置无关,所以电通量不改变;(3)面内电荷改变(减少)所以电通量改变→0;(4)面内电荷不变,所以电通量不改变;(5)面内电荷改变(增加),所以电通量改变→增加 1. 6图中已知S 1面上的电通量为1 S Φ,问S 2面,S 3面及S 4面上的电通量2 S Φ,3 S Φ,4 S Φ各等于多少? 答:S 1面与S 3面组成闭合曲面1 S Φ+3 S Φ= 1 εq ,3 S Φ= 1 εq -1 S Φ; S 4与S 3组成闭合曲面3 S Φ+4 S Φ=0,4 S Φ=-3 S Φ=1 S Φ-0 1 εq ; S 2与S 3组成闭合曲面2 S Φ+3 S Φ= 2 1εq q +;2 S Φ=-3 S Φ+ 2 1εq q +=1 S Φ-0 1 εq + 2 1εq q +=1 S Φ+ 2 εq 1. 7(1)将初速度为零的电子放在电场中时,在电场力作用下,这电子是向电位高处运动,还是向电位低处运动?为什么?(2)说明 无论对正负电荷来说,仅在电场力作用下移动时,电荷总是从电位能高的地方移向电位能低的地方。 答:(1)总是向高电位处运动,受力方向逆着电力线,在初速为零,逆着电力线方向运动,电场中各处的电位永远逆着电力线方向升高。(2)仅在电场力作用下移动时,电场力方向与正负电荷位移方向一致,电场力作正功,使电荷的电位能减小,所以电荷总是从电位能高处向低处移动 1. 8可否任意将地球的电位规定为100伏,而不规定为零?这样规定后,对测量电位,电位差的数值有什么影响? 答:可以,对电位差的数值无影响,对电位的数值有影响,提高了 1. 9判断对错(1)场强大的地方,电位一定高。(2)电位高的地方,场强一定大。(3)带正电的物体的电位一定是正的。(4 )电位等于

第二章习题及解答

第二章 集成门电路 一、填空 1、由TTL 门组成的电路如图7.1-2所示,已知它们的输入短路电流为I is =1.6mA ,高电平输入漏电流I iH =40μA 。试问:当A=B=1时,G 1的 电流(拉,灌)为 ;A=0时,G 1的 电流(拉,灌)为 。 3 G A B 图1 2、TTL 门电路输入端悬空时,应视为 ;(高电平,低电平,不定)此时如用万用表测量其电压,读数约为 (3.5V ,0V ,1.4V )。 3、集电极开路门(OC 门)在使用时须在 之间接一电阻(输出与地,输出与输入,输出与电源)。 4、CMOS 门电路的特点:静态功耗 (很大,极低);而动态功耗随着工作频率的提高而 (增加,减小,不变);输入电阻 (很大,很小);噪声容限 (高,低,等)于TTL 门。 二、 图 2各电路中凡是能实现非功能的要打对号,否则打×。图2-1为TTL 门电路,图 2-2为CMOS 门电路。 A 图2-1 A A V 图2-2 三、 要实现图3中各TTL 门电路输出端所示的逻辑关系各门电路的接法是否正确?如不 正确,请予更正。

C B A C B A F ??= A B AB =A B CD AB F +=X X B X A F += 图3 四、图4中G 1为TTL 三态门,G 2为TTL 与非门,万用表的内阻20k Ω/V ,量程5V 。当 C=1或C=0以及S 通或断等不同情况下,U 01和U 02的电位各是多少? 图4 五、由CMOS 传输门和反相器构成的电路如图5(a )所示,试画出在图5(b )波形作用下的输出u o 的波形(u i1=10V u i2=5V ) t t 图5(a ) (b) C S 通S 断11U O1=U O2=U O1=U O2= 00 U O1=U O2= U O1=U O2= U O2

电磁场与电磁波第二章课后答案

第二章 静电场 重点和难点 电场强度及电场线等概念容易接受,重点讲解如何由物理学中积分形式的静电场方程导出微分形式的静电场方程,即散度方程和旋度方程,并强调微分形式的场方程描述的是静电场的微分特性或称为点特性。 利用亥姆霍兹定理,直接导出真空中电场强度与电荷之间的关系。通过书中列举的4个例子,总结归纳出根据电荷分布计算电场强度的三种方法。 至于媒质的介电特性,应着重说明均匀和非均匀、线性与非线性、各向同性与各向异性等概念。讲解介质中静电场方程时,应强调电通密度仅与自由电荷有关。介绍边界条件时,应说明仅可依据积分形式的静电场方程,由于边界上场量不连续,因而微分形式的场方程不成立。 关于静电场的能量与力,应总结出计算能量的三种方法,指出电场能量不符合迭加原理。介绍利用虚位移的概念计算电场力,常电荷系统和常电位系统,以及广义力和广义坐标等概念。至于电容和部分电容一节可以从简。 重要公式 真空中静电场方程: 积分形式: ? = ?S S E 0 d εq ?=?l l E 0d 微分形式: ερ= ??E 0=??E 已知电荷分布求解电场强度: 1, )()(r r E ?-?=; ? ' '-'= V V d ) (41)(| r r |r r ρπε? 2, ? '''-'-'=V V 3 d |4) )(()(|r r r r r r E περ 3, ? = ?S S E 0 d εq 高斯定律

介质中静电场方程: 积分形式: q S =?? d S D ?=?l l E 0d 微分形式: ρ=??D 0=??E 线性均匀各向同性介质中静电场方程: 积分形式: ε q S = ?? d S E ?=?l l E 0d 微分形式: ε ρ= ??E 0=??E 静电场边界条件: 1, t t E E 21=。对于两种各向同性的线性介质,则 2 21 1εεt t D D = 2, s n n D D ρ=-12。在两种介质形成的边界上,则 n n D D 21= 对于两种各向同性的线性介质,则 n n E E 2211εε= 3,介质与导体的边界条件: 0=?E e n ; S n D e ρ=? 若导体周围是各向同性的线性介质,则 ε ρS n E = ; ε ρ? S n -=?? 静电场的能量:

电磁场与电磁波第一章复习题练习答案

电子信息学院电磁场与电磁波第一章复习题练习 姓名 学号 班级 分数 1-7题,每题5分;8-15题,每题5分,16题10分,17题15分。 8: 解:不总等于,讨论合理即可 9. 已知直角坐标系中的点P 1(-3,1,4)和P 2(2,-2,3): (1) 在直角坐标系中写出点P 1、P 2的位置矢量r 1和r 2; (2) 求点P 1到P 2的距离矢量的大小和方向; (3) 求矢量r 1在r 2的投影; 解:(1)r1=-3a x +a y +4a z ; r2=2a x -2a y +3a z (2)R=5a x -3a y -a z (3) [(r1?r2)/ │r2│] =(17)? 10.用球坐标表示的场E =a r 25/r 2,求: (1) 在直角坐标系中的点(-3,4,-5)处的|E |和E z ; (2) E 与矢量B =2a x -2a y +a z 之间的夹角。 解:(1)0.5;2?/4; (2)153.6 11.试计算∮s r ·d S 的值,式中的闭合曲面S 是以原点为顶点的单位立方体,r 为 空间任一点的位置矢量。 解:学习指导书第13页 12.从P (0,0,0)到Q (1,1,0)计算∫c A ·d l ,其中矢量场A 的表达式为 A =a x 4x-a y 14y 2.曲线C 沿下列路径: (1) x=t ,y=t 2; (2) 从(0,0,0)沿x 轴到(1,0,0),再沿x=1到(1,1,0); (3) 此矢量场为保守场吗? 解:学习指导书第14页 13.求矢量场A =a x yz+a y xz+a z xy 的旋度。 A ??=x a (x -x )+y a (y -y )+z a (z -z )=0 14.求标量场u=4x 2y+y 2z-4xz 的梯度。 u ?=x a u x ??+y a u y ??+z a u z ??=x a (8xy-4z)+y a (42x +2yz)+z a (2y -4x)

第二章部分习题参考答案

《Java语言与WWW技术》课程 第二章部分习题参考答案 2-2编写一个Java Application的例子,能在屏幕上输出“Welcome to Java World!”。 解答:参考源程序:MyJavaExcercise import java.io.*; public class MyJavaExcerciseApplication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ystem.out.println("Welcome to Java World!"); } end of main method } end of class 2-3编写一个Java Applet程序的例子,使之能够在浏览器中显示“Welcome to Java Applet World!”的字符串信息。 解答:源程序:MyJavaExcerciseApplet.java import java.awt.Graphics; import java.applet.Applet; public class MyJavaExcerciseApplet extends Applet { public void paint(Graphics g) {

g.drawString("Welcome to Java Applet World!", 10 , 20); }//end of paint method }//end of class 2-4如何编写一个HTML文件,将2-3题中生成的Applet字节码嵌入其中,并用WWW浏览器观看这个HTML文件规定的页面。 解答:源程序:MyAppletInclude.html < /APPLET > 2-5参考教材中的例2-5,编写一个Applet,其中包括一个标签对象myLabel,利用这个标签对象输出信息“Java是面向对象的语言”。 import java.applet.*; import java.awt.*; import java.awt.event.*; public class AppletLabelOutput extends Applet { Label myLabel;

大学物理电磁学练习题及答案

大学物理电磁学练习题 球壳,内半径为R 。在腔内离球心的距离为d 处(d R <),固定一点电荷q +,如图所示。用导线把球壳接地后,再把地线撤 去。选无穷远处为电势零点,则球心O 处的电势为[ D ] (A) 0 (B) 04πq d ε (C) 04πq R ε- (D) 01 1 () 4πq d R ε- 2. 一个平行板电容器, 充电后与电源断开, 当用绝缘手柄将电容器两极板的距离拉大, 则两极板间的电势差12U 、电场强度的大小E 、电场能量W 将发生如下变化:[ C ] (A) 12U 减小,E 减小,W 减小; (B) 12U 增大,E 增大,W 增大; (C) 12U 增大,E 不变,W 增大; (D) 12U 减小,E 不变,W 不变. 3.如图,在一圆形电流I 所在的平面内, 选一个同心圆形闭合回路L (A) ?=?L l B 0d ,且环路上任意一点0B = (B) ?=?L l B 0d ,且环路上 任意一点0B ≠ (C) ?≠?L l B 0d ,且环路上任意一点0B ≠ (D) ?≠?L l B 0d ,且环路上任意一点B = 常量. [ B ] 4.一个通有电流I 的导体,厚度为D ,横截面积为S ,放置在磁感应强度为B 的匀强磁场中,磁场方向垂直于导体的侧表面,如图所示。现测得导体上下两面电势差为V ,则此导体的霍尔系数等于[ C ] (A) IB V D S (B) B V S ID (C) V D IB (D) IV S B D 5.如图所示,直角三角形金属框架abc 放在均匀磁场中,磁场B 平行于ab 边,bc 的长度为 l 。当金属框架绕ab 边以匀角速度ω转动时,abc 回路中的感应电动势ε和a 、 c 两点间的电势差a c U U -为 [ B ] (A)2 0,a c U U B l εω=-= (B) 2 0,/2a c U U B l εω=-=- (C)22 ,/2a c B l U U B l εωω=-= (D)2 2 ,a c B l U U B l εωω=-= 6. 对位移电流,有下述四种说法,请指出哪一种说法正确 [ A ] (A) 位移电流是由变化的电场产生的; (B) 位移电流是由线性变化的磁场产生的; (C) 位移电流的热效应服从焦耳——楞次定律; (D) 位移电流的磁效应不服从安培环路定理.

认识论练习题(答案)

认识论(同步测试) 单项选择题 1、下列命题中,正确阐述了实践的含义的是 A.实践是个人的日常生活活动 B.实践是“自我”产生“非我”(客观世界)的活动 C.实践是主体应付环境的活动 D.实践是主体改造和探索客体的活动 2、认识的本质是 A.思维的自由创造物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C.客观实在自身 D.社会实践 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明 A.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才能获得 B.一切知识归根到底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C.直接知识来自实践,间接知识不来自实践 D.只要参加实践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4、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分歧在于 A. 是否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 B. 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 是否承认认识是客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D. 是否承认人有认识世界的能力 5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 A. 反映和被反映的实践关系 B. 改造与被改造的认识关系 C. 相互依存的关系 D. 相互作用的关系 6、“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与“ 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的对立,属于 A.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B. 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 C. 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D. 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7 、恩格斯指出:“ 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段话主要说明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 B. 认识需要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 科学技术的发展超过了社会实践发展速度 D.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8 、“ 人的智力是按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这句话说明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C. 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 人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 9 、毛泽东说:“ 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根据” ,这表明 A.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B. 认识要靠实践来推动

程稼夫电磁学第二版第一章习题解析

程稼夫电磁学篇第一章《静电场》课后习题 1-1设两个小球所带净电荷为q,距离为l,由库仑定律: 由题目,设小球质量m,铜的摩尔质量M,则有: 算得 1-2 取一小段电荷,其对应的圆心角为dθ: 这一小段电荷受力平衡,列竖直方向平衡方程,设张力增量为T: 解得 1-3(1)设地月距离R,电场力和万有引力抵消: 解得: (2)地球分到,月球分到,电场力和万有引力抵消: 解得:

1-4 设向上位移为x,则有: 结合牛顿第二定律以及略去高次项有: 1-5由于电荷受二力而平衡,故三个电荷共线且q3在q1和q2之间: 先由库仑定律写出静电力标量式: 有几何关系: 联立解得 由库仑定律矢量式得: 解得 1-6(1)对一个正电荷,受力平衡:

解得,显然不可能同时满足负电荷的平衡 (2)对一个负电荷,合外力提供向心力: 解得 1-7(1)设P限制在沿X轴夹角为θ的,过原点的直线上运动(θ∈[0,π)),沿着光滑直线位移x,势 能: 对势能求导得到受力: 小量近似,略去高阶量: 当q>0时,;当q<0时, (2)由上知 1-8设q位移x,势能: 对势能求导得到受力: 小量展开有:,知

1-9(1)对q受力平衡,设其横坐标的值为l0:,解得 设它在平衡位置移动一个小位移x,有: 小量展开化简有: 受力指向平衡位置,微小谐振周期 (2) 1-10 1-11 先证明,如图所示,带相同线电荷密度λ的圆弧2和直线1在OO处产生的电场强度相等.取和θ. 有: 显然两个电场强度相等,由于每一对微元都相等,所以总体产生的电场相等. 利用这一引理,可知题文中三角形在内心处产生的电场等价于三角形内切圆环在内心处产生的电场.由对称性,这一电场强度大小为0. 1-12(1)

第二章习题及答案

第二章习题及答案

化工原理练习题 五.计算题 1. 密度为1200kg.m的盐水,以25m3.h-1的流量流过内径为75mm的无缝钢管。两液面间的垂直距离为25m,钢管总长为120m,管件、阀门等的局部阻力为钢管阻力的25%。试求泵的轴功率。假设:(1)摩擦系数λ=0.03;(2)泵的效率η=0.6 1.答案***** Z1+u2/2g+P1/ρg+He=Z2+u2/2g+P2/ρg+∑H f Z=0,Z=25m,u≈0,u≈0,P =P ∴H=Z+∑H=25+∑H ∑H=(λ×l/d×u/2g)×1.25 u=V/A=25/(3600×0.785×(0.07 5)) =1.573m.s ∑H=(0.03×120/0.075×1.573/(2×9.81)×1.25 =7.567m盐水柱 H=25+7.567=32.567m N=Q Hρ/102=25×32.567×120 0/

(3600×102) =2.66kw N轴=N/η=2.66/0.6=4.43kw 2.(16分) 如图的输水系统。已知管内径为d=50mm, 在阀门全开时输送系统的Σ(l+le ) =50m,摩擦系数可取λ=0.03,泵的性能曲线,在流量为6 m3.h-1至15 m3.h-1范围内可用下式描述: H=18.92-0.82Q2.,此处H为泵的扬程m,Q为 泵的流量m3.h-1,问: (1)如要求流量为10 m3.h-1,单位质量的水所需外加功为多少? 单位重量的水所需外加功为多少?此泵能否完成任务? (2)如要求输送量减至8 m3.h-1 (通过关小阀门来达到),泵的轴功率减少百分之多少?(设泵的效率变化忽略不计) 答案***** ⑴u=10/(3600×0.785×0.05)=1.415[m.s-1] Σhf =λ[Σ(l+le )/d](u2/2)

电磁学第二章例题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注:教案按授课章数填写,每一章均应填写一份。重复班授课可不另填写教案。教学内容须另加附页。

(3)在导体外,紧靠导体表面的点的场强方向与导体表面垂直,场强大小与导体表面对应点的电荷面密度成正比。 A 、场强方向(表面附近的点) 由电场线与等势面垂直出发,可知导体表面附近的场强与表面垂直。而场强大小与面密度的关系,由高斯定理推出。 B 、场强大小 如图,在导体表面外紧靠导体表面取一点P ,过P 点作导体表面 的外法线方向单位矢n ?,则P 点场强可表示为n E E n P ?= (n E 为P E 在n ?方向的投影,n E 可正可负)。过P 点取一小圆形面元1S ?,以1S ?为底作一圆柱形高斯面,圆柱面的另一底2S ?在导体内部。由高斯定理有: 11/) 0(?1 1 2 1 εσφS S E s d E E s d n E s d E s d E s d E s d E s d E n S S n S S S S ?=?=⊥=?= ?= ?+?+?= ?=?????????? ?????? 导体表面附近导体内侧 (导体的电荷只能分布在导体表面,若面密度为σ,则面内电荷为 为均匀的很小,视,且因σσ11S S ??) ∴ ?? ?<>=?? ?<<>>= 反向,,同向,,即,,n E n E n E E E E n n n ?0?0?0 00 00 σσεσ σσεσ

可见:导体表面附近的场强与表面上对应点的电荷面密度成正比,且无论场和电荷分布怎样变化,这个关系始终成立。 C 、0 εσ = E n ?中的E 是场中全部电荷贡献的合场强,并非只是高斯面内电荷S ?σ的贡献。这一点是由高斯定理得来的。P45-46 D 、一般不谈导体表面上的点的场强。 导体内部0=E ,表面外附近0 εσ=E n ?;没提表面上的。 在电磁学中的点、面均为一种物理模型,有了面模型这一概念,场强在带电面上就有突变(P23小字),如果不用面模型,突变就会消失。但不用面模型,讨论问题太复杂了,所以我们只谈“表面附近”而不谈表面上。 补充例:习题2.1.1(不讲) Rd θ 解:利用上面的结果,球面上某面元所受的力:n dS F d ?20 2 εσ= ,利用对称性知,带有同号电荷的球面所受的力是沿x 轴方向: 右半球所受的力:

大学马克思第二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二章习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得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1、辩证唯物论得认识论之第一得与基本得观点就是( )。 A、实践得观点 B、联系得观点 C、发展得观点 D、物质 2、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 )。 A、就是理性自主得道德活动 B、被称为“践行”“实行”或“行”与“知”相对应,但主要就是指道德伦理行为 C、就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得社会性得物质活动 D、就是主观改造客观对象得创造性得精神活动 3、在实践活动中具有自主性与能动性得因素就是()。 A、实践主体 B、实践客体 C、实践行为 D、实践中介 4、实践活动所指向得对象就是()。 A、实践主体 B、实践客体 C、实践行为 D、实践中介 5、达成实践主体与实践客体相互作用得就是()。 A、践主体 B、实践客体 C、实践行为 D、实践中介 6、实践得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关系中,最根本得关系就是()。 A、实践关系 B、认识关系 C、价值关系 D、指向关系 7、主体把眼睛作为自己身体器官得延长包括在主体得活动之中,属于()。 A、实践主体 B、实践客体 C、主体客体化 D、客体主体化 8、“见多识广”这一成语所包含得哲理就是( )。 A、实践就是认识得来源 B、实践就是认识发展得动力 C、实践就是认识发展得动力 D、实践就是检验认识真理性得唯一标准 9、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得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句话表明()。 A、实践就是认识得来源 B、实践就是认识发展得动力 C、实践就是认识发展得动力 D、实践就是检验认识真理性得唯一标准 10、把人得认识瞧成就是上帝得启示或绝对精神得产物,这种观点属于( )。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唯物主义 D、辩证法 11、“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所蕴含得哲理就是( )。 A、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B、经验就是判断就是非得标准 C、时间就是检验就是非得标准 D、实践就是检验认识真理性得标准 12、牛顿说“假如我能够比别人瞭望得略为远些,那就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得肩膀上。”这句话肯定了( )。 A、感性认识得作用 B、理性认识得作用 C、直接经验得作用 D、间接经验得作用 13.毛泽东指出:“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得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这就就是认识论得辩证法。”这句话表明()。 A、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与深化为理性认识 B、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C、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D、理性认识不依赖于感性认识 14、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曾结合自己得科研经历,语重心长地对年轻人说:“书本知识非常重要,电脑技术也很重要,但就是书本电脑里种不出水稻来,只有在田里才能种出水稻来。”这表明( )。 A、实践水平得提高有赖于认识水平得提高 B、实践就是人类认识得基础与来源 C、理论对实践得指导作用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D、由实践到认识得第一次飞跃比认识到实践得第二次飞跃更加重要

电磁学练习题积累(含部分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15小题,每题2分) 第一章、第二章 1.在静电场中,下列说法中哪一个是正确的 [ ] (A)带正电荷的导体,其电位一定是正值 (B)等位面上各点的场强一定相等 (C)场强为零处,电位也一定为零 (D)场强相等处,电位梯度矢量一定相等 2.在真空中的静电场中,作一封闭的曲面,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A)通过封闭曲面的电通量仅是面内电荷提供的 (B) 封闭曲面上各点的场强是面内电荷激发的 (C) 应用高斯定理求得的场强仅是由面内电荷所激发的 (D) 应用高斯定理求得的场强仅是由面外电荷所激发的 3.关于静电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电场和试探电荷同时存在和消失 (B)由E=F/q知道,电场强度与试探电荷成反比 (C)电场强度的存在与试探电荷无关 (D)电场是试探电荷和场源电荷共同产生的 4.下列几个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电场中某点场强的方向,就是将点电荷放在该点所受电场力的方向 (B)在以点电荷为中心的球面上,由该点电荷所产生的场强处处相同 (C)场强方向可由E=F/q定出,其中q为试验电荷的电量,q可正、可负, F为试验电荷所受的电场力 (D)以上说法全不对。 5.一平行板电容器中充满相对介电常数为的各向同性均匀电介质。已知介 质两表面上极化电荷面密度为,则极化电荷在电容器中产生的电 场强度的大小为 [ ]

(A) 0εσ' (B) 02εσ' (C) 0εεσ' (D) ε σ' 6. 在平板电容器中充满各向同性的均匀电介质,当电容器充电后,介质中 D 、 E 、P 三矢量的方向将是 [ ] (A) D 与E 方向一致,与P 方向相反 (B) D 与E 方向相反,与P 方向一致 (C) D 、E 、P 三者方向相同 (D) E 与P 方向一致,与D 方向相反 7. 在一不带电荷的导体球壳的球心处放一点电荷,并测量球壳内外的场强分 布,如果将此点电荷从球心移到球壳内其它位置,重新测量球壳内外的场强分布,则将发现: [ ] (A) 球壳内、外场强分布均无变化 (B) 球壳内场强分布改变,球壳外的不变 (C) 球壳外场强分布改变,球壳内的不变 (D) 球壳内、外场强分布均改变 8. 一电场强度为E 的均匀电场,E 的方向与x 轴正向平行,如图所示,则通过 图中一半径为R 的半球面的电场强度通量为 [ ] (A) 2R E π;(B) 21 2 R E π; (C) 22R E π;(D ) 0。 9. 在静电场中,电力线为均匀分布的平行 直线的区域内,在电力线方向上任意两点的电场强度E 和电势U 相比较 [ ] (A) E 相同,U 不同 (B) E 不同,U 相同 (C) E 不同,U 不同 (D) E 相同,U 相同

电磁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五章静电场 5 -9若电荷Q均匀地分布在长为L的细棒上.求证:(1) 在棒的延长线,且离棒中心为r处的电场强度为 2 2 4 π 1 L r Q ε E - = (2) 在棒的垂直平分线上,离棒为r处的电场强度为 2 2 04 π2 1 L r r Q ε E + = 若棒为无限长(即L→∞),试将结果与无限长均匀带电直线的电场强度相比较. 分析这是计算连续分布电荷的电场强度.此时棒的长度不能忽略,因而不能将棒当作点电荷处理.但带电细棒上的电荷可看作均匀分布在一维的长直线上.如图所示,在长直线上任意取一线元d x,其电荷为d q=Q d x/L,它在点P 的电场强度为 r r q ε e E 2 d π4 1 d ' = 整个带电体在点P的电场强度 ?=E E d 接着针对具体问题来处理这个矢量积分. (1) 若点P 在棒的延长线上,带电棒上各电荷元在点P的电场强度方向相同, ?=L E i E d (2) 若点P 在棒的垂直平分线上,如图(A)所示,则电场强度E沿x轴方向的分量因对称性叠加为零,因此,点P的电场强度就是 ??= = L y E α E j j E d sin d

证 (1) 延长线上一点P 的电场强度?'=L r πεE 202 ,利用几何关系 r ′=r -x 统一积分变 量,则 ()220 022 204π12/12/1π4d π41L r Q εL r L r L εQ x r L x Q εE L/-L/P -=??????+--=-=? 电场强度的方向沿x 轴. (2) 根据以上分析,中垂线上一点P 的电场强度E 的方向沿y 轴,大小为 E r εq αE L d π4d sin 2 ? '= 利用几何关系 sin α=r /r ′,2 2 x r r +=' 统一积分变量,则 () 2 2 03 /2222 2041π2d π41L r r εQ r x L x rQ εE L/-L/+= +=? 当棒长L →∞时,若棒单位长度所带电荷λ为常量,则P 点电场强度 r ελL r L Q r εE l 02 20π2 /41/π21lim = +=∞ → 此结果与无限长带电直线周围的电场强度分布相同[图(B)].这说明只要满足r 2/L 2 <<1,带电长直细棒可视为无限长带电直线. 5 -14 设匀强电场的电场强度E 与半径为R 的半球面的对称轴平行,试计算通过此半球面的电场强度通量. 分析 方法1:由电场强度通量的定义,对半球面S 求积分,即? ?=S S d s E Φ 方法2:作半径为R 的平面S ′与半球面S 一起可构成闭合曲面,由于闭合面内无电荷,由高斯定理

马原单元练习题目汇集第二章部分答案20175

第二章 一、单选题目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D )。 A.反映论的观点 B.可知论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2.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D )。 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B.经验论和唯理论 C.能动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D.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 3.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 B )。 A.人类需要和欲望的不断增长 B.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 C.人类认识器官的逐渐发达 D.类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 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它具有( A )。 A.直接现实性 B.感性的物质活动 C.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 D.社会历史性活动 5.“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织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这段话强调的是( C )。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6.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 B )。 A.是否坚持反映论的观点 B.是否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C.是否坚持可知论的观点 D.是否坚持唯理论的观点 7.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A )。 A.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B.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思维建构 D.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判断 8.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C )。 A.感觉-知觉-表象 B.意识-物质-意识 C.实践-认识-实践 D.概念-判断-推理 9.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 A )。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B.从感觉和知觉到表象的过程 C.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D.从意识到物质的过程 10.实现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这是因为( B )。 A.群众是人口中的大多数 B.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C.群众的意见都是正确的 D.群众的行动都是合理的 11.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是指( C )。 A.从感觉到知觉,从知觉到表象 B.从概念到判断,从判断到推理 C.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 D.从感性到理性,从理性到感性 12.概念、判断、推理是( C )。 A.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 B.社会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 C.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D.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13.有人认为只有书本上的理论才真实可靠,便不顾实际情况,生搬硬套书本上的理论。这犯了( C )。 A.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B.直观被动反映论的错误 C.教条主义的错误 D.经验主义的错误 14.教条主义在认识论上犯了( A )。 A.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B.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C.类似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D.类似直观被动反映论的错误 15.在真理观上坚持辩证法,就必须承认( B )。 A.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B.真理既具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 C.真理既是正确的,又包含错误因素 D.真理既是感性的,又是理性的 16.对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这种正确态度的理论基础是( C )。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的原理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的原理 C.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的原理 D.能动的反映是摹写和创造统一的原理 17.经过实践证实的理论也不是终极真理。从根本上说,是因为一定条件下的实践(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