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古诗《赠汪伦》

李白的古诗《赠汪伦》
李白的古诗《赠汪伦》

李白的古诗《赠汪伦》 《赠汪伦 》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 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赠别诗。 小编这里 为大家整理了这首作品的全诗和意思,希望大家喜欢。 《赠汪伦》 作者:李白【唐代】 白游泾县桃花潭,村人汪伦常酝美酒以待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注释: ①踏歌:民间的一种唱歌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 边唱。 ②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③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 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 ④不及:不如。 ⑤汪伦:李白的朋友。李白游泾(jīng)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近贾村 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宋蜀本《李 白集》此诗题下有注曰:“白游泾县桃花潭,村人汪伦常酝美酒以待白,伦之裔 孙至今宝其诗”。据此,后人多以为汪伦是一“村人”。今人汪光泽、李子龙先 后发现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 凤林,仁素公之次子也,为唐时知名士,与李青莲、王辋川诸公相友善,数以诗 文往来赠答。青莲居士尤为莫逆交。开元天宝间,公为泾县令,青莲往候之,款 洽不忍别。公解组后,居泾邑之桃花潭”(详见《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关 于汪伦其人》)。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李白于公元 754 年(天宝十三载)自广陵、金陵至宣城,则此诗当不早于此前。 《赠汪伦》意思:

李白乘船将要远行, 忽然听见岸上人们行走的脚步声, 有人边走边唱前来送 行。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厚。 《赠汪伦》写作背景: 汪伦留李白住了好几天,李白在那儿过得非常愉快。因为汪伦的别墅周围, 群山环抱,重峦叠嶂。别墅里面,池塘馆舍,清静深幽,像仙境一样。在这里, 李白每天饮美酒, 吃佳肴, 听歌咏, 与高朋胜友高谈阔论, 一天数宴, 常相聚会, 往往欢娱达旦。这正是李白喜欢的生活。因此,他对这里的主人不禁产生出相见 恨晚的情怀。他曾写过《过汪氏别业二首》,在诗中把他汪伦作为窦子明、浮丘 公一样的神仙来加以赞赏。 李白要走的那天,汪伦送给名马八匹、绸缎十捆,派仆人给他送到船上。在 家中设宴送别之后,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船正要离岸,忽然听到一 阵歌声。李白回头一看,只见汪伦和许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为自己送行。 主人的深情厚谊,古朴的送客形式,使李白十分感动。他立即铺纸研墨,写了那 首著名的送别诗给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诗比喻奇妙,并且由于受纯朴民风的影响,李白的这首诗 非常质朴平实,更显得情真意切。《赠汪伦》这首诗,使普通村民汪伦的名字流 传后世,桃花潭也因此成为游览的胜地。为了纪念李白,村民们在潭的东南岸建 起“踏歌岸阁”,至今还吸引着众多游人。 《赠汪伦》鉴赏: 李白斗酒诗百篇,一生好入名山游。据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有一位 素不相识的汪伦,写信给李白,邀他去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旅游,信上热情洋 溢地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李白欣然而往。见汪伦乃泾川豪士,为人热情好客,倜傥不羁。遂问桃园 酒家何处?汪伦道: "桃花者, 潭水名也, 并无桃花;万家者, 店主人姓万也, 并无万家酒店。"引得李白大笑。留数日离去,临行时,写下上面这首诗赠 别。 显然,这首诗是李白即兴脱口吟出,自然入妙,因而历来为人传诵。然而, 也因为它像生活一样自然,人们往往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诗的三四句,后代 诗家还有一点评论,开头两句口语化的平直叙述,就说不出所以然来了。其实, 结合上述背景来看,头两句也是写得极其成功的。 "李白乘舟将欲行", 是说我就要乘船离开桃花潭了。 那声口语言 简直是不假思索,顺口流出,表现出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潇洒神态。 "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二字表明,汪伦的到来, 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从那热情爽朗的歌声,李白就料到一定是 汪伦赶来送行了。 这样的送别, 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 快乐自由的

人。 在山村僻野, 本来就没有上层社会送往迎来那套繁琐礼节, 看来, 李白走时, 汪伦不在家中。当汪伦回来得知李白走了,立即携着酒赶到渡头饯别。不辞而别 的李白固然洒脱不羁,不讲客套;踏歌欢送的汪伦,也是豪放热情,不作儿女沾 巾之态。短短十四字就写出两人乐天派的性格和他们之间不拘形迹的友谊。 也许正因为两人思想性情契合,李白引为同调,很珍视汪伦的友情。情之所 至,遂对着眼前风光绮丽的桃花潭水,深情地吟道: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结合此时此地,此情此景,这两句诗也如脱口而出,感情真率自然。用水流 之深比譬人的感情之深, 是诗家常用的写法, 如说汪伦的友情真象潭水那样深呀, 当然也可以,但显得一般化,还有一点"做诗"的味道。现在的写法, 好象两个友人船边饯别, 一个"劝君更进一杯酒", 一个"一杯一 杯复一杯"。李白酒酣情浓,意态飞扬,举杯对脚下悠悠流水说道:" 桃花潭水啊, 别说您多么深了, 可不及汪伦的友情深呢!"口头语, 眼前景, 自有一种天真自然之趣,隐隐使人看到大诗人豪放不羁的个性。所以,清人沈德 潜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 "(《唐诗 别裁》) 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而此诗自呼其名开始,又 呼对方之名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后人爱用李白的话评价李白的诗, 是很有见识的。诚然,李白即兴赋诗,出口成章,显得毫不费力。他感情奔放, 直抒胸臆,天真自然,全无矫饰,而自有一种不期然而然之妙。"看似寻常 还奇蝴",正所谓炫烂之极,归于平淡,这种功夫是极不易学到的。上面这 首《赠汪伦》就集中体现了李白这种自然高妙的诗风。 我国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 如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 "语忌 直, 意忌浅。 脉忌露, 味忌短。 "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 然而, 上述李白这首诗表情特点是: 坦率, 直露, 绝少含蓄。 其"语直", 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它"直"中含 情,至真之情由性灵肺腑中流出,因而很有艺术感染力。由此可见,文学 现象是复杂的。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不能"定于一律"的。 [李白的古诗 《赠汪伦》 ]相关文章: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25课古诗两首《赠汪伦》

赠汪伦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25课古诗两首《赠汪伦》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识记生字;通过图文对照,识记“舟”,并学会书写。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吟诵古诗,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并大量积累送别诗。 教学重点: 学会吟诵古诗,积累送别诗。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吟诵古诗。 教学模式: 导、学、议、练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 1、谈话导入 师:有道是“有缘千里来相会”,今天教室里坐的老师都是来自四面八方的朋友,有朋友远方来——不亦乐乎,和朋友们打个招呼吧! 师:中华古诗文字字珠玑,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今天我们以诗会友,在诗歌的殿堂里尽情遨游,我们诵之、吟之、歌之、舞之。 (师吟诵《望庐山瀑布》) 师: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出示李白图)李白生活在1200多年前的唐朝,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大诗人,他的诗豪迈奔放,飘逸洒脱,因此他被后人称为“诗仙”。“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今天我们就再来学习一首李白的送别诗——《赠汪伦》,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出示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识记生字;通过图文对照,识记“舟”,并学会书写。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吟诵古诗,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大量积累送别诗。 二、学、议

1、出示自学提示 师:孩子们,请打开课本翻到第116页,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出示自学提示)自由朗读古诗两遍,读准字音。 2、议 (1)师:争争就能行,试试就能赢。谁来试着朗读一遍?(指名读) (2)师:这首诗中有一个看似简单却容易读错的字,是什么字?(出示“舟”)老师这儿有一张图片能帮你准确地记住这个字。(出示象形文字图片,师讲解每一笔像什么) (3)师:中国汉字中很多象形字都能望文生义,以后我们再见到“舟”,你的脑海中一定能出现小船的样子。下面我们把“舟”字送到田字格中吧!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书写。 第一笔是“短撇”,从竖中线上起笔;第二笔是“竖撇”,要先竖后撇,在“短撇”的下方起笔;第三笔“横折钩”横要上扬,折的时候要注意顿笔;后三笔的笔顺是“点、横、点”,要按照从上到下的笔顺规则来书写。 (师范写,生书空。) (4)师:中国汉字如诗如画,中国古诗美轮美奂,接下来卢老师将用一种新的诵读方式——吟诵,来展示这首古诗的魅力,先听老师诵一遍。 (出示古诗,师范诵) 师:这种诵读方式美吗?想学吗?首先你们要记住两个吟诵要点:平长仄短,依字行腔。意思就是:一声和二声诵得长一些,三声和四声诵得短一些,要根据字的读音吟诵出正确的腔调。老师诵一句,你们跟着诵一句。 (师领诵两遍) 师:孩子们的模仿能力真强!老师诵上半句,你们接下半句。(反过来再诵)师:孩子们吟诵的越来越好了,我们一起来一遍!(师生齐诵) (5)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这么多遍的诵读,相信大家已经了解这首诗的意思了,下面老师说一句诗意,你们用吟诵的方式诵出相对应的诗句。(出示文白对读)你们的小脑瓜可真聪明,全都答对了!那反过来,老师吟诵诗句,你们说出相对应的诗意吧!(师生对答) (6)师重复吟诵“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生回答诗意。 师:孩子们,桃花潭水真的有一千尺那么深吗?(不是)那为什么要这样说?

二年级语文下:古诗两首——《赠汪伦》

二年级语文下:古诗两首——《赠汪伦》同学们,还记得李白吗?哪位同学能够起来为大家背一首他的诗呢?(第六册《独坐敬亭山》,第七册《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李白的赠汪伦(板书题目)。要求我们能借助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自己理解古诗的内容,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和大家交流。 二、学习《赠汪伦》 1.讲述诗歌写作背景。 汪伦是有名的歌手,且很有才学,但不愿做官,隐居在安徽××县西南的桃花潭畔。他对李白所作的诗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知道李白喜欢喝酒,于是使用最好的糯米和高粱酿成酒,并长年窖在地下。有一回他听说李白到了安徽,想邀请李白前来作客,但又怕李白不肯来,于是想出一个妙计。他修书一封,送给李白。李白拆信一看,上面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已早听说汪伦是一方豪士,便欣然答应往访。见面后,李白说:我是来观十里桃花,访万家酒店的。汪伦笑道:桃花者,一潭之名也,并无桃花十里;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酒店万家。此时李白方知受骗上当,但却哈哈大笑说: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此后汪伦每日以美酒佳肴相待,两人甚是相投,成了好朋友。临别时李白即兴写下《赠汪伦》这首别具一格的七言绝句,

2.教师范读。 3.指名学生试读,教师指导。 4.指导学生理解诗句,体会感情。 (l)根据课文注释、查字典自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记下来。 (2)小组讨论、交流,议一议是如何理解这首诗的。 (3)学生汇报交流自学情况。 ①指名试讲:你是怎样理解诗的前两句的? (先结合诗句理解词语,然后再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②重点理解后两句诗的意思并体会感情。 师:谁来谈谈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生:不及是比不上的意思,情指情谊,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 师:汪伦对李白的情谊仅仅表现在送别上吗?前面听了老师对这首诗写作背景的介绍,你们知道汪伦对李白的情谊还表现在哪里?

中班语言活动:古诗《赠汪伦》

中班语言活动:古诗《赠汪伦》 活动目标: 1.理解诗意,学习朗诵古诗。 2.感受古诗中朋友之间的友谊,学会和同伴友好相处。 活动准备: 画有古诗情节的图片一幅,视频教材,配乐旋律一段。 活动过程: 一、提问导入。 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的好朋友是谁?你们一起做过什么有趣的事情? 古代有个诗人叫李白,他和好朋友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二、欣赏古诗。 1、观看视频,初步感受古诗意境。 提问:故事中的两个好朋友,他们在干什么?(幼儿回答)教师小结:李白到好朋友汪伦家里去做客。他们一起喝酒,作诗,两人非常开心。几天后,李白要乘船回家了,汪伦很舍不得李白,于是就在岸边送李白。 2、教师有表情,有节奏的朗诵一遍古诗,请幼儿欣赏。 师:故事里有一首小诗,请小朋友们竖起耳朵,仔细地来听一听。

提问: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作者又是谁? 师:其实,这是一首赠别诗。是李白送给好朋友汪伦的诗。接下来,我给小朋友来解释一下,这首诗的意思。 3、出示图片,讲解古诗大意(译文口语化)。 李白乘着小船将要离开的时候,突然听到了岸边有人一边唱歌,一边用脚打拍子,告别的声音。李白转过头去一看,原来是好朋友汪伦啊。李白非常感动,他觉得,这桃花潭的水即使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义深。 4、在初步理解古诗的基础上,再次欣赏古诗。 师:意思明白了吗?好,老师再来念一念,这一遍,请小朋友自己用心记一记,等一下,我们自己也要来学习这首诗。 三、教师指导幼儿学习 师:你记住了哪一句诗?请你念一念。 1、教师指导学习单句古诗。 师:好,接下来,请你们跟着小胡老师,整首古诗一起学一学,念一念。 2、请幼儿集体朗诵。 3、请幼儿分组朗诵。 4、请个别小朋友朗诵。 5、配乐齐朗诵。 四、联系生活,情感升华。 提问:我们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好朋友,那好朋友之间要怎样

赠汪伦诗意和赏析

赠汪伦诗意和赏析 李白 游泾县桃花潭时,常在村民汪伦家作客。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于是李白写 这首诗留别。 诗中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 为大家分享了赠 汪伦 赏析,欢迎欣赏! 赠汪伦 唐代: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诗意 前两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将要乘舟离去, 汪伦带着一群村民前来送行,他们手挽着手,一边走,一边唱。“将欲”与“忽 闻”相照应, 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 “将欲”, 正是小舟待发之时; “忽闻”, 说明出于意料之外。也许汪伦昨晚已设家宴饯别,说明第二天有事不能再送了。 但现在他不仅来了,还带了一群村民一起来送行,怎么不叫诗人激动万分!用什 么语言来表达?桃花潭就在附近, 于是诗人信手拈来, 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 自己的情深作对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清代沈德潜评 价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 诗 别裁》)的确,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 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 动,又耐人寻味。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有多深呢? 明代唐汝询在 《唐诗解》 中说: “伦, 一村人耳, 何亲于白?既酿酒以候之, 复临行以祖(饯别)之,情固超俗矣。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所以调绝 千古。”这一评论是恰当的。 赏析 李白是我们知道的最潇洒的古代文人,这三篇七言绝句,分别为留别诗《赠

汪伦》,寄远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和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 之广陵》。虽然题材不尽相同,但是却表达了李白对朋友的一片赤子心肠。 “李白登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实在是一个不拘小节的人,中国的诗人成千上万,又有几个能在诗歌 的一开头就提笔写出自己的大号呢?因为这首诗所要记述是一段挚朴的情 感,所以李白也就全没了客套礼节。他本来已经上船,马上就要离开桃花潭了, 在朋友们依依的惜别声中,忽然从岸上传来一阵欢快的歌声,大家在诧异之时, 回头一看,没想到原来是汪伦,他竟然一边唱着欢快的歌,一边又蹦又跳地赶来 给李白送行了。也许按照常理,朋友分别,都应该感到伤心,忙着互道珍重,可 是这个人却一反常态, 又唱又跳的, 像什么样子?谁知他这看上去有点不近情理 的举动,却正和了李白的心思,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就真诚地相处,如果一旦分 手, 那也就痛痛快快地分手, 大家在一起悲悲切切的又有什么意思?可是当着众 人的面,李白又不能扫了大家的兴,所以他就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弯子,说“哪 怕桃花潭的水有一千尺深,也赶不上汪伦送我的这番情意呀! 这首李白赠汪伦的诗, 可以看出真挚的友谊温暖了李白的心。 汪伦或许是邀 请李白来做客, 宾主尽欢之后, 李白乘舟告别, 汪伦赶到江边, 边跑边唱送李白, 李白真是受感动,因此说道:汪伦送我的情远过於千尺深的桃花潭水。 然而后人有心之士,却在唐诗之旅后,考证了两个状况:一谓:桃花潭的水 并没千尺深,千尺固然是形容,但达千尺虽非可能,可是应该是不小,结果桃花 潭只是个小水池。一谓:汪伦住的地方叫桃花村,桃花只有三,两棵,该潭潭名 叫千尺,是其名而非真大。如此一来汪伦送李白情虽比桃花潭水大,但也高不到 哪里去了。对这样的说法,只是博得读者的会心一笑,谁又会去计较这会是事实 呢 而且就算是事实,也不会影响大家对汪伦情深意浓的折扣。 这首诗提到的是两个人,有李白及汪伦。庄周梦蝶,已到忘我的境界。诗中 若只叙述他人,而无我的作品,并不见得是忘我。在每一首诗中,几乎都有人物 的存在,完全无人的作品并不多,而且说无人,又似有人。

幼儿园大班古诗《赠汪伦》

大班古诗《赠汪伦》 活动目标: 1.理解诗意,学习朗诵古诗。 2.感受古诗中朋友之间的友谊,学会和同伴友好相处。 活动准备: 画有古诗情节的图片一幅,视频教材,配乐旋律一段。 活动过程: 一、提问导入。 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的好朋友是谁?你们一起做过什么有趣的事情? 古代有个诗人叫李白,他和好朋友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二、欣赏古诗。 1.观看视频,初步感受古诗意境。 提问:故事中的两个好朋友,他们在干什么?(幼儿回答)教师小结:李白到好朋友汪伦家里去做客。他们一起喝酒,作诗,两人非常开心。几天后,李白要乘船回家了,汪伦很舍不得李白,于是就在岸边送李白。 2.教师有表情,有节奏的朗诵一遍古诗,请幼儿欣赏。 师:故事里有一首小诗,请小朋友们竖起耳朵,仔细地来听一听。

提问: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 师:其实,这是一首赠别诗。是李白送给好朋友汪伦的诗。接下来,我给小朋友来解释一下,这首诗的意思。 3.出示图片,讲解古诗大意(译文口语化)。 李白乘着小船将要离开的时候,突然听到了岸边有人一边唱歌,一边用脚打拍子,告别的声音。李白转过头去一看,原来是好朋友汪伦啊。李白非常感动,他觉得,这桃花潭的水即使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义深。 4.在初步理解古诗的基础上,再次欣赏古诗。 师:意思明白了吗?好,老师再来念一念,这一遍,请小朋友自己用心记一记,等一下,我们自己也要来学习这首诗。 三、教师指导幼儿学习诵读。 师:你记住了哪一句诗?请你念一念。 1.教师指导学习单句古诗。 师:好,接下来,请你们跟着小胡老师,整首古诗一起学一学,念一念。 2.请幼儿集体朗诵。 3.请幼儿分组朗诵。 4.请个别小朋友朗诵。 5.配乐齐朗诵。 四、联系生活,情感升华。 提问:我们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好朋友,那好朋友之间要怎样

小学语文 古诗赠汪伦

古诗赠汪伦 小学语文课堂实录 孙双金教学实录——《赠汪伦》 日前,笔者听了特级教师孙双金的一节古诗教学课,感触颇深。孙老师根据所教古诗《赠汪伦》这首送别诗的特点,巧妙设计了“精读一首,带读一组”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不仅读懂了一组送别体诗歌,而且初步领会了这一类诗歌的表达方式,收到了举一反三的效果。一、明确目标,激发学习热情教学伊始,孙老师就告诉学生:“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组送别体古诗,相信大家一定能学好。我们先学习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赠汪伦》。”这显然是一段经过精心设计的导语。导语不仅告诉了学生今天学习的是送别体诗,而且让学生感觉到今天的目标稍高了一些——要学习一组送别体古诗,“要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这样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使其一上课就处于“愤”“悱”状态,对提高学习效率是很有帮助的。二、精读一首,领悟表达方式 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发挥教材的“例子”功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知识,形成语文能力,为课后的广泛阅览打下扎实的基础。《赠汪伦》是一首唐诗,而且好读易懂,孙老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始自终引导学生自学古诗,掌握送别体古诗的表达方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自主朗读,了解诗歌大意。孙老师先让学生自主读诗,思考诗中说的是谁送谁?谁别谁?让学生明白送别体诗歌中人物的主客之分;然后指名读诗歌,让学生说说“汪伦是怎样送李白的?”“李白是怎样别汪伦的?”旨在帮助学生进

一步了解诗歌大意;最后请两名学生试说诗歌的意思,重在了解学生是否真正读懂了诗歌。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学得生动、充实,基本上明白了诗歌的意思。 2.自学质疑,理清作者思路。学贵有疑。孙老师用明代学者陈献章有关质疑的名言激励学生主动质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希望同学们认真读诗,善于动脑,提出你的疑问。孙老师愿和大家共同进步!“学生听了思维非常活跃,提出了两个有价值的问题:”汪伦为什么要踏着节拍、唱着歌送李白?“”为什么汪伦早不送,晚不送,却在船即将离开时送?“孙老师并不急着作答,而是引导学生再次自读诗歌,并让学生同桌讨论,解决了这两个问题,使学生进一步明白了《赠汪伦》一诗是汪伦用踏歌的方式送别李白的,表达了二人之间深厚的情谊。学生通过主动质疑、自读释疑、互助学习,完成了教学意图。 3.自由诵读,体会思想感情。诵读,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强调诵读的重要性。事实上诵读遵循了形象感知的原则,有利于学生有效地吸收语言、转化语言。古诗尤其要重视诵读,让学生充分领悟其图画美、语言美、意境美。孙老师在学生读通、读懂诗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想像李白和汪伦分别的场面:“假如你是李白,会对汪伦说些什么?”让两个学生分别扮演李白和汪伦,通过学生口语交际的形式,帮助学生进一步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最后孙老师引导学生进入诗境,诵读全诗、领悟诗情,学生从声情并茂的吟诵中读懂了诗歌,领悟了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迁移转化,带读一组诗歌孙老师在学生学会《赠汪伦》一诗的基础上,分 别出示了《送孟浩然之广陵》和《别董大》两首送别诗,让学生运用学习《赠

赠汪伦古诗全文及赏析

赠汪伦古诗全文及赏析 《赠汪伦 》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 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赠别诗。赠汪伦 古诗 全文及赏析,我们来看看。 原文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译文 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离开,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歌声。 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么深,也不及汪伦送别我的一片情深。 注释 ①踏歌:民间的一种唱歌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 边唱。 ②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③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 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 ④不及:不如。 ⑤汪伦:李白的朋友。 李白游泾(jīng)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近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 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 历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诗 三百首》、《全唐诗》注解,都认定汪伦是李白游历泾县时遇到的一个普通 村民, 这个观点一直延续至今, 今人安徽学者汪光泽和李子龙先后研读了泾县 《汪 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为唐时知 名士”,与李白、王维

等人关系很好,经常以诗文往来赠答。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 “往候之, 款洽不忍别” (详见 《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 《关于汪伦其人》 ) 。 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李白于公元 754 年(天宝十三 载)自广陵、金陵至宣城,则此诗当不早于此前。 赏析 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常在村民汪伦家作客。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于是李 白写这首诗留别。诗中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 前两句叙事: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将要乘舟离去,汪伦带着一群 村民前来送行,他们手挽着手,一边走,一边唱。“将欲”与“忽闻”相照应, 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将欲”,正是小舟待发之时;“忽闻”,说明出于意 料之外。也许汪伦昨晚已设家宴饯别,说明第二天有事不能再送了。 但现在他不仅来了,还带了一群村民一起来送行,怎么不叫诗人激动万分! 用什么语言来表达?桃花潭就在附近, 于是诗人信手拈来, 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 伦对自己的情深作对比。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清代沈德潜评价说:“若说汪 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 (《唐诗别裁》)的确,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 联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 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有多深呢? 明代唐汝询在 《唐诗解》 中说: “伦, 一村人耳, 何亲于白?既酿酒以候之, 复临行以祖(饯别)之,情固超俗矣。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所以调绝 千古。”这一评论是恰当的。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赠汪伦》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赠汪伦》 ()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写作背景 汪伦是唐朝泾州(今安省泾县)人,他生性豪爽,喜欢结交名士,经常仗义疏财,慷慨解,一掷千金而不惜。当时,李白在诗坛上名声远扬,汪伦非常钦慕,希望有机会一睹诗仙的风采。可是,泾州名不见经传,自己也是个无名小辈,怎么才能请到大诗人李白呢? 后来,汪伦得到了李白将要到安游历的消息,这是难得的一次机会,汪伦决定写信邀请他。那时,所有知道李白的人,都知道他有两大爱好:喝酒和游历,只要有好酒,有美景,李白就会闻风而来。于是汪伦便写了这样一封邀请信:“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接到这样的信,立刻高高兴兴地赶来了。一见到汪伦,便要去看“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汪伦微笑着告诉他说:“桃花是我们这里潭水的名字,桃花潭方圆十里,并没有桃花。万家呢,是我们这酒店店主的姓,并不是说有一万家酒店。”李白听了,先是一愣,接着哈哈大笑起来,连说:“佩服!佩服!” 汪伦留李白住了好几天,李白在那儿过得非常愉快。因为汪伦的别墅周围,群山环抱,重峦叠嶂。别墅里面,池塘馆舍,清静深幽,像仙境一样。在这里,李白每天饮美酒,吃佳肴,听歌咏,与高朋胜友高谈阔论,一天数宴,常相聚会,往往欢娱达旦。这正是李白喜欢的生活。因此,他对这里的主人不禁产生出相见恨晚的情怀。他曾写过《过汪氏别业二首》,在诗中把他汪伦作为子明、浮丘公一样的神仙来加以赞赏。 李白要走的那天,汪伦送给名马八匹、绸缎十捆,派仆人给他送到船上。在家中设宴送别之后,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船正要离岸,忽然听到一阵歌声。李白回头一看,只见汪伦和许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为自己送行。主人的深情厚谊,古朴的送客形式,使李白十分感动。他立即铺纸研墨,写了那首著名的送别诗给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诗比喻奇妙,并且由于受纯朴民风的影响,李白的这首诗非常质朴平实,更显得情真意切。《赠汪伦》这首诗,使普通村民汪伦的名字流传后世,桃花潭也因此成为游览的胜地。为了纪念李白,村民们在潭的东南岸建起“踏歌岸阁”,至今还吸引着众多游人。 注释 ①踏歌:民间的一种唱歌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25古诗两首赠汪伦-语文教案

25古诗两首 《赠汪伦》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赠”等6个生字,会写“舟、乘、汪”三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懂得珍惜友情。 重点、难点: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珍惜友情。 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习古诗,导入新诗。 板书课题,教师范写“汪”字,学生书空。齐读课题。 (课件显示《赠刘景文》)齐读,找出两首古诗题目的共同点。理解“赠”是“送”的意思,理解课题《赠汪伦》即李白写一首诗送给汪伦。 2、激趣。 大家都知道李白是我国古代一位了不起的大诗人。那李白为什么要写一首诗送给汪伦呢?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动人的故事呢?想知道吗?大家要是把这首诗读得又准确又流利,我就讲个有趣的故事给大家听。 二、初读正音,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古诗,圈出生字,借助拼音,读通古诗,全班齐读。 三、学习要认的字。(课件显示生字) 1、指名读。(评读)

2、小老师带读。 3、开火车读。 4、齐读。 5、去拼音读。 四、品读古诗,体会古诗的真情实感。 1、讲故事。 古诗的背景 李白一生既喜欢做诗,又喜欢喝酒和游历名川大山,美酒和美景给了他无穷的灵感,写出了很多千古名句。汪伦非常仰慕他的才华,很想与他结为朋友。于是就写了一封信托人带给李白,上面写道:“先生,您喜欢游览吗?这里有十里桃花;您喜欢喝酒吗?这里有万家酒店。”李白一看,呀!这么好的地方,我得去看看。可是到了那里,既不见十里桃花,也不见万家酒店,李白疑惑不解。汪伦解释说:“十里桃花是十里外有个桃花渡口,万家酒店是有个姓万的人开了一家酒店,并不是一万家酒店。”李白恍然大悟,他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被汪伦的幽默与风趣逗得哈哈大笑起来,两人一见如故。在以后的几天里,汪伦每天盛情款待李白,并带他游遍了当地的名山胜景,他们一起饮酒作诗,情趣相投,短短几天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临别时,汪伦踏歌相送,李白被他的真诚深深地感动了,即兴吟诗一首--《赠汪伦》。 讲完故事师顺势范读。 齐读古诗。 2、品读第一行。

李白《赠汪伦》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李白《赠汪伦》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 附答案 导读:【原文】: 赠汪伦①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②声。 桃花潭③水深千尺④,不及⑤汪伦送我情。 【注释】 ①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李白游览桃花潭时,汪伦常常用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李白做这首诗赠与汪伦。 ②踏歌:一种民间歌调,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这是唐代民间流行的一种唱歌方式。③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④深千尺:很深,这里用了夸张手法。⑤不及:比不上。 【翻译】 我乘船将要远行,忽然听见岸上踏地为节拍,有人边走边唱前来送行。桃花潭水虽然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厚。 【赏析】: 天宝十四载(755),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前往泾县(今属安徽)游桃花潭,当地人汪伦常酿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了这首诗留别。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

时。这句使我们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 送行者是谁呢?次句却不象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 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 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更有多少深呢?耐人寻味。清沈德潜很欣赏这一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显然,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这首小诗,深为后人赞赏,“桃花潭水”就成为后人抒写别情的常用语。由于这首诗,使桃花潭一带留下许多优美的传说和供旅游访问的遗迹,如东岸题有“踏歌古岸”门额的踏歌岸阁,西岸彩虹罔石壁下的钓隐台等等。 【阅读训练】 (1)诗的前两句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_____”,展示了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____”,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

二年级语文上册练习25古诗两首《回乡偶书》《赠汪伦》

24日记两则(1) 一、读一读 写生 清晨,我去写生—— 在盛开的花朵上,写下太阳神讲的童话; 在摇动的绿叶上,写下风姑娘跳的舞蹈; 在幽静的山谷里,写下唱歌的泉水; 在茫茫的林海中,写下奔腾的松涛。 写呀,写呀, 写下小草的信念, 写下野花的情操, 写下大山的坚定, 写下瀑布的力量…… 写呀,写呀, 画夹上,是我彩色的梦。 二、判断对错 这道题有点难,要多动脑筋。对了打√,错了打×。 面粉()份条()晴天()眼睛() 纱布()纱土()姑娘()读书() 羡慕()毛羡()材料()手套() 费力()学费()珍贵()昨业() 三、恰当搭配 一份西装一条粉笔 一则报纸一根纱巾 一套日记一位老大娘 四、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一套()一()东西

一份()一()白纱裙 一则()一()布料 参考答案: 一、略 二、面粉(√)份条(×)晴天(√)眼睛(√) 纱布(√)纱土(×)姑娘(√)读书(√) 羡慕(√)毛羡(×)材料(√)手套(√) 费力(√)学费(√)珍贵(√)昨业(×) 三、一份报纸一条纱巾 一则日记一根粉笔 一套西装一位老大娘 四、一套(图书)一(包)东西 一份(礼物)一(条)白纱裙 一则(日记)一(块)布料 24日记两则(2) 一、根据课文组词 份()粉()昨()晴() 姑()娘()妹()读() 二、填填记记 1、______的眼光 ____________地打开 2、妈妈给阿英妹妹买了一条粉红色的__________,一个_______,一套《__________》。 3、阿英是个______小姑娘,家住贵州山区。妈妈______寄钱帮助她读书,要不,她早就______了。她穿的______和来我家的______,也是妈妈寄去的。 4、阿英很______,总是帮妈妈______,她很好学,不是______就是________。 5、“我”也梦见自己买好多____送给她们,她们高兴得围着我____________。 三、品味探究 1、妈妈没有给“我”买心爱的的白纱裙,“我”的心情怎样?后来“我”为什么没让妈妈买白纱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学二年级上册古诗:赠汪伦

小学二年级上册古诗:赠汪伦 赠汪伦 作者:李白朝代:唐代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译文及注释 译文 李白乘船将要远行,忽然听见岸上人们行走的脚步声,有人边走边唱前来送行。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厚。 注释 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这首就是赠给他的。 踏歌: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 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赠汪伦》鉴赏一 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宝十四载),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前往泾县(今属安徽)游桃花潭,当地人汪伦常酿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了这首留别。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这句使读者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

“忽闻岸上踏歌声”,接下来就写送行者。次句却不像首句那样 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 前来送行了。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汪 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这样的送别,侧面 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 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 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 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 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 汪伦送李白的情谊必定更深,此句耐人寻味。清沈德潜很欣赏这个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这里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 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 自不过又情真。诗人很感动,所以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 我情”两行诗来极力赞美汪伦对诗人的敬佩和喜爱,也表达了李白对 汪伦的深厚情谊。 这首小诗,深为后人赞赏,“桃花潭水”就成为后人抒写别情的 常用语。因为这首诗,使桃花潭一带留下很多优美的传说和供旅游访 问的遗迹,如东岸题有“踏歌古岸”门额的踏歌岸阁,西岸彩虹罔石 壁下的钓隐台等。 中国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如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不过,李白这首诗的表现特点是:坦率,直露,绝少含蓄。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它“直”中含情, 至真之情由性灵肺腑中流出,因而很有艺术感染力。

李白的古诗《赠汪伦》

李白的古诗《赠汪伦》 《赠汪伦 》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 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赠别诗。 小编这里 为大家整理了这首作品的全诗和意思,希望大家喜欢。 《赠汪伦》 作者:李白【唐代】 白游泾县桃花潭,村人汪伦常酝美酒以待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注释: ①踏歌:民间的一种唱歌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 边唱。 ②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③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 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 ④不及:不如。 ⑤汪伦:李白的朋友。李白游泾(jīng)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近贾村 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宋蜀本《李 白集》此诗题下有注曰:“白游泾县桃花潭,村人汪伦常酝美酒以待白,伦之裔 孙至今宝其诗”。据此,后人多以为汪伦是一“村人”。今人汪光泽、李子龙先 后发现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 凤林,仁素公之次子也,为唐时知名士,与李青莲、王辋川诸公相友善,数以诗 文往来赠答。青莲居士尤为莫逆交。开元天宝间,公为泾县令,青莲往候之,款 洽不忍别。公解组后,居泾邑之桃花潭”(详见《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关 于汪伦其人》)。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李白于公元 754 年(天宝十三载)自广陵、金陵至宣城,则此诗当不早于此前。 《赠汪伦》意思:

李白乘船将要远行, 忽然听见岸上人们行走的脚步声, 有人边走边唱前来送 行。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厚。 《赠汪伦》写作背景: 汪伦留李白住了好几天,李白在那儿过得非常愉快。因为汪伦的别墅周围, 群山环抱,重峦叠嶂。别墅里面,池塘馆舍,清静深幽,像仙境一样。在这里, 李白每天饮美酒, 吃佳肴, 听歌咏, 与高朋胜友高谈阔论, 一天数宴, 常相聚会, 往往欢娱达旦。这正是李白喜欢的生活。因此,他对这里的主人不禁产生出相见 恨晚的情怀。他曾写过《过汪氏别业二首》,在诗中把他汪伦作为窦子明、浮丘 公一样的神仙来加以赞赏。 李白要走的那天,汪伦送给名马八匹、绸缎十捆,派仆人给他送到船上。在 家中设宴送别之后,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船正要离岸,忽然听到一 阵歌声。李白回头一看,只见汪伦和许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为自己送行。 主人的深情厚谊,古朴的送客形式,使李白十分感动。他立即铺纸研墨,写了那 首著名的送别诗给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诗比喻奇妙,并且由于受纯朴民风的影响,李白的这首诗 非常质朴平实,更显得情真意切。《赠汪伦》这首诗,使普通村民汪伦的名字流 传后世,桃花潭也因此成为游览的胜地。为了纪念李白,村民们在潭的东南岸建 起“踏歌岸阁”,至今还吸引着众多游人。 《赠汪伦》鉴赏: 李白斗酒诗百篇,一生好入名山游。据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有一位 素不相识的汪伦,写信给李白,邀他去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旅游,信上热情洋 溢地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李白欣然而往。见汪伦乃泾川豪士,为人热情好客,倜傥不羁。遂问桃园 酒家何处?汪伦道: "桃花者, 潭水名也, 并无桃花;万家者, 店主人姓万也, 并无万家酒店。"引得李白大笑。留数日离去,临行时,写下上面这首诗赠 别。 显然,这首诗是李白即兴脱口吟出,自然入妙,因而历来为人传诵。然而, 也因为它像生活一样自然,人们往往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诗的三四句,后代 诗家还有一点评论,开头两句口语化的平直叙述,就说不出所以然来了。其实, 结合上述背景来看,头两句也是写得极其成功的。 "李白乘舟将欲行", 是说我就要乘船离开桃花潭了。 那声口语言 简直是不假思索,顺口流出,表现出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潇洒神态。 "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二字表明,汪伦的到来, 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从那热情爽朗的歌声,李白就料到一定是 汪伦赶来送行了。 这样的送别, 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 快乐自由的

二年级上语文听课反思25古诗两首赠汪伦_人教版新课标

二年级上语文听课反思-25古诗两首赠汪伦人教版新课标 日前,笔者听了特级教师孙双金的一节古诗教学课,感触颇深。孙老师根据所教古诗《赠汪伦》这首送别诗的特点,巧妙设计了“精读一首,带读一组”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不仅读懂了一组送别体诗歌,而且初步领会了这一类诗歌的表达方式,收到了举一反三的效果。 一、明确目标,激发学习热情 教学伊始,孙老师就告诉学生:“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组送别体古诗,相信大家一定能学好。我们先学习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赠汪伦》。”这显然是一段经过精心设计的导语。导语不仅告诉了学生今天学习的是送别体诗,而且让学生感觉到今天的目标稍高了一些——要学习一组送别体古诗,“要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这样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使其一上课就处于“愤”“悱”状态,对提高学习效率是很有帮助的。 二、精读一首,领悟表达方式 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发挥教材的“例子”功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知识,形成语文能力,为课后的广泛阅览打下扎实的基础。《赠汪伦》是一首唐诗,而且好读易懂,孙老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始自终引导学生自学古诗,掌握送别体古诗的表达方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自主朗读,了解诗歌大意。孙老师先让学生自主读诗,思考诗中说的是谁送谁?谁别谁?让学生明白送别体诗歌中人物的主客之分;然后指名读诗歌,让学生说说“汪伦是怎样送李白的?”“李白是怎样别汪伦的?”旨在帮助学生进

一步了解诗歌大意;最后请两名学生试说诗歌的意思,重在了解学生是否真正读懂了诗歌。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学得生动、充实,基本上明白了诗歌的意思。 2.自学质疑,理清作者思路。学贵有疑。孙老师用明代学者陈献章有关质疑的名言激励学生主动质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希望同学们认真读诗,善于动脑,提出你的疑问。孙老师愿和大家共同进步!“学生听了思维非常活跃,提出了两个有价值的问题:”汪伦为什么要踏着节拍、唱着歌送李白?“”为什么汪伦早不送,晚不送,却在船即将离开时送?“孙老师并不急着作答,而是引导学生再次自读诗歌,并让学生同桌讨论,解决了这两个问题,使学生进一步明白了《赠汪伦》一诗是汪伦用踏歌的方式送别李白的,表达了二人之间深厚的情谊。学生通过主动质疑、自读释疑、互助学习,完成了教学意图。 3.自由诵读,体会思想感情。诵读,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强调诵读的重要性。事实上诵读遵循了形象感知的原则,有利于学生有效地吸收语言、转化语言。古诗尤其要重视诵读,让学生充分领悟其图画美、语言美、意境美。孙老师在学生读通、读懂诗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想像李白和汪伦分别的场面:“假如你是李白,会对汪伦说些什么?”让两个学生分别扮演李白和汪伦,通过学生口语交际的形式,帮助学生进一步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最后孙老师引导学生进入诗境,诵读全诗、领悟诗情,学生从声情并茂的吟诵中读懂了诗歌,领悟了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迁移转化,带读一组诗歌孙老师在学生学会《赠汪伦》一诗的基础上,分别出示了《送孟浩然之广陵》和《别董大》两首送别诗,让学生运用学习《赠汪伦》所掌握的方法自学这两首诗。学生通过朗读,很快弄清了《送孟浩然

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5古诗两首诗词解析:赠汪伦素材鲁教版

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5古诗两首诗词解析:赠汪伦 素材鲁教版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 汪伦:李白的朋友。 踏歌:民间的一种唱歌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 深千尺: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不及:不如。 译文: 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离开,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歌声。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么深,也不及汪伦送别我的一片情深。 解析: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这句使读者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 “忽闻岸上踏歌声”,接下来就写送行者。次句却不像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 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

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必定更深,此句耐人寻味。这里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诗人很感动,所以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行诗来极力赞美汪伦对诗人的敬佩和喜爱,也表达了李白对汪伦的深厚情谊。

赠汪伦古诗表达的意思

赠汪伦古诗表达的意思 导语:《赠汪伦 》这首诗是我国唐代大诗人李白 所作的,主要描绘了诗人告别朋友的情景,体现了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下 面是小编整理的《赠汪伦》古诗 内容,供大家阅读与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李白《赠汪伦》古诗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重点字词解释 ①踏歌:民间的一种唱歌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 边唱。 ②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③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 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 ④不及:不如。 ⑤汪伦:李白的朋友。 译文 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离开,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歌声。 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么深,也不及汪伦送别我的一片情深。 创作背景 李白游泾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近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 款待李白,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历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诗 三百首》、《全唐诗》注解,都认定汪伦是李白游历泾县时遇到的一个普通 村民, 这个观点一直延续至今, 今人安徽学者汪光泽和李子龙先后研读了泾县 《汪 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为唐时知 名士”,与李白、王维 等人关系很好,经常以诗文往来赠答。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 “往候之, 款洽不忍别” (详见 《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 《关于汪伦其人》 ) 。

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李白于天宝十三载(754 年) 自广陵、金陵至宣城,则此诗当不早于此前。 另据清代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唐天宝年间,泾县豪士汪伦听说大诗 人李白南下旅居南陵叔父李冰阳家,欣喜万分,写信给李白:“先生好游乎?此 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欣然而往。到了泾县,李 白问汪伦桃园酒家在什么地方,汪伦回答说:“桃花是潭水的名字,并无桃花。 万家是店主人姓万,并没有万家酒店。”引得李白大笑。 李白要走的那天, 汪伦送给李白名马八匹、 绸缎十捆, 派仆人给他送到船上。 在家中设宴送别之后,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船正要离岸,忽然听到 一阵歌声。 李白回头一看, 只见汪伦和许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为自己送行。 主人的深情厚谊,古朴的送客形式,使李白十分感动。他立即铺纸研墨,写下此 诗给汪伦。 简析 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常在村民汪伦家作客。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于是李 白写这首诗留别。诗中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 前两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将要乘舟离去, 汪伦带着一群村民前来送行, 他们手挽着手, 一边走, 一边唱。 “将欲”与 “忽 闻”相照应, 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 “将欲”, 正是小舟待发之时; “忽闻”, 说明出于意料之外。 也许汪伦昨晚已设家宴饯别, 说明第二天有事不能再送 了。 但现在他不仅来了,还带了一群村民一起来送行,怎么不叫诗人激动万分!用什 么语言来表达?桃花潭就在附近, 于是诗人信手拈来, 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 自己的情深作对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清代沈德潜评 价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 诗别 裁》)的确,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 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 动,又耐人 寻味。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有多深呢? 明代唐汝询在 《唐诗解》 中说: “伦, 一村人耳, 何亲于白?既酿酒以候之, 复临行以祖(饯别)之,情固超俗矣。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所以 调 绝千古。”这一评论是恰当的。 古诗《赠汪伦》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根据注释自学、了解诗句 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3.根据喜好选择一首送别诗,自学并交流汇报自学成果。 教学重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